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之公司法实现途径的完善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之公司法实现途径的完善

企业观察

2010.8

168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之公司法实现途径的完善

刘彦明

山西晋中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摘 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否促进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国家社会经济利益的长远发展,而公司法只是对公司社会责任做了原则性规定,如何使公司社会责任真正得以落实,就必须依靠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安排,而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得到回答。本文欲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司法学的相关理论,针对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现状及不足,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角度来探讨公司社会责任的落实途径,提出完善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建议。

国家安监总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前8个月,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8万余起,死亡55203人,跟07年同期相比,事故的总起数虽然减少了69000起,死亡人数减少了8900人,但从8月下旬之后到10月份,国内已经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就有11起。至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的原因何在?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想借助公司法学的相关理论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角度来深入探讨实现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司法途径,从而规范公司经营运作,以期最大限度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避免现代公司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最终实现企业和国家经济和社会利益的长远发展。

1、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1.1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现状

所谓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如果承认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将明显违背平衡和正义,并给有关当事人或社会利益造成的侵害时,受侵害方通过法定程序,请求否认公司法人的独立

人格,以维护公平与正义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1

]立法上,公司法人格否认在英美国家大都表现为判例制度,而且在适用中对各国对该制度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实践中,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情形多种多样且相当隐蔽,以立法的形式来固定公司人格否定法理的适用要件和场合,已经远远超出了立法者之能力,即使在强调成文法和法律体系逻辑性的大陆法系国家亦是如此。因此,确立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构成要件的司法解释尤为重要。

1.2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建议

公司法人格否认司法适用的构成要件主要由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程度要件构成。

a.主体要件

主体要件应包括原告和被告两方面:就原告而言,是指因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而受到损害的公司债权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就被告而言,仅限于实施了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的积极的控制股东。首先,这些股东必须是该公司中握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即控制股东。控制股东并不一定必须持有公司多数股份,而应以实际对公司的控制作为表征。其次,控制股东必须是积极股东,那些不作为的消极股东即没有实施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行为的股东,不应因此而受到牵连,其有限责任仍然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b.行为要件

其一,利用公司法人格规避合同义务和法律义务的行为。 利用公司法人格规避合同义务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负有竞业禁止等合同上特定的不作为义务的当事人为回避该义务而设立新公司;负有债务的公司支配股东通过抽逃资金或解散该公司或宣告该公司破产后,再重新设立新公司,以达到逃脱原来公司巨额债务之不当目的;利用公司对债权人进行欺诈以逃避合同义务等。利用公司法人格规避法律义务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控制股东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格,人为地改变了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达到规避法律义务的真正目的,从而使法律规范的目的和实效性落空。

其二,公司法人格形骸化的行为。公司形骸化的重要表征是人格、财产、业务等发生混同。

所谓人格混同,是指公司与股东之间或者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分别。公司实践中,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名为公司实为个人等均属于人格混同的情况。所谓财产混同,是指当公司的财产不能与该公司的成员及其他公司的财产作清楚的区分。所谓业务混同在公司与股东之间特别是公司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比较常见。表现在集团

[1]

李雨龙、朱晓磊.公司治理法律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P229 [2]

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00

内部控制性公司对被控制性公司非法干预、非法控制等。如公司集团

内部进行交易活动,而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都以母公司或公司集团的整体利益的需要出发,集团内各公司在交易中根本无独立性。

其三,其他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 如公司资产不足,并不是指公司达不到法定的最低注册资本,而是指与公司所经营的事业的性质、规模相比,公司的资产不充足。可以说,公司法定最低资本额和注册资本在这个问题上意义甚微,即使公司的资本达到了法定资本最低额,且注册资本真实,但较之公司所

