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讲稿2

美学讲稿2

美学讲稿2
美学讲稿2

美学

主讲:郭云

绪论: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

一、审美现象

美学学科的逻辑起点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人生存与世界

自然、社会、艺术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

(四)审美的历史性:前提性问题

1.表现:对象实体

思考与认同

2.意义

二、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

(一)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例: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

(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 具有理论的形态

在美学的思想资源中,美学思想占有最重要的位置。3.美学学科的建立

(1)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

论的体系化、科学化。是关于审美现象最成熟的理论体系。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

1.“美学之父”: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的尊称。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美学思想源迈流长,而美学学科却是一个“近代事件”,基于这一事实,美学的历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广义的美学史是指美学思想的历史,它源远流长;狭义的美学史是指美学学科建立的历史,历史短暂。

2.鲍姆加登的美学

逻辑学——纯粹理性——思想——真

哲学伦理学——实践理性——意志——善

美学——判断力——情感——美

知情意--填补学科空白

感性学《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1735年

1742在大学里讲授1750年出版Aesthetic系统提出感性学

感性认识的完善

评价:人类能力从属于哲学

二、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几钟态度和看法

1.西方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美、

(2).艺术、

(3).审美心理、

(4).世界全体

(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esthetic)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2.中国当代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看法

(1)美

(2)艺术

( 3 )审美心理

( 4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3.影响确立美学研究对象的因素

(1)对审美对象的不同反思认识

(2)对审美现象的不同的理解视角

(3)审美现象的不同构成层次

(4)美学自身的历史性

4.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

动。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研究方法

1.多元性与多样性

2.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理由

(2)构成:观察、了解、分析、体验

感悟、追问、对话、解释、建构

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一、西方美学简史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16世纪)

美学思想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柏拉图的理念说

亚里士多德形式、应当、净化

(二)认识论阶段( 1 6世纪— 19世纪)

探讨审美如何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英国经验主义洛克、艾迪生、夏夫兹博里

大陆理性主义笛卡儿、布瓦洛、莱布尼茈、鲍姆加登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席勒

(三)语言学阶段(19世纪—20世纪60年代)

人如何生存于世界与如何谈论世界的。

英美语言哲学/大陆哲学后现代

二、中国美学简史

1.中国古代美学简史

先秦、秦汉、魏晋、唐宋、明清

情志、言意、形神、生活、心性

2.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现代王国维奠基者、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

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动的主体。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 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美学哲学基础的构成

关于美学哲学基础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

美与审美形态

艺术

美育

第三节审美与人生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学习方法

参考书目

审美活动论

审美活动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基本活动和生存的方式之一,它为什么会存在?又是怎样存在的?它的存在方式与人类其他基本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它的存在结构、关系与属性等有什么独特之处?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审美需要

1.人的需要的特征

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区别

1)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2)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人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区别与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

2.审美需要的特征

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形成的体验就是审美体验。

3.审美需要的定义

从根本上说.所谓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二)审美理想

1.定义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特点

形象性特点

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稳定性

3.作用

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审美趣味

1.定义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特点

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审美趣味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审美趣味虽受先天和个性因素的影响.但必须强调的是.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3.标准

首先,我们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4.途径

尽可能多地进行审美活动,积累起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

总结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只有当人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出审美需要时,才既为审美的历史发生,又为审美的逻辑起点注人一种活的动力。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才使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不仅仅是一种走人现实并不断进步的欲望,还使人得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而在向审美理想的超越过程中,审美趣味起着综合的掌控作用。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1.所谓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它既不是由某种外力所决定、所强制,也不是理智的刻意追求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摆脱了肉体必然性对人支配的活动,也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绝对依赖性的活动。

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双鞋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海德格尔

2.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

富于意味的“存在”

3.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二).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

1.审美活动首先是精神活动

2.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个性化.

(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之所以吸引人、感染人,是因为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

审美活动与其他的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审美活动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特殊性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审美活动所追寻的又并非一种一般的精神价值,面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四、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上面三点可知,审美活动确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真性的存在方式。

恽寿平《牡丹图》这幅《牡丹图》,造型典雅,牡丹雍容华美,枝叶舒展婀娜;神情骨秀,色泽润藉,笔法俊逸,意境幽淡,—派明丽清新的感觉。秦祖永评价恽寿平的画“花卉斟酌古个,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比之天仙化人,不食人间烟火,列为逸品”。中国画分品第论画,以逸品为最高,可见恽氏在历代所受评价之高。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审美活动中

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所谓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才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美在心,还是在物?

古老争论。

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

审美活动优先论

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主客统一的实践即对象化活动来把握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在审美中,人主要发挥着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的。

(一).惊异

人从其他活动的主体向审美主体转化的开端,也是审美对象开始显现自身的契机。

审美惊异的特点:

首先,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其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自然奇观艺术奇观

(二).体验

1.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体验不是一个认识论概念,而是一个存在论范畴。

2.生活体验为审美体验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生活体验往往带有实用功利目的,生活体验总是分散的、零碎的,常常着眼于局部利益和眼前目的。审美体验不仅摆脱了有限功利目的羁绊,而且更重要的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看蒙娜丽莎看

……我们和画的关系.我们处于一种安全而优越的地位,享受着观赏之全体的愉快,骄傲和踌躇满志。然而走到蒙娜丽莎之前,情形有些不同了。我们的静观受到意外的干扰。画中的主题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在那里“被看”,“被欣赏”,“被味鉴”。相反,她也在“看”,在凝眸谛视,在探测。侧了头,从眼角上射过来的目光,比我人的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她争取着主体的地位,她简直要把我们看成一幅画,一由静物,任她的眼光分析,解剖,而且估价。她简直动摇了我们作为“欣赏者”的存在的权利和自信。节选自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1.所谓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对世界的清晰把握。

2.物质生产劳动、一般的精神生产活动(认识活动、道德活动等),它们本身都还不是种澄明的境界。

3.只有在审美的凝神观照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

三、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都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条件。

一般来说,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一)色彩

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

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所谓象征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暖色与冷色

白色与红色

白色与黑色

(二)线条

线条也是构成客体审美条件的一种重要的感性质料。

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种特殊语汇。

线条或形状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带有某种情感表现特性和象征意义,有人曾对它们做过精彩描述。

(三)形状

形状 (体)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面旦它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客观事物形状各异的体态,正是审美对象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既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的分析,而得

以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才带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本真性向主体敞开和呈现,审美对象也就得以现实的生成。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甚至也超越了自己狭隘片面的生命状态。当主体全面地向对象开放自己的时候,审美对象也就完整地向主体昭显出来。

正是主体的非现实化,使审美对象获得了现实的生命

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一)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

(二)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悬置了事物有限的实用意义

审美对象决不是一个站在主体面前寂然不动的纯粹的物,毋宁说,它是一个不断向主体敞开的生气勃勃的、流动着的生命世界。

审美发生论

研究意义:

本章将主要从历时性角度对审美活动作发生学的探讨,也就是从根基上和始源上对审美活动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深层的追问。它不仅要揭示审美活动之所以能发生的逻辑条件、现实原因,而且要探究审美现象之所以存在的人类学根据。如果说前两章为审美活动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的话,那么本章则为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提供历史和现实的根据。

质疑

以列维-布吕尔为例。

1、无法回溯到发生的那一刻。

2、现代思维对原始思维的强加。

参见《原始思维》。

胡塞尔的观点。人类学本体论研究之不可能。

1、对起源的回溯是无限的。

2、对起源的回溯基于现在的观念。

心理学本体论研究之不可能。

他人之心不可知。

必要性

其一、上面的诘难主要是本体论层面的,有这个层面上的诘难,反而会让我们对问题有一个清醒认识,即知道我们研究对象的界限在哪里?我们能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其二、审美发生之考察主要是一种实证性与猜测性的工作,我们天生就对自己的由来有一种好奇。

一、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对象:

审美活动的起源

二、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游戏说

席勒:游戏是生命力的盈余。只有生命力充盈我们才游戏。动物也游戏,但动物的游戏不是审美。只有人才能审美地游戏,这主要指一种心理能力的扩展。我们看,这依然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研究。请注意我们前面列出的诘难。

感性的人与理性的人都是片面的人,只有游戏的人才沟通感性和理性,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注意,这是对康德的回应。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审美判断是沟通的桥梁。审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直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到的共产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回归也是对完整的人的回应。

(二)生物本能说

达尔文认为动物与人一样都有审美能力,这是一种生物本能。他的观点有趣但说服力不强。

弗洛依德说人的动力是性动力,他说无论人怎样行事都是内在性欲的潜在表达。

从哲学上讲,性或潜意识就是共相,就是本质,就是一般。这是一种泛性,可不是我们平时所想的那个东西。但弗洛依德说性欲(即使它是泛性)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因的时候,大家还是批评他说得太过分了。

最著名的理论就是性欲的压抑和升华。性欲的压抑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能任意地宣泄性欲成了我们生活的首要戒条。但这些压抑的性欲必须寻找突破口,这就是伪装。升华就是一种伪装。艺术是升华的一种主要手段。比如哈姆雷特之所以迟迟不杀掉他的叔父是因为在他内心里与他的叔父一样充满了弑父娶母的冲动。

