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华罗庚学校三年级奥数补习教案 归一问题

北京华罗庚学校三年级奥数补习教案 归一问题

北京华罗庚学校三年级奥数补习教案 归一问题
北京华罗庚学校三年级奥数补习教案 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

为什么把有的问题叫归一问题?我国珠算除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归除法.除数是几,就称几归;除数是8,就称为8归.而归一的意思,就是用除法求出单一量,这大概就是归一说法的来历吧!

归一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正归一,也称为直进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另一种是反归一,也称为返回归一.如:修路队6小时修路180千米,照这样,修路240千米需几小时?

正、反归一问题的相同点是: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在第二步.正归一问题是求几个单一量是多少,反归一是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

例1 一只小蜗牛6分钟爬行12分米,照这样速度1小时爬行多少米?

分析为了求出蜗牛1小时爬多少米,必须先求出1分钟爬多少分米,即蜗牛的速度,然后以这个数目为依据按要求算出结果。

解:①小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分米?12÷6=2(分米)

② 1小时爬几米?1小时=60分。

2×60=120(分米)=12(米)

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还可以这样想:先求出题目中的两个同类量(如时间与时间)的倍数(即60分是6分的几倍),然后用1倍数(6分钟爬行12分米)乘以倍数,使问题得解。

解:1小时=60分钟

12×(60÷6)=12×10=120(分米)=12(米)

或12÷(6÷60)=12÷0.1=120(分米)=12(米)

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例2 一个粮食加工厂要磨面粉20000千克.3小时磨了600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几小时?

方法1:

分析通过3小时磨6000千克,可以求出1小时磨粉数量.问题求磨完剩下的要几小时,所以剩下的量除以1小时磨的数量,得到问题所求。

解:(20000-6000)÷(6000÷3)=7(小时)

答: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7小时。

方法2:用比例关系解。

解:设磨剩下的面粉还要x小时。

6000x=3×14000

x=7(小时)

答: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7小时。

例3 学校买来一些足球和篮球.已知买3个足球和5个篮球共花了281元;买3个足球和7个篮球共花了355元.现在要买5个足球、4个篮球共花多少元?

分析要求5个足球和4个篮球共花多少元,关键在于先求出每个足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出第一次和第二次买的足球个数相等,而篮球相差7-5=2(个),总价差355-281=74(元).74元正好是两个篮球的价钱,从而可以求出一个篮球的价钱,一个足球的价钱也可以随之求出,使问题得解。

解:①一个篮球的价钱:(355-281)÷(7-5)

=37元

②一个足球的价钱:(281-37×5)÷3=32(元)

③共花多少元?32×5+37×4=308(元)

答:买5个足球,4个篮球共花308元。

例4 一个长方体的水槽可容水480吨.水槽装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单开进水管8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单开排水管6小时可把满池水排空.两管齐开需多少小时把满池水排空?

分析要求两管齐开需要多少小时把满池水排光,关键在于先求出进水速度和排水速度.当两管齐开时要把满池水排空,排水速度必须大于进水速度,即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水等于进水与排水速度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知道总水量,就可以求出排空满池水所需时间。

解:①进水速度:480÷8=60(吨/小时)

②排水速度:480÷6=80(吨/小时)

③排空全池水所需的时间:480÷(80-60)=24(小时)

列综合算式:

480÷(480÷6-480÷8)=24(小时)

答:两管齐开需24小时把满池水排空。

例5 7辆“黄河牌”卡车6趟运走336吨沙土.现有沙土560吨,要求5趟运完,求需要增加

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方法1:

分析要想求增加同样卡车多少辆,先要求出一共需要卡车多少辆;要求5趟运完560吨沙土,每趟需多少辆卡车,应该知道一辆卡车一次能运多少吨沙土。

解:①一辆卡车一次能运多少吨沙土?

336÷6÷7=56÷7=8(吨)

②560吨沙土,5趟运完,每趟必须运走几吨?

