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03-14考研真题总结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03-14考研真题总结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03-14考研真题总结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03-14考研真题总结

名词解释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10)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和数量不等的固态烃类和非烃类物质。(12、04)06-石油主要由碳、氢、氧、硫、氮等元素组成。其中主要是碳和氢,他们的元素组成一般为碳含量介于80%-88%之间,氢含量介于10-14%之间。

3.高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的原油。(关于高硫原油和低硫原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陈昭年2005版本身有两种百分比分类)

4.低硫原油:含硫量小于1%的原油。

5.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6.石油的粘度:是反映石油流动难易程度的物理参数,实质上是反映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的大小。

7.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石油中只有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具有荧光性。

8.石油的旋光性: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9.天然气(广义):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气体。(狭义):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10.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13)

12.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于气中,呈单一的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11)

13.凝析油气藏:凝析气被采出后因地表的温度压力降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之为凝析油气藏,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14.油溶气:任意油藏内总是溶有数量不等的天然气,称之为油溶气。

15.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的基质表面,在煤层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或溶解气。)(06)

16.致密地层气:主要指致密砂岩和裂缝性含气页岩中的天然气,广义的致密地层气还包括煤层气,统称为非常规天然气。

17.伴生气(狭义):仅指油气藏中的气顶气和油溶气,广义上还包括油气田范围内分布于油藏及油气藏之间或其上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气藏气。(04、07)

18.非伴生气:指那些与油气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工业价值,以天然气占绝对优势的气藏气。

19.湿气:C+2>5%的天然气。

干气:C+2<5%的天然气。

20.天然气的相对密度:是指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或者说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同体积的天然气与空气质量之比。

21.油田水:广义上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上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相互联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14)(分为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13)

22.吸附水:成薄膜状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在一般的温压条件下不能自由运动的油田水。

23.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只有当作用于水的力超过毛细管力时才能运动的油田水。

24.自由水: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油田水,也称重力水。

2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层相接触,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

2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12)

27.同位素分馏作用:物质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其组成元素的同位素发生变化、转移或分离,或者说是在同位素比值不同的两种物质间进行的同位素分配作用。

28.同位素效应:物质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中,由于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外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叫同位素效应。

29.同位素类型曲线:把原有不同组分的δ13C值变化连成曲线,称为碳同位素类型曲线。

30.临界温度: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31.临界压力:临界温度时,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32.热值: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

33.沉积水:沉积物堆积过程中充填于沉积物颗粒间隙并保存其中的水

34.渗入水:来源于大气降雨时渗入到浅处孔隙、渗透性岩层中的水

35.深成水:特指来源于地幔及地壳深部的高温、高矿化度、饱和气体的地下水,包括初生水、岩浆水和变质水。

36.成岩水:来源于矿物成岩转化脱出的结晶水(结构水)和有机质演化伴生的水。

37.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38.油气苗:液态石油和天然气的地面露头

39.油矿物:石油氧化或热变质过程中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有机矿物叫石油沥青矿物,简称油矿物。

第三章

40.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在其中储存并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是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存的场所,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05)

41.储集层的孔隙性:指储集层孔隙空间的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42.孔隙度: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43.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称为总孔隙或绝对空隙)和岩石体积之比。

44.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45.流动孔隙度: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07)

46.储集层的渗透性: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47.渗透性岩石: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较快的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

48.非渗透性岩石: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速度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称之为非渗透性岩石。

49.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一定的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50.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03、06)

51.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52.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10)

53.毛细管压力曲线(压汞曲线):在不同的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的孔隙系统中,根据锁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汞饱和度的压力曲线。

54.排驱压力:是指压汞试验中共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

55.饱和中值压力:是指非润湿相的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与饱和中值压力相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称为中值半径。

56.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57.油、气、水的饱和度:储集层的孔隙油、气、水充填,油、气、水的含量分别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饱和度。

58.原生孔隙:是指在沉积时期或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空隙,主要是粒间空隙。

59.粒间空隙:碎屑颗粒支撑的碎屑岩,在颗粒之间未被基质充填,胶结物含量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

60.机械压实作用:是指在上覆沉积附和作用下岩石逐步致密化的过程。

61.压溶作用:是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相互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62.胶结作用:是碎屑颗粒相互连接的过程。

63.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烃类流体向上逸散的岩层。(07、12、14)

64.区域盖层: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性岩层。

65.圈闭盖层:直接位于圈闭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性岩层,又成为局部盖层。

66.隔层: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性岩层。

第四章

67.油气圈闭: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透性遮挡联合封闭的油气低势区。

68.油气藏:是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在一个油气藏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界面,也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69.工业性油气藏:如果圈闭中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即有工业规模,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70.非工业性油气藏:如果圈闭中油气聚集的数量不够大,没有开采价值,即没有工业规模,就成为非工业性油气藏。

71.圈闭的有效容积:圈闭能够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等(06)

72.闭合度: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圈闭可能容纳油气的最大高度。

73.溢出点:圈闭能够容纳油气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要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溢出,是圈闭内有其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08)

74.闭合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所交切构成的闭合区的面积。(09、13)

75.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具有工业性产油气能力的那一部分储集层的厚度。

76.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储集层中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08)

77.油气藏高度:指油气藏顶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正交距离。

油藏高度:若有气顶时,油水界面和油气界面之间的正交距离。

气顶高度:油气藏顶点到油气界面的正交距离。

78.含油气边界:通常把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底界面的交线称作含油气边界。其中与含油气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油气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气边界。

79.含油气面积:有相应的含油气边界所圈闭的面积,通常之外含油气面积。

80.气顶:在油气藏中存在游离气时,油、气、水按密度分异,气总是占据圈闭的顶部,称为气顶,油居中间,水在最下面,在这种情况下,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为油环。

81.油气藏的驱动力:油气藏中的油气流到井口必须有一定的压力,这种驱动油气流出油层并经井筒达到井口的动力称之为油气藏的驱动力。

82.构造圈闭:凡是储集层的顶面发生局部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14)

83.构造油气藏:在构造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烃类流体后,称为构造油气藏。它可进一步分为: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刺穿油气藏。

84.背斜圈闭:储集层顶面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四周倾伏的背斜,其上方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而底面和下倾方向被具有高油气势面的水体或其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的闭合低势区。

