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享文献_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爱享文献_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爱享文献_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爱享文献_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文章编号:1001-

4918(2012)01-0099-104中图分类号:B844.3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

范翠英

孙晓军

刘华山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

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摘

要:以499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性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探讨其

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其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时间管理倾向不同因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感平衡,同时也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其消极情感。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8JAXLX007)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理论创新研究项目985ZB03资助.

通讯作者:刘华山,

E-mail :hsliupsycho@https://www.doczj.com/doc/ff12572384.html, 1问题提出

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是

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涉及到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等方面(黄希庭,张志杰,2001)。它既是个体对时间的态度、计划和利用等的认知特点,也是个体对时间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

回顾以往研究发现,虽然有关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揭示了某些相似的结论,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关于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差异问题,Macan ,Shahani ,Dipboye 和Phillips (1990)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擅长管理时间,

但两者在时间效能感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也有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存在相似的时间管理倾向(陈本友,张锋,邹枝玲,杨勋,黄希庭,2005;邓凌,陈本友,2005)。对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探讨。同时,

考虑到大学生的学习不仅具有自主性和自我约束性,也表现出一定的懒散性,且大学生拥有较充裕的时间,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时间管理问题对其大学阶段乃至整个人生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Jex 和Elacqua (1999)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作为一种调节变量,通过时间管理行为所形成的时间控制感,也就是个体通过自己诸如计划、安排、设定优先级等一系列时间管理行为的完成所形成的时间控制的自信心,

能够缓和压力源和工作紧张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时间管理的好坏可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邓麟,2001)。在众多关于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中,研究者也证实,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并且能有效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和学业成绩等(Ranjita &Michelle ,2000;William ,2003)。而国内的研究中,虽然对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因素作了一些探讨,但对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关系一直缺乏深入的探讨。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体现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虽然从相关的个人内在特点和外在环境特点两个方面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Desjardins ,Zelenski ,&Coplan ,2008;Libran ,2006;Steel ,Schmidt ,&Shultz ,2008;杨慧芳,郭永玉,2008;耿晓伟,张峰,郑全全,2009;曾晓强,2010;李志勇,吴明证,2010),但是,对于如何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具体行为层面的研

9

9

究较为缺乏。时间管理倾向属于比较具体的人格倾向,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因为缺乏科学的时间安排,学习效果较差,导致情绪紧张,进而影响其生活的主观感受特别是主观幸福感。研究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助于探索大学生时间相关的自信心、缓解压力,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虽然大五人格、社会支持和时间管理倾向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但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时间管理倾向更具可塑性,如国内研究者发现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可以显著改变个体时间管理的倾向,而且这种效果可以持续到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八周以后(石国兴,郭世魁,魏瑞丽,2010)。因此,探讨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与干预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通过对大学生的实际调查,考察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旨在为培养大学生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倾向、改善其主观幸福感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的选定

采用整群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某师范大学5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21份,得到有效问卷499份,回收率为96.00%。其中,女生327人,男生172人;大一学生125人,大二学生152人,大三学生115人,大四学生107人。

2.2研究工具

2.2.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ATMD)量表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简称ATMD)由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编制,共44个项目,分为三个分量表,即时间价值感分量表(10个题项)、时间监控观分量表(24个题项)和时间效能感分量表(10个题项)。量表按5点等级记分,得分越高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63,0.83和0.56。

2.2.2幸福感指数(IWB)量表

IWB量表(Index of Well-Being)由Campbell等编制,主要测量被试当前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由8个项目组成,权重为1;生活满意度问卷,1个项目,权重为1.1。量表按7点等级记分。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之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本研究中,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73,量表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2.2.3情感平衡(AB)量表

AB量表(Affect Balance)由Bradburn编制,共10个项目,是一系列描述被试“过去几周”感受的是否题,包括积极情感(5个项目)和消极情感(5个项目)两部分。对积极情感项目回答“是”的记1分;对消极情感项目回答“否”的也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方法是以积极情感分减消极情感分,再加上一个系数5,总分为1 9分。本研究中,积极情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消极情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2.0和AMOS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

3.1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年级和性

别差异

分别以时间管理倾向各因子和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为因变量,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采用MANOVA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见表1和表2)。结果表明,无论是时间管理倾向还是主观幸福感,年级和性别的交互效应、年级的主效应以及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著,说明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表1时间管理倾向年级和性别差异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

ΛF df p 年级0.930.673,4650.784

性别0.960.931,4650.462

年级*性别0.971.123,4650.29注:Λ表示Wilks’Lambda检验值,下同.

