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人类传播概论

1、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间流动的过程。

2、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是信息双向互动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符号解读的过程。

3、人类传播的历史(5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第二章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诞生的社会条件:

首先,人类科技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从而使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术界

开始对传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次,公共信息所产生的政治性影响促使学术界对宣传和舆论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社会科学迅速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传播学的奠基者

⑴哈罗德?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5W)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⑵库尔特?勒温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认为,当一个人通过一种传播过程接收了信息,该信息的意义就在一定程度上由这个人所属的群体决定。今天,勒温的“把关人”概念被传播学学者们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组织传播的研究中。

⑶保罗?F ?拉扎斯菲尔得

优秀的方法论者,在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均有所建树。他从研究广播这个新型的大众媒介入手,介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他在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方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拓者,对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将调查访问和多变量资料分析结合起来的途径,将民意测验变成了一种科学工具。

⑷卡尔?霍夫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开创了美国微观层次研究个人态度变化的学术传统。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重视。说服研究由亚里士多德经卡特赖特至霍夫兰,遂成为一个直到今天仍非常受欢迎的传播研究课题。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

⑸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的学科创始人,被称为“传播学之父”。作为“集大成者”将前人的成果集中起来,归纳、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完善化。从新闻的专业角度,把新闻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术成果联系起来,从独特的视角考察传播学,并使传播学最终发

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是第一个拥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终生的人。他一生先后组织创办了三家最重要的传播研究机构。不仅如此,他还是最早在大学中开设传播学博士课程的学者,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他主编了最早一批传播学教材,如:《大众传播学》(1949)、《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1954)等,其中代表作有:《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

众传播和社会发展》(1964)、《人类传播史话:洞穴壁画到微芯片》(1987)等。

3、西方现代传播学可以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实用主义为价值立场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人文

思想为基本资源与立场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深刻影响,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滋生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同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

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有十分突出、十分明显和经验主义特点,

所以被称作经验学派或行政学派。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思想背景,主张对资本主义传播机制进行深刻的批判性研究和根本性、革命性的改造,代表着西方传播

学中批判性思考的人文深度。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的构成要素:信源、编码、讯息、媒介、解码、受众、反馈、噪音

二、传播的类型

从传播者的角度看:分别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

从媒介的角度看:分别为人类自身和技术性的,即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从信息角的度看: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体育传

播等

三、传播过程模式

(一)单向性传播模式(三大类)

1、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2、申农——韦弗教学模式

(二)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3、德费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

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一)实地调查的基本步骤:

1、计划准备阶段

2、实查阶段

3、数据处理阶段

4、总结阶段

(二)抽样调查:

1、简单随机抽样

2、分层抽样

3、整群抽样

4、多级抽样

5、系统抽样(会计算抽样间距、如何保证随机性)

(三)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分类: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半开放式(半封闭式)问卷

2、问卷制作的基本原则:

①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易懂

②问题的语言陈述尽量简短

③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获多重含义

④避免主观诱导试提问

⑤一般不能用否定方式提问

⑥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

⑦避免提出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

⑧将调查对象以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二、内容分析法(过程步骤要会自己分析)

过程:确定研究目的→建立假设→抽取信息样本→制定分类样本→处理样本资料→统计分析判别→撰写研究结果报告

三、控制实验法

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控制,二是随机分配(如何保证随机分配)

四、个案研究法

4个特点:特殊性、描述性、启发性、渐进性

第五章传播学基本概念

一、信息

1、信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不确定性或者熵的测量。

2、信息的特征: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

3、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了解,在书中45—46页)

二、符号与意义

1、符号:是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

素。

2、语言符号:美国学者爱伯特?梅热比指出人类在交流中往往有这样的规律:沟通理解=

语调(38%)+表情(55%)+语言(7%)

3、物化符号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和标志,往往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内容。

4、意义:传播的实质不是符号的交换,而是意义的交换。

第六章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而四大功能:获得信息、建立关系、实现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满足情

感需要

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

4个基本特点:双向交流、多种手法、情境性强、互动性强

三、人际传播的技巧

1、什么是传播力

(1)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的定义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进行传播能力。

