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doczj.com/doc/fe14004496.html, 编辑。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自然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气韵”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六法论者,自称“气韵生动”,继则“骨法用笔”;前者为唯一的审美目的,后者则为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二者为国画之首要。

在绘画创作中骨法用笔十分重要,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都以线条为主要特征。国画的线条也讲究气韵,轻重缓急,刚柔肥瘦,虚实繁简,曲直偏正,由于个人的个性、气质、功夫、兴趣、情绪的不同,笔下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线。意到笔随,笔笔连贯,随心万变。落笔时,心静神怡,使气韵自晕于外,似生实熟,能圆转流畅,则笔笔见笔,笔笔无痕迹。用笔无痕,则画上的景物,似乎是自然本来生成的。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接气,也就是用笔的节奏。使笔自有韵,并不是依赖墨的浓淡才有韵。运笔的轻重疾徐,强弱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音乐的旋律。因此,用笔高妙之处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笔精墨妙”用笔精到,用墨则从浓到淡,从淡以浓,极尽变化之能事。所谓“妙”就是点画之中,墨色具无穷变化。如清代沈宗骞说“笔之所成,墨之所至。”墨由笔使,笔由墨现,纵横挥洒,无拘无束,才能使笔墨与自然景物融洽,层次分明,浑然一体,墨彩焕发,一片生机。笔墨的运用,都是为了“传神”,以笔色形,以墨取色,笔墨得法,则情态远近,精神都能自呈,达到笔墨兼任且气韵生动的神妙境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论文论文参考网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自然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

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气韵”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六法论者,自称“气韵生动”,继则“骨法用笔”;前者为唯一的审美目的,后者则为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二者为国画之首要。

在绘画创作中骨法用笔十分重要,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都以线条为主要特征。国画的线条也讲究气韵,轻重缓急,刚柔肥瘦,虚实繁简,曲直偏正,由于个人的个性、气质、功夫、兴趣、情绪的不同,笔下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线。意到笔随,笔笔连贯,随心万变。落笔时,心静神怡,使气韵自晕于外,似生实熟,能圆转流畅,则笔笔见笔,笔笔无痕迹。用笔无痕,则画上的景物,似乎是自然本来生成的。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接气,也就是用笔的节奏。使笔自有韵,并不是依赖墨的浓淡才有韵。运笔的轻重疾徐,强弱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音乐的旋律。因此,用笔高妙之处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笔精墨妙”用笔精到,用墨则从浓到淡,从淡以浓,极尽变化之能事。所谓“妙”就是点画之中,墨色具无穷变化。如清代沈宗骞说“笔之所成,墨之所至。”墨由笔使,笔由墨现,纵横挥洒,无拘无束,才能使笔墨与自然景物融洽,层次分明,浑然一体,墨彩焕发,一片生机。笔墨的运用,都是为了“传神”,以笔色形,以墨取色,笔墨得法,则情态远近,精神

都能自呈,达到笔墨兼任且气韵生动的神妙境界。

三、气韵是传统美学和艺术的核心范畴

中国画以“气韵”为品质。气韵是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核心范畴,对于“气韵”来说,“气”为生命、精神之力量;“韵”为生命、精神之风采。我国的传统美学主张,艺术家要将主体胸中之“气”与客观茫茫宇宙之“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气”成为艺术创作内在精神品质、人格风范和艺术生命力的标志。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为东方独特的一种绘画语言和形式。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怀、意志和气韵,非常注重意蕴、境界和精神情怀的表达,强调艺术形象要把主体意识、情感(气)与客观世界、生息万物自然的内在精神(气)有机地融会交合,以形成具有东方及传统美学精神风貌的艺术,长期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了历代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的指南,作者的思想想情感、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的自然,在艺术创作表现中融为一体。

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观及“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与绘画艺术的全过程和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当中,画家以高尚的品格和才情去感悟、熔铸绘画的对象,从对物态认识、观察和体悟中,去揭示自然物态的气韵与神魂,并以画家主体的精神与想象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赋予自然事物以艺术的生命与精神,使主体的精神、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致,高度的交融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四、画品是人品的表现性灵的流露

中国画历来重视画家的人品,人品的高下在于修养的高下。明代文征明曾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绘画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人品决定“艺品”。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整个流程中,可显映出作者的道德水准、人品修养的高低及学识的深浅……艺术的创作是画家人品、胸怀、气质、才情精神境界的显映,为我国传统美学之追求,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画家只有自己的品格不凡,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不凡的艺术风格,画品是人品的表现性灵的流露。要求画者在品质上有高尚的情操,在学识上有深厚的文化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达到“气韵生动”的最高艺术境

界。把胸中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相统一,并把绘画艺术中的“气韵”提升为人格品质和艺术的生命之力。

综上所述,气韵既包含着所描绘物象的内在精神,又体现了画者在笔墨挥洒之间充分宣泄着自身的才识、情感。同时,在艺术实践中,还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丰富的宝贵财富,放开眼界,兼收并蓄,磨砺品行,陶冶情操,使绘画作品达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摘要:与西方风景画追求科学的写实不同,中国山水画推崇主观精神的表达。自魏晋时期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山水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山水画对自然美的表达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实现的。山水画的创作要求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从大自然中吮吸灵感,获得心灵的自由。追求气与韵的和谐统一,成为山水画创作的基调。

关键词:山水;气韵;精神

引言

随着绘画创作的发展,中国绘画理论也随之产生。东晋以来,顾恺之的《画评》、王微的《叙画》等论画的著述越来越多,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各种绘画思想繁多,各抒己见,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文人学士多有阐述。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大多片言只语,东鳞西爪。或者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或者存在派别上的偏见,或者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唯一具有代表性完整体系的著述,便是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成为统帅中国绘画几千年的重要概念,是每个绘画者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中国山水画在魏晋时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唐代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为独立的画种。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后来一直到明清,至今山水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顶梁柱”。

每个时代山水画的风格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绘画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在“气韵生动”美学思想影响下,山水画要求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且希望从大自然中吮吸灵感,从而摆脱尘世的喧嚣,获得心灵的自由。追求气与韵的和谐统一,成为山水画创作的基调。

“气韵生动”是山水画经营位置,应物象形的整体把握。“气韵”原指人物画中形相的风气韵度,画面中物象的生命活力,创作者的精神境界,画面中的审美境界,具体表现在山水画中笔墨的变幻,黑白空间的营造和单色水墨的多层次变化。通过这些技法的运用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大自然的博大厚重融合在咫尺之间。本文从追寻“气韵生动”概念的产生开始,阐述“气韵生动”在山水画技法上的具体体现。

一、“气韵生动”的概念的产生

“气韵生动”的概念最早出自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在中国画产生的初始阶段,多数是主张象形的。到了魏晋南北朝,肖像画逐渐发展起来,对形的掌握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但当时的画家并不以此为满足。在理论方面,谢赫以敏锐的视角总结了过去绘画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著述的成果,创立了“六法论”,给中国绘画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关于谢赫,据南陈姚最《续画品录》中记述,谢赫是陈郡夏阳(今山西临汾)人,我国早期肖像画家之一。书中对他绘画技法的描述是,“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点刷精研,意存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 然中兴以来,象人为最。”①这说明谢赫在人物画方面是有很高造诣的。他所著的《古画品录》一书,是对画家作品品评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了气韵生动。《古画品录》一卷中有下面几句话:“虽画有六法,罕能详尽。自古至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日气韵生动是也,二日骨法用笔是也,三日应物象形是也,四日随类赋彩是也,五日经营位置是也,六日传移模写是也。”①六法的提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中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虽然有点夸大但见其影响之大。②

