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复习西方近代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大题教师版 超详细曲一线专业解析

高考复习西方近代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大题教师版 超详细曲一线专业解析

41.(2014广东,39,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

[答案] 41.(1)角度:近代化。

影响: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发生接触和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下隐含了诸多的矛盾,诸如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随着国际形势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又导致了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此同时,法西斯势力崛起,不断发动武装侵略,而西方国家采取了绥靖政策,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角度:以1992年为界是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角度来划分的,以2001年为界是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角度来说的。

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主要解决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问题,成为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必将促进中国的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与世界认同。

[解析] 41.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可知孔多塞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来概述历史的。第二小问要从其他角度,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角度来论述“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第(2)问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形势进行总结。政治方面重点关注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经济方面重点关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3)问要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以说明,重点围绕1992年和2001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开阐述。

42.(2014北京,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

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答案] 42.(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1: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

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参考答案要点: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42.第(1)问考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共性。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将其居住地称为“中国”;古希腊人以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为世界中心;古罗马人认为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由此可概括东西方文明的共性在于对世界的认识,都认为是神灵主宰世界,以自己的居住地为世界中心。同时反映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缺乏联系。

第(2)问,材料二中的四幅地图分别体现的是公元1400年前、公元1400—1800年、公元1900年前后和公元2013年的世界贸易,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解答本问应注意以全球

史观为视角,从贸易的范围、贸易的手段角度,并结合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进行解读。

第(3)问立意在于东西方文明的联系及影响,落脚点在于近现代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解答时应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个历史事件,从各个历史事件的个性特点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的共性特征角度分析,突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与世界文明的紧密联系。

43.(2014课标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答案] 43.评分说明: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历史事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

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

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解析] 43.本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题前一定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作答。首先要明确指出两则目录的某一项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原因。注意不要答出两点以上的不同之处,这样既不符合试题要求,也耽误了作答时间。只选择其中最明显的不同之处重点分析作答即可。

44.(黑龙江哈三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74年1月1日,经营了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此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无数个小公司的兴起,改变了延续千年的经济秩序,经济权利不再是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特权。在世人的膜拜和诅咒中,在死而复生的轮回中,告别特权后的公司,真正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公司真正成为富民强国的力量。

材料二近乎疯狂的扩张使洛克菲勒建立起标准石油托拉斯。1898年时,它的产量已经占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84%,并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洛克菲勒对合作伙伴说,继续努力吧,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是在为穷人提供用油,而且还得是又便宜又好的油。在掌控石油行业的10年中,他将日常用油的价格降低了80%。1911年5月11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标准石油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并将它拆分为34家新公司。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公司热很快冷却了,三五年间,一大批刚建立的公司纷纷破产。1887年,有人这样描述道:承办者往往倾家,公司两字久为人所厌闻;根据清末民初

时期的记录,政府举办的企业并不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经营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一部分原因在于尚未厘清一些基本规则,不清楚政府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当时所有这些都非常混乱,这使得他们很难成功。

——以上材料均出自纪录片《公司的力量》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东印度公司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菲勒建立标准石油托拉斯的背景及影响。(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第一批公司破产的原因。(5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与公司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4分)

[答案] 44.(1)原因: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小公司的兴起,自有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居主流,要求打破东印度公司的经济特权,政府转变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6分)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组织;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使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自由竞争的结果。

影响: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石油能源的普及,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破坏市场公平,阻碍自由竞争。(10分)

(3)原因:缺乏经营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政府的粗暴干预与压榨;自然经济主导导致市场狭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专制体制下缺少相关法律制度保障;(5分)

(4)政府:适时适度干预经济,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公司:抓住历史发展机遇,追求技术与管理创新,追求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发展与人民需求。(4分)

[解析] 44.第(1)问,从材料一中不难看出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小公司的兴起这两个原因,因为它们“改变了延续千年的经济秩序” ,随着秩序的改变,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流行,东印度

