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第6卷 第3期

2008年9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JournalofChinaInstituteof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Research Vol 16 No.3September,2008收稿日期:2008207230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2006AA1002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6BAD11B00);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2006CB403405)

文章编号:167223031(2008)0320199208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许 迪,高占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摘要:在系统阐述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基础上,对农业高效用水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进行回顾和综述。在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方面,开展农田水土管理、灌区节水决策、精量灌溉预报决策、精量控制地面灌溉、喷微灌水肥高效利用、农田氮素迁移转化与控制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在关键技术与产品方面,对喷滴灌、地面灌、管道输水灌溉、灌区用水管理、农田排水与涝渍灾害防治、劣质水资源化灌溉利用、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灌溉设备质量监测与评价等技术和产品进行研发;在宏观战略与发展对策方面,开展农村水利发展战略、粮食安全与灌溉发展战略、节水灌溉发展战略和农村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等研究。通过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对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我国农业高效用水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

关键词:农业高效用水;灌溉(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精量灌溉;灌溉水管理

中图分类号:TV93;S27文献标识码:A

农业高效用水是以提高灌溉(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水资源再生利用率和保护农田水土环境为核心,以灌溉(降水)-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经济产量形成的循环转化过程和区域农田水循环过程为主线,从田间水分调控、作物耗水生理调节、水肥高效利用、作物品种生理与遗传改良等挖掘节水潜力的措施,以及从农业节水对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潜在影响出发,重点开展与农田水分高效利用及调控、田间节水灌溉与水肥高效利用、农业节水对区域水土环境响应评估与调控、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机理与方法等相关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研究农田灌溉水循环和农田生态系统耗水中的水分运动与交换、溶质运移与转化、根系发育与植物生长、能量交换等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界面间的转化机制与规律。探索在上述环节中有效提高水分转化效率和生产效率的途径及区域农田水土环境对节水灌溉的响应过程,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展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研发及新材料创制[1,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建院50年来,水利研究所广大科研人员在农田水利学科领域开展了长期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初期以河南新乡人民胜利渠灌区为基点,开展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研究,在灌溉、除涝和防治盐碱化、地下排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30年来,水利研究所和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有关单位合作,在农业高效用水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宏观战略与发展对策研究、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获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快速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专利,提升了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农业节水产品和设备的升级改造与更新换代,为构建适合国情的现代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制定相关政策与决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条件。1 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

111 农田水土管理方法与技术 以减缓华北地区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的,从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许 迪 高占义

田间水土管理和区域水管理与调控两个层次入手,研究适宜华北平原应用的农田水土管理技术与方法及其应用模式。在河北雄县和北京大兴农业节水灌溉试验基地长期开展小区试验观测、田间参数测定,在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基础上,利用GIS、GPS等手段与分析方法对当地气象、水文、土壤、作物、地面水和地下水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确定田间各类参数的时空变异分布特征,采用数学模拟手段定量研究农田水土管理活动对田间水平衡过程的影响,描述大气-土壤-作物-地下水连续系统中农田水分循环特点与特征;在验证对比各种计算参照作物蒸发量和作物系数方法基础上,研究确定了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及其相关参数,利用改进的作物灌溉模型对现行灌溉制度进行分析评价,模拟了不同典型气候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模式的节水灌溉制度与模式;对影响地面畦灌特性的灌水技术要素进行分析,模拟评价改进畦灌系统性能的节水潜力;研究田间土管理措施对土壤特性、土壤水分、作物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作用,提出以增强降雨入渗和土壤贮水能力、减少地面径流和表土蒸发为目标的田间土管理措施组合应用模式;根据区域水量平衡计算,制定人工回补地下水条件下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补充地下水资源为目标的区域水管理策略和模式[3]。

112 灌区节水决策方法与技术 以灌区节水决策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增效、改善农田水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在研究节水决策关键技术和方法基础上,重点研发节水决策管理核心技术与模型,将田间尺度的农田灌排技术与灌区尺度的灌溉用水管理技术相集成。针对黄河流域上游宁夏惠农灌区和下游山东簸箕李灌区的气象气候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灌溉排水系统现状、农业种植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采取室内外实验观测、田间小区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灌区农业经济社会状况调查与评价、基于遥感数据的灌区资源状况分析评价、渠系输水损失估算方法的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要素制约下的灌溉制度模拟优化、农田排水再利用效应模拟与潜力分析、水管理措施对农田水盐动态和区域排水影响的模拟分析等6类关键技术研究,对基于节水多准则分析的田间灌溉需求与渠系输配水模拟决策和基于渠系输配水条件制约的干渠供水配置模拟等2类核心技术开展研究,构建起集干渠供水、田间渠系输配水、作物灌溉需求模拟为一体的引黄灌区节水决策技术应用模式,为沿黄灌区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策略和灌区水管理运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4]。

113 精量灌溉预报决策方法与技术 以我国北方冬小麦、春玉米、夏大豆作物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水分和作物生理生态两类指标响应作物缺水状况的能力及其相互依赖性,确定了相关指标的临界阈值,借助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小麦作物缺水诊断指标的敏感性及其在灌溉预报决策中的相对重要程度。针对难以获得长系列气象数据的状况,在对公共天气预报信息进行解析转换获得必要气象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基于Penman2Monteith方法估算作物参照腾发量的实时预报模型,以常规天气预报中的天气情况和日最高气温作为输入项,利用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建立了作物参照腾发量实时估算模型。开发出以作物需水信息诊断为基础、综合考虑土壤和气象等环境因子影响的人工智能型灌溉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在对田间作物、土壤和气象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预测基础上,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和作物缺水诊断指标阈值,开展基于单一指标或多指标灌溉预报决策支持下的智能化灌溉用水管理方法及技术研究,构建起基于作物水分信息采集系统、智能化灌溉预报决策支持系统、精量控制灌溉系统为一体的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系统[5]。

