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1.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2.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的普遍化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

2.票据交换及清算的需要

3.为商行提供资金支持的需要

4.统一金融监管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初步形成

产生:17世纪后半期

制度形成:在19世纪初期。

大概经历257年时间:(瑞典银行

1656-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年)

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

1.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演变而来-瑞典银行,英格兰银行

2.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而成-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瑞典银行

1656年成立,最初是私营银行;

1668年改组为国家银行,但此时仍有多家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

1897年独占货币发行权,完成了向央行转变的关键一步

英格兰银行

成立于1694年,确定为国家银行。是现代银行的“鼻祖”。

拥有两项特权:一是贷款给政府;二是以政府债券作抵押,发行等值银行券

1833 年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的资格。

1844 年通过《皮尔条例》,确立了英格兰银行作为货币发行银行的地位。

《皮尔条例》:源于银行主义与通货主义之争,通货主义认为银行券的发行必须要有贵金属作保证,来防止货币泛滥的危险。通货主义的胜利诞生了《皮尔条例》

主要内容:

1.将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

2.不批准新的银行发行货币。

3.将货币发行权集中于英格兰银行。

1928年成为唯一的发行银行

《皮尔条例》从中央银行的组织模式和货币发行上为英格兰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奠定了基础。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资本金1000万美元,政府出资20 %。

职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独占货币发行权,代理联邦政府基金收付保管业务和向政府贷款。

美国第二银行

成立于1816年,资本金3500万美元,政府出资700万美元。与第一银行职能相同,183年被撤销。

自由银行时期(1837-1863):银行急剧增多,资本普遍不足,流动性差;银行券和存款准备金不足,无法清偿债务;货供应量发生急剧波动,造成经济波动。

国民银行时期(1863-1913):国会通过《全国货币法》:第一,建立国民银行制度,国民银行在政府注册。第二,设立专门监督国民银行活动的“货币监理官”。第三,建立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

1913年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条例》建立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

日本银行(1882 年)

德意志联邦银行(1876年)

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普遍推行时期(一战至20世纪中期)

1.大部分中央银行是依靠政府力量创建的

2.改革货币发行制度,建立比例准备金制度和垄断货币发行停止对政府直接贷款。

3.存款准备金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中央银行制度强化时期

二战以后,中央银行成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成为稳定金融、调节和干预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工具。

1.中央银行国有化

2.制定新的银行法-明确职责: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维持货币金融的稳定

新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948年成立于石家庄,后迁入北京,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

2.1954年成立中国建行

3.1979年分离出中国农行和中国银行

4.1984年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5.1995年3月18日通过第一部金融大法,标志着中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正式形成

6.1998年改为以经济区划设立分支机构

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对金融业进行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㈠中央银行是特殊的政府机关

⒈业务性质的特殊性-金融业务

⒉业务手段的特殊性-主要是经济手段

⒊与政府关系的特殊性-政策制定上有一定的独立性

㈡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⒈业务范围的特殊性-有特有的权力

⒉业务对象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和政府

⒊业务目的的特殊性-制定政策与监管

⒋中央银行地位的特殊性-金融体系的中心、货币金融的最高权力机构

⒌中央银行职能的特殊性-三大职能

中央银行的职能

㈠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集中和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这是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

⒈避免货币发行分散,便利商品流通。

⒉保证通货的稳定。

⒊控制社会资金供应,掌握和调节商行的信贷活动。

⒋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基础。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控制。

5.使政府得到一定的收益。

㈡银行的银行

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居于领导地位,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指央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⒈集中存款准备金

⒉最后贷款人—主导地位

⒊组织全国的清算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票据再贴现、再抵押的方式融通资金。在特别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直接融资的方式。

㈢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及国际金融活动等。

⒈代理国库

⒉代理政府债券发行

⒊对政府给予信贷支持

直接给财政贷款或透支大多数国家立法禁止,如我国。购买政府债券:一级市场,二级市场

⒋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和黄金的买卖和管理。

⒌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美联储大购国债,开动印钞机

美联储(2009年)3月19日声明称,将在未来六个月内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政府债券。评论:1.这是美联储40年来首次在刺激经济的名义下购入国债,是一种很罕见、很剧烈的刺激政策。2.最无耻的救市,美联储大购国债开动印钞机。

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一)单一型

1.一元式

一个国家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货币政策,发挥其职能。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此类体制。如: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

补充:人行与银监会的关系

银监会是于2003由人行划分出去成立的国务院直属机构。

在我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部门合起来行成完整的中央银行的职责。目前,人行主要是负责宏观上的监督管理,包括各金融机构全年信贷量,存贷款利率,制定相关金融政策、货币政策。

银监会主要是到各银行的监管部门,是微观的监督管理。

2.二元式

即在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中央机构为最高权利和管理机构,地方机构在权力和管理上以及本地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有其较大的独立性。如,美国。

(二)复合型

不单独设立专司央行职能的央行机构,而由一家集中央行与商行职能于一体的国家大银行兼行央行职能(前苏联和1990年前的多数东欧国家,1983年前的中国)

