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客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客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客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客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梅州市规划局规划委员会:

有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但我们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有她自己独有的特点民间习俗,涵盖了:道德、礼仪、教育、喜乐、节庆、性别、姓氏、从业、劳动、居住、生活、饮食等多方面的习俗文化内涵。为了保存、留住、重视这一宝贵的民间遗产,本人愿尽余生之余力,全心全力投入此项极为重要而有意义的事业。拟建设一个客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以完整、系统、立体、生动地展现祖辈客家人原生态之模拟生活场景,让所有前来观摩者可以亲身体验生活,包括吃、住、劳作、学习、手艺;体会传统的客家民间生活与情趣。此项目简介如下:

一、项目简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梅州市客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

2、建设性质:新建。

3、建设地点:梅州市梅县**镇**村。

4、建设年限:2012年1月——2015年12月。

5、建设内容及规模:集客家文化体验、展示、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养生为一体的以客家女性——母亲文化为特色的精品旅游区。规模约为3000亩。

6、投资估算:总投资人民币10亿元。

7、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可成为全国妇联甚至联合国妇女重点保留和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几百万各地妇女组织和个人前来参观;每年吸引本地几十万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前来学习劳作手艺、体验生活;吸引几百万专家学者和猎奇旅游者前来探究、写作、摄影、研讨、体验。

(二)、项目背景

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相统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长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有活力与潜力的新型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旅游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发展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梅州旅游业发展环境迎来巨大机遇,梅州市按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定位,以“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努力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为目标任务,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着力建设特色宜居宜游城市,打造“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特色品牌。本旅游区所在的西阳镇纳入特色区范围,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给该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镇**村位于**镇高观音山脚下,距梅州城区只有30分钟车程。高观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海拔780多米,山顶望梅城,一览无遗,山上景色诱人,每年的游客络绎不绝。秀竹村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清新、水体洁净、植物繁茂、无工业污染。传统民居保存完好。发展客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有她自己独有的特色民间习俗,涵盖了:道德、礼仪、教育、喜乐、节庆、性别、姓氏、从业、劳动、居住、生活、饮食等多方面的习俗文化内涵。

2、客家妇女勤劳、智慧、俭朴、诚实、刻苦、能干,且崇尚文化教育,支撑维系整个家庭,甚至取代男人的特殊地位和主导作用,极大地区别于其它区域的妇女地位。客家妇女文化实

际上是客家文化的核心,也是客家民系的生活核心。这一奇特的现象,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现象,作为妇女研究的话题,将会引起全国以致世界的重视。这是人无我有值得重视发掘的亮点和重点。

3、此项目建成后,可以完整地保留以梅州客家人为代表的客家民间习俗文化;可以全面展示客家祖辈生活场景;可以借此对后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于传承。

(二)、可行性

1、参照新加坡圣淘沙“缤纷新加坡”场景展示和下加拿大村旅游场景和生活实际展示。打造系统、完整、立体生动的展现客家民俗民间文化,游客实际亲身参与互动的旅游产品。

2、**村与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叶剑英纪念园、灵光寺旅游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五指石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的景区形成网络,形成优势互补,是景区景点多样化和系列化,丰富了海内外游客在梅州的游览和休闲度假的内容。

三、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分析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本旅游区隶属梅县**镇。距梅州市区约10公里。**村背靠高观音山,每年经过**村到高观音的游客众多。

2、自然条件:山高水长的**环境优美,清澈而蜿蜒西流的白宫河水(上游即为梅州市清凉山引水工程)与顺流而下的梅江河相互交汇。**山地众多,山地土层深厚,温湿土质好,盛产松、杉、竹、木。是梅县重点生态林区。**村乃西阳镇的一个自然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一年之中,暖和多寒冷少,酷暑更少,四季冷暖各相所宜,适合农林牧副各业发展。四、总体布局

根据本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及现状自然景观和用地条件,规划将旅游区以客家文化的演示为主线,突出客家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包容宽恕、爱国爱家”的精神,按照游客文化情景体验时间序列进行功能区划分,通过对客家女性文化特别“客家母亲”的“传统”、“现代”、“未来”文化解读,顺应现代休闲社会和幸福养生发展趋势,将女性文化不同发展阶段渗透旅游区的三个板块中。具体如下:

(1)入口服务区

(2)文化体验区(传统)

(3)休闲度假村(现代)

(4)文化养生区(未来)

