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大纲答案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大纲答案

一、城市及城市发展

1.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

就世界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增长势头相当猛烈,并一直持续;城市化发展已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特别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并行的,现在其工业化势头有所减弱,第三产业与科教事业成为城市发展动力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途径不一,工业的发展一般均得到重视,但有些国家的城市化优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工业发展速度,主要是农村人口为摆脱贫困而满目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庆有很大不同,工业速度大大超过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并且城市现代化是以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基础,用农村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罗索姆的“S”型曲线(记图)对城市化进程所做的阐述,可将城市化历史进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其各自特征分别如下:1)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农业释放劳动力非常缓慢。

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总数比重在30%—70%之间,工业基础已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同时农业劳动力释放量显著增加;工业可以大量接收这些劳动力,达到平衡。

3)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在70%—90%,农业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农业人口转化趋于停止,大约停止在10%左右;城镇人口稳定在90%左右;人口进入职业人口调整,城市内部人口职业结构转移,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

3.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

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人口总体规模较大;

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动加速;

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显著;

动力机制趋于多元化,出现多种区域城市化模式;

1990年代以来,出现了郊区化、连绵化、国际化和社会极化的新动向。

东部沿海地区成这话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

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理论渊源

现代城市规划主要起源于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三大运动”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人类有意识地解决城市问题的有益探索,它们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公共卫生活动

公共卫生活动起源于城市化发展初期。在分散居住时,灾害所引发地损失和传染病扩散地可能性比较小;集中聚居时,造成传染病的蔓延和灾害效应的连锁化扩大,严重威胁的人类生存和城市健康发展。1347—1352年,欧洲发生黑死病,造成3000万人死亡,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城市人口死去了一半。1665年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城市大部分的建筑。沉痛的教训和巨大的伤亡,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主要工程有城市上下水道、垃圾处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对于疾病的防止和灾害的控制,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形成,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布局结构提出新的要求。1875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它规定了每一居室的最小面积以及街道的宽度。

(2)环境保护运动

175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51年,英格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达50%。但是,恶劣的生活环境、严重污染的空气和水,导致城市居民寿命很短。1885年,曼彻斯特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婴儿死亡率高达80%。此类问题引起一批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的注视,他们认为必须解决环境问题,不然将导致全人类的灾难。罗伯特·欧文等建议,兴建工人住宅区,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倡导各阶层平等相处。

1890年,英国颁布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就住宅改造的系列标准,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3)城市美化运动

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是指针对19世纪欧洲许多工业化国家郊区化取代城市化而发起的。当时,城市中新兴的中产阶级、白领阶级纷纷移居到空气新鲜、景观优美的远郊区,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日益恶化,成为垃圾场和无家可归者居住的地方。

为解决这一问题,1853年法国巴黎行政长官豪斯曼提出在旧区开辟大马路,拆除旧城,整治环境。1893年,哥伦比亚举办世博会,政府希望籍此机会美化城市,建立以一个“梦幻城市”。从设计手法上看,试图以几何轴线和一系列公园、广场和景观大道来拯救沉沦的城市。这次世博会导致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全面展开,并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田园城市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总结了三大运动的正反两方面德教训,1898年出版了《明日: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后来改为《明天的田园城市》,提出田园城市的三大目标,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鼻祖。

————空间目标●每个田园城市控制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扩张进行控制;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系统;

●用绿带和其他开敞空间分隔居住区、工业区;

●各个功能区之间有良好的交通连接;

●居民可以便捷的接触自然景观;

————社会目标●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来限制房租;

●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

●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管理组织目标●具有约束力的城市规划;

●社会成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率限制在3%—4%;

霍华德提出德田园城市德三大目标,并于1903年在英国德莱切沃斯建立了一个田园城市。

2.主要理论与实践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2)卫星城、新城的理论与实践

(3)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及《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

(4)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Picchu)

(5)有机疏散思想

(6)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7)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197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1、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的对象还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

2、1970年代初,在城市规划中导入系统工程和数理分析,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但在理性主义使规划变得越来越严密的时候,城市规划专业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意义让人无法理解。

