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课程讲义

精品课程讲义

《交际口才》

第一章日常人际沟通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E Q的概念,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戈尔曼甚至认为,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情商”大致可以概括为五方面内容: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能力,即对自己的感知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一般认为,100%的成功=80%的E Q+20%的I Q。而从某种角度看,日常人际沟通是一个人情商的充分展示。

第一节交谈

交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也最为广泛的沟通方式。我们在相互交谈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一、交谈礼仪

交谈作为我们最常见的沟通方式,也有其基本的礼仪规范。

首先,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其次,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再次,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讥笑、讽刺他人。

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二、交谈的基本原则

任何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巩固、改善、调整都要依靠一定的语言艺术。人际交往中口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际关系的好坏。能够娴熟地运用口才技巧,是人际互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男子到一朋友家拜访,这家有一个两个多月的胖儿子。这位先生热情地对孩子的父母赞美道:“好健康的小家伙,将来肯定有出息,恭喜你们!”可是主人未露出高兴的表情,反而显得失望:“其实,我一直是想要个女孩的。”听了这话,客人知道自己的称赞没有说到主人的心坎上。不过他马上又对主人说:“没关系,等小孩长大了,娶个漂亮孝顺的媳妇,你们不就等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了吗?”主人脸上顿时有了笑意。

这个案例中的男子就是凭借着良好的口才技巧而赢得了主人的好感。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这些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首先体现在对交谈的总体目的、议论范围、交谈方式心中有数。即“话要说到点子上”。这个新郎在婚礼上如此致辞:“我衷心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赶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极大鞭策,极大关怀。由于我们是初次结婚,缺乏经验,还有待各位今后多多给我们帮助、扶持与指导。今天有招待不周之处,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下次改进。”这个就违反了目的性原则,说话没有说在点子上,结果就闹了大笑话。

目的性还体现在交谈要看说话对象的年龄、身份、地位、职业、文化、心理等等。如一位年轻的人口普查员问一位农村老大娘:“你的配偶呢?”大娘不知所云。普查员赶紧补充说:“就是您的老伴啊!”大娘笑着说:“你说老伴不就成了?”此处普查员第一次的询问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被调查者的身份、年龄而导致沟通的失败。

(二)真切性原则

所谓真切性原则就是指事真、理真、情真,忌假、大、空。如1860年,林肯与民主党候选人道格拉斯竞选美国总统的一次演讲:“有人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这是演讲中的真情真意打动了广大的选民,最终为林肯赢得了大选的胜利。

(三)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是指在交谈中作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并且理由充分。比如:某位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他说:“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观点------”这种简单的逻辑错误在交谈中就不允许出现。

(四)时空性原则

时空性原则是指交谈要符合时间、地点、场合等,也就是说交谈要符合当时的语境。如1957年后期,著名诗人艾青被错划为右派,他的好朋友王震找到他,并邀请艾青去他的部队,当时在私下里王震对艾青这样说:“老艾,我又爱你又恨你!你是不会反对社会主义的,你是拥护真理的嘛!离开文艺界,你到我们那里去吧!”而当着全体官兵的面,王震的表述就变成了这样:“有个大诗人,叫艾青,你们知道不知道?他也来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颂你们,欢迎不欢迎啊?”

三、交谈的口语技巧

(一)使用礼貌语。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

(二)擅用习惯语。在我国人们相见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今天天气不错”等等。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三)慎重选话题。交谈时选择什么话题,特别是对初次见面者而言,一直是困扰交谈者的一个问题。有时,由于彼此间的不熟悉,诙谐有趣的谈话话题反而会阻碍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成为了交谈者双方的共同任务。一般来说,对于彼此不是很熟悉的人而言,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话题:

1、目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并征询对方的看法;

2、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情或对方熟知的事情如所从事的行业;

3、谈论当下你感兴趣的话题,并征询对方意见;

4、谈论你刚看过的一部电影,并征询对方的观感;

5、评论你所参加的活动,并问对方对此活动的看法。

这些话题可以挨个尝试,在瞬间引起对方关注,从而挑起别人也感兴趣的对话。

当然,在社交场合,也可以谈论涉及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方面的话题。

实训题库:

第二节赞美与道歉

一、赞美

犹太人有句谚语:“唯有赞美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人。”说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懂得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可以这么说,赞美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我们在赞美中体味尊重,实现互赢。但有时不恰当的赞美却也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赞美他人必须做到:

