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

游波

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激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何梦瑶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病因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1.外感“邪气”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多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2.饮食所伤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

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

3.脾胃虚弱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尤其是一般慢性长期腹泻,常系由于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腹鸣,飱泄食不化。”因而“脾胃虚弱”常为小儿发生腹泻症状之主要原因。

4.乳母影响可以由于乳母疾病,由授乳而影响小儿发生腹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 “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捻除之,仍以饮儿…入于大肠则为利也。”是乳母有病可以影响乳汁变化而使小儿饮用后发生腹泻症状。

5. 错误治疗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治疗上的错误所造成,刘完素《六书》谓:“表热未入于里,误以寒药下之太早…因而里寒下利不止。”是可见其他疾病不适当的治疗或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亦均可在临床上使小儿发生腹泻症状。

以上五类原因,其中以前三类为最重要,急性腹泻病儿,多半系由于外感邪气或饮食所伤,慢性腹泻病儿则多半系由于“脾胃虚弱”。病机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的病机,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胜则濡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哺不消而变吐利也。”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故曰无湿不成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赵献可《医贯》谓:“脏腑下

利,其证多端,大抵皆因脾胃而作。”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亦可以由于内伤,但基本上则认为仍多系由于脾土虚弱所致,质言之,亦即认为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常系由于小儿肠胃抵抗力较弱,生理调节代偿能力低下而发病,所谓:“脾土强者,自能胜湿……若土虚不能利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哺不消而变吐利。”

治疗原则

关于腹泻患儿的药物治疗方面,原则上与成人大致相同,李梴《医学入门》谓:“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李中梓《医宗必读》谓:“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一曰升提,……鼓舞胃气上腾;一曰清凉……所谓热者清之;一曰疏利……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缓……急者缓之是也;一曰酸收……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虚者补之是也;一曰温肾……寒者温之是也;一曰固涩……滑者涩之是也。”中医书中有关腹泻治疗论述尚多,难加尽举,如根据作者认识,腹泻的药物治疗,临床上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六类:

1.利湿: 《内经》谓:“湿胜则濡泄。”《朱丹溪心法》谓:“泄泻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景岳全书》谓:“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又谓:“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所谓“利湿”,即利小便之意。亦即利尿可以止泻。中医利尿剂甚多,一般用于治疗小儿腹泻者,有胃苓汤、五苓散、大小分清饮等方。

2.清热: 《内经》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热淫所注,暴注下迫,苦寒之剂。用涤燔蒸,犹当溽暑抑郁之时,而商风飒飒然倐动,则炎歊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小儿腹泻之因热而致者,清热即可以止泻,中医清热之剂甚多,一般用以治疗小儿腹泻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桂苓甘露饮加减方,黄芩汤等方。

3.去积: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痰滞、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曰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所谓“积”,即指有物停积之意,腹泻症状之由于积而发生者,去积是一个主要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小儿腹泻之因积而致者,以食积为最多见。因此去食积又为重点之重点,去食积的方剂,一般用于小儿腹泻者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方。

4.补脾: 《内经》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飱泄食不化。”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土德无慙,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禀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在治疗上必须从补脾着手,补脾方剂甚多,一般用于小儿腹泻者,有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八珍散等方。

5.温肾: 《内经》谓:“肾主大小便。”又谓:“肾司开阖。”赵献可《医贯》谓:“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今肾既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故令人水泻不止。”肾的含义甚广,可能是指人体泌尿生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亦可能泛指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之原动能力,小儿腹泻之发生,由于肾虚所致者,治疗上应以温肾

为主要治疗方法,温肾方剂甚多,临床上用于小儿肾虚久泻者,一般有、四神丸、七成汤、加味理中地黄汤等方。

6.固涩: 《内经》谓:“滑者涩之。”李中梓《医宗必读》谓:“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涩剂。”,如患儿腹泻不止且有虚脱现象,服温补剂效果亦不明显时,临床上必须考虑应用涩剂即时硬性止住腹泻,以防止患儿因泻下不止而致全身衰竭或续发慢惊。中医固涩方剂甚多,临床上常用于小儿腹泻不止者有:诃子散、真人养脏汤、桃花汤、固肠丸等方。

