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14学年第二学期概论机考复习题 (1) 2

13-14学年第二学期概论机考复习题 (1) 2

2013-2014学年概论课机考参考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D)

A.实事求是

B.反对本本主义

C.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于(C)。A.实事求是

B.反对左倾教条主义

C.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D.反对右倾投降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C)

A. 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

B. 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C.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认识是(C)

A.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联系

B.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回事

C.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D.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但不是中国的

6、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C)

A.中共六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7、对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功过评价是(B)

A.功过等同

B. 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C. 错误是第一位的、功绩是第二位的

D. 只有功绩、没有错误

8、邓小平理论产生为的时代主题是(D)

A.战争与革命

B.知识经济

C.冷战

D.和平与发展

9、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明确确立,是在党的(C)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的命题是(A)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发展是硬道理

C.摸着石头过河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A)的基础上提出来的。A.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

B.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苏东剧变

D.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12、中共十六大新确立并写入党章的全党的指导思想是(D)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C)

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党的领导

C.执政为民

D.执政兴国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

A.实事求是

B.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以人为本就是以(A)为本。

A.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所有人的根本利益

D.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

1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C)。

A. 富裕家园

B. 强大中国

C. 美丽中国

D. 生态中国

17、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一大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的是(A)。

A. 统一战线

B. 独立自主

C. 实事求是

D. 武装斗争

18、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C)。

A. 知识分子

B. 我国社会新阶层

C.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D. 人民军队

19、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C)。

A. 1954年

B. 2002年

C. 1982年

D. 1987年

20、我国的改革(B)。

A. 只进行经济制度改革

B. 是全面的改革

C. 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只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21、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C)。

A.基础建设

B.生态建设

C. 保障和改善民生

D. 生产效率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A)、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A. 走什么路

B. 怎样做人

C. 做什么样的人

D.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23、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是(A)。

A.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

C.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D.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A)建设的思想。

A. 精神文明

B. 物质文明

C. 经济发展

D. 社会进步

25、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C)。

A. 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B. 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D. 形成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局面

26、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 基本路线

B. 基本纲领

C. 基本国策

D. 基本思路

27、标志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走向现实世界的是(A)。

A.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B.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C.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28、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

A.以人为本

B.执政为民

C.立党为公

D.诚实守信

29、教条主义犯的错误是(A)。

A.凡事从书本出发

B.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C.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D.认识与实践相一致

30、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C)。

A.社会分工

B.富得越富、穷的越穷

C. 私有制, 剥削制度

D. 市场经济

3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是要实现(C)。

A.经济发展,美丽中国

B.社会进步,生活富裕

C.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梦

D.民族振兴,国家统一

32、邓小平曾多次讲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大的不同是(B)。

A.意识形态的对立

B.共同富裕

C.生产发展

D.社会进步

33、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求真务实

D.解放思想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总的说来,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A)的历史阶段。

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C.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D.实现四个现代化

35、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后必须(A),并在此基础上使人民富裕起来。

A.发展生产力

B.巩固新生的政权

C.增加人民收入

D.巩固国防

36、20世纪70年代后,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是( B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公平与正义

D.生态与环境

3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9、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个理论形态,(C)具有不可否认和不可替

代的原创性,基础性,在此之后形成的理论成果都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A. 毛泽东思想

B. 科学发展观

C. 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D.统筹兼顾

4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D.统筹兼顾

4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的思想路线是(A)。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

A.是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是处在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C.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是处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B)。

A.发展生产力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实现四个现代化

D.实现中国梦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

A.四位一体

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五位一体

D.三位一体

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B)。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47、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

A. 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B. 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C. 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

D. 从实际出发

48、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的是(C)。

A.解放思想

B.求真务实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49、1945年4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 A )

A.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

B.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

C.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

D.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

50、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51、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52、邓小平多次强调作为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A )。

A.实践

B.真理

C.理论

D.认识

53、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 )。

A.求实

B.创新

C.改革

D.发展

54、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是( A )。

A.求真务实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55、一切从实际出发,目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A)。

A.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长期进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D.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

C.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经历特定阶段

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5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是指(B)。

A. 从新民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B. 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 从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实现

D.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5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不同的分配制度之间的矛盾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9、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

A.基本路线

B.基本方针

C.基本纲领

D.基本国策

60、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国策

61、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通常简称为(B)。

A.“一化三改”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三个有利于”

6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A)。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立党之基

D.执政之源

6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

A.改革开放,艰苦奋斗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64、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