(一)情真意切

虽然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你若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美女”称呼,在现实中已演变为了“发霉的女人”,你见到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却偏要对她说:“你真是美极了。”对方立刻就会认定你所说的是虚伪之至的违心之言。但如果你着眼于她的服饰、谈吐、举止,发现她这些方面的出众之处并真诚地赞美,她一定会高兴地接受。因此,赞美他人时必须基于事实、发自内心、情真意切。

(二)详实具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侯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详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飘浮的话语,不能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三)因人而异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为自豪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语气稍为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点实例证明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对于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切不可虚夸。

当然,我们在赞美他人时还必须认识到,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这时对他们及时送上一声赞美的话语,便有可能促使他们振作精神,大展宏图。因此,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四)合乎时宜

赞美的效果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能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中间的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的赞扬则可以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

此外,赞美并不一定总用一些固定的词语,见人便说“好……”。有时,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分析

张强是X X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的一位年轻领导,平时好读书钻研,工作非常出色。集团公司领导来检查工作时,总是由他负责接待。有一次,总公司书记与董事长来分公司视察,看到张强的工作卓有成效,而且谈吐颇有见地,在晚上的酒宴上,当着分公司老总的面盛赞张强“会思考能干事,这样的分公司领导很少见”,赞美得张强十分尴尬。

[评析]赞美不是毫无原则,不恰当的赞美有时甚至是一种伤害。上例中集团公司领导的领导正是由于在不当的场合(当着张强的老总的面)赞美张强,无形中造成了张强的尴尬,使赞美变成了一种伤害。

二、道歉

有道是“知错就改”,人不怕犯错误,却怕不承认过失,明知故犯。在人际交往中,倘若自己的言行有失礼不当之处,或是打扰、麻烦、妨碍了别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及时向对方道歉。道歉如果得当,对个人名誉和人际关系均有促进作用。但如果方式欠妥,反而会错上加错,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一般情况下,真诚道歉应该具备以下三要素:承认犯了错误或冒犯了对方;为此表示悔恨;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在真实的语言表达中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这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自己的心中必须要有这种理念。

(一)真诚道歉五原则

1、诚恳。道歉时用词要清晰明了、准确无误,不可带有挑衅成分。道歉做得好,受害方会觉得:“是的,他知错了。”往往受害者所希望看到的是你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对错误的警觉,他要知道的是类似的事情以后不会再发生。

2、明确。不要为无关痛痒的事情道歉。如果冒犯一方道歉的事由与受害一方所认为的错误风马牛不相及时,那么道歉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往好了说,人们会觉得冒犯者对问题本身仍是两眼一摸黑;往坏了说,别人会认为你是在故意歪曲事实。

3、恰当。道歉必须选择一种恰当的方式,比如对一个公司职员而言,他可以考虑是从职位对职位的角度去进行道歉更方便,还是从个人对个人的角度更好。如果你对要做道歉的对象很气愤,可能从相应的工作或职位角度去设计如何进行道歉会更容易一些。要选择对你来说比较容易做好的方式进行道歉。这样,就不会使所做的道歉看起来别别扭扭、极不情愿而导致丝毫不起作用。

4、沟通。不要总想着“如何才能表达悔恨情绪”,你的目的是将你的悔恨传达出去,让另一方知道。如何表达只是单方面的事,就算你从心窝里掏出忏悔,那也只是取决于你自己;而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不要光想着自己,要把精力放在你的对象身上以及道歉的三大要素上——认错、悔恨和担当责任。这样你就不会显得好像在为自己辩护,而你做的道歉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

5、行动。“我想道歉”不是真正的道歉。这就好比“我想减肥”不等于减肥一样。要有实际行动。要做出明确无误、直截了当的道歉。不要遮遮掩掩、拐弯抹角或搬出陈词滥调。

(二)真诚道歉三技巧

1、文明规范的道歉语。有愧对他人之处,适合说:“深感歉疚”,“非常惭愧”。希望他人谅解的,可以说:“多多包涵”,“请您原谅”。有劳别人时可说:“打扰了”,“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失礼了”。

2、及时得体地道歉。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越容易使人误解,道歉的效果也越差。因此,道歉需及时,避免因小失大。同时要明白,道歉不是耻辱,所以要大大方方,完全彻底,而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给人感觉不够真诚。