(三)巫术说

巫术说可以说是审美发生论中最主要的理论。

泰勒万物有灵论(animism)。宇宙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原始人怎么就觉得万物有灵魂呢?由于原始人并没有把梦境与实境、实在与幻觉分得那么清楚,所以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我们这是在用我们的思维来揣测原始人的思维,到底原始人是不是这样想的,还很难说,这是个假说hypothesis。但没有假说,我们就无法进行人类学考察工作。

弗雷泽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他在煌煌巨著《金枝》中详尽地考察了原始巫术活动。这是一部学术性与文学性交相辉映的著作,它从一个原始部族的故事开始。金枝,它象征着权力。酋长要守在树旁,防范有人来砍掉金枝。一旦有个年青打败他,他就只好离开部族外出流浪。弗雷泽在各个民族的原始传说中都发现了金枝故事的原型。

相似律

接触律

据说艺术就是巫术活动的附带品。中国古人就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雩”(周官?司巫)[注:《论语》中有“风乎舞雩咏以归。舞雩就是施行巫术的台子。]在滇湎一带的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傩戏,就是一种巫术活动,它同时也是舞蹈、音乐、唱歌,还有面具、头饰等等。岩画的目的完全是祭祀。远古壁画或者是祭祀,或者是施巫术。

羊人为美

(四) 劳动说

《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比如鲁迅就在某篇文章中说起劳动号子就是歌唱的前身。抬木头,杭育杭育派。

恩格斯

普列汉诺夫

马克思

劳动中的节奏、声音

二、审美发生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途径

研究审美的发生,逻辑上就包含着三个

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问题.即:1、审美活动何时发生?2、何以会发生?3、怎样发生?它们之间构成了—种层次性的环状结构。

三种途径

(一)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化遗物的分析与研究,确证、推断、重建早期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

(二)通过对现存原始部族的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的考察研究,来推断早期人类审美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借助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原始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机制。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一、对审美发生的时间推断

最迟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确定无疑地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

二、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三、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巫术活动的确为艺术和审美的诞生提供了一种直接的契机

巫术活动成为劳动与审美之间的中介。

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的意义:

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

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四、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需要与审美意识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所谓审美意识,概括地说,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上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所谓原始审美活动,主要是指史前人类的审美活功

一、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装饰化的器物造型

鹰鼎:仰韶文化晚期

器物装饰:彩陶纹饰

二、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1.固定装饰

2.非固定装饰

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雕刻

绘画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音乐与舞蹈

贾湖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骨笛(鹤肢)

审美形态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与崇高的文化渊源:双希文化的审美嬗变

阿诺德认为,现代西方人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专致于力行的精力,它的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责任感、自制感、工作感,一种是专致于观念的智能,它的内涵是对随着人类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鲜观念的热切追求,以及要求完全了解并适应它们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如果依据人类最能表现出它们的民族来加以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希伯莱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力量。”阿诺德揭示了西方文化的源头以及它的内在矛盾,因此,要理解西方美学思想,首先要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双希文化。

(一)希腊文化“美”的内涵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理解古希腊艺术的第一把钥匙。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古希腊人热爱生活,肯定现实,以人和人的世界为艺术的主题和研究对象,将神

也看作为强健、聪明和更加理想的人,努力在艺术中表现理想的人体。

2、理性主义:古希腊人崇尚理性,认为没有知识和不能自如地去发挥理智的作用,就不会有终极的幸福,他们把平衡、简朴和清晰作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准,强调理智与共性,寓多样于统一之中,寓变化于单纯之中,为西方艺术的发展确立了优美典雅的完美模式,毕达哥拉斯主义关于数的理论对各种艺术都有深刻的影响,认为美是客观的数量比例的和谐,创造出黄金分割律和完美的人体比例,在形式方面确立了美的客观范式。

3、理想主义:古希腊人把道德的崇高境界视为理想的境界,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通过道德修养的培育,减少现实世界的盲目和混乱,最终达到一种神圣的有序的境界,体育运动和艺术创造都是为了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有序,因此,艺术应该表现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提示永恒的审美价值。

(二)希伯莱文化中“崇高”的内涵

1、承受苦难:希伯莱历史充满苦难,希伯莱圣灵以壮烈的死使人敬畏。早年,他们被迫离开迦南,凄惶地“出埃及”,建立了统一的王国后又好景不长,内乱爆发,外患紧逼,全族人沦为“巴比伦之囚”。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是希伯莱人的典型形象。

2、超越精神:面对无边无际的苦难,无法逃避的死亡,希伯莱人把求生的欲望,幸福的幻想,异化为对万能之主耶和华的信仰。这种宗教信仰,使受难者生为赎罪,使人生变为通向天堂的荆棘丛生的道路,激起了内在精神对外在存在的超越,激起了无限自由对有限人生的超越。

3、对神圣的献身与救赎:如果说在希伯莱人那里,崇高主要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即上帝耶和华是一切之主,一切之本体,他的存在是无限的,不可思议的;那么,在基督教那里,崇高又加了一层道德意义,即耶稣与圣母的奉献与救赎是对于人类的,因此这种道德的崇高就是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的极致。

二、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

1.优美即狭义美。又称之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2.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中最早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表现,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和谐是美的观念。

首先,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与崇高相比,优美没有主客体斗争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和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其次,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的完美有机结合。这种和谐表现为:主体与对象的和谐、对象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人生社会等各个层面。

再次,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上往往具有小巧、柔和的特点。

3.优美的表现:在自然界中的优美,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的明暗、高低、大小、浓淡、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全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人生的优美则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念和群体或社会稳定、平和的局面。艺术中的优美则表现为作品所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

(二)崇高

1. 崇高:

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被称为壮美。它是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心潮澎湃、惊心动魄,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 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

西方最早讨论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它从音乐家气质的角度把音乐分为男子气、尚武的和甜蜜蜜、软绵绵的。古罗马的西塞罗则把美分成了“秀美”和“威严”。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将其与优美并立,使二者成为美学基本范畴的是博克。他认为人有两种情欲:自我保存的欲望和社交的欲望。其中先者源自恐惧和痛苦。当庞然大物威临我们之时,我们的心灵为它们所震撼,所占有,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恐惧和痛苦的。但如果我们与它保持距离,这些对象不威胁到我们的安全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怕,而是惊叹和赞赏。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克服了痛感之后的审美快感。

康德出于先验哲学的建筑术要求,从对象角度,把对象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前者指体积大,这种大不能用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辑方法来推论,只能通过目测,从单纯的直观中把握对象的整体(如大海的大)。后者是指能够引起恐怖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从我们内心激起的一种不付诸实施的抵抗力量。

3.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但人不是自然的人,人有整个人类文化所积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他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作斗争。在这种博斗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舒展和提升。这时的外部对象对他来说,不再是可怕的了。而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东西。这种崇高,实际上就是人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崇高既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都不可能有崇高。

4.崇高范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崇高使人的精神得到振奋后,人能从心理上克服巨大的对象对其造成的压抑、困难和痛苦,与之抗争,从而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卓越和高超。在崇高的欣赏过

程中,人的生命力得到提升。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就针对当时的拜金主义和庸俗风气,提倡崇高,振奋人心。刘勰对齐梁时代的绮靡之风大为不满,倡导文学作品的“风骨”。今天,在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庸俗现实主义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要呼唤崇高精神,这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悲剧与喜剧

悲剧 Tragedy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一)亚里土多德《诗学》

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1.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2.悲剧总是倾向于

喜剧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 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 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3.情节所摹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那么,很明显,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

(二)黑格尔“矛盾冲突”的理论

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安提戈涅》波吕涅刻斯、安提戈涅

克瑞翁

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

安提戈涅代表亲属爱,克瑞翁代表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理想就各自的立场看.都是正确的、正义的,具有普遍意义,安提戈涅和克瑞翁都有理由来实现这种理想。然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某一方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损害它。

(三)尼采

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阿波罗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两种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尼采认为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

“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

(四)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讲到,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马克思“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二、悲剧的历史存在形态

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1.命运悲剧

《俄狄浦斯王》

悲剧意识是希腊人精神生活的负面:希腊人的理性不能解释“命运”。

只要“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掌握的,那么,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

人类社会处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永远不会完结),因而理性不随完全自由地支配命运,从而消除存在的阴暗面——这是悲剧的原因。

2.性格悲剧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性格悲剧。

悲剧的原因,不在于敌对力量的强大,而在于悲剧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

《哈姆雷特》

3.社会悲剧

近代主要是社会悲剧,描写邪恶而强大的社会力量与善良美好的愿望和理想的冲突。易卜生。

悲剧的三要素

抗争、行动、毁灭是悲剧的三要素

在冲突的双方中,悲剧主人公具有正义性和善良性,主人公的对立面带有邪恶性和卑鄙性

正义一方弱小,敌对力量强大

悲剧的主调是抗争。悲剧主人公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不因自己的弱小而怯怕,也不因可能的悲剧结局而退缩,表现出正义、善良、弱小面对邪恶、不义、强大时的大无畏勇气。有这勇气.俄狄普斯敢于反抗命运,安提戈尼敢于反抗国君,这也是奥赛罗在蒙蔽中杀妻的勇气和清楚事实后自杀的勇气.这亦是娜拉毅然走出家庭的勇气, 悲剧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双方的失败和毁灭