药物治疗方法,原则上大致不出以上所述六种,但此六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并非截然分立的,常视患儿之具体情况综合加以应用。例如实证,热证腹泻患儿,清热治疗之下往往合并去积、利湿;虚证、寒证患儿,补脾、温肾治疗之下,往往合并利湿、固涩;其正虚邪实,寒热错杂者,则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至于合并有其它伴随症状者,则更须综合患儿全身情况,辨证论治。李梴《医学入门》谓:“其间有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涩住,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渗,陷则升举,随证变用而不拘于次序。”因此对于以上六种治疗小儿腹泻方法的应用,在临床上必须高度灵活,时时掌握辨证论治原则,千万不可机械搬用,以致顾此失彼。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疗法对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患儿中,随机抽取200例单纯采用小儿推拿穴位治疗。结果:200例急性腹泻患儿全部治愈,平均療程2.23 d。结论:中医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简便易行,疗效显著。 【关健词】小儿急性腹泻;中医推拿;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103-01 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尤其以1岁以内小儿多见,常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多数表现为先呕吐,随即出现发烧腹泻,口渴尿少,有的伴有腹痛腹胀[1-2]。吐泻频繁者可出现脱水,脱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西医多以静脉输液加口服药物治疗,但疗程较长,痛苦多,且有时输入的寒冷液体较多时往往加重腹泻[3-4]。中医推拿历史悠久,疗效卓著,临床中治疗腹泻效果尤佳,笔者采用中医推拿法治疗大量急性腹泻患儿,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患儿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1周岁以内152例,1~2周岁36例,2周岁以上12例;伴发烧178例,伴呕吐170例,伴腹胀44例,伴精神不振180例;轻度脱水146例,中度脱水44例,重度脱水10例。 1.2方法 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揉小天心5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板门穴5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二人上马5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大肠穴300次。泻水多者加推分阴阳100次,推清小肠穴1000次,肛门红肿者清大肠穴加至1000~1500次,热高者加揉乙窝风300次,呕吐重者掐合谷100次,清肺经穴500次。每日推拿2~4次。脱水者口服温糖盐水补液,以患儿饮够为度。推拿期间禁食寒凉瓜果,哺乳者母亲亦禁之,禁食鱼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饮食以米汤、米粥、米粉等谷类为主,尽量减少奶粉及母乳比例,小米及面食不宜。 2结果 200例全部治愈,1 d治愈者22例,2 d治愈者130例,3 d治愈者32例,4 d治愈者12例,5 d治愈者4例,平均疗程2.23 d。 3典型病例 患者,女,10个月,因进食过多以“吐泻发烧5 d”为主诉就诊,初诊日期2009年2月11日。曾在市内某大医院诊断为小儿腹泻病,静脉点滴5 d未好转。来诊时高烧,进食饮水即吐,频频排出黄色稀水样便,每日10次左右,体温39.2 ℃,轻度脱水貌,精神不振,全身查体未见其他异常。诊断为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辨证为火泻。治则:清热利湿,降气止吐。取穴:揉小天心5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小肠穴1000次,揉二人上马500次,分阴阳1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推清小肠穴500次,捏揉天枢,神阙,每日推拿4次,当天烧退,呕吐停止,大便次数减少,3 d痊愈。 4讨论

小儿推拿学考试复习题(高级)带答案

小儿推拿师复习题 间:2016-08-2 一、单选题: 1.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C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 2.髓海位于( C )A.项部B.胸部C.头部D.背部E.腹部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B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 4.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C )A.足太阴脾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D )A.少海B.小海C.少泽D.少列E.中冲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C )A.2条B.3条C.4条D.5条E.6条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 )A.胃B.胆C.脾D.肝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B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E )A.足太阴脾经B.手太阴肺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1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E )A.天泉B.少列C.中冲D.少府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D )A.肝B.耳C.胆D.胃E.胁 12.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B )A.百会B.大椎C.风府D.神庭 E.水沟 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D )A.下脘B.水分C.建里D.中脘E.上脘 14.心的募穴是( A )A.巨阙B.鸠尾C.中庭D.膻中E.华盖 15.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C )A.会阴B.中极C.长强D.腰俞E.曲骨 16.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C )A.列缺B.通里C.内关D.支沟E.偏历 17.任脉起于( B )A.会阴B.小腹内C.神阙D.承泣穴E.目眶下 1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D )A.四满B.四渎C.四缝D.四神聪E.四关 19.两眉头的中间是( B )A.攒竹B.印堂C.鱼腰D.太冲E.球后 20.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C ) A.惊风B.发热C.疳积D.腹泻E.便秘 21.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 B ) 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A.耳垂、对耳轮体D.三角窝、耳甲E.三角窝、耳垂 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D )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 23.七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称为( C )A.青春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学龄前期 24. 三岁的幼儿,正常身高应该是( A )A.92 cm B. 82cm C 85 cm D 96