“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定为“六法”第一。其余五法可以说是绘画技巧上的学习方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谢赫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大混战,民族大融合,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老庄哲学兴起,玄学影响中国艺术的突出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什么谢赫会在此时提出六法,提出“气韵生动”的概念,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首先,魏晋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乱不断,士大夫们心情苦闷,急需寻找精神寄托之所。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它教人清心寡欲,弃恶从善,以求得到好的报应。它稀释了人们躁动不安的情绪,削弱了因战争而引发的创伤。因此注重心灵净化成为文人士大夫思想行为的特点。

第二,由于战乱和受老庄玄学的影响。士大夫们隐居于自然山川中不再看重外在的功业,而追求任性放达的生活状态。思想有外用变为内省。文艺上,则有汉代的”文以载道”的文艺观转变为“缘情”文艺观,更加强调文艺的独立性。

图1 《洛神赋》(局部)晋顾恺之原作573×28cm藏于故宫博物院

第三,魏晋时期出现象顾恺之、戴逵等杰出的人物画家,他们积极的在人物画方面进行了探索。顾恺之的《洛神赋》等作品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进而转向重内心、重神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跨时代的贡献

③。

由此,在绘画中追求主观精神表达的气韵生动说便应运而生了。山水成为绘画题材后,大自然的花鸟竹木,山川雪月都被摄入到绘画作品中,山水画并没有被当成是一般的风景画,而是看作宇宙的缩影,心灵的净土,士大夫虚静超俗的精神气质在山水中得以体现。

二、“气韵”在绘画中的内涵

“气韵”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她在绘画中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大。最初的“气韵”指绘画中人物对象透露的气质、精神、风貌、风度。④绘画发展到今天,她既指从画面中对象的风气韵度,画面中物象的生命活力,绘画者的精神境界,画面中的审美境界,又指笔墨等绘画形式语言所流露的形式意味、视觉韵律等,几乎涉及到绘画的各个方面。

“气韵”的用法在中国的古文中气和韵是两个概念,包涵两层含义。宋代画家荆浩提出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⑤气和韵就是分开的。那么什么是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天地万物是有气聚集而成。后来起被运用到文艺作品中,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①作文品位高低,首要的是气,作品之气就关联到作者的精神气质。在绘画中谢赫认为绘画艺术之妙在于气韵生动,气既代表作者的精神面貌,同时又体现事物的本质规律。谢赫在评论卫协、顾恺之等人的画时,用“壮气” 、“气力” 、“风骨”等词来形容,这些词语都带有刚性的特点,以此来形容绘画对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力量。所以在文艺作品中谈气时,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综合作用于作品之上的刚性的影响。传神的神,实际也是由气发展而来的。

由上面的论述中可知,“气”是指作者的品格气概,所给予作品中的力的刚性的“感觉”,那么韵又为如何?韵表面看似乎与音乐有关。“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就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②但是从绘画中找到音乐只能是意境上的关系没有人能在绘画中真能感到音响的律动。实际上把音乐韵律的观念用到绘画上,只不过是比拟性的说法。音乐与绘画在艺术精神上固然可以相通,可以相比拟。不过音乐与绘画,在艺术上毕竟是处于两个对极的地位,是不同感官体会的不同艺术形式。因此,中国绘画的韵,其实指的是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是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间。把这种神形相融的韵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就是韵。③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要表现对象外在的形与色,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画面才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就是神的体现,所以气与韵其实是神的进一步发展,气常称说成“神气”,韵常说成“神韵”,另外人的性格有刚有柔,即使受同一思想影响,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所以同

是受玄学影响而产生的“神”,也有刚柔之分,而气韵的提出,正是神的具体化,把这早已存在的有刚有柔的差别,加以清晰、精密。画家的主观性格有刚有柔,注入到作品中,也有刚柔之异。谢赫所说的气,已如前所述,指表现在作品中的阳刚之美。他说指的韵,实际上是指表现在作品中的阴柔之美。④

总之,气韵是代表绘画中两种美的极致,气韵概念的出现,是受老庄玄学的影响。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的思维体系下发展的。庄学提出的清、虚、玄、远的观念,在韵中得到体现。⑤具体到山水画中,李唐一派的北宗画以气胜;而以王微为代表的南宗画则是以韵胜。实际上山水画的进程是则偏向韵的这一方面发展。

三、“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国画山水的风格样式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发展,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是表现南方山水的秀丽雅致还是北方山水的雄浑高大,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把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做为绘画的追求目标,采用不同的笔墨的表现方法,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山水文化。在山水画中谈到气时,多以“气势”一词代替气韵之气。自从五代荆浩把“气韵生动”的概念引入山水画论之后,以韵来谈论山水画者逐渐多了起来,这一概念已由原来人物画的客观传神转向了山水画中表达作者的主观精神,由再现走向表现,从写物走向写心,画家对自然山川的生动感受,已化为自己的情思和感悟。

(一)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的笔墨上的体现

图3 现代李可染《漓江山水》纸本设色46×69cm

不管是北方山水还是南方山水,山水画要靠笔墨来表现,笔墨就好像是音乐的音符,如果没有音符就不会有优美的旋律,山水中的气和韵正是在技巧上对笔墨的要求。自从唐代的王微张璪首先掀起水墨运动以后,在以山水为主的作品中,便常在笔上论气,在墨上论韵。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吴道子笔胜于像,骨气自高”①是在笔上论气。王维在山水中开始用破墨,所以荆浩称王维:“笔墨宛丽,气韵清高。”实际上是以墨论韵。由于国画所用的毛笔,墨水,宣纸等材料的特殊性,所以出现了独特的表现方法。从气上来说,也就是从用笔上来说,绘画者通过运用正侧,拖逆,提按,顿挫,揉摆,等不同笔锋、笔法,可以创造出干、湿、浓、淡、实、虚,

图2 现代吴冠中《春雪》纸本设色137×69cm藏于中国美术馆

等极其丰富,千姿百态,妙不胜言的艺术效果。谢赫在提出“气韵生动”之时就总结了“用笔骨梗,笔迹困弱”、“动笔”、“笔迹”等理论阐释了运用笔的皴,擦,点,染,来营造绘画的意境,山水的精神。把山水的博大和人的精神溶为一体。我们知道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不同于西方用块面来表现,山水画中用笔的不同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点线的组合。山水画的点线形态是特有的,不同形态的点线体现不同的意韵。比如说“屋漏痕、折衩股、行云流水、飞白”等形式的线条,给人以庄重、坚韧、畅快、强劲等不同的感觉。如果毛笔水分充溢,线条则显的深沉,圆润;如果毛笔干涩颤抖,线条则使人联想到艰辛与坎坷。