3、理性主义理论对决策者的立场缺乏充分的认识,忙于细部的综合性总体规划往往放弃了最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

(8)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分析

(9)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10)从交往型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到合作性规划(collaborative planning)

(11)全球城(Global city)和全球化理论

3.当代城市规划方法的变革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十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1、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08: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四个子系统组成

(1)城市规划决策系统。即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是个连续的过程。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管理是制

定城市规划的前期管理工作,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后期管理工作。

(2)城市规划执行系统。即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系统。由于建设工程性质的多样性,根据其形态和管理操作要求不同,可以将建设工程分为建筑工程、市政管线工程和市政交通工程三项内容分别管理。

(3)城市规划反馈系统。即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系统。

(4)城市规划保障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运行保障条件很多,诸如组织、人员、体制、机制、法制等。

城市规划管理的原则:

(1)系统管理的原则①要强调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效应。②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协调性。③注重城市系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②必须建立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网络。

(2)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3)依法行政的原则

(4)政务公开的原则

2、城市规划管理运作

(1)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P171

(2)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对建设活动的监督检查

1、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在城市规划区使用土地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申请,都要严格验证其申报条件(包括各类文件和图纸)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有无弄虚作假的情况等。对于不符合法定要求的申请,就要及时退回,不得进入具体的审批程序,以防止造成规划管理工作的被动。

2、建设单位和个人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办理土地的征用可划拨手续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进行复验,若有关用地的座标,面积等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定不符,就构成违法占地行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改正或重新补办手续,否则对于其建设活动不予审批,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行政处罚。

3、建设单位或个人以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工放线时或放线后,要自觉接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即履行验线手续,若其座标、位置、平面布局形式、标高等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不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应责令其改正并可给予必要的处罚,否则有关建设工程不得继续施工。

4、建设单位或俱在施工过程中,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对其建设活动其中包括在城市规划区内挖取砂石、土方等活动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要如实提供情况和必要有材料。如果发现违法占地和建设活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在检查过程中,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5、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城市规划区内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检查建设工程的平面布置、空间布局、立体造型、工程标准与质量等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如果不符,就视情况提出补救和修改措施,或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

二、行政监督与检查

1、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处部门有责任对管辖范围内城市的总

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便将经验和问题及时反馈,为正确执行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决策提供依据。

2、国家和省、自治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各级城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城市规划管理执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以便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纠正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

3、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内部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和及时制止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等违法行为和各种不正之风。

三、立法机构的监督检查

1、城市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同政府报请审批已经编制完成或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前,必须报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对于审议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城市人民政府有责任进行明确的解释或作出相应的修改一完善。

2、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有机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就实施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执法情况提出批评和意见,并督促城市人民政府加以改进或完善。城市人民政府则有义务在任期内全面检查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出工作报告。四、社会监督1、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对于其执法的监督。2、城市中一切单位和个人对于违返城市规划的行为和随意侵犯其基本权利的行为,有监督、检查和控告的权力。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具体办法,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并及时对检举和控告涉及到的有关违法行为进行查证落实和处理。

3、城市中一切单位和个人对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法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行为,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力。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随时听取意见和检举、控告,并对有关的违法行为作出公开的处理。

3、法规文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主要的技术规范。

十二、外国城市建设史(详见课件)

1、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建设,希波丹姆规划形式;

2、欧洲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与城市特点;08

3、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欧斯曼巴黎改建的内容与成效:

19世纪中期巴黎,从城市功能结构来说,街道弯曲狭窄,建筑密度很大,不能满足巴黎作为当时欧洲最大交通枢纽要求,从城市景观来说,市中心贫民窟也影响了帝都形象与环境,从统治者来说,狭窄街巷便于革命者进行街垒战斗,也不利于统治,在这种情况下,L。拿破仑三世任命奥斯曼为塞纳区行政长官,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改造,在道路系统,绿化,公园,广场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展开,宏伟工程完成了巴黎大十字干道与两个环形路,奠定了巴黎城市构架。市中心改建以卢佛宫,宫前广场,协和广场,以及北面的军工庙到西端雄师凯旋门一带为主,在整体手法上继承了19世纪初拿破仑大帝帝国风格,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道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为了适应城市结构变化,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级中心,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奥斯曼对于城市有机构造中的韵律,统一和形式协调等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摆在奥面前的是非常明确的问题,巴黎已形成许多纪念性广场和设施,

