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赣州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赣州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赣州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赣州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314298448.html,

赣州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作者:赖军平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赣州作为举世闻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本文认为,强化品牌意识,打造赣州红色旅游品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红色旅游配套设施;优化组合,加大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注重体验,活化红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等是赣州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赣州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红色旅游资源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界定,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本文主要对赣州红色旅游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一、赣州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山环水绕,气候宜人,与闽、粤、湘三省相邻的赣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曾是革命老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长征出发、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场所在地,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之广、品位之高、种类之全在全国也为数不多。红色旅游区主要包括赣州市东部的于都、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兴国等县市。在党中央、国务院《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中,赣州中央苏区根据地旧址群被列为经典景区。

赣州-于都-瑞金-会昌旅游线路位列30条精品线路之一。

赣州市红色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中央苏区根据地和五次反“围剿”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域。包括瑞金市沙洲坝、叶坪革命旧址群,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会昌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即邓小平旧址、粤赣省委、省军区旧址)、宁都起义纪念馆、石城李腊石阻击战等革命旧址群;二是以长征主题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域。包括瑞金云石山、武阳桥、于都长征第一渡、红军长征大桥、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兴国将军广场、将军馆等。三是以三年游击战为背景的红色旅游区域。包括大余梅关陈毅隐蔽处、梅岭三章纪念碑、信丰赣粤闽三年游击战纪念馆等。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海南、桂林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一、各地旅游工作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1.各地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先发展 海南三亚、琼海、海口三市和桂林市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成立了旅游发展总公司,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国际化旅游战略,旅游产业逐步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型为主转变。 一是明确发展战略。三亚市1999 年提出“旅游立市、旅游富市、旅游强市” 发展战略。2004 年以来,又实施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协调发展”战略。海口市明确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确定5 年发展目标。桂林市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海南省正在争取综合国际旅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的优惠政策,推动海南旅游国际化。海口市相继出台《航空客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和《海口市旅行社奖励暂行办法》。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1998 年,桂林市先后投入30 多个亿对市内环城水系进行改造,成功开发出“两江四湖”夜游项目。海口市投资2 亿多与张艺谋合作开发了“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项目。 2.积极打造载体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一是突出品牌打造精品旅游项目。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建有南海海上观音像和南山寺。同时紧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一名句,推出福寿文化主题。引入“金玉观世音”等产品,更将我市的惠山泥人“大阿福” 作为福文化的重要代表引入景区。并建成“中国长寿泥塑艺术长廊” ,举办“中国民间泥塑艺术展”,将这一主题做大做深。桂林愚自乐园致力于打造世界最大的时尚艺术公园,景区内陈列着47 个国家132位艺术家的200 多件艺术作品,建有专业的艺术创作室。 二是突出特色深入开发旅游产业。桂林市阳朔县利用优美的漓江山水和刘三姐传说,开发了“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琼海市充分利用博鳌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同时着力推出红色娘子军、万泉河和温泉游几大旅游品牌。三亚市在

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5-12-20 [作者简介]薛瑞泽(1962) ),男,河南省灵宝市人,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 士,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6主编。 2006年3月第22卷 第3期 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DY M ar 12006V o l 122 N o 13 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薛瑞泽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作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其区别从地域范围、文化内涵、存在时间都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的时间在北宋以前部分重叠,地域范围也有重合之处,导致其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河洛文化在某个时段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地域范围;内涵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6)03-0052-03 近年来,河南乃至全国学术界研究和宣传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学者颇多,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是否是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学术界虽然有人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做过回答,但是,并未完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近年所从事的研究,笔者认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现象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因而文化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还渗透在一个地域社会群体的行为系统之中,并支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精神内涵的差异。弄清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分析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首先在地域范围上。作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范围,不同地域范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因地域范围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对这两种文化理解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弄清河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地域范围的区别,只有弄清了两种文化的地域范围,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两种文化因地域范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大凡学术界或者普通的文化传媒,对于中原文化的 地域范围并没有人做过论证,那么,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到底有多大,为了弄清这一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引用学术界相对权威的/中原0概念的解释。/中原0一词5辞海6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平原之地;其二/谓中国也,别于边疆而言0,/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0[1] 。5辞源6在解释作为地域名的/中原0时,也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0[2] 两部权威的辞书对中原文化地域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也得到印证。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0,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0[3] 。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陆游的5示儿6诗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0,这里说的/中原0显然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我们所论及的中原地区主要是以此种解释为主。这样看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也大小有别,并随着中心地区影响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这就说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和周边一些省份的一部分,甚至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就是说,中原地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近年来学术界论述的比较多,据笔者研究,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 # 52#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一、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桂林对旅游产业的定位 旅游是桂林最具比较优势和品牌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仍具较大发展潜力的支柱型经济产业。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日益体现,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旅游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一步,旅游业要发展成为桂林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1、从统计数字上看。从2003-2007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81%;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5.97%;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32.99%。桂林继续保持我国入境旅游排头兵位置,成为国内外高知名度旅游目的地。2008年,桂林旅游接连经历了的连续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国内外旅游形势极为严峻的局面下,仍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6亿元,同比增长17.25%。与人数增幅相比,收入增幅仍高过人数增幅。2009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860.08万人次,同比2008年增长14.3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实现旅游总收入126.92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26.59%。2010年1-5月份,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772.08万人次,同