山水画中甚至不同的点都给我们不同联想和想象,比如说重叠的浑点,有飘渺苍茫之意;大圆点,则显的沉着响亮。山水画中的这些用笔,这些点线的组合所形成的不同皴法就是为了表现山、石、树木、云、水等大自然中不同物体的气而产生的,比如说折带皴、斧劈皴、云头皴、米点皴等。笔法是山水画的骨架,也就是说,气是山水的刚性之美。体会到点线的意蕴,就会更好地发挥山水画中点线的抒情功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春雪》中纵横交错的点线组合让作品中的山体充满了自然的刚性。王船山曾对山水画中用笔作过精彩的描述,“山水用笔从空中直落,如同墨花飞舞,和画面上的虚日,溶成一片画境,恍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不在外,既无轮廊,也无丝理,可以生无穷之情”。②

山水画中笔上论气,在墨上论韵。韵在山水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墨,是画家表现描绘对象形神和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有力的绘画艺术手段,通过水与墨的巧妙配合,以及上面提到通过和笔法的结合,形成了泼墨,破墨,积墨,等不同运墨的变化。山水中的墨又分五色,即干、湿、浓、淡、焦,用墨要清、明、灵、活、厚,不能浊、晦、呆、滞、薄。用墨的好坏直接影响气韵生动。墨通过水的调和在宣纸上产生千姿百态的墨象变化,表达出绘画者不同情绪内容的墨意之美,使各种相异的墨象重叠交错,组成了象交响乐一样有节奏变化的墨律之美。这种山水画中墨的层次美与韵律美的高度统一就形成了“墨韵”。山水画中有墨的变化而形成的柔性之美的“韵”结合“骨法用笔”和其它绘画表现手段,鲜明地表现客观描绘物象的“形神”和表达创作者主观的“情意”。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漓江山水》墨韵十足,犹如“江似青罗带,水如碧玉簪”,①从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水墨淋漓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是墨中见韵的典范作品。

其实上笔与墨是分不开的,就好像气与韵分不开一样,气韵是个整体概念,是从统一中去看绘画意境是否和谐。笔是墨的骨架,墨是笔的灵魂,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与墨是统一在山水画中的,不可能出现那幅好作品中有笔无墨或者有墨无笔。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的体现就是要求笔与墨要完美结合。山水画中的笔墨线条是书法的多变,连贯,演变,有流畅,交融的特点。它或灵动飞舞,或沉着凝重,一笔下去既可以细的如同丝发,也能粗大如同碗口,有很大的随意性,灵活性和自由性。中国山水画家历来强调要“力透纸背”,强调“线要有力,点要有神,墨要有韵”,甚至是一个苔点也要给人以“如闻击鼓”之感。总起来说,墨、线要在宣纸上立得起来才具有生命,才是气韵生动。有笔有墨才是画,有笔法才可能有艺术的魅力,没有笔法也就失去绘画的意义。气韵生动是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有韵趣的笔墨才能有活泼优美的意境。唐代疯癫书法家张旭因为观看公孙大娘的舞剑而草书大有长进,同时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因欣赏裴将军的舞剑而画技倍增,舞蹈和武术的刚柔和绘画的刚柔是相同的,“气韵”和笔法的结合达到了由人之传神,到物之传神,又到笔墨之传神的完美境

界。

(二)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的色彩和构图空间上的体现

图4 清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127.6×46cm藏于故宫博物院

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的体现不仅表现在笔墨上,还表现在山水画的色彩和构图空间(经营位置)上。山水画在构图上留有大量空白,不象西方风景画那样满画面的铺展。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艺术思想中,以“淡”为韵、以“清”为韵、以“远”

为韵、以“虚无”为韵。这是受老庄艺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山水画中,超越世俗谓之“清”,“清”则韵。“清”的意境,宋代苏东坡特别重视,在他的诗文里有“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②“清”继续发展有了“远”,所以才有了后来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著名的三远的概念,即高远、深远、平远;在进一步,清远或者平远向前就是虚,是无。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又将郭熙的三远加以发展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这虽然是对郭氏的扩充,实际上已把远和虚无相接。元黄子久在《写山水决》写到“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彩,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由此可见气韵应当在空阔处加以领会。③空阔即是虚是无。以虚无中感悟气韵,这是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山水画的空白在意境上是在虚无中藏境。藏境,又是山水画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而形成的一大艺术特色,使人由一点而想到更多的物象文化。

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画的《荷花水鸟图》,单单几朵荷花,却没有池塘,但却能给人以满幅水溢的感觉。假如画上背景,那立刻就限于一个角度,并把自己死死束缚在一个封闭狭窄的小角落里,反而让人感到画蛇添足。但是不画背景,就不一样了,就会使欣赏者似乎邀游于无限的画境之中,四面翱翔,并且叫人遐思瞑想,回味无穷,进而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山水画黑白布局更是表现气韵的需要,白就是虚,远,疏;黑那就是实,密。白与黑相互交叉呼应,相互渗透,使画面上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能出形,白能藏象。山水画家历来强调要“知白守黑”,既是立足于黑,还要考虑到白,白与黑的空间布局正是为了通气达韵。比如在画面上三角都是黑的、实、刚的,那么必然有一角要留白,不然画面就压的透不过气来。反之,留白多而分散,则显得“漏气”。画面中的“白”,使得画面有松灵虚幻之感。当然,“留白”的好处,还得依靠“墨”的点醒经营,才能出现气韵生动的效果。

山水画的黑白布局是气韵生动在空间上的体现,那么气韵生动在山水画色彩上的体现则是造就了东方特色的淡彩水墨山水画,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①庄子认为:“五色乱目”,五颜六色太过世俗,只能刺激人的感官,并不算真正的美。中国山水画家抛弃绚丽世俗的五颜六色代之而来的是“素朴”的中国味水墨山水画,千余年来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而延续至今。因为在中国的艺术思想中,以淡为韵。不同与西方的风景画是用黑,白,灰,光,影,五大色调来固执的再现自然,而中国的山水画中则是以“气韵生动”为核心,将诗歌,书法,绘画和谐的交融为一体来达到一种阴阳相对,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唐朝张彦远在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出“运墨而五色俱”②这里的“五色”代替自然界中的赤,黄,黑,青,白五种颜色,也就是说要以墨来代替色彩之意,这样不仅能表现空间远近,明暗和阴阳,而且由此形成的干燥湿润、人品、性情等更味丰富的内容。正是这样的色彩观再结合山水画中特有的笔墨本身的形式美节律美,再配合用笔,造型,章法布局,黑白空间等艺术手段,为创造山水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服务。

山水画中颜色的变化,基本上是多层水墨变化而注重单纯,讲究的是厚薄浓淡的微妙变化,这是由长期以来山水画以墨为主要载体所决定的。因为纷繁的色彩和复杂的装饰不但不会给画面增添光彩,而且会破坏防碍山水中笔墨的表现,进而

破坏气韵的形成,那么整个画面就会四分五解,作品当然也就不再拥有韵味和表现意境的力量。

结语

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往往漫步于茫茫山川之间,不像西方画家背着画本画架,对自然风景一笔一画的模仿。中国山水画家不关心山泉,水体,樵夫,村野的物理形象,颜色光影,而是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自然界的万物中,去品味道之苍茫,韵之天然,逍遥无极和纯净的自我胸怀。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注定了山水画不是直接的克隆自然,而是在山川村野中修心养气,诱发灵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将主观之神流露于笔墨之间,以手应心,虚实相交,因心造境。山水画家靠笔墨的变幻无穷来营造“气韵生动”的绝妙境界。要理解“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体现,就得理解山水画中的笔墨,淡韵,黑白空间。山水画一定要有气韵,如果无气韵,即无生命,决不能成为一幅好的作品。

“气韵生动”与美术史论中“传神”论、“得心应手”等理论是相通的。“生动”是对“气韵”的形象效果的描述。“气韵生动”在山水画的体现中就如同是天空中一片随风而来的白云,远远的从来的地方来,到要去的地方去,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和随意;又如同是山林中潺潺的溪水,一旦遇到陡峭的山崖便自然形成气势壮观的飞瀑,然后那汇聚成为一泓深潭,再随着平坦的平原蜿蜒向前流去…

①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17.