560÷5=112(吨)

③需要增加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112÷8-7=7(辆)

列综合算式:

560÷5÷(336÷6÷7)-7=7(辆)

答:需增加同样的卡车7辆。

方法2:

在求一辆卡车一次能运沙土的吨数时,可以列出两种不同情况的算式:①336÷6÷7,②336÷7÷6.算式①先除以6,先求出7辆卡车1次运的吨数,再除以7求出每辆卡车的载重量;算式②,先除以7,求出一辆卡车6次运的吨数,再除以6,求出每辆卡车的载重量。

在求560吨沙土5次运完需要多少辆卡车时,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求出一共用车14辆后,再求增加的辆数就容易了。

例6 某车间要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由18人,每天工作8小时,7.5天完成任务.由于缩短工期,要求4天完成任务,可是又要增加6人.求每天加班工作几小时?

分析我们把1个工人工作1小时,作为1个工时.根据已知条件,加工这批零件,原计划需要多少“工时”呢?求出“工时”数,使我们知道了工作总量.有了工作总量,以它为标准,不管人数增加或减少,工期延长或缩短,仍然按照原来的工作效率,只要能够达到加工

零件所需“工时”总数,再求出要加班的工时数,问题就解决了。

解:①原计划加工这批零件需要的“工时”:

8×18×7.5=1080(工时)

②增加6人后每天工作几小时?

1080÷(18+6)÷4=11.25(小时)

③每天加班工作几小时? 11.25-8=3.25(小时)

答:每天要加班工作3.25小时。

例7 甲、乙两个打字员4小时共打字3600个.现在二人同时工作,在相同时间内,甲打字2450个,乙打字2050个.求甲、乙二人每小时各打字多少个?

分析已知条件告诉我们:“在相同时间内甲打字2450个,乙打字2050个.”既然知道了“时间相同”,问题就容易解决了.题目里还告诉我们:“甲、乙二人4小时共打字3600个.”这样可以先求出“甲乙二人每小时打字个数之和”,就可求出所用时间了.

解:①甲、乙二人每小时共打字多少个?

3600÷4=900(个)

②“相同时间”是几小时?

(2450+2050)÷900=5(小时)

③甲打字员每小时打字的个数:

2450÷5=490(个)

④乙打字员每小时打字的个数:

2050÷5=410(个)

答:甲打字员每小时打字490个,乙打字员每小时打字410个。

还可以这样想: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可以分两层.第一层,甲乙二人4小时共打字3600个;第二层,在相同时间内甲打字2450个,乙打字2050个.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二人共打字 2450+2050=4500(个);打字 3600个用4小时,打字4500个用几小时呢?先求出4500是3600的几倍,也一定是4小时的几倍,即“相同时间”。

解:①“相同时间”是几小时?

4×[(2450+2050)÷3600]=5(小时)

②甲每小时打字多少个?

2450÷5=490(个)

③乙每小时打字多少个?

2050÷5=410(个)

答:甲每小时打字490个,乙每小时打字410个.

习题

1.花果山上桃树多,6只小猴分180棵.现有小猴72只,如数分后还余90棵,请算出桃树有几棵?

2.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75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酿300千克蜂蜜要增加几箱蜜蜂?

3.4辆汽车行驶300千米需要汽油240公升.现有5辆汽车同时运货到相距800千米的地方,汽油只有1000公升,问是否够用?

4.5台拖拉机24天耕地12000公亩.要18天耕完54000公亩土地,需要增加同样拖拉机多少台?

答案

1.180÷6×72+90=2250(棵)

或:180×(72÷6)+90=2250(棵)

答:桃树共有2250棵。

2.300÷(75÷5)-5=15(箱)

或5×[(300-75)÷75]=5×3=15(箱)

答:要增加 15箱蜜蜂。

3.提示:要想得知1000公升汽油是否够用,先算一算行800千米需要的汽油,然后进行比较.如果大于1000公升,说明不够用;小于或等于 1000公升,说明够用。

240÷4÷300×5×800=800(公升)

800公升<1000公升,说明够用.

答:1000公升汽油够用。

4.提示:先求出1台拖拉机1天耕地公亩数,然后求出18天耕54000公亩需要拖拉机台数,再求增加台数。

答:需要增加 25台拖拉机.

