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知识点第一二单元总结doc

高考地理知识点第一二单元总结doc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

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

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亿千米(光行8分钟) 氢和氦 地球半径的109倍(70万千米)

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 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倍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

上的无线电通讯。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

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极半径6356.8 千米

赤道半径6378.1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①0°经线(本初

子午线),它是东经

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和东

经160°经线,是东

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180°经线,是

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几条重要的纬线

①纬线指示南北

方向

②每条纬线都自

成圆圈

③赤道是最大的

纬线圈,从赤道向两

极纬线线圈越来越

来小,到了两极就缩

小成一点。

①0°纬线(赤

道),是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

(23°26),是太阳

直射的最南、最北界

线;是热带和温带的

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

(66°34)是有无极

昼和极夜的分界线;

是寒带和温带的分

界线。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

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旋转)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①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自转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

秒。

②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

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

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

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①角速度:大约每小时15°,每4

分钟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

相同。

②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

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

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①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1°

②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

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

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

的旋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式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

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

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

次(回归线上一次)

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

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

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最多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最少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但线速度不同。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

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期3月21日和9月23日6月22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直射在赤道上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降低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

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

相反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

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

球相反

节气北半球春分日(3月21

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

日)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冬至日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分含量作用

干洁空气氮

(N2)

约占

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约占

21%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

(CO2)

很少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

线伤害。

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高度特点形成原因

对流层①低纬

17-18千米

②中纬

10-12千米

③高纬度

8-9千米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

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

0.6℃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

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

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

空气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

到50-55千

米高度的范

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

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

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

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

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

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

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

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

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

到85千米高

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

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

流层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

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电离层从中间层顶

到800千米

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

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

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散逸层电离层顶以

上的大气

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

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

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时间日出→正

正午→14时左右14时左右→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强

不断增强开始减弱继续减弱地面储存热

不断增多增多→盈余→亏损继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增强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不断降低

地面辐射不断增强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

减弱

不断减弱

气温不断上升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

太阳辐射最强月份气温最高值月

太阳辐射最弱

月份

气温最低值月

形成原因

大陆6月(北半球)

12月(南半球)

7月(北半球)

1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

6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

7月(南半球)

地面储存热量

海洋6月(北半球)

12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

2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

6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

8月(南半球)

海洋热容量大,受

热和放热都比陆

地慢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④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三、大气的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气旋反气旋

概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

域,叫低气压。在低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

旋涡叫气旋。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

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气压。

在高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

旋涡叫反气旋。

形成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由四

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

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

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

涡。中心的气流被迫上升运动。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

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

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顺时针

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

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

旋涡。红心形成下沉气流。

天气状况中心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

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

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

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由

于气温升高,水汽逐渐蒸发,

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

燥。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

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①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环流圈气压带或风

范围形成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赤道低气压

带(赤道无风

带)

南北纬5°

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温很高,近地

面空气层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气压

下降。

上升气流为主,全

年高温多雨

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

带与赤道低

压带之间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

的定向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

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

信风

一般少雨,但大陆

东岸风从海上吹

来,降水较多

副热带高气

压带(回归高

气压带)

南北纬30°

附近

气流在高空堆积下沉,使低空空气密

度增大,气压升高

下沉气流为主,降

水少,气候干燥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西风带

南北纬40°

--60°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

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

为偏西风

大陆西岸,风从海

上吹来,降水丰

富,向内陆逐渐减

副极地低气

压带

南北纬60°

附近

西风气流与极地东风相遇,互相推动

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的低气压带。

气旋活动频繁,多

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

带与副极地

低气压带之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

东风

严寒,少雨烈风

极地高气压

南、北极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量很少,气温很低,空

气冷重下沉、气压高

气候严寒,降水稀

少。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

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气压活动中心

北半球月份形成原因

气压中心

大陆海洋

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印度低压夏威夷和亚速尔高压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阿留申和冰岛低压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季风环流

地区季节形成原因风向

东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西北季风夏季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东南季风

南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东北季风夏季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西南季风

四、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汽和凝结核,它们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或运行过程中气温下降,促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降水。

2、降水的分类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成因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

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

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

地形阻挡,被迫迎风爬升,

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

抬升,水汽冷却凝

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

心旋转上升时,水汽

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

小,常伴有暴风、雷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

风坡降水稀少

持续时间长,范围

广,强度小

强度很大,多为暴

雨,且伴有狂风、雷

分布赤道地区常年发生,中

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山地迎风坡多分布于中纬地带热带洋面上

3、降水量的变化

(1)季节变化: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变化或分配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较均匀,例如赤道地区、西欧等地属于这种情况;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例如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区则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2)年际变化:降水量在各年间的变化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在海洋性气候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而在季风气候地区大些,内陆干旱地区变化最大。

