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人选事迹材料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人选事迹材料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人选事迹材料(一) 学习园地作者:xsch加入时间:2014-6-20 9:14:44点击:5134

上海交通大学:梁钦

做医学梦想的守护者

——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梁钦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梁钦,女,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辅导员,上海交通大学影视育人德育工作室负责人、“医学界”网站、“健康界”网站专栏作家。在医患矛盾尖锐突出的当下,梁钦老师以网络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抓手,帮助价值归属感出现危机的医学生找回职业理想,强化人文情怀。她为学生写下累计近30万字的周记,单篇浏览量最高超10万人次。真诚感人的文字不仅感染了许许多多她所带的医学生,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医学生德育工作的广泛关注。2014年2月22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梁钦老师的事迹,反响强烈。

二、工作情况

她是一名青春靓丽的“85后辅导员”,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眼中最亲切的“娘亲”。她先后担任过两个学院8个班级200多名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指导的学生各有不同,母亲般的关怀与奉献却一脉相承。“娘亲”既是学生们对梁钦姓名谐音的昵称,也洋溢着学生们对她无私无悔付出,真心真情育人的赞美与肯定。

周记启真,为学生守住医学理想

国内医患矛盾日益尖锐,让许多医学生感到不安与迷茫,有的同学甚至一度对学医产生了彷徨。两年前梁钦刚刚接手医学院班级时,处理的第一项事务,正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医学生的转专业申请。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很简单:父母觉得做医生太危险,坚决反

对她继续学医,这让梁钦深感触动。梁钦在工作中陆续发现,学校每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中,由医学院转出的远远高于转入医学院的,她进一步了解到医生行业中全国每年流失的医学生有数十万之多,这让梁钦非常震撼。

梁钦敏锐地察觉到,每每在网络上流传医患纠纷中医护人员受伤害的新闻,她所带的学生都会产生情绪波动。对此,梁钦细心地一一记录下来,力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谈话化解学生的心结。后来她开始将与学生谈话的感悟整理成网络周记,发布在学生最常浏览的易班和人人网上。刚开写网络周记的时候,只是为自己和学生打造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渠道,记录学生们的成长经历,分享辅导员工作的所思所悟,给学生们的后半程学习打气。慢慢的,每周的周记被熬制成学生们的“心灵鸡汤”,让学生们在思考中成长进步。

从日志到分享,从评论到转载,梁钦网络主页上的周记内容越来越丰富,浏览量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她向全国医学生发起“捍卫医学梦想”的倡议书,让医学生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的梦想矢志奋斗。她查阅全国数百篇医事报道、采访众多医护人员,写下《2013年医患关系沉思录》,《2013年十大医学(医患)正能量》、《我们很坚强,不会被打倒》、《救医生的命,治医生的心病》、《穿上神圣的白袍》等文章,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医学生认识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她还在网络上开辟《两会“医声”》专栏,为同学们及时传达医者的声音,传递医者能量。

在一次班会上,梁钦为同学们阅读了自己的周记:《心目中的蔷薇》。父亲生病八年后离开的痛苦回忆和人生支柱崩塌之后重建信心的经历娓娓道来,感动得许多学生热泪盈眶。学生们通过梁钦的讲述,真切地感受到了患病者家属的心情,升华了对医生职业的认识和对病人情绪的理解。有一名同学这样说道:“真的感谢娘亲今天把那篇周记读给我们听,第一次知道了梁钦姐自己的故事,感谢您将心中的蔷薇花传承给了我们,感谢您为我们写的周记,感谢您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所有的同学想和你说:我们爱您,因为您,医学的梦想我们不会放弃。”

梁钦说:“我希望每一名医学生无论置身何种环境,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够保持一份白衣天使的纯真,永远对医生这个职业怀有自信和热情。医患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他们的真诚终会赢得病人们的理解与肯定。”

为守住医学生的从医理想,梁钦一直在努力。

文化启智,以人文情怀塑造高尚医德

梁钦认为,除了出色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正是医学生未来在职业道路上对自己的最好保护。所谓医者仁心,扶弱济困、心诚行正的人文情怀正是医德的核心要素。

为了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非医学专业背景的她,和学生一起听课、一起交流医学信息,立志成为专业化的医学生辅导员。她自学《解剖学》、《诊断学》等医学知识,并在各类媒体发表医学人文评述作品十余篇,应邀成为“医学界”网站、“健康界”网站的专栏作家。学生们纷纷感慨:“梁老师的专业知识让我们感到惊诧,而她的人文素养则更加让我们钦佩。有了她这样勤奋好学的榜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发奋图强呢?”今年,梁钦还将参与医学院《叙事医学》选修课的授课,期待通过新的渠道,为同学们带来医学人文角度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在梁钦的办公室有一个小小的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医学人文书籍。她说:“书柜里厚厚的书籍既是对我自己的鞭策,也是为学生准备的礼物。”梁钦不间断地向学生们推荐书籍。她的办公室总是门庭若市,不断有学生光顾,向她借阅医学人文书籍,交流阅读收获。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位向梁钦借阅书籍的学生,和梁钦谈起书本与影视中医生的不同形象,一谈就是一个下午。这给予了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出身的梁钦充分的启发:书本通过理性的表达教育学生,而影视则能通过更加感性的力量感染学生,我可以让我的专业和职业成为启发学生的两只手,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启迪智慧。2013年3月,在梁钦的努力下,上海交通大学影视育人德育工作室成立了。