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

三年级奥数教学计划 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2. 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3. 锻炼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4. 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给予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最大空间。 实施措施: 1.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性及趣味性相结合。努力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快乐 2.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发现、比较、判断和推理能力,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要使经过奥数训练的学生,思维更敏捷,考虑问题比别人更深层次。我们教奥数不要只教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鼓励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战胜难题的勇气。 4.注重理解,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要急于提供解题方法和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课程内容:(专项例题+随堂练习+课后巩固+智慧岛+小小侦探+脑筋急转弯+数学笑话)

2017-9-19

第一讲巧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学会“化零为整”的思想。 2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3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及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 教学难点: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 教学过程 学习例1:凑整法 23+54+18+47+82; 解:23+54+18+47+82 =(23+47)+(18+82)+54 =70+100+54=224; 学习例2:借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例如,计算976+85,可在85中借出24,即把85拆分成24+61,这样就可以先用976加上24,“凑”成1000,然后再加61。 (1350+49+68)+(51+32+1650)。 解:(1350+49+68)+(51+32+1650) =1350+49+68+51+32+1650 =(1350+1650)+(49+51)+(68+32) =3000+100+100=3200 学习例3:分组凑整法 计算:(1)875-364-236; (2)1847-1928+628-136-64; 解:(1)875-364-236 =875-(364+236) =875-600=275;

小学三年级奥数题练习分解讲解学习

1、南京长江大桥共分两层,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铁路桥。铁路桥和公路桥共长11270米,铁路桥比公路桥长2270米,问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和铁路桥各长多少米? 2、三个小组共有180人,一、二两个小组人数之和比第三小组多20人,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2人,求第一小组的人数。 3、甲、乙两筐苹果,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苹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 4、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等于120,而减数是差的3倍,那么差等于多少? 5、已知两个数的商是4,而这两个数的差是39,那么这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是多少?

6、姐姐做自然练习比妹妹做算术练习多用48分钟,比妹妹做英语练习多用42分钟,妹妹做算术、英语两门练习共用了44分钟,那么妹妹做英语练习用了多少分钟? 7、已知△,○,□是三个不同的数,并且△+△+△=○+○,○+○+○+○=□+□+□,△+○+○+□=60,那么△+○+□等于多少? 8、用中国象棋的车、马、炮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数。如果,车÷马=2,炮÷车=4,炮-马=56,那么“车+马+炮”等于多少? 9、聪聪用10元钱买了3支圆珠笔和7本练习本,剩下的钱若买一支圆珠笔就少1角4分;若买一本练习本还多8角,问一支圆珠笔的售价是多少元? 10、甲、乙两位学生原计划每天自学的时间相同,若甲每天增加自学时间半小时,乙每天减少自学时间半小时,则乙自学6天的时间仅相等于甲自学一天的时间。问:甲、乙原订每天自学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11、一大块金帝牌巧克力可以分成若干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小块。小明和小强各有一大块金帝巧克力,他们同时开始吃第一小块巧克力。小明每隔20分钟吃1小块,14时40分吃最后1小方块;小强每隔30分钟吃1小块,18时吃最后1小方块。那么他们开始吃第1小块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12、一块三角形地,三边分别长156米,234米,186米,要在三边上植树,株距6米,三个角的顶点上各植上1棵数,共植树多少棵? 13、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40公顷,照这样的速度,耕72公顷地需要几小时? 14、纺织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煤1500千克,6天可以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多烧几天? 15、把7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42毫米。如果把28本这样的书摞起来,高多少毫米?(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1:方法2: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年龄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年龄问题教案 发布:佚名时间:2009-9-25 15:38: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杨人气:7960 【文字:大小】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年龄问题又往往是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的综合.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抓住其特点。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再根据大小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年龄之和等条件,解答这类应用题。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例1 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 分析五年后,爸比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 解:①爸爸年龄:(72+6)÷2=39(岁) ②妈妈的年龄:39-6=33(岁) 答:爸爸的年龄是39岁,妈妈的年龄是33岁。