85.背斜油气藏:单一背斜圈闭内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就成为背斜油气藏。

86.断层圈闭:凡是储集层的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87.断层油气藏:单一断层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88.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的控制下,裂缝性储集层被非渗透性岩层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

89.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在裂缝性背斜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成为裂缝形背斜油气藏。

90.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刺穿沉积岩层时,使储集层发生变形,并直接以刺穿岩体遮挡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91.刺穿构造:是指地下深处的岩体侵入到上覆沉积岩中而形成的构造。

92.刺穿油气藏:在刺穿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即成为刺穿油气藏。

93.地层圈闭:凡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变化,被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94.地层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地层层序产生沉积中断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称为地层圈闭,在其中聚集了工业性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即成为地层油气藏。(03)

95.岩性圈闭:凡是储集层因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其四周或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11)

96.沉积圈闭: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因岩性变化所造成的岩性圈闭。

97.透镜型岩性圈闭:储集层四周均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98.上倾尖灭性岩性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99.成岩圈闭:在成岩、后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性圈闭。

100.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中的工业性油气聚集。(07)

101.不整合圈闭: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并被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102.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圈闭中聚集的工业性油气。

103.潜山油气藏:是指位于区域不整合面之下较老地层的凸起含油气体。根据潜山的成因和形态可分为: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104.基岩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

105.礁型圈闭:是指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礁体,上方和四周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106.礁型油气藏:礁型圈闭中聚集了工业性的油气后就成为礁型油气藏。

107.沥青封闭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岩层是由沥青组成的。

108.沥青封闭油气藏:沥青封闭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就成为沥青封闭油气藏。

109.水动力圈闭:凡是因水动力形成倾斜或弯曲的等油气势面,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

110.水动力油气藏:水动力圈闭中聚集了工业性的油气后成为水动力油气藏。

111.复合圈闭: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因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112.复合油气藏:复合圈闭中聚集形成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形成复合油气藏。

113.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凡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由任一种构造和地层因素联合封闭所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

114.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在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就形成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115.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同103。

116.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同104。

117.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同103。

118.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同104。

119.水动力—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同103。

120.水动力—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同104。

第五章

121.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13、07)

122.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5)

123.Ⅰ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藻质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原始H∕C原子比高,一般为1.5—1.7,而O∕C原子比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其热失重为65%,生烃潜力为0.4—0.7。

124.Ⅱ型干酪根:是烃源岩中常见的干酪根,又称腐泥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盆地中的浮游生物和细菌,有较高的H∕C原子比,约为1.3—1.5,较低的O∕C原子比,约为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热失重为50%—80%,生烃潜力为0.3—0.5。

125.Ⅲ型干酪根:由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原始H∕C原子比低,通常小于0.1,而O∕C原子比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以成气为主,其热失重为30%—50%,生烃潜力0.1—0.2。(14)

126.残余型(Ⅳ型)干酪根:具有异常低的原始H∕C原子比,比值低至0.5—0.6,而O∕C原子比却高达0.25—0.3,含有大量的芳香核和含氧基团,有机质主要为惰性组的氧化有机质和丝质碎片,能生成少量的气,热失重小于30%,生烃潜力小于0.2。

127.地温梯度:地壳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温度的增加值。

128.门限温度=生烃门限=生油门限: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时所对应的温度值。(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11)

129.门限深度: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时对对应的深度值。

130.未熟—低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生物甲烷气生烃

高峰之后,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成石油之前,经由不同的生烃机制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烃和气态烃。

131.煤成油: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生成的液态烃类。

132.有机成因气:指分散的沉积有机质或可燃有机矿产,在其成岩成熟过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热解作用形成的以烃气为主的天然气。

133.生物成因气:有机质在还原环境下,主要由微生物降解、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有时也包括部分早期低温降解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和数量不等重烃气。

134.油型气: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及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主要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干气。

135.煤型气:指腐殖煤及腐殖型煤系有机质在变质作用阶段形成的天然气,又称煤系气,煤成气。

136.煤系:又称含煤岩系,是指以含有煤层和煤线为特征的沉积岩系。

137.无机成因气:是指与地球深部岩石圈和地幔及岩浆热液活动有关,沿深大断裂上升至沉积圈中的天然气,其中占绝对优势的组分或各组分均是无机成因的。

138.烃源岩: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细粒沉积。(06)

139.烃源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烃源岩与非烃源岩的岩性组合。

140.有机质的成熟度:是表征其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是地温和有效加热时间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

141.镜质体反射率:定义为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强度和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也称镜煤体反射率,是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函数,且具有不可逆性,也是确定煤化作用阶段的最佳参数之一

142.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经历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有机化合物。(05)

143.油气地球化学对比:从广义上说应包括油油对比,油岩对比,气气对比,气岩对比,油气岩对比和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其中油岩对比和气岩对比是核心问题。

第六章

144.油气运移:是指地壳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某些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置迁移。(05、09、11、14)

145.油气初次运移:指油气在烃源岩中的运移及向运载层或储集层中的运移,其为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烃源岩内的运移,又称排烃。(06)13-三个基本模式:正常压实模式、异常压力模式、扩散模式。

146.比表面: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内表面的总和。

147.润湿性:是吸附能的一种作用,指液体在表面分子力的作用下在固体表面流散的现象,一般用在固体表面分散流体所需要的功来度量。

148.毛细管压力: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流体的弯曲界面上,由由于两边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不同,在凹面承受较大的流体压力,毛细管中的这种压力差称为毛细管压力。

149.孔隙流体压力(地层压力):是指作用在岩石或地层孔隙中流体上的压力。

150.异常地层压力:是指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值的地层压力。

151.异常高压:烃源岩由于其岩性致密,成岩压实过程中由于排液不畅普遍造成异常地层压力的现象。152.剩余压力:指发生在正常压实过程中的异常高压力。

153.构造应力:指导致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地应力,或者是由于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地应力。

154.连续烃相:是指油气呈游离的连续油气相从烃源岩渗流排出。

155.排烃效率:是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成烃的质量的百分比。(10)

156.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在原岩中排出并进入邻近的运载层以后沿储集层、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广义的二次运移泛指油气脱离母岩后所发生的一切运移,包括已经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所引起再运移。(13)

第七章

157.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圈闭中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包括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进入其中的油气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158.充注:油气不断进入圈闭有效空间的过程。