114 精量控制地面灌溉原理与技术 针对地面灌溉过程实时反馈控制,基于实测的畦田地表水流运动数据,依据基本遗传算法SGA与地面灌溉模型SRFR构建起畦灌入渗参数与田面糙率系数同步优化反演算法,在给定的相关参数值域范围内,开展参数优化反演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及其相关参数的全局性寻优。基于田间试验和地面灌溉数值模拟手段,分析评价田面平整状况对畦灌系统性能的影响,定量研究田面微地形条件变化对地面灌水质量影响的程度及范围,探讨了田面平整精度与畦灌系统性能和作物产量间的关系。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类畦块的田面相对高程空间变异结构特征,建立起用于估算畦面相对高程空间变异特征参数的经验公式,根据畦面相对高程分布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空间相关性的特点,对利用Monte2Carlo方法随机生成的畦面相对高程进行数值修正基础上,构建起随机模拟畦面微地形的方法;在考虑随机生成的畦面相对高程最小样本容量基础上,借助二维地面灌溉模型和构建的畦面微地形随机模拟方法,对微地形起伏幅度及其相应的起伏位置空间分布差异引起的畦灌系统性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许 迪 高占义

能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评价[5]。

115 喷灌水肥高效利用原理与技术 在华北平原和西北干旱风沙区对喷洒水利用系数在小麦和玉米生育期内进行监测,评价喷灌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开展喷灌条件下水分和氮在土壤中的时空变化特性的田间试验和模拟研究,分析喷灌均匀系数对水分深层渗漏和氮淋失的影响,探讨作物生长对土壤水氮分布不均匀性和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的响应特征。根据不同喷灌均匀系数下监测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喷灌条件下灌水量的空间变异和统计分布规律,分析喷灌均匀性对土壤水分布特性以及喷灌施肥均匀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探讨喷灌均匀系数与喷灌分布均匀系数的关系。研究冠层截留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冠层截留水量的大小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采用植物热平衡茎流计、称重式蒸渗仪、波文比能量平衡系统和涡度协方差系统等先进测试手段,构建喷灌水滴蒸发与作物冠层能量平衡的联合模拟模型,对作物冠层截留水量损失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冠层截留水量对喷灌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6]。

116 微灌水肥高效利用原理与技术 对微灌系统中常见的施肥装置水力性能进行系统测试,研究施肥装置结构参数和系统运行参数对施肥性能的影响,对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系统的灌水和施肥均匀性进行田间评估,评价灌水器类型及制造偏差、施肥装置类型、毛管埋深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灌水器堵塞程度对系统灌水均匀性的影响特征,探讨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和系统水力学特性对地下滴灌土壤水氮分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开展室内试验,研究土壤质地在剖面上变化及灌水器流量、灌水量、肥料溶液浓度对水分和氮在土壤中运移分布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地表滴灌系统运行方式和施肥频率、施肥量等技术要素对土壤水氮运移分布和作物吸收及残留的影响,探讨了作物产量、品质及生理生态指标对水氮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特征。对地下滴灌条件下施用氟乐灵农药抗作物根系堵塞及调控根系分布机理进行试验与模拟研究,分析施药浓度和日期对滴头根系堵塞的控制效应及其对冬小麦和番茄作物生理状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讨适宜的地下滴灌施药制度与模式,利用地下滴灌土壤溶质迁移运动模型,模拟分析氟乐灵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滴头流量变化对氟乐灵分布状况的影响[7]。117 农田氮迁移转化模拟与控制方法 在对比评价国内外较为广泛应用的土壤水热运动模型SWAP 和DRAINMOD基础上,以其水热动态输出变量作为氮运移转化的驱动因子,构建农田氮迁移转化集成模型,用于模拟施用无机肥或有机肥条件下地表和地下排水中硝态氮流失的动态变化特性,开展不同农田水肥管理措施及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施用氮肥对土壤、作物和水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对影响农田氮运移转化过程的主要参数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各种形态氮运移转化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氮动态特性影响和作用,提出利用建立的集成模型开展水土环境定量评价时对参数进行率定的判别标准。应用建立的农田氮迁移转化集成模型,分析了影响氮淋洗流失的主要因素,从施肥管理、灌溉管理、地下水控制、耕作措施、作物系统、排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对氮流失量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评价,提出适宜的农田水土管理措施。根据不同作物植被条件下径流试验小区观测数据,研究农田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规律及特征,探讨作物植被类型对农田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作用,采用地表径流模型SCS对地表径流流失量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建立的径流修正系数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对SCS 模型进行改进,探讨利用SCS模型计算径流时确定CN参数值的方法[5]。

118 灌区水盐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 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在积累了较长系列的历史观测资料基础上,通过开展灌区水盐运动观测试验,系统研究探讨了水盐运动规律,利用建立的水盐动态预报模型开展实时预报,为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防治土壤盐碱化、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提出利用周期分析原理进行年、月、旬降雨量和蒸发量的预报方法,通过对实测的降雨量和蒸发量序列进行周期排列及周期显著性判别,选定降雨和蒸发预报周期并据此预报降雨量和蒸发量。根据渠灌、井灌、降雨和蒸发等要素与地下水埋深间的统计规律,建立了地下水预报模型,对不同分区开展地下水动态预报,以土壤含盐量和干旱度与地下水埋深间的关系为依据,利用建立的土壤水盐动态预报模型进行分区土壤含盐量预报。对观测点水位与均衡区平均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基础上,得到观测点的水位预报值,提高了均衡法预报模型的精度,实现了基于均衡法和有限元法预报地下水位动态的目的。根据观测数据的分布特性和数据自身的信息类型,研究提出用于预报地下水和土壤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许 迪 高占义

盐分动态变化的时间序列组合模型和多层递阶模型,探索了利用时间序列法预报地下水和土壤盐分变化的可能性。在分析灌区盐碱地面积变化、土壤盐分动态特征、盐碱地分区及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基础上,采用灰色-耦合随机模型开展土壤盐分动态和地下水质预报研究[8]。