例2 在一个家庭里,现在所有成员的年龄加在一起是73岁.家庭成员中有父亲、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父亲比母亲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现在家里的每个成员各是多少岁? 分析根据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可以求出到现在每个人长4岁以后的实际年龄和是58+4×4=74(岁)。 但现在实际的年龄总和只有73岁,可见家庭成员中最小的一个儿子今年只有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女儿是3+2=5(岁).现在父母的年龄和是73-3-5=65(岁).又知父母年龄 差是3岁,可以求出父母现在的年龄。 解:①从四年前到现在全家人的年龄和应为: 58+4×4=74(岁) ②儿子现在几岁? 4-(74-73)=3(岁) ③女儿现在几岁?3+2=5(岁) ④父亲现在年龄:(73-3-5+3)÷2=34(岁) ⑤母亲现在年龄: 34-3=31(岁) 答:父亲现在34岁,母亲31岁,女儿5岁,儿子3岁。 例3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竖式数字谜

竖式数字谜 第1部分:加、减法竖式数字谜 这一部分主要讲加、减法竖式的数字谜问题。解加、减法数字谜问题的基 本功,在于掌握好上一讲中介绍的运算规则(1)(2)及其推演的变形规则,另外还 要掌握数的加、减的“拆分”。关键是通过综合观察、分析,找出解题的“突破 口”。题目不同,分析的方法不同,其“突破口”也就不同。这需要通过不断的“学”和“练”,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总结提高解题能力。 例1:在下列各竖式的□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解:加数都是两位数,从第一个加数个位是5与和的个位数是9,可以推断第二个加数的个位数必定是4。即5+?=9。从和的百位数与十位数是18,可断定,两个加数的十位数都是9,这样,谜便揭开了. 例2:在下列各竖式的□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解:三个加数,只知道其中两个加数的个位分别是7、5,而和的个位却是8,肯定是进位造成的。从7+5+?=□8,可判断另一个加数的个位必为6,十位上5+□+7=□7,可断定:□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是5,去掉进上来的1应是4。百位上2+□=6,可知:□=4,去掉进上来的1,□=3。 例3:在下列各竖式的□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解:这个减法算式,只告知了减数是1,被减数、减数都不知道!全式应有八个数字,其中七个都是未知数,初看是比较难解的。但是认真分析一下减法算式各部分的数位,便可以找到突破口。被减数有四位,减去1后,差却成了三位数,只有相减时连续退位,才会如此。那么,什么数减去1需要向高位借数呢?只有“0”!而最高位退1后成了0,表明被减数的最高位就是“1”。这样,就可以断定被减数是1000。知道了被减数和减数,差就迎刃而解了! 例4:在下列各竖式的□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解:个位上,被减数是7,差是6,可知减数是1。十位上,减数是8,差是9,可知被减数必小于8,借位后才使差比减数大的。那么,?-8=9,可知被减数十位上是7。再看百位,因为被减数是四位数。相减后,成了三位数,差的百位数又是9,从而断定,被减数的百位上是0,千位上必定是1了。 例5:下面的算式,加数的数字都被墨水污染了。你能知道被污染的四个数字的和吗? 解:和的个位数是9,可知加数的个位数字相加没有进位。即两个数字和是9。和的百位与十位上的数是18,便是两个加数十位数字的和。所以,被污染的四个数字的和是:18+9=27。 例6:下面算式中的数字都被遮盖住了,求竖式中被遮盖住的几个数字的和。 解:这是一道三个三位数的加法。从和的前两位是29,可断定三个加数的百位必须是9,因为三个9的和才是27,多出的部分便是进位造成的。同理,可断定加数的三个十位数字的和,也必须是9,多出的2(29-27),是个位进位造成的。而和的个位数是1,断定三个加数的个位数字和是21。