3、适当借助“物语”。有些道歉的话当面难以启齿,写个纸条、发个短信或者电子邮件,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有时,借助于某些具体的物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道歉效果。如对西方妇女而言,令其转怒为喜,既往不咎的最佳道歉方式,无过于送上一束鲜花,婉“言”示错。这类借物表意的道歉“物语”,会有极好的反馈。

道歉可以冰释前嫌,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恶感,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为自己留住知己,赢得朋友。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向他人道歉,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此后的所作所为有所改进,不要言行不一,依然故我。让道歉仅仅流于形式,只能证明自己待人缺乏诚意。

第三节劝导与拒绝

二、拒绝

拒绝,就是不接受。在语言方面来说,拒绝既可能是不接受他人的建议、意见或批评,也可能是不接受他人的恩惠或赠予的礼品。从本质上讲,拒绝亦即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间接性否定。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遭到拒绝和拒绝他人中展开。我们不断地说服他人,以寻求合作;而对某些过分的要求,我们又在不断地拒绝。在社会交往中,直截了当说出拒绝的话,很难出口,然而,有时候又不得不拒绝对方,这就要求掌握拒绝的技巧。

(一)有效拒绝的原则

1、态度和蔼。拒绝,既然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一种间接的否定,那么在有必要拒绝他人时,就应考虑不要把话说绝,不要在他人开口要求时予以断然拒绝。对他人的请求迅速采取反驳的态度,或流露出不快的神色,或藐视对方,坚持完全不妥协的态度等,都是不妥当的,都可能对他人造成一种伤害。因此,在拒绝他人时,首先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诚恳应对。

2、开诚布公。如果拒绝的理由充分有力,那么在拒绝时完全可以据实言明,把不得不拒绝的理由以诚恳的态度加以说明,直到对方了解你是爱莫能助,这是最成功的拒绝。否则如果采取模棱两可的说法,致使对方摸不清自己的真正意思,反而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而导致彼此关系的破裂。

3、诚挚尊重。拒绝时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要给对方留一个退路,要能让他自己下梯子。在听他人求助时,必须自始自终耐心倾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这时再来拒绝对方,就不会使对方难堪。

(二)有效拒绝的策略

1、推脱策略。对于某些敏感问题,不能立马给予答复,可以采用推脱策略,如“此事要和某某商量,现在恐怕难以决定”等。

2、拖延策略。有时候,拖延一段时间,审慎选择机会,会使得原来紧张的局面完全改观,这也是一种拒绝人的技巧。如“此事还须进一步调查,等最后结果出来后我们再讨论怎样处理,如何?”。

3、笑而不语。对于一些难以说清的或不需要多解释的问题,可以避实就虚,以笑代答。对对方不说“是”,也不说“否”,只是搁置此事,转而议论其他事情。

4、装聋作哑。对于一些对自己完全不利,任何解释都无法令对方满意的问题,不妨以静制动,一言不发,静观其变。这种不说“不”字的拒绝,所表达出的无可奉告之意,常常会产生极强的心理上的威慑力,令对方不得不在这一问题上“遁去”。

5、含糊其词。对于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可采取模棱两可的方法做出回答,如:“此笔交易的最终效益要视交易是否进展顺利。”

6、诱导对方自我否定。如:“对于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如果换了你是我应该如何回答?”

7、先同情后拒绝的策略。如果对方提出的要求,但限于条件一时无法满足,可采取该策略。如“你提的建议很有建设性,我们将加以研究,如果今后条件成熟,我们一定会采纳

你的这一建议。”

(三)有效拒绝的语言技巧

从语言技巧上说,拒绝有直接拒绝、婉言拒绝、沉默拒绝、回避拒绝等四种方法。

1、直接拒绝,就是将拒绝之意当场明讲。采取此法时,重要的是应当避免态度生硬,说话难听。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拒绝别人,需要把拒绝的原因讲明白。可能的话,还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谢意,表示自己对其好意心领神会,借以表明自己通情达理。有时,还可为之向对方致歉。

2、婉言拒绝,就是用温和曲折的语言,去表达拒绝之本意。与直接拒绝相比,它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顾全了被拒绝者的尊严。

