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铵态氮肥的注意事项

施铵态氮肥的注意事项

施铵态氮肥的注意事项
施铵态氮肥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向水体中补充有效氮,通常是施加铵态氮肥。为了减少损失,提高有效氮的再生自给程度,确保安全,在使用铵态氮肥时,还应创造相应的水质条件,注意如下问题:

1:防止缺氧。否则,脱氮作用造成损失增大,有机物矿化再生的速度减慢。2:促进水体垂直流转混合,以便加速底层水及底泥中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矿化再生及向表层水的迁移过程。

3:注意水中有效形式的N/P比值。仅在氮是真正限制因子时,施铵态氮肥才最有效。如果水中相对缺磷是浪费。控制N/P比在6~7:1为宜。

4:针对饵料浮游植物的吸收特点,合理掌握施铵态氮肥的浓度和时间。氮浓度以略高于0.3毫克N/L为宜。浓度再高,吸收速度增加不多,并不经济。时间以午前水体趋于分层时为宜;一般采用适量多次施肥。、

5:尽可能利用水体本身的增氮作用。如控制适当水色,调节浮游动植物比例,利用促进生物固氮等;

6:施入铵态氮肥时,还应根据水体的PH等条件,严格控制用量,力求铵根离子浓度不超过1.125毫克N/L。水过分浑浊,粘土胶粒很多时,铵根离子易被吸附固定,此时施用铵态肥,损失较多。

7:含有铵态氮的化学肥料,遇到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铵就会变成氨而挥发损失,因此不可以和它们混合在一起施用.

【教学设计】氨与铵态氮肥_化学

《氨与铵态氮肥》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熟练掌握氨、铵盐的化学性质,氨气实验室制法、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多价态元素的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掌握喷泉实验的装置和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习中讨论交流共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品质。 2、发展性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喷泉形成的原理,并会判断其它的物质与相应的溶液能否形成喷泉。(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考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学习品质,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氨与铵态氮肥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氨及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喷泉实验、氨气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氯化铵受热分解实验、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及氨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意识。 三、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部分高一新生来说,学法陈旧,实验能力差。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化学史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训练和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氨与铵盐的化学性质 2、难点: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及喷泉实验原理。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新课引入 NH3的性质探究活动【引入】 同学们,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说到肥料,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是德国 化学家哈伯,诺贝尔奖获得者。 【投影】哈伯照片 【讲述】 1909年哈伯成功合成氨,结束人类依靠天然 氮肥的历史,促进世界农业的发展,赞扬他的人 说:他是天使;然而,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担任化学兵工厂的厂长,投身于毒气和炸药的研 制,造成近百万人伤亡,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 鬼。历史,我们不能够忘记,但要客观评价。本 节课我们重点是学习氨与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 室制法。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有针对性预习。 【投影】学习目标 【板书】氨与铵态氮肥 【过渡】同学们,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工厂氨气泄露 【提问】同学们,观看这段视频,你有哪些收获。 NH3的物理性质 (1)颜色、状态、气味 倾听 观看 认知 记忆 预习 观看 通过图片讲 解,让学生了 解化学史,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营造 良好的课堂 氛围。 让学生了解 即将学习、探 究的内容并 作出准备。 以活生生的 例子给学生 以视觉冲击, 培养学生观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练习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练习1.有关氨的性质,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氨是一种碱 B.氨水显碱性 C.氨气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色烟雾 D.在反应NH 3+H+===NH+ 4 中氨失去电子 答案 B 解析氨不是碱,但其与H 2O反应生成的NH 3 ·H 2 O是一种碱,A不正确;氨水 显碱性,B正确;氨气只能与挥发性的酸相遇才能生成白烟,C不正确;NH 3 和H+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D不正确. 2.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性的是( ) A.易溶于水 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 3 C.都是固体 D.受热分解都产生NH 3 答案 D 解析铵盐都是固体,均易溶于水,与NaOH共热都能发生反应而产生NH 3 ; 部分铵盐受热分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产生NH 3,如NH 4 NO 3 . 3.下列可以用来干燥氨气的是( ) A.浓硫酸B.碱石灰 C.氯化钙D.五氧化二磷 答案 B 解析氨气为碱性气体,所以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进行干燥;由于氯化钙能吸收氨气,故也不能用来干燥氨气. 4.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取少量待检固体放入试管中,然后( ) 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加入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 D.加入苛性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答案 D

