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

【摘要】:正自20世纪70年代起,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兴起并且愈演愈烈,保护范围日益扩大,保护手段时有创新,成为全球贸易的一大趋势。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概述所谓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新贸易保护主义中最为普遍的形式是直接数量限制,主要手段有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关税配额等;其次是财政性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生产补贴、出口信贷补贴等;另外还有行政性和技术性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反倾销程序、反补贴行动、健康和安全规则、环境控制、海关评价程序、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等。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贸易保护,达到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约束,保护本国就业的目的,从而维持本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出口商品发展中国家保障措施

【分类号】:F741.2;F752.02

【DOI】:CNKI:SUN:ZZJJ.0.2009-02-072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70年代起,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兴起并且愈演愈烈,保护范围日益扩大,保护手段时有创新,成为全球贸易的一大趋势。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概述所谓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内容提要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WTO相关规则,借助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力量,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抵制外国无节制抢占和恶意冲击,以保护各国在自由贸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

引言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标。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

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https://www.doczj.com/doc/f914138600.html, 代写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omas 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s://www.doczj.com/doc/f914138600.html,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

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理论在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象应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目标。

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与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

3、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经济大危机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及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仔细分析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失业问题。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与扩大就业量。而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和增加失业。

超保护贸易主义旨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它把保护的对象由幼稚工业,扩展到包括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也由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变为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忽略限制新投资,阻止对外贸易顺差的其他重要因素。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是不择手段的保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高度发展的工业,以加强其国外的垄断地位,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侵入国内市场,而是加紧侵占国外市场。凯恩斯主义者反危机方案旨在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摆脱不断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保护贸易理论对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但在其原有制度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4、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性通货膨胀曾一度促进了各经济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1974年—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经济滞胀,使之又趋于停顿。从80年代开始,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处于低速发展,失业比率较高,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汇率的长期失调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带来巨大的贸易保护的压力。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及我国应对策略字数:2777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09年8期字体:大中小2009年3月17日,世界银行发布一份名为《贸易保护:初现端倪但趋势令人担忧》的报告,该报告显示,自2008年11月以来,(320中的17个国家已经实行了47项贸

易保护措施,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对贸易进行限制。在世界各国经济遭遇金融危机的无情吞噬、且各国政府谋求振兴本国产业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正在迅速传染开来。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无论是对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运作还是WTO框架中贸易救济手段的使用,基于维护本国投资、就业的贸易保护主义火苗目前已经非常清晰地在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蔓延,其纷繁复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 技术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阻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技术性措施。其主要表现在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严格的认证制度和繁琐的检验程序等方面。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多种贸易技术壁垒,特别是各种技术认证制度差异性大,认证难度和成本费用高,正成为欧美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如欧委会宣布从2009年5月1日起,所有输欧产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每公斤,而该物质广泛应用于鞋类等轻纺产品杀菌及防霉处理。意大利卫生部发布部令,要求对使用该物质作为防霉剂的产品进行没收和检测,并特别指出要对中国产品进行严查。

2 出口补贴。据世行报告,出口补贴已成为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如欧盟宣布对黄油、奶酪和奶粉实行新的出口补贴;美国对其三大全国性汽车企业给予174亿美元的直接补贴;此外,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阿根廷、巴西、瑞典和意大利也给本国汽车企业提供了直接或间接补贴。

3 反倾销。作为对中国进行贸易反倾销最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印度自2008年10月以来的短短几个月内已经向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热轧钢、汽车转向轴等17种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15亿美元。几乎同一时间,阿根廷就纺织、制鞋等产品对巴西和中国提出了反倾销调查,而且阿根廷目前已经作出了对中国自行车车架及把手等部件每公斤征收3.02美元的惩罚性关税且长达5年的决定。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也对越南鞋采取了反倾销行动。

4 特保调查。与传统的反倾销措施“先调查,后保护”相比,“特保”不仅具有“先保护,后调查”的优点,而且出手很快。正是如此,印度在过去一个月内向中国发起了七八起有关特保调查。其中近期对于进口中国的纯碱产品从发起调查到作出初裁只用了10余天时间,对进口中国的铝板及铝箔的特别保障措施从立案调查到做出初裁只用了5天时间,而且分别加征31%和35%的从价税。

5 特别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又称紧急措施),是指一国(地区)在某种产品进口大量增长以至对其生产同类或者与之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遭受损害时,为补救或者便利产业调整而针对引起损害的进口产品采取的临时进口限制措施。其特点只是针对产品数量的激增对进口国市场的影响,而不考虑进口增长的原因。与同属贸易救济措施的反倾销措施与反补贴措施制度不同,后两者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而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贸易条件下的进口产品。该制度的这一特点为各国所重视,都将保障措施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救济制度。特别是2002年初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案”的实施使钢铁产业保障措施案件剧增。2009年4月22日,

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消费轮胎提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消费轮胎(包括乘用胎、轻卡胎、小型货车轮胎和运动型多用途SUV轮胎等)限额为第一年2100万条,之后的配额为每年增加5%,期限3年。

6 灰色区域措施。所谓灰色区域措施是指总协定成员国采取的在总协定原则和规定边缘或之外的一些歧视性贸易政策措施。换言之,这些措施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如“自动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出口节制”、“进出口价格调控机制”、“劳工标准”等。这些灰色区域措施现已成为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所采用的有力武器,符合他们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强烈需求,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自2005年以来,迫于欧洲国家的压力,我国对一些输欧纺织品实行自动出口限制,并和欧方达成协议,实施双边监控,一旦出现出口量大增,将发出预警,适当减少出口。

7 禁止进口。在2009年初明令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之后,印度前不久更是宣布在未来6个月中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其抬高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之行上升到了极致。虽然时隔不长印度政府对中国玩具的态度有所软化,但其残酷的“封杀”阴影却是有目共睹的。

8 提高关税。与目前阿根廷政府提高农产品出口税率相同时,埃及提高了砂糖进口关税,并且巴西与阿根廷将连手提升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对外进口税率。而在提高汽车与收割机进口关税之后,俄罗斯于目前又将牛奶、乳脂、黄油、炼乳的进口关税分别提高15%到20%。

9 货币贬值。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最近半年以来,一些国家采取货币贬值的做法。如俄罗斯自去年8月至今已使卢布累计贬值55%,而哈萨克斯坦则创下了本币一次性贬值25%的记录,另外,亚洲国家中韩元兑美元在2009年来已经累计贬值20%,而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国货币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贬值。

10 买本国货。一些国家在其政府采购和投资计划中,往往考虑优先采购本国产品,从而达到限制他国类似产品进口的目标,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隐患。尤其,此次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相继出台刺激本国经济的政府投资计划,而“购买国货”已成为刺激方案中的优先考虑。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于2009年2月13日通过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这项计划保留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该计划中规定,凡方案中涉及工程、建筑用钢和其他制成品全部由美国制造。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 我国出口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增加,出口风险加大。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1-4月,国外企业己累计提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达90多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因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对海外贸易主动权的争夺比以往更为激烈,从而引发反倾销高潮。

加之中国在加入WTO后15年之内实际上仍被是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意味着到2016年12月10日之前,中国企业有可能遭受任何WTO成员国的倾销诉讼。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第一季度的反倾销调查数据看,中国家具、纺织、热浸镀锌板等钢铁制品、三氯蔗糖等食品,均已遭受反倾销调查,而后续将可能引发相关行业更多的反倾销诉讼。

