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当代史资料

世界当代史资料

世界当代史资料
世界当代史资料

第一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当代世界历史的转折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 三环外交是指英国同殖民地及自治领为一环,第二环,英美特殊关系为一环,第三,英国同欧洲是一环,以英美特殊关系为主。具体来说,一,英国继续统治其殖民地及自治领,二,同美国建立特殊关系,借以抗衡苏联并凌驾于西欧各国之上,三,同法国、联邦德国联合,促进欧洲统一,以振兴欧洲

3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或总协定,是在美国的策动下由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正式生效的关于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

4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力量(指主权国家)从各自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5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三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系。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雅尔塔体系是暂时协调盟国行动,加速反法西斯胜利,防止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复活的体制,是美英苏三国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安排战后世界格局的体制,也是美苏从各自军事、经济实力出发,划分战后世界范围,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其实质是美苏两极体系。

6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联盟,通常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联合国对所有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开放。到2008年为止,联合国共有192个成员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7 苏加诺主义苏加诺主义,又叫“纳沙贡思想”,指印尼的民族主义者、宗教徒和共产主义者的团结与联合的一种思想,该思想在1926年就初步形成。苏加诺的纳沙贡思想,是印尼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反映,因而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纳沙贡思想存在局限性,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印尼独立后,纳沙贡思想成了苏加诺及其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的理论根据。

8 尼赫鲁主义尼赫鲁的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被人称“三大建国方略”,即“尼赫鲁主义”。因尼赫鲁体会到宗教冲突和教派矛盾给社会到来的巨大危害,所以印度独立以后,他坚决抵制印度教各种教派主义思潮,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主张建立一个世俗主义的政府;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不给任何教团以特权,保护落后的少数集团;消除种姓差异,主张社会平等。这些思想代表着独立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走向。

9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教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在阿拉伯世界有广泛的影响。兴起于二战期间的叙利亚,1947年

在大马士革阿拉伯复兴党召开一大,系统阐述了他们的理念,后来被概括为“统一、自由、社会主义”,后来,复兴党和阿拉伯党合并为阿拉伯复兴党,支部遍及阿拉伯诸国。

1 如何理解世界当代史的特点?

动态性、不确定性、政治性

2 简述世界经济多样性的表现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瑞典:福利市场经济模式(二)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工人自治原则苏联:国家集中的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的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匈牙利:混合调节型经济模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三)石油生产国:经济结构单一,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农矿原料出口国:单一的原料出口型经济出口加工国和地区:积极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业经济综合发展国家:实行混合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允许多种经济并行。

3 简评雅尔塔体系

进步性:把维护世界战后和平放在首位,第一次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正是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并建立了普遍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局限性:作为大同盟“三巨头”之间互相妥协的产物,带有打过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与强权政治相联系,塔尔塔体系实际成为美苏英三大国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美苏两极体系。其性质是:暂时协调同盟国行动,加速反法西斯胜利的体制;是战后盟国防止举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复活的体制;是美英苏三国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安排战后世界格局的体制;还是美苏从各自军事、经济实力出发,划分战后世界范围,评价自身的能力既合作又争夺,实施打过强权政治的体制。

4 雅尔塔体系与凡华体系的异同点

相同: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础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一致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小事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是大国间军事、经济实力均衡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涨而瓦解破坏。不同点:扮演的主角有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而雅尔塔体系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华体系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而后者则超出了欧洲范围,反应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5 雅尔塔体系崩溃的原因

①美苏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军备竞赛,使两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导致解体。②两大阵营经济发展部平衡,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与苏联、东欧经济日趋衰退形成反差,使苏联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③苏联和东欧国家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④斯大林模式已不再适应经济日益一体

化的潮流,体系的崩溃就是斯大林体系的崩溃。⑤西方国家长期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6 简述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积极方面: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维持欧洲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为苏联和东欧的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和平和民主的原则,并在处理战败国和给予被压迫民族独立自主自治方面体现这一原则。消极方面:体现了霸权主义和打过强权政治,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造成了一些国家的分裂,出现了许多领土边界纠纷和难民问题;进一步加深了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应,对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许多消极影响;美苏进行军备竞赛和争夺,使国际局势难以真正缓和,使世界人民始终面临战争的威胁。

7 联合国宗旨和会员国义务

宗旨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三、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第二章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五国和约五国和约是二战后盟国处理战败国所签定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功的和约.缔结和约的前提主要有两个:一、五国不是盟国战略计划中的重点;二、与德国相比,意、罗、保、匈、芬是附庸国,所犯的战争罪恶轻、缔约较容易.在缔约过程中,盟国主要在意属非洲殖民地、的里亚斯特港归属、罗、保、匈政府组成和战败国赔款等问题上展开斗争并最终达成妥协.五国和约的签订,其最重要的后果在于它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在客观上提供了时机和借口.

2盟国管制委员会二战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后,为协调、统一行动而成立的委员会。1945年2音乐的雅尔塔会议决定美、苏、法分区占领德国和首都柏林,为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作出决定,四国总司令组成了盟国管制委员会。由于各国都想把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战略方针的轨道,参加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四国代表又都拥有否决权,结果是盟国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英、美和苏联都是各行其是。

3纽伦堡审判是二战后对德国法西斯战犯进行的国际审判,苏美英法根据1945年8月8日签署的《关于控诉和惩办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的协定》、《欧洲国际法庭军事宪章》,由上述四国组成法庭,在德国纽伦堡进行,经过审判,判处戈林等12人死刑,其他人判无期或有期徒刑,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由于美英的干扰,对法西斯的惩处不彻底。

4东京审判: 1946年1月19日到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统帅于1946年1月19日颁布特别公告,由中、苏、美、英等十一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

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法庭宣判首要战犯二十五人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等七人判处绞刑。

5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5日,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即铁幕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以及苏联对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6凯南电文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前苏联代办的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前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付前苏联的一项长期战略,这就是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遏制政策”,该策略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7冷战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大强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及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8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随后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其后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此后,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苏联做出主要让步。1949年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没有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

9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10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有效期为50年。条约规定,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受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与援助,实际上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

12.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等。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1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14共情局1947年9月下旬,苏联、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会上决定成立情报局,其由与会的9个党派各派2名代表组成,任务是“组织经验的交换,并在必要时,在互相协议的基础上,配合个各党的行动”。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各国党“异端”的工具,发生了1948年6月开除南共的事件,为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恶劣的先例。总的讲,功大于过。

15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1月。当时参加国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随后有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加入。1990年10月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的成员国身份即行终止。至1991年共有九个成员国。最高权利机构是委员会会议,主要执行机构是执行委员会。经互会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协调计划、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共同建设联合项目以及科技合作和对外贸易等进行。1991年1月,经互会执委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同年九个成员国代表签署了解散经互会的决议书,按规定90天后,经互会解散。

16希土危机希腊和土耳其是地中海东部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二战前,希土都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二战期间,希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6年秋,希腊人民武装再度爆发起义,但英国已无力收拾希腊的局面,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要求美国挑起全面援助希、土的担子。杜鲁门当即意识到,这是美国夺取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战略要地,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进到苏联、东欧边界的好机会。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17远东委员会1945年12月美英苏在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立远东委员会及盟国对日委员会的决议》,作为对日管制机构,并得到中国同意。其总部设在华盛顿,名义上是对日管制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管制日本的政策,有权审查盟军最高统帅的各项政策和行动,但由于美英苏中四国拥有否决权,而美国式所有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在形式上,位于盟军最高统帅之上的远东委员会并不能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

