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分析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分析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分析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分析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巢囊肿,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56例61个卵巢囊肿,其中单纯性囊肿41个,巧克力囊肿20个。结果CT引导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疗效显著,穿刺成功率100%,治疗有效率达96.2%,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囊肿是硬化彻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ercutaneous alcohol sclerotherapy for oophoritic cysts guided by CT.Methods 61 oophoritic cysts including 41 simple and 20 chocolate cysts of 5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needle puncture sclerotherapy under CT guidance.Results The treatment of transabdominal alcohol sclerotherapy for cysts guided by CT was effctive,the successful rate of percutaneous oophoitic cyst puncture was 100% in 56 patients,the cure effective rate reached 96.2% 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Conclusion The methed above is simple,complete,safe and effective.【Key words】Oophoritc cyst;Alcohol sclerotheropy;Tomograpy ;X-ray computed

以往卵巢囊肿治疗以手术或腹腔镜切除为主。自80年代末,超声与CT引导囊肿内容抽吸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56例61个卵巢囊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61个卵巢囊肿,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单纯性囊肿41个,巧克力囊肿20个。本组治疗前均作B超与CT检查,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卵巢性囊肿。囊肿最大为12.1 cm×10.5 cm×9.1 cm,最小为4.70 cm×3.5 cm×4.0 cm,所有患者在穿刺前检查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1.2 方法患者排空膀胱,取仰卧位,穿刺引导CT扫描仪为GE ProspeedAI 型。先做CT扫描,按肿物(长×宽×高)÷0.5估算肿物容积,再选择穿刺最佳层面和穿刺点,用坐标测出皮肤进针点与病变的直线距离、进针深度和角度,穿刺法采取经腹壁直接穿刺法,用18~20 G10 cmchiba抽吸针,按预定深度和角度穿刺。当针穿刺达预定深度或有减压感时要做CT扫描,确认针尖位于囊肿内之后将针固定,拔出针芯,可有少量液体流出,接无菌注射器筒负压抽出囊液。抽出囊液要计算抽出量,把先抽出来囊液送常规检查。确认囊液抽吸净时,即抽吸出囊液与计算量相符,缓慢注入无水乙醇,注入量为抽出囊液总量的1/3或1/4,最多不超过50 ml[1]。局部CT扫描,观察乙醇在腔内分布情况和腔外有无渗漏。

CT引导下经皮肺(纵膈)穿刺活检术规范流程【内容详细】

CT引导下经皮肺(纵膈)穿刺活检术 规范流程 CT引导下经皮肺(纵膈)穿刺活检作为CT介入放射学的重要诊断方法,减少了开胸探查手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用以诊断肺部病变的一项微创性检查方法,它具有定位精确、检出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了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一、术前准备 1、患者及家属 1)患者术前禁饮食4-6小时,防止术中呕吐; 2)家属准备最近一次CT片/PET-CT报告册,平车,卫生纸备用; 2、主管医生 1)评估适应症、禁忌症: 适应症:1、肺内实质性病变,尤其位于周边用纤支镜等其他方法不能确诊者;2、双侧病变或不能手术的恶性病变,需要病理类型诊断指导放疗或化疗者;3、为了确定肺内转移性病变的性质;4、纵隔肿瘤。 禁忌症:1、病变附近有严重肺气肿、肺大疱者;2、怀疑有血管病变如血管瘤、肺动静脉瘘;3.怀疑肺内囊性病变如肺包虫病;4.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或正在抗凝治疗中;5.患者不合作不耐受,不能控制咳嗽,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者。

2)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谈话,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穿刺必要性及可能出现风险(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化验单、检查单: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列(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系列、心电图、CT/PET-CT报告等; 4)下达术前医嘱:胸部CT平扫检查单,细胞学(组织印片)检查单,病理检查单,肺/纵膈穿刺取活检术,利多卡因、巴曲亭等止血药物、抗菌药物。 5)器械准备:Biopince活检针、穿刺套管针、一次性换药碗或棉签、碘伏、一次性外科手套、一次性手术洞巾、5ml注射器、一次性纱布、一次性手术刀(片)、痰杯(内装约1/3杯10%甲醛溶液)、载玻片、一次性注射针头若干、甲壳质敷贴、氧气袋(必要时)。 2、主管护士 1)止血药物注射:病房内予以巴曲亭肌注后前往CT室; 2)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器准备,吸氧准备; 二、术中操作流程 1、阅读CT片,然后根据CT片显示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对舒适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在合适位置粘贴定位纸; 2、初次扫描,寻找最大直径病灶层面并测量直径,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角度、深度(应尽量避开骨性胸廓、大血管或病灶坏死区); 3、穿刺点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手术洞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胸膜,暂不拔出注射器针头,再次扫描以确认进针角度