营事业的需要明显不足,亦构成公司资产不足。[2]

c.程度要件

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给公司债权人或社会造成的损害达到严重程度。

2、董事对债权人的侵权责任制度

2.1董事对债权人的侵权责任制度的立法现状

我国《公司法》第150条和153条明确规定了董事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即董事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对董事对债权人是否承担责任没有做出回答。虽然我国《证券法》、《破产法》规定在特定情况下董事应对债权人承担责任,但是由于董事对第三人承担责任的适用范围过窄,而且责任如何承担,是连带责任还是补充责任,是什么性质责任都无明确的规定。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一问题上仍采用的是公司机关理论,但是如果适用公司机关理论绝对化,不利于强化董事对公司

的注意义务,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也极为不利。[3]

2.2董事对债权人的侵权责任制度的立法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公司法》第113条第三款应修改为,董事应当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致使公司或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致使债权人遭受严重损失且公司资产不足以承担赔偿责任时,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债权人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

在适用上述规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并且在未来应该由相应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第一,这里的故意是指董事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债权人利益损害,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损害的发生。对于过失应界定为重大过失。

第二,在举证责任承担方面,董事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应采用过错推定原则,由董事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举证责任对债权人较为公平。

第三,就损害及其与董事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定上,董事在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和损害的确定上应该采广义的因果关系理论。

此外,董事个人财产的有限性不能否定董事对债权人责任的承担。一般来说,公司财产数额远非董事所能相比,董事个人财产也多不能弥补债权人损失,我们可借鉴国外广泛采用的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和规定最高的赔偿限额来解决该问题。我国2002年1月已引入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由平安保险公司和美国丘博保险集团联合推出了第一个董事责任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董事对债权人责任制度的确

立解除了后顾之忧。[4]

(下转第159页)

[3]张民安.公司法的现代化.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P471

[4]

冯果、柴瑞娟.论董事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见中国民商法律网.2008.11.3 [5]周述荣.公司社会责任和我国董事会制度的重构.《商业研究》.2006,5.P108

教育教学

2010.8 159

生巧的目的。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组织指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案例讨论教学:即选取有一定深度的公安实际案例,仿真模拟,分步设疑,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诊断”式教学:对基层公安机关典型的办案失误案例材料交给学生,分析其中的教训。此外基层公安机关的一些悬案、积案等都是“诊断”的材料。“诊断”式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工作责任性。

观摩式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公安机关工作场所,劳改、劳教及戒毒场所,直接感受公安机关勤务方法和办案方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教师展示案例,学生借助于公安机关计算机办公系统,完成整个办案流程。有条件的可以以案例为脚本,制作计算机办案软件,使用类似游戏软件形式,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办案。

视频型案例教学:即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协作单位收集典型案件办案的视频材料,直接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公安机关办案实际过程。

网络教学: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公安信息网络,查找犯罪线索;二是引导学生学会网上破案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会学生通过互联网络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论文和毕业设计。

备勤实战:公安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高校,它强调与公安机关的联手联动,既担负着培养公安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的任务,又担负一定的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公安院校学生平时是学员,紧急时刻又是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战斗员。备勤实战,既维护了社会的治安和稳定,又使学生在实战中得到煅练,增长了才干。

学期见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寒暑假见习,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及将来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早日进入办案角色,培养学生警察意识。学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长、学生定向培养的优势,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回各自工作单位开展学期见习。毕业实习是公安专业实践教学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实习期间,通过办案人员“手把手”的指导,使学生以见习警察身份直接参与办案,使他们熟悉办案方法及流程,锻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路径二:教、学、练、战――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 《意见》要求公安专业教学要“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有教学,又有实战,既有教与学的课堂教学,也有练与战的课外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及实战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要按照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该教学体系要求在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改革过去基础课多、专业课少的二加一课程设置模式。打破学科体系,形成侦查职业能力→侦查办案过程→侦查工作任务→教学模块→应知应会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单列,并且纳入学分管理。课程体系应突出公安职业化教育,突出办案能力的培养,突出公安实践操作教学。

在课程教材内容与形式的更新方面,应改革课程内容重复、陈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的对公安应用能力、动手操作、实战能力的培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和警察教育教材模式,编写各种形式的小册子、活页教材,制作“教学软件包”(包括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讲义、学员手册、评估标准、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使公安工作中最新的实战内容能够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