表2主观幸福感年级和性别差异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

ΛF df p 年级0.990.873,4650.711

性别0.99 1.111,4650.339

年级*性别0.93 1.0043,4650.381

3.2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相关矩阵

从表3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具体来说,时间管理倾向各因子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各因子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主观幸福感指数(IWB)、积极

001

情感和情感平衡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情感

得分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表3

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间的相关矩阵(N =499)

1

2345678

1.时间价值感 1.00

2.时间监控观0.40**

1.00

3.时间效能感0.36*

0.64*

1.00

4.时间管理总分0.64

**

0.94**

0.79**

1.00

5.幸福感指数0.14**

0.32*

0.32*

0.32*

1.00

6.积极情感0.10*

0.24**

0.27**

0.24**

0.54**

1.00

7.消极情感-0.12*

-0.26*

-0.29*

-0.26*

-0.54*

-0.97*

1.00

8.情感平衡

0.11*0.25

**

0.28

**

0.25

**

0.54

**

0.99

**

-0.99*

1.00

注:*p <0.05,**p <0.01,下同.

3.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为考察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不同因子对主观幸

福感各指标的预测作用,

分别以主观幸福感的各因子(主观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

衡)为内源观测变量,以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为外源观测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

。图1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分析结果(图中各相关系数见表3)

表4

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

SEM 分析结果(62个项目,N =499)

χ2df χ2/df RMSEA GFI IFI CFI NNFI 342.59

87

3.94

0.077

0.906

0.911

0.912

0.909

由表4可知,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表明数据较好地拟合了模型。由最终模型可知,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价值感因子不能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各因子,而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因子则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其中,时间监控感因子只能显著预测幸福感指数因子,而时间效能感则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所有因子;通过比较时间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预测作用来看,其对幸福感指数的预测作用更强(路径系数为0.224),对情感平衡的预测作用相对较弱(路径系数为0.166)。

4

讨论

4.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年级、性别差异

与以往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陈本友,张锋,

邹枝玲,杨勋,黄希庭,2005;邓凌,陈本友,2005;付爱兵,2010;张永红,2003),本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总分还是时间价值感、

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均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众所周知,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是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黄希庭,张志杰,2001)。当今社会对男生和女生的要求基本相同,

比如对时间进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男女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趋于一致,求职压力使得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而时间管理倾向

1

01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作为一种跟个人工作绩效和能力等相关紧密的人格特质和能力,对于两性具有相同的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时间管理倾向本身不具有明显的性别角色色彩,同时,可能由于社会称许性的存在,男生和女生在自评时都倾向于表现出较高的时间管理倾向,因此男生和女生在各维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但是也有研究者发现了不一样的结论。国外学者Macan等人(1990)的研究表明两性在时间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时间管理行为量表的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在行为上比男性更擅长管理时间。国内研究者只在时间监控感中的计划、反馈性两个子维度及时间效能感中的时间管理效能子维度上差异显著(魏俊彪,王体明,胡春博,2008)。这种研究结论上的不一致可能既与被试群体的特质差异有关,也受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文理科高校的培养氛围的差异、社会文化的差异等等。

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格特征,国外以往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Wessman(1973)认为个体的时间经验以及在时间背景中安排和构建其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基本的人格特征。既然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人格特征,那么可以认为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在各种不同情境中可以重复出现的个体行为特点(黄希庭,张志杰,2001)。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大学四年内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不存在年级差异的原因,且以往类似研究也未发现年级差异(刘建平,熊月娥,2009)。

此外,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也不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以往关于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的研究基本支持这一结论。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甚至是社会要求的改变使得男生和女生在能力和性格方面都越来越趋于一致,甚至表现出双性化人格。他们面临的生活环境和压力事件也十分相似。并且本研究被试皆来自师范院校,其中不乏免费师范生,被试的同质性相对较高,因此在整体范围内不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当然也有少数研究发现了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认为女生的幸福感高于男生(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2003),具体是何种原因导致这种结论上的不一致,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相应的情感指标,而时间价值感则不能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其中时间监控观只能显著预测幸福感指数因子,而时间效能感则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所有因子,并且其对幸福感指数的预测作用最大。由此可见,时间效能感是主观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之一,且以往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发现(付爱兵,2010)。张志杰(2005)认为时间管理的好坏尤其是时间效能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李儒林,胡春梅,田川,代成书(2006)的研究表明时间效能感是预测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最好指标。深入辨析时间管理倾向的各维度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预测关系的含义。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利用和运筹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自身的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自我评估的时间管理满意度构成了自我满意的重要成分,对自己利用时间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是否感到幸福(Diener,1984)。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时间安排和管理有信心、感到满意的人,更有可能感到幸福和体验到积极情感。以往研究揭示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感存在密切的联系,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1977),时间效能感是时间管理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刘建平和熊月娥(2009)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时间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适应能力,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及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佟月华,200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时间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密切联系。

