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重点)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重点)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重点)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重点)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一批新锐的诗人、小说家,大胆摈弃古典主义理想原则和文学规范,突破传统文学的表现范围,驰骋丰富的想象,酣畅地倾诉情感,尖锐地抨击时弊,采用了新题材、新方法,表现出新感受和新理想,一个全新风格的文学思潮诞生了,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

思想基础:自由主义思潮,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社会心理:耽于好梦和幻想,失落、消极

文学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

中世纪的骑士传奇

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卢梭的文学)

狂飚突进运动

欧洲民间文学创作

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的“反作用”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德国和英国。

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第一个浪潮。

代表: (英)“湖畔派”、(德)“耶拿派”、(法)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第二个浪潮从英国的拜伦开始,他的诗在1815-1825风靡欧洲,雪莱、济慈紧随其后。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此时成为欧洲的顶峰,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德国的霍夫曼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第三个浪潮发生在法国,以雨果为代表。在这个阶段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随着古典主义的消亡,浪漫主义文学是与现实主义文学在共同发展的。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主观性

2、抒情性

3、崇尚自然

4、重视民间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

5、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喜欢运用夸张、对比手法

6、以诗歌为主要体裁

第二节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

德国:“浪漫主义故乡”

德国早期浪漫派:

“耶拿派”刊物《雅典娜神殿》

“耶拿派”理论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他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神秘感和象征感。

耶拿派作家:诺瓦利斯

代表作散文诗集《夜的颂歌》

主题是歌颂死亡、赞美黑夜。海涅称诺瓦利斯为“死亡诗人”。

这是一部“走向内心”、充满遁世思想和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

耶拿派作家:蒂克短篇童话小说《金发的艾克贝尔特》

德国后期浪漫派

“海德尔堡派”刊物《隐士报》

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即《格林童话集》

德国后期浪漫派

柏林浪漫派

包括克莱斯特、沙米索、艾辛多夫等几位作家。

霍夫曼是德国后期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也属于柏林浪漫派。

施瓦本派

童话作家豪夫

E. T. A.霍夫曼

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短篇小说集《卡洛特式的幻想故事集》童话小说《金罐》

设置了两个世界——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幻想世界中的美和善来对照现实世界中的丑与恶。现实世界是“有限”的世界,人们整日为追求金钱、权势、名誉和地位而奔波,超脱不了“有限”的视野。而幻想世界是“无限”的世界、诗的世界,只有摆脱了庸俗习气的“热情人”才能进入幻想世界。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成功地采用“变形”手法,充分体现了霍夫曼小说的怪诞特色。《侏儒查克斯》

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

小说集的结构模仿薄伽丘的《十日谈》:四个爱好艺术的青年每周聚会一次,各自朗诵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故事。故事与故事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四个青年自称谢拉皮翁兄弟,实际上就是霍夫曼心目中的“热情人”,他们借助讲故事逃脱现实,进入幻想境界。

历史小说《封·丝蔻黛莉小姐》

写巴黎一个制作首饰的名匠为一种不可克制的占有欲所驱使,不择手段要夺回已经出售的首饰。小说结构严谨,故事曲折,情节紧张。巧妙地采用了心理外化的手法。

长篇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

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修道院教士梅达杜斯喝下魔鬼的万灵药水后,经历了种种奇遇,犯下累累罪行而不能自拔的故事。小说情节怪诞,主人公梅达杜斯分裂为4个形象。作者正是采用这种“离魂法”或“分身法”将主人公的犯罪心理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显示了浪漫派对“自我”扩张、性格分裂、人格多重化的艺术追求。

创作特色:

他的作品常常将现实社会和幻想世界紧密交织,运用鬼怪题材和荒诞离奇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丑恶的现实,同时借助超验的神秘力量来惩恶扬善,以艺术家的幻想世界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善于创作多重人格,描写内心矛盾及下意识,擅长用变形、离魂、分身、同貌等手法将人物的心理加以形象化。

他的作品使用了诸如多层次结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乃至荒诞的手法,在某种意义上他可被视为现代派的远祖和先驱。

第三节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时期,出现了以湖畔派为代表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出版《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正式形成。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Preface。这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第二阶段包括19世纪的一二十年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湖畔派”:英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流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华兹华斯:在湖畔派三位诗人中,华兹华斯是年龄最长、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自然的歌手”

他采用新的题材(田园生活题材)、新的韵律(“歌谣”体)、新的语言(朴实生动的民间语言),表现出独特细腻的自然感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开创了一代诗风,在英国诗歌艺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我们是七个》《致杜鹃》

柯勒律治《老水手》《古舟子咏》)

骚塞《书斋咏怀》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拜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不仅是一位天才的诗人,还是一位争取自由与民主的战士。一生充满叛逆的激情,但又经常流露出忧郁和绝望的情绪。

“东方故事诗”:

1813-1816年间,拜伦写了一组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长诗,包括《异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纳》。其故事背景都在东方,因此被统称为“东方故事诗”。

在这些诗篇中,拜伦塑造了一系列孤傲不驯、蔑视文明社会、与社会尖锐对立的个人主义反抗者的形象,这些人物明显带有作者拜伦本人的印记,因此被人称为“拜伦式的英雄”。“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其“东方故事诗”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主人公形象——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对封建强权统治进行不屈的反抗,但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都只能以悲剧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也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失望——对立——叛逆——个人反抗——失败)

第二次出国(1817-1824)

在瑞士和意大利完成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三章、第四章(1816-1817)

哲理诗剧《曼弗雷德》

哲理诗剧《该隐》

诗体小说《唐璜》

拜伦成名作——抒情叙事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诗人两次出国游历的见闻和思想感情的诗体记录。

把游记和抒情诗结合在一起,形成崭新的诗歌形式,这是拜伦的首创。

并行的内外双重结构线索——哈洛尔德的游历,在诗的外表上起联贯情节的作用;抒情主人

公的评说,则构成诗的内部结构线索。这种结构形式适合诗人广阔地反映客观现实和自由地表达思想。

长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

《唐璜》

拜伦后期的代表作,被歌德称赞为“绝顶天才之作”。唐璜形象在拜伦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独一无二: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唐璜》艺术成就:

辛辣的讽刺

插话: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唐璜》被称为诗体小说,这一体裁由拜伦首创。

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以悲壮、诙谐、揶揄、热情等各异的风格杂糅并置。

拜伦在本诗中对口语体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体小说:

拜伦首创。它由诗篇的情节和诗人插话这两个部分有机结合,与《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一样,《唐璜》以唐璜的行踪作为贯穿,以诗人的抒情、议论扩大和丰富作品的社会内容,诗人经常离开唐璜的故事情节,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几乎占了一半篇幅。这一形式在19世纪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具有小说特点的一种叙事诗。与一般叙事诗比较,它不仅篇幅长,更主要的是它像小说那样,要比较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但它是用诗的语言描写的,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而描写又往往不如小说细致具体。

雪莱

与拜伦齐名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果说拜伦是一个充满忧郁情绪的孤独的反抗者,那么雪莱则是一位对人类命运充满信心的“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他的思想中,很少个人主义的色彩,大都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结合在一起。他是英国文学史第一个表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抒情诗人。

长诗《麦布女王》雪莱第一部浪漫主义长诗

长诗采用梦幻和寓言的形式,描写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仙女麦布女王带领少女艾安蒂的灵魂到宇宙中去观察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长诗揭露了人类“过去”是封建阶级的帝王、教士、政客摧残和压榨人民的历史;而“现在”是商业资本主义剥削人民的历史。只有“将来”才是唯一美好的社会。这首诗反映了雪莱空想社会主义的乐观信念。

长诗《伊斯兰的起义》象征性地描写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雪莱特地设计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封建暴君朱比特被推翻、全人类获得解放

济慈

济慈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追求美的诗人,被人誉为“美的歌手”。不仅善于发现和描绘事物的美,而且重视诗歌的形式美。其抒情诗形象鲜明、意境独特,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唯美倾向。

《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哦,孤独》《一件美好事物永远是一种欢乐》

第四节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文学

法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夏多布里昂:开启浪漫主义世纪

《阿达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标志

《勒内》:勒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整日在冥冥遐想中排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着年轻的生命。这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最早的世纪病患者形象,它反映了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时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斯塔尔夫人

理论著作:

《论文学》(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

《论德意志》(1813):划分了南方和北方文学,其对北方文学的概括接近于浪漫主义的特点,其著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学创作