159.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160.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同时它们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匹配,有利于油气的高效输导,富集和保存,形成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161.(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最佳组合型式:输导能力和效率最高的组合型式,表现为生储盖的时空跨距和生运聚作用的连续性。

162.时空跨距:是指在一个生储盖组合中,烃源岩层、储集层和盖层彼此在地质时代和空间剖面上的距离间隔距离。

163.烃源岩的最佳厚度:是从生储盖组合这一角度,考虑单层连续沉积的烃源岩在多大的厚度范围内具有最高的排烃效率。

164.最佳生储比率:是指烃源岩与储集层在地层单元中厚度的最佳比率。

165.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结晶过程中捕获的成岩成矿流体。

166.煤层气藏:主要指煤层中甲烷相对富集具有工业价值的层段或部位。

167.油气藏的破坏:是指由于外界地质条件的变化,原来形成的油气藏逐渐消亡的地质过程。其最终结果是油气藏在三维空间上不复存在或部分残存,油气藏中的油气完全逸散或部分残留变质。

168.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有选择地消耗某些烃类成分。该过程大体上按正构烷烃、异戊间二烯烷烃、低环的环烷烃和芳香烃的顺序先后发生。在有氧条件下,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和强烈,结果造成原油在降解前后成分有很大变化。

169.水洗作用:是在地下水沿油水界面运移的过程中,溶解原油中某些易溶的成分,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总体上轻烃比重烃更易溶解,由此使原油的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170.油气藏的再分布:若油气藏中的烃类流体在新的环境下分布发生某种改变,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新的油气藏,称为油气藏的再分布。

171.油气地表显示:是油气藏遭破坏后的油气再运移,或未经成藏的油气直接从烃源岩沿通道运移至地表的产物,可以有气态烃、液态烃、和固体沥青三种相态和产出。

172.宏观油气显示: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地表油气显示,通常是油气沿断层或储集层直接运移到地表或是

含油气层被剥蚀出露地表的产物,有油苗、气苗、含沥青岩石。

173.微观油气显示:只能用仪器检测的油气地表显示,通常是由天然气扩散或油气的微渗漏所形成的。

第八章

164.地貌盆地:指被天然高地所围绕的陆地表面或洋底的地形凹地。

165.沉积盆地:指在地球表面具有相当厚沉积物的一个构造单元。

166.构造盆地:是受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而形成的盆地。

167.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成烃过程,并已经发生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14)168.前陆盆地:是指位于线性收缩造山带前缘和相邻稳定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盆地。(08)

169.山间盆地:是指以逆断层为盆地边界的断陷盆地。

170.含油气系统:一个包含有效烃源岩及其相关的油气,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和作用的天然系统。(06、09)

171.有效烃源岩:是指正在大量生排烃或在过去某一地质时期曾经大量生排过烃的原岩。(08、11)

172.裂谷:是指由于整个岩石圈减薄和遭受伸展破裂而引起的,并且常常是一侧为正断层限制的断陷盆地。173.油气聚集带:是指受一定区域地质条件控制的油气田带,其中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或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聚集带的范围相当于盆地内的三级构造单元,但不是盆地内所有的三级构造单元均能形成油气聚集带。(10)

174.油气田:是指一定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综合,该产油气面积可以是受单一的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地质单位,也可以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复合的地质单位。(08)

175背斜型油气聚集带:指油气田带在构造上为一背斜带,其中油气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背斜构造控制。176.一定的产油气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177.构造型油气田:指产油气面积上受单一的构造因素所控制的含油气面积。

178.地层型油气田:指在区域均斜或单斜构造背景上,由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含油气面积。

179.复合型油气田:指在油气田范围内不同层位和深度的油气藏受构造、地层、水动力诸因素中的两种或多种因素控制的油气田。

180.油气资源:指蕴藏在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10)

181.油气储量:指已经探明或基本为人们所了解控制的,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进行开采的那部分油气数量。

182.油气资源量:指根据现有的地质资料和石油地质理论,推测地下可能存在的,总的油气数量。(14)183.探明地质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07、12)

184.控制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185.预测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求得、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186.潜在原地资源量:在圈闭预探阶段前期,对已发现的、有利含油气的圈闭或油气田的邻近区块,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采用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187.推测原地资源量:主要在区域普查阶段或其他勘探阶段,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区带等推测的油气聚集体,根据地质、物化探及区域探井等资料所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188.原生油气藏:指烃源岩及相邻近或一定距离内的储集层中,油气第一次聚集形成的油气藏。(是指油气被排出烃源岩后直接在邻近的圈闭中聚集所形成的油气藏)(06、07、12)

第九章

189.油气资源评价:指计算或分析某一特定区域地下油气富集量的过程,主要回答该特定区域内有无油气?有多少?分布状况如何?能否勘探开发?是否值得勘探开发?如何进行勘探开发等一系列问题。(09)190.含油气大区评价:是一个石油大国或大的跨国公司为制定远期勘探规划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分析含油气大区的含油气特征与对比选择,包括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资源量预测和经济决策分析三部分。

191.盆地评价:是区域性评价的基本单元,是是国家或石油公司为制定中期战略规划而进行的评价工作。192.区带评价:是盆地勘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产生的,适宜局部评价和预测的分析方法。

193.区带:是盆地的同一区域内有相同成因联系的所有圈闭或潜在勘探目标的总和,是盆地内油气聚集的基

本场所,是为了适应局部油气勘探和评价而产生的过渡性地质单元。

194.圈闭评价:是各级油气资源评价中最具体、最实际的工作,也是勘探阶段的最终目标,其目的在于拟定勘探井位,直接发现油气田。

195.油气资源评价系统:以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通过各种定量参数的分析研究,用数学模型或者用推理求解的办法,针对各种勘探目标进行评价,使其逼近客观实际,以求得评价的系统性结果。

增补:

196.甲烷水合物:在特定的低温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容纳水分子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固体水合物,又称固态气体水合物,多呈白色、浅灰色,通常以分散状的颗粒或薄层状的集合体赋于沉积物之中。197.石油的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198.系列圈闭:沿一定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199.TTI:即时间—温度指数,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10、12)

200.CPI:碳优势指数,反应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14)

201.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总和。

202.力场强度:单位质量的流体在力场中所受到的力。(03)