㈢跨国型

是由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这些国家一般地域相邻,经济状况相对一致。

欧洲中央银行

成立于1998年7月1日

独立于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之外。

总部位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现任行长为德拉吉。

职责:发行欧元,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成员国金融体系的管理提出意见。

特点:1.维持价格稳定2.由欧洲央行和各成员国央行组成3.独立性强

㈣准中央银行型

是指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国家或地域狭小的国家。

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

⒈资本国有(英、法、中)

⒉私人持股(美、瑞士)

⒊公私合股(日本、比利时)

⒋无资本(韩国)

⒌多国共有(欧洲央行)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㈠权利分配结构

主要指最高权利分配情况,即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如何通过权力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体现出来。

1.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由某一机构统一行使

2.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别由不同机构行使

㈡内部职能机构设置

1.业务操作机构

2.金融管理监督机构

3.经济金融调研机构

4.行政办公机构

㈢分支机构设置

1.按经济区划设置

2.按行政区划设置

3.以经济区划为主,兼顾行政区划和业务量大小设置

央行独立性的含义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指独立于立法和司法,也不是简单地指独立于行政和政府。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在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所赋予或者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提出背景

最初阶段:一战后在192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上。第二阶段:1970年代后。

含义:

1.央行应与政府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央行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政府,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为什么应该保持独立性?

1.两者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不同

2.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3.避免财政赤字发行

4.保持独立性,避免各级政府的干预

为什么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金融服从国家整体利益。

2.货币政策需要其他宏观政策相配合。

3.央行活动在国家法律监管下。

相对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垄断货币发行权

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目标

独立选择货币政策手段

决定央行独立性的因素

1.隶属关系

2.央行与财政部的(资金)关系:是否允许财政部透支如何对政府融资,是否需要财政部拨款

3.法律职责

4.负责人的产生

5.决策机构的组成

央行相对独立性的类型

1. 独立性较强型

央行直接对国会负责,政府不得对其发布命令,指示。一般法律上有明确规定,如美

国、德国等。

2. 独立性居中型

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但实际上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仍可相对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和采取措施。如日本、英国等

3. 独立性较弱型

不论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服从于政府的命令,其货币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应措施的实行都要经过政府的批准,政府有权否决或推迟央行决议的执行。如意大利和法国

我国央行与政府的关系

一、与国务院的关系

?人行在行政上隶属于国务院,行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人代会任命,副行长由总理任免

?人行的对重大事项的决策,须报国务院批准

二、与财政部的关系

?人行全部资本由财政部代表国家出资,属国家所有

?人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制度,并纳入中央预算

?每一会计年度的收入减除该年度支出并按财政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后的净润全部上交中央财政,如有亏损,则由财政拨款弥补

?人行代理国库

?人行可代理财政部向各金融机构发行,兑付国债和其他债券

?财政部负责人参加人行货币政策执行委员会

?人行与财政部执行宏观调控时须协调配合

?二者财属国务院,互不隶属

三、人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人行在全国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独立于地方政府,不受地方政府的干涉

?人行按经济划设立分支机构

一、央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1.不以盈利为目标

2.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3.保持业务的公开性

4. 遵循法律规范

二、央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分类

㈠银行性业务

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这类业务直接和货币资金相关,都会使货币资金运动和数量发生变化。

1.形成央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资产负债业务。货币发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贷款、公开市场持有管理黄金、外汇储备等

2.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性业务。清算、经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央行业务的会计业务等

㈡管理性业务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所从事的业务。这类业务主要服从于央行履行宏观金融管理的职责。

1.与货币资金运动没有直接的关系,不会导致货币资金数量或结构的变化。

2.需要运用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力。金融统计调查、对金融机构的的稽核、检查、审计等业务

三、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间的关系

资产和负债的基本关系:

1.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2.负债=资产-资本项目

3.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央行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负债业务是指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

1.货币发行业务

2.存款业务

3.发行央行债券

4.对外负

5.资本业务

一、货币发行业务

从货币发行程序看:中央银行发行库----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社会

从货币发行结果看:是指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一)央行货币发行的种类

1.经济发行

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是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投放的,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活跃市场。

2. 财政发行

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强制的力量用货币发行、银行透支来堵窟窿的做法。容易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扰乱货币金融秩序

二)央行货币发行原则

1.垄断发行

2.信用保证

3.弹性发行

三)货币发行准备

货币当局在发行货币时,须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的规定,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贵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的关系。

1. 发行准备的构成

①现金准备:包括以黄金、外汇等具有现实流动性的资产

②证券准备:包括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库券/政府公债等

2. 准备率

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占货币发行量的比率;

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各自所占的比例。

4.主要货币发行制度

①现金准备发行制

货币的发行100%以黄金和外汇等现金做准备

②证券保证准备制

货币发行以短期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和政府公债做准备

③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

货币发行数量超过规定的现金准备比例时,国家对超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

④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发行准备,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⑤比例准备制

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但各种准备资产的比例不确定

⑥无准备制度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并不要求特有一定的准备资产,即国家以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最高限额

