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世界史

20世纪世界史

20世纪世界史
20世纪世界史

二十世纪世界史(上)

导言

在导言课里,我们将探讨两个问题。

一、20世纪世界史的主要特点

这门课程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西方国家,一般都包括在modern history里,但是,因为modern history的事件跨度很大,现当代的内容大都包含在late modern history 里。

苏联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不太强调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阶段,而是把它归入近代史的范围,认为世界现代史即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开始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单独列出,而且强调世界现代史代表着一种社会形态,即:古代史同奴隶制社会形态相联系,中世纪史同封建制社会形态相联系,近代史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现代史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

在我国,20世纪世界史的体系确定,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种社会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作为体系的中心内容,其基本出发点是,资本主义已经面临灭亡,社会主义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因而社会主义必然很快取代资本主义,其典型语言是:“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种提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5种社会形态学说,立足点看来相当稳固,而且到目前为止,如果不放眼社会现实,是诸种说法中最能够自圆其说的,因而持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目前为止,有些文章和教材的提法中还留有某些痕迹。

但是再仔细观察,在这一大框架之下,不同的阶段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建国到1957年,强调资本主义总危机的2个阶段,这无疑同斯大林的论述有关。斯大林的总危机理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总危机阶段,其特征,1·世界分裂成两个对立的体系;2·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由于这2点,资本主义三大基本矛盾又进一步激化,政治危机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资本主义体系因此而日益削弱,各国相继脱离这个体系,最终资本主义逐渐死亡,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1957年以后,又强调两大体系力量的消长,这是同《莫斯科宣言》有关的。宣言里曾经说:“在我们的时代,世界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竞赛的进程和结果”。

1960年以后,又否定了前面2种说法,根据当年发表的《莫斯科声明》的提法:“在现时代,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的,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力量”,强调应该关注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情况。当时的原话是:“为了充分正确地指示出历史的发展规律,必须根据马列主义的阶级

分析法,考察具体的历史发展进程,找出哪一个阶级成为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决定着时代发展的方向。”根据这样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莫斯科声明》找到这句话:“在现时代,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的,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强调历史是一门科学,所以当时对主要内容的确定是一以贯之的,即从主要内容,到大阶段、小阶段,都完全统一。

在文革时期,曾经出现一种变通的提法,这种提法为过渡到第二大阶段打开了大门。当时由于中苏交恶,我们认为苏联已经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因此无法沿用以前的提法,于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二战以后说过的一段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从此,世界现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在坚持两大体系斗争的大前提下,强调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2种力量的划分。

有意思的是,《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是1990年出版的,其指导思想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然而它在导言中还是顽强地坚持上述观点:“十月革命使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复存在,人类社会开始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转化,世界历史进入由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向统一的社会主义世界的过渡时期。尽管资本主义暂时还占主导地位,但它的没落的趋势已定;尽管社会主义暂时还很弱小,但它将发展壮大,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尽管被人戏称为“官修教科书”,但是在吴于廑先生写的前言里,对这个问题的叙述倒是较为客观:“是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的继续存在和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工业世界的成长壮大以至最后取而代之,成为当代世界全局性矛盾的焦点。人类已有的历史智慧还不能断言,这个全局性的矛盾将怎样解决,要经历多少代人才能解决。不过,随着近若干年来形势的推移,有一点可以说初见端倪:两个世界正在由对抗转向对话、并存和互相竞争的局面,亦即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不断较量彼此实力和影响力高低胜负的局面,已经逐步形成。人所共知,以现有的条件,并存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军事手段一举而消灭对方。所以可以预期,这个并存和互相竞争的局面虽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观察,这个多变化的局面将不会短暂。

第二阶段:从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前期开始,我们对体系问题的看法进入第二阶段,即以反霸斗争来作为世界现代史的主线。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依据。当时找到的依据,一是帝国主义时代四大基本矛盾的理论,二是毛泽东同志的三个世界的理论。

在这一阶段里,比较典型的一个提法是,根据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的变化,把世界现代史划分成4个阶段:英法美战胜国帝国主义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法西斯势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美帝国主义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苏美两霸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

这一提法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1、这种提法没有20世纪的特色,可以同样应用于近代。与此相关的,同世界现代史的大框架缺乏有机的联系。

2、明显地带有中国人喜欢“吃大户”的特点。

第三阶段开始于80年代中期,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这个阶段里,出现了几种引起我们兴趣的观点。

1、现代化理论。

该理论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

a. 现代化的内涵不够确定,在观点持有者的论述中,主要是指生产力,但是在讨论中受到诘难时,往往又辩解说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造成讨论过程中的概念转移。

b. 现代化不是世界现代史的专利,用在近代也许更为合适。

c. 如何用现代化的理论来统帅世界现代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做过尝试。(如果说知识经济时代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突破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史的划分就要重新考虑,也许就不存在20世纪世界史了。)有人说,该理论充满着文化帝国主义的气息。

2、从分散到整体理论。

其完整的理论叙述,是吴于廑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写作的“世界历史”一条。而且已经有人作了尝试。较早的一套是李植楠老师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最近的一套是齐世荣先生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2套书相比,前一套在框架结构上比较大胆,但是仍然有“拼盘”的感觉。

3、时代特征。

即二次大战以后,在百川奔腾的时代洪流中,和平、发展、民主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前面的话是:“二次大战后的国际社会中,战争与和平,贫穷与发展,专制与民主,在世界一切矛盾中日益突出,居于首要地位,影响、制约了其他矛盾,成了当代世界历史的主题。”

那么战前呢?没有文本可以作证,按逻辑推理,应该是“战争与革命”。

看法:

这些看法是否真正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还有待证实。首先一个问题是,整个20世纪就没法统一。

与此相关的一点是,原先我们写3卷本,确定的原则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不断完善自身社会结构的过程”,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即使是这一原则,怎么确定20世纪在其中的地位,也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

4、专题研究。

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李巨廉老师等人在讨论中提出,要深入研究20世纪世界史,必须搞清楚下面几个问题:资本主义问题;社会主义问题;民族主义问题;法西斯主义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问题;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问题。

所有提到的这些问题,相对于整个20世纪世界史来说,都是属于中观层次的问题,它们对于深入研究20世纪世界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代替对20世纪世界史的整体研究。

5、世界体系。

正在这时,国外传进来几本书,其中主要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写的《现代世界体系》,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世界体系”的思想。这一思想正好弥补了我们感到缺乏,但是正在苦苦探寻填充物的空洞,因而很快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共鸣。

应该说,世界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够发现这种存在,是一个很大的功绩。但是,这个发现只是一个基础,紧接着就需要应用。在20世纪世界

史的研究中,如何更好地使用“世界体系”的理论呢?

这里,我想先谈几个概念。

1、工业经济时代。这是一个长时段的概念。其前身是农业经济时代。

20世纪世界史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说都处于这一时代内。

苏联史学界以前有个观点,认为世界现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三个阶段,因为它的阶级力量没有变。世界现代史被称为“世界近代现代史”。以前由于强调世界现代史是全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才把现代史独立出来。现在看来,原来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现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下限。“后现代”,“后工业化”同工业经济时代是什么关系?现在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说法,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由于它是一个很长的时段,因而对于确定什么是20世纪世界史,只有间接的意义,而没有直接的意义。

但是,工业经济时代是一个很基本的概念,其他不少概念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活动着的。

2、资本主义时代。

这个概念是否存在?这原来的理论体系里,是存在的。(进入20世纪,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现在是否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我还是认为存在。即资本主义占优势的时代。

3、资本主义制度。

现在有泛化的倾向。往往以工业经济时代的私有制为衡量标准。尤其在20世纪,凡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就是资本主义的,成了“非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法西斯政权是资本主义的,伊斯兰世界也必定是资本主义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重点思考了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辞海的条目,“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合一的。它基本上强调了经济领域:“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余是发展历史、两大基本对抗阶级等。“资本主义生产是最发达的商品生产,连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其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改进技术等方法加强剥削工人。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私人占有形式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日益加深,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在政治上,“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的资产阶级国家,通常总是以虚伪的民主、自由来掩盖其阶级专政的实质。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家在面临无产阶级革命威胁时,往往抛弃虚伪的民主而公开走向反动。”

关于公开走向反动,我们知道,一般是指法西斯专政。如果撇开法西斯专政,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一般是强调人权、民主、三权分立、舆论自由。作为民主性较少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如近代的德国、意大利,二次大战前的日本,往往是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的产物。

因此我想,资本主义制度应该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上的多元、民主体制和三权分立结构,文化上的自由和开放,教育方面的民主性,应该是这个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个概念的有用之处是可以防止把资本主义的概念泛化,如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独裁,以及意识形态上同特定的思想体系相联结,就可以在政治制度上和文化方面另外命名。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难道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同其他上层建筑相配套?