精选-腹泻的辨证分型

腹泻的辨证分型 腹泻的辨证分型 发表者:武明胜 (访问人次:67) .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腹痛、肛门坠胀。肛门灼热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腹泻属中医“泄泻”、“下利”等范畴。根据腹泻的病因病机及粪便特点可分为; 湿泄、寒泄、火泄、暑泄、热泄、食泄、气泄、胃泄、小肠泄、大肠泄、肾泄、直肠泄、滑泻、水泻等。 中医一般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下如水样者称为“泻”。 临床上腹泻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1、湿热蕴结:起病急,泻下如注,泻出黄色水便或带粘液,腥臭,肠鸣、肛门灼热疼痛,口干渴而不多饮,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中阻:大便清晰,腹痛,喜温喜按,水谷不化,不思饮食,肢体沉重困倦,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濡或缓。 3、饮食积滞: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顷复又痛泻,粪便粘稠,秽臭,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腹满厌食,舌淡,苔垢腻,脉弦滑。 4、肝郁脾虚:泻前腹痛,泻下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诱发,食欲不振,嗳气,舌淡,苔白,脉弦。 5、脾气亏虚:大便稀,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加重,腹部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肢体困倦,舌淡胖,苔白,脉沉弱。如属中气下陷者可伴肛门坠胀,脱肛。

9、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的轻症患者。 一、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ICD-10 编码:A09.004感染性腹泻;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 :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 :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肾阳虚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病(TCD编码:BNP110))和腹泻(ICD-10 编码:A09.004感染性腹泻;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 :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 :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 2.有小儿中医特色疗法适应症,无其他禁忌症。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儿及家长同意并配合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门诊就诊当天根据需要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4)血钠、钾、氯、钙测定 2.入院后1-2天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C 反应蛋白(CRP) (3)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4)肝肾功、电解质 (5)其他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填脐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它具有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特别对吃药怕苦、打针怕痛的要幼儿来说更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1)车前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研末备用。每次取散粉2克,放于脐中,贴上烘热的纸膏药,每隔2天换一次。适合小儿脾虚久泻症。 (2)肉桂3克、干姜5克、细辛1克,混合研成粉末。适合小儿腹泻。 (3)丁桂散。丁香、肉桂各等量,研末,取少许唾液调敷脐中,3天换一次。 (4)清凉油。小儿腹部受凉引起寒泻,用清凉油少许涂擦肚脐眼及尾骨,一日2次。(5)胡椒粉。胡椒研成粉末,再加少量自芷,放在肚脐上,以装满肚脐眼为度,然后用胶布封脐。手掌在肚脐部按揉3—4分钟左右,隔日或隔两天换一次。此法适合寒泻、伤食泻、久泻不止、脾虚等症。 (6)用酸石榴3个,剥去皮后用干净纱布包好,挤出石榴水。放在勺里,用小火熬成糊状汁,然后把它摊在一块小纱布上,趁热贴到肚脐上,3小时左右即可止泻。此法成人也可采用。到了秋季之后,儿童的腹泻问题有变得严重起来。每一个患上腹泻的宝宝,都会让家长急的火冒三丈。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预防宝宝腹泻的食物。 1、焦米汤:首先要用米粉或奶膏研磨成粉状,在上火炒至焦黄色,之后加入适量的水和糖,边煮边搅拌,直到成为糊状就可以。这个腹泻的宝宝很有用哦! 2、胡萝卜汤:胡萝卜是碱性食物,其中含有大量果胶能使宝宝大便成形,可以有效吸附肠道致病细菌和毒素,是治疗儿童秋季腹泻的大好食物。胡萝卜汤制作方法,胡萝卜清洗干净后,切开去茎,再切成小块,加水煮到烂,再用纱布过滤去汤中的残渣,再次加水成汤(按500克胡萝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后就是加糖调味,煮沸就可以了。用量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等待宝宝腹泻好转后停用。 3、苹果泥:新鲜优质的苹果是少不了的,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再用小勺刮成泥状即可。1、湿热型:大便呈蛋花汤样,伴有少许黏液,发热,舌苔厚腻。秋季腹泻以此型最多见。 [小儿秋季腹泻食疗方] 陈皮红枣汤:取干红枣12只,洗净晾干,放在铁锅内炒成微焦,取陈皮10克洗净,二味一起加入水煎15分钟,饭后代茶饮,每日分2次服。 功效提示:陈皮具有解毒、润肠的功效,能有效帮助肠胃毒素的排除,还有助于调节紊乱的胃肠道功能。干枣有补血,安神,健脾之功效。此汤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 2、风寒型:大便稀薄泡沫多,色淡,臭味少,有腹鸣腹痛,或伴有发热。此型多见于秋季腹泻的早期。 [小儿秋季腹泻食疗方] 糯米苍白术粥:取糯米30克,白术12克,苍术6克。先将糯米略炒一下;白术及苍术放水煮15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糯米共同煮粥食用。 功效提示:白术健脾益气,用于脾虚食少、腹胀腹泻;苍术温中止泻;糯米补脾益气;三者同粥,有健脾、抗炎、抗腹泻的功效。 3、伤食型:哭闹不安、腹胀、腹痛、大便酸臭、食欲减退伴口臭。多见于腹泻并伴有消化不良的宝宝。 [小儿秋季腹泻食疗方] 苹果泥:①把苹果洗净,分两瓣,用勺子刮泥喂孩子。②取苹果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 1岁者,可吃苹果泥。 功效提示:苹果含有果胶和鞣酸,果胶有吸附作用,鞣酸有收敛作用,可以治疗腹泻。4、脾虚型:久泻不愈,面色萎黄,食欲减少,大便稀薄伴不消化块物。多见于秋季腹泻后期不愈的宝宝。 [小儿秋季腹泻食疗方] 栗子汤:取栗子3~5枚,去壳捣烂,加适量水煮成糊状,再加白