悲剧的结局突出了悲剧主人公的祟高性,显出了对邪恶、不义、片面的巨大冲击力。

中国的悲

大团圆的思维模式

喜剧Comedy

喜剧是从对农作物丰收的欢歌庆典中产生。

约在两干多年前(即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就已经产生了相当严整完备的讽刺喜剧。在雅典产生克刺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三大喜剧诗人。

作为审美形态的喜剧是广义的喜剧

一、喜剧的界定

喜剧的对象是人的性格与行为中乖谬悖理而当事人又自以为是的东西,由于它们与人性和人的生活的正常联席的摩擦而愈加显得不近情理,但又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只是使当事人哭笑不得,于是,与此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才可以自由地发出智者的微笑或大笑。

喜剧这里是指令人发笑的东西。

喜剧的笑是主体与客体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主体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笑的对象。

柏拉图,他在《斐利布斯篇》中借苏格拉底和普总第库斯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喜剧观:他认为喜剧和悲剧一样,都引起快感与痛感的混合;而滑稽和可笑大体是——种缺陷,缘起于大多数人在心灵品质方面所犯的认识错误,“自己以为具有并没有的优良品质”;“有这种妄自尊大想法的人如果没有势力,不能替自己报复,他们受到耻笑.这种情况可以真正称为滑稽可笑。”

西方美学对喜剧的研究

西方美学对喜剧的研究从古希腊以来,著作甚多,归纳起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从喜剧的对象的客观性质本身进行,二是联系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进行。

(一)1.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五章说:“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种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存的例子是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痛苦。”

2.柏格森认为,喜剧的对象在于机械性和僵硬性,身体、姿势、动作、行动和事件带上了机械性和僵硬性时,就成为滑稽。柏格森说:“滑稽与其说是丑,不如说是僵。”

3.梅瑞斯狄认为,喜剧源于客体的乖讹,即一种不伦不类的组合。

4.黑格尔

喜剧则是形式大于内容、压倒内容

喜剧则用颠倒过来的造型艺术方式来补充悲剧的欠缺,突出主体性在乖讹荒谬中自由泛滥以达到解决”。

5.柏格森

在认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的运动、流动、创遭的柏格森看来,机械和僵硬就是对正常的偏离,而不伦不类的组合更是有悖于正常尺度

(二).霍布斯、贝恩、康德、谷鲁斯等着重联系主体进行研究。霍布斯、贝恩提出鄙夷和优越说:主体意识到对象的低下和荒唐而鄙夷它,与此同时,感到了自己的优越,于是产生笑。康德、立普斯、科恩等人土张乖讹说:笑是某种正常的期待突然落空而产生的。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期待落空必然同时意识到对象的低下和自己的优越。

1. 康德

喜剧产生于于我们的紧张和期待突然消失于虚无。

康德的喜剧发生论着重探讨的是喜剧对于人的心理效应。

啤酒的泡沫

2.弗洛伊德专论笑的著述《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和他的整个理论—道构成关于笑的言说。按弗氏的基本理论,人心理是欲望的本我、实用的自我和理想的超我的统一体。玩笑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合理宣泄,是本我在现实中以合理方式的心理释放。弗洛伊德理论为历史尺度和正常尺度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三喜剧的具体形态

1.怪

怪是对正常的物的尺度的一种变形,即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以一种

不可能有的、变了形的面貌出现,这种变形是各种夸张和古怪的组合。变形包括:(1)事物的变形。绘画上的人面蛇身,雕塑上的干手观音

(2)事物关系的变形。

阿里斯多芬《和平》中人骑甲虫上天,鬼神故事中的人神之变。

猪八戒身上则集中体现了怪为喜的特征,即滑稽性。外形的猪人合—‘是笑的滑稽,性格上贪吃、好色、懒惰也是滑稽的基质。怪脱去了历史的威吓内容就转成丑与畸形,偏离正常,因偏离而显出滑稽。宫廷里的侏儒就是以外形和丑怪的滑稽来取悦于人,汉塑像中的说书俑也是以形体的变形丑怪活泼令人一见笑悦。

说书俑

怪演化为丑和滑稽,透出了一点喜的实质,喜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既不符合物的止常尺度,也不符合人的正常尺度。

2.滑稽

滑稽,从感性形式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从内容上讲,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

意识到偏离而不出自主地产生了偏离。

(2)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的东西显示出来。

(3)明知自己的偏离却要掩盖自己的偏离,甚至焙耀自己的偏离。

把假的、丑的、恶的东西当做真的、美的、善的东西来对待之人,必然要用一种本质的假象把自己真正的本质掩盖起

必然也只能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错乱.现象与本质的悖离,表现为不伦不类的组合,

知道何为偏离而不由自主发生的秒偏离,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对不知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来进行,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谑。对明知偏离而掩盖或炫耀自己的偏离,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差异

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

二、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特征:

1.综合性。

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

2.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

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对于“中”的重视反映出中国人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允执厥中”“中而有节,和而不同”

《尚书?尧典》中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它早于西周末年史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所谓“成均之法”的“均”就是“调”的意思,也就是指对音乐各要素的调和。所以“成均之法”是音乐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之—。而“成均之法’’的最高准则就是“中和”。

中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

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

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儒道两家的互补构成了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儒家文化的“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乐,而且是雅乐,其风格是中和。道家文化的“基本意象”的代表是水墨山水画.其风格是玄妙。

儒家的和

吴经熊说:“中国哲学有三大主流,就是儒家、道家和释家,而释家尤以掸宗为最重要。这三大主流,全部洋溢着悦乐的精神。……一般说来,儒家的悦乐导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禅宗的悦乐则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人世、出世的和谐。

由此可见,和谐实在是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悦乐精神的核心。和谐原是音乐的用语,有和谐就有悦乐,《礼记.乐记》说:‘乐者,乐也。’也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说明他对通过艺术活动将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审美中予以实现有着高度的自觉。

孔子对审美人格以及反映审美人格的文学艺术所提出的中和的、温柔敦厚的风格,被奉为普遍的、最高的、乃至是绝对的规范。

《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首先,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

1.是情感的适中。

孔子评《诗经‘周南‘关雄》,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成了后世诗歌评论的一条重要标准。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盛赞其温柔之美。孔安国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朱熹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也;伤者,哀之过而伤其和也”。

中和的审美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之初的必然产物。

道、性、情----中和

荀子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2.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精神,就是中和的人格精神一一就是直道中行,刚柔并济,外圆内方等等。

“中和之美”恰是“仁学”在审美上的应用体现.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玄注:“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二)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尚书尧典》中说:“八音克谐,天相夺伦,神人以和。”

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持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而是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或者说天人合一

中国绘画中的浓淡虚实、线的连断、画中的留白都体现着中和之美

春江花月夜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首先,中和之美不仅是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而且也是伦理实践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换句话说,中和之“美”,同时也就是中和之“善”。

其次,中和的基本内涵和审美特征包含着对立因素的折中、调和,包含着多样性的统一,因此,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上的意义也表现为在这两方面的活动领域,都善于容纳、吸收新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的中和状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最后.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上均衡、和

谐的状态。

因此,在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中的中和之美,就是要求注重整体,不允许有某个局部过于突出,使得整体反而为之黯淡,更不允许有某个部分与整体格格不入,破坏整体的统一;如果出现这种不和谐的情况,就会对它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服从整体的中和之美的需要,或者为了整体效果的需要而舍弃局部。

以中和为美的思想体现在古代的诗教传统方面就是“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在审美方面,就是强调“文质彬彬”、“形神兼备”、“发纤秾与简古,寄至味与淡泊”、“境与意会”、“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等等;体现在创作上,就要“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之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皎然:《诗式》

审美经验

本章讨论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主体的体验、感受等问题,即审美经验的问题。

主要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

关于审美经验的论述,很可能起始于毕达哥拉斯。《西方美学学概念史》 [波]符·塔达基维奇著

近代美学的审美经验转向

.塞加尔一九一一年波兰的《哲学评论》.