5、商品经济和市场运作方式,也就是布罗代尔在《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中提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市场经济”。

我认为,在工业经济时代,试图全面废除私有制,或者更为精确地说,试图全面废除“市场经济”,无疑是想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列宁全面否定市场经济,试图用新的运行模式来取而代之,结果是全面的失败。法西斯头目倒是认为,当时在经济领域,根本不存在行得通的替代体制。当时他们搞的一些创新措施,如意大利通过“国家参与制”来干预经济,德国通过颁布和严格实施法令来干预经济,事后来看,不过是“殊途同归”,不自觉地跟上了工业经济时代前进的步伐,即我们传统所说的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现在,我们可以正面来考虑20世纪世界史的体系问题了。

从纵向来看,20世纪世界史有什么特征。

大概可以考察2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20世纪初期。前后有无大的变化?

资本主义全面进入垄断阶段;这里牵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问题,如果是属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组成部分,则意义较大,而现在一般倾向于认为是单独的一个阶段,那意义就比较小了。

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出现第一个大的飞跃;

俄国十月革命;

关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应该说意义不大;

第二个节点是二战结束。前后的变化:

时代特征,从革命与战争,进入和平、发展、民主;

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否具有从旧的世界体系向新的世界体系转换的含义,还需要观察和思考;

世界整体化进程出现第二个大的飞跃;

殖民体系瓦解;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阵营,再到少数几国;

西方国家的内涵发生较大的变化,包括生产方式、阶级结构等,出现了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大众社会等;

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延续发展,直到出现所谓的知识经济、新经济。

从长时段来看,强调第一个节点,其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五分法”。相比之下,第二个节点的阶段性更强些。也许在若干年以后,世界史的某一段是从1945年开始的。也许再过若干年以后,连1945年的意义都不是太大。那时的“世界现代史”的起点,是现在所无法预见,甚至难以理解的。总之,从长时段来看,20世纪世界史不具备内在的完整性,它更多地属于一种操作手段。

但是,它既然已经作为一种手段,就有一个如何更好地操作的问题。例如,贯穿这段历史的红线是什么?

我认为,20世纪世界史内含着两大主旋律。

①在多样化基础之上的整体化进程;(齐先生主编的《世界史·现

代史编》中,强调“完整意义的世界史,在20世纪终于形成”)

②全球加速走向现代化。

先看①

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不是20世纪的专利,而是近代以来一直在延续的进程。但是20世纪发展得特别迅速,以致成了世纪的两大主旋律。

整体化进程包括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军事诸方面,但是其基础是经济。

但是,整体化进程不能忽视多样化,不能设想以某一种模式来“整体”世界。由于多样化问题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想多讲几句。

我们平时喜欢讲“条条大道通罗马”,即通向一个终极目标,但忽视了它主要是一句宗教语言。我认为要充分重视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有时甚至认为,这些模式之间并没有优与劣、先进与落后之分,主要看它是否给本民族带来社会的和谐、民众的安居乐业,不一定要象赶路一样,赶往某一目的地。

多样性植根于民族间的差异,有人种因素,也有文化因素。

有些人种,如澳大利亚土著,始终不能被纳入西方文明。其他民族的抵抗力强些,但是机械地全盘照搬西方模式也会产生不可克服的矛盾。

基于这一想法,我对伊斯兰社会的原教旨主义开始重新思考。俄国西化道路的中断,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否与这有关?在叶利钦过于亲近西方时,俄共的势力上升,出现日里诺夫斯基现象,是否可以看作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包括叶利钦下台,普金上台,是否也包含了“西化”和“俄罗斯化”的冲突?中国的传统社会延续这么久,其“西方化”的进程一次次被中断,是否也同这有关?

在亚洲国家中,西化得比较好的,基本上都被动过外科手术,形成“香蕉”。问题是,动外科手术是不是非西方国家的理想之路?

在台湾,国会里打架;在韩国,出现独裁统治。

我认为,在 Modern 和全球一体化时代,适合伊斯兰国家、俄国、亚洲国家的,将是怎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答案还未出来,但是不会是西方文明的扩展。因此,伊斯兰社会的原教旨主义,很可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西方史学界原来也普遍赞同“扩展”的理论,但是在我访澳期间,他们已经在反思这个问题,提倡“多元文化”,对土著也开始实施新政策,让他们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特别是学生,会提出,先进取代落后,是合理的。那么,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是生物中进化得最高的种类。现在很多人已经看到,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地球,更何况人类中的不同种族或民族。

矛盾在于,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在加快,这是人的意志所阻挡不了的趋势,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模式的国家或民族在这一进程中将受到挤压,或者按照沃勒斯坦的话来说,被“边缘化”。

与此相关的,目前学术界对20世纪的研究采用专题研究法,如20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战争与和平、世界经济,等等。

再看②

全球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领头羊的。

从这个思路去考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向往

到西方国家去,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内容就是引进西方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上述两点之间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不少国家都困恼于这对矛盾。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一直在两者之间徘徊。

根据这2个特点,我系20世纪世界史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世界的一体化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如我们的大纲前言部分所写:现代世界的主旋律应该是世界的整体化进程和各国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的整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由此带来全球性冲突加剧、全球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并推动人类不断改造国际组织,不断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准则,以适应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在不同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又在苦苦探索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或革命,或改良,或实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扬弃,或走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使世界呈现多样化发展的图景。

与此相适应,我们把以前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危机与战争、社会民主党背叛的教学大纲作了根本性变动。现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格局的转换与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改良运动兴起与社会民主党执政;法西斯运动的兴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扬弃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多样性问题有2条考虑思路。

一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

在20世纪,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实践外,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法西斯运动、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伊斯兰世界的运动,战后还有欧洲共产主义运动。

目前我们的大纲强调的多样性基本上还是局限在这种多样性上。

当然,更低的层次是“板块”概念和分法。(在编写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板块”。目前,国际关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就是3.5个板块,半个即文化,其他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即使是民族解放运动,我们也还要探索其姓资姓社的问题,如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更高层次的多样性应该是第二种:

二是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产生的多样性问题。

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地球上存在着各种文明,或者说文化圈,在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文明也会发生变异。作为世界通史,如果能够把这种变异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出来,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难度也是相当高的。

二、20世纪世界史的分期问题

在我国,以前曾经用过以下几种分期标准:

1、以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作为分期标准。

2、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力量对比作为分期标准。

3、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分期标准。

4、以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作为分期标准。

5、以世界人民主要敌人的变化作为分期标准。

从目前来看,分期标准和具体的分期断限,确实是同整个20世纪世界

史的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不论我们使用什么分期标准,全国基本达成共识的是,整个20世纪世界史分成两大段,以1945年为界。在1945年以前,以历史发展的各种指标作综合考察,一般认为呈现5个阶段:

1900年――1917/1918年;

1917/1918年――1923年;

1924年――1929年;

1929年――1939年;

1939年――1945年。

第一章世界整体化趋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欧洲的优势地位与美日的崛起

20世纪初,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被纳入世界历史之中。

但是,在这个整体发展的世界中,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

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场,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左右,1913年,仅英、德、法3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就占到世界出口的60%。同时,欧洲各国的海外投资伸向世界各地,伦敦保持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政治上,起源于欧洲的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在全球现代化和整体化的进程中,对各国有较大的辐射作用。

军事上,欧洲国家的陆海军力量不仅数量多,其武器技术和作战艺术由于直接依赖于现代化水平,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国际事务方面,几乎全部殖民地都掌握在欧洲国家手中,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在欧洲决定的。

然而,在欧洲保持世界优势地位的同时,美国和日本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美国的崛起是从经济开始的。1900年,它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到1913年,进一步上升到38%,比德(16%)、英(14%)、法(6%)、日(1%)4国的总和还多。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对外扩张的欲望也强烈起来。由于世界领土已基本上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它便把侵略矛头指向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1998年4月,美国借机向西班牙宣战,5月,美国舰队在菲律宾摧毁西班牙舰队,占领马尼拉,6-7月,美国陆军先后占领古巴和波多黎各。最后西班牙战败求和,把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割让给美国,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美国打败西班牙后,循着两条路径扩展自己的势力。一条是深入控制拉丁美洲,由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出面,重新解释“门罗主义”,从以前不准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扩展到由美国管理美洲,同时继1903年夺取巴拿马运河地区后,先后干涉和控制了一些中美洲国家的内政,逐步把中美洲各国变成自己的半殖民地,把加勒比海变成美国的“内湖”,建立了在西半球的霸权。另一条是进一步向亚太地区伸手,1898年正式吞并夏威夷,同时参加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