不同引导方法经皮肺穿刺临床研究

不同引导方法经皮肺穿刺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CT及超声两种引导方法在肺部肿块经皮肺活检中的诊断准确率、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及门诊诊治的病例82例,均为纤维支气管镜无法诊断的,经CT证实为肺部占位性病变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经皮肺活检方法的不同分为超声引导组及CT引导组,其中超声引导组42例,CT引导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刺活检成功率、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超声引导组穿刺活检成功率与CT引导组无明显差别,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T引导组。结论超声及CT引导经皮肺活检均为安全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对于超声能显示的肺部肿块应首选超声引导肺穿刺活检。 标签:CT;经皮肺活检;B超;肺占位性病变 肺部占位性病灶在临床上较常见,中心型病灶大都采用纤支镜活检,但对周围型病灶以往常用剖胸探查、胸腔镜、纵隔镜等检查[1],但因损伤大,操作复杂,患者常不愿接受;经皮肺穿刺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现已成为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成为明确外周肺部占位性肿块性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多采取CT引导下及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两种方法[2],现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及门诊经两种引导方法活检诊断的82例患者资料,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象选自2010年5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82例肺周围型肿块患者,CT显示为贴近胸壁的周围型肺部肿块,多次痰液细胞学检查均阴性,支气管镜和刷取活检未能确诊者。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45~78岁,平均(60.32)岁。全部为单侧病灶,其中B超引导下肺活检42倒,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40例。 1.2方法两种引导方式均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18G或20G自动弹簧切割枪,切断标本长度分为10mm和20mm两类;B超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SSH一140A型B超机,探头频率为3.5~7.5MHz,并探查病灶部位,选择最佳穿刺点,在B超监测下明确穿刺部位,进针深度,肿块周围界限的重要组织器官。常规皮肤消毒.局麻后,将活检针拉开针芯,在B超监测下针尖达到胸膜与肿物边缘时,将针芯向前推进人肿物实质。此时活检针弹簧已绷緊呈一触即发状态,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然后按动针柄末端的弹簧柄,外套管即射人,外套管的迅速冲击作用与针芯扁平槽相切取得组织并保护在扁平槽内,即可见槽内有一长1cm×0.1cm组织标本,放在滤纸上用10%福尔马林固定送病理检查,术后留观15min后行胸片检查,了解有无气胸,然后回病房观察;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采用美国GE公司螺旋CT机,根据CT片提示的病灶与前、侧、后胸壁距离,选择患者相应卧位,并予标志定位后,用5mm层厚进行扫描,选择最佳穿刺点,在皮肤上作点状标志(金属样物)。予常规消毒、铺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后行穿刺术,穿刺至预定方向和深度后再行CT检查,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20例临床分析范洪涛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20例临床分析 范洪涛 洪原城黄鑫成黄种杰 【摘要】目的 探讨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患者共120 例,均在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结果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穿刺成功率100%,诊断恶性病变102例,良性病变 (慢性炎、结核、矽肺、隐球菌病)14例,病理不能确诊4例。术后出现气胸13例,咯血30例,胸痛5例,术后晕厥1例,未出现感染、血胸、DIC 、空气栓塞、胸壁针道种植转移等并发症。结论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安全可靠、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 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doi :10.3969/j.issn.1009-6663.2013.03.098作者单位:362000 福建泉州,泉州市解放军第一八○医院呼吸内科 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从影像学难以确定病 因和性质,而痰脱落细胞学检测及支气管镜活检也较难取得病理诊断。