2 关键技术与产品

211 滴灌技术与产品 研发出适应国情的燕山滴灌技术,包括半固定式滴灌技术、全移动式滴灌技术、利用黄河水滴灌的防堵技术和温室滴灌技术等。开发出具有制造偏差小、工作压力低、射程大、喷洒均匀特点的旋转式微喷头,通过改变部件的连接和安装拆卸受力方式,研制出结构简单、密封性好、部件抗脱落能力强的微灌用组合式旁通[9]。研究不同迷宫流道结构形式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流道长度和截面积等参数的影响,分析流道结构参数对滴头水力性能和抗堵塞性能的作用,建立起低压片式齿形迷宫流道滴头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发出低压片式齿形迷宫流道滴头及滴灌管产品。在确定结构参数对滴灌压力调节器调压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以及结构参数与预置压力间的定量关系基础上,通过优选结构设计参数,研发出微灌低压压力调节器产品。根据流体压差推动活塞运动原理,对活塞及活塞组件换向机构进行开发设计,开发出国产化的水动式施肥泵产品。研制出国产化的滴头上料机构、挤出机头及加热机构、滴头自动黏贴机构、真空定径及冷却机构、导向及牵引机构、电子机械打孔机构、自动卷管机构、在线监测及自控系统等8种关键设备,实现了内镶片式滴灌管生产线关键设备与制作工艺的国产化[5]。212 喷灌技术与产品 开展恒压供水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工程研究与建设,研发出泵站调压罐和相关的自控、自动等稳定水压和运行安全的装置与产品,实现了水压稳定自控、高效节能下的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的安全运行。对异形喷嘴、短流道异形喷嘴喷头、地埋升降式喷灌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法开展研究,通过性能结构对比分析,根据喷嘴流道的渐变段锥角、喷嘴长方形孔的长宽比及两孔边距、喷嘴流道的渐变角及三角形孔的高宽比等关键影响要素,设计异形喷嘴的流道结构形式,对喷管、摇臂和换向机构弹簧进行结构改进,提出短流道喷头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依据密封性好、可靠性强、自清洗、工作性能稳定、适应范围广泛的结构特点要求,建立升降式喷灌装置结构的优化设计思路。基于室内外试验测试结果,在对各种喷头样机的流量及流量系数、射程、水量分布、末端水滴直径、压力流量关系等水力学性能以及能量转化率、转动均匀性、耐久性等其它性能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基础上,确定相应的喷头流道结构优化设计原则及其相关参数值的选用范围,据此研发异形喷嘴、短流道异形喷嘴喷头、地埋升降式喷灌装置等产品。对大型电动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桁架的设计方法及制造工艺、传动装置进行改进,开发了喷头配置设计软件[5]。

213 地面灌溉技术与产品 采用水量平衡两点法估算土壤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研究提出用于评价波涌灌溉土壤入渗性能和田间参数的方法,应用水动力学模型开发了波涌灌溉设计与管理系统软件,用于模拟不同灌水方案下的地表水流间歇运动状况,研发出具有配水和控水双重功能的国产化波涌灌溉设备。对激光控制平地技术的平整精度、作业效率、成本费用等进行分析评价,开展激光控制农田土地精平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提出激光控制平地技术与常规机械平地技术组合应用的适宜模式[10]。对基于三维GPS设备的地面高程测量方法开展应用研究与效果评价,开发出土地平整工程优化设计与评价软件,研制出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国产化铲运设备及液压伺服控制装置,开展基于三维GPS田面高程信息自动采集系统的激光控制土地精平技术规模化应用效果研究。在分析田面平整精度差异对畦田水流运动状况、水量入渗分布、作物产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国情的水平畦田灌溉系统田间工程模式和设计方法,给出相应的田间工程布局模式和结构形式以及适宜的水平畦田灌水最佳技术要素组合。开发出系列化的田间闸管灌溉产品及附件,提出相应的田间工程配套设施和运行管理方法[5]。

214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与产品 对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与产品进行研发,开发出薄壁和双壁PVC 塑料管材,研制出内衬塑膜现浇管、砂土水泥管、一次成型现浇管等一批输水管材和产品,初步构建起集田间工程规划设计、管材管件施工到工程运行管理为一体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体系[11]。以不饱和聚酯和改性铸型尼龙树脂材料为基体与价格低廉的竹纤维材料进行复合,通过竹材预处理、树脂单体活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许 迪 高占义

性料制备、管材成型、后处理等生产工艺,开发出具有高强、轻质、耐磨、耐腐蚀性特点的竹2塑高分子复合管材(道)产品。研究灌溉管网安全性水力评价方法及对管网安全影响最大的空气掺入问题,分析事故发生频度与影响管网输配水系统运行安全性水力因素间的相关性,探讨灌溉管道进口空气吸入形式和临界水深与管道流速的关系,提出影响灌溉管网输配水系统运行安全性的主要水力学评价指标。基于研发的智能用水管理信息系统和智能IC卡式机井灌溉控制器,构建对机井水位、灌溉用水量、水泵和电磁阀启闭工况等实施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的机井用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出管道波涌灌溉控制系统、多功能调压分水控制装置、PE地面管道附件及复合管卡等井灌区高效用水管网系统安全运行调控设备与产品[5,12]。

215 灌区用水管理技术与产品 在用户自定义行政区划、灌区管理机构、渠道类型与级别和利用渠道建筑物自行搭建渠系结构基础上,开发出灌区用水管理闸门控制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定义渠道受控闸门建筑物的各种工况运行参数,自动记录闸门操作过程和开度变化过程,对用户发出的操作指令进行安全性评估,同时研制出低功耗自记式闸门开度仪、渠道闸门太阳能就地自动控制器、自控闸门的机械离合保护装置等配套控制产品。研发的灌区用水管理信息采集系统可依据信息点类别配置不同的水情信息采集与处理方式,借助各种信息采集通讯方式,上传灌区用水管理信息,研制出低功耗智能型自记式量水仪表、低功耗自记式水位计、智能IC卡信息转储设备、即时唤醒GSM调制解调器等相关产品。对渠系水流模拟仿真系统进行开发,数值模拟渠系水流推进演变过程,实时回放渠系任意指定位置处的水深、流量、流速等模拟结果。研发的渠灌区水管理信息系统考虑了灌溉系统识别以及水情信息监测、控制、传输和处理等相关内容,以各类信息数据源作为渠灌区用水管理分析与调度运行的基础,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水情信息服务、水文数据整理、需水量预测、灌溉调度、数据库管理等[5]。

