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高考地理热点大盘点

2008年高考地理热点大盘点

【高考考场】

(2007年江苏,15-16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选取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传递将于2008年3月31日从北京开始,经过国内外135个城市和地区,8月8日传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回答1~2题。

1.若火炬由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34o36'S ,58o22'W)出发,出发时北京时间为某日凌晨3时,11小时后传递到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o50'S ,39o18'E),火炬到达时当地的区时是

A.前一日15时 B .当日9时

C.前一日22时 D .当日8时

2.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过程中,将经过“乌鲁木齐—敦煌—银川—西安”四个城市。与上述城市相匹配的景观依次是:①大漠深处的丝路重镇;②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域名城;③城池壮观的历史古都;④渠水环绕的塞外江南

A.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 .④—①—②—③

(2007年北京卷,1-4题)北京奥运会火炬将于2008年3月25日在雅典采集火种,4月1日从北京出发在全球传递,5月传回国内。读下图,完成1~4题

1.雅典所处的自然带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温带混交林带

2.图中火炬传递的城市数

A .中纬度比低纬度多

B .北半球比南半球少

C .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 .南美洲比北美洲少

3.当火炬传递到

A .①地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全年最大

B .③地时,当地黑夜比白昼长

C .④地时,当地正值多雨季节

D .⑤地时,当地正值春暖花开季节

4.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奥运会开幕,此时②地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A .7日4时

B .7日12时

C .8日4时

D .9日12时

(2007年上海卷,4-5题)读“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示意图(部分)”,回答问题。(16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将举行火炬传递活动,总行程137000千米,历时130天。其中,4月1日至5月3日,圣火将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传递,唤起人类对和平、和谐和团结的珍惜,表达人类对友谊、关爱和尊重的渴望。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示意图(部分)

资料来源:2007 年4月27日《解放日报》

21.奥运火炬从北京向西挺进的路线,是中华民族先辈曾经走过的、象征“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 之路”。

180° 150° 120° 90° 60° 3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

① 图1 北京奥运会火炬拉力传递示意图

22.火炬传递从亚洲出发,依次途经等大洲,最后回到亚洲。在火炬传递途中,位于太平洋东岸的城市是,位于西半球正值秋季的城市是地处岛国的城市是(填写2个),位于半岛上的城市是(填写2个),唯一居于内陆国的城市是,地跨两大洲的城市是。23.在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中,从达累斯拉姆到马斯喀特沿途,出现的植被类型依次是、,与同纬度非洲大陆西部植被南北更替状况相比,在高原地区缺失了该纬度带应有的典型植被。

24.2008 年4月1日火炬传递活动开始之是,下列各组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单项选择)

A.曼谷-马斯喀特-伦敦-堪培拉

B.堪培拉-曼谷-马斯喀特-伦敦

C.马斯喀特-曼谷-伦敦-堪掊拉

D.曼谷-马斯喀特-堪培拉-伦敦

25.2008 年5月3日火炬返回我国时,下列各组城市中,白昼长度从长到短排列,正确的是。(单项选择)

A.达累斯萨拉姆-吉隆坡-首尔-平壤

B.圣彼得堡-伊斯兰堡-孟买-雅加达

C.布宜诺斯艾利斯-曼谷-长野-伦敦

D.胡志明市-旧金山-阿拉木图-巴黎

26.当2008年8月8日晚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时,世界各地的华侨与我国留学生也将在当地观看实况传播,在上图所列城市中,居住在的华侨正淋浴着早晨的阳光,而学习、生活在的我国留学生恰逢正午的钟声敲响。

21.丝绸(1分)22.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答全得1分)旧金山(1分)面宜诺斯艾利斯(1分)雅加达、伦敦、长野(任答两个得1分)孟买、马斯喀物、平壤、首尔、曼谷、吉隆坡、胡志明市(任答两个得1分)阿拉木图(1分)伊斯坦布尔(1分)23.热带稀树草原(1分)热带荒漠(1分)东非(1分)热带雨林(1分)24.D(1分)25.B(1分)26.布宜诺斯艾利斯(1分)伦敦(1分)(2007年山东卷,4-5题)我国既有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提速后,在提速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千米以上,并首次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这标志着我国既有铁路干线提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回答4—5题。

4.这次铁路大提速主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5.根据提速动车组时最接近正南方向

注:长春(43°53′N;125°°15′N;108°55′E);广州(23°00′N;113°11′E)

A.D21 B.D201 C.D584 D.D776

(2007年北京卷,39题)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8分)

目前,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状况令人忧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地方将古河道当作垃圾坑和排污沟,而另一些地方在古河道、古桥、古码头旁建起了大量现代建筑,改变了运河区域的原故。这些行为导致了对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尽管许多地方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难以协调进行。

(2)结合材料,谈谈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10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对古老运河的有效利用,既体现运河价值,又保护运河景观。

(3)读图12,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10分)

(1)为就师转运粮食财赋,对维持唐朝后期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①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要尊重运河的风貌,保证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③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的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做到尊重规律与满足人的需要的统一、保护运河文化遗产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3)北京至海河段、黄河至长江段北高南低;海河至黄河段北低南高。北高南低段河水不能向北自流,需要建设提水工程。北低南高段,河水具备自流条件。