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它是一系列外显的监控活动,并且受时间效能感的制约。时间监控观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指数但是不能广泛预测其他情感因子。而时间价值感则不能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从个体意义来说,看重时间的人很可能并不是感到幸福和轻松的个体;而从群体意义上来说,珍惜时间、看重时间并不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也不能增加人们的积极情感体验(Diener&Eunkook,1999)。时间价值感主要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的重视程度,属于价值观或个人信念的范畴,抽象性的特征可能导致这一不显著的结果。综合以往研究可以推测,时间效能感作为主观感知到的时间控制感和管理的自信心,它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联系十分紧密,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201

2012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期

更加敏感,因此,时间效能感的预测力最显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最广泛。时间管理倾向各因子的预测作用揭示出时间管理倾向的不同成分对大学生的主观感受可能存在不同的影响,部分时间管理倾向成分虽然不能够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因子,但是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通过某些中介变量,时间管理倾向可能与主观幸福感发生间接的联系。例如,不同的时间管理倾向的成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模式存在不同,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直接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分别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归因的作用间接影响学业成绩(黎兵,杨嘉乐,2004)。

综上所述,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有一定调节功能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绪,降低其负性情绪,进而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并且能够使大学生增加自我价值感,帮助其以一种更积极和健康的心态适应学习和生活。那么如何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呢?本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提示是,在注重提高时间管理技能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时间效能感。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管理倾向三维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在转变时间价值观念、改善时间管理技能的同时,着重帮助学生建立控制时间和支配时间的自信,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对时间管理的信心和效能感。只有时间管理自信心高的个体才更有可能主动地管理时间,从而使运用时间的能力与时间管理的自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外研究表明时间管理技能确实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Zimmer&Weinstein,1994),丁红燕(2007)的研究指出时间管理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提高团体成员的时间管理倾向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间接改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借助团体辅导的方式,个体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改善时间管理效能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论

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其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时间管理倾向不同因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感平衡,同时也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其消极情感。

参考文献: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3),191-215.Britton,B.K.,&Tesser,A.(1991).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3(3),405-410.

Diener,E.,Eunkook.M.S.,Richard,E.,et al.(1999).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25(2),276-302.

Desjardins,J.,Zelenski,J.M.,&Coplan,R.J.(2008).An investigation of maternal personality,parenting style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4,587-597.Diener,E.(1984).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95(3),542-575.

Jex,S.M.,&Elacqua,T.C.(1999).Time Management as a moderator of relations between stressors and employee strain.Work&Stress,13(2),182-199.

Libran,E.C.(2006).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9,38-44.

Macan,T.H.,Shahani,C.,Dipboye,R.L.,&Phillips,A.P.(1990).College students’time management:Correlation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4),760-768.

Ranjita,M.,&Michelle,M.(2000).College students’academics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on their anxiety,time management,and leisure satisfa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16,41-45.

Steel,P.,Schmidt,J.,&Shultz,J.(2008).R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134(1),138-161.

Wessman,A.E.(1973).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im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37,103-114.

William,E.K.(2003).No time to wor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ry,time structure,and time management.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5,1119-1126.

Zimmer,B.J.,&Weinstein,C E.(1994).Self-regulating academic study time:A strategy approach.In:Schunk D H,Zimmer B J,Eds.Self-regulating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 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New Jersey:Lawrence Erlaum,181-189.

陈本友,张锋,邹枝玲,杨勋,黄希庭.(2005).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3(3),307-308.

丁红燕.(2007).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邓凌,陈本友.(2005).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10),659-661.

佟月华.(2004).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4,171-174.

耿晓伟,张峰,郑全全.(2009).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心理发展与教育,1,97-102.

301

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付爱兵.(2010).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5(8),81-84.

黄岗,秦启文,张永红.(2009).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32(1),170-172.

黄希庭,张志杰.(2001).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心理科学,24(5),516-518.

黄希庭,张志杰.(200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33(4),338-343.

黎兵,杨嘉乐.(2004).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4(92),67-71.

