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

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

F L C

N o v . 2006

V o l .3 N o .6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14)

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

刘正光 湖南大学

作者简介:刘正光,湖南大学外国语学

院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E-mail:bwzgliu@126.com。

引言

原型意义上的动词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根据这一典型特征,动词作为一个范畴就不应该是一个边界明确的静态范畴,范畴内的成员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一个由具有不同范畴属性特征的成员构成的一个连续体。连续体上的不同成员根据它们所具有的范畴属性特征的数量会体现出形态句法特征的差异。原型动词应该能体现动词作为一个范畴能具有的所有形态句法特征。动词如果不能体现所有形态句法特征时,则可认为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非范畴化。

动词非范畴化的语义与句法特征

2.1 由表示行为事件的发生转变为表示状态在动词这个范畴里,行为动词的范畴属性高

于其他意义类型的动词,

能够充分体现人称、时态、体态、情态和语态等各种句法特征,而其他

类型的动词或多或少地受到某些限制,例如:

(1) a.The child resembles his father.①

b.*The child is resembling his father.

c.*The father will be resembled by his chil

d.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6) 06-0020-08

(2) a.I heard him talk about the matter before.

b.*I was hearing him talk about the matter before.

c.*The matter was heard by me.(1)中的resemble是状态动词,(2)中的hear是感觉动词,由于它们都不能报告事件的发生,能够体现的形态句法特征就受到了限制,如resemble只能用一般时态和主动语态,不能用进行时、完成时、将来时和被动语态等。主语也有一定的限制,必须由晚辈而不是长辈充当。当然为了达到某种幽默效果而颠倒过来则另当别论。hear作为感觉动词,不能用进行时,主语必须是人或至少应该是生命体。

动词命名一种状态或特征时,其句法能力大为下降,如(1) ̄(2)所示,实际上与动态形容词或者说谓语性形容词极其相近,如(3) ̄(4):

(3) a.I kno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b. *I 'm knowing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4) a.She fears dogs.

b.She is afraid of dogs.动词非范畴化的基本语义特征是表示状态:

摘 要:动词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或以后逐渐丧失动词的属性特征而获得名词以及次要词

类如形容词、副词、介词的属性特征和功能,在语义上,丧失指称意义,不能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了,表示某种状态:物理的,心理的,甚至虚拟的。影响动词非范畴化的因素主要有句法结构和语篇情态。句法结构是诱发动词非范畴化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情态的作用是给话语增加主观性,使话语由真实性情态转变为非真实性情态,从而使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和对立中性化。

主题词:动词;非范畴化;语义句法特征;因素

1

2

2006年11月第3卷 第6期 (总第14期)

中国外语

物理的,心理的,甚至虚拟的。表示状态意义的动词有:心理状态和认知状态的动词,以及表示存在的动词等。动词表达的意义越静态,越有可能丧失充当谓语的可能。相反,它们会接近形容词的功能,充当定语,并入到名词一起构成一个名词短语,如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在汉语中形容词充当定语可以有“的”,也可以无“的”,但是动词充当定语一般要“的”。例如:

(5)好人好的人(6)跑的人*跑人2.2 丧失指称意义动词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时,有指称意义。但是非范畴化表示状态意义时,就没有指称意义了。因为,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而状态是没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的。例如:(7)a.汽车维修比较赚钱。b.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8) a.Considering he is just recovered from an injury, his boss gave him five more days 'leave.b.Y ou will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provided that you have all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9) a.She insisted that we transfer to another university.b.I was thinking about inviting you to dinner tonight.动词的名物化表示事物处于没有挑战的状态。这意味着,名物化形式表示的事件已经丧失了它在时间和空间轴上的位置,因此,无法判断行为是否发生,如(7)所示。而(8)中的动词的非限定形式更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征。时态具有指称意义。动词的非限定形式没有时态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9)进一步说明动词非范畴化后丧失指称意义这一特征与时态的关系。很明显,(9)a中主句动词insisted指称的时间是过去,但小句中的动词时态却是现在式。这表明,transfer已经丧失了指称能力。在(9)b中,tonight指称将来,但谓语动词的形式却是过去进行式。这说明它不能指称行为的发生时间。影响动词非范畴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动词非范畴化的因素主要有句法结构以及动词所在语篇的情态。当然,这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做出这样的区分,主要是为了讨论的方便。3.1 句法结构

