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杨奎松的政治必杀技 兼论公知与五毛的辩证法

论杨奎松的政治必杀技 兼论公知与五毛的辩证法

论杨奎松的政治必杀技 兼论公知与五毛的辩证法
论杨奎松的政治必杀技 兼论公知与五毛的辩证法

论杨奎松的政治必杀技兼论公知与五毛的辩证法

作者:森雨发布时间:2014-01-20 来源:独家网字体:大 | 中 | 小

他们也常常用“人民革命”的招牌话恫吓党国、政府和权力的糊涂虫,恫吓也只是为了降服权力乖乖听他们的命令,但实际上,只要他们略微察觉到“人民革命”的蛛丝马迹,感受到“人民革命”的丁点风声,他们就会比任何人更迫切寻求党国、政府和体制的保护。

1、杨奎松变脸了:态度从高烧回归了正常

2013年12月29日,杨奎松发表纠谬汪晖一文,但可惜他对汪晖没有“纠谬”了多少,结果是他本人倒被很多人“纠谬”了很多。其中最普遍的一项指证是,在2013年7月份的时候,当面对史清的质疑时,他强烈不满史清对他的恶言恶语和上纲上线,因此他强烈要求“严守学术标准”,强烈呼唤“与人为善”,强烈期待“改善学术风气”;但是,到了他纠谬汪晖的时候,通篇布满了高强度的主观色彩,充满了剧烈的大批判气味,其恶言恶语和上纲上线完全是史清望尘莫及的。

这项最普遍也最有效的指证无疑提醒了杨奎松,因为杨奎松终归不是地痞无赖小瘪三,究竟是有头有脸的党史专家、究竟是有名有姓的社科院教授、究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博士生导师,对自己说过的那些铁板钉钉的话和留下的白纸黑字,总不能矢口抵赖吧,总不能全当不存在吧,总不能公开宣告此前自己只是说了些胡话吧。2014年1月19日,也就是昨天,杨奎松再次在《东方早报》的副刊《上海书评》发表《也谈“去政治化”问题》,虽然同样是批评汪晖,但时过21天,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态度老实多了、乖巧多了。我们先不论其见解的高下对错,就冲他态度端正这一条,确实有必要给个赞啊。不过,杨奎松到底不诚恳,虽然对照这间隔21天的两篇文章,杨奎松完全换了副脸,但他没有一点说明,没有一点提示,没有一点歉意。其实,虽说是前后变脸,但这终归是他的进步啊,是从坏的变成了好的,是从恶的变向了善的,是从流氓变回了书生。有人说得好:“君子爱人以德。”这是杨奎松的德行写照,无论是敌是友,有谁不会为此高兴呢?来一点说明,来一点提示,来一点歉意,效果明显会更佳嘛。

2、杨奎松不变心:政治卖萌升级为政治献媚

杨奎松变脸了,态度端正了,这是好事。但杨奎松完全不变心,针对汪晖的本来都是学术批评,但是,无论是2013年12月29日的文章,还是2014年1月19日的文章,他都故意设计了政治陷阱,意图将汪晖引到政治雷区,其用心之巧、之险、之萌、之媚,真令人可惊、可叹、可笑、可鄙。

我们先来看2013年12月29日的文章。由于汪晖说了一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时候,主要由一些被马林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组成,他们与工农的关系还不如国民党跟工农的关系深厚。”杨奎松就指责说:

“首先是不符合当今政治正确的标准。随便翻开一本官方党史著述或中学、大学相关教科书,都能看到那里的说法是,1921年诞生的中共是建立在思想、组织、阶级三

个条件基础上的。即所谓“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出现了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4-125页)。按照作者(1)(6)的说法,这三个条件一个也不存在。而且直到作者所强调的“江西苏区时期”之前,作者认为中共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成员也不是什么…先进分子?,只是一些如马林所说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党的阶级基础更不是无产阶级的,因为自建党之初至江西苏区建立,党…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均无实质关系?,还不如国民党。”

