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16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组织教学。

因为是抽签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式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导入。

采用师生互背“名言”形式,既让学生明白语言积累的重要,又在学生取得成功体验得到激励性评价,情绪高涨之时出示投影,赠送给学生一段“名言”,也就是文章的难句、中心句。然后让学生聚焦中心句并针对中心句质疑问难,从而激发出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学习新课文,去主动探究答案的热情。

3、新授——研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录音,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的。“启示”部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帮助学生领悟含义,突破难点。

4、总结。

全文学完后,以自写“名言”的形式交流读书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并充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又进行了书面表达的训练。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16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

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

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

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

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

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

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

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

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

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

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

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

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

迹?(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

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和时间赛跑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16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教材分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

讲的是“我”因外祖母的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一席话的启发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

明白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是:1、知识和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

个性化的朗读中及创编名言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展示积累、收集的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和名人

故事。2、过程与方法:从题入手,抓住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VCD,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从朗读中品味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

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课题“和时间赛跑”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文中的“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

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人生启示,也与课题息息相关。所以教学本课时,我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

式,由课题入用,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辐射全篇,使全篇的教学“形散而神

不散”,最后达到披文入理、感悟人生的目的。

三、设计思路〖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

供的文章〗

(一)、紧扣课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同学们,你对时间有什么理解?”有的学生说:

“时间很宝贵。”有的学生说:“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就过去了。”还有的学生说:“时间看不到也摸

不着。”等等一些既生动又理性的感觉。通过这种谈话方式,我顺势引出本课的课题:“时间这种既看不见,

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林清玄却要与他赛跑,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自读课文,读懂的画一画,不懂的提

出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这种教学设计,由题入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疏理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提出许多散乱的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整理,关于课文内容,我发现学生

基本上是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提出的:(播放VCD)①“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②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

的?结果如何?③通过与时间赛跑,我明白了什么?在教学时,我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紧扣全文。

1、探索中解决问题。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的设

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以课堂为主阵地,

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当

时学生提出疑问最多的,最不容易理解体会的就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同时这句话

也是全文的难点。教学时,我借助VCD向学生展示上文中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再也不能回

到昨天”;下文中“一天真的过完了,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让他们从读中感

悟。又摄取学生生活中的几个镜头,如:美好的童年、快乐的春游日、热闹的游艺会。然后我问他们:“你

们小时候的生活美好吗?你们还可以回到从前吗?”学生回答:“不可以”。“运动会、春游那么有意思,

能无限延长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可能”。学生通过结合上下文及自己的亲身实践理解了这句话

的含义。老师不必费心费力,逐字逐句地分析句子,那只是形式上的理解。

2、实践中感悟真谛。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

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我们也来和时间赛跑,好吗?”这种教

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感悟。(播入轻音乐)首先我让学生在轻松

愉悦的环境中充分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如读一段课文、写几行感受、同桌交流看法等。学

生兴趣大增,纷纷做起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短暂的一分钟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刚才的一分钟内都做

了什么?有的同学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说自己一分钟读了260多个字,有的同学高举自己的作品,原来他写

了50多个字,但也有的同学愁眉苦脸地说还没想好该做什么。我相机告诉他们如何把握好时间,学生通过自

己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感受很深刻。同学们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真高兴,因为我与一位特别的朋

友赛跑,我竟跑赢了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它就是时间。”“今天的语文课让我深深明白了,假若我们一

直和时间赛跑,我们就能更快、更早地取得成功。”这些感性的东西也从他们小小心中产生。

3、朗读中品味情感。

随着探究问题、理解内容的深入,我始终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朗读——发现问

题时读,理解内容时读,体会情感时读。可采用自由读、范读(借助VCD)、指读、评读、齐读等。学生在

理解和感受中读出了“我”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读出“我”体验时间流逝的哀愁,读出“我”跑在时间前

面的喜悦。通过这些丰富多采,个性鲜明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明理、悟情。

(三)、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文中有很多和时间有关的名句,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背一背,并积累下来。”引导学生充

分利用文本,学会积累并为自己所用。借助多媒体VCD,向学生展示有关时间的名句。如:鲁迅说的“时间

就是生命”。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此的宝贵,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名人惜时的故事,

和其他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同时还可以自己当回小名人来创编名言,大家共同交流评价。学生听到自己可

以当小名人了,积极性非常高,纷纷动笔,如:时间就像一条泥鳅,你不抓紧它,他就会悄悄地溜走。”“时

间老人不等人哟!”“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等等。学生们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这种教学设计,只为了让学生善于积累,达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拓宽学生视野。最后让学生

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

课后,我安排了两个拓展练习(自选)。

积累:继续收集与珍惜时间有关的名人轶事,名言名句或自己创编惜时名言。

练笔:写一写学习《和时间赛跑》一文的随感。

之后安排以“惜时”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新型玻璃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

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这篇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

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

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且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

及《新型玻璃》这一课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3大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

爱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

“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

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演的方法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它应该是一种享受。

四.说教程(第二课时)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

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

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你们看,我们的展销会吸引了这么多的客商。

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厂长、经理或者是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

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

销出去,你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

答板书:学什么?名称、特点、作用……)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想、勾画、圈

一圈、收集资料……)

3、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师:最近,老师家里要装修房子,请你帮老师的忙,我该用那种玻璃?为什么?

4、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家里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

以……)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1、过渡: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

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2.同学们设计新型玻璃。

五、抓住重点,训练说话

1、过渡: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

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

六、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五.说板书:

19 新型玻璃

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

名称读课文(想、勾画、一圈)

特点收集资料

作用讨论交流

……推销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灵活、简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的过程来完善。充分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的方法。重在了方法的指导。

当前,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一个乐园,一个溶炉,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会为此而努力,永不懈怠!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在大海中永生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16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在大海中永生》。

教材分析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飞机载着小平同志的骨灰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向大海告别三件事,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小平同志在大海中永生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做成的词语。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人民为失去了邓爷爷这一位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人民与邓小平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法学法

1、小平同志逝世,学生们还小,对当时情况知之甚少。为加深学生对一代伟人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一些邓小平同志的小故事来读,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搜集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制作课件。

2、课文的线索比较清楚: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作者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方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地表达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深深地怀念和悲痛之情。教学时,我抓住关键词,通过对重点段的研读和品读,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震撼。

3、小平同志的传奇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不是仅靠几节课就能让学生体会深刻,因此,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讲故事活动,通过阅读、介绍、讲故事、看影视等,使学生对邓小平同志的印象更形象更具体,对其丰功伟绩了解更多。

教学思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而,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足时间使学生读、思、划、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研读课文领会感情。通过抓关键词、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第三课时:复述课文迁移内化。

教学程序

(一)、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谈话导入

1、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歌颂谁的?指名一生板书:邓小平爷爷。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邓小平爷爷?出示词语: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一代伟人、世界名人。

2、板书:在大海中永生。解题(略)

3、读课文,学生字,理思路。(意图: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因此,课前各种有关邓小平资料的搜集、阅读、讨论,为课文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二)、抓住重点,研读课文,领会感情。

1、为什么说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在课题边打问号(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以学定教)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师板书: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飞向大海。

(意图:读文章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感受,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出示句子比较:……在首都…………在首都……①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②讨论:这两句话意思相同吗?哪一句好?为什么?()

(3)邓小平爷爷曾经这样说:(板书出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师读——生齐读师述: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怎么忍痛离开祖国和人民,祖国和人民又怎能舍得他们的儿子离去。

(4)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悲痛的心情。

(5)提问:“最后一个篇章”指的是什么?(不知道没关系,再往下学我们就会明白的)(意图:通过抓关键词“低低地”“缓缓地”理解句意,领会感情。再感情朗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三)、学习二——四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2.指名一生读要求:然后学生自读。

3.理解第二自然段:大家看第二自然段,指名一生读第二自然段。提问:

①“呜咽”是什么意思?大海会哭泣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悲伤不已)

②怎样读出这种心情?(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4.出示第三自然段

①你读懂了什么?(骨灰的去向)

②四个“也许”分句位置能不能调换?(不能,地域越来越大说明邓小平爷爷的影响深远)

③你怎样读这几句话?(语气渐强,最后渐慢)

④指名读。

⑤出示句子:邓小平爷爷的影响……

a怎样读这句?

b指名读。

⑥师范读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5.各自轻声读二——地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你最感动的一两句话背下来。

指名背。

6.提问:现在知道“邓爷爷人生最后的篇章是什么?”(骨灰撒向大海)板书:撒向大海。

(意图:这一环节,我以“读——悟——读”的方式抓住重点段教学,因为“读”是悟的的基础,有了

“读”才会有“悟”,有了“悟”更需要“读”。通过“读”来内化“悟”,使感悟不断升华,由“文”走

向“人”。)

(四)、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再请你连读,你认为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的伟人?(无私奉献)

2、小平爷爷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向希望工程捐款,请听这样的声音:(播放录音)

a) 过渡:人民的主席爱人民,人民的主席人民爱。邓爷爷虽然走了,但我们相信他与大海同在,与人民

同在,与祖国同在。

b) 齐读五、六、七自然段。

c) 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在大海中永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擦去课题上的问号)

(五)、总结课文:学了课文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

(意图:“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

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安排这一说话内容,让学生谈感受。)

(六)作业。

任选以下一题完成。

1、填空:邓爷爷我想对您说:()

2、看一部关于邓小平的电影,写一写观后感。

3、看一部关于邓小平的电影,设计一份海报宣传这部电影。

4、为课文配上音乐,进行配乐朗诵。

5、向你的同学、朋友讲一个邓小平的故事。

(意图:学生的智能组合存在差异,所以,我设计出以上的作业,兼顾不同学生智能领域的特点,让每

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学习,从而为每一位学生胜任学习提供公平的机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陶校长的演讲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1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

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

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

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

2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 情感目标:

a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

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b 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3 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4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

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

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

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

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

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

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

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

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

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

格式。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

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

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 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 提供自学材料;b 个人尝试练习;c 小组交