(四)货币发行渠道和程序

央行发行货币的渠道,是通过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等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将纸币注入流通,并通过同样的渠道组织货币回笼。

二、存款业务

㈠意义、特点和种类

1.存款业务意义

提供资金清算服务

维护金融业的稳定

调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2. 存款业务特点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接受个人和工商企业的存款

吸收的存款有一定的强制性

(二)准备金存款业务种类

1.涵义

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它是商业银行等机构为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以及应付日常支付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2.构成

库存准备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3.基本内容

(1)比率的确定

①存款类别

②金融机构信用创造能力、经营规模等

③规定调整幅度

(2)可计提的内容

一级准备、二级准备

3)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基础

①存款余额的确定

日均、月末、旬末

②缴存准备金的基期

当期、前期

三、其他存款业务

1.政府存款

2.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3.非金融机构存款

邮政部门存款(2007.3前)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4.外国存款

国家间贸易结算和支付往来

三、发行中央银行债券

对象:国内金融机构

目的:减少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

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之一,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四、对外负债

指非居民所持有的本国货币和外币的负债,如从国外银行的借款、对国外发行债券、从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及对外国货币当局的负债等。

目的:为了平衡国际收支

为了维持本国本币的汇率

为了应付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

五、资本业务

指筹集、维持和补充自有资本的业务

途径:

国有--中央政府拨款;

私人持股--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

机构出资;

公私合股--私人银行或部门出资

央行的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

指在一定时点上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各种债权。主要包括:再贴现、证券买卖业务和国际储备业务

一、再贴现和贷款业务

是中央银行履行其“最后贷款人”职能,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渠道。

(一)再贴现

1.涵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急需资金时,将其因贴现而取得的商业票据提交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对该票据作第二次贴现的经济行为。

2.对象:在央行开设账户的商行等存款货币银行

3.票据: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签发的,以商品交易活动为基础的,经商行贴现后的短期票据

4.再贴现计算

实付金额=票面金额-再贴现利息

再贴现利息=票面金额×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日贴现率=年贴现率/360

5.收回

二、证券买卖业务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目的是为了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1.变动货币供应量

2.变动利率水平

3.变动利率结构

三、国际储备业务

央行保有国际储备的用途:

一是平衡国际收支

二是稳定汇率和币值

央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一、支付清算服务含义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使金融机构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能够顺利完成。

结算:为实现因商品交易、劳务供应、金融活动和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支付

现金结算

转账结算

清算:银行与银行及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结算关系

二、央行的支付清算体系

支付清算体系:清算机构支付系统清算制度

㈠清算机构

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如票据交换所、清算中心、清算协会等。一般实行会员制,会员必须遵循组织规则和操作章程,并缴纳会员费。

二)支付系统

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

(三)清算制度

关于支付结算活动的规则和程序的规定和安排,是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制度基础。包括支付结算制度和同业清算制度。

三、支付清算运作基本原理

资金清算包括两个基本程序:第一,付款行通过清算系统向收款行发出支付指令信息。

第二,付款行和收款行间实现资金的划转。包括差额清算和全额清算方式

差额清算原理

所有银行间的应收应付款项都可通过清算系统相互轧抵后,仅仅收付其差额。差额清算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

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的运行原理(RTGS)

实时是指在营业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全额是指每笔业务单独进行、全额清算,而非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双方总额轧差处理

其重要特征是,系统处理过的所有支付清算都是不可变更和无条件的终局性清算。要求以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为支持手段。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不普及。在清算系统的运行中,支付间隔越长,所蕴涵的风险越大

四、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

1.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同城)

票据交换的应收就付款项最后都通过各银行或清算机构在央行的账户完成清算

清算银行义务

交纳一定的交换保证金

在央行开立往来账户,以供交换差额的结清

分摊交换所的有关费用

票据交换基本程序

入场前准备:清算员将票据按付款行分别整理;

场内工作:将提交票据分别送交有关付款行,接受他行提交的应由本行付款的票据,计算当场应收应付差额;

交换所工作:总清算员收到各行提交的交换差额报告后,填制总结算表,交由央行转账结算。

2.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1)各商行内部联行系统划转,最后由总行通过央行办理转账清算

(2)把异地票据集中送到央行总行办理轧差转账

3.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4.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5.提供跨国服务

支付清算系统的风险类别

1.信用风险

2.流动性风险

3.系统风险

4.法律风险

5.其他风险

对支付清算系统的风险管理

1.对大额支付系统的透支的限制

2.对私营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管理

3.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

4.发展实时全额清算系统

5.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法规建设

6.加强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央行的其他业务

一、经理国库业务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代理人,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和管理监督 国库:专门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和拨付的机关。

两种基本的国库制度:独立国库制,委托国库制

国库的职能:

为政府保管资金,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和库款的支拨;

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兑付;

代理政府进行黄金和外汇买卖。

二、会计业务

针对央行的职能特点和业务范围,按照会计的基本原则制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体现和反映央行履行职能,监督、管理、核算财务的业务。

三、调查统计业务

1.金融统计

涵义: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现象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为经济和金融提供依据和政策建议的过程