解析检验铵盐依据的是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及氨气的性质.将NaOH溶液加入盛有该待检固体的试管中,若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证明该待检固体是铵盐. 5.NH 3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 4Cl和NaHCO 3 都是常用的化肥 B.NH 4Cl、HNO 3 和Na 2 CO 3 受热时都易分解 C.NH 3和NO 2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图中所涉及的盐类物质均可以与Ca(OH) 2 发生反应答案 C 解析NH 4Cl是常用的化肥,而NaHCO 3 是小苏打,不用作化肥,A项错误;Na 2 CO 3 受热不易分解,B项错误;图中涉及的盐类NaCl与Ca(OH) 2不反应,D项错误;NH 3 能和NO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 2 和H 2 O,化学方程式为8NH 3 +6NO 2 ===== 一定条件 7N 2 + 12H 2 O,C项正确. 6.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氨与铵态氮肥

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教案 【本节目标】 1、氨气的性质和制备 2、铵盐的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 【引题】多媒体播放氨气的应用视频,设问氨气具备什么性质?掌握性质,才能准确应用它。 一、氨气的性质 【实验】1、氨气与水的反应喷泉实验: 【学生观察回答】 描述操作: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胶头滴管中的少量水进入烧瓶 记录现象:烧杯内的水迅速喷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 【设问】思考: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喷泉:当挤压滴管的胶头,胶头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氨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迅速减小,形成内外较大压强差,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再问】红色是什么原因?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红色: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NH3?H2O。NH3?H2O 可以部分电离成NH4+、和OH-,所以氨水显碱性,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若换成HCL气体,也会 产生喷泉吗? 【探讨】:氨水的成分是什么?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氨水成分:分子NH3、H2O 、NH3?H2O,离子:NH4+、OH-、H+ 【设问】操作:体会喷泉实验,同时探究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a烧杯气密性好 b、烧瓶内充满氨气(或杂质空气尽量少) c、烧瓶要干燥 2、与酸的反应: 【实验】学生代表做氨气与盐酸,氨气与硝酸,氨气与硫酸的反应

【学生观察回答】 现象:有白烟生成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的HCl气体和NH3气体反应生成NH4Cl 固体小颗粒。 【学生活动】书写方程式: 2NH3+H2SO4 =(NH4)2SO4、 NH3+HNO3= NH4NO3、 NH3+H+=NH 4+ 【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 【多媒体】显示标准答案 总结:氨的性质: 一、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 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 二、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可逆反应) NH3?H2O = NH4++OH- (可逆过程) 2、与酸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3、与氧气反应:4 NH3+5O2 =4NO+6H2O 二、铵盐的性质:观察实验并填表: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实验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设问】那么,能否直接用铵盐分解获得氨气? 【教师强调】 注意:并非所有的铵盐都分解得氨气,NH4NO3受热分解会爆炸,生成的是N2 怎样检验NH4+离子的存在,也就是检验铵盐的存在?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教案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教案 、铵盐的[学习目标] 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列举、描述、辨识NH 3 、铵盐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NH 3 、铵盐的性质和转化关系设计制备、分离、检验等的主要化学性质。2.能利用NH 3 简单实验的方案。3.能依据氨、铵盐的性质,分析科学实验、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氨、铵盐的常见方法。4.能分别说明氨、铵盐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 1.氨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氨水的性质

(4)氨的用途 ①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13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②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14制冷剂。 2.铵盐 □ 15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1)物理通性: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16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a .NH 4Cl 受热分解:□ 17NH 4Cl =====△ NH 3↑+HCl↑。 b .NH 4HCO 3□18NH 4HCO 3=====△ NH 3↑+H 2O +CO 2↑。 ②与碱的反应: a .固体反应:NH 4Cl 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2NH 4 Cl +Ca(OH)2 =====△ CaCl 2 +2NH 3 ↑+2H 2 O 。 b .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加热):