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诊断则有更高的要求。CT 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自1976年首次被Haa-ga 等报道后,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对肺部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2010年11月份 2012年4月份,我们采用CT 引导下对120例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或弥漫性病变进行自动式活检枪切割活检,取得了满意的诊断结果,且安全可靠。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本组共120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27例;年龄21 90岁,中位年龄65岁;全部病人经X 线、CT 或MRI 发现肺部周围型占位或弥漫性病变,病灶直径>2cm 的104例,≤2cm 的16例,病灶位于右肺者66例,左肺者50例,双肺4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穿刺禁忌症。 二、方法 1.术前准备:术前常规行胸部CT 扫描,必要时行增强CT 扫描,根据病灶的大小、部位,及其与血管、气管、胸膜等的距离选择合适的体位及穿刺针型号。应用美国PQ5000单排单螺旋CT 机,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复用型全自动活检 枪和14、16、18G 自动活检枪套针,配有活检枪带槽针芯,有 1.5cm 和 2.2cm 两个固定的取材档位供选择。活检前常规 检测血常规、 凝血四项、传染病四项,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该项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操作中、操作后需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2.CT 引导定位:患者的体位选择应根据病灶位置而定,常采用仰卧、俯卧、侧卧。摆好体位后,嘱患者保持体位不动,操作者和助手撤出CT 机房,行胸部CT 平扫,选定病变所在最佳穿刺层面,定好穿刺点,测量体表至病灶边缘的距离和进针角度。然后通过CT 机打出光标,确定病变所在层面相对应的体表位置,并用记号笔在穿刺点皮肤表面做好标记。 3.穿刺方法: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戴无菌手套,辅无菌洞巾,嘱患者平稳呼吸,用2%利多卡因5ml 在穿刺点肋间肋骨的上缘自皮肤至壁层胸膜进行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当麻醉至壁层胸膜时,操作者再次离开CT 机房,再次行胸部CT 扫描,进一步明确进针深度及角度。用生理盐水推冲穿刺针,检 查穿刺针通畅后,操作者一手捏持穿刺针下方,另一手捏持穿 刺针芯及套筒交界处,防止进针时,由于皮肤、肌肉等组织外顶套针使其滞后于针芯(此举可影响活检组织的获得),此时应嘱患者尽量放松,平静呼吸,沿麻醉针眼刺入胸壁,按照原来测定的进针角度和深度,匀速穿过胸壁各层组织,当刺入胸膜腔时,此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快速穿过脏层胸膜,使针尖抵达肺内病变组织边缘(如操作者不熟练或不能确定针尖已抵达病变组织边缘,可再次CT 扫描明确穿刺针位置,并可予以调整,直至穿刺针抵达病变表面),操作者固定穿刺针套针与针芯不动,助手戴无菌手套,取活检枪,调整好活检所需组织的长度(一般选1.5cm ),拉上枪栓,连接穿刺针,助手一手固 定活检枪(防止扣动扳机时穿刺针触及病变组织而反弹), 一手扣动扳机,击发穿刺枪后,操作者与助手协作连同穿刺针及枪一起迅速拔出,压迫穿刺针眼,无菌纱布覆盖。若对穿刺活检所得组织不满意或未取得组织,可重复穿刺2 3次。 4.标本的获取和术后处理:从穿刺针槽内取出完整的活检组织条,放入含10%甲醛溶液的玻璃瓶内固定,送病理检查;穿刺针槽内的组织碎屑可涂片作细胞学检查。穿刺结束后再次行CT 平扫,观察有无气胸或出血等并发症。术毕,患者由专人护送,轮椅送回病房,平卧休息4h ,常规予吸氧、止咳、止血等处理,并嘱其注意避免用力咳嗽、大声说话、大笑等。术后第二天常规行胸片检查,观察有无气胸或出血等并发症及其变化情况。如有血、气胸或血气胸,量较大,且患者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积极予吸氧、休息及药物等治疗,并充分引流,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结 果 一、穿刺成功率本组120例共做了141次穿刺,21例在同一病灶分别做了2次穿刺,原因是病灶直径较大或第一次穿刺所获得的组织较少,且穿刺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为了提高病理组织学的诊断率而施行第二次穿刺;其余99例均只行一次穿刺即获得足够的组织学标本,穿刺成功率为100%。 二、病理结果穿刺病理诊断恶性肿瘤102例,组织学及细胞学均阳性者86例(84.31%),组织学阳性而细胞学阴性者12例(10.00%),组织学阴性而细胞学阳性者4例(3.33%)。其中腺癌56例(54.90%),鳞癌37例(36.27%),腺鳞癌4例(3.92%),小细胞癌3例(2.94%),肺转移癌2例(1.96%)。11例行手术切除,病理与穿刺病理完全吻合;诊断为腺癌的组织学标本中有9例行EGFR 基因 测定5例敏感者服用分子靶向药抗肿瘤治疗, 4例不敏感者865临床肺科杂志2013年3月第18卷第3期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两种方法疗效比较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两种方法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即超声引导下肾囊肿单次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试验组实施置管多次硬化治疗,采用超声引导下肾囊肿穿刺注射无水乙醇后置入猪尾巴导管持续引流、多次注入无水乙醇治疗。结果:于随访2年进行超声复查,两组患者治肾囊肿均明显缩小或消失。两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多次硬化治疗较常规硬化治疗肾囊肿,复发率更低,效果更显著。 