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作者:刘珍银, 汪文胜, 吕晓飞, 尹相媛, 李珊珊, 王一, 邱士军

作者单位:刘珍银,吕晓飞,尹相媛,李珊珊,王一,邱士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广州,510515), 汪文胜(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州,510515)

刊名:

放射学实践

英文刊名:Radiologic Practice

年,卷(期):2012,27(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312640423.html,/Periodical_fsxsj201204004.aspx

椎管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椎管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椎管肿瘤根据发生部位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髓内肿瘤约占椎管肿瘤15%,常见有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椎管肿瘤60%,常见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膜瘤等。髓外硬膜外肿瘤占椎管肿瘤25%,多为转移瘤、淋巴瘤。 髓内肿瘤多发生于20-50岁,以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肿瘤节段以下的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和截瘫,肌张力和腱反射异常。 髓外硬膜内肿瘤多发生于20-60岁,病程较长,典型症状为神经根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感或感觉减退。随着症状的进展可出现瘫痪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髓外硬膜外肿瘤如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病程进展较快,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很快出现严重的脊髓压迫症。淋巴瘤常累及胸腰椎,主要表现为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以局部疼痛最为多见,逐渐出现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紊乱。 2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 可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椎弓根、椎体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椎弓根间距离增宽,椎旁软组织肿块等,偶见肿瘤钙化。 椎管造影 椎管肿瘤多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根据梗阻端的造影形态可区分肿瘤发生部位。 ①髓内肿瘤:引起局部脊髓梭形肿胀膨大,梗阻面呈大的杯口状; ②髓外硬膜内肿瘤:脊髓受压迫向一侧移位,肿瘤一侧蛛网膜下腔增宽,梗阻面为小杯 口状,代表肿瘤,另一侧因脊髓移位而使蛛网膜下腔变窄; ③髓外硬膜外肿瘤:压迫硬膜囊连同脊髓一起向一侧移位,脊髓两侧蛛网膜下腔均受压 狭窄,造影显示脊髓移位,两侧蛛网膜下腔狭窄呈刺刀状,如果是腰椎马尾水平的硬膜外肿瘤,则梗阻面多呈梳齿状或束柴状。 CT表现 平扫和增强扫描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作用不如脑肿瘤,椎管造影后行CT扫描可在横断面上显示肿瘤与硬膜外、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三者的关系,定位诊断更加准确。CT还能显示脊髓肿瘤本身的密度和形态,区分囊性或实性肿瘤,肿瘤钙化,脂肪瘤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显示肿瘤与椎体及椎弓的关系。有无椎体及椎弓根骨质破坏。

