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2011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8.1直线与方程 精品导学案

河北省2011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8.1直线与方程 精品导学案

2011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第八章平面解析几何

【知识特点】

1、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2、本章内容集中体现了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思想与方法,概念、公式多,内容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研究圆锥曲线的方法很类似,因此可利用类比的方法复习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与几何性质,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重点关注】

1、关于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斜率、倾斜角,几种距离公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等知识的试题,都属于基本题目,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一般涉及两个以上的知识点,这些将是今后高考考查的热点;

2、关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题目出现次数较多,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既考查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又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直线与圆锥曲线联系在一起的综合题多以高档题出现,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较高;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解析法、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待定系数法在各种题型中均有体现,应引起重视。

【地位和作用】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数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

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从新课改近两年来的高考信息统计可以看出,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各种题型均有所体现,分值大约在19-24分之间,比重较高,以低档题、中档题为主;

2、主要考查直线及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及综合应用,符合考纲要求,这些知识属于本章的重点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有时还注重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

3、预计本章在今后的高考中仍将以直线及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为主命题,且难度有所降低;更加注重与其他知识交汇,充分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

第一节直线与方程

【高考目标定位】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一)考纲点击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二)热点提示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高考热点;

2、主要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于中低档题目。

二、直线的方程

(一)考纲点击

1、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二)热点提示

1、直线的方程是必考内容,是基础知识之一;

2、在高考中多与其他曲线结合考查,三种题型可出现,属于中低档题。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一)考纲点击

1、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2、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二)热点提示

1、本节重点体现一种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这种思想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2、本部分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属于中低档题目。

【考纲知识梳理】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

①关于倾斜角的概念要抓住三点: ⅰ.与x 轴相交; ⅱ.x 轴正向; ⅲ.直线向上方向.

②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0. ③倾斜角α的范围000180α≤<. (2)直线的斜率

①直线的斜率就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而倾斜角为090的直线斜率不存在。

②经过两点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

③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并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斜率。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两条直线平行

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12,l l ,其斜率分别为12,k k ,则有1212//l l k k ?=。特别地,当直线12,l l 的斜率都不存在时,12l l 与的关系为平行。

(2)两条直线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12,l l 斜率存在,设为12,k k ,则12121l l k k ⊥?=-

注:两条直线12,l l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之积为-1,这句话不正确;由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可以得出两直线垂直,反过来,两直线垂直,斜率之积不一定为-1。如果12,l l 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12l l 与互相垂直。

二、直线的方程 1、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为直线上一定点,k

为斜

是直线上两

注:过两点的直线是否一定可用两点式方程表示?(不一

定。(1)若

,直线垂直于x 轴,方程为

;(2)若,直线垂直于y 轴,方程为;(3)若

,直线方程可用两点式表示)

2、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若点

的坐标分别为

,且线段

的中点M 的坐标为

(x,y ),则此公式为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两条直线的交点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反之,亦成立。

2.几种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特别地,原点O(0,0)与任一点P(x,y)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注:(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方程要化为一般式;

(2)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时,必须将两直线方程化为系数相同的一般形式后,才能套用公式计算。

【热点难点精析】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一)直线的倾斜角

※相关链接※

2.已知斜率k 的范围,求倾斜角α的范围时,若k 为正数,则α的范围为(0,)2

π

的子

集,且k=tan α为增函数;若k 为负数,则α的范围为(

,)2

π

π的子集,且k=tan α为增函数。

若k 的范围有正有负,则可所范围按大于等于0或小于0分为两部分,针对每一部分再根据斜率的增减性求倾斜角范围。

※例题解析※

〖例〗已知直线的斜率k=-cos α (α∈R).求直线的倾斜角β的取值范围。 思路解析:cos α的范围→斜率k 的范围→tan β的范围→倾斜角β的取值范围。 解答:

1cos 1,1cos 1.11,1tan 1,30,4

4

3[0,],.

44k ααβπ

π

ββπππβπ-≤≤∴-≤-≤-≤≤∴-≤≤∴≤≤

≤≤??

∴????