1简述冷战起因、标志及影响

起因①二战引起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即由多极格局发展成为两极格局,为两大阵营的形成和美苏称霸世界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条件。②战后美苏

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和谋求世界霸权的战略构想,从而引起利益的交叉和战略构想的冲突。③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阻碍了美国称霸全球的计划④两国领导人在判断对方的政策意向和制定战略方针时表现的目光狭隘,手段僵硬,进一步激化矛盾,乃至走向战争边缘⑤英国队冷战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标志: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全面展开影响:①美国挑起的这场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被人为的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②两个阵营的冷战对峙,使得国际政治陷入极端缺乏民主,缺乏生气的状态③冷战对峙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④也造成了军事上的严重后果军费开支增大,使人们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⑤给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2 怎样评价冷战

①美国挑起的这场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被人为的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②两个阵营的冷战对峙,使得国际政治陷入极端缺乏民主,缺乏生气的状态③冷战对峙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④也造成了军事上的严重后果军费开支增大,使人们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⑤给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3战后盟国对德日战败国处理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组织国际法庭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②一些法西斯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③对德、日都采取占领方式

不同点:①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同,日本小于德国;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惩罚较为彻底和全面,法西斯组织被铲除,参加纽伦堡审判的美、苏、英、法四国密切合作,东京审判则由美国占主导地位,包庇一些日本战犯,对日本法西斯的惩处并不彻底,一些法西斯分子逃脱惩罚,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大代表天皇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处,且天皇制被保留②对两国领土占领方式不同:对德实施的是分区占领,各国斗争激烈,最终导致德国分裂;日本则由美单独占领,保留了天皇制,美扶植日本,力图把日本发展成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政策的基地。

4 试析杜鲁门主义

是杜鲁门于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提出的。其内容是:说明土、希面临的困境,建议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他们;抵制“极权政治”。影响是:①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美苏战时盟友关系的彻底破裂,美苏之间、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全面开始,带有强烈的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色彩②是美国在全球进行经济、政治扩张的工具。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全面展开。

5 北约是如何建立的,建立的影响

建立:1948.7.6—9.9 在华盛顿召开的关于安全问题讨论,参加国向本国政府提供讨论的备忘录,简称华盛顿文件1949.1.14 美国发表《我们建设和平:北大西洋区域的集体安全的声明》,正式把北约一事公诸于世1948.4.4 12国在华盛顿举行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签字仪式

影响:①加强了美国对盟国的控制,巩固了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等强了对抗苏联的力量②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部署的初步完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基本形成③导致与北约对峙组织—华约组织的形成,以强化了美苏冷战格局

6 简评华约组织

①是苏联对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做出的直接反应,使东西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抗的军事集团,使两大阵营对峙具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使冷战气氛达到高

潮②在确保苏东国家的安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欧洲和平与稳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③成为苏联控制东欧,干涉东欧国家内部事务和对外政策的工具。

7 简析北约的作用和性质的演变

作用:①加强了美国对盟国的控制,巩固了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增强了对抗苏联的力量②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部署的初步完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基本形成③导致与北约对峙集团—华约组织的形成,强化了美苏冷战格局。

性质的演变:60年代中期以前,是美国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反对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工具;6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朝着西欧北美国家联合抗苏的方向演变,性质具有两重性:既反苏,又巩固美霸权主义;冷战后,北约从单纯与苏联和华约对抗的军事组织走向干涉国际政治的组织,标志着北约由军事政治组织开始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

8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及其影响

发生: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随后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其后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此后,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影响:①加剧了美苏之间的敌对情绪,强化了冷战气氛,出现了冷战的第一次高潮②夸大了美国同西欧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加速了美欧军事同盟的形成③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9 简述美国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以对抗苏联;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带有强烈的反苏反共的意识,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军事上:建立北约,巩固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增强对抗苏联的力量,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

10 评述马歇尔计划

①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后,削弱了西欧共产党的力量,遏制共产主义在西欧的扩展②开辟了西欧广阔的市场,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③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使西欧地区被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成为对抗苏联的冷战壁垒④加速和加深了欧洲的分裂⑤为西欧各国解了燃眉之急,使其经济很快得以恢复,使欧洲人恢复了对自己国家的信心,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⑥它进一步改组西欧的经济结构,使其更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并与美国的经济逐渐形成统一的北大西洋组织自由市场区域⑦它以西欧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相互协调生产与流通作为援助的条件和指导原则,使西欧各国包括后来的联邦德国的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为西欧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成为西欧国家政治联合的先声

第三章战后至5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

1贝利亚事件1953年苏联发生的重要政治案件。贝利亚从1938年起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1946年到1953年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斯大林逝世后,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部长。1953年6月26日,赫鲁晓夫等中央委员主席团成员在朱可夫元帅等高级将领的支持下,逮捕了贝利亚。7月初,苏共中央全会宣称贝利亚犯有反党叛国罪,决定将其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2月23日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判决贝利亚等七人犯叛国罪予以枪决。贝利亚事件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广大干部和群众要求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愿望。

2波兹南事件是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本事件爆发于1956年6月28日,于同年6月30日结束。波兰政府的镇压行动导致了至少74人死亡,800人受伤。波兹南事件是波兰逐渐摆脱苏联政治控制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3匈牙利事件指1956年10月23日由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发生、波及全国主要地区的一次大动乱。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粗暴干涉匈牙利内政,加上国内面临的政治、经济困难,使匈牙利政局动荡不安。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曾试图克服国内面临的困难,但问题未能获得解决。10月23日,布达佩斯发生大规模的群众性动乱,并蔓延到全国许多地区,政局急速右转。6日,匈党决定更改党的名称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整顿和重建党的队伍。动乱得到了平息。在13天的动乱中,2700多名党员和干部群众被杀害,30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达200亿福林。

4边界战役1950年9月,在中国顾问团的帮助下,越南人民军发动北部“边界战役”,这是越南在有利的国际条件和国内反蚕食、反扫荡的一系列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有利背景下发动的。这场战役使越南歼敌近万名,打通了近千公里长的中越边界线,取得了北方战场的军事主动权。

5奠边府战役越南在抗法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1951—1953年,法国殖民者为挽回败局,在美国参与下制定“纳瓦尔计划”。1953年11月大量法军集结在西北军事要地——奠边府,构筑坚固工事,把它变成进攻解放区的战略要点。1954年初,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劳动党中央,决定发动奠边府战役。经过55天激烈战斗,于5月7日解放奠边府,全歼法军16000余人,活捉法国守军司令官德卡斯特莱少将。这一胜利彻底粉碎“纳瓦尔计划”,扭转整个印度支那战局,对正在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产生重大影响,迫使法国政府于7月21日在结束印度支那战争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同年4月11日起生效, 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有: 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 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的签订, 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1979年4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7次会议决定, 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7《日内瓦协议》1954年4月26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而在日内瓦召开的一场会议。于7月26日与会国签订《日内瓦协议》。其内容是:在北纬17°线以南,9号公路稍北划定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美国未签字,表示其不使用武力威胁来妨碍协议的实施,但在美国指使下,形成两个越南并存的局面。

1简述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影响:国际上①引起强烈地反响,帝国主义趁机掀起了反共反苏的浪潮②使许多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思想也产生了混乱③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动摇。但也有其积极地作用:苏共对个人崇拜和苏联模式的批判,并着手纠正

由此造成的错误,有利于各国党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各国党摆脱大国、大党的控制,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