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和副热带少雨带、极地少雨带。

五、天气和气候

1、天气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期内大气的冷暖、干湿、风雨、阴晴等物理状况。它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气团和锋面的活动是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

概念在广大范围内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

形成条件①大范围性质均匀的下垫面(大陆和海洋)②稳定的环流形式

分类按温

①冷气团(气团温度低于移经地区气温)②暖气团(气团温度高于移经地区气温)按源

①冰洋气团②极地气团(大陆、海洋)③热带气团(大陆、海洋)④赤道气团

与天气的关系①单一气团控制,天气单调②两种气团交替,天气变化③两种气团交界地区,天气变化最剧烈

对我国的影响冬季:蒙古、西伯利亚极地气团,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气团和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带来丰沛降水

(2)锋面:

①锋的概念:锋是锋面与锋线的统称。锋面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所形成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和地面相交的线。

②锋是特征:锋面是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锋的两侧是一个温度和湿度差异很大的地带,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

③锋面与天气:

锋面的分布冷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一类是慢行冷锋,冷气团移来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行,逐渐冷却凝结,多产生连续性降水;另一类是快行冷锋,冷气团移来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锋面上往往出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2、气候和形成气候的因素: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它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的长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对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造成高低纬度热量的差异,是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素。(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海陆之间热量与水汽的交换,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气候不同。

(3)地面状况:地面是对流层中热量与水汽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主要表面有:①地面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地表获得太阳热量不同;②海陆分布不同,海陆热容量与传热方式不同,造成相同纬度上的水热状况不同;③地表形态不同,对气流影响的程度不同,造成水热状况不同;④洋流性质不同,热能的输送和交换也不同,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有增温加湿作用,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

3、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②对水利建设的影响;

③对城市建设的影响;④对交通工程建设的影响;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⑥对形成自然灾害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引起地面热量和水汽发生变化,使局部地区降水有所增加,气温的变化缓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气候恶化。②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作用、热岛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排放出发尘埃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气温降低。③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4世界气候类型

气候

纬度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热

带大致在

南北纬

度30°

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

间,主要位于非洲刚

果河流域,南美亚马

孙河流域,亚洲印度

尼西来等地。

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

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

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如

非洲中部大部地区,

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

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

明显交替。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

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

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

米-1000毫米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

陆东岸,以亚洲中南

半岛、印度半岛最为

显著。

在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

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

少。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年降

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2000毫米左右。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

南北纬30°之间的大

陆内部和西岸,如非

洲北部大沙漠区,亚

洲阿伯半岛和澳大利

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

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

气温极高。

亚热带大致在

南纬或

北纬

30°

-40°

之间

亚热带季风和

季风性湿润气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

如我国秦岭以南,北

美大陆,南美大陆和

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等地。

前者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时,热带海

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

影响,降雨减少。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一年中

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匀。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

如地中海沿岸,南北

美纬度30°-40°之

间的大陆西岸,澳大

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

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这里,

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

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

-1000毫米左右。

温带大致在

南纬或

北纬

40°

-60°

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

东部,如我国华北、

东北、俄罗斯远东地

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控

制,寒冷干燥;夏季风时,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

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

毫米左右。

温带大陆性气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

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

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

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

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

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雨

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

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间。

亚寒南北极亚寒带大陆性主要分布在欧洲、亚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漫

带圈附近气候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

北部。

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寒带极地附

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

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

沿岸。

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C-5°C。

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

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

和格陵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

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约在-29°

C--35°C,北极地区在-22°C以下。

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

地、高原地区,青藏

高原、南美安第斯山

等。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指导]

复习本单元应抓住两条脉络:一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各层的特点;二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大气的情况。

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大气的运动、大气的降水、天气和气候等,都是指对流层大气而言。本单元的一大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并贯穿到地理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复习时应注意弄懂原理,搞清概念,抓住重点,掌握规律,注意把大气对地理事物各个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复习。

概念多、原理多,特别是形成空间概念就更不容易。借助读图、画图训练,就能比较容易掌握。图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表示空间概念;知识容量、内在联系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复习本单元最能做到边复习边画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类、综合等方法,来提高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掌握大气垂直各层特点的关键是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而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又取决于各层大气成分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例如: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所以,离地面(热源)愈近,气温愈高,离地面愈远的上空,气温愈低。正因为此,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上冷下热,导致对流层运动显著;含有水汽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易于成云致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集中,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愈多;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愈多;反之,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小。