①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9.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96.

③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0.

④吴冬梅. 再释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

https://www.doczj.com/doc/fe14004496.html,/magazine/article/1003-9104/2005/03/186725.html.20 07年4月11日访问

⑤从龚贤积墨画风看宋人山水画制

作.https://www.doczj.com/doc/fe14004496.html,/homepage_show.asp?id=514. 2007年4月3日访问

①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424.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51.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06.

④熊礼汇. 中国古代的文气论.

https://www.doczj.com/doc/fe14004496.html,/wx_16941_d3.htm.2007年5月7日访问

⑤刘承华.从与意、味、气之关系看中国艺术中的韵.

https://www.doczj.com/doc/fe14004496.html,/blog/u/8019/archives/2007/1536.html.2007年5月11日访问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11.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85.

①潘怀萱.美哉中国画.

https://www.doczj.com/doc/fe14004496.html,/gb/node2/node802/node806/node170898/node170906 /userobject15ai1749131.2007年6月1日访问

②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1.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12.

①傅佩荣. 五色令人目盲.

https://www.doczj.com/doc/fe14004496.html,/u/4a57bcc9010009r6.2007年5月6日访问

②田黎明.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4.84.

浅谈“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 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作为审美创造的最高法则则置于“六法”之首,而其他“五法”则属于技法层面而依次排列于后。“气韵生动”作为最重要的一法,概括了另外“五法”的表现特质,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最具稳定性、具有概括力的原因之一。其他“五法”的技术因素,只有在遵循“气韵生动”这个最高法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自身、获得其意。明代汪珂玉概括得好:“谢赫论画有六法,而首贵气韵生动。善骨法用笔,非气韵不妙;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颖

6论艺术作品的意蕴与气韵

论艺术作品的意蕴与气韵 解析: 艺术作品的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关于意蕴的理论内容,书中比较详细了。意蕴具有四个层次和三个显著特点。(详见尾注或者听我讲课的课件)。i关于气韵的概念,也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考生需要掌握的。气韵的理论很复杂,但是有一个脉络。最早出自谢赫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一开始本义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后,气韵生动的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而且作为对整个绘画艺术性的衡量标准,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详见尾注) 这一题不仅仅是将两个概念分开论述,而是要论述二者的关联,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是本题的难点。所以这一题不是单单考两个重要的概念(其实每个概念都可以独立成篇进行分析),而是在掌握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就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每个概念的特点所在。 回答本题的框架: 第一,要给这两个概念下定义。 第二,指出二者的相同指出。意蕴和气韵都是通过形式表现精神内涵,及意在象外。

第三,分析二者细微的差别。 1意蕴是深刻人生哲理,气韵是万物生命活跃。2意蕴的评价是隽永、气韵的评价是生动。3气韵以气质、神情贯穿在艺术作品中,意蕴蕴含在艺术作品的四个层次中。4艺术欣赏中,意蕴需要心灵体悟,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气韵靠生命体验,表现出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第四,结尾。 答题: 艺术作品的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意蕴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 气韵本义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原意是指表现对象要传神生动,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及形神兼备、传神,以后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而且作为对整个绘画艺术性的衡量标准,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指作品形象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时还指形象所表现出的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意蕴和气韵都是艺术作品评价的至高标准。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侧重。 首先二者体味都是要通过美的艺术形象来传达。任何艺术作

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金奖)作品欣赏

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金奖)作品欣赏 中国历届美展第一届《参军》王式廓(素描)王式廓(1911—1973) 字子容。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第二届《红杏枝头春意闹》于非闇(彩墨画)于非闇:1889.3-1959.7,字非厂、名照,别号闲人。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蓬莱。擅长中国画。自幼得书画家传。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作品有《玉兰黄鹂》、《丹柿图》、《牡丹鸽子》等。著有《非闇漫墨》、《艺兰记》、《中国画颜料研究》、《我怎样画花鸟画》。出版有《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等。第三届《平型关颂》姚天沐李玉滋姚天沐:,1930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51年考入东北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1955年毕业分配到山西工作,历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等职。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

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李耕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玉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 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山西壁画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第四届《搬运图》罗德安(搬运工人)年画罗德安:一九四二年生。湖南株洲人。擅国画。株洲市搬运站。自 学美术,在株洲市第二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业余创作。作品入选全国美展。作品有《搬运图》、《普通劳动者》、《母亲的忧虑》等。第五届《人民和总理》周思聪151x217cm周思聪(1939~1996),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著名女画家。天津市宁河县人1955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58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郭味蕖等诸位名师指点,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为北京画院 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太行铁壁》杨力舟王迎春(北京)190x178cm 杨力舟1942年生于山西临猗。画家。兼擅油画、中国画、书法、美术评论。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曾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协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委、研究员。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副主席。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王迎春女,