所以奥的任务是继续完成这些计划,并且用一套复杂的街道网把它们联系起来,他的工作实际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符合巴黎精神。

奥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美化运动至今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巴黎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现代化的城市美誉,直至今天,巴黎的额城市基本结构仍然是建立在奥设计基础上,其中60%已在奥执政时完成,大多数林荫道也都在那时建成,奥给巴黎城市景观增添了视觉上的吸引力,成为整个巴黎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规划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工业城市、带型城市、柯布希埃“明日城市”、广亩城;

5、社区运动

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小区与大街坊规划,雷德鹏规划体系;

6、《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1:〈雅典宪章〉内容:国际古迹建筑协会(CIAM)于1933年在雅典会议上

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功能,应科学的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雅典宪章〉大纲,大纲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土地的私有制引起的,应按照城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大纲列出了四大功能存在的问题后指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应占据城市最好的地区,应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关于工作,提出应考虑与居住缩小距离,减少上下班人流。关于游憩,提出应增加城市绿地,降低市区人口密度和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关于交通,提出改变过去学院派那种追求“姿态伟大”“排场”及城市面貌的作法,不要沿交通干道建住宅与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车发展的全心道路系统,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强调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

进城市进步和发展。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

2):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把城市看成是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3):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4):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区别

〈雅典宪章〉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建筑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马〉目标是将这些组成部分重新有机的同意起来,强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思想基础是机械主义与物质空间决定论,〈马〉宣扬的是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起决定作用,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中各人群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与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视为终极状态的描述,〈马〉强调规划的过程性和连续性。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思想转变

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的转变。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的改变。

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7、50年代世界大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城市结构的调整,大伦敦规划、莫斯科规划、巴黎地区总体规划;

8、战后城市化与郊区化的特点

卫星城市理论与实践:

起源: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中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概念。

定义: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目的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渡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市的特点:卫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又称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到了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来继续推进霍华德的思想,他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如同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使用了卫星城的说法。这个概念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在其功能上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安设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这些卫星城带来了一些问题,而问题的来源就在于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因此开始强调卫星城市的独立性。

到20世纪40年代中叶以后,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一般不称为卫星城。新城的概念更强调城市的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或

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城市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9、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流派与思潮。

十一、中国城市建设史

1、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制度——营国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的产生及主要内容;(课件、课本)

2、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思潮与典型城市;

3、封建社会中期(唐、宋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市场、坊里制度的变革;

4、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时期城市的内部变革;

5、中国古代城市中宫城、市肆、坊里、道路、水系等各功能要素的布局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6、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思想体系和艺术特点

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持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历史文化保护区: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应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地段: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

(2)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一般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照名城所拥有的特点和性质来分,一种是按名城的保护现状来分。

第一种:按我国的99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形成自然和人文地理以及它们的城市物质要素和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划分为7种类型:

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

2.传统城市风貌型:保留了某一时期及几个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建筑群体的城市。

3.风景名胜型:自然环境往往对城市特色的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4.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型:位于民族地区的城镇由于地域差异、文化环境、历史变迁的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地域特色已构成城市风貌的主体。

5.近现代史迹型: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

6.特殊职能型:城市中某种职能在历史上有极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的特征。

7.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体现的主要方式的城市。

第二种:按保护内容的完好程度,分布状况等来进行分类,现有名城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古城的格局风貌比较完整,有条件采取全面保护的措施。

2.古城风貌尤存,或古城格局、空间关系等尚有值得保护之处。

3.古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已经不存在,但还保存有若干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街区。

4.少数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已经难以找到一处值得保护的历史街区。

保护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师》p235)

1历史文化名称格局与风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洗、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街区、村镇、各级文物;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2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和现状,体现名称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确定民合成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提出名城保护措施。