□20NH + 4 +OH-===== △ NH 3 ↑+H 2 O。 c.稀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加热): □21NH+4+OH-===NH3·H2O。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氨的性质及应用 [交流研讨] 1.通常状况下,1升水可溶解700升氨气(已知通常状况下的V m=25 L·mol

氨与铵态氮肥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课时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C 】认识氨气的性质(溶解性、与水的反应、还原性等)及实验室制法 2、【C 】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受热分解、与碱的反应)【B 】知道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并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C 】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解释现象总结性质,【B 】并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观察能 力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氨的泄漏事件培养我们的环保意识及自救意识 【A 】重难点:氨气及铵盐的性质 铵根离子的检验 【课前自主学习】目标:通过自学完成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预习学案】阅读课本P76—P79 1、【C 】在我国,1800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1978年开始使用化肥 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如果不施化肥,中国只能养活2亿多人口,剩下11亿人的吃 饭问题要全靠进口解决。 写出铵态氮肥的化学式 硝态氮肥化学式 有机氮肥化学式 【B 】实验室储存使用铵态化肥时,应注意什么? 2、【B 】工厂制冷车间用液氨制冷,若氨气泄漏白茫茫、雾蒙蒙的一片,并弥漫着一股浓 烈的刺激性气味,会感到呼吸困难、寒气逼人。请据此写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3、【A 】氨水为什么呈碱性?可与哪类物质反应?请举例。 4、【A 】将氨气等溶解度大的气体通入于水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可选择下列哪些装置? ※【课上交流研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深化。 一、氨气: 1、【C 】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归纳1〕在通常状况下,氨是 色有 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 。 B C

氨与铵盐

《氨与铵盐》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对于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它是继《硅》、《氯》后又一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另一方面,它为后续《硫》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经验层面 从知识经验上讲,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气易溶于水等,但对氨气的化学性质背后蕴含的原理就不太清楚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知识。 2.2 身心发展水平层面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喜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发现解决问题。 2.3 个体差异层面 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1 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高一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3.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氨的主要物理性质; (2)认识氨与水的反应、还原性以及碱性; (3)掌握铵盐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3.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氨的还原性、与酸反应等的探究,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科学认识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

科学认识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 根据氮肥中氮素化合物的形态将氮肥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氰氨态氮肥。随着人们对硝态氮肥施用效果的肯定,近两年,肥料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硝基复合(混)肥的热潮,许多肥料厂家及商家对硝态氮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事实,无论是铵态氮还是硝态氮都可以作为植物生长和高产的良好氮源,究竟哪种肥料施用效果好,有发展前景,需要根据作物、土壤、肥料的性状来确定,更需要深入解读植物吸收铵态、硝态两种形态氮素营养的生理性质。 A: 植物中氮素的主要来源 植物可以利用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也能少量吸收一些简单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酰胺(如尿素)等。空气中含有近79%的氮气,只有某些微生物(包括与高等植物共生的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大多数植物没有这一本领。而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它们生存的介质——土壤。土壤本身存在的氮素并不多,而且土壤中的氮素并不能被植物全部利用,植物能利用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即土壤中存在的铵态、硝态氮,而一些有机氮素,如简单的氨基酸、酰胺等也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其数量很少,又会被微生物转化成其他形态,难以在土壤长期存留;植物对其吸收也远不如无机氮容易,这些有机氮只能使植物存活,而不能使其丰产。 B: 形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植物在吸收和代谢两种形态的氮素上存在不同。首先,铵态氮进入植物细胞后必须尽快与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或酰胺,铵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对植物毒害作用较大。硝态氮在进入植物体后一部分还原成铵态氮,并在细胞质中进行代谢,其余部分可“贮备”在细胞的液泡中,有时达到较高的浓度也不会对植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单纯施用硝态氮肥一般不会产生不良效果,而单纯施用铵态氮则会发生铵盐毒害,在水培条件下更易发生。 植物为什么不按其需要有计划地吸收,而要奢侈地吸收硝态氮,并“贮备”于液泡中呢?研究表明,硝态氮在营养器官生长时期大量累积是一切植物的共性,随着植物不断生长,体内的硝态氮含量越来越少。据了解,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大量地吸收营养物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前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供给后期生长的需要。硝态氮在植物体中累积是植物的“贮备”措施,也是适应逆境的表现。营养生长期累积的硝态氮多,即使后期土壤供应养分不足,植物仍能很好地生长和发育;累积的硝态氮越多,后期生长发育越良好。另外,NO3-在液泡内还是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在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合成减少,液泡内有机物含量下降时,NO3-可替代它们起渗透调节作用,这种调节需要的能量也低。 虽然铵、硝态氮都是植物根系吸收的主要无机氮,但由于形态不同,也会对植物产生不同效应。