有效,是指传播者知道在行动时自己要做什么,对眼前的事物有能力辨别和判断,

并能预测后果、妥善处理问题。得体,是指以适当的方式传播,符合一般的社会

行为规范,懂得人心知道。

(2)美国传播学者帕克斯在较宏观的层次上,提出关于传播能力的三个主题:①控制。

两个以上的人在交流中,控制自己的言谈和控制整个谈话局面,使之达到预想的

目的,这是一种能力,需要锻炼和经验。②适应。动态的传播中,根据对方的态

度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新情况,这也是一种能力,它要求

思维敏捷。③合作。传播能力不仅表现为个人的能力,而且表现为与他人共同构

建自我的能力,人际传播中会有很多协商和妥协。

2、善于言辞

美国学者桑德拉?黑贝尔和理查德?威沃尔二世在在语言选择方面有四个重要观点:①清楚②有力的说话方式③生动④道德

3、身体、时间和空间

注意:①距离②目光接触③服装④时间⑤面部表情⑥身体接触

4、倾听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⑴倾听他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他(或她)所说的

⑵释义他人所说的

⑶不打岔

⑷思想开明,尽管认为与某些观点不一致

⑸牢记人们所说的

⑹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⑺即使认为自己知道对方接下来要说什么,也不接别人的话

⑻保持目光接触

⑼当别人说话时,不思考接下来要说什么

⑽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并显示对对方所说的感兴趣,向对方提问

⑾喜欢沉默

⑿了解他人的身体语言和自己的身体语言。

第七章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的定义

1、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以及组织环境之间交换信息的活动。

2、组织的结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

级制

3、组织的分类: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综合性组合

二、组织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

2、信息大多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的内容

3、具体活动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行的

4、传播活动有一定规模

三、组织传播的重要学派

1、古典管理学派

在组织理论中,隐喻指我们通过研究某个与组织“类似”的物体来了解组织本身,古典学派学者非常推崇机械隐喻。

2、人际关系学派

在人际关系学派中隐喻是家庭,这个隐喻突出了我们应理解组织运作中极为重要的各种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受到很多基本需要的驱动。他把这些需要分为五种类型,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三种通常被称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最后两项则被称为高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为人际关系原则机器在组织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例。(图示在书中75页)

3、人力资源学派(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的学派)

人力资源学派认为,组织里的个人具有值得重视的感知能力,也肯定个人劳动是达到阻止目标的重要因素。它强调员工思想和观念对组织的智力贡献,员工是智力和体力的贡献者。

第八章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传播者是专业化媒介

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运

用先进技术)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面对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传播的信息同时具有商品属性和

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单向性很强)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观点

4、施拉姆的总结:(重点)

⑴大众传播是雷达,具有寻求、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功能,用于监视社会环境;

⑵大众传播具有操纵、决定和管理功能,对受众进行诱导、劝服,并引导其作出决定;

⑶大众传播具有指导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

⑷大众传播具有娱乐功能。

5、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论

所谓拟态环境,或译作虚假环境、假环境,指的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做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第九章受众

一、受众

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互联网的使用者等,这些大众传媒的使用者,统称为受众。

受众是大众传媒产品的使用者,也是传播过程的终点站,是传播信息的归宿。

二、受众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庞大

2、受众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

3、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分散性、无组织的特点

4、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不固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受众的三种角色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主体的受众(重点)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四、中国受众的特征

1、受众的信息需求增强

2、受众的媒介接触性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

3、受众的维权意识增强

4、受众的细分成为趋势

五、受众研究经典理论

1、受众的个人差异论

2、受众的社会分类论

3、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4、受众的文化规范论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一、几种重要的媒介控制理论

1、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与“把关人”

的概念相对照)、苏联(式)共产主义理论

2、权力的媒介

3、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二、传播的社会控制

1、政治控制

2、经济控制

3、文化控制

4、受众控制

5、技术控制

三、传播中的“把关人”

“把关人”是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的传播者。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第十一章大众传播媒介

一、不同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大众媒介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新媒介(手机、互联网等)