2 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受到影响。据商务部相关统计,2009年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5,2%,我国食品加工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同比下降33.8%。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产品比重高,出口商品的结构状况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影响和冲击。如我国大量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因为发达国家制订的严格的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标准及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而被退货、索赔甚至是禁止进口;发达国家为保护其市场及其相关产业,以保护环境和人身健康为名,不断设置各种绿色壁垒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将对我国商品出口结构调整产生影响。

3 我国出口市场受阻因素增多。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但由于拉美及非洲国家购买力不强,实际出口仍不多。目前我国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仍集中在美、日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反倾销、环保和技术法规又是世界上最严格最完善的,此外,经济衰退使这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使我国遭受新的非关税壁垒阻碍的可能性非常大。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第1~4月,我国遭受“两反两保”调查共25起,其中,16起由欧美日发起。再则,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集团内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大幅度减少,贸易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排斥集团外产品。

4 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和纠纷增多。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充分利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口。贸易保护致使我国与一些国家经常引发边贸易摩擦和纠纷,严重的甚至引起贸易战,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三、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第一,应把WTO规则作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尽管WTO规则及实施机制远未臻完善,或者处于灰色地带,难以成为遏制保护主义的“速效药”。但不容质疑的是,WTO体制仍是各国默认的保护主义底线所在。至今尚没有哪个国家公开背弃半个多世纪形成的自由贸易规则,而是尽可能地寻求所谓“合法的保护主义”,或称“巧妙的保护主义”,恰恰说明了现有规则并未失效。美国府院最终达成的经济刺激方案明确,应以与美国所承担国际义务不相违背的方式实施,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根本而言,全球化下的复杂性相互依赖是确保WTO 规则效力的真正基础,因为任何国家过度短视的保护主义行为均可能适得其反。

第二,应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危机干预政策协调。联手遏制保护主义蔓延。首先,中国应与各国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2008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并且已经深切感受到危机影响之重,近几个月以来出口同比连续出现两位数下降。中国是世界上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以缓解外需下降的压力,因而对各国配套实施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利益。其次,应与各国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密切关注各国汇率政策走势,尤其是美元发展与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呼吁相关国家采取负责任的做法,防止出现竞争性汇率贬值引发的贸易战。

第三,应鼓励企业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注意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已经开始从产品竞争转入到品牌、营销、管理等综合实力的竞争。我国出口企业应跳出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建立,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我国出口检验检疫机构也应采取有效措施,

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高超的检测水平,通过严格把关和优良服务,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第四,建立产业损害和国外贸易保护的预警机制。首先,要认真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国外贸易保护的数据库,及时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其次,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苗头,提供给有关决策部门参考。最后,应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与海关、经贸部门配合,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第五,改善对外贸易战略,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一方面,应尽量分散出口市场。以往的外贸实践证明,出口商品的批量越大,地区越集中,受到保护主义的打击就越严重。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一个短期内向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大量出口同类产品。同时我们应拓展新的海外市场,改变以往集中同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生意的状况。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们应特别注意开拓发展中国家这块重要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应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支持中国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绕开贸易壁垒,建立本身的全球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开辟新市场。我们应制定措施,鼓励各地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特别到保护主义严重的国家去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和销售。到发达国家设厂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可以将一些国内销售市场已趋饱和的诸如机械加工、机电等部门的企业转向海外,以延续生机。

【摘要】:新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因、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主题词】:国际贸易新保护主义应对措施

1、背景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虽有利于贸易的发展,但也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引起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及市场的再分割,进而损害或威胁到某些行业,直至国家利益,贸易福利损失的不均衡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抬头奠定了基础。加上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不景气,加剧了行业间乃至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不平衡,渐使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应运而生。具体原因如下:

⑴、GATT或WTO的成员国已经达成协议,不再使用歧视性的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措施;

⑵、传统的关税或配额措施,需要通过立法过程或高度透明的行政程序,在政治上不易于实施;

⑶、利益集团发现,寻求不需要立法程序或透明的行政程序的保护措施更为便利。

最后,在GATT框架下,经过多边谈判,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对贸易的影响被大大地削弱了。

2、形式及特点

无论是新,或老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中心思想是: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但两相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至少在表现形式上更胜一筹,具有强制性强,对贸易各方影响大而直接,受约束范围广和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为便于理解,拟就主要的壁垒形式析述如下:

2.1、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日益面临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道绿色屏障,主要形式有:

2.1.1、绿色标志,又称绿标制度,或环境标志制度,是指国际间有资质的认证机构依据有关标准对商品进行认证并颁发标志和证书的一项制度。绿标图案多为天鹅、常绿树、天使、蒲公英等,富有绿色寓意,欧美等国家多以立法形式对此加以规定。凡没有取得绿标的进口商品将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而加贴了绿标的则被认为是一种“环境质量信得过”的“绿色产品”。其认证标准是对包括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及处理技术和产品循环利用、使用后处理等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管。涉及的产品多节能低耗品,清洁工艺品和低毒品等数以千种。绿标制度有利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价值观念的转变和防冶污染能力的增强。由于各国环境标准存有差异,发达国家更是凭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较高的环境标准,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市场设置了贸易壁垒,违反了公平贸易的基本准则。

2.1.2、绿色包装。各种与环境要求不符的包装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卫生和安全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改进设计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以节约资源;②重复使用包装材料;③使用再生材料制作包装;④使用生物降解包装,使废弃包装在自然环境中快速腐烂。为此,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满足了包装在环境保护上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因技术水平,价值观念和行政治理等方面的滞后,而使得绿色包装成为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绿色屏障。

2.1.3、环境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且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准进行计算。假如忽视环境质量或降低环境标准,其出口产品实际上就具有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或环境补贴,形成了对高环境标准生产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未计算绿色成本,是在进行环境倾销。因而,应通过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来均衡不同环境标准下的成本差异。很明显,这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构筑的绿色壁垒。

2.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治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的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令其难有作为。

2.2.1、市场准入。市场准入主要体现在制订严格的,乃至苛刻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涉及产品的适用、健康、安全,或卫生等方面。自1994年以来,德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相继采用的印染制品含偶氮染料禁止令就对含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等轻工品的出口影响甚重,损失惨重。目前我国虽已攻克了此技术难关,但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目前,已被有关国际组织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HACCP则明确规定,食品包装须标明食品的营养成份,从而增加了食品制造商的成本,对缺乏技术分析手段的食品实际上构成了禁止进口令,进而影响相关产品的贸易和生产。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

中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则对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有的国家还有许多涉及安全、健康项目的方面的审查,使进口品因季节需求的变化或失去商机,或无法进口,具有浓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差异性和随意性。凡此种种,均对有关国家的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技术阻碍,进而影响收支平衡,影响经济。

2.2.2、认证、认可制度。认证、认可是一种依据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对有关产品的符合性进行的认证或认可制度。与贸易政策不同,它需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文思想、法律制度等。认证、认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机会的均等性,具有从更高的战略角度去审阅经济的发展,故在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社会意识,规范行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此项政策所能带来的种种益处只能被那些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所享受。未经认证、认可的产品和服务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壁垒,因而,保护主义色彩更浓,保护程度也更深,对经济的影响也更具决定性,进而使得欠发达国家的产品更难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2.3、贸易治理及其它。贸易治理是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中最广受关注的贸易理论有布兰德和斯潘赛提出的“战略性出口”政策和克鲁格曼提出的“保护性出口促进”战略。政策主张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至于反倾销,意图就更明显了,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是新贸易保护主义者极力主张的手段之一。此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灰色区域、限制性援助或边境税调整等措施也都有很浓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3、应对措施