(5)生态保育区

五、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母亲坛:含母亲姓氏坛、母亲厨房、百姓菜馆等(约100亩)。

(二)手工坊:含酿酒、磨豆腐、打锤丸、炒茶等小食制作展现与参与(约100亩)。(三)喜庆楼:设不同的场地,如迎客堂、婚庆堂、喜宴堂、表演堂等(约100亩)。(四)对歌亭:为对歌、擂台、说唱故事场地(约100亩)。

(五)等路街:手信、土特产、礼物展示、办公、仓库(约300亩)。

(六)宾馆(上)、旅社(中)、客栈(下),三等级(约300亩)。

(七)农田、水库及户外观光参与劳作景点(约1500亩)。

(八)各板块的停车场及道路(约500亩)。

六、环境保护

(一)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本区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

1、将本区建设成为自然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客家文

物古迹保护完好,旅游服务质量高的文明旅游区。

2、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为游客提供最后的服务为前提,让游客来到此地有一种回到过去客家村族的感觉,满足游客的舒适感和快乐感,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

该区的建设地是**村,而目前**村还处于未开发之地,各方面的条件几乎都还没受到干扰,自然环境依然是山清水秀,客家房屋、道路、农田等等都保留得相对完整,该景区秀美宜人的自然人文风光是其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如何保护和进一步美化这些景区,就成为景区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规划中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合理持续的开发建设,使该景区的风景得以保持和完善。

1、自然生态景观保护

良好的大气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保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景区内要控制机动车辆的出入,严控周围不良气体的排放。同时要保护好当地的绿色植被,维护植被必须严禁乱砍滥伐,落实安全防火措施,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环保意识。

2、水资源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本旅游区的重点保护之一。本旅游区的水质以及水位应作为核心保护和监督。在景区的规划发展实施过程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保持水质清洁,及时和有效地处理景区的污水,要保护周围的民众用水以免受到污染,树立环保告示牌,提高游客环保意识。

七、旅游区规划定位

(一)战略定位

1、促进梅州“世界客都”和客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但客家文化遗产和客家文化建设相对不足,而赣州、河源等客家文化品牌建设如火如荼。梅州要想在做好客家文化建设,擦亮“世界客都”品牌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必须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若干能体现和弘扬客家文化的实体,向世人展示梅州的客家文化和风貌。本旅游区的开发能有效促进梅州在客家传统文化特别是客家女性文化的一件大好事,丰富客家文化产品体系,称为客家女性文化展示的弘扬的窗口。

2、加快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成功建设在相关政策配套基础上,同时需要依托于一批旅游景区(点)的建设,特别是文化型景区(点)的建设。只有在一批高质量的景区(点)或旅游区的成功开发的基础上,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带旺整个梅州旅游市场,才能真正快速建设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推动梅州旅游跨越式大发展。

(二)主题定位

本旅游区的开发建设立足梅州本地资源和客家文化为最重要的特色资源,打造以客家女性文化——“客家母亲”为主题的文化型休闲旅游区。并通过对客家女性“传统”、“现代”、“未来”文化解读,再现客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情,展现客家女人优秀的品质素养。(三)功能定位

综合考虑**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市场区位和未来旅游发展趋势,本旅游区的功能定位为:

一个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集客家文化体验、展示、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养生为一体的以客家女性——母亲文化为特色的精品旅游区。