公司的政治特权背景不再被世人接受。第(2)问,从时间上可判断材料所述情况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关系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垄断的出现,即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正是洛克菲勒公司的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生产资源的大规模再分配是自由竞争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当然石油产业能做大做强也跟内燃机的创制和汽车产业的兴起关系密切。它的影响的双重的,既有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会因为垄断破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第(3)问,从材料三中可以看缺乏经验、不了解运行规则以及政企职能不分等因素,而从时代背景来看,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处于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这也是企业大量破产的原因。第(4)问,结合上述材料可知,政府要摆正自己在经济发展中作为宏观管理者的地位,既要宏观调控,又不能过多干预。而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角,应该以创新求生存,兼顾多重社会职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

45.(吉林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24分)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

要的保护”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 、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1)请依据材料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10分)

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 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

(2)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2分)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 的。(6分)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45.(1)从贵族、使节等少数人享用,变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护照的形式由多样到统一。(4分)

历史背景: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随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大同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6分)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2分)这是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逼迫下的产物,便利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也反映了清政府不得不按照近代国际通行法则办事,有助于外交的近代化。(4分)

(3)示例:从护照上的义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从技术上看,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8分)

[解析] 45.第(1) 问,据材料一“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 到近代“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 信息概括“变化” ,从经济、政治上方面概括总结“历史背景” 。第(2)问,据材料二“到了近代,国门大开” 信息及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概括回答“原因” ,结合材料二“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 信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此进行评价。第(3)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从护照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和外交政策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从这些方面总结叙述。

46.(广东汕头2014届高三3月模拟) (26分)“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艺是指七种自由艺术(也是学习课程),即文法学、修辞学(包括雄辩术)、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

——根据[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在16—19世纪,除了渊源于古代四艺中的天文学外,力学、地理学、物理、化学、数学等新的学科都已相继出现,,

——根据[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某中学课程表(1968年5月—1969年)(表3)[来源: 学科网ZXXK]

表3

六天天读外语军训运动

(注:“天天读” 指读《毛主席语录》;“运动” 指体育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七艺“起源于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6—19世纪出现一系列新学科的经济、文化原因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该中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12分)(试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分析)

(4)结合以上材料,就“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 46.(1)实行直接民主(或民主制度);注重修辞;人文精神产生;注重逻辑与美育。(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2)①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地理知识的作用突出(三个事件任答2个,每点1分,共2分)。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结合,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日益重要(2分)②文化: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2分)人文主义(或理性主义)。(2分)(本小问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3)特点:①重视意识形态教育(或政治教育);②重视与生产相结合;③忽视科学知识;④与军事斗争相结合;⑤个人崇拜。(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

原因:①国内: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②国际:外交形势恶化;美国孤立封锁;中苏敌对;冷战;两级格局。(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本小问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4)看法:取决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的重要程度不一样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1点得满分2分)

[解析] 46.第(1)问,材料一中“自由艺术” 体现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修辞学(包括雄辩术)、辩证法(逻辑学)” 体现了雅典的智者运动注重雄辩和修辞,“文法学、天文学和音乐” 体现了雅典人民有浓厚的人文修养。第(2)问,结合16—19世纪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史实概括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表三中的学科设置归纳“课程特点” ,第二小问结合文革期间国内、国际背景回答出现特点的原因。第(4)问,可以从学科设置的内容上、学科设置的原则等角度思考回答。

4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12分)今年又是甲午年,历史安排海洋民族的日本对中国进行残忍的虐杀和羞辱,真是别有深意。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具有多重意义的战争,其中之一是: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

阅读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中国社会海权意识相对薄弱的原因,阐述现代中国建设强大海权的必要性。

[答案] 47.原因:(4分答对两点即可)中国地形的特点是西边是喜马拉雅山、昆仑山,东部整个被大海包围着。在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远程航海出现之前,征服大海远比征服中国困难,因此大海也成了古代中国天然的保护屏障;中国近海及领近海区洋流系统变化复杂,出海成本和风险较大;中国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耕文明,社会管理体制的运作依赖这种人与土地的紧密结合。海权是对海上自由贸易保护而派生的。海军是农耕经济社会的额外负担,很容易把国家拖垮。

必要性:(8分答对4点即可)