原则:

客观性

科学性

及时性

保密性

对象:

金融机构

金融业务

金融市场

主要内容:

货币供应量统计

信贷收支统计

现金统计

对外金融统计

金融市场统计

保险统计

资金流量统计

2.经济调查统计

一、货币政策内涵及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

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体系:

目标体系 工具体系 实施与操作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

1.维护货币币值的稳定;

2.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维持社会稳定;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5.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防范金融危机。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操作目标 :基础货币准备金\其他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利率 \其他

最终目标: 币值稳定/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BOP 平衡 \金融稳定

三、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一般性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 金再贴现 公开市场操作

选择性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其他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币值稳定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国际收支平衡

5.金融稳定

1.币值稳定

设法促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或剧烈的波动,以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抑制通货膨胀 避免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危害

社会分配不公

借贷风险增加

相对价格体系受到破坏

可能导致货币体系的崩溃

衡量物价稳定的标准

1.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按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2.消费物价指数 CPI

3.批发物价指数 WPI

一般认为,物价上升控制在2 %-4%,就基本实现了物价稳定。

2.经济增长

是各国政府追求的最终目标。西方经济中关于经济增长的概念主要有两个:

(1)(人均)国民(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2)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加

3.充分就业

将失业率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任何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并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在动态经济中,社会始终存在着某种最低限度失业,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追求零失业率,而是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

4.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有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之分。

5.金融稳定

金融危机:主要指由银行支付危机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金融体系的

正常运行。

经济危机: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大幅上升,经

济严重衰退,甚至濒临崩溃的一种恶性经济灾害。

二、最终目标的统一和矛盾性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 。

2.币值稳定与充分就业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背景: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结论。

内容: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比较高;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比较低。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背景: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滞胀期,高物价上涨率与高失业率并存。

内容:在长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率不存在,相反,宏观经济均衡于自然失业率与越来越高的通胀率的组合。

3.币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币值的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但是单纯的为了追求国际收支平衡可能导致币值不稳定。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的增长可能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导致BOP的逆差,为减少逆差,提高利率又可能引起经济增长减慢甚至衰退。

5.币值稳定与金融稳定

币值稳定有利于金融稳定

冲突:为稳定利率而变动货币供应量时,将导致物价的不稳定;央行为了金融稳定而增发货币,可能引起物价的不稳定。

三、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

1.单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

3.多重目标论

四、最终目标的选择方式

1.相机抉择法

2.“临界点原理”选择法

3.“逆经济风向”抉择法

4.“简单规则”选择法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选择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

1 可测性

2 可控性

3 相关性

4 抗干扰性

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分析

1.货币供应量

一个国家某个时点流通中的本国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优点:

①其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

③抗干扰性较好

④可控性较强

缺点:

①可测性上存在问题

②货币的内生性特征使其可控性有争议,存在较长时滞

2.利率

优点:

①能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求状况,并能表现货币信用的相对变化;

②央行能有效控制利率;

③有关利率的数据可以及时获得;

④利率的调整的政策意图可以及时传递给各金融机构,并迅速传达到消费者和企业,使之作出相应的反应。

缺点:

①可测性上存在问题

央行用的利率是加权平均数;

央行公布的利率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借贷成本;

信贷分配影响利率反映名义收入的准确性;

央行得到的是名义利率。

②可控性上存在问题

央行能控制的是名义利率;

货币需求的弹性影响利率作用的发挥;

央行对长期利率影响较小。

当抑制通胀为主要任务时,一般选择货币供应量,当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时,一

般选择利率。

3.其他指标包括贷款量和汇率

贷款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但是行政手段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计划经济或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家使用。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分析

1.准备金

2.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

2.再贴现

3.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①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②调节货币供给量

③影响利率水平

④影响银行成本及利润

⑤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势:影响平等\ 力度大,见效快

劣势:威力巨大,不适合作为日常调控工具

频繁调控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

2. 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影响存款货机构的资金成本

调整信贷结构

告示作用

防范金融恐慌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

可以用来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避免金融恐慌,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再贴现政策的缺点

①告示作用的局限性

②再贴现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利差易导致货币供给量波动。

③再贴现政策下中央银行较被动。

3.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

①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②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③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提高政策效果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具有主动性灵活准确具有可逆性可迅速进行

公开市场业务的缺点

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需要有较为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

操作计划

操作方式:

长期性储备调节

临时性操作

操作对象:政府债券一级交易商

交易方式:证券的买卖、回购和发行

操作过程

(一)我国目前金融体制下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势

1.

调控力度大

2.