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良性疾病之一,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发病率约占2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数目和大小有增加趋势[1-2]。肾囊肿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经皮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等,目前临床多采用前两种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穿刺注射硬化治疗,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清晰显示肾囊肿的位置、大小和深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还能实时监测肾囊肿穿刺治疗的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安全性高,且费用较低[3]。尽管该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单纯肾囊肿的主要方法,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约10%左右。 2012年7月-2013年6月,笔者应用置管多次硬化治疗,即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穿刺置管引流多次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肾囊肿50例,随访2年,并与常规硬化(即传统的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单次穿刺引流注射无水乙醇)治疗的50例患者进行比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单纯性肾囊肿患者10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肾囊肿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肾囊肿(上中下极)直径≥4 cm,单发。同时超声检查测量囊肿的3个径线,并计算出囊肿的体积(0.52×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排除标准:排除肾盂旁囊肿、出血性疾病;肾积水;复发性肾囊肿穿刺史;肾脏手术史。100例患者术前均经腹部超声、CT检查等确诊。入院前的症状包括:腰部胀痛78例,镜下血尿27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单次穿刺囊内注射95%无水乙醇组(对照组)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穿刺囊内置管引流多次注射95%无水乙醇组(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29~86岁,肾囊肿体积3 2.32~59 3.25 mL;试验组年龄36~82岁,肾囊肿体积45.25~672.67 m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肾囊肿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组别性别例年龄 (岁)囊肿大小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地几点心得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几点心得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肺部疾病的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当然也很老了,是指在CT扫描定位协助下,通过体外的穿刺针或活检枪对肺病灶进行负压吸引或切割活检,取得病灶组织后送检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手段。 具体的操作步骤:在CT光标指示下,以记号笔标记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穿刺针进入皮下后行CT扫描,直观地确定进针角度和病灶的关系后,按预定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穿刺进针至靶点,再行靶层面CT扫描,证实针尖位于病灶,即负压吸引或活检枪击发取材。抽吸活检时抽吸针保持负压拨出,将容物推到玻片上;组织针取出有形组织条送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术后常规胸部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如无不适,嘱患者回病房静卧1-2小时。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常见的并发症有气胸、肺出血、少量咯血和胸膜腔出血等。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和肺出血,文献报告气胸发生率为 9%~44%,多在10%左右,大多是少量气胸,无需特殊处理休息吸氧后短时间可自行吸收,需做胸腔闭式引流的病人仅占 1.6%~14.3% ;肺出血 1~3日可自行吸收,少数病人有痰中带血;大咯血和胸膜腔出血的发生率较低。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进针次数、穿刺针与穿刺点胸膜切线位的角度及患者肺的质量如有无肺气肿等因素有关。 心得一:首先如何预防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并发症? 1)首先术前进行患者教育,配合医生的操作,保持相同的呼吸状态。 2)正确地评估,要确定好穿刺层面和进针点,以及进针深度、角度和呼吸对穿刺的影响。穿刺点到病变距离最短,以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为佳。尽量避开叶间胸膜、肺大疱及CT下能显示的粗大血管影或肺纹理等。 3)麻醉针不宜穿刺太深,若刺破胸膜,会增加气胸的概率。 4)穿刺胸膜时,病人应在平静呼气后屏气状态下进行,动作迅速地刺入靶点,尽量缩短穿刺经过胸膜的时间。 5)穿到细胞或组织后,应在呼气末负压迅速拔出穿刺针。 心得二:如何穿到肿瘤组织。 当然,常规的、较大的、贴近胸膜的病灶是不用说的,要讲的是小病灶、骨组织后的难以取得的病灶或靠近大血管病灶和肺气肿患者。 