审美”一词,起源于希腊词意即通过感官的知觉。

“审美意识”排除了审美心理中的无意识的话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排除了审美心理中的知觉、想象、领悟会活动,因而都不能涵盖审美活动的系统构成和心理机制。

审美意识、审美情感、美感、美的经验、艺术经验五种概念辨析

美学家们曾经区分出与美相近而不相同的各种各样的性质,如崇高、秀美、优美以及悲剧和喜剧。因此,“审美经验”的概念范围也就不同子“美的经验”概念范围,也更不同于“艺术经验”。《西方美学学概念史》 [波]符·塔达基维奇著

一般把审美经验理解为主体感受、体验、创造美的经验。具体又分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把审美经验等同于审美意识,认为它包括主体的审美观点、趣味、态度、感受、理想等;狭义的理解认为它只是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在审美中获得的直接与间接、感性与理性等种种经验,即审美反应。

一、审美经验的定义

理解要点:

1.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关系,而不仅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

2.换言之,审美经验既不能完全归结为主体的审美意识,也不能完全归结为对象固有的审美特性.而是由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精神性关系,一种主体知觉对审美对象生成过程的忘我投入时的反应和感知。

3.对审美经验的完整理解,应是动态与静态的辩证统一。就动态角度而言,审美经验既是审美活动过程在主体知觉上留下的运动印痕,也是主体对对象审美的反应和感知,或以审美的知觉构成审美对象并对之作出的反应和感知,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经验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

就静态角度而言,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知的结果和凝定。它有可能凭借主体的心理机制积淀和保存在主体的心灵中.并成为以后审美活动的基础和前导。

二.美学史上有关审美经验的种种理论

(一)古典美学

柏拉图就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在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

(二)近代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

2.休谟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了。

(三)现代西方美学

1.科学主义(1)乔治·桑塔耶那

“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2)托马斯?门罗“拒绝超经验的价值和原因”,主张以现代的心理学为基础,“尝试科学地描述和解释艺术现象和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东西。”

(3)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英国形式主义美学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命题。

(4)杜威认为艺术是自然经验的延续与完善化,审美经验就来自于日常经验,美的形式唯有凭借经验才能理解并得到享受。“艺术即经验”

(5)瑞恰兹为代表的语义学美学,他运用语词意义与功能的分析方法,批评传统美学对美的种种抽象、虚幻、不精确的界定,认为所谓“美”只不过是对象在观赏者身上所引起的一种主观的情感反应即经验而己。

(6)分析美学的观点,最终还是奠基于经验——经验能否证实或证伪:其实质仍是通过语词的运用来分析审美经验的具体涵义。

2.人本主义

(1)现象学美学的审美经验论

A胡塞尔:“意向对象不同于实在对象,它是由意识通过意向作用所构成的。因此,意识活动就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接受行为,而是一种积极性的构成活动。

B英伽登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出发,把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区别开来。

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看,作品也是一种意向性的构成物,但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就成了实在对象,而审美对象则是由接受者通过审美活动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构成的。

C杜夫海纳主张美学返回其原来的“感性学”意义,并以此为基点来探究人与世界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感性经验关

系。

总体来看,西方现代美学在根本上改变了古典美学和近代美学中主客体二分的思想方式,努力从主体与客体对象的相互关系出发,来把握审美经验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三.审美经验最根本的性质

审美经验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实践性

首先,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审美欣赏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再次,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审美经验的特征

审美经验与科学经验、道德经验等其他经验形态区别开来

(一)感性直观性

1.定义

所谓“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非绕道思维理性,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而非内在本质,直接而非间接地呈现给主体.

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和获得的审美经验也因而具有了感性直观性。

2.意义

(1).对象只有具有感性直观性,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2).主体也只有主要凭借感官感觉才能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感性意象,产生审美愉说。

因此,审美经验的感性直观性是包含着对象与主体两个方面的感性特征的。离开了感性直观性,就没有审美经验。

简言之,审美经验是主体凭借感官直接把握、感受对象的感性外观所生成的经验,既不假道理性思考(科学经验),又不关注对象的伦理关系与价值(道德经验)。

3.要点

(1)感性直观性是超越局部有限范围的。

(2)感性直观对于人生而言是“痛切”的。审美活动的当下性和生动性。感性直观仍然与对象直接关联。这种关联不仅是指丰体通过感官对对象的直接接触.更是指主体的综合能力在感性中得到凝聚,在感性方式中与对象不仅是外表而是整体的直接性接触。

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1.“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康德)

康德还发现了另外一些特性;因此,

(a)审美经验便是非功利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它独立于其对象的实际存在,因为它并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使人愉悦的意象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审美的态度与道德的态度是有所区别的).

(b)审美经验是非概念性的(这一点则区分了审美的态度与认识的态度)。

(C)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这又区分了审美的愉悦与一般感性的愉悦)。

(d)它又是一种不仅以感觉为基础而是也以想象与判断为基础的愉悦,它是全部心灵的愉悦。

2.而这种愉快或不愉快,主要与主体的欲望直接相关,而与美的对象本身无关。所以,决定鉴赏(审美)判断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主体的审美态度

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1.情感体验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和动力。情感活动伴随始终。审美经验以情感活动为主,并弥漫、渗透、贯穿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情感活动,就没有审美经验。

2.美的经验直接地就是美的知觉或把握。古代的知觉与观察的概念有着广泛的范围;它包括研究者的态度与观看者的态度,其条件则是后者必须注意去看并是准确地看到的。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述:要感受到(自然或艺术中)的美,人就必须仔细地去看。

3.关系:一方面,情感作为审美经验的激发因素构成了感知活动的动力,另一方面,感知活动所产生的经验材料也因此而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艺术家有某种需要表露或外化的内心状态----创作动机移情:感情移入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情移入没有情感的对象中去

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固知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南宋

范稀文评述杜诗写道:

四、自由无限性

从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两方面来谈审美经验于人的意义注意朱立元的思想来源

1.从审美经验的整体来分析,它确实具有使人身得以全面、丰富、健康展现与发展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审美的最高目的的表现,也就是自由无限性。

首先,审美经验中,人的主体能力被全面、充分地调动起来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与对象相交融的体验.

第三,审美经验是充分展示自身与对象存在的高级体验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从总体上讲,审美经验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但与别的经验形式相对而言,无意识、直觉、非逻辑性、反常性等非理性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不自觉性和突发性。灵感

(二)非逻辑性。现实逻辑,形式逻辑

(三)创造性(从无到有)现实无,文学有

弗洛伊德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恰恰需要放松意识和理智对于潜意识的控制力,使潜意识获得任意驰骋、“自由联想”的机会

歌德年轻的时候,攻读法律,常出入于法官布扶家,爱上了他的女儿夏洛蒂。但是,他已经和格斯特订婚,致使歌德悲不欲生。后来,发生了一个事件——歌德的挚友叶沙雷因爱上了其上司的太大而自杀。叶沙雷自杀时所使用

的手枪是格斯特借给他的。歌德从格斯特处听到这个事件的详细报告后,非常激动。

就在这样的刺激下,他突然灵光一闪,一下子涌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蓝图。

这个由歌德自己叙述的构思过程,和梦一样,使心中的残渣所造成的紧张一刹那间散发出来。在心中早已积累的冲动——性的火焰或“爱的本能”终于“变形”而表现为伟大的文艺作品。

毒品

梦中写作,犹如神助

第二章审美经验的结构

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

一、感知

1.定义: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知觉在对感觉材料加工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对象的整体把握

朱光潜

2.分类

高级感官低级感官

审美感官

通感

3.审美感知的特点

审美感知的情感性

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

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奥尔德里奇图形的多义性

(一)可以看作是悬挂在一个正方框架中的

一个正方形。

(二)可以看作从灯罩顶部看下去的灯罩

(三)可以看作从灯罩内侧看过去的灯罩。

(四)可以看作一个纵深的隧道。

(五)可以看作从空中俯视的截去了尖顶的金字塔

4.地位:审美经验的基础

二、想象

1.分类:

初级想象—联想

高级想象

(1)什么叫做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起萤火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

类似联想;接近联想

唐?李白《清平词》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2)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象什么,象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我眼睛看不见寒鸥时仍然可以想到寒鸦象什么样,甚至于你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写给你听,说它象什么样,你也可以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这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叫做‘想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2.特点

(1).自由

(2).情感性

3.地位:核心

三、情感

(一)地位: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1.构成了其他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诱因..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二)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的根源:

1.情感是事物的客观属性.

情感性质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与观赏者的主观态度无关。

2.主观论者立普斯的“移情说”。

认为情感是由主体投射或灌注到对象之中去的。

3.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

4.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是人的感觉和情感的人化,另一方面则是自然的,人化。这就是说,情感和感觉无非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肯定方式,其特征是由主客体双方共同决定的,审美情感自然也不例外。

(三).审美情感具有怎样的特殊本质呢?

简单地说,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具有更多的个人色彩,而审美情感则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

(四)特征

功利性、非功利

个性、普遍性

冲动性、稳定性

非艺术形式、艺术形式化

四.理解

(一)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渗透在知觉和想象的整个过程中。

1.审美经验虽然是一种感性的直观行为,但却离不开理性因素素的参与。

2.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之前—审美前理解

审美活动之中----渗透全过程

审美活动之后----审美评价

(二)美学史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1.机械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审美经验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审美经验等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活动,从而忽略了审美经验的感性特征和直观本质;

现代直觉主义的观点,审美经验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与理性因素无缘,这显然又忽略了审美经验的认识功能,与艺术实践和审美欣赏的历史明显不相符合。

(三)原因:为什么审美理解这种感性直觉的方式,在认识水平上,常常可以达到理性认识,(逻辑思维)同样的深度?