一般人读到此段,基本都要笑喷了。一个党史专家,一个社科院教授,一个博士生导师,竟然拿“政治正确的标准”及“教科书”的水平在这里卖弄,这真是太萌了,太逗了,太乐了。但是,再要深思一下,可笑即将变成可惊了。一个党史专家,一个社科院教授,一个博士生导师,他会不知道学术研究和“政治正确的标准”及“教科书”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么?大家若有兴趣,不必读他的专著,只要看看他在各大门户网站(特别是凤凰网)的几次发言,只要了解他对高华等人的高度评价,就知道他们这些人一向不以“政治正确的标准”及“教科书”的水平来要求自己,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表现得与“政治正确的标准”不一样,总是表现得比“教科书”的水平高很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来媒体的关注和公知的喝彩。作为媒体的宠儿和公知的标杆,他们这些吃党史饭的,在党校里混的,顶着个党员头衔的,有几个对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的神圣性怀抱真正的敬意呢?

没有敬意无所谓。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从来就没有幻想过所有人的同意。总有人不高兴,总有人忌恨,总有人苦大仇深。在当下中国,以学术的形式刨根的,以谩骂的姿态泼污水的,我们见得多了。我们也见过反对一方的学术形式和谩骂姿态。只要不冲垮法律边界,刨吧,骂吧,这或者本来就是当代中国舆论生态尚存在自由张力的真实反映。但是,一个党史专家,一个社科院教授,一个博士生导师,一本正经,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竟然拿“政治正确的标准”及“教科书”的水平去指责被敌人攻击为“新左派领军人物”的汪晖,有谁见过如此的天方夜谭?这样的政治卖萌究竟意欲何为?

我们再看看2014年1月19日的文章吧。此文态度端正,也集中批评了汪晖的历史观,这都是学术领域的分内事,也是必须先予称赞的地方。至于高下对错,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可放开来互争互论,都没有关系,都无所谓,都是各方需要力取的。但如下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一个只能形成民族国家而非大同世界的历史时代,任何阶级都必定是民族的,并不得不服从于各自所属的民族国家利益的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的政治特色,是这个时代的条件和环境所决定的,并且不以个别人或个别政党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上,自一战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战争的蔓延以及民族自决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即已开始空壳化,大量民族国家的诞生不仅使所有阶级都民族化、国家化了,而且导致同一阶级也因地域、行业、技术和收入等差距而日渐分化。……从这个意义上,…三个代表?的理论概念,包括…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提出和阐发,都明显地超越了旧式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是适合于这一转变的需要,并且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的,不仅不应当受到批评,而且还应该得到肯定(汪晖的批评见《“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汪晖、许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再标准不过的五毛表态。向“民族国家利益”效忠,向“集体主义”效忠,向“三个代表”效忠,向“以人为本”效忠。奇怪的是,他为何不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是更旗帜鲜明、更政治正确么?不是更能反对“阶级斗争”么?

实话实说,作为一个党史专家和体制内的教授,做出这样的五毛表态,一点也不招人嫌,一点也不惹人厌,相反,这倒是很契合的一件事。因为这总比党员反d、官员反体制的那副公知嘴脸,显得更本分一点吧。但问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效忠未必是假,令汪晖引火烧身更是真。他莫名其妙地暗示,汪晖是反对时代潮流的,对于“民族国家利益”、“集体主义”、“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等代表的“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是持批评态度的。但是,汪晖批评了什么?是怎么批评的?则语焉不详,只告诉我们:“汪晖的批评见《“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汪晖、许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等。”

在一场学术批评里,忽然展示对政治正确的高调效忠姿态,暗示对方已经背离了当下的政治正确,这到底是想干什么?看来卫道士林纾的阴魂未散,对荆生操刀学术的英雄膜拜仍然意淫不止啊。

3、题外话:论公知与五毛的辩证法

大家或许注意到了,杨奎松一身兼两任,既常常在媒体上表现得像一个公知,可是在学术批评的时候又会高调表态为五毛。这当然是极为悖谬的一个奇特现象。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大家只要回想2013年3月15日,何润东引爆的820事件,就能恍然大悟,许多公知本质上属于五毛的真相。但这个转化是有条件的,这里存在着公知与五毛的辩证法。