1)小病灶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一)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一) 【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的肾囊肿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4年7月在B超引导下穿刺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肾囊肿59例。结果59例肾囊肿均获得穿刺成功,术后随访1个月~2年,治愈率92%。结论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方法简便易行、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作为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肾囊肿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疗法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therapeuticeffectsonultrasoundguidancefortreatmentofrenalcysts.Method sRenalcystsin59casesweretreated.Anhydrousethanolwasinjectedintothecystsforsclerosisunderthe ultrasoundguidanceforpercutaneouspunctureprocedures.ResultsAllthe59caseswerepuncturedsuc cessfullyandfollowedup1monthto2years.Thecurativeratewas92%andtheeffectiveratewas100%.Co nclusionThismethodiseasytopracticewithlesscomplicationsandgoodeffects.Therefore,itcanbechos enasthefirstselectionforrenalcystdiagnosisandtreatment. 【Keywords】renalcyst;percutaneouspunctureunderultrasoundguidance;sclerotherapy 单纯性肾囊肿是最常见的肾脏囊性疾病,通常为单侧单发,但也有多发和双侧发生〔1〕。随着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可以避免外科手术,减少并发症,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效果。我院自1998年以来,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肾囊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中资料齐全的59例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59例,其中包括单侧单发51例,其余多发和双侧发生8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20~75岁。有症状18例,常见的症状是腰部酸痛不适。经B超检查,囊肿最大为10.6cm×8.7cm,最小为4.5cm×3.7cm,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肾功能正常,均在B超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 1.2仪器与方法使用德国西门子SONOLINEVersaPro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探头为3.5MHz 凸阵探头。本组所用硬化剂全部为无水乙醇。患者取俯卧位,腰部垫高,取患者肋脊角为穿刺部位,先初步探测肾囊肿部位、大小及深度,选择囊肿最清晰、距体表最近且针道能避开周围脏器处作为进针点,做好标记,换上已消过毒的穿刺探头再次精确选定进针途径,测定深度和角度,用2%利多卡因局麻后,在B超实时动态监视下,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穿刺针,在进针前先用16G注射针头刺破进针点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以便穿刺针能轻松顺利地进入靶区。待穿刺针尖到达囊肿1/3~1/2处,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尽量抽空囊肿内容物并送常规化验及囊液离心脱落细胞学检查。抽完囊液后,注入无水乙醇。注入乙醇量为抽出囊液量的1/10~1/5,反复冲洗30min后,见抽出液浑浊黏稠时,拔出穿刺针,观察1h,如无不良反应,嘱患者定期复查〔2〕。 1.3疗效判定标准凡治疗1个月~2年B超复查囊肿直径缩小为原直径的1/2者为有效;囊肿直径未缩小到原直径的1/2者为无效;囊肿完全消失者为治愈。 2结果 2.1治疗结果本组共59例,其中包括单侧单发51例,其余多发和双侧发生8例。均采用无水乙醇硬化疗法,有效率100%(59/59),治愈率92%(54/59)。其中有5例囊肿未完全闭合,该5例术前囊肿直径均>8.0cm。3个月后复查时,肾囊肿逐渐缩小至 3.0~ 4.5cm。抽出囊肿液均清亮,呈淡黄色。常规化验:蛋白微量,白细胞(+)~(++),均为单纯性囊肿,脱落细胞学检查(-)。 2.2不良反应在实施无水乙醇硬化治疗中,59例肾囊肿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不良反应也极轻微。部分患者在注入无水乙醇后出现腰部酸痛或酸胀,少数患者有头晕、脸红等饮酒后表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操作规范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规范 【意义】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作为CT介入放射学的重要诊断方法,减少了开胸探查手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是近年 来用以诊断肺部病变的一项微创性检查方法,它具有定位精确、检出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了 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物品准备】 ?1、器械准备:胸穿包一个 (内有弯盘1个孔巾1条试管2个、载波片3-4片、小标本瓶2个、纱布5-8块、穿刺针2套、镊 子两把) ,无菌手套2付,无菌盘1个(内有棉签缸、碘伏棉球 缸、弯盘),胶布,注射器4个(5ml、20ml各2个),带金属标 记物1个。 ?2、药品准备:2%利多卡因10ml,碘伏,龙胆紫1瓶、心电监护一次性电极(定位标记用)。 ?3、患者准备:协助医生为患者做好必要的检查;化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功等检查项目;做心电图检测心功 能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术前禁食4h。并且做好呼吸配合。【操作程序】 ?1、术者必须仔细询问病史、体查患者和阅读CT片,然后根据CT片显示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对舒适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或