1.审美客体的特性

审美客体是以感性方式存在着的。

审美客体的这种感性存在方式。是由审美符号的不可解析性和非剥离性所决定的。

审美符号和它表现的特殊的情感意蕴是密切关联、不可分离的。

2.主体的直觉能力

(四)审美活动过程中的理解

1.渗透在知觉、想象、情感等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中

在审美认知过程中.知觉—个审美客体同时就在知觉领会把握了对象的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

2.审美想象

渗透在审美想象中的理解则进入了对象深层意蕴的把握,而且更多地受到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审美情感

情感判断

作者的情感评价

读者的情感判断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公死,当奈公何

首先,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

其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由对特殊情境的情绪性感受上升到对人生万象普遍性的智性洞达,此之谓理解。这就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理解阶段。

二、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

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玛丽.黛莉丝的画像(戴帽的女人)》,1937年。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一)感知都构成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

1.想象活动是对于思维表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因而需要感知活动先来提供一定的表象材料。

2.情感是人们进行审美感知的选择尺度。与此同时,理解的因素必然也会介入到

审美感知之中来,否则.情感和想象就可能把感知引向任意的方向。

(二)审美想象

1.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 2 ).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 3 ).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2.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

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审美价值的工具和手段。这样一来,想象活动就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这种制约力量就来自于审美理解。当然,理解活动并不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参与进来的,而必须保持审美活动的感性本质。

(三)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

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

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阶段划分:

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

2.划分标准

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

一、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

(一)界定

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二)审美经验的呈现的条件:

主体的审美态度

1.地位: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2.定义:所谓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其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科学态度:《红楼梦》药菜谱园艺

《西游记》的法律:不应,摆站,充军 道德态度《水浒传》

李逵吃人李鬼

宋江被吃王英

张青十子坡人肉包子

3.相关论述

(1)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哈奇生

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特点

(2)康德

纯粹的观照

(3)叔本华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的概念盘据着意识”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此时,审美主体就成为一种“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4.现状:乔治?迪基说:“今天的美学继承者们已经是一些主张审美态度的理论并为这种理论作出辩护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存在着一种可证为同一的审美态度,主张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对象,只要对它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它就能变成为一个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审美经验的焦点和原因,因此,它是注意力、理解力和批评的对象。”

“审美态度”一词本来是指我们在鉴赏一个审美对象时,我们所采取的一种心理态度是和那种实践的、智力的、道德的态度是不同的,它是一种非功利的态度。而如今它的含义被作了引申,并成了西方美学一种最时髦的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把审美对象定义为一种“无利害关系的知觉对象”,那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先验地被排除在审美对象之外了。只要对事物能采取一种审美态度,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5.作用:即审美态度决定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决定审美经验。

审美态度决定审美对象的重要理论根据

之一,就是认为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审美对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种存在在那里,也不存在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的严格区别。

(三)审美经验的起点

1.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一开始就超过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关系,而呈现为主客无间的审美状态。这是因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并不是首先通过自己的五官感觉,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来与对象建立关系的。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卢浮宫外景

2.审美对象对于身体的呈现是审美经验第一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先验想象与经验想象

1.先验想象

是人类的一种认识能力,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想象力除了具有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的功能之外,它还是主体对对象进行直观的本体论前提。

.先验想象的功能

(1)后退:是指主体必须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当然,这并不是指空间距离而言的.而是说主体必须在意识中与对象相分离。

只有通过想象力在意识中使主体与对象分离开来,才能获得使对象得以被直观的空间条件。

(2)开拓:意识从对象面前后退必然同时形成一个精神上的距离或者空间

3.先验想象力在审美活动的功能: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

所谓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那么,这种心理距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布洛认为其关键在于主体摆脱了利害关系的束缚,转而以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心理距离是关于审美态度的一种说明。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审美经验中的心理距离还应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说,审美主体只有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可能在意识中构成对象,并对其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评价。

关于审美距离的探讨要真正面对的应该是审美对象的构成问题和审美判断的普遍性问题。在这方而,先验想象力的作用正好为审美距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审美经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体与对象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能单单在对象的呈现地点附近进行体验。

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只有借助于先验的想象力使我们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对象的审美特征才能够充分地显现出来

审美活动虽然需要身体和知觉的参与,但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这又阶段,而必须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预与之拉开一定的距离。

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还只是为审美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至于实际的构成活动则还必须通过经验的想象来进行。

4.经验想象力的作用:在先验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1)想象活动的最终结果乃是构成了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2)审美活动中格式塔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直观和反映,而是主体积极地构成的结果。

(3)欣赏活动中的想象须服从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所谓先验的想象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在根本上乃是一切想象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而这种条件是

仟何人的想象力都必然具备的。

三.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1.在这个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在此,主体的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

2.运用理解力来对想象加以校正

3.审美经验所产生的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感悟。

感悟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味。

感悟之所以能够读解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是因为它有智力活动无法达到的那种特殊的理解力,正是因此,才使审美感悟区别于普通印象而具有一定的深度。

4.特点

处于审美经验高潮和终点处的感悟则不同,它已经经过了理解活动的参与.因而全面地把握了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其体会自然也就更加深刻。

5.交感思考

这样一种深度体验使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对象的精神交流,审美经验中的理解活动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所谓乃是发生在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之所以也会发生交感思考,是因为审美对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成了一种准主体。

艺术论

现代美学有三个转向,那就是转向艺术,转向人的独创性,转向人类境况。

“亲爱的兄弟,我在生活里和艺术里没有那亲爱的上帝也很能过得去,但我作为受苦难的人,我不能缺少一件比我强的事物,它是我真正的生命,它就是创造的力量。”

——凡高

大千山水

板桥墨竹

一.什么是艺术?

(一)喷泉事件

1. 1917年,纽约正在酝酿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以便给日益僵化的美国艺术界注入活力。法国艺术家杜尚在展出一周前,在第五大街的一家器皿店里购得一件陶瓷的小便池,带回工作室后,他在这个器具的底部签上一行字:“R.莫特先生作于1917年”。在艺术展开幕前两天派人送到了这次展览会。

2.《喷泉》

3.争论

尽管这件“作品”最终末被展出,但这件“作品”后来却成为艺术界持续论辩的主题。

艺术或不是艺术?

杜尚

“你可以利用现成品的观点而变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有品味的艺术家,你可以选择很多很多。这使我想到了艺术会是一种习惯性毒品,这就是艺术,它对艺术家和收藏家都成立。”也许,杜尚的真实动机就是利用一个与艺术品有极大差异的现成物,来震撼已成为“习惯性毒品”的艺术观念,进而使我们注意到什么是艺术的观念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

(二).传统艺术观

1.艺术是手工制品。

艺术从来就被看作是一种手工劳作,它与机械化流水线的成批生产的工业品截然不同。

从原始艺术到古典艺术,再到现代艺术,手工性的确是艺术的本性之一。即使是先锋艺术,无论是绘画,或是雕刻,莫都如此。马蒂斯也好,毕加索也好,蒙德里安也好,他们再激进的艺术创作,无论与现有绘画观念距离多远,内容如何前卫,但都无法离开手工性。

但是,杜尚选用的“现成物”,完全是一件成批生产的工业制品,决非手工劳作的产物。如果这样的事物也可称之为艺术品,那么,还有什么不是艺术品呢?

机械复制与艺术的内容应是独创性的恰好对立。

2.艺术具有独创性。

艺术因为是艺术家个人手工制作的.所以,艺术品的生产总是和特定的个体及其时空境况有特殊的联系。换言之,艺术品是独具个性和风采的,艺术家的个性以及他所属的文化已经融入了特定艺术表现之中。

3.艺术品应是美的。

应有足以打动人的美的形式和外观,尤其是造型艺术品。

在美学上,一个常见的看法是,审美对象是给人以愉悦的,这种愉悦首先来自审美对象悦人耳目的外观形式。

4.艺术品应该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意图。

这是我们据以评判艺术品是否成功的—个要素。从欣赏者角度说,艺术品自然有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也许是作者的意图,也许是观众或读者从艺术品中发现的独特意味。

5.艺术乃是技艺的结晶。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艺术这个概念最初的涵义就是指某种技能或技艺。由于传统艺术品总是手工制作的,总是凝聚了作者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必然表现出某种技艺。 总结:

1)艺术是手工制作的;

2)艺术是独特的;

3)艺术应该看上去是美观的或美的;

4) 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

5)艺术应该需要技巧或技术。

杜尚的颠覆是彻底的,其挑战是尖锐的。尽管这件“作品”没有在独立艺术展上展出。但它作为一个“事件”,其意义还还超出了艺术展本身。现在的问题不再接我们是否把《喷泉》视为艺术品,而是我们历来天经地义的关于艺术的种种观念,是否可以而且必须反思和质疑。(三)美学史上“何为艺术”?