语文试题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绝代画师吴道子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来,首次驾幸东都洛阳。大概就是在这次陪驾期间,御用画师吴道子与书法家张旭、大将军裴旻相聚洛阳,联袂献艺,“各陈其能”,裴剑舞一曲,张书一壁,吴画一壁,洛城士民直呼“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若干年后,裴旻丧母,以金帛为礼,请吴道子为治丧在天宫寺画神鬼数壁。吴道子送还礼品,告裴旻说:“我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通幽冥。”裴旻应吴道子的要求,当众舞剑,剑法惊绝,“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观裴旻舞剑毕,吴道子当即挥毫作画,“俄顷之际,魔魅化出,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唐李冗《独异志》)。 中国绘画是以庄子哲学为精神宗旨的。庄子认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是“以天合天”,即在人与对象的双重自然状态下实现物我浑融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生命最真实和自由的展现。《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招试画师,应试者皆循规拘礼,唯有一后到者,“解衣盘礴赢”,任性自然地投身于画作。宋元君称此人为“真画者”。所谓“真画者”,是突破规范束缚而进入自由率真的创作状态的画家,他将绘画展现为自然神妙的创作——“以天合天”。这个“真画者”的形象,就是庄子为后世中国画家塑造的模范。 在各种现实拘束下,画家要进入“真画者”的自然状态,就需要借助适合于自己的特殊手段。吴道子观裴旻舞剑,“见出没神怪”而“挥毫益进”,这“剑舞”的首要效力,就是帮助他从日常束缚中解脱出来,跃进到高度自由的创作状态。当然,吴道子与中国艺术史上诸多才情卓绝的大师一样,最常借助的“解缚”途径是酣饮。张彦远说,吴道子“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历代名画记》),通过酣饮而沉醉,“吴道子”们就进入最本真自然的状态。“下笔有神”,是他们在这个状态中艺超技绝的写真。 吴道子的绘画,师法张僧繇,又授笔法于张旭,以迅猛凌厉的气势取胜,张彦远称其“天付劲毫”“气韵雄壮”。苏东坡的诗描写说:“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王维吴道子画》)吴道子是一个极善于针对不同题材营造不同绘画气韵的画家。他画《地狱变相》,是“笔力劲怒,变状阴怪”(段成式);他画神仙世界,是“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朱景玄);而绘画颂赞李唐王朝列位先王的《五圣图》,他展示给观者的却又是“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杜甫)。吴道子的画作,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朱景玄曾听长安景云寺老僧传说,吴道子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吴道子画作最具感染力的时刻,是他画佛像背后的“圆光”的时刻——他不用圆规角尺,一笔而成。“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这一绝,他总是留在整个壁画完成之际,当众表演,而且总是造成“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的极烈轰动场面,屡试不爽。(《唐朝名画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吴道子、裴旻三人曾经相聚洛阳,分别献出书、画、剑绝艺,引起轰动,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B.裴旻的剑舞、张旭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难得一见的绝技。 C.为给母亲治丧,裴旻以金帛为礼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吴道子虽不取报酬,却提出了特殊要求。 D.吴道子为完成斐旻的请托,请裴旻舞剑,因为他认为裴旻的剑舞“猛厉通幽冥”,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 第一节绘画作品鉴赏 【本节学习提示】 绘画是美术表现的常见形式,对于学习者审美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学前教师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是幼儿认识美术、走进美术天地的必然通道。而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则可以更好地促进鉴赏者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中西绘画的表现形式、方法与特点。 2、学习鉴赏中外绘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3、学习指导幼儿绘画欣赏与创作的方法。 【观点品读】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2、“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4、诗、书、画、印。 5、“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现自己。但是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化”。(塞尚) 6、“一个三角形的尖角和一个圆圈接触产生的效果,不亚于米开朗基罗画上的上帝的手指接触着亚当的手指。” (康定斯基) 一、中国绘画作品鉴赏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绘画历经了数千年的丰富、变革、发展后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乃至世界艺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因此,鉴赏中国绘画,不仅能够提高对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及个人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中国绘画概述 中国绘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理解是指从古自今,在中国地域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绘画艺术,如中国史前绘画、古代绘画、近代绘画、现代绘

画等;从狭义理解,特指中国传统绘画,也称“中国画”、“国画”、“丹青”等,以中国特有的毛笔、墨为主要工具材料的绘画,也泛指采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体现传统审美特征的绘画。 中国画造型要求“以形写神”,追求神似,讲究意境的传达;章法、布局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重视用笔墨情趣,色彩富于装饰性,强调利用线条、墨、色的丰富变化表达作者的个性和审美情感。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可以按材料分为水墨、设色两种,或按笔法分为工笔、写意两种,加上各自的过度形态,形成了更多的方式,如下表所示1: 本节将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作品展开欣赏。 (二)中国传统绘画鉴赏 中国传统绘画是相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而言的,特指“中国画”。在绘画形式上,更注重于传统的继承,表现上,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在绘画的材料上,也是以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纸、色为主。 1、中国传统绘画的品鉴方法 认识任何事物最好的方法是比较。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与西方传统绘画作品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西方传统绘画注重追求“形似”,着重事物表征的真实再现,而中国绘画注重追求“神似”,着重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神”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理解了中国艺术的“神”,就是理解了中国绘画艺术。所谓“神”即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把握中国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所应当把握的第一件事。我们如何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呢?在此,我们借用谢赫2的“六法论”来品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2、中国传统绘画作品赏析 1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

————————————————————————————————作者:————————————————————————————————日期: 2

浅谈“气韵生动” 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作为审美创造的最高法则则置于“六法”之首,而其他“五法”则属于技法层面而依次排列于后。“气韵生动”作为最重要的一法,概括了另外“五法”的表现特质,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最具稳定性、具有概括力的原因之一。其他“五法”的技术因素,只有在遵循“气韵生动”这个最高法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自身、获得其意。明代汪珂玉概括得好:“谢赫论画有六法,而首贵气韵生动。善骨法用笔,非气韵不妙;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颖

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

气韵生动臻于化境 —王伯敏《山居图》赏析 作者:张淑敏王伯敏(1924—2013),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浙江台州人,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为徐悲鸿、黄宾虹弟子。1952年起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生前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理事,先后出版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美术史》等43本巨著,逾千万字。还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1992年,国务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2004年,浙江省政府为王伯敏颁发“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荣誉奖”。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王伯敏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荣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被誉为“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文人画家。他年轻时代精力充沛,以美术史论研究为主,同时空闲之余刻苦钻研古人和他人笔精墨妙的技法,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七十岁以后,他虽年事已高,但仍宝刀不老,在减轻理论探讨的同时,开始主攻书法、绘画。他长期深入生活,面向现实,使用了纯熟的笔墨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厚薄发,使其山水画构图大胆,突破了以往画家的创作格局,法古与创造交相为用,笔墨拙朴,浑厚华滋,,且虚实结合,烟云满纸,善长善露,无色纷呈,气韵生动。表现出新的气象和意境,足见其功力深厚。其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高格的情怀、几十年的修养、加之明理见性后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八十岁后,他衰年变法自然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卓然成就一代文人画家。 王伯敏先生曾说“书画,读书余事;画时,心一定要诚。”“我有时自己在做实验:水冲墨,色冲墨,墨调色,不是在画外调好再上,而是直接在纸上调。弄不好一塌糊涂,但必须试试。”由此可见他通过长期的试验,作画已摆脱了传统技法的约束。他竟能将认真与洒脱、严谨与大胆的心态调和得如此微妙,这是一般画家不可能做到的。正因如此,他能够熟练的以渍水、凝水、泼水铺在生宣上运笔。或以水破墨、水破彩、或以墨彩冲水,或让水去冲宿墨。使其山水画作品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神韵天成。几十年来,他在梳理中国美术史论脉络的同时,对中国山水画的特性(章法、空间、透视处理、笔法、墨法、水法、用色、意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解读、实践和总结。提出了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的“七观”理论。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法”;提出了中国画的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被称为“水法九种”,对绘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十岁后,王伯敏喜欢以重彩来画山。创建性的对石青、石绿、朱砂、赭石,以单色用。多数以白粉代水用来调色,使其产生儒雅、厚重、清新的色彩效果。这也是他山水画作品的一大特点。 八十岁后,王伯敏隐居深山读书、画画、修身养性。为了免于受到打扰,他晚年居住在大奇山中,过着与世隔绝,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大奇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在富春江南岸是一处集江南山水与草原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区,史称“江南第一山”。境内山峦,怪石,峡谷。溪瀑,以、雄、险、奇、秀、旷著称。他居住在富春江南岸的大奇山之中,饱览游玩富春江、大奇山的奇观怡景,通过他自己的亲身感悟,经过其抽象的概况、取舍、夸张和变形,艺术的再现了心中的千岩万壑、飞流瀑布、或红树青山、或狂风暴雨、或烟波钩艇、或长桥卧波,无不一一俱现,既是“以不是”为之,又是“似之”。正所谓“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语)大奇山,为王伯敏衰年变法、后期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优雅的创作环境和创作素材。