俯卧位,测量病灶的最大直径,并在相当于病变的体表穿刺点 区放置定位器后,行包括病灶上下层面在内的CT扫描,直 径>3cm者,层厚5 mm,直径<3 cm者,层厚 mm。 ?2、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根据病灶位置选定穿刺针的型号和长度。 ?3、在穿刺点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至胸膜,保留针头再次局部扫描确认进针深度和角度。 ?4、根据设定的穿刺计划,在患者屏气时快速进针至病灶后再次对病灶扫描,以确定针尖在病灶内的位置,当穿刺针尖达到预 定位置后切割取材。 ?5、一般切割槽内可获得(~)cm×大小的线头虫样组织标本,放入10%甲醛固定液内,且把针上残余组织均匀薄涂于玻片,放入同样固定液内送病理检查。若获得的组织标本不理想且患 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可再次穿刺。 ?6、简单包扎后做全肺扫描,了解有无并发症。休息1 h后离开,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者留观,给予止血、抗炎、吸氧等对症处 理,所有患者24 h后复查正侧位胸片。 【适应症】 ? 1.肺内孤立性病变的定性诊断。通过纤维支气管镜、X线检查等不能定性的肺内肿块性病变。特别适用于诊断位于周边部位 的肿块。如怀疑周围型肺癌病灶,纤支镜不能到达,亦不靠近 脏层胸膜,不便做胸腔镜检查的患者。

超声引导下经皮对肺周围型病变穿刺活检临床价值论文

超声引导下经皮对肺周围型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及探 讨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25-01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对肺周围型病变穿刺活检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穿刺活检枪对病灶进行组织切割,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结果穿刺32例患者,32例获得组织标本,穿刺成功率100%;31例病理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96.9%;1例病理诊断未分型;术后,有2例并发气胸,9例咯血,无1例死亡及外科紧急手术处理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对肺周围型病变穿刺活检是明确肺周围型病变性质的有效、安全及快捷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肺周围型病变穿刺活检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pulmonary peripheral lesions of the clinical value of biopsy and discussed zhenghui 【abstract 】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pulmonary peripheral lesions biopsy diagnostic value and security. methods in ultrasound-guided automatic biopsy, application of lesions organize cutting gun,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 results puncture 32 patients, 32 cases get tissue samples from 100% success rate,

带您认识谈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带您认识谈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发表时间:2019-11-14T08:48:39.4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11期作者:李成东[导读]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为临床诊断肺癌的有效方法,其临床诊断检出率相对较高,并发症较少,且能够对不明原因的纵膈肿瘤予以诊断,便于及时发现病灶、快速治疗,预防患者症状的进一步发展。(绵阳市安州区中医院 622651)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为临床诊断肺癌的有效方法,其临床诊断检出率相对较高,并发症较少,且能够对不明原因的纵膈肿瘤予以诊断,便于及时发现病灶、快速治疗,预防患者症状的进一步发展。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可提升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当前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使用价值与操作流程等。 什么是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经皮穿刺肺活检即为在X线透视下定位,或在“B”型超声波、CT指导下,以细针刺入患者局部位置,获取患者一些细胞或组织,而后将这些病变细胞或者组织通过病理学诊断的方式予以确诊。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使用价值 1.定位准确,操作简单 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简单,临床诊断诊断率高。