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法教案

环境法教案

环境法教案
环境法教案

环境资源法教案

教学时数及学分:本课程共3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共2个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法学

适用对象:本科

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

教材:王文革主编:《环境资源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参考书目:张梓太:《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吕忠梅:《环境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UNEP:《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版

?基斯:《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版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与司法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环境资源法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应当注意并处理好与其它部门法的关系。

2.应当处理好必学内容与选学内容的关系。

3.应当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要的案例讲解是学好本门课程的重要条件。

4.了解环境资源法律的具体规定(分论部分),熟练掌握环境资源法学基本知识(总论部分),灵活运用环境资源法学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环境资源法的概念、性质、地位,了解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环境资源法的特征、环境资源法的目的

教学重点:环境的定义、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问题与环境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环境资源与环境资源问题

一、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环境的概念和种类

环境资源法学中所称的环境是以环境科学对环境的界定为基础的。不同的国家针对其立法的要求和可能,对环境做出了相应的立法界定。纵观各国立法的状

况,环境资源法律对环境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环境的定义在立法上作扩充性、概括性的解释。第二种是在环境基本法中对环境的定义仅作列举式规定,而具体范畴由单项立法解释。第三种是用概括加列举的方法解释环境的定义。我国环境资源法中对环境的概念采取了概括加列举的模式。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以环境的主体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以环境要素的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如草原环境、森林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环境等)、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以环境的形成要素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以环境的范围大小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

以环境的性质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二)自然资源

环境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规定: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的总称。

二、环境与资源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健康带来损害的现象。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环境问题进行不同的分类。

(1)从环境问题的成因看,环境问题可以分作第一类环境问题和第二类环境问题。

(2)从表现形式看,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形态。

(3)日本学者宫本宪一以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为标准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类的广义的健康(公共卫生)直接相关的公害,另一类是使环境质量或舒适性恶化的问题(环境舒适性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实质

目前,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较多,不同学科得出的结论各有侧重,但其实质是一致的。

1.经济学的视角

根据经济学外部化理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私人生产的外部成本由社会承担的结果。

2.政治学、法学的视角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对利益的极端化和偏狭化的结果,也是在利益衡平中出现的衡平失当。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私益”是具有利益受损性的。但环境领域中情况相反,公益是具有利益受损性的,表现为经济受损进而公益受损,因而政府和个人都可以作为环境公益的代表,都可以提起环境利益的主张,但是涉及到公平问题:分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环境是环境利益的外在表现,环境问

题是环境利益的冲突,环境保护是环境利益的协调和恢复。

第二节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资源法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环境资源法调整特定范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关系:以防治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社会关系;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自然资源社会关系;以预防、救助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要内容的灾害防治社会关系等。

(3)环境资源法是调整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环境资源法的特征

第一,综合性。

第二,科技性。

第三,利益共同性。

第三节环境资源法的发展概况(了解)

第四节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一、环境资源法体系概述

环境资源法体系,是指由一国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所有法律规范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规范统一体。

二、我国现行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我国现行环境资源法体系中包括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三类法律规范。主要由以下八个方面组成。

(一)《宪法》中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二)综合性环境资源基本法

(三)环境资源单行法律法规规章

(四)环境资源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规章

(五)环境标准中的环境资源规范

(六)地方环境资源法规、规章

(七)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资源规范

(八)国际公约和条约中的环境资源规范

第五节环境资源法的性质和地位

一、环境资源法的性质

1.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立法目的

2.私法规范和公法规范兼而有之

二、环境资源法的地位

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首先调整对象具有独立性;其次调整方法的特殊性。

第六节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作用

一、环境资源法的目的

纵观世界各国环境资源法关于目的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分作两种: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即保护人体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一直接目的方面,世界各国并无不同;在最终的目的方面,各国规定则有差别。多数国家主张环境资源法的最终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的健康,其次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即“目的二元论”,也有的国家,如日本、匈牙利等国家法律规定,环境资源法的唯一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即“目的一元论”。“目的一元论”和“目的二元论”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二、环境资源法的作用

1.环境资源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是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资源工作发展的强大力量

环境资源法对环境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环境监督管理措施和制度、环境管理范围和管理关系以及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作了全面规定。环境资源法是环境行政管理的依据和保障,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环境资源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保障人体健康的法律武器

环境资源法规定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行为准则,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一切单位和个人规定了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补救措施,是他们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与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斗争的有力武器。

3.环境资源法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调控手段

环境资源法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到法律高度,既确定了环境规划、布局、价格、税收、信贷等宏观调控方式的地位,又规定了现场检查、申报登记、行政处罚等调控方式的地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4.环境资源法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倡导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法律平台环境资源法向社会提出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和政策措施,明确了法律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以法律为准绳在环境资源工作领域树立起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最好的环境保护宣传材料和法律平台。

5.环境资源法是处理我国与外国的环境关系、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工具

我国环境资源法注意了与有关国际条约的协调,纳入了有关国际环境资源法律规范,宣布了我国的基本环境政策,明确了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有利于防止外国向我国转嫁污染以及侵犯我国环境权益的事件发生。

第七节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

一、适地范围:环境资源法的适地范围,是环境资源法在那些地方、区域有效力,也称对地域的适用范围或者对地的效力范围。

二、适人范围:环境资源法的适人范围,是指环境资源法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包括对哪些单位和自然人有效。

三、适时范围:法的适时范围也称作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指法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的问题。因此,环境资源法的适时范围指的是环境资源法在什么时间生效和何时终止其效力,以及环境资源法对在其颁布之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有无约束力的问题。

学时:6

问题与思考:

1.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点。

2.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3.环境资源法律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在环境资源法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点,在本章中要使学生理解五个基本原则的意义、内容及运用。

教学难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原则、环境利益平衡原则是较难掌握,对这两个原则做详细讲述并例举案例。

教学重点: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征服、市场和社会混合调整原则。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是指环境资源法确认的、适用于环境资源法一切领域的基本方针、准则。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资源法所确认的,而非可以任意确定的,或与其他部门法共有的原则,是在环境资源法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即适用于环境资源法领域的原则,而不是指其他一般立法原则、司法原则等,是贯穿于整个环境资源法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意义的规范,是各项环境保护制度和规范的基础。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方面的法律原则,才构成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

二、我国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是对环境资源法规范的概括和提升,因此,把握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环境资源法规范的实质精神,为环境保护守法和执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任何成文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法律无明文规定时,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能为处理新的环境问题提供指导,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任务和目的。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原则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原则(以下简称协调发展原则)的概念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原则,是环境资源法的首要原则,在我国一般称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该原则是在针对环境资源问题的特点和总结国内外环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对于环境资源保护具有非常的意义。