216 农田排水与涝渍灾害防治技术及产品 以农田涝渍兼治组合排水条件下的水平衡动态机理为基础,分析计算了涝渍兼治的田间地下和地面排水模数,提出了除涝治渍结合的排水工程设计方法。采用阶段动态控制标准替代传统的地下水位临界深度标准,研究提出控制渍碱的农田排水设计非稳定流计算通式,通过区域水盐监测和水盐平衡计算与分析,提出区域盐分平衡所需达到的水量排引比[13]。对灌排条件下的土壤盐渍化问题进行定量预测,对防治灌区涝渍盐碱化的主要排水技术手段进行排水工程形式布局研究,从经济可行、防治盐渍效果好并便于运行管理的角度考虑,提出采用暗管排水与集水明沟相配合的田间明暗组合排水工程模式。对农用聚氯乙烯波纹排水管加工工艺及生产设备的研发,在筛选低成本、性能优良的无增塑聚氯乙烯材料配方基础上,开发出无增塑聚氯乙烯粉料加工工艺,研制出大容量机头、锥形双螺杆挤出机及其配套的成波机、打孔机、卷取机等生产设备,研发出双螺旋形波纹状塑料排水管,为在轻质土地区建设管滤合一的田间排水工程提供了适用性的管材产品[14]。

217 劣质水资源化灌溉利用技术与产品 对高灌水定额下劣质水灌溉土地处理慢渗系统的去污效果开展实验研究,探讨对传统劣质水灌溉系统工程结构进行改进、增加水力负荷、提高处理能力的可行性。基于建立的劣质水灌溉土地处理慢渗系统概念模型,对温室大棚作物劣质水灌溉与处理相结合的工程应用模式和将作物生长季节内劣质水灌溉、低温季节储水入渗与地下水管理相组合的工程应用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增加水平或垂直排水系统,显著提高系统的水力负荷。对苜蓿作物生长条件下劣质水灌溉土地处理慢渗系统中的氮迁移转化过程、去除氮的效果开展实验研究,分析在灌溉原污水中增加有机碳含量对作物生长、排水量、氮淋溶量、化学需氧量的作用,探讨添加有机碳对劣质水灌溉土地处理慢渗系统的去除氮、氮平衡项结构变化的影响,指出增加有机碳含量会影响劣质水灌溉土地处理慢渗系统去除氮的效果和作物生长条件[5]。

218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 针对以钢筋混凝土管作为竖井井管、利用柔性塑料波纹管作为水平辐射管的井型结构,研发钻机成孔、漂浮法下管的辐射井成井工艺技术,开发出用于竖井和水平辐射管施工的钻机设备,为开发利用弱透水含水层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针对辐射井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将水平钻机改进为具有扭力、推力、拉力和水冲力的全液压水平钻机,形成双油缸和单油缸两个系列的水平辐射管施工设备,增加了辐射井的成井深度;研制出振冲式全液压水平钻机,增加了水平辐射管在砂砾石含水层中的敷设长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提出与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许 迪 高占义

橡胶坝坝袋、锚固系统、控制与观测系统、土建工程相关的设计标准,制订了橡胶坝施工准则和橡胶坝运行管理规则,编制了橡胶坝技术行业规范、橡胶坝坝袋国家产品标准以及橡胶坝技术国家工程建设标准[15]。

219 节水灌溉设备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 基于指标定量与定性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节水灌溉产品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分级,基于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节水灌溉产品质量评价方法与模型,对喷头、滴灌管(带)和输水管材等节水灌溉产品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各类指标对产品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提出较完整的主要节水灌溉产品质量评价方法。以我国160家节水灌溉产品企业生产的25大类产品性能指标和现行的300多个国内外节水灌溉产品技术标准为信息源,建立了集产品信息库、企业信息库、技术标准库为一体的节水灌溉产品与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节水灌溉产品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为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及用户提供了可靠的节水灌溉产品信息数据来源[16]。

3 宏观战略与发展对策

311 中国农村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紧密围绕粮食安全、水安全、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研究制定中国农村水利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发展框架。在农田水利领域,应加快灌排工程配套和完善,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体系,节水型农业县达到总数的1Π3,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2Π3。在农村供水领域,以解决农村饮水水质问题为重点,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在经济发达地区普及自来水供水。在农村水环境改善方面,以建立健全农村排水系统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保护饮用水源、修复和治理农村周边水环境为重点,到2020年基本达到实现农村水环境清洁和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初步建立农村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体系[17]。

312 中国粮食安全与灌溉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研发的粮食生产与用水需求预测模型,得出在2010年和2020年农业用水总量基本不变和不同粮食自给率条件下,全国灌溉面积发展规模和灌溉用水利用率需提高的幅度,为制定灌溉及农业高效用水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在粮食自给率为95%情况下,201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应达到5853万hm2,202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980万hm2。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变前提下为保障灌溉面积的发展,2010年全国灌溉水利用率应比2000年提高1018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灌溉水利用率应比2000年提高1615个百分点。在粮食自给率为95%情况下,2010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应达到2980万hm2,2020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应达到3967万hm2[17]。

313 中国节水灌溉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提出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1)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确定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模式和重点,做到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抓住制约农业用水效率提高的关键环节,大中小型工程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配套,先进技术与实用技术相结合,走适合国情的农业高效用水发展道路;(3)开源节流并举,节流优先,以提高灌溉水和天然降雨的利用效率为前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4)以降低灌溉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兼顾国家和农民两者利益,调动农民参与农业高效用水的积极性,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根据降雨量、干旱指数、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等气候、农业和灌溉指标并结合各省(市、区)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东南沿海等6个灌溉分区,研究提出各分区发展农业高效用水的重点任务以及适宜采用的农业高效用水发展模式与技术手段[18]。

4 技术推广应用

411 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 在中心组建期内,共完成14个节水产品设备开发与性能改进及其推广应用工作,包括与北京绿源塑料联合公司联合开发的内镶式滴灌管系列产品、与北京中冠新型管材设备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加筋HDPE管系列产品、与海南灌排技术开发公司联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许 迪 高占义

合开发的轻型汽油喷微灌机组、与山东环球塑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低压输水灌溉管道地埋管附件、与河北华雨灌溉装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大型电动圆形和平移式喷灌机组、与机械工业部天津机械工业研究院联合研制开发的激光控制平地铲运设备、与浙江宁海润茵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波涌灌溉成套设备、与广州华润喷泉喷灌有限公司联合改进和提高旋转式微喷头系列产品性能、与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所联合开发的井群无线自动控制系统和薄壁滴灌带生产设备、与我院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的二千瓦太阳能提水灌溉系统和一千瓦风力发电提水灌溉系统,以及由中心自主开发的灌溉用水管理测控设备及软件和田间闸管灌溉系列产品。