调控成本低

3. 对市场利率和汇率影响小

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性

1.公开市场操作

国债市场不发达,国债规模偏小

期限结构:

以中长期为主。

持有结构:大多被居民与商业银行持有。央行持有国债较少。

2.再贴现政策

央行处于被动局面

票据市场发育不成熟

我国社会整体信用水平不高,商业汇票总体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水平不高,发育程度不够理想。

3.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弹性,容易引起市场波动,还会引起热钱的流动,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操作

经济形势

政策工具

通货膨胀

(总需求>总供给) 经济萧条 (总需求<总供给)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 降低 再贴现率

提高 降低 公开市场业务 卖出证券,回笼基础货币 买进证券,投放基础货币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央行对消费者就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央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

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的需求,稳定证券市场价格

调节信贷供给结构

3.不动产信用控制

央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目的:控制不动产信贷规模,抑制过度投机,避免经济波动

4.优惠利率

央行对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方式:较低的贷款利率;较低的再贴现率。

5.进口保证金制度

央行要求进口商按进口商品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进口保证金。

为了限制进口的过快增长。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 直接信用控制

①利率控制

②信用配额管理

③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

2.间接信用指导

①道义劝告

①窗口指导

第四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

一、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含义

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进行政策操作开始,到实现预期目标之间,所经过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的逐次传递的过程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一)传统经济学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两大假设:充分就业;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与货币两部分,经济理论也分为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两者这

间并无联系。

●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核心内容:一国货币数量变化的直接作用结果将是物价水平的相应变化。

●费雪的现金交易论及马歇尔、庇古的现金余额论

现金交易论

●MV=PT 或P=MV/T

●M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平均数

●V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因素)

●P一般物价水平

●T各种商品的交易量(非货币因素)

●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

现金余额论

●货币数量M的增加将直接、同比例地引起物价P的变化,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的变

化。

传统经济学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R—MS—P—Yn

● R 准备金数量

● MS 货币供应量

● P 物价水平

● Yn 名义收入

二)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

● 失业是经济社会的常态,充分就业是例外

● 货币是经济一个内生因素和内在动力

● 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分为两个阶段

1.传统的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2.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

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

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增减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

↑↑→↑→↓→↑→Y E I R M

传统的凯恩斯学派传递机制仅考虑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新古典综合派考虑了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

2.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 模型

在上述传导过程中,利率起着关键作用:当货币供应量增减后,利率是否随之相应变动以及变动程度多大,这些决定了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作用程度大小。

●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已经无法再降低,即存在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

策无效。

● 如果投资的利率弹性小,利率变化对投资的影响不大,货币政策微效。

(三)货币主义学派的传导机制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持久性收入,比较稳定名义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变动是 由货币供应量变动引起的

↑↑→↑→Y E M

这两大流派的理论分歧在于:凯恩斯学派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主导作用;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起主导作用。

货币政策传递渠道

货币供应量: 投资支出渠道 \消费支出渠道\ 国际贸易渠道

一、投资支出渠道

1.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货币供给的增加会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促使投资增加,投资增加引起产出增长。 ↑↑→↓→↑→Y I R M

↓→↓→↑→↑↑→↑→↑↑→↑→↓→↑→R Md Y 3.R R M 2.Y Y E I R 1.M d S

2.托宾的q 理论

↑↑→↑→↑→↑→Y I q P M S

3.信贷观点

在间接融资比重高的国家或者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信贷量的变化是影响投资支出的重要因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了银行的信贷规模,投资增加。

4.非对称信息效应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引起企业资产净值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贷款过程中的逆向 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改变投资支出的传递过程

● 非对称信息:在某些市场中,市场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 逆向选择: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

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

行动。

二、消费支出渠道

1.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

货币政策通过引起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决策,进而影响总需求的 效应。

2.财富效应

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的效应

3.流动性效应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使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价格及其资产流动性发生变化,从 而影响其耐用消费品支出变化的政策效应。

三、国际贸易(汇率)渠道

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到国内利率,利率的变化引起汇率的变动,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

↑→↑→↑→Y I M 贷款↑↑→↓→↑→Y R M 耐用消费品支出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一)含义

●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

(二)内部时滞-易于掌握

●认识时滞-央行综合分析和客观判断

●决策时滞-央行决策水平及对金融的调控能力

(三)外部时滞-客观

●操作时滞

●市场时滞

●取决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及各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二、经济体制因素

(一)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经济可以自行调节,货币政策没必要

(二)非完全竞争市场经济-货币政策十分必要

(三)计划经济体制-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有限

(四)计划向市场转轨时期-应将传统经济工具与货币政策工具充分结合

三、市场因素

●充分发育的(金融)市场-完整、统一

●完备的市场体系-种类

●规范的市场操作-公平竞争

四、信息因素

●中央银行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披露准确度

五、经济周期

●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较差;

●经济复苏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较好;

●经济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较差;

●经济衰退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较好。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货币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运行,在经济理论上存在争论。争论之一在于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对实际经济(产出和就业)是否有影响。

一、理论争论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论”

基本含义:

货币对于经济并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古典学派是货币中性论的首倡者。信奉工资和物价极富弹性假说,在此基础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总是能够调整到自然产出率水平,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二)凯恩斯学派“非危机时期有效论”

货币供求决定利率的高低,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引起利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从而推动总需求的增加,总产出增加。所以非危机时期货币政策有效