当代名家经典书法赏析:气韵万千 大家风范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鲁迅先生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它的魅力就是中国人的魅力。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书法,这一国粹便映入眼帘。进入这扇浸染着墨色芬芳的大门时,你会发现,值得我们敬仰的那一撇一捺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这或许就是千百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爱极至深的书法的魅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幅当代名家的经典书法佳作,供您欣赏、品评! 【启功亲传弟子--李传波】 (1)启功亲传大弟子李传波精品力作《沁园春雪》作品来源:易从网 【评析】李传波的书法作品风格跟启功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其独特的创意在其中,继承了“启体”的“五三五”不等份结构划分法和启功注重书法作品的“韵”,但是又刻意的追求骨感流畅,喜于把“启体”夸张化,立体化。 此幅《沁园春雪》书法,整体看起来秀丽、温婉,线条不以厚重取胜,而是在恬淡间表现其运笔的畅达与精致,笔划变化丰富,注重虚实轻重和韵味、意境,每一笔都流畅简洁,每一个字都亭亭玉立,如仙鹤独立,高傲洁净,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通过欣赏其作品,窥其创作心态的自由自在,意趣盎然,笔划之间尽显淡然韵致,洋溢着一种清雅的艺术品味,以及作者的一份纯真的审美情怀。 (2)竹报平安节节高升李传波精品红竹画系列《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评析】历代中国人一直有着浓厚的竹子情结,"东坡肉"的始作俑者东坡先生居然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而竹痴、竹仙板桥先生更是几乎家喻户晓。竹和松、梅、菊等自然形象,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具有了符号象征意义。 李传波笔下的红竹,可以说是其高贵品质与文雅情操的真实写照,其每一幅红竹画作品,那竹之骨节都犹如天之骄子傲然挺拔,无半点粉饰痕迹,红色的竹叶疏密有致,随风漫舞,犹如佳人的纯秀,清美且含情。更值得一提的是,空白处采用启功体书写名家咏竹诗句,每一个字都柔情似水,顾盼生情,颇具启功的风采,这也是其红竹画作品在当代竹子画题材中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原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无论是装饰、送礼还是收藏,都是不错的选择。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 (1)天下第一福国宾礼书法家观山经典书法《福》作品来源:易从网

美术学毕业论文论中国画气韵及欣赏

论中国画气韵及欣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 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是中国艺术的典 型代表,是一种精神性、哲学性很强的艺术。中国画是建立在艺 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 意象造型,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 界。一、欣赏中国画要看气 韵所谓“气”指先天的气质,秉性。气质,系指 创作者本人主观能动性与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韵”指发而为 画的笔墨情韵。金丹元教授曾把中国艺术思维气质概括为雅、游、和三种形式,这三种思维气质完美融合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是 指人的精神与人格修养。新儒学学者徐复观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过:中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象得成为神、灵、玄。通过某种形象而将其画了出来,达到最高的画境,以自己的精神 为创造对象传承中国画的精神。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言术“六法”时,首先提出“气韵生动”之后,接着说 “骨法用笔是也”。很明显,谢赫将“骨法用笔”列为“六法” 中第二大法,这一方面说明气韵与笔墨的重要关系,气韵全由笔 墨而生,舍笔墨无从谈气韵。中国绘画的用笔用墨,历代画家、 理论家都做过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气韵不能师授,人品胸襟都可以修养,后天的补养修炼有与扩充 先天气度的不足。董其昌也说:“气韵不可学,此知而知之,自 有之授。”郭若虚将人品视为绘画的必要前提,所谓“气韵”是 人的个性在整个心性流露出来的,本自心源,必在生之,故不可 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期然而然。文如其人,画如其画,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之者,

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画作品赏析 系别:教育系班级:12应心班姓名:张晴雯学号:122212150 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于全世界,诗意,可以说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使人在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着艺术美! 阎峰的中国画风神超逸韵致清婉。或设色、或水墨,或斗方、或扇面,或巨幅大作、或雅致小品,在从不以画家自居的阎峰笔下俱是神采飞扬,从容自得。虽然阎峰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览但一直很低调,看得出阎峰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随心所欲之间,个性使然。 阎峰出生大连,从小在东北部队大院长大自幼爱好丹青,15岁随父母来到苏州。他的身上有着东北汉子张扬豪爽的个性,在他的巨幅大作中能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他的大道天成。然而他也有江南委婉细腻的一面,他的扇面小品颇具诗意,运思落笔,不紧不慢,指掌之间心会神融,意蕴悠长。 “搜尽奇峰打草稿”,生活中的阎峰是一个有心人,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心灵感受。注重绘画创作题材的积累,他曾无数次在海边驻足、在山林穿越、在乡村往返,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收获心性。因而他笔下的山峦、河流、乡村,不仅形象独特,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既“我有我法”又“言之有物”,用笔老辣、爽利,甚至有点恣肆,浓淡枯湿的变幻,在墨块和线条的交融中意蕴万千。 令阎峰颇为得意的是他精心创作的以海为题材的作品,他的《海》长卷系列作品大都场景开阔,气势宏大,汹涌澎湃的海浪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在视觉上有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其中以画面辽阔、气韵生动、人物传神最为惊异,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但见突兀的山石上,人物形象凝神远望,咏叹人生,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堪称力作。而他的斗方、扇面人物小品不求大雄强、大气派,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听涛、或对弈、或静观,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可谓风神超逸,韵致清婉。 阎峰说他的艺术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他说很幸运赶上这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太需要英雄,激情岁月推动着我的创作。继承传统、创作唯一,是我的创作追求。 他说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不论生活在贫困还是富贵时,今后他

“气韵生动”之我见

“气韵生动”之我见 “气韵生动”一词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该词的出现已成为中国画创作与品评的指南,受到历代画家与评论家的推崇和青睐。鉴于“气韵生动”一词在中国画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对“气韵生动”进行剖析和探讨。 首先,让我们翻开历史寻找“气韵生动”所出现的前因吧。在汉代,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舞蹈、杂技等都是热烈的、飞动的、虎虎有生气的内容。画家喜欢把龙、凤、舞蹈中的动物等作为表现题材,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题材。到了汉末魏晋乃至六朝时,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然而人的精神极其自由、解放,富于智慧也浓聚着热情。人心希求安静,清谈之风大盛。随着政局的动荡,战争频繁,无论是下层民众还是“名人志士”的性命皆如虫蚁。儒家正统经学思想因繁琐迂腐、趋于没落,“玄风”相对大振。“老庄思想”为根基的玄学成为时代风尚,审美意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实用道德的角度向审美的角度转型,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的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觉醒了的自然审美意识对六朝美学的建构实有深刻意义。 谢赫是南齐时代的人物画家。他善描绘时装仕女,其所