美国在向外扩展势力的过程中,使用的手法与欧洲国家不尽相同。它

主要通过间接和比较隐蔽的方式,如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文化渗透、组织军事集团、扶植代理人、制造分裂、进行颠覆活动等,来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当时的具体表现,一是在1899年和1900年2次照会英、法、德、日、意、俄6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即列强在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和行政统一的同时,在各自的租界地和“势力范围”内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大国实行商务、关税税则、铁路运费等方面的一视同仁,二是在对外扩张活动中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日本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先后实现了以轻工业为中心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当时俄国也处于扩张的势头上,为了实现所谓的“黄俄罗斯计划”、侵吞朝鲜和中国东北,它不断增强自己在远东的陆海军力量,并通过诱使清政府签订条约、借八国联军出兵之机侵占地盘等手段,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原已割得中国的辽东半岛,但在俄国等国的干预下被迫退还,之后它加紧扩军备战,准备再次同沙俄争夺。1902年,它与英国缔结了针对俄国的《日英同盟条约》,并于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日军在战争中登陆朝鲜,接连占领旅顺、大连和沈阳,并连续歼灭了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迫使俄国在1905年9月签订《朴次茅斯和约》。俄国在和约中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并把对中国旅顺口、大连湾和附近领土领水的租借权及南满铁路的所有权转让给日本,向日本割让北纬50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不仅标志着它已跻身世界列强的行列,而且被不少亚洲人士看作亚洲黄种人能够打败欧洲白种人的标志,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但是不久它便加紧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东北,引起了亚洲民族主义者的警惕。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向第二次产业革命过渡,大力发展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世界格局转换中的局部冲突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从1870年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由原来的世界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逐步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1879年10月,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联合对付俄、法两国,首先缔结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规定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时,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一方受到俄国以外的大国攻击时,双方互守善意的中立。1882年5月,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后,在德国的拉拢下也参加德奥同盟,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成为其中一个动摇的同盟者。

法、俄两国为了对付三国同盟,迅速接近,于1894年正式形成法俄同盟。英国长期来奉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但是面临德国的挑战,深感威胁,于1904年同法国、1907年同俄国订立协约,这样便构成三国协约。

在帝国主义大国矛盾日趋尖锐的同时,受这些矛盾影响的局部冲突也

在不断发生,这些冲突反过来又加剧了两大集团的分化,使局势进一步紧张。

1、两次摩洛哥危机

这是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而触发的危机。

根据1880年国际《马德里公约》的规定,各大国在摩洛哥都享有平等的权利,20世纪初,法国通过在其他地区作出让步,换取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同意它在摩洛哥有权“自由行事”。摩洛哥是南扼直布罗陀海峡的战略基地和铁矿产地,德国早就企图攫取它。1905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声称摩洛哥素丹是“独立君主”,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随后,德国首相毕洛夫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摩洛哥问题,并以战争相威胁。这就造成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但是由于英、俄两国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

1911年秋又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这年4月,摩洛哥首都菲斯爆发反帝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名,派兵占领菲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相继派遣“豹号”炮舰和“柏林号”巡洋舰进入摩洛哥的阿加迪尔港及附近海面,要求法国交出一部分摩洛哥领土,或让出整个法属刚果。战争一触即发。由于英国站在法国一边,德国不得不降低要求,在同年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保护国,但法国也让出一部分法属刚果给德国,使德属喀麦隆拥有出海口。

2、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地区长期以来是奥地利帝国(1867年以后为奥匈帝国)、沙俄帝国、奥斯曼帝国势力交汇之处,但是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已先后取得独立。从民族解放的角度来看,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这里民族繁多,居民交错居住,导致领土纠纷复杂,再加上大国的争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原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875年该地爆发反对土耳其的起义,3年后柏林会议决定把它交由奥匈帝国的军队占领,但是实际上并未并入奥匈帝国。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要求进一步高涨,塞尔维亚鼓吹“大塞尔维亚主义”,希望将塞尔维亚血统的各个民族统一起来。沙皇俄国也企图进入这一地区,在“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号下支持“大塞尔维亚主义”。奥斯曼帝国也试图“重返欧洲”。奥匈帝国对此极为恐惧和仇视,于1908年10月7日单方面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

塞尔维亚政府闻讯立即进行战争动员,并得到沙俄的暗中支持。但是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态度强硬,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谍,要求它无条件承认“吞并”,解除动员。塞尔维亚政府在俄国劝告下被迫屈服。

在波斯尼亚危机的诱发下,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既反对奥斯曼帝国又针对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同盟”,同年10月,同盟4国相继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很快战败,被迫求和。1913年5月,它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同盟4国取得大片领土,奥斯曼帝国几乎丧失全部欧洲领土,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北面的狭小地区。

但是,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又发生分歧,1913年6月,以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另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

加利亚。保加利亚很快战败,被迫割地求和。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较大变化、世界格局面临转换之机,局部战争容易引发世界大战。20世纪初期的这些局部战争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加剧了帝国主义集团的分化,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强化了战争气氛和战争情绪。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企图强化奥匈帝国对这块新吞并地区的统治。28日,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秘密恐怖组织“黑手社”成员普林西普等人刺杀。该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奥匈帝国的既定国策是瓜分甚至吞并塞尔维亚,它决心利用这一事件把战争强加给塞尔维亚。德皇威廉二世也把该事件看作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给奥匈帝国开了一张“空白支票”,即向它保证,无论奥匈帝国决定采取什么行动,德国都给予全力支持。7月23日下午6时,奥匈政府向塞尔维亚发出条件苛刻的最后通谍,企图把军事冲突的责任转嫁到塞尔维亚一边。通谍要求塞尔维亚严厉取缔一切反奥宣传,镇压一切反奥的“颠覆运动”,清除所有反奥的文武官员,由奥方派员到塞尔维亚共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并限定48小时内答复。塞尔维亚政府面临这些极端苛刻的条件,采取了克制的态度,按时面交复文,除了某些必要的保留外,基本上接受了通谍的要求。但是奥匈政府拒绝和解,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国一向对巴尔干怀有扩张野心,以斯拉夫东正教小国的保护者自居,7月30日,它宣布支持塞尔维亚,并下令实行总动员。法国担心有朝一日会单独同德国作战,并企图重新获得阿尔萨斯-洛林,决定支持俄国,于8月1日实行总动员。

德国立即抓住时机,卷入战争。7月31日,它向俄、法两国同时发出最后通谍,要求俄国在12小时内停止动员,要求法国承诺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俄法两国断然拒绝。德国于8月1日和3日分别对俄对法宣战。

英国政府在萨拉热窝事件刚发生时,内部曾经对是否参战意见不一,但在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后,也决心参战。8月4日夜,它借口德国入侵比利时,宣布英德两国处于战争状态。8月5日,门的内哥罗加入塞尔维亚方面作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一场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大厮杀就这样开始了。

在以后的战争进程中,土耳其、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集团,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希腊等先后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许多殖民地和附属国也被帝国主义国家强行拖入战争。大战刚爆发时,中国宣布中立,最后也于1917年8月14日向德奥宣战。战火蔓延到亚洲、非洲和大西洋、太平洋等广大地区,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2、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参加两大军事集团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内政外交方面并无本质性的差别。

参战大国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更大的霸权。德国企图从英、法手中夺

取殖民地,从俄国手中夺取乌克兰、波兰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奥匈帝国企图吞并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建立霸权,削弱沙俄。俄国企图占领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夺取加利西亚,建立“大斯拉夫帝国”。英国企图击溃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德国,夺取德国的殖民地以及土耳其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法国企图粉碎德国的大陆霸权,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德国盛产煤铁的萨尔区。意大利要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占领的里雅斯特和阿尔巴尼亚,在地中海建立霸权。日本则想夺取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奴役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瓜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进一步证实了大战的侵略和掠夺性质。

当然,对于塞尔维亚和其他一些国家来说,它们从事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意义,但它们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性质。

3、战争第一阶段

战争一开始,主战场欧洲大陆就形成3条战线。西线从北海海岸、法比边境地区向东南延伸,至德、法、瑞士交界处,由德军同英、法、比军队对峙。东线从波罗的海海岸蜿蜒至奥、俄、罗马尼亚交界处,由俄军同德、奥军队对阵。巴尔干战线由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军队沿多瑙河和萨瓦河一线展开。在这3条战线中,西线具有决定性作用。

德军按“史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起进攻。该计划由德军总参谋长史里芬于1905年制定,假定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对俄、法两国作战的情况下,它将只在东线全线和西线南部保留少数兵力,而将优势兵力集中在西线北部,以先发制人的手段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从西面和南面包抄巴黎,把法军压缩在铁锤(德军)和铁砧(洛林堡垒地带和瑞士边境山区)之间加以致命打击,在4-6周内迫使法国投降。然后再把主力部队调到东线,会合奥军,以同样的闪击方式全歼俄军,以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大战前夕,继任总参谋长小毛奇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该计划的兵力部署作了修改,减少西线北部的突击力量,以加强西线南翼和东线。但是在实际作战中,德军的机动能力比预期低得多,又遭到比、法军队的顽强抵抗,史里芬计划一开始就遇到挫折。

德军于8月4日入侵比利时,直到20日才占领布鲁塞尔,9月3日越过马恩河,同月5-12日爆发了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马恩河战役。法军总司令霞飞在撤退中发现德军因进攻过快而使2个集团军之间出现空隙,及时调动军队转入反击。双方共投入152万兵力参加战役,前后持续8天,最后德军陷入困境,被迫退却。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拟议中的运动战逐渐打成阵地战,这样既基本奠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样式,也决定了同盟国集团将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

正当德军入侵比利时之时,俄军于8月17-18日在东线发动进攻,分别从北部战线攻入东普鲁士,从南部战线攻入加利西亚。8月底,德军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及参谋长鲁登道夫在北部战线发动坦能堡战役,利用俄军2路进攻部队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集中兵力歼灭俄第2集团军,然后又进攻俄第1集团军,迫使俄军退出东普鲁士。但是在南部战线,俄军迅速击败奥军,于9月底占领东加利西亚,进抵喀尔巴阡山麓,威胁匈

