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型经济(中)

创新型经济(中)

创新型经济(中)
创新型经济(中)

创新驱动型经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定义

创新驱动型经济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1)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建立在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之上并声称找到了保证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新经济增长内生理论研究的焦点就是需要一种怎样的内生机制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即克服要素回报递减,实现要素回报递增。按照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将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观点大致上分成三类:

一是Romer(1986)的内生增长模型,强调生产要素外溢效应;

二是Lucas(1988)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

三是垄断竞争与R&D理论,如GrossmanandHelpman的横向创新模型(horizontalinnovation,1991),以及AghionandH0witt(1992)的纵向创新模型(verticalinnovation,1992)。

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建立在上述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之上并声称找到了保证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Engine)。知识和创意代替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R.Florida,2005)。Michalski等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创意经常被视为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催化剂,21世纪明显的变革就是从一致性和服从性的大众世纪跨越到知识经济和社会的独特性及创造力(Michals.ki,Miller&Stevens,2000)。

(2)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随着创新驱动型经济时代来临,“脑力”、“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渐渐取代了“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哈佛大学教授J.S.Nye(1996)认为,在信息时代,资本、自然原料、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investmentdriven)已经走到尽头,须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innovationdriven)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P.Romer(1986)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阿特金森和科特(Atkinson&Court,1998)明确解释了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

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1934)指出的那样,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新驱动型经济使技:术创新和创意、知识生产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新驱动型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创意和创新。

(3)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吸收。

新经济社会学等理论精华,特别强调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核心观点就是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网络与制度之中。该理论指出,新增长理论在强调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同时,忽略了制度、市场等因素。虽然诺思以及后来的制度经济学者将制度演变引入经济增长的范畴,也揭示了正式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等非正式制度因素重视不够,于是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以嵌人性、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核心概念为理论工具,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特别突出了社会、文化环境中包容、信任、同情性的一面。

(4)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

创建学习型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摘要:现在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为典型特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与人力、资金同样重要的企业资源。我们必须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新的操作规程、新的运行方法——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集体概念,做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平稳过渡,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自身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公司竞争力共同愿景自我超越

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信息网络企业文化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为典型特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与人力、资金同样重要的企业资源。任何企业不持续地学习、不掌握最新的科技和管理知识、不积极改革创新,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将是“始终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当前,中东集团不仅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新的操作规程、新的运行方法——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集体概念,做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平稳过渡,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自身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一、学习型组织和“五项修炼”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国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论,并在实践中汇成锐不可当的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新潮流。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客户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是能让全体员工把学习不断转化为创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组织。

二、学习型企业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具有如下特征:

1.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溶于企业主体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等因素高度融合的,它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相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资源的载体通常体现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超越于员工个人的能力而存在。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内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与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不同,核心竞争能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与竞争对手之间形成质的差别。

2.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为企业所特有,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这种独特性还要求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性。如果核心竞争力容易被替代或模仿,则意味着这种竞争力很弱,无法给企业创造较大的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能与诀窍等技术特性高度相关,还深深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作为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企业核心竞争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有组织特性,企业的运作模式、营销方式、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掌握而轻易复制,更难进行市场交易。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也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

3.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了用户的核心价值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以海尔和长虹为例,两者同属电器企业,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五星级的销售和服务体系,而长虹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它的低成本和规模优势,当用户注重购买方便和售后服务时,就会倾向于购买海尔电器,而当价廉物美成为首要选择时,就会倾向于长虹。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上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它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价值保障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它要求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价值的有效传递,保证产品价值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不受影响;价值增值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改进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价值创新则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企业运用核心竞争力开发研制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新的需求。

4.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主动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生命周期也远远超过了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发生动态发展演变,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无竞争力阶段、一般竞争力阶段、初级核心竞争力阶段、成熟核心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弱化阶段、核心竞争力新生阶段。企业核心竞

争力在形成以后,就面临再培育和提升的问题,否则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也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沦为一般竞争力,甚至完全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若想长久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就必须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要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管理的更新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核心资源重新配置与定位,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以维持和扩大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优势。