流反馈。

根据重难点和第一课时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a 导读“问身体”;

b 导学“问学问”;

c 自学三四问。

A 导读“问身体”:

a 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 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具体方法: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

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c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 指导朗读。

e 总结学法: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 导学“问学问”:

a 尝试自学;

b 交流反馈:1 读好问句;2 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

并适当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 强化迁移:1 读出自己的体会;2 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 自学三四问:

a 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 组织交流: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 精读悟情

a 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 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

“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

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

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

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

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

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

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公仪休拒收礼物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公仪休拒收礼物》(第27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说教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

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此文时,同学们对公仪

休的这一人物形象围绕一个“清”字层层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感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课文是以围绕公仪休拒收礼物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

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阅读剧本,学习独幕剧表演。

2、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其中学会阅读剧本、表演剧本是本课重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备课组选

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演代讲、情境教学”的导学式教学法,确定了“读中感悟、以读悟情、质疑

解疑、合作实践”为基本的学法指导,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思、演、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其教学程序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首先出示出示张艺谋画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导演有哪些了解,课始设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

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做导演和演员的兴趣,以便学生积极投入到剧本中去。

二、精读感悟。

以读为本,以演代讲、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

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

使知、能和谐发展。”

本课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在指导朗读时,师说:“请各位导演仔细地读读剧本。”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将自身置于剧本之中,

找到做导演的感觉。指导学生找出体现主人公特点的有关词句,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

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并能通过自己表演(回味似的)这一表情

让人觉得公仪休真的非常爱吃鱼。表演的同学是演员,坐着的同学都是导演,对演员和剧本进行指导、再创

造,其实就是将评价换一种形式展示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语思统一,力求做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

大纲指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发展语言必须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所谓语思统一原则就是把语

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本课中我们力求语

思统一,从公仪休怎样拒收和为什么拒收鲤鱼入手,探究公仪休思维过程,从而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

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练习说话、表演,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内化、表演

学生在阅读了剧本,进一步熟悉了人物的性格后。可以和自己的好伙伴找一块空地来排演。师问:“最

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将花落谁家呢?”(串联前文的奖项)更加激起学生表演欲望,最后评出设置奖项。

四、小结

学完剧本后,让学生说体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诚实与信任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16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材: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因此,“诚实”是人心所向。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纸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写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分),尤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体味其中的蕴含。

教学难点: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与小红车主人的“打电话”这部分内容,我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而感悟出诚实与信任的可贵;再进一步地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我打算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演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

本堂课教学着重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基本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领会蕴含的意思。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师:电脑课件;生: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带有课题的一句话,用

“~~~~~~~”画出。(“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二)质疑研读,探究“诚实”

1、读文质疑,连词明意:

出示词语:驾驶、故障、超出、环顾、联系、陌生、道歉、诚实、信任

读准这些词语,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词析句,挖掘内涵

出示语段:

“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是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明明是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十多厘米,才会造成这次事故,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责任在“我”,而且留这张纸条是“应该的”呢?(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我”的诚实)

(三)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1、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2、再读课文,讨论造成事故的原因:

天气环境的原因——天黑、有雾、能见度差

小汽车车主原因——车头超出停出线二三十厘米

“我”的原因——归心似箭

(四)品读对话,体验真诚

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设计对话的提示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通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五)拓展延伸,激情导行

1、读、背最后一段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2、屏幕出示故事《宽恕》,让学生读一读,并做简短的发言。

3、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最终达到学有所得。

19、诚实与信任

无人知晓留条回电…………………………………诚实与信任(比)

买反光镜的费用……………………………………金钱(更)

人与人的之间和谐、信任…………………………重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李时珍夜宿古寺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完本课后,现将谈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基本理念】

1.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因为赶路错过了客店,李时珍与弟

子庞宪住在破败的古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收获,并且亲自冒险品尝草药,为了修

订好《本草》不顾劳累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口标】

1、知识目标: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品析赏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采用自创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对句子进行的品析赏读。

难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法与学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贯穿一个“苦”字,体现“不怕吃苦”四个字,我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

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教法上我采用了

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画一画——画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样五个环节的设计,可以打破传统的半讲半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去找、去画、

去演、去说、去读、去提,实现一种新型的、自主的、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过程看似“散”其

实阅读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都跳不出教师的这一系列设计中。

一、找一找——找出文中所有的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

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

首先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完成找一找的任务,学生开始认真读课文,用红笔记号找出文中的“苦”,

在找一找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些句子:l“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

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2“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

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过,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3“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此后我相机紧问:你们如何来理解这些句子

的?学生便说:“我们是通过找关键词来学习的”。如灰尘、青苔、断垣残壁、蜘蛛网“断垣残

壁”“啃”“垒”等词,我让学生用找到的这些词再次来形容李时珍一行人食宿与工作环境恶劣,学生能用

“破败”一词来形容古寺,进而描绘出住宿环境的简陋,用“饥餐渴饮”“啃干粮”来描绘生活的困苦,用

“晓行夜宿”来描绘路途的艰辛,用“垒桌子”来描绘工作环境的艰苦。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学生的个

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让学生“自由找”,“自己读”,“自

觉读”,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自我感悟和理解,将所想所悟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画一画—一画出文不怕吃苦的句子。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乍一看是个苦字,深读精读字里行间跳跃出“不怕吃苦”四个字,但要让学生

深刻理解这四个字,还需从全文的内容入手,从关键句人手,从中心句入手,为此我让学生以勾画文不怕吃

苦的句子开始,来理解文中蕴含的“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学生开展了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画出不怕

吃苦的句子,完成两个讨论题:1李时珍给你留下的印象。2我想对李时珍说。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

式,我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

己小组的见解;其余的当组员作勾画员。在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我便请学生派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

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画到了这个句子:1“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是过夜,比往在家里苦多了。”2“我

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各小组在与李时珍的对话中,理解了“长年累月”、“奔

波”“万民得福”、“为什么吃苦也值得”,结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感受到李时珍是个的以苦为乐,甘于

付出的人,学生还对李时珍说了很多充满敬佩的感人的话。最后,我出示了填空练习,让学生将这句话补充

完整,并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给予,在交流学习互相吸取。体现了教学过程

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李时珍夜宿古寺》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均编写的十分巧妙,语言虽精练但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动作虽有序但能感觉人物的干练、神态里含蓄但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让学生演一演的内容

并相机出示一组填空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内容进行填空,填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再自创人物的对话。当

学生经过演前准备后再站到台前进行表演时,学生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情绪十分高昂,学生在理解故事

情节的基础上,在感受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在模仿人物动作的基础上,将“端详”,“若有所悟”等描写神

态的词尽情地表现出来,将自创的对话淋漓尽致地说出来、将文中人物的动作充分地演示出来。这一场面的

创设,学生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李时珍的敬业精神,从而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

李时珍的高大形象,使指导学生下一阶段有感情的朗读便可水到渠成。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故事内容朴素真实,故事情节无秩少宕,描写方法清淡白描,但文中许多感

人的话语,感人的段落,读后使人激动不已,读后感觉意味深长、读后耐人发人深省,读后让人感人心肺。

这时我让学生自主读学生最感动的段落,并说出因为什么感动,如何表现你的感动?学生采用自读,同桌读,

小组读的形式,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了朗读。这一教学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充分地感情朗读后,升

华学生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学生能将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将心中的敬爱说出来,将

心中的崇敬喊出来,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和作者获得和谐共振,激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思维。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个环节刚一展开,学生十分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提出了许多问题来问教师,学生提出车时

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还问我金银花、胭脂草、刀豆子的药性是什么?我在设计教法时原意是让学生讨论后进

行回答,从没想到这些问题学生会要求我来回答,我只好按照学生的要求逐一回答,但学生仍不满意,不断

地按照课文中的叙述来修正和修改我的回答。在“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这个问题上,因我的回答不确定,

学生可不满意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李时珍是为万民造福。

有的认为不值得,因为生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李时珍这样做不值得。针对学生的各

种意见,我没有给出评判,在这个问题上我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学生还把课前收集的

有关中草药的药性资料展现出来,满课堂进行游说,推销自己的中药。课堂在学生自主自创、师生互动、开

放多元的气氛中接近尾声。

课后反思:本堂课能按照教师设计的五个环节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创设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的

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中,过低的估计了学生的信息收集量,表现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不

能运筹帷幄,从容解答,以至于让学生对教师的解答得不到满足。其实,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的信息

收集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所以,我们要做到备教材必须先备学生。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的那样,以“有

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以读为本,更好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在说课中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

意。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巨人的花园

时间: 2009年08月19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60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亲爱的同行们:

上午好!

今天上午我执教的《巨人的花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我想分预习设计、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给大家说说我的准备情况。

一、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预习设计)

孩子们,我们一起准备

亲爱的同学们,明天上午黎老师将和许多老师一起跟你一起学习《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黎老师多么

希望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呀!因此,为了上好这节课,黎老师作了许多准备;你也想得到老师们的表扬吗?那

就像黎老师一样认真去准备吧。你愿意吗?

那就赶快拿出语文书,拿出笔吧。

1、轻声把《巨人的花园》朗读一遍,标出自然段。

2、用○在课文中画出下面这些会认字:溢、允、喧、添、训、酷、颊、折;用画出这些生字所

带的词语。

3、像黎老师一样分析下面的会写字。(上面写音节,音节后面的括号里写这个音节的大写字母;下面左

边是这个生字的部首,右边写除去部首还有几画。会了吗?那就赶快行动吧!)

yì(y)

溢允墙牌添训

覆凝辣酷愉拆

4、是不是有点累了,坚持!再读一遍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作上记号,你还可以查一查工具书

解决;解决不了的,没关系,明天课堂上我们一起努力!

5、课文后面有三道题,想一想,你会做吗?

6、明天,黎老师还想和你聊聊童话,你也可以做一些准备,比如,你喜欢读童话吗?为什么呢?你读过

哪些童话,最喜欢什么?