《黛菲妮》《柯丽娜》

新一代浪漫派

19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浪漫主义作家走上文坛。他们是雨果、缪塞、大仲马、戈蒂耶、乔治·桑、梅里美、司汤达……

1827年,雨果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和具有浪漫主义宣言性质的《克伦威尔·序》。《序》从戏剧角度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提出了符合自然法则的著名的对照原则。

1830年2月25日,雨果在法兰西剧院上演了他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舞台下两派观众尖锐对立,乱成一团,在法国戏剧史上还从来没有一此演出引起过这么大的风波,文学史称“《欧那尼》之战”。《欧那尼》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斗争的彻底胜利。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并没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发展,形成同现实主义文学并驾齐驱的局面。

缪塞代表作自传体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主人公沃达夫是继勒内之后又一个“世纪病”典型。“世纪病”一词即由此小说而得名。

乔治·桑创作一系列“妇女小说”。“社会问题小说”、“田园小说”,主要作品《木工小史》、《康素爱萝》、《魔沼》。

大仲马以写“历史小说”著称,主要作品《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雨果

一、雨果的文学史地位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

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还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对照原则:

《欧那尼》是雨果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在序言中,雨果指出:如果只从战斗性这一方面来考察,那么总起来讲,遭遇到这样多曲解的浪漫主义其真正的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所谓“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其实就是不受束缚的创新精神,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反抗。《欧那尼》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浪漫主义的,都是反古典主义的。

在《欧那尼》演出之后,雨果开始在小说中实践他的对照原则,于是便产生了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二)30~60年代的创作

他的创作除充满革命气势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等诗歌外,主要有反映其人道主义理想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是体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三部曲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主张——人类应当从宗教的桎梏中、社会的压迫下、自然的蹂躏中解放出来(三)70年代的创作

其创作有诗集《凶年集》长篇小说《九三年》

三、《巴黎圣母院》

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编织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对对照原则的实践,主要体现于下述两个方面:

(一)情节场景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吉卜赛女郎爱丝梅哈达Esmeralda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所构成,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遥相呼应,一切都处在鲜明、强烈的对照之中。

综观《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发展,纵横跌宕,曲折纷繁。爱丝梅哈达时悲时喜,时而厄运临头,时而绝处逢生。她的每一次遇险与得救的前因后果,都具有明显的对照性质,善恶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则在层层的对照中愈演愈烈,显示出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内容。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11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们的“奇迹王朝”。前者,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血腥弹压百姓,致使爱丝梅哈达遭尽凌辱与迫害。后者,虽衣衫褴褛,却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对爱丝梅哈达倍加爱护和尊重。

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在“怪厅”里,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都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而宗教法庭对爱丝梅哈达的审判,则随心所欲,故意制造冤案,草菅人命。

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叹为观止。

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贯穿于《巴黎圣母院》中。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紧凑、匀称,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二)人物形象的对照

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展示出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给人们划出了爱情、婚姻、情欲的美丑、高下的界限。

法比:外表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如同太阳神一般。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轻薄负情的花花公子。他的外表与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则十分邪恶。为占有爱斯梅哈尔达,他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既是害人者,又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通过这个人物,作家控诉了宗教禁欲主义的反人性、反自然的罪恶,从一个方面宣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克洛德这个人物身上,作家也实现了两种对照:外表恪守禁欲主义与内心渴求欲望满足的对照,以前的虔诚与今日的虚伪、以前的善良与今日的邪恶的对照。

诗人甘果瓦:卖文为生的知识分子。虽能编撰宗教剧,懂拉丁文,有知识才学,却“心灵混沌”,“无决断”,毫无丈夫气。他是个毫无感情的人。一个懦夫。爱丝梅哈达先前拯救

过他,而当她受难时,他却无力为她抗争,更不敢主动赴险搭救她。

在甘果瓦这个形象身上,雨果也实现了多重对照,即:丈夫的名义与实际、责任的对照,受恩与负恩的对照,以及文人的外表与庸人的灵魂的对照。

加西莫多:畸形儿,体形残缺,驼背,凸胸,独眼,耳聋,跛脚,外貌奇丑,然而其内心却是美好而善良的。这个形象告诉我们,外形的滑稽丑怪,会衬托出灵魂的纯正洁白。通过这个形象,雨果表现了内在美的价值。

在上述四个男性身上,外形与灵魂、表与里均未能实现统一。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表与里的高度统一,集中体现在女主角爱丝梅哈达身上。

天真、纯洁、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幻想,追求真诚的爱情。非凡的坚强与勇敢。

四、《悲惨世界》

(一)主要评价

被誉为“社会的史诗”。

(二)情节梗概

《悲惨世界》共分5部:第一部芳汀,第二部珂赛特,第三部马利尤斯,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恋歌与圣丹尼斯街的史诗,第五部冉阿让。

总体上说,在小说情节描写过程中,雨果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深切同情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愤怒揭发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和虚伪,热情歌颂共和主义者的英勇斗争,提出了用“仁爱”改造社会的药方。

五、《海上劳工》

六、《九三年》

第五节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国文学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包括欧文和库柏,以美国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题材,以浪漫的笔调,勾画了童年美国的形象,为建立美国的民族文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代表作《见闻札记》,其中名作是《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

库柏创作了一批“纯粹美国式”的长篇小说:

①革命历史小说,以《间谍》为代表。库柏的成名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民族题材的小说,作者自称这是一部“纯正美国式的作品”。以独立战争为背景,歌颂了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②航海生活小说,以《水手》为代表。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是库柏以自己曾经的水手生涯为背景创作出来的。

③边疆题材小说,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库柏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包括五部小说:《拓荒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大草原》、《探路人》和《打鹿将》。

这五部小说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后期浪漫主义文学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到南北战争前),美国文学逐步进入了成熟阶段。后期浪漫主义以超验主义为思想基础;宣扬人的本性、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的个人意志和绝对自由。

后期浪漫主义在理论上和创作上的最早代表——爱默生,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

梭罗散文集《瓦尔登湖》

后期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擅长心理描写,被誉为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代表作长篇小说《红字》。

麦尔维尔《白鲸》

19世纪最杰出的民主诗人惠特曼(1819~1892)的诗歌,代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也使美国文学真正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代表作《草叶集》讴歌民主和自由,倡导人类平等。诗集取名的寓意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草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惠特曼在诗歌创作中创造了“自由体”诗歌形式(以短句为基础,每行字数不定,不讲究押韵,多用重叠句)。

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雨果的戏剧《欧那尼》的上演,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出版,意味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诞生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浪漫主义:艺术是对理想和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现,主张用夸张的手法、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情怀。

现实主义: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追求客观性、真实性。

重表现,还是重再现,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异所在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真实性

1、客观性——作家应“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是观察的艺术,而非想象的艺术。

2、历史性——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把叙写时代的风俗史作为创作的最高理想。

3、具体性——要求细节的真实

批判性

1、社会历史现象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提倡社会改良

2、表现内部心灵世界反抗物化的现实,表现人的异化,反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寻求人的心灵自由

典型性

人物贴近生活: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命运

人物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个人英雄”、“忏悔贵族”、“多余人”、

“小人物”分别是各自时代社会的产物,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生动准确地

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和阶级的本质特征。

欧美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法国: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奠基人是司汤达、巴尔扎克。

俄国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其发展有自己一定的独立性,结合农奴解放运动,塑造小人物、

多余人和新人形象,普遍重视社会历史场面,细致地刻划人物内心活动与人物复杂心理的描写,多采用传统的讽刺手法,民族气息浓郁。

美国:50年代的废奴文学已蕴含现实主义文学因素,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重要代表作。60年代末,美国西部边疆出现了通俗易懂的“乡土小说”。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是豪威尔斯,他提出“写实主义”是“不多不少地忠实于所描写的”“日常的平凡的事物”,代表作是《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描写“美国梦”。美国梦,或称美国理想、美国神话的存亡,它伴随着整个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靠个人奋斗而成功”是美国梦的一个突出方面,19世纪后期出现美国梦幻灭的主题。作品集中描写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文明、虚假民主、虚假繁荣。

第七章第二节1 司汤达

司汤达早在(1823)《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中提出文学形式要适应时代发展而变化,新文学要“反映当代生活”的主张。以“1830纪事”为副题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给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法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大致以1850年为界