牙利平原和德国的上西里西亚。

4、战争第二阶段

大战爆发以后,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意大利在协约国集团满足其领土要求后,于1915年5月对奥匈帝国宣战,在欧洲战场上增加了第四条战线。保加利亚则在德国满足其对塞尔维亚的领土要求后,于同年9月参加中欧同盟国方面作战。

由于西线战局呈胶着状态,德军把主力转向东线,于1915年5月向俄军发起进攻,迫使俄军退回本国领土。

之后德军又把主力移向西线,于1916年2月发起凡尔登战役。该战役历时10个月之久,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战役共分2个阶段。2 ̄9月为德军进攻阶段,德军使用西线1/2的兵力(50个师)发起猛攻,但久攻不克。9 ̄12月为法军反攻阶段,到12月18日收复全部失地。凡尔登战役使同盟国在西线丧失了作战主动权。

当凡尔登战役正在进行时,英法联军从6月24日到11月中发起了索姆河战役。该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50个师,也是最大的消耗战,双方损失达112万人。英法联军只夺回24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在东线,俄军为了支援凡尔登战役和意大利战线,勃鲁西洛夫指挥西南方面军发起夏季攻势,即“勃鲁西洛夫的攻势”,把南部战线向西推进,重新占领了加利西亚的大部分。这是俄军在大战中赢得的一次最大胜利。

经过上述3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边,同盟集团在西线转入战略防御。

在海上,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是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约100艘军舰。交战结果,英国的军舰损失数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5、战争第三阶段

几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痛苦,1916年冬天,德国人民只能以芜菁充饥,被称作“芜菁的冬天”,反战与和平运动逐渐在各国兴起。1917年,俄国先后爆发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战斗力日益低落,最后实际上已退出战争。

1916年底,德军参谋部承认单靠陆军已无法制胜,下令德军转入战略防御。翌年2月,德国又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试图用切断海上交通线的办法迫使英国投降。潜艇战实施之初,协约国方面损失较大,但不久英国实行了护航制度,用以制约潜艇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美国同德国的矛盾已日益尖锐,战争爆发时,美国宣布中立,但在以后的3年里,它同协约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后,它立即同德国断交。不久,它获悉德国正在拉拢墨西哥参战,加入反美同盟,于是在1917年4月6日正式对德宣战。美国参战后,暂时停止建造战列舰,大量建造并派出驱逐舰和猎潜艇参加反潜作战,迫使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

6、战争的结束

1918年,同盟国集团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物资耗尽,后备兵源枯竭,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该年3月初,德国利用苏维埃俄国建立初期软弱无力的机会,逼迫它签订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和约》,乘机侵占了东欧大片领土。之后它决心在美军到达欧洲大陆之前,在西线发起进攻,彻底击溃英法军队,夺回战争的主动权。为此它集结了大量部队,从3月到7月倾全力在西线发动4次攻势。这些进攻曾经取得明显的效果,5月份一度把战线推进到1914年德军到达过的前沿阵地,但是终因后劲不足,在损失近70万人后,很快受到协约国军队的阻遏。

协约国集团为了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早在1917年11月就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翌年4月又任命法军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美国军队从1917年6月起陆续开到法国,1918年4月底起人数达到每月30万。大英帝国各自治领的军队也不断开来。1918年7月中旬,协约国军在西线发起第一次大规模反攻,向前推进到马恩河一线。8月8日再次发动进攻,在亚眠以东全歼德军16个师。9月底至10月初,联军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筑在西部边境一带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

在德军败退的同时,同盟各国连吃败仗,纷纷投降。保加利亚于9月29日投降,次日签订停战条款,退出战争。30日土耳其宣布投降。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匈牙利人等相继宣布独立,奥地利于11月3日签订停战协定,向协约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陷入绝境,内部政治危机加剧。9月底,时任德军总监的鲁登道夫要求德皇趁军队还未彻底瓦解之前同协约国进行停战谈判。10月3日,自由主义与和平主义者马克斯亲王出任德国首相,正式提出谈判要求。从11月3日起,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9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11日晨5时,德国代表团在贡比涅森林福煦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当天上午11时,西线停火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和维持

一、各大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基本构想

世界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世界整体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世界秩序又严重失调的产物。大战结束以后,作为处理善后事务的和平会议,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未来,构筑起较为理想的和平体系,使整个世界得以平稳发展。但是,当时掌握世界事务主导权的政治家们大多缺乏远见卓识。

巴黎和会于1919年1月18日 ̄6月28日召开,共有32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德国及其盟国也没有资格列席会议。在会议期间,与会国全体会议只举行过7次,主要决定大权掌握在“最高委员会”手里,该机构最初由美、英、法、意4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加上2名日本代表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俗称“十人会议”,后来又缩小为由美、英、法、意4国首脑组成的“四人会议”。由于意大利实力弱小,在“四人会议”中常遭冷落,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组成的“三巨头”。

在三巨头中,只有威尔逊的方案在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向。威尔逊在就任美国总统前,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是一名学者型的政治家,自誉“理想主义者”。1918年1月8日,他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和平“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

“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秘密外交,实现公海航行自由和贸易自由,限制军备,恢复各国被占领土,实现民族自决,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建立国际联盟等。该文件一方面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企图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和有利的战略地位,在“门户开放”的旗号下扩张自己的势力,在“民族自决”和“裁减军备”的幌子下削弱欧洲劲敌的霸权地位,并通过国际联盟取得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干预权和世界盟主的地位,但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世界人民的正义呼声,如以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来适应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呼吁以公开外交、民族自决等进步的原则来取代战前赤裸裸的秘密外交和强权政治。威尔逊到达欧洲时,曾经被视作来自新大陆的新型政治家,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

但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也具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它由于参战晚,伤亡人数最少,总共不到40万人,而且在战争期间利用其本身远离战场、资金雄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有利条件,加紧生产和输出军火、粮食和其他商品,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领先地位,从战前的债务国和资本输入国转变为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到战争结束时集中了世界黄金储量的40%。但是它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对于争霸斗争具有关键作用的军事实力,尚不能同英、法相比,而且它的军队没有单独占领它国领土。

对构筑战后世界新秩序具有较大发言权的是英国。它尽管在战争中遭到削弱,伤亡300多万人,损失70%的商船,变卖了50多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并欠下美国50多亿美元的债务,但由于在战争中打败了德国海军,掌握着德国的大部分舰只,使自己的海军实力进一步增强。它不仅支配着原有殖民帝国的巨大财富,而且在战争中占领了德国在非洲的全部殖民地,约260万平方公里,1000多万人口,占据了奥斯曼帝国的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和巴勒斯坦地区。

英国的目标是维护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的地位,确保在战争中抢占的殖民地和其他利益。对德国的态度,前后有些变化。劳合-乔治政府在1918年底举行的大选中,哗众取宠地许诺“要绞死德国皇帝”,逼迫德国偿付战争的全部费用,并且“要敲骨吸髓似地把德国压得再也翻不过身来”。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它又恢复理性,回到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上来,除了要消灭能够直接威胁英国利益的德国海军,严禁德国拥有空军外,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而企图利用德国来牵制法国,在法德抗衡中渔利。可见,英国政治家纯粹是从英国自身的私利出发来考虑问题,对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趋势关注甚少。

法国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它作为参战的主要国家和主要战场,在协约国方面损失最大,伤亡人数达400多万,工农业较发达的东北10省被德军占领过,物质损失计2000亿法郎,并在战争中欠下美国40亿美元和英国6.5亿英镑的债务。但是它是这场大战的主要战胜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占领着莱因河地区和巴尔干地区等欧洲战略要地,并且随着德、奥匈和沙俄三大帝国退出角逐,它已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具争霸实力的强国。

但是法国要追逐的目标,比英国更为狭隘。它除了要分享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外,就是企图独揽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它要通过领土上肢解、经济上榨取、外交上孤立、军事上限制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永远降为二等国。

凡尔赛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美、英、法三国构想的综合。

二、凡尔赛体系

列强在巴黎和会上纵横捭阖,矛盾重重,围绕着会议程序问题、对德和约问题、波兰问题、阜姆问题和中国山东问题展开激烈争斗,最后终于达成妥协,拟定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1919年4月30日德国代表团被召到巴黎,5月7日才接到和约文本。德方试图对文件作出修改,但遭到拒绝,最后被迫于6月2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和约。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个条款,其中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条约将战争罪责全部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

关于德国领土问题,条约规定德国西部边界基本上恢复到1870-1871年的状况;萨尔区的煤矿由法国开采,行政由国联代管,15年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935年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决定归属德国);莱因河西岸的德国领土划分成3个占领区,分别由协约国占领5年、10年、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的东部领土变动比较大,它必须承认波兰独立,并划出大片领土给波兰、立陶宛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总计失去1/8领土,减少1/10人口。