二、协调发展原则的形成

协调发展原则的形成是在对以前观念的批判的基础形成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环境承载能力无限论和经济发展优先论。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EKC)

(二)环境承载能力无限论

(三)经济发展优先论

三、协调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

厘清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原则的关系,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身入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来的,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核心的概念:需要和制约。需要指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如洁净的饮用水、清洁的空气;也包括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但“不是绝对的制约,而是由目前的技术状况和环境资源方面的社会组织造成的制约以及生物圈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造成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在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与协调发展原则要求不超出环境承载力的上限来追求经济的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实现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也不能脱离经济过程来考虑。这样,“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行来考虑。”

四、生态保护优先的协调发展原则

我国很多立法和政策中早已凸显出发展了的协调原则,即生态保护优先。生态保护优先的协调原则也不仅是法理上利益平衡原则的体现。生态保护优先的协调发展原则,从终极目的看是实现整体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就一般个案而言,能实现具体的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但就特殊个案而言,而呈现出二元的局面: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协调的结果有时是经济利益优先,有时候是环境利益优先,达成社会公正和实质正义。

五、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

(一)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1.环境与经济、社会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完善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利用环境

(三)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时考虑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

(四)建立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法律制度

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涵义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含义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下简称预防为主),通常认为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在环境问题上,要采取预防为主的要求,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或者恶化,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环境损害的产生。

第二,在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后,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加以治理;在环境被破坏后,要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恢复和建设,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第三,在预防和治理的关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

(二)确立预防为主原则的必要性

1.环境问题的特点要求环境保护应以预防为主。

2.实行预防为主是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使然

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实行综合性的环境治理

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发展:风险防范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

(一)风险防范原则的含义

环境资源法要求在依赖科学的基础上又应当超越科学,强调在采取预防行动之前不必等待科学上的确定性,克服因为科学不确定性而导致环境不利的局面。这种精神就是风险防范原则。

(二)风险防范原则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第二届国际北海会议在会后发表的《伦敦宣言》中第一次明晰、系统地论述了风险防范原则。风险防范原则一经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青睐,其适用范围从区域海洋环境扩大到全球海洋环境,并被推广到一般的环境保护领域。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在前言中提到了风险防范措施。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文件全面吸收了风险防范原则,使风险防范原则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基础。2000年的《卡塔赫拉生物安全议定书》要求以风险防范原则为基础,规范生物安全。不仅如此,风险防范原则也成为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环境资源法的指导原则之一。

(三)风险防范原则与我国的“预防为主”原则的区别

“预防为主”原则和风险防范原则都主张不应事后修补损害,两者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但风险防范原则与我国的“预防为主”应区别开来。首先,两者存在的前提不同。其次,两者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不一样。两者不同的法律地位决定两者的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的差别。

三、预防为主原则的贯彻

(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二)制定和完善预防性的环境法律制度

第四节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一、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含义

(一)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含义

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是指直接利用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法律规定的税费,提高利用环境的行为的成本,增加保护环境的行为的收益,以利于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恢复、整治、再生和养护,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环境责任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

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叫法很多,如“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环境责任原则”。我们认为,尽管这些叫法的含义可能相同,但从严谨的角度出发,应当予以厘清。

环境责任原则、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从责任是第二性义务和责任自负的原理看,两者若作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没有什么特殊性的,充其量是法律责任在环境法领域的适用,不符合作为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条件。从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目的看,该原则在于厘清环境是否有价值以及对环境价值的利用是否

有偿,通过确定环境“公共财产”而非“自由财产”的地位,使治理环境的外部费用有污染者承担,实现外部费用内部化。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目的是改变环境无偿使用的局面,并不以刺激功能为主,即通过对环境利用者征收一定的税费,能激励环境利用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或污染,以达成预防的作用。污染损害赔偿费用、预防费用等不包括在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范围内,污染损害的赔偿适用于国家民事法律的规定。我国《排污费征收管理使用条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在最早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的经合组织那里,“污染者负担原则”也绝对“不是污染损害的赔偿原则”。因此,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不宜以环境责任原则表达。

污染者负担、谁污染谁治理,涉及的是预防、治理污染义务的承担主体问题。谁污染谁治理指的是污染者应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其行为造成的污染后果。

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意义

(一)环境是有价值的,对环境的利用应是有偿的

(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意义

为了生存和保持尊严所必需,我们必须将环境保持在一定的良好状态下。在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必然会增加环境的负担,使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环境容量降低。

确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通过征收税费等经济手段,可以保障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我国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确立

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在很多政策文件中被表述为“开发者养护、利用者补偿、污染者治理、破坏者恢复原则”,我们认为,两者不能等同,后者的内涵较前者丰富得多。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在于表明对环境的利用应是有偿的,并不涉及到环境利用中其他相应的义务,如“开发利用环境,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开发者养护”义务。

四、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贯彻

(一)实行环境资源有偿利用的税费制度

环境资源有偿利用的税费制度,主要是自然资源使用费/税、自然资源补偿费、排污费。

(二)实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包括自然资源直接使用价值的有偿使用、间接使用价值的有偿使用。前面的自然资源使用费、自然资源补偿费或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而言。生态效益补偿则是就自然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而言。

(三)建立科学的环境价值核算制度

第五节政府、市场、社会综合调整原则

一、混合调整原则的含义

混合调整原则是指综合运用政府管制、市场调节、社会调整等不同法律机制对环境资源社会关系进行系统性调整。

二、混合调整原则确立的理论基础

混合调整原则确立的理论基础是政府管制、市场调节、社会调整等不同法律机制在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上各有利弊和自己的功能空间。

1.市场机制

2.征服管制

3.社会机制

三、混合调整原则的有效运做

1.要在环境资源领域贯彻混合调整原则,关键是合理确定三种机制各自的功能空间。

2.在合理确定三种机制各自的功能空间基础上,要注重综合运用。

四、政府管制机制

(一)政府管制概念、特征和分类

1.概念

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运用强制、指导、经济刺激等多种价值判断与取向各不相同的法律手段,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监督、检查、跟踪管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的一种的法律制度。管制目的是引导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1)特定性

(2)管制行为的归责特殊性

(3)手段综合性

3.分类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依据管制手段性质、适用条件、功效的不同,分为强制性制度、经济激励制度、非强制性制度三类。