我班上的孩子们从四年级下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预习,只是我们班的孩子们是就在语文书上完成的。

之前我们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预习的,(实物出示)叫作《磨刀不误砍柴功》。正如这句俗语包含的深刻含

义一样,学习是需要预习的。我和在座的各位教师一样,是今天才和孩子们进行第一次见面,能够顺利完成

学习任务,得益于预习。

第一课时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巨人的花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

篇精读课文。所以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运用于处理导语,分成以下三个环节,点到为止:

1、亲爱的同学们,今天黎老师和许多老师跟你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请你打开语文书,翻到第40页,

自由地读一读导读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读了导读以后,你知道了什么呢?

2、编书的叔叔说:童话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因为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

的情景,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你喜欢童话么?为什么?

3、学习本单元,有哪些任务呢?

(1)了解童话的内容。

(2)品位童话的语言。

(3)体会童话的特点。

(4)感受童话的魅力。

一、初读课文

这个教学环节分四部进行:(多媒体课件出示)

1、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读不通顺的句子,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正

确了,读通顺了,才继续往下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1分钟)

2、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5分钟)

3、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10分钟)

4、检查课文的朗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洋溢、允许、喧嚣、增添、斥责、训斥、脸颊、拆除(15

分钟)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时间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读书,把课文读会。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看”是

课堂上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指向的“看”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检查生字的读音的时候,我

先让孩子们看着我一个一个地板书的,留给孩子们回忆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学习的空间。平常我自己的课

堂教学中,词语,我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我发觉从四年级上期开始改“提前板书在黑板上”为“看着老师

板书”以后,孩子们的错别字现象明显减少啦!,二、齐声朗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以后知道了什么。

这个环节是想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孩子们的认知状况,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中明确谈到精读

课文的五个教学重点: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

伸。(多媒体出示)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该怎样将这五个教学重点应该贯穿在这一堂课当中呢?。

第三组导读中提出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多媒体出示)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又在想,我该怎样将

体现呢?

《巨人的花园》课文后面一共有三个问题。这篇童话很有趣,我要多读几遍;我们来交流一下:从这篇

童话中懂得了什么;课文中的学多地方,读了以后都能够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例如,写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

情景。让我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互相说说想到的画面,并抄写喜欢的句子。(多媒体出示)在进行设计的时

候,我就在想,我该怎样实实在在地落实这些教学任务呢?

贯穿、体现、落实都希望通过以下四个流程完成。

一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

这篇课文的课题是《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就能想到的问题,借

助这个教学环节,体会童话的特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是四年级下期要学到的一个知识。

二、孩子们是怎样争取到花园里去玩耍的呢?

希望借助这个问题,完成“了解童话的内容”这个教学任务。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一个训练重点,四年级下期第八单元明确要求学生能学着用一定的方

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平时的教学中不加以渗透,等到四年级下期最后一个单元的时候,孩子们是不

会具备这个能力的。那怎样实现这个过渡呢?就在老师们使用的这本《教师用书》上,清楚的讲了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

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多媒体出示)在教学《巨人的花园》的第

二个环节,我是运用第三种方法实现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是有难度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多媒体出示)

2、看来,你有一定的难度,你可以从下面的提示中去努力:

(1)巨人回来前,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

的?。

(2)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了

呢?。

(3)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

的?。

(4)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又斥责了孩子们,孩子们怎样了

呢?。

(5)面对巨人的大声斥责,一个小男孩有什么表

现?。

(6)小男孩让春天又重新回到了巨人的花园里,他立刻拆除了花园的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

的?

这个环节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梯子,孩子们爬坡的时候轻松一些,不至于影响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给了梯子,孩子们不一定都能上坡,还必须教会孩子们使用梯子的方法

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的:(多媒体出示)

1、领头羊来带一带:

(1)抽一个同学回答,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句子;这个环节就是为此而设计的。2、不会的学生跟着学学。(2)全班同学一起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自己说说;给每一个孩子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3、全体学生记一记: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必须走进生活,这就需要老师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引导孩子们把知识有书本引入大脑,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3)隐去提示,再抽一学生回答,全班同学一起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自己说说。

三、巨人是怎样斥责孩子们的?

我希望借助这个教学环节,品味童话的语言特点,同时完成第三题。(多媒体出示课文欧面的第三题)我想以“巨人的三次斥责”为依托,实现这个目标。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得不错,试着读一读这三句话,读了这三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出示这个问题)顺带体会一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男孩是怎样说服巨人的?

我希望借助这个环节,让孩子们体会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我是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来实现这个目的的:(多媒体出示)

1、我们来仔细读一读重点写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

2、这些话小男孩都没有说,却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除许多美丽的桃花,帮巨人唤回了春天,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呀,这种表现手法叫作幻想。

(3)课文中还有些地方也用到了这样的表现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及时检测孩子们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我认为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有目标明确;训练扎实有效;学生参与率高。

不足之处,肢解课文,影响了课文的整体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黄山怪石

一、教材分析:

《黄山怪石》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教材,是一篇内容有趣、语言浅显的游记。课文写的是小作者与父亲一起游览黄山,对黄山千奇百怪的石头情有独钟,通过对黄山怪石的描写,使读者体会到了黄山石头的奇特、有趣。

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节中爸爸的话,前一句运用比喻的方法写黄山的怪石千奇百怪,姿态各异;后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黄山怪石栩栩如生,情态逼真的特点描绘了出来。既概括了黄山怪石的特点,统领全文,同时,下文中(3-7节)“飞来石”、“神仙晒靴”、“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猴子观海” 五个景点的特征又都能从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另外,课文描写黄山怪石的语句生动传神,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黄山怪石的奇趣,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因而也是提高朗读和训练说话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学生比较天真且活泼好动,学习的情绪、兴趣易受外界物质刺激的影响。经过3年的小班化课堂实践,学生基本上能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另外,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感情朗读和积累课文语言,初步了解黄山怪石的奇特景观,并对大自然这种巧夺天工之作表示由衷地赞叹,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 积极愉快地投入以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活动中,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喜欢语文,并不断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课文中描写黄山怪石的语句,正确把握黄山怪石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黄山怪石的句子。

3. 学做小导游,能用生动的语句描述黄山怪石。

a.学有余力的学生能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黄山的怪石。

b.中层学生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灵活地运用文中的语句或句式,形象地描述其它的几块怪石。

c.学有困难的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语句,具体生动地描述课文中的五处景点。

4. 初步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感受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

2. 以“怪”字为突破口,通过朗读感悟,准确体会黄山怪石的特点。

3. 在合作学习中,用找关键词语并理解对方法,明确课文是如何写出这个“怪”字的。

4. 在积累课文描写黄山怪石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语句描绘怪石。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黄山怪石的特点。

2. 学做小导游,能用生动的语句描述黄山怪石。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

者,学习的主人。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真正做到像叶澜教授所说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对于《黄山怪石》这样一篇课文,学生基本能通过自学、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的意思,在教学中,为

了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在课前就不动声色地出示一份黄山招收小导游的启示,

学生们通过观看议论,激起了好奇心,树立竞争意识。课堂上以招聘小导游的形式,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教

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合作学习,体验成功

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由

此可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教师应是学生的领航者、组织者。因为课文内容有趣、语言浅显,所以

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学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里,不仅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学生

在自读讨论中,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不就表明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要重视小组里每个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吗?更不用说,新的课程

标准也指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飞来石”、“神仙晒靴”、“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猴子观海”五块怪石的环节

中,我采用了按兴趣分组合作学习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自己的自主选择,请他们通过相互合作,着

重探究一块石头的奥秘。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合作中体验欢乐,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素养。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我们的小组汇报形式也是灵活多样, 有邀请合作法、竞赛抢

答法、相互探讨法等;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小组的。

3. 以读为本,感悟积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读“出之于口,

入之于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课文,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学生思维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各种形式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语言,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积累。为了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我还把朗读、观察、想象紧密结合,

组织学生在朗读之后,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既帮助学生感悟理解了语言,又丰富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同

时还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一举多得。

4. 拓展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更要为学生设计些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

们能够静下心来, 进行深邃的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选小导游级别,仿照课文描写怪石的方法(名字、样子、位置等)用自己的

话或书上的语句(句式)来介绍黄山的怪石的说话练习。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投入到充分的准备当中去。在

此过程中不仅促使学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而且激发学生

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想象能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

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又照顾了不同学生的表达水平。

5. 运用媒体,直观形象

媒体以其自身的优越性,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乐趣。它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

以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情画意,它在带给学生听觉、视觉上极大的

享受时,又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我班学生大都没有到过黄山,没有看到过黄山的怪石,通过媒体演示,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和真

实性,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近距离地感受到怪石的有趣、神奇。多媒体的演示,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又为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

维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直观视野,丰富了直观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盐的世界

时间: 2009年08月19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60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教材分析:

《盐的世界》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教材。它属于知识性课文,课文所描绘的柴达木盆

地位于离上海千里之外的青海省,与学生的阅历、认知之间的距离很大,要把地理性很浓的课文上成语文课,

把地理知识寓于语言文字教学之中。

这篇课文的“条”(文章的顺序),“块”(总——分——总十分清楚)。然后重点在三个“块”(柴

达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盐湖的奇妙;盐湖的美丽)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朗读、质疑、说话、理解和运用课

文的语言文字,培养表达能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二、学习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经过小班化教育的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一

个良好的开端。但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经过训练,能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小组学习,但是

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强,朗读水平不理想,往往读不出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茶卡盐湖、察尔汉盐湖的美丽及奇妙,知道我国的柴达木盆地是个美丽

富饶的地方,并且对那里的“盐的世界”所特有的景象有所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质疑问难,边读边思,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我国的柴达木盆地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并对那里“盐的世界”

所特有的景象有所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课文中描写盐湖的语句,正确把握盐湖美丽及奇妙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能让大家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3. 知道理解较长句子的方法,并能运用。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感受盐湖的奇妙与美丽。