小儿腹泻中医辩证治疗

一、湿热泄: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病毒性或产毒性细菌感染。 症候表现: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水样,肛门灼热,发热,烦闹,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分利止泻。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车前子、苍术等 发热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 呕吐:加半夏、生姜。 成药有:葛根芩连微丸、苍术止泻口服液、双芩止泻口服液等。 二、脾胃虚寒泄:适用于急性腹泻之后的迁延与慢性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大于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则:温中健脾、固涩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桃花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肉蔻、丁香、赤石脂、石榴皮、鸡内金、乌梅等。 三、脾肾虚寒泄:适用于重症难治性腹泻。多见于3个月以下小婴儿伴重度营养不良。 症候表现:腹泻日久,久治不愈,腹泻频繁,大便色淡不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舌淡脉弱。 治则:温补脾肾、固肾止泻。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熟附子(先煎)、红人参(先煎)、苍术、甘草、干姜4克、赤石脂、茯苓、山药等。 四、脾虚泄:适用生后即腹泻或病后伴发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欲,不振,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山药、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赤石脂 脱肛:加黄芪、升麻。 成药:有启脾丸,香橘丹。 五、伤食泄: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 症候表现: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泄,泄后痛减,大便溏稀带奶瓣,不消化,味酸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性急好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白厚膩或淡黄膩,脉滑数。 治则: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藿香、陈皮、焦三仙、莱菔子、茯苓、半夏、木香、白芍、元胡、鸡内金等。 成药:有至宝锭。小儿百寿丹,脾可欣等。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我国疾病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变下稀薄或水样,或伴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粘液。小儿腹泻的发病率很高,每年5岁以下的儿童患腹泻平均为2-2.5 次/人,2次以下小儿约占75%,在夏秋季节为高发期。在国内外皆呈现高发病率,如:克利夫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每人每年发病率1.52 次,中国每年为1.76 次/人,农村高于城市,估计中国5 岁以下儿童每年有3?4亿人次数腹泻。其致病原有细菌、病毒、原虫等,以病毒多见,尤其是轮状病毒。其中夏季多发细菌性腹泻,秋冬季节多发轮状病毒肠炎,据统计中国秋冬小儿腹泻中有多数位轮状病毒所致,可见轮状病毒是中国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与外国的报道一致。轮状病毒感染导致6 月?2 岁婴幼儿为多见(约占93.5 %)。西医以纠正脱水及药物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及微生物。在临床上部分医师滥用抗生素在一些地区以成为医源性危害,引起不良反应。如:肠道药群、耐药菌株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小儿腹泻在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其次为肠道病毒及其他病毒,无合并细菌感染证据时,不需要用抗生素。关于小儿腹泻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早已定论,应针对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能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近年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效果,具有无副作用,无痛苦,不需打针,患儿易接受,避免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菌群失调带来的医疗缺