条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共290余万平方公里,由英、法、日、澳、新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予以瓜分。和会还不顾中国的反对与抗议,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并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潮的推动下,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条约在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方面,规定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撤消总参谋部,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仅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巡逻,其中军官不得超过4000人;海军限定为战斗舰和轻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和鱼雷艇各12艘,海军兵员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

和会未能就德国赔偿总额达成一致协议,仅规定组成由法国人任主席的赔偿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确定赔偿总额和分配办法。在此之前德国应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品,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继《凡尔赛条约》之后,战胜国又相继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计有:1919年9月与奥地利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11月与保加利亚签订的《纳依条约》;1920年2月与匈牙利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8月和1923年7月先后与土耳其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这些条约同凡尔赛条约、国际联盟盟约一起,构成一个互为联系的条约体系,史称“凡尔赛体系”。

三、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主要调整了列强在欧洲的相互关系,和会之后,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趋尖锐。

战后,德国败北,沙俄消亡,法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和处理欧洲事务,亚太地区形成美、日、英3国继续争夺中国和太平洋海上霸权的新局面。日本一心想独占中国,趁着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无暇东顾之机,于1915年提出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二十一条”,并加强对华经济渗透,到1918

年跃居列强对华贸易的首位。巴黎和会以后,它又正式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占领太平洋上的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马利亚纳群岛,在亚太地区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地位。美国是个后起的太平洋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没有达到夺取世界霸权的目标,遂加紧向亚太地区扩张。但是日本同英国订有同盟条约,该条约原来主要用于对付俄、德,一次大战后成为美国争霸太平洋的严重障碍。

海军是当时列强争夺霸权的主要工具,战前海军军备竞赛主要在英、德两国之间进行,战后则在美、日、英3国之间展开。美国有巨大的造舰能力,1919年国会通过新的海军扩充计划,规定到20年代中期将建造大小军舰75艘,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日本不甘落后,要求海军实力达到对美国70%的比例,为此1921 ̄22年度的海军拨款竟占全部国家预算的1/3。英国长期以来奉行“双强标准”,即其海军实力必须等于其他2个海军最强国的总和,战后尽管因为财政拮据,不得不放弃这一标准,但仍坚持不弱于其他最强舰队的原则。各国你追我赶,各不相让,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这不仅激起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对本国经济也是一大负担。因此,3国都想通过会议来限制扩军势头。

美国对凡尔赛体系深为不满,积极鼓动召开华盛顿会议,构筑亚太地区的国际新秩序。1921年8月,它正式邀请在亚太地区有利益关系的8个国家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举行会议。

1921年11月12日 ̄1922年2月6日,9国华盛顿会议正式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亚太地区问题和限制军备问题,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妥协。

会议首先讨论了英日同盟问题。在美国的压力下,美、英、法、日签订了《四国条约》,主要内容为: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发生争端,则召开4国会议解决,一旦受到外部威胁,则4国协商采取行动。经商定,一俟缔约各国批准,英日同盟应予终止。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借此拔掉了英日同盟这根喉中梗。

在讨论海军军备问题时,美国代表休斯提出被称为“外交炸弹”的方案,引起各国的震动。其主要内容是:停建3.5万吨以上的主力舰,拆毁部分旧舰,英、美、日、法、意5国的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这是对英国海军绝对优势的挑战,导致英方代表波蒂当场为之昏厥。但是英国缺乏保持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只得就范。日本要求将比例改为10:10:7,美方使出杀手锏,表示如果日本坚持这项要求,今后日本每造1艘军舰,美国就造4艘。日本被迫让步,但附有一项条件,即美英放弃新建或加强太平洋西部的海军基地。该条件后被接受。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协定》,条约规定各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英美各为52.5万吨,日本31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即维持5:5:3:1.75:1.75的比例。同时规定航空母舰的吨位限额为英美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该条约又是美国的胜利,它限制了英国和日本的海军力量,使美国得以同海上霸主英国平起平坐。

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十项原则”,其中包括尊重和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取消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等要求,同时也包括了美国一再强调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内容。美国出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和为自己创造扩张条件的动机,支持中国的要求,同时将“十项原则”改为“四

条原则”,削弱其中的反帝内容和要求,突出“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英国支持美国的做法。

1922年2月6日,与会各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条约全文共有9项条款,要点是确立美国主张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这又是美国取得的重要成就。条约虽然宣称各国必须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却没有采纳中国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合理要求。

由于日本坚决反对,中国的山东问题未列入会议议程,改在中日两国之间举行双边谈判,美英派观察员列席。日本在谈判中耍尽花招,企图保住在巴黎和会上得到的非法权益,但是在中美英3方的压力之下也不得不作出让步。2月4日,中日两国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其中规定:日军撤出山东省,胶州湾德国租借地和青岛海关的主权归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以5300万马克(合3200万银元)的代价赎回,前德属煤矿由中日合办。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它所确立的华盛顿体系是列强在亚太地区建立的战后新秩序。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互为补充,合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来适应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世界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一个国际和平体系,它并不理想。它本来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和世界危机的根源,但实际上并未办到,它的内在弊端反而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该体系具有反人民性,无视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发展和变化,仍然把它们作为战利品在战胜国之间瓜分。其次,它受困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无视苏维埃俄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客观存在,把它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第三,由于在缔结和平体系时立意不高,没有从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来处理战败国问题,反而一味强调复仇和奴役,同时还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而直接开创了新一轮的争斗。

四、国际联盟

世界性国际组织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

早在19世纪中后期便出现过一些专门性的国际机构,如1865年成立的国际电讯联盟、1874年成立的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已有30多个类似组织,但是这些机构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各国之间在某一领域内的合作,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减少磨擦,对各国政府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不可能用于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少人士便呼吁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发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和平“十四点原则”中明确强调,“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专门设置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起草国际联盟盟约,该委员会由美、英、法、意、日5强加上其他9个国家的代表组成,威尔逊任主席。委员会以美英两国提供的联合草案为蓝本,字斟句酌地一删再改。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会通过了这一盟约,并把它列为《凡尔赛条约》和对

奥、匈、保各国和约的第一部分内容。

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最初只有23个成员国,以后逐渐增多,德国和苏联先后于1926年和1934年加入,埃及是最后一个参加国,1937年成为第63个成员国。积极鼓吹创建国联的美国始终没有参加这一组织。

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是国联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

国联大会由全体成员国组成,每年9月在日内瓦总部举行常会,必要时还可召开特别会议。每个成员国可派3名代表,但只有1票表决权。国联大会是一个大论坛,国家无论大小,都有权发表意见,但实际上所起的作用不大。

理事会由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原定英、法、美、意、日5国,以后由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减为4个。德国于1926 ̄1933年期间、苏联于1934 ̄1939年期间,也曾担任过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原为4个,后增加到9个,由国联大会选举产生,通常由中等国家担任,每届任期1年。理事会每年至少开会1次,后改为每年4次。按照盟约规定,国联大会和理事会有权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它们的所有决议必须全体一致表决通过。

秘书处是国际联盟的工作机构,由理事会指定的一位秘书长领导,另有副秘书长、秘书和其他工作人员,总计人数在500名以上。秘书处负责准备大会和理事会的文件、报告和新闻发布工作,并处理国联的日常事务。1922年,秘书处声称愿意成为约300个非官方国际组织的总部,并开始出版《季度公报》,刊登会议通告和简要会议报道。

此外,国联还设立了常设国际法院(负责受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国际劳工组织(负责推动改善各国劳工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常设委任统治委员会等6个常设机构和专门委员会,以及许多辅助机构。

国际联盟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它在完成后一个任务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显示了存在价值,如积极着手促进世界卫生,同毒品交易和奴隶贸易作斗争,在国际范围内推动改善劳动条件,协调各国的经济关系等。

关于维护世界和平,国联盟约规定,“联盟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成员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抵御外来侵犯的义务”,一个成员国对另一个成员国发动侵略,“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成员国的战争行为”。被侵略国可以向国联理事会提出申诉,或者诉诸常设国际法院。一旦侵略行为被确定,国联成员国就要对侵略者实行集体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制裁。当时很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纯粹是由几件偶然事件引发的,因而国际联盟制止武装冲突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冷处理”。盟约规定,冲突双方不论是将争端诉诸常设国际法院还是国联理事会,在3个月之内都不许使用武力,这就是所谓的“延缓原则”,即通过一个“冷静时期”使冲突热点降温,最后恢复和平。由于国际联盟没有设立国际警察部队,它惩罚侵略者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制裁。

从1920年到1939年,国联理事会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如1925年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发生纠纷,希腊军队进占保加利亚南部,后者提出申诉,理事会经过调查后作出裁决,要求希腊撤军并支付22.5万美元赔偿金。但是对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

为,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国际联盟已名存实亡,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三、德国赔偿问题和道威斯计划

20年代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各国之间贸易上的竞争与依存,谈判桌上的争斗与对话,取代了明火执杖的武装对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处于和平共处状态。各国在外交舞台上,通过国际会议、双边多边谈判和签订条约等手段,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框架范围内进行局部调整。之所以形成这一局面,根本的原因是各国的实力对比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基础依然存在。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造成巨大创伤,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浩劫过后,惊魂未定,民心向往和平,厌恶战争,不少政府推行以谈判和协调为主要手段的和平主义外交,大大缓和了国际局势。再次,20年代国际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国间经济贸易的互相依存关系暂时抑制了战争因素。