【热点磁场】

2008年1-2月南方冰雪灾害

2008年1-2月南方冰雪灾害的成因 1、大气环流异常

欧亚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这种环流异常型已持续19天(1月气候平均值为6天),是多年气候状况的3倍以上,为1951年以来该环流型持续最长的一次,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中国。

其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亚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并多次向西伸展,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邻近地区。

第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是近十多年来少有的,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

第四,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区,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2、拉尼娜事件影响

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预计此次拉尼娜事件将至少持续至春末,并可能成为一次较强的拉尼娜事件。

(米)

黄河 北

入冬以来,我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表明,当前的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形势组合自1月中旬初以来已经维持了近20天,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局部分析

1.长江中下游,安徽,湖北

这一地域处于北纬30度附近,正好是西风带同信风带交汇的地方,南北气流交汇,是必造成大量降雪。另外一个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当地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也是降雪的来源。

1.湖南

湖南主要是由于南岭的阻挡,将剩余的冷空气都集中在了郴州衡阳一带,也就是南岭的山脚下,从而将冷空气最后的力量全部发泄也湖南。

2.广西、贵州

云贵高原过去就一直是同时受到南北两股气团的共同影响,只是今年的强度特别大,过于湿润,又过于寒冷,造成严重的凝冻,冻雨。

3.北方

过去印象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依然没变,东北主要受到北方的干燥冷气团,所以降雪量没有太大变化,从卫星云图上看这几天基本没怎么下雪。倒是西北地区由于强大的西风带来了大量的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降雪较常年偏多。

三、降雪对南方的影响

下雪是自然现象,北方年年都在下,即使有暴雪,也没有造成像今年这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这里主要同严寒的北方进行对比分析。

1、冻雨

现在南北地面温度都长时间低于0℃。但北方是从低空到高空都是稳定的冷空气,所以降下的都是雪花。

南方由于冷空气势力已经有所减弱,暖空气势力又一场强大,因此在1500米至3000米上空又形成一个温度高于0℃暖空气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温度又低于0℃。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即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如此,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成为过冷却雨滴,雨滴还没有来的及结成冰但温度已经降至0℃以下,形成了冻雨。

2、结冰

北方落下的都是雪,而且由于温度低落地不融化,所以不会结成冰,即使白天温度高雪融化了,但由于北方完全受极干燥的冷气团控制,例如兰州现在湿度才15%,融化的水很快就会蒸发,又回到空气中,地面总是干的。树上,电线上结冰是十分罕见的。

而南方竟然到处都是冰凌。当冻雨落在地面及树枝、电线等物体上时,便集聚起来布满物体表面,由于气温物体温度都低于零度,所以立即冻结成冰凌。降下的雪花在白天温度高于零度时表面上的冰会有所融化,但由于受到暖湿气团的控制,湿度极大,例如现在长沙的湿度高达90%,所以根本蒸发不了,冰水还是留在地面物体上,到了晚上,温度又下降到零度以下,水立刻又结成了冰。

3、降雪量

北方看似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那不怎么厚的雪是整整一个冬天积累下的,由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极干燥,所以每次下的雪并不多,总是小雪中雪,也就是每小时只下5毫米左右的雪。一个冬天总共才下了几厘米能没过脚的积雪。

南方本来湿度就很高,再加上拉尼娜带来的信风,使得降雪量非常大,湖南安徽常常是暴雪,也就是一小时就下了14毫米以上的雪,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都厚达20多厘米,远远超过了北方一年的降雪量,所以南方的雪灾更严重。

4、由于超重引起的冻害

北方的降雪不易结冰,所以电线上,屋顶虽然都有落雪,但一旦积累到体积过大,无法保持平衡时,就会自动从电线上落到地面上,所以电线只会在上表面留有少部分积雪,对电线的强度影响并不大,不至于超过电线所承受的重量,也不会压塌屋顶。

南方的降雪降雨最终都转化为冰凌。落在电线上的雨雪,晚上一结冰,就将电线牢牢的包裹住了,冰就固定在电线上了,这样每一天冰都可以一层一层的将电线包裹起来,形成一种象树木年轮一样的情况,积累个几天,这个厚度就不容忽视了,看新闻说电线上冰的厚度都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铁的密度是7,冰是0.9,也不算小了,相当于电线二分之一的的重量压在电线上,电线自然承受不了,最终断裂。屋顶,高压线的铁塔都是这样,被厚厚的冰块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最终倒塌,这种情况主要就发生在湿度极高,温度较低的南岭下,所以郴州衡阳一线的70多座高压线铁塔有近三分之一都被冰压垮了。高压线高高的钢塔在下雪天时,会承受2-3倍的重量。但如果是结冰,会承受10-20倍的电线重量。电线水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异常的低温,所以电线由于热胀冷缩已经超出设计限度缩的紧绷在铁塔之间了,强度大大降低,这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严重瘫痪,郴州已经连续5天断水断电了,特别是京广铁路韶关到郴州这一段,电力机车没有电,可以换内燃机车,但信号灯也没有电,道岔也没有电,所以哪怕是内燃机车,也只有慢慢的靠眼睛看路边的人工指挥通过,道岔也都必须有人工搬,这使得内燃机车在这一段根本跑不出平时的速度,使得铁路运输更加困难。