三、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制订创建方案

成立由内部和外部人员组成的学习先导小组,内部人员包括公司领导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跨部门联络人员、员工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咨询顾问、外聘专家等。引入外部人员,既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信息优势,避免走弯路,还可以利用外力和第三方优势,推动改革。

学习先导小组通过集中学习、考察、调研和讨论,制订出《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的长期和近期目标,制订阶段计划、重点议题、学习方式、检查标准等,经过公司上下讨论酝酿后,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列入公司议事日程。

(二)建立共同愿景

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将无法想象福特、苹果电脑等怎么建立起他们傲人的成就。共同愿景就如企业的灵魂,唤起人们的希望,令人欢欣鼓舞,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为实现愿景而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使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成为强者。一个没有共同愿景的企业很难强大,即使强大了也难以持久,而一个真正有共同愿景的企业,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共同愿景的建立过程,也就是企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挖掘、改造、实现共有的过程。建立共同愿景的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⑴共同愿景要符合先进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⑵共同愿景要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特点,突出个性特征。

⑶全体成员相互接纳,相互信任,相互沟通。

⑷共同愿景要与企业其他理念相一致。

(三)搭建组织架构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经营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唯一的不变就是变”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现实,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就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经营策略,调整组织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同时企业内部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也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调整,以最佳的状态参与竞争。在众多的调整中组织结构调整牵扯到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经营权利、运作流程的变化,结构决定行为,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实使得组织结构调整稍有不慎就会起到反向作用,所以组织结构调整往往是困扰企业管理者最大问题之一。

“组织结构跟着战略走,流程跟着组织结构走”这一组织行为学原理,来说明这次组织构架变革的意义。一个企业的战略发生变化,它的组织架构可以变化,也可以不变化,但如果现有组织架构不符合战略发展的要求,企业实现新战略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公司应构建扁

平化、弹性、应变能力强的组织结构,通过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逐步削减中间层,取消或合并臃肿的管理机构;持续不断地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创造价值的中间流程,以保证信息顺畅流动、组织上下互动,提高团队学习和命令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四)完善管理制度

在现在这个时代完善管理制度,更何况人权、自由均特别受到重视,尤其是80、90一代如果没有自由给他们,还真有那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劲头!

而在中国很多企业完善管理制度与这一群人追求的自由往往存在一些小摩擦,企业感叹现在的员工太难管,说不得、骂不得、还管不得,而这些员工有的也在抱怨说管得太严,不人性化,很受束缚;各有各的理由!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不和谐的文化氛围,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很不利。对于员工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把握这个自由与管理的尺度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那么如何提出一套完善管理制度呢?

建立一套完善管理制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制度化与可操作性原则——管理是一种管理科学,但再好的管理方法也只是理论,如果没有可操作性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虽然“理论之树常青”,但不能实践就永不会结果,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我们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归纳出来,再借鉴其他公司的做法形成的,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2、人性化原则——管理又是一种管理哲学。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结合制度,弹性管理。”的原则。一切管理制度都是为了公平、合理、透明的工作,不是为了整人。管理制度不是死的,是可以变通的,一切因人、因时、因事而宜,执行者时可以在尺度之内掌握分寸,针对特殊情况弹性处理;但又不是没有原则的无限放宽,弹性太大就没有严肃性了,把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

3、强制性与公正考核原则——没有制度不成管理,在任何社会都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制度,但制度是以大多数人为对象制定的,少数人即使有意见也只能服从多数。制度定出来,主要还是靠大家自觉自律去遵守,偶尔有什么特殊情况,事先或事后说明,只要情况属实,可以放宽考核,但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成为惯例,这对遵守制度的人有失公平。所以制度既出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能自律,违反了就要考核。

中国的弊端就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不纠,执法不严”,公司虽小但道理一样,制度定了不能执行,执行起来又不配合,到最后还是“人治”,“法治”只不过成为一句口号。中国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上,一直就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管的紧了怨声载道,管得松了无法无天,其难度就在一个分寸上,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说话做事“没分寸”,也就是尺度没掌握好。一言一行尚且如此,何况管理一个公司治理一个国家呢!