著的《古画品录》最有影响,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首先提出了绘画的目的是:“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这就说明能精通六法的少之又少。他又指明精通六法当属陆探微、卫协二人。在《古画品录》中曾写道:“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精通六法的难度之大。在这段真实的描写过程中,六法的高深和运用六法的重要性已一目了然。他的这一理论认识在绘画史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赫所提出的这一美学范畴是因历史背景形成的,对《古画品录》的理解也应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在这本美学论著中所提到的最为著名的六法之首“气韵生动”不仅仅是提出一个简单的审美要求,而且是对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谢赫所述的“气韵生动”列众法之首,并非是简单的排序,其他五法都应贯穿“气韵生动”来发挥各自的分子作用。“气韵生动”应是其他法度的总则和纲领,其他五法是基础,是其他画家在艺术创作中所应具备的基本功,是可看到、可摸到的画家应具备的知识。例如:“骨法用笔”,讲的是画家手头功夫的修炼与要求。谢赫在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最新文档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 王?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25岁以前为早期,主要摹仿古画,笔墨尚未成熟,显得有些幼稚,35岁到60岁为中期,这时期他广泛吸取前人优良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作画又专心精意,不肯苟简,因此,这一时期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 王?出身于文人世家,祖上五世均善画,王?自幼也喜爱绘画,曾拜同乡张珂为师,经常为画商摹制假古画出售,20岁时已具有极高的仿古能力。他的才能被王鉴发现,收为弟子,又介绍给王时敏,遂得到二王指授,并拿出家藏珍品让他临摹,王?画艺又有大进。40岁左右已成为一代大家,时人称为“画圣”、“海内第一”。60岁时,他由王原祁推荐,被康熙召幸,作《南巡图》。60岁以后是他的晚期,由于求画者甚多,作品多为应酬之作,难免粗制滥造,还出现了不少代笔画。由于技法纯熟,形成了一定格式,下笔也往往带有习气,不及中期生动英姿,但晚年也有一些杰作。 在“四王”里,王?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在他35岁以前,以临摹古画为主,用笔工细,染色淡薄,但王?从35岁到60岁,开始广泛学习各种画家技法,用笔灵活多变,并且将各种笔法结合起来,画作的颜色明亮鲜丽,整体风格显得工秀、清润。晚期,王?的技法更纯熟,他把古人的技法进一步技巧化。更让人惊喜

的是,这个仿古画家还有了大量的写实表现。 清初“四王”,承董其昌画学思想,宗派观念很强。这是通常的看法。实际上,“四王”毕竟是四,而不是一,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 王石谷出身画工,他更少受一般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因而也更少顾忌,更少有先人为主的成见,虽然他后来与王时敏等人交游颇久,不可能不受到他们思想的感染,但在执笔或观画时,他基本还是能够从作品本身去看,去评,并且不大为理论所束缚。 石谷的集大成不仅表现在他仿一家似一家,临一人胜一人,广泛地抚拟唐宋元明诸大家,不分宗派;更表现在能汇数家于一纸,融异法于一炉,而没有拼凑的痕迹。即使在这样一帧小小的扇面上,他也能成功地把张僧繇、赵孟?、高克恭、方从义四人融会一体,而宛如天然一家,不能不令人服膺。怪道王时敏说他:“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意动天机,神合自然。尤如禅者彻悟,一了百了,所谓一超直人如来地,非一知半解者所能望其尘影也。”这话说的并不夸张。 集大成。这是王石谷生前和身后人们所论述他艺术成就的一个不断反复出现的重要词汇,而第一个将“集大成”作为王石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质并提出来的是王时敏。人们之所以关注它和重视它,是因为“集大成”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仅是凝聚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巨大劳动,同时还因此成为一种成就的重要标志。

中国绘画鉴赏

中国绘画鉴赏 学习这本绘画鉴赏后,我被中国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所吸引,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尤其卓越,下面就其作品《洛神赋图》进行适当介绍一下。 作者简介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

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 思想: 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艺术独特的创作理论,即通过想象获得最终的灵感。特别注意人物的“传神”,同时也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而自然地再现原作的神韵。顾恺之的功绩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升到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 说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最典型的就是“传神论”。顾恺之主张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想象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他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以“传神”的形式进行绘画,推动了绘画理论的建设,说明了他对生活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这种思想使绘画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表现的技巧不断的提高,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顾恺之所主张的绘画理论重点表现生活内容和塑造形象手法,使线描这一绘画手段得到更大的创造与发展,注重表现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画人物传神,重视点睛,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他认为只有将人物的神情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才能算是一幅传神的作品。其次,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突出人物的性格志趣将其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好像春蚕吐丝那样自然流畅。 2、作品主要思想 曾有人拿唐代山水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同《洛神赋图》对读,以设色全用青绿、线条平稳、均匀,山石有勾勒无皴法等特征上看出了李家山水在技法上跟顾恺之有一脉相承处,顾恺之在画史上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绘画美学家,他从理论上对“古法用笔”的体悟也有深刻之处。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洛神赋图》,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3、品评《洛神赋图》 人物: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

[VIP专享]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

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 王德成 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各人的审美观不同、对书法艺术理解的程度不同,因而在观赏一件书法作品时,感 受也很不相同。但是鉴赏书法作品,必须实事求是的对作品进行认 真细致的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象到内在来审视、精察、慎思、明辨,从而评价其艺术价值。 南齐时王僧虔指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就是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神兼备,又是以神采取胜的。一千五百年来,人们一直用他这个精辟的见解 作为品评书法的审美标准。 所谓形质,是指用笔、用墨、结体和布白等。神采,是指风神、气韵和书家的性灵等。形质是外在的,是物质,是表象,可直接从 作品上识别。神采是内在的,是意识,是精神,要靠观赏者去理解。书法是通过用笔、用墨造形于纸上的,通过点画形质,传其神情意趣,客观世界的自然万物和书家的情性修养息息相通。任何一幅优 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形质与神采的完美统一体。没有神采,固然是徒 具形质,但没有形质,神采却无由而生,因此,书法作品的审美也 是从形质开始的。 一、书法用笔与用墨之精道 由用笔、用墨而产生点画,由点画搭配成字。用笔是书法审美的最先条件。那么怎样的用笔才算美呢?首先,线条要有立体感,

宋代米芾曾言:「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这里的「圆」和「扁」,实际上就是指「立体感」(也有人称为「厚」或「薄」。)有立体感的线条当然要比一根看起来扁平的线条有精神。 其次,线条要灵巧多变,富有生趣,要达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孙过庭《书谱》)的要求。点画须有方圆、藏露和轻重缓急;两点相遇须左右顾盼、上下呼应;众点齐列要各具姿态;几画并列,要有主次虚实和俯仰敛放。不管是横竖撇捺,还是转折环迂,均应各自有容:或圆浑蕴藉,或锋芒毕露,因势生形合乎自然,这样就可大大丰富用笔的变化之美。 再者,笔画要有力感,要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这也 取决于书家驾驭毛笔这一工具的功夫和技能。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允许重复、修饰和涂改。笔力是书家在书写时线条达到准确境界的一种自然表现,最能鉴定书家的功夫。只有用笔得法,才能使毛笔柔软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线条必须是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苍劲老辣的线条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抖抖索索的故意做作。 清代包世臣说:「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用笔得法,墨 才会沉着不浮,才会增加作品的神采,产生笔情墨趣。自古以来有墨分五彩的说法,这五彩是个多层次的含义。在书法中,单是辨别墨色的枯湿浓淡是容易的,问题在于墨色怎样才算用好。有人喜用浓墨,有人喜用淡墨,要看用浓墨写的书法是否给人以润雅丰腴的