三年级奥数教案

三年级奥数教案 文新教育集团个性化教案教师姓名:魏俊利校区:东大桥学生姓名:刘彦君 年级:三年级科目: 数学日期: 2014.09.03 上课时间:16:30-18:30 教学主题解 决问题,一, 教学重难点借劣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题意,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掌握分析题意的方法,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解决应用题。教学 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 1.(导入) 例1,中,学校里有排球24个,足球的个数比排球的个数的2倍少5个。 学校有排球、足球共多少个?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把24个排球看做1倍数,足球的个数比这样的2倍少5个,用 2.(呈现) 算式可以求出足球的个数,再用算式可以求出两种球的总个数。列式如下: 答:学校有排球、足球共67个。 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小练习: 1、小红有25块巧克力糖,小军有巧克力糖的块数比小红的3倍少16块,小军 比 小红多多少块巧克力糖? 文新教育集团个性化教案 2、劢物园里有的12只鸽子,画眉鸟的只数比鸽子的 只数的4倍还多7只。劢物园的鸽子、画眉鸟一共多少只?

3、少先队员种柳树30棵,种的杨树的棵树比柳树的棵树的3倍多14课。少先队员种的杨树、柳树共多少棵? 例2 人民广场花圃中有180盆郁金香,郁金香的盆数比月季花盆数的3倍少15 盆。月季花有多少盆? 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把月季花的盆数看做1倍数,郁金香的盆数是这样的3倍少15 盆。如果郁金香再增加15盆,就正好是月季花盆数的3倍。因此用算式就可求出 月季花的盆数。列示如下: 答:月季花有65盆。 小练习: 1、小明的父亲每月工资1000元,比小明母亲每月工资的2倍少200元。小明 母亲每月工资多少元? 2、饲养场养母鸭400只,比功公鸭只数的7倍还多36只。饲养场养公鸭多少只? 3、水果店卖出9筐水果,平均每筐重45千克。卖出水果的质量比剩下的3倍还多 文新教育集团个性化教案 27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水果? 例3 小林家养了一些鸡,黄鸡比黑鸡多13只,白鸡比黄鸡多12只,白鸡的只数正好是黑鸡的2倍。白鸡、黄鸡、黑鸡各多少只? 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三年级奥数《有余除法》

第四讲:有余除法 【知识要点】: 把一些书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要使每个小朋友分得的本数最多,这些书分到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全部分完,还有一种是有剩余,并且剩余的本数必须比小朋友的人数少,否则还可以继续分下去。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特别要注意的。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先确定余数,如果余数已知,就可以确定除数,然后再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求出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中,要记住:(1)余数必须小于除数;(2)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例1】 [ ]÷6=8……[ ],根据余数写出被除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思路导航】除数是____,根据____________,余数可填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又已知商、除数、余数,可求出最大的被除数为6×8+5=53,最小的被除数为______________。列式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被除数最大是53,最小是______。 【课堂反馈1】 (1) [ ]÷8=3……[ ],题中被除数最大可填________,最小可填_______。 (2) [ ]÷4=7……[ ],题中被除数最大可填________,最小可填_______。 【例2】算式28÷[ ]=[ ]……4中,除数和商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思路导航】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可以得知“商×除数=被除数-余数”,所以本题中商×除数=28-4=24。这两个数可能是1和24,____和____,____和____,____和____,又因为余数为4,因此除数可以是24,12,8,6,商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除数和商分别是2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重难点1、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2、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准备录像、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

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师: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1、认识秒针和1秒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生自由回答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你感觉1秒怎么样?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1、体验10秒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学生活动,然后反馈2、感受15秒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学生活动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3、游戏活动师:这个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植树问题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植树问题 日期:2016-01-23 一、知识要点 爸爸给晶晶出了一道题:“小朋友们在路的一边植树,先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植一棵,已经植了9棵,问第一棵和第九棵树相距多少米”晶晶一看,随口答题:“27米。”同学们,晶晶答对了吗 这一类应用题我们通常称为“植树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总距离、间隔长和棵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解答植树问题先要考虑植树的方式,一般在不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总距离÷间隔长+1;在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总距离÷间隔长。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答。比如锯木头、爬楼梯问题等等,这时解题的关键是要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与植树问题中的“总距离”、“间隔长”、“棵数”对应起来。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小朋友们在路的一边植树,先植一棵树,以后每隔3米植一棵,已经植了9棵,问第一棵和第九棵树相距多少米 【思路导航】要得出正确的结果,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示意图: 根据“已经植了9棵”,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棵树和第九棵树之间的间隔是9-1=8(个),每个间隔是3米,所以第一棵和第九棵相距3×8=24(米),具体列式如下: 3×(9-1) =3×8=24(米)答:第一棵和第九棵树相距24米。 练习1:

(1)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20面,这条道路有多长 (2)在学校的走廊两边,每隔4米放一盆菊花,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20盆,这条走廊长多少米 【例题2】在一条长42米的大路两侧栽树,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栽了14棵,已知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问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思路导航】根据“在路的两侧共栽了14棵树”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先求出每一侧栽了14÷2=7(棵)树,那么从第1棵树到第7棵树之间的间隔是7-1=6(个)。42米长的大路平均分成6段,每段是42÷6=7(米)。列式如下: 42÷(14÷2-1)=42÷(7-1)=42÷6 =7(米)答: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7米。 练习2: 在公园一条长30米的路的两侧放椅子,从起点到终点共放了12把椅子,相邻两把椅子的距离相等,相邻两把椅子之间相距多少米 【例题3】把一根钢管锯成小段,一共花了28分钟,已知每锯开一段需要4分钟,这根钢管被锯成了多少段 【思路导航】我们先求出钢管被锯开了28÷4=7(处),因而被锯开的段数有7+1=8(段)。列式如下: 28÷4+1 =7+1 =8(段)答:这根钢管被锯成了8段。 练习3: 一根圆木锯成2米长的小段,一共花了12分钟。已知每锯下一段要3分钟,这根圆木长多少米

(完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大庄小学李元业 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最新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 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 甲班:40×3=120(本) 或 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120+40=160(本) 120÷40=3(倍)。 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分析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30+120=150(本) 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 2+1=3(倍) 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150÷3=50(本) 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50-30=20(本) 综合算式: (30+120)÷(2+1)=50(本) 50-30=20(本) 答: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验算:(120-20)÷(30+20)=2(倍) (120-20)+(30+20)=150 (本)。 例3 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把女生人数看作一份,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3倍还少40人,如果用男、女生人数总和760人再加上40人,就等于女生人数的4倍(见下图)。