贸易壁垒,自古有之,对贸易的影响显而易见。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目的在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但各地的经济因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或社会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各具特点,由东向西,呈梯度发展态势,因此,需相应的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产业必要的政策倾斜。就我国目前而言,农业是根本,需重点扶持与保护;汽车工业因其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的关联性而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战略价值,需从市场的角度给予必要的扶持与保护;而高科技产业则事关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应基于未来发展的角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与鼓励。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3.1.强化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出口中的致命弱点而提出的各类壁垒措施,尽管从静态的角度上看有失公允,但从动态的角度上看则不失公平,因为它在规范贸易行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推动经济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不仅无法从自己的致命弱点中摆脱出来,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靠。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在如何应对或利用贸易壁垒措施的问题上应有自己的特点。笔者认为,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治理职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②及时归纳、总结和提升过去50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控制治理方面所出现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与国际惯例相融的基础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

③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理清职责,分头把关,共同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3.2.加强宏观调控,强化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

设立壁垒机制的目的有二,即“一是确保商品质量,促进商品出口;二是对特定商品的进口实行控制和变相控制,以达到国家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不同商业背景的进出口企业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如何使政策效用最大化是我们致力于壁垒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遵循贸易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便有了现实的意义,有利于相关的职能部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3.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加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为各国政府所青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其政策对经济福利损失的影响往往难以估量。我国虽已初步地建立起了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有待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就我国目前而言,应着眼于未来,在尊重、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步伐。通过规则的不断创新,使不同的政策能有效地叠加,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秩序之目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3.4.夯实认证、认可体系,力促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维持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而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它以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健康为目标,涉及产品的认证、标识的认可、以及生产体系或环境体系的认证、认可几方面,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正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有来自市场方面的,也有来自花样不断翻新贸易壁垒方面的,更有自身竞争力缺陷等方面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强化认证、认可体系的建设,夯实其基础是舒缓上述压力,有效抵御外来风险,规范贸易行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维持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3.5.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市场运作,政府主导是我国市场壁垒体系建设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依照“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之技术经济原理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惟有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才能集中必要的优势资源于重要的少数,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虽然在市场壁垒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已经,正在或将会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仅有政府的主导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市场机制与之相配套,发挥政府、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梯度效应。无数的实践证实,政府与市场是互为而非独占的关系。惟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政策壁垒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时刻牢记英国闻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句,即“无论结果是好,还是坏,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要去做那些人们已经在做的事,而是要去做那些迄今为止还根本不曾为人们付诸行动的事情”就显得很重要了。

参考资料

1、方齐云,《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林伟等,《技术法规及其理解》,《检验检疫科学》,2002年第5期

3、卢荣忠,《新贸易保护主义特征剖析》,《国际商务研究》,1996年第2期

4、郑东,《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研究及对策建议》,《国际商务研究》,1998年第5期

5、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

7、张峰等,《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讨论中几个误区的探讨》,《检验检疫科学》,2002年第5期

8、王力舟等,《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对贸易的限制性影响》,《检验检疫科学》,2002年第5期

9、吕丽等,《非关税措施—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双忍剑》,《第三次商检理论政策研讨会论文选》,1998年

1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

11、许全华,《BPR理论在检验检疫治理创新中的应用》,《检验检疫科学》,2003年第4期 -

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我国的应对措施

来源:作者:日期:07-03-23

[摘要]:新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因、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主题词]:国际贸易新保护主义应对措施

1、背景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虽有利于贸易的发展,但也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引起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及市场的再分割,进而损害或威胁到某些行业,直至国家利益,贸易福利损失的不均衡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抬头奠定了基础。加上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不景气,加剧了行业间乃至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不平衡,渐使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应运而生。具体原因如下:

⑴、GATT或WTO的成员国已经达成协议,不再使用歧视性的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措施;

⑵、传统的关税或配额措施,需要通过立法过程或高度透明的行政程序,在政治上不易于实施;

⑶、利益集团发现,寻求不需要立法程序或透明的行政程序的保护措施更为便利。

最后,在GATT框架下,经过多边谈判,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对贸易的影响被大大地削弱了。

2、形式及特点

无论是新,或老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中心思想是: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但两相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至少在表现形式上更胜一筹,具有强制性强,对贸易各方影响大而直接,受约束范围广和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为便于理解,拟就主要的壁垒形式析述如下:

2.1、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日益面临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道绿色屏障, 主要形式有:

2.1.1、绿色标志,又称绿标制度,或环境标志制度,是指国际间有资质的认证机构依据有关标准对商品进行认证并颁发标志和证书的一项制度。绿标图案多为天鹅、常绿树、天使、蒲公英等,富有绿色寓意,欧美等国家多以立法形式对此加以规定。凡没有取得绿标的进口

商品将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而加贴了绿标的则被认为是一种“环境质量信得过”的“绿色产品”。其认证标准是对包括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及处理技术和产品循环利用、使用后处理等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管。涉及的产品多节能低耗品,清洁工艺品和低毒品等数以千种。绿标制度有利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价值观念的转变和防冶污染能力的增强。由于各国环境标准存有差异,发达国家更是凭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较高的环境标准,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市场设置了贸易壁垒,违反了公平贸易的基本准则。

2.1.2、绿色包装。各种与环境要求不符的包装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卫生和安全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改进设计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以节约资源;②重复使用包装材料;

③使用再生材料制作包装;④使用生物降解包装,使废弃包装在自然环境中快速腐烂。为此,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满足了包装在环境保护上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因技术水平,价值观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滞后,而使得绿色包装成为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绿色屏障。

2.1.3、环境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且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准进行计算。如果忽视环境质量或降低环境标准,其出口产品实际上就具有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或环境补贴,形成了对高环境标准生产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未计算绿色成本,是在进行环境倾销。因而,应通过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来均衡不同环境标准下的成本差异。很明显,这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构筑的绿色壁垒。

2.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的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令其难有作为。

2.2.1、市场准入。市场准入主要体现在制订严格的,乃至苛刻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涉及产品的适用、健康、安全,或卫生等方面。自1994年以来,德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相继采用的印染制品含偶氮染料禁止令就对含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等轻工品的出口影响甚重,损失惨重。目前我国虽已攻克了此技术难关,但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目前,已被有关国际组织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HACCP则明确规定,食品包装须标明食品的营养成份,从而增加了食品制造商的成本,对缺乏技术分析手段的食品实际上构成了禁止进口令,进而影响相关产品的贸易和生产。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中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则对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有的国家还有许多涉及安全、健康项目的方面的审查,使进口品因季节需求的变化或失去商机,或无法进口,具有浓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差异性和随意性。凡此种种,均对有关国家的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技术阻碍,进而影响收支平衡,影响经济。