2简述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从原因看:同人民要求改革现行体制有关,都是照搬苏联模式集权的后果,都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②从过程看,都是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事件,都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同点:①从原因看:波事是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而匈事则是国内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产物②从性质看:波事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匈事则是发展的伪武装暴乱,从人民内部矛盾转为敌外矛盾③从规模看:匈事规模更大④从结果看:匈事是匈牙利政府要求苏联政府出兵协力下平息的,其伤亡比波事更严重。

3简述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类型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提下,主要依靠自己的武装斗争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如: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本国共产党在苏联的直接协助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战时是德国的附庸,共产党力量较弱,依靠苏联的直接支持建立起人民政权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

民主德国是在德国战败被四国分区占领后,在其东部苏战区内组织革命力量建立起来的

4简述战后初期苏联模式强化的表现

1 经济方面:经济体制模式:表现:①高度集中的国家统制②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③用行政手段作为管理经济的主要方法。经济发展模式:表现:①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并视之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条绝对规律②以赶超为目标。2政治方面:集权制的盛行。具体表现:①实行共产党一党专政②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合一的国家体制。③实行行政、司法自我监督机构。3思想文化方面:①强调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视之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准则。②用行政手段作为统制思想文化的重要手段。③强调舆论一律,高度集中于党中央,最后统一于斯大林。

第四、七章

1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福利国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福利国家的定义应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特定历史的产物;第二,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三,关键是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

2民主社会主义:亦称职能社会主义,是把个人自由与计划、民主与社会公正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国家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体现。

3麦卡锡主义:是美国50年代兴起的极端反共反民主的一股政治逆流,因以参议员麦卡锡为首,故称麦卡锡主义。他是美国的法西斯主义,是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沉重打击,是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反共反民主政策的特殊产物,它代表的是垄断资本家极右势力的利益,其特征是集权和独裁。

4新联邦主义: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日益扩大。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8月8日,正式提出新联邦主义的内政措施,逐渐放弃前民主党政府扩大联邦政府机构和权力的“大政府”政策。“新

联邦主义”以“还权于州”、“还权于民”为口号,旨在扭转自罗斯福以来权力从州和地方政府流向联邦政府的趋势,加强州和政府在解决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进而克服由于不断扩大联邦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而造成的积弊。新联邦主义是尼克松对美国内政方针的重大改变。

5里根革命:1980年共和党里根在总统竞选者获胜,开始实行新保守主义,宣扬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地方社会和经济事务。1981年,里根提出经济复兴计划的四大支柱: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这些措施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或里根革命。这些措施的确成为1983到1984年经济强劲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里根革命也留下了巨大隐患,美国经济陷入三高一低: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和美元币值降低。6欧洲共产主义: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潮。主张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应该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但不提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实行多党制。同时强调,要严格尊重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独立自主,各党之间应完全平等。

7水门事件:是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的政治丑闻,由于发生于华盛顿的水门大厦,故名。1972年6月,尼克松所在共和党派人到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窃取情报,被当场抓获。随着此后一系列调查的进行,尼克松在时间前后的一系列违法行为引起了国内的强烈不满。最终尼克松被迫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水门事件是民众利用宪法权利制约总统非法行为的成功范例。

1日本民主化改革内容及评价(评价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

内容:政治改革:⑴非军事化改革①解散军队②废除一系列军事法令等③逮捕审判战犯④解散和取缔法西斯军国主义团体⑤摧毁法西斯专职控制⑵五大改革①妇女有选举权②劳动者有成立工会的权利③学校教育自由化④废除专制制度⑤经济制度民主化⑶制定新宪法①取消天皇内阁制,天皇只是日本国的一个象征,不再具有政治权力②放弃战争,实现非军事化③一系列民主权利的下放经济改革:⑴解散财阀,禁止垄断⑵农地改革①寄生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在乡地主一町步以上的出租土地均被征购,卖给农民,地价分24年还清②其他残存出租地地租改为货币地租⑶教育改革 1947年3月颁布《学校基本法》,主张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注重学术研究

评价:进步性:政治上:通过政治改革,使日本从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实现了政治民主化,从而保证了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上:封建的金字塔型的经营体制瓦解,财阀的封建性与排他性随之消除,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富有创造力的中上层管理人员代替财阀家庭人员进入企业的领导岗位,为战后日本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教育上:有利于开发人才,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大批技术骨干。局限性:①在政治改革中,财界和政府中的不少军阀分子未得到彻底整肃②经济改革中,解散财阀不彻底,军国主义经济成分未得到彻底清除③教育改革主要是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教育本质

2杜鲁门公平施政纲领的内容及实质

内容:分两阶段第一阶段:⑴实施就业法⑵鼓励私人企业投资⑶安置退伍军人⑷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第二阶段:⑴废除“塔夫脱—哈特莱法”⑵提高最低工资额⑶扩大社会保险,建立医疗保险制度⑷建造廉价住房,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居有其屋⑸在经济上保障农场主有稳定的收入等。

实质:公平施政纲领是罗斯福新政的继续

3艾森豪威尔现代共和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内容:⑴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强福利开支⑵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对大学生提供长期低息贷款⑶在经济上,反赤字财政,主张削减开支,平衡预算,主张盈余减税,缩减通货,降低国债等⑷通过民权立法,缓和种族矛盾⑸在农业方面,基本上取消了不盈利农场的补助

评价:①是传统的共和党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折中,是在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问题上进行的折中调和②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发展矛盾的产物,适应了美国5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③“新共和党主义”既反映了艾森豪威尔等共和国人主观上倾向于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自由竞争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也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客观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④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说明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战后垄断资本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⑤对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和里根的新经济政策带来重要影响

4促进联邦德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1、政治上:⑴基督教联盟长期执政,形成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⑵从1951年起执行的《共同决定法》缓和了劳资关系

2、经济上:⑴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尤其是劳动力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⑵马歇尔计划援助款的合理利用⑶长期保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⑷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增长⑸非军事化的立国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⑹联邦德国虽也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但它同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关系,从而保证了能源的供应⑺适时的进行经济改革,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机制。3教育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并注意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

5简评英国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进步性:这是英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受益者是广大劳动群众,也是英国长期老公运动的结果,可谓是顺乎历史潮流的选择;它在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民主,保障居民的进本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和作用;它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政治局面,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局限性:①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阻碍了经济正常发展和高新技术的投入②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越来越多的闲散人员。由越来越少的就业人员来供养,加上高福利带来的高税收,出现了新的社会不公。

6简述肯尼迪新边疆政策及评价

内容:①制定登月计划,加速美国开发外层空间的步伐②提出反经济衰退计划,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企业投资③发展和扩大社会福利制度,缓和资产阶级矛盾④限制和消除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缓和种族矛盾和冲突

评价:①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不仅是新政以来民主党社会经济改革的继续,而且有所创新发展②长期赤字的财政政策,标志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政策的进一步加强③空间计划加强了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投资和控制④肯尼迪的民权立法是美国在消除种族隔离政策方面迈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标志着联邦政府已开始把消除种族隔离、种族歧视作为资深的重要职责。

7简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国际上:①美国的扶助。②有利的国际环境内部原因分为直接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①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a制定经济发展计

划 b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 c 以“行政指导”来促进经济的发展。②高度重视科技,并迅速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③长期保持大规模的资本投资。④企业管理的现代化。⑤扩大对外贸易,以产品出口带动资源进口,以促进日本贸易加工型经济的发展。间接原因:①良好的国际国内和平环境。②战后初期民主改革,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方面扫清了道路。③全民教育提供高素质劳动力