即或

倾斜角的范围为

(二)直线的斜率及应用 ※相关链接※ 1、斜率公式:21

21

y y k x x -=

-与两点顺序无关,即两点的横纵坐标在公式中前后次序相同;

2、求斜率的一般方法:

(1)已知直线上两点,根据斜率公式 21

2121

()y y k x x x x -=

≠-求斜率;

(2)已知直线的倾斜角α或α的某种三角函数根据tan k α=来求斜率; 3、利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的方法:

已知112233(,),(,),(,),A x y B x y C x y 若123AB AC x x x k k ===或,则有A 、B 、C 三点共线。 注:斜率变化分成两段,0

90是分界线,遇到斜率要谨记,存在与否需讨论。 ※例题解析※

〖例〗设,,a b c 是互不相等的三个实数,如果333(,)(,)(,)A a a B b b C c c 、、在同一直线上,求证:0a b c ++=

思路解析:若三点共线,则由任两点所确定的直线斜率相等或都不存在。

解答:

(三)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例〗已知点M (2,2),N (5,-2),点P 在x 轴上,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P 点坐标。 (1)∠MOP=∠OPN (O 是坐标原点); (2)∠MPN 是直角。

思路解析:∠MOP=∠OPN ?OM//PN ,∠MPN 是直角?MP ⊥NP ,故而可利用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求得。

解答:

0(,0),(1),//.200(2)2

1,(5),2055

2

1,7,(7,0).5

(2)90,, 1.

2222(2),(5),1,2525

16,(1,0)(6,0).

OM NP OM NP MP NP MP NP P x MOP OPN OM NP k k k k x x x x P x MPN MP NP k k k x k x x x x x x x P ∠=∠∴∴=---====≠---∴=

∴=-∠=∴⊥∴=-=≠=≠∴?=-----== 设又即又解得或即或

注:(1)充分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垂直的条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1l 和2l

。若有一条

直线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多少一定要特别注意。

(2)注意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3)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可以证明不等式,利用两斜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帮助我们很直观地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

二、直线的方程

(一)直线方程的求法 ※相关链接※

1、求直线方程应先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并注意各种形式的适用条件。基本方法包括利用条件直接求直线的基本量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的基本量。

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1)设所求直线方程的某种形式; (2)由条件建立所求参数的方程(组); (3)解这个方程(组)求参数; (4)把所求的参数值代入所设直线方程。

2、求直线方程时,首先分析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然后恰当地选用直线方程的形式准确写出直线方程。要注意若不能断定直线具有斜率时,应对斜率存在与不存在加以讨论。在用截距式时,应先判断截距是否为0。若不确定,则需分类讨论。

※例题解析※

〖例〗求过点P (2,-1),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且满足a=3b 的直线方程。 思路解析:对截距是否为0分类讨论→设出直线方程→代入已知条件求解→得直线方程。

解答:当a=3,b ≠0时,设所求直线方程为

1x y a b +=,即1.(2,1),3x y

P b b

+=-

又直线过点

211

1,.310.33

30(0).

1

(2,1),12,.2

1

.

2

1

310.

2

b x y b b a b y kx k P k k y x x y y x -+==-++====≠--==-=-++==-解得所求直线方程为当时,则所求直线过原点,可设方程为又直线过点则所求直线方程为综上所述,所求直线方程为或

(二)用一般式方程判定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关链接※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

已知直线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则 (1)

12122112211221111222222

//00(0)(0).

l l A B A B AC A C B C B C A B C

A B C A B C ?-=-≠-≠=≠且或或记为:、、不为

(2)121212//0.l l A A B B ?+= (3)

(4)

※例题解析※

〖例〗已知直线1:260l ax y ++=和直线22:(1)10l x a y a +-+-=,(1)试判断1l 与2

l 是否平行;(2)1l ⊥2l 时,求a 的值。

思路解析:可直接根据方程的一般式求解,也可根据斜率求解,所求直线的斜率可能不存在,故应按2l 的斜率是否存在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解答:(1)方法一:

2122112212

12221220,(1)120,0,(1)160,(1)12020

//1,

(1)160(1)61//.

A B A B a a AC A C a a a a a a l l a a a a a a l l l l -=--?=-≠--?≠--?=?--=??∴???=-??--?≠-≠???

=-由得由得故当时,,否则与不平行

方法二:

12121212121212121:260,:0,0:3,:10,101

:3,:(1),

211//,1,

213(1)

1//a l x y l x l l a l y l x y l l a a a l y x l y x a a

a

l l a a a a l l l l =++====---=≠≠=--=-+-?-=

??=--??-≠-+?=-当时,不平行于;当时,不平行于;当且时,两直线可化为

解得综上可知,时,,否则与不平行.