其实这就是中国儒家哲学追求的“中庸”之道,其本质也就是一个分寸问题,不是“过”就是“不及”,真要掌握其中精要,分寸拿捏到位谈何容易?老子讲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就是说如何掌握“火候”罢了!管理制度考核是否得当也全在一个公平公正与分寸上。

4、持续改善原则——公司制度定出来也不是就一成不变,国家法律尚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修订完善,随着公司发展、形势变换,相应制度也会随之修改,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管理制度的完善最终还是靠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只要是站在公正立场,有利于公司工作开展和管理持续发展,所有人都可以对公司制度提出合理建议。

我们主张一种“适用主义”的方法,而不是不管合适不合适生搬硬套的照搬别人的方法,凡是先进的管理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借鉴,取其适用的部分,既汲取美式管理的科学严密,刚性管理的规范化,又借鉴日式管理的公平透明,柔性管理的人性化,结合自己公司的管理理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才会有利于制度的施行,执行,这样不管热炉冷炉就都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了。

(五)建设信息网络

对于学习型组织而言,学习必然离不开信息和知识。建立知识学习共享系统是实现组织共同学习和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环节,它能使组织不断获取知识、传递知识、继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即对知识进行管理。组织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取和处理它认为有潜在价值的知识,信息技术作为高效的学习工具,能随时随地为组织成员提供学习机会,是一种在组织中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能支持不同类型知识的相互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四种形式。真正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推广力度。从领导做起,将网上办公、网上交流作为对员工基本素质的要求,对不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员工,要设定期限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达到规定要求,否则,无论职务多高,都要离岗培训直至淘汰。同时建立健全内源和外源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局域网和因特网资源,扩大学习途径,丰富学习内容。

(六)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越是优秀企业,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理念越是靠近创新和进取。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往往还停留在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广告促销等方面,我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薄弱就是我们企业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公司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建立与执行都是相互脱节的。也未完全达到我要陈诉的产权清楚、自主经营的要求与指标,即便是改制的企业,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健全。通常说的是我理解中的监督和执行,以及融合治理不在同一直线上。具体的你百度查询,不好帮助你成型,因为世界上没有同一片叶子,每片叶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经络,都有存在的光合作用价值。形成自己的文化是追重要的。所以,总的角度讲如何去塑造企业文化。就是去塑造与传递的:企业理念,企业目标,企业历史,企业价值观等,体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循环发展纬度等..........再简单点,把你的理念灌输到企业中去,如亮剑里的李云龙的亮剑精神,产生了军魂。

总之,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创建中要坚决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防止急功近利甚至“运动式”创建。要从公司实际出发,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借鉴知名企业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在创建过程中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公司竞争能力,顺利完成公司的转轨改革、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的历史使命!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关于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实施意见(精)

关于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扬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8631”行动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努力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现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有机融合,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的,着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品牌化,推动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以园区为载体,集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健全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着力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步伐,夯实科技创新的智力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广泛集聚国内外技术、人才、资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全面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总体目标 - 1 - 到2012年,全市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100件以上;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2件,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40件以上。 二、实施“1213”工程,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主体建设 3 、打造滨江科技城,推进园区转型升级。以滨江科技城建设为龙头,规划建设一批科技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将占地18平方公里的大桥城市副中心规划为滨江科技城,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突出创新研发平台、转化平台、服务平台三大功能建设, 2012年底,在滨江科技城落户研发中心11个、产学研联合体18家,引进风险投资基金2家,建设江都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3个孵化器,孵化面积4万平方米。引进各经济板块围绕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创业园、科技产业园, 2012年,全市建成各类科技孵化器5个以上,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100家。 4、培育20家科技创新型大企业。遴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高创新水平、较强市场竞争力的20家科技创新型大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每个科技创新型大企业都要建立研发团队,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精选文档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 世纪60 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 世纪70 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 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精选文档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路