第五章

1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1953年,卡斯特罗领导发动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1955年,他流亡美国、墨西哥,在墨期间筹划“七·二六运动”。卡斯特罗1956年回到古巴,创建起义军和根据地。1959年1月,他率领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出任政府总理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卡斯特罗1962年起担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1965年该党改名为古巴共产党后,他担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至今。卡斯特罗1976年起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2七二六运动组织七·二六运动古巴的一个政党组织。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小队青年武装在奥连特省圣地亚哥攻打蒙卡达兵营,遇挫后成立名为“七·二六运动”的政党组织。1959年1月1日推翻巴蒂斯塔独裁统治,成为执政党。1961年7月,同古巴人民社会党和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为古巴统一革命组织。1962年5月,改称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1965年10月在改名为古巴共产党。

3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印度教的印度联邦、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4西姆拉圆桌会议1949年8月27日,荷兰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代表、各傀儡邦代表以及联合国印度尼西亚委员会的代表在海牙举行圆桌会议。11月2日,荷、印双方签订了《圆桌会议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和15个傀儡邦组成印尼联邦共和国,荷兰向该联邦共和国“移交政权”。印尼联邦共和国的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务都要与荷兰“持久合作”。圆桌会议协定虽然通过向印尼“移交主权”结束了荷兰殖民者长达340年的殖民统治,但保留了荷兰殖民者大量的殖民权益。直到1956年,印尼议会才通过了废除圆桌会议协定的法案。

5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1963年5月,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截止1984年,共有50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统。组织机构有: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是非统的最高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一次。

1概述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类型和发展阶段

以社会性质和面临的革命任务为标准可划分为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和半殖民地人民斗争两类

按斗争方式、革命道路的不同可划分为武装斗争,即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和武装起义赢得胜利,建立独立国家;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即通过合法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争取国家独立;武装斗争与政治谈判相结合,即在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前提下,通过与殖民者的谈判争取国家独立三类

按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领导力量的性质可划分为①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②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指导下,由资产阶级民族之一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③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由爱国的王公贵族和部落酋长领导的独立运动三类

发展阶段①1945-1949年(40年代末)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②1950-1959年(50年代)民族独立浪潮从亚洲向北非(非洲)延伸③1960-1975年(60—70年代中期)以非洲民族运动浪潮为中心,亚非拉地区基本完成“非殖民地化”④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殖民主义体系瓦解

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

①二战极大的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迫使宗主国对殖民政策进行调整②战争提高了亚非拉人民的觉悟,培养了民族革命力量③大战对殖民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殖民地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为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鼓励并有力的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⑤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矛盾与斗争为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⑥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3简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①和亚洲、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相比,它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出现殖民

主义堤坝大块崩溃,一批一批国家宣布独立的现象

②没有出现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独立运动

③社会主义思潮在非洲广泛流行

④非洲国家取得独立的斗争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国家是通过群众性的政治

运动,迫使殖民主义者放弃旧殖民主义政策而取得独立的

4简述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原因及过程

原因①和法国隔地中海相望,两国相邻较近②阿尔及利亚有相当数量的法国人③阿尔及利亚在法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法国在东南亚失败后,使法国人认识到必须保住北非,尤其是阿尔及利亚④阿尔及利亚由法国人直接统治

过程①1945—1954年政治斗争阶段②1954—1962年武装斗争阶段

5简述战后民族运动的特点

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空前的广泛性

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类国家体系

④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斗争方式取得了独立

⑤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宗主国保持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

⑥战后的民族解放斗争具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点

第六章两大阵营的分化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1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是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共29个国家参加。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

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

2万隆精神: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市,亚非国家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团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五项基本原则。会议及其决议被归结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指的是亚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包围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团结战斗的精神;也是在和平共处的十项原则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亚非国家间关系的基础。进入70年代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宣称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充分反映了“万隆精神”的强大的生命力。

3不结盟运动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4舒曼计划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

5罗马条约1957年3月25日,欧洲西德、比利时、法国、卢森堡、意大利、荷兰六国首脑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亦同时诞生,从此,欧洲经济共同体逐渐以一个更坚实的实体跻身于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

6哈尔斯坦主义是1955年9月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所推行的,由其外长哈尔斯坦于提出的针对民主德国及东方阵营的外交政策。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根据这一政策,当南斯拉夫与古巴先后于1957年和1963年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同

这两国断交。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事实上已停止执行。

7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其成员,巳由1964年的77国增加到1996年的132个。30多年来,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8第三世界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大多处于发达国家的南边。第三世界国家也称为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苏联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另外,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是另外一种定义。现在,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不管他们属于那种意识形态。这些国家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

9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

10第二次柏林危机苏美之间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发生的冲突事件。1949年

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11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

12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现在,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

13柏林墙事件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在自己的境内将一道全长165公里、贯穿东西柏林分界线的路障和铁丝网架设起来,以后又将它逐步建成一道水泥墙,设有9个检查站,且配备境界设施,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柏林墙事件不仅反映了美苏冷战对抗的紧张与激烈,也是冷战期间自我控制机制的典型运用。14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在古巴玩弄核诈骗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的事件。1959年古巴革命后,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1962年8月,美国发现苏联这一行动,9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国际局势严重紧张。11月,苏美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在30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终止海上封锁。美苏两国都宣布自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但实际上双方各有得失。在美国的压力下,苏从古巴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美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也使苏达到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部分目的。这次危机一方面使美苏两个大国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转而以保持对话防止意外冲突的出现;但另一方面也使双方更加激烈的互相攀升的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军备竞赛。

15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16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法国在处理战后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领导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缓和;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争取并实现了法德合作。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表明西欧对外政策已开始摆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状态。

17葛拉斯堡会谈1967年中东“六五”战争结束后不久,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率代表团赴纽约参加讨论中东战后局势的联合国紧急会议。6月23日至25日,柯西金与美国总统约翰逊在新泽西州的葛拉斯堡罗小镇举行了会谈。这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美苏两国首脑之间的首次直接会谈。双方讨论了中东,欧洲防止核扩散,越南,反弹道导弹系统以及美苏双边关系等问题。双方在谋求“政治解决”中东问题方面达成了一些秘密协议。然而,由于双方在中东各有图谋,争相控制这一地区,为争夺全球霸权服务,因此,这次首脑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_ 18部分禁试条约1963年8月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在场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正是在莫斯科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空和水下核武器实验条约》,简称《部分禁试条约》。部分禁试条约是美苏在核时代签署的第一个限制军备竞赛条约,是东西方关系缓和与两国相互妥协的结果,对双方的核军备竞赛也有某种制约作用,该条约的签订和实施减少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但是,该条约也是美苏试图垄断核武器的产物,因此遭到法国和中国的拒绝。

1简述亚非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经过和意义

背景:①亚非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②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发展。经过:1955年4月18日,29国和地区参加,1955年4月24日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万隆会议事项原则。意义:①亚非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②亚非会议始终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它的成功举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大大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加快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③亚非会议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开始了或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创造了一种万隆精神,这就是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2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影响及评价

原因:①处于两大集团之间的许多新独立国家不远听人大国的摆布和控制,决心保卫刚刚获得的独立成果,迫切要求联合起来②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万隆精神的提出,对不结盟运动的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①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第三世界提供了适合的组织形式,完全形成了一支独立的民主的非集团的世界性政治力量。②反映了民族要独立、国家要发展和人民要和平的历史潮流,不结盟国家敢于坚持独立自主,主持国际正义,反对军事结盟,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事务中起着独特地作用。③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两极对立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冲击,孕育着多极化的萌芽,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做出了贡献。