浅谈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4卷 第1期 J OU RNAL OF GUAN GXI NORMAL UN IV ERSIT Y 1998年3月20日 浅谈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蓝 雄 现 摘 要 旅游业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旅游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桂林是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可望建成国际旅游明珠。桂林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保护桂林山水风景资源,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 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的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未来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浅谈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未来社会与旅游业 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以全新的视角对未来社会作了多方面的描绘,如果我们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观察现在,展望未来,就不难发现旅游与旅游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 (一)旅游与旅游业。 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而旅游业是专门为这种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从经济关系来看,旅游与旅游业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这种活动,是人们以游乐为目的或辅之以游乐目的的临时性人口流动现象。从经济意义上看,旅游与旅游业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旅游者从产生旅游动机,并把旅游动机变为旅游行动,按照旅游路线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前往旅游目的地旅游,沿途要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活动,直到返回原来的居住地,这些旅游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因为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并要求社会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实现旅游的目的。这一过程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是旅游消费需求。与此相应,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国家或地区,即东道主,也要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就要组织游客游览,交通工具要运转,宾馆饭店要营业,旅游景点要开放,娱乐活动要安排,旅游商品要生产和销售等等。旅游东道主的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就是 本文于1997年12月13日收到。

河洛文化的南迁与影响

河洛文化的南迁与影响 海峡之声网2010-03-30 21:06:41 ----------------------------------------------------------- 所谓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笔者认为河洛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河洛文化就是指古代黄河和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种地域文化。广义的河洛文化还应包括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和山西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部地区的文化,是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夏朝以后)。 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河洛文化作为一种主体文化,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一直主导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历史,影响了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河洛文化具有自身的区域特点,专家们将其总结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以及广泛的传播性。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与众多区域性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脉,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河洛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史前文化的共识是文化起源“多元论”或“满天星斗”说。但是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社会出现“突变”,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出现“国家”—夏朝,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一点乃是考古界、史学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 在三代之前,这里是黄帝、炎帝活动的主要地区。诞生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它从夏朝开始作为一种主体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夏王朝在这里定都600余年,形成了最早的统一王朝,进而形成了夏文化;商王朝在这里定都500余年,在吸收继承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繁荣的商文化;周王朝在这里定都800余年,孔子曾说过,“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是说,西周总结继承夏礼、殷礼,继承发扬夏商文化,形成了一套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和级别严格的等级制,继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周文化。夏、商、周三代在这里建都共有2000多年的历史。河洛地区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区,故河洛地区又称为“天下之中”、“中原”、,以至我们的国家称为“中国”。而华,《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中国又称为“华夏”,而且黄河文明处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总之,“中原”、“中国”、“华夏”之名,皆与地处“天下之中”的河洛文化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秦、西汉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转向关中地区,秦朝建都咸阳,西汉建都长安。咸阳、长安皆在黄河的上游地区。但是秦文化是在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河洛文化的基因依旧存在;西汉政权是有楚人建立的,其楚文化的主导性是无可替