氨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氨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课题: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金属元素及典型非金属(如氯、硫)及其化合物,且具备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另外氨的学习还为后面的硝酸学习起铺垫作用,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氨及其产品还是工农业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化工产品,学习掌握好氨的性质对今天的工作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及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 3、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4、进一步强化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的学科观念 【教学重点】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

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就已经知道了氮肥对农作物生长所起的作用,此外,学生此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推理、实验等的方法,所以本课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和故事的讨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加强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观念。

么植物是如何获得氮元素的 呢? 【PPT展示并讲诉】植物通常 是通过3种方式固氮的,及 将游离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 【思考】的氮,分别是自然固氮,生 物固氮,和人工固氮,人工 固氮主要是由化工厂合成的 【提问】那么植 物所需的化合态 的氮,通常是指 那些类型的氮肥 呢? 【PPT】常见的化 肥 【提问】那么同 学们能将这些化 肥归归类吗?

氨与铵态氮肥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与铵态氮肥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逐步掌握氨与铵盐的相关性质,通过比较和评价来 确定实验室制氨气的反应原理。 2.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氨、铵盐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我们的农业情感,增强 社会责任感。 【学习探究过程】

【实验4】实验室制氨气 ①②③ 注意事项: 棉花的作用?反应原理: 反应装置: 收集方法: 如何验满: 多余气体如何处理:注意事项: 1.制备干燥氨气所需的药品是() A.NH4Cl溶液、NaOH溶液、浓H2SO4B.饱和氨水、浓H2SO4 C.NaOH溶液、NH4Cl晶体、浓H2SO4D.NH4Cl固体、碱石灰、氢氧化钙2.检验铵盐溶液的方法是:将待测物质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然后() A.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检验 B.加强碱溶液后加热,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C.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检验 D.加烧碱溶液后加热,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检验 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该实验的原理是。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 A .Cu 与稀盐酸 B .NaHCO 3溶液与NaOH 溶液 C .CaCO 3与稀H 2SO 4 D .NH 4HCO 3与稀盐酸 (3)在图4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 A .浓硫酸 B .食盐 C .硝酸钾 D .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4. NH 3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用NH 4Cl 和Ca(OH)2制备NH 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_______。 (2)按下图装置进行NH 3性质实验。 ①先打开旋塞1,B 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 , 原因是 _________, 稳定后,关闭旋塞1。 ②再打开旋塞2, B 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高中化学3.2.2氨和铵态氮肥课时作业鲁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化学3.2.2氨和铵态氮肥课时作业鲁科版必修 A组——知能训练 1.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有( ) A.NO B.NH3 C.H2D.O2 解析: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氨气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H2和O2既可用排水法又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B 2.可用来干燥氨气的有( ) A.浓硫酸B.碱石灰 C.氯化钙D.五氧化二磷 解析: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所以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干燥,由于氯化钙吸收氨气,也不能干燥氨气。 答案: B 3.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 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氨水中的NH3·H2O电离出少量的OH- 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 D.氨本身的碱性弱 解析:氨气溶于水大部分与水结合生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仅有少部分电离成NH+4和OH-,因此显弱碱性,但它既不是因为氨的溶解度不大,也不是因为氨分子电离的少(在水溶液里氨分子是不电离的),更不是因为氨本身碱性弱。故选B。 答案: B 4.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质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试其溶液 C.加入强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试剂 D.加苛性钠浓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看其是否变蓝 解析:在检验铵盐的化学试剂中,氢氧化钠溶液对被检物质是固体或溶液的情况均适合。通常的操作是把氢氧化钠溶液加到某物质的固体或其溶液中,然后加热,再检验生成的气体能否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5.一种盐X与氢氧化钠共热,可放出无色气体Y,Y经一系列氧化后再溶于水可得Z 溶液,Y和Z溶液反应又生成X,则X可能是下列中的( )