由于德国赔偿问题在巴黎和会上悬而未决,成了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中引发第一次大动荡的不稳定因素。

巴黎和会没有确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但商定了赔偿原则。《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赔偿范围是广义的,即不限于战胜国遭到战火损害地区的重建费用和对这些国家战争开支的部分补偿,还包括所有伤亡人员的退休金、养老金和家属赡养费,在德国被迫从事强迫劳动的交战国平民的损失费,以及1918年11月11日以前比利时向其他战胜国举借的债务及其利息。条约规定德国在1921年5月1日以前以黄金、外汇、商品、船舶及有价证券等偿付200亿金马克,并成立以法国人任主席的赔偿委员会来具体确定赔偿总额和分配比例。

赔偿委员会由法、英、意、比4国代表组成,美国仅派了半官方代表。1921年4月,战胜国伦敦会议采纳了赔偿委员会的方案,最后确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330亿美元),分30年付清,1921年5月必须支付10亿金马克,5月份以后,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如德国拒绝偿付,战胜国可出兵占领鲁尔区。

战后德国的财政金融处于混乱状态。沉重的赔偿负担使得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1922年1月的商品价格指数比1913年上升35倍多。德国政府企图利用英美两国同法国的矛盾,用拖延的办法来逃避赔偿。它在1921年8月底交付一笔款子后,就要求延期支付1922年的赔款。1922年11月古诺政府上台后,进一步要求无限期延期偿付全部赔款。

赔偿委员会内部对德国的态度存在分歧。法国要求获得最大限度的赔偿,以削弱德国,增强本国的经济力量。英美两国反对进一步削弱德国,相反希望通过复兴德国经济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以推动海外贸易增长,并以德国牵制法国,削弱其欧陆霸权地位。在1923年1月赔偿委员会巴黎会议上,英国代表提出新的赔偿方案,同意德国延期4年偿付,总额削减3/5。美国也采取相同的态度。法国则拒绝作任何让步,积极主张制裁德国,出兵占领鲁尔,并得到意、比两国的赞同。会议以3:1的票数通过决议,谴责德国蓄意不履行赔偿义务,声称协约国有权实施制裁。

1923年1月11日,法比军队约10万人,借口德国不履行赔偿义务,

【尔雅】2016年上半年 20世纪世界史课后习题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一)已完成 1 影响学习的三大要素不包括()。 A、捷径 B、智力 C、态度 D、方法 我的答案:A 2 复旦大学校训出自()。 A、《孟子》 B、《庄子》 C、《老子》 D、《论语》 我的答案:D 3 学习方法要注重的“三基本”不包括()。 A、基本理论 B、基本素质 C、基本知识 D、基本技能 我的答案:B 4 《大众哲学》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李嘉诚 C、艾思奇 D、马克思 我的答案:C 5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共有21本。()我的答案:× 6 兴趣和功利是影响态度的关键因素。() 我的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二)已完成 1 下面关于“株式会社”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股份公司 B、来源于中文 C、是一家休闲会所 D、是一家福利机构 我的答案:A

2 下面哪一位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 A、康有为 B、孙中山 C、蒋介石 D、李大钊 我的答案:B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者是下面哪一位:() A、孙中山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我的答案:D 4 下面哪一项不是外来语:() A、德莫克拉西赛恩斯 B、可口可乐 C、老子 D、奔驰 我的答案:C 5 《菊花与刀》一书是作者采用推理的方式来完成的。()我的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三)已完成 1 长时段理论是下面哪一学派的理论:() A、年鉴学派 B、辩证学派 C、维新学派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A 2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 A、罗素 B、马克思 C、康德 D、克罗齐 我的答案:D 3 《俄国与欧洲》一书中将世界划分为多少个文明区域:() A、13.0 B、12.0

二十世纪世界史

“二十世纪世界史”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一、教学大纲 第一讲导言20世纪的性质与发展动力 一、时代性质 二、20世纪世界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动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二讲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 一、20世纪初西方文明的成就 二、西方文明的扩张 三、西方文明的动力——自由资本主义 四、西方文明面临的挑战 五、西方文明的评价 第三讲改革与革命:20世纪初的东方 一、改革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土耳其、墨西哥、中国 二、改革成为革命替代物:印度宪政改革 三、东方改革与革命的历史地位 第四讲大国争霸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火药桶:巴尔干危机 三、一战过程 四、大战的后果 第五讲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的革命传统与列宁主义 二、战争与革命 三、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四、关于十月革命评价的几种观点 第六讲亚非拉现代民族解放运动 一、帝国主义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控制的加强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与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七讲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一、意大利法西斯运动与墨索里尼上台 二、希特勒与德国法西斯上台 三、日本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四、法西斯政权的特征与性质 第八讲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终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九讲合作、对峙、缓和:1945—1975年美苏关系 一、美苏合作与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二、美苏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

三、冷战的逐步缓和与东西方关系的调整 四、两极关系之下的世界和平 第十讲中东问题 一、中东地理与历史概况 二、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一战后阿拉伯地区新国家的形成 三、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国的成立 四、五次中东战争 五、海湾战争与美国入侵伊拉克 六、中东问题的实质 第十一讲欧洲统一进程 一、欧洲历史与文化 二、欧洲一体化过程 三、欧盟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斯大林“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辉煌与问题 四、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解体 五、有关苏联改革及其命运的思考 第十三章艰难前进中的发展中国家 一、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与发展过程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理论范式 第十四章东亚的崛起 一、东亚的革命与东亚的政治崛起 二、东亚的改革与东亚的经济奇迹 三、东亚的合作与东亚的未来 第十五章21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一、21世纪:历史的终结还是美国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全球化和一个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 三、形形色色的冲突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四、我们应有的心态 二、参考书目 齐世荣、廖学盛主编:《二十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南开19春学期(1503、1509、1603、1609、1703)《20世纪世界史(尔雅)》在线作业0答案

南开19春学期(1503、1509、1603、1609、1703)《20世纪世界史(尔雅)》在线作业 4、D 一、单选题共35题,70分 1、关于1988年苏共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不正确的是:() A确定苏共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重申苏共是社会的政治先锋队,实行党政分工 B重提“一切权利归苏维埃“的口号,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把国家权力重心从苏共党的系统转移到苏维埃系统 C修改人民代表选举法,废除严格的任期制 D引入权力制衡机制,强调法制原则 本题选择是:? 2、当今半岛局势不包括:() A“核查”问题 B美国、中国的政策 C俄国势力 D美国、中国的作用 本题选择是:? 3、关于“普鲁士道路”,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以改良的方式最终完成了使农奴制经济缓慢转化为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为经济起飞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B德意志帝国建立前,以改良的方式最终完成了使农奴制经济缓慢转化为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为经济起飞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C德意志帝国建立前,以改良的方式最终完成了使农奴制经济迅速转化为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为经济起飞大侠了雄厚的基础,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D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以改良的方式最终完成了使农奴制经济迅速转化为资产阶级容 本题选择是:? 4、科索沃正式宣布独立是什么时候:() A2005年5月17日 B2007年2月17日 C2008年5月17日 D2008年2月17日 本题选择是:? 5、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肯定:“个人崇拜”,坚定了斯大林体制 B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C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D形成“解冻文学”,繁荣了文学艺术 本题选择是:? 6、“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是谁的名言:() A泰戈尔 B但丁 C苏格拉底 D赫拉克利特 本题选择是:? 7、永井秀夫的代表作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word版本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为全人类提供了火车、铁路、汽车、汽船、飞机、电报、电话、邮政等先进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所有这些都大大缩短了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进行大规模交往成为可能。再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并在全世界建立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高涨。这种高涨使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保护和争夺。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美等国家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同时把手伸向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武力的或经济的手段打开了东方国家紧闭的大门,把全世界变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市场,亚、非、拉广大地区都被汇合到这一市场中来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形成的基本途径:海外殖民扩张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后, 它不但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物质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都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于是, 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2017上半年选修课20世纪世界史答案