首先必须承认,公知的存在本身代表了一种很强的意向。他们对人民革命时期存在的暴力现象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对人民共和国前几十年的教科书灌输也有一种普遍的不满;他们不断反刍和灌输新的历史记忆,其中存留太多革命、肃反、整风、土改、镇反、改造、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和文革的暴力痕迹及其遗恨;他们几乎毫不质疑地接受了另一套意识形态,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视作普世价值的万国楷模,是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人间天国,最恨毛泽东拖延了30年才令中国投入西方的怀抱。此外,由于当代中国仍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宪法规定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毛泽东的头像仍然高高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因此,他们对当代中国仍然极为不满。他们把普遍存在的腐败和不公平,归罪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要素,归罪于所谓的权贵资本主义,归罪于政府的管制太多,归罪于国有企业的垄断,归罪于土地集体制的遗存。所以他们骂党国,骂政府,骂体制,骂这骂那,就恨不得中国赶紧美国化,甚至恨不得王师征伐,中国再被西方殖民上百年,就彻底民主化、自由化和人权化了。

但是,骂党国、骂政府、骂体制,表现为权力的批判者和反对派,只有公知中的草根阶层特别是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人之中,才可能是真实的,大多数草根不是因为利益问题骂党国、骂政府、骂体制,而是出于本能、出于信念、出于真诚。这些人实质上是群众中的一部分,但他们都被被当代最强劲的大众媒体所包围着,因此他们也就被当代世界最有效的意识形态所俘获了。

在公知中,还存在另一部分人。他们未必是人数最多的,但他们是实力最强的。他们也骂党国、骂政府、骂体制,表现为权力的批判者和反对派,但他们只是一种矫揉造作的姿态。在这种姿态背后,他们的本质是去革命,反社会主义。他们骂党国、骂政府、骂体制,表现为权力的批判者和反对派,并不是因为他们痛恨权力,并不是因为他们未深入党国、政府和体制,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本身就是党国、政府和体制内的人,他们原来就是既得利益者。但他们痛恨权力尚不驯服,痛恨党国政治还具有独立性,痛恨党国政治的官僚机器还存有威胁他们的可能性。因此,骂党国、骂政府、骂体制,那只是因为他们企图将权力彻底驯服(所谓关进笼子里),消灭党国政治的独立性而附庸于资本,仅仅用被阉割的政治代理人去掌管官僚机器。他们也常常用“人民革命”的招牌话恫吓党国、政府和权力的糊涂虫,恫吓也只是为了降服权力乖乖听他们的命令,但实际上,只要他们略微察觉到“人民革命”的蛛丝马迹,感受到“人民革命”的丁点风声,他们就会比任何人更迫切寻求党国、政府和体制的保护,他们甚至会教唆、引诱和督促党国、政府和权力去主动扼杀任何带有“人民革命”的星火。说穿了,他们既是公知,他们也是五毛。他们是公知的中上层,他们也是五毛的收款者和发款者。他们坐镇游戏规则的背后,吆喝着公知和五毛中的草根阶层互相厮杀,然后他们抹嘴一笑。

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发展的途径)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

高考政治常识知识点整理

政治常识知识点整理 1、不同时期政治的内涵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的统治被推翻,剥削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政权是阶级统治权,它是政治中的根本问题。 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关键就在于掌握国家政权。因此,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在剥削阶级的统治不复存在的社会,政权仍然是政治的核心。 无论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处理国内外的关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都要依靠国家政权。 3、把握正确的政治观点 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就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政治观点。 所谓政治观点,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问题所持有的基本主张和看法。 政治观点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 只有把握正确的政治观点,才能具有政治鉴别力,才能具有政治敏锐性。 4、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就一定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是指集中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目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为什么思想政治素质是青年最重要的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总称。 政治素质主要由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念等要素构成。 在人的所有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对人的其他各种素质有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应对国际严峻挑战的紧迫需要。 6、怎样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要激发对待政治生活的热情,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践,要努力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7、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政治选举(选举权、被选举权)——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政治结社——参加政党活动、政治性社会团体;政治表达——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 8、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 ○1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切主要活动○2使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9、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有序(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合法、自主、理性 10、公民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条件