203.生油窗:指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即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204.氯仿沥青“A”:用氯仿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够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03)

205.成烃坳陷:是指盆地中分布有成熟烃源岩的深坳陷区,应具有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环境,较高的沉积速率和较长的沉积时间,有利于有机质在较短时间内成熟并排出油气。(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顿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04、10)206.有效圈闭:曾经聚集并保存了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具备下列基本特征:1.大容积2.距烃源岩近3

形成时间早4圈闭的闭合度高5封闭性好

207.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机理不同于一般常规的油气藏,包括深盆气藏、煤层气藏、甲烷水合物。

208.自生伊利石:是高岭石和钾长石在储集层酸性水介质中溶解沉淀出的一种成岩矿物。

209.重质原油:通常把相对密度大于0.9的石油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210.深盆气藏:是指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的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因分布于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故称为深盆气藏。(是一种蕴藏在向斜盆地深部储层中,“下气上水”,以地层水作为封闭条件的特殊成藏类型,它的蕴藏量巨大,可达常规气资源量的数十倍)

211.次生油气藏:油气藏遭到破坏后,未消亡的油气在再运移过程中遇到新的圈闭而聚集形成的油气藏。(03)212.含油饱和度:在油层中,原油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孔隙体积之比。(04)

213.饱和度中值压力:是指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05)

214.圈闭:是储集层中可以组织油气向前运移,并在那里储存起来成为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储集层、盖层、一定的遮挡条件。(05、13)06-根据控制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各大圈闭又可根据圈闭的形态和遮挡条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类。215.盖层微渗漏:储层中的油气呈连续介质状态通过盖层微孔隙渗漏的想想称之为盖层的微渗漏。(04)216.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中小分子气体(如甲烷、乙烷等)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和水作用生成的笼形结构的冰状晶体。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固态汽水化合物=甲烷水合物(03、05)

217.有效通道空间:运载层中真正发生了运移作用的通道(07)

218.&值:(03)

219.输导层:油气运移的通道叫输导层,如储层砂体、地层不整合及断层等。(03)

220.油气藏:一定数量运移的油气,由于遮挡物的作用,阻止他们连续运移,而在储集层聚集起来,形成了油气藏。(09)

221.页岩气: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藏身于页岩层或泥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13)

222.产层:经过详细勘探确定有工业价值并且进行开采或准备开采的含油气岩层。一个油田可以有若干个同时开采的生产层。一个生产层可以是一个单油层,也可以是若干个可采单油层的组合(09)

223.OEP:一种反映沉积岩中所含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主峰碳前后5个相邻之正烷烃的重量百分数(09)224.API度:10^5Pa下,60F(15.5度)石油与4度纯水密度比值(08)

225.石油的相对密度:20度,0.1Pa下原油密度与4度纯水密度的比值。

226.含水饱和度:在油层中,水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之比

227.均一化温度:将包裹体置于冷热台上加热至气相消失,再恢复成均一液相时的温度。

228.二次成烃:是指烃源岩在二次沉降过程中的时、温效应应达到的成熟度超过一次沉降时最大埋深曾达到的成熟度,由递增成熟度所产生的烃类(可以是油或气)

229.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和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线路(由溢出点控制)向储集层上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那些不在运移线路上的圈闭就不能聚集油了。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造成天然气分布于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由上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230.无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包括充注、混合和富集三个具有幕式特征的连续过程,油气生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一对因素是温度、时间。(13)

231.通常要从有机质数量、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来对烃源岩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06)

大题部分--简答

(2003)

1、rock-eval原理及应用(岩石热解)?

原理:根据干酪根的温度和时间为主要降解成油的成因机制而实现的一种方法。应用:将试样(岩心、岩屑等)粉碎后放入样品炉,将被测样品的烃类蒸发出来,检测C37以内单体烃主要组成组分。

2、聚集型天然气特点和类型

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形式。只有大规模的游离气聚集,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聚集型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但也有些气藏气可以存在于油气田中,在垂向或横向上与油藏气

或油气藏有一定的联系。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有汽车站呈游离状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这种天然气不仅在分布上,而且在成因上与石油都有密切联系。它的基本特点是:重烃气(C2+烃气)的含量多数大于5%。个别高于甲烷,少有小于5%的。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油气藏。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凝析气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气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

3、水动力圈闭特点和类型

答:凡是因水动力形成倾斜或弯曲的等油气势面,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油、气的力场强度,应是净浮力和水动力的合力。当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三者达到平衡时可形成水动力圈闭。水动力圈闭可分为:构造鼻或阶地型水动力圈闭、单斜型水动力圈闭和纯水动力型水动力圈闭。

4、油气初次运移的介质和条件

答:由于油气初次运移发生在烃岩源内部, 因此, 烃岩源的物理性质及其理化条件, 是影响油气初次运移的重要因素。

( 一) 烃岩源的物理性质

1. 烃岩源的压实

成熟烃岩源的压实程度一般都比较高, 岩石比较致密、孔隙度比较低, 孔隙中的水和新生烃类流体, 要在上覆负荷作用下通过孔隙系统排出, 通常是比较困难的。

2烃岩源的孔隙和比表面

比表面, 是指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内表面的总和, 比表面大小直接影响流体与岩石颗粒间的表面分子现象。在相同体积或同等质量的岩石中, 组成岩石的颗粒越细则比表面越大

3烃岩源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压力

润湿性是吸附能的一种作用, 指液体在表面分子力作用下在固体表面流散的现象.