(四)目标定位

国家AAAA级旅游区

广东省特色文化旅游区

(五)市场定位

1、按客源地市场划分

基础市场:梅州市

核心市场:潮州、汕头、揭阳、广州、深圳、东莞等。

拓展市场:客家地区如河源、赣州等地,珠三角其他城市。

海外市场: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

2、按客源特征划分

家庭市场

女性市场

青少年/学生

单位团体

八、政府支持

1、控制项目所需用地,有政府出面尽快租下梅县**镇**村周边用地,防止村民突击建设抢种,加重投资成本。

2、将以上用地调整为旅游规划用地,需用土地约为三千亩,详见项目规划。

3、争取省立项发文给予专项优惠,善用及争取国家各相政策,包括旅游、文化、妇女等方面政策,对项目给予奖励。

4、不足部分须向国家银行借贷的资金给予补息返税。

5、减免各项政府征收的各种费用。

6、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由本项目公司支付,政府的出让费进行减免。

7、本项目回报期较长,需以短养长,申请在城区划给三百亩配套用地,用于发展短线项目,解决后续资金。

8、通过法律程序,对项目进行投资主题招标,保障投资者利益。

9、配备专业班子,落实项目,配合招商引资,使之能快速启动。

10、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依托客天下,实现互补双赢。

11、不再批准类似项目在梅州投资,以免重复投资。

特此报告

****

2011年11月1日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后文简称长阳县为土家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 生态环境优越、民间民俗文化极具特色,旅游产业是长阳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将其打造为 全国知名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长阳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本文揭示开发利用长 阳县的民俗旅游资源时,应自觉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遵循长阳民俗旅游发展特征,并在保持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永续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前言 民俗文化,指的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事项来 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某一特定地域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并借助于一定 的旅游设施开展旅游活动。地方性、特色型、神秘性等满足了游客猎奇、求新、求异、求 知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旅游从发展伊始,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是一种高品味、 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满足了游客全方位的旅游需求,比如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休闲养生 等等。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湖北宜昌长阳民俗文化 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为研究视角,探讨该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一、长阳县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 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称。长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旅游强县,被誉为“梦幻土家,巴土天堂”。长阳文化三宝为 山歌、南曲、巴山舞,流传至今的哭嫁等众多奇风异俗,成为古代巴人遗存在清江画廊的 活化石,也为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长阳也是人类文明、巴人故里和土 家族的发祥地,多文化交融汇聚,合生共存,文化底蕴厚重。巴文化在这里传承,使长阳 县成为一块文化的沃土,如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洞遗址,香炉石遗址、白虎 垄廪君陵、石柱观、始建于唐朝的著名道教宫观天柱山景观等。 长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歌舞文化之乡”的美誉,2021年,长阳“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阳山歌、薅草锣鼓、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 批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先后举办过“中国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和“缅怀巴人先祖,弘扬巴土文化”座谈会。长阳独特的白虎信仰、服饰习俗、居住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饮食习俗、茶文化等,无论在审美还是在求知、尝新方面,对于外来游客 具有难以抗拒以及难以复制的吸引力。 二、长阳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性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 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 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黎、瑶等族)融合,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客家文化,集中分布在粤东、闽南、赣南、东南亚,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本文试以客家文化为例,论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操作实践。 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 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 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 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

乡村旅游的起源

西班牙学者Rosa Mary′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

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2.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 (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民俗旅游的发展[摘要]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民俗旅游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宜感受,宜识解,宜参与的特点,以使游人能很快进入氛围,并将身心融入其中;民俗旅游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一、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民俗旅游范畴广泛,近年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民间文化习俗、历史文化特点而推出了不同的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旅游首先要民俗气氛浓厚,如山东传统的民俗节目有大秧歌、抬花轿、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等。其次民俗旅游离不开民间工艺品,如刺绣、剪纸、年画等。再次是历史文化习俗,如农业生产生活、家庭礼仪、衣食住行、节庆等古老的民俗事项。民俗游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

民俗文化可以让乡村旅游小镇别具风情

民俗文化可以让乡村旅游小镇别具风情——山合水易“贵州梵净山傩仪风情小镇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民俗文化可以增添乡村旅游的特色,那么,怎样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才能让民族文化成功融入进乡村旅游项目中呢?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贵州梵净山傩仪风情小镇进行规划时,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异地民俗风情体验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趣、求知”的多方面心理需求。同时,高达56.7%的西方游客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猎奇的心理。民俗游是旅游行为和旅游地产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项目简介: 本项目地——黑湾河旅游服务小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位于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的脚下,东以太平河为界,西到坝干村,北到转塘,南到熊家坝,占地面积约 2.2平方公里。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整个项目分为三个建设区块,在本规划中,称之为“南区、中区、北区”。傩仪风情小镇隶属于项目整体规划中的“中区”,“傩文化”为主要的展现形式,配合各种民族民俗风情展示,形成别具特色的“最生动的文化风情小镇”。

文化特色:民俗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挖掘了贵州铜仁地区的“傩文化”这种特有的古老文化,将它与梵净山的神秘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以傩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小镇,其物业主要以商铺、客栈、酒店为主。也有珍藏梵净山珍惜野生动植物标本的珍惜动植物博物馆等文化参与、娱乐体验设施。通过提炼和演艺傩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转变形成大众类的旅游产品。同时发掘贵州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元素点缀其中,形成一个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体验、文化参与的大众游憩场所。 核心理念: 梵净山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的佛教名山,旅游行为多以登山观光、烧香参拜为主,游客资源相对单一,旅游配套服务较为滞后。针对现状,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采取了“山上、山下一体化联动”的战略性思路,即山上观光,山下休闲,山上听禅悟性,山下康体养生,山上感受生态王国,山下体验文化小镇,改善旅游产品严重匮乏这一基础现状,实现对观光景区的游客资源进行再开发的长远目标,打造出一条极具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度假休闲产业链。 项目意义: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本项目中结合梵净山观