但是在危机时期,利率降到很低的程度,债券价格达到最高点,此时货币的投机需求无穷大,

欧洲清算系统介绍

欧元区支付结算系统 字号大中小文章来源:国际司2008-03-20 17:19:00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欧元区的支付结算系统分为两类:一是大额支付结算系统。它主要包括泛欧自动实时全额结算快速转账(TARGET1)以及欧洲银行业协会(EBA2)的EURO1系统。 此外,还有三家区域性的大额净额结算系统,分别是芬兰的POPS系统,西班牙的SPI系统,法国的巴黎净额结算系统(PNS);二是跨境零售支付系统。欧元区的零售业务支付系统大都依赖于各成员国内的零售业务支付系统。涵盖整个欧元区并对所有银行开放的跨境零售业务支付系统为欧洲银行协会(EBA)的STEP3系统。 在证券领域中,欧盟各国中央银行建立了中央银行结算代理模式(CCBM4)。在CCBM中,中央银行互为代理行,用于货币政策操作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日间信贷的证券可以实现跨境转账。随着欧元证券跨境转让的需求不断上升,欧盟各国的证券结算系统(SSS5)也已实现相互连接,可用于证券跨境转账交易。 一、欧元区支付结算制度概况 (一)法律及监管框架 欧共体条约和ESCB6法中有关对支付和清算系统的重要条款如下: 1、欧共体条约第105(2)条(其内容在ESCB法第3.1条中重申),规定欧元体系7的 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努力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 2、ESCB法第22条,规定ECB8为确保欧共体内以及同其他国家之间清算和支付 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ECB和NCB9负责提供相关的清算便利,而ECB负责制定法规。ECB的规章直接适用于所有采用欧元的欧共体成员国。 ECB法规有两类:第一类是针对除欧元体系中各国中央银行外的第三方的。这些法规包括ECB规章、决议、建议与意见;第二类为ECB内部法规,主要是ECB 的工作指南、指示以及内部决定。 此外,欧共体条约也授予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审定通过相关法律文件的权力。这些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法律包括与银行业相关的法规和有关金融服务的规定,因此它们也将影响到支付和证券结算系统的基本框架。 影响支付和证券结算系统的主要法令和法规有:《关于结算最终性的指示》、《跨境贷记转账指示》、《电子货币指示》、《投资服务指示》和《跨境欧元支付指示》。 (二)欧元体系 根据ESCB法第22条的具体规定,欧元体系将着重于承担两方面的工作,对支付系统进行监督并同时提供支付服务。此外,欧元体系还促进支付体系领域里的变革。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探索中央银行制度演变的规律性; (二)把握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 (三)掌握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 (四)理解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必要性。 (一)探索中央银行制度演变的规律性; 中央银行制度基本设立时期的主要特点(规律性)有: 1、由普通银行自然演进。早期的中央银行大多数是由普通商业银行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一般称之为自然演进型中央银行。 2、逐步集中货币发行。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自然演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集中掌管货币发行权的过程。 3、对一般银行提供服务。早期中央银行都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服务,最终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清算中心。 (二)把握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 当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有这样几个重要特征: 1、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准则。 2、实行国家控制是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要准则。 3、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 4、中央银行间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三)掌握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中央银行简史:1904年大清帝国建立户部银行,1926年12月孙中山在武汉建立中央银行,1928年11月1日蒋介石政府在上海建立中央银行,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改革开放前中国中央银行的主要缺陷:政企不分,不利于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统一核算,吃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各级银行的积极性;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1979~1983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是一种混合式的中央银行制度;1983~1992年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对宏观的经济的调节和控制,进一步搞活经济和稳定货币流通。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1993年以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理解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必要性。 中央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是中国金融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意义在于: 1、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 我国中央银行成立后,着重研究宏观调控国民经济问题,并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各专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把握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投量,这是防止资金分散和盲目使用,从而确保重点建设十分有效的措施。 2、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 为了使各专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超脱日常业务和银行自

浅析国内外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浅析国内外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关键字:中国银行职能独立性次贷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特点资本结构对比 提纲:第一部分 1.美联储的职能与独立性分析,以及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和自身作为 2.欧洲央行的职能与独立性分析,以及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和自身作为 3.中国人民银行职能与独立性分析 4.国内外央行比较 第二部分 1.中国商业银行特点,资本结构,受次贷危机的影响。 2.国外有名商业银行特点,资本结构 3.国内商业银行的对比 正文: 美联储 美联储的基本职能 第一,基础货币的投放机制。在理论上,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三个渠道: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但是,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截至2008年1月30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143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7184亿美元,占88.2%. 第二,美联储三大利率调控机制。美联储主要运用三大利率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量:联邦基金利率、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合作机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由各商业会员银行认缴,并以利差收入、政府债券承销收入作为收益来源。因此,我们通常将其视为能保持完全独立性的“私有化的中央银行”。 第四,欧洲美元的创造机制。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存在,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即便在美国境外,也成为了国际信用货币的创造手段。 美联储的独立性 美联储是具有很高独立性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并不属于美国政府,其是由多年的法律论证和筹备,并考虑美国独特的政治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权利制衡机构。 1.有完善的法律系统保障联储的独立性。 2.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方面看,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经国会授权,无需总统批准,有权独立地制定货币,自行决定采取的措施和运用的政策工具。 3.联储无长期支持财政融资(包括发行债券)的义务。同时联储的盈余较大,业务经费独立,无需财政拨款,不受财政的制约。财政的独立性,使得联储能不受财政部的束缚,独立的制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流动资金经常便利和准备金制度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