(2)方法一:

由12122

02(1)0.3

A A

B B a a a +=+-=?=得 方法二:

1212121:260,:0,111:3,:(1),211()1.

213a l x y l x l l a a a l y x l y x a a

a a a a =++===≠=-

-=-+--=-?=- 当时,与不垂直,故不成立.当时,由

(三)直线方程的应用 ※相关链接※

利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可灵活选用直线方程的形式,以便简化运算。一般地,已知一点通常选择点斜式;已知斜率选择斜截式或点斜式;已知截距或两点选择截距式或两点式。

另外,从所求的结论来看,若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或周长,常选用截距式或点斜式。

注:(1)点斜式与斜截式是两种常见的直线方程形式,要注意在这两种形式中所要求直线的斜率存在。

(2)“截距”并非“距离”,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还可以是0。 ※例题解析※

〖例〗如图,

过点P (2,1)作直线l ,分别为交x 、y 轴

正半轴于A 、B 两点。

(1)当⊿AOB 的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 的方程; (2)当|PA |·|PB |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

思路解析:求直线方程时,要善于根据已知条件,选取适当的形式。由于本题中给出了一点,且直线与x 、y 轴在正方向上分别相交,故有如下常见思路:

①点斜式:设l 的方程为

,分别求出A 、B 的坐标,根据题目要求

建立目标函数,求出最小值并确立最值成立的条件;

②截距式:设l 的方程为

,将点(2,1)代入得出a 与b 的关系,建立

目标函数,求最小值及最值成立的条件;

③根据题意,设出一个角,建立目标函数,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 解答:(1)方法一:设l 的方程为1(2)(0)y k x k -=-<,则1

(2,0),(,12),A B o k k

-

-

1111(2)(12)22(4)24,

2211

4211

<0,,1(2),240.

22

S AOB k k k k k k k k k y x x y ∴=--÷=+--≥+=-=-=±∴=--=--+-=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即

方法二:设所求直线方程为由已知得,

于是。当且仅当,即

时,

取最大值

1

4

,此时取最小值4。故所求的直线l 的方程为

,即

方法三:设所求直线方程

为,由已知

(2)方法一:

2

21

:1(2)(0),0,0(2,0),(0,12).

1|||| 4.,1,||||.0,1,30.

l y k x k y x A B k k PA PB k k

k PA PB k k l x y ---<==--====±<∴=-+-= 设直线分别令得由当且令当即时取得最小值又这时的方程是 方法二:

(0),,.

2

||||

sin ,cos .||||

11

||1||2,||,||.sin cos 24

||||.

sin cos sin 2(0,),0sin 21,sin 21,,.

24

1.30.

BAO P PE x E PF y F PE FP AP BP PE FP AP BP AP BP k l x y πθθθθθθ

θθθππ

θθθθ∠=<<⊥⊥∴

====∴=

=∴==∈∴<≤==∴=-∴+-= 设过作轴于作轴于又当即时原式取得最小值的方程是

注:解析法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在实际问题中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从而把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代数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一)有关距离问题 ※相关链接※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是常用的公式,应熟练掌握。

2、点到几种特殊直线的距离

(1)点00(,)P x y 到x 轴的距离0||d y =。 (2)点00(,)P x y 到y 轴的距离0||d x =.

(3)点00(,)P x y 到与x 轴平行的直线y=a 的距离0||d y a =-。 (4)点00(,)P x y 到与y 轴平行的直线x=b 的距离0||d x a =-.

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当A=0或B=0时,公式仍成立,但也可不用公式而直接用数形结合法来求距离。

※例题解析※

〖例〗已知点P (2,-1)。

(1)求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为2的直线l 的方程;

(2)求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l 的方程,最大距离是多少?

(3)是否存在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为6的直线?若存在,求出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解析:设出直线方程→由点到直线距离求参数→判断何时取得最大值并求之。 解答:(1)过P 点的直线l 与原点距离为2,而P 点坐标为(2,-1),可见,过P (2,-1)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满足条件。此时l 的斜率不存在,其方程为x=2。若斜率存在,设l 的

方程为y+1=k(x-2),即kx-y-2k-1=0.由已知,得,解得3

4

k =

。此时l 的方程为3x-4y-10=0.

综上,可得直线l 的方程为x=2或3x-4y-10=0.