5、公路冻害

北方公路上也会积有雪,但都不会化,而且量不会很大,即使化了也会很快蒸发掉,不会在地面上留下积水,冻结成冰。经汽车压实雪的摩擦力比冰高多了,即使要爬坡,安上防滑链,就可以在雪面上前进。

南方一方面积得雪特别厚,很多地方都没过脚了。更重要的是这些雪会融化成水,由于湿度极高,湖南普遍都是90%左右,这些水很快就冻结成冰,也跟电线一样,一层一层覆盖在路面上,有些地方竟有10厘米厚,汽车在冰面上摩擦力很小,自然就会打滑,象今天早晨就有一辆客车在贵州因为路面结冰,翻下40米高的陡崖,造成25人死亡的惨剧。所以京珠高速不能通行完全是为了人民安全,结冰完全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由于冰比雪硬的多,所以给车轮安上防滑链根本没有用,这一北方最实用的方法在南方失去了作用,反倒会使摩擦力更小,行车更危险。

感想:以上就是我对这次雪灾的一点初步的分析,当分析清楚问题的原因时,就更加感觉到这次天灾发生的必然性,人类的渺小。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总的来说并不大,但为了这个万一,人类要付出一万的代价去防范,而且并不是每一场灾害的发生我们都可以准确预测,像今年这种五十年甚至有些地方是百年一遇的低温雪灾,有着太多太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了。看到网上还有很多无知的评论员,包括人民日报的,一有灾害就到处抨击体制问题,动不动就拿所谓的发达国家作比较,他可能不知道发达国家都在纬度多么高的地方,拿北纬25度的湖南去跟北纬45度的加拿大比扫雪车数量,去比较雪灾应急预案,有意义吗?倒不如让沙特阿拉伯制定超级完善的防洪预案好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南岭,向美国一样南北畅通,也就不会有那么严重的低温了,同样因为我们有青藏高原,我们可以将大量西风带来的积雪留在阿富汗而不是四川。中国就是中国,我们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气候和地形,我们有我们所特有的问题,有我们中国特色。看到那么多奋战工人抢修电缆,水管,清理路面,甚至有三名电力工人从铁塔上摔下来牺牲,真的很感动,中国不是没有应急预案,全社会都在众志成城的抗击暴风雪。我们一有雪灾就反感我们的政府,而美国一场超强飓风把新奥尔良淹了怎么不说美国政府不好啊,甚至有人怀疑一旦打仗怎么办,跟希特勒拿破仑一样被冻死?如果打仗中国军人早就下车徒步翻南岭了。广铁已经明确说了,一星期内是修不好的,这看起来好像是政府的无能,但仔细分析清楚后,这就是事实,实事求是的政府才是真正的政府,全能完美的政府才是骗人的政府。马克思说过生产力就是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只能不断提高生产力,让自己生存,但自然永远不会被人类完全改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永远不会胜天,我们只能让我们的思想更有力,在同自然的对抗中不要输的太惨。

“嫦娥一号”热点押题

一、背景材料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日24日18时05分,在西昌(102°E、28.2°N)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探月计划三步走:第一步“绕”:发射环月飞行的月球探测卫星;第二步“落”:即月球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进行月面巡视勘察;第三步“回”:即探测器完成月面巡视勘察及采样工作后返回。四大科学目标:目标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目标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目标三、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目标四、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二、考点链接

1.中国“嫦娥”工程是中国前沿的科技工程,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与展示,有利于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登月计划,将不仅仅局限于拉动国家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实力的提升,还将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国在未来世界新能源供应格局、月球资源控制格局、太空探索与研究格局中的地位。

2.以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的运动、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环境的保护等,特别是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三、能力提升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日24日(农历9月1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1—3题。

1.“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时,月球在图中公转的位置大致位于

A.甲B.乙C.丙D.丁

2.“嫦娥一号”卫星将直接执行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月壤厚度探测等项科学任务。该探测技术属于

A.地理信息技术B.全球定位技术

C.遥感技术D.导航技术

3.下列有关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是因为月球自转周期长

B.月岩中富含地球上没有的能源3He

C.月相的变化说明了月球的形状也在变化

D.21世纪人类将第一次登上月球并直接取样观测

读日、地、月关系图,回答4—6题。地

4.北京地区人们可观察到的月球升起和下落的状况是

A .全年东升西落

B .农历上半月东升西落.下半月西升东落

C .全年西升东落

D .春分日至秋分日东升西落,秋分日至春分日西升东落

5.当夜空出现一轮圆月,日、地、月大致成一线,三者相对位置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是

A .地球处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出现小潮

B .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出现大潮

C .地球处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出现大潮

D .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出现小潮

6.今天(2007年9月1日、农历七月二十日),月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应位于图中的

A .甲与乙之间

B .甲与丁之间

C .乙与丙之间

D .丙与丁之间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日24日18时05分,在西昌(102°E 、28.2°N )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7—9题。

7.能正确表示“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卫星发射时,西昌昼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情况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的月球探测活动,进入21世纪后,新一轮探月热开始在全球蔓延,我国的“嫦娥一号”、小巧轻便的欧洲“智能一号”、装备精良的日本“月亮女神”、成本低廉的印度“月球初航一号”, 21世纪各国探月的主要目的是