语言中的各种变化都有一定的外因起诱发作用。这个外因,可能是交际者,也可能是宏观语境。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外因更多地落实到了具体的句法结构中。由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句式对非范畴化的影响作用似乎更重要。比如独立结构中的动词减少了动词的属性特征,不是因为它们不能报告一个事件,而是因为独立结构中的动词报告的事件是语篇预设(Hopper

&Thompson, 1984)的事件,属于背景化信息,因此,动词的地位比主句中动词的地位低得多。在

英语中,动词的分词形式不能有时态体态、人称

与主谓一致的标记,助动词having只是表明动作的先时性,而不是时态。(10) a.Having finished his work, he went to the pub.

b.Robbed half way,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return to his parents.

另外,V-V结构中动词非范畴化的过程及其

功能变化,刘正光、崔刚(2005)已有专文讨论,不再赘述。名物化过程中的非范畴化现象是普遍熟悉的,(7)、(8)也有涉及,限于篇幅,我们不再讨论。下面重点考察否定句式、存现句式、连动句式、从属分句、补语结构以及某些特定句式

中的动词非范畴化过程。3.1.1 否定句里的动词由于否定句否定了事物的肯定状态,实际上

就不能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因此,动词在时态

体态方面的对立自然少一些。Givòn(1979:121-122)从类型学的角度指出,肯定范式中的时态和体态的数量几乎总是多于而不是少于否定范式。时态和体态等形态变化的减少表明动词的属性特征减少。他列举了Bemba和Swahili的时态变化情况论证他的发现。英语中,状态动词能用进行式表示短暂的动态过程或习惯性行为,但在否定句里却没有这类变化。例如:(11) a.He is being witty.b.*He is not being witty.(12) a.Her boss is always finding fault with her work.

b.*Her boss is not always finding fault with her work.

3.1.2 存现句

存现句是典型的表示状态的结构,其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都受到众多的限制,汉语中的存现句比英语中的存现句受到的限制更多。例如:

3

F L C

N o v . 2006

V o l .3 N o .6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14)

(13)a.

有书在桌子上(桌子上有书)。b.*有了/着/过书在桌子上。c.没有书在桌子上。d.*不有书在桌子上。

在汉语中,存现句的体态对立特征消失了,如(13)b。“不”作为否定词可以和所有动词连用,但是,在存现句中必须用“没”。从报告事件的角度看,判断句比存现句的可能性更低。在汉语中,虽然判断词“是”出现在谓语位置上,也可以由“不”来否定,但是没有体态的标记:(14)a.我是中国人。

b.*我是了/着/过中国人。

根据Myhill(1988)的观点,表示存在的动词

“有”以及英语中的there’s是发生了非范畴化的准动词,用在主语前面标示主语的信息是新信息,使主语具有更高的范畴属性特征。例如:

(15) a. There 's a guy works in my office.b. There 's a lot of people in the garden.c. There 's the cat to feed, the dog to walk,the horse to brush ... (Lakoff, 1987)(15)a的命题意义是a guy works in my office,there's强调a guy的新信息地位。这就提出了一种新视角,无须将其视为是省略了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这样解释更符合句子的结构与语义特征。根据传统语法,(15)b应该使用there are。然而如果将there's看成准动词,强调名词的新信息地位与范畴属性地位,则形态句法上的矛盾就自然消失了。Lakoff(1987: 561)将(15)c中there's的作用与意义解释为“提示”。这更说明there's强调新信息的作用。3.1.3 连动句式(serial verbs)当动词与另一个动词共享注意焦点时,其动词地位比独立报告一个事件的动词地位降低了。事实上,是两个动词一起才报告了一个事件,也就是说,每一个动词不能独立表示一个语义结构或事件,因而要求另一个动词短语与之搭配形成连动结构。这就导致时态体态对立的中性化。这类意义的动词在连动结构中会失去动词的许多属性特征,以至于与介词的区别都很模糊,有的学者干脆称之为介词:(16)a.他用棍子打了儿子。b.他用棍子打过儿子。c.他用棍子打儿子了吗?d.*他用了棍子打了儿子。e.*他用过棍子打了儿子。f.*他用了棍子打了儿子吗?