社区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创新思路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基层社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城市社区经济对于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及社区经济发展中取得的经验、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东北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社区经济城市发展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社区这一全新的人居生活模式。随着城市社区的产生、社区服务的开展,社区和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各界广泛的共识。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社区服务所需要的资源从何而来,如何取得和利用这些资源?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否可能,何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的社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目前东北城市的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对于社区经济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接受,认为社区只是服务、文化、教育等,否认社区经济的存在。与此同时,资金短缺的困难,又常常成为基层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一些社区也正在尝试着发展社区经济,可是又因种种困难而不能发展起来。那么,社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长春市的一些社区,对这些社区的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文将通过对长春市两个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力图指出当前基层社区中发展社区经济中的难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当前的社区建设和社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有关社区经济的理论阐释 当前,学术界对于社区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归纳为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社区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凡属于“社区范围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看作社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包括本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包括外社区居民在本社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事实上,这是一个地理范围上的概念。二是把社区经济看成是依托社区同时又为该社区提供经济收益的

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赋能

办最好的本科教育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赋能 近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后举行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推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研讨会上,许多高校紧密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就如何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结合点的重要作用,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综合优势,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本刊记者就此话题专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 问:作为见证中国改革巨变的经济学家,您是怎样界定创新型经济的概念呢? 答: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教授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即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新发明、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或新制度运用到经济中的首次尝试。弗里曼将创新的概念扩大了,认为其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重概念。 20世纪后期产生新经济以来,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到生产上的使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缩短,缩短到十几年、几年。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的新发现直接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直接推动产业创新,如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从科学发现到在生产上应用(尤其是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利用当代最新的科学发现的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可以实现大的技术跨越。例如,新材料的发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突破都迅速转化为相应的新技术。由科学技术重大突破所产生的科技创新以及由此推动的产业创新,才能真正在科技和产业发展上实现由跟随向引领的转变。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基于以上分析,我把创新型经济定义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 问: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答:是的,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波特把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这里使用的驱动概念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在流行的提法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事实上,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基本内涵是指集约使用物质要素,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但这种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尽管包含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并没有摆脱物质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架构。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是说创新驱动就不需要要素和投资,而是说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其不只是要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创造新的增长要素。应该说,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是比集约型增长方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最能反映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增长方式。 问:您能具体谈谈这与以往所提的“创新”相比有哪些提升吗? 答:创新有多方面内容和要求,这里是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角度定义创新。

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日期:2008-01-06 作者:张晖明来源:文汇报 我们通过引进学习,加速了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学习效应之高、学习效应之好。但是从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来看,一定是研发效应、研发收益高于学习效应、学习收益,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做研发。之所以人家愿意做研发,是因为在它的财务结构里,用于研发的开支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并且是有高回报的投资。但在我们自己的财务结构里,本来利润空间就很小,还要再增加研发费用,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现在财务结构很难跨过这个转变的周期阶段;一旦跨过这个时间段,我们的企业发展肯定会不一样。 大家知道,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以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将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个命题不论对国家的生存发展而言,还是在全球化格局下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一、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改革开放成就与发展模式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包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力增长、企业竞争力提高、中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回到“以人为本”方面而言,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我更多想讲的是问题。现在我具体讲几个与技术创新等有关的问题。 一是D V D付费。在2001年《中美知识产权双边协议》签定后,第二天,在荷兰鹿特丹港,就有深圳先科公司生产的D V D 被查扣。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或者跟美国有直接双边协议之前,人家可能也没有直接约束我们的办法,但是既然签约了,采用了他们的核心产品,就必须技术付费。因此,谈判的结果是给3C联盟付费,每台D V D9美元,给6C联盟每台D V D付6美元。最近美国贸易委员会还在就D V D问题进行讨论,谈判中讨论是否多追加每台3美元。到现在为止,D V D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了。这是非常典型的事件,可以看出自主知识产权对产

浙江大学提出创新型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大学提出创新型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类指标、过程类指标和产出类指标三大部分共30个指标,其核心指标有9个。每一个指标单独都可以表明一个区域的经济表现:即与自身纵向相比有没有随着时间而进步,和其他省市之间横向对照发展态势如何。 ●将浙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山东六省市创新型经济概况进行横向比较,浙江综合得分排名第3。从创新资源、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三方面来看,浙江省表现最好的是资源类要素,在六省市列第3位;在过程类要素和产出类要素上的总体表现均列第4位,处于中下水平。 ●浙江省在若干关键指标上与领先者的差距相当明显,主要包括:作为连接知识创新资源与创新经济产出的重要制度环节,技术市场发展停滞不前,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偏慢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观;此外在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创新效率提升缓慢甚至下滑的问题也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和繁荣可谓任重而道远。 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吴晓波教授主持编写的《2006-2007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一书构架了创新型经济评价体系,并用该体系对浙江创新能力与全国部分主要城市作了比较。主要观点如下:

一、创新型经济的含义 尽管国际上不乏关于创新型经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包括较有影响的美国麻省创新型经济评估报告在内,对于创新型经济的概念国际上始终没有明确的界定,只通过指标体系和较为模糊的定性描述来表达对创新型经济的理解。为了明确研究方向,便于评价工作的持续和推广,作者认为给出创新型经济清晰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创新能力评价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蓝皮书中提出创新型经济的定义为:创新型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 1.创新型经济不同于单纯依靠劳动力投入或资本的增加,以严重消耗资源作为代价的“增长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的生产、存储、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创新型经济不同于单纯依靠引进设备和技术,以照搬外来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模仿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是注重培育本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自主创新为目标和主要推动力的经济。 3.创新型经济不仅强调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重视创新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追求社会与经济的和谐统一,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创新型经济评价体系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

创新型经济材料大全

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现在谈经济转型升级。转型最重要的就是增长方式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转型,主要靠物质投入的推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这个创新型经济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创新知识密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作为标志,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结合,第三知识创新为主体,也就是大学、科研机构同技术创新主体紧密合作。 在领先发达的地区应该领先发展创新型经济,这里概括沿海过去两次机遇,第一次机遇是沿海经济发展乡镇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第二次机遇,开放型经济,实现经济的国际化。现在这两个发展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在沿海地区充分释放,优势不再明显,因此创新型经济成为第三个发展机遇。

创新型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中坚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 当前,苏州在经历了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开放型经济两个重要阶段以后,进入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为赢得挑战,加快发展以全面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为重要与紧迫。“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引领主战略,加快实现创新型经济的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效率高、创新辐射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把握住五个环节是至为关键的。 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形成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是创新型经济的主体。截止2010年底,苏州新兴产业在建项目1200个,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必须进一步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推动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是加快构筑新兴产业先发优势。目前苏州已确定8个新兴产业,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集聚国内外各种资源,加大有效投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在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是确立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路线。组织联合攻关,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以技术领先占领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同时,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与 发展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与发展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之林。”“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对于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来说,创新是它的活力之源,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其立身之本。 纵观国内外成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不好,亏损严重,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这其中的原因还很多,但主要与这些企业管理水平低,企业管理混乱,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来分析,望企业家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供企业参考。 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迅速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1、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科学社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过去,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走的基本上是一条高投入、低产出、高产值、低效益,主要靠新建、引进、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而实际上,真正要使企业发展,惟一的出路是:将国内外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并加以创新发展,同时在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为此,不大力搞好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大力搞好组织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不能的。

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产 业转型升级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许映亮中共如皋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一、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倒逼转型升级。 ?二是新的科技革命推动转型升级。 ?三是国内外环境变化有利于转型升级。 当前工商业面临“成长烦恼” ?产业附加值低 ?经济粗放增长 ?创新与资源要素短缺 ?要素成本与环境压力加大 江苏经济被到“转型升级”风口浪尖 ?“三大刚性约束” ?能耗强度刚性约束(节能-20%) ?排污总量刚性约束(减排-15%) ?通货膨胀刚性约束(CPI控制在4-6%) ?“三大成本上升” ?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 ?企业生产环保成本上升 ?劳动力成本上升 如皋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如皋已经经历过两次经济转型。 ?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

?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 ?现阶段如皋跟江苏一样,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苏南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增长动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处在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次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无论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来分析,还是从如皋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的31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让世界为之清新的成就。现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 ?江苏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省,2009年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5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超8000亿元(不含海关税收),增长%。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情况下,进出口总量由去年的%上升到%。预计实际利用外资240亿美元,占全国的30%以上,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分别增长10%和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超10%的财政收入,全年企业发债415亿元,超历史总和,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一。 ?江苏在全国应对金融危机,实行三保三服务中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近一二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转型升级,依靠出口大幅度上升带动经济增长受到制约,加快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