1.1-学习课程的基本态度 1 复旦大学校训出自()。 A、《孟子》 B、《庄子》 C、《老子》 D、《论语》 答案:D 2 学习方法要注重的“三基本”不包括()。 A、基本理论 B、基本素质 C、基本知识 D、基本技能 答案:B 3 影响学习的三大要素不包括()。 A、捷径 B、智力 C、态度 D、方法 答案:A 4 《大众哲学》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李嘉诚 C、艾思奇 D、马克思 答案:C 5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共有21本。()答案:× 1.2-学习课程的基本方法 1 下面关于“株式会社”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股份公司 B、来源于中文 C、是一家休闲会所 D、是一家福利机构 答案:A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者是下面哪一位:() A、孙中山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答案:D 3 下面哪一项不是外来语:() A、德莫克拉西赛恩斯 B、可口可乐 C、老子 D、奔驰 答案:C 4 《菊花与刀》一书是作者采用推理的方式来完成的。()答案:× 1.3-学习课程需要的基本技能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属于下面哪一种世界史观:() A、进步史观 B、唯物史观 C、堕落史观 D、循环史观 答案:B 2 下面哪一项是希腊语“Historia”的含义:() A、研究技能和通过研究获得的技能。 B、研究历史和通过研究获得的技能。 C、研究知识和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 D、研究历史和通过研究获得的理论。 答案:C 3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 A、罗素 B、马克思 C、康德 D、克罗齐 答案:D 4 《叙述的复兴》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个国家的:() A、法国 B、英国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4.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 A.伦理政治的建构 B.宗法观念的淡化 C.神权政治的强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 25.司马迂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 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2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 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最能反映钱穆观点的制度设计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27.明代政治家丘浚说:“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清代乾隆帝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上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肤甚优之”。这说明 A.人口压力增大,社会局势开始动荡 B.清朝人口大增,社会经济逐渐衰退 C.国人普遍重视人口问题 D.人口问题影响政治统治 28 A.外国资木主义基本控制中国的商品市场 B.在洋布倾销之下中国土布生产遭遇重挫C.鸦片战争后传统棉纺织业仍然相对稳定 D.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的生命力仍然旺盛29.据记载,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族”, 1902年他又改称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成为最流行的时代语。由此可知“中华民族”一词A.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 B.开启中国人民迫求民族独立的征程) C. 消除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D.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 30.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主要反映了 A.反革命势力旨在破坏《临时约法》 B.国民宪政意识薄弱 C.《临时约法》未沙及人民权利 D.民主平等现念缺失 31.1977年高考,570多万考生报考,录取率为5%,以后录取率总体增加,到2016年高考,940万考生报考,录取率超过82%。这反映出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不断取得新进展 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 C.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了国民素养 D.高考制度改革适应了国家战略需要 32. 14世纪,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来解释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与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6 巴黎和会 ◇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 ◇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12 苏联成立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 ◇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9 慕尼黑会议 ◇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 ◇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6 中途岛战役 ◇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 联合国成立 ◇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 匈牙利事件 ◇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 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年底苏联解体

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 24.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性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 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上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25.曾小华在《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中说:“御史大夫,秦官,位 上卿,银印青绥,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官员俸禄)千石……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文中的“御史大夫”和“监御史” A.前者是中央监察官,后者是地方监察官 B.两者相互监督和奉制,确保君主专制 C.两者相互配合,使监察制度行之有效 D.监督执政,从源头上杜绝腐败 26.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 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都被运之劳”。 此做法 A.强化了“重农抑商”改策 B.打破了“重农抑商”政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盐业市场的稳定 27.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 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 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 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 28.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 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能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近代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错)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 洋务派所办的民用工业其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工业的需要。(对) 19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的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谭嗣同等。(错)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对) 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后来称为“三民主义”,即民权、民生、民主。(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作者是章炳麟。(对) 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对)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是全部承认。(对)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学生爱国运动。(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的性质是封建军阀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最主要的意义是揭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序幕。(对) 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错) 长征是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 化。(错) 西安事变的发生和解决,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对) 为加强政权建设。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党员、知识分子、工人各占三分之一。(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同顽固派作斗争应坚持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对)

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主要是因为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对)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 红军在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四渡赤水之后。(错)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对)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 ?A)日本 ?B)德国 ?C)俄国 ?D)英国 虎门销烟最本质意义是( ) ?A)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 ?B)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C)清政府整顿吏治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 鸦片战争后首先被外国侵略者控制的是( ) ?A)中国外交

《科学通史》期末考试

《科学通史》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清朝,()王朝时期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1.0 分
?
A、
康熙
?
B、
乾隆
?
C、
雍正
?
D、
道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古巴比伦文明使用()作为文字。
1.0 分
?
A、
锲形文字
?
B、

楔形文字
?
C、
象形文字
?
D、
甲骨文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最早提出了割圆术。
1.0 分
?
A、
郭守敬
?
B、
祖冲之
?
C、
张衡
?
D、
刘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不属于农业社会所出现的技术创新。
1.0 分

?
A、
铁器的出现
?
B、
纺织的出现
?
C、
农业工具的发展
?
D、
陶器的出现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近代科学中,实验传统的来源是()。
1.0 分
?
A、
数理传统
?
B、
炼金术传统
?
C、
培根传统
?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最新版20世纪世界史-网课答案

最新版20世纪世界史-网课答案 1. 单选题柏林墙被修筑于下面哪一年:()(1.0分) 1961年 2. 单选题《俄国与欧洲》一书中将世界划分为多少个文明区域:()(1.0分) 没搜到哦~ 3. 单选题“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三要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1.0分) 没搜到哦~ 4. 单选题科索沃于下面哪一年宣布独立:()(1.0分) 2008年 5. 单选题文学艺术作品永恒的三大主题不包括下面哪一项:()(1.0分) 没搜到哦~ 6. 单选题朝鲜战争是下面哪一时间爆发的?()(1.0分)1950年6月25日 7. 单选题希腊语“Historia”的含义是()。(1.0分) 研究知识和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 8. 单选题日本明治政府于下面哪一年提出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三大方针:()(1.0分) 1871年 9. 单选题下面哪三种颜色组成的德国国旗?()(1.0分)

黑红金 10. 单选题 LT贸易中的“L”指的是下面哪一位:()(1.0分)廖承志 11. 单选题日本金融体制的特征不包括下面哪一项:()(1.0分)没搜到哦~ 12. 单选题标志着日本开始推行“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的政策是下面哪一项?()(1.0分) 中日恢复邦交 13. 单选题下面哪一位被称为巴基斯坦的“国父”:()(1.0分)默罕默德·阿里·真纳 14. 单选题美国的首任总统是下面哪一位?()(1.0分) 华盛顿 15. 单选题《日华和平条约》签署于下面哪一年:()(1.0分)1952年 16. 单选题明治政府于1871年7月将大学改为下面哪一项:()(1.0分) 文部省 17. 单选题美国“新联邦主义”的竞选口号是下面哪一项:()(1.0分) 没搜到哦~ 18.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被称为“蒙巴顿方案”:()(1.0分)《印度独立法案》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

20世纪欧美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2)后期象征主义一是更注重诗歌的复杂性、暗示性、神秘性和音乐,强调通过象征,实现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实现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对话;二是创作变得愈来愈隐秘与个人化,诗人仿佛神庙中祈祷的神甫,试图在喃喃自语是创造某种奥秘的迷;三是更加强调形式的“纯粹”,试图创造一种“纯诗”。(3)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有:瓦雷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 2、意识流小说: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20年代出现于英国,代表作家为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在法国和美国以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为代表。其理论基础包括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意识流”一词首先在此书中提出)意识流小说主要包括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观印象三种基本形式,它使文学描写领域从社会表层进入意识深层,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来安排情节的直线结构方法,使故事情节随着人的意识而展开,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靠自由联想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在时间上产生大幅度跳跃和倒错,产生逻辑上模糊,混乱的感觉。 3、荒诞派戏剧: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法国巴黎的一群剧作家开创的一种戏剧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该戏剧流派得名于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思林。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等。 4、境遇剧:境遇剧又称情境剧、自由剧,是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是萨特为宣扬存在主

20世纪世界历史体系的多样性与编纂实践

20世纪世界历史体系的多样性与编纂实践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曲折发展,可以看到,我国的世界历史工作者在世界历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在世界通史编纂实践方面的发展总趋势——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否定“西欧中心论”,承认文明的多样性,逐步确立“全球史观”,并以全球史观的视角看待各种存在的文明的发展与交往。 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造成严重冲击,也开始动摇“西欧中心史观”的根基。一些历史学家对“西欧中心论”提出质疑,并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欧洲以外的历史和文明,于是出现了以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为其奠基者和代表作品的比较文化形态学。斯宾格勒带着宿命论的色彩,把世界历史看作是八种文化诞生、成长、鼎盛和衰亡的历史。随后英国史学家A. J. 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并通过对近六千年出现过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著名的挑战和应战学说,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一般规律,从而最终确立了文明形态史观(亦称历史形态学)的历史哲学体系。汤因比认为,一切文明在哲学上都是同时代的和同等价值的,因此一切文明形态都是可比的,而西方基督教文明仍然具有“创造性的活力”。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虽然在本质上仍然没有摆脱“西欧中心论”,但是他把多种文明相提并论,并认为西方文明最终也会衰落,这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英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杰夫里·巴勒克拉夫对此有着深刻的评论:“正是因为他(按—这里指汤因比)最早发动了对欧洲中心论的猛烈批判(尽管他的全部历史观充满了他所攻击的那种欧洲中心论的‘异端邪说’),因而具有解放的作用,这才