强制性制度是世界各国环境资源问题上首选的法律手段,它主要以国家的命令与制裁为政府介入的基本方式,以相对人的无条件服从为政府干预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通过对社会个体私益的限制,强行确认各法律关系主体行为方式和利益格局。它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以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法律调整与实施模式。

经济激励是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从影响成本和效益入手,推动环境资源问题解决过程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重合与对应,建立价格与成本之间相对准确的反映机制,并以此为前提引导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纠正或公平分配外部性所带来的利益损失。它是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促进的法律调整与实施模式。

非强制性制度,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内,行政主体基于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精神,运用非强制的手段,通过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引导相对人自愿采取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从而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的。它是以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对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主动认同和合意为基础,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协调的法律调整与实施模式。

(二)政府管制的功能空间

五、市场调整机制

(一)市场调整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市场调整,就是指通过价格等市场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配置,使环境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争取最高效率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市场机制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表现出不同特点,然而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特点:(1)关联性;(2)利益制约性;(3)市场机制的作用与一定的市场环境相联系,受一定环境条件制约。(4)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自市场的内在的力量而非外部力量。(5)盲目性,即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各经济个体利益牵引表现出相对无规则状态。(6)迂回性或时滞性,即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和效果不是直接的,而是迂回和曲折的。

(二)市场调整的功能

(三)市场调整的手段

六、社会调整机制

(一)社会调整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调整是相对于行政调整、市场调整而言的,是指通过非政府、非赢利性民间组织和社会大众等调整环境资源法律关系,其主要的功能在于直接对抗国家公权,防止国家公权力对市民社会的不当膨胀与扩张。

(二)社会调整的范围、形式和后果

(三)社会调整原则的贯彻

1.公开环境信息

2.鼓励专业团体的社会调整

3.建立社会调整的司法保障制度

第六节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

一、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的概念

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由国家在充分结合考虑环境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承载能力及社会经济需求的基础上,对环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方式和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并以此为前提着力解决围绕环境资源而产生的不同利益主张的冲突,在环境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统筹兼顾其自身特点及不同的利益需求,确保环境资源公平的实现。

二、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确立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1.环境公平理论

(1)环境公平的提出

(2)环境公平的界定

从法学发展现阶段来看,环境公平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并尽力改善环境的责任;除有法定和约定的情形,任何主体不能被人加给环境费用和环境负担任何主体的环境权利都有可靠保障,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

(3)环境公平的分类

其一,从时间角度,分为代内环境公平和代际环境公平。

其二,从内容角度,环境公平包括环境权利公平、环境机会公平、环境分配公平和环境人道主义公平等内容。

其三,从空间角度,包括社会个体之间的公平、社会群体或集团之间的公平以及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平。

其四,从要素角度,它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环境资源收益的公平和环境保护责任的公平等问题。

其五,从伦理角度,它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公平,即人和非人类的其他自然体一样都有平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2.自然资源属性理论

(1)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

(2)自然资源多功能性及开发利用的多目标性所导致的潜在利益冲突(二)现实基础——当代中国环境公平问题

1.国家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2.城乡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3.区域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4.流域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5.阶层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三、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的贯彻

1.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要体现环境公平

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应弄清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然后加以系统地分析,使之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2.合理规划与利益补偿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确保环境知情权的实现

4.建立自然资本贮备制度

5.建立环境基金制度

6.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7.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8.警惕生态移民,加强国际环境合作

学时:6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2、什么是协调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

3、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内涵?

4、如何贯彻社会调整原则?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是由多项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要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主要依据,掌握我国环境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教学难点:我国环境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教学重点:我国环境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概述

一、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概念、特征和发展

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任务,根据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所制定的,调整特定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具有以特征:

第一,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具有特定性。

第二,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具有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

第三,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四,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具有较强的约束性。

二、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分类

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是由多项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每一种制度的对象、功能、性质和适用阶段也不同,从不同角度,可以对环境资源法律制度进行如下分类:根据制度保护对象不同,可分为:环境资源法基本制度、污染防治制度、自然资源保护制度、灾害防治制度等。

根据制度的功能不同,可分为:预防性制度、基础性制度、治理性制度等。

根据制度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经济性制度、技术性制度、行政性制度、社会性制度等。

根据制度的适用阶段不同,可分为:行为前适用制度、行为过程中适用制度、行为后适用制度、行为全过程适用制度等。

第二节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

一、环境产权制度

(一)环境权的概念和性质

1.环境权的概念

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有健康、良好环境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

2.环境权的性质

环境权是一项新型的人权,是每个人一个公民赖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与身俱来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它既是一项法律权利,同时也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不能剥夺的。

3.环境权的提出与确立

(二)不同环境权的保护制度

1.健康(良好)环境享有权的保护。

2.环境请求权的保护

3.环境损害赔偿权的保护。

4.环境检举、控告权的保护

5.环境诉讼权的保护

6.环境知情权的保护

7.环境决策和参与权利的保护

8. 环境结社权利及相关活动权利的保护

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一)自然资源权的内涵

自然资源权是环境资源法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它是与自然资源权属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在理论上的抽象和概括。自然资源权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权属的界定,从而明确对自然资源的归属、支配以及由此产生法律后果的分配。自然资源权是围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进行相关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根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自然资源权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权利形态: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自然资源使用权。

(二)自然资源所有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是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自然资源的权利。在我国公有制的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是为公有所垄断的,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个人自然资源所有权,国家和集体之外的权利主体,只可能享有资源产品的所有权,而不可能享有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变更、消灭

(三)土地资源权

1.土地资源权概述

土地资源是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类型,不仅其自身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基本物质前提,而且土地资源也是其他类型自然资源得以赋存的物质载体。

2.土地所有权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可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两种所有权在主体范围、客体的范围、取得方式、权利变动方面各有不同。

3.土地使用权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这是关于土地使用权的概括性规定,根据该规定,土地使用权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

(四)矿产资源权

1.矿产资源权概述

矿产资源权主要是从矿产资源权属的意义来说的,主要是指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和矿业权两个层次的权利形态,其中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产资源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在法律上明确界定矿产资源的权属,是形成和建立有序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基本前提。

2.矿产资源所有权

《矿产资源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因此,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是矿产资源的一元所有权,即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

3.矿业权

三、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组织制度

(一)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是指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即国家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划、调控和监督,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广义的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包括环境资源立法监督管理、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环境资源司法监督管理、环境资源社会监督管理、对环境资源监督管理行为实施的监督等。

根据管理主体不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可分为:环境资源立法监督管理、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环境资源司法监督管理、环境资源社会监督管理(即公共团体、社会组织、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所进行的环境资源保护活动)等。