A .争霸全球

B .提高综合国力

C .军事竞争

D .控制月球

9.火箭点火成功后,火箭升空后向偏东南方向飞行,主要原因是

A .可借助地球自转线速度,减少发射所需能量

B .使卫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

C .便于地面观测与控制

D .有利于卫星获得太阳辐射能

西昌(约102°E 、28°N )、酒泉(约99°E 、40°N )、太原(约112°E 、38°N )是我国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漫长的近14天的太空飞行,11月7日(农历9月28)8时35分“嫦娥一号”第三次(最后一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通过在轨测试后,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圆形轨道上,“嫦娥”将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1年。可以说“嫦娥工程”的目标已圆满完成,这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进入对深空探测的新阶段。据以上材料,回答10—15题:

10.西昌、酒泉、太原三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30°

乙 30°30°E

甲 30°E 丙

A.酒泉、西昌分别位于黄土高原、河西走廊B.太原、酒泉分别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C.西昌、太原分别位于横断山脉、黄土高原D.西昌、酒泉共同位于四川盆地

11.西昌、酒泉、太原三地的气候相比较

A.西昌气温的年较差最大B.酒泉的年降水量最少

C.西昌的年雨日最少D.太原的气温年较差最大

12.根据西昌气象气候特点及卫星发射所需条件,推测西昌卫星发射的最佳季节为()A.7月-8月B.8月-9月

C.10月-次年5月D.6月-7月

13.“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51000公里。下列关于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地点位于平流层,天气稳定

B.远地点位于高层大气,空气稀薄

C.近地点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高,卫星易爆炸

D.远地点位于宇宙空间,强辐射、高真空、失重环境

14. 在“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的当天夜晚,西昌居民看到的月相最可能的为()

15.“嫦娥一号”顺利进入工作轨道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我国各地虽昼短夜长但昼将变长

B.悉尼歌剧院在日落时分影朝东南方

C.伦敦午夜深沉,纽约烈日当空

D.全球新旧两天的范围大致相等

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北京时间),“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开始奔向月球的漫长旅程。回答16-19题。

16.在淮南(117°E,33.5°N)观看火箭发射直播的时候已经是夜晚,原因是

A.淮南位于120°E线西侧

B.淮南的地方时比西昌早

C.淮南纬度比西昌高

D.淮南昼短夜长

17.直播的动画显示,“嫦娥”从西昌升空,经过福建、台湾南部、菲律宾以东洋面,继续向南太平洋上空前进。这样的飞行方向安排目的是

A.这里有“远望”测量船,便于跟踪观测

B.这时太平洋地区已经是黑夜,闪闪发光的卫星容易被观测到

C.利用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获得较大入轨速度

D.避开宇宙辐射的干扰

18.新疆喀什卫星地面站承担“嫦娥”的跟踪观测任务,在火箭发射升空时阳光明媚,工作人员等待着“嫦娥”飞临上空。记者报道时说,“这里和北京相差两个小时,相当于北京的4点多”,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A.正确,我们平常都这么说

B.正确,符合东早西迟的原理

C.不正确,没明确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D.不正确,应是相当于本地4点多(12小时制)

19.“嫦娥一号”首先成为地球卫星,按照大椭圆轨道运行,近地点高度200千米,远地点高度50,000千米。选择合适的时候“奔月”,并成为月球的卫星。这个“合适”的时候是

A.“嫦娥”位于远地点,月球位于近地点,两者位于地球的同一侧

B.“嫦娥”位于近地点,月球位于近地点,两者位于地球的同一侧

C.“嫦娥”位于近地点,月球位于远地点,两者分别在地球的两侧

D.“嫦娥”位于远地点,月球位于远地点,两者分别在地球的两侧

20.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农历九月十四日),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成功。

材料二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平均是27天7小时多;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白天,在阳光

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材料三日、地、月三的关系图。

(1)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A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速度;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B点时,北半球昼长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

(2)当地球由公转轨道的A点到B点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是。

(3)当月球在运动轨道位于C点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现象(日食、月食),当月球在运动轨道位于D 点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现象(日食、月食);“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月球大致位于运动轨道的点。(4)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月球上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C

7、A

8、B

9、A 10、C 11、B 12、C 13、D 14、C 15、

D 16、D 17、C 18、D 19、A 20.(1)较慢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2)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日后,逐渐增大。(3)日食月食D(4)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的消弱作用,晚上没有保温作用;月球的自转周期比地球长得多,白天接收太阳辐射的时间比地球长得多,温度升得比地球高,夜间也比地球长得多,温度也比地球低得多;此外,地球上海洋、森林等热容量大,也使温差变化小。

第三亚欧大陆桥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据介绍,国际上通称的“大陆桥”,是指连接两个海洋之间的陆上通道,是横贯大陆的、以铁路为骨干的、避开海上绕道运输的便捷运输大通道。主要功能是便于开展海陆联运,缩短运输里程。目前亚欧大陆间已经有两条被称为“大陆桥”的铁路。

材料二:目前构想中的第三亚欧大陆桥以深圳港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港口群为起点,由昆明经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横贯亚欧21个国家(含非洲支线4个国家: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埃及),全长约15157公里,比目前经东南沿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行程要短3000公里左右。第三亚欧大陆桥通过AMBDC机制(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下的泛亚铁路西线,把亚洲南部和东南部联接起来,使整个亚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广大地区第一次通过铁路网完整地联系起来,成为我国继北部、中部之后,由南部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的又一最便捷和安全的陆路国际大通道。

1.有关对三条亚欧大陆桥的述叙正确的是()

A.第一亚欧大陆桥沿线年平均气温最低 B.第二亚欧大陆桥途经国家最少

C.第三亚欧大陆桥沿线自然带类型最多 D.三条亚欧大陆桥将会逐步取代海运

2.与第一亚欧大陆桥相比,第二亚欧大陆桥有何优点?

