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共北平和谈

国共北平和谈

国共北平和谈
国共北平和谈

国共北平和谈

关键词:国共北平和谈周恩来张治中《国内和平协定》

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已成破竹之势,不仅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全歼国民党东北守军47万人,占领了东北全境,而且几乎在同一时间成功地发起察绥、荔北、济南及郑州战役,夺取了包头、郑州、开封以及几乎山东全境。继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15日,解放天津。31日,平津战役宣布结束。仅三大战役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人民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在长江中下游以北已基本被消灭,而人民解放军却更加强大,更加团结,士气更加旺盛,兵员和装备更加充实。并且在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人民为争取生存权利,反饥饿斗争此起彼伏。就在这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特别是蒋介石与桂系的矛盾急剧发展起来。1948年12月25日,白崇禧向蒋发难,意在倒蒋。而12月25日中共中央又公开宣布了“头等战犯名单”。白崇禧等人的发难和中共的强硬态度迫使风雨飘摇中的蒋介石开始考虑下野。

1949年元旦,蒋介石在南京发表了新年文告。这是一篇求和声明。他宣布,愿与中国共产党商讨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并且说:“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缅怀,而唯国民的公意是从。”但是,却提出承认国民党法统和保全国民党军队等五项条件。这充分表明蒋介石仍然试图左右政局。随后,于1月21日发表了“引退公告”,宣布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22日,蒋介石回到老家浙江奉化溪口。蒋介石虽然宣布“引退”,但仍在幕后指挥。

在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的同一天,毛泽东在西柏坡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庄严地宣告:要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1月4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撰写的评论《评战犯求和》,逐条批驳了蒋介石的所谓“和平条件”。但面对和平之声四起,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反蒋势力积极活动的情况,并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1月14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见相关电文和条款),表示愿在八项条件的基础之上进行和平谈判。这些条件是:“(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声明》获得了全国人民及各民主党派的一致拥护。

李宗仁是桂系领袖,与蒋介石的矛盾很深。李宗仁、白崇禧想乘机扩大政治影响,并使桂系独立地发挥作用。李宗仁一上台,迫在眉捷的问题便是与共产党和谈。1月22日,李宗仁发表文告,宣称:“中共方面所提八项条件,政府愿即开始商谈”。决定派邵力子、张治中、黄绍竑、彭昭贤、钟天心五人为和平谈判代表。23日,白崇禧派黄绍竑、刘仲华飞往北平,表示“愿以最大努力促和平之实现。”李宗仁还直接、间接地安排了由邱致中、吴裕后等组成的“南京人民和平代表团”和由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江庸四位七旬老人组成的“上海和平代表团”到北平洽谈。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积极接待的态度,并达成共识。中共中央这时开始对利用桂系力量解决江南和孤立蒋系势力寄予希望,因此极力催促李宗仁的代表。开始时,李已决意和平,但只是希望中共给他时间。但当他搞垮孙科、在国民党中稍占优势后,对于臣服于中共之下也并不甘心。所以李宗仁制定了“对共和谈三项原则”:(一)和谈双方必须建筑在平等的基础上。共方不能以战胜者自居而迫我接受屈辱条件;(二)有鉴于铁幕内各国之惨痛遭遇,政府断不应接受由中共作为执政党之联合政府。政府为此应向共方

提议划江而治;(三)中共所提八条要求,政府决不能全面接受,只能在两个政府共存的原则下,以其为谈判基础。中共中央于3月26日就关于举行和平谈判事宜通知南京政府:(一)谈判开始时间4月1日。(二)谈判地点:北平。(三)派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为代表,周恩来为首席代表,以1月14日毛泽东主席对时局的声明及其所提八项条件为双方谈判的基础。此时,南京政府也公布了其和谈代表团的成员:张治中(首席代表)、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刘斐。南京政府除公布了“和谈三原则”以外,又预拟与中共商谈之腹案(见相关电文和条款),作为一个最后退让的“原则性限度”,作为代表团谈判时的参考。同时国民党政府国防部还对国共停战协定拟订了最低限度之要求(见相关电文和条款)。南京的这一方案明显与中共的八条背道而驰,可见信誓旦旦地表示与中共和谈的李宗仁这时对和谈产生了一种不实际的幻想。他多少希望谈判能够在比较体面的条件下达成妥协,从而在国民党中树立自己的地位,最终取蒋而代之。他甚至试图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长江以南的实际控制,至少使中共的军队不致很快过江。当然李还是意识到达到这一目的的难度,因此在代表团离开南京时,他私下对黄绍竑说,此次谈判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赴北平之前,3月29日,张治中到溪口,向蒋介石报告了有关情况。