3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原因及标志

4简述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及论战过程、怎样评价中苏两党的分歧

原因:①历史原因: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怀疑以及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影响②近因:中苏分歧来自于苏共“二十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内部讨论阶段(1956-1963年)第二阶段:公开论战(1963-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第三阶段:中苏对抗与冲突(1964-1979)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评价:①苏中冲突是许多不同因素的综合和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有政治利益和领土的冲突,也有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关系战略的分歧,但根本点杂事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政策同中国的独立自主政策矛盾的必然结果。②苏中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分歧和论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和错误③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党和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苏中双方都不够冷静,甚至感情用事,采取了激化矛盾的态度。

5简述欧共体成立的背景、过程及作用

背景:

①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影响。

②经济因素是促进战后欧洲联合的诸种各力中的最为主要的一股力量。

③欧洲经济共同体是美国与西欧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的产物。

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⑤“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的联合。

⑥欧洲联合的关键是法国与德国真正和解。

⑦美国处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的需要,支持西欧联合。

⑧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似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这也

为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过程:

①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

②《罗马条约》的出笼及欧共体的诞生

作用:

①经济上,欧共体成立便于成员国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相合作,

有力地促进了共同体内部经济的发展,使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上成为美、日、苏强有力的对手,由于它与世界其他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增强,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②政治上,欧共体的成立化解了历史积怨,保持了西欧各国间长期友好合作的

局面,促进了西欧的稳定,使西欧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从国际关系上看,提高了西欧对世界的影响,增强了抗衡美苏霸权的力量,

也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反对美苏霸权的政策,对制约美苏扩张,促进世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欧共体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组成的国际垄断联盟。

6欧共体是怎样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转变的

经济一体化方面:①建立关税同盟②制定共同农业政策③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政治一体化方面:①协调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加强政治合作。②加强各国首脑的定期会晤。③加强组织建设。

7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及基本内容

实质:民族主义。内容:①政治上,努力促进西欧联盟,以实现法国领导欧洲和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目的②军事上,法国坚持发展自己独立的和力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③外交上,戴高乐风行独立政策,调整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8简述新东方政策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背景:①国际因素:进入60年代以后,欧洲局势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首先,苏美在欧洲的争夺态势发生变化,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与苏联急起直追使两德感到美国的保护已不可靠。其次,欧洲国家摆脱美苏控制,谋求独立自主的倾向在发展。再次,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存在和逐步巩固已是客观现实,“哈尔斯坦主义”日益行不通。②国内因素:60年代以来,西德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政治上,社会民主党力量增强,成为主要执政党,且国内公众舆论的影响。再次,经济上,西德经济力量的增长使其对外政策发生了相应变化。第一,争取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地位,改变政治侏儒的形象;第二,西德经济的发展比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依赖对外贸易,不远继续与苏联东欧这块自己传统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画地为牢。第三,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西德实行了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增加了对东德人的诱惑,使西德看到了和平吞并东德的前景。③个人因素:勃兰特的个人思想及其努力奠定了新东方政策构想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内容:①改善与苏联的关系②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③改善与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影响:①反映了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想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是联德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②使西德在东西方关系中取得直接的发言权,在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上可直接与苏联、东欧打交道,不必事事仰仗美国,

这以政策使西德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强有力的政治优势,提升了西德的国际地位。③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国家质检的缓和势头,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9简述第三世界的共同特征

①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国家基本上都是由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化而来的②从经济上看,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数是贫穷据哦后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③从政治上看,都不停程度地受到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威胁、干涉、控制或侵略,他们在对外政策方面大都奉行独立自主或不结盟政策,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第八章

1苏联1957年反党集团事件苏共二十大之后,报刊上出现了批判个人崇拜的高潮。苏共二十大及其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苏共最高领导层内,一些人对此甚感忧虑,并对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及其言行日益不满。在这一背景下,1957年发生了“反党集团事件”。以莫洛托夫为首的一派和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一派,在全党召开的大会上,进行了两次激烈的斗争,最终,赫鲁晓夫胜出。全会通过了决议指责莫洛托夫他们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形成“反党集团”,撤销其职务。布尔加宁职务由赫鲁晓夫接任,苏联党政大权就集中于赫鲁晓夫一人手中。

2苏共二十二大1961年10月下旬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又设定了一个新的指标,即要在二十年内在苏联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次代表大会公开集中批判了个人崇拜,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高潮,同时也表明赫鲁晓夫的政治生命达到最高点,他的冒进主张也被作为党的纲领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

3八一九事件苏联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场政变。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急进,触发了苏联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却又未能给予妥善解决。再加上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引诱,导致苏共的威望一落千丈,各加盟共和国内的分离势力大幅增长,令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传统派为了挽救苏共及苏联,便诉之以政变。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阿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其后阿纳耶夫会同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及克格勃首脑等人宣布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声称戈氏的改革已经失败,下令武装部队接管国家政权,同时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72小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重新行使权力,政变遂告失败。政变失败后不久,叶利钦宣布解散苏联共产党,戈尔巴乔夫亦宣布苏共“自动解散”并辞去总书记职务,拥有2,000万党员的苏共随即消失,至当年年底,存在了69年的苏联亦告解体。

4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的宣言,主要内容有:确认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的独立国家的联合体的宗旨和原则;宣布联合体成员国将通过协调机构进行平等协作,保留军事战略力量的统一指挥和以核武器进行统一监督;各成员国将在形成和发展共同经济区域方面进行合作;宣布随着独联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独联体对承认其宗旨和原则的前苏联成员国或其他国家开放,经成员国一致同意的均可加入独联体。

5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

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6休克疗法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从1991年底至1992年初正式启动,原为医学用词,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经济学领域,指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主要内容有:全面开放价格和实行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进行私有化改革。1998年俄罗斯爆发了空前的金融危机,宣告了“休克疗法”的激进经济改革的彻底失败。

1简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内容,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怎样评价其改革

原因: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经济发展速度下降③居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④积累了许多冤假错案⑤苏联存在许多不正之风。内容:在政治上:改组内务部,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改革干部制度,实行干部轮换制和任期制,按时召开党代表大会,实行党政分离,通过大规模平反,健全法制等。经济上:农业方面:通过1958年2月《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命令和决定》,取消义务交集制,代之以统一的采购方法。工业上:1957年2月通过《过于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决议》,基本方法是把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重心从中央转移到地方,基本形式是以各经济行政区为基点建立起来的过您经济委员会;开展对“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教育方面:赫鲁晓夫把七年一贯制改为十年一贯制,中学生毕业后要参加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再升入大学。军事方面:减少军事开支,解散陆军部,一心发展核力量。失败原因:没有正确处理好党内不统一的争论和分歧,改革成了党内斗争的工具;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评价:积极方面:①思想上,打破了人民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迷信,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解放②改革所体现的一系列原则,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③缓和了国家和企业、个人之见的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①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者对于改革没有一个全盘计划,统筹安排,而是遇到什么改什么②有些改革措施太急、太快,搞过头了③有些改革措施没有坚持到底④有些改革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

2简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内容并分析产生原因

内容:①主动提出裁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②积极开展“富国外交”,多方争取经济合作及援助。③宣布不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开始主动从东欧撤军。④减少对亚非拉一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停止对一些国家的渗透、颠覆活动。⑤开始逐步消除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从蒙古撤军和削减中苏边境地区驻军、停止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⑥1989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实现了苏中关系正常化。原因:①经济改革效果不佳,领导人的改革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②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

3简述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影响

原因:①经济因素:三十年代形成的僵化的经济模式在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诱发了经济危机②政治因素: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偏离了马义基本原则,诱发了政治危机③在处理社会主义兄弟关系上,表现出大党主义倾向,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长期奉行军事优先原则,不仅影响了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且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④民族因素:强行推行俄罗斯精神,俄罗斯一体化,引起