2.以“奇妙与美丽”为切入口。通过朗读,准确感悟柴达木盆地的特点。

3.在小组学习时,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边读边思,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

愉悦。

4.在理解较长句子的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设计有关练习“用数字的方法把事物写清楚”,及时让学

生进行迁移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难点:体会茶卡盐湖、察尔汉盐湖的美丽及奇妙,并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教学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

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基础,那么合作学习是纽带,探究学习则是动力。《盐的世界》这课的内容有

些深奥,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其次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

的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氛围。”因此语文课中我留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允许学生实话实说,允许学生有争议,允许学生有保留意见。我再从教学内容的角

度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文。

叶圣陶说过:“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

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在本堂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是划一划,或者是画一画,或者是议一议,或者是读一读。

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我采用相应略,以使每一类的学生均有机会按照自己偏爱的方式展开学习,灵活

多样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更使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张扬,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发展。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语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时间能力。在教学盐的形状多样,颜色各异时,我安排了一个说话的练习。课堂中,

学生们通过观看精彩的录象,精彩的解说词给学生很好的提示,学生们打开了思绪,结合老师所给的好词进

行了说话的练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演示的形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说话训练的机会。通过说话训练,

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

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的中介,这篇课文所描绘柴达木盆地是位于青海省的偏远地方,

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我注意运用了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第三、四节录象的播放,都是为了弥

补学生的阅历不足,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它在带给学生听觉、视觉极大的享受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促使学

生深刻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

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

除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以外,我觉得老师的板书是板书是必不可少的。把课文中比较繁琐的内容通

过板书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牢牢抓住课文的重点。

课后我又为学生增加了阅读的练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喜欢从自己的喜好,

自身的理解出发,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有时却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

我们忽视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与需要。因此,课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有关

的文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蝴蝶王国》说课设计

时间: 2009年08月19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60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教材分析:

《蝴蝶王国》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教材,是一篇内容有趣、语言浅显、文字优美的游

记。课文介绍了台湾具有“蝴蝶王国”这一美称的由来,从数量和种类上对“蝴蝶王国”做了具体的描绘,

从而将“蝴蝶王国”尽现在读者的眼前。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对蝴蝶王国的

赞美之情,以及自豪感。

课文的重点是课文的第二节对蝴蝶种类的介绍,以及课文的第三小节中对黄蝶幽谷的描写中体现了台湾

蝴蝶的数量多。然而本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必扶得过多,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细

细体会。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尤其是部分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而且在课堂的

教学活动中,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其次在3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能够

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

动性不够等现象。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情朗读和积累课文语言,初步了解蝴蝶王国特有的景色,理解台湾具有这一美称的由来,从而

激发学生对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对蝴蝶王国的赞美之情,以及自豪感。

2、积极愉快地投入以朗读感悟、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尤其通过角色的表演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喜欢语文,并不断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描写蝴蝶的语句,正确把握三种蝴蝶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景色优美的句子。

3、积累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介绍一种蝴蝶,并介绍蝴蝶谷。

a.学有余力的学生能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

b.中层学生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灵活地运用文中的语句或句式,形象地描述。

c.学有困难的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语句,具体生动地描述。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感受到黄蝶幽谷的美,体会到那里的蝴蝶在数量和品种上居世界第一。

2抓住“王国”一词,通过读、说、找、演等活动感悟文章。

3、在学习中,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长挑选学习方法,从而继续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4、在积累课文有关景色描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语句

介绍一种蝴蝶,介绍黄蝶幽谷。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黄

2. 学做小演员,贯穿课文内容,进一步内化课文内容。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精彩课件,巧妙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趣的关键

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具体到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和创造语言美,进而领略思想美。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声、图、文融于一体,形成立体的效果,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领悟。运用多

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思考。由

于本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是距离学生生活空间较远的台湾,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我们的学生无法亲临台湾感

受当地的物丰、景美,因此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黄蝶幽谷的环境宜人,感受到了台湾蝴蝶品种的繁

多。由于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

持,而且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学生就能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会用美的文字去创造美。学生在

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实质,而且还留有宽阔

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再次,我还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的说话提供一定的便利。长久以来,学生的说话能力难以考核,导致语文教学中普遍重“写”轻“说”。有的忽视了“说”的独立性,将“说”作为“写”的一个前奏,没有充分认识到说话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广泛性、重要性。但是运用课件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本节课中对蝴蝶种类的介绍中,并不先让学生写,而是先让学生先看着多媒体说一说。具体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说话提供了视觉参考。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已经很清楚。再写,就容易多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真情感悟,激情共享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部分,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说话、表演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同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方法,并在情景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并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演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蝴蝶、一名游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演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文中丰富的科学知识,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并享受着自己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

(三)营造氛围,提高效率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乐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大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也只有营造这样的认为,学生的个性也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这时他们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

(四)体验学习,感受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体验”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成“体验、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心理学中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体验状态是一种多水平要素的整合。有感觉水平、认知水平和意志水平。”“内心体验具有加工、深比扩展和升华的功能”。我国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可见,体验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和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吻合的。体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中,我就尝试使用了角色体验法。恰当通过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阿里山的云雾》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版的第20课。本文写的是阿里山最负盛名的美景奇观——云雾,写出了这里的云雾形成的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

《阿里山的云雾》,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出自名人手笔,但作者华莎就是把那

种美诉诸于文字,写得十分优美。那细致的观察与精辟的语言,多么令人折服。

作者通过一行行文字,把一个美丽、恬静,又披有一层神秘面纱的世外桃源展现了出来。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词语,重点理解词“影影绰绰、无所谓、神通广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4、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媒体介入文本内容,感受云雾之美、之奇。

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品词品句,体会句子的精妙,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美的情趣。

2、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阿里山云雾的不同时期的美丽,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式。

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感悟阿里山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有风的时候景色的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标准,落实新教材的上课理念,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母语学习的任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主动学习相互交往的合作的空间中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平时语文课的指导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说话能力。这些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本次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我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欣赏图片,分层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与突破重难点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策略及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其最终目地就个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教学活动,造就出数以千万计的会学习、敢于创新、富有亲和力、会享受生活的一代新人。

1、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首先,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我明白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体现在:读有层次。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挑选自己愿意读的段落等会在全班交流。

读有目标。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读的方法,形式多。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赛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在

读中积累。

2、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乐学,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善求”,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有一位教

育家指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作的时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

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支配学习的往往是兴趣。有了兴

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分说明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目标首

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的先决条件。课开始前,播

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课开始了,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

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其次,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

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

造美。

从整个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阿里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

最后一篇文章,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本文的重点应是抓住云

雾虽说是静止的,但它又呈出不同的一幅幅各具本色的画面。遮蔽一切的茫茫一片的浓雾;留有余地的影影

绰绰的淡雾;形成蓬莱仙岛的停留在山谷下方的云雾;让人产生错觉的漂浮在上面的云雾。品词品句,通过

示范,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好词佳句就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作学习,解决文章的重点。

全新的教学理念呼唤着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带有主体意识主动地去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

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热情,使学生自觉的接受教育,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

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

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

《阿里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

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分层说话练习,评价总结,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

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形象,恰当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能一下

子吸引学生的目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

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

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

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享受我们的语文教学。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

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

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她是我的朋友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60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她是我的朋友》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渎课文,下面我将怎样上这一节课的想法

说一下。

一、说教材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战争时期,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紧急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表

现了阮恒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写作方法上,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人物的内心活

动。针对以上内容,我提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阮恒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品质;

2、熟读课文利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3、体会动作、神态、语言是怎样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二、说教学步骤

为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具体过程这样安排。

1、激兴导入。

导语:我们生活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朋友。有人说过“朋友是一种财富。”有的歌中也

唱过“朋友多了路好走。”老师想问,你们有朋友吗?(生:有!)你们之间互相帮助吗?给老师讲一下怎

样?(生:讲自己的故事)在同学们答完后,教师总结,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然后教师说,今

天,我们来学习第21课《她是我的朋友》(板书)看看文中小阮恒是怎样关心自己的伙伴的?好不好?

2、升华兴趣

在同学们很愿意去读课文的基础上,师问:“请同学们回忆学习课文的方法都有什么?”(生思考后回

答)教师接着问“这一课怎样学?”教师引导学生去自己学习,然后提出要求:第一步,读课文,利用字、

词典扫清阅读中的拦路虎。第二步,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做记录。(小组能解决的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留

下,等待向教师提问。)第三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

为完成以上三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A、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广泛的听取他们的意见;B、要和学生

交流看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C、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

3、延续兴趣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我计划这样做:

A、要求把你遗留下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记录。针对提出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B、如学生没有提出写作方法上的问题,教师要提出。(找出有关小阮恒动作描写的句子。提问他当时为

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样想的?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语言、动作描写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C、教师总结全文。(多媒体课件)

她是我的朋友

/ \

/ \

/ \

/ \

/ \

/ 失献 \

小姑娘------》血《---------阮恒(奉献)

(迫在眉睫)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本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有自主性;合作学习得

到了加强,使学生养成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以上过程,反映的是这样的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以及尊重学生的意见上)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时间安排

课时 ------------------ 一课时

导入 ------------------ 05分钟

自学 ------------------ 20分钟

师生探讨 ------------------ 15分钟

总结 ------------------ 05分钟

共计 45分钟

最后,我就用本节课的结束语来结束这次说课吧!“朋友是一种财富,愿你我成为朋友,相互帮助,相

互提醒,共同进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威尼斯的小艇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60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

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

有的风土人情。

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

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理解39个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

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

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

完成。

由于本课是第七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首篇课文,要着重训练学生按事

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

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

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

关系”。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

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

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

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

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

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

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找出一个多音字,并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出示自学题: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小艇、操纵自如、簇拥、哗笑、沉寂、静寂、矗立、笼罩。

(3)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小艇的哪几个内容?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

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

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思考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并划出有关词句。

(2)默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思考课文是分几个方面写威尼斯的小艇?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