A.巩固完善新兴的政权

B.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C.发展生产力

D.进行改革与创新

65、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体现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是(C)。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的矛盾

66、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

A. 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讲话

B. 1992年的南方谈话

C.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

D.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67、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在(C)。

A. 1978年

C. 1988年

D. 1992年

68、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

A.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之路

D.生态良好美丽中国之路

69、对“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做完整阐述是在党的(C)。

A.十一大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70、根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C)。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71、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

A. 20世纪末

B. 20世纪中期

C. 21世纪中叶

D. 21世纪初

72、我国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成(A)。

A.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全面的小康社会

C.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3、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D)。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74、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

A.解放思想

B.改革开放

C.对内搞活

75、标志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是(A)。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76、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革命

D.社会主义制度的枝节修补

77、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C)。

A.解放思想

B.改革创新

C.改革开放

D.对外开放

78、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B.平反冤假错案

C.实行承包责任制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79、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C)。

A.政治体制改革

B.社会体制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D.文化体制改革

80、“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判断社会建设得失成败的标准

C.判断文化建设得失成败的标准

D.判断生态建设得失成败的标准

8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B)。

A.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由经济特区到全面开放

D.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全领域开放

82、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B)。

A. 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席位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加入世界卫生组织

D.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

C.不断扩大社保覆盖的范围

D.不断减轻农民的税负的负担

8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方针是(A)。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85、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是(C)。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86、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政府,而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运用的手段主要是(A)。

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C.行政审批

D.政策指导

8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从而能充分的表现出其优势的两种手段是(B)。

A.行政与法律

B.计划和市场

C.宏观与微观

D.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8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C)。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所有制的多样性

89、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A)。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90、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是指(B)。

A.统一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B.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C.统一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

D.统一于“五位一体”全面建设的进程中

91、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

A.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绝对的优势

B.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9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是(B)。

A.实现人民收入增加

B.实现共同富裕

C.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3、社会主义的主体分配原则是(B)。

A.按资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人对社会贡献分配

9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其它分配方式,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C)。

A.按劳分配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生产资料所有权分配

95、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A)。

A.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通过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富裕起来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D.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富

96、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B)。

A.公开

B.公平

C.公正

D.平均

97、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C)。

A.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B.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

C.城乡发展一体化

D.农村建设城镇化

98、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是(A)。

A.科技创新

B.体制创新

C.观念创新

D.理论创新

9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

A.人民当家作主

B.党的领导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10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

A.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

10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党的领导

D.人民当家做主

102、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B)。

A.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3、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

A.组织领导

B.行政领导

C.政治领导

D.法律领导

104、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是(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钓鱼岛问题

105、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A)

A.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06、台湾问题的实质是(D)

A.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B.中美两国关系的核心问题

C.世界和平的问题

D.中国的内政问题

107、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时评首次提出的口号是(B)

A.和平统一

B.解放台湾

C.一国两制

D.台湾高度自治

108、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A)

A.一纲四目

B.一国两制

C.四个决不

D.和平统一

109、“一纲四目”的一纲是指(D)

A.实现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

C.台湾高度自治

D.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10、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的是(B)

A.实现中华民族振兴

B.解放台湾

C.武力统一

D.解放全中国

111、1982年1月,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是(C)

A.廖承志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剑英

112、1985年3月,正式将“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的会议是(A)A.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B.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C.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D.三届人大三次会议

11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核心是(B)

A.两种制度

B.一个国家

C.两岸统一

D.民族复兴

114、“一国两制”的理论构想最早提出是针对(D)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西藏问题

D.台湾问题

115、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B)

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增强综合国力

C.维护世界和平

D.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目标

116、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法律文献是(A)

A.《反分裂国家法》

B.《香港基本法》

C.《澳门基本法》

D.《物权法》

117、2006年4月,胡锦涛提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是(D)

A.一国两制

B.搁置争议

C.共创双赢

D.和平发展

118、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依法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

D.以德治国

11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

A.多党合作

B.一党领导

C.议会选举

D.民众普选

12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

B.保障民众的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D.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12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C)。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122、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A)。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23、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B)的文化。

A.前进趋势

B.进步潮流

C.进步发展

D.前进潮流

124、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是(A)。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生态

125、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C)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先进生产力

B.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C.先进文化

D.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

1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A),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A.思想基础

B.政治基础

C.社会基础

D.文化基础

12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题答案最新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 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 团体或组织是指()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 6.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8.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9.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11.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 (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 (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Rivlin)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政策科学构想》(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西方学者。