李儒林,胡春梅,田川,代成书(2006).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中国临床康复,10(46),67-69.

李志勇,吴明证.(2010).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3),346-348.

刘建平,熊月娥.(2009).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心理学探新,3,69-73.

石国兴,郭世魁,魏瑞丽.(2010).团体心理辅导改善教师时间管理倾向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33(3),747-749.魏俊彪,王体明,胡春博.(2008).大学生时间管理化碳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3,99-101.

杨慧芳,郭永玉.(2008).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3,58-64.

张永红.(2003).大学生心理健康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6(3),568-569.

曾晓强.(2010).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6,641-649.

张兴贵.(2003).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张志杰.(2005).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学习满意度:中介作用分析.心理科学,28(3),566-568.

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邓麟.(200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学,24(6),649-653.

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200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1(2),105-107.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AN Cui-ying,SUN Xiao-jun,LIU Hua-shan

(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CCNU),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430079,China;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Hubei Province,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499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by 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index of well-being scale,affect balance scale.Results suggest tha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is significant,and the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are not significant.Undergraduate student’s time supervision and time effect feeling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significantly,time effect feeling can positively predict positive feeling and affective balance significantly,meanwhile,negatively predict negative feeling significantly.

Key words:undergraduate students;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subjective well-being

401

2012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期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成果,目的在于总结经济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发展线索和成果,为中国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文章重点讨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效用和偏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偏好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幸福感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偏好 自从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的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大量出现,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向前发展。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转向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与差异。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者影响幸福感的偏好如何形成。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但大都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幸福感。因此,系统总结与评述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收入、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消费者通过选择行为来最大化其自身福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福利与更强的幸福感。但是,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时点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幸福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Easterlin,200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这种弱的关系表现在他们之间相对的系数以及系数的拟合度比较低(Rojas,2005),新古典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对此,部分经济学家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解释。Easterlin(1995,2001)和Senik(2004)等学者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该假说认为,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建立在个人的预期和比较变化上。假如一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其他人的收入也增加,那么绝对收入的增加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甚微。罗楚亮(2005)利用我国的数据研究表明,收入预期对城市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Frank(2005)提出了炫耀性消费陷阱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拥有炫耀性商品时,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幸福感比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种商品,该商品作为炫耀性商品的功能将逐渐丧失,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效应也逐渐消失这样。这就迫使人们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能为其带来为更高收入的活动中以获取新的炫耀性商品,而对能给他们带来更高幸福感的活动(例如休闲)往往分配较少的资源。社会的依赖性可能导致人们追逐更多的炫耀性商品,而较少的追逐非炫耀性商品。因此,使得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缺乏强相关联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大学生如何有效进行时间管理

大学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等。大学中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实课余时间、发展自我的条件。卢梭曾说过:“生活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所以我们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好每一分钟。 时间管理是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计划与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能否有效地实现对时间的管理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一个成熟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效率。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是大学生建立深厚知识基础,获得良好知识储备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不断塑造自我、修正自我以期获得更好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对大学生而言,如何管理时间是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及大学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干预,教会大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与技巧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现在大学生存在着目标缺失、发展路径不确定、时间利用的计划性差、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浪费时间的现象严重等现象。48%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时间管理倾向,22%较弱,28%一般。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每天、每周的日程。%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惜时,只有%认为自己能惜时切效率较高。仅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利用琐碎时间,而%则认为不能。综上可知,现在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和利用情况不容乐观。 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当然,我们还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才能使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 我们可以做的有1.抓紧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时间 2.培养每天在固定时间学习的习惯3.根据自己的喜好,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做一个月计划,然后在把这个月要干的事合理的分到每一周里,作出周计划,把它们贴在墙上,时刻提醒你,随时回顾目标。4.及时在课后整理资料并温故知新5.给自己留一些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参加课外活动。为学校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平衡学习与社会实践。等等。 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满意度,改善人际关系,还可以减少紧张与焦虑。学会时间管理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不顾估量的作用,大学阶段重要的不是教给我们多少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习的能力。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制定的一系列的目标,培养自己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 时间的安排和利用率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时间给我们带来的作用。大学这个阶段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多得的黄金时期,只有学会有效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时间,才能让我们在大学四年里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和参与各项活动,不让自己后悔曾因没时间而错过一些难得的机会,为自己的大学书写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1】张小方<大学生时间利用状况的社会学分析>----对北京市七所高校本科生的调查研究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010 级 本科课业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论文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专业:会计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4 月