【三年级数学】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盈亏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盈亏问题教案 盈亏问题 解盈亏问题,常常用到比较法。 例1 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7块;如果每人搬5块,则少2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分析比较两种搬砖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每人搬4块,还剩7块砖;每人搬5块,就少2块.这两次搬砖,每人相差5-4=1(块)。 第一种余7块,第二种少2块,那么第二次与第一次总共相差砖数:7+2=9(块) 每人相差1块,结果总数就相差9块,所以有少先队员9÷1=9(人)。 共有砖:4×9+7=43(块)。 解:(7+2)÷(5-4)=9(人) 4×9+7=43(块)或5×9-2=43(块) 答:共有少先队员9人,砖的总数是43块。 如果把例1中的“少2块砖”改为“多1块砖”,你能计算出有多少少先队员,有多少块砖吗? 由本题可见,解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把盈余数与不足数之和看作采用两种不同搬法产生的总差数,被每人搬砖的差即单位差除,就可得出单位的个数,对这题来说就是搬砖的人数. 例2 妈妈买回一筐苹果,按计划吃的天数算了一下,如果每天吃4个,要多出48个苹果;如果每天吃6个,则又少8个苹果.那么妈妈买回的苹果有多少个?计划吃多少天?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每天吃4个,多出48个苹果;每天吃6个,少8个苹果.观察每天吃的个数与苹果剩余个数的变化就能看出,由每天吃4个变为每天吃6个,也就是每天多吃2个时,苹果从多出48个到少8个,也就是所需的苹果总数要相差48+8=56(个).从这个对应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只要求56里面含有多少个2,就是所求的计划吃的天数;有了计划吃的天数,就不难求出共有多少个苹果了。 解:(48+8)÷(6-4) =56÷2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及练习题:差倍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和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如果知道了两个数的差与两个数间的倍数关系,要求两个数各是多少,这一类题,我们则把它称为“差倍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想到用解答和倍问题的类似方法解答差倍问题呢? 解答差倍问题与解答和倍问题相类似,要先找出差所对应的倍数,先求1倍数,再求出几倍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用关系式可以这样表示: 两数差÷(倍数-1)=较小的数(1倍数) 较小的数×倍数=较大的数(几倍数) 例题1 小明到市场去买水果,他买的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苹果比梨多18个。小明买苹果和梨各多少个? 思路导航:将梨的个数看作1倍数,则苹果的个数是这样的3倍。如下图: 从线段图上可以看出,苹果的个数比梨多了3-1=2倍,梨的2倍是18个,所以梨有18÷2=9个,苹果有:9×3=27个。 练习一 1,学校合唱组,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4倍,女同学比男同学多42人。合唱组有男、女同学各多少人? 2,一件皮衣价钱是一件羽绒服价钱的5倍,又已知一件皮衣比一件羽绒服贵960元。皮衣与羽绒服各多少元? 3,甲筐苹果是乙筐苹果的3倍,如果从甲筐取出60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重量就相等。两筐原来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例题2 被除数比除数大252,商是7,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思路导航:根据“商是7”可知,被除数是除数的7倍,把除数看作1倍数,被除数就是这样的7份,比除数多6份。 所以除数是:252÷(7-1)=42 被除数是:42+252=294 练习二 1,被除数比除数大168,商是22,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2,除数比被除数小212,商是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3,被除数比商大144,除数是7,被除数、商各是多少? 例题3 水果店有两筐橘子,第一筐橘子的重量是第二筐的5倍,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300个放入第二筐,那么第一筐橘子还比第二筐多60个。原来两筐橘子各有多少个? 思路导航:根据“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300个放入第二筐,那么第一筐橘子还比第二筐多60个”,说明原来第一筐比第二筐橘子多300×2+60=660个。把第二筐的橘子重量看作1倍数,第一筐橘子是这样的5倍,比第二筐多4倍,第二筐橘子的4倍正好是660个,所以第二筐原有橘子:660÷4=165个,第一筐橘子原来有:165×5=825个。 练习三 1,同学们捐助残,六年级捐款钱数是三年级的3倍。如果从六年级捐款钱数中取出160元放入三年级,那么六年级捐款的钱数还比三年级多40元。两个年级分别捐款多少元? 2,人民公园的杜鹃花盆数是长春园的4倍,如果从人民公园搬出188盆杜鹃花放入长春园,则人民公园的杜鹃花盆数就比长春园的少25盆。原来两个公园各有杜鹃花多少盆? 3,两堆煤重量相等,现从甲堆中运走24吨到乙堆,而乙堆煤中又运入8吨,这时乙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甲堆煤重量的3倍。问两堆煤原来各有多少吨?

三年级奥数应用题教案

一般应用题 教学目标:1、熟悉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读题,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写出答案 2、掌握应用题的常用解题方法; 综合法: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 分析法:从问题出发,找到必须的两个条件。 3、学会分析题,在题中找出自己所需的条件。 例1、学校运来一批大米,吃掉24袋,剩下的袋数是吃掉的2倍。食堂共送来大米多少袋? 练一练:张大爷家养了18只公鸡,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张大爷家共养了多少只鸡? 例2、有甲、乙两人,甲收藏图书600本,乙收藏的图书的本数是甲的3倍。甲、乙两人收藏的图书相差多少本?

练一练:果园里有梨树60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4倍,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例3、学校饲养小组养了18只黑兔,养的灰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养的白兔只数比灰兔多12只,学校饲养组养了多少只白兔? 练一练:学校图书室有科技书120本,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4倍,游戏书的本数比故事书少100本,学校图书室有游戏书多少本? 例4、商店里有红气球54个,黄气球24个,花气球的和黄气球的总数比红气球少8个。有花气球多少个? 练一练:“百鸟园”里有野鸭46只,白雀24只,黄鹂和白雀的总数比野鸭多12只,“百鸟园”里有多少只黄鹂?