2.2.2、认证、认可制度。认证、认可是一种依据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对有关产品的符合性进行的认证或认可制度。与贸易政策不同,它需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文思想、法律制度等。认证、认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机会的均等性,具有从更高的战略(非局部的)角度去审视经济的发展,故在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社会(含环保)意识,规范行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此项政策所能带来的种种益处只能被那些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所享受。未经认证、认可的产品和服务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壁垒,因而,保护主义色彩更浓,保护程度也更深,对经济的影响也更具决定性,进而使得欠发达国家的产品更难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2.3、贸易管理及其它。贸易管理是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中最广受关注的贸易理论有布兰德和斯潘赛提出的“战略性出口”政策和克鲁格曼提出的“保护性出口促进”战略。政策主张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至于反倾销,意图就更明显了,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是新贸易保护主义者极力主张的手段之一。此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灰色区域、限制性援助或边境税调整等措施也都有很浓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3、应对措施

贸易壁垒,自古有之,对贸易的影响显而易见。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目的在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但各地的经济因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或社会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各具特点,由东向西,呈梯度发展态势,因此,需相应的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产业必要的政策倾斜。就我国目前而言,农业是根本,需重点扶持与保护;汽车工业因其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的关联性而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战略价值,需从市场的角度给予必要的扶持与保护;而高科技产业则事关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应基于未来发展的角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与鼓励。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3.1.强化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出口中的致命弱点而提出的各类壁垒措施,尽管从静态的角度上看有失公允,但从动态的角度上看则不失公平,因为它在规范贸易行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推动经济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不仅无法从自己的致命弱点中摆脱出来,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在如何应对或利用贸易壁垒措施的问题上应有自己的特点。笔者认为,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②及时归纳、总结和提升过去50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控制管理方面所出现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与国际惯例相融的基础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

③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理清职责,分头把关,共同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3.2.加强宏观调控,强化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

设立壁垒机制的目的有二,即“一是确保商品质量,促进商品出口;二是对特定商品的进口实行控制和变相控制,以达到国家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不同商业背景的进出口企业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如何使政策效用最大化是我们致力于壁垒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遵循贸易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便有了现实的意义,有利于相关的职能部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3.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加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为各国政府所青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其政策对经济福利损失的影响往往难以估量。我国虽已初步地建立起了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有待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就我国目前而言,应着眼于未来,在尊重、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步伐。通过规则的不断创新,使不同的政策能有效地叠加,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秩序之目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3.4.夯实认证、认可体系,力促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维持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而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它以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健康为目标,涉及产品的认证(如,UL或CE)、标识的认可(如,绿色标志)、以及生产体系(ISO9000)或环境体系(ISO14000)的认证、认可几方面,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正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有来自市场方面的,也有来自花样不断翻新贸易壁垒方面的,更有自身竞争力缺陷等方面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强化认证、认可体系的建设,夯实其基础是舒缓上述压力,有效抵御外来风险,规范贸易行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维持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3.5.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市场运作,政府主导是我国市场壁垒体系建设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依照“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之技术经济原理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惟有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才能集中必要的优势资源于重要的少数,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虽然在市场壁垒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已经,正在或将会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仅有政府的主导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市场机制与之相配套,发挥政府、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梯度效应。无数的实践证明,政府与市场是互为而非独占的关系。惟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政策壁垒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时刻牢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句,即“无论结果是好,还是坏,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要去做那些人们已经在做的事,而是要去做那些迄今为止还根本不曾为人们付诸行动的事情”就显得很重要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第三次保护贸易主义高潮,主要是通过非关税限制的行政法律措施和对不盈利的工农业部门给予补贴,以达到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护其已有市场的目的。自从这种政策兴起之后,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从性质上讲,它是一种短视政策,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危害甚大,最终也将损害实行这些政策国家的自身经济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1、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壁垒”。关贸总协定作为世贸组织的主要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在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亦允许各成员建立自己的卫生、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标准,限制不符合该国标准的产品进口。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对本国的市场甚至某些夕阳工业加以保护,构筑起所谓“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1)绿色标志制度;(2)绿色包装;(3)环境成本。

2、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壁垒。随着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发展,各国对产品的生产标准的技术法规及生产产品的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且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透明性,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设置重重障碍。(1)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制订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标准、法规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广泛涉及产品适用度、安全、卫生等方面。(2)技术认证。CE认证、美国的UL安全认证等都是影响广泛的认证制度。随着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不失时机地推出

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识,规范其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有一定难度,这就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障碍,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新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干预本国对外贸易,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最著名的是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的《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从法律上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该法案授权政府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从而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易调控的合法性。该法案301节包括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前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世界上美国认为“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名单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国要求的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后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未适当有效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国家以及未给予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公平进入市场机会的国家进行调查和考虑实施报复。以上条款在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府频频威胁别国的具有“进攻性”的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恣意滥用,为所欲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除此之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和“灰色区域”措施等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手段。以上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表明,与以关税壁垒为特征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和可以通过谈判实行减让的关税措施相比,绿色和技术贸易壁垒很难通过外交努力或谈判来弱化和消除,而且其具体形式复杂多变,花样翻新,常以最新科技为支撑。我们只有用相应的高科技手段“以强制强”,才能成功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1)

蜡笔画小孩 2009-6-20 11:26:09 211.157.178.* 举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第三次保护贸易主义高潮,主要是通过非关税限制的行政法律措施和对不盈利的工农业部门给予补贴,以达到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护其已有市场的目的。自从这种政策兴起之后,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从性质上讲,它是一种短视政策,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危害甚大,最终也将损害实行这些政策国家的自身经济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1、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壁垒”。关贸总协定作为世贸组织的主要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在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亦允许各成员建立自己的卫生、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标准,限制不符合该国标准的产品进口。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对本国的市场甚至某些夕阳工业加以保护,构筑起所谓“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1)绿色标志制度;(2)绿色包装;(3)环境成本。

2、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壁垒。随着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发展,各国对产品的生产标准的技术法规及生产产品的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且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透明性,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设置重重障碍。(1)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制订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标准、法规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广泛涉及产品适用度、安全、卫生等方面。(2)技术认证。CE认证、美国的UL安全认证等都是影响广泛的认证制度。随着

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识,规范其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有一定难度,这就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障碍,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新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干预本国对外贸易,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最著名的是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的《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从法律上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该法案授权政府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从而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易调控的合法性。该法案301节包括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前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世界上美国认为“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名单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国要求的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后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未适当有效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国家以及未给予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公平进入市场机会的国家进行调查和考虑实施报复。以上条款在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府频频威胁别国的具有“进攻性”的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恣意滥用,为所欲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除此之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和“灰色区域”措施等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手段。以上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表明,与以关税壁垒为特征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和可以通过谈判实行减让的关税措施相比,绿色和技术贸易壁垒很难通过外交努力或谈判来弱化和消除,而且其具体形式复杂多变,花样翻新,常以最新科技为支撑。我们只有用相应的高科技手段“以强制强”,才能成功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stevenwql 2008-10-11 8:57:36 220.189.215.* 举报重商主义之后,国际贸易政策经历了自由贸易、保护贸易、超保护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演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对于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贸易保护主义而言的,它形成于7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各国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迅速蔓延,成为一种国际思潮。

一、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及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性

贸易保护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而出现的,只要有国际贸易,各国为保护本国市场和相关产业,就必然有贸易保护存在。而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由于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其作用大为削弱。由此,就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当前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迅速,严重威胁世界公平贸易,影响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目标就是发展中国家。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相比较,有五点不同之处