铵态氮肥的种类

铵态氮肥的种类 铵态氮主要是指液态氨、氨水,以及氨跟酸作用生成的铵盐,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进入粘土矿物晶层。铵态氮肥的种类有好几种,下面我们一起了解铵态氮肥的种类。 铵态氮肥的种类 1、液氨 液氨的密度0.617g/cm3,沸点-33.3℃,约含氮82%.氨在700MPa才能在常温下凝成液态。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气化后遇水生成氨水,所以是碱性氮肥。液氨跟肌肤接触会造成严重冻伤,所以它在输送、施用时要有专门的设备和技术,还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氨水它一般由合成氨溶于水制成,是碱性氮肥。 必须指出的是,液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以及挥发性,不可能直接用于施肥。必须配置成稀氨水。常见浓氨水的浓度一般为18~21%,含氮15~17%.使用时要掺水稀释,并应深施,以防止氨挥发。氨水在常温下存放在露天,两天后氨的损失可达90%.为了减少损失,许多化肥厂在氨水中通入一些二氧化碳,制成碳化氨水。同时稀氨水最适合施用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这样不但土壤的酸性可以防止氨气挥发,同时也可以起到调节酸碱度的作用。 2、碳酸氢铵 碳酸氢铵简称碳铵,也叫重碳酸铵。它由氨水吸收二氧化碳制成,产

品是白色细粒结晶,含氮17%左右,有强烈氨臭味。它的水溶液呈碱性,pH值约为8(只要不是太稀,浓度对pH值的影响不大)。在20℃左右,碳酸氢铵基本上是稳定的,温度升高、湿度大时容易分解。3、硫酸铵 硫酸铵简称硫铵,由氨跟硫酸反应制得,产品是白色结晶,含氮20~21%.水解后的溶液呈酸性,所以硫酸铵属酸性氮肥。长期施用硫酸铵,土壤里形成较多硫酸钙,会破坏土壤结构,发生板结。在排水不良的水田中受厌氧菌的作用,SO2-4会还原成H2S,使水稻等作物的根部中毒发黑,因此,它的生产和施用日渐减少。但是,葱、蒜、麻、马铃薯、油菜等喜硫、忌氯作物仍要施硫酸铵。 4、氯化铵 氯化铵简称氯铵。产品是白色晶体,含氮24~25%.它也容易水解,水解后的溶液呈酸性,也是酸性氮肥。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氯化铵,虽然有氯离子积累,影响“忌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在我国降雨量较多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盐碱地、年降雨量少以及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内,要少用或不用氯化铵,以防止氯离子积累而加重盐害。 5、硝酸铵 硝酸铵简称硝铵,一般含氮量低于35%,但是该化肥使用时需防爆处理。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1 氨 (人教版化学必修1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

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2.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 3.2.2 氨与铵态氮肥(精讲优练课型)课时自测-当堂达标区 鲁科版必修1