连动结构中的连动词,在结构上不能“简单

地置入‘主-谓-宾’的框架,而必须后续或追加动词短语或小句”,在语义上,表示“非终结性”(张旺熹,2004)。例如:

(17)a.?有关领导前往英雄家中→有关领导

前往英雄家中慰问。b.?学校针对考试舞弊→学校针对考试舞弊采取了许多严厉措施。c.?当事人拒绝媒体→当事人拒绝媒体采访。

3.1.4 中动结构

中动结构有以下3个特征:(1)谓语动词一般都是描述事物的状态和属性,而不是行为的产生或结果,动词不能是表示心理过程或状态等的动词,如(18);(2)在语义上,表示普遍现象或

真理(如状态和属性),而不是具体的事件或情形

(Keyser&Roeper, 1984),即它所表达的命题意义具有通指性;(3)由于语义的制约,在形态变化和应用范围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如(19),不

能用于祈使句和进行体,如(20)。因此,句子加

上具体的时间、地点或非通指意义的状语以后,就不可接受了。(18) a.The trailer pulls easily.b.The paint sprays on evenly.c.Greek translates easily.(19) a.*French acquires easily.b.*The arguments assume easily.c.*The answer knows easily.d.*Bribe easily, bureaucrat!

e.*Bureaucrats are bribing easily.

f.?Y esterday, the mayor bribed easily.

g. The tent puts up in (anyone 's/*my)backyard.(20)a.自行车骑起来很轻松。b.这辆自行车骑起来很轻松。c.*(这辆)自行车骑起来有时很轻松。d.?(这辆)自行车骑起来有时很轻松(、有时很费劲)。e.?(这辆)自行车我骑起来很轻松。

f.?(这辆)自行车我骑起来有时很轻

松。(曹宏, 2005)

以上讨论的都是动词在主句中的非范畴化现象,下面考察动词在从句中的非范畴化。

2006年11月第3卷 第6期 (总第14期)

中国外语

3.1.5 从属分句

在各种状语性分句中,动词的形态句法分布特征都不同程度地区别于在主句中的分布特征。时间、条件、目的分句命名的是事物的未实现的状态,说明事件的时间、条件与动机,不能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因此,动词范畴属性特征也减少,时态体态的对立或分布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而言,时间、条件分句中的时态多用一般式代替将来式,目的分句中的动词用不定式或情态动词加原形动词形式。例如:(21) a.When he comes here tomorrow, he will

tell us all the details about the matter.b.If she agrees to your proposal, she will tell you how to carry it out.

(22) a.Before she went away on business, Ms

Wang went home to see her baby.b. I 'll give you some materials so that (in order that) you can finish your job sooner.3.1.6 补语结构

补语结构中的动词必须发生一定程度的非范畴化。语义上,不一定报告事件的发生了;句法上,所带的论元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

(23)She let go of the knife. (共同词汇化了的动

词)(24)a.She let him go. (光杆动词作补语)b.She made him shave.c.She had him do everything for her.(25)She caused (told, asked, allowed, wanted,

expected, etc) him to resign his present job. (不定式作补语)(26)She'd like for him to leave.(不定式复合结构作补语)(23)中,let对go具有很强的约束性,go没有任何动词形态的变化,和let一起词汇化了。其功能和意义相当于一个词。(24)中的补语虽然没有形态上的变化了,但可以有自己逻辑意义上的主语,因此,它们的动词属性高于(23)中的go。(25)和(26)中充当补语的动词比(24)中充当补语的动词动词属性高一些,因为它们除了有自己逻辑上的主语论元以外,它们自己本身也是动词形态变化的一种形式。

关于补语中动词的句法编码形式,Givón(1980) 从语义维度提出的“约束”(binding)原则,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Givón认为,补语中动词的句法结构基本可以从带补语的动词的约束力预测到。他提出的原

则是:“动词的约束力等级越高,补语在句法上编

码为独立的分句的可能性越低。”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可以推导出以下3条次原则:

(1) 动词的约束力等级越高,补语中的施事标记为主语/施事/话题的可能性越低;

(2) 动词的约束力等级越高,补语中的动词体现时态、体态和情态的可能性越低;

(3) 动词的约束力等级越高,补语中的动词发生谓语提升(predicate-raising)(与主动词共同词汇化)的可能性越大。

以上(23) ̄(26)例句已经证明了这3条原则。下面我们再继续看一些英语中的证据。

表示控制性的动词make, have, cause在约束力等级上,表示出的语义等级高低依次为make, have,cause,因为make, have含有更多的主观意志性。因此,它们后接不带to的不定式,cause后接带to的不定式。而且,由于make的约束力最强,几乎可以影响到谓语提升,而have和cause则不行(Giv—n, 1980)。例如:(27)He made appear upon the scene two dancing images.