(2)作图可得过P 点与原点O 距离最大的直线是过P 点且与PO 垂直的直线,由l ⊥OP ,得1,l OP k k =-所以1

2,l OP

k k =-

=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得y+1=2(x-2),即2x-y-5=0.即直线

2x-y-5=0是过P 点且与原点O

=

(3)由(2)可知,过P P 点且到原点距离为6的直线。

(二)有关对称问题 ※相关链接※

常见的对称问题: (1)中心对称

①若点

关于

对称,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②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其主要方法是:在已知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它们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再由两点式求出直线方程,或者求出一个对称点,再利用

,由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方程。 (2)轴对称 ①点关于直线的对称 若两点

关于直线l :Ax+By+C=0对称,则线段

的中点在对称轴l 上,而且连接

的直线垂直于对称轴l 上,由方程组

可得到点1P 关于l 对称的点2P 的坐标()22,x y (其中120,A x x ≠≠)

②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

此类问题一般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来解决,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相交;二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平行。

※例题解析※

〖例〗求直线1:23l y x =+关于直线:1l y x =+对称的直线2l 的方程。 思路解析: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利用方程组求解。 解答:方法一:由23

1

y x y x =+??

=+?知直线1l 与l 的交点坐标为(-2,-1),设直线2l 的方程为

y+1=k(x+2),即kx-y+2k-1=0.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1,2),由题设知点(1,2)到直线1l 、2l 的距离相等,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

,解得1

(2)2

k k =

=舍去,

∴直线2l 的方程为x-2y=0.

方法二:设所求直线上一点为P (x,y ),则在直线1l 上必存在一点100(,)P x y 与点P 关于直线对称。

由题设:直线1PP 与直线l 垂直,且线段1PP 的中点00

2(,)22

x x y y P

++在直线上。 ∴000

000111,,11

22

y y

x y x x y x y y x x -?=-?=-?-?

??=+++??=+?? 变形得代入直线1:23l y x =+得x+1=2(y-1)+3, 整理得x-2y=0.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x-2y=0. (三)解析法(坐标法)应用

〖例〗(12)如图,已知P 是等腰三角形ABC 的底边BC 上一点,PM ⊥AB 于M ,PN ⊥AC 于N ,用解析法证明|PM|+|PN|为定值。

思路解析: 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PM|和|PN|的长度。 解答:过点A 作AO ⊥BC ,垂足为O ,以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1分

设B (-a,0),C (a,0)(a>0),A (0,b ),P(1x ,0),a,b 为定值,1x 为参数,-a ≤1x ≤a, ∴

AB

bx-ay+ab=0,AC

bx+ay-ab=0,……………………………………………………4分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7分

∵a>0,b>0,∴ab>0,-ab<0,把原点坐标代入AB ,AC 方程左端分别得ab,-ab,且点P 在直线AB ,AC 的下方,∴b 1x +ab>0,b 1x - ab<0,………………………………………………10分

∴……12分

注:解析法(坐标法)即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处

理代数问题的方法解决,这种方法是联系平面解析几何的纽带。求定值问题,应先表示出要证明为定值的式子,最后出现定值。

【感悟高考真题】

1.(2010安徽文数)(4)过点(1,0)且与直线x-2y-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A )x-2y-1=0 (B)x-2y+1=0 (C)2x+y-2=0 (D )x+2y-1=0 4.A

【解析】设直线方程为20x y c -+=,又经过(1,0),故1c =-,所求方程为210x y --=. 【方法技巧】因为所求直线与与直线x-2y-2=0平行,所以设平行直线系方程为20x y c -+=,代入此直线所过的点的坐标,得参数值,进而得直线方程.也可以用验证法,判断四个选项中方程哪一个过点(1,0)且与直线x-2y-2=0平行.

2.(2010上海文数)7.圆22:2440C x y x y +--+=的圆心到直线3440x y ++=的距离

d = 3 。

解析:考查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圆心(1,2)到直线3440x y ++=距离为35

4

2413=+?+?