路径三:警、校结合――积极探索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共建的新路子

《意见》要求“公安机关与公安院校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注重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的联手联动”,公安院校要为公安机关“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按此要求,公安院校应积极开门办学,积极构建警、校共建、共同发展的新机制。一是要探索学校与公安机关在学生管理上齐抓共管的新机制;二是要建立学校与公安机关在资料、案例等信息共享方面的新途径。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等教学信息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地搜集、整理各种资料、信息,主动提供给有关专业课的教师,为教师更新知识、调整教学内容提供方便。教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公安机关实战部门搜集资料和信息。三是要建立学校与公安机关交流合作的新渠道。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与人才优势,为公安机关培训、办案等提供智力支持。公安机关为学生见习、实习、参观观摩等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在教师培养方面,基层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要为教师下基层调研、锻炼、收集资料提供条件,在案件发生后,基层公安机关能够主动、及时、迅速地将案发情况通知学校和专业教师,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办案。

路径四:经费保障――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教师调研和参加实践的经费落实到实处

充足的教学经费是保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活动、确保教师下基层实践和调研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也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学校应正确处理“软件”和“硬件”建设的关系,应按照教学、教学差旅、教学仪器设备维护等日常教学经费不低于25%的国家政策要求,对教学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投入,确保教师教学、调研和实践的经费落实到实处,为教师业务培训、教学活动、调研和实践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经费保障。

路径五:教师交流――建立教师队伍培训、实践和交流新机制 公安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办案实际问题是专业教师应当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安专业教师不仅是专业教学的老师,而且应该是办理案件的专家和能手。但正如前所述,目前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师除少部分来自于公安一线外,绝大多数教师从高校到高校,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行列,理论知识丰富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为了弥补这一知识结构的不足,应该打破学校的围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开门办学,让学校走向社会,也使社会进入学校,使公安院校与其服务对象――公安机关实现真正的融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培训、实践和交流新机制。一方面,要打破招聘教师注重职称和文凭的惯常做法,吸收基层公安机关中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办案能力和专家到教师队伍中来,由他们结合其办案实践开展实践教学,确保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在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现有在职教师要走出去,通过任职、挂职、实习等形式,到侦查实践中去锻炼,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要认真贯彻执行公安部政治部制订并颁布的《关于公安院校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和选聘公安机关业务骨干到公安院校任教的暂行办法》, 每年腾出不少于在编总数5%的教师到公安机关业务部门挂职锻炼,实现公安院校教师与公安机关业务骨干的“双向”交流,保证每一名教师能定期到基层锻炼和办案。

(上接第168页)

3、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董事会制度

3.1董事会制度的立法现状

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平行双层制,即董事会和监事会是在股东大会下设的两个平行机构,董事会行使经营决策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并体现在《公司法》如下规定中,第37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可见,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体现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思想,然而在实际中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行董事制度利益代表结构不合理,由此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应当调整董事会内部机构设置。

3.2董事会制度的立法建议

基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关于董事会制度完善的立法建议有: 第一,明确规定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借鉴西方国家董事会制度的立法经验,《公司法》应明确规定人数一定规模的公司及经营公共事业或特殊行业的公司董事会应当设立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

第二,明确规定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构成比例即股东、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

具体设想是:由股东大会选出的代表进入董事会出任董事,董事可以是股东,也可以是具有专门经营管理才能的非股东;职工大会选出职工代表出任职工董事;其他利益相关者选出各自代表组成社会利益代表董事,如消费者董事、环保董事、所在社区董事等。这些董事的选任一般由相关的行业协会(如消费者协会、环保协会)或所属群体

提名、选举和罢免。[5]

职工董事和社会利益代表董事有权审议董事会决议是否损害了职工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权要求董事就提交的决议做出详细说明。由于职工董事和社会利益代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三分之二,能够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可以有效防止有损职工利益及社会利益的决议生效,使公司能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连煌.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张彦宁、陈兰通.2007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国平.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意蕴.《法学研究》.200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