3.分析建设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意义。

(1)AC 之间的气压梯度约为多少?图示季节,加尔各答市的常见气象灾害是什么?此时,我国的一艘商船由广州去法国,经过北印度洋时的航行情况如何?

(2)该区域内的河流水文上有何共同特征?各条河流的上游河段均受何种外力作用?

(3)B 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的是哪一风景区?如何观赏该景观才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4)C 省应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加快经济发展?

(5)该区域正在拟建一条“泛亚大铁路”。该铁路建设时所面临的主要自然难题有哪些?试分析修建该铁路对我国的意义。

参与答案:1 AC 2.(1)运输线路短;(2)沿线的自然、经济条件都较好(3)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大。(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不仅大大缩短亚欧之间的运输时间,节省大量运费,而且对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开发,以及提高东桥头堡连云港在国际海陆空联运中的战略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3.(1)比目前经东南沿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行程要短3000公里左右,省时省力。(2)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与亚欧大陆的直接融合,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3)为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作出重要贡献,为沿线国家人民的富裕做出积极贡献。(4)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建,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给云南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和大发展机遇,也将进一步确定中国西部尤其是云南在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桥上枢纽地位。

4.(1)1.8帕/千米 暴雨洪涝、飓风 逆风逆水(2)水位季节变化大,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都没有结冰期 流水侵蚀(3)桂林山水 乘船沿水路观赏(4)发挥气候暖湿的优势,大力发展花卉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强磷矿、有色金属、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和水能等开发;积极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自然难题: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需跨多条大江大河。意义:形成新的出海通道,加强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加快湄公河流域丰富资源的开发;促进西南对外开放,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带动西南的经济发展。

西部经济开发及环境保护

水资源和人才、技术的缺乏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读我国西北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及聚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

流量 (月份)流量

2 4 6 8 10 12(月份) A B 流量 流量

(2)图中形成伸入沙漠的锲形绿洲的原因是。

(3)图中历史名城堙没在沙漠中的主要原因是;古城附近雅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作用而形成的。(4)该地区的农业用水主要来源于和。如该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解决耕地的用水不足,在a 处上游筑坝修水库,那么对该流域生态的负面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其后果可能会造成消失。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发展等第三产业;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时,要发展型农业,同时可推广、等灌溉技术。

(5)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图中的雪线有何变化?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6)a地能发展成较大聚落的条件有。

(7)为防止沙漠的扩展,在做好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的同时,必须要做到“退人”;如可以将零星分布的聚落居民迁入a地,加速a地的城镇化。这一举措对该区域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C (2)由于河流水注入(3)水量减少,河流退缩,因水源干涸而废弃;风力侵蚀(4)冰川融水地下水水库以下流域锲形绿洲旅游节水喷灌滴灌(5)雪线上升融水补给减少,绿洲退缩,沙漠扩大(6)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土地资源好(7)①可以切实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工作;②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可以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热点问题设计:2008中国奥运旅游年

材料一:中新网1月2日电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2008年元月一日上午10:50分,CA932航班平稳地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机舱门打开时,德国伊卡鲁斯旅行社副总裁莱尔夫·琥珀先生接到了来自北京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送上的鲜花。他所率领的德国234名游客成为2008年北京入境的第一批旅游者。这标志着2008年中国奥运旅游年正式启动。

据了解,2008年是奥运之年,国家旅游局的宣传主题是:“2008中国奥运旅游年”,宣传口号为“北京奥运?相约中国”。“体验北京,感受奥运” 是2008年北京市旅游局提出的主题口号,北京市旅游局将在今年面向海外市场推出奥运旅游产品,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奥运之年的北京,预计2008年全年北京将接待入境旅游者460万人次。

材料二:我国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

相关知识链接:

1、旅游资源的分类、特性、价值。

2、旅游资源的欣赏原则。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中国主要的旅游景点及交通线路。

试题设计:

1、下列有关旅游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针对旅游主体的作用而言的

B.旅游资源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就因消耗而降低

C.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只与旅游资源的质量有关

D.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而言

2、下列自然风光有一个与其它三个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它是:

A.桂林山水B.路南石林

C.长江三峡D.五大连池

近年来,西部旅游已成假日出游的最大热点,尤其是“成都—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长沙—张家界—凤凰”“昆虫—大理—丽江”“贵阳—桂林”等微地貌旅游热线更是火爆。据此回答第3~4题(双选)。

3、旅游景点的线状组合,可以

A. 增大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

B. 提高旅游主体的消费水平

C. 增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D. 提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

4、四条旅游热线中,以观赏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的是

A. 成都—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线

B. 长沙—张家界—凤凰线

C. 昆明—大理—丽江线

D. 贵阳—桂林线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览长江三峡的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就此回答5--6题。

5、对望夫石的观赏应注意

A.置身其中B.特定位置观赏

C.至高点俯瞰D.适当距离仰视

6、诗人在游览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他在旅游景观欣赏时

A.领悟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B.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