5包括城市格局和传统风貌的延续与持续,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群的维修和整合,文物古迹的确认

6规划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界限,并提出响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要求

7规划应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口容量、疏散城区交通,改善市政设施,提出规划分期实施和管理的建议。

(3)历史地段(街区)的基本特征:

1:历史街区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环境,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地方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有一定比例的真实遗存,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3:历史街区在城镇生活着仍起重要作用。

划定原则

1:历史街区划定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和风貌完整性。

2:范围划定应兼顾两方面要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是建筑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地区,也是实施环境整治,施行特别经济优惠政策范围,所以范围划定不应过大;历史街区要求有相对的风貌完整性,要求能具备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范围划定不应过大,之所以强调一定规模,在人视野所及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是因为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环境气氛,使人从中找到历史文化的感受。

3:考虑到保护管理条理的可操作性,保护层次的设定不宜过多,范围划定应

考虑历史建筑,构筑物边界或建筑物所在地块边界,地貌植物等自然环境的完整性,景观的完整性,并结合道路,河流等明显的地物地貌标志,兼顾行政管理边界划定。

保护内容(课本p539)

⑴现状调查。

①历史沿革

②功能特点,历史风貌所反映的时代

③居住人口

④建筑物建造时代、历史价值、保存状况、房屋产权、现状用途

⑤反映历史风貌状况,指出其历史价值、保存完好程度

⑥城市市政设施现状,包括供电、供水、排污、燃气的状况,居住厨、厕的现状。

⑵保护规划。

①保护区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界线

②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③建筑物的保护、维修、整治方式

④环境风貌的保护整治方式

⑤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⑥用地功能和建筑物使用的调整

⑦分期实施计划,近期实施项目的设计和概算。

整治与更新内容(课本P542)

2.城市更新

(1)旧城更新的概念:

是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应更新或消除低劣的旧建筑代之以新建筑,而且应该是改造和更新的整个物质环境,逐步消除城市在过去的历史过程中的矛盾,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高整体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完善城市建筑艺术空间,以适应人们现代化的活动要求。

(2)我国旧城更新中的主要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源。

⑴旧城中历史遗留问题的延伸与发展

A、土地配置低效日益突出

B、住宅拥挤和房屋陈旧仍十分严重

C、基础设施滞后与不足与日俱增

D、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丧失有所加重

⑵旧城改建中面临的新问题

A从全面来看,一些城市改造规模过大,带来不少隐患B、居住搬迁不当带来社区解体C、开发过密带来居住环境恶化D、容量过高带来基础设施起负荷

E、更新多,保护少,使城市特色丧失

F、政策、法规不健全

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A、过去国家城市发展方针的失误

B、传统管理的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制模式

C、经济利益唯上

D、社会经济结构突然的变化

E、规划编制方法滞后

F、观念与认识问题

1主要矛盾

一些城市改造规模过大,带来不少隐患:大规模拆建是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迅速解体,中心区居民大量外迁,给居民就业上学,交通带来一定困难,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居住搬迁不当带来社区解体,使得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

开发过度带来居住环境恶化,为经济利益驱使,是绿地减少,日照通风标准不能满足。

容量过高带来基础设施超负荷,指主义片面提高容积率,响应城市供电,供水、通讯燃气、排水等设施没有进行扩容改造,形成瓶颈。

更新多,保护少,城市特色丧失,许多历史文化以及被拆除。

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干预和调控手段不先进,力度不够。

旧城改造规划研究之后雨水会经济发展,编归编,管归管,建归建。

2问题产生原因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市发展片面重生产,轻生活,重视商贸,金融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是造成就成弄能不适应新发展要求的根本原因。

传统管理的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制模式严重影响各种市政设施的完善和系统化

经济利益至上-旧城优越的区位价值,为获得高额经济利益、开发商在改造中不遗余力追求高密度、高容量、忽视环境生态、侵占公益性设施用地,以牺牲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本单位经济上的回报-中心区改造不留余地将难以适应城市未来的结构变化性变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