前期:代表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后期:福楼拜。

司汤达的文学贡献:

1、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2、“人类心灵的观察者”

司汤达生平创作:

1、米兰时期的创作:

主要作品:

《海顿、莫扎特和梅塔斯塔兹传》《意大利绘画史》

散文集《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

2、巴黎时期的创作:

主要作品:

《论爱情》《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芒斯》

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红与黑》(1830)

3、西维塔-维西亚时期的创作:

主要作品:

《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

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帕尔马修道院》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论爱情》:肉体之爱,趣味之爱,虚荣之爱,激情之爱

“只有真正的激情支配的结合才是永远合法的惟一结合。”

“贝尔主义”:

司汤达是个无神论者、感觉主义者、利己主义者。

他的利己主义建立在人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尤其是爱情幸福这一基础上,这是他人道主义的核心。(“快乐的需要,即使在这厌倦的世纪里,它的力量还是这样的强大。”)

他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基本欲求;同时指出,人们在追求幸福时,只有带着满腔的激情,

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显示出无穷的力量,实现美好的愿望,这种坚持不懈的激情,就叫“意志力”。而人的激情,有好有坏,他主张人们要培养“好的激情”,克制“坏的激情”,这样就会变得高尚起来,但社会是丑恶的,人们为了实现美好的愿望,就得使用两面派的手法来反抗社会,才能保持纯洁的心灵。

司汤达强调人的自制力和毅力,主张为目的,可以采取策略,哪怕是虚伪,因为生活是一场斗争。能这样做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代表作《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

于连——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灵魂的哲学诗

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

素材:两宗邢事案件:贝尔德案件、拉法格案件

小说原名《于连》,但在校印期间,司汤达改用了《红与黑》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从小说的历史背景看,“红”象征拿破仑时代,“黑”象征封建黑暗统治。于连就生活在“红”与“黑”交接的时代里。

从于连选择的生活道路看,“红”代表军队的红色服装,“黑”象征教士的黑道袍。“红”与“黑”象征于连谋取前程的两种途径。

从小说创作意图上说,书名是根据小说中两个“预言性”场面来决定的。《红与黑》两集初版时,就以这两个预言性场面做了封面。

解读《红与黑》

①历史小说/风俗史小说

②政治小说小说副标题“1830年纪事”

③爱情小说“心灵的爱情”/“头脑的爱情”

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的诱惑,止于德·雷纳尔夫人对他的征服;

于连和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始于玛蒂尔德小姐的主动进攻,止于于连的消极排拒。

两次爱情经历,对于于连,是破除迷障,走向清醒;

对于司汤达,是爱情观的呈现:爱情不仅是理智的接触,更应是心灵的融合。

“心灵的爱情”:

德·雷纳尔夫人爱于连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为他可以忍受一切痛苦。

德·雷纳尔夫人是一个美丽、善良、天真而又敏感、勇敢、富有同情心的女人,具有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对于连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直感式的心理状态。德·雷纳夫人身上,一切都进行得那么真实、自然。

于连身上的优点,恰恰是德·雷纳尔市长没有的:他聪明、勤奋、不卑躬屈膝、却有崇高理想。而于连贫穷的身份让德·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怜悯之心,爱情悄然诞生了,正是于连身上稀有的秉性,赢得了德·雷纳尔夫人的青睐。

“头脑的爱情”:

玛蒂尔德对于连的爱是出于她自己对英雄式爱情的追求,是一种“虚荣的爱情”。她身边不乏英俊的男人,但她“最恨他们没有个性”,理她的爱情符合“稀缺性心理”。

于连与玛蒂尔德的爱情非常富有戏剧性。玛蒂尔德爱于连,在于连浪漫冒险的勇敢上,找到了英雄主义情感的寄托;于连爱玛蒂尔德,是爱上她带给他的美丽的前途。这两个人谈恋爱,好比自尊心、虚荣心极强的两个人在较量,两个人的爱始终是保持有距离的,很难融合。作者把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传奇的爱情,叫做“头脑的爱情”。

小说中,于连疯狂地抱吻着德·雷纳尔夫人倾诉内心真情:“你要知道我永远爱的是你,除了你,我从来没有爱过别的人。”至于玛蒂尔德小姐,于连说:“她是我的妻子,但不是我的爱人。”

④命运小说——一个平民青年的个人奋斗史

(怀着平等、自由的理想,勇于反抗,积极进取,追求个人实现)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以非凡的热情投入个人奋斗,以惊人的智力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野心,以反抗和妥协的方式同上流社会周旋。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其命运。

于连的悲剧:一个平民出身、在封建复辟时期个人才能无从发挥,理想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是一个才华横溢、精力旺盛,渴望有所作为的热血青年橫遭摧残,被社会所吞没的悲剧;是那一时代一类青年的悲剧的概括,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于连的性格特征:

强烈的自我意识(平民意识);矛盾的综合体;强烈的反抗精神;充满激情、追求自身价值的,一个有傲骨的青年。

于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奋斗者和野心家形象。个人主义者是于连的表面形象,理想主义者是他的深度形象,个人主义与理想主义在于连身上悖谬地结合一体。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红与黑》是司汤达对大革命以来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对人的处境及心灵进行历史和哲学的研究的成果。他成功地使他笔下的于连成为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深刻地反映着法国社会新旧交替时期的观念更新。从这个角度看,司汤达是一位最深刻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

司汤达本人复杂的个性,使他所塑造的人物也都带有某种神秘的、震慑人心的气质,从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作家。

1、杰出的心理描写“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有意识地、最大限度地削减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写,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内在的感情和心理活动。

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3、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

第七章第二节2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的文学贡献:

时代历史的“书记员”(广度)

“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学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的事件,结合若干相同的性格上的特点而组成典型,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也许能够写出一部史学家忘记的历史,即风俗史。”“金钱时代人类灵魂的发掘者”(深度)

巴尔扎克不像司汤达那样直接深入人的内宇宙,而往往从外宇宙开始;他更注重于研究人的心灵怎样在社会外部物质形态的刺激和影响下产生惊人的变化,尤其是处在金钱时代,人的灵魂怎样在金钱的催化下引起奇妙的“裂变”。

由外而内地反映生活是巴尔扎克区别于许多同时代作家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发掘人类灵魂的独特方法。

受但丁《神曲》(直译即《神的喜剧》,从构思到题材,都包含了许多宗教的内容)的启发。巴尔扎克的小说写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因而相应地称之为“人间”的喜剧。

巴尔扎克写的都是人间悲剧,却冠之以“喜剧”,是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嘲弄和批判。喜剧在欧洲是粗俗之作,而悲剧是高雅严肃的艺术。巴尔扎克描写的主要是金钱腐蚀下人的堕落,主人公往往是金钱的牺牲品,而不是正面人物,他们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人物的崇高美。

结构:

分类整理——将作品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最重要,数量最多,因此又将其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乡村生活”6大场景。

人物再现法——一个人物出现在几部作品中,让这几部作品在内容的某些方面产生连锁反应;同时,这个人物在每部作品中都有一段经历,几部作品联系起来就表现了这个人性格发展的全过程。从这个人物形象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窥见社会历史的变迁。

《人间喜剧》的主题:

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的罪恶

《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一、由外而内、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生活

二、揭示人物性格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环境决定性格

2.性格再现环境

3.惊人的情欲描写

巴尔扎克在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尤其善于突出”这一个”,他让他的主人公被某种情欲甚至怪癖控制着,达到病态的、疯狂的、不可遏制的、叫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宁可不分昼夜地将自己焚烧在这种情欲的孽火中,死而无悔。比如高老头的爱女,葛朗台的爱钱,贝姨的妒忌,邦斯的古董癖,于勒的好色,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产生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反而达到比真人还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细节真实

四、开创西方小说新的结构模式——网状结构

1829~1834,酝酿阶段

长篇小说《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成果。

《高老头》

情节:巴尔扎克在札计本上记下的设想:“一个老好人——平民公寓——600法郎年金——为两个年收入足有5万法郎的女儿耗尽自己的钱财——像狗一样地死去。”

《高老头》里有两个主要故事:一个是高老头的故事,另一个是拉斯蒂涅的故事。

主题:

巴尔扎克先把它收进属于“巴黎生活场景”一组小说里,按他解释,这组小说描写邪恶和情欲,因此伏脱冷和高老头在小说里占头等重要位置。巴尔扎克把高老头病态的父爱当作绝对情欲来描写。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高老头是复杂的。从经济状况看,他是资产阶级暴发户;从道德观念上看,他又有封建宗法社会的家庭观念。他用金钱来表达对女儿的爱,只是培养了女儿的金钱观念和利己主义人生观,他自己也成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牺牲品。小说以父爱衬托金钱对人心的败坏,温情脉脉的父女关系已荡然无存。

高老头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观念战胜的悲剧.