氨与铵态氮肥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它是农业上常用的氮肥 B.工业上用H2和N2合成氨与自然界中放电时O2和N2反应都属于氮的固定 C.大型中央空调的制冷剂可用液氨 D.铵盐易溶于水,且可与强碱发生复分解反应 【解析】选A。NH3易挥发,故通常把NH3转化为铵态氮肥使用。 2.(2015·六安高一检测)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甲为无色,可由两种气态单质化合而成。在一定条件下,甲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乙;乙不溶于水,但能进一步与氧气反应生成丙;甲溶于水后其溶液的pH>7,丙溶于水后其溶液的pH<7。则甲和乙依次为( ) A.NH3、NO B.NO2、NO C.NH3、NO2 D.NO、NO2 【解析】选A。甲溶于水后,其溶液的pH>7,则甲为NH3,NH3能氧化为NO,且NO不溶于水,NO能氧化为NO2,故乙为NO,丙为NO2,所以A项正确。 3.下列操作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是( ) A.气体能使酚酞试纸变红 B.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气体与浓硫酸反应生成铵盐 D.气体与浓盐酸反应生成铵盐 【解析】选C。A、B选项所叙述的实验现象能证明被检验的是碱性气体,即氨气。NH3与挥发性酸所产生的气体接触时,能生成相应的铵盐,产生“白烟”,如与HCl、HNO3、HBr等气体接触都产生白烟。 4.(2015·盐城高一检测)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NH4Cl、HNO3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 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图中所涉及的盐类物质均可以与Ca(OH)2发生反应 【解析】选C。NH4Cl是常用化肥,而NaHCO3为小苏打,不能用作化肥,A错误;Na2CO3受热不易分解,B错误;图中涉及的NaCl与Ca(OH)2不反应,D错误;NH3能和N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8NH3+6NO27N2+12H2O。 5.(2015·泰安高一检测)试管中盛有少量白色固体,可能是铵盐,检验的方法 是( ) A.加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酚酞溶液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石蕊溶液 【解析】选B。铵盐和水混合不会产生氨气,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无任何变化,不能检验,故A 错误;将白色固体放入试管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湿润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色,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氨气,证明该盐中含有铵根离子,这是检验铵盐的方法,故B正确;氢氧化钠和氨水均是碱性的,均能使酚酞显示红色或使石蕊显示蓝色,如果氢氧化钠相对于氨水过量则会干扰检验,故C、D错误。 6.物质A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NaOH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B,按下图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蓝色喷泉;A与浓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气体C,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下图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四第二单元《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活动探究,使学生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与盐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实验、铵盐与碱的反应实验,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铵盐的性质,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通过氨气的尾气处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工业制法。教学难点:氨水的成分,产生喷泉的原因。 教法 学法 问题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 具和 媒体 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验用品 教学设计框架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 节 一 课 题 【提问引入】 1:你知道世界粮 食日是哪一天吗? 2:倡导光盘行动有什么意义? 【介绍】中国耕地占世界7%,要 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是 个大问题。而中国每年浪费的粮 食可以养活2亿人。 回答:10月16日,提倡节约粮 食,反对浪费。 分析以下信息,比较化肥对生产 粮食的意义: 1800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 生产0.73吨粮食。1978年开始 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 4.63

引 入【提问】作物生长需要补充的肥 料有哪些? 【介绍】常见的氮肥 【引导】氮肥的生产需要氨气。 阅读课本阅读课本P98页第一 段。 【板书】一、氨气的生产与性质 1、工业合成氨 【提问】你知道在合成氨工艺研 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 些?写出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介绍】他们在合成氨工艺研究 做出突出贡献分别获得1918年 和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 哈伯被称为天才与魔鬼,二战时 他研究化学毒气用语战争,是很 多无辜的人死于非命。哈伯在对 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犯 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吨粮食。 回答:氮肥、磷肥、钾肥。 认识常见的氮肥 阅读课本P98页第一段。 回答:哈伯与波施。德国的科学 家。 了解合成氨工艺的发展历史,认 识化学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大影 响,可以造福于人类;如果不正 当使用化学知识,那么给人类带 来的是具大的灾难。 环节二 实验探究阅读课本P98页第二段, 试描述氨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图片分析】液氨泄漏的现场, 处处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出现大 量的白雾,感觉冷飕飕的? 【设问】已经学习的二氧化硫, 我们曾经设计实验证明其易溶 于水的,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气 极易溶解于水呢? 【实验1】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 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 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橡胶塞。 阅读课本P98页第二段, 学生1:无色、刺激性气味、气 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极 易溶于水(1:700) 学生2:液氨气化吸收大量的热, 感觉冷飕飕。使环境中的水蒸气 冷凝为小水滴,出现大量白雾。 了解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观察 实验现象并分析。 N2 + 3H2 2NH3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学案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学案 、铵盐的物理、化学[学习目标] 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列举、描述、辨识NH 3 、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2.能性质及其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NH 3 、铵盐的性质和转化关系设计制备、分离、检验等简单实验的方案。3.能依据氨、铵利用NH 3 盐的性质,分析科学实验、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氨、铵盐的常见方法。4.能分别说明氨、铵盐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 1.氨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氨水的性质