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

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按课文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是本单元本课的训练重点,在完成问题(2)时要进行分段方法的训练。

我采用了讨论方式,让学生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

课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对“学习提示”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地结合起来,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解课文,训练新的分段方法的效率。

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接着让学生把中心句与本单元学习提示中“小艇

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说说为什么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

工具)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概念,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自学第二自然段,用“____”划出描写小艇外形

的词。用“~~~”划出比喻句,并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提出本段中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第

二自然段采用了三个比喻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

说话训练。同时,结合插图及板画,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用此句导入第3自然段的学习。反复朗读本段后,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坐在这种船舱里看书、观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齐读二、三自然段,总结、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课文第四部分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段为什么要分两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再作小结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习:这一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那么,夜里呢?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两个思考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

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

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学生联系“学习提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学习方法:(1)状物的文章常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分段的步骤是:先理解课文描述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接着按几个方面将自然段进行归并,给课文分段;最后看看每部分是怎样记叙事物的某一方面。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五、说板书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孩子们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及风土人情比较陌生的实际情况,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的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及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观潮》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

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

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

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

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

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

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

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

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

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

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

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

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

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

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

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和时间赛跑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60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

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

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

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

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

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

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

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

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

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

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

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

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

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

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

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

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

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

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

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

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

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

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

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

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

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

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

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

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

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

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

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

迹?(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

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普罗米修斯盗火

时间: 2009年08月20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60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教材《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这篇课文选自《希腊神话故事》,记叙了普

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

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

综观整篇课文的教学,我努力实践着自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希望在教学中落实以下几点:

(一)以“学”为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我积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精心研读教材,力争把握超越教材。第一课时,我了

解到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本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我鼓励学生广泛质疑,并进行梳

理,确立学生中真正有困难的问题作为“金点子”,也就是教学的难点。第二课时,我顺应学生的理解需求,

将教学重点确立为: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围绕这

一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读、想、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学习的困惑,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

认识。

(二)自主感悟与巧妙设练相结合。

自主是学习内核,感悟是个性化阅读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强调学生自

读感悟的同时也需加强双基的训练。因为设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等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

“滚雪球”式的层层推进的方法,三次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是个()的神,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

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同时我穿插安排了几次语言文字的训

练:如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人类还会面对哪些困苦,还会有哪些无奈?想象一下,仿照课文句式说一句话。

再如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普罗米修斯盗火时的胆大心细等。这些都是为了实践自主感悟与巧妙设练相

结合所做的努力。

(三)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的问题全部不剩的解决,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起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想这才能体现“大语文观”。课本就是一座桥梁,如何在目标达成的基础

上,生成新的资源,生成新的目标,真正让语文课堂走向开放,这是我设计教学尾声时的思考。所以在本课

的最后,我安排了学生再次质疑,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希望能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去推开《希腊神话》宝库的大门。

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成长

时间: 2009年08月18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89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说教材

《成长》是语文S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

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生活节俭,还坚持用自己的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零花钱的故事,告诉

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写小约翰给我的最初印象,很可爱,很节俭。每次到“我”的面包房总是重复的两

句话、重复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测约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他,也可能是他家的经济条件

不太好,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至十四自然段写一个雪天,一个在妈妈陪伴下送报纸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最终“我”明白了,约

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妈妈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设计理念:

1、由“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课文分层,然后分层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猜测。

2、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运用对比法、问题发现法。抓住“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猜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思、悟,最终懂得从小培养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道理。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解“成长”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一课《成长》,齐读课题。

2.谁能用“我们怎样成长”说一句话

小结:是啊,同学们在家长的关心、呵护下快乐幸福地成长着。其实,我们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的成长,个子越长越高,一方面是心理的成长,懂得的事、会做的事越来越多。

4.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他是怎样成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吧。

这样的导入不仅直接,而且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成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故事内容有些曲折、复杂,学生不容易概括,因此,我用一道填空题加以引导。出示课件

填空

一个名叫约翰的意大利小男孩,每次来“我”工作的面包房时,只

花买。虽然他很

想,可却从不多花钱买。后来“我”发现他每月给

人 ,获得

。最后“我”终于明白,而是为

了,这样。

3、再读填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三、直接提出课文第6和第14自然段,引发学生质疑

1、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课文里有这样两段话:(出示课件)

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2.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引发学生质疑

①琢磨什么意思?“也许”表明这是“我”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什么?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②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忽然想明白了什么?生读“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③师引“我”开始这样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后来又这样认为(生读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我”开始猜测(生读“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后来又认为(生读约翰家不是没钱)。对比我前后不同的猜测,你们有疑问吗?

生:“我”前后的想法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两段话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四、围绕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读文找答案

1.师:“我”开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我们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去理解。这一段上文是从哪儿到哪儿,(生1-5自然段)。

2.学生自读1-5自然段,找出使“我”产生这样猜测的原因。

①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

②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的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身上只允许装两元钱。

理解:“不够”、“几乎天天重复着”、“只允许装两元钱”

在这里教师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师:正是由于这样,才使我产生了这样的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3.师:“我”看到约翰很想买两根香肠,可是他每次只带两元钱不够买,于是有一次,我给约翰拿了两根香肠,约翰要了吗?(生:没有)一起读这段话。

“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

从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约翰很懂事,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约翰的两元钱花的很有计划。

4.小结:约翰每次只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他很想买两根,可他从不多花钱去买。因此“我”猜测(生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可后来我为什么又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呢?我们也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来理解。这一段的上文是(生:7-13自然段)

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

学习7-13自然段,思考,后来我为什么又会这样以为呢?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5.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①约翰家有车,所以他家不是没有钱。

②他的妈妈在大雪天里陪他一起送报,所以他的父母不是不爱他。

③师:约翰每月送报能挣多少零花钱?我们一起读12自然段。

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

他每月挣(生:八十元),圣诞节更多,能挣(生:一百多元),挣不少呀,他对此却毫不在意,不放心上。说明他并没有一次把钱看得(生:很重)。可前面写道他每次到面包房只花两元钱。这又一次证明了他(生:节俭、花钱有计划)。

节俭不乱花钱,花钱有计划,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能力。

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生活的能力。

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我们现在知道了“我”后来为什么会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得成长。”的原因了。

四、理解“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有利于他成长。”

1、在这篇课文中约翰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生活能力。你认识到了吗?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

2.学生交流

①花钱有计划,不乱花。

②积极劳动,懂得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②对工作负责任,大雪天也要送报。

小结:小约翰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在他父母的培养下,他还会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这样长大以

后,他就能独立的生活,不依靠别人。

五、拓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学们,你们和约翰是同龄人,学习了约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吧。

拓展部分使学生心里初步树立从小要培养生活能力的意识,实现了新课标三个维度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目标。

说板书设计

成长

节俭、花钱有计划

从小培养生活得能力懂得靠劳动来获得报酬更利于成长

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中心,简洁,一目了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快乐王子

课文《快乐王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根据英国作

家王尔德的同名童话而改编的剧本,也是近百年来世界公认的优秀童话之一。课文讲述了快乐王子救助穷人

的动人故事,赞扬了他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穷苦人的伟大精神。文中的王子和小燕子,一个原本快乐高贵,

令人羡慕,一个本是自由自在、快乐高飞;小燕子在快乐王子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也充满了爱心,是奉献

爱心的实践者。可他们都因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在作家营造的浓浓悲情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

善”,领悟到了一种“大乐”。文章语言平实,故事性强,字里行间蕴涵着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激发了人们

对真善美的追求。

真诚和善良是人世间永远歌颂的主题,也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拥有它时,我们会变得美丽无比,

这种美丽不在乎外表,而是心灵。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真诚和善良的心灵深深地感动了我,让学生也受到这种

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体会快乐的真谛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能力。本课教学以读为本,在朗读上着重下功夫。以读为轴心,来统

领、覆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引读、范读,学生读得饶有兴趣,

读得充分且不枯燥。品词品句,读中感悟。在不断的朗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读。”感受王子

的善良、牺牲和伟大;体会燕子的不忍、好心与至死不渝。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文本,注意问题的提纲挈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群

燕是怎样赞美快乐王子的,有一只小燕子为什么留了下来;快乐王子在小燕子的协助下救助了哪些穷苦的人,

是怎样救助的?”读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归纳。这样的学习方式,能鼓励促进学生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同时,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心理的体会和感悟。放手让学生去体会,去交流读后的感

受,学生都能找到关键的句子去说,能体会到快乐的真谛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多么善良的王子啊,他做出了

那么多的牺牲,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欢乐,连大街上也能听到笑声了。多么忠诚的小燕子啊,它不辞劳苦

地奔波着,至死不渝地陪伴着王子。可是,我们的心却为快乐王子和小燕子感到那么悲痛,曾经自由自在,

展翅高飞的燕子冻死了,曾经无忧无虑,高贵富有的王子心碎了。在情感朗读中,孩子们深入体会这两颗善

良的心停止跳动时的悲痛、心碎;从而刻骨铭心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通过孩子们的深情诵读,对重点

语段的细细揣摩品味,有效地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双线贯穿,体会快乐。《快乐王子》这篇童话故事曲折动人,是一个凄美的悲剧。快乐王子和小燕子是

作家王尔德塑造出来的两个善良的代表。这个悲剧,它一方面用它的悲情敲击着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另一方

面也用它的至善至美,唤醒着人们的向善之心。研读课本时,我就想:倘若从王子这一条线展开教学,撇开

燕子,那势必削弱文本与作者的意图,无法突破作者从小燕子这条线索入手,来凸显快乐王子品质这个教学

难点。于是我采用了“王子从慷慨付出---无私奉献---舍己牺牲,燕子从不愿意—主动助人---生死相随。”

双线贯穿的方法来牵动全文,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悲伤,品出王子内心的快乐,直至内心颤动。

最后,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剧。孩子们兴致盎然,把对快乐王子和小

燕子的难舍,悲痛和深情赞美的感情融入到表演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感悟,孩子们真挚生动的表

