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歌唱中积极意识的能动作用

浅谈歌唱中积极意识的能动作用

浅谈呼吸、吐字、共鸣与歌唱表现的关系

红旗中学李灵佼

摘要:歌唱是一门抽象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表演艺术,它也是呼吸、吐字、共鸣与歌唱表现的结合。歌唱学习的过程及其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是错综复杂的整体,只是孤立地对个体进行研究是不全面的。呼吸、声带的振动、共鸣、吐字等个体的技术要求都有起内在的相互协调关系,任何只强调某一部分的技术技巧,都是不可能完成高水平的艺术歌唱的,只有各器官之间合理的协调搭配才有可能完成高水平的演唱。

关键词:呼吸;喉头位置;吐字;共鸣腔;声区;协调;高位置

Abstract:Singing is an abstract art, it is breathing, articulation, resonance and a combination of singing performance. Sing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all kinds of knowledge is complex as a whole, but in isol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tudies are not comprehensive. Breathing, vocal cord vibration, resonance, articulation and oth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individual are coordinated from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a part of any only emphasized the technical skills, are not complete high level of artistic singing, and only between the various organs of reasonable be possible to complete the coordination with a high level of singing.

Key words: Breathing; larynx position; articulation; resonance cavity; Sound area;

coordination; high position;

歌唱学习中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歌唱技巧。歌唱时状态与歌唱时的心理是歌唱技巧得以充分展现的基本因素。沈湘教授说过:“正确的发声,是呼吸,声门,共鸣以及语言诸因素的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①。”因为歌唱的无穷魅力与抽象性使它那么神秘,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歌唱中积极意识对人体的能动性谈起,通过对呼吸、吐字、声区、共鸣等等歌唱内容的涉及,来谈谈积极意识在歌唱演唱中的能动作用。

①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37页

一、歌唱中的呼吸

“气入丹田”是我国古代歌唱根据演唱中的体会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歌唱呼吸的方法,并通过多年的实践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在歌唱中,呼吸可分为两个动作:吸气和呼气。呼吸之本,在于自然。

(一)呼吸的基本方法

不论是歌唱还是声乐练习,我们常听到“深呼吸”、“将气沉下去”等等,是说气要吸得深,并且适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吸入胸部及肺部。这个过程两肩应自然下垂,胸部放松,否则就会引起身体肌肉的紧张,喉部僵硬,发声器官就不能灵活而有规律的活动,声音也就不能通畅的穿梭于身体。如:歌曲《渔光曲》

在演唱时,如果我们不能将气息沉下去,喉头不够放松,会导致气息不稳、气息不够,使呼吸成为负担,很难表达出歌曲中海上捕鱼生活的空旷,最终不能完美的表现歌曲。

(二)呼吸的控制与调节

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撑点,找到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的有机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这个支点,找到了这种配合的力量,呼吸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呼气时,横膈膜平稳地下移,两侧下肋尽量保持张开,使气息通过气管送入,声带有意识的挡气,发出美妙的声音。这种迫使横膈膜下移,下肋张开的力,我们称之为“对抗力”。在演唱歌曲中,我们可能常常会忽视这种力量的存在,把歌曲唱得平淡无味,但只要注意到对这种力量的运用,就可以将歌曲的强弱力度淋漓精致的展现。不仅呼气时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对抗力,同时还有存在第二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这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呼吸对抗”、“呼吸平衡”或“呼吸保持”,也就是“呼”与“吸”协调一致的具有支持点的呼吸方式。

(三)呼吸的运用

呼吸的理论我们已知道不少,在平时的歌唱中也在不断地强调,但对于正处于歌唱中的我们来说,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我们在表演时紧张,导致呼吸的急促与不稳定,从微观上可能不会发现问题,但纵听全曲之后,我们会发现,正确平稳的呼吸,对歌曲演唱极为重要。所谓平稳、有序的呼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所有歌曲段落都遵照一样的呼吸方式进行处理,一首歌曲有强有弱,可按照歌曲的变化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决定呼吸的多少,比如:《我亲爱的爸爸》