(28)*He had appear upon the scene two dancing

images.

(29)*He caused appear upon the scene two

dancing images.

由于cause的约束力最小,其补语中的施事/

主语在表层结构中没有提升到宾语的地位,补语中的动词可能被名物化。例如:(30) The typhoon caused the city 's instant destruction.(31) * The typhoon made the city 's instant

destruction.

(32) * The typhoon had the city 's instant

destruction.动词let的约束力很强,允许谓语提升。例如:(33)He let go the entire platoon.(34)He let loose a loud fart.(35)He finally let go of me.有一些控制性动词的补语可以用不定式也可

以用分句的形式,其区别在于,前者的约束力强一些,后者弱一些:(36) a.She told him to eat.

F L C

N o v . 2006V o l .3 N o .6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14)

b. She told him that he should eat. (Giv ón,1994)

(37) a.She asked him to do it.

b.She asked him if he would do it.(38) a.She ordered him to do it.

b.She ordered that he do it.这一约束力上的差异能有效解释同类语义关系的动词,有的有两种形式的补语,有的只有一种,如demand, insist比order的约束力小,所以只能用(39)a:

(39) a.She insisted/demanded that he do it.

b.*She insisted/demanded him to do it.表示意志的动词want, wish,前者约束力强,只能用不定式;后者约束力弱,只能用虚拟语气,不能用不定式:(40) a.

She wanted him to do it.

b.*She wanted that he (should) do it.(41) a.

She wished that he would do it.b.

*She wished him to do it.

以上例句表明,控制力 (约束力) 的程度与动词的形态句法变化成反比。控制力越强,动词的形态句法变化特征越少,反之亦然。

3.1.7 特定句式汉语中,往往由于构式的作用,动词的意义和句法能力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挑选两个常见的构式说明该问题。一个是动词重叠式,另一个是“V就V在……”构式。

(42)a.他能有什么出息,整天就是混混日

子。b.寒假里每天就看看书,写写字。c.误事就误在你身上。d.烈性子的人叫:“往哪儿撤呢?死就死在这,活就活在这,我不走了。”赵新 (1994) 指出,动词用于AA或AABB式

的重叠构式中的时候,在语体、语义和语法方面会受到如下制约:(1)只用于口语及文艺体,不用于公文、政论、科技语体;(2)动词之后有时态助词、数量补语、程度补语、时间补语或趋向补语时,该动词不能重叠;(3)用不用动词重叠式语义上有差别;(4)在疑问句中,可用于现在时和将来时,不用过去时和进行时;在陈述句中,可用于现在时、将来时和过去时,但过去时多用“A了A”及“AB了一下”式;祈使句的时态都

是将来时,均可使用动词重叠式;(5)否定句一般不用动词重叠式。李宇明 (1998a) 的考察指出,动词重叠式大大增强了语义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不仅对宾语的有指性要求较严(只能带有定有指和无定无指的宾语),而且其自身在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时也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根据赵静贞 (1986) 的研究结果,(42)c ̄d中的“V就V在……”句式是突出某种动作、行为、性质产生的原因或动作停留、消失的处所。我们认为,该句式在语义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意义主观化,表明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看法。动词本身也不是报告事件的发生。在句法上,各种时态助词都不能使用,其他能够使用的修饰成分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徐连祥 (2002) 的考察发现,由于动词重叠表义的虚化,其陈述、支配能力也大大削弱,以致影响到它前后的指称。如 (转引自徐):(43)a.……你看看,县委周书记都亲自参加

你们的婚礼来了。b.你看看(你),那边都吵翻天了,你

还有心下棋!