商品学概论试卷一

《商品学概论》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提出质量就是适用性观点的是质量管理专家()。 A.田口玄一; B.克劳斯比; C.费根堡姆; D.朱兰。 2、()是在一定范围的商品集合体中,对于各类商品及每类商品中不同品种的组合状况及其相对数量比例的客观描述。 A.商品品种计划; B.商品品种构成; C.商品品种结构; D.商品品种广度。 3、新产品或新服务开发可以分为需求驱动、技术驱动和()三种模式。 A.竞争驱动; B.质量驱动; C.约束驱动; D.环境驱动。 4、在仓库储存商品过程中使用的主要防腐蚀方法是:涂油防锈、气相防锈和()等。 A.除湿降温; B.电镀; C.可剥性塑料封存; D.搪瓷涂层。 5、商品标准化的形式主要有: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和()。 A.模数化; B.组合化; C.国际化; D.信息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正确选择2分,共20分) 1、服务的质量特性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A.环境卫生; B.性能; C.功能; D.时间。 2、使用价值中的价值反映了()的关系范畴。 A.客体与主体; B.环境与人; C.社会与人; D.物与人。 3、产品的固有特性是指产品本来就有的,如()等。 A.汽车的速度; B.汽车的所有者; C.汽车的保险; D.汽车的寿命。 4、商品在储运过程中,会发生()等物理变化,而导致商品损耗。 A.挥发; B.腐蚀; C.脆裂; D.老化。 5、过度包装的表现形式是()等。 A.分量过轻; B.用材过多; C.装潢过奢; D.内装过多。 三、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25分) 1、商品代码; 2、使用寿命; 3、企业标准; 4、产品认证; 5、新服务。

公共政策概论 试题

一、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同产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成服是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他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订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你动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摸名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劳动力; B.人类社会生产力; C.工业化; 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A.劳动产品; B.社会产品; C.工业品; 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 A.生产者; B.经营者; C.社会; 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 A.功能/效用; B.附加服务; C.使用价值; D.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 A.功能; B.有用性; C.价值性; 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 A.消费需要; B.商品属性; C.商品价格; 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 A.商品质量; B.商品品种; C.商品消费; 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 B.技术科学; C.社会科学; 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 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 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11.商品学的产生大约在()。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300年前; D.400年前 12.商品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商人的出现; D.商业教育的发展 13.国外最早涉及商品学领域的著作是()。 A.《完美商人》; B.《商业之美》; C.《商品学导论》 14.商品学的创始人是()。 A.约翰·贝克曼; B.达尔文; C.陆羽; D.李时珍 15.()年,我国商业教育中开始把商品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A.1902; B.1949; C.1978; D.1985 三、多项选择题 1.某些天然物品,如()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因其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能称为商品。 A.空气; B.阳光; C.雨水; D.原始森林 2.商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要受到()的支配。 A.价值规律; B.供求规律; C.竞争规律; D.社会规律 3.商品流通包括()等。 A.运输; B.装卸; C.储存; D.销售 4.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有()等。 A.送货上门; B.售后维修; C.免费调试; D.使用说明书 5.下列项目中,可能成为商品学研究内容的是()。 A.商品质量; B.商品标准; C.商品检验; D.商品包装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 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Z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Z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1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G.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 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 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D )。 A.社会问题 B.公 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 ( B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 D.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 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 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 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 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 层次性 D、系统性 9.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 定作用的( C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 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 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 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11.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 策的科学化和(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 民族化 D.合理性 12.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 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 率。 A.科学 B.民主 C.现 代 D.竞争 1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 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 和“( 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 点, ( B )是公共政策案例 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15.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 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 化、民主化和( 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 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 广泛影响,具有( C ),与 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 )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 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 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 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 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 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 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4.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D )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 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 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 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 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 A )的又一 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 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 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 维 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 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 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 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R、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 称为(C )。 A.对策模型 B.互 动模型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 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 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S、 1、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 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 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 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 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 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D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 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 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 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 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 乎理性的。 2.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A ),在进行决策之前, 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 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 纳马拉 D.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 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A )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 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 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目录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6) 第三章商品品种 (10) 第四章商品质量 (14) 第五章商品质量管理 (18) 第六章商品标准 (24) 第七章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督 (28) 第八章商品检验 (34) 第九章商品包装 (37) 第十章商品储运的质量管理 (41) 第十二章新产品开发 (47)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商品学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商品的有形附加物 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志、专利标记、商品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 3.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 4.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 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用其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货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商品对其消费者、用户所具有的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由商品的有用性在实际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作用形成。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劳动力; B.人类社会生产力; C.工业化; 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A.劳动产品; B.社会产品; C.工业品; 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 A.生产者; B.经营者; C.社会; 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 A.功能/效用; B.附加服务; C.使用价值; D.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 A.功能; B.有用性; C.价值性; 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 A.消费需要; B.商品属性; C.商品价格; 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 A.商品质量; B.商品品种; C.商品消费; 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 B.技术科学; C.社会科学; 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 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 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11.商品学的产生大约在()。 世纪末;世纪末;年前;年前