社会经济结构突然的变化-就成功能机构发生了两边倒之便的飞跃,但响应的改建配套法规、政策尚不完善。

规划编制方法滞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前,纯“物质规划”显的苍白无力,一总规-分区-详规的分阶段编制程序难以适应旧城更新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观念与认识问题-陶醉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必然会忽视城市原有文脉,风貌及社会结构的保护、急功近利、大拆大建。

(3)城市更新的主要类型及常见的更新方式。

主要类型

1旧居住区的整治与更新更新模式:有机构成型(尽量保存原有物质形态特征及社会网络);自然衍生型以重建为主;混合生长型以整修与重建结合。

2中心区的再开发与更新。

3历史地段(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

城市更新的方式

分为重建或再开发、整建及保留维护三种。

重建或再开发,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整建,是对建筑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更新设施,使其能够继续使用。保留维修,是对仍适合于继续使用的建筑,通过修缮活动,使其继续保持或改善现有的使用状况。

(4)国外城市更新的经验与教训。

九、居住区规划(课本)

1.居住区的组成与规模

住宅用地,指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等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停车场地的用地;

绿地,指居住地区集中设施的公园、游园等用地。

2.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3.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课本p383)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

八、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1.分区规划的概念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容量控制指标

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分布及用地范围

3):确定主,次干道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及控制范围

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区用

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道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及主要工程设施位置及用地范围。

分区规划与总体、控规的内容区别及衔接联系

2.控制性详细规划

(1)用地区划:就是将城市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划分成不同的用途区,并规定每一用途区的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一种方法措施。

控制性详规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性质,使用程度和空间环境;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和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

用地兼容性: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共处的可能性,反映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之间矛盾和亲和的程度。

土地细分:根据土地使用规划,宏观控制要求和城市用地具体的特点,来进一步划分城市用地,确定用地界线及各地块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包括土地细分、用地面积、用地性质确定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

各类规划指标的概念及内涵

(1)规定性指标

用地性质:规划用地使用功能,可根据用地分类标准进行标注。

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规划对用地范围的控制多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通常以上限控制;

建筑限高:规划地块建筑可达到的最大高度,由宅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建筑后退红线:即建筑相对于规划内道路红线后退的距离。通常以下限控制;

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通常以下限控制。

交通出入口方位: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具体可分为:机动车出入口方位(尽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设置车辆出入口,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块应设1-2个出入口);

主要人流出入口方位(为了实现高效、安全和舒适的交通体系,可能会有必要将人车进行分流,为此规定主要人流出入口方位)。

停车泊位及其他公共设施:规划地块内规定的停车车位数量,包机动车位数和非机动车车位数。

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幼托、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变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燃气设施(煤气调气站)。

(2)指导性指标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规划地块内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

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要求

其他环境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⑴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⑵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⑶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位置、体型、色彩等要求;

⑷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⑸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⑹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3)控规中的规划控制指标

1.划分地块的原则

(1)应保证地块性质单一,避免不相容使用性质用地之间的干扰

(2)严格遵守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及其他专业规划的要求

(3)尊重现有用地产权或使用权边界;

(4)考虑土地价值的区位级差;

(5)兼顾基层行政管辖界线,便于现状资料的收集及统计。

2.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

确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一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J137-90)将土地划分至小类。具体的类别划分与所在城市的规模、城市特征、所处区位等有关。一般的规律是大城市分类多、小城市分类少;老城区分类多、新开发区分类少;中心区分类多、边缘区分类少等等。由于国标制定较早,有些分类已不适应使用要求,可结合实际要求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分类,对它进行补充和发展。

土地的分类还应考虑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即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兼容其它性质,如在居住用地(R)中,可兼容小型的办公用地(C)。近年来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土地使用功能概念,以混合土地使用最为常见,它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与其它性质的土地相混合,如商住用地(C2/R)等。

确定适量的土地使用兼容范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规定过死或弹性过大,均可能导致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合理的兼容规定既体现规划的弹性,为建设发展和管理实施留有余地,同时又保证城市的有机、有序地发展。