这首歌剧,歌词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深情、期盼、激动地,在演唱时的呼吸处理就应该随着歌曲的层层深入而增加呼吸的力度与强度,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内涵;而像《花非花》

这一类较小型艺术歌曲,我们在呼吸的力度与强度上就应该尽量保持歌曲原有的清新、淡雅的风格,尽量做到平稳的呼吸,深情的演唱。在呼吸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将气沉下去,保持呼吸中的“对抗力”,切忌不能提着嗓子呼吸,一旦气没有沉下去,就很容易导致身体的各个部位不受我们控制,演唱时便感觉僵硬,不能达到放松、自如的演唱,身体也会感到无比疲惫,严重影响演唱时技巧的发挥。

因此,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我们应当灵活好处理各种乐句的变化关系,“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地对歌曲要求的呼吸进行处理,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应式呼吸,这样的呼吸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表演效果,最终事半功倍。

二、歌唱中的吐字

无论是世界上哪种语言,吐字都是舌头、嘴唇、下巴等部位的运动再加上气息与声音的配合完成的。“不应该认为嘴张大了喉咙也会同样的打开,如果是一位在艺术上造诣较深的人,只需依靠呼吸的一点力量,而不需要是人察觉到张大着嘴。”

(一)元音的吐字方法

下巴在吐字中对吐字有重要的影响:在发“a”元音时,下颚积极的放松,自然下垂,保持兴奋状态,自然、流畅地发出声音。在歌曲中,很多字最后归韵都是在“a”上,如歌曲《日落西山》的歌词“日落西山满天霞,对面山上来了一个俏冤家,眉儿弯弯眼儿大,头上插了一朵小茶花”,在这几句歌词中,每句最后归韵都是在“a”上。如果我们不能积极的张开,下颚不能放松,就变成“e”的元音,再小的话就变成“i”、“e”半元音开口音!各种元音的发音都源于自然,发“i”元音时,如果下巴张得很大,舌头不能远离下颚,然而下巴又和舌根连接在一起的,舌头与下巴之间的拉力太大,必定导致舌头与下巴的紧张,从而影响发声。所以说“把嘴张的太大时最普遍的错误。”(海伍德)如果舌头远离上颚,虽然紧张的问题解决了,但是音已经不是“i”音了。所以,下巴的张开幅度要根据要发元音的要求,不能一律张大。嘴唇要始终与下巴配合好,根据发音需求来咬字。

(二)舌头在吐字中的运用

下面重点谈谈舌头的问题,因为它在歌唱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大,也是声乐界历来争论的重要问题。首先介绍舌头有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舌头做伸缩运动,上下左右运动;一种是舌头做形状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点类似于捏橡皮泥。这两种方法都能够使我们的舌头得到更好的运动和锻炼,歌唱中我们更多是用第二种运动方式做形状的变化来完成咬字的。在歌唱中舌头咬字不仅与发音准确性有关,而且与正确的发音歌唱状态有重大关系。日常说话时,舌头也要随着喉结下沉才能与喉结保持自然松弛的状态,再通过舌头的形状的改变来进行咬字。人们往往已经习惯了喉结在自然状态下的位置进行咬字,忽视了舌头因喉结下沉幅度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力,这就造成了发声器官的紧张,影响正确发声。通俗唱法比较贴近说话状态,所以舌头咬字对发声影响不大,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由于喉结不同程度的明显下沉,舌头咬字对发声经构成很大影响,这也是人们说民族、美声难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在正确歌唱中,舌头应该随着喉结运动自由伸缩(这种伸缩也是不加控制的),舌头做状态变化来咬字才能配合正确的歌唱。

三、歌唱中的共鸣

共鸣区的统一,就是指运用胸声区(低音区)、混声区(中音区)和头声区(高音区)发声时,各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各声部的比重虽然有所不同,但每个音都要有整体的共鸣色彩。