海上有公海,但陆地上却没有“公地” ,中国陆上发展的天然之路是走不通的。

世界上陆地是分割开的,而海洋是相连的。只有通过走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

中国正经历从传统农耕“内向型经济形态” 向“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形态” 演变。

世界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世界大国一方面为了永久的和平大家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大家又磨刀霍霍大搞军事演习。

维护合理的国家海洋利益的需要;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优势。

海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解析] 47.本题主要考查对地图的分析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和概括提炼能力。结合中国地形的特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等方面概括“原因” ,结合现代中国经济、政治、外交状况和国际环境概括回答现代中国建设强大海权的必要权。

48.(湖北八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25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瓶颈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督” 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 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 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 ,“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 ,“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材料二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均已明显可见。

——摘编自查尔斯·P. 金德尔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三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和英国遇到瓶颈的表现。(1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10分)

[答案] 48.(1)原因: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9分)表现:企业创新乏力;经济衰退明显;科技中心地位丧失。(6分)

(2)措施: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6分)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2分)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2分)(评分说明:原因和启示每一点1分)

[解析] 48.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 “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和“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 “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英国对待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态度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经济方面的弊端和国际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原因” ;第三小问启示从吸取斯大林模式的

经验教训的角度提出对策即可。

49.(广西六市2014届高三3月模拟) (3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它的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都城~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北宋初年,东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 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但是,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 ,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 ,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 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12分)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8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12分)

[答案] 49.(1)共同特点:都是三重结构;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一定的等级观念。(6分)

原因: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政府的允许。(6分)

(2)特点: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4分)

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4分)

(3)成就: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6分)

原因① “一五” 计划期间,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或一五计划的完成)

②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③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的调整。(6分)

[解析] 49.第(1)问,据材料一中“北宋都城~东京城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 信息概括回答“共同特点” ,据材料一中“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 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中“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概括回答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据材料二中“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 信息概括回答英国城市化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问,据材料三中“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 信息概括回答“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 ,结合材料三中“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 信息及建国初期我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重大举措概括回答“原因” 。

50.(重庆杨家坪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3.(26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

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国民政府建国纲领》(孙中山,1924年)

材料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

材料四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 的基本内容。(6分)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的先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奋斗。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以来,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所作的艰苦努力。(10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美国成功崛起的主要经验。(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4分)

[答案] 50.(1)内容:①古代的梦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

②近代的梦想: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建立民主社会,实现民生幸福;③现代的梦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6分)

(2)努力:①抗击外来侵略,推翻腐朽政权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②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追求社会进步,如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③开展实业救国,追求国家富强;④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确立社会主义制度;⑤实行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等(10分,只要能从独立、民主、文明、富强等方面回答,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只列举史实,未作归纳,可酌情给分)

(3)经验:尽量减少与现存世界体系的正面冲突,营造良好的外部保障;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不断的制度创新为其崛起提供内在动力;实现国家统一,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工业的发展。(6分)

(4)认识:推动文明发展,谋求人民幸福,追求时代进步是中国梦的核心;国家独立是“中国梦” 实现的前提;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国梦” 实现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是促进“中国梦” 实现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4分,能够围绕本题的主题作答,且言之成理的,即可得满分)

[解析] 50.第(1)问,据材料一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信息概括古代中国梦,据材料二中“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其次为民权。……其三为民族……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信息概括回答近代中国梦,据材料三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信息概括回答现代中国梦。第(2)问,结合近代中国先进中国人反侵略、求民主、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史实回答。第(3)问,据材料四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 信息概括回答。第(4)问,可以从中国梦内涵、实现前提、动力等角度回答。