浅析桂林旅游资源现状和发展前景

浅析桂林旅游资源现状和发展前景目录 摘要 ----------------------------------------------------------------------------------------------- 2 关键词 -------------------------------------------------------------------------------------------- 2 1 桂林旅游业发展概述 ---------------------------------------------------------------------- 2 2 桂林旅游业优势与机遇分析------------------------------------------------------------- 3 2.1 桂林旅游产业历史悠久 -------------------------------------------------- 3 2.2 桂林旅游产业知名度高 -------------------------------------------------- 3 2.3 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 ---------------------------------------------------- 3 3 桂林旅游业劣势与挑战分析------------------------------------------------------------- 3 3.1环境污染制约发展 ------------------------------------------------------ 3 3.2景区景点低水平重复建设 ------------------------------------------------ 3 3.3桂林市区规划不合理 ---------------------------------------------------- 4 3.4旅游附属产品缺乏特点 -------------------------------------------------- 4

桂林旅游业发展情况简介

桂林旅游业发展情况简介 2008年02月26日13:50 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美誉世界,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标题下) 桂林旅游业1973年在全国率先起步,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辉煌历程,接待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克林顿,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等在内的13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政要到桂林考察旅游。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呈现出喜人的态势,每年都有1000多万国内外游客到桂林旅游观光。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已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成为全国第8个能冲破入境游客超100万人次的城市。 这几年,旅游业围绕着市委提出的“两个转变,五个增加”发展战略,按照“整合资源配套成龙、错落分工差异经营、形成合力整体成长”和“建设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的思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适时调整经营方略,克难攻坚,努力拼搏,积极发挥旅游品牌优势,大力提升旅游发展层次和水平,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效,旅游成为桂林最具比较优势和品牌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经济产业。 一、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7年,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均超历史最好水平,旅游总收入85.51亿元,同比增长24.39%;接待国内外游客1530.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40%,;接待入境旅游者128.6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5%以上。旅游收入比旅游接待人数增幅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接待将比国内旅游接待增幅高出2.02个百分点。在入境旅游接待中,外国人占63%,台湾游客占28%,港澳游客占9%。 桂林建立了较全的旅游产业规模,全市拥有各类旅游企业3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约为4万人(不含12县)。国际旅行社20家,国内旅行社73家,各种外语及普通话、方言导游9000余名;星级饭店67家,有客房10355间,床位20110张,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34家,二星级以下21家;社会住宿业约400家,床位50000张;旅游车船企业约80余家,漓江游船225艘,18000个客位,两江四湖游船27艘,1030个客位,各种大中巴旅游车1128辆;景区和休闲购物企业协会在册企业有85家,已开发主要景区50余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11处、3A级景区8处。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闽南)文化 -----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 龙岩,于中唐时期建县,隶属漳州府,清代雍正年间升格为直隶州。新中国成立后,为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除辖原龙岩州的龙岩漳平(含宁洋)县,还划入原属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县。地级龙岩市现为闽西的中心城市,原县级龙岩市为新罗区。因古汀州是客家首府和祖地,尤其2000年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市召开后,外界许多人误把龙岩市区认作是客家地域,大谬不然。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专著《福建六大民系》,又把龙岩人单独列为一支民亲,与闽南人、客家人并列为六大民系之一。所列人文特征虽然充分,但不宜将基本上、整体上属于河洛(闽南)民系的龙岩人,划为介乎闽南人、客家人中间的单独民系。 现代客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大致上是宋末明初。客家人是经鄱阳湖沿汀江进入闽西汀州的。而据出土文物和历史考证,今龙岩市中心区域的最初居民,是秦汉以来的中原流人溯九龙江而上,晋代即已集结一定规模而建立苦草镇。他们将龙的图腾崇拜带到这里,把新发现的风景溶洞称为龙岩洞,唐代建县时即以此作为县名。人们有理由推测,这里是中国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龙岩也是惟一以龙命名的地级市。 福建的开发,依照华夏汉人南下的路线,是先闽江、晋江而后九龙江。龙岩的初度开发和建立县级政权,自然是在陈政、陈元光父子