根据管理范围不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可分为:环境监督管理、资源监督管理等。其中环境监督管理又分为区域环境管理和专业环境管理。

根据管理性质不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可分为:环境资源规划和计划管理、环境资源质量管理、环境资源技术管理等。

根据对环境资源有影响的活动的性质不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可分为: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流通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等。

(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

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是指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体制,即国家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机构

之间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及其运行协调机制的总称。其中,机构的设置是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组织保障,权限的划分是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职能保障,运行协调机制是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实施保障。广义的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包括环境资源立法监督管理体制、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体制、环境资源司法监督管理体制、环境资源社会监督管理体制、对环境资源监督管理行为实施监督的体制等。

四、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一)环境资源规划制度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资源规划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状况、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建设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与管理所作的总体安排。环境资源规划制度是关于环境资源规划的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规划的实施等问题的基本规定。

环境资源规划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规划内容可以划分环境保护规划、自然资源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2)按规划范围可以划分为国家规划、地方规划、部门规划、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等。(3)按规划期可以划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二)环境资源规划的法律规定

1.环境保护规划制度

2.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立法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六、“三同时”制度

(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的一项环境资源法基本制度,它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自然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其他可能损害环境的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二)“三同时”制度立法

(三)“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

“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自然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其他可能损害环境的项目。

(四)“三同时”制度在不同阶段的要求

1.初步设计阶段。

2.施工阶段。

3.竣工验收阶段。

(五)违反“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责任

七、环境资源许可制度

(一)环境资源许可的概念与种类

环境资源许可,是指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准许其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行政行为。在法律上,许可表现为认可、登记、承认等,并通常以证书的形式表现。

(二)环境资源许可立法

(三)环境保护许可制度

(四)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五)建设规划许可制度

八、环境资源税费制度

(一)环境资源税费制度概念

环境资源税费是指国家依法对污染物排放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者所征收的税费。环境资源税费,按征收对象不同分为环境税费和自然资源税费。

(二)环境资源税费制度立法

(三)排污收费制度

(四)自然资源税制度

九、循环经济促进制度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

(二)循环经济的立法

(三)循环经济主要法律制度

1.循环经济规划制度

2.循环经济评价制度

3 .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

4.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

5.鼓励、限制、禁止名录制度

6.循环经济统计制度

7.循环经济标识制度

8.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产品的优先准入制度

9.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

(四)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第三节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一、清洁生产促进制度

二、环境标准制度

三、环境监测制度

四、环境标志制度

五、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六、总量控制

七、排污交易制度

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九、环境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

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十一、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十二、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制度

十三、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十四、现场检查制度

十五、防止污染转嫁制度

第四节自然资源法律制度

一、自然资源法律制度概述

(一)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是指在自然资源法中,调整特定自然资源社会关系,并具有相同或相似法律功能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整合性的规则系统。

特点:调整对象的特定性、法律规范的整合性、法律功能的同质性、法律实施的可操作性

(二)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构成

根据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理论的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我们把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分为了自然资源权属关系、自然资源流转关系、自然资源管理关系三类,与此相应,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构成也应包括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自然资源流转制度、自然资源行政管理制度三个基本方面。

二、自然资源流转制度

(一)自然资源流转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资源流转是以自然资源有关权利的市场化交换和转让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也就是说,以交换和转让为主要内容的自然资源权利交易是自然资源市场化流转的基本实现途径,同时也构成了自然资源流转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的权利交易表现出了明显的层次性和种类性特征。

(二)自然资源流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促进流转原则

2. 有限流转

(三)自然资源权利交易的层次

1.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交易

2.自然资源各种开发利用权利的交易

(四)自然资源权利交易的种类

1.设定性交易和传递性交易

2.一般性交易和牟利性交易

三、自然资源行政管理制度

(一)自然资源管理体制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是指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的结构及组织方式,即采用何种组织形式以及这些组织形式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并以何种方式完成其自然资源管理的职责。

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专门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辅助性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两大类。

1.专门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2. 辅助性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

(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主要制度

1. 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2.自然资源调查与档案制度

3. 自然资源权属确认制度

4. 自然资源许可证制度

5. 自然资源税费制度

6. 自然资源行业监管制度

7. 法律责任制度

第五节灾害防治法律制度

一、灾害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灾害防治法律制度是指在灾害防治法中,调整特定灾害防治社会关系,并具有相同或相似法律功能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整合性的规则系统,主要由应急机构制度、应急预案制度、应急预警制度与紧急状态宣告制度、信息沟通与公开制度、公众报告与举报制度、紧急协商与强制措施制度、救助制度、灾后重建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二、灾害预警与信息管理制度

(一)灾害预警预报

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2. 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二)灾害信息共享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三)灾情信息管理

三、灾害应急制度

(一)国家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三)应急准备

(四)应急响应

四、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制度

(一)灾后救助

(二)恢复重建

课时数:8

思考题:

1.简述环境产权制度。

2.简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3.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简述环境资源税费制度。

5,简述循环经济促进制度。

6.简述环境标志制度。

第四章环境资源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三种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三种环境法律责任的构成、形式、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种环境法律责任的构成、形式、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环境资源法律责任概述

一、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种类

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主体因不履行环境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按其性质可分为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

二、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

1.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为必要前提;

2.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实行无过错责任制;

3.违法处罚趋重化

第二节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责任

一、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责任概述

环境资源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其他行政法律法规或因环境法及其他行政法律法规规定的事由而应当承担的法定的不利后果。环境资源行政责任具备一般行政责任的特点,但也有其特殊性:

第一,环境资源行政责任既包括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授权或委托的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因违法失职、滥用职权或行政不当而产生的行政责任,也包括公民、法人或者社会组织等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产生的行政责任。

第二,环境资源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中,行为违法和主观上有过错,是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必要条件”;危害后果和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的因果关系,则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时才存在,所以是“选择条件”。

第三,环境资源行政责任是一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二、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行为人的违法行为

(二)行为人的主管过错

(三)行为的危害后果

(四)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承担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

(一)环境资源行政处罚

(二)环境资源行政处分

(三)环境资源行政处罚和处分的区别

第三节环境资源民事法律责任

一、环境侵权概述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因为人为活动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从而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特征

第一,间接性

第二,利益冲突表现明显

第三,当事人的不特定性

第四,长期性、复合性

二、环境资源民事责任的定义和特征

环境资源民事责任,是民事责任之一种。它是指当事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了公共财产或他人合法权益而应当承担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特征:第一,它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第二,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责任;第三,它主要是财产责任。

三、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一)有污染环境的行为

(二)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三)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无过错责任”原则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概述