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考博真题汇总考试要求备考经验复试分数线-育明考研考博

人大历史学院世界史考博真题招生人数报录比复习指导 一、人大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招生考试内容(育明课程中心)招生专业初试考试科目复试考试科目 0603Z1 世界史 (招生4-5人)1、初试考试科目:①世界中世纪史;②世界近现代史(1500年--1990年);③外语; 2、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1917年以前的欧洲史;⑤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1917年以前的欧洲史;⑤近现代国际关系史;⑥政治理论。一: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 平测试(满分50分,其中听力测试20分,口语测试30分) 二: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 (满分150分) 育明考博陈老师解析: 1、人大世界史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6:1(历年缺考率在20%左右) 2、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3、总成绩=初试总分/3*50%+复试总分/2*50%(初复试各占50%)。录取中导师比较看重初试的成绩,历年初试的排名顺序与最终排名顺序相差较小。 4、满足相应外语等级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初试外语免试,初试外语中不含听力。 5、人大经济学各专业初试专业课一考试内容相同,学院并不指定外语和专业课复习的参考书。育明教育针对人民大学世界史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人大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捌六贰) 二、人大历史学院考博部分参考书(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专业参考书 作者出版社0603Z1世界史《世界中世纪史》孟广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李世安 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当代史》李世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资料选编》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现代 史精品课程项目组编人大内部资料育明陈老师解析:

世界现代史重点归纳

世界现代史 1、战后20年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雄厚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政府进一步干预和调节市场;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刺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加剧 目的:战时经济顺利转轨;稳定国内社会生活;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内容:制定充分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廉价民用住宅建造计划;扶植农业;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 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它使新政时期的某些措施得以法律化和制度化;共和党控制了参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杜鲁门提出的许多法案没有通过;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转轨,使国家的经济得以保持并继续扩大 结果及其原因:结果:成效不大,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很多目标未能实现 原因:国会特别会议中,议员们惊慌失措,通过了70多项法案;统治集团内部策略上的分歧、利害上的冲突对公平施政起制约作用;杜鲁门在政治 上保守,在经济改革上却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二者的矛盾使得他的 经济社会改革难以推行;组织策略上,杜鲁门不能包容改革派人士,搞 宗派主义,形成占据政府重要职位的密苏里帮;外交路线上,推行霸权 主义,搞侵略扩张,巨额支出对外,推行国内的社会福利改革难免捉襟 见肘 3、西欧经济的恢复:英国:英国工党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稳定了战后英国衰败的经济; 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充实了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了金融 市场;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设施转为民用设施,促进了新的 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受战争抑制的固定资产更新加快,人们对 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战后初期有利的贸易环境 法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四共和国进行国有化改革,推进法国式的计 划经济,实施著名经济学家莫内倡导的装备和现代化计划,推动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无偿使用德国战俘劳动力,以弥补法国劳动力的 不足,是联邦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马歇尔计划起了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食品和原料,缓解了紧迫的供应状况;马克对等基金缓和 了投资资金的短缺;艾哈德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4、n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 主旨 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 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削弱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扩大总统的权 力;总统是国家的元首,三军的统帅,有权直接任命总理, 解散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形势非常权力。 6、世界殖民体系解体:原因:当代世界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 殖民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步从根本上动摇 着殖民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奴役;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 文明的复兴,给殖民主义敲响了警钟。 影响: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

世界当代史第六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六章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日本民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1868年) 日本的地缘战略位置高度有利。 日本的“精神优势”:天皇崇拜、国家崇拜、黩武主义、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中日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军攻岛 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 第一节当代日本经济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美国大量军事订货(约24亿美元),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幻灯片20 经过十年恢复,到1955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二战前的水平。 第二阶段:1956—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注重技术革新,促使经济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最高时达到13%。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日本获得美国约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 外因(美国的扶持) ●大量吃进日货 ●大量经援日本 ●战争特需 内因 ●日本选择了贸易国战略 ●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经济)模式 ●日本民族的特质

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打击很大,日本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时期 日本政府大力加强干预机制,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原先水平,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保持最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超过前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处于巅峰状态的同时,开始出现泡沫。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遭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而陷入长期萧条。 “泡沫经济”与日本经济萧条 泡沫经济: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它是指由于过量发行股票和通过炒卖房地产进行投机而造成股市狂升和地产价格暴涨,从而引起资产过度膨胀。 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为了使经济摆脱持续低迷的状态,小泉政府开始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 小泉对日本经济的调整: 1.放宽对于经济活动的限制 2.大力削减财政开支,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 3.实施金融改革 ●日本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 ●日本国内银行的改革 4.努力寻求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创立日本的信息经济 目前,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尚未走出萧条期。2009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3%。第二节当代日本政治 一、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 第一,制定新宪法。 《日本国宪法》主要内容有: 1、确立天皇象征制和主权在民原则; 2、实行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制度; 3、规定永远放弃国家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 第二,整肃军国主义势力,解散军队,惩处战犯。 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 战犯嫌疑人在盟军宪兵面前列队 第三,进行社会改革,废除压制国民的法律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第四,解散财阀。 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阀的总公司 美军占领日本后冻结财阀的财产 第五,进行农地改革。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三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2、掌握美国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地原因、内容和效果 3、掌握美国“新经济”出现的背景、概况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1、归纳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 2、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掌握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3、通过辩证法分析理解“新经济”出现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体会经济政策的变化依据经济发展形势而变化 3、体会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及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教学难点 1、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等经济理论。 2、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资本主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开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何发展?在不同时期,美国经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所谓的“新经济”是什么?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战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工业生产占2/3,黄金储备占3/4;小麦、玉米占1/3,棉花占1/2;煤、石油和钢占60%多,汽车占84%;并拥有全世界民用飞机的84%,为资本主义世界之首。 (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

济宁学院 世界现代史试C 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装。。。。。。。。。。。。。。。。。。。。。。。。。。。。。。。。订。。。。。。。。。。。。。。。。。。。。。。。。。线。。。。。。。。。。。。。。。。。。。。。。。。。。。。 卷号:()机密 济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世界现代史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共20分) 1、1908年6月,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导致了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2、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出现持续的增长和繁荣,被称为。 4、为解决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而形成的计划有和。 5、新经济政策初期,在工业领域中,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两国成为争霸的主角。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掀起了,埃及人民在的领导下,开始了反 英大起义,尼加拉瓜在的领导下,进行了反美游击战争。 8、20世纪20年代,由于在经济上有求于英美两国的资助,日本在外交上不得不相应地作出妥协,实行了。 9、1932年2月,英国正式颁布了,保护了英国的国内市场,改善了英国对外贸易严重入超的状况。 10、美国颁布的,实质上就是美国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 11、的制定,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2、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13、1943年11 月 28 日至 12 月 1 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举行战时第一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即, 会议最后通过了,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总统塔夫脱在拉丁美洲推行的政策是()。 A.门罗主义 B.大棒政策 C. 门户开放 D.金元外交 2、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和“屠场”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 B.勃鲁西洛夫攻势 C.凡尔登战役 D.马恩河战役 3、下列对余粮收集制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B.农民把自己的全部剩余粮食交售给国家 C.农民把自己的全部剩余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交售给国家 D.农民把自己剩余粮食的一部分交售给国家 4、下列条约中涉及中国问题的是()。 A.《色佛尔条约》 B.《五国条约》 C.《四国条约》 D.《九国公约》 5、1920年1月20日国联成立时包括下列国家。() ①英国②法国③美国④日本⑤德国⑥苏联⑦中国 A.①②④ B.①②④⑦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⑤⑦ 6、非洲现代史上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是()。 A.埃及 B.埃塞俄比亚 C.利比亚 D.阿尔及利亚 7、指出下列有关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正确的事件排列顺序。() ①阿姆利则惨案②食盐进军③乔里乔拉事件④退出印度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