梁钦持续通过易班、人人网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德育工作。她撰写博文《电影中的阿尔茨海默》,向学生们传递了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并鼓励学生“去攻克这一神经疾病的大难关”;她定期和医学院易班工作站合作开展影评征文活动,通过同学们对电影的解读,了解同学们的成长心声;她还在医学院主导开展了“首届医学影视文化节”,观影、参与人数达到了500人次。

“影视育人”工作室的持续发展,不但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且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开辟了一条医学影视作品与医学人文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实践道路。作为创始人和负责人,梁钦在其中功不可没。

服务启美,激发医学生“正能量”

“你开心的时候可以忘记我,但是有困难有需要的时候,请你们第一时间想到我,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们。”这是梁钦对学生许下的庄严承诺。

在担任辅导员期间,不管哪个同学生日,梁钦都会在当天送上祝福;无论班级参加何种比赛,梁钦都会在旁边加油助威;每个学期初,梁老师都会请来高年级学长学姐,

为同学传授经验。

形势政策课、大班讲评、同伴教育、个案沟通,她一次又一次履行着自己对学生的承诺。她和班导师双师联动,发起了导师有约、医学人文论坛、“尊重实验动物”仪式、医学专业导航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求知解惑的新天地。

2012年,为了和学生们站在一起,她主动向领导申请带队参加学生军训。那时,她的孩子只有八个月大。20多天不舍昼夜的辛勤工作,不仅完美地保证了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更让119个女生爱上军训,在训练中展现了她们的火热青春。119个女生扎起麻花辫,创作“麻花”徽章、“麻花”口号、“麻花”连歌,用她们的活力向青春致敬,成为军营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赢得了《新民晚报》的盛赞。

在她的影响和感染下,所带班级呈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90%以上的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加义务献血,全部学生参加了导医、支教、临终关怀、健康宣传等公益志愿服务。所带班级先后获校文明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526寝室被新浪微博“上海发布”誉为“最美寝室”。

辛勤的耕耘让梁钦收获了许多荣誉。2013年年末,梁钦获得了上海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十佳博主”的荣誉称号,同时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思政教师、医学院第三届易班之星。《解放日报》的文章这样评论道:“读罢梁钦老师540多个日日夜夜的真实心语,才明白这些‘90后’大学生们为什么叫她‘娘亲’。这不仅仅是对她名字的昵称,恐怕还是一种爱的结果。爱国,爱家,爱业,爱人爱,是人与社会存在的基本价值。老吾老,幼吾幼,爱吾爱,以及人之爱。大到家国之爱,小到师生之爱,爱是可以传递和发散的。这位医学生的辅导员,用她爱的周记向学生心中注入爱的价值。而这些走进临床的‘准医生’,将来投身为之付出誓言的事业,再把关爱带给更需要关爱的人。从小众到大众,为了每个生命的健康、平安和幸福,将爱传递。”

这一切仅仅是这位“85后”辅导员的一个起点。对她来说,愿将辅导员作为她一生的职业,用行动温暖杏林中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

三、获奖情况

2013年上海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十佳博主”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思政教师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届易班之星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辅导员

东华大学:王乔松

用爱领航学生生涯发展之路

——东华大学辅导员王乔松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王乔松,男,中共党员,1985年6月生,2007年7月起担任信息学院本科生专职辅导员,现任信息学院2011级年级组长,自动化系2011级共7个班186名同学的专职辅导员,先后荣获2013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科学商店优秀指导教师、东华大学首届辅导员年度人物、优秀思政工作者、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服务世博先进个人、军训工作嘉奖等多项荣誉。

二、工作情况

立德树人,循循善诱引领学生价值取向

说起入党启蒙教育,很多人会将它与枯燥和乏味联系在一起,而东华大学信息学院的同学们却不这么觉得,因为在他们的第二课堂的《让大学留下红色脚印》的课程里,王乔松老师总是讲得那么精彩,引人入胜。在七年多的辅导员工作里,王乔松老师始终坚持辅导员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诚信、责任”的教育放在自身工作首位,积极搭建多元化载体,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他在学生党支部中开辟“风言锋语”党员讲坛,引导学生党员就国内外社会热点进行深入交流,已成为学院党建工作的品牌项目;他探索建立“关怀、引导、创新、实践”的基层团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作的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功能;他坚持定期开展班会,用主题演讲与讨论、视频分享、电影赏析等丰富班会形式,深挖主题教育内涵,打造班会品牌;他将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导建立起“国旗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洞泾镇海欣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基地、“啄木鸟”城市交通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多个主题教育基地;他重视对学生开展国情社情教育,七年来坚持每年带领学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教育学生树立起“以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来爱国”的理念。王乔松老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带领学生营造起“踏实学习、诚信考试”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诚信班和诚信宿舍建设,变堵为疏,从源头上打消部分学生存在的侥幸心理,他所带班级连续多年实现考试零违纪。