(43)a中的前后指称不一致,“看看”前面

的是单数“你”,后面的是“你们”,指称对象不确定了,虚化了。(43)b中的宾语“你”可有可无。这两例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动词重叠后,对宾语的约束力减弱。

以上分析说明了动词进入重叠式后句法形态特征的消失或者说句法潜能的消失过程。因此,该句式的功能和语义的表达范围相对于它们作为独立动词时都缩小了,句法上的限制条件也增加了。但语法与语用意义增加了。

3.2 语篇情态

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说话人态度大致有以下两种:认识情态(包括真理、信念、可能性、肯定性和证据性等),价值(义务)情态(包括希望、偏好、意图、能力和控制性(manipulation)等)。Givó n(1994)将情态分为真实性情态和非真实性情态两种,并认为非真实性具有二重性:既是功能范畴(认知-交际)又是形式范畴(语法-形态)。

非真实性情态的语法分布范围包括时态、体态,情态副词,动词补语,非陈述性言语行为,状语从句,情态助动词。时态体态与情态的对应关系是:

过去(完成)式?真实性(或预设)

完成式?真实性(预设)

2006年11月第3卷 第6期 (总第14期)

中国外语

现在(进行)式?真实性将来式?非真实性

习惯性行为?非真实性或真实性

习惯性行为,从语用交际的角度看属于真实性,因为它表示断言。而从语义的角度看,属于非真实性的,因为,习惯性行为不能表示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非真实性情态中许多形态句法特征的对立中性化甚至消失。下面主要考察非真实性情态对动词非范畴化的影响。

3.2.1 认识意义的副词与非真实性

句子中表示认识意义的副词能够产生从外部促使真实情态转变为非真实性情态的动力,从而使动词的形态句法特征的变化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动词逐渐丧失动词的范畴属性特征而产生一定程度的非范畴化。

过去式,现在进行式和完成式本来是表示真实情态意义的。但句子中出现了表示认识意义的副词以后,真实情态转变为非真实情态。这样的副词很多:也许,可能,肯定,毫无疑问等,maybe, probably, possibly, likely,supposedly, presumably, surely, undoubtedly等。Giv ón (1994) 以preferably, ideally这两个表示价值情态的副词说明了时态和体态所受到的限制:(44) a.

She should do it preferably tomorrow.b.Ideally they should finish Tuesday.c.*She did it preferably yesterday.d.*She is preferably doing it right now.e.*She has preferably done it already.f.*Ideally they did it Tuesday.

g.*Ideally they are doing it right now.h.*Ideally they have done it already.i.?She will do it preferably tomorrow.j.

?She is going to do it preferably tomorrow.k. ?Ideally they 'll finish Tuesday.

l.?Ideally they are going to finish Tuesday.

这两个情态副词由于表示强烈的偏好,具有“将来”的取向,因此,与表示真实性的时态和体态不相容。同时,由于其强烈的偏好意义,比较弱化的情态意义的will和be going to 都与其不太相容,而应该用should表示更强的价值情态意义。

3.2.2 动词补语中的非真实性情态

动词表示的行为可以区分为真实行为和非真实性行为(irrealis)。非真实性行为包括愿望、希

望、命令、建议、祝愿、规劝等。表示以上意义的动词形式比原型动词表现的形态对立要少一些,因为这类动词是非蕴涵性情态意义的动词,并蕴涵补语里的动词代表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故给补语增加了义务性的非真实情态意义 (Givón1994),如(45)只能用不定式的一般式;表示非事实性的感知、认知动词的补语中的动词也表示非真实情态,如(46)不能用进行式;其他表示偏好或厌恶等的非事实性谓语,如(47)只能用虚拟式:(45) a.

She wanted to have another baby.b.She planned to build a new house.c.She decided to quit her job.d.She intends to have a party.e.She tried to calm him down.

(46) a.

I thought that she loved him very much.b.

She believed that an evil spirit had invaded him.