过错,是指行为人具有的一种应受非难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状态。所谓“无过错责任”,是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只要对其他单位和个人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二)无过错责任的例外

无过错责任的例外,也称为免责条件,是指排污者造成了环境污染危害,由于不可归责的理由,法律规定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

五、环境资源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排除危害

(二)赔偿损失

(三)环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

第四节环境资源刑事责任

一、环境资源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环境犯罪的概念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法,故意或过失地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环境损害后果,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环境犯罪非为个罪,而是包含数种犯罪的一类犯罪的统称,并且是一个综合型的犯罪类别。

(二)环境犯罪的特点

1.具有间接性,以环境为媒介。

2.环境犯罪行为后果严重,危险更大。

3.环境犯罪的主体大多为法人。

二、环境资源犯罪的构成要件

(一)环境犯罪的客体

(二)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

(三)环境犯罪的主体

(四)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

三、环境资源犯罪与其他类罪的区别

(一)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二)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区别

四、我国刑法关于环境资源犯罪的具体规定

(一)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二)渎职罪

五、环境资源犯罪的刑事责任

(一)环境资源刑事责任概念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由于犯罪而依法应当向国家承担的由国家对其行为所作的否定和谴责的强制性义务。环境资源刑事责任是刑事责任的一种,指个人或者单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违反环境保护法,严重污染或者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触犯刑法构成犯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二)我国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立法

1.1997年《刑法》修订前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立法概况

2. 1997年《刑法》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立法概况

(三)我国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

(四)我国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的特点

1.摒弃死刑的应用、突出自由刑的刑罚措施

2.扩大了罚金刑的适用

3.根据情节轻重设定量刑档次

4.实行“双罚制”

学时数:4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资源行政责任?其构成要件包括哪些?

2.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与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何区别?

3.什么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环境损害民事案件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由是什么?

4.环境资源民事责任形式中排除危害与赔偿损失有哪些特点?

5.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是什么?

6.有学者主张环境犯罪应考虑采用无过失责任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7 .我国在惩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刑罚体例有何特点?

第5章法律救济

一、赔偿法律依据

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也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环境管理体系考题-案例分析题

1、在公司的化学品仓库中发现贮存有大量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其MSDS上写有: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7“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不符合事实:“公司的化学品仓库中发现贮存有大量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其MSDS上写有:“本品如发生意外泄漏,应迅速用水稀释或黄沙混合后,并以熟石灰中和处理。”但仓库中尚未配置上述物资。” 2、查看某分厂“环境管理方案”中写明建立空压机房,以降低噪声排放,现场发现空压机仍露天放着,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3“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不符合事实:查看某分厂“环境管理方案”中写明建立空压机房,以降低噪声排放,现场发现空压机仍露天放着。 3、2006年6月审核员在某厂发现,公司制造车间在3个月前引入了新的喷漆生产线,查阅该车间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6年1月填写的,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3.1 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不符合事实:公司制造车间在3个月前引入了新的喷漆生产线,查阅该车间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6年1月填写的,之后没有增加或修正。 4、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总体实施的总务部提供的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监测报告显示连续两次污水排放COD超标,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5.3“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再度发生;” 不符合事实:总务部提供的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监测报告显示连续两次污水排放COD 超标,而公司内污水处理站内部监测记录显示污水处理后COD未超标,因此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5、审核员到某电镀公司审核,看到电镀车间内的含铬废水流向一地下管道,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6“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a)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控制因为缺乏程序文件而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的要求。 不符合事实:在电镀车间审核,看到电镀车间内的含铬废水直接流到综合处理池处理。6、企业的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审核员查阅相关污水监测数据,其结果均符合相关污水排放标准。审核员又发现该监测站使用的仪器超过检定周期仍在使用。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5.1“组织应确保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和检验,并予以妥善维护。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不符合事实:企业的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该监测站使用的仪器超过检定周期仍在使用。 8、审核员在参观某公司锅炉房时,发现锅炉的烟尘是通过一级旋风除尘后进入烟囱的, 案例分析: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培训知识交流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培训目的:学习安全法规強化安全管理增强安全意识一、安全生产概述 安全生产的涵义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因素,避免和消除劳动场所的风险,保障从事劳动的人员和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以及劳动场所的设备、财产安全。(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资产安全) 人身安全是指:消除危害人身安全健康的一切不良因素,保障人们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 设备、财产安全是指:消除损坏设备、产品和其他财产的一切危害因素,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即设备安全和产品安全。 二、安全生产法规的基本概念 (一)、安全生产法规的性质 一定的强制性。一切有关的企业、机关和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认真执行。 一定的规范性。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相关人员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禁止怎样行为、应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的行为规则。

一定的科学性。 一定的稳定性。安全生产法规所规定的条文是规范化、法律化、定型化的不能随意更改,更不能朝令夕改。 (二)法律法规体系 1、专门的安全生产法律 《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特种设备安全法》等 2、其他法律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劳动法》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消防法》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民法通则》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3、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第2号令) 2)《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375号令2011年修订) 3)《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国务院493号令) 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344号令) 5)《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1年373号令) 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国务院第591号令) 7)《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国务院第9号令) 4、国家安监总局的行政规章,主要有: 1)《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2011年安监总局第43 号令) 2)《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2011年安监总局令44号) 3)《工作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规定》(2012年安监总局47号令)4)《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12年安监总局令45号) 5)《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2007年安监总局15号令)6)《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09年安监总局17号令)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1、某班主任经常开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及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合法吗? 不合法,除法律规定的部门外,任何人不得开拆他人的信件。 2、一名13岁的小学生未经父母同意,将一只价值500元的手表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其家长可以要求受赠的学生返还手表吗? 可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未征得监护人同意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金某(15周岁)在课间因小事与同学沈某发生争执,金某一拳击中沈某头部,致使沈某倒地,送医院不治死亡,问金某应当负刑事责任吗? 应负刑事责任。 5、某中学因为学生李某未能按时缴纳相关费用,将他开除,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用什么方法处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是什么? 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分哪几个阶段?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1)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环境法案例分析全集