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由南京飞往北平。随代表团同来的除代表外,还有顾问屈武等和工作人员共20多人。下午三时到达北平。到机场迎接的人有中共代表团秘书长齐燕铭、北平市府秘书长薛子正等人。代表和工作人员一起被接到六国饭店。因为张治中来北平之前先到溪口去见蒋介石,周恩来和中共代表团其他代表都没有去机场迎接。当晚6时,周恩来、林伯渠等设宴招待他们。饭后,周恩来、林伯渠和张治中、邵力子对谈。周恩来一开始就表示对张治中到溪口去见蒋介石有疑虑。张治中解释说,这是一种现实的做法,做做样子。但周恩来表示对代表团的背景颇有怀疑。关于和谈,周恩来提议以八项原则为基础,采取个别对话的形式,充分听取意见,然后提出成熟的东西,供双方讨论。2日,按照前一天商定的办法,双方代表对应进行了个别交谈。但是,关于惩治战犯和代表团的背景这两个问题存在严重分歧。7日,李宗仁致电(见相关电文和条款)毛泽东,称决心谋和并且和谈问题采纳中共所提八条为基础。毛泽东对张治中说可以作出让步,不在和平条款中提出战犯的名字。并且和谈方案先由中共方面草拟。同一天,毛泽东复电李宗仁,希望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第二天,毛泽东又同南京代表团的邵力子、章士钊交谈。第三天,同黄绍竑、刘斐谈。为了促成和谈,毛泽东从4月2日至11日,分别致电总前委邓小平、陈毅,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领导人,作了许多相应的部署。

13日晨,国共代表团和平谈判进入正式阶段。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3日晨,周恩来即将《国内和平协定草案》提交张治中。晚上9时,正式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大厅中间横放着一张长条桌,两侧由双方代表分坐。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勤政殿东向进入会场,张治中率南京代表团由勤政殿西向进入会场,空气十分严肃。会议一开始,先由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提出《国内和平协定草案》,并作一个概括的说明。基本内容是基于八项条件分别列出的具体条款。周恩来最后说,对以张文白先生为首的代表团寄予极大希望,

希望同意和签北平谈判图

订这个协定草案,使和平得以实现。然后,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张治中发言,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愿意以诚意承认错误,不过,对过分刺激的语气希望减缓些。关于废除宪法与法统问题、关于军队整编、关于没收官僚资本,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卖国条约、关于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等,没有原则上的异议,但在具体表述上或步骤上希望作出调整。张治中表示,他固然代表政府和中共商谈和平,但他本人向来是中共的朋友,希望国家富强康乐。会议延至23时15分休会,双方同意会外继续协商。

1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总前委并告第二、第三野战军电报(见相关电文和条款),说明谈判的进程。同日,南京代表团经过一天的研究,提出一个修正案。词句力求和缓,避免刺眼的词句,同时对军队改编、联合政府两项也有若干的修正。当晚,张治中把这个修正案交给周恩来。两人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交谈。第二天早晨,双方代表分别交换意见。4月15日晚上7时,周恩来同张治中会面,把最后定稿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给他,并定当晚9时在勤政殿举行第二次会议。周恩来向张治中表示:这是最后的一个文件。9时,仍在原地举行第二次会议。会议一开始,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指出,中共代表团尽可能地吸收了南京政府代表团的许多意见,凡是与推进和平事业有利、与中国人民解放有利的意见,都尽量采纳。接着,周恩来把定稿的修改之点,作了说明(见相关电文和条款),并表示这个协定是定稿,是不能改变的,南京政府同意就签订,但无论签订或不签订,到本月20日为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立即渡江。周恩来讲完后,张治中只是简单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感想,并声明,明天即派人到南京请示,再行答复。会议在10时20分结束。南京代表团回到住处后,经过郑重地研究,认为中共作了重大让步,只有接受这个《国内和平协定》为是,并决定在16日派黄绍竑代表和屈武顾问带文件回南京去,劝告李宗仁、何应钦接受。