1、目的不同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发达国家为保住昔日的经济优势地位。通过广泛实行保护措施来维持其政治与经济利益。因此,它可能影响到国际贸易政策的总趋向。

2、对象不同

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主要是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而农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在大多数国家的任何时期都受到保护。

3、范围不同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领域,这是因为在70-80年代。服务与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因素,它们也像商品与资本贸易一样遇到了他国的贸易壁垒。

4、措施不同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措施主要是非关税壁垒,包括繁琐的海关程序和海关估价制度、条件苛刻的技术标准、复杂的健康与环境卫生检疫、内容和手续繁杂的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进口许可证制、进口押金制度、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自动”出口配额制,等等。新贸易保护主义奖出限入的重点在鼓励出口。

5、区域不同

新贸易保护主义搞的是区域性贸易保护。在区域范围内,国家之间仍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区域外国家则实行共同的关税壁垒。

(二)更重要的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五个新的特性

这是从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所不具备的。

1、双重性

新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下的新贸易壁垒顺应保护环境和尊重人权的世界发展潮流,一方面为经济生活进步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另一方面以保护消费者、劳工和环境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给推动公平贸易和自由贸易带来隐患和障碍。

2、隐蔽性

我们以新贸易壁垒中绿色壁垒为例,它在国际贸易规则中没有被禁止,而且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内环保法规可作为其理论上的依据。这样一些发达国家就可以借口保护环境,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歧视。

3、歧视性

无论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歧视问题,这严重违反WTO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公平贸易原则。

4、复杂性

新贸易壁垒涉及的多是技术法规、标准及国内政策法规,它比传统贸易壁垒中的关税、许可证和配额复杂得多,涉及商品非常广泛,评定程序更加复杂。

5、争议性

新贸易壁垒这种介于合理和不合理、隐蔽性和复杂性之间的特点,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贸领域很难达成一致标准,容易引起争议,且难以进行协调,以致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主要内容,传统商品贸易大战被新贸易壁垒大战所取代。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显著增多,正是起源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已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有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不利于我国大宗商品的出口、某些国家对我国商品形成事实上的禁运这三个方面。让我们来看看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外贸的一些具体事例,自2002年8月到2003年底,先后有印度、美国、土耳其、欧盟、秘鲁等对我国发起10起特别保障调查,影响了出口贸易额3亿多美元:还有一些世贸组织成员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采取任意选择替代国等歧视性做法,向中国出口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2005年是世界贸易摩擦的高峰年。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自2005年4月23日开始,发动前所未有的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三种蔬菜(长葱,香菇和日本塌塌米的原材料蔺草)征收将近200%的进口税……力争科学、有效地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突破新贸易保护主义障碍,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识。那么,中国政府和企业要如何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

二、中国的对策

(一)政府

1、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我国加入WTO后。外经贸部于2002年制定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并于2002年11月1日正式公布并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对于依法消除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中遇到的各种限制性壁垒措施,有效维护我国的贸易、投资和产业利益已经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仍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使其完善。

2、政府应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我国的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多、门槛低、不规范是事实,政府应借着入世有关法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开发绿色产业,抢占国际市场。

3、政府应组织专门人力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建立国外贸易保护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传递国际市场的新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

并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4、充分利用WTO的协商机制。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我国政府应坚决反对任何国家针对我国的歧视性政策: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政府应充分利用WTO解决双边和多边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

(二)企业

1、我们的企业在配合政府行为的同时,要全面了解国际规则,学会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特别是全面、准确地了解WTO规则。不能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漠然置之。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的话,对今后企业的发展就会特别不利。在“后配额”时代,竞争已经开始从产品竞争的时代转入到品牌竞争。品质是塑造品牌的根本。品牌的打造和延续,是任重道远的百年大计,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持之以恒地按照品牌管理的规律进行不懈的努力。

2、出口企业必须加强技术跟踪,以便时刻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向。当前,我国外贸出口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处于低端环节,出口企业规模小和跨国经营能力弱。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企业在做粗加工,甚至赔上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高附加价值和高盈利的机会让国外企业拿走了。

3、我们必须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要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劳动生产率的较大幅度的提高。如果我们数量不增加,而价值增长一倍,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理由限制我们的出口。

4、我们的企业应该对国际市场有清醒的认识,不应盲目扩大出口,避免在国际贸易中自相残杀。企业商会应该对出口产品设定价格底线,对企业进行行业自律。要做到既能让企业自愿遵守,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刚性。只有这样。我国的出口企业才能在新贸易保护浪潮中,化危机为生机。

新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因乌拉圭回合协议实施带来的贸易自由化的强化而退潮,反而正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而更趋猖獗。由于我国的特殊性及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特殊政治图谋等原因,西方国家会更多地采取反倾销、环保、人权、劳工标准、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等手段,对我国施加压力和贸易限制。面对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紧密携手、共同努力,阻止一切滥用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来源:科技经济市场)

zx710203 2010-1-24 19:06:29 202.107.19.* 举报 [编辑本段]形式特点无论是新,或老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中心思想是: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但两相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至少在表现形式上更胜一筹,具有强制性强,对贸易各方影响大而直接,受约束范围广和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为便于理解,拟就主要的壁垒形式析述如下: 1、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日益面临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

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道绿色屏障, 主要形式有:

1)、绿色标志,又称绿标制度,或环境标志制度,是指国际间有资质的认证机构依据有关标准对商品进行认证并颁发标志和证书的一项制度。绿标图案多为天鹅、常绿树、天使、蒲公英等,富有绿色寓意,欧美等国家多以立法形式对此加以规定。凡没有取得绿标的进口商品将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而加贴了绿标的则被认为是一种“环境质量信得过”的“绿色产品”。其认证标准是对包括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及处理技术和产品循环利用、使用后处理等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管。涉及的产品多节能低耗品,清洁工艺品和低毒品等数以千种。绿标制度有利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价值观念的转变和防冶污染能力的增强。由于各国环境标准存有差异,发达国家更是凭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较高的环境标准,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市场设置了贸易壁垒,违反了公平贸易的基本准则。

2)、绿色包装。各种与环境要求不符的包装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卫生和安全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改进设计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以节约资源;②重复使用包装材料;③使用再生材料制作包装;④使用生物降解包装,使废弃包装在自然环境中快速腐烂。为此,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满足了包装在环境保护上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因技术水平,价值观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滞后,而使得绿色包装成为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绿色屏障。

3)、环境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且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准进行计算。如果忽视环境质量或降低环境标准,其出口产品实际上就具有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或环境补贴,形成了对高环境标准生产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未计算绿色成本,是在进行环境倾销。因而,应通过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来均衡不同环境标准下的成本差异。很明显,这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构筑的绿色壁垒。

2、技术壁垒

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的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令其难有作为。

1)、市场准入。市场准入主要体现在制订严格的,乃至苛刻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涉及产品的适用、健康、安全,或卫生等方面。自1994年以来,德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相继采用的印染制品含偶氮染料禁止令就对含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等轻工品的出口影响甚重,损失惨重。目前中国虽已攻克了此技术难关,但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目前,已被有关国际组织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HACCP则明确规定,食品包装须标明食品的营养成份,从而增加了食品制造商的成本,对缺乏技术分析手段的食品实际上构成了禁止进口令,进而影响相关产品的贸易和生产。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中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则对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有的国家还有许多涉及安全、健康项目的方面的审查,使进口品因季节需求的变化或失去商机,或无法进口,具有浓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差异性和随意性。凡此种种,均对有关国家的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技术阻碍,进而影响收支平衡,影响经济。