C.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D.充分了解了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7、既能满足游客挑战高原缺氧极限,又能满足游客体验沙漠缺水刺激的地方,应选择右图中的()

“自由行”旅游,彰显个性“自由行”是最为时尚的旅游方式,它综合了组团出游的低花费和自助游的自由、随意性,因此自从面世以来日益受到现代旅游者的青睐。据此回答第8~9题。

8、“自由行”在我国迅速兴起的原因是

A. 经济收入的差别不断增大

B. 旅游业中介服务机构日渐衰落

C. 交通的发展及休闲时间增多

D. 新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多

9、“丽江自由行”“成都自由行”“西安自由行”等旅游深受旅友追捧

的原因是

A. 旅游资源的集群性好

B. 地区接待能力强

C. 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

D. 旅游地的交通位置优越

10、某旅游团从北京出发,计划乘火车或轮船到有关地区参观游览,主要

游览点包括:南京中山陵,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广州交易会,最后到香港(从苏州到杭州乘船),请写出一个合理的旅游路线(走近路,不走重复路线):

(1)从北京出发经到市游览,再经到市游览;

(2)又经到市游览,再经到市游览;

(3)然后经到杭州游览西湖,再经到广州市参观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最后经到香港.

(4)上述景点中,属于自然景观又是全国十大旅游胜地的是

A,苏州拙政园B,武汉黄鹤楼C,庐山D,杭州西湖

(5)从市场距离角度来看,北京故宫与拉萨布达拉宫相比,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更高的是,理由是 .

(6) “人文奥运”是2008年奥运主题之一,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请你为2008年参加奥运的外国运动员或游客介绍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名胜古迹: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 AC 4.、CD 5、B 6、B 7、A 8.、C 9、A 10、 (1)京广线武汉黄鹤楼长江九江庐山 (2)长江南京中山陵京沪线苏州拙政园)(3)京杭大运河浙赣线京广线广深线 (4)D (5)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接近北京及周围经济发达的旅游消费地,而拉萨及周围地区经济远不如北京及周围地区发达,离东部经济发达的旅游消费地远,故北京故宫开发价值更高 (6)长城故宫颐和园

区域经济发展

下图为我国南方A城市工业布局变化图:早期,工厂集中在市中心;中期,逐渐在a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别重化工厂为主的工业区;近年来,在b处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⑴初期,市中心以 和 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集聚

⑵中期,工厂搬出市中心的区位考虑是什么?

⑶试分析b 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B 地早期位于A 城的远郊,在不同时期,B 地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试运用区位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⑷早期,B 地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的组成部分,主要粮食作物是 ;形成相应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区位条件有哪些?

⑸中期,B 地粮、棉需要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有部分出口。 试分析这一阶段B 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

⑹目前,B 地许多农民出租土地,或建成简易房出租;粮食基本上从外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和副食品也要外调一部分。 试分析这一阶段B 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

解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新课标教材强调较多、更灵活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商业等要素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而且,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也会导致其它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题目所给区域的条件,及其所处的不同发展时期,灵活分析人文地理要素的区位变化,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市场和交通 。当时的城市地域狭小,功能区混杂

(2)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3)接近研究院分院,科技条件好;接近高速公路,便于快速运输;本身无污染,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4)水稻,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

(5)随着城市化推进,B 地农业生产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市场需求起重要作用 ;生产蔬菜、花卉、瓜果的利润高于粮、棉、油生产;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农副产口的出口。

(6)①B 地逐步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②出租房屋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③大量外来人口成为土地和房屋出租的对象。

解析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摘要:本文由介绍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概况入手,通过阐述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分析达尔富尔战争爆发的原因,得出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源是苏丹现行社会制度;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战——达尔富尔地区的黑人为了争取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拿起武器来反抗喀土穆政府。虽然,达尔富尔地区正遭受着人道主义灾难,但笔者认为达尔富尔的现状并不像美国所言的那样是一场种族大屠杀,达尔富尔问题的升级将是苏丹内战的延续。

苏丹地处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按逆时针方向来看,分别与埃及、利比亚、乍得、中非、刚果、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9国接壤,地理位置特殊,属于中东与黑非洲的过度地带,种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用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来看,苏丹处在文明的断裂带上,北面是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明,南面是原始拜物教的黑非洲文明。而且自1956年苏丹正式独立以来,国内战事连绵不绝,持续至今,所以该国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达尔富尔(Darfur )是位于苏丹西部的一个地区,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仅靠利比亚、乍得和中非共和国,占苏丹总面积的1/5。达尔富尔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其北部和西部地区是撒哈拉沙漠的东南延伸地带,荒芜人烟的沙漠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8%;中部为达尔富尔高原台地和山地,其中迈拉火山(Jabel Marrah )是当地水草最丰美、土地最肥沃、最富饶的地区;南部则多为河谷地形。该地区的气候由北向南呈现出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也从北向南逐渐递增。而且北部沙漠地带终年高温、干旱、少雨;中部山区的年降水量为100-300毫米不等;南部地区雨量相对充沛,年降水量约为400-800毫米。这样的地理状况和气候特征,导致达尔富尔地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这就为日后当地居民争夺水土资A A A