摘要 时间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与管理。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时间管理策略作为资源管理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运用是个人赢得胜利的关键。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成长问题。已有的研究揭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可能与其主观生活感受存在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将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及大学生活质量,也是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掌握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Time is a kind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but can the effective use and 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tendency is individual in use time show on the wa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has the multi-dimension and multi-leve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by the time value sense, time monitoring view and time efficiency are formed. Tim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resources, as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in career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develop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 skills. In today's society more and more competition, and tim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s a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main component, can effectively use is the key to victory.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is important in college life growing problem.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veals the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subjective life feelings may is closely linked.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university life quality, and also their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must master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

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 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以南京市大学生为例 摘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成长与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并且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南京市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水平起到正向预测的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 Abstract:The status of the college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sareflectionof thequalityof university life,their physical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irgrowth and development hasapositive impact,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 ewell-beingresearch hasthevital significanc e.There isa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ndhas important influenceon subjective well-being. Collegestudentsin nanjing city asthe object,this study examined students'self-efficacy andtheclos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there isa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and self-efficac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havetheeffectof forward prediction. Sel f-efficacy is higher,thehigher the level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调查研究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调查研究 1 摘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是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具有不变性、无存贮性和无替代性,但却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时间的管理水平,编制了大学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调查量表。以了解学生对自己时间的掌握以及利用。 Abstract: the science reasonable use time moder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character. Tim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it has no denaturation, no storage sex and no alternative, but can carry o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s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llege student on time management level, compiled the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urvey sca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 to grasp their time and use. 2 关键词: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倾向 3 引言: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黄希庭,张志杰)本问卷分为时间价值感(个人取向的时间价值感)、时间时间监控感(设置目标、时间分配)和时间效能感(时间管理行为效能)。根据结果分析量表的信度、效度。 4 前言 虽然心理学家对于诸如时间态度、时间经验和时间结构的研究也反映了个体利用和支配时间的一种行为倾向,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时间管理的概念及其结构。例如,Wessman把个体时间经验划分为三个维度:近期的时间压力、长期的个人方向和时间利用。Bond和Feather认为时间结构反映了个体对时间有组织、有目的的使用程度的知觉,并把个体的时间结构划分为目的感、有结构的常规行为、当前定向、有效组织和坚持性五个维度。 我国对于时间管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我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人格倾向,可称之为时间管理倾向。 4.1 研究目的 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是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具有不变性、无存贮性和无替代性,但却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本研究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参考国内的一些文献,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有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问卷调查报告(附问卷) - 百度文库 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 问 卷 调 查 报 告 目录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1) 二、调查内容(1)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情况(1) 四、调查数据及分析(1) 1.作息时间安排不当(2) 2.对时间管理的认知不足(2) 3.大部分学生的计划不明确(3) 4.计划实施过程中,造成时间的不必要浪费(4) 5.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4) 6.周末生活安排不合理(5) 7.导致不能合理利用时间因素多(5) 8.大学生活满意度总体不高(5) 9.对时间管理软件的看法(6) 10.对时间管理类书籍的看法(6) 11.对时间管理教育的看法(6) 12.对时间管理课程的期望(7) 五、结论与建议(7) 1.良好的习惯是一种个人竞争力(7) 2.常用的时间管理工具(7) 附:关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调查问卷样板(9)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时间是一种无形资源, 没有伸缩性,不可逆转,也不可代替,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与管理。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时间管理策略作为资源管理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运用是个人赢得胜利的关键。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将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及大学生活质量,也是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掌握的能力。作为即将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的培养已成为各项资源管理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有效的时间管理,会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经受得住环境与他人的考验,成为一个真正优秀卓越的人。 浪费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时间具有不可逆性,面对流逝的时间,我们只有后悔,却无能为力。在这个高效的社会,我们必须注意时间的投入与产出,做到价值最大化。大学是职场的前奏曲,合理地利用和安排时间成了能否实现大学职业目标的关键。 时间管理非常重要,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们在时间管理上又做得怎样呢?他们对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时间管理满意吗?他们又是否认识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时间管理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于2014年4月进行了一次旨在了解大学生时间管理情况的调查。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同学者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很多学者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一、生活事件概念的界定 霍尔姆斯( T·H·Holmes)和瑞赫(R·H·Rohe)认为生活事件是造成人们生活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付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在李心天编著的《医学心理学》(2002)一书中,“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是测量应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国学者李月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2008)中指出: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 包括正性( 积极) 和负性( 消极) 两种。具体表现为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正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个体的情绪情感产生愉快体验, 促进其情绪向积极方面发展。负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个体产生不安、消沉、焦虑等情绪情感体验, 影响个体的情绪向消极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生活事件足以使绝大多数人改变其熟悉的生活方式。笔者更倾向于我国学者李月的观点,即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 包括正性( 积极) 和负性( 消极) 两种。 二、心理健康内涵的界定 心理学家H.B.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国内学者刘艳(1996)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张承芬(1997)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我国台湾学者黄坚厚(1976)认为心理健康有4条标准:乐于工作;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自身具有适度的了解;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王登峰(1992)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不一,每个定义都强调了心理