论文:论诡辩

论诡辩术及破斥诡辩的方法 121150018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顾希 论辩指双方或多方具有互制性、对抗性的论争过程。谬误指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思维的逻辑规律或规则而发生的逻辑错误。而诡辩则是论辩与一些不自觉的谬误的一种结合,正如黑格尔所说,“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论辩、诡辩与谬误三者的关系可见下图: 诡辩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诡辩者为达到诡辩的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狡猾且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以“这鸡蛋真难吃”为例): (1)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鸡蛋好吃也罢,难吃也行,光抱怨有什么用,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努力去向鸡靠拢!) (2)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鸡蛋“难”吃是因为你一口吃一个噎住了,要遵循社会发展阶段,一口吃一点就“容易”吃了。) (3)虚假论据: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虽然口感差了点,但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如果擅自引进一只美国蛋,我们的吸收系统和胃的承受力乃至整个内分泌,恐怕都会崩溃的。) (4)循环论证: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鸡蛋难吃是因为你认为它不好吃,如果你认为它好吃它就不难吃了。) (5)以人为据: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你道德上有问题,广大人民群众都说好吃,怎么就你说难吃?这蛋是人民选出来的!) (6)诉诸权威: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谬 误 诡 辩 论 辩

必修四 哲学原理+方法论

必修四《哲学生活》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一)唯物论(5个)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3个)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与知识框架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1.自然辩证法的体系框架与学科性质。 体系框架(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一、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二、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三、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四、综合性和开放性 2.古希腊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古希腊自然观:

一、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自然观 核心是目的论,利用“形相”和“质料”的原理,说明了所有的自然现象。“形相”是使事务运动的能动原理,“质料”是运动发生的材料。亚里士多德把形相看作是积极主动地,把质料看作是消极被动的,这就否认了物质自己的运动,最后导出了第一推哦动力。 机械论自然观: 与笛卡儿的从绝对确定的公理出发,靠演绎和论证而构成的自然体系对立,牛顿的方法是依靠一个个事实的实证与归纳达到原理,这被视为机械自然观的代表,其特点是: 1.实质是只能问"怎么样",而不能问"为什么"。 2.2.把数学作为开启宇宙秘密的钥匙。 3."力"和"素"的概念超出了力学、光学和化学领域而被赋予一般方法论意义,任何东西都是力,都是素,成为普遍实用的特征。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发生了由目的论到机械论的转变。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是一架机器,它由物质粒子组成,按照确定的力学规律而运行,具有因果上的必然性却无所谓理智与目的,甚至连人体也不过是一架机器。 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政治常识基本知识点