A

A A

源埋下了隐患。1994年,喀土穆政府把该地区一分为三,由北向南依次为北达尔富尔省、西达尔富尔省和南达尔富尔省。在北、西达尔富尔省的人口比例中,非洲黑人占多数,在南达尔富尔省的人口比例中,阿拉伯人占多数。

一、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

(一)部落纷争

达尔富尔地区总人口约为600万,其中约60%的居民是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其余大多是以游牧或半游牧为生的牧民。富尔人(Fur)是达尔富尔地区最古老、最主要的原住民,其余主要黑人部落还有扎加瓦人(Zaghawa)和马萨利特人(Masalit)。阿拉伯人主要是以游牧或半游牧为生,分布在该地区北部,而土著的非洲黑人主要是从事农业活动,居住在该地区的中部和南部。进入20世纪70年代,达尔富尔地区发生干旱,北方本来就已经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现在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更无法承载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于是无法为了生存,来自该地区北部甚至乍得等邻国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大批迁徙至达尔富尔中南部地区以寻找草场和水源,致使当地人口过度膨胀,从20年前的300万人增至目前的600万[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苏丹全境大部分地区遭受旱灾,达尔富尔等西部省份的情况尤其严重,预计有数千万人遭受饥饿。这样阿拉伯移民与当地非洲黑人部落之间因争夺土地和水源而发生冲突的情况明显增多。据当地学者统计,1968-1976年发生3起冲突,1976-1980年发生5起,1980年-1998年达到21起[2]。在不断的部落冲突中,一方为了保护自己部落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不被他人掠夺,另一方为了寻找新的可以适合自己居住的家园就必然会抢占前者的地盘,这样各部落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民兵武装,以便在可能的冲突中抢得先机。这样,到90年代,阿拉伯部落与富尔人、扎加瓦人和马萨利特人等黑人部落的矛盾不断加剧,起先为资源而起的争夺逐渐演变成部落之间的仇杀,双方均有大量伤亡,遂结下了生死怨恨。

(二)达尔富尔战争正式爆发

起先,富尔人等黑人原住民只是想用武力驱赶侵犯他们美丽家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以确保他们自己的生存权利。后来黑人在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两个有组织的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运动(Sudan Liberation Movement,简称SLM)和正义与公平运动(Justice and Equality Movement,简称JEM)。前者以富尔人为主体,后者以扎加瓦人为主体。2003年2月,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el Fasher)被他们用武力攻陷,政府军的一名高级将领被俘,这起事件标志着战争的正式爆发。然而,当时喀土穆政府正忙于与南部的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简称SPLA)签署和平协议,所以对达尔富尔叛军攻陷州府法希尔毫无心理准备。事发后才紧急调兵遣将,匆忙应战,终因时间仓促、军力不足和对当地情况不熟等缘故,节节败退,威风扫地。为了挽回军事进攻上的颓势,政府开始借助简加韦得(Janjaweed)武装与叛军作战。

“简加韦得”是对以游牧的阿拉伯人为主的被称为马拉希勒(Maraheel)派组织的一支民兵武装的称呼。这个称谓是由三个阿拉伯语单词缩略而成,意为:“骑着马、手持GM3机关炮的妖魔”。从20世纪80年代起,“简加韦得”一词已经在达尔富尔广泛流传,当时特指一些游手好闲者组成的武装,惯于分散作战且经验丰富,经常骚扰非洲黑人定居者,名声历来不好,往往是谁给钱就给谁卖命[3]。

二、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

(一)什么引发了战争?

达尔富尔地区之所以在2003年2月正式走上与苏丹政府为敌的武装道路,背后肯定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一列举出来,可能有水土资源匮乏、部族冲突、宗教矛盾、地区被边缘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受南方内战影响等原因。

资源纷争?资源要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达尔富尔地区资源日渐枯竭。资源匮乏一般非人力可以控制。当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资源争夺时,政府一般会出面来协调资源分配问题,这样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另外,在达尔富尔地区遭受资源匮乏威胁的是北方的阿拉伯游牧部落,他们为了生存迁移至南方水草丰裕之处,结果起来反对政府的却是非洲黑人部落,而不是阿拉伯游牧部落。所以资源贫乏不足以解释黑人走上反对政府的武装道路。

种族认同?宗教矛盾?达尔富尔地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是穆斯林,不论是非洲黑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多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分属于不同的部族,彼此之间相互通婚,血统和身份不断发生着变化[4]。在70年代旱灾发生之前,达尔富尔地区内的各部族基本都能和平共处,并没有相互对立。达尔富尔是在资源争夺和暴力冲突中才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人与黑人的分野,遂形成了两派的对立。但宗教信仰的分野是不明显的,没有资料表明:非洲黑人就一定信仰原是拜物教或基督教,而不是信仰伊斯兰教。此外,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民族或种族的差别,宗教信仰的异质性不足以说明必然导致冲突或战争,关键看要是实行怎样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南方内战是指1983-2004年间,喀土穆政府与南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军之间展开的长达21年的内战。达尔富尔战争爆发时正值政府与该组织的领导人戈让(Garang)商议和谈之时。一直以来,在南方和谈进程中,达尔富尔始终被排除在外,并没有代表参加和谈[5]。南方内战结束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与苏丹政府签署了最终协议:与国民议会(National Congress)组成联合政府共同执政;它的领导人出任国家第一副总统;南方苏丹