(4)氨的用途 ①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13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②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14制冷剂。 2.铵盐 □ 15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1)物理通性: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16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a .NH 4Cl 受热分解:□ 17NH 4Cl =====△ NH 3↑+HCl↑。 b .NH 4HCO 3受热分解:□18NH 4HCO 3=====△ NH 3↑+H 2O +CO 2↑。 ②与碱的反应: a .固体反应:NH 4Cl 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2NH 4 Cl +Ca(OH)2 =====△ CaCl 2 +2NH 3 ↑+2H 2 O 。 b .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加热):

□20NH+ 4 + OH -===== △ NH 3 ↑+H 2 O。 c.稀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加热): □21NH+4+OH-===NH3·H2O。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氨的性质及应用 [交流研讨] 1.通常状况下,1升水可溶解700升氨气(已知通常状况下的V m=25 L·mol-1),得氨水

根据氮肥中氮素化合物的形态将氮肥分为铵态氮肥

根据氮肥中氮素化合物的形态将氮肥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凡是氮素以铵离子或气态氨形态存在的,就属于铵态氮肥,如液体氨、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凡是含硝酸根的氮肥就属于硝态氮肥,如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钙、硝酸铵等。而尿素以分子态形式存在,属于酰胺态氮肥。 硝态氮和铵态氮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他们施入土壤后的行为以及进入植物体内的代谢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植物氮源也各有利弊。 农业化学性 肥料施入土壤,与土壤、植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常被称为农化性质。首先,硝酸根带负电荷,不易被带负电荷为主的土壤胶体吸附;铵离子带正电荷,容易被土壤媳妇,不仅吸附在土壤表面,还可进入粘土矿物的晶体中,成为固定态铵离子,因此,硝态氮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移动性大,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也容易随雨水流失。而安泰但主要被吸附和固定在土壤胶体表面和胶体晶格中,移动性较小,比较容易被土壤“包存”。其次,不同形态的氮在土壤中会相互转化。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下,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尿素水解为铵态氮,铵态氮氧化为硝态氮。因此,早春低温季节尿素和铵态氮的转化比较慢,夏季高温季节转化快。在旱地土壤中硝态氮往往多于铵态氮,而在水田土壤中硝态氮很少。第三,在土壤湿度过大。通气不良和有新鲜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硝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还原成氧化亚氮,氧化氮和氮气,这种反硝化作用是硝态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硝态氮从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 因此,硝态氮肥适宜于气候较冷凉的地区和季节,在旱地分次施用,肥效快而明显,但不宜在高温、多雨的水田地区使用;铵态氮肥适宜于水田,也适宜于旱地使用,但适用于土壤表面或撒施于水田,氨挥发的损失较大。 简易识别肥料真伪的方法,概括为五个字“看、摸、嗅、烧、湿”。 一、看: (1)肥料包装。正规厂家生产的肥料,其外包装规范、结实。一般注有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登记许可证、商标、产品名称、养分含量(等级)、净重、厂名、厂址等;假冒伪劣肥料的包装一般较粗糙,包装袋上信息标示不清,质量差,易破漏。 (2)肥料的粒度(或结晶状态)。氮肥(除石灰氮外)和钾肥多为结晶体;磷肥多为块状或粉末状的非晶体,如钙镁磷肥为粉末状,过磷酸钙则多为多孔、块状:优质复合肥粒度和比重较均一,表面光滑,不易吸湿和结块。如:俄罗斯产三元素复合肥(16*16*16)和美国二铵。面假劣肥料恰恰相反,肥料颗粒大小不均、粗糙、湿度大、易结块。 (3)肥料的颜色。不同肥料有其特有的颜色,氮肥除石灰氮外几乎全为白色,有些略带黄褐色或浅蓝色(添加其它成分的除外);钾肥白色或略带红色,如磷酸二氢钾呈白色;磷肥多为暗灰色,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是灰色,磷酸二铵为褐色等,农民朋友可依此做大致的区分。 二、摸:将肥料放在手心,用力握住或按压转动,根据手感来判断肥料。利用这种方法,判别美国二铵较为有效,抓一把肥料用力握几次,有“油湿”感的即为正品,而干燥如初的则很可能是用倒装复合肥冒充的。此外,用粉煤灰冒充的磷肥,也可以通过“手感”,进行简易判断。