412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计划项目 污水灌溉利用与再生生态技术示范模式在山西阳高县、北京延庆县和云南滇池人民公园得到推广应用。灌区用水管理及渠系自控技术与设备示范应用项目在山东滨州簸箕李灌区等地开展示范推广应用,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515个百分点,年节水3635万m3,年增产2840万kg。高效滴灌施肥装置及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河北邢台黑龙港地区建成1700hm2棉花膜下滴灌和日光温室番茄滴灌示范工程,节水50%以上,增产2715%。基于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及国产铲运设备示范应用项目开发了精细平地铲运设备,在新疆和山东建设3400hm2激光控制精细平地示范区,节水30%,增产20%。农用竹-塑复合管材配套技术改进与推广应用项目在江苏无锡水稻示范区得到推广应用,节水3016%,增产1217%。田间闸管灌溉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在山东桓台县等地建起5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应用区,提高灌溉水利用率10%,增产10%~15%。明、暗组合农田排水及暗管外包料成套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等地建成示范区300hm2,增产10%以上。通过经济型内镶片式滴灌管生产线产业化开发,使生产线国产化率由55%提高到90%以上,性价比提高30%以上。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及设备集成应用项目已在新疆兵团奎屯建成示范区1000hm2,产品销售收入233万元,节支增收154万元。辐射井技术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与示范项目在宁夏惠农县建立试验示范区200hm2,小麦每公顷产量提高960kg,节能40%。

413 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技术推广项目 在水利部主持的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技术推广项目中,推广应用研发的各类节水灌溉技术与产品,包括以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以提高降雨利用率为代表的多水源优化和联合调度技术、以渠道防渗为主要内容的高效输配水技术、以低压管道输水为主要内容的高效输配水技术、以发展经济作物和城郊农业并以实行区域种植和规模化经营为特色的喷灌技术、以发展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等为特色的微灌技术、以发展庭院经济和建设抗旱基本农田为主的集雨节灌技术、以出苗保墒为目的的抗旱点浇技术和行走式注水与补水技术、以大田旱作非充分灌溉和水稻控制节水灌溉等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以用水计量和水情信息测控技术为基础的灌溉用水管理技术、以覆盖保墒和作物蒸腾抑制及配方施肥等为代表的农艺化控节水技术、以沟畦规格改造和灌水技术要素优化组合为主的改进地面灌水技术。上述节水灌溉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0万hm2,节地4万hm2,年节水36亿m3,增加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有力推动了全国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19]。

参 考 文 献:

[1] 许迪,康绍忠.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高技术通讯,2002,12(12):45-50.

[2] 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等.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4,(12):5-9.

[3] 许迪,蔡林根,王少丽,等.农业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4] 许迪,蔡林根,茆智,等.引黄灌区节水决策技术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 许迪,龚时宏,李益农,等.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创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 LiJiusheng.Sprinklerirrigationhydraulicperformanceandcropyield[M].Beijing:ChinaAgriculturalScientechPress,

2000.

[7] 李久生,张建君,薛克宗,等.滴灌施肥灌溉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8]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等.灌区水盐监测预报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9] 钱蕴璧,李英能,杨刚,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10] 许迪,李益农,程先军,等.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1] 金永堂,余玲.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2] 邢义川,李远华,何武全,等.现代渠道与管网高效输水新材料及新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13] 温季,王少丽,王修贵,等.农业涝渍灾害防御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4] 余玲,刘群昌,程先军,等.塑料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5] 高本虎.橡胶坝工程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16] 许迪,龚时宏,高本虎.我国节水灌溉设备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

院,2006.

[17] 高占义,杨继富,龚时宏,等.农村水利发展重点对策研究[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

[18] 高占义,龚时宏,刘文朝,等.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19] 龚时宏,高占义,王晓玲,等.全国300个节水重点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学报,2003,1(4):5-10.

Reviewonprogressandachievementinefficientwateruseresearchinagriculture

XUDi,GAOZhan 2yi

(Dept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WHR ,National Centerfor Efficient Irrig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Research ,Beijing 100044,China )

Abstract :Thispapersummarizedthemainachievementsandinnovationsintheresearchfieldofefficient

agriculturalwaterusebyIWHRonthebasisofsystematicallyexpatiatingitsstudyprogressanddevelop 2

menttrend.Withrespecttoapplicationbasesandadvancedtechnologies,thestudyprioritiesincludeon 2farmsoil 2and 2watermanagement,decision 2makingonwater 2savinginirrigationdistricts,decision 2making onforecastingofpreciseirrigation,precisecontrolofsurfaceirrigation,efficientwater 2and 2fertilizeruse bysprinklingandmicroirrigation,andtransformation 2transport 2controlofnitrogenonfarmlandsetc.With regardtokeytechnologiesandproducts,thestudyprioritiesincludesprinklinganddrippingirrigation,

surfaceirrigation,pipelineirrigation,watermanagementinirrigationdistricts,drainageandpreventionof water 2logging,utilizationofpoorqualitywaterforirrigation,exploitationofagriculturalwaterresources,

qualitymonitoringandassessmentofwater 2savingequipmentsetc.Withrespecttomacro 2strategyandde 2velopmentcountermeasures,theresearchhasbeenconductedonwaterresourcesexploitationinruralar 2eas,foodsecurityandirrigationdevelopmentstrategyandwatersavingdevelopmentstrategy.These

achievementshavebeentransformedandextendedtoapplication,andprovidednewtechnology,newap 2proachesandnewproductstohigh 2efficientwateruseinagriculture.