民俗资源与旅游 (尔雅)课后答案2020年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 ?B、社会 ?C、人力资源 ?D、选项A和选项C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 ?B、体力劳动 ?C、智慧的表现 ?D、脑力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资源就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能量 ?B、信息

“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计划战略

“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提要] 在“旅游+”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需要关注产品创意、旅游服务、保护力度、投资主体、品牌营销等问题。本文基于“旅游+”视角,从区域规划、文化创意、信息平台、人才培育、产品开发、品牌塑造以及生态发展等方面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为新时期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一定的战略指导。 关键词:“旅游+”;民俗文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19日 一、引言 旅游产业,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旅游+”把旅游业的要素渗入、融进其他相关产业和领域,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共同进步,并因此形成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新型业态、新型发展模式和新型产业结构体系。总之,“旅游+”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2015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在《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中明确指出“旅游+”的概念,呼吁旅游工作者以融合的理念重新构建中国旅游的发展格局。即把旅游作为一个平台,来整合其他社会资源,把旅游产业作为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

主体;把“旅游+”作为工具来构建新业态下旅游新路径;将“旅游+”作为手段用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民俗事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作为一种现代的旅游活动发展起来。30多年来,学者们相继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民俗文化的见解和认识。在《中国旅游百科全书》中,认为民俗文化旅游是集观赏、考察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民俗文化旅游是民俗、文化和旅游三者的融合,是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是民俗与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将民俗、文化和旅游三者共同作为旅游吸引物,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激发旅游者的动机,从而使旅游者产生想要旅游的冲动。当前,文化旅游已成为新业态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沉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由于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旅游+”的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实现“旅游+文化”、“旅游+民俗”的重要旅游形式。从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民俗旅游的民族性、区域性、神秘性、文化性与传承性,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独具魅力的项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将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悉数呈献给游客,能够有效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旅游+”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玉庭楼“客家老房子的优雅时光”旅游合作方案

“客家老房子的优雅时光”旅游合作方案 一、项目介绍 玉庭楼是第一个以客家古民居为载体的创意客家特色饮食&民俗人文体验型旅游产品。 以弘扬梅州客家文化为目标,打造客家民俗文化精品,塑造梅州客家文化品牌,提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项目将以大众消费为目标,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品尝丰富多样的客家美食,体验历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文化。玉庭楼,把古民居活化将融合客家美食文化、演绎为一体的综合性美食文化场所,力争在梅州打造餐饮行业文化新地标。 二、玉庭楼的四大优势 1、位于梅州市市政府附近400米处,毗邻市中心商业区。紧靠客天下景区、金沙湾和客天下五星级酒店,临近梅县机场等,距离又见客栈200米,距离承德楼围龙屋星园酒家800米,途径剑英公园,实为旅行团食、住、行,必经路线。 2、为梅州市唯一一家非遗民俗文创礼品店和百年古民居活化利用建筑;拥有广发行POS机,方便刷卡消费;可以开具机打发票,保障消费者权益。 3、经销的非遗民俗和客家美食,均是自主研发生产,具有版权所有,全球唯一销售。经过一年多时间考察、设计、研发。客家美食是携手星园酒家共同出品,陪同客家地区千米高山茶。 4、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经济快递,具有方便快捷的物流发货方式,有中国邮政EMS、顺风、中通、申通等,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 三、消费群体定位: a、中高端团体旅客 b、外出返乡乡贤 c、自驾游旅客 四、项目特色 玉庭楼经过近两年经营管理,在2017年将进行经营模式升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