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不需要其他页数设备,整个检查能够在10min内完成,图片细胞学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报告。CT引导下穿刺位置更加准确,操作方式简单,恶性肿瘤基本均能够通过细胞学检查结果予以判断。 2.减少伤害,预防并发症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为CT介入放射学的重要诊断路径,能够避免患者开胸探查,降低对患者身体所形成的损伤。CT引导下精辟费穿刺活检术为近年来用以诊断肺部疾病的重要微创检查方法,其临床适用范围较广,检出率较高,且患者检查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经皮穿刺肺活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是什么? 针对于肺内周边型病变,常用的检查方式在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精辟费穿刺活检术予以诊断。特别是针对于晚期难以手术的肺癌患者而言,放疗与化疗前,需要获得明确的病理类型诊断,则可以使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予以判断,对其症状的诊断与治疗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操作便利,且临床诊断符合率相对较高。在CT的引导下,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的病理状态,明确定位。但是因为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为有创检查方式,故而可能会出现气胸、出血、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与适应症,及时排除存在穿刺活检禁忌症的患者。 1.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适应症 1.1 肺内实质性病变的患者,特别是出于周边位置难以使用其他方式确诊的患者。 1.2 双侧病变的患者,难以手术的恶性病变患者,需要通过病理类型确诊的方式,为患者实施进一步的放疗与化疗治疗。 2.3 需要分析是否存在肺内转移性病变的患者。 2.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禁忌症 2.1 病变位置周围存在严重肺气肿、肺大疱症状的患者 2.2 疑似存在血管病变症状的患者,比如血管瘤、肺动脉瘘等症状。 2.3 疑似存在肺内囊性病变的患者,比如肺包虫病等。 2.4 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 2.5 患者难以配合治疗,无法控制咳嗽症状,或者合并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症状的患者,肺动脉高压症状的患者等。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的操作程序 1.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检查患者的CT片等,结合CT片显示的病变位置选择适宜的体位,比如仰卧位、侧卧位或者俯卧位等。测量患者病灶的最大直径,清晰体表穿刺点,放置定位器,病灶上下层的CT扫描。 2.确定穿刺的位置,进针的方向、角度及深度等。结合病灶位置选择穿刺针的型号、长度等。在穿刺点位置常规消毒处理,使用2%利卡多因局部麻醉到胸膜,保留针头后再次局部扫描,明确进针的深度与角度。 3.结合设计的穿刺计划,在患者屏气后快速进针到病灶,对病灶位置进行CT扫描,确定针尖处于病灶中的部分,在穿刺针尖达到设计位置后,切割取材。 4.通常切割槽中能够取得1.0×0.1cm、2.0×0.1cm面积的线头虫样组织标准,置入10%的甲醛固定液中,将针上残留组织均匀涂片,实施病理学检查。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规范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规范 【意义】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作为CT介入放射学的重要诊断方法,减少了开胸探查手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用以诊断肺部病变的一项微创性检查方法,它具有定位精确、检出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了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物品准备】 1、器械准备:胸穿包一个 (内有弯盘1个孔巾1条试管2个、载波片3-4片、小标本瓶2个、纱布5-8块、穿刺针2套、镊子两把) ,无菌手套2付,无菌盘1个(内有棉签缸、碘伏棉球缸、弯盘),胶布,注射器4个(5ml、20ml各2个),带金属标记物1个。 2、药品准备:2%利多卡因10ml,碘伏,龙胆紫1瓶(定位标记用)。 3、患者准备:协助医生为患者做好必要的检查;化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功等检查项目;做心电图检测心功能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术前禁食4h。 【操作程序】 1、术者必须仔细询问病史、体查患者和阅读CT片,然后根据CT片显示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对舒适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测量病灶的最大直径,并在相当于病变的体表穿刺点区放置定位器后,行包括病灶上下层面在内的CT扫描,直径>3cm者,层厚5 mm,直径<3 cm者,层厚2.5 mm。 2、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根据病灶位置选定穿刺针的型号和长度。 3、在穿刺点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至胸膜,保留针头再次局部扫描确认进针深度和角度。 4、根据设定的穿刺计划,在患者屏气时快速进针至病灶后再次对病灶扫描,以确定针尖在病灶内的位置,当穿刺针尖达到预定位置后切割取材。 5、一般切割槽内可获得(1.0~2.0)cm×0.1cm大小的线头虫样组织标本,放入10%甲醛固定液内,且把针上残余组织均匀薄涂于玻片,放入同样固定液内送病理检查。若获得的组织标本不理想且患者

CT引导下肺穿刺