环境保护法案例分析 光明造纸厂位于某河流中上游。1998年6月,环境监测站对该造纸厂的污水进行监测,发现该厂对所排放的污水的净化处理不够,多种污染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遂向该厂提出限期治理的要求,但光明纸厂不予理会,没有采取任何净化措施。1998年10月,市环保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征收排污费,但该厂领导却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拒绝缴纳。 环保局在多次征收未果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光明纸厂缴纳应缴排污费。 问题:市环保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否合理? 答案:本题关于污染环境拒交排污费争议问题。环保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合理的。 征收排污费是我国环保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超标准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制定规划,进行治理。” 因而,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排污设施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经环保部门或其指定的监测单位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由环保部门按《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征收。本案光明纸厂不按期缴纳排污费的行为是错误的。至于该厂提出的“企业效益不好,无力支付”的理由,是不能支持的,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并没有这类可以免费的规定。 1、【案情】 某市郊四个村委会起诉位于该市郊的水泥厂。原告诉称,被告在生产水泥过程中超标排放粉尘,污染环境,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给原告造成了损害。因而请求赔偿11年的经济损失共约693万元,水泥厂停产或搬迁。被告辩称,水泥厂因建于十年动乱时期,初期的确有超标排污问题,但自《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其他相关法律公布以来,经过治理,排尘已经达标,成分性能与一般尘土相同,而不是水泥粉尘,因此不必承担责任。该市中院审理此案,认为原告起诉依据是以硅酸盐水泥粉尘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结论,而调查化验发现被告排放粉尘主要为未经煅烧的生料粉尘。生料粉尘的危害尚无确切研究结果和定论。原告无法提供确切证据,因此不予完全支持。而被告以前确实曾有长期超标排放的行为,因此判决被告赔偿该时期的损害,并一次性赔偿原告35万元。 【问题】 1、该中院的判决是否恰当?为什么? 2、您认为合适的判决应为如何? 【分析】 (1)该中院的审理过程不太恰当。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原告提出被告污染环境引起损害而请求赔偿的,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由被告负责举证。本案中,应由水泥厂承担证明生料粉尘无害的责任,而不应由原告证明生料粉尘有害。水泥厂无法证明的,即视为该事实成立。对于超标排放的损害应予赔偿的判决是恰当的。(2)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仅仅以是否超标排放来划分是不正确的,这至多是其损害事实的一个证据。 本案中,被告无法证明其排放物无害时,根据法律规定,应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应由他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分清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 2、【案情】 1989年,辽宁省某乡岗岗村群众向市环保局投诉,称自1988年以来,该市矿务局设在该村的排矸场,由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使附近农田果园受到污染损害,要求赔偿损失。市环保局受理了此案。经调查化验发现,排矸场矸石自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附近农作物、果木损害的主要原因。排矸场认为,国家对排矸污染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拒不承担责任。同时主张在煤矿生产中必然环节是排放煤矸石。限于我国煤矸石及煤炭技术水平,可燃物品不可避免地进入矸石,这才导致自燃。它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因此不必承担责任。 【问题】 (1)该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2)该场的主张能否成立?这是否属于不可抗而构成免责理由? 【分析】 (1)该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虽然国家对排矸污染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不妨碍该场因其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洳洼。并且化验结果已经证明该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该场主张矸石自燃属于不可抗力不能成立,因此不能成为免责事由。我国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矸石自燃虽然无法避免、无法克服,但是可以预见到的;而且自燃造成的损

环境与资源保护案例分析题

1、武胜县冷冻三厂被判赔偿损失案 【案情】1996年四川省武胜县张明学自筹资金购买了100吨铁船1只,船内设养鱼舱5个,养鱼水面积9 3.5万平方米,于同年5月投入嘉陵江养鱼,船体距上游武胜县冷冻厂排污口100米左右。1997年10月1 7日上午9时许,县冷冻厂检修机器,清洗高压储液氨桶,清洗的污水直接流入嘉陵江,进入张明学的养鱼舱内。10时左右,鱼开始跳动、死亡。12时许,舱内鱼大部分死亡,共约5570斤。张明学获知情况,立即请县环保局卫生防疫站、公安局派员现场察看,经环保监测人员采集水样化验:县冷冻厂排污口处污水每升含氨氮1737.374毫克,张明学船舱内养鱼水每升含氨氮129.30毫克,其中,非离子氨浓度每升水1. 62毫克,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非离子氨浓度应当小于每升水0.02毫克的80倍。武胜县法院审理认为:县冷冻厂超标排污使部分江水变质,变质江水进入养鱼舱内,是张明学饲养的鱼类死亡的直接原因,应当依法赔偿张明学的经济损失。为此,依照《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之规定,作出前述判决。 【思考题】 1、作出此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构成是什么? 【法条链接】 《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七条: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以罚款。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形式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完全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计算。 【法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由水污染引起的公害民事责任案件。因此在本案中,直接涉及到了《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七条、四十一条和《水污染防治法》第四章“防止地表水污染”的相关规定。在本案中,依照《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四十二条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环境民事责任的追究,往往多法并用。一般会涉及到《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相应的环境保护或污染防治单行法,有地方法规的还要参照地方法规。 2、平湖蝌蚪索赔案之评析 【案情】浙江省平湖师范农场特种养殖场(以下简称“养殖场”)位于平湖市钟隶镇西,原属校办企业,199 1年4月,经批准成立独立法人企业。同年,该养殖场建成1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并且申领了河道取水证,开始了该场两年试养成功的美国青蛙的养殖与育种。至1993年春,该养殖场被中国特种经济动植物协会定为全国美国青蛙育种基地,面向全国供种,当年养蛙净收入25万元。但是,从1993年冬季开始,该养殖场发现,取水河道被工业废水污染,而且,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后经嘉兴市环保局监测查明:该养殖场取水河道的污染物来自位于取水河道上游的嘉兴市步云染化厂、步云染料厂、步云印染厂、向阳化工厂和高联丝绸印染厂5家企业(以下简称“5企业”),该5企业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染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特别是1993年和1994年的染化废水比上年增加1万吨,导致下游7个乡约135万平方公里的水域受到污染,水质由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II-III类下降为V类;其中,约53平方公里的水域受到严重污染,水质远远劣于V类。因此,该重污染区域内的河道水体,已因该河CO

环保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 《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4. 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1. 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 求公众意见。

2.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 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 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 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6.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 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 境信息的;(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

2017环境法律法规大全

NO 法律法规大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修正) 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 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 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09) 5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 6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2010修正) 7 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2015) 8 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2009) 9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的通知(2010) 1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2015) 11 关于拆迁活动是否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问题的复函(2010) 12 关于外商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问题的复函(2011) 13 环境保护部关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的公告(2016) 14 国务院关于印发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实施方案的通知(2016)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09)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 18 环境保护部关于《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第六十一条适用有关问题的复函(2016) 19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2012) 20 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领域)(2010) 21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实施细则(1996) 22 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2003) 23 关于实行强制性环境信息公开的企业范围有关问题的复函(2010) 24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7) 25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2014) 2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2015) 27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通知(2014) 28 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2004) 29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2014) 30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2012) 31 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 32 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 33 环境保护部关于下放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的公告(2013) 34 关于提供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5年版)的函 35 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HJ617-2011) 36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 37 关于发布《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申请表》等四项《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配套文件的通知 38 关于印发《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及其特征化学污染物释放与转移报告表》和《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管理计划》的通知 39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3)