政治常识基本知识点(转发) [国家制度] 1、国家具有三种属性:⑴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⑵ 国家具有主权属性;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⑶国家具有社会属性,国家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⑴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 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⑵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4、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 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5、我国的对内国家职能:对内职能有:⑴政治职能:即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 子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⑵经济职能:组织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⑶文化职能:包括组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仅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⑷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6、我国的对外国家职能:对外职能有:⑴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 和领土完整。⑵发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政体受历史条件、阶级力量的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8、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⑴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⑵职权:有立法 权,其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权,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任免权、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⑶与其他国家机 关的关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因为 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10、“一国两制”的内容:“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在国际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浅谈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浅谈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近年来,随着辩论热、演讲热在校园的悄然兴起,哲学常识课倍受同学们的欢迎。然而,不少同学分不清辩证法与诡辩论的界限。我们知道,诡辩论貌似辩证法,但辩证法决不等于诡辩论,辩证法与诡辩论有着严格的区别。下面就此谈点个人的浅见。 首先,在概念灵活性问题上,是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还是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是辩证法与诡辩论的主要区别。 唯物辩证法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基本思维方式。客观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反映它的概念的确定性;客观事物质的变动性决定了反映它的概念的灵活性。概念的灵活性必须以客观事物的变动性为基础,事物变动的幅度决定着反映它的概念的灵活范围。一句话,概念的灵活性是客观事物辩证发展的反映。而诡辩论则是从主观主义出发,以“我的需要”为转移,随心所欲地玩弄概念的灵活性,把概念的灵活性变成主观随意性。他们随意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不顾同一概念在不同场合的性质和用法,随意套用。如“缴学费”这一概念,其本意是学生入学读书时应按学校规定交纳费用。而现在却被某些官僚主义者用来为其所犯错误进行辩护和开脱,当做逃避罪责的遁词。时下,有些官僚主义者主观主义的想当然、瞎指挥,造成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结果,他们只轻描淡写地甩出一句话:“就算(或权当)交了一次学费。”不反省,不自责,偷换了“缴学费”的本意。再如:去年三月李登辉在台湾搞的“直驯政治把戏,从逻辑思维上看,也包含有偷换概念的诡辩论成分。李登辉之流想把台湾2100万中国人说成是一个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生命共同体”,然后再援引“主权在民”的学说,把他们杜撰的“台湾生命共同体”等同于“主权在民”的“民”,以此为其“总统”和“台湾主权独立”披上合法的外衣。众所周知,“主权在民”的“民”是指一国的国民,而非一省的省民。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的民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主权不可分割。李登辉想把“省民”偷换成“国民”,以此为“台湾主权独立”寻求市场,这种拙劣的诡辩伎俩能够骗得了谁呢?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312353) 王国芳 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本文就高考政治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向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概念辐射式 [方法简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政治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课本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过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级辐射,即从核心概念出发,辐射到A知识,把与A 知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级辐射,即在完成对A知识相关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再由A知识辐射到A1知识,把与A1知识相关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范例引路]国家是政治常识教学中“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可以国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两级辐射,把整个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通过一级辐射,可辐射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等知识,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起来:一是国家的属性,即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是国家职能,主要包括其含义、内容(对内与对外);三是国家性质,主要包括国体的含义、国家性质的决定、国家性质的判断标志及民主与专政等;四是国家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有政体的含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当代国家的基本类型等;国家结构形式则主要包括含义、基本类型(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辐射:由国家职能可辐射到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知识(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由国家性质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知识(主要包括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和特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等知识);由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围绕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把这一块内容整合起来);由国家结构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性、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有自己的个性即“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这样,经过一、二两级辐射,政治

诡辩论基本概念

诡辩论 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和批判诡辩论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文名称:Sophism 实质:它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委屈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 定义: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

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词义演变:诡辩的思维方式古已有之。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芝诺就曾提出“飞矢不动”等带有诡辩特征的著名命题;中国先秦时代的名辩家们也曾提出过一些把辩证法歪曲为诡辩论的命题,如“两可论”、“鸡三足”、“犬可以为羊”、“白马非马”等等。但“诡辩论”一词则源出希腊语。公元前 5世纪前后,在古希腊有一批传授知识、教人以论辩和演说技巧的职业教师,被称为“智者”。智者们以其独特风格自成流派,即智者派。智者们对哲学和社会问题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在深入研究和运用论辩术时,涉及到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许多问题,对于推进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智者们的观点和方法中包含了一些导致感觉主义、怀疑论、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因素。例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虽然提出了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有益见解,却未能正确地把握感觉对客观对象的依赖关系,导致把个人的感觉作为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标准的相对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典例列举:猪肉价格上涨引起连锁反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个统筹、循环经济等。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典例列举:A有些人将命运同生肖属相联在一起;涸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B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循环经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主观、客观、部、外部、有利、不利的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联系的条件性。 典例列举:见贤思齐,见不贤而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容:(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典例列举: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广西”、“五个统筹”等。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 理及方法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 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

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辩证法知识点

辩证法知识点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运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开发西部;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 2、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相对主义,诡辩论不是一个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否认绝对运动和否认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个极端的理解, 所谓静止就是指没有发生某一特定形式的运动而言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正是由于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一方面,才能形成无限多样、性质各异的事物,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诡辩论: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