烃岩源含有许多亲油的有机质颗粒, 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烃类, 在成烃后石油与岩石颗粒表面长期接触以及颗粒表面上的某些变化, 油也可以像水一样附着在颗粒表面使它变为亲油。可以认为成熟烃岩源是部分亲

水、部分亲油的中间润湿状态。

毛细管压力是在两种互不混溶流体的弯曲界面上, 由于两边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不同,在凹面承受较大的流体压力, 毛细管中的这种压力差称为毛细管压力,

如果在油湿的烃岩源中, 毛细管压力方向指向水, 因而它对石油的运移不完全构成阻力。

( 二) 运移的理化条件

1. 温度条件

温度是表示物质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石油生成的温度范围为60 ~150℃, 天然气生成的温度范围更大, 对应的深度范围取决于地温梯度。通常情况下, 石油初次运移开始的温度和深度一般大于石油大量生成的温度和深度。

2. 压力条件

压力主要指孔隙流体压力, 是指作用在岩石或地层孔隙中流体上的压力, 即地层压力。异常地层压力是指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值的地层压力。烃岩源由于其岩性致密, 成岩压实过程中排液不畅普遍造成异常地层压力现象, 从而保持异常高压。对于连续厚度巨大的烃岩源尤其如此。另外, 干酪根热降解生烃也是产生异常高压的原因之一。同时, 对于厚度适中、排液通畅的烃岩源应为正常压力。

(2004)

1 不整合油气藏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

答:不整合圈闭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并被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当不整合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油气后,即成为不整合油气藏。在不整合圈闭中,不整合面的封闭对圈闭的形成起主导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有其他因素(如构造因素或岩性因素)配合才能形成圈闭。

特点:1 ) 不整合油气藏上倾方向为不整合遮挡所限, 下倾方向油( 气) 水界面与油( 气)层顶面构造等高线相平行或基本平行。

2 ) 不整合油气藏的储集层岩性和产状多样。有碎屑岩, 也有碳酸盐岩及其他岩类;既可以是层状, 也可以是块状。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

3 ) 不整合油气藏多发育在地壳升降运动较频繁、沉积岩系之间沉积间断较多的地区, 特别是沉积盆地的隆起和斜坡区, 不整合现象普遍。频繁的地壳升降运动有利于成这种类型的油气藏。

4 ) 不整合油气藏伴随的圈闭类型较多。它既可形成中小型油气田, 也可形成大型油气田。

主要类型:不整合面之上的不整合油气藏和不整合面之下的不整合油气藏。

2 岩性油气藏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

答: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因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其四周过或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其中聚集了工业性油气,称为岩性油气藏。

特点:(1)岩性圈闭种类很多, 主要受沉积条件控制, 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 因此, 岩性油气藏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偶然的, 而是有规律的, 它们常成群成带分布, 一旦发现一个, 就可能在同一地区找到多个类似的油气藏。

(2)岩性油气藏储集层的连续性较差( 透镜状或楔状) , 一般情况下, 难以形成大型油气藏, 但不同层位的储集体可以叠合连片, 形成中小乃至较大的油气藏。

(3)岩性油气藏的储集层多为碎屑岩储集层, 且大多与生油层属同一层位, 因此, 常为自生自储式油气藏。

(4)由于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或岩性侧变, 或四周被不渗透地层封闭, 所以, 岩性油气藏受水动力及水化学作用的影响小, 原油性质较好。

(5)由于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边界常为非渗透性边界所限, 各含油气砂体零星分布, 油源及能量补给慢, 故油气产量递减快, 但单井生产时间较长。

类型:主要有上倾尖灭油气藏和透镜体油气藏,其中透镜型岩性油气藏又可进一步分为沉积-透镜型和成岩透镜型。

3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点

答:A烃类化合物

1、烷烃类(又称脂肪烃类):在分子上具有链状结构的饱和烃,相对温度小于1,几乎不溶于水,

一般在常温常压下1-4个碳原子(C1-C4)的烷烃呈气态,含5-16个碳原子呈液态,17个以

上碳原子的高分子烷烃呈固态。

2、环烷烃:在分子中含有碳环结构的饱和烃,根据组成碳环的碳原子数可分为三员环、四员环、

五员环。。。

3、芳香烃:在分子上具有苯环结构的不饱和烃,具有气味,有毒

B非烃类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它在石油中的含量变化较大,从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石油可分为:低硫石油、含

硫石油、高硫石油

2、含氮化合物:分为碱性和非碱性两种,一般含量从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

3、含氧化合物:一般只有千分之几,个别石油可高达2-3%,可分为酸性和中性两类。

4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

答:有机质的成熟度是表征起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评价其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且较有小效的方法有:镜质体反射率(R0)法、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法、岩石热解法、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另外,还可以应用多种成熟度标尺和TTI等预测未来方法来估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

1) 镜质体反射率法

它是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函数且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它是确定煤化作用阶段的最佳参数之一。镜质体反射率可定义为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干酪根的类型不同,其各成熟阶段R0值也有一定差别,R0<0.5%-0.7%为成岩作用阶段,生的烃为成熟,0.5-0.7%2%为准变质作用阶段,为只产甲烷的干气带。主要限于晚古生代以来的碎屑岩系。

2) 孢粉和干酪根颜色法

在显微镜下透射光下,孢子、花粉和其他微体化石随成熟度作用的增强而显不同颜色未成熟阶段为浅黄至黄色,成熟阶段为褐黄至棕色,过成熟阶段为深棕至黑色。干酪根颜色的变化反映了因满藏历史不同而引起的成熟度差异。

3) 岩石热解法

利用岩石热解分析资料中S1/(S1+S2)和热解峰温Tmanx(℃)两个参数可确定烃原岩的为成熟带、成油带和成气带。采用岩石热解法确定的界限,也会因干酪根的类型不同而异,需要配合氢指数(I0)和氧指数(I0)以及其他方法给出的类型参数分析。

4) 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研真题_2003-2015

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编号: 一:名词解释 1氯仿沥青“A”指岩样未经酸处理,用氯仿抽提出的有机质产物。具有游离性和还原性,分散在岩石中,与石油性质接近。是最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指标之一 2&值 3可燃冰(固态气水合物) 4次生油气藏 5力场强度 6有效渗透率 7输导层 8地层油气藏 二:简答题 1、rock-eval原理及应用(岩石热解) 1聚集性天然气特点和类型 2水动力圈闭的特点和类型 3油气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 三:论述题(3选2) 1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与干酪根有关) 2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机理 3举例说明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编号:一:名词解释 1盖层微渗漏 2石油 3伴生气 4成烃坳陷 5含油饱和度 二:简述题 1不整合油气藏的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 2岩性油气藏的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 3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点 4评价有机质成熟度方法 5天然气分类方法 三:论述题 1油气藏充分条件 2成烃演化阶段 3断层和油气聚集 4油气藏形成时间确定方法及评述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编号:一:名词解释 1圈闭之现代概念 2储集层 3油气运移 4天然气水合物 5生物标志化合物 6干酪根 6油气运移 7饱和度中值压力、 8油气聚集方式 9甲烷水合物 二:简述题 1有机质类型的确定方法 2盖层的封闭机制及评价参数 3背斜油气藏概念、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 1论述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及其特点 2试举例论述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 3影响砂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Word版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Chapter1 Liquid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学时:6 学时 基本内容: ①石油的概念、组成、特征、分类及物理性质。 ②天然气的概念、产出类型、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③油田水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④油气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教学重点:石油的组成和特征,天然气的产出类型,油田水的类型。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石油 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 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是碳、氢、硫、氮、氧。尤其是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除上述五种元素外,在石油中还发现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二)石油的馏分、组分与化合物组成 1.石油的馏分组成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2.石油的组分组成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3.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芳烃、非烃及沥青质。 4.三者的关系 石油的组分、化合物和馏分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