王乔松老师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他所带学生共计9人参军入伍,2名同学到西部志愿服务和“三支一扶”到村任职,所带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两次获得上海市级表彰,科普志愿者团队也多次获得上海市表彰,所带的国旗班两次获得东华大学“五四青年标兵集体”,所带的班级获得东华大学首届优秀班集体标兵,他本人也被评为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爱心育人,点滴真情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同学们,明天下雨,大家记得带好雨伞”对于东华大学信息学院的学生安文韬而言,收到这样的短信已经习以为常了,在他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每逢天气变化、重要考试、开学返校时,辅导员王乔松老师的短信总会如约而至,让他感受到家人一样的温暖。

爱是教育的前提,自担任辅导员的第一天起,王乔松老师就用行动诠释爱的意义。他坚持开展一对一深度辅导,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累计和学生谈话达2600余次。他每周走访学生宿舍,努力拓展与学生的交流载体,利用一切和学生接触的机会开展思想教育,在成为辅导员的七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没有正点下班,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尽量多的与同学们交流。辛勤的耕耘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与信任,他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松哥”。

由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王乔松老师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学生的异常情况,进而进行及时引导。2008年初,他注意到一名学生的情绪有些低落,询问后得知学生的家人突然去世,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王乔松老师坚持每晚陪该学生散步聊天,给学生送上关怀与鼓励,“是王老师陪我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每每回忆起这件事,学生总是感动不已。王乔松老师还特别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他了解到07级一名同学因家中遭受风暴袭击导致生活费出现问题时,不仅帮助学生申请困难补助,寻找勤工助学岗位,还多次解囊相助。他还积极联系校外单位,促成上海市松江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在学院设立助学金,每学期资助两名学生直至毕业。他用无私关爱诠释了辅导员

的责任与使命,用点滴真情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创新驱动,多位一体导航学生生涯发展

努力做一名专业化辅导员,能够给予学生生涯规划的科学指导,是王乔松老师始终追求的职业化专业化方向。他将生涯发展教育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涯”,立足大学四年,规划未来发展,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他任教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大学新生生涯导航》课程,依托课程教育,突出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打造“互动体验式”生涯发展教育新方式。例如,引入团队辅导模式,将课堂讲授、情景模拟、团队训练、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生涯规划的理解。例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涯辅导体系,在易班开设工作室“松哥停机坪”,坚持每天在线与同学交流,累计访问量接近10000人次;在线下开辟“松哥咨询室”,先后共接受500余人次的学生咨询,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定位,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在全面推进生涯教育的基础上,他根据学生的特长开展针对性指导,围绕学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推动所带学生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科研学术氛围,他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指导学生申报并成功立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他所带毕业学生中共有27人次获得国际及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80人次获得省市级奖励,4名学生成功申报专利,1名本科生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被EI检索。同时,王乔松老师还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创业指导,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获得“国家中级创业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通过他的有效指导,4名毕业生成功创办两家企业,其中一家已经开设跨省分公司,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此外,王乔松老师所主持的辅导员工作项目《依托课程教育,突出实践指导,打造互动体验式生涯发展教育新方式》获得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育项目立项。

春风化雨,挚爱深情换来浓浓师生情谊

在东华大学,有一项由学生自发开展的评选活动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六年来,王乔松老师已三次获评该奖项。在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下,他也荣获2013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东华大学首届辅导员年度人物,这无不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他的喜爱与感激,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对学生的倾情付出。

胡子斌同学是他带的几百名学生的普通一员,他一有空就会约上几个同学来王乔松老师的办公室坐坐聊聊天,他说:“我总是能从和‘松哥’的聊天中获得能量和动力,还会有家的温暖”。每天,同学们总是络绎不绝地来王乔松老师的办公室,第一时间和他分享开心事、烦恼事,以此表达同学们对他们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学们对王乔松老师发自内心的支持和信任化作他们一幕幕感人的瞬间,2011年6月,他所带的2007级学生的毕业典礼当天正好是他的生日,400名学生自发地唱起《生日快乐歌》,典礼氛围充满幸福的温情,同学们用这样的方式为陪伴他们成长的好老师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2012年6月,他所带的2011级学生正在进行军训,当晚训练结束后,同学们自发组成一个“军绿的心”,《生日快乐歌》在训练场夜空回荡;王乔松老师的办公室墙上,张贴着三幅学生自制的海报,其中最大的那幅是同学们的笑脸围成一个心,王乔松老师在心的中央,洋溢着浓浓的师

生情谊。

“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是做辅导员最幸福的事”,王乔松老师自豪地说。

三、所获奖励

2013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2013年第二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