演渲染烘托了课文所蕴含的情境,也感动着每一颗稚嫩纯真的心灵。孩子们深刻地感悟到“付出是一种快乐”

的真谛。

课后,布置同学们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并继续搜集中外童话名篇来读,由语文课堂文本

的学习,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内外的紧密衔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引领孩

子们在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陶醉,遨游。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台湾蝴蝶甲天下

一、说教材

《台湾蝴蝶甲天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

了台湾成千上万、种类繁多的蝴蝶和着名的蝴蝶谷的奇异景色,使人感觉到回归大自然的美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注意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

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台湾蝴蝶的种类之多,蝴蝶谷之美,进而认识体会台湾蝴蝶确实“甲天下”。

从而激发学生对宝岛台湾、对神奇美丽的大自然的由衷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2、认识“繁、殖、蛾”等8个生字;积累“对称、清幽、独一无二、翩翩起舞”等优美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从哪些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特点和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台湾蝴蝶的奇

与美。

四、教学难点:

根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难点设为: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台

湾蝴蝶的。

五、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反复阅读理解,感悟台湾蝴蝶的种类之多,蝴蝶谷

之美,蝴蝶之多,进而认识体会台湾蝴蝶确实“甲天下”。

六、教学准备:

为了帮助学生更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准备了:

1、磁带。

2、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

力。而教学过程又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注意了

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先让学生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概括课文

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台湾蝴蝶为什么天下第一?”“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台湾蝴蝶甲

天下”的?”让学生合作探究,采取“读——找、画——议——读”的方法,从文章中找答案,说理由,并

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词语,让学生仔细体会,深入理解。通过各

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积累词汇。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出示课题)

以旅游的话题导入,引导学生理解“甲天下”的意思(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解课题为下文做铺垫)

(二)引导质疑: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目的是引导质疑,整体把握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目的)

(三)检查朗读、引导自学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台湾蝴蝶甲天下”的?

检查学生生字和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在黑板勾画文章纲要。

珍奇

蝴蝶

繁多

(一方面检查生字词情况,进一步打老基础,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细读理解感悟

1、亲临蝴蝶谷,去探寻蝶珍奇与繁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自然段,划出描写蝴蝶繁多和珍奇的句子或词语。

(2)合作探究:说说台湾蝴蝶珍奇在哪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蝴蝶进行自述,说说“我”的名字的

由来,让大家感受到“我”的珍奇。

学生展示、汇报、交流自学情况(珍奇、繁多的表现)。相应地课件展示。

黄裙凤蝶美

蝴蝶的珍奇:皇蛾阴阳蝶奇

蛇头蝶大

蝴蝶的繁多:黄蝶幽谷一年能繁殖200万只彩蝶

成千上万数不清 400多种全遮盖

(3)、反馈交流。课件出示群蝶飞舞,感受蝴蝶谷奇异的景色。

(4)、配乐朗读第3自然段

2、寻求原因整体感知

朗读第1自然段为什么只有台湾蝴蝶是名副其实的“甲天下”?

3、深化主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蝴蝶的珍奇和繁多,然后抓住独具特色的三种蝴蝶的形态

特征进行说明“兰屿黄裙凤蝶”的后翅有大型金黄色花纹,色彩灿烂夺目,这种色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皇蛾阴阳蝶”的双翅大小不一,左翅雌性,右翅雄性;“蛇头蝶”的翅膀趾端有蛇头图案,张开翅膀,有

脸盆大。同时,用课件这种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再现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视觉方面刺激学生,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能进一步地感受台湾蝴蝶的珍奇。这些都是世上所罕见的,

最后再寻求自然环境特点,是因为有适合于它繁殖生长的自然条件。这样就能从整体、上探讨台湾蝴蝶甲天

下了。另外采用配乐朗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整体朗读,这样就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

了大自然之美好,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4、对照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一步既对学生听、看故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有条理性,又减轻了难度,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拓展

欣赏课件,以《蝴蝶的天堂》为题写一段话,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像,写出蝴蝶的美。

(六)、说板书

黄裙凤蝶美

珍奇皇蛾阴阳蝶奇

蛇头蝶大

16台湾蝴蝶

甲天下繁殖200万只 400多种

繁多成千上万数不清

全遮盖

我的板书来源于学生,突出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层次顺序。

2、体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记叙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3、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重点段,以突破难点。

以上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在你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

提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时间: 2009年08月18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89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材

1、教材特点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

文百花园三”组成。其中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以“成长”为题材,写的是不同人物在成

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事情。课文从不同角度写了不同人物成长中的故事,说明人的成长过程中少不了别人的

关爱帮助,更少不了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教育和自己不懈努力。

本单元仍然以“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讲述的事件,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训练重点。从别人的

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我们成长的东西。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写的是着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在学生时期,启蒙老师的教学方法给她的启示,

影响了她的一生,使她在以后的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2~10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第2自然然先概括地写林巧稚称赞老师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在思考的讲授方法,并简单举了地理课的例子说明这种方法使大家兴趣盎然,学的知识经久不忘。

第3~9自然段主要讲生物课上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她学到知识,还悟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第10自然段写了林巧稚从生物课上悟出的哲理,对她一生的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事例用心体会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依据教材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结合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懂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林巧稚为什么总称赞老师的讲授方法;她担任妇产科医生后,为什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学习她怎样做人做事。

二、依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教法

1、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中我采用了激趣导入,通过出示林巧稚的工作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新课程要求,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和默读,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积累语言,向课外延伸。因此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围绕精心设计的问题,先后安排了快速默读,学生个性张扬表演读,教师对重点句子的引读。特别是对学生的默读能力和方法进行指导,为了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我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并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点,画出重点,标出疑问。读完后,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检查效果。

3、示范教学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课文关于“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疑问,我让学生自己也到实际中去实践一下,采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比较。我自己也收集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的幻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积累描写颜色、形状词语的兴趣。

4、问题导入法:应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其他方法取代不了的,没有问题的教学绝对是低效率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每个环节精心设计了1~2个问题,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然后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

5、重难点分散法:作为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重点句段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和亮点。在本课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际和实践的概念,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到实际中去采集树叶这一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践,为她下一步对课文中的人生哲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做好了辅垫工作。并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哲理,让学生以读促讲,以读帮助理解,在此时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在回答林巧稚为什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设计了“林巧稚当上医生后是怎样做的?”这一问进行铺垫,并抓住“奇迹”这一关键词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训练,把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深入浅出地进一步理解并回答了主要的问题,这样就有效地把教学的重难点分散了。

6、讲解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许多过渡语,乍听是内容的过渡,实际是对引出下一问题的讲解和启发。把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引到教学目标上,平稳地推进了教学进程。

三、讲学习方法

1、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树叶并制作成标本。让学生懂得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事物,获取真知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读书法:读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读感知语文,默读理解课文,朗读体会情感等形式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3、资源共享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合作学习,进一步开拓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特意安排了课前开发课程资源,课中共享课程资源,课后交流课程资源的学习方法,让同学间互相学习对方的学习方法,互相从对方开发的课程资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激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用充满想像的导语创设情境,随后出示人物图片,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林巧稚为什么总要称赞老师的教学方法?

(1)快速默读,抓重点部分讲。

(2)画出重点内容,标出疑点。

(3)交流汇报。

2、读林巧稚总是称赞老师的语句。

指名读,张扬个性。

3、指导学生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难点部分,也是本组的训练重点,要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把这些道理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感受深刻。

(三)拓展思路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

(四)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说板书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重视实践积累经验创造奇迹

紧扣文章内容的重点,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清思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间: 2009年08月18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89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感情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

文。本单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这篇

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

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

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

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

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

和谐发展”的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

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实施综合性学习,了解名人或自己熟悉的人的成长故事。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

完成。本课采用的是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把了解当时的社

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定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

学。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让

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

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

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

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

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

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使少年周

恩来立下宏伟志向。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

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周恩来吗?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都了解他,在他逝世的时

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达哀悼之情。(补充对周恩来赞扬的资料)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令人喝彩。(板

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的回答能受到当时校长的喝彩呢?学习第三部分体会在修身课上周恩来

读书目的的与众不同,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为周恩来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

振兴而刻苦学习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所折服。然后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抱负呢?引起学生思

考,学生探究之心马上被调动起来。

第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

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抛出问题“有一个词语能

概括出周恩来为什么读书”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渎课文一二部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中华不振”。然

后分别体会这两处句子的内在联系。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发现第一次是伯父提到“中华不振”,而第二

次是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教师追问:“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含义?”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_https://www.doczj.com/doc/ff12484259.html,+}

第三、细读品味,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

并发动学生相互交流、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体会周恩来思想变化的过程,

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

1、读中思。在中学段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段内容是课文重点内容,是周恩来

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直接原因,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读中品,读中议,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

表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三次谈体会,三次谈疑问,让学生体会那位妇女的可怜及中

华不振,从巡警的“不惩处洋人却训斥中国妇女”的做法中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悲及中华不振,从围观者的“拳

头和只能劝劝那个妇女”的表现中体会中华不振。然后更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品味语言,这一段教学内

容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

表演。

3、拓展资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阅读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

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4、想想说说。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想“周恩来的沉思”,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与周恩来产生

相同的情感体验,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

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由于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

的创新能力。

第四、激发立志,情感升华

本课的人文性特点很突出,以周恩来的成长立志为样本来激发学生立志,为了让学生明白他们立志的重

要性,我又引出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诗句,让孩子们明白少年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

的发展将决定未来国家的发展,以此激发孩子们立下为中华繁荣富强而读书的志向,从而使孩子们的情感得

到升华。

第五、拓展学习,继续探究。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

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成长故事的兴趣,

布置了综合性学习:了解伟人、名人成长的故事,也可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可以讲故事,写

文章、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

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把文中的重点词语“中华不振”写出来,揭示了文本的内涵。这样

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

时间: 2009年08月18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89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