二、石油的化合物及特征(本节重点) (一)烃类化合物 1.正构烷烃 其含量主要取决于:①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②原油的成熟度: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正烷烃分布曲线的应用:判断成油原始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油源对比。 2.异构烷烃 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或色素,为生物标志化合物。常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 3.环烷烃 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随着成熟度的增高,由多环向单、双环转化,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4.芳香烃 芳香烃包括苯及其同系物,有多环芳烃和稠环芳香烃。 (二)非烃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2.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吡啶、喹啉、异喹啉及吡啶的同系物。中性含氮化合物有吡咯、吲哚、咔唑的同系物及酰胺等。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即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3.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 三、石油的分类 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方案中的原油组成数据是指沸点>210℃的馏分分析数据。该分类采用三角图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分为:石蜡型、环烷型、石蜡环烷型、芳香—中间型、芳香—环烷型和芳香—沥青型六种类型。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考研真题7

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5×7=35)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油气藏与油气田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 6、油型气和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1×25=25) 1、随着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_________,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_________。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少数为_____________。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_____区向流体势的______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渤海湾盆地属于________________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0×5=50)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 3、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受哪些地质因素的控制? 4、简述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简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四、综合题(20×2=40) 1、根据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的基本原理,论述三角洲相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2、图1为某盆地的白垩系目的层顶面埋深图。该盆地中间有一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断层活动时为侏罗纪——早第三纪,使得盆地发育二个凹陷A和B。研究表明,凹陷A主要发育侏罗系煤系源岩,凹陷B主要发育白垩系泥质烃源岩,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的R0为1.0%——1.5%,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R0为0.6%——1.0%,已发现5个油藏和3个气藏,特征见表1。白垩系砂岩分布较广,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也较好。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主要生油期为白垩纪末,主要生气期为早第三纪末,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生油期为晚第三纪末。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大作业题目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结课大作业石油与然气地质学新进展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 大作业

作业一:比较分析致密砂岩、页岩、常规砂岩储层的差异性。(30分)作业二:中国海相页岩油气主要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进展。(30分)作业三:分析致密油气藏与其它油气藏(页岩油气、煤层气、常规油气)的异同点。(40分) 要求: 1、所有答题需打印在A4纸上提交。上下左右页边距2cm,作业正文采用小四宋体(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排版规范。封面格式请勿改动,仅需填写个人相关信息。 2、答题时应尽量采用自己语言,不得拷贝复制。 3、严禁相互之间抄袭,如发现抄袭,视情节严重程度根据抄袭部分占该题目总分的比例扣除相应分数或者成绩记0分。 作业一:比较分析致密砂岩、页岩、常规砂岩储层的差异性。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包括缩小粒间孔、粒间溶孔、溶蚀扩大粒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和晶间微孔;孔隙喉道以片状、弯片状和管束状喉道为主;发育构造微裂缝、解理缝及层面缝等裂缝结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复杂化了储层的孔隙结构,大量发育的黏土矿物明显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得储层致密化,而后期的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又可以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空间具有强烈的尺度性,空间尺度分为致密基块孔喉尺度、天然裂缝尺度、水力裂缝尺度及宏观气井尺度,而气体的产出就是经致密基块—天然裂缝—水力裂缝—井筒的跨尺度、多种介质的复杂过程。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储层在孔隙度、渗透率及储层压力等方面差异显著。此外,两者的研究内容及分布规律亦存在区别。常规储层孔渗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所以研究其孔隙与喉道参数即可;但大量的事实表明,仅采用孔喉参数难以有效地确定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而对其渗透率起决定作用的是裂缝体系,且致密砂岩的储集空间亦受其控制。 致密砂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的分布规律区别明显,我国致密气藏多以深盆气的形式出现。以深盆气藏为例,它具有特殊的成藏机理和圈闭分布规律,多形成于向斜轴部或背斜翼部,而常规油气藏可早于深盆气藏形成,且分布于其上倾方向。对常规圈闭气藏来说,天然气多聚集于孔渗条件较好的构造高部位,聚集位置与气源岩明显分开,气水分布服从重力分异原理,但是对于致密砂岩气藏来说,天然气主要聚集在离烃源岩比较近的位置,不服从重力分异原理,气水关系发生倒置。 页岩储层研究重点包括矿物类型与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矿物类型和含量是决定了页岩储层脆性特征,寻找脆性矿物含量高、易压裂的地层对页岩气压裂开发具有重要影响。页岩储层孔隙( 纳米级) 系统对烃类的储集能力和流体向裂缝网络传导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页岩孔隙按大小可分为大孔(直径大于50nm),介孔(直径介于2~50nm)、微孔(直径小于2nm)。利用气体在页岩孔隙中的吸附与解吸可以测量其孔隙大小及其分布情况,当压力低于气体的临界压力时,对于介孔与大孔,首先发生多层吸附,相对压力更高时,则发生毛细管凝聚,形成类似液体的弯液面。页岩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01%~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001~10mD,页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渗透率大于1mD的页岩岩心中存在着明显的天然裂缝或取心诱导裂缝。页岩中黏土矿物的总含量主要介于20%~70%,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蒙