2009年上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2011年上海大学生科学商店优秀指导教师

2012年东华大学首届辅导员年度人物

2012年东华大学安全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东华大学2011级学生军训嘉奖

2011年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2010年东华大学优秀思政工作者

2008年、2009年、2, , 010年东华大学优秀团干部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东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南京师范大学:胡华

思想引领未来实践孕育栋梁爱心丰满人生

——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胡华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胡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1月生,历史学硕士,博士在读,讲师,全球职业规划师。2004年7月起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2013年担任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研究生17个班级(329人)辅导员。

二、工作情况

硕士毕业那年,胡华毅然选择了做辅导员。在这所有着“东方最美丽校园”美誉的学府里,他言传身教,奠基未来,传播信仰之道;他身体力行,创新实践,培育栋梁之才;他守望家园,爱心浇灌,丰满美丽人生。胡华用他的热情和才华引领着学生的成长,践履着教育者的使命!

(一)面对面,言传身教奠新基

“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基未来”——《上海高校辅导员誓词》

在胡华看来,辅导员工作虽然平凡,却可以抚触生命;虽在基层,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发挥历史学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通过宣扬传统美德来树立诚信;通过讲述校史来增强爱校意识;通过开展“商业价值与道德力量”的讨论来培育职业伦理;通过在史纲授课中组织五分钟演说来提振自信、理想和正气;通过开设“历史辉煌、近代困顿和民族复兴”等讲座来激扬梦想。同时,他倡导党性实践和道德实践,带领学生寻访草根党员,进行国情调查;开展志愿服务,鼓励他们通过体验,实现信仰、道德的内化和养成。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引领着他的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2008年奥运火炬在海外传递受阻时,他所带的在海外留学的学生积极行动,主动向驻美使馆索取了新疆、西藏宣传册,到多地分发,打出横幅,抵制疆独、藏独,声援奥运,在发来的信息中他们自豪地说:“作为海外留学生,我们没有给中国人丢脸!”

德育的创新,源自于细致的观察。好几年前,当胡华发现学院有位学生每次只打一个蔬菜、一份饭和一碗免费汤,每天伙食费就几块钱时,他深深地震惊了!反观好多新生入校后出现的过高消费、感恩意识淡薄、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他思考着如何围绕“感恩”设计一个既符合学院专业特色,又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内在动力的教育活动。几经研讨,“大学生自我增值教育活动”应运而生了。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上大学的成本只有每学年4600元的学费和1500元住宿费而已,他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上大学的花费远远不止这些。通过算账,学生们有了新的认识,“一节课的成本45块钱”,“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教育支出竟然占了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二”,“我每天的休息、休闲时间比学习时间要多”。学生被这些直观的数字惊呆了,同时也意识到了父母养育的辛苦。活动通过成本核算所引发的感恩之情,也开始促使他们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胡华惊喜地发现上课出勤率大有改观,期末考试不及格率也明显降低。家长的反馈也让人欣慰:“老师,孩子主动打电话回家了”,“这次来学校看孩子,给他钱他居然不要,说前面给的钱还没花完”,“我收到孩子送的礼物了,说是奖学金加上平时省的钱买的”。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了

“算成本、知感恩、善规划、勤增值”的良好氛围,同时受到了江苏卫视、《南京晨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他也应邀做客南京新闻台FM106.9,活动也很快在全校及省内高校推广开来,并延续至今。

(二)手把手,实践创新育栋梁

“教育是常青的事业,教育者亦当常青”——斯霞

胡华深知做辅导员要有不断更新的、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工作以来,他借助本校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强大平台,参加或旁听了中外学生事务管理、全国学工部长会议、GCDF、创业等众多高级别的会议和培训。同时,他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不断积累经验和资料。有一次,学校组团观摩“挑战杯”竞赛准备返回时,才发现他不见了,当同事找到他时,他正满头大汗地拍照、咨询,手里还提着一大袋的资料。近年来,胡华主持了“学生党员发展标准量化评价体系研究”、“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研究”等省级、校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大学生自我增值教育刍议》、《人才租赁与大学生就业》等10多篇,努力做到“把辛苦转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使这些成果真正成为指导工作的法宝,他将学识、经验和智慧融入日常工作,成为了一名魅力型的导师。

“商科的学生具有文科、理科两种思维,加以训练,必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胡华乐此不疲地开展着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他在全校率先成立了贯通本研的学生科协;他创办的“言商讲坛”上出现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斯密斯、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内50多位大家;他积极奔走,协调教师,组织各种宣讲会、答辩会,使各类科技项目覆盖全院85%以上的学生;他鼓励跨学科交流,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各种学术论文报告会;他指导印发十期商科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的发布阵地——《言商》杂志,有力地指导着学生的实践创新。此外,他还通过努力,考取了博士,慢慢地,他发现他指导学生时更加从容了。2012年,他参与指导的学生团队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九年多来,胡华坚持与学生一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每年五月,他的实践培训会总是异常火爆,与学生交流他丰厚的经验和资料,直到学生散去。下班后,前来咨询的学生依然络绎不绝,有时这种状态要持续近一个月,有时嗓音沙哑着仍坚持指导学生。九月份,为了指导学生修改报告,他又是连续好多天熬夜加班,宝宝在半夜醒来时会问“是爸爸吗?阳台的灯还亮着呢”。辛勤付出总有回报,2013年,胡华成功指导江苏高校红会“走进稚儿心、共绘未来梦”助残项目、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创业夏令营、亚青会“青年的节日”中国书画文化创意体验等活动,受到了《新华日报》等媒体的报道。他的学生连续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他指导的学生荣获省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甚至曾在一支调研团队中涌现出了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大四位保送生!