憾。 现将近期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有关情况述评如下: 1病因病机王受传,韩新民等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如下:(1) 感受风寒: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外感风寒,直中脾胃,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合污而下,则为风寒泻。(2) 湿热蕴 结:素体湿热内盛,或夏季暑湿当合,湿热困脾,中阳失养,运化失常,水湿并走肠间,肠失传导,发为湿热泻。(3) 内伤饮食:乳哺不当,或暴饮暴食,饮食失节,伤及脾胃,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宿食内停,湿浊不分,合污而下,发为伤食泻。(4)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调,或久病之后,皆可致脾胃气虚,胃弱不能腐熟水谷,脾虚失健之职,水反胃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为脾虚泻。(5) 脾肾阳虚:素体阳虚,或久病体弱,均可损伤脾胃之阳,命门火衰,火部暖土,阴寒内盛,水谷不化,而致澄澈清冷,洞泄不止。(6) 伤阴泻:小儿稚阴之体,泄泻无度,更伤阴津液,水液耗损,阴津受劫,津伤液脱而成伤阴的变证。(7) 伤阳泻:小儿为稚阳之体,久泻不止,阴损及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阳气外损,此为伤阳之变证。宋红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多与气候、饮食及小儿素体有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若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则脾胃阳气,运化元权,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致腹泻不止。肖咬脐认为,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泄泻,其发病机理总是脾胃虚弱或功能紊乱。刘一玲认为小儿腹泻常因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湿邪内生,小肠受盛,大肠传导失常而成。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评价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6-12-08T15:15:15.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作者:贺祥林李文娟郭长利 [导读] 对腹泻患儿给予中医推拿法治疗效果良好,控制了症状,改善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医院 276816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腹泻患儿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推拿疗法,对比各组间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不同的治疗方式后,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远低于对照组,各小组间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差异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腹泻患儿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后效果良好,改善了患儿症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信赖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推拿疗法;小儿腹泻;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he clinical effect of Tuina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diarrhea. Methods:retrospective data of 1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diarrhea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4 to April 2016,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rapy groups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results,differences Obviously,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for children with diarrhe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 treatment effect is good,improve the symptom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improve the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worthy of trust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ssage therapy;infantile diarrhea;effect 小儿腹泻是临床儿科较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是指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的增多。小儿发生腹泻的原因较复杂,该疾病发生后,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可能出现患儿脱水,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由于小儿腹泻导致患儿死亡的发生率不断增高[1]。本文主要研究应用中医推拿法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资料,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泻患儿100例,经我院护理委员会批准和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自愿,由于治疗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儿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6.5±2.4)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13岁之间,平均年龄(7.5±3.6)岁,两组患儿均表现为无力、发烧、粘液便等症状。所有患儿均排除有其它胃肠道疾病和精神障碍疾病,对比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蒙脱石散(生产厂家: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进行治疗,每次1袋,2~3次/d。实验组采用中医推拿进行治疗,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尾椎骨与七节骨间的部位进行推揉约200次,再对龟尾穴推揉100 次左右,在脐部与腹部之间按摩推揉约5min,再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进行对症推揉,如脾虚型,给予推揉患儿脾土穴400 次,同时还要推揉脾俞穴、足三里以及八髎穴等各50次左右,湿热型,给予加揉六腑300次,伤食型,采用推揉按摩法对板门和中脘穴等各进行50次等,按摩的深度主要以患儿的皮肤凹陷约 3 ~ 5 毫米为宜,1次/d,连续治疗3d为1疗程,观察其疗效。 1.3观察指标 对比各组间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效果评定: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大小便恢复正常时间短;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大小便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变化,大小便依旧紊乱,止泻时间较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患儿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0版对其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与处理,其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数中临床效果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数据结果对比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结果数据的表示。 2结果 2.1对比组间患儿的临床效果 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儿的影响不同,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2%,其结果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表1。 表1 对比组间患儿的临床效果[n/%] 2.2对比各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经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患儿1例,对照组则出现不良反应患儿8例。实验组不良反应总率为2%远低于对照组的16%,各组间进行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患儿腹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死亡率也再逐渐增高。小儿腹泻主要是由胃肠道内的轮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增多的现象。该疾病发病急骤,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恶心呕吐,脱水甚至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等,严重影