世界当代史复习

世界当代史复习 名词 1.联合国:1945年3月5日,美、苏、中、英、法五国向当时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发 出邀请,准备召开联合国大会。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50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共计282名代表,1726名顾问和记者。最后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有51个国家(包括波兰),《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标志联合国正式建立。联合国设立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机构。联合国成立后,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冲突以及经济和社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2.冷战:“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热战”通常是指直接使用军事手段的 战争。而“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峙时,采用的除直接战争手段以外的其它方面的对抗,有时也有局部战争。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全面展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的结束。 3.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1日,来自苏联、中国、美国等44个国家的 730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协调各国经济,恢复战后经济。会议最后通过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两个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规定建立两个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除此之外,还确定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些文件和规定共同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 4.忠诚调查:是战后初期美国政府颁布的一项反共反民主的法令。1947年3月, 杜鲁门政府签署“9835号”行政命令,也叫“联邦忠诚法”。主要内容:规定由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和各地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对美国190万政府雇员进行审查,审查他们是否忠诚美国政府。同时规定政府职员、大学教师、学术机关的研究员也必须宣誓效忠政府,如果发现不忠诚或不宣誓者,要强迫辞职或被解职,是战后初期美国政治反动的表现之一。 5.丘吉尔富尔顿演说:英国的前首相丘吉尔成功地领导了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但他却无力阻止战后英国的衰落,面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他开始有意与美国联合,对抗苏联。为了在美国国内制造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舆论,经过事前策划,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篇演说以“铁幕”一词而闻名。他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降落下来。铁幕后边的中、东欧国家受苏高压控制,由极权主义统治,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丘吉尔还提出:美国应负担起对未来的责任和使命。 丘吉尔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

威远县龙会中学初2012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其中涌现了众多经典的战役,其中打破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 A.德国闪击波兰 B.不列颠空战 C.敦刻尔克大撤退 D.莫科保卫战 2.“1941年12月8日,美国和大不列颠向日本宣战,三天以后,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至此一场世界战争形成了。”这种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B. 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 A.联合国的建立B。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D..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4.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A.宣告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C.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D.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5.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二战”后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这个国际组织的会旗是 A B C D 6.1947年,为协助西欧摆脱经济动荡的局面,美国总统杜鲁门强调:“我们的协助应该首先通过经济和 财政援助的途径。”为此,美国采取的行动是 A.发表“铁幕”演说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建立“华约”组织 7.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当代史就是一部冷战史,把“冷战”推向的事件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8.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作用是 ①争取美国援助②促动经济发展③医治战争创伤④提升国际地位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能够说不》的书,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说明日本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A.实行新政,摆脱经济危机 B.对外战争获胜,综合国力增强 C.废藩置县,增强中央集权 D.重视科技教育,成为经济大国 10.中国人喝着美国的可口可乐,美国人用着韩国的三星手机,非洲人开着中国的吉利汽车……,这种现象说明 A.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B.世界经济的世界化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 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世界近代史复习题(上)

世界近代史复习题(上) 第一节 名词解释 1.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分别 于1492、1493、1498、1502年四次远征,其中第二次远征时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并出任其第一任总督。但这个殖民地始终没有兴旺起来,而哥伦布一职想到大中国和印度的愿望到死也没有实现,于1506年郁郁而终。 2.教皇子午线:一条关于土地归属权的分界线。当哥伦布在第一次探险中发现 美洲返回西班牙时,西班牙害怕葡萄牙和他争夺合格新发现的“印度”,便要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班牙队这块土地的主权。1493年5月4日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改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归西班牙,该线以东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该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3.试述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后果。 经济原因:1.根本动因:(1)中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西欧各国生产力迅速提高,东西方贸易不断发展。 (2)中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力增长,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使西欧向外扩张,展开殖民掠夺。 2.黄金热: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3.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传统东西方商路。 4.寻找商品市场 政治原因:西欧各国缓和、转嫁危机需要 宗教原因 1.传播基督教2.挽救西欧天主教危机 3.同伊斯兰教进行斗争 人文主义思想影向: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前提条件:1.造船航海技术进步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专制政府的支持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版汇总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 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 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 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 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 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 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有效期50年。这是 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对顶,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 受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与援助实际上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 范登堡决议:1948年6月美国通过了关于美国对外政策“新方向”的范登堡决议。规定, 在持续有效地自助和互援的基础上,以及在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宪法 程序,参加这些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定。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同意美国政府同美洲大 陆以外的国家缔结军事同盟条约,从而改变了其对外政策的传统原则,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 彻底终结。同时,为美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了绿灯。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 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联邦 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 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主要机构有部长 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 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 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 20年。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 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 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 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的6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5个常任理事国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这5个国家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有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即“大国一致”原则。常设委员会有:联合国军事参谋团、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监核会、反恐怖主义委员会。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

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其中整个非洲大陆除利比里亚和()外,都已成为殖民地。 A.利比亚 B.埃塞俄比亚 C.阿尔及利亚 D.摩洛哥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总统塔夫脱在拉丁美洲推行的政策是()。 A.门罗主义 B.大棒政策 C. 门户开放 D. 金元外交 3.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是()。 A.1905年俄国革命 B.1905-1911年伊朗革命 C.1908年孟买大罢工 D.1911年辛亥革命 4.1907年()签订后,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A.法俄同盟 B.英俄协约 C.英法协约 D.三国同盟条约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是()。 A.马恩河战役 B.坦能堡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坦能堡战役 D索姆河战役 7.坦克被第一次实际用于作战是在()期间。 A.马恩河战役 B.坦能堡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日德兰海战发生于()。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9.1907年()的签订,使朝鲜彻底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A.《日韩议定书》 B.第一次《日韩协约》 C.第二次《日韩协约》 D.第三次《日韩协约》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依次崩溃的三个封建王朝是()。 ①罗曼诺夫王朝②哈布斯堡王朝③霍亨索伦王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11.指出下列各组条约的排列顺序哪个正确:() ①布列斯特条约②色佛尔条约③九国公约④洛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西哥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是()。 A.柴鲁尔 B.桑地诺 C.卡德纳斯 D.凯末尔 13.1924年法国()执政时期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A.白里安 B.普恩加来 C.赫里欧 D.米勒兰 14.1923年鲁尔危机期间,法国执政的政府是以普恩加来为首的()。 A.左翼联盟 B.国民联盟 C.国民联合 D.人民阵线 15.1924年5月,赫里欧左翼联盟政府执政时期发生了下列哪些事件?() ①鲁尔危机②接受道威斯计划③法苏建交④稳定法郎币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6.二十年代欧洲小协约国是指下列哪些国家?() ①捷克斯洛伐克②保加利亚③罗马尼亚④南斯拉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最早加入苏联的四个共和国是()。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世界近代史考点

世界近代史 第一课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文艺复兴 (1)概况: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神权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代表人物及成就: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作用: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1)人物及活动: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2)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①成果: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权利法案》内容:规定不经议会的批注,国外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②意义: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国外:推动了欧洲资本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①《独立宣言》的内容:痛斥英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人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的权利;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②意义:对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对以后欧洲和拉美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3)法国大革命(1789-1794) ①《人权宣言》内容: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意义: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多的影响。 4.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世界当代史题库