拥有自己独立的司法体制,不需要信奉伊斯兰沙里亚教法[6]。这些使达尔富尔黑人看到:只有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才能为自己谋得权力。南方内战的样板坚定了他们武装反抗的信心,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但是南方的反叛并不能直接导致达尔富尔人的反叛,前者并不是引发后者的原因。

看来以上因素都是表象,那么达尔富尔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是地区被边缘化,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先看一下苏丹政府的现行制度。

(二)政府对达尔富尔地区的现行政策

政治方面,苏丹独立后,从首任总理伊斯梅尔·阿扎里(Ismail al-Azhari)到现任总统奥玛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 Hassan Ahmed al-Bashir),他们都是阿拉伯人。喀土穆政府对自70年代以来在达尔富尔地区发生的部族摩擦听之任之,没有施行有效的管理,遂使达尔富尔冲突愈演愈烈。1989-2003年,在南达尔富尔省地方政府的61个职位中,有41个给了阿拉伯人[7]。非洲黑人不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处于无权的地位。

经济方面,苏丹一直把投资项目和发展计划集中在青、白尼罗河流域内的中央地区而忽视了国家其余地方的发展。国家财政支出基本上都放在了杰济拉(Gezira)棉花开垦项目上。致使其余地区的经济、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远远落后于中央地区,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除此之外,南达尔富尔省的石油收入也都由喀土穆政府控制,地方无权干预。

文化方面,尼迈里政权于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沙里亚教法,要求所有的居民都要遵从此法,对违反者实行严厉地惩罚。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推行阿拉伯化政策,认为阿拉伯文化是文明的象征,非洲文化应保留阿拉伯文化的宝贵遗产,而且在身份等级中,阿拉伯人也优于非洲黑人[8]。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

(三)问题的根源

由以上可知:黑人在种族上劣于阿拉伯人,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在喀土穆政府的心目中,中央地区的发展要优先于边远地区,中央地区的地位也明显高于边远地区。达尔富尔地区就处在西部的边缘地区,当地的黑人之所以武装起来反抗政府,就是因为喀土穆政权所实行的现行社会制度,导致黑人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没有平等的权利,更没有应有的权力。这恐怕才是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源。

南方的内战更让他们明白——只有斗争才有希望,只有斗争才能获得权力。苏丹解放运动(SLM)和苏丹公正与平等运动(JEM)惟恐任何新组建的国家政府把注意力都放在苏丹南部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上而忽视达尔富尔地区。于是达尔富尔地区的黑人向现行制度发起挑战:苏丹解放运动喊出“解放达尔富尔”的口号,指责苏丹政府不重视达尔富尔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在中央权力机构中排斥富尔部族的官员,呼吁在达尔富尔地区实现更广泛的自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苏丹;正义与平等组织主张政教分离,呼吁建立民主世俗的新苏丹。

显然,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就是权力之争,是为了给达尔富尔地区的黑人谋得更多的权力,谋得更平等的权利。

三、达尔富尔问题的性质

(一)种族大屠杀?

2004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把达尔富尔地区的状况定义为种族大屠杀。接着9月初,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也使用了种族大屠杀这一字眼,几周后,布什总统在对联合国的讲话中也照办了这一用语。要界定一种行为是否是种族屠杀行为,就必须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意图,其二是行为。我们必须要确定施暴者的行为是否是在民族、部族、种族或宗教的背景下,怀着对人类整体或部分进行蓄意破坏的目的或目标而实施的。世界种族屠杀大会把以下具体的行为视为种族屠杀行为:例如,屠杀某些团体的成员或者破坏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生命支柱,而且实施这些行为时必须怀有种族灭绝的意图[9]。

喀土穆政府和“简加韦得”武装运用了残酷的手段来打击达尔富尔地区的民族团体,包括使用定点清除、全面洗劫、火伤村庄和粮食库以及污染水源等战术。再加上“反政府武装人员和‘简加韦得’都是民兵,在军事行动中很难区分普通平民和武装人员。因此,‘简加韦得’武装在收复失地后,通常将整个村庄烧成一片焦土,以图一劳永逸。另外,‘简加韦得’武装非正规军的野性也在战争中也毕露无遗,他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且手段残忍,致使达尔富尔战事酿成了一场新世纪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10]。之所以这样,政府只是想用残酷的手段打压叛军,迫使他们在高压政策下放下武器,重新回到与政府修好的道路上来,也可以警示那些可能会走上反政府道路的组织,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非洲黑人,进行种族屠杀。

所以笔者认为,达尔富尔问题非种族大屠杀问题,根据前面种族大屠杀的定义,它不符合主观意图项。美国之所以把达尔富尔定义为种族大屠杀,并不是出于对该地区实际状况的科学判断,而是另有其它政治上的考虑。(二)内战?

苏丹独立后国内战事不断:1956-1972年,南方安那亚那(Anya Nya)叛乱;1983-2004年,南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叛乱;2003-至今,达尔富尔地区叛乱;前两者的叛乱现在已被定性为内战,那么后者的叛乱就不是内战吗?随着达尔富尔问题的再次升级、冲突或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该问题在时间上的延续,后者自然就会演变成为苏丹的又一场内战,只是内战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发生了变化而已。

为什么苏丹自独立以来就一直战事不断?除了上面提到的南方内战和达尔富尔地区的战事之外,20世纪80年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