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

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

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

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

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

一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

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

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

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说过程:

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

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

作特点。

二、读古诗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

朝舍更尽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

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

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

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

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

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

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

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

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

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

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

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

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

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

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

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2、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

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

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

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

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

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

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

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

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入诗境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鸟情

一、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

《鸟情》是九义小语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记叙小作者悉心照料一只小喜鹊,小喜鹊和“我”结下深厚感情以至于开学的第一天,喜鹊“小花”飞到教室找“我”的故事。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从“我”对“小花”的照顾爱护、从“小花”对我的感情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关心、爱护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

二、对本课教学的希望

1、充分对话。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

A师生对话时,教师是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多一点赏识、表扬、肯定和信任,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B生生对话时,注意平等,避免出现一部分学生是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是对话的“奴隶”。

C与文本对话时,努力使学生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激发学生原汁原味的独特感受。

2、以学定教。教学中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老师的作用更像是给猜谜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出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老师甩掉牵在手上的绳子,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三、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粗浅的认识及生活经验的欠缺可能会使思维受阻,或者表达的意思很凌乱,体会情感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内容上。

四、尝试解决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字里行间,随处可见“我”对“小花”的关爱之情,“小花”对“我”的眷恋之情。因此,在教学时,我想以读为主线,层层推进,紧紧抓住这一“情”字,来突出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只要热爱动物,善待动物,人与动物就会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大致分为初读、精读、赏读三个板块。

以情促读。教师充分把握课文情感的纽带,用富含情感的导语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厚的情感,深刻体会“小花”对“我”的浓浓的情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以读悟情。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在读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本课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倾听文本,质疑文本,解读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得感受。

移情入文。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与课文对话,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从而发现他人,发现自我,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父亲的菜园

时间: 2009年08月18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89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或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最大限度地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3、在读悟结合、丰富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历练学生语言,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父亲的崇敬。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说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质疑课题、梳理问题——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本、体会精神”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说流程】

一、亲情导入,质疑课题

1. 同学们见过菜地吗?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田里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菜园(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题。

2、学生课件观看父亲在山坡上开辟的菜园,再读课题,质疑。

3、梳理问题: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设计意图]

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请教学习

工具或老师)(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多读几遍。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④反馈朗读划出的句子,注意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探究原因(探究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1、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要求:圈画批注。

2、讨论感悟重点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忍不拔、对土地的热爱,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重点研读:

(1)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

苦)

(3)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

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

地的热爱)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可归纳说: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

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

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四、深读课文,体会精神(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1、思考、交流:父亲的菜园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仅仅是四季的蔬菜吗?“我”收获了什么?你呢?(收

获的是一种人生精神:坚毅、勤劳、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热爱土地、热爱劳动)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

什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

做成。)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体现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句子。(课件呈示)

3、带着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再读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只贝》说课稿

【教材简析】

《一只贝》这篇贾平凹的名作是作为一篇课外阅读文章出现在四年级上册《亲近母语》中的,其短小而

富有生活的哲理。

初读此文,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只经受磨难孕育出稀罕珍珠的贝。在文章采用的对比中,他可怜更可敬

的形象一下子感动了我。于是,我捧起文章一读再读。作者写此文目的何在呢?一遍遍地阅读此文,品味语

言文字,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就像浓雾中太阳升起一般,周围的一切渐渐清晰起来。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或许

就是指生命的价值吧!他不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而是以珍贵的内里奉献于人;他面对痛苦和磨难,默

默地忍受、消化,成就了珍珠;他“磨制”成珍珠之后不显露,不张扬。我进一步联想到,贝如此,人呢?

人生真正的价值与外表无关,只与人抵御磨难的气度有关,与人经受挫折锻打的能力有关,更与你能拿出真

东西的才具有关。如此,人便可敬了,可爱了,可贵了,因而也就有价值了。

经过反复品味,我稍许能读懂此文了。那如果给四年级的孩子去阅读,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去阅读,应

达到什么目标呢?

当然先要看《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其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

句段。

结合这是四年级上半学期的孩子,这篇文章又是自读课文,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点: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

3、能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并能深入体会这只贝的可

敬之处。

其实,本课的重点是第三个目标,为什么我还要加上前两个目标呢?因为:一、这是课标要求,孩子语

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字词的学习、朗读的指导都很重要,仅仅第三个目标是不够的;二、

这是四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他们的阅读既要“放”也要“扶”,要引导孩子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三、这是课

外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抓主干,孩子很易养成浅浅而读的习惯,尤其是课外阅读就不会去细细研

读,那语文素养又怎会有效提高?

【教学设计】

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出示贝壳,导入课题。

孩子们,去年夏天,我去青岛旅游,找到了很多宝贝,看(出示贝)——你觉得它们怎样?(色彩鲜艳、

五彩斑斓、形状奇特……)

【这一环节,由直观的贝入手,能一下子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谈对贝的第一印象时,鼓励孩子用

恰当而精彩的词语,这有利于孩子词汇的积累。】

对,大家一下子就被眼前漂亮的贝吸引住了!接下来,老师还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只贝,一只着名作家贾

平凹笔下与众不同的贝(板书课题)。

【由此贝及彼贝,说到“与众不同”时要放慢语速,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课文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来到这一只贝的故事中,自己读一读。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先划下来,再联系上下文去理

解。当你能读准字词并读通课文后,请你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只贝?

【本文篇幅简短但语言文字并不简单,在本课初读过程中,我请孩子们用的读的方式是自由放声读,这

样有利于孩子自我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这是怎样的贝。这一步必不可少,现在很多孩

子阅读时整体感有欠缺,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训练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你划出了哪些词?(教师相机板书)

重点解决:漩涡、瓦砾、稀罕、啮掉、棱角

【理解词语时,要引导学生将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瓦砾”,在上文中有一处

描写到“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两处地方结合起来,孩子很容易明白瓦砾的意思了。这一步让孩子自

己发现有困难的字词并当堂解决看似简单,其实就是教给孩子自学字词的方法: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

查一查等。同时对孩子个体而言这是真实有效的,比起教师硬生生出示教师认为要解决的字词来,孩子要感

兴趣得多。】

(2)课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可怜可敬)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再读体会: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耐人寻味,老师在课前读了很多遍课文呢,老师每次读都被文中

的这只贝深深地感动,请孩子们再默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出来,再体会体会。

【这第二次读要求默读,并且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孩子能边读边静下心来思考的读书方式,最

好的就是默读了。】

2、初步交流。(当孩子找到第三和第九段后,教师过渡:如果没有一个石子,这只贝会是怎样?引导找

到第一段的语句,读一读,联想一下贝的美丽,再配上海边的音乐指导朗读。)

3、交流第三段: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

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

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1)为什么这一段让你感受很深,你觉得这只贝怎样?(可怜、坚强……)

(2)哪个词特别打动了你,让你觉得他可怜?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3)着重理解“折磨”、“无论如何” 、“越来越”、“默默的”。

这是怎样的折磨啊?(引读)一颗石子,一颗(十分硬的)石子,一颗(带着棱角的)石子钻进了贝的

壳内,你能想像有石子在贝软软的身体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吗?就像我们人的眼睛里吹进了沙子,非常难受)

对啊,一粒小沙就会让我们寝食难安,更何况是一粒硬硬的有棱角的石子了!

这石子无时不刻折磨着他,一天,两天……对贝来说,一定“度日如年”啊!谁来读这句话?

读了这一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一幕?

这种折磨不但来自于身体上的创伤,精神上也痛苦不堪,因为——(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

(4)我们刚才走进贝的痛苦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贝的——可怜,再读一读,在可怜的背后,我们还可

以读出什么?(可敬、坚强)为什么?

(5)指导朗读第三段。

【交流第三段时,教师主要运用了引导点拨和指导朗读等方法,而孩子们,主要用了朗读理解和自学法】

4、交流第九段。[小学教学设计网https://www.doczj.com/doc/ff12484259.html,-更多语文说课]

除了这一段,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1)出示: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这句话中,哪个词是要我们好好品味的?(磨制)

(2)理解“磨制”。

磨制东西都用硬的东西来磨,用硬的东西来磨软得东西,而贝是拿软软的,嫩嫩的身体去磨石头,在磨

制的过程中可能会怎样呢?(可能会出很多的血)但贝放弃过吗?停止过吗?带着这种感情再说说——(大

屏幕出示)

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的磨制;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的磨制;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

的磨制……

(3)深化。

贝用他的血和肉仅仅是磨出一颗珍珠吗?

这真是一只(坚强的)贝,这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真是一只(伟大的)贝!

(4)感情朗读第九段。

5、这只贝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重点部分的第三和第九段领悟贝的可敬,其他段落一笔带过。而重点的

两段中,抓了重点词语来突破,让孩子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妙,同时运用想象将词语理解进一步深化】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齐读全文。

2、现在,读完全文,你对这只贝的感受还和第一次读一样吗?现在你的心中,是否澎湃激荡,想对贝说

点什么?