【尔雅】20世纪世界史课后习题、期末题库标准答案

世纪世界史导言(一)已完成 影响学习地三大要素不包括(). 、捷径 、智力 、态度 、方法 我地答案: 复旦大学校训出自(). 、《孟子》 、《庄子》 、《老子》 、《论语》 我地答案: 学习方法要注重地“三基本”不包括(). 、基本理论 、基本素质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我地答案: 《大众哲学》地作者是(). 、郭沫若 、李嘉诚 、艾思奇 、马克思 我地答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地《历史研究》共有本.()我地答案:× 兴趣和功利是影响态度地关键因素.() 我地答案:√ 世纪世界史导言(二)已完成 下面关于“株式会社”描述正确地一项是:() 、是股份公司 、来源于中文 、是一家休闲会所 、是一家福利机构 我地答案: 下面哪一位是中国国民党地创始人:() 、康有为 、孙中山 、蒋介石 、李大钊

我地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提出者是下面哪一位:() 、孙中山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我地答案: 下面哪一项不是外来语:() 、德莫克拉西赛恩斯 、可口可乐 、老子 、奔驰 我地答案: 《菊花与刀》一书是作者采用推理地方式来完成地.() 我地答案:× 世纪世界史导言(三)已完成 长时段理论是下面哪一学派地理论:() 、年鉴学派 、辩证学派 、维新学派 、以上都不是 我地答案: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下面哪一位地观点:() 、罗素 、马克思 、康德 、克罗齐 我地答案: 《俄国与欧洲》一书中将世界划分为多少个文明区域:()、 、 、 、 我地答案: 《叙述地复兴》地作者是下面哪一个国家地:() 、法国 、英国 、德国 、美国 我地答案: 下面哪一项是希腊语“”地含义:() 、研究技能和通过研究获得地技能. 、研究历史和通过研究获得地技能. 、研究知识和通过研究获得地知识. 、研究历史和通过研究获得地理论. 我地答案:

20世纪世界史2018尔雅满分答案

学习课程的基本态度 1 【单选题】 复旦大学校训是出自以下哪一部著作?(D) ?A、 《孟子》 ?B、 《论语》 ?C、 《老子》 ?D、 《庄子》 2 【单选题】以下哪位是《大众哲学》的作者(B)。?A、李嘉诚 ?B、艾思奇 ?C、马克思 ?D、郭沫若 3 【多选题】影响学习的三大要素是(BCD)。 ?A、捷径 ?B、智力 ?C、态度 ?D、方法 4 【多选题】学习方法要注重“三基本”时(ACD)。

?A、基本理论 ?B、基本素质 ?C、基本知识 ?D、基本技能 5 【判断题】《历史研究》是法国著名历史学汤因比所著,共有21本。(错误)6 【判断题】功利和兴趣是影响态度的关键因素。(正确) 学习课程的基本方法 1 【单选题】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是(D)。 ?A、李大钊 ?B、蒋介石 ?C、康有为 ?D、孙中山 2 【单选题】下面哪一位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A、李鸿章 ?B、张之洞 ?C、孙中山 ?D、左宗棠 3 【多选题】下面四项中关于“株式会社”描述不正确的是(BCD)。 ?A、它是股份公司 ?B、它来源于中文 ?C、它是一家休闲会所 ?D、它是一家福利机构 4 【判断题】《菊花与刀》这是书是采用推理的方式来完成的。(错误)

学习课程需要的基本技能 1 【单选题】下面哪一位的观点是“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A)?A、克罗齐 ?B、康德 ?C、罗素 ?D、马克思 2 【单选题】《叙述的复兴》的作者是哪一个国家的?(A)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3 【单选题】希腊语“His正确oria”的含义是(B)。 ?A、研究历史和通过研究获得的技能。 ?B、研究知识和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 ?C、研究历史和通过研究获得的理论。 ?D、研究技能和通过研究获得的技能。 4 【单选题】下面哪一学派提出长时段理论(C)。 ?A、辩证学派 ?B、维新学派 ?C、年鉴学派 ?D、以上都不是 5 【判断题】历史有两种划分方法:面和线。(正确) 学习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

世界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九年级历史试卷 (开卷考试) 题号 1—20 21 22 23 24 25 26 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答题框内。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首次将世界由孤立连为一体的重大事件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工业革命 D 、三角贸易 2、今天的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仍保留国王或天皇的称号。这与下列哪部文献确立的 政体有关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3、“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老 兵的话。话中的“第一人”指的是 A 、林肯 B 、克林顿 C 、罗斯福 D 、华盛顿 4、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枝独秀”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遍地开花”的革命。这里 的“一枝独秀”是指 A 、法国 B 、荷兰 C 、英国 D 、美国 5、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美国南北战争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③巴黎公社建立 ④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6、下列国家中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是 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俄国 ⑤日本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④⑤ 7、下列关于美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B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C 、“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 D 、1783年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 8、首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里脱离出来的国家是 A 、意大利 B 、俄国 C 、奥匈帝国 D 、美国 9、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的条约是 评卷人 得分

20世纪世界重大事件汇总

20世纪世界重大事件北京大学历史系、光明日报评论部、21世纪国际出版公司联合评选前言 20世纪即将过去。在纪元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人类又一次面临着“晋千之禧”。 21世纪的历史帷幕即将徐徐拉开。 20世纪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纪,20世纪也是一个悲喜交加的世纪。当这个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封建君主制度余薪尚燃,世界上还耸立着一个“日不落”帝国。曾几何时,一个个国家独立,一顶顶王冠落地,人类在这个世纪中体验到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真谛。科学昌盛,文化交融。人类发明了电脑,登上了月球,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这个世纪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环境污染严重,大量物种灭绝,南极洲正在消融,留给下世纪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地球。回顾本世纪的辉煌时刻,憧憬下一世纪美好时光,我们有理由选择出一些重要的事件,它们记录了本世纪人类历史的进程。我们在评选“20世纪世界重大事件”时,尽可能选取那些影响本世纪进程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它们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生活等方面;也考虑了地域的因素,特别考虑了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我们尤其注重那些对下个世纪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体例上,我们以时间为序,说明能简则简,该繁则繁,有些类似事件进行了合并。评选百件大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史为鉴,正是我们的初衷。1.八国联军侵入北京——1900 8月14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华联军攻入北京,次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2.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首先提出量子论——1900 到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正式创立量子论,对20 世纪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3.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一书——1900 弗洛伊德开创现代心理分析学。4.诺贝尔奖首次颁发——1901 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遗产一部分920万美元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种奖金。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从 1901年开始,每年12月10日颁发。5.无线电通讯发明——1901 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首先在大西洋两岸实现远距离无线电通讯。6.首架飞机试飞成功——1903 美国莱特兄弟驾驶世界首架引擎飞机试飞成功。7.国际足联成立——1904 足球成为20世纪第一大体育运动。8.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905 1905年爱因斯坦在瑞士发表“狭义相对论”。在此基础上,他于 1916年

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2.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 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 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 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 3.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 A. 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B. 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期末考试A卷(开卷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期末考试A卷(开卷) 一、 1、建国初期,一部分是从解放区走来的作家比如艾青、赵树理,一部分是从国统区走来的作家比如茅盾胡风,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座谈会讲话的影响,而前者更多一些,沿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在走。当然,也有一些作家被禁声,比如沈从文,以及胡风案之后的七月派。 当然这时也有一些五十年代崛起的青年作家比如王蒙。 六七十年代,因为政治的因素作用,是政治在引导文学,已经没有了五四时期的传统,虽然也是在“启蒙”,其实这个趋势从上一个十年已经有了展示,更多的在于对历史的重新塑造和对政策的图解。这期间文学活动也就是样板戏,此外,在压抑之外,还有地下文学的写作,比如手抄本,和知青诗人,比如白洋淀诗人,但是一直都是处于潜在写作的状态 七十年代后期,反拨,处于一种揭露和反思的状态。这时像王蒙一些作家,已经开始注意引入如意识流这样的西方现代小说技巧 八十年代,大范围的引入西方现代注意小说技巧,并引发大范围的讨论,这以先锋派的艺术实验最为明显。 总的来说,总的开端是五四,然后是讲话,乡土,图解政治和革命史,现代主义,反拨现代主义。主流还是现实主义。 2、2、以具体作品为例 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 陈陈晓明概况为5个方面 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 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 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一从叙事学角度看 “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 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 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如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在《风景》中 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 即那个个夭折的幼婴 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母母亲 哥哥姐姐的生活 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 听到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 叙述者得智力 判断力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人物 当然 《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 特殊的个案 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 读者一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 高于小林的地方。二从故事的角度看 现实主义要求小说中的任何情节 细节 都必须发挥一定的功能 承担不同责任 而在“新写实小说”中 由于拒绝意识形态阐释 由于缺少终极的价值指向 情节的发展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 故事一大多以平面化零碎化的状态呈现 从而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的“生活流”或“叙事流”状态。池莉的《烦恼的人生》发表时 “编者”曾介绍其叙事结构说 “这部小说的特点是 它那完全生活化德尾随人物行踪的叙事方法 它那既有故事又没有故事模式 让主人公面对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机缘 偶遇 巧合自由行动 因而就像植物的生长发育那样 不是预先定型而是逐渐定型的结构形态 它那接近于提供生活的”纯态事实“的原生美 它那希望由读者自己面对作品去思索 去做判断的意愿 这种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 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 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 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 就是典型“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