3.土地使用强度

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的因素

(1)用地性质:用地性质不同,开发强度不同。

(2)城市土地级差:区位、地价、使用性质、经济效益

(3)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建筑密度、形体组合等。

(4)城市设计要求:整体建设风貌的要求、地段、视线走廊

(5)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

4.控制指标确定的方法

(1)形体布局模拟:排房子,再推倒算指标。

优点:形象直观。缺点:工作量大、局限且主观。

(2)经验归纳统计:统计分析已实施规划布局的技术经济指标,

得出经验指标并推广运用。

优点:准确可靠。缺点:只用于相似情况。

(3)调查分析对比法:深入调查现状,了解不同区位的指标情

况,得出可供参考的指标数据。

优点:可靠、合理。缺点:大量的调查工作,局限性。

5.规划控制的方式

指标量化

含义: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一般用地的规划控制。

条文规定

含义: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建设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用地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和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

适用范围:当对规划地块需作使用性质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图则标定

含义:用一系列控制线和控制点对用地和设施进行定位控制,如地块边界、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线、绿化绿线、控制点等。

适用范围:当需要对规划地块的划分和建筑的布置作出标示时采用。

城市设计引导

含义:通过一系列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甚至具体的形体空间设计示意,为开发控制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如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建筑体量、建筑群空间组合形式、建筑轮廓线示意图等。

适用范围:在城市重要景观地带和历史保护地带,为获得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护城市特色时采用。

(4)控规成果内容及成果表达模式特点。

1)成果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分为文本和图纸两部分。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

2、图纸内容(图纸比例为1/l000一1/2000)

(a)现状图(b)用地规划图(c)地块划分编号图(d)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e)道路交通规划图(f)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g)导向性规划总平面图(2)成果特点

条例化: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利于其转化为规划管理的实施条例。

指标化:将与土地使用、环境景观等有关的控制要求,以主要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进行体现。

图则化:将落实到每片地块建设用地上的控制要求。

控规中控制指标一览表,其中的核心内容有哪些(2005)

控制指标土地使用土地使用控制用地性质用地面积

用地边界土地使用兼容性

使用强度控制建筑密度居住密度人口容量

绿地率

建筑建造建筑建造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间距

后退红线距离

城市设计引导历史保护建筑空间组合

景观风貌要求建筑小品设置设施配套市政设施配套给水供电

排水其他

公共设施配套教育设施行政办公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文娱体育设施

附属设施公共交通组织行为活动交通活动控制车行交通组织配件停车位

步行交通组织其他交通设施

环境保护规定噪音震动等允许标准值废气污染允许排放量

水污染允许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控制

水污染允许排放浓度

其他控制要求历史保护地下空间利用

五线控制奖励与补偿

竖向设计

(5)计划部门、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各自在城市土地使用管理职责上的内容及差异。

七、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功能、结构、形态

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1城市的功能活动总要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从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形态作为研究城市总体布局的楔入点,便于更加本质地把握城市发展的内涵关系,提高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但一个城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若不强调城市功能的分工,势必造成城市功能的失调,各种活动混杂乃至于超负荷运行,导致城市发展失控,各种城市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积聚与辐射功能。

2.城市结构优化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它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

城市结构由封闭型向开发型转变,城市活动由限于行政区划范围向区域市场转变。这些转变必将对城市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功能的重塑将导致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综上所述,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如政策、体制、机制等也必须

予以重视。结构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城市的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从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可看到城市发展轨迹的缩影,它带有变幻难测、不易把握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探索城市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成败、兴衰的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

城市功能和结构之间应保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常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通过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相关性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之间相关的影响因素,在总体上力求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以创造完美的空间形态。

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首先,是地区工农业生产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要实现国家工业化,不能把工业都集中在城市里。第二,是地区交通运输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第三,是地区水利及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工业用地

3兼顾旧区与新区的发展需要:1明确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发展方向2新区与老区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3妥善安置开发区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1在具体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城市各组成部分力求完整、避免穿插。2在分析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时,必须充分考虑使各区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使城市交通有很高的使用效率。3良好的城市干道系统实际上是由客运与货运、快速干道与一般道路甚至自行车专用道等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系统。4反对从形式出发,追求图面上的“平衡”。