1.技艺

中国古代的“艺”。并不是指今天的艺术,而是指技艺的意思。孔子说“游于艺”,就是指古代的“六艺”——礼、

乐、书、数、射、御。在西方,art这个概念最初也是指技艺。比如,在古希腊,就是指木工、铁匠、外科手术等技艺。

2.自由的艺术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所用的概念是“自由的艺术”。“自由的”是指“自由的人”,而“艺术”是指“技艺”。“自由的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的艺术,包括文法、修辞和逻辑,另一类是高级的艺术,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3.法国美学家巴托1746年第一次提出了“美的艺术”。

所谓“美的”这个界定,清楚地表明了它与“非美的”(亦即实用的)艺术区分的差异。巴托认为美的艺术主要有五种:绘画、音乐、诗歌、雕塑和舞蹈。

艺术这一概念的历史的变化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艺术的概念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观念,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相现代的艺术概念是大相径庭的。

其二,从艺术概念的历史来看.也有一个不断被提升拔高的过程。

其三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还呈现出一个逐步自足独立的趋势,这个过程亦可视为慢慢孤立的过程。

杜尚的《喷泉》带有令人震撼的性质,他把日常生活的“现成物”直接转化为审美对象,这就提出了如何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脱节的严峻问题。

美学上对艺术的讨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艺术这个概念作为种概念,其实还包括一些属概念。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艺术这个总范畴下包含一些具体的艺术概念,比如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等。

艺术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家族,它包括艺术品、以艺术品为中心的现实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范畴。

艺术品处于中心位置。

(四)何为艺术品?

何为艺术品?

1.从常识角度说,艺术品是什么好像并不是一个问题。

首先,一件自然物(一块石头、一片树叶)是不是艺术品?

假如你把一片形状奇特的树叶,或一块嶙峋多变的石头放在美术馆或家里,或和朋友们独自欣赏。这个被我们观照的对象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吗?

《螺旋形防波堤》是美国大地艺术家史密逊最为著名的作品。他获得了犹它州(Utah)10英亩湖滨地带20年租用权,于是,他把6吨多垃圾和石头倒入盐湖红色的水中,形成了一个15英尺(4.6米)宽的螺旋形的堤坝,螺旋形的中心离岸边150英尺远。观众可以顺着堤坝走到尽头,在尽头什么也没有,

如果它不是艺术品,那么我们为何观赏它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呢?为何在荒山郊野中的自然物不是艺术品,而把这些自然物放在一个特定的欣赏环境中,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并赋予特定意义或意味的物品。

2.在美学中,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一个分界在于,前者是专供人欣赏而存在的,没有任何实用功能,用比较专门的美学术语来说,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的“无功利性”。 但是,还有许多物品既是实用对象,也是审美对象。 建筑的实用功能并不影响到它作为我们欣赏对象。紫禁城首先是皇宫,但它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典范;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城的——个重要祭把场所,但我们向样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代表西方建筑风格和理想的艺术品来加以欣赏。

于是,有的美学家修正说,实用物品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品。但是当它作为艺术品被欣赏者观赏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它的实用功能或有用性,而是它的审美特性。

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

总结

1)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并赋予特定意义或意味的物品;

2)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

3)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和属性;

3.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

4)艺术品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文化的普遍的艺术品概念。

简言之,这四个结论标示了艺术品的人工性、审美对象性、社会文化属性和自身的开放性。

艺术品

艺术品

艺术作品

艺术的核心

地位: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介和桥梁的位量。

世界--艺术家--艺术品----接受者

接受者---艺术品---艺术家---世界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一、物质材料层

(一)定义: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张、舞台、银幕、胶卷和录象带等。

《林妖的舞蹈》

画布

掷铁饼者

大理石

红楼梦

纸张

思考:

音乐与舞蹈的物质材料层是什么?

(二)特点

1.物质材料是艺术作品在时空之中存在所必不可少的中介和载体。

是艺术作品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2.物质材料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雕塑、建筑

适合其内容表现的物质材料

3.物质材料在某种程度标明了各门艺术之间的界限。

二、符号形式层

(一)定义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

1.艺术的语言与符号可以使作品由实在世界进入意象世界

2.艺术作品的符号形式常常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艺术家常常对作品的形式精雕细琢,反复修改,除了更准确地表情达意之外,也是为了增强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感。

炼字、炼词等等。

思考

决定艺术价值,柏拉图:拙劣的天神画像与逼真的猴子画像孰更有艺术价值?

3.符号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根本功能仍旧在于指向和构成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意象和审美意境。

只有当形式的特征与作品的内在意蕴切合无间的时候,其审美价值才能得到承认。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形式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让人无法觉察到其存在。

小说

诗歌

电影

戏剧

来源与一个故事,但由于艺术符号不同,呈现为不同的艺术样式。

三、意象世界层

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可以说,这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艺术品的中心——审美意象。

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这意象也就是鉴赏中生成的审美对象。这是纯然精神性的、超越物理时空的。

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1)非现实性

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它甚至可以表现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东西;即使表现现实世界中已有的或可能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

(2)感性

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题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3)想象性

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生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

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的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它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超验意境层

1.超验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这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意象世界层是人类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艺术本体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层次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意味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

英伽登曾经认为,这种超验的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形而上质”,也就是艺术家创造的意向性客体所具有的“崇高、悲剧性、恐怖、震惊、神秘、丑恶、神圣、悲悯”等待征,“他们往往透露于复杂的和往往是零零散散的情境或事件中,犹如大气弥漫于该情境只能感知的人与物上,以其光芒穿透和照亮每一对象。”

2.中国艺术中的意境

中国诗词画音乐建筑舞蹈戏剧

3.西方艺术中的意境

中国艺术中的意境还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意象的话,那么西方术中的意境就更富于超验和形而上的色彩。

索拉力:《绿垫圣母子》1470-1524年(60×48) 《哈姆雷特》

《老人与海》

超验意境是艺术作品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虽然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能达到这一高度。

简单地说,每一个后面的层而总是以前而的层而为基础的,同时,它们又并非游离于前者之外.而是如水乳交融般地渗透在前者之中,举例来说,符号形式本来就始终是以物质材料的方式存在的,而审美意象则就是通过符号形式的意义来构成的;意境虽然具有形而上的超验色彩,但却从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意象。

总之,艺术作品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承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凭依,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些层面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地位,离开了这个整体,每一单个的层面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艺术作品的形态

地位:对艺术作品形态的划分以及各类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是美学和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历史上的艺术形态学研究

艺术分类标准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历史上的艺术形态学研究

1.亚里士多德

根据各种艺术模仿现实的媒介、对象、方式对艺术进行划分。

2.根据艺术的审美特征进性艺术的划分

阿尔贝?加托

美的艺术

机械艺术

既实用由具审美性的艺术

莱辛

从感官接受的角度对诗与画进行区分

黑格尔: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克罗齐:取消任何艺术分类

二、划分艺术类型的标准

1.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主观、客观;再现、表现

2.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

3.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三、

空间艺术

1.建筑

2.雕塑

3.绘画

加拉的玻林娜.埃莲诺尔安格尔1853年121.3×90.8厘米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时间艺术

1.戏剧

2.文学

3.音乐

思考:电影和电视剧应归于何类?

艺术的创造

一、创造与制作

事物从无到有

(一)创造:以主客合一或促进主客合一为前提。

(二)制作:以主客分立或促进主客分立为前提。

二、什么是艺术家?

艺术家之是艺术家在于他是艺术活动中的生存。

先有艺术,后有艺术家极其创造的活动。

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一、艺术家的内在生产制

(一)艺术敏感

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敏锐的感受力。

表层:对于生活现实的感受力

深层:对生命的感受力

艺术敏感的特征:启动的突然性

艺术敏感的功能:启动艺术家的创造,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素材。

(二)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活动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

艺术想象与一般想象的关系:

是一般想象的明澈、集中、最佳形式

艺术想象力的特性:

1.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的感受能力。

2.是蕴涵时空而超越时空的。

3.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三)艺术技巧

1.指意象最终固定并赋予它物态的能力。

2.误解:

艺术技巧与艺术创造无关。

艺术创造神秘化。

3.艺术技巧的内化

二、艺术家的其它素质

学识、

经历、

传统

性情

艺术创造的过程

一、触发阶段

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特殊的相遇。

艺术敏感力的激发

二、展开阶段

艺术想象力发挥作用对艺术意象进行孕育与创作。

三、生产阶段

艺术家将展开阶段获得的初步意象加以物态化或物化表达,应用艺术技巧将意象与形式符号或物质材料结合起来。

重视艺术生产

艺术的技与道

艺术的技巧美、形式美与质料美

艺术的接受

第一节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

1. 接受美学基本观点介绍

2. 艺术鉴赏是艺术本体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艺术鉴赏的过程

1. 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的转化

2. 读者对审美对象的评价和回味

第二节艺术批评(略讲或不讲)

一艺术批评的性质

二、艺术批评的特征

三、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与多元模式

艺术接受论

四要素

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

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接受者

(观众、听众、读者) 艺术欣赏、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接受四概念辨析

艺术接受:艺术鉴赏(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

一艺术鉴赏

定义: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照、欣赏获得审美愉快和体验的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作用和特征