益和更加长久的模式。高级旅游定制套餐按照每人58元收费。项目内容如下: 1、玉庭楼整体参观:建筑特色和符号、家主的经历和故事、创始人的故事、守护神的故事、修复历史展、非遗故事、创客故事等。 2、玉庭楼一上天井和上厅,观看玉庭楼故事、欣赏非遗技艺,山歌剧、汉剧、木偶戏预订表演。 表演需要提前预定,在可成团的前提下才会有表演环节,山歌将由梅江区非遗传承人演出。非遗视频、玉庭楼故事对每一个旅行团开放。 3、玉庭楼二楼下厅,客家收藏艺术展 收藏本地收藏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供游客观赏和购买。 4、玉庭楼一楼副楼与庭院,享客家下午茶时光 每一个游客,提供一份客家下午茶,包含了精美的客家特色小吃和客家饮品,同时赠送玉庭楼明信片一张。 5、玉庭楼中厅及下天井,非遗文化展和文创展,主要销售文创产品。玉庭团队通过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客家民俗民艺的考察探索后,设计了一些列可带走的非遗文化产品,供游客购买。 五、合作模式:产品包销 此模式是资源互惠互利的经营合作。旅行社代销产品返点收益(客家下午茶、烟酒和字画除外)。 附件: 1、玉庭楼解说词 2、玉庭楼旅游项目合作协议 梅州市玉庭文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017年2月27日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浅谈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剖析

浅谈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 文/ 朱亮 乡村民俗旅游是近两年在农村悄然兴起的新型旅游现象,它是借着中华民族地域绚烂古朴的人文景观、浓郁纯粹的民族风情、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便捷通畅的区位条件,通过开发以民俗风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等形式出现,吸引旅游者进行民族风情赏析、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它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注重特色乡村民俗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实现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方式。 借助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创建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更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认真思考当下旅游市场环境,必须将特色民族文化作为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让民族文化发扬,传播,使之有文化内涵、有品位、有传承意义的民俗瑰宝!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特色民俗文化的地域中,都存在这样的基本条件:

1、在区位条件方面,诸多特色民俗乡村,距离地方的县城、市中心都较远,同时,有的地域环境不同,接壤几个区县,民俗特点更是集大家之和,别具一格,由于区位的独特性,其景区诱人、民风淳朴、故事古老及吸引人、生活环境艰苦但具感知内心,更具备“特色”二字,也是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带的支点。 2、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地域不同,文化固然别具一格。地域文化传承,给每个地方都保留下来较好的淳朴浓郁而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在其民族服饰上面,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3、在民族饮食文化方面,其特色民俗饮食文化习惯还是植根于少数民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之中,民俗特色的饭菜更是数不胜数,像各种饭食、各种豆制品、各种小吃、各种土法制酒等等;“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有利的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地方风味的食品和菜肴,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很多旅游者每到一地方,就会兴致勃勃的品尝,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更是特色民俗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 4、在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工艺、民间文学、歌舞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民俗旅游的特色之处。比如布依民族历来喜好在这些传统节日上以对歌来传情达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身为旅

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第四章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民俗旅游区划的基础理论,是进行民俗旅游区划研究及对民俗旅游区进行实际划分的基础。尤其是旅游业在开发和管理民俗旅游资源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企业区位的选择、资源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民俗旅游区划基础理论的指导。 第一节民俗旅游区划的理论来源 一、区划的一般理论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区划是一种系统研究法,通过区域划分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区划系统研究法源于自然区划理论。自然区划又是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应用。 1、地域分异规律学说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呈现四个等级规律,一是全球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一般划分为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三是区域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在温带从沿海向内陆因干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四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其一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其二由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性地域分异。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将区划系统研究法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的研究,扩展到对社会的构成、文化、经济与产业的研究,就形成了行政区划、文化区划、经济区划、旅游区划、民俗旅游区划等等。 2、自然区划理论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一定范围的区域,称“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区划。 (1)自然区划类型:按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即从景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体现环境的综合特征。部门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按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中又分为各种实用自然区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2)自然区划原则:①综合性原则,也有称“主导因素原则”,要求在全面地、综合地分析所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找出自然区域的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所划出的自然区域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共同利用与改造的自然方向。②发生统一性原则,要求不仅揭示自然综合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还包含着区域逐级分异产生过程的相对一致性。③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④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进行区划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⑤区域联系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时,看到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所具有的统一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各项区划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自然区划方法:①部门区划叠置法:采用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重叠各部门区划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②古地理法: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