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父爱”予以高度肯定,借此与两个女儿的拜金意识形成对照,谴责了金钱的罪恶。巴尔扎克又希望用这种“伟大的父爱”去改善人欲横流、天伦泯灭的社会现实,

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

《高老头》最后被收进了属于描写青年及其错误的“私人生活场景”一组小说,这样一来,拉斯蒂涅成为中心人物。“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杀良心,如何走上邪路,如何装了伪君子达到目的,曲曲折折地写下来,说不定会一样的美、一样的动人心魄”。这个人物即拉斯蒂涅。他向上爬的经历,即他精神毁灭的过程。

小说通过高老头的悲剧和拉斯蒂涅走向堕落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真相,深刻揭示出金钱腐蚀人的灵魂、毁灭人的天然情感、破坏人一切正常关系的严峻事实,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文明进步与人性异化的悖谬现象。

拉斯蒂涅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第一阶段:受物质环境的刺激,野心萌发。

第二阶段:受“人生三课”的教育,走向堕落。

1、鲍赛昂夫人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

2、苦役在逃犯伏脱冷教唆他不择手段

3、伏脱冷的被捕、鲍赛昂夫人被挤出上流社会、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现实使拉斯蒂涅受到了完整的社会教育。

《高老头》艺术特色:

1、环境描写

精细描摹物质环境,为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服务。

2、人物塑造

巴尔扎克在刻画性格时,紧紧抓住某个重要人物的一种炽烈的情欲进行反复描写,使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受这种情欲驱使,并出于为满足这种情欲的煎熬之中。

此外,巴尔扎克还善于运用经济细节、肖像细节、行为细节、语言细节等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3、网状结构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其典型意义在于,揭露了复辟时期的反动,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望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

于连是为了那颗高傲的心,其全部生活目标就是要摆脱低贱的地位,登上社会的顶层。这种不甘屈居人下的思想,支配着他所有的情感和行动。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他是个充满生命热情的年轻人,他投身社会并不仅仅为了求得更好的物质条件,他以一种精神活着。他身上有无尽的生命热情,虽然用错了地方,但他毕竟为自己的心去争取过、奋斗过。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在《高老头》中集中描写了他从一个破落的贵族青年走上资产阶级野心家道路的过程。他从良心到野心的过渡是在三次“人生大课”中完成的。他决心不择手段打入上流社会,自甘堕落。拉斯蒂涅在繁华的巴黎轻易丢掉了自己的心。

通过这个形象,巴尔扎克批判了金钱的腐蚀作用,巴黎社会的典型环境培养了这个青年野心家。

第七章第二节3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福楼拜写平凡生活中的庸人琐事。他是一个严格的文体家,力求达到完全的客观性,精确地表现人物的潜在感情。

主要作品:《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是个平庸的医生,他对妻子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是幸福的男人、盲从的丈夫,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迎合妻子的愿望。

女主人公爱玛对庸俗、狭隘、丑恶的市民生活不满,向往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爱情生活,向往浮华的上流社会,终于走上放荡堕落和自我毁灭的道路。

《包法利夫人》的主题

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悲剧;庸俗浪漫主义者的悲剧;物质的、肉身的人的悲剧

爱玛悲剧的根源:

修道院教育

脱离实际

浪漫幻想:向往上流社会生活(诱惑):在接触了豪华生活之后,上面也留一层难以磨灭的东西。

平庸的生活:查理的谈话就像街道一样平板,内容平庸,就像衣着寻常的行人,引不起任何情绪、笑意和幻想。他说他在卢昂住时,从未想去剧院看一看巴黎来的演员。

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也不会打枪。有一天,她在小说里碰到的一个有关骑

术的用语,他也解释不了。

险恶的社会:赖昂、罗道耳弗、郝麦、勒乐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拿一位平凡的乡下女性的一生,用冷静而客观的手法,写出的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但是,她并不在福楼拜的感情及世界观之外。药剂师郝麦以及神父、公证人、贷款人等等书上出现的人物,构成作者所厌恶的当时愚劣的资产阶级社会之缩影。而爱玛那种激烈的人生,像福楼拜所爱读的《堂吉诃德》那样,看起来悲伤却又滑稽,但提供了强烈的对比。爱玛并未伤害任何人,受伤害的是她。

“包法利主义”:

儒勒·德·戈吉耶强调《包》的心理学和哲学层面,发明了这个名词,把它定义为“人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

“包法利主义”是爱玛生活态度的鲜明写照.不切实际、想入非非。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冲突的产物。

“包法利主义”根本上只是一种梦境,是燃烧的激情、盲目的崇拜和铤而走险的勇气的混合物,试图将其付诸现实,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150年过去,世界已经大变样,包法利夫人从容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身边的包法利夫人,各有各的欲望、幻想、苦恼、虚荣、愚不可及的浪漫主义和小资情调

福楼拜的小说艺术:精致地写平庸

1、追求真实性

坚持以科学态度观察生活,对小说每个插曲、细节,事先作缜密研究或实地考察

小说《包法利夫人》副题是“外省风俗”,具有巨大的揭露性和批判力量。不满于浪漫主义的矫情和夸饰,注意细节和环境的真实描写。

2、追求客观态度

不直接在作品中表述自己的观点,不对人物进行道德评判。叙述手法上,大量运用内聚焦,并根据情节需要不断变换焦点,从某个人物的视角出发摄取生活中的景象,并将人物内心活动投射于外部世界。这样,描写不再是一种停顿,而变成叙述的一部分。

他努力把自然、社会与人在小说中作客观的呈示与“展览”。他的这种努力,很自然地就带来了他的小说叙述风格的变化。他是通过冷峻的叙述去追求无我之境,从而达到客观地呈示自然的目的。把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加以限制和缩小。

3、追求艺术美

叙事的分寸感。福楼拜的雄心是创作一种“象诗歌一样有节奏,象科学语言一样精确”的形式。他一再声称,一个作家必须找出“独特的确切的词”来精确地表达他的思想。他认为艺术要为内容寻求最完美的形式

自由间接引语是小说由作家操纵的描述型、推论型向现代的戏剧型、心理型转化的标志之一。

第三节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所谓“维多利亚精神”,实质是新的按工业阶级的形象塑造出来的绅士精神。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是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

1、关怀小人物的命运,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生活史,力图从正面探讨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2、重视伦理道德问题,努力进行道德探索,宣扬温和的改良主义;

3、充满浓厚的感伤色彩;

4、多擅长幽默讽刺手法。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文坛崛起了包括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在内的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勃朗特三姐妹:爱米丽安妮夏洛蒂

狄更斯

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英国文学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

他塑造了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这在英国和欧洲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狄更斯的早期创作《博兹随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中期:

《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中篇故事集《圣诞故事集》后期:《双城记》《远大前程》

《双城记》情节梗概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除了写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这一历史事件外,没有涉及其他历史事件,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

小说以梅尼特医生的经历和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作恶、杀害农民的情节为双重线索交织着发展。

《双城记》的情节,并不按时间顺序展开,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插叙和倒叙,故事情节生动而又紧张,错综而又复杂。

?小说里有侯爵兄弟的犯罪故事,有梅尼特医生被监禁十八年的故事,有代

尔那的不止一次濒于死亡线的险遇,有巴士底狱囚徒的女儿路茜同厄弗里蒙地家族最后一代后裔的爱情故事,还有甘做牺牲的卡尔登英勇赴死的故事,等等。

《双城记》的主题

?让仁爱战胜仇恨

?用理智克制疯狂

?以宽恕、和解替代阶级对抗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揭露贵族统治的罪恶

暴露革命复仇的残酷

宣扬基督博爱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

《双城记》的情节结构

突出一个“双”字,将情节安排在伦敦和巴黎这两个不同国家的城市里,运用对照,产生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张力,其他人物之间、场景之间的对比更增强了立体感;

采用类似电影的表现手法,打破时间、空间的顺序和界限,通过急剧变幻的时空,揭示广阔的社会生活;