1.性质:艺术鉴赏是艺术本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如果没有受众的鉴赏活动,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其价值就只能处于潜在状态而不能得到实现。

例:图书馆书架上的书

艺术理论和批评范式的演变:

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

作者中心论

作品是作者的作品,作者是作品之父。

传记批评、创作研究

文本中心

作者死了——罗兰?巴特

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文学就是语言的特殊使用

文学并不反映飘在城堡上的五彩旗帜。

文学本体即文本

意图谬误、感受谬误

读者中心

接受美学

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

姚斯,伊瑟尔

2.接受美学的启发

(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英伽登:艺术作品是一种框架式结构。

接受者调动起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对作品之中的空白和未定之处加以填补。

例:贾宝玉失金麒麟

(2).接受者与作者是一种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关系。

作者—作品——读者

潜在读者

3.接受者与作品的关系:

(1)接受者要受到来自作品的制约与规范。

(2)接受者又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艺术鉴赏在根本上仍旧是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是以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化的审美能力为前提的。

4.艺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1)接受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

(2)接受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经验。

(二)艺术鉴赏的过程

1.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的转化。

艺术作品不等于审美对象。

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只是潜在的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本身是框架式结构,有待读者的以游移视点的方式填充与再创造。

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2.读者对审美对象的评价和回味。

回味与延留是鉴赏活动结束之后接受者的心理状态。

对于专业的艺术批评家来说,理性的判断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批评

定义:所谓批评就是一种判断活动,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

1.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

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批评又对艺术鉴赏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2.艺术批评的特点

艺术批评是艺术创作实践与艺术理论的中介环节。

艺术批评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之间的桥梁。

3.艺术批评的原则与方法

传统批评:

古典批评模式

近代的社会学批评或撞击批评

现代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后现代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新殖民批评

审美教育论

什么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通称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

狭义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和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与命题,是直到近代(179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才正式提出来的。但人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苏珊·朗格的舞蹈美学思想

苏珊·朗格(1895-1985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也多有建树。苏珊·朗格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诸多的艺术问题进行了经验和哲学相结合的研究。由于她在思维方式上的综合倾向,比如,她没有使自己的理论纠缠于表现与再现、情感与形象、形式与思想等概念的虚假对立之间,所以她的艺术理论表现出整合(整合了观念论和形式论)、超越(超越了模仿论和表现论)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位美国的理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所占有更大的优势。”这里,我们仅就她的舞蹈美学思想作一介绍和评价。 第一,关于舞蹈艺术的独立性 长期以来,对于舞蹈艺术的本质,人们形成的观点是似是非的。特别是在对舞蹈艺术的独立性的肯定上,就是一些舞蹈家或舞蹈理论家,也不能一贯而坚定地给予首肯。苏珊是站在捍卫舞蹈艺术的独立性的立场上,对舞蹈艺术进行分析的。但是,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立场问题,你必须用令人信服的理论来说明和分析。 首先,苏珊反对舞蹈在本质上是音乐的观点。一些舞蹈家认为,舞蹈的灵魂是音乐,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有些人包括编舞家,认为从现成的音乐出发,可以将音乐翻译成舞蹈。苏珊认为,那些从音乐向舞蹈的翻译都是不会成功的。她又以邓肯为例,邓肯认为自己是在跳音乐,毫无疑问跳舞就是音乐的视觉性化身。但

是,邓肯对音乐和舞蹈的认识是极端个人性的、片面的。苏珊非常正确地指出,混淆音乐和舞蹈界限的人,并不知道舞蹈和音乐作为两种不同艺术的特殊性。从表现性的角度看,苏珊认为,“一场舞蹈并不因用了十分优美的音乐而理所当然地变得比原来更加优美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当这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时,总是舞蹈吞并音乐,正如当音乐与诗词结合在一起时,音乐总是吞并诗词一样。”①其次,苏珊反对将舞蹈看成是一种造型艺术。人们可以在评论中说舞蹈造型怎样富有雕塑性,或者是活动的雕像。但是,这并不能算作是舞蹈的定义。因为,除了舞蹈在造型性上与造型艺术有关以外,还有其他的特殊性。就像舞蹈也是动的艺术,电影也是动的艺术,我们不能将舞蹈等同于电影一样,说舞蹈是造型艺术模糊了舞蹈艺术的特殊本质。 再次,苏珊反对将舞蹈看成是戏剧艺术的观点。人们经常从舞蹈起源的角度来说明舞蹈的仪式性,试图证明舞蹈动作来源于戏剧。苏珊没有否认舞蹈和戏剧有同源性和原始混合性,戏剧动作可以转化为舞蹈材料,但是,对于舞蹈来说,它们仅只是材料,而不是舞蹈本身。“虚幻的形式必须是有机的、独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无论什么东西进人舞蹈,它都要如此彻底地进行艺术性的转化:它的空间是造型的;时间是音乐的;主题是幻想的;动作是象征的。”(《情感与形式》第233页)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护理美学复习题

护理美学复习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护士的坐姿应体现出不包括( d ) A、谦逊 B、诚恳 C、娴静 D、舒适 E、端庄 2、护理操作美的原则不包括( c ) A、科学 B、节力 C、快速 D、协调 E、优美 3、护理一词其原意是养育、保护、营养、维持生命和对老弱病残的照顾等行为,来源于( a ) A、英文 B、中文 C、德文 D、法文 E、拉丁文 4、可以使人息怒,让人安静,又能使高血压病人血压趋向平稳的颜色是(d ) A、淡蓝色 B、粉红色 C、红色 D、绿色 E、白色 5、我国制定的噪音试用标准,医院理想值是( d ) A、90dB B、80 dB C、60 dB D、35 dB E、30 dB 6、病室内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是( bd ) A、18~22℃ B、18~20℃ C、22~24℃ D、50%~60% E、60%~70% 7、护理美学研究的实际意义是:(abde ) A、当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B、实施整体护理的必然要求 C、卫生保健事业的需要 D、护理审美教育的需要 E、护理审美实践的需要 8、护理美的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d ) A、形象性 B、独特性 C、典型性 D、审美性 E、普遍性 9、对于社区中的健康者要侧重于( abc ) A、家庭护理指导 B、定期随访 C、健康教育 D、病情观察 E、预防疾病 10、护理审美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类的(be ) A、功能协调 B、生命质量 C、想象力 D、构成意识 E、身心完美 11、护理自然美的创造主要是指( BC ) A、护理人员心灵美 B、护理人员自身的美化 C、周围环境的美化 D、护患之间的和谐 E、护技之间的和谐 12、决定体形的最关键因素是( a ) A、心理因素 B、疾病因素 C、遗传因素 D、年龄因素 13、医学人体美的研究范围错误的是( cd ) A、现实人体美与标准人体美 B、体形美与结构美 C、功能美与生命美 D、体魄美与思维美 E、均衡美与对称美 14、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归纳为三种观点( cde ) A、美的规律的学问 B、艺术哲学 C、心理学 D、美感 E、美和艺术的科学 15、形式美的概念及特征错误的是( d ) A、相对独立性 B、多样性 C、抽象性 D、时代性 E、普遍性 16、护理管理审美实施的首要原则是( a ) A、以人为本的原则 B、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 C、实事求是的原则 D、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 E、积极互动的原则 17、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ABDE) A、伦理学研究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 B、伦理学帮助人们明辨善和恶 C、伦理学着重于人的外在形象研究 D、美的对象是善的 E、美学研究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复习

1、西方现代舞开山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2、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作曲是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还创作哪些舞剧音乐? 3、民间舞审美特征 (1)载歌载舞,自由生动 (2)巧用道具,技艺结合 (3)形象鲜明,情节生动 (4)自娱性和表演性统一 4、傣族民间舞蹈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脚步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孔雀、大象、水为傣族人民喜爱,因此傣族舞蹈的内容多于它们有关。 5、《两棵树》的舞蹈编导 6、芭蕾舞的美学原则是开、绷、直、立 7、“锅庄”,是有舞必歌、以歌伴舞的形式。流传于西藏牧区、半农半牧区,气势磅礴,技巧性强。 8、堆谐:俗称“踢踏舞”,是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多在乐曲的重拍或前半拍时抬起,弱拍或后半拍是踢踏打点,膝部松弛并富有弹性。 9、弦子是西藏典型的农业区的歌舞,舞蹈优美,歌词秀丽,“拖步”、“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

10、蒙古族的“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 11《孔雀飞来》的编导 12、《踏歌》的编导 13、交响编舞法:在舞蹈创作中借鉴交响音乐的思维逻辑,以舞蹈特有的规律为主,力求达到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的一种编舞方法。 14、现代舞的审美特征 (1)背离传统 (2)不断创新 (3)抽象表现 (4)紧跟时代 15、圆润谐和 有人把中国古典舞蹈归结为“划圆的艺术”是很有道理的。无论是静态的“三道弯”,还是动态的“云肩转腰”都有一个共同点:万变不离其“圆”。一是调度轨迹的“圆”。二是动作轨迹的“圆”。三是静态造型的“圆”。 16、简述北方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并从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方面分析形成该风格的原因。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舞蹈美学教案1