CT导引细针抽吸在肺内病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院吕军浩方旭俭 (214200) 【摘要】目的探讨CT导引细针抽吸在肺内病灶定性诊断中方法和优势。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7个CT导引下肺穿刺抽吸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操作经验、评价临床效果、讨论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37个病例36例取得了细胞学结果,仅6例出现了轻微并发症,自制的栅栏条等经验总结对操作的成功有帮助。结论 CT导引细针抽吸是个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获取病理资料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CT 肺穿刺诊断 【英文摘要】略 肺结节的定性诊断在影像学里长期以来都是个难点,X线平片以及CT都是对影像的征象进行判读,而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歧异性及主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及病人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任何的重大医疗处置都希望尽可能以病理学为依据,而CT导引经皮穿刺细针抽吸则是种安全有效的获取病理资料的方法,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肺部的应用具有极高的价值。现将本院及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学习期间所做的37例CT导引肺穿刺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1-78岁,平均48岁。病灶直径1.8-10cm,平均3.8cm。均为外周型孤立性病灶。距胸膜距离为0-8.5cm,平均3.2cm。穿刺针为日本八木公司19G 穿刺专用针,长15cm,带有刻度及定标。 采用的CT扫描机为GE PROSPEED FII双排螺旋CT、均采用步进轴扫,层厚5mm。术前应仔细研究患者的CT片,选择最佳的穿刺体位,在大致的体表位置放好自制的栅栏条,扫描病灶后选取最佳进针层面,通过机架上的定位灯与选定的栅栏条的交叉点,确定体表进针点,用小号记号笔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进针,复查CT,确定针尖位于病灶,否则,调整角度重新进针,针尖到位后,取出针芯,换上50ml针筒,旋转穿刺针360度以上,然后轻轻提插穿刺针,造成组织内的切割破损,再用负压抽吸,抽取少量组织后,涂片送病检。必要时可再重复1-2次,以提高阳性率。术后复查CT确定是否有出血气胸等并发症。 2 结果 37例中有36例取得了细胞学结果(36/37).病理报告确定肺癌23例,结核5例,转移灶2例,6例仅见少量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经抗炎治疗后随访病灶大部消散,有1例病理报告取的上皮数太少无法诊断。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和术前准备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和术前准备 发表时间:2009-03-03 发表者:张文东 (访问人次:1252) 操作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训练病人配合呼吸。先用自制导管栅条定位尺(回形针也可以)贴于拟穿刺部位行CT扫描,确定最佳穿刺点,进针角度及达到靶点的深度,在CT光标指示下,以记号笔(或者龙胆紫)标记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顺穿刺方向用2%普鲁卡因行穿刺点、局部皮下及穿刺道胸壁麻醉,皮下保留麻醉用注射器针头行CT扫描,直观地确定进针角度及呼吸对穿刺的影响,顺针头方向,在病人平静呼吸下进行穿刺,当穿刺接近胸膜时,嘱病人平静呼吸后屏气进针穿破胸膜,按预定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穿刺进针至靶点,行靶层面CT 扫描,证实针尖位于病灶内或病灶边缘后,即可行扇形抽吸活检或自动活检枪击发取材。抽吸活检时抽吸针保持负压拨出,将内容物推到玻片上;组织针取出有形组织条送入10%福尔马林液内固定。病人术后留观2~4h,常规胸部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CT定位与穿刺途径的选择 CT定位与穿刺途径的选择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技术。对肺内病变的CT导向穿刺,要刺入病灶,其关键在于定位扫描时病灶与体表相对应位置和实施穿刺时病灶与体表相对应位置一致,即穿刺途径一致性原理。术前采用自制导管栅条定位尺,在CT图像上确定穿刺角度、深度、进针点。术中采取保留麻醉用注射器针头行CT扫描,直观显示出进针角度及呼吸对穿刺的影响,确保进针途径一致性,而后在平静呼吸屏气状态下穿刺针沿麻醉注射器针头方向刺入靶点,到位后行靶层面CT扫描,证实针尖位于病灶内或病灶边缘后,即可抽吸活检或切割取材。 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1)首先要确定好穿刺层面和进针点,以及进针深度、角度和呼吸对穿刺的影响。最佳穿刺入路为:①穿刺点到病变距离最短,以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为佳。②组织损伤轻。尽量避开叶间胸膜、肋间神经、肺大疱及CT下能显示的粗大血管影或肺纹理等,有胸膜粘连时,选择有粘连处进针,减少气胸发生。③深度达到病变实质区,避开坏死区。(2)麻醉时不宜穿刺太深,若刺破胸膜,有发生气胸之可能。(3)在定点定层面和穿刺时,令病人保持相同的呼吸状态,一般以平静呼吸后屏气即可。穿刺前需训练病人,以求良好配合。保留麻醉针头CT扫描,是观察呼吸对穿刺影响最直观方法。(4)穿刺胸膜时,病人应在平静呼吸后屏气状态下进行,动作迅速地刺入靶点,尽量缩短穿刺时间。应避免多次穿破胸膜,如一次未刺中靶目标,穿刺针只应退至胸膜下,调整方向后再穿刺,不可完全拔出后多次穿刺。(5)正确选择取材部位。较大肿瘤活检,应从肿瘤边缘有强化部位取材,若从肿瘤中心取材,常为坏死区。空洞病变应在内、外边缘活检。炎性病变应从病变内部有强化部位取材并做细菌学检查。胸腔积液、胸膜肥厚伴肺内实变时,选择软组织密度区穿刺。肺癌合并肺不张时,穿刺中心须在肿块区,即强化区。(6)根据活检的部位、肿块邻近组织结构和病变的特性,正确选择穿刺针的型号。粗口径针和切割针不宜用于多血管病变或可疑血管病变。抽吸针不宜用于硬癌或组织结构致密的病变。(7)穿刺针进入病变,一般应控制在3~4次内。粗于20G的针,穿刺次数宜少,细于20G的针,则较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