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1.加强环保意识 2.改善施工环境 3.重在行动 4.从我做起 5.从小事做起

目的 为了提高公路参建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了解和掌握公路开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体现项目建设“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使每一个参建人员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在施工作业和日常生活中规范作业、文明施工,创造干净、整洁、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贯彻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方针。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每个参建人员都要认真、自觉学习、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正确看待和处理施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倡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结合公路的实际情况,从源头上消除污染,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环保措施、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一、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 工程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和班玛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99°39′~100°45′,北纬32°55′~33°46′;达日至班玛工程是将既有连接达日县至班玛县的三级公路改扩建为二级公路,长164.85km(包括班玛县过境段道路 3.86km,在既有砂石道路和班玛县城环城东路上改扩建),达日县和窝赛乡连接线全长3.78km,均在既有道路上改扩建。

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吉曲、满掌河、玛柯河。 (2)声环境、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窝赛乡和窝赛乡寄宿制藏文小学、满掌乡和满掌乡卫生院、多贡麻寺、多贡麻乡和班玛县城及各学校;(3)生态保护目标:临时用地、野生动物、公路占地和自然保护区。 二、环境监理 1、环境监理的定义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指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影响评价及其批复文件、环境监理合同等,对建设项目实施专业化的环境保护咨询和技术服务,协助和指导建设单位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监理作为一种第三方的咨询服务活动,具有服务性、科学性、公正性,独立性等特性。环境监理借助其在环保专业及环境管理等业务领域的技术优势,引导和帮助建设单位有效落实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建设单位授权范围内协助建设单位强化对承包商的指导和监督,有效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设产)制度。 2、环境监理的主要功能(或主要任务) (1)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承担全面核实设计文件与环评及其批复文件的相符任务。

环保法律法规培训教材

环保法律法规培训教材 深圳市永维管理顾问有限公司ISO14000培训 ISO14000环保法律法规 世界环境日--- 六月五日 中国在环境保护,污染预防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环保法律的不断完善;污染防治的观念转变,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程控制等。 中国植树节--- 三月十二日 世界水日---三月二十二日 环境保护的总方针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中国的环境政策(三大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谁污染,谁治理(谁负担) 强化环境管理 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1. 可持续发展观点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上,保护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胁。 2. 两个核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依赖: 现化文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而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 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了。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构 第1 页,共27 页 深圳市永维管理顾问有限公司ISO14000培训 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法式和转变。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纠正过去的那种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来带动和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因为只有大量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制、应用和普及,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才能不断地开发新能源和新资源,也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进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靠,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八项环境管理制度 老三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关于一起渔业污染案件的讨论 ●摘要 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两大难题,也是渔政部门的两大主要工作职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有所抬头,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不断增多,也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必然需要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建立并适用一些新的制度与规则,并有必要对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一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入手,对当前比较有争议的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渔业水域污染环境污染侵权违法性赔偿机制 ●正文 一、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概述 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2、相关法律 199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赋予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据《防治法》的规定,农业部制定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方法》、《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贯彻实施,为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3、渔业水域污染现状及污染案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如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继2000年“死鱼事件”后,2006年3月初又出现大面积的鱼类死亡,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产生水体污染侵权行为的一方往往是技术和财力雄厚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其生产过程不被外人所掌握,排污方式非常隐秘。而遭受污染损害的一方势力单薄,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渔业污染种类繁多、鉴定技术复杂,渔业水域污染案件涉及到水产、环保和司法等部门,在实际的渔业污染事故中,现象千变万化,原因多种多样,情况纷繁复杂,因此必须多方合作,协同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的性质及渔业资源损

建设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心得

通过本学期对建筑法规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建筑法规的概念范畴、作用、特征以及规范现状,而且对建筑行业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懂得了一些建筑规范,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最明显的感想就是建筑法规很难掌握,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在建筑行业正是建筑法规的作用,约束着建设者的活动,使建筑业文明有序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必须学好,真正的提高建筑法规方面的意识,增强对建筑法规的重视。 我们应该明确建筑法规的概念,建筑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制定的,旨在调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个人之间,在建筑领域中所发生的诸种社会关系中所运用的法律和规范的总称。本学期学习了几个基本概念,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和案例分析。 招标投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大宗货物的买卖、工程建设项目有发包与承包,以及服务项目的采购与提供时,所采用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这种交易方式下,通常是由项目采购(包括货物的购买、工程的发包和服务的采购)的采购方作为招标方,通过发布招标公告或者向一定数量的特定供应商、承包商发出招标邀请等方式发出招标采购的信息,提出所需采购的项目的性质及其数量、质量、技术要求,交货期、竣工期或提供服务的时间,以及其他供应商、承包商的资格要求等招标采购条件,表明将选择最能够满足采购要求的供应商、承包商与之签订采购合同的意向,由各有意提供采购所需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报价及其他响应招标要求的条件,参加投标竞争。经招标方对各投标者的报价及其他的条件进行审查比较后,从中择优选定中标者,并与其签订采购合同 招标是为某项工程建设或大宗商品的买卖,邀请愿意承包或交易的厂商出价以从中选择承包者或交易者的行为。程序一般为:招标者刊登广告或有选择地邀请有关厂商,并发给招标文件,或附上图纸和样品;投标者按要求递交投标文件;然后在公证人的主持下当众开标、评标,以全面符合条件者为中标人;最后双方签订承包或交易合同。招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货物、工程或服务采购的条件和要求,邀请众多投标人参加投标,并按照规定程序从中选择交易对象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 投标是与招标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投标人应招标人特定或不特定的邀请,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主动向招标人递交投标文件并以中标为目的的行为。:投标人首先取得招标文件,认真分析研究后(在现场实地考察),编制投标书。投标书实质上是一项有效期至规定开标日期为止的发盘或初步施组编写,内容必须十分明确,中标后与招标人签定合同所要包含的重要内容应全部列入,并在有效期内不得撤回标书、变更标书报价或对标书内容作实质性修改。为防止投标人在投标后撤标或在中标后拒不签订合同,招标人通常都要求投标人提供一定比例或金额的投标保证金。招标人决定中标人后,未中标的投标人已缴纳的保证金即予退还。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须在签订合同后两个工作日内向交易中心提交《退还中标人投标保证金的函》。交易中心在规定的五个工作日内办理退还手续。 投标书分为生产经营性投标书和技术投标书。生产经营性投标书有工程投标书、承包投标书、产品销售投标书、劳务投标书;技术投标书包括科研课题投标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