最新石油地质学全国考研真题打印版.doc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 2003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氯仿沥青“A” 2 #值P36 3 可燃冰(固态汽水化合物)P21 4 次生油气藏 5 力场强度 6 有效渗透率P43 7 输导层P163 8 地层油气藏P76 二简答: 1 ROCK-EV AL原理及应用(岩石热解)P129 2 聚集型天然气特点和类型P20 3 水动力圈闭特点和类型P90 4 油气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P140 三论述: 1 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P105-108) 2 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条件P80-85 3 举例说明油气藏形成条件(大中型)P157 (第七章全部内容的总结还要加上具体的例子) 2004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盖层微渗漏 2 石油 3 伴生气 4 成烃坳陷 5 含油饱和度 二简答: 1 不整合油气藏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 2 岩性油气藏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 3 石油化合物组成和特点 4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方法 5 天然气分类方法 三论述: 1 油气藏形成充分条件 2 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 3 断层与油气聚集 4 油气藏形成时间确定方法及评述 2005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圈闭(现代概念) 2 储集层

4 天然气水合物 5 生物标志化合物 6 干酪根 7 油气聚集 8 饱和度中值压力 二简答: 1 有机质类型的确定方法 2 盖层的封闭机制及评价参数 3 背斜油气藏的概念、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三论述: 1 论述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及其特点(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2 举例论述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 3 影响砂岩储层储集性因素 2006年试题 一、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元素组成。其中主要是,他们的元素组成一般为。 2、根据控制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可将圈闭分为四大类:即,各大圈闭又可根据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类。 3、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成为。 4、通常要从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来对烃源岩做出定性定量评价。 二、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有效渗透率 3、含油气系统 4、原生油气藏 4.1、次生油气藏 5、油气初次运移 6、煤层气 三、简述题 1、差异聚集现象及其实质 2、断层油气藏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四、论述题 1、试述干酪根热降解成油气理论 2、举例试述区域构造运动(不整合)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代码:433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个词5分) 1.沉积有机质 2.流动空隙度 3.盖层 4.有效通道空间 5.岩性油气藏 6.原生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系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 2.含油气盆地 3.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 5.石油地质储量 6.有效渗透率 7.油型气 8.油气二次运移 9.干酪根 10.油气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 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 、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 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 五、论述题(共23分) 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 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 井25m。 (1)请在图中确定圈闭的溢出点,画出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画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4.盖层闭合度: 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8.力场强度:把单位质量流体在力场中受到的力E为力场强度。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20.流体势: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 2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主要成分是烃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以游离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2.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或钻井的人工露头。 23.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4.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25.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26.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思考 绪论 基本知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基本知识: 1.石油 2.生物标志化合物 3.油气显示 4.石油旋光性 5.石油荧光性 6.石油凝固点 7.石油的馏分8.湿气和干气 9.非伴生气 10.气顶气 11.气藏气 12.固态气水合物 13.煤层气 14.伴生气15.凝析气 16.天然气(狭义) 17.非常规气藏 18.底水和边水 19.油水的矿化度 20.油田水 21.油矿物 22.油气苗 23.同位素效应 24.同位素类型曲线25.同位索分馏作用 思考问题: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 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 。 6.油田水的来源。 7.油田水的产状。 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基本知识: 1.束缚孔隙 2.渗透性储集层 3.孔隙结构 4.相对渗透率 5.有效孔隙度 6.流体饱和度 7.有效渗透率 8.储集层(岩) 9.合油气层 10.储集模式 11.圈闭盖层 12.盖层的自封闭 13.区域盖层 14.盖层的微渗漏 15.盖层 16.闭合度 17.油气柱高度 思考问题: 1.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 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 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 6.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7.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 8.影响砂岩储集性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哪些? 9.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因素有那些? 10.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不均一性有几种类型? 11.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其他岩类储集层有哪些岩类? 12.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如何评价盖层的好坏? 13.盖层的封闭机制。 14.盖层的岩石类型。 15.储层与盖层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知识: 1.圈闭 2.油气藏 3.溢出点 4.气顶和油环 5.闭合面积 6.含油边界和合油面积 7.构造圈闭 8.断层圈闭 9.基岩油气藏 10.地层圈闭 11.岩性圈闭 12.水动力圈闭13.复合圈闭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 2.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第四章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基本知识: 1.干酪根 2.TTI 3.烃源岩 4.CPI 5.沉积有机质 6.地温梯度 7.门限温度 8.油型气 9.生物成因气 10.无机成因气 11.煤型气 12.煤气发生率 13.有机质成熟度 14.烃源岩系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 3.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 4.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 5.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指标及其应用? 6.温度和时问对干酪根成烃演化的影响? 7.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及其对成烃的意义? 8.油气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中国石油大学1999-2005石油地质学考研试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历年考研试题(1999-2005) 1999年 一、名词解释(2.5×8=20)( 8、9题任选一题) 1、低—未熟油 2、相渗透率 3、油气田 4、圈闭 5、生油窗 6、油气聚集带 7、油气系统 8、控制储量 9、干酪根 二、填空题(1×30=30) 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____、____、____所制约。 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____、____、____和过渡气。 3、天然气干燥系数是指_____________的比值。 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____、_____等。 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____、____、____等。

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 8、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9、影响泥页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等。 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 三、简答题 (50)( 4、5任选一题) 1、简述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10) 2、比较地台内部断陷型盆地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15) 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10) 4、简述油气藏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15) 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5) 2000年 一、名词解释(4×5=20) 1、油气藏

2、干酪根 3、生油门限 4、相渗透率 5、固态气体水合物 二、简答题(7×5=35) 1、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同位素特征。 2、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3、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其特点。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三、论述题(15×3=45) 1、是从生油母岩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因素、油气生成的阶段等方面论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烃理论的基本要点。 2、试从源岩条件、储盖层发育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发育特征等方面论述三角洲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3、试述箕状凹陷(单断型断陷盆地)非构造圈闭及其非构造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分布。2001年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4×5=20)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3、煤型气与煤层气 4、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与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 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源控论: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复式油气藏聚集带: 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 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煤成油理论: 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石油:

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 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气体,如CO 2、H2S等(油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气藏气: 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气,是研究的重点。 ●气顶气: 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煤型气(煤成气): 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 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 ●油田水: 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xx(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成为储集岩(层)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只有当埋藏深度足够大,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 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液态石油大量生成的阶段称为生油窗。生油门 限对应点,而生油窗对应一个范围。 2、油气藏与油气田: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 系统和油水界面。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亦称有效渗透率, 其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也于其中流体的性质和它们的数量比例有关。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的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 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都称为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的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的圈 闭为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是在水盆继续扩大,水体加深的情况下,在砂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形成的圈闭。 6、油型气与煤型气:油型气系指腐泥型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 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凡煤系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 1、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偏重),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 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轻)。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膏岩类)和(泥质岩类),少数为(碳酸盐岩类)。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即(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地层压力)、(流体 压力)、(毛管力)。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势)区向流体势的(低势)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生排烃史)、(根据饱和压 力)、(利用波义尔定律)、(流体历史分析)。 7、油气资源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 8、渤海湾盆地属于(裂谷)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第三系)。 三、简述题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类型元素组 成H/C O/C结构物质来源生油潜力大 小 第 1 页共 2 页