Keywords :efficientwateruseinagriculture;irrigation

(precipitation )wateruseefficiency;cropwater

productivity,preciseirrigation;irrigationwatermanagement

作者简介:许迪(1957-),男,北京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利

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

副主任,主要从事农业节水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

(责任编辑:吕斌秀)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 许 迪 高占义

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中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与发达国家之比较 摘要:通过概述我国农业及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及其发展历程;美国,欧盟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的总体状况;对中、美 两国农业相关水质标准和基准在制定方法及程序、指标限值、监测 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比较。针对我国农业水质标准存在的 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形成完整的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体系提 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2012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526.9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6.6%,比上年增加27%[1],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据2012年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总用水量613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90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3.6%,农业仍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1]。我国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分别由国家、行业及地方制订,其级别不同,制订的意义不同,但它们也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因此,讨论农业用水及其水质标准很有现实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是较好地开展农业环境管理、进行农业生产和水域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 1 我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体系 农业用水狭义上指用于灌溉农田的水;广义上也包括养殖牲畜和渔业所需用水,本文提到农业用水应包括农田灌溉和渔业用水。 1.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体系 我国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由以下标准予以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中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80-2001)中对灌溉水质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照地表水的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运河、渠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并且依据水域功能,将地表水划分为5类,其中的Ⅴ类适用于农业用水水域。采用地表水为农业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

对楚雄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探讨

瓜、育种等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研究中心。 3.2牵线搭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结合乐东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批技术需求项目,同时积极收集高校院所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为科企之间提供科技成果的筛选、包装、对接和交易服务。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培训,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二是把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三是把企业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习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对接。 3.4加大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进一步理顺农科教、产学研管理体制,充分整合产学研资源,打破上下、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建立科研项目稳定支持机制,把项目立项与一线生产紧密结合,优化农业产学研结构布局。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把科研公共设施向企业开放,把科研信息资料最大限度向社会公开。加强对产学研技术、人才、项目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用户、农技推广部门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促进职称评定产学研并重。建立诚信评价机制,结合金融信用评价,推进产学研诚信合作。从严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从法律、政策、项目、市场、技术等层面探索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支持产学研的良好氛围。 3.5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通过落实财税、金融服务等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督促产学研一体化项目企业发挥科技投入主体作用。各级财政在按规定足额落实科技经费的同时,应加大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投入。通过注入政府引导资金,吸纳和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风险投资,多渠道、多形式解决产学研联合中投入不足的问题。 3.6加大南繁种业创新扶持力度 南繁是我国农业科研与种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在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南繁科研与试验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资源调配不均衡,急需政府扶持设立南繁产业创投基金,鼓励多渠道融资,成立南繁创投股份制有限公司,吸引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入股,承担产业化项目。还可以引导产业资本进入,充分利用南繁群聚优势,打造种业科技商务平台,改变科研、生产、经营相脱节的状况。 近年来,在楚雄州的农业经济建设中,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地逐渐发展起来,如何搞好特色农业建设、促进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农业经济建设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1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先进适用科技的全面推广,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全州国民经济 对楚雄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探讨 周岐华李华香 (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楚雄675000) 摘要:针对楚雄州农科所在特色农业方面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出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特色农业;经验与成效;对策与措施 16 --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万方数据

我国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刊名: 南京农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2001,17(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沈琼华.SHEN Qionghua绍兴水网平原水稻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农业科学2010(2) 2.张学会科学管理——灌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期刊论文]-山西水利2006,22(6) 3.王菁.姚生勤夹马口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期刊论文]-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1) 4.张学会夹马口引黄灌溉工程现代化管理实践[会议论文]-2006 5.沈琼华.SHEN Qionghua绍兴县青紫泥田土种肥力变异与评价[期刊论文]-浙江农业科学2010(1) 6.王少平.俞立中.许世远.程声通上海青紫泥土壤氮素淋溶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研究[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6) 7.郭相平.袁静.郭枫.陈治平.Guo Xiangping.Yuan Jing.Guo Feng.Chen Zhiping水稻蓄水-控灌技术初探[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 8.李华.陈英旭.梁新强.倪吾钟.田光明.LI Hua.CHEN Ying-xu.LIANG Xin-qiang.NI Wu-zhong.TIAN Guang-ming 浮萍对稻田田面水中氮素转化与可溶性氮的影响[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 9.边武英.董越勇.周江明.BIAN Wu-ying.DONG Yue-yong.ZHOU Jiang-ming浙江省水稻土四大土属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化特征[期刊论文]-浙江农业学报2009,21(4) 10.荆延德.何振立.杨肖娥.JING Yan-de.HE Zhen-li.YANG Xiao-e青紫泥—水稻作物系统中汞污染的微生物学效应[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2008,22(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712857989.html,/Periodical_njnzxb200102031.aspx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需要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了解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同时又要充分认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发展特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道路应该兼顾“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政府支持”的主导模式和“兼业化小农+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保护”的小农模式。针对我国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经营方式、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适度规模经营;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6―0118―06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早在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就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特别强调“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①。时隔30年,2007年党的十七大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思想。随后,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大判断。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研究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在经济建设部分,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历史经验,从全局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向的科学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回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近年来,我国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上,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14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生产关系上看,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迈进,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坚持、一个依法维护、一个创新”的战略思想②,为我国在当前形势下进行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

浙江省农业用水现状调查报告

浙江省农业用水现状调查报告 1概述 1.1 浙江省的自然地理状况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北纬27°12'~31°30',东经118°~123°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全长约605公里,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 省以江名,简称为“浙”。省会杭州市。 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全省陆域面积 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 之说。浙江海域广阔,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2000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607560公顷(2411.34万亩),人均只有0.516亩。 浙江地形复杂,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山地的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全省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中山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省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大水系。 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空气湿润,是我省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两季为东夏季风过度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甚多,冷暖变化亦较大。 本省平均气温在15o~18.0oC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丰富,7~8月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有台风雨补充,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最少,多晴冷天气。

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解决中国人吃饱和吃好的根本保障,是保证中国乃至世界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世界农业发展态势看,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地理区位、交通、土地制度、人口与劳动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结果。由于世界各国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农业发展阶段不同,特色农业区域化的形式及发展重点也不同,欧美一些国家之所以有发达的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特色农业综合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区域体系化已经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农业产业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的产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而产生。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小农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和大流通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农业发展体制与之相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对特色区域农业进行探索与实践,发展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地域资源丰富,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各地特色农业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和“三高”农业的重要方向,并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艺、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中国政府把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自2005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20多年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特色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对中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国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东北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农业成为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东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

DB 33-T 769-2009 农业用水定额

ICS 13.060 P41 备案号: DB33 农业用水定额 Water quota for agriculture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769—2009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行业分类与代码 (2) 5 定额分区 (3) 6 农业用水定额值 (3)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农业用水行业分类代码 (12)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农业灌溉定额分区 (13) 表1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4) 表2 林业用水定额 (10) 表3 畜牧业用水定额 (10) 表4 渔业用水定额 (11) 表5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11) I