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圈的发展及实现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b13770082.html, 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圈的发展及实现途径 作者:李霓黄宽王虎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15期 江苏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江苏经济总量突破3.4万亿元,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今天,其活力和动力正在逐步衰减,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面对新的形势,江苏经济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目标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这是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发展创新型经济,构建创新型经济圈已成为今后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脉络。 创新型经济的内涵 创新型经济给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研究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非常重要。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对创新型经济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吴晓波教授主持编写的《2006-2007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一书构 架了创新型经济评价体系。洪银兴(2010)认为所谓创新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知识、技术、制度)驱动,依托创新型经济进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技术创新体系。“经济圈”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提出。他认为,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经济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圈发展现状与评价 一、从创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存在的有利条件。 第一,自主创新的科研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条件得到改善。“十五”以来,全省高校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120多万人,目前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万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的高层次人才22.5万人,归国留学人员3万多人。来自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和 地方科研机构等方面的科技大军,遍布各主要学科技术领域,构成了江苏省的科研体系。同时,“十五”期间,江苏省的自主创新条件得到了改善,江苏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和软件园,装备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第二,创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力不断增强。2008年,江苏省人均GDP达到3.3万元人民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总量快速积聚增长,已接近向工业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一)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一) 一、经济发展与制度 西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在考察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时,从不涉及生产方法的变革,它们所说的“经济发展”主要甚至完全是指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在数量上的变化,主要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保罗·萨缪尔森就说:“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四个相同的轮子上,无论穷国还是富国。”这四个轮子或者说增长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因而“总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是: Q=AF(K,L,R) 其中Q=产出,K=资本对产出的贡献,L=投入的劳动力,R=投入的自然资源,A代表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是生产函数”(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1999)。 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上述经济增长模型中,制度是被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外生变量而排除在外的,它并不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演进过程。也就是说,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建立经济模型时,一般把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全且对称的信息和零交易费用当作暗含的假设。然而即使在最先进的经济中,这种过于苛刻的假设条件也是难以成立的。由此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发展时,特别是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或陷入停滞的原因时显得力不从心。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对此评价道:“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发展或经济史时,只有当它针对某一个时期或运用比较统计学,才能很好地说明某种经济的实绩,一旦用它来说明某种经济在整个时期的实绩时,它就不大济事了”(道格拉斯·C·诺斯,1991)。因此,正像约翰·M·凯恩斯曾预言的那样:“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上层建筑在逻辑上总是很少可非议的”(J·M·凯恩斯,1988)。正是在批评并修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基础上,罗纳德·科斯建立了制度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经过后来者的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以新古典方法研究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诺斯在其一系列论着中系统地分析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他在与罗伯特·托马斯合着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论述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1989)。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一种经济长期变化的主要来源是结构变迁,……结构变迁的参数包括技术、人口、产权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政治—经济组织的变迁及其相应的激励效应是将结构变迁的所有来源理论化的基础,而且还有包含着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的制度改变”(道格拉斯·C·诺斯,1991)。至此,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该理论由于把产权结构、交易费用、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信息不对称以及国家(政府)、意识形态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了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并且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显示出与现实经济发展的更好契合。 事实上,早在19世纪,马克思所创立的经济学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框架。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也承认,马克思是第一个研究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经济学家。诺斯曾确认:“这里的一个例外是卡尔·马克思的著作,他企图将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马克思最早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将技术限制与制约同人类组织的局限性结合起来所作的先驱性努力。”“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道格拉斯·C·诺斯,1991)。 当然,尽管都关注制度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马克思的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对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迁的辩证关系所作的表述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