浅谈家乡的民俗旅游

浅谈家乡的民俗旅游 内容摘要:上犹,被遗落在赣南一个角落中的小县城,没有传说中的风景如画,也不是政客豪杰的源产地,只是穷乡僻壤的小地方,但是它独特的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赣南独特的客家文化——门匾,这个历史的活化石和九狮拜象,这个发源于上犹、全国独有的大型民间灯彩;还是山清水秀的风景——陡水胡,这个有着建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发电站和龙潭瀑布的美丽水域和五指峰,这个形似五指的上犹奇峰;或者是这个地方特有的小吃,都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将山水、文化和美食结合起来的民俗旅游旅游开发,将会是上犹的一大旅游特色。 关键词:上犹、陡水湖、五指峰、九狮拜象、客家门匾 正文:上犹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赣江上游,东邻南康市,南连崇义县,西接湖南省桂东县,北界遂川县,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拥有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上犹有着众多的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它的客家门匾文化被誉为活化石,具有丰富的历史和姓氏文化内含,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家谱”;而发源于上犹、全国独有的大型民间灯彩“九狮拜象”更是前人留给上犹的优秀客家文化遗产。上犹人的巧手烹调出的美食也是不可忽视的诱人,包米果啦、艾米果啦、九重皮啦,听着就令人垂涎三尺。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上犹的最大特征。将山水、文化和美食结合起来的民俗旅游旅游开发,将会是上犹的一大旅游特色。 赣南是我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有着众多的优秀客家传统文化。上犹作为赣南的一小区域,它的客家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发源于上犹、全国独有的大型民间灯彩“九狮拜象”就是上犹的一大文化特色。“九狮拜象”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在当地龙灯、狮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灯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一般由1龙、9狮、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这些艺术造型如真的动物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狮、象、麒麟和龙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采以舞蹈的形式,翻头转颈、舔嘴咋舌。将这些灯彩融为一体,在春节期间表演,蕴涵歌功颂德,迎春接福、九州同庆、万象更新之意。他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它融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表演的队伍一般由数十人乃至百余人组成。乐器有沙喇子、唢呐、锣鼓等组成,旋律奔放优美,响亮欢快、红火,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观赏效果,能给外来旅游者带来新奇的感觉,点缀在旅游中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使人耳目一新。而上犹的另一客家门匾文化,也是赣南独有的。客家门匾,简单地说,就是客家人住居大门额上的匾额。它的匾框是按照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标志图案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然后按一定的规格描画或镶嵌在门额上。它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显得格外精巧而别致。而匾框里面的题词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经过各姓先人拟定代代相传的“姓氏成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姓氏文化内含。在上犹基本上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门匾,不论是喧闹的城镇还是偏僻的山村,也不论是老客家人还是回迁的客家人。上犹客家门匾”既是一种历代相传的文化,又是一种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活文

客家习俗调研方案

客家风俗调研方案 11级语文教育一班黄坤15号2011121983 perfect killer 小组 设计理念 (1)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客家传统节日文化是客家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民族历史的跟,同时还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客家民族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 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客家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家乡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客家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家乡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们老师和校领导决定本学期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客家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客家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2)活动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3)活动时间:4周 主题活动目标(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客家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学会将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由指导老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客家节日文化的基本了解,让学生感受客家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实施准备、开端 (1)收集客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客家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家乡主义教育。 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 展对客家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四、主体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 了解客家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中国民俗旅游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物质民俗。是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在物质生产、消费和流通中所形成的文化传承,系民俗结构中的基础层面。包括农耕民俗、畜牧民俗、渔猎民俗、手工业民俗、商业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2.交通。指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工具,实现人员和物质的空间位移。其中交通设施和工具是构成交通的基本要素。 3.年画。年画就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4.成年礼仪。是表示一个人由少年成长为成人的标志,此后就享有成人的权利,受社会的约束,并且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其礼仪为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为该人个别举行的成年仪式,而外在的表现是为该人更换服装、改变发型,预祝他将来事业有成、光宗耀祖。 5.节日。就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6.社会民俗。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生活形成的群体在结合与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包括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等。 7.酿造酒。是在发酵终了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低度酒。 8.游艺民俗。是民间文艺活动、民间游戏、竞技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化与传承行为的总称。它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游戏与竞技以及民间的工艺美术等内容。

9.丧葬礼俗。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报丧、敛殡、祭奠、哀悼、出殡的习俗惯制。 10.交通工具。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 11.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俗尚,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事象之一。 12.礼俗。泛指我国维护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礼节仪式,是一种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13.饮食结构。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 14.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15.交通民俗。就是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和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16.村落。村落是一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得比较好的建筑群。和城镇不同,村落更加贴近自然,处于自然环境的怀抱之中。 17. 买卖婚。指通过买卖方式或财物交换方式而缔结的婚姻。 18.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 19.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 20.民俗节日。指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活动的日子,包括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