1、报刊(报纸、杂志)

报纸的主要优势体现在:

⑴信息易保存⑵受众的选择性大⑶权威性⑷解析性

与电子传播媒介相比,报纸也有一些短处:第一,报纸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广播与

电视;第二,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动感,也不如利

用声音传播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第三,阅读报纸要求读者必

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不像广播电视,只要受众视听觉正常就

不受什么限制。

杂志和报纸相比较,它们的特点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大多数杂志仍然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但由于杂志出版的周期长,因而时效性远不及其他媒介。为了扬长避短,杂志更趋向于专业化、专门化,力求满足不同类型的读者和他们不同的需要和爱好;杂志更重视图文并茂,甚至以照片、漫画等静态图像为主。在印刷技术和纸张质量上,也更加讲究。

2、广播

广播具有以下优势:

⑴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

⑵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⑶广播是听觉媒体,它声情并茂,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

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

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立体声广播的出现,更是为人们欣赏音乐提供

了方便的渠道。

⑷广播对广大的受众者来说有较强的接近性。

广播也有不如其他媒介之处:第一,广播内容转瞬即逝,其保留性远不如报刊;受众

对广播选择的余地也很小。第二,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

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远不如视听兼备的电视深刻。

3、电视

具有如下优势:

⑴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

⑵电视的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广泛。

⑶使用便利。

⑷家庭媒介。

不足之处:⑴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易选择,也不便查考。

⑵由于电视录像设备价格昂贵,复制电视内容比复制广播内容更加困难。

⑶电视接收机价格较高,又不如收音机易于携带,且观看电视需要受众听

力、视力兼备,也不如收听广播方便。

4、电影

电影按发展阶段可分为黑白默片、声片、彩色片;按其内容、体裁和形式划分,有故事片、纪录片、文献片、科教片、动画片等;按其摄制或放映手段可划分为普通电影、遮幅电影、宽银屏电影、立体电影、环形乃至球幕电影。电影的特点是大银屏、高品质,为达到高超的视觉效果,电影需要巨额投资且在影院中观赏。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媒介即信息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指那些信息清晰度高,且明确给出信息量大,给受众留下的凭想象力填补的空白甚少,受众可用某个单一的感官承担起接受信息刺激的活动、参与程度低的媒介。

例如广播、报刊等。

冷媒介指那些信息清晰度低,且明确给出信息量小,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参与程度高的媒介。例如形象比较模糊的一幅漫画。

4、地球村

第十三章跨文化传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体系。

文化通过象征符号传递下去,也可以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传播。

广义的文化要素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体制、物质产品。

二、文化模式与传播模式

1、价值观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有四个方面: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差距、回避不确定性、男性化—女性化。

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与新西兰,个

人主义价值观很强;在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厄瓜多

尔以及中国、日本、韩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很强。

⑵权利差距:菲律宾、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新加坡、巴西、法国等国拥有

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奥地利、以色列、丹麦、新西兰、爱尔兰、

瑞典、芬兰、瑞士、德国等国拥有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

⑶回避不确定性:属于高回避不确定性文化的国家有新加坡、丹麦、瑞典、爱尔

兰、英国、印度、菲律宾、加拿大等。属于底回避不确定性文

化的国家有希腊、葡萄牙、比利时、日本、智利、法国、秘鲁、

西班牙等。

⑷男性化—女性化:男性化文化中最典型的国家是日本,奥地利、委内瑞拉、意

大利、瑞士、墨西哥、爱尔兰、英国、德国等都是男性文化

国家。女性文化最典型的国家是瑞典,挪威、荷兰、丹麦、

芬兰、泰国、秘鲁等都是女性文化国家。

2、信息传播中的语境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把不同的语言分成高语境语言和低语境语言(也可以说强势语境和弱势语境)

汉语属于典型的高语境语言。

3、文化对传播模式的影响

美国学者琼?奥克?尤姆就北美和东亚的传播模式取向做了归纳:⑴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⑵语言代码分化的显著性;⑶强调间接传播与强调直接传播;⑷以受者为中心与以传者为中心。