中医辨证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中医辨证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8-11-16T13:06:10.7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9期作者:姜志萍 [导读] 分析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 姜志萍 山东省龙口市妇幼保健院 265701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以数字随机法则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儿。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中医辩证推拿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腹泻次数无明显差异,即数据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 后,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即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3.63%,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泻患儿临床治疗期间,对患儿行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的腹泻次数,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应普及使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辨证推拿;腹泻次数;治疗效果 小儿腹泻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多以不足2周岁婴儿为主要病患群体,一般情况下,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大便性状改变、排便次数增加为主,部分患儿可能合并腹痛、呕吐、发热、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1]。小儿腹泻的诱发机制较为繁杂,例如,腹部受凉、饮食不当、肠道外感染等,只有结合患儿病情的诱发机制对患儿行针对性治疗,才能保证治疗有效[2]。基于此,本次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以常规西药疗法、中医辩证推拿疗法为对照进行如下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伴有程度不一呕吐、发热症状;患儿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脏器官疾病、药物过敏等情况。以数字随机法则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儿。其中对照组患儿中有19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介于1个月-6岁之间,平均为(3.23±0.87)岁;病程介于5h-20h之间,平均为(13.12±1.67)h。观察组患儿中有20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介于3个月-7岁之间,平均为(3.63±0.56)岁;病程介于6h-21h之间,平均为(14.02±2.11)h。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的相关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研究可行性良好。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西药治疗:①患儿每天接受三次乳酶生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患儿年龄介于1岁至3岁之间,每次给予1片至2片;患儿年龄介于4岁至6岁之间,每次给予2片至3片;②患儿每天接受两次妈咪爱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若患儿不足1岁,每次取妈咪爱半包;若患儿介于1岁至2岁之间,每次取妈咪爱1包;若患儿年龄超过2岁,每次取妈咪爱2包;注意冲服的水温不能超过40℃;③患儿每天接受思密达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患儿年龄不足1岁,每天取1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患儿年龄介于1岁至2岁之间,每天取1包至2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患儿年龄超过2岁,每天取2包至3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治疗期间,患儿同时接受补液,治疗周期持续6d[3]。 观察组患儿接受中医辩证推拿疗法治疗:①患儿接受基础推拿治疗,即对患儿腹部、脐部行5min左右的按摩,然后推揉患儿尾椎骨、七节骨之间的部位,推揉次数控制在200次左右;然后推揉患儿的龟尾穴,次数控制在100次左右;②若患儿症状归为寒湿型,需要对患儿的外劳宫穴推揉50次,脾土穴、三关穴推揉300次;③若患儿症状归为伤乳食型,需要对患儿的板门穴推揉50次,大肠穴推揉200次,天枢穴推揉30次;④若患儿症状归为脾虚型,需要对患儿的脾土穴推揉400次,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以及八髎穴各推揉50次。值得注意的是,推揉期间,需要严格把控力度,一般情况下,患儿肌肤下陷深度在3mm-5mm之间为最佳。患儿每天接受一次推拿按摩治疗,治疗持续3d。期间患儿需要接受6次捏脊治疗[4]。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腹泻次数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有效率判定标准如下:治疗后大便性状恢复,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治疗后大便性状明显好转,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为有效;治疗后大便性状以及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未见好转,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由软件SPSS19.0负责统计与分析,数据表达方式有两种,即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 (n/%);两种数据的统计学意义成立检验值分别设定为t、X2,结果显示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腹泻次数无明显差异,即数据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即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3.63%,数据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要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身免疫系统并不完善,抵抗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因此出现腹泻情况的概率较高。在中医理论中,小儿腹泻被归纳为“脾虚”范畴,认为患儿的致病机制与后天失养、久病不愈、先天不足以及饮食内伤等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中医认为该病症临床治疗期间应以疏通经络、调和营卫为主[5]。中医推拿疗法即通过推揉患儿的脾经穴、胃经穴,改善患儿脾胃功能,提高其自身的升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1、顺运八卦 位置:手掌心内劳宫周围。 作用:调畅气血,宽胸理隔。 操作:从小指侧顺时针向拇指方向做环形推动150次。 2、推清胃穴 位置:腕横纹到拇指跟的赤白鱼际处。 作用:和胃消食,降逆止吐。 操作:腕横纹开始沿大鱼际赤白肉际推向拇指根300次。 3、补脾 位置:大拇指挠侧缘,从拇指根到拇指端。 作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操作:从拇指端沿挠侧赤白鱼际推向指根300次。 4、补大肠 位置:食指根到食指端桡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固肠涩便。 操作:食指指端挠侧面推向指根300次。 5、运土入水 位置:从拇指端到小指根的外侧缘(大小鱼际赤白肉际处) 作用:固肠止泻。 操作:从拇指挠侧端赤白肉际处沿大小鱼际赤白肉际推上小指根100次。