2)、认证、认可制度。认证、认可是一种依据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对有关产

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论文题目: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学生姓名谢子龙 所在专业经济学 所在班级1093班 学号200911511329 评阅教师居占杰职称教授 时间2011年11月28日

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摘要:自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美国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大量企业公司或者破产倒闭,或者大幅裁员,致使美国国内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作为世界出口大国之一,中国的产品,尤其是较为低端的日用品、工业产品等,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大。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迫于国内企业的压力,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并趋势日益增强,指责中国以不正当的价格或手段对美国进行产品倾销,导致美国国内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自2008年以来,美国数次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甚至实行惩罚性关税,以限制中国产品在美国的销售。 关键字: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美国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含义及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较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推行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国家则多提倡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用来作对付危机的临时措施。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 贸易保护主义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要保护手段由关税转到非关税措施。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与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第二,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对工业品限制减少和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却极少松动,对工业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别。第三,实行保护政策所针对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加强了。一般地说一国总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保护主义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则适当放松。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分别采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以期保护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保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目的很不相同。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其目的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主张的保护贸易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表现方式主要有:出口补贴,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 保护的重点。重点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国家独立自主和经济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192 2012年10月 https://www.doczj.com/doc/f914138600.html, 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浩鹏 摘 要: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全球贸易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同时各国的贸易经济也开始趋于不平衡状态。在商务部最新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秋季)》中显示,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显然,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外企的发展,如何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避免最大的贸易障碍是我国外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特征分析了其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 外贸企业 影响 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192-02 自从贸易保护主义实行以来,一直也备受大家的热议。最近,一篇题为《中国制造被“群殴”,全球40%贸易保护针对中国》的报道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虽然被“群殴”说的比较难听,但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事实。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世界贸易预警”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不约而同地把“中国制造”作为攻击的靶子。印度、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国,也不断向中国制造“发难”。针对以上现象的发生,我国外贸企业如何能在国外残酷的保护主义下生存下去并做出合理决策已经是迫在眉睫。 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含义以及特征 新贸易保护主义,别名为“超贸易保护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慢慢兴起,其指的是成员国在进行外贸活动中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站立脚跟,增强自己国家竞争力而限制其他产品进入本国的一些政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关税壁垒,另一种是非关税壁垒。第一种主要就是通过高额进口关税的征收对其他国家商品进行限制。另一种就是使用进口许可证制以及进口配额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对国外商品进行限制。这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壮大国民经济力量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伴随着生产力逐步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不断的增强,新贸易保护主义便就此产生,相对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在表现形式上也略胜一筹。而且其隐蔽性具有“合理”特点。但是无论新旧,其中心思想是一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披着“公平贸易”的外衣。从整个方向来看,在WTO 规则的约束下全球自由贸易着实得到了不小的发展,但是很多现行的贸易规则体制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瑕,能达到无懈可击的状态,所以很多通过制定对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帮助企业明确投资目标,从整体上协调投资资源和力量,并确保对外直接投资在战略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有利的政策降低对外投资的盲目性。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来有效管理对外投资风险。设置具有政府和私人身份的双重身份机构,在按照政府政策制定投资方针和计划的同时为投资企业解决与东道国的一系列问题。3.2 健全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对外投资在整体上还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现行的一些针对投资的法规由于颁布时间较早,对外投资法律的门类不够全面,迫切需要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并且与世界接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形成以对外投资法为主体、其他法律相互配套的投资法律体系,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更多法律保障。3.3 做好投资前期准备工作 同样的资金在不同的投资国产生的效益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必须做好对东道国的考察分析工作,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和战略以及产品定位的东道国,并做好风险评估。投资企业要仔细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以及稳定状况,确保企业投资行为能更好融入东道国并能获取长期受益。在投资前对多个东道国的考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选择风险最小而受益最大的投资项目。3.4 做好资金运作避险措施 为尽量降低因为外汇风险以及其它资金运作上的风险,除了 初期的原始投资外,投资企业在后期可以开拓多种渠道筹措运营 资金,尽量收进一些汇率呈上升趋势的货币,选择风险较小的币种。在汇率波动难以判定走向时,企业在投资中尽量选择多币种,分散汇率波动风险,降低汇率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另外,对企业的投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正确划分投资和留用资金,从时间和空间上科学配置资金资源,降低由于资金配置不当引起的财务风险。3.5 做好企业经营中的内部风险防范 首先,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包含营销、生产区域以及生产要素的多角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其次,加强技术研发,从整体上把握产品技术发展方向,做好关键技术和信息的控制,从根本上做好技术风险的防范;再次,构建直接投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与产业选择[J].商业时 代,2009(01). [2] 王风丽.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成因及对策[J].中国流通 经济,2009(03). [3] 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 (09). [4] 聂名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提高与防范研究[J]. 2009.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一、前言 由于长久以来未阅读经济类文献,经济学水平大为下降,所以无法进行basic economic principles的教学。又鉴于贸易类对于模联会更加实用,所以今天我计划讲一些关于贸易的东西。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场经常会碰到的一个话题。今天会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为这两个贸易主张都提供经济理论支持,帮助站在不同国家立场的代表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欢迎打断。 二、贸易的本质 在了解贸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分工 有谁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吗?亚当斯密作为着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国富论》中讲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 这个生产大头钉的故事,应该有人听说过。在这里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为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市场的本质就是分工与贸易。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劳动分工为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从理论上来讲,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的确适用于国际贸易。这实际上在当时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是一个相当具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这样的基础原理下,当今世界的自由贸易,世界贸易,全球化才得以形成。 但实际上,国际贸易绝非亚当斯密的理论如此简单,理想化。 三、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由贸易的优点 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先介绍两个名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即指一个国家生产1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弥补了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缺陷。比较优势即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相对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不难理解,我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比较优势,解决三个问题: 1、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劳动生产率比率较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3、比较优势如何使得生产效益最大化 由于个人表述能力欠缺,这里引用教科书中的文字。教科书解释较为清楚。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一、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壁垒,即进口货物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向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调节、管理和控制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影响贸易格局和利益分配而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行政性、法规性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二、贸易保护产生的原因 虽然国际贸易有各种好处,然而很多国家还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贸易,制造贸易壁垒。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毫无疑问,自由贸易会让各国的福利总额变得更高。 三、贸易进出口国的得失 1、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出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出口使生产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出口使消费者总剩余减少了。因为国内商品价格偏低,导致国内商品数量减少,最终 使得国内价格赶上世界价格。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消费者状况变坏。 2、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进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进口使消费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生产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进口使生产者剩余减小了。因为国内价格过高,使得消费者乐于接受进口商品,最终 拉下国内生产者的销售价格来。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生产者状况变坏。 四、国际贸易的好处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根据以下内容及教材16-2 P271,思考: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能否改善美国贸易赤字?美国如何才能改善其贸易赤字? 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曼九,第六章开放的经济】P114 假定经济开始时处于平衡贸易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世界利率上,投资I等于储蓄S,净出口NX等于零,让我们用我们的模型预测本国和外国政府政策的效应。 国内的财政政策首先考虑,如果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来扩大国内支出,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因为S=Y-C-G,G的增加减少了国民储蓄。在世界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保持不变。因此,储蓄降至投资以下,现在一些投资必须通过从国外借款来融资。由于NX=S-I,所以,S的下降意味着NX的下降。经济现在出现了贸易赤字。 【这里的S是国民储蓄,即私人储蓄+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税收的减少。减税降低了T,增加了可支配收入Y-T,刺激了消费,减少了国民储蓄。(即使部分减少的税收进入私人储蓄,但公共储蓄的减少量是全部的减税量;总体来看,储蓄减少。)由于NX=S-I,国民储蓄的减少又降低了NX。 图6-3说明了这些效应。一项增加了私人消费C或公共消费G的财政政策变动减少了国民储蓄(Y-C-G),因此,使代表储蓄的垂线从S1移动到S2。由于NX是在世界利率水平上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距离,所以,这一移动就减少了NX。因此,从平衡贸易出发,一项减少国民储蓄的财政政策变动引起了贸易赤字。 政府购买的增加或减税减少了国民储蓄,从而使储蓄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结果是出现了贸易赤字。 国外的财政政策现在考虑当外国政府增加其政府购买时,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如果这些外国是世界经济的一小部分,那么,它们的财政政策变动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这些外国占世界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它们的政府购买增加就减少了世界储蓄。世界储蓄的减少引起世界利率上升,正像我们在封闭经济模型中看到的(记住,地球是一个封闭经济)。 世界利率上升提高了借贷的成本,从而减少了我们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投资。由于国内储蓄没有变化,储蓄S现在大于投资I,我们的一部分储蓄开始流向国外。由于NX=S-I,所以,I减少也必然使NX增加。因此,国外储蓄的减少导致本国贸易盈余。 图6-4说明了一个从贸易平衡出发的小型开放经济如何对国外财政扩张作出反应。由于政策变动发生在国外,所以,国内储蓄与投资曲线保持不变。唯一的变动是世界利率从r1*上升到r2*。贸易余额是储蓄和投资曲线之间的距离;因为r2*时的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存在贸易盈余。因此,从贸易平衡开始,由于国外财政扩张引起的世界利率上升导致了贸易盈余。