黄绍竑、屈武于4月16日由北平飞返南京,即往见李宗仁。白崇禧在座。他们听了黄、屈的汇报,看了《国内和平协定》全文,李宗仁表示犹豫,白崇禧看完《协定(草案)》,则极力反对,怒气冲冲地对黄绍竑说:“真难为你,像这样的条件也带得回来!”说完就站起来往外走了。蒋介石看后拍案大骂:“文白无能,丧权辱国!”国民党中常会随即发表声明,表示:“绝对不能接受!”李宗仁、何应钦则立即于20日深夜给南京代表团来电,表示协定不能接受,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遵照毛泽东和朱德的命令,在邓小平担任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一举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23日,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

和谈破裂后,在周恩来深情而坚决的劝阻和中共的挽留下,张治中和南京代表团其他代表经协商决定全团留北平。和谈至此结束。虽然同南京政府之间的谈判破裂了,但这次和谈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对绥远、湖南和新疆问题的和平解决及对其他地区的和平解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对加速全国的解放,减少民众在战争中的痛若,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2. 余湛邦:《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张治中机要秘书回忆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 杨奎松:《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张小满:《张治中与北平和谈》,《南都学坛》2003年第6期。

国共十年对峙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影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结束的原因和发展;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基础自查】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的基本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2.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可结合图适当补充)、结果、意义(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 【概念解读】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 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手段。 3、井冈山道路:通俗地说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与长征的最后胜利: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是指1935年10月,毛泽东 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长征的最后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苏维埃政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 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7、左倾与右倾:“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 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知识结构】 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2)秋收起义 (3)八七会议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二、红军长征 1、背景 2、开始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含解析

专题跟踪检测(四)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A题干中“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应该是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参战,美俄支持英法联军,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双方是清政府与日本,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法、美、俄都是侵略者,故D项错误。 2.《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解析:选D《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完全放弃”说法绝对,此时清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夷夏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 3.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解析:选D抗击西方列强侵略仍属于“太平天国的圈子”,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洪仁玕并未提出学习西方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未能实施,最早进行“师夷”实践的是洋务派,故C项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4.(2018·资阳二模)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开创正确革命道路的过程: (1)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5)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

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3.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1)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2)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人。 4.“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近代史复习题 第七章(含答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美民族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 )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 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 )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 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 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 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 4. 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5.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 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6. 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7.蒋介石被迫下台后,代总统李宗仁的实际政治态度是( ) A希望结束内战,实现和平B接受中共八项条件,进行和谈 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 D顽固不化,准备卷土重来 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9.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 ( ) A北平 B延安 C西柏坡 D上海 10.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 ) A撕毁《双十协定》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进攻上党地区 D撕毁停战协定 11.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 12.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 ) 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 13.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针对的是( )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

不同时期的国共关系

不同时期的国共关系 国民革命时期 1923年1月,基于中国北伐与突破孤立外交的需要,原本就主张外交上与苏联接近的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两人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联俄容共全面展开,成为当时国民党的主要路线。 1926年3月20日发生中山舰事件。4月1日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重申联俄容共三大政策。 1927年7月13日中共公开发表宣言因武汉广东之复杂关系共党党员应退出国民党。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通过《统一本党政策案》,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停止职务。至此“容共政策”可说是完全结束。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布建军,发动南昌起义。这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装部队、也是国共双方首次武力冲突。 自1927年建军之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间,中国共产党于势力范围内(苏区)展开土地改革,斗争地主,并有多次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开武力冲突,这段时间的军事战斗,中国国民党政权蔑称为“剿匪”、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 1936年,在长征后会师陕北延安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周恩来的计划之下,利用九一八事变后的地方实力派对蒋介石的不满和群众抗日气氛,联合东北军西北军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停止攻击共产党。大规模内战暂告结束,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结束在即,国共双方对于中国境内日军占领区的武装接收展开了争夺。 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即重庆谈判。为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