脊髓病变

一、急性脊髓炎 ①定义:各种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②病变部位:胸髓(T3~T12)最为常见,其次为颈、腰段。 ③临床表现:急性出现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早期常为脊髓休克,变现为四肢瘫或双下肢软瘫;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肌力恢复从远端开始,肌张力及腱反射逐渐增高。 注:总体反射——轻微皮肤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痉挛,伴小便溢出、出汗等症状。 (2)感觉障碍——脊髓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消失,感觉消失区上缘常有感觉过敏带。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休克早期表现为尿潴留,膀胱无充盈感(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反射恢复后,尿充盈至300~400ml时会自动排尿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4)上升性脊髓炎——感觉障碍平面在短时间内上升至高位颈髓,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和呼吸肌,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④诊断要点 (1)发病前1~2周有腹泻、上呼吸道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2)急性起病,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 (3)脑脊液检查符合急性脊髓炎的改变:压力一般正常,严重水肿时可升高;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可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的含量正常。 (4)CT、MRI检查可以除外其他脊髓病。 二、压迫性脊髓病 ①定义:一组椎骨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征。 ②病因:肿瘤、炎症、脊柱病变、先天畸形。 ③临床表现: (1)急性脊髓压迫症 多出现脊髓休克,表现为病变以下弛缓性瘫痪,各种感觉缺失、反射消失,尿潴留。 (2)慢性脊髓压迫症 1)早期根痛期——出现神经根痛,脊膜刺激症状。 2)脊髓部分受压期——表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 3)脊髓完全受压期——出现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④辅助检查: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22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 检查。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 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I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e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病率仅次于动一静脉畸形。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颅内IC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2例颅内型ICA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11~76岁。临床无特异表现,其中以运动和感觉障碍(8例)等为主要症状。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CT机使用飞利浦MX8000 dual CT扫描机,常规头颅轴位检查,层厚8-10mm。增强扫描对比剂用碘海醇,剂量1ml/kg体重,流率3.0 ml/s,注药后延迟18秒扫描。MRI检查使用东软SUPEROPEN 0.35 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采用SE序列,梯度回波等。MRI增强检查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2 mmol/kg体重,注药后即行常规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检查。成像参数:TlWI:TR 360ms,TE 11 ms;T2WI:TR 6090ms,TE 192ms,层厚5-9mm,间距1mm。 2 结果 8例CT增强扫描发现3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其余无强化。本组中1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为CT检查后又行MRI检查确诊,多数病灶表现为混杂Tl、T2信号,呈“桑葚状”,其中12个病灶在稍长T2信号周边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包绕,周边多呈长T2信号区。有5个病灶瘤周可见出血。增强后示病灶为不规则轻度强化,内部信号不均匀,多呈絮状、斑点状,但无明显占位效应,有1例周围脑组织有萎缩征象。 3讨论 3.1 发生与病理颅内型ICA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是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1],是由微动脉延伸出来的血流缓慢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窦构成,而且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瘤内血管窦的存在,窦间没有正常的脑组织,而有神经纤维分隔。血管窦壁由单层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组织学上缺少肌层和弹力层,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易发生出血。玻璃样变、纤维化、血栓形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多灶性脱髓鞘: 1.多发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脑和脊髓内发生多灶性脱髓鞘斑块为其主要表现。 1.1病理: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部分人有脑回轻度萎缩及脑沟增宽;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以侧脑室周围和小脑多见。显微镜检查:早期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形成斑点状软化坏死灶,可见格子细胞形成和轴索消失。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原纤维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0.1cm~4.5cm。病灶可新旧并存。重症、晚期患者可见脑室扩大,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脊髓萎缩改变。偶尔MS可伴胶质瘤,肿瘤起源于多发硬化的斑块。 1.2影像学:MRI T1加权像见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病灶,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陈旧性斑块呈等信号。由于多发硬化是少突神经胶质-血管髓磷脂复合疾病,因此有5%者,皮质和基底节亦受累,半卵圆中心的病灶可有占位效应。脊髓病灶呈长条形,与脊髓长轴走行一致,一般脊髓不增粗。T2加权像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质子密度加权像有利于显示靠近脑室边缘、脑干及小脑MS病灶。Gd- DTPA 增强扫描T1加权像急性脱髓鞘病灶强化,陈旧病灶无强化。MRI可判断MS的分期:MRI 显示病灶大小不变、病灶缩小或数目减少,则提示为缓解期;若病灶增大或数目增多,则提示病情加重。MRI还可用来随访治疗效果。 MRI平扫示双侧侧脑室周围及深部脑白质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A、B)呈低信号,T2WI(C、D)呈高信号,未见占位效应