(三)心贴心,大爱无私浇新蕾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高尔基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胡华他将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汇入点滴工作,成为了学生最亲近的人。翻开胡华的工作日志,“我可能不是最好的老师,但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孩子,我要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他们的选择”。他把第一笔工资摆在了住院学生的床头;他陪着失恋的学生在操场上走过一圈又一圈;他给痛失亲人的孩子送去亲人般的关怀;他把要寻短见的学生从绝望中拉回

“学生事无小事”,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承载着家庭的梦想。王同学,一位来自农村的男孩,以高考总分全院第四的成绩进入金融专业,可一个学期后,竟然挂了四门课。当胡华将蓬头垢面的他从网吧拉回来时,带着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理了个发。几番谈话,胡华逐渐了解到,小王在高强度、强压式的状态下度过了高中三年,进入大学后却一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身边多才多艺的同学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很快在网络和游戏中迷失了方向。原本他觉得小王基础不错,多聊几次,态度就能转过来,可网瘾哪有那么好戒,每次谈完,小王能好上一段时间,不久便故态复萌。学习计划和保证书一写再写,专门为他报的网络成瘾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也没能坚持,电话那头老实巴交的父亲只会一遍又一遍地拜托老师,派去帮扶的党员也失了信心。眼看半个学期又快过去了,他又气又急,为此专门请教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还学习了好几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案例,终于明白了小王沉溺网络可能是缺乏成就感。于是,他便让小王来自己办公室做起了助理,连中午到教工食堂吃饭也把小王带在身边。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让小王做些打扫卫生的工作,渐渐地也开始接接电话打打字,发现小王文笔不错后,干脆让他做起了院网的新闻审稿员,看着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了院网上,来得更勤干得更认真了。那一天,小王轻轻问道“老师,辅导员都是这样的吗?”胡华没说话,只是笑了笑。七年后,已经在一家银行小有成就的小王邀请胡华参加了他的婚礼,进门的那刻,小王拉着新娘说道:“他就是我的恩师,一辈子的恩师。”

“作为辅导员,不要因为工作的时间太长,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如今,胡华这个政工战线上的“年轻老革命”正以充沛的热情、笃定的情怀和扎实有效的规划,专注地投身在他所挚爱的这份事业中,用爱和智慧为学生的青春导航,用热情和实干为辅导员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三、获奖情况

2013年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

2013年江苏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

2013年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奖

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赢在江苏”理财高手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2年校友寻访优秀指导教师

2011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江苏赛区比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1年校优秀团干部、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2010年校招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09年校优秀辅导员

2007年江苏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优秀论文奖

2006年江苏省第六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卓亨逵

独辟蹊径,立德树人

——浙江大学辅导员卓亨逵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卓亨逵,男,中共党员,1986年2月出生,浙江奉化人。2004年考入浙江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读本科;2008年入选浙江大学“2+2”模式辅导员,担任公共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2010年进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同时担任学院兼职辅导员;2012年留校担任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2014年2月任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

二、工作情况

“我坚信一个富强文明的伟大时代终将到来,而我的工作对此哪怕仅有一丝推动,我也愿意将它作为我毕生的追求。”——卓亨逵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他尽管年轻却是恪尽职守、独当一面的“多面手”,只要涉及学院学生的事他一定会及时到位、全心服务,只要是学生工作相关的事务他都能驾轻就熟,不断创新。在学生们的口中,他尽管已经成家却依然是风度翩翩、亲切可靠的“逵哥”,只要是学生找他,不管何时何地,他都笑脸相迎、来者不拒,只要是学生找他办的事,他都悉心指导、鼎力相助。

立德树人,别出心裁;德礼相济,独辟蹊径

卓亨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面对个性鲜明、复杂多元的90后大学生,卓老师细心观察、不断思考,别出心裁的推出“德礼相济、博雅修身”大学生社交礼仪培训班,并在浙江大学985工程三期“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推进工程”项目中成功立项。卓老师开设社交礼仪培训班的消息一经传出,便迎来了数百学生的踊跃报名,最终这一项目被评为当年985工程三期“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推进工程”的优秀项目。在此基础上卓老师进一步实施了大学生礼仪素养提升工程,不仅让同学们找到了提高礼仪素养的平台,更触动了90后学生的内心,加深了他们对