世界当代史 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华沙条约组织 4、《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5、《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6、联合国安理会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8、《蒙巴顿方案》 9、《艾维昂协议》 10、不结盟运动 11、亚非会议 12、七十七国集团 13、《奥地利国家条约》 14、世界银行 15、《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1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17、富兰克林·罗斯福 18、铁幕演说 19、杜鲁门主义 20、马歇尔计划 21、第四点计划 22、莫洛托夫计划 23、尼赫鲁主义 24、苏加诺主义 25、勃列日涅夫主义 26、戴高乐 27、艾森豪威尔

28、纳赛尔 29、赫鲁晓夫 30、联合国秘书长吴丹 31、纳尔逊·曼德拉 32、金日成 33、菲德尔·卡斯特罗 34、本·古里安 35、乔治·凯南 36、亨利·卢斯 37、麦卡锡主义 38、铁托 39、亚瑟·阿拉法特 40、亨利·基辛格 41、尼克松主义 42、吉米·卡特 43、罗纳德·里根主义 44、NSC-68号文件 45、中美上海公报 46、八一七公报 4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东方政策 49、布拉格之春 50、水门事件 51、波兹南事件 52、苏伊士运河事件 53、第三次中东战争 54、U-2飞机事件 55、大规模报复战略 56、古巴导弹危机 57、星球大战计划

58、嬉皮士 59、新凯恩斯主义 60、法兰克福学派 61、柏林墙 62、乒乓外交 63、柏林空运 64、湖广铁路债券案 65、第三次科技革命 66、撒切尔主义 二、简答题: 1、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 2、简述联合国成立的过程 3、试述联合国成立时的主要机构 4、试述五国和约的主要内容 5、试述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 6、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7、简述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8、简述战后国际垄断资本体系的形成 9、简述战后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 10、简述杜鲁门“公平施政”的内容和实质。 11、试述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目标定位 12、二战后苏联是如何恢复国民经济的? 13、苏联是如何帮助东欧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 1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15、试述瑞典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 16、戴高乐主义的内容 17、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18、试述苏共20大之后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19、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世界当代史复习

世界当代史复习 一、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1、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根据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形成的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主要由美苏两国主导,所以又可以称为两极体系或两极格局。 2、联合国建立 1945年,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这一天后来被定名为“联合国日”。 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44个国家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这是对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一个安排。按照协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根据含金量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按照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来的世界银行),后又成立关贸总协定,构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美国政府使美元与黄金脱钩,并使美元贬值,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所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二、美苏冷战 1、美国发动“冷战”的过程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提出对苏遏制政策,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掀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政治),这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经济),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同苏联抗衡,同时控制欧洲。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签署,北约组织建立(军事),北约成为美国与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冷战后,北约不断东扩。 2、苏联的应对措施 苏联等国于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政治);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济);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军事)。 3、冷战中的典型事件 冷战中发生过两次柏林危机(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等。 4、三个阶段

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初中历史(四)专题五课程文本: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北京师大附中白幼蒂张文燕 研讨问题一: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与编写体例 1.世界近代史的起讫 张: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断限,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课标》是如何定位的?依据是什么? 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将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定位:16世纪前后至19世纪末。 首先,从史观的角度来看。苏联学术界:以决定社会发展形态转变的某一个重大政治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一般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 欧美学术界:70年代以前,一般都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例如,以英?乔治?克拉克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美?帕尔默科尔顿的《近现代世界史》为代表,均以欧洲历史为中心,基本上以文艺复兴为开端。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史观越来越影响西方的学术界。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为代表,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传统世界史体系,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关联和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文化互动,认为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于新航路开辟。 中国学术界:曾长期受到苏联五种社会形态观影响,以英国或法国或尼德兰革命为开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学术交往的扩大,日益重视历史的横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吴于廑先生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论述,对“世界历史”学科做出了定义:世界历史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历史学考研的同学进来看看--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经过216次开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判处12人绞刑。纽伦堡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但是,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少数首要纳粹分子的无罪开释或重罪轻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 指责。 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对苏联的扩张,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 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凯南遏制理论:1946年 2月 22 日,美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八千字电报,后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从而提出了一整套“ 遏制”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一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二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源。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 独裁制度” 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三,苏联的政策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四,美国的对苏政策。“ 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五,遏制苏联的目标。遏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的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自杜鲁门 起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 杜鲁门主义: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称。1943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1947年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杜鲁门注意以意识形态的词藻掩饰其全球扩张的企图,也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安全带政策:是战后初期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主要内容是:1、维护雅尔塔体制,确保既得利益和势力范围2、强化对东欧的控制3、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4、在有利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支持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使政治力量对比向着自己方向倾斜。此政策保证了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揭露了美国,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为东欧国家的建设赢得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苏联过分的考虑了自身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马歇尔计划: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极度困难,政局不稳,而美国的全球战略又需一个稳定的欧洲作盟友,于是美国推出了“欧洲复兴方案”。该方案由当时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因此又称“马歇尔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援

世界近代史笔记复习重点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前的英国(重点) (一)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特有前提。 1、经济领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领域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 (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 1、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2、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瓦解作用 (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结构的变化:——阶级基础 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平民 (四)清教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 (五)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因素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议会反专制统治的斗争。 (1)、詹姆士父子的专制统治 (2)、议会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权利情愿书》 2、英国革命的爆发: (1)苏格兰反英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索。(1637) (2)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1640) 二、革命的过程 第一时期——是革命战争时期(1640-1660) (一)革命的开始——长期国会召开及初期活动:议会斗争(1640-1642)(二)第一次内战(1642-1646) (三)两次内战间隙阶段(1646-1648) 一)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宗教) 二)两次内战之间革命阵营内部的政治斗争(1646—1648 年)(四)第二次内战阶段(1648-1649) (五)共和国政府时期(1649-1653)(革命最高峰) 1、对内政策、 2、对外政策:侵略扩张 (六)、护国政府时期(1653-1660)(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 第二时期——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复辟的原因 2、复辟王朝的统治 第三时期——是光荣革命时期(1688-1689) (一)詹姆斯二世的反动统治及影响 (二)“光荣革命”(1688) (三)《权利法案》(1689)(意义) (四)君主立宪制(评价)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点) 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在英国后来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的霸权基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史上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的新时代,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对于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即1942年夏季到1943年早春,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战役以苏联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力量,极大的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二战的转折点。 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危机使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30日成立了由美、英、法、意、比五国代表参加的两个专门委员,第一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席,负责研究稳定德国经济的方法和制定新的赔款计划。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契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它拥有很大权力,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1922年2月6日,经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契卡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霍尔—赖伐尔协定》:是英法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的协定,密谋让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了结束第二次意埃战争,不惜出卖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利益,以满足墨索里尼的野心。这显示当时绥靖政策的祸害。 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不列颠空战:二战中因德军准备侵入英国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而进行的空战。此次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战。英国取得自卫战的胜利,希特勒的军事冒险受到严重的挫败,有力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而捷克斯洛伐克在高压下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该协定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十四点原则: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反映了一战后美国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二十五点纲领:是于1920年2月制定并公布的,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纲领性文件,是纳粹的行为指导。在此纲领中,只是由于迫于形势,希特勒才给纳粹党打着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旗帜,并在这面旗帜上图上了民族主义的色彩,以适应战后德国要求变革、要求振兴民族的愿望,从而欺骗了不少德国人。 《华格纳法》:美国在1935年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因由参议员华格纳提出,又称《华格纳法》。该法的制定反映了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式下,美国政府力图通过政府对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