贸易保护主义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去全球化”思潮泛起的原因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去全球化”思潮泛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而金融危机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反思。最近二十年来,“全球化”、“经济自由化”曾经是非常时髦的词汇,人们认为它们给世界经济带了了活力,把他们看作是世界经济未来的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在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人们马上就发现了它们的弊端。 首先,美国金融危机为什么会波及全世界?这次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最终却通过“次级债”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这其中金融全球化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如果没有金融全球化,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会被局限于美国的范围内,不会波及全球。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热钱未受约束的自由流动可以说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相关亚洲经济存在一定问题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规模巨大的国际热钱的自由跨境流动。如果没有后者,许多亚洲经济,尤其是经济状况较好的经济本来不会受到冲击,比如香港、台湾和新加坡。 第三,“全球化”被认为减少了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在发达国家看来,贸易的存在和扩张被认为挤压了本国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减少了本国在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这些国家“夕阳行业”就业机会。而要素的自由流动被认为也有同样的效果。比如,对外投资的扩张导致本国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而这些资金如果投在本国,就会增加本国的生产能力,为本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实际上就是对本国就业的一种抑制,而有些对外投资甚至同时导致了产业转移,本来在本国生产的一些产品被转移到了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流动往往也会导致 外来劳动力对本国劳动力的替代;等等。 第四,“全球化”客观上使发达国家面临更为强烈的低生产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和产业相应的转移,从而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目前世界各国在宏观调控中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也就是通过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但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总需求却可能是对外国产品的总需求,从而使得本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减小。比如说,如果政府减税,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就可能增加,但老百姓消费的可能是本国产品也可能

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知识讲解

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 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提出的一切理论体系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而导致国家富裕,就是指重商主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只考虑出口额,不考虑进口额,实质上这样会导致畸形的发展,出口等于进口才能使国家稳定发展。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损害和削弱对手的实力,增强本国的实力。 在现代贸易体系中,国际间贸易所占比例和重要性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对整个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性突出。国际贸易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地理大发现后,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在当时的贸易背景下,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重商主义思想。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其复杂性的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理论也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和发展。后来的人们开始倡导自由贸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由贸易思潮在国际掀起了狂风暴雨,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始终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还有另一种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成为与自由贸易主义相抗衡的一大势力,在国际贸易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起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毫无疑问,贸易保护主义都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今时代,国际间贸易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研究成为经济学家钟爱的一个课题。但是,只要人们留心观察,便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各国人民都受益于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享受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于此同时,尤其是近些年来,频繁地发生贸易纠纷,当事国互相指责对方的产品损害了本国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并采取保护本国产业、阻碍自由贸易发展的政策。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贸易保护主义,是重商主义的回归。 当今世界人们都倡导自由贸易,然而,因为缓解经济压力,或者趋于某些政治目的,或者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些国家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悍然设置贸易壁垒,加大对国外产品的税收,或者直接限制国外的某些产品。这些措施与行动可以说是重商主义对当今贸易的影响,但是这与传统的重商主义又不尽相同。因为,以往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也就是说在以前的重商主义完全是为了经济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弱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聚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原始积累,在国家政治的保护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只是为了某一得势集团

贸易保护主义

简谈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保护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合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中相互依存,摩擦等不可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其中,贸易保护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 rotectionism):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1

15-16世纪期间,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大发现的来临,各国对外贸易逐渐扩大,国际交换日益繁荣,分工也开始逐渐跨越国界。但是国际交换关系尚未形成确定的体系,世界经济正待萌芽。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国际分工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它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等。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有: 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 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2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对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最初几年,关税同盟的政策是相当温和的。以棉花和毛纱为例,税率仅从6%上升到8%。到40年代初,“面对英国占压倒优势的工业力量,为了使德国日益兴起的工业获得发展,有理由认为加强保护是必要的。”因此,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发表以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学说“立刻为关税同盟工业圈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843年棉纱进口税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提高33% ,金属、皮革制成品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对机器和工业原料却尽量地减免关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它(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其政策措施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 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5 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 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在一个时期单独采用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一种方式,而是两者结合使用。1980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大约1/8就属于保护范围,而到了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4。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为什么重新重视起进口限制?这依然发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与重商主义不同,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汉森、萨缪尔森指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应,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凯恩斯理论给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它既是特殊利益集团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一般公众对于变化感到忧虑的反应。伴随保护主义的是巨大的经济代价。而经济的变化直接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指导,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本国法规和贸易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和就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冲击,其关注的焦点由传统理论所关注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类本身.同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政府与部门的合作计划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比较优势,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维护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它是由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和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地高等因素造成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日益面临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道绿色屏障,主要包括绿色标志﹑绿色包装﹑环境成本等。(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的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令其难有作为,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和认证认可制度。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1、相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几年而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进入一个高发期。一方面,金融危机后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快增速并已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加之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无疑将成为其他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最集中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崛起,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企图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其中对华采取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比较分析