脊柱及脊髓疾病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脊柱及脊髓疾病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A2型题 1.患者,男性,63岁,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下列陈述中不适当的是 A.可引起截瘫 B.可导致大小便失禁 C.早期可行按摩.牵引 D.早期手术 E.MRI可见脊髓受压 2.患者,女性,68岁。近2月来出现下肢麻木,行走困难,患者最可能患有哪型颈椎病A.神经根型颈椎病 B.脊髓型颈椎病 C.椎动脉型颈椎病 D.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E.混合型颈椎病 3.患者,男性,64岁,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人院第2天行颈椎病前路手术,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A.伤口出血 B.喉头水肿 C.术中损伤脊髓 D.引流液过多 E.植骨块脱落 4.患者,男性,30岁,诊断为腰椎问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第1天,患者应开始下列哪些锻炼A.腰背肌锻炼 B.直腿抬高练习 C.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D.转移锻炼 E.下床活动 5.患者,女性,36岁,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疼痛8个月,体检:右足底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未引出,小腿二头肌肌力减退,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椎管内肿瘤 B.末梢神经炎 C.腰椎滑脱 D.L4~L5椎间盘突出 E.L5~S1椎问盘突出 6.吴先生,38岁。不慎从5m高脚手架坠落,疑有颈椎骨折。搬运中错误的做法是 A.始终保持脊柱中立位 B.抱起患者轻放在硬板床上送医院 C.在头部两侧填塞布团限制颈部活动 D.搬运者步履平稳 E.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 7.糜女士,30岁。车祸后造成高位截瘫,现在下肢肌肉瘫痪,感觉减退,尿失禁,大便尚能控制,其截瘫指数是 A.1 B.3 C.2 D.5 E.4 8.某建筑工人,从高处坠落,腰背挫伤,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来院急诊检查见腰部不能活动,双侧腹股沟以下感觉.运动及反射消失。x线显示T12椎体压缩性骨折。入院后2h其双下肢功能逐渐恢复,该患者的脊髓伤可能是 A.脊髓震荡 B.脊髓受压 C.脊髓水肿 D.脊髓出血 E.马尾神经损伤 9.男性,60岁。从自行车上摔下,前额着地,伤后上肢肌力为0~Ⅱ级,下肢肌力为Ⅳ级,括约肌功能正常。X线检查无骨折,可见颈椎明显退行性变。该患者还需作首选检查是 A.头颅CT B.MRI检查 C.B超 D.ECT E.脊髓造影 10.女性,36岁。擦玻璃时不慎从二楼跌下,臀部着地,伤后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失禁,但两下肢感觉运动正常。该患者最可能的脊髓损伤类型是 A.脊髓震荡 B.脊髓受压 C.脊髓圆锥损伤 D.脊髓半切征 E.马尾神经损伤 11.男性,34岁,从高处坠落,感颈部疼痛,四肢无力2d,急诊人院,X线片示C5椎体压缩,C5~C6脱位。最首先要考虑且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A.石膏固定 B.急诊手术 C.枕颌带牵引 D.颈托固定 E.颅骨牵引 A3/A4型题 (12~13题共用题干) 王某,35岁。货车司机,车祸致脊柱骨折.脊髓损伤,腰以下瘫痪,l周前转入本院。患者意识清醒.大小便失禁。 12.该患者的护理问题不包括 A.尿失禁 B.社交孤立 C.自理能力缺乏 D.焦虑.恐惧 E.潜在废用综合征 13.该患者的尿失禁为 A.压力性尿失禁 B.充溢性尿失禁 C.真性尿失禁 D.急迫性尿失禁 E.假性尿失禁 A4型题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年'月第11卷第5期? 459* 博硕论坛?论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谷礫,滕艳华,姜文平,郭英瑜,于清太 作者单位!13/000松原,吉林油田总医院核磁科 作者简介:谷谦(1981-),女,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学。E-mail:15681248@https://www.doczj.com/doc/f312640423.html, [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 R 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〇〇9$1 ~ 2017-01该院收治的12例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 M R I表现。结果12例患者T I W I呈等及略低信号,T2W 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全部呈明显强化,病灶呈哑铃 状,边界清晰,颈内动脉受包绕,邻近脑组织受压,未出现水肿信号。结论M R I在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3806(2018)05 -0459 -03 doi:10.3969/j. issn. 1674 -3806.2018.05.14 MRI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cavernous sinus Depart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Jilin Oilfield Hospital,Songyuan 13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and to analyze t 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in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Methods M R I findings of 12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who were operated 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e showed equal and slightly low signal,and T2W I showed high signal. The results of enhanced scan showed obvious hancement ,lesions in dumbbell shape with clear boundary,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rapped,adjacent brain t compression,and no edema signals. Conclusion M R 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 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Key words]Cavernous sinus;Cavernous hemangioma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 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术前误诊率高,易导致术中 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术前进行准确的 诊断非常重要[1]。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证实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 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 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01 ~ 2017-01收治的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共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39 ~ 63岁,经手术确诊为海绵 窦海绵状血管瘤,均于术前进行MR头部平扫及增 强扫描。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单侧 视力减退、复视、面部麻木、头痛、眼球运动障碍、视 野缺损。1.2 MRI检查方法使用美国B E公司Signa HDx 3.0T MR扫描仪,HDNVHead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脑实质。常规行T1WI、T2W I 轴位扫描,部分患者进行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层厚 6 mm,层间距 1mm,视野 240 m m X240 mm。T1W I tra cor,TR3 000 ms,T E24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 320 x192,激励次数 1。T2WItracor,TR 4 800 ms,TE 100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 320 X224,激励次数1。随后行增强扫描,静脉注射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860002),0. 1m m〇l/kg,流速 2 ml/s,包括矢状面、冠状面、横轴面扫描。增强T1WI ta sag cor,TR3 000 ms,TE 24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320 x192,激励次数1。由2名经验丰 富医师共同阅片,对图像进行整理分析影像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