《舞蹈美学》教案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思考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理解美育的含义、目的和途径。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1、舞蹈美学的基本概念; 2、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与审美观,能初步分析评价舞蹈美学思潮、艺术现象与舞蹈作品,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美学、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讲述的教学方式为主,适当地以多媒体视听艺术资料为辅助,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的情况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组织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力求将抽象思辨的美学课上得既体系完整、严谨深刻,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教学过程]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姓谢名丽颖,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门课程叫做《舞蹈美学》。相信大家对舞蹈已经是非常的了解和熟悉了,那么我想请问一下有没有同学知道“美学”是什么呢,或者说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请同学积极回答互动) 同学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者,看来同学们都没有了解过美学) 一、美学 1、什么是“美” 讲到“美学”,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美”。关于“美”,就象著名的哲学家歌德所说:“美如自然一样,丰富多彩。”这就是说,至今为止,对于什么是“美”,说什么的都有。但大多都没有说到美的“本质”与“内涵”。科学的含义应该说:美是世界上自然、社会、意识形态一切事物“好”的总和。 在希腊神话中有“美惠三神”的传说,说美惠三神是宙斯的三个女儿,她们的名字分别叫“欢乐”、“花朵”和“灿烂”,分别代表了妩媚、优雅和美丽。这就是告诉我们:神之所以成为美神,就是因为她们是各种“好”的总和。在中国对于什么是“美”,形容和说明它的词也是非常多的,有没有同学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妖娆妩媚、山清水秀、花红柳绿、悦耳动听、缠绵悱恻,所以说,在中国“美”也是“好”的总和。 2、什么是“美学” 那么我们知道了美是什么,我们就不难理解“美学”了!通俗的来讲,美学就是研究“美是什么”以及“什么是美”的哲学。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美是什么”?(与同学互动探讨美是什么)“美是什么”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探讨美的本质是什么;而“什么是美”研究的是美的内涵意义和特征。 二、美学体系的构成(以图为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图标来大概了解一下美学的组成。 审美艺术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来进行研究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艺术学相关,但不同于艺术学。它所关心的是艺术的本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审美艺术学规律。也就是说去探究,我们的艺术到底美在那里、有什么审美的特征、或者意蕴,有是规律。 我们要学习的舞蹈美学,就属于审美艺术学下的一个分支。 四、舞蹈美学 1、什么是“舞蹈美学” 舞蹈美学是建立在舞蹈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舞蹈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2、舞蹈美学研究的范畴 主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性、审美规律、人和舞蹈的审美关系、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的审美活动等。具体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舞蹈美的本质和特征、

舞蹈美学

试论从两汉至唐代 我国舞蹈史上出现的美学思想 姓名:车晶晶 学号: 094060402 班级: 09舞蹈

试论从两汉至唐代我国舞蹈史上出现的美学思想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对它的文化探索,自然应该在动态中、典型环境中运用各种文化知识进行研究。 舞蹈是身体的哲学。舞蹈是具有象征意义并自成体系的情感符号,它承载着宇宙的生命内涵,是直接体现生命的艺术,中国舞蹈,契合了中国哲学中的不言之美,以其『不言」舞出『至言」、『大美」,表现生命的『生』与『在」。本书立足于舞蹈本体,运用哲学思辨和美学方法,对历代的舞蹈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审美命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理论总结,科学地构建起中国舞蹈美学的基奉框架,堪称中国舞蹈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一>两汉舞蹈美学思想 汉代人将“乐”视为天地精神的象征,对礼乐与天地相合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阐发。 (1)“乐”的三境界与美感三层次 乐人、乐治、乐天地的三种乐舞境界,作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既体现为乐舞本身的境界,也显示为中国艺术的境界,同时还映证着中华民族人生的境界,这就是合一《乐记》谓“乐观其深矣”的道理。 (2)“四赋”的“丽靡烂漫”与“体迅轻鸿” 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张衡的《观舞赋》、傅毅的《舞赋》、边让的《章华赋》。

(3)“显志”与“瑰姿”的美学理念 1.“修仪操以显志”------舞蹈的目标定位 2.“舞无常态,鼓无定节”-------艺术贵在创新 3.“瑰姿掘起”、“绰约闲靡”--------创造丰富的动态视觉意象 4.“抗修袖以翳面兮,展清声而长歌”---------保持多元美感。 5.“繁手超于《北里》,妙舞丽于《阳阿》”----------标立审美参照 6.“阴淫案衍,鄢郢缤纷”-------“恶郑声之乱雅”的颠覆 (4)影响深远的“轶态横出”、“不可为象” 主要体现在傅毅的《舞赋》中,他是一片可读性很强的舞蹈美文,其描述细致而不铺张,富于文采而不堆彻,不仅详细记录了舞蹈的表演过程,包括演员、动态、表情、服饰、技巧、舞艺这些属于舞蹈的本体的重要内容,而且涉及乐舞一些形而上的理念,提出了诸多的重要的理论命题,体现了他对舞蹈的独到见解。可以说,傅毅的《舞赋》中的乐舞命题和乐舞美学思想,为古代形成独立的舞蹈审美意识奠定基础,对整个中国的舞蹈美学思想及舞蹈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 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 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 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独创美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

最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 (1)、审美意识的产生。(2)、美学思想阶段。(3)、美学学科阶段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

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舞蹈与舞蹈美学

舞蹈与舞蹈美学(摘要)朱立人 一、什么是舞蹈美学 舞蹈美学不同于一般美学,如果把文学艺术当作相对独立的社会审美现象来考察,那么它至少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规律,即:文学艺术同一切人类审美活动共有的普遍审美规律,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审美活动的独特的审美规律,以及文学艺术的各种样式之间互不相通、更为特殊的审美规律。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审美规律,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分别由一般美学、文艺美学和部门美学来进行研究。舞蹈美学就是部门美学中的一种,它同音乐美学、电影美学、戏剧美学、建筑美学一样,从一般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着重研究舞蹈这个艺术门类的个别审美规律。舞蹈美学是存在于美学与舞蹈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舞蹈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原始舞蹈与舞蹈美的萌芽 舞蹈恐怕称得上是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载歌载舞,或自娱,或祭神。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舞蹈文物,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原始歌舞场面:原始人分组踏歌起舞,步伐轻盈整齐。可以推测,这是一种与图腾崇拜有关的集体舞蹈。“它以人体舞蹈的规范化了的写实方式,直接表现了当时严肃而重要的巫术礼仪。”(李泽厚《美的历程》)图腾舞蹈可以说是通过形象表现客观世界的第一步。原始人对自然缺乏科学知识,往往把自己的主要食物——某一动物或植物当作图腾加予崇拜,认为自己和它有着神秘的血缘关系,而且还相信巫术,认为模仿某种动物,可以影响自然界,达到某种目的。甲骨文中的“舞”字,中间部分表示一个人手脚舒展,正面直立的形状,两旁表示牛尾,像人两手拽牛尾而舞之形。“美”的写法最初是“羊人为美”,后来演变成“羊大为美”。

舞蹈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要比现代社会重要得多,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方面,形成了劳动舞、模拟舞、操练舞以及巫术和祭祀仪式中的舞蹈。这些舞蹈种类繁多,都跟劳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大批舞蹈模拟再现劳动过程和表达获得劳动果实的喜悦心情,就是巫术舞、性爱舞、战争舞等等,实质上也是与劳动间接相关的,或祈求神灵庇佑取得生活资料,或希望延续后代得到生产力的再生产,或借助神灵力量夺取保卫生产资料和劳动果实……所以我们说,舞蹈起源于劳动,人类的舞蹈审美艺术也是萌芽于劳动的。原始舞蹈是原始部落生产劳动在审美领域里的一个投影。人类的生产实践,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培养出“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语),使人具有对现实世界进行审美掌握的能力。客观现实经过人的头脑中的反映,重新物化为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现方式,舞蹈也由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的躯体的即兴的、任意的、不规则的运动发展成为在不同程度上规范化了的动作舞姿:表现特定的主体思想或者叙述某一事件的艺术品,由原来的集体的自娱活动发展成为小组的、成对的乃至个人单独的表演。这时出现了比较抽象的便于抒情的舞蹈语言。就这样,舞蹈在从模拟到抒情,从再现到表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形成了舞蹈的形式美,使人们通过整齐一致和谐统一的动作获得审美享受。如果说,从前的大小集体舞蹈体现了氏族或部落的风格和共性,那么,后来出现的独舞、双人舞则是描绘人物的性格,体现出舞者的个性。 三、人体是舞蹈美的物质基础 舞蹈美是一种以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美。形式感是对形式、即线与形的感觉。在生活里,一条横线使人感到开阔,一条竖线使人感到高耸,这是与自然界的海岸、地平线以及挺拔的大树、巍巍的高山在人们头脑中多次留下有印象进而概括产生的形式感觉。曲线给人一种柔和流动的印象,方形使人觉得安定稳固,粗而短的线形显得敦实笨重,细而长的线形显得秀丽纤弱。艺术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