关于历史上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比较分析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贸易历史长河中,维护本国利益一直是核心。为了让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压力的排挤而受损害,各个国家都施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即贸易保护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本文主要从理论和现实案例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实际效益,来对这两种贸易模式进行一次比较分析。论文最后我将提出对当今世界的贸易政策的发展的思考与感想。 关键词: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发展历程效益 引言:在自由贸易的大门打开之前,贸易保护主义就一直是各个国家在关键时刻保护本国产业的盾牌。纵观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它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重商主义阶段、保护幼稚工业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和新保护主义阶段。而自由贸易理论起始于法国的重农主义,成论与古典派政治经济学,十九世纪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又为自由贸易垫定了发展基石。这里尤其要提到英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机和大机器工业的时代,生产迅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推销其工业品。而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障碍。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中,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用其经济霸主的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在世界市场上成功推行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对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时至今日仍然持续着。 1 自由贸易的历史发展 古代的人们,由于科技、交通都不便,国家间贸易停留在小范围的边境贸易上。伴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成熟,海道大通,大海成为通向世界的大海。人们原本狭隘的视野骤然开阔起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商业活动日趋频繁,商业革命狂飙突起,以商立国似成潮流,向外扩张被奉为致富强邦的必由之路。西欧各国粉墨登场,展开了以争夺殖民地、海上及商业霸权为核心的商业战争,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很大程度上说自由贸易

怎样看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怎样看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冲击之下,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贸易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随之在国际市场抬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 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在经济低迷和失业率高企的状态下,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更 加多样的方式、更加隐蔽的状态在更为深入的层面出现,给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新 兴贸易大国带来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特征 考察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和主要特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一)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自国际市场形成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就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类:自由贸易政策 和保护贸易政策。沿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轨迹一路寻来,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贸易政策 和保护贸易政策始终是形影相随的。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当世界经济处于上行轨道 的时候,自由贸易盛行,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轨道的时候,特别是进入危机状态的阶段,保护贸易当道。从国家的角度看,当一国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时,它往往是自由 贸易的捍卫者,当一国国际竞争力每况愈下时,它会转变成保护贸易的急先锋。在一 国内部,对于强势产业,政府往往倾向于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与此同时,对于弱势 产业,政府通常都会倾向于保护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个阶段、哪个国家、哪个产业,贸易保护的上述表征概莫能外。因而,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由贸易和保 护贸易,只有一成不变的国家利益。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征 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显示贸易保护主义有两方面突出特征: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随 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变换着它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在区域性和全 球性的自由贸易框架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0世纪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动因的研究

20世纪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动因的研究 政教师范101 1003012032 陈茜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利益被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经济利益背后又隐藏了很多的矛盾与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尤其明显。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和为何对中国实施的原因的研究,来探讨贸易保护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某种形式的保护,常有的手段包括关税、配额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1996年3月11日,美国新鲜西红柿和铃状椒种植者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指出他们受到了墨西哥冬季蔬菜进口的冲击,希望获得美国联邦政府的价格补贴。申请中还指出因为墨西哥的倾销行为,由于墨西哥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占据了相当比重,因此这一起反倾销案的最终结果将会对墨西哥产生重大影响。这个案例都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 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贸易保护总是作为自由贸易的对立面而存在,但是在理论渊源上他们却都来源于重商主义理论,不同的是自由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上建立起来的。[1]20世纪初期到30年早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总体上还是以“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贸易保护重新抬头。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外贸政策随着罗斯福总统的上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934年,,《1934 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出台,使得美的外贸政策中关税变得可以调整。70年代开始,美国的外贸政策再一次全面回归到贸易保护主义轨 道。虽然美国一直对外宣称其贸易指导思想仍然是贸易自由化,但是它却打着“公平贸易”的大旗逐渐使其贸易保护政策变得合法化。80年代,美国一次出台了许多关于贸易竞争的条款。90年代,美国外贸政策突出的特点就是采取了单边主义贸易政策。 21世纪以来,911事件和08年金融海啸让美国的经济陷入了阴霾,小布什和奥巴马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经济,因此,贸易保护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明显。 二、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 (一)对总的动因的研究

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摘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早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随着这经济全球化得进程不断加快,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在逐渐削弱,但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对全球各国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中美双边贸易为例,阐述和论析了近年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以及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影响 Abstract: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s this was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ole of some of the old measures gradually weakened, but the new and rising trade protectionism, especially in this financial crisis a special time for all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d a negative impact. This Sino-US trade, for exampl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in recent years of U.S. trade protectionism, why, and the impact of trade with China, and on this basis, the proposed response measures to be taken in China. Key words:Trading Protectionism Financial crisis Influence 引言 尽管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仍是各国的共识,但进入2009年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年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的近8000亿美元刺激经济法案中,继续保留颇受争议的“购买美国货”条款(Buy American Act, BAA)。这一条款规定,在刺激计划的基建项目中需要使用的钢铁产品和所有制成品,都必须为美国制造。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衰退期的抬头,不禁让人联想到大萧条时该条款出笼,以及当时美国大规模提高进口关税率的Smoot-Hawley T ariff Act。这两项条款的本意,是保护美国国内经济避免进口冲击国内生产造成更多失业。但事与愿违,虽然从1929至1933年间美国从欧洲的进口下降了71%,但世界各国对美国进行的大规模报复措施,使美国对欧洲的出口也相应减少了67%。结果,美国的失业率从1930年Smoot-Hawley关税条款通过时的7.8%连续上升至1933年的25.1%。世界贸易在此四年中下降了三分之二。虽然当时国际贸易占各国经济总规模的比例甚小,众多经济学家仍认为由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引起的国际贸易崩溃是引发全球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文章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对中国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有所裨益。

贸易保护主义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来势汹汹。积极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内容。 (一)强化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在如何应对或利用贸易壁垒措施的问题上应有自己的特点。在此我认为: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②及时归纳、总结和提升过去50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控制管理方面所出现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与国际惯例相融的基础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③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理清职责,分头把关,共同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二)加强宏观调控,强化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 设立壁垒机制的目的一是确保商品质量,促进商品出口;二是对特定商品的进口实行控制和变相控制,以达到国家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不同商业背景的进出口企业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如何使政策效用最大化是我们致力于壁垒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 (三)加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为各国政府所青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其政策对经济福利损失的影响往往难以估量。我国虽已初步地建立起了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有待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就我国目前而言,应着眼于未来,在尊重、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步伐。通过规则的不断创新,使不同的政策能有效地叠加,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秩序之目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市场运作,政府主导是我国市场壁垒体系建设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依照“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之技术经济原理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惟有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才能集中必要的优势资源于重要的少数,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化解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基础 加大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国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等已成为频频遭受贸易保护措施的敏感领域。对此,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摆脱目前以低价竞争、规模扩张为主的出口发展模式,实现出口和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增长。鼓励一般贸易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环节转移出去,降低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向低碳、品质和社会责任方向努力,要实行差别化、多层次的出口政策导向,加大对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多打低碳牌、质量牌、社会责任牌,努力探索满足不同类型进口国对环保、健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积极扩大向新兴市场的出口。金融危机后,美、欧、日等发达市场需求将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对此,我国应将调整的重点放在扩大新兴市场上,积极开拓东亚、拉美和非洲市场,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二、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 鼓励和扶持企业走出去,构建跨国公司。在重视货物出口和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更加鼓励有实力的资源型、耗能污染型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把商品输出优势转变为资本输出优势,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