51.(江苏南通2014届高三2月调研) (14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优势地位。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优势形成的政治、经济条件。(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解析] 51.第(1)问,抓住题干给出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欧洲的崛起,政治方面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经济方面从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注意题干要求从多角度来论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使馆,革命史观等角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52.(北京东城区2014届高三质量调研) (32分)近年来国家软实力一词开始流行,软实力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感召力,以及国家形象等方面。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了软实力的重要性,一些思想家和君主反对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的统治模式。请你举两例予以说明。(6分)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中国,在西方眼里是“极其落后” 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断定中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该学说更加巩固了关于中国处于停滞不变状态的观点,以致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人批驳他。1840-1949年西方流行着对中国的一种看法,即该国的贫困和劣政已达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中国几乎与“现代” 、“进步” 无关。同时西方担忧船坚炮利唤醒了这头雄狮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巴不得中国一直沉睡下去。冷战时期很少有西方人到中国,对共产党统治的中国作出评估时,主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故意把中国的缺点放大,“妖魔化” 中国。冷战结束至今是世界重新观望中国的阶段,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社会,把优势和缺陷全部展现给外部世界。西方的共识是,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国。软实力理论的鼻祖约瑟夫·奈指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美国,并呼吁美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

——摘自孙霞《西方“中国观” 的变迁与中国软实力》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西方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52.(1)孔子倡导“为政以德” ,孟子主张“仁政” 唐太宗强调“存百姓” 思想,都是提倡统治者爱惜民力,缓和社会矛盾,反对苛政。

孔子倡导仁和礼,希望人们自觉遵循道德准则,以稳定社会秩序。(6分)

(2)分类及理由(6分):

第一类为16世纪西班牙、17世纪荷兰:主要依靠殖民贸易和军事;

第二类为18世纪法国、19世纪英国、20和21世纪美国:依靠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除经济军事等传统力量之外,还发挥了软实力的作用)。

分析: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促进了思想解放,在此指导下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启蒙思想还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4分)

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殖民扩张和殖民争夺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同时凭借“世界工厂” 的优势,英国成为主导世界市场的中心。(4分)

(3)本小题14分,示例: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由于中国落后世界近代文明的潮流,加之闭关自守,西方人不能全面的观察,因此认定中国只是一个停滞发展的落后国家。近代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西方从欧洲中心主义出发,鄙视落后的中国,同时担心中国民族觉醒复兴危及其侵略利益,希望中国只是一只沉睡的雄狮。新中国成立后,与西方长期对立和隔绝,西方对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国进行了诋毁歪曲,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发展。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联系越来越密切,使世界能全面的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国力,使西方认识到了中国的崛起并担心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

上述材料表明,中国的社会变迁使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不断发生变化;中西之间是否密切交往,是西方能真实、全面看待中国的前提之一;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也极大的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

[解析] 52.(1)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思想和一些杰出帝王的活动角度回答,如孔子倡导“为政以德” ,孟子主张“仁政” 唐太宗强调“存百姓” 思想等。

(2)可以从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入手,16世纪西班牙、17世纪荷兰,18世纪法国、19世纪英国,20和21世纪美国,分析这些国家的世界地位,结合这些国家的扩张特点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法国启蒙思想和英国工业革命等相关知识回答第二小问。

(3)从材料信息看,作者分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中国,1840—1949年的中国;冷战时期的中国,冷战结束至今的中国。联系不同阶段中国的发展状况、西方社会状况、国际形势等相关知识进行解读,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注意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53.(2012广东文综, 38) (节选) (6分)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 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 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 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 颇受

欢迎, 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 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 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 中) 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答案] 53.(1) 新航路开辟; 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解析] 53.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反映的现象, 联系相关知识简要回答。第(1) 问要注意材料中出现的时间、国家、地区、物品等信息, 提炼其中蕴含的现象, 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背景。

54.(2011课标, 41, 中) (12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 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

海时代, 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 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

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 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 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 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 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 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而不仅

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答案] 54.(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答案略。

[解析] 54.阅读材料, 从材料中提炼出关于西方崛起的两种观点, 选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

结合与观点相关的史实进行分析评述, 注意史论结合, 言之有理, 能充分支撑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从中国、古代希腊和罗马政治法律、近代西方文明的演进等角度分析论证。

55.(2009全国Ⅰ, 37) (节选) (20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 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 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 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 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 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 到达非洲后, 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 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 此为“中程”; 商船到达美洲后, 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 再运回欧洲, 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 大约需时半年, 可做三笔生意, 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 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 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 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 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 也不会根本改善他

们的社会状况, 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

所有。但是, 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 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