5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1合理确定首期建设的方案2加强预见性,布局中留有发展用地

3.城市总体布局方案优化的方法

城市总体布局是反映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关系到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城市建设投资的经济,这就必须涉及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所以,城市总体布局一般须多做几个不同的规划方案,综合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集思广益地加以归纳集中,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

综合比较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工作方法,在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中都应该进行多次反复的方案比较。考虑的范围和解决的问题,可以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分系统地逐个解决。有时为了对整个城市用地布局作不同的方案比较,达到筛选优化的目的,需要对重点的单项工程,诸如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总之,需要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防止解决问题的片面性和简单化,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用以指导城市建设的方案。

城市规划设计的有限理性:

1。从不同角度的多个方案

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规划设计任务,必须多做几个不同的方案,作为进行方案比较的基础。首先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善于分析不同方案的特点,一般是对足以影响规划布局、起关键性作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和规划方案;在广开思路的基础上,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使提出的方案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次是必须从实际出发,设想的方案可以多种多样的,但真正能够付之实践、指导城市建设的方案必须是结合实际,一切凭空的设想对于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此外,在编制各种方案时,既要广泛考虑面上有关的问题,又要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足够的深度,做到有粗有细、粗细结合。这样,经过反复推敲,逐步形成一个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案。

一般地讲,新城市的规划布局,由于受现状条件的限制比较少,通过各种不同的规划构思,分别采取不同的立足点和解决问题的条件与措施,可以作出不同的规划方案。

对于原有的城镇,需要充分考虑现状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主要问题,也同样可以做出多种规划方案来。

2.规划方案比较的内容与方法。

一般是持不同方案的各种条件用扼要的数据、文字说明来制成表格,以便于比较。通常考虑的比较内容有下列几项。

1.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

2.占地和动迁情况

3.生成协作

4.交通运输

5.环境保护

6.居住用地组织

7.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设施

8.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9.城市总体布局10.城市造价

3.综合评定方案,归纳汇总提高

从各种各样的条件中,抓住能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把占地多少,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情况作为评定方案的重要条件之一。

方案比较不能单纯从狭隘的经济观点出发,应首先考虑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如果在城市建设投资上节省但却使城市常处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是不合理的。

六、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组成

住宅用地,指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等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停车场地的用地;

绿地,指居住地区集中设施的公园、游园等用地。

分类

居住用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根据这些用地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配备的情况、居住设施布局完整性情况、环境良好情况等,将居住用地分为四类。

一类居住用地(R)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住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R)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R)是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R)是指以简陋住宅为住的用地。各类居住用地内再进一步细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居住用地的组织与布局

组织方式:组团、街坊——邻里、小区——居住区

居住区小区组团

户数(户)10,000-15,0002,000-4,000300-700

人口(人)30,000-50,0007,000-15,0001,000-3,000

居住用地的选择

①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考试大论坛

②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前苏联规定居住区与城市中心区最远的车行时间是30分钟。

③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保的法规规定间隔设置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安宁的居住生活空间提供环境保证。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④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以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合宜的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的经济合理。

⑤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⑥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⑦居住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如产业有一定发展潜力与可能时,居住用地应有相应的发展安排与空间准备。居住用地选择时,亦可以通过地形条件、地耐力及土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洪水淹没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价然后作出决定。

居住用地的分布

(1)集中布置

城市规模不大,用地足够,无自然或人为阻碍,可采用集中布置方式成片紧凑地组织居住用地。

有利于节约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功能区空间联系、便利交通、减少能耗,共享城市资源。

城市规模过大时不宜大片集中布置。

2)分散布置

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受城市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课采用分散布置。

(3)轴向布置

当城市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产业用地相配合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课本p86)

2.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

铁路,码头和路地等用地。工业用地按照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的影响程度,分为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和三类工业用地。

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的形状和规模:规划中必须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对不同类型的工业用地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为未来的城市支柱产业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