DB33/T 769—2009 II 前言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村水利总站、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红蕾郑世宗姜海军严雷王士武陈伟林卢成叶碎高。本标准于2009年11月首次发布。

DB33/T 769—2009 农业用水定额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的术语和定义、行业分类与代码、分区及指标值。 本标准适用于本省农业用水涉水规划与计划编制、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论证、工程设计、节约用水及节水水平评估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4754-200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T 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SL 310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灌溉用水定额 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多年生作物以一年为期),单位面积上各次田间净灌溉用水量之和,以立方米/亩表示。 3.2 淹灌 灌溉水淹过田面,藉重力作用浸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3.3 薄露灌溉 稻田灌薄水、适时落干露田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 3.4 喷灌 1

农业用水水质实用标准比较

中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与发达国家之比较 摘要:通过概述我国农业及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及其发展历程;美国,欧盟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的总体状况;对中、美两国农业相关水质标准 和基准在制定方法及程序、指标限值、监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比较。 针对我国农业水质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形成完整的农业用 水水质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用水水质标准比较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2012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526.9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6.6%,比上年增加27%[1],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据2012年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总用水量613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90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3.6%,农业仍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1]。我国的农业相关水质标准分别由国家、行业及地方制订,其级别不同,制订的意义不同,但它们也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因此,讨论农业用水及其水质标准很有现实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是较好地开展农业环境管理、进行农业生产和水域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 1 我国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体系 农业用水狭义上指用于灌溉农田的水;广义上也包括养殖牲畜和渔业所需用水,本文提到农业用水应包括农田灌溉和渔业用水。 1.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体系 我国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由以下标准予以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中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80-2001)中对灌溉水质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照地表水的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运河、渠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并且依据水域功能,将地表水划分为5类,其中的Ⅴ类适用于农业用水水域。采用地表水为农业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根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5类。采用地下水为农业用水水源时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规定: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

为深入推进节约用水工作,我部制定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工业用水定额:味精》《工业用水定额:氧化铝》《工业用水定额:电解铝》《工业用水定额:醋酸乙烯》《工业用水定额:钛白粉》《服务业用水定额:科技文化场馆》《服务业用水定额: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业用水定额:理发及美容》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写字楼》。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本通知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 一、适用范围 本定额适用于小麦种植区开展农业用水总量配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节水评价、灌溉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等工作,也用于指导地方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制定和修订。 二、词语解释 1.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在规定位置和规定水文年型下核定的某种作物在一个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灌溉用水量。 2.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是指根据灌区现状水平,在规定水文年型,满足区域用水供需平衡,某种作物在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灌区井口位置的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 3.灌溉用水定额先进值是指按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采取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在规定水文年型,某种作物在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灌区井口位置的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 4.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5.渠道防渗是指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6.管道输水灌溉是指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改进地面灌溉的方法,也称管灌。 7.喷灌是指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

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8.微灌是指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9.地面灌溉是指采用沟、畦等地面设施,对作物进行灌水的方式。 10.改进地面灌溉是指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三、灌溉分区 1. 本定额分区分为两级。一级分区与水资源规划、灌溉规划分区相协调;二级分区与各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区相结合。 2. 一级分区包括8个分区,包括东北区、海河区、黄河上中游区、黄河中下游区、淮河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内陆河区。 东南沿海区小麦播种面积小且占比低,本定额不涉及该区。 3. 二级分区包括114个分区,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各分区所含区域情况详见附录。 四、灌溉用水定额 全国各分区小麦灌溉用水定额见附表。 五、计算方法 1.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由净用水定额和现状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口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 m 通用=m 净 η 斗口 ?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 2011/6/30 9:22:56 不详佚名【字体:大中小】我要评论(0) 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由于其固有的弱质性,在面向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多种机遇和挑战。 1、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提高而逐步发展的。我国最初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后来发展为“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显然,当时认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生产力或科学技术的概念。1979年后又提出用科学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代替原来的“四化”;90年代以来发展为用现代科技(主要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认为可持续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并区别于以前的“石油农业”(卢良恕,1998a;胡福明等,1996;顾焕章等,1998;高旺盛,1997;钱志林等,1998;蒋伏心,1995;Zilberman等, 1997)。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卢良恕(1998b)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现代农业应该是以增加大量外部投入为特征,用现代工业装备、物质投入和科学管理武装起来的高度集约化经营的发达产业;是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为特点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高效产业;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社会化产业;是通过劳动积累向资本积累到技术积累为过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要更新十大观念,即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农业经济结构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种养加综合经营转变;食物生产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优化食物结构、广辟食物资源的现代食物观念转变;种植业生产结构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饲经三元结构转变;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由传统的仅靠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转变;农产品加工由传统的简单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农业产业发展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现代贸工农一体化转变;农业投入方式由单一注重物质投入的资源型向物质投入和智力投入并重的知识型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由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封闭低效型向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资源配置资源的开放高效型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结合的一体化经济转变。 在探讨农业跨世纪发展战略与途径时,顾焕章(1997)强调要处理好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大关系,即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物质投入与科技投入、生产手段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与农民组织化、土地规模经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总结自己经