礼仪的认识,正如郭春阳同学在参加项目培训之后写给卓老师的邮件中说的那样:“接触课程之前我认为只要平时注意一下,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知礼懂礼的人!可是真正接触这门课程后,我才明白,礼仪完全没有那么简单,它包含的智慧和内涵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培训班对我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这短暂的几个月,并将持续到我今后全部的生活,这次培训规范了我的行为,更是影响了我的态度和性格。谢谢卓老师,让我有机会成为一个优雅的自己。”

由于项目坚持“德礼相济,博雅修身”的主题与理念,立足德育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更注重实践,将品德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引入了团辅、工作坊等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礼仪素养,有效推动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更是思政工作载体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该项目被教育部评为2013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构筑平台,服务成长;甘为人梯,助力成才

在学生培养上,卓老师总是用亲身的经历和同学们身边的故事去传递“在服务中成才”的理念,为学生成长不断构筑平台,甘为人梯助力学生成才。卓老师通过对学院学生会、分团委、青马学院、研究生会和学生公共管理学会等组织的指导,组织开展了浙江大学“模拟市长论坛”、贵州湄潭支教社会实践、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翰墨传香”免费外借教科书库等特色品牌活动,这些品牌活动不仅为同学构筑起一个个成长的平台,更使学生骨干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三年来,卓老师所指导社会实践基地被评为浙江省省级社会实践基地,所带社会实践团队和队长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和先进个人,所在单位也被评为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所带学生多次在“挑战杯”等全国比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

科学规划,认真实践;努力奋进,心怀桃李

卓老师非常注重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培养,不仅认真分析学生成长需求和工作需要,更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并不断努力实践。在一年时间内,卓老师先后通过了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礼仪培训师资格认定和大学生生涯教练资格认定,并成为中国形象设计协会会员。此外,他还积极报名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培训、浙江大学第四期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训班、领导力培训班等相关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在个人科研学术能力方面,他先后参加学校党建课题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立项1项,公开发表思政相关论文4篇,论文《新形势下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机制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在浙江省普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卓老师始终心怀学生,充分利用下寝室、学生支部大会、班会等机会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同学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会给予悉心指导,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问题也会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老师和学长,在无数次的谈话和交流中他与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逵哥”。除了对自己的学生如此,每次在收到其他学院学生的讲座或活动邀请时,卓亨逵老师努力备课。以礼仪素养提升讲座为例,卓老师利用周末和晚上等休息时间,仅在2013年就先后为10余个学院和单位,超过1400名学生开设讲座24次,讲座时间累积超过60小时。对此,

他说,“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文明礼仪’的话题使我充满着力量和激情,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但是我坚信一个富强文明的伟大时代终将到来,而我的工作对此哪怕仅有一丝推动,我也愿意将它作为我毕生的追求。”在卓老师的感染和影响下,他所带的8名本科生也“追随”他相继选择作为“2+2”模式辅导员留校,成为了浙江大学辅导员队伍靓丽的风景线。

这就是卓亨逵,一位在工作岗位上乐此不疲、脚踏实地践行着“中国梦”的“80后”辅导员。

三、所获校级以上奖励

个人获教育部“2013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浙江省2013年普通高校党建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浙江大学2013年度校级先进工作者;浙江大学2012年优秀团干部;浙江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浙江大学985工程三期“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推进工程”优秀项目2项。

所带学生团队获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团队;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浙江省省级社会实践基地;浙, 江大, 学校级社会实践示范基地;浙江大学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浙江大学挑战杯优秀组织奖。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王纲

兢兢业业护成长匠心独运助成才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辅导员王纲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1999年-2002年电子工程学院99级学生辅导员

2002年-2004年校党委组织部组织科长

2004年-2007年校一年级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07年-2008年校学生处公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2008年-2011年校学生处副处长

2011年-2014年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

二、工作情况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王纲恪尽职守、不辞辛劳,只要是关于学生培养和成才的问题,他都会全身心的投入。新生迎新、年级大会、新生素质教育课堂、党课、班级成长报告会与指导、学生活动、寝室、课堂到处都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对待同学,他无私奉献,幽默热情,用实际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同事和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纲哥”,是大家心中的偶像,同学们还把自己称作为“纲丝”;在学生培养上,他大胆细心,勇于创新,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他不断创新学生培养方式与方法,创新学生管理,为同学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大灾面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2008年5月12日,这必将成为国人难以遗忘的一天,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当时王纲担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一职,分管学生公寓管理。地震发生时,他首当其冲第一时间赶往学生宿舍,组织学生有序地撤离,努力将人员伤害降到最低。

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他带领同事们冒着危险对宿舍房间进行了逐一地清查,以确保每一位同学安全撤离。当天下午,学生们都被组织在学校操场和校内开阔的地方避难,严禁返回宿舍,但是这一措施遭到了一些同学的不理解,许多同学坚持要回宿舍。既要保证同学们的生命安全,又要安抚好同学们的情绪给王纲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下,王纲他们坚守在宿舍门口给同学们做好解释工作,当有同学因特殊情况必须返回宿舍,王纲和同事便亲自带领同学进入宿舍,然后再迅速安全地将同学撤离出来。渐渐地同学们被他们的话语和行动所打动。最难熬的震后第一晚上,为了确保同学们的安全,王纲和他的同事无数次往返于宿舍和学生的临时安置点进行检查,对学生进行安抚,一夜无眠。地震后连续好几个夜晚,他始终和同学们在一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的岗位上。