1、某县发电厂在其环境影响报告书预审期间,为保证工期,进行施工;在其环保设施储灰场建成前,未经环保部门同意,剪彩运行开始发电。生产过程中,因储灰场尚未完工,该厂将粉煤灰和冲灰水直排附近的河流,造成严重污染。问: (1)该厂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请简要说明。 (2)主管部门可以给以什么处罚? 答:(1)A、该厂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审查批准之前就进行施工,违反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B、该厂在施工、投产时,又违反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即储灰场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C、该厂在生产期间,又违反了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的法律规定。 (2)主管部门可以责令该厂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不能批准的,应采取停产、搬迁或罚款等措施;对于违反“三同时”的规定,可以责令停产,并可处10万元以下罚款;对于向水体排污行为,可以处警告和罚款(5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上述处罚应当并处。 2、某糖厂与一研究所联营成立了甲公司,取得了法人资格,之后原糖厂的一车间生产过程中泄漏了数吨萃取液,致使附近农户的鱼苗死亡,县环保局查证属实后,对糖厂处以8000元罚款。问: (1)该环保局的处罚是否合法? (2)若要提起环境行政诉讼,原告为谁?法院应如何处理? 答:(1)环保局的处罚不正确。糖厂与研究所联营成立甲公司后,糖厂已不具备法人资格,环保局的处罚对象应为甲公司。 (2)糖厂无法人资格,不能充当诉讼主体,应由其权利义务的继受者甲公司原告提起;法院应撤消环保局的行政处罚,责令重新作出。 3、某县酒厂每年生产废水10多万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水体,严重影响渔业、农业生产。县环保部门多次催促该厂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向之宣传环保法,但该厂一直将有关事项和数据隐瞒不报,环保部门依照《水污染防治法》及《实施细则》,责令该厂如实补报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表,同时依此罚款500元。 问:该环保部门的处罚是否恰当?请简要说明。 答:该环保部门仅对酒厂的拒报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行为进行了处罚,是不足的。该厂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水,影响渔业、农业生产的行为,也应进行处罚。此外,该环保部门的单项处罚偏轻,考虑到已经多次催促、宣传,以及酒厂长期排污并拒不申报的严重情节,应给予较重罚款。该环保部门重视宣传教育是正确的,但宣传教育不能代替必要的行政处罚,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4、1991年9月,湖南某市发生严重大气污染事件。21日凌晨,工业街一带居民被有毒气体呛醒,感觉喉咙堵、胸闷、全身乏力。居民纷纷用湿毛巾捂鼻口躲避。上午,群众认为是位于该街中部的电镀厂造成的,出现围攻情况,当地政府与公安机关将厂房封锁停工,当日下午,该街又出现相同的气体,小部分情绪失控的群众推倒了电镀厂围墙,毁坏了一些设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经市环保局调查,该污染事故是因为当地一农药厂的化磷反应锅使用不当致使防爆膜破裂,三氯化磷泄入大气反应生成酸雾和有毒气体,因该厂在工业街东北2公里处,东北风使有毒物质从电镀厂平房上方侵入工业街,致使群众误认电镀厂为污染源。问: (1)农药厂对工业街居民应承担何种责任?为什么?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带答案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1、某班主任经常开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及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合法吗? 不合法,除法律规定的部门外,任何人不得开拆他人的信件。 2、一名13岁的小学生未经父母同意,将一只价值500元的手表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其家长可以要求受赠的学生返还手表吗? 可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未征得监护人同意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金某(15周岁)在课间因小事与同学沈某发生争执,金某一拳击中沈某头部,致使沈某倒地,送医院不治死亡,问金某应当负刑事责任吗? 应负刑事责任。 4、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5、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6、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7、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8、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 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9、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资料

企业内部环保培训资料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知识。现在我重点讲环保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环境因素、应急处置、节能减排等知识,与大家共同学习。 第一部分:环保的基本知识,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几个有关环保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我国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 1、什么叫做环境?我们平常所说的环保究竟保护的是什么? 环境保护中的“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污染? 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还有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所以人类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的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也就是说: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环境污染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水体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 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江河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主要有哪几类物质?主要有油的污染,酚、氰化物、硫化物的污染,酸碱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固体、悬浮物的污染,有机物的污染,营养物质的污染和热污染。 土壤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 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培训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培训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培训目的:学习安全法规強化安全管理增强安全意识一、安全生产概述 安全生产的涵义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因素,避免和消除劳动场所的风险,保障从事劳动的人员和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以及劳动场所的设备、财产安全。(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资产安全) 人身安全是指:消除危害人身安全健康的一切不良因素,保障人们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 设备、财产安全是指:消除损坏设备、产品和其他财产的一切危害因素,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即设备安全和产品安全。 二、安全生产法规的基本概念 (一)、安全生产法规的性质 一定的强制性。一切有关的企业、机关和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认真执行。 一定的规范性。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相关人员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禁止怎样行为、应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的行为规则。

一定的科学性。 一定的稳定性。安全生产法规所规定的条文是规范化、法律化、定型化的不能随意更改,更不能朝令夕改。 (二)法律法规体系 1、专门的安全生产法律 《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特种设备安全法》等 2、其他法律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劳动法》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消防法》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民法通则》中有关安全生产条文

3、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第2号令) 2)《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375号令2011年修订) 3)《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国务院493号 令) 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344号令) 5)《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1年373号令) 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国务院第591号令) 7)《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国务院第9号令) 4、国家安监总局的行政规章,主要有: 1)《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2011年安监总局第43 号令) 2)《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2011年安监总局令44号) 3)《工作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规定》(2012年安监总局47号令)4)《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12年安监总局令45号) 5)《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2007年安监总局15号令)

环保管理及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环保管理及法律法规知识 1.什么是环境?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在世界各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中,往往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为环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尽管环境所包含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法定范畴,然而环境保护法所指明的环境范畴,则是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这些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条件。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凭借地球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2.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问题。"环境问题按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原生环境问题是指一些非人类能力所能控制的,而由自然因素(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如:由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台风、干旱、暴雨;由地球热力和动力作用产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沙漠化、气候异常、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目前,人类活动对环境损害所造成的后果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已日渐被人们所感受,并逐渐形成共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3.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那些?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 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