率府兵入闽开拓九龙江流域之同一时期。龙岩地处九龙江上游,陈元光奏准于泉、潮州之间设立漳州后,龙岩县属之。大举进入龙岩的,主要是随陈元光部将南来的河洛人,包括陈元光的曾孙陈泳奉派镇守龙岩,陈泳死后有四个儿子在龙岩落籍世代定居。另据谢重光研究员《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一文叙述,还有一支是由岭南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沿东北方向逐渐推进到九龙江流域。而龙岩正处于泉、潮两州之间,由韩江入海处潮、汕往九龙江入海处漳、厦推移,龙岩是必经之地。泉、漳、潮州都是说的河洛(闽南)话,所以龙岩历来都属河洛(闽南)文化语言区。后来进入汀江流域的客家人,也以汀江与九龙江为界把龙岩以东的福建人称为河洛(福佬)人。 现在兴起中国民系的研究热潮,认为在北方华夏汉人南移的历史进程中,自泉州、厦门、漳州至潮州、汕头以及台湾这一环南中国海区域,甚至包括海南岛和浙江温州的部分县域,形成了河洛(闽南)文化语言区。它使中华民族源自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坡文化,向着南方的海洋文化深入推进。当探讨这一文化事象时,龙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福建的开发史来看,自三国东吴五次南下冶县(福州)之后,西晋“八王之乱”引发的中原士庶南迁,聚居晋江,应是河洛(闽南)文化形成的源头。继而是唐初平定“蛮獠啸乱”对漳州、潮州的开发,使河洛(闽南)文化成为中国东南海滨的主流文化。然而在此之前,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对原先六国贵族和军士的残酷追杀,有一些逃亡的中原流人深入不毛之地,到了苦草镇(今龙岩市区)聚集。在

桂林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

第七章桂林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 7.1.桂林旅游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桂林旅游业发展一方面是具有预期总游客数的增加(以预期游客绝对数量做指标)的乐观前景,另一方面又面临旅游业的效益下降、逐渐丧失相对优势(以国际游客市场份额的下降和旅游业的低效益做指标)的危机。制定任何的旅游发展战略都需要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然而,对这两个问题主次的不同选择,将导致不同的战略研究思路和战略措施。以游客绝对数量的增加为基础的战略分析,采取的是乐观的态度,战略措施的重点是建设新的景点、建设基础设施、扩大接待能力。而以旅游业的效益下降、逐渐丧失相对优势为基础的战略分析,采取的是危机感的态度,把提高竞争能力、提高旅游的效益、保持动态的比较优势作为战略措施的重点。 本规划认为21世纪旅游业的竞争很激烈,要持续性地发挥桂林旅游业在桂林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作用,就必须有危机感。通过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桂林的旅游业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保住目前的地位,因此,贯穿本规划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桂林市旅游逐渐失去相对优势、效益下降的问题,第二位的问题是提高旅游供给的能力。桂林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中面临的主要任务归纳为抓住预期总游客数增加的机遇,提高旅游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旅游业持续、高效发展。 在制定旅游的发展战略时,有必要对以往和建议实施的政策进行有效性分析,从中获得经验,作为此战略研究的基础。此规划选择了一些常见的政策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包括1)加大促销力度,例如争取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举办桂林旅游年等等;2)开发新景点;3)延长停留时间;4)建设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5)加强管理市场,打击“野马”;6)淡化国际市场,扩大国内市场(国内游客上升趋势);7)建设基础设施;8)开发旅游商品,提高游客消费水平。表7-1 是对现有政策思路的有效性的分析总结。 从表7-1可以看出,这些政策的提出有其合理性(见表7-1的第二栏),但是这些政策的提出往往是建立在某些潜在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是否能达到这些政策的预期结果取决于假设的合理性。表7-1的第三栏是正在实施的或建议实施的桂林旅游的政策所隐含的假设条件,第四栏是有效性分析。从这些政策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单独地实施这些政策,最乐观的结果也只是短期的有效,有的政策可能还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或着使原有问题更加恶化,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桂林旅游的效益、提高桂林的竞争力。因此,要提高桂林旅游的比较竞争优势,应寻找根本性的措施。 表7-1 对现有政策思路的评价 1