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 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原因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上升为主要矛盾。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3 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2.影响:蒋介石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河北省2021版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D卷

河北省2021版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说,“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 . 法家、道家、儒家 B . 道家、儒家、法家 C . 墨家、法家、道家 D . 儒家、法家、墨家 2. (2分) (2017高一上·南涧月考) 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 . 秦汉时期 B . 西汉初期 C . 北朝初期 D . 蒙元帝国 3.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开学考) 中国古代社会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 A . 人治为主,法律为辅 B .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C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 法律为主,人治为辅 4. (2分)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鲁迅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道:“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下列对这部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描述正确的是() A . 洪秀全掀起天平天国运动 B . 火药开始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C . 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限制 D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5. (2分)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带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所以 叫“象棋”。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出现于 A.母系氏族时期 B.父系氏族晚期 C.夏朝 D.商朝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 期部落联盟首领,所以答案选B。 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3.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商鞅入秦后,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答案选C。 4.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开元盛世”可知AB是错误的,“贞观之治”、C是部分正确,不完全正确,“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应该是指唐朝的繁荣,答案选D, 5.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

巨著。其中司马光所著的是 A.《史记》 B.《论语》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所以答案选C, 6.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A.八股取士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解析: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清朝的,所以答案选B。 7.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挑起事端。对比下列图片,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清朝时的南海诸岛图今天黄岩岛所在位置 ①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②菲律宾在黄岩岛“执法”属侵略行为③从所在位置看黄岩岛当属菲律宾④中国的斗争是捍卫领土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③从所在位置看黄岩岛当属菲律宾为无中生有,偏激的说法,排除 ③,答案选B。 8.“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句打油诗深刻揭露了 A.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官场腐败

高三政治历史试题

高三政治历史试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 1.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009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为“珍惜生命,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如果时光回到16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大肆向中国输入鸦片,烟毒肆虐的情况,中国政府最初的应对是 A.弛禁 B.重治吸食 C.多管齐下,虎门销烟 D.鸦片输入合理化 2.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中,显示被割占地区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得以实现的是 A. B. C . D. 3.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可以判定他们再现的历史情境是 小明(忧心忡忡):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小强(贪婪而傲慢):还没咽下去,饿得厉害! A.荷兰割占台湾赤嵌楼 B.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C.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D.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4.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那么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5.近代中国有许多进步思想家的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其中,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6.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仅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7.在电视剧《走西口》中,剧中人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说成“民主、民权、民生”,还给了新的解释:“什么是‘民主’?就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说法错误的是( ) A 民主 B.民权 C.民生 D.民族 8.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9.《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10.“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整风运动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

C、分析认识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

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时间不同:前者是1924年1月;后者是1937年9月;2)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3)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4)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国共合作宣言》。5)革命任务(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6)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7)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8)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9)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10)名称不同:前者是革命统一战线;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两次国共谈判:西安事变后的国共谈判、重庆谈判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复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6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 一、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调查 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 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一、南昌起义 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 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 【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 【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卷带答案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2.一位老战士回忆1949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A.解放沈阳B.解放南京C.解放北平D.解放上海3.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A.国民党六大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北平和谈4.1945年8月的一天,蒋介石设晚宴招待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等。蒋介石一身戎装,胸前缀着耀眼的勋章,而毛泽东则一身朴素的中山装,惟一眩目的只是一双新皮鞋。他们缓缓地走向对方,互致问候、紧紧握手。这次会面就是著名的 A.国共第一次合作B.西安事变C.国共第二次合作D.重庆谈判 5.如下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其结果是什么? () A.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解放了全中国 6.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的题目是《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来”到的地方是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7.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8.毛泽东主张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与国民党军队开展大规模运动战。其中,打退了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战役是 A.青化砭战役B.孟良崮战役 C.沙家店战役D.辽沈战役 9.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10.如图所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的主要影响是 A.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B.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保障解放战争胜利 D.发展农业生产,联合农民建设社会主义 11.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这里的“伟大的胜利”是指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12.为了改变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20%-3 0% 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的状况,1947年中国共产党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平均地权”口号 C.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 D.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3.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毛泽东此去的目的是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四: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线索:从1924年至今,国共关系错综复杂。1924一1949年,国共关系 的基本特征是“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成立至今,由 长期对立到渐趋缓和。事实证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一、演变过程:合作—分裂—合作—分裂—缓和(改善)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一1927年)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一1936年) 1、国共对峙:政权的对峙、屠杀与反屠杀、“围剿”与反“围剿” (l)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期”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一1945年)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3.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的内战(1946一1949年) 1.根源: 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 ②美国的干涉。