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线索众多,但又脉络分明,浑然一体,气魄宏大。

狄更斯小说创作特色

1、中产阶级意识的代言人

2、诗意的激情

●感受型现实主义

不局限于对自然的忠实临摹,而是用现实的材料来抒发他的道德理想,创作充满诗的激情;力图在真实的社会描写中追求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故事取胜

●人物性格的“外壳化”、类型化、模式化

3、幽默风格

充满喜剧性,哀而不伤,戏而不谑,他以温和的幽默冲淡现实中的阴暗和苦恼,抚慰人们心灵上的哀伤和创痛,同时善意地揶揄和讽刺小人物的可笑行为。

第七章第三节2哈代

哈代把威塞克斯小说分为三类:

①罗曼史和幻想②爱情阴谋小说③性格与环境小说

性格与环境小说:

“性格与环境小说”——哈代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绿荫下》对英国农村风光、习俗诗意的描绘,反映出哈代田园生活式人生观和对宗法制农村的赞赏。《远离尘嚣》里,恬静的生活有了悲剧性的调子,宁谧的田原上从远处吹来了狂乱的风。哈代开始感到宗法制农村的理想在新的经济状况下已是幻想,并在《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里清楚地表现出来。

作为哈代对社会不公平的强烈控诉,也是哈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他最后的两部小说《苔丝》和《无名的裘德》。

《苔丝》:

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

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后来,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

社会悲剧:经济原因、政治原因、伦理道德原因

性格悲剧:性格的矛盾性和悲剧性:

●纯洁、善良、坚强、具有反抗精神

●传统道德观念和父权文化思想的束缚

命运悲剧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苔丝悲剧: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社会和男性对于自然和女性长时间存在着一种侵犯和压迫,而这两种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自然和女性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亲近性和相连性,女性与自然都经历过帝国战争、殖民扩张以及工业文明的摧残与排挤。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观照下,苔丝作为哈代塑造的一位悲剧女性形象,身处英国工业经济大肆向农村扩张的历史时期,她的悲剧就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具有相当广泛的象征意义。在工业经济的强势扩张之下,乡村的农业经济日趋衰微,苔丝处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代中,她的被欺凌和被压迫是男权社会的产物,而她身边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体现着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扩张和侵犯。苔丝的悲剧既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同时也是自然界的悲剧。

哈代小说创作特色:

1、两个主题:批判性主题、悲剧性主题(悲怆的叛逆者)

2、深层的人道主义思想(抗议恶毁灭善)

哈代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他笔下的人物内心向善、在逆境中对“独善其身”的痛苦、无望、然而强烈的追求。作为现实主义者,哈代看到了社会的悖人势力无比强大,他悲怨其不可战胜,因而只能赞美具有性格力量的人对这种外物或环境的反抗,歌颂人心向善的内在意向面临毁灭时的悲剧力量。

哈代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弥漫在整个小说中的悲剧气氛。哈代的人道主义愿望,即他的主人公劝人为善或独善其身的内心愿望,在现实环境面前被碰得粉碎,这不仅加强了小说的批判力量和悲剧力量,也使这两种力量得以在作品中相互强化。

3、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对应思想

●在他的命运悲剧中,有人与超然因素的对比、人与自然因素的对比;

●在性格悲剧中,有人与他人的对比,人与自身的对比;

●在社会悲剧中,有人与习俗的对比、人与法律的对比、人与宗教的对比、人与教育的对

比等。

●这些对比有时是冲突的,有时是照应的。在这些对应关系中,人总是矛盾双方被动的一

方,表达了现代人对自身的困惑,

4、象征性语言意象,如红色和太阳、路

5、哈代笔下的人物,按人的自然激情性质,可以分为

(1)灵性人物

性格温厚,情感节制,富有理性,灵魂空灵剔透,重精神,轻情欲。

例如:淑(《无名的裘德》)、克林·姚伯(《还乡》)、安矶·克莱l(《德伯家的苔丝》(2)肉性人物

追求声色享受,没有道德,没有信念,充满肉欲。例如:艾拉白拉(《裘德》)、亚雷(《苔丝》)

(3)灵肉性人物

既有灵性人物的理性,又有肉性人物的情欲

例如:裘德(《裘德》)、苔丝(《苔丝》)、亨察尔(《卡斯特桥市长》)、游苔莎(《还乡》)哈代同情、喜爱灵性人物,同时对抱有陈腐的封建道德观念的克莱也有所批评;讽刺、鞭挞肉性人物;赞美、歌颂灵肉性人物,倾注满腔的爱与同情,全力塑造这些悲剧主人公,描写其完美的性格与恶劣的现实环境的矛盾对立所引发的人物悲剧。

自然激情模式符合“性格与环境小说”的规定情境,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它暴露出这个社会是一个丧失理性,人欲横流的社会,是一个压抑人性,毁灭人性,既不允许人们的进取精神存在,又不允许正常的情欲存在的社会。哈代通过自然激情模式,彻底否定了这个社会。

6、时间循环的宿命感,空间重复的神秘感

第七章第四节普希金

19世纪下半期西欧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衰落的症候,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诗着重描写内心生活、梦幻世界、对自然的感受,也常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神秘主义和颓废情绪。代表作哀歌《黄昏》、故事诗《斯维特兰娜》、《12个睡美人》。

雷列耶夫讽刺诗《致宠臣》抒情诗《公民》

普希金的生平与创作

生平:1799~1837“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

诗歌

1、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爱情诗:《致凯恩》《我爱过你》

2、哲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叙事长诗《高加索的俘虏》、《茨冈》“南方叙事诗”

4、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历史剧:现实主义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小说

1、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2、散文体小说

《别尔金小说集》(1830)包括《棺材匠》、《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驿站长》。

《驿站长》写一个小官员乡间驿站长维林的生活悲剧。塑造了俄国文学这第一个成功的“小人物”形象。

3、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

四、《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长篇小说”

普希金的代表作,俄国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在真实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上(别林斯基誉之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性格——俄国贵族社会中的“多余人”,提出了贵族青年的道路问题,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专制农奴制的危机和一代人的觉醒。

奥涅金的拒绝:

a、奥涅金首先拒绝了上流社会的传统规范。

b、奥涅金对上流社会的拒绝不是单向度的,普希金在长诗中还强调了社会对奥涅金这类“异端”的拒绝。

奥涅金对达吉亚娜的拒绝:

达吉亚娜内心纯朴,热烈地爱上奥涅金。但处于精神危机之中的奥涅金没有接受塔吉亚娜的爱情。

奥涅金拒绝了塔吉亚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怀疑主义生活态度所产生的精神空虚,而这同他的出身、教养以及在上流社会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达吉亚娜对奥涅金的拒绝:

第二次的爱情错位主要缘自于达吉雅娜道德感的坚守。奥涅金的爱情遭到拒绝,在他个人生活上遭到沉重的打击。他注定继续那种空虚无益的生活,依然是忧郁苦恼。

在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连斯基后,外出漫游了两年,奥涅金又孤零零地回到了彼得堡。他和已经变成公爵夫人的达吉亚娜相遇。这时的达吉亚娜通身透着恬静的美,既质朴又高雅,和从前的达吉亚娜大不一样,简直是鹤立鸡群!奥涅金发疯似地爱上了她。达塔吉亚娜安静而从容地接待了奥涅金,向他承认她爱他,但她已嫁人,应该对丈夫永远忠实。塔吉亚娜没有接受他的爱情,她恪守自己的原则。

“多余人”

19世纪30~50年代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占据了19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地位。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受到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影响,既不满俄国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渴望有所作为,但又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归属”),焦躁不安、徘徊忧郁,注定一生碌碌无为、空虚无聊,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这一称谓最早由赫尔岑在评论《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提出,在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后广为流传。

多余人形象系列:

奥涅金(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毕巧林(莱蒙托夫与《当代英雄》

别尔托夫(赫尔岑与《谁之罪》

罗亭《罗亭》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屠格涅夫

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与《奥勃洛摩夫》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点

1、既描绘现实生活,又通过在小说情节中加入“抒情插话”来抒发诗人感慨,情感充沛,诗意盎然。

2、结构精巧,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一条是达吉亚娜爱上奥涅金,女方热情,男方冷漠;一条是连斯基爱上奥丽嘉,男方真诚,女方轻浮。两条线索互相对照,交错进行。