例5、文峰超市运来雪碧80箱,运来可乐的箱数是雪碧的3倍,运来芬达180箱。三种饮料共运来多少箱? 练一练:猴山上有大猴子22只,小猴子的只数是大猴子的4倍,中猴子有43只,三种猴子一共有多少只? 例6、小强去外婆家,如果他来回都步行要用90分钟,如果他去时步行,回来时乘车一共用了58分钟。问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多少分钟? 练一练:邮递员叔叔去某地送信,来回都骑车要用48分钟,如果他去时骑车,回来时步行,一共要用95分钟。他回来步行要用多少分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单元秒的理解 第1课时 课题秒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合作,自主理解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点。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准确的时间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1分、1秒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实行倒计时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理解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理解钟面上的秒 1、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仔细观察钟表,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电子表,能够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③小结 5、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小结:秒针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1分=60秒。(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写字、做口算等,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2、补充: 3、活动: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及练习题平均数问题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解及练习题:平均数 问题 (一) 专题简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下面的问题:有几个杯子,里面的水有多有少,为了使杯中水一样多,就将水多的杯子里的水倒进水少的杯子里,反复几次,直到几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移多补少”,通常称之为平均数问题。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关键是要求出总数量和总份数,然后再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 例题1 用4个同样的杯了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这4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思路导航: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4个杯子里水的总厘米数,再用总厘米数除以杯子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杯子里水面的高度。 (8+5+4+3)÷3=5厘米 练习一 1,小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分别得了90分、96分、92分、98分,这四门的平均分是多少? 2,某校1——4年级分别有260人、300人、280人、312人,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 3,甲筐有梨32千克,乙筐有梨38千克,丙、丁筐共有梨50千克,平均每筐多少千克? 例题2 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华做了7朵,小方做了9朵,小林和小宁合做了12朵。平均每个小朋友做了多少朵? 思路导航: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做花的总朵数,再用花的总朵数除以人数就可求出平均每人做花的朵数。 (7+9+12)÷4=7朵 练习二 1,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52本,第二层和第三层共放70本,第四层放了46本,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 2,某工厂第一、二车间共有工人180人,第三车间有103人,第四车间有81人。平均每个车间多少人?

3,商店有蓝色气球和红色气球共43只,黄气球有20只,绿气球有33只。平均每种气球多少只? 例题3 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前2天共植113棵,第3天植了55棵。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思路导航:要求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的棵数,必须知道植树的总棵数和植树的天数,植树的总棵数用前2天植的113棵加上第3天植的55棵:113+55=168棵,植树的天数为3天。所以,平均每天植树:168÷3=56棵。 练习三 1,小佳期中考试语文、数学总分为197分,外语考了91分,小佳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小红、小青的平均身高是103厘米,小军的身高是115厘米,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同学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这个同学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例题4 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后3小时每小时行驶7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根据已知条件,先求这辆摩托车行驶的总路程:60×2+70× 3=330千米,再求行驶的总时间:2+3=5小时。所以,平均每小时行驶:330÷5=66千米。 练习四 1,小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鸡,第一批的20只每只重60克,第二批的30只每只重70克。小华家的小鸡平均多重? 2,少先队员为饲养场割草,第一组7人,平均每人割草13千克,第二组5人,平均每人割25千克。平均每人割草多少千克? 3,一小组同学量身高,其中2人都是124厘米,另外4人都是130厘米。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例题5 数学测试中,一组学生的分是98分,最低分是86分,其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92分。这一组学生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思路导航:要求平均分,应用总分数÷总人数=平均分,依题意,总分数为:98+86+92×5=644分,总人数为:1+1+5=7人。 所以,这组学生的平均分为:644÷7=92分。 练习五 1,一组同学进行立定跳远,最远的跳了152厘米,最近的跳了144厘米,其余6名同学都跳了148厘米。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跳远成绩是多少? 2,一组学生测量身高,的是150厘米,最矮的是136厘米,其余4名同学都是143厘米。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3,音乐考试中,一组学生中有2人得了分90分,1人得了最低分70分,其余5名同学都得了78分。这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