中国人民银行历史沿革与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从成立到2008年的60年中,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发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维护金融稳定、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改进和提高金融服务、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国际金融合作、支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部门。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由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而成,以华北银行为总行,地点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财政不得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是总行派出机构,它执行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其职责的履行不受地方政府干预。 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撤销32个省级分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9家分行(包括20个金融监管办事处),2个营业管理部,333个中心支行,1660个县(市)支行。9家分行是:天津分行(管辖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沈阳分行(管辖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分行(管辖上海、浙江、福建);南京分行(管辖江苏、安徽);济南分行(管辖山东、河南);武汉分行(管辖江西、湖北、湖南);广州分行(管辖广东、广西、海南);成都分行(管辖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安分行(管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撤销北京分行和重庆分行,由总行营业管理部履行所在地中央银行职责。 [主要职能] 调整后,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有十四项: (一)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三)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金融学系保险专业费清 09991685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国际统一的货币体系发展,国际区域化货币体系也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共同体的“区域化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欧洲共同体“区域化货币体系”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70年代初-1978年,欧共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其目标在于稳定汇率。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 第三个阶段:1986年-1990年欧洲货币联盟的开始实施。 一、魏尔纳计划 “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是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基础,它是在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以外建立的有关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规划,其最早形成于1970年5月。 总的来说,“魏尔纳计划”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汇率机制调整、货币储备基金建立和欧共体内部核算。具体地说, 1.汇率管理机制调整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实施“蛇洞制”以加强其成员国之间的汇率联系。 欧共体在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1.125 %(总幅度为2.25%),比史密森协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 2.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该基金的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 (一)拟订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承担综合研究并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金融业协调健康发展的责任,参与评估重大金融并购活动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促进金融业有序开放。 (二)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草案,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三)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发行的银行服务职能 (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负责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 (五)负责制定和实施人民币汇率政策,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实施外汇管理,负责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跟踪监测和风险预警,监测和管理跨境资本流动,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六)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票据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及上述市场的有关衍生产品交易。政府的银行调控职能 (七)负责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规则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 (八)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负责对因化解金融风险而使用中央银行资金机构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九)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统一编制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报表,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十)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银行的银行管理职能 (十一)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十二)制定全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国支付体系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负责全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三)经理国库。 (十四)承担全国反洗钱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责任,负责涉嫌洗钱及恐怖活动的资金监测。 (十五)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十六)从事与中国人民银行业务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十七)按照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中国银行的历史沿革

中国银行的历史沿革 中国银行正式的说法是1912年1月24日由孙中山总统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开业的。笔者所在的山东,也于1913年成立了鲁行,而笔者服务的中国银行烟台分行,则成立于1913年12月1日,去年刚刚度过了她的九十年华诞。 其实中国银行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户部银行。在1908年的时候改为大清银行,负责整理币制,造币,发行纸币,整理国库,行使中央银行权利,并添股招商。这是清政府“与国际接轨”的尝试。 但在一般公开发布的资料上,很少提及这一段历史,中国银行本身也否认与大清银行的历史沿革和承继关系,其中有一条原因就是,清政府曾经通过大清银行对外借了很多债,而国民政府不打算继承这些债务。 中国银行成立后,继续担负中央银行职责,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另立央行,特许中国银行为国际汇兑银行。中国银行一开始就走国际化道路,先后分别在香港,伦敦,大阪,新加坡,纽约等地设立海外分支机构。 旧中国的中国银行是官商合办的股份制银行,早期的中国银行在限制北洋军政府开支,抵制袁世凯停兑令,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组织爱国华侨支援国内抗战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35年之后,中国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已经落到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资本主义聚敛财富的工具,是中行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国银行,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向我国驻港机构发布保护财,听候接管的命令。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响应周总理的号召,率先起义,宣布接收北京总管理处的领导,不久,伦敦,新加坡,雅加达,吉隆坡,卡拉奇,孟买,加尔各答,仰光等分支机构纷纷宣布接受国内总管理处的领导,为新中国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资产。此后,中国银行成了新中国金融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0年四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 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中国银行条例》,明确中国银行作为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 社会主义革命合建设时期,中行作为人民银行领导的一个职能部门,(沈阳先生看清楚了),利用信贷、结算、汇率等多种手段促进外贸的发展,使我国外汇收入不断增加;积极参加反对冻结美元资产的斗争,地址美国政府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封锁;支持交通部门逐步建立远洋船队,支持企业通过进口设备合远材料来增加产量合质量;认真履行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职