论绘画创作中的“气韵生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14004496.html, 论绘画创作中的“气韵生动” 作者:许瑜婧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1期 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 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一般来说,山水画的独立成科,是从盛唐时期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人开始的。其中李思训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金碧重彩的工笔山水,而吴道子、王维则对减淡重墨法的协议山水的发展有着大的贡献,开拓了中国画重笔墨的新传统,并对宋元以后文人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写意山水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重在体现画家本人在山水中所寄托的情思、思想和人生趣味,因此,绘画活动所具有的主体形意识明显增强了,画家本人的精神因素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因此这与气韵生动本质要求有着极大的相似。从唐代作家评论山水画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的很清楚,如杜甫在《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州趣。又如岑参的《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言: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喧幽趣颇异,出处事不同… …再如孙逖《奉和李右相中书壁山水》中所言:庙堂多暇日,山水契中 情。雨鞋高深趣,还因藻绘成。这三首为山水画所作题咏,都共同突出了画面中的“趣”,并且与画家的出尘之思紧密联系在一起,画中的山水实际上成为画家本人超脱情怀的象征之物。从本质上讲,画面中洋溢着山水之趣,也就是画家精神气韵的根本体现。魏晋南北朝的元气论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锺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宇宙元气构成万物的生命,推动万物的变化,从而

著名书法大家——陈靛介绍

1、人物简介 陈靛祖籍山东阳谷,1956年出生于辽宁开原。师从何应辉、叶文俊。09年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导师王镛、沃兴华、何应辉、叶文俊诸先生。研习书法二十余年溯源起于甲骨文、金文、篆隶。取法于锺王颜柳,涉猎张碑最多,追求韵致的拙朴典雅,意趣的率真素然。熔锺鼎大篆于一炉,集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身注重先秦金石的雄厚,也有六朝碑版的浑朴。主张意遂秦汉,法归晋唐。尊古创新继承发展。是书法中新古典理论实践者。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活动三十余次,作品刊登发表诸多杂志报刊。几年来,分别在广州、重庆、大连、哈尔滨、杭州、厦门、威海、烟台、临沂、桂林、贵阳等大中城市参加文化交流并多次举办联展及个展活动。2010年3月赴韩国首尔参加韩中书画邀请展。部分作品被美国、法国、日本、台湾、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及专业机构友人收藏,多处纪念馆、文史馆、碑林、碑廊有藏书勒石并入编名人大典作品集等。 2、艺术成就 国逢盛世,书道昌盛。仰望书界星空,群星璀璨。巨星光彩夺目,新空不断腾空。陈靛就是近年来升起的一颗新星。 在文革中度过少年时代的他,多经磨难。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追求完美——是他对待事物的态度。酷爱书法——是他与生俱来的秉性。

他自幼刻苦练字、自学书法,三十多年如一日,使他的书法修养日积月累、日臻成熟。尤其经过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学院深造专研后,其书风得到新的升华。 陈靛着力于帖学和碑学研究,以“二王书风”为根基,兼攻诸家,涉猎“张迁碑”最多。集古典与现代美于一身、注重先秦金石的厚重,也有六朝碑勒的浑朴。 观赏陈靛的隶书,会使人眼睛一亮,让人赏心悦目。其运笔灵动有变、不带修饰、潇洒厚重、气势恢宏。再细赏陈靛的草书,更会让人犹如船行三峡,气象万千;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时而风行雨散,水墨交融;时而心生意趣、大气从容;怀畅至极、自得欣悦。心正则明也:文书自然、情真道哉、禅意通达也。 当我们带着深度品味去欣赏他的书法时,也不难体味其中辩证的理念。它融入了人类宇宙规律的对立统一,笔法达到了对立统一的和谐型。方正刚直中带几度柔美;古典拙朴中带几分新巧、丰腴灵动中彰显浑朴;在纤细静美中略带阴柔、将润逐枯、带燥方润;在挥洒自如中突显一丝不苟、在变化多元中对立成一幅心画。陈靛的书法是古典与新奇的统一、是典雅与质朴的统一、是拙而巧的统一。当代书坛名家王镛、沃兴华、何应辉、丛文俊诸先生均高度评价陈靛作品在对立统一中渗透着和谐之美,具有流畅自然、古拙典雅、温婉灵秀的艺术风格,不可多得。 近年来,陈靛参加过国内外各大书法展览二十余次,并赴韩参加“韩中书法邀请展”,应邀参加台、日本书法讲习论坛等。作品被多家报

谈气韵生动之“韵”------朱雨泽

谈气韵生动之“韵” 朱雨泽 “炁韵”(气韵)之说,史书最早见用于南北朝时代,“炁韵”作为一个艺术元素被运用到美术领域而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标准,并在后来逐渐被古人借鉴到文论中使用。在中国美学史上,谢赫第一次提出了“气韵”的概念,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并被后人奉为“千古不易”的绘画之“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且置于首位。“气韵”之“气”应为“炁”,(但这个气字应为“炁”才准确,我已另文论述),它是宇宙元气和艺术家本身元气化合的产物,亦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所在。 中国绘画的“炁韵”说和中国诗学、文学、美学的“意境”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炁韵生动”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的价值尺度和审美之根本。炁韵是中国绘画艺术本体之首要。在古人眼里,炁之有韵犹如声之有韵。谢赫的“炁韵”则是艺术家(小周天)笔下的创造,画面与宇宙万物(大周天)同节奏,是炁之节奏和谐的显现,以自然之炁韵为本。“炁韵”由此而延伸到文艺审美中来。中国古代画家即便是画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无不要在其中灌注整个宇宙的生命意识,而不是局限于画面的精心刻画。 “韵”的概念在美学中的演变,也有一个从音乐的形式和谐意义的“韵”扩大到一切艺术内在情趣意味的“韵”的发展过程。“韵”,《广雅》曰:“和也。”指音声的节奏、和谐,有律动、旋律之意。“韵”的意义从音响律动向风度仪态转移,正是基于形式规律的存在,基于审美对象呈现给感官的情感形式或西方人所说的“格式塔”。音韵和谐与生命节奏之同构、沟通,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作为联络中介,在西方,那是从物理和心理科学中推演出的“格式塔”,在中国文化里,中介就是那个氤氲浩淼的“炁”。因为兼有实体与精神二性,“炁”使得音韵可以毫不牵强地与生命的形上境界相类比,使万物皆著生命色彩,使天人之际,一派生机;物我之间,款洽融融。 “韵”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在道家认为是无为之至,“元气周行,始终无已”,决定于阴阳二气的交感,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天地之大理”,它所概括的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节奏和谐。“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阴阳变易通之四时,贯之日月,把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统一于一体。四时的流转,日月的交替,是一阴一阳节奏变化的显现,时间则是一阴一阳节奏变化的恒常表现和度量。据此,气运实质上是阴阳二气鼓动宇宙万物的节奏和谐,即自然之气韵。元代书法家杨维桢所释的“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大体能成为古人的共识,即气韵生动主要指在图画景物人物形貌之余更应有对其思想和精神状态的揭示,谢赫本人也曾将“气韵”说为“神韵”,说明这两者是相同的。 从理论渊源来说,谢赫的“气韵生动”是对前人尤其是对顾恺之“以形写神”论进一步拓展,而从理论创意来说,它从之于形神论更推衍到充溢天地万物的气的节奏韵律,即天地万物的气是比具体的物之形更为根本的,写形关键是要写出气的流动、变化。这样,它就比形神之辩迈进到一个更具有实证性、操作性的地步。宗白华先生指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