(2)地形要求: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工业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和排水坡度相适应。利用重力运输的水泥厂、选矿厂应设于山坡地,对安全距离要求很高的工厂宜布置在山坳或丘陵地带,有铁路运输时则应满足线路铺设要求。

(3)水源要求:用水量很大的工业类型用地(如火力发电、造纸、纺织、化纤等),应布置在供水量充沛可靠的地方,并注意与水源高差的问题;有些工业对水质有特殊的要求,如食品工业对水的味道和气味、造纸厂对水的透明度和颜色、纺织工业对水温、丝织工业对水的铁质等的要求。

(4)能源要求:大量用电的炼铝、铁合金、电炉炼钢、有机合成与电解企业用地要尽可能靠近电源布置,争取采用发电厂直接输电;染料厂、胶合板厂、氨厂、碱厂、印染厂、人造纤维厂、糖厂、造纸厂以及某些机械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动力等需大量蒸汽及热水,对这类工业的用地应尽可能靠近热电站布置。

(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

(6)工业的特殊要求。

(7)其他要求:工业用地应避开以下地区: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交通运输的要求

(1)铁路运输,运量大、效率高、运输费用低,但建设投资高,用地面积大,并要求用地平坦。

(2)水路运输,运输费用最为低廉,在有通航河流的城市安排工业,特别是木材、造纸原料、砖瓦、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应尽量采用水运,采用水路运输的工厂要尽量靠近码头。

(3)公路运输,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建设快、基建投资少,是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为此在规划中要注意工业区与码头,车站、仓库等有便捷的交通联系。(4)连续运输,连续运输包括传送带、传送管道、液压、空气压缩输送管道、悬索及单轨运输等方式。连续运输效率高,节约用地,并可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工业生产中可能排出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并产生强大噪声,使空气、水、土壤受到污染,造成环境质量的恶化。

废气污染以化工和金属制品工业最为严重不要把废气能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厂布置在一起,如氮肥厂和炼油厂相邻布置,两个厂排放的废气会在阳光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污染。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卫生防护带

废水污染以化工、纤维与钢铁工业影响最大集中布置废水性质相同的厂,以便统一处理废水,节约废水的处理费用。如纺织、制革、造纸等企业都排出含有机物废水,布置在一起可统一用微生物处理。

废渣则以高炉为最多,源于燃料、冶金、化学和石油化工德国鲁尔区的煤、钢、化工联合企业,利用冶金矿渣和电厂粉煤灰建成水泥厂和硅酸盐制品厂防止噪声干扰。

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和形式(课本P112)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

优点: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应成带形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优点: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所阻隔;排出有害物的车间离居住区远些,不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可离居住区近些,可减少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

混合布置方式

优点:集两种优点于一身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分散在城市周围

优点:避免工业大量运输对城市干扰;缺点:城市用地没有余地,污染大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

优点:充分利用地形,减少污染。缺点:交通量大,相互干扰

组团式布置

每一组团中既有工业,又有居住

群体组合式布置

市区工业区、近郊工业区、远郊工业区

3.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分为以库房建筑为主的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危险品仓库用地和露天堆放货物为主的堆场用地。

分类

按储存物资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

一般性综合仓库:货物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对城市干扰小,设备较简单。例如百货、五金医药器材、土产品仓库,无危险、无污染的化工原料,工业成品库和不需要冷冻的食品仓库等;

特种仓库:在交通、设备、用地上有特殊要求,或对城市卫生、安全有一定影响。例如易燃品仓库(油库)、易爆品仓库(炸药库)、有毒的化工原料库、冷藏;

按仓库的职能分

储备仓库:是为国家或地区储备物资的仓库,如战备、救灾物资,粮食、设备、燃料等。物资的流动性不大、占地多、要求交通方便,一般设置在郊区或远郊区,交通便利的专用地段。

转运仓库:为过路中转物资作短期存放使用,物资流动性很大,与对外交通关系密切。应设在城市边缘或郊区,并与铁路、港口等对外交通设施紧密结合。

中小城市,特别是县镇的也列入此类。

供应仓库:为本市服务,储存本市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往往兼有货物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