商品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目录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3) 第三章商品品种 (5) 第四章商品质量 (8) 第五章商品质量管理 (10) 第六章商品标准 (13) 第七章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督 (16) 第八章商品检验 (19) 第九章商品包装 (21) 第十章商品储运的质量管理 (23) 第十二章新产品开发 (25)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商品学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商品的有形附加物 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志、专利标记、商品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 3.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 4.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

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用其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货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商品对其消费者、用户所具有的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由商品的有用性在实际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作用形成。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A.劳动力;B.人类社会生产力;C.工业化;D.农业化 2.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A.劳动产品;B.社会产品;C.工业品;D.农产品 3.商品是供()消费的。A.生产者;B.经营者;C.社会;D.城乡 4.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A.功能/效用;B.附加服务;C.使用价值;D.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A.功能;B.有用性;C.价值性;D.价格 6.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来衡量的。A.消费需要;B.商品属性;C.商品价格;D.商品品种和质量 7.商品学是研究()的科学。A.商品质量;B.商品品种;C.商品消费;D.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 8.商品学是一门()。A.自然科学;B.技术科学;C.社会科学; D.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 9.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商品使用价值; B.商品价值; C.品种、质量及其相关问题; D.微观、宏观管理 10.商品学起源于()。A.美国;B.英国;C.意大利;D.德国 11.商品学的产生大约在()。世纪末;世纪末;年前;年前 12.商品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商人的出现; D.商业教育的发展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B.企业 C.个人 D .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 若缺乏这种 措施 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 .惩罚性 C.温和性 D .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 府工 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 .合法性 C.系统性 D .倾斜性 4、"政策科学 "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 .西蒙 C.拉斯韦尔 D .史密斯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 .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 .社会公众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A.被管理者 B .对立者C.被统治者 D .伙伴 A.终结状态 B .特殊状态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

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8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 和()两种具体形式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9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 A. 秘书 B. 助手 C. 领导者 D. 外脑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11. 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 相() C. 一致 D. 排斥 12.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A. 基本掌握 B. 选择 C. 共识 D. 互动 )的失效。 A.终结状态 B .特殊状态

公共政策概论网考练习题

第五章公共政策工具 一、单项选择题 1、荷兰经济学家(D)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3、(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C) A、政策效率 B、政策社会效益 C、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6、《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 A、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二、多项选择题 1、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 (ABCD)。 A、命令型工具 B、激励型工具 C、能力建设型工具 D、系统变迁型工具 2、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BCD)。 A、慈善不足 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

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 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CD)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4、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BC) A、市场化工具 B、工商管理技术 C、社会化工具 D、经济性工具 5、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BC) 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 B、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 C、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D、不花政府的钱 6、直接提供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ABC) A.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 B.直接提供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如讨论、谈判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 C.直接提供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使成本最小化。 D.不花政府的钱 三、判断题 1、公共政策工具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政策主体选择的、用以影响政策客体、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答案:√ 2、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答案:√ 3、政策工具是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 答案:√ 4、志愿者组织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自愿性工具。()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183; 课程代码:00510; 考试手段及成绩:形考手段为纸质(比例30%),终考手段纸质(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B.德瑞 2.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B.重视理性 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B.小论证 4.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D)。D.财产 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 A.公共政策评估计划 B.公共政策评估方案 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D.公共政策评估报告 二、多项选择题 6.头脑风暴法需要遵循的原则有(ABCD)。 A.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 B.保持开放性 C.适时把握讨论的度 D.确保结果的整合 7.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BCDE)。 A.系统性 B.互动性 C.联动性与定向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E.稳定性与突发性 8.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 B.目标 C.价值 D.方案 9.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D)。 A.公共利益 B.正常利益 C.超常利益 D.失常利益 1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BCD)。 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 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三、名词解释 11.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13.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t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14.公共政策终止: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