3、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冷漠的奥涅金与浪漫的连斯基,貌不惊人但感情浑厚的达吉亚娜与外表可人而内心空虚的奥丽嘉形成鲜明对照。

4、“奥涅金诗节”,灵活、富有节奏。

《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俄国小说艺术史上的意义:

开启了长篇小说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在长篇小说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产生积极影响:

(1)从小说结构艺术看,它呈现的是一种流浪汉结构,但其游历结构中潜在着一个封闭式结构。

小说真正的故事只发生在奥涅金在乡间短暂的一段生活中。而恰恰是在这段生活的描写中,呈现出封闭式结构长篇小说的全部要素——贯串始终的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围绕情节表现出的各具特征的人物性格。

以奥涅金为游历主人公、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基本功能的游历结构小说,就潜在地变为以爱情悲剧为基本情节、以表现人物性格为基本功能的封闭式结构小说,即性格小说了。(2)从小说故事情节看,它严格讲不是情节小说,它总体是一部通过主人公的生活史表达一种情绪(“忧郁”)的长篇。但小说潜藏着写复杂曲折故事的家庭生活情节小说的巨大可能性。

(3)从小说场景看,小说虽着墨最多的是奥涅金乡村生活场景,但小说简化描写的场景却很宏大——从首都到乡村,从彼得堡上流社会到乡村地主世界,从达官贵人的府第到乡绅的庭院,从中心城市到遥远边疆。这里潜藏着宏大的、史诗性的社会小说的可能性。

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成功实践。(4)从叙述方式看,其突出特点是除奥涅金这个故事主人公外,还有个主人公,即叙述人“我”。但他不同于拜伦的抒情主人公那样议论、评判、抒情,他还讲述他自己的故事,披露他自己的心事,在把自己和奥涅金对比中揭示一种同中有异的心理。这样小说有潜藏着自我心理分析小说的可能性。

第七章第四节2 果戈理

正如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中的诗歌之父,果戈理被誉为“俄国散文之父”,他俩一向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的双璧。他俩共同奠定了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

果戈理生平与创作

《狄康卡近乡夜话》

散记式的故事集,包括《五月之夜》、《圣诞节前夜》、《伊凡·费多罗维奇·施邦卡和他的姨妈》等8部中短篇小说。

1835年,小说集《米尔格拉德》和《小品文集》问世,为果戈理赢得了“文坛盟主”的声誉(别林斯基:“文坛的盟主,诗人的魁首”)。作者不再以讲浪漫主义故事的老人出现,而是一个外省生活的客观观察者,标志着果戈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小品文集》中的《涅瓦大街》、《肖像》、《狂人日记》三篇小说与后来创作的《鼻子》、《马车》、《外套》、《罗马》组成《彼得堡故事集》,在果戈理去世后编辑而成。

在《米尔格拉德》和《彼得堡故事集》中,果戈理主要塑造了两类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旧式地主和小人物形象。

《米尔格拉德》:《旧式地主》《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

果戈理以“含泪的笑”,写出了旧式地主“动物性的、丑恶的生活的全部庸俗和卑污”(别林斯基)”,描写和讽刺了地主阶级的寄生生活和卑微的精神世界。

《彼得堡故事集》:《狂人日记》《外套》

与小人物形象的创始者——普希金写的《驿站长》相比: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2011-12-12 19:30:26)转载▼ 分类:资料 标签:杂 谈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描写对象 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 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浪漫主义的读书和现实主义的读书】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浪漫主义的读书和现实主义的读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的区别》 摘要: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 去了,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 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去交涉,管理员说:“刚才看了第一册,现在不是应该看第二册吗?”我说:“不错,先生,你的话也不错,但是这并不是小学教科书,我 不必一定要看第二册的,况且,况且,我在借书券上写明了要第三册的 由于喜爱,所以对于汪曾棋先生的散文十分熟悉,他的散文中出现过的人物、事件也就十分熟悉了。前些天读施蛰存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昆明的一家图书馆,我当时立即就想到:这不就是汪先生笔下描写过的那家图书馆吗?那个图书管理员不也就是汪先生笔下具有独特个 性的人物吗?找到汪先生的散文《翠湖心影》一对比,确实是的,时间、地点、名称都对,他 们两位描写的是同一家图书馆,然而,在汪先生的笔下,这家图书馆写得像一篇风清日丽的小说,甚至像一首浪漫主义的抒情诗,而在施先生的笔下,这家图书馆以及它的管理员却是以反面教员的形象出现的。这可真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味道了。口说无凭,还是让我 们一起领略一下两位名家笔下的这家图书馆的独特风范吧。汪曾棋先生是这样写的:这 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 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 一会儿,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 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 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 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两个主流,无论是哪一种流派兴盛,都抹杀不了另一种流派的存在。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性。在没有学习这两种文学之前,也许只会简单认为这两种流派的区别只在其写作手法上,即现实主义比较客观简洁地描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浪漫主义则是运用一些夸张、虚幻的手法,但是认真学过之后,我们发现,这样想是肤浅的。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因此有很多作品歌颂自由平等,思想积极热烈。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因此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而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还是荷马史诗和神话,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很重视挖掘历史题材,尤其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因其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现实打破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浪漫主义惯用对比和夸张不同,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以现实性比较强的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繁荣昌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一、题材主题上 浪漫主义着力于表现理想化中自由平等的“未来型”社会,现实中不存在而在他们心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主义文学完全相反,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如实客观的描绘,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因为其真实客观地描写了法国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揭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贵族衰落史以及因之而出现的金钱统治一切所带来的悲剧。是对现实生活强烈的表现和批判。相比之下,《巴黎圣母院》着重于表现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两个美与丑对比十分强烈的人的心灵美,写出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故事,并不是很重视对现实环境的仔细描绘。 第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浪漫主义文学将感情的表现体现在非自然的人或者事物身上,也就是传说中的神灵、伟人或者是英雄身上,赋予这些人物伟大崇高的品格和人道主义光辉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显得有些与生活脱节。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以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雪莱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全篇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则不同,比如其中的列文,这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

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在谈论中国诗歌创作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之前,我想先得看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定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可以说虽然同为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二者却各走各路分向而驰以至于截然不同。 我们要知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说法是在20世纪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西洋舶来品,传入我国后遂得以广泛流行为人所用。如此说来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古代的谁谁是浪漫主义诗人或现实主义诗人都是我们在知道这两者的定义之后给古人的文学创作风格类型下的定义贴的标签。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去看看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第一位诗人是屈原,他的《离骚》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其诗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多用香草美人比喻君王美政,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个人情感。套用二者概念可得《诗经》和屈原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作品。不过在屈原生活的时代由于诗歌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诗歌都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理想,鲜有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的出现。因此我们直接跳到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去比较二者的区别。众所周知唐代“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这点表现在“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和“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而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他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可见一斑。还有,李白为人狂放不羁生活上纵酒狂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一)浪漫主义文学地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地基本特征: 强烈地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地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地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地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地丑恶及自身理解地美好. 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地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地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地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地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地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地真实表现生活地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地思想倾向较为隐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时间和概念地区别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地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地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地文学类型.而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地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地文学类型.它们都对文学地发展产生过深远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地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地剧作家席勒地理论著作中,但作为文学地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直到世纪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提出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艾布拉姆斯所说地第一种隐喻是将文学比喻为“镜子”,以突出现实主义地本质特征是对现实生活地模仿.由此可见,一般地,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地典型特征地,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地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地一种文学现象.巴尔扎克是最杰出地代表作家,他地《人间喜剧》是深刻地规范化地现实主义文学.此外,代表作家还有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等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和现实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地表现形态,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就已有雏形.以表现幻想和感情为基本特征地浪漫精神是文学生成地一个重要源头,所以艾布拉姆斯将这第二种隐喻比喻为照亮人生启迪心智地“灯”,以突出浪漫主义地本质是表现和抒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世纪末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地意识形态.代表作家有诗人拜伦和雪莱,他们不仅写下瑰丽地诗篇,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地宝贵精神财富,而且以实际行动和鼓舞人心地作品有力地支持了近代欧洲地民族解放运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题材与主题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地内在规定.现实主义地文学观是延续了两千多年地“模仿说”,要求作家在把握生活时,必须对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地观察,强调作家不把自己地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地逻辑区表现生活.所以现实主义在表象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地特点,具有真实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真实性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作家只是记录生活现象,丝毫不介入其中,作家还要有所选择.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油画是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现实主义绘画是由“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家以柯罗为代表,“农民画家”为称号的米勒,以“现实主义画家”自称的库尔贝和一些政治讽刺画家,特别是杜米埃的创作为代表所形成的。 1.现实主义是19世纪从日本翻译过来的,也称写实主义.从技巧、技法上讲是写实主义,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讲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具体技法上讲是要求写实的,是写实主义而不是抽象主义。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家、艺术家就提出过无边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无边的,即从观念上、从表意形态上讲可以是无边的,这一提法扩充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 现实主义是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又称之为“写实主义”,这个流派是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2.列昂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达·芬奇发扬了古希腊艺术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提高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造和发展了绘画技法。这一位以发明家自居的天才,十分尊重客观实际,认为"自然是一切大师的最高的指导者";他无视一切恶意的诽谤,反对依赖前人和模仿前人,认为因袭成规是使艺术衰颓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对待宗教的题材,他也不被中世纪以来的成规所束缚,不把神当作没有人性的怪物,不把艺术的造形当成某种教义的符号。他反复地观察、研究了现实的人,并辛勤地探求着与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因而创造了真实的艺术的形象,改变了中世纪以来那种垂死的公式主义的创作作风。他的著名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就是使惯用的宗教题材获得了崭新面貌的典型例子,同时也就是使思想、感情与形象取得无间的统一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典范。 3. 列宾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是艺术史的主流。通过这两种表现手法,读者们能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家们强烈饱满的思想感情,给读者带来更有力的震撼。 一、首先我们从二者的创作手法上来区别: 1、现实主义,概括地说,就是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映和表 现。 (1)、在语言形态上,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描述性的语言,它们只是修饰生活,是把语言作为描述的工具——用语言对生活进行解释。 (2)、在文学史上,杜甫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 (3)、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典型事件的场景,描写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刻画人物的心理,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2、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是艺术描写的真实, 艺术形象的典型,以及思想的倾向性和感情的隐蔽性。在表现方法上利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的叙述与描写,冷