2020年(金融保险)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金融保险)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俩个主要决策机构。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俩个主要原则,且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流动资金经常便利和准备金制度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壹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壹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壹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壹、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俩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壹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且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发展历史: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中国四大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我国实行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全国只在首都北京设立一个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总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或发布的货币政策、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等,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范围内,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承办有关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设13个职能司(厅):办公厅(党委办公室)、条法司、货币政策司、金融市场司、金融稳定局、调查统计司、会计财务司、支付科技司、科技司、货币金银局、国库局、国际司、内审司、人事司(党委组织部)、研究局、征信管理局、反洗钱局(保卫局)、党委宣传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 (一)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三)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五)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维护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实施外汇管理;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六)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七)经理国库。 (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九)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十)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十一)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1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_____________与流通和_______的基本保证。 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而要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应该由________承担最后贷款者的责任。 4.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大致可归并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其中________是权力的核心,是中央银行权威的象征。 5.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1984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是( A ) A.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B.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C.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D.准中央银行制度 2.最早的中央银行是( D ) A.阿姆斯特丹银行 B.威尼斯银行 C.米兰银行 D.英格兰银行 3.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B ) A.集中存款准备金 B.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代理国库 4.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是( A ) A.1905年满清政府的户部银行 B.1912年成立的中国银行 C.1928年南京政府的中央银行 D.1948年新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

5.什么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确定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C ) A.依法实施货币政策 B.代理国库 C.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D.依法金融监管 三、多项选择题 1.集中存款准备金的目的( ABC ) A.保证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支付和清偿能力 B.调节信用规模 C.控制货币供应量 D.为政府融资 E.盈利 2.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有( ABCDE ) 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B.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C.准中央银行制度 D.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 E.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3.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包括( ABE) A.权力分配结构 B.内部机构设置 C.结算机构 D.监管机构 E.分支机构设置 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织类型包括( ABCDE ) A.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B.股份为国家与民间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 C.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D.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E.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5.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具体体现为( ABCDE ) A.代理国库 B.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中国人民银行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规定,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的特点 中国人民银行的特点在于: 第一,它是我国惟一发行货币的机构,是银行的银行,要为国家和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提供服务。 第二,它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机构,但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而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并在各种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第三,它拥有的资本全部是国家资本,并具有法人资格,要编制资产负债表。第四,它不以营科为目的,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流通量的调节来实现的,这就需要运用特定的工具,称为货币政策工具,它是实现货币政策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可以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以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和外汇等。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款额,缴存中央银行指定的账户。缴存中央银行指定账户的款额,称为存款准备金。这部分款额与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是: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从而达到紧缩或放松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存款准备金比例提高时,存入中央银行账户的款额就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反之,该比例降低时,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近年来,我国外汇顺差的迅速扩大导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中央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4.5%。 3.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称为基准利率。它通常是整个社会利率体系中处于最低水平、同时也是最核心地位的利率。商业银行给客户的贷款利率受基准利率的影响。我国从1984年开始将原来的统一分配资金的作法,改为由中央银行借贷给商业银行资金,因此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 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查字典范文网为您编辑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方式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XX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流动资金经常便利和准备金制度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

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毕业论文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中央银行学》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摘要】自17世纪中央银行的出现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金融活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央银行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中央银行制度已成为一国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关键字】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历程 清末(1905年)由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然而依据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山西商人于清朝年间在归化城设立的宝丰社,无论从职能作用还是制度结构来看,都具有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可以被认为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雏形,为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明清时代随着山西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行业协调和管理,他们自发创造了很多同业行会,或地域、乡谊性的会馆,归化城(呼和浩特)的宝丰社即为其一。《绥远志通稿》记载:“清代归化城商贾有十二行,相传由都统丹津从山西北京招致而来,……银钱两业遂占全市之重心,而操其计盈,总握齐权,为百业周转之枢纽者,厥为宝丰宝。社之组设起于,今无可考,在有清一代始终为商业金融之总汇。”可见,晋商行会——宝丰社,在当时的归化城金融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清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是1905年清末官商合办的银行,它是模仿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而建立的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 (2)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 1924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1926年7月,国府移迁武汉,同年12月在汉口设中央银行。 (3)国民党时期的中央银行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行使中央银行职责。 (4)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建立根据地以后,就成立了人民的银行,发行货币。1932年2月1日,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苏维埃国家银行还在各地设分支机构。1948年12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货币银行学案例: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了“中共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简称苏维埃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人民政权被分割成彼此不能连接的区域。各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分散管理的根据地银行,并各自发行在本根据地内流通的货币。l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央银行和法定本位币。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1.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1948~1952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l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准备。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楚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很快使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充分运用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开展“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运用折实储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调控市场货币供求,扭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终于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20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同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业的调整,灵活调度资金,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快速成长,适度地增加了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贷款;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家银行(1953~1978年) 在统一的计划体制中,自上而下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成为国家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加快,私营金融业纳入了公私合营银行轨道,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

案例十九: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作

案例十九: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作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作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工作人员约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在指定或更换行长理事会成员以及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接受任何机构的指示和意见,在更换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理事会成员时,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政府和议会的一致同意。同样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任何政府和机构有义务尊重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得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财政上,欧洲中央银行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实行“不担保条款”。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欧洲中央银行有责任对其实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说明。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