创新推动型经济

https://www.doczj.com/doc/fb13770082.html,/jingji/hongguanjingji/20070912/5.html 政府在建设创新推动型经济中的作用 来源: 作者:火车采集器(http://www.locoy.co 内容摘要:在建设创新推动型经济的过程中,芬兰政府在引导与协调创新活动、改善创新基础设施、资助R&D活动、扶持中小企业创新、鼓励创新合作及创造创新友好型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芬兰的经验表明,要建设符合创新型经济需要的创新体系,政府应该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行为,着重做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环境改善和创新主体扶持等工作。 关键词:芬兰,创新型经济,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作用 芬兰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实现向创新经济转型的国家。基于知识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芬兰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1-2005年除2004年下降到20%以下外,其他各年均在20%以上。与之相应,创新活动日益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2002-2004年,在芬兰全部企业中,有43%的企业开展过创新活动,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占30%,进行工艺创新的企业占28%,其中,50%以上制造企业和37%的服务企业进行过创新。B1omstrom,Kokko和sjoholm等人通过分析以诺基亚为代表的芬兰信息通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及其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认为芬兰经济的成功转型,除了持续较高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资外,很大程度上同芬兰把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基础的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与国民经济中主要产业集群的发展结合起来有关。他们认为,芬兰国家创新体系使得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相关且相互影响的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了R&D投资的效率,而与主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则为技术创新的快速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政策体系创新的角度,Ji-eun Sung,WichinSong和Hwang-hee Cho (20 06)分析了芬兰在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导向型的经济过程中,政策体系创新对于创新体系转型的意义和作用。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创新体系向加强教育和研发以提高知识和能力的转型,以及围绕创新体系转型和创新型社会建设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相关的创新支持组织的改革及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职能的调整,对于建立适应和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创新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芬兰国家创新体系概述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假设一国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能力,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国家行为来培育。按照OECD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是指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而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一个成功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其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实力并且充满活力;其二,系统组成部分之间发生着广泛而建设性的相互作用。芬兰是第一个接受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并将其付诸实施的国家。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基础是教育与培训、

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

经济类热点训练: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 第1题给定资料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 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石化装备、70%的数控机床是国外产品。在新兴产业方面,半导体照明产业80%以上的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太阳能光伏产业90%以上的硅提纯技术等依赖进口。 重引进、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难以摆脱重复引进困境。我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投入明显偏低。2003年以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在14:1以上;2004年以来逐步改善,但仍在4:1左右。 国内市场为本土技术创新提供的机会偏少。大部分高技术含量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有,2002年。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经费是购买国内技术的4.2倍,与日韩处在我国相同发展时期所采取的支持本土技术创新战略差距太大。同时,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多头管理和部门分割等“老大难”问题,导致科技资源效率低下、重复浪费,不利于创新能力提高。如在核电技术引进过程中,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阵、重复引进。反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困境;反观高铁,正是由于统一规划,整合行业资源,对外发挥战略买家优势,对内统一组织消化吸收再创新,才取得了高铁集成创新的成就。又如科研设施,国家、地方、社会近年来投巨资配置了大量的科研设施,甚至让一些成果斐然的国外研究机构也羡慕不已,但其利用率十分低下。我国大型科研设施利用率仅2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70%~200%,一些昂贵的设备临近报废期限尚未开封。面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自主创新尤为重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2.新能源汽车未来逐渐替换传统汽油车已成为各国发展汽车产业的共鸣,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则更被企业和投资者看好。然而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仍大量依靠进口,核心技术研发落后于发达国家。 新能源汽车,是指:果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大量依靠进口,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和生产水平与国际上存在差距。 要达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的前提下,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还应在注重集成创新和再创新的基础上,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建设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来自行业协会、乘用车、商用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表示,在自主品牌创新探索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暴露出了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通病”。 在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振兴规划中,政府鼓励汽车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意在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局面,但从现在的趋势看,由于市场的快速增长,各个汽车厂家又开始纷纷自己动手,减少成本、扩大产能,从零部件到整车完全是自己来生产、自己来开发的,因此现在专业化分工有往回倒流的趋势。 另外。一个产品开发需要经历三个过程,前期研究、产品开发、产品过程。目前绝大多数自主品牌企业只做到了产品过程,产品开发解决产品来源的问题。确实有很多途径,但是这些途径未必是最好的办法,而前期研究可以说在国内自主品牌企业里面确实还是一个空白。在最关键的前期开发和后期的服务上,我国自主品牌与国外确实有很多的差距。 自主品牌创新能力低。重视应用性开发。对基础性的研发工作投入不够。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有些企业相当有实力,有意愿投入。但是由于政策的引导以及消费环境的牵引,使得企业不敢投入,也不愿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