农村水资源现状与对策

农村水资源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过去大积土杂肥、堆沤绿肥、挑粪下田的现象少见了。而忽视环境保护,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有限的水资源将大量由农村向城镇或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水资源的缺口将更大,农村水资源现状严峻。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农村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分析农村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资源现状对策 引言:总体来讲,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有关水资源的问题一直是各界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等比较关注的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与水资源污染问题搭不到边的农村水资源也慢慢遭到破坏,农村水污染问题也慢慢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那么,农村水资源现状到底如何呢? 一、农村水资源的现状 (一)、农村水污染的主要表现 1、粪便垃圾乱排倒。 由于多数农户将禽畜粪便、垃圾,甚至人的粪便等都直接排入池塘、河道,使之变成了污水坑沟和垃圾坑道,致使部分池塘、河道荒废,这不仅造成了水土、肥的浪费,而且污染了水资源和周围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2、河道沟桑少清修。 一些基层村很少组织农民对河道、灌排沟渠进行除草、清淤、维修,使河道、沟渠杂草丛生,灌溉排水受阻,污染物越积越多,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最终变成臭水沟。 3、杂物废料乱抛弃。 到了春耕生产或夏收等农忙季节,一些农民贪图方便,把杂草、稻草、麦秆、玉米秆等杂物乱抛弃在河道中。同时,一些厂家乱堆废塑料,或点火焚烧,产生二次污染。有毒废料和矿渣经水冲洗后产生有毒、有腐蚀性的废水,严重污染大气和生态环境,有时还造成农作物、牲畜生病,甚至死亡。 4、禽畜死尸投河中。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基于国内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和中国实际情况的思考,将国内外关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从区域特色农业概念、理论、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等角度展开述评,试图找出研究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新的角度,以期推动该问题研究的深入,从而促使我国区域特色农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择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家农业竞争逐步演化为农业核心区域的竞争。各国或地区都在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格局中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着力构筑本地的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农业作为地域差异最为显著的产业,通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成为新阶段统筹区域发展关注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学术界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 特色农业以都市农业为代表并兴起于发达国家。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欧美及日本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展了对特色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使特色农业的概念被广泛接受。由于各国的条件、特点和农业发展阶段不同,特色农业区域的名称、形式及研究重点也不同,有的称农业区划,有的称农业专业化地带,有

的称农业景观区划。 目前,国外特色农业的研究更多是从理论角度探讨,涉及区域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尤其以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约翰〃梅尔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革理论为代表,涉及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一优势理论、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而且每一类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当前,国外关于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侧重于特色农业区域划分、区域发展规划方法、区域调控政策研究等方面,并提出了农业区域统筹理念。但缺乏从实证分析中归纳规律,总结经验,缺乏剖析区域政策的作用机制和运行规律,并对影响区域政策制订与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2.国内学术界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 中国对特色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多年来,中国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已经探索总结了许多成果,如,苏州未来农业大世界的科技型农业;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生态农园的休闲都市型农业;上海浦东农业开发区的孙桥设施型农业等,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理论探讨和实践对于促进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l)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 刘志民等(2002)认为特色农业发展涉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每一类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

农业用水概况

宝鸡市农业用水概况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农村的命脉。我市地处干旱缺水地区,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地区因水而穷、为水而愁、被水所困,打开龙头哗哗流下自来水,曾经是农民世代追求的奢望。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多年努力,到目前,宝鸡市279万农村人口中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已经达到1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3%,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超过一半的村子已吃上了自来水,龙头拉进了院子或厨房,群众洗衣也不用到河边、井边去了。自来水给农村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安全卫生和生命健康。自来水进农村,使农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经营结构等,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因为此,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解决自来水的村民欢欣鼓舞,待解决的村组群众情绪高涨、衷心支持。 按照全国总体规划,我国到2010年底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至2020年底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我市目前集中式自来水工程2020多处,279 万农村人口中饮用自来水的人口1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3%,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省政府加快农村饮水困难工程相继启动,新一轮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热潮已经兴起。我市5年解决55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也是农村饮水工程投资最多、开工项目最多的一年,年内用于农村饮水工程投资将达1亿多元,建设农村饮水工程300余处,工程将在年内全部完成,15万农村人口将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具体情况: 宝鸡市位子陕西省关中西部, 跨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以秦岭分水线为界。全市土地面积18656.80 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54.5% 丘陵占26.5 % , 塬地占14% , 平川地占5%。 渭河流域的宝鸡地处东径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全市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北部山区、中部川塬、南部秦岭,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因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明显,加之近些年来渭河河道的破坏和水质的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作为渭水流域的农业区,在占有众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拥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因素,面临许多潜在的威胁。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建设。 宝鸡市土地总面积18143.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6.26万亩;园地65.8万亩;林地1488.7万亩;牧草地153.19万亩;其它农用地49.96万亩。目前宝鸡人均耕地面积1.43亩,土壤类型多样,以黄绵土、褐土、粽壤为主,共有15个土类,34个类,84个土原,286个土种。 渭水流域的农业区地形复杂,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渭河横贯其中,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宝鸡市总人口376万,非农业人口73万。现阶段有农民277.9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进一步增多,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该农业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蔬菜瓜果为副类。 河流域的农村水资源利用类型主要为生产(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两种。生活用水基本都是地下水,水质较好,除个别村限时限量供水外,大部分村供水时间没有严格限制,水价一般在0.6元左右。灌溉用水包括引渭渠的水和一部分地下水,其中地区不同渠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不同。绝大部分农田采用漫灌的形式,灌溉用水采用按小时和按水量两种形式来计费。存在问题 a.水资源浪费。农田灌溉的漫灌形式严重浪费水资源,并且,许多人现在的节水意识

农业用水现状调查报告

农业用水现状 调 查 报 告

1概述 1.1**省的自然地理状况 **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北纬27°12'~31°30',东经118°~123°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全长约605公里,因江流曲折,又称“**”。省以江名,简称为“浙”。省会杭州市。 **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全省陆域面积 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 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海域广阔,岛屿星罗棋布。 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2000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607560公顷(2411.34万亩),人均只有0.516亩。 **地形复杂,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山地的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全省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中山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省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大水系。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空气湿润,是我省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两季为东夏季风过度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甚多,冷暖变化亦较大。 本省平均气温在15o~18.0oC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丰富,7~8月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有台风雨补充,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最少,多晴冷天气。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随着经济结构改革进程日益加快,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特色农业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赢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特色农产品在供需关系上日趋紧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在提出解决的方案,其指导方向始终还是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升级农业生产结构,架构好农业产业格局,通过相关政策和市场调节逐步形成适应各地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区域内的资源优势,结合科学技术和品牌打造形成特色农业。以特色产品优势获得市场优势,以市场优势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赢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 雅安市雨城区是四川省西部欠发达的山区之一,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资源优势。是我国山地地区的一个缩影,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但是如何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如何突出特色农业的优势以及如何实现特色农业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阻碍雨城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在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条件下,雨城区作为山区县份的代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雅安市雨城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不明显、合作组织差、劳动力素质低等现状,利用SWOT 分析法,通过建立雨城区特色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雨城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小、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政府重视不足、企业辐射不强等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探索提出必须增加大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含金量、加大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引导、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完善特色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等对策推动雅安市雨城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其他山区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