(47) a.He wished that she could find a good

husband.

b.He preferred that another man do the job.

c.She decided that she should tell him her min

d.

d.He was afraid that he might have lost her forever.3.2.3 非陈述性言语行为表示命令、请求、规劝等言语行为的句子和是非问句表示的都是非真实情态。因为前者的意义指向未来,描绘未发生的事件,同时表达义务性非真实情态;后者因肯定程度低而表示认识性非真实情态。因此,表示这些言语行为的句子中的动词比原型动词的范畴属性特征少。如祈使句不能用于报告性语境中,不能用过去式、陈述性形式,只能用于将来和非真实性行为。这两种行为在言语行为进行时并不真实的存在或发生,会不会发生也值得大大的怀疑:(48)a.毛主席永远健康。

b.上帝保佑我们。(49) a. Let 's go get a drink.

b.Could you please stop smoking?这类句子里的时态和体态的对立都中性化了,只能使用动词的原形。或者如(49)b使用

Could/Would you ... 这样的句式。这种句式中的过去式本身就是隐喻映射:时间距离→情态距离。

F L C

N o v . 2006

V o l .3 N o .6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14)

5

3.2.4 虚拟语气与非真实性虚拟语气是非真实性情态中的一种。在语义上,控制性低;在认识上,确定性低。在英语中,控制性较弱的动词的补语(传统意义上的宾语从句)采用虚拟情态形式,而不能采用陈述情态,即就是说,动词的变化形态受到很大限制。例如:(50) a.I prefer that she not leave.b. *I prefer that she doesn 't leave.(51) a.He wished that she would leave.b.*He wished that she left.(52) a.We expect that she would accept.b.*We expect that she accepts.功能与范畴的转移

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指出,动词非范

畴化以后,由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转变为表示某种状态。这一变化为动词由陈述转变为指称奠定了语义基础。

陈述转变为指称为动词获得名词的功能铺平了道路,在(53)中充当主语,在(54)中充当宾语:

(53)a.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论语?宪问》)b.庆、赏、赐、予,民之所喜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之》)

(5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孟子?粱惠王下》)动词由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转变表示某种

状态还为动词获得形容词、副词、介词等次要词类的功能奠定了语义基础。

(55)a.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庄子?盗

跖》)b.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粱惠王上》)

(56)a.吾家积钱列屋,坐视乡党之困于官

吏之负罪,而宴然不顾,于心安乎?(宋?沈《谐史》)b.坐视青苔满,卧对锦筵空。(南朝?宋?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c.不亟乘时与之分功,而坐谈武王之说,是效隗嚣欲为西伯也。(《后汉

书?公孙述传》)d.妇人不立乘。(《礼记?曲礼上》)

在(55)中,下划线的动词充当定语。在(56)a ̄d中,“坐”充当状语。在(56)a ̄b中,“坐”还保留有动词的一些意义:“安坐不动”。在(56)

c中“坐”已经完全副词化了:表示“空耗地”,“白白地”。在(56)d中,“立”表示后面行为的方式。这几个动词非范畴化后,用作表示行为方式的状语。

表示身体姿势的“坐、立、站”非范畴化获

得新的表达功能,不仅仅只在汉语中存在。

Kuteva (1999) 从类型学角度所做的研究发现,保加利亚语(57)、丹麦语(58)、挪威语(59)、瑞

典语(60)等语言中,表示“坐、立、站”的动词后接and和主动词时,它们表示延续体和进行

体意义,转摘如下:

(57)Sedi i se oplakva

Sit 3SG PRES IMPFV and REFL complain 3SG PRES IMPFV vmesto da se xvane za rabota

instead CONJ PTCL REFL catch 3SG PRES forwork

He/She has been complaining all the time instead of starting to work.

(58)Han liggerogk?rer rundthele natten.

helie 3SG PRESand drive 3SG PRES round whole night

He has been driving all night long.(59)Jeg sitter og snakker

I sit 3SG PRESand talk 1SG PRES I am talking.

(60)Han sitter och laser.

he sitand read 3SG PRES He is reading.在这些欧洲语言中,这几个动词都转化为助动词,但在汉语中,这几个动词则表示后面的行为的方式。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汉语和欧洲语言中,它们非范畴化后表达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行为的同时性。只不过在汉语中,在表示行为的同时性的同时,还加入了行为本质特征的比喻意义。从非范畴化的程度来讲,在汉语中,它们要低一些,还处于初始阶段。相反,在这些欧洲语言中,它们已经发生了功能和范畴的改变。

结语

动词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或以后逐渐丧失动词的属性特征而获得次要词类如形容词、副词、介词的属性特征和功能,有时还会获得名词这个