静细腻的刻画人物和事件,从而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暗示等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实写人物、狂人心理,虚写寓意,从肉体上升为礼教,深刻的揭示出吃人社会的本质。 3、现实主义是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的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较大的包容性。在我们学过的《文选》中,30年代“乡土文学”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就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 4、我认为,较之浪漫主义而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更注重细节的描写。生活是有无数细节构成,细节失真艺术形象就会失真,想象与虚构也要符合生活逻辑。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潘先生在难中》,就是严格的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冷静观察、客观描写。用幽默讽刺的笔调,鲜明的显露了潘先生双重人格的性格特点。 二、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 1、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就是其中典型的代

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教学案

第11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美术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这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基本特点。 2、把握西方近代美术的最基本特征。 二、方法指要: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比较分析法 建议大家通过对比文艺复兴和近代绘画或雕塑的不同得出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对比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不同得出各自的基本特点(对比它们的题材、构图、主角和色彩)。 3、讨论 通过小组内讨论,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的得出三大思潮和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 三、材料补充: 1、浪漫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一样,同18世纪启蒙学说紧密联系:在政治上反对专制的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在艺术上反对因循守旧,尤其反对束缚艺术创作的古典主义学院派。 2、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的产生得益于自然科学成就尤其是光学成就的启发。当时德国科学家赫尔姆荷尓兹发表了《色调的感觉》和《生理学的光学》,法国科学家希凡诺发表了《色彩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 四、课堂整理: 1、三大流派特点及共性 2、思考题 (1)作为新创作思想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古典美术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2)印象主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哪里? 3、小论文 写一篇关于西方古典美术与近代美术的论文。(角度、字数不限) 用心爱心专心

外国文学题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

浪漫主义部分题库 一填空题 1、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3、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这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 4、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也是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和宣言,以及一批诗人的作品。 5、彭斯的《苏格兰方言诗集》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 6、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经验之歌》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7、济慈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同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 景不长相对照的抒情诗是《夜莺颂》。 8、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塑造了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 9、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出自于格林兄弟编成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0、夏多布里昂的短篇小说《勒内》塑造了一个患“世纪病”者的典型。 11、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的是茹科夫斯基。 12、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塑造的“多余人”形象是毕巧林。 13、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14、霍桑在《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作品中挖掘的是“隐秘的恶”。 15、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16、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作家是凡尔纳。 17、雨果的第一部诗集是《颂歌与民谣集》。 18、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是《〈克伦威尔〉序言》。 19、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一、时间和概念的区别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而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它们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提出来。 艾布拉姆斯所说的第一种隐喻是将文学比喻为“镜子”,以突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由此可见,一般的,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巴尔扎克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的《人间喜剧》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此外,代表作家还有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等等。 和现实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形态,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就已有雏形。以表现幻想和感情为基本特征的浪漫精神是文学生成的一个重要源头,所以艾布拉姆斯将这第二种隐喻比喻为照亮人生启迪心智的“灯”,以突出浪漫主义的本质是表现和抒情。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代表作家有诗人拜伦和雪莱,他

浪漫主义在国内美术中的演变

浪漫主义在国内美术中的演变 西方浪漫主义进入中国,首先是概念的输入,正如文学界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译介是从对西方文学史的简述开始一样,美术界在翻译和编写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开始从概念、思潮和美学、理论的整体重新阐述西方浪漫主义的伟大传统,最早讲解西洋美术史的是李叔同。(吴梦非语)1911年吕的《西洋美术史》介绍了浪漫主义的代表画家,[1] 1928年鲁迅译《近代美术史潮论》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浪漫主义。1929年的第一次全国美展开始将西方浪漫主义运用到美术批评中。从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角度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早期研究都只是概论性的介绍和主观的判断。 浪漫主义进入中国 英文(Romanticism)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时,最初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梁启超和王国维从日语中转译为“理想派”,与“写实”相对应。又有人翻译为“理想主义”。这些基本上是采用了意译法。另一种是鲁迅于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采用梵文之意,音译为“摩罗派”或“罗曼派”。又有人译作“罗曼主义”。这基本上是采用了音译法。当时,两种译法难分高下,故并行于文坛上。直到1930年,才译定为“浪漫主义”。[2]1902 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理想派与写实派的概念,梁启超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提出浪漫主义的概念的。[3] 钱中文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20世纪文学中使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概念,自外国引进。30年代前,“现实主义”一般称作“写实派”“、写实主义”,而“浪漫主义”则有“理想派”之称。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德国浪漫派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王国维对德国浪漫诗学的引进,标志着中国近代浪漫主义的产生。[4]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于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王国维提出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基础特征之一。1919年在蔡元培、鲁迅等主持的教育部的学术讲演会上,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郑锦曾以“西洋绘画的派别”为题,根据日本书刊的材料,略述西洋绘画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这大概是中国美术界最早对于西方现代诸画派比较系统的了解。[5]1920 年以后的文艺界大多用浪漫主义译介Romanticism这个词。1923年出版的《新文化辞书》对浪漫主义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包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哲学上的浪漫主义,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道德及实际生活上的浪漫主义及新浪漫主义。1946年,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不可忽视地,两位都曾经历了一段浪漫主义时期,王国维喜欢德国浪漫派的哲学和文艺,鲁迅也喜欢尼采。尼采根本就是一位浪漫派。” 新美术运动中关于浪漫主义的话语分析 在新美术运动发起之前,思想界、文化界的精英人物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6]这完全是新文化运动打破旧思想,建立新文化,要求自由和独立精神的体现,新文学运动在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前就完成了由“唯美”、“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而“艺术为革命”、“艺术为无产阶级”的转变。“写实主义是新美术运动的第一个口号”。[7] 这时期的西方浪漫主义是以外在的美术形态影响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浪漫主义在精神上的反叛性与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是有着内在的统一的,中国现代美术中哪种形式的占主流并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新美术运动中,关于西方浪漫主义的概念、理论的介绍与研究往往表现在新美术工作者表达自己艺术主张的论点或具体的绘画评论中。新美术运动的大部分艺术家和理论家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时都或多或少地以传统画论和传统文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油画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现实主义油画 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现实主义绘画是由“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家以柯罗为代表,“农民画家”为称号的米勒,以“现实主义画家”自称的库尔贝和一些政治讽刺画家,特别是杜米埃的创作为代表所形成的。 目录 基本简介 1代表画家柯罗(1796~1875) 1米勒(1814~1875) 1库尔贝(1819~1877) 1杜米埃(1808~1879) 流派介绍 1代表作品《画室》 1《奥尔南的葬礼》 意义影响 在中国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首先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的是巴比松画派。这个画派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他们的创作活动与成果标志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在距法国巴黎十几里的枫丹白露森林附近有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在这里群集了许多画家,他们在此描绘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着逃离闹市的惬意,这些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