6、利小便(清小肠穴) 位置:小指的尺侧缘,从指端到指根。 作用:利尿通淋,分清降浊。 操作:小指根沿尺侧赤白肉际推向指尖150次。 7、顺柔长强 位置:尾骨尖下0.5寸。 作用:固肠涩便,收敛止泻。 操作:尾骨尖下0.5寸顺时针揉100次。 8、推上七节骨 位置:尾骨端到第四腰椎骨成一条直线 作用:升提止泻,调节气机 操作:从尾骨向上沿骶骨七节推至第四腰椎反复推300次。 9、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膝关节下3寸。 作用:健脾益气,和胃宽中。 操作:外膝眼下3寸顺时针揉动150次。 10、推上承山 位置:小腿后侧用力时出现的人字形凹陷处 作用:升提止泻,调和脾胃 操作:从承山穴下井承山向上推150次。 11、推止泻灵 位置: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际交叉处。

作用:固肠止泻 操作: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际交叉处来回推动100次。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

【关键词】小儿泄泻1范围本指南制订了小儿泄泻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泄泻的诊断和治疗。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泄泻(infantile diarrhea)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同义词:腹泻病(西医学病名)。3诊断 3.1诊断要点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等病史。大便次数和量较平时明显增多。粪质淡黄色、黄绿色或褐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或呈蛋花汤,稀溏或糊状,或夹少量黏液;大便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纳差、口渴、小便少等症。严重者可出现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的表现。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在每日10次以下,大便性状变稀,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加重转化而成。大便每日达10次以上,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本病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月。慢性腹泻:病程>2月。(1)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2)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