出示:我想对这只贝说()。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时间: 2009年08月18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3989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

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

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

味道。因此,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

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

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

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

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

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开课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

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的时空。但不是完

全放任自流,而是借助自学提示和汇报时的相机指导,教给方法、明确任务,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自学时的盲

目低效,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设计了两组

语言训练,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内容采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叙述出来,使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不再是单纯的资

料展示,而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深体验、揣摩表达方法的载体。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

大、范围之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将其调

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视频资料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

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教材之所以便教利学,教材里的泡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

‘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

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

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部编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说课稿

《海的女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底的女儿》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通过介绍小人鱼亲自参加王子的婚礼,忍受身体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变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港、宴”等13个生字,积累生字组成的新词。 2.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人鱼公主的美好心灵。 3.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美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王子的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 三、说学法、教法 学法: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阅读故事,合作交流,谈体会,谈感受,完成对文本的对话。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帮助很大。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美人鱼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这张图片吗?”对,这个图片画的是海的女儿。(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2. 安徒生简介,学生初步了解。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白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 诗歌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加之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所以使这种欢快之情增加了几分深沉。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5.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2.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 三、说教法 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艾青的《绿》,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叶赛宁的

《白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白桦》) 3.简介作者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1)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4.读一读,选择以下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姗姗来迟的朝霞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 (三)再读课文,总结特点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是什么? 3.诗歌有什么特点? (四)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出示: 梨树(希尔达·杜利特尔) 银色的尘雾 从地面升起 我的手够不着 你升得那么高 哦,白银 我手够不着 你花团锦簇向着我们 没别的花能开出 如此坚挺纯白的花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说课稿

《麻雀》说课稿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是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学习《麻雀》一课,是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激发出热爱生活,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及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育方面: 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热爱幼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发展方面: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

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母爱的力量) 教学手段: 1、多媒体电脑,课文录音带,收音机,电视机 2、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有关简介作者的资料,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图片、动画和课文片段,结合教学的需要,投影出示思考题、练习题及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画边思,并通过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小组、集体议论,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胆创新。 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在简介作者后,放手让学生按“预习”的提示和课后思考题2的要求,读课文,想画面,并通过议论,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的角色及每个角色的特点,了解课文的段落及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然后以课后练习题3的填空题为重点,让学生读、思、画、议,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小麻雀的弱小写具体的,进而引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和突破教学的难点。 第二教时,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怎样把老麻雀与猎狗搏斗的经过写具体,真实地表达“亲子”“母爱”是无与伦比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先小结第一段并过度: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被烈风吹到地上,一只猎狗慢慢地走近,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小麻雀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老麻雀怎样出现的,怎样跟庞大的猎狗搏斗的呢?以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让学生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思考上面的问题;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按习题2(投影出示:找出课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提出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要求和例子,边读,边画,边思,并反复读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装有冷、热、温水的水槽,媒气炉、炒菜、煮开水、冰箱等视频,有关沙漠、冰川、地热、喷泉的视频。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夏天真热,琪琪、波波、彬彬、妍妍四年好朋友约好到泳池游泳,游完水刚上岸的波波觉得浑身发冷,但准备游泳的彬彬却热气死了,你能帮他们找出原因吗? 2、学生发言。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热与冷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哪里热,哪里冷? 1、师:你能说说,家里哪里热、哪里冷? 2、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家里面寻找冷和热的现象。(播放体现冷、热现象视频) 3、师:在自然界中也有冷热的现象吗?

4、分小组讨论。 5、师:在自然界里,冰川、沙漠、地热、喷泉冷热都不相同,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方,亲身感受一下。(播放视频) (三)感觉水的冷与热 1、师:桌子有三杯冷热不同的水,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冷热不同呢? 2、生答,师板书。 3、分组实验,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 4、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5、师:如果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冷、热水里,然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在温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6、请两位学生到台前试验。 7、学生汇报感觉。 8、师:靠手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吗? (四)问题延伸: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体的冷热程度? 1、生讨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生答:温度计。 3、师:请同学们回家尝试一下。 2、温度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能正确地使用温度计。 2、能正确地读写温度。 3、学会测量空气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掌握一些科学的技能。 4、亲历一系列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逐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部编四年级语文 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语文《猫》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猫》一文是部编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栩栩如生。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的有机整合,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学会认读本课“虑、职”等8个生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跌倒、变化多端、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4.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 5.学习方法 (1)“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串始终。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6.教学课时:二课时 二、说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作者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卫填海》说课稿

试卷说明 小学语文考试内容将全面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要求,力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方面的有机联系。力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段的目标为依据,抓关键,突出重点,有效地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加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评价: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实基础,明确要求,扎实训练。在本套试题中对字词句的考查可谓面全样多:选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字,形近字组词,补充成语,选填关联词语,按要求写句子,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多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加标点,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今后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固本。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卫填海》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精卫填海》,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精卫填海》作为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明了,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夸张。 四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所以需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我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说学法: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传统文化不同于语文课,但和语文有相同的载体。基于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我来猜 多媒体动画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还读过那些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与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精卫填海》。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这篇课文与抒写乡情和友情的两首古诗,表达师生关爱之情的《难忘的八个字》,童话《泥姑娘》,表达大作家高尔基与小男孩平等之情的《小摄影师》一起,组成了本单元“感悟真情”的学习内容。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走进一个“人间处处真情在”的生活磁场,要让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浸泡在浓郁的真情中,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受到精神的熏染,从而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一腔真挚的情。 真情,是一种自然生命的洋溢,真情从不解释,从不喧哗,爱的精灵只在心里歌唱。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计划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下面主要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文美是本文给我们最主要的感受,因此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意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猫》说课稿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猫》说课设计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

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今天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1)

2020新教材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2 鱼类 3 鸟类 4 哺乳类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6 不同的运动 7 运动的快慢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9 弹力 10 摩擦力 11 浮力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路暗箱 15 生活中的电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17 认识矿物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第一篇《乡下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 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了乡村生活,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 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 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知识目标) 2.自读课文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大意;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能力目标)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随文章的叙述顺序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重视朗读,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 价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在教法上运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法、以读代讲法和情景教学法。“三分文章七分读”,在学生自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体会;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 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采用图文结合创设一个具体、生动、 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乡下人家的美景中。 2.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和读写结合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 习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五、说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受乡村的声音。 1.多媒体播放虫鸣的声音,让学生欣赏富有乡村特色的“交响乐”。让学生猜一猜,声音中有谁在歌 唱?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纺织娘也是大自然中善于歌唱的高手,用多媒体出示“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 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 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2.提问:像如此美妙的大自然的声音,知道在哪儿经常能欣赏到吗?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 乡村、农村、乡下等。引出本课课题:乡下人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中带拼音的字读正确; 2.读认字词,识认准确。检查学生自认字词的情况,学生易认写错的字用多媒体出示:饰、冠、觅、 瞧、耸、巢,教师相机指导渗透识字的方法; 3.猜词游戏,巩固字词。做猜词游戏,提高学生掌握词语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欣赏乡村美景。 1.观察插图,感受美景。观察分割好的美图插图,说说图上展现的是乡下哪些美景。 2.读文思考,理清层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其他学生根据所读内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 景?再把描写这些场景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情感读一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以下几幅图画: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3.读写结合,感受乡村景象。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 第一篇《猜字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 课《猜字谜》。这是两则猜字的谜语,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猜谜语寓知识性、趣闻性、哲理性于一体,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结合本课、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 1.认识“相、遇”等12个生字。会写“字、右”等7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总结猜谜语的好方法。 3. 培养学生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目标、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伙伴。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求知欲望强、对能激起他们的兴趣的东西感触深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问题探究、直观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学生玩猜谜语游戏,大家有信心猜出这些谜语吗? 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是玩猜谜语游戏”,意在扫除学生对于学习和上课的负重感、疲惫感,为本课打下一个轻松而活泼的氛围。提问学生是否有信心,更利于煽动学生的热情。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具有表现力,学习热情即刻便可高涨。 随即提醒学生仔细听,教师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抛出两个谜语,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由学生一一猜出,并给猜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加分。 两个谜语不难,给了学生足够信心,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小组竞争的形式,更是把形成性评价运用到了实际课堂中。 这么多的谜语都没有难到大家。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个猜谜语的小窍门“猜谜语,动脑筋,认真读,会观察,跳出谜面想一下,谜底就在话里藏”(生跟读)。有了这些小窍门啊,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今天的知识。 这篇课文很简单,而教师在传授这篇课文时的特色就是要在简单之中制造不简单,尝试着在快乐的猜谜语活动中交给孩子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以运用。 (二)整体认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提问:在自读课文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 不要限定学生的思维,引导孩子自主的关注朗读的技巧,并适时的给予指点和引导 2.学习生字。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说课稿 我执教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

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象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象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说课稿大全(四年级上册) 目录 1.《观潮》2 2.《雅鲁藏布大峡谷》(无) 6 3.《鸟的天堂》 6 4.《火烧云》11 5.古诗两首(无)16 6.爬山虎的脚16 7.蟋蟀的住宅19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24 9.巨人的花园24 10.幸福是什么 28 11.《去年的树》31 13《白鹅》 35 14.《白公鹅》(缺)38 15.《猫》38 16《母鸡》(缺)45 17.《长城》45 18.颐和园48 19《秦兵马俑》55 20《古诗二首》60 21.搭石67

22.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71 23. 《卡罗纳》75 24.《给予是快乐的》77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81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85 27. 《乌塔》91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95 30.《电脑住宅》99 1.《观潮》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说课稿

《猫》说课稿 一、说教材 《猫》一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 二、说目标 1.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教学难点:在课文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击破难点,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绝大多数学生见过猫,不少学生还养过猫,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五、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给学生出一个有趣的谜语,谜语的具体内容是: “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是喵喵喵,黑夜巡逻眼似灯,粮仓厨房它放哨[打一小动物]” 当同学们猜出是猫的时候,我会用简笔画的形式板画一只小猫的形象。(开始画画) 猫本来就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动物。这样使猫的形象得到再现,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画完以后我会让学生举手发言说一说自己身边的猫有那些特点,比如有同学会说我家的猫很温顺,还有同学会说我家的猫很调皮,当学生热情高涨时,我便进行第二环节的教学。今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去看一看他笔下的猫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紧扣上个环节中提到的问题“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进行教学。首先让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1)给课文分出自然段,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并互相订正。 (2)思考“老舍先生家的猫有那些特点”,边读边找出相关词语或者句子。 学生们在阅读中自寻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经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后,各个小组分别选出代表发言,说说本组都找出了哪些猫的特点。学生发言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经过整理学生不难发现,写出大猫特点的词语有:(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吭什么都怕勇猛 总结成课文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古怪(板书) 写出小猫特点的词语有:(板书) 站不稳就爱玩大一点更淘气 总结成课文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可爱(板书) <三> 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这个环节里我抓重点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小猫满月的时候更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一篇《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 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 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 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 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 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 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 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 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