2、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上述两个问题的掌握关键在于抓住大气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例如,了解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选择特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再如,了解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选择吸收特征,也就容易理解大气为什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气温的时间变化: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而地面热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当地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大于热量支出(主要是地面辐射)时,地面存储的热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气温随之升高;反之,当地面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减少,地面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随之下降。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变化特点应从分析等温线分布的热点入手进行复习:①等温线愈密,气温差别愈大;等温线愈稀疏,气温差别愈小。②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的制约明显;等温线走向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的影响大。③等温线呈封闭曲线,则表示是温暖或寒冷中心。④等温线的走向与山脉的走向平行,则表示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说

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则说明该地区气温不同纬度低。

三、大气的运动

1、气压与温度、高度的关系一般情况是:①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②在不同高度上,愈往高空,气压愈低,近地面气压高低往往与高空相反。

2、气旋与天气:气旋的不同部位,大气运动情况不同,因而天气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在北半球气旋的东部以偏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低纬度,气温较高,水汽含量较大,可出现云雨天气;在气旋的西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一般气温偏低,水汽含量少,可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在气旋中心,气温以上升运动为主,若水汽充足,经常出现云雨。

3、反气旋与天气:在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水汽含量少,多出现降温风沙天气,在反气旋的西部,以偏南气流为主,气温较高,水汽含量多,可出现升温和云雨天气;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多晴朗天气。因反气旋范围广大,又经常稳定少动,所以在其笼罩下的广大地区经常持续干旱,重者成灾。

四、天气和气候

1、锋面与天气:不论冷锋、暖锋还是准静止锋,造成天气变化的实质都是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之下,暖气团沿冷气团斜坡上升,上升冷却才有凝云降水现象出现,这是共同特征。不同点要看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还是暖气团向移动,因而产生冷锋和暖锋的区别;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因地形所阻,推进迟缓就形成准静止锋。锋面是重要的降水系统,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不同性质的锋面可造成不同的天气。复习时,要从锋的生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入手,落实到所产生的天气现象。

2、如何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依据是气温和降水。气温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值;②最热月、最冷月的月份;③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降水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降水量;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即属于年雨型、夏雨型还是冬雨型。

运用比较法,找出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是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

①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相同点:各月气温都高达20℃以上,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旱季和雨季)。

不同点:热带季风气候只存在北半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草原多;热带草原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季风气候少。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而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4、5月--9、10月),而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集中在7、8月)。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温带大陆气候在0℃以下,而温带海洋气候在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比较均匀,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夏季稍多。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 点归纳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条件原因 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 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

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完)

地理方法清单 一、地球大专题 1.经、纬度计算: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 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111km;1°纬线=111cos A km(A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方向—A在B的什么方向,分清点B与目的地A,看纬线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看经线的位置(经度差小于180°度)定东西 4.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区时的计算: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 ±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地方时的计算:找出已知的经度与时间,经度差计算:采用同侧相减,两侧相加;时间差=经度差÷地球自转角速度15°/时或1°/4分;根据东早西晚来加或减时间差;注意考虑行程时间;;结果若小于0,则应加24小时,日期变为昨天。 ④地方时的判断方法: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00,其对面经线上的时间为0时。昼半球中点经线上的时间是12时,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是指0度经线的地方时,太平洋标准时是指120W的地方时。 ⑤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加上1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有三处并不完全重合),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减去1天。注意今天与昨天围的描述。 5.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极点为0 6.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h=0°;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适用条件:①两地位于直射点的同一侧;②两地对称分布于直射点两侧)。 7.昼夜长短计算:弧比法----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时; 日出日落法---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纬度法----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值地区的夜长。 8.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9.常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1)极点:一天中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极点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相等。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10.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天气,气候,空气质量,季节昼长。 11.卫星发射中心的选择因素:纬度,气候,昼夜,人口。 12.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圈在某一时刻重合,与纬线圈垂直相交;春秋分以外的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夹角为0度-23度26分之间,二至日时夹角达最大),与纬度值相同的两条纬线相切而与其他纬线相交,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 13.日出、日落的方位:①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②每年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除发生极昼地区以外的其他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发生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实没有落到地平面之下,只是落到一天中最低的位置);北极因

地理高考知识点汇总

地理高考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 关于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 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持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 以再生,维持世界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 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 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 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二】 关于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复习笔记、提纲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 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 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 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高考地理 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分享