三、跨文化传播需要具备的技能

1、认识自己

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⑴了解你的文化;⑵了解你的态度;⑶了解你的交流风格

2、考虑自然和人类环境

环境的三个属性将会影响交流,它们是:时机、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

3、寻找共同的符号

为达成共识,我们可以:⑴尝试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

⑵理解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变化。

⑶了解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一一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 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 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乂一重要课题。 ④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 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播论”得问世。 ⑤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 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 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己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 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U 得性。 2、 传播得特点: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 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乂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迪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意见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传播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 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 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 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 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 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 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 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 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相10播《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2大众传播: 3.非语言符号: 4 象征符: 1内向传播: 2信息(行为科学范畴定义): 3.语言符号: 4 人际传播: 二.选择题。(有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 1.中国传播学对自身传播的最高概括是()。中国文献又称之为“士”或“儒”,其人格精神与品行气质可谓全社会表率,对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起支撑作用。 A大夫b君子 2.()是人一生中使用最频繁的交流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表意最丰富,内涵最甚广的符号。 A文字语言B口头语言 3、.在群体之中()是群体传播的参与者,同时又受到群体传播。 A每个人b有些人 4、.组织作为群体的一种,其传播()像群体传播一样具有施加压力和扭曲信息的效果。 A 必然会 b 必然不会 5.、短短的(),几乎每年都有大众传播技术取得大发展的消息,传播业最终完成了传统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惊险的一跃”。 A半个世纪b一百年间6.、对大众传播的()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很多著名的传播学家都对其做过考察,得出许多颇有贡献的理论阐述。 A娱乐功能B社会功能 7.“两级传播论”和()理论均证明:社会信息以及人文意义的流动,始终存在着等级传播和平级两种模式,其中前者为主导模式,后者为辅助模式。 A “5W模式” B “把关人” 9.()作为一种舆论理论,探讨的是舆论对象或话题经由媒介理解,传播和渲染而确立为支配地位的主要意见、看法。即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A“议程设置”B“沉默的螺旋” 10.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在接受和解释这些信息时是()的。 A无选择B有选择 1.人类领悟万物的生命讯息与万物进行生命能量的交流,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与交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自我持存的基本条件。 A影响b传播 2.()传播思想博大深邃,具载于《五经四书》以及历代儒家的论述中,是中国本土建立传播思想体系的智慧与精神基础。 A孔子B孟子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

第九章受传者研究 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的部分。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 握。 第一节受传者和受众 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 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 名称。 问答: 1.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用? ①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 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 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用与满足”) ①消遣娱乐。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消遣、 娱乐的工具。 ②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市场、商品、文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空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中专等,极大的延伸了学校的 课堂。 ④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关于受众的理论 概念: 1.枪弹论(魔弹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而却“拒不倒下”。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3级

传播学复习资料 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xx; 2、米德是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主我”和“客我”; 3、库利系统研究人际传播现象,进行理论化尝试——“初级群体”、“镜中我” 4、威纳(NorbertWiener)在1948年<控制论>中提出了反馈的概念。反馈是指信息的部分回流。 5、传播学得两大源流: (一)xx源流 (二)xx源流; 两大学派: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 xx“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6、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将反馈(feedback)这个概念引进传播过程研究,指导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7、直线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 谁传播(who)--控制分析 传播什么(says what)—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in what channel)----媒介分析 向谁传播(to whom)—对象分析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分析

8、威纳在1948年<控制论>中提出了反馈的概念。反馈是指信息的部分回流。 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将反馈(feedback)这个概念引进传播过程研究,指导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9、传播学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科学。 10、传播的基本分类是: (1)、自我传播(内向传播)(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特定的社会组织内发生的传播或社会组织同外界进行的传播;二是指无组织的一群人集中在一起所发生的传播,即所谓的“群体传播”。 (4)、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传播机构通过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广电)向社会上一般大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1、人际传播的功能: (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约哈里窗口); (4)、满足情感需要。 12、组织内传播的信息主要流向(正式渠道) 1、下行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 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 )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一一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收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站爱和传播隔阂。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1.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 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 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b.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 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 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 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响(“二级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