画家是一人一个绘画面貌,他们相互之间不把艺术上的主义或信条强加于他人,因而容纳了种种倾向的画家,而其中柯罗是今天最有名的一位。 编辑本段代表画家 柯罗(1796~1875)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风景画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成为19世纪风景画创作所遵循的方向。在他的风景画中追求的是真挚、纯洁的情趣。柯罗的风景画结构严谨,调子轻松,用色巧妙,光与空气表达得充分。他的艺术总是给人一种柔和、高雅的感觉。他能够忠实地描绘大自然,同时又加入柔和的感情,产生出诗一样的韵味。柯罗的风景画极少表现被强烈的光照射下的风景,而大多表现傍晚、早晨、大自然物体带有温和情趣的风景。看他的作品,树木好像在烟雾迷离之中,仿佛在半梦幻般的世界里。画面上流露出一种诗意,使观赏者产生对田园美景的爱。 米勒(1814~1875)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后定居在巴黎以南的巴比松村,一生画了许多描写田园风景和农民生活的作品,被誉为伟大的农民画家。米勒的画风质朴、凝重,所创造的形象严整、崇高,富有纪念性,有一种雕塑的感觉。为了寻求画面的整体和谐统一,他极力追求浑然一体的效果。他的艺术语言十分平静,造型单纯、情调含蓄、旋律稳健。在油画笔法上朴实沉着,色调处理上浑厚调和,充满真挚的感人力量。欣赏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于一种苍茫沉寂的意境之中。米勒的代表作品是《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 库尔贝(1819~1877)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中的重要画家,曾担任巴黎公社革命政府美术委员会主席。库尔贝1819年生在法国东部奥尔良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早年学习过法律,后又进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他一直都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艺术家。在艺术上,他反对当时那种脱离社会生活的学院派风气,而重视创作的社会意义,并力图在自己作品中加以实现。库尔贝在他的作品和宣言中确立了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的原则。他曾宣布:“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在艺术上他倡导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艺术。《打石工》《筛麦的农妇》是体现他艺术主张的代表作品。库尔贝的画风力求写实,造型明确,色彩沉着,用笔宽畅,不拘细节,画面有庄重厚实感。另外,在油画技法上,库尔贝经常不用画笔,而用调色刀,画出带有彩色大理石般肌理效果的表面。 杜米埃(1808~1879) 19世纪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的画家,也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像米勒那样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是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之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讽刺画,嘲讽丑恶,揭露时弊。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说起浪漫主义,想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大体上来说,浪漫主义着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回顾浪漫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说起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在李白的诗歌中,浪漫主义最显著的特色有: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比喻、生动的拟人、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幻想甚至借助神话元素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具体的说,譬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白发三千丈》)中三千丈的白发显示了作者无比大胆的夸张,通过这种夸张更加凸显满腹愁肠。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这种夸张对比具有十足的艺术表现力。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浪漫主义有审美主体强烈的抒情和自我意识的张扬,瑰丽而神奇的审美对象,大胆而超凡的想象夸张。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足见杜甫的艺术功力之博大精深。古人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在悠久的历史卷轴中,多少文人墨客都对他赞不绝口。李汝伦说杜诗"浪漫主义特质同他的现实主义成就一样突出"(《杜诗论稿》)。梁启超也说杜甫"可算半写实"(《饮冰室合集》)。元稹说杜甫"尽得众人之体势,而兼众人所独专",释普文在《诗论》中也说:"老杜之诗,备于众体"。叶嘉莹在《诗薮》中亦说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江"。上面这些评论都不同程度地从正面或侧面强调了杜诗的浪漫主义。的确,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伟大诗人,当然有能力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杜甫的诗作中,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焕发着异彩。 说起杜甫诗中浪漫色彩,我们不由想到理想主义。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我们还记得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苦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文学概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异同

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二、辨析题(原理解读,主张的表达) 三、简答题(区分异同,关联性,特征,稍稍展开) 四、文学作品的解读(600字,题目自拟)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概念: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概念: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差异: 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并且将情感不动声色地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的多是现实中存在的平凡的人与事。 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高于一切的地位。它艺术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者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极大地突出文学的抒情功能,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性文学的特性 (一)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性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二)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诗歌与其他体裁的比较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首先,诗具有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其次,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 最后,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现实主义绘画》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第一课时现实主义绘画 教学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年级:普通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①了解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②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 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③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二、内容结构:本课时按照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 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 农民生活的画家——米勒”两部分,另有现实主义的 重要特点的总结。 三、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 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四、难点: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教具资料:课件

导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句诗,大概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吧。它以强烈的对比,反差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社会现实。这是东方诗人以诗歌的方式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重要一课就是“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看看美术家用怎样的方式揭露、批判社会的现实。 新授: 教师:那么同学们会疑惑,以前出现的艺术流派都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为什么突然之间出现了现实主义美术了呢?或说现实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19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吧! (老师提示:1、工人运动:如,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意大利弗洛伦莎工人起义,说明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加深。2、科学方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电子信息技术,如贝尔发明电话,库克和惠斯通1837年发明电报等) 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生回答: ①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朋友们: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一个极难谈而又不能不谈的问题。难谈,因为这两个词都是在近代西方才流行,而西方文艺史家对谁是浪漫主义派谁是现实主义派并没有一致的意见。例如斯汤达尔和巴尔扎克都是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而朗生在他的著名的《法国文学史》里,却把他们归到“浪漫主义小说”章,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德斯在他的名著《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主潮》里也把这两位现实主义大师归到“法国浪漫派”。再如福楼拜还公开反对过人们把他尊为现实主义的主教:大家都同意称为“现实主义”的一切东西都和我毫不相干,尽管他们要把我看作一个现实主义的主教。……自然主义者所追求的一切都是我所鄙弃的。……我所到处寻求的只是美。 值得注意的是福楼拜和一般法国人当时都把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看作一回事。以左拉为首的法国自然主义派也自认为是现实主义派。朗生在《法国文学史》里也把福楼拜归到“自然主义”卷里。我还想不起十九世纪有哪一位大作家把“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标签贴在自己的身上。 这问题难谈,还有涉及更实质性的一面,就是没有哪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是百分之百的浪漫主义者或百分之百的现实主义者,这在很难在他们身上贴个名副其实的标签。关于这一点,高尔基在《我怎样学习写作》里说得最好:在谈到象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戈理……这些古典作家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地说话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不审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象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注:高尔基:《论文学》,第16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姑举莎士比亚和歌德这两位人所熟知的大诗人为例。莎士比亚是近代浪漫运动的一个很大的推动力,过去文学史家们常把他的戏剧看作和“古典型戏剧”相对立的“浪漫型戏剧”,而近来文学史家们却把莎士比亚尊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者”。究竟谁是谁呢?两说合起来看都对,分开来孤立地看,就都不对。可是我们的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们在苏联的影响之下,往往把现实主义和浪温主义割裂开来,随意在一些伟大的作家身上贴上片面的标签。而且由于客观主义在我们中间有较广泛的市场,现实主义又错误地和客观主义混淆起来,因而就比主观色彩较浓的浪漫主义享有较高的荣誉。只要是个人作家,哪怕浪漫主义色彩很浓的诗人,例如拜伦、雪莱和普希金,都成了只是理实主义者,他们的浪漫主义的一面就硬被抹煞掉了。这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在读者中容易滋生误解。所以这个难问题还不能不谈。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分,作为文艺流派和作为创他方法,是应该分别清楚的。作为创作方法,它适用于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作为文艺流派,它只限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的一个短暂的时间。过去西方常谈的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少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歌德就是一个著例。他在一八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这样说过: 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为了针对我来为他自己辩护,席勒写了一扁论文,题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他想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实在是浪漫的,说我的《伊菲姬尼亚》由于情感占优势,并不是古典的或符合古代精神的,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史雷格尔弟兄(注:当时德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和文艺批评家。)抓住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