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分享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高三复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地理高考知识点1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 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 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条件原因 外 部 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自 身 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适于生物呼吸的 大气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 液态存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知识点复习:知识点十七农业生产活动

第十七讲农业生产活动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农业区位与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 素 农业地域类型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 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 自然因素:土壤、地形、气候、水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资金、管理等。 3. 技术因素:保鲜、冷藏、良种、机械、化肥。 三、区位因素的变化 1. 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古代时,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2. 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四、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考点二农业地域类型 一、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 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 含义: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暖湿,土地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4. 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有效的农事安排,良好的经济效益。 5. 混合农业的一般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图中A南亚、B东南亚、C东亚等的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2) 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 (3) 特点: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单产高、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 (4)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本土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 (1) 概况:主要作物:以A小麦、B玉米为主。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 主要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商品率高;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 大牧场放牧业 (1) 区位: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 (2)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图中牧牛带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优良的天然草场。 ②土地:土地租金很低,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交通: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 由此 往两极逐渐缩短。 20°W 往东至160°E 为东半球,20°W 往西至160°E 30°之 间为低纬度, 30° - 60°之间为中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 范围愈小;比 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存在液态 水;③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 空)。 16.地球的自转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 60° - 90°间为高纬度。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地方为由脊。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河系 T 总星系 f 太阳系f 银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97个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 97个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总结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画某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知识点复习知识点十-水循环和洋流

第十讲水循环和洋流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洋流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和暖流)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水循环 水循环示意图 一、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图中②)、海上内循环(图中③)、陆地内循环(图中①)。 二、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联系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 2. 促进地球上水体的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 促进了能量的转化和化学元素或物质的迁移。 4. 塑造了地表形态。 考点二洋流 一、分类 1. 暖流:水温较流经海区水温高即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2. 寒流:水温较流经海区水温低即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二、分布规律 1. 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特点:北顺南逆。 2. 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特点:逆时针。 3. 南纬40°附近形成全球性流动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4.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三、地理意义 1. 气候 (1) 西欧为典型海洋性气候、摩尔曼斯克成为不冻港、 巴伦支海成为俄罗斯军事基地都与北大西洋暖流密切相关。 (2) 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荒漠环境的形成,沿岸寒 流起到一定作用。 2. 渔场 (1)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 (2) B秘鲁渔场:上升流(秘鲁寒流)。

(3) C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4) D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处。 3.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4. 对航行的影响:顺流快,逆流慢。 四、洋流判断 1. 半球的判断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 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 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 半球。 图1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图2 图3 图4 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图4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 性质的判断: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3. 流向的判断:“凸向即流向”,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地理高考前必看重要知识点总结复习

震川高级中学地理小高考复习 重要知识梳理要点 一、自然地理——掌握几张重要图 1、太阳光照图(侧视图、俯视图) 【考点】画出地球自转方向;节气(日期)的判断;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大小排序及分布规 律;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晨昏线判断;简单时间计算;公(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计算北京时间;日界线(固定) 2、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考点】认识黄赤交角;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判断节气(二分二至);画出公(自)转方向;判断 近日点、远日点;太阳直射点及其移动方向;正午太阳高度的移动规律;右图地球运动过程中,某地昼夜 长短的变化过程 3、大气受热过程图 【考点】认识各种辐射名称;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根本来 源;判断多云和晴朗天气的温差情况;知道“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4、热力环流图 受热受热 【考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判断高低压;比较压强大小;画出气流运动方向;判断同一水平面上高压 冷却低高低 等压面(线)

处与低压处的温差;举出热力环流的实例 (1)海陆风(2)山谷风 (3)城郊风(4)不同性质下垫面之间的环流 5、三圈环流图 【考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写出气压带风带名称;气压带风带与降水的关系;结合气压带风带解释常见气候的成因,特征。 6、季风 【考点】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风向,成因;季风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根据季风风向,判断季节7、天气系统图(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

【考点】判断天气系统类型;解释冷暖锋形成的理由;解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解释气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知道常见天气系统的实例 8、水循环图 【考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的名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名称;人类干扰最大的环节;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水资源调配对调入区的有利影响;水循环的意义 9、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考点】熟练画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三大岩石的名称;相互转化的作用;沉积岩中可寻到化石 10、洋流模式图 【考点】熟练画出洋流模式图;判断寒暖流,并解释理由;辨别大陆两岸或大洋两岸洋流类型;解释洋流对气候,环境,渔场,航行的影响 11、地质构造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