2019届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训练:专题2_国共关系_含答案

2.国共关系 一、选择题 1 毛泽东在给蔡元培的信中说:“……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政策,行之于1925年至1927年之第一次大革命而有效,国共两党合作之时期,亦即国民党最革命之时期……”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两党在以下哪些方面有过合作?( ) A.辛亥革命、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B.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C.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长征、抗日战争 2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 D.建立起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 3“国共两党恩恩怨怨,两度分手三次握手”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生动写照。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握手”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D.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都取得了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其中,第一次国共合作( )。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取得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二、非选择题 5 以下图示展现了国共两党已走过的80余年的风雨历程,请结合图示和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否则画“×”。

(1)图示反映了国共关系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的历程。( ) (2)在A和C时期,国共两度携手,共赴国难,参与了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 ) (3)国共关系由B到C的变化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 (4)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印证了D时期两党之间的对抗。( ) (5)上述图示揭示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 6 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1)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被选举为总理的是谁? (2)国共关系呈现多次对抗,其根源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代表谁的利益?请举一例史实说明国共两党之间“分则两伤”。 (3)国共之问“合则两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是什么?请分析:无论何时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什么? 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广州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选择其中一座城市,说明其“能代表辛亥革命”的理由。 (2)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举一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继承与发展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的。

中考专题复习国共关系

中考专题复习:国共两党关系 【热点时事】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7月29日在台北表示,海基会与海协会领导人第11次会谈,将讨论货物贸易、争端解决、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等议题,相关议题都在“紧锣密鼓”协商当中,不受反服贸学运等因素影响。“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今年上半年,两岸关系虽然在“深水区”中经历一些湍流冲击,但在两岸双方、各界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对话协商再获突破,各领域交流交往持续推进,大局稳定,克难前行,在曲折中坚持前进方向,在调整中继续开拓进取。 解读:两岸制度化协商是消除两岸交往障碍、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渠道。新时期,两岸一定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加强政治对话,促进政治互信,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人民友好往来,最终实现两岸关系的新突破。本专题主要是对国共关系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国共关系。【知识梳理】 1、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巩固提升】 基础训练: 1、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加深,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随着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李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某专题复习时,得出一个结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历史学习注重论从史出,下列史实不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有() A.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C.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D.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战败后逃往台湾,使大陆和台湾骨肉分离 3、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中国的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下面民主革命探索中,与孙中山有关的是() ①同盟会成立②辛亥革命③中华民国成立④第一次国共合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中国共产党完成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 D.建立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 5、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功绩不包括( ....). A.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B.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C.创建黄浦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D.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能力提升: 1.国共两党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经历了两次分裂与合作到今天两党联系进一步加强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材料一 图一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材料二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几度和谈共谋大业,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周恩来亲历和谈并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 知识纲要导引 答题术语导学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①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 ①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学思之窗] (见教材P79)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

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先后歼灭黄维和杜聿明集团军。 (3)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投诚。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4)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 (1)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解放区更加巩固。 (2)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举行战略反攻,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基本胜利 (1)1949年元旦,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北平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覆灭。 2.胜利意义 (1)国内:结束了近代一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个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两个改变: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一个必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