(一)共鸣的基本类别与关系

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求,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因为歌唱的共鸣是以泛音为主,三个腔体的灵活调节,变化多种多样。中声区要是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的”;高声区里只有头腔共鸣的声音是尖锐薄弱的;而低声区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因此,在歌唱学习和唱歌过程中,必须注意共鸣区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经验,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了,共鸣区的统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歌唱时统一协调,也就是比例适当的混合共鸣,要做到做好这一点,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摸索,如果单纯追求某一种共鸣效果,势必会造成音色的单薄乏力,损害歌唱的整体效果。如在唱低音时,如果片面地追求胸腔共鸣,就很容易产生挤压喉头的现象,反而影响了声带的振动,使得胸腔用力,声音容易僵硬、死板、紧张。唱中声区,如果片面追求空腔共鸣,声音就容易发“白”,从而缺少浑厚结实的色彩,也就缺少了声音的向下连贯性。在唱高音时,如果片面的追求头腔共鸣,声音就会缺少扎实的基础,变得尖锐、发虚,甚至出现灰暗的鼻音。特别是女生,如果只是单一的运用头腔共鸣或者口腔共鸣,就会形成声音、声区的不统一,使得音区的换声有明显的过渡痕迹,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真假声的结合不好,互相打架。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好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以达到充分变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二)歌唱练习中的共鸣练习

发声练习训练中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在歌唱训练中,要按照生理机能运动的自然规律,将呼吸器官、发生器官、共鸣器官和科学发声的原理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在协调的前提下,对参与歌唱的各有关器官进行调配,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而统一的系统。有了之前准备,呼吸就能深而不坠,喉头就能放下而不压,

共鸣腔就能打开而不撑,声门活动就能自如,再加上自如的吐字,共鸣才能充分发挥,泛音才能获得(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气深和位置高),这些就是正确的发生状态。由此可见正确的发声是呼吸、声门、高位置,共鸣诸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它们也是相互强制的,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是在发声中单独存在的。

(三)歌曲的整体把握

正确的积极的意识可以引导我们在演唱时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演唱歌曲时始终保持一种“坚实”的意识,“坚实”其实是意识的一种,“还有一些人,接受了歌唱的靠前靠前再靠前的概念,而拼命地追求靠前,结果唱出来的是白声,可见靠前的内感觉和歌唱需要靠前的外感觉不是一回事”(潘乃宪)①。像打哈欠时的意识状态,也像呕吐时的意识状态(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吧想要表达的思想完美地表达出来,甚至完全不能表达出来,只能形容再形容),而我们如何将这样一种抽象的意识转化为能够给我们演唱起到能动作用的意识,首先是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客观的认识,了解自这首歌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其次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歌曲情感、歌曲寓意、歌曲内涵等等的把握,试图了解作者本身在写这首歌曲时的心理以及歌曲内部的力度、速度符号,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性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歌曲、驾驭歌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演唱歌曲时一定要克服胆怯心理,丢掉身上的包袱,才能都真正的投入歌唱中去,才能都真正享受歌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正确的演唱方法的本质就是意识对人体的指挥艺术。理论是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论证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可行性的,但是歌唱的探索永无止境的,学习就如攀登一样,当你登上这座“山峰”时,下一座更高的“山峰”又将呈现在你的眼前。而这些“山峰”就是我们学习声乐的乐趣所在,将无形的“山峰”化为心中有形的障碍,勇于攀登,勇于挑战。

①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79页

参考文献: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 蔡芸.语境与意义推导[J].北京:现代外语出版社,1997,(1)

[3] 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5)

[4] 姜家祥.声音理论与教学实践[J].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5] 董实.美声感识[J].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 殷梅.论歌唱气息不足的成因及其纠正方法.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2

[7] 刘方宏.用正确的歌唱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与表演.西南大学学报.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3

[8] 李静.浅谈声乐表演中意识的能动作用.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8

[9] 张亚丽.易靖平.浅谈歌唱中的呼吸.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