3.(2010山东理数)

(16)已知圆C 过点(1,0),且圆心在x 轴上,直线:1l y x =-补圆C 所截得的弦长为则过圆心有与直线l 垂直的直线的方程为

【解析】由题意,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y+m=0,设圆心坐标为(a,0),则由题意知:

2

2+2=(a-1)

,解得a=3或-1,又因为圆心在x 轴的正半轴上,所以a=3,故圆心坐标为(3,0),因为圆心(3,0)在所求的直线上,所以有3+0+m=0,即m=-3,故所求的直

线方程为x+y-3=0。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直线的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圆的关系,考查了同学们解决直线与圆问题的能力。

4.(2008年·全国二11)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20x y +-=与

740x y --=,原点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则底边所在直线的斜率为( A )

A .3

B .2

C .13

-

D .12

-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1.倾斜角为45?,在y 轴上的截距为1-的直线方程是(B )

A .01=+-y x

B .01=--y x

C .01=-+y x

D .01=++y x 2.倾斜角为45?,在y 轴上的截距为1-的直线方程是( D ) A .1y x =+ B .1y x =-- C .1y x =-+ D .1y x =- 3.过点

()

2,1M 的直线l 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P 、Q 两点,且

2MQ MP

=,则

直线l 的方程为(D )

A.x+2y-4=0

B.x-2y=0

C.x-y-1=0

D.x+y-3=0

4.点P(2,3)到直线:ax+(a -1)y+3=0的距离d 为最大时,d 与a 的值依次为 ( B )

A .3,-3

B .5,1

C .5,2

D .7,1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2)、点B(3,1)到直线l 的距离分别为1和2,则符合条件

的直线条数为 ( B )

A .3

B .2

C .4

D .1 6.已知点

到直线

的距离相等,则实数的值等于( C )

A .

B .

C .

D .

7.已知过点(2,)A m -和(,4)B m 的直线与直线012=-+y x 平行,则m 的值为( B ) A. 0 B. 8- C. 2 D. 10 解析:42,82

m

k m m -=

=-=-+ 8.已知0,0ab bc <<,则直线ax by c +=通过( C ) A. 第一、二、三象限 B. 第一、二、四象限 C. 第一、三、四象限

D. 第二、三、四象限

解析:

,0,0a c a c

y x k b b b b

=-

+=->< 9.若方程014)()32(2

2

=+--+-+m y m m x m m 表示一条直线,则实数m 满足( C ) A. 0≠m B. 2

3

-

≠m

C. 1≠m

D. 1≠m ,2

3

-

≠m ,0≠m 解析:

2223,m m m m +--不能同时为0 10.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4,且点在不等式表示的平

面区域内,则实数的值为(D )

A.7

B.-7

C.3

D.-3

11.设

分别是中

所对边的边长,则直线

的位置关系是( B ) A

B

直 C .重合 D .相交但不垂直 12.过原点和

在复平面内对应点的直线的倾斜角为( D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

13.(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联考(理))13.函数x

e y 2=图像上的点到直线

042=--y x 距离的最小值是 _5

14. 11.若直线

1:10l mx y +-=与2:250l x y -+=垂直,则m 的值是 2 .

15. 16.已知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是(0,-2)、(0,0)、(3,1),若点M 满足2=,

点N 满足3-=,点P 满足⊥,则P 点的轨迹方程是 x 2+y 2

-2x-y=0 .

16.直线

为参数)上与点的距离等于的点的坐标是 (-3,

4)或(-1,2) 三、解答题

17.(广东汕头金平区·2010届高三上联考(文)) (20)(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

x a

x x f +

=)(的定义域为),0(∞+,且

222)2(+

=f . 设点P 是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 分别作直线x y =和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N M 、

. (1)求a 的值;(2分)

(2)问:||||PN PM ?是否为定值?若是,则求出该定值,若不是,则说明理由;(5分) (3)设O 为原点,求四边形OMPN 面积最小值(7分)

本小题主要考查位置关系、轨迹方程、不等式等基本知识,考查运算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满分14分,

解答:(1)∵

22

222)2(+=+

=a f ,∴ 2=a . (2分)

(2)点P 的坐标为),

(00y x ,

则有

0002

x x y +

=,00>x ,(3分)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知:

00

00||,1

2

|

|||x PN x y x PM ==

-=

,(6分)

故有1||||=?PN PM ,即||||PN PM ?为定值,这个值为1. (7分) (3)由题意可设),(t t M ,可知),

0(0y N .(8分)

∵ PM 与直线x y =垂直,∴ 11-=?PM k ,即

100-=--t

x t

y ,解得

)(2100y x t +=,又0002x x y +=,∴

0022x x t +=.(10分) ∴

222120+=

?x S OPM ,222120+=?x S OPN ,(12分)

212)1

(2120

20+≥++=

+=??x x S S S OPN OPM OMPN ,

当且仅当10=x 时,等号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