铵态氮肥

5.4化学肥料中的主角(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评价等第 教学基本要求:1.列举生物固氮、大气固氮、工业固氮的固定途径; 2.描述自然界中氮循环的简单过程; 3.理解氮分子结构及与其性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生物固氮、大气固氮、工业固氮的固定途径。 一、反馈练习:15min 1.氮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氮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结构式_________ ,因为分子中氮原子间叁键的存在,故而化学性质__________(填“稳定”或“活泼”)。与金属镁反应时生成___________(填化学式),表现出_________性(填“氧化”或“还原”);氮气与氧气反应时生成__________(化学式),表现出________性(填“氧化”或“还原”)。把态的氮元素转化为态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有、、等三种途径。 3.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合成氨工业可以提供大量的氮肥,是满足人类对粮食增长需求的非常 重要的化学工业。 (1)写出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民间有“雷雨发庄稼”的说法,其原理可用以下三个反应表示,试完成①、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 2NO + O2→ 2NO2③ 4.江西的“南丰蜜橘”享誉全国。某果农发现其种植的桔树出现生长迟缓、叶色淡黄的现象,经农技员诊断必须追加相应的复合肥料,你认为应选用: ( ) A.NH4H2PO4 B.NH4Cl C.K2SO4 D.CO(NH2)2 5.氮气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其根本原因是() A.氮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弱 B.氮原子半径小,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强 C.氮气是双原子分子 D.使N≡N断裂需要很高的能量 6.下列反应发生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 ) 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NO和O2反应生成NO2 C.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D.由NH3制碳铵和硫铵

氨与铵态氮肥

氨与铵态氮肥 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教案 【本节目标】 1、氨气的性质和制备 2、铵盐的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 【引题】多媒体播放氨气的应用视频,设问氨气具备什么性质?掌握性质,才能准确应用它。 一、氨气的性质 【实验】1、氨气与水的反应喷泉实验: 【学生观察回答】 描述操作: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胶头滴管中的少量水进入烧瓶 记录现象:烧杯内的水迅速喷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 【设问】思考: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喷泉:当挤压滴管的胶头,胶头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氨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迅速减小,形成内外较大压强差,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再问】红色是什么原因?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红色: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 结合形成NH3?H2O 。NH3?H2O 可以部分电离成NH 4+、和OH -, 所以氨水显碱性,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若换成HCL 气体,也会 产生喷泉吗?

【探讨】:氨水的成分是什么?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氨水成分:分子NH 3、H 2O 、NH3?H2O,离子:NH 4+、OH - 、H + 【设问】操作:体会喷泉实验,同时探究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 a 烧杯气密性好 b 、烧瓶内充满氨气(或杂质空气尽量少) c 、烧瓶要干燥 2、与酸的反应: 【实验】学生代表做氨气与盐酸,氨气与硝酸,氨气与硫酸的反应 【学生观察回答】 现象:有白烟生成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的HCl 气体和NH3气体反应生成NH4Cl 固体小颗粒。 【学生活动】书写方程式: 2NH 3+H 2SO 4 =(NH 4)2SO4、 NH 3+HNO 3= NH4NO 3、 NH 3+H +=NH 4+ 【设问】从化合价角度分析,氨气还会具备什么性质?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归纳】4 NH3+5O2 =4NO+6H2O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苏教版化学1 2014年6月第6版) 程桂香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一、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 态环境的影响。 2、讨论:合成氨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 3、讨论:自然界中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分析】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是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专题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常见金属及典型非金属元素(如氯、硫)及其化合物,且具备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会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这不仅是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的需要。另外,氨的学习还为后面的硝酸学习起铺垫作用,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那么从教材的安排结构上来看,教材首先介绍了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接着教材又通过设计实验介绍了氨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接下来,教材又具体介绍了铵盐的性质。教材最后补充介绍了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材的安排顺序体现了从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肥的整个过程,可以说,这样的安排顺序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初中就已经知道了氮肥对农作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铵根离子的检验,具备了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此外,在能力层面上,学生此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推理、实验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心理层面上,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有极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