菌培养阳性。 3.2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大便次频、性状稀,有黏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生长。4辨证 4.1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作,发热,烦躁哭闹,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 紫。 4.2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淡红。 4.3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或指纹滞。 4.4 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 4.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指纹色淡。 4.6气阴两伤泻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力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4.7阴竭阳脱泻泻下不止,次频量多,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 一、小儿腹泻病诊断 1. 根据患儿大便形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上。 3. 对腹泻病患儿须评估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⑴脱水程度评估:分轻、中、重三度。 ⑵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 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粘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 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 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二、小儿腹泻病治疗 ⑴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 就给口服足够的液 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 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 混合喂养的婴儿, 应在母乳喂养基础 1. 脱水的预防及治疗 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非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 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 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⑵轻至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 用量(ml) 二体重(kg)x(50?75), 4小时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 ), ②ORS夜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小时,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9-20T15:38:01.5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作者:林海燕 [导读] 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遵循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原则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并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鸡西市中医医院 158100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儿不同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口服合适的中药汤剂治疗。结果11d内患儿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成形,常规检查正常。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遵循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原则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并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辩证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dialectical ty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diarrhea.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auses and symptoms of the children,the appropriate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was taken orally.Results Within 11 days,the mental appetite was normal,diarrhea stopped,stool was formed and routine examination was normal.Conclusion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antile diarrhea,the principl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and the side effects are small,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typing treatment;infantile diarrhea;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s 小儿腹泻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婴儿时期,通常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大多数患儿为1岁以内。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这种病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通常有85%的婴幼儿腹泻采用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w内方可痊愈,但是也有15%的腹泻患儿腹泻持续不愈。临床上根据患儿的病程将腹泻又可以分为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w~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1],超过两个月的为慢性腹泻。临床上对于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没有明显的概定区别,仅用于临床判断病情。 腹泻病因多而复杂,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威胁。作者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满意,副作用小,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我科诊治的108例腹泻患儿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女49例,男59例;年龄3.5个月~7岁,平均年龄(3.5± 2.8)岁;病程5~34d,平均病程(21±5.5)d。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呕吐等临床症状,并且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大便颜色淡黄或黄绿色,大便次数4~8次/d不等。部分患儿大便有少许泡沫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1.2 中医辩证分型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和病因,分为伤食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风寒腹泻、脾虚腹泻、气阴两伤腹泻、暑热腹泻等证型[2]。 1.3 中医辩证 1.3.1 伤食腹泻伤食腹泻者19例。大多数患儿由于喂养不当,饮食没有规律,积滞胃肠。主要证见脘腹胀痛,痛则欲泻,腹泻之后疼痛减轻。大便有未消化食物残渣或奶花,饮食不振,或有呕吐,舌苔黄而厚腻。 方法:主要针对积食治疗,帮助患儿脾胃的消化,同时应该注意饮食,合理喂养患儿,减少乳制品的喂养。 药方:陈皮8g,炙甘草5g,山楂10g,苍术5g,大枣10g,s生姜8g,黄连4g。如果患儿腹泻不止者,可加鸡内金8g;如果患儿腹胀严重可加大黄粉5g,帮助患儿通便。 1.3.2 湿热腹泻湿热腹泻患儿14例。患儿大便稀薄,或如水状,大便为黄色,伴有臭味。部分患儿有发热、口渴症状;小便量少且颜色为黄色;患儿困乏肢体倦怠;腹部会伴有阵痛感;骤然发病等证。脉滑数,指纹紫。 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 药方:黄连5g,神曲10g,厚朴8g,黄芩5g,葛根9g,甘草5g,车前草11g。如果患儿发热可加半夏4g、生姜4片,解表清里和止吐。 1.3.3 脾肾阳虚腹泻脾肾阳虚腹泻患儿10例。由于脾肾阳虚,气机阻滞引起。临床病证主要有:腹部胀痛、腹泻不止,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完谷不化,每日大便数次,并且腹泻反复发作,患儿舌苔淡白。脉沉细微弱。 方法:补脾、补肾,健脾益气,苦涩止泻。 药方:五味子4g,白术5g,桔梗8g,山药10g,人参3g,炙甘草5g,党参5g。对于腹泻不止者,可加入赤石脂4g,禹余粮 5 g 等止泻。 1.3.4 风寒腹泻风寒腹泻患儿23例。大便清稀,甚者如水样;同时外感风寒,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临床症状;患儿舌苔白、舌质淡。 方法:祛寒治湿,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散风寒化湿。 药方: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3 g、紫苏5 g、半夏5 g、茯苓10 g、炒白术 10 g、陈皮 3 g、泽泻 10 g。若腹痛较甚者,加木香5 g、砂仁5 g 以理气止痛;兼有食滞者加山楂 5 g 消食导滞,便短少者加泽6 g、猪苓5 g以渗湿利尿。 1.3.5 脾虚腹泻脾虚腹泻患儿17例。患儿面色发黄,萎靡不振,神情疲倦;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舌苔白,舌质淡;每日食量少。 方法:健脾止泻,主要选用健脾药物,调理脾虚,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 药方:党参10g,陈皮5g,炙甘草8g,山药10g,乌梅8g,炒白术10g,砂仁8g。 如果患儿大便完谷不化可加干姜温水驱寒健脾。 1.3.6 气阴两伤腹泻气阴两伤腹泻患儿13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如水样,腹泻过度,精神萎靡,皮肤干燥无光泽,口渴,舌苔较少,舌质发红;患儿瘦小,啼哭泪少。 方法:补阴,健脾。 药方:木瓜5g,人参3g,山药8g,乌梅4g,炒莲子6g。如果患儿食欲不振腹泻不止,可加炙甘草5g,补阴健脾。 1.3.7 暑热腹泻暑热腹泻患儿12例。患儿多由于暑热或饮食不当引起,暑热内迫大肠所致。患儿有发热、呕吐、头痛,大便次数频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