关于有效时间管理论文范文

关于有效时间管理论文范文 在这个喧嚣忙碌的世界里,我们似乎永远无法拥有足够的时间。事实上,也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时间可供我们利用。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只有那么多个小时可以用来谋生、工作和享受生活。 在一项令人有些手足无措的项目中遭遇挫折时所浪费的每一分钟,就相当于从我们分配用来享受生活的时间中扣除一分钟。其实工作本身就事要给我们带来喜悦,即成就感,工作做得好,得到认可的满足感包括经济报酬在内能使我们更加享受生活。少一点压力,多一些信心,减少了挫败感,增加了成就感,这些好处都源于管理好时间。 美国管理学者德鲁克认为,有效的时间管理主要是记录自己的时间,以认清时间消耗在什么地方;管理自己的时间,设法减少非生产性工作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由零星而集中,成为连续性的时间段。其实,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我们希望做的事情,以及我们希望避免的事情。 例如,我们希望做的事情可以包括:更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 在可利用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感觉更轻松,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时间; 对我们用在工作中的时间进行平衡,以便我们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生活。 我们希望避免的事情包括:浪费时间; 忘记做重要的事情; 忙于满足期限要求; 参加会议时迟到; 感到有压力,事情失去控制。 如何实现时间管理呢?我们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原则一:设定目标 通过设定目标,你就会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无论是对工作、学习还是娱乐,明确目标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目标,你就会无所适从,对出现的机会和问题反映失常,也无法判断它们对你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会有什么影响。 你有宏伟的计划吗?在人生的某一特定阶段,人们会容易认识到自己需要一个总体计划。比如:在上大学或者毕业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在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在哪里就读,读什么专业或者从事什么行业。一旦开始了自己的事业生涯,人们就会很容易只顾忙于谋生、结婚、养家,而制定“宏伟计划”的阶段似乎已经过去了。其实没有过去!无论你长到多大,你都可以设定每天、每周、每年甚至更长的目标指引你前进的方向。这么做并不是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只着眼于未来而不会关注现在的人,它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设定目标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经营现在的时间和生活。 原则二:要主动,不要被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钱晓英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心理健康状况必然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大学生正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迈进,由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大学阶段是人格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幸福感这一话题也颇为重视。本文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出发,针对现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其主客观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对策。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有助于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不同维度的影响,对于分析、预测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协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构成,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认知评价。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的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认知评价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综合判断,通常用生活满意度来表示。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各种因素对构成主观幸福感及其不同维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国外学者针对主观幸福感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国内对于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特定大学生的研究也为数不多。 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主观性,是指它的评价完全依赖于个体的标准,即评价者主观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的标准。(2)稳定性,是指主观幸福感测量的是长期而非短期的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反应,不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3)整体性,是指它是一个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物质的满足还是父

积极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2001年4位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 Cullough)都是因他们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而获奖。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方面,在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Hillson和Marie (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而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Salovey 和同事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George Vaillant(2000)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这些研究者都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

时间管理论文

时间引言: 大学的时间是我们人生最关键的时段。进入大学是一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在大学里我们不是一味的为高考的几门科目而忙碌,而是有了更多的活动和按排,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安排时间除了做一个时间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轻重缓急”。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例如,我认为这篇文章里谈到的各种学习都是“重要的”,但它们不见得都是老师布置的必修课业,采纳我的建议的同学们依然会因为考试、交作业等紧急的事情而荒废了打好基础、学习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大学生必须要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那些对自己一点帮助都没有的娱乐中。我认为,大学生一定要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义并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事情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 时间管理的重要意义: 正如邓拓所说“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我们应将时间当作最美好最宝贵的财富,用这笔财富进行一项项人生的投资来充实和完善自己实现我们的自我价值。 李开复在“第四封信”中曾说:“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