关于桂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路线说明

关于桂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路线说明 规划范围和区域概况 本规划范围为地市合并后的桂林市行政辖区,包括五城区(秀峰、叠彩、象山、七星、雁山)和十二县(阳朔、临桂、灵川、兴安、全州、荔浦、平乐、恭城、灌阳、资源、龙胜、永福),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之间,土地面积27,809平方公里。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的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9.3°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市有1,593种动物种类,隶属60目295科;陆栖脊椎动物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400多种;水生物有娃娃鱼、鳗鲡等144种;有包括银杉、银杏在内的高等植物1000多种。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17种位于全国前列。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平均总水量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建有亚洲第一座超公里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桂林有悠久的历史。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1999年人口476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有壮、瑶、回、苗、侗等十几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 桂林是桂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医药、食品、汽车、电子为支柱,产品、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根据《桂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修订稿),“九五”期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幅度1.8%,到2000年为97亿元,人均6,170元,是全国水平的88.5%,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33.7:33.1:35。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01-202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2001-2005年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文化源头 客家住宅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据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2007年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是客家文化源头。 8月20日在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 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有4000至5000万左右。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

桂林旅游资源结构和主要旅游产品现状评估

第二章桂林旅游资源结构和主要旅游产品现状评估 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是资源导向性的,桂林旅游资源结构和主要旅游产品现状评估是下一步旅游发展的基础。 2.1.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和空间结构 2.1.1.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基本类型及数量 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修订稿的分类分级系统,课题组在《桂林市旅游资源普查实录》的资源类型实体基础上,补充了近年来现代人文景观的建设成就,并增加了有关旅游服务景观资源,进而对桂林旅游资源做了分类和统计。截至1999年底,桂林旅游资源类型实体初步统计为1,099处,其中地文景观类231处,占21.0%;生物景观类112处,占10.2%;水文景观类78处,占7.1%;历史遗产类364处,占33.1%;现代人文与抽象人文景观类164处,占15.0%;旅游服务景观类150处,占13.6%。在自然、人文、旅游服务三大景观资源系列中,以山水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为主。 图2-1 桂林旅游资源类型的数量结构 地文景观类。名山、奇特与象形山石、洞穴是桂林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主体。越城岭、猫儿山、都庞岭、海洋山、花山以花岗岩地层为主;尧山、大南山、天平山、驾桥岭以砂岩、页岩地层为主。这些山脉横亘在桂林东北与西北,是南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山岭绵延、层峦迭嶂,气势雄伟。猫儿山、真宝顶等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尧山是灵剑溪的源头,海洋山是湘江的发源地,猫儿山是资江、漓江、浔江的三江策源地,三江共源,流向各异,构成奇观;崇山峻岭的生态环境,呈现亚热带生物的多样性,具有旅游开发意义。其中,猫儿山已辟为旅游、避暑胜地。奇特与象形山石是桂林山水的构景骨架,绝大多数为石灰岩地层所组成。桂林城区的独秀峰、虞山、叠彩山、南溪山、隐山、西山等自唐以来就成为名山名景。漓江两岸的象鼻山、九马画山、螺蛳山、碧崖阁山、净瓶山等,早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粤西游记》内就有描述。有些山石,如灵川的神象饮水、仙人桥、鲁迅石像,恭城的月亮山等,其形状奇特,或状物拟人,具

浅析桂林旅游资源现状和发展前景

目录 摘要-------------------------------------------------------------------------------------------- 2关键词----------------------------------------------------------------------------------------- 2 1 桂林旅游业发展概述-------------------------------------------------------------------- 2 2 桂林旅游业优势与机遇分析----------------------------------------------------------- 3 2.1桂林旅游产业历史悠久-------------------------------------------------- 3 2.2桂林旅游产业知名度高-------------------------------------------------- 3 2.3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 3 3 桂林旅游业劣势与挑战分析----------------------------------------------------------- 3 3.1环境污染制约发展 ------------------------------------------------------ 3 3.2景区景点低水平重复建设 ------------------------------------------------ 3 3.3桂林市区规划不合理 ---------------------------------------------------- 4 3.4旅游附属产品缺乏特点 -------------------------------------------------- 4 3.5旅游持续发展的基本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 ---------------------------------- 4 4打造桂林旅游特色促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 4 4.1优化产品类型,深化发展,多层多元 -------------------------------------- 4 4.2依托历史文化,挖掘内涵,融情于景 -------------------------------------- 5 4.3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制度,改善规划 -------------------------------------- 5 4.4重视旅游商品,独特创新,彰显特色 -------------------------------------- 5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在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如下: 1、戏剧音乐 客家山歌 客语流行音乐 采茶戏(三脚采茶戏) 平安戏(收冬戏) 木偶戏 客家八音 广东汉剧(广东客剧) 山歌剧 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其中以云林县最为著名) 踩马灯 渡台悲歌 2、民俗项目 广州客家猫舞 客家傩舞 3、客家建筑 客家土楼:又称为围楼。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 围屋(围龙屋):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 赤柱八间屋 4、饮食文化