中国石油大学历年石油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1999年博士生入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氯仿沥青“A” 2、孔隙结构 3、排替压力 4、隐蔽油气藏 5、生物气 6、油藏地球化学 7、前陆盆地:位于皱褶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它包括从山前拗陷到克拉 通边缘斜坡的过渡区。前渊盆地、山前拗陷、山前拗陷—地台边缘拗陷、山前拗陷—地台斜坡等概念都属于前陆盆地范畴。 8、油气藏描述 9、控制储量 10、流体封存箱: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指沉积盆地内(1分)由封闭层分割的(1分)异常压力系统(1分)。箱内生、储、盖条件俱全,常由主箱与次箱组成。有两种类型,一为超压封存箱,孔隙流体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另一为欠压封存箱,岩石基质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 二、问答 1、叙述现代油气成因模式,并简要说明我国陆相油气成因理论研究的进展 2、举例说明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类型及其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差异 3、围绕勘探的任务和目标,试述不同勘探阶段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4、试述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地质因素 5、讨论烃源岩的排烃机理 6、试评述“含油气系统”,并举例说明 7、试论述现代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8、试论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答、(1)成因类型: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有机成因气包括生物气、油型气(腐泥型气)、煤型气(腐殖型气)。另外,有人对有机成因气除分为上述几种外,还划分出了低温-热催化过渡气以及陆源有机气等 (2)地球化学特征: 无机成因气,取决于具体成因,一般非烃成分含量较高,可含少量甲烷。来自深源的无机气一般含较高的氦、氩等。 生物化学气,成分主要为甲烷 油型气:依其源岩成熟程度分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石油伴生气和凝析油伴生气的重烃气含量高。过成熟的裂解干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极少。 煤型气:主要为甲烷。其凝析油重,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以及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另外,煤型气常含汞蒸汽 陆源有机气是指成气母质是介于油型气和煤型气母质之间的过渡型,其特征也如此,是陆源有机质,多位分散III型有机质生成的,现在一般归于煤型气。 低温-热催化过渡气:介于生物生气阶段于热催化生油阶段之间,其地化特征也是两者的过渡 9、油气成藏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10、试述残留盆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特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要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二) 一、基本概念(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天然气 2.绝对渗透率 3.孔隙结构 4.饱和度 5.盖层闭合度 6.油气藏 7.油田水8.沉积有机质9.力场强度10二次运移11.流体势 二、选择题(20分) 1.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____ A 伊利石型 B 高岭石型 C 蒙-伊混成石型 D 蒙脱石型 2.石油中C、H两元素比值约为____ A 0.56 B 3.5 C 6.5 D 12.5 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____ A <0.5 B 0.5—1.3 C 1.3—2.0 D ≥2.0 4.某石油中环烷烃含量为30%,正+异构烷烃含量为25%,则该石油类型为____ A 石蜡-环烷型 B 石蜡型 C 环烷型 D 芳香-中间型 三、填空题(20分) 1.识别和评价烃源岩主要是通过___ 、和__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确定。 2.若石油中环烷烃含量和正+异构烷烃含量各占30%,则该石油属于_ ___。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氯化镁型、__ __、__ __和___ _。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宋荣彩制定(修订)时间:2010年2月所在单位:能源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大致知晓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萌发对从事油气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化工原料,国际贸易物资;世界及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内容、性质及主要相关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和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油气矿产的基本特点;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内容梗概。对油气行业的现状,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对油气资源的展望和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可作适当介绍和讨论。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023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 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 课程类型: 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2 实验(实践)学时:2 学分: 4 适用对象: 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按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及油田勘探开发对本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 (二)课程简介 系统介绍油气的组成、性质和成因,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及类型,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学生毕业后从事油气的勘探、开发和有关的管理工作都要用到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因此它是事关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基本功和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已经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中介绍,与上述课程相比,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和集成性,它强调有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综合,强调各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和动态过程和联系。同时,它也作为后续油气田勘探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中外油气田勘探等课程的基础。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绪论 基本知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基本知识: 1.石油 2.生物标志化合物 3.油气显示 4.石油旋光性 5.石油荧光性 6.石油凝固点 7.石油的馏分 8.湿气和干气 9.非伴生气 10.气顶气 11.气藏气 12.固态气水合物 13.煤层气14.伴生气15.凝析气 16.天然气(狭义) 17.非常规气藏 18.底水和边水 19.油水的矿化度20.油田水 21.油矿物 22.油气苗 23.同位素效应 24.同位素类型曲线 25.同位索分馏作用 思考问题: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 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 。 6.油田水的来源。 7.油田水的产状。 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基本知识: 1.束缚孔隙 2.渗透性储集层 3.孔隙结构 4.相对渗透率 5.有效孔隙度 6.流体饱和度 7.有效渗透率 8.储集层(岩) 9.合油气层 10.储集模式 11.圈闭盖层 12.盖层的自封闭13.区域盖层 14.盖层的微渗漏 15.盖层 16.闭合度 17.油气柱高度 思考问题: 1.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 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 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 6.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7.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 8.影响砂岩储集性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哪些? 9.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因素有那些? 10.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不均一性有几种类型? 11.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其他岩类储集层有哪些岩类? 12.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如何评价盖层的好坏? 13.盖层的封闭机制。 14.盖层的岩石类型。

中国石油大学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北京大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专业亦可参考)

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1.1.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有哪些? 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 2.2.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 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 3.3.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1.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有何进展 么?近年来有何进展? 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 2.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 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3.3.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为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演化特征有何异同点?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4.4.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 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 5.5.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TTI的基本概念和地质含义是什么?

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6.6.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 7.7.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 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8.8.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 9.9.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油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 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0.10.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1试总结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标志? 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12.12.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 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13.13.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方法有哪几类?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1.1.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 2.2.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