4

2006年11月

第3卷 第6期 (总第14期)

中国外语

另一主要词类的特征和功能。在语义上,丧失指称意义,不能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了,而是表示某种状态或特征。这种状态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甚至还可以是虚拟的。影响动词非范畴化的因素主要有句法结构和情态。句法结构是诱发动词非范畴化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情态的作用在于给话语增加主观性,使话语由真实性情态转变为非真实性情态,从而使动词的各种

形态特征或对立中性化。 注释

在“孩子将来会像他爸爸”中,“将来会”并不表示时态,而是表示说话人的推测。在“孩子已经长得像他爸爸了”中,“像”已成为了“长”的补语。因此,这类结构与我们讨论的“像”直接充当谓语的情况不一样。在“张三像李四”和“李四像张三”中,主语和宾语可以交换位置。这是因为张三和李四在句中并没有确定的所指,只有泛指的语义内容。因此,论元的语义因素对谓语动词的影响降低了。它们被具体的名词替代后,其主语和宾语能够换位的可能性应该随之降低,如(2)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亲缘关系受ICM的影响而使主宾语不能换位了。但同样不能有时态、体态和语态的变化。

参考文献[1] Giv ón, T. On Understanding Grammar [M]. New

Y ork: Academic Press, 1979.[2] Giv ón, T. The binding hierarchy and the typology

of complements[J]. Studies in Language , 1980(4)-3: 333-377.[3] Giv ón, T. Irrealis and the subjunctive [J]. Studies

in Language , 1994(18)-2: 265~337.

[4]Hopper, P. J. & S.A. Thompson. 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 [J]. Language , 1984(60): 703-752.

[5]H o p p e r, P. J. & E. C. Tr a u g o t t.

Grammaticalization [M]. Cambridge: CUP , 1993/2003.[6] Kuteva, T .A. O n 'sit '/'stand '/'lie '/ a uxiliation [J].

Linguistics , 1999(37) 2: 191~203.

[7]Myhill, J. Categoriality and clustering [J]. Studies

in Language , 1988(12): 261-297.

[8]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95.

[9]

曹宏. 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 中国语文,2005: 205 ̄213.

[10]李宇明. 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 [J]. 中国语

文, 1998(2): 83 ̄92.

[11]刘正光.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D]. 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

[12]刘正光. 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 外语研究,

2005(1): 9 ̄15.

[13]刘正光. 非范畴化与功能多义性[J]. 中国外语,

2005(3): 21 ̄27.

[14]刘正光, 崔刚. 语法原型与及物性[J]. 外语与外

语教学, 2005(1): 9 ̄15.

[15]刘正光, 崔刚.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

构[J]. 外国语, 2005(2): 37 ̄44.

[16]刘正光, 崔刚. 非范畴化与V-V结构中V2的完

成体意义 [J]. 外语学刊, 2005(6): 29 ̄36.[17]刘正光, 刘润清. 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1):29 ̄36.

[18]刘正光, 刘润清. Vi+NP的非范畴化解释 [J].外

语教学与研究, 2003(4): 243 ̄250。

[19]刘月华(主编). 趋向补语通释[M]. 北京:北京

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0]徐连祥. 动词重叠式VV与V-V的语用差异

[J]. 中国语文, 2002(2): 118 ̄122.

[21]张旺熹. 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 [J]. 汉语学

习, 2004(1): 1 ̄11.

[22]赵新. 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 [J]. 语言

教学与研究, 1994(3): 60 ̄70.

[23]赵静贞. “V就V在……”格式 [J]. 汉语学习,

1986(4): 4 ̄6.

Features of Verb Decategorization

Abstract: The decategorization of verbs is characterized by loss of their categorial features and gain of other categorial features. Semantically, they will shift from reporting the occurrence of an event to the state of an event as well as the loss of reference;syntactically, they will lose some or even all their distributional features; functionally, apart from as verbs, they will also serve the role of adjectives,adverbs, prepositions or even nouns. Syntactic environment and modality are the two major factors that motivate the decategorization of verbs. The former serves as external trigger, while the latter acts a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to increase the subjectivity of an utterance and change the modality from realis to irrealis, thus neutralizing the morphsyntactic features.

Key Words: verbs; decategorization;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eatures; factor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