地震发生时,他家所在地都江堰市也受到了重创,家中的房屋变成了危房,他却抽不出一点时间回趟家,直到地震一个月后他才抽空回了趟家看望了父母,对于父母和家人他心中感到无比的愧疚,但是为了学生,他心中无悔。

2013年4月20日,地震再一次袭击了四川。此时,他已是学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组织学院辅导员进入宿舍,一间寝室挨着一间寝室地进行走访,排查学生情况,并为同学讲解地震避难逃生的知识,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细致的排查和指导,第一次经历地震的同学们迅速地调整了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和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地进行。

护航青春,不求回报

对待学生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哪里有学生的需要,哪里就有他活跃的身影。对待同学,他总是非常细心地关注他们的方方面面,从大家的学业到大家的生活,再到大家的能力发展,无微不至,他是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护航者。

1、将关心落到实处,用爱感动每一个人

2012年的9月的一天晚上,一名女生小邓因服药过量,出现了昏迷。刚刚看完新

生军训的他知晓情况后,马上联系120将学生送往医院治疗,当天晚上学生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因为学生家在外地,父母无法赶往学校,于是他就一直陪在医院,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原来小邓因家庭经济困难同时又感情受挫导致了心理抑郁。当他了解到小邓有一名非常要好朋友也在本地,他立即联系到这个同学一起来开导小邓,较长时间的沟通后,小邓的情绪有所好转,积极地配合医院的治疗。在小邓出院以后,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够帮助小邓走出困境,动员小邓的室友、班级的同学伸出援手,让小邓感受到大家的关心;为小邓争取到贫困补助,并推荐小邓参与各类学生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慢慢地小邓性格变得开朗了,学业成绩也慢慢地提升上来,并且能够积极的去帮助班上其他的同学。

2、建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开展学业帮扶

为了帮助学业困难的同学,他在学院每个年级都设立了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档案,定期与这些同学进行一对一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想办法,一学期下来,他进行的一对一的学生谈话百余次。他还定期下课堂跟老师们沟通学生学习的状况,邀请专业老师为同学们辅导,致力于学生的学业帮扶。

3、关心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指导

2013年被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电子信息行业转型升级节奏快,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快等严峻形势,他带领毕业班的辅导员主动拓展市场、加强学生就业指导、重视特殊帮扶。组织开展多次的学生就业指导讲座,并对就业同学的简历进行逐一审查和修改,经过他亲手修改的学生简历就多达100余份;对于目标不明确,就业困难的同学,他都进行一一地谈话和指导。到2013年的3、4月份,还有一部分需要就业的同学还未找到工作,针对技术能力不过关的同学,他找到了学院专业的老师,为同学们进行技术培训和提升;针对面试技巧不够的同学,开展模拟面试,帮助同学们提升自信。通过努力,2013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45%。

学生成才系心中,匠心独运出奇招

在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后,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当前学生状态,完善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此,他开动脑筋和他的工作团队创新了一系列的学生培养和教育方式。

1、推动本科生进教研室计划,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较差的现状,他启动了URP(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培养计划,让本科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可以进入教研室,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学技术长本领,该计划自启动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个年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已经成为学院学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打造工程训练中心,扎实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满足更多同学对于动手能力的需求,经过精心的策划,2012年的4月,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第一期培训班启动,邀请到了学院的优秀老师以及知名企业的专业技术人

员,手把手教学生学本领,截止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成功举办的12期,培养学生400余名,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充分肯定。

3、创新实施学工学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直以来,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缺乏对学生比较有效的引导,经过与学院教务的长期沟通,对2013级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创新实施学工学分,将学生的课外文体学术活动量化为课程成绩,计入学生培养方案和学分,用于指导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4、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帮扶学生创新创业

他还致力于吸引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来,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邀请企业参与学院的品牌活动“银杏黄”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指导学生项目开发;邀请企业参与优秀班集体答辩加深对学生培养工作的认识;同时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院辅导员走访企业进行调研,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他还创新实施学生创业团队管理帮扶办法,以市场理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成立4家自主公司。

就这样,通过一点点创新和慢慢的积累,学院已经创新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地学生培养体系,为同学们搭建了成长的舞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纲用他的实干精神和实际行动关怀着身边每一位学生,同时也为学院培养了一支优秀实干的辅导员队伍。他用青春、热血、和智慧奉献于他所挚爱的事业,他不仅是同事们喜爱的好领导,更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辅导员。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用他的努力与热情,为同学们创造一片美好的蓝天。

三、所获奖励

2012年度校级工作优秀个人

2012年度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2011、2012年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

西南大学:严怡

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西南大学辅导员严怡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严怡,女,汉族,197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在读。2000年起从事本科学生辅导员工作,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从事本科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工作情况:

她是“筑梦师”,鼓励学生种下梦想,引领学生扬起风帆;她是“护梦师”,教育学生勇于历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她是“圆梦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指导学生成就梦想。严怡,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一个认真负责的辅导员,一个被称为学生成长梦想导师的“严妈妈”。在她的带领下,西南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简称“中宣团”)紧跟党的步伐,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者、宣讲者、实践者”典范,重庆市著名的红色团队。在她的培养下,一批批学子成长为志存高远、意志坚定、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综合性人才。在她的指导下,一届届学生明晰专业要求,明确就业方向,开展职业规划,开启了实现梦想的征程。

创新主题教育模式,做梦想的引领者

在严怡的眼中,大学生活是每一个学生人生梦想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梦想应与时代接轨,与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息息相关。她以中宣团为载体,引领学生在学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传递正能量,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后,严怡变得更忙碌了,学院专家工作室时常晃动着她的身影,她的工作日志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稿稿过手,人人都审,绝不放过一个标点”,她亲自带着中宣团成员精心准备着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与宣讲。学生的宣讲视频上留下了她的痕迹、宣讲PPT上体现着她的风格,严怡陪着大伙战斗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宣团在西南大学32个二级学院和重庆8所高校成功举办主题宣讲活动,场场爆满。一年内,中宣团高校宣讲场次达89场,成为活跃在重庆市高校的著名红色团队!

创新高校主题教育模式的同时,严怡将宣讲范围拓展到基层一线,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精神,在实践育人中引领学生的梦想。7、8月份,重庆的地表温度足以烫熟一个生鸡蛋,严怡顶着烈日酷暑,带领中宣团走进社区、农村、企业,与群众拉家常、谈变化、说感悟,进行面对面的宣讲。百余场下来,她变黑了,也更瘦了。中宣团主题宣讲的事迹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获得教育部网站单篇报道2次,《红旗文稿》、《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多次。

在严怡看来,中宣团不仅是一个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也是一个引领学生勇敢追逐梦想的平台。她常说:“咱们中宣团的同学,不仅要学习研讨理论,成为胸怀天下的博学者;还要宣讲理论,做与时俱进的育人者;更要积极实践理论,做脚踏实地的践行者。”在严怡的带领下,中宣团致力做到“学习理论、宣讲理论、实践理论”三位一体,培养出一个个优秀人才。2013年,中宣团成员邓洁获得到加拿大温莎大学公费交换一学期的机会,成员王刚当选为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此外,严怡还充分利用党校和团校两大思想引领平台,抓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

“三爱三节”主题教育的契机,创新工作模式,强化思想引领,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严怡所带领的中宣团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工作,现已接到重庆市6所高校的邀请。

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做梦想的呵护者

“孩子们,你们可知道,我工作的初衷就是尽可能帮助你们每一个人成长、成熟、成材;你们可知道,你们的骄傲与自豪才是我最大的成就与幸福!”这段摘自严怡博客中的话,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她对学生视如己出的爱与关怀。

有着副书记与辅导员双重身份的严怡,以其独特的“严氏style”管理方法,严厉中见温情,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严妈”。在大家眼里,严妈的“严”是出了名的,精益求精是她对工作的追求。她为了一个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一次又一次指导他修改演讲稿;她为了办好一个活动,对每一个步骤做出细致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从严怡身上学会了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除了“严”,她更多时候是像妈妈一样,带给学生感动。有一次严怡去查寝,看到2010级学生彭同学躺在床上没去上课,询问缘由后得知原来彭同学的胃病又犯了。严怡二话不说,亲自送他去医院,挂号缴费,忙前忙后,就像妈妈一样照顾他,叮嘱彭同学一定要按时吃饭。严怡语重心长地说:“我也经常饱受胃病的煎熬,你还这么年轻,一定要注意身体,千万别像我一样落下病根。”在严妈妈看来,只要学生有困难,事无巨细,她都负责到底。

“我的办公室始终为大家打开,欢迎大家和我交流谈心。”这是严怡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实习有困扰的学生来找她解惑,没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来找她谈心,感情遇到挫折的学生也来找她倾诉。就这样,严妈成了大家名副其实的“知心妈妈”,她呵护着每个孩子的梦。提起严妈,已经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2009级学生文雯动情地说:“对我而言,大学里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严妈,她让我明白做老师要像爱亲人一样去爱每一个学生。”

探索学生就业途径,做梦想的助推者

作为一个有13年学生工作经验的“老人”,严怡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她辛勤耕耘,攻坚克难,积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她主持的“新就业政策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等4项研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她的论文《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获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该论文还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选编》。

同时,她不断提升自我,GCDF培训与认证让她成为西南大学首名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GCDF)。她十年如一日地每个月定期给学生举办就业讲座,并进行个性化就业咨询与就业帮扶。

“纸上之交”是严怡与学生常用的交流方式。她始终坚持亲手给学生写信,因为她觉得这更有“人情味儿”。“做什么工作,这是你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你应该用热情去拥抱它。你活在那份热情中,信心、勇气就在心中,即使外在处境不尽如人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