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5、武术 客家人在体型上吃亏,与人对打,务求一击中的,因此客家武术出手必中要害,在攻击时上以咽喉、中以心窝、下以阴部为重心,主要是让敌人暂时痛到无力反击,并争取脱逃的空间和时间,或加以反击。 客家龙形拳 客家流民拳 布鸡拳 金鹰拳 6、节日 7、民间信仰 伯公 义民爷 三山国王 三界爷:即三官大帝 龙神 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北、宜兰、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 惭愧祖师 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信仰 观世音菩萨等佛教神明:闽西永定客家人的信仰

桂林旅游心得体会范文

桂林旅游心得体会范文 桂林有很多是少数民族,还有很多的地方都是情理脱俗的,桂林位于广西省,除了有当地的民族特色以外,还有一些是后来经过开发和发展才建立起来的旅游景点,但是关于桂林的旅游景点的名有很多还是有历史出处可考证的,有的是根据名人墨客的题诗留词来命名,有的则是根据一些美丽的传说来命名的。去桂林旅游的最佳季节是在每年的四月份到十月份,十月一日国庆节长假的时候,是最适合去桂林旅游的季节,但是每年的劳动节和国庆节却是桂林旅游的最高峰的时期,去桂林旅游的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拥挤异常,不管是机票还是火车票还下榻的酒店都是一票难得,家家爆满,订一张去桂林的火车票不容易,订一张去桂林旅游的飞机票更不容易,如果不早一些下手,你会发现,就算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买到去桂林票以后,你就会发现,由于高峰期,桂林的所有的著名的酒店已经都被定完了,还有就是那些正规的酒店,也已经被订的的差不多了,我觉得有的朋友会问了,这是为什么啊,因为,旅游已经变成了桂林的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柱,每一年来桂林旅游的人就如动物迁徙的时候的过江之鲫,多如牛毛,数也不见的数不过来啊。桂林向来有山清水秀人美的美称,在桂林有很多的妙龄的少数民族少女,她们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热情好客,每当有客人来到她们的家里,她们就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那些远方而来的客人,并热情的带着客人四处去游玩,给客人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些少女一般都会唱歌跳舞,会做当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

食,她们淳朴善良,单纯美好,也是桂林迷人的风景之一呢。想要来桂林游玩的朋友,可以在灵渠坐着小船顺流而下,到达漓江的中点站桂林以后,游玩过,在继续顺着漓江来到阳朔,阳朔和桂林可都是级美的地方啊。不去看一看,实在是可惜的很啊。 桂林旅游心得体会范文篇4 久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小就很想去桂林玩玩,去看看那边的山山水水,还有那民族风情! 终于,现在有自己的工作了,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了,人也长大了呵~圆我桂林阳朔游之梦势在必行~嘿嘿 可是自己第一次去桂林旅游,人生地不熟的,咋办呢想到了网上查阅桂林阳朔旅游的相关信息:地图看下,各景区景点看下,价格对比下等等的等等都查看了一遍,这样心里有了个底,于是考虑到第一次去游,在网上和一家旅行社(就是本网站的旅行社)预定好了住宿(住桂林丰源酒店标间)、旅游线路(漓江风光一日游含阳朔陆地风光340元/人,龙脊梯田一日游145元/人,市内一日游135元/人)。 8月8日下午7点多下火车后,提着一小袋行李,走出出站口,放眼望去,很多人,也有很多旅游接待的,都举着牌子:接某某人,接某某x人,接某某人一行。我也看到了(该旅行社)接我的接待员小李,很稳重诚实,他朝我微笑迎来:您好,旅途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桂林。之后,他带我到出站口搭计程车(免费接站呵呵)去原先预定安排好的酒店。一路上小李热情的给我介绍沿途的地标、路名还有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