案例分析

一天,小芳的好友小张打电话来求助:“小芳,有个事儿要拜托你。”“什么事啊?”“唉,我男朋友要给日本客户做批东西,但说明书是日文,正巧你是学日语的,帮我看看呀。”

小芳很清楚,专业说明书的翻译不是个轻松的活儿,更何况这阵子手头工作又多,于是考虑了一会儿,非常客气的说:“并不是我不愿意帮忙,你知道的,产品说明书这种东西很专业,我在啊学学的也不是专业翻译,这些年又没接触过,那点知识早还给老师了,凭现在这水平恐难胜任啊。”“别谦虚,你在大学时可是班里最优秀的,我对你很有信心。”“可我对自己没信心啊,要是搁平时还好点儿,这段时间公司经常加班,急着赶一个策划书,我可是奋战了三天三夜啦,忙得一塌糊涂,现在一看文件就头疼。我想你男朋友的文件一定很重要吧,为了不耽搁事儿,建议还是找翻译公司做比较合适。”

小芳想了想说:“恩,也是,专业翻译确实是件棘手的事,那就让他交给翻译公司做好了。你呀,别太累了,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

选自《演讲与口才》2009年第1期,有删节

[评析]面对小张的请求,小芳分三步进行巧妙推脱:先是坦言相告“产品说明书很专业,而自己非专业出身”,再是摆出客观理由“公司经常加班,赶策划书”,然后设身处地提出建议“找翻译公司”,说得非常真诚,收到了良好的拒绝效果。

3、幽默调侃,自我解嘲。有时面对着他人的邀约或请求,直接拒绝过于不近人情,而婉言拒绝又达不到拒绝的效果,这时可以幽默的语言自我调侃,在调侃中陈清理由,以达到拒绝的目的。

案例分析

周末,几个铁杆哥们邀小李去打麻将,可小李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牌桌上,但是又碍于朋友的面子,于是笑着说:“家务缠身啊,最近上头下了‘红头文件’,从周末开始,实行家务‘承包责任制’,并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老婆负责洗衣做饭,我主管刷碗拖地、辅导孩子功课、陪她逛街购物。周末你们是歌声笑声麻将声,我只能在厨房里唱‘洗刷刷、洗刷刷’……”小李的这番话把朋友们逗得哈哈大笑。

可朋友还是不死心:“我说哥们,嫂子现在不在家,就去摸两把,难道还真让你跪搓衣板啊?”小李连忙摇头:“我也想啊,可最近‘查岗’很严。上次和一个女网友视频聊天,被老婆抓了个正着,她讽刺我的体型是‘拖慢网速、影响内存’、一张脸跟‘车祸现场’似的,还把我的‘作案工具’——视频装置给没收了,直到我发誓以后不再‘招蜂引蝶’才算完事。要是趁她不在就溜出去,她回来肯定要‘严刑逼供’,到时候你们替我挨批啊?唉,真羡慕你们呀,周末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只能窝在家里当‘家庭妇男’了。”大伙笑着说:“还是别拉你下水了,在家做个三好男人吧,干家务时悠着点啊!”

选自《演讲与口才》2009年第1期,有删节[评析]案例中小李在自我解嘲中道明理由,在巧妙应变中拒绝盛情,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章商务交往礼仪

交际能力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能力,按照美国行为学家梅奥的说法,交际沟通能力是现代领导者的第一能力。而商务礼仪正是正式的商务交往中的沟通技巧和交往艺术,它强调沟通,重在互动,即要相互理解。因此,在商务交往中,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一是意图,即在交往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二是行动,即为实现交往目的所采取的行为;三是途径,即为达到目的所通过的方式、方法。

一、宴请礼仪

宴请是现代商务活动中机关单位、团体组织为联络感情、沟通信息而采用的一种常见的礼仪社交活动。

(一)宴请的形式

常见的宴请形式有宴会、招待会、茶会、工作餐四种。

1、宴会(B a n q u e t或D i n n e r)

宴会为正餐,坐下进食,由招待员顺次上菜。宴会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之分。按举行的时间,又有早宴(早餐)、午宴、晚宴之分。其隆重程度,出席规格以及菜肴的品种与质量等均有区别。一般来说,晚上举行的宴会较之白天举行的更为隆重。

——国宴(S t a t e B a n q u e t)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的庆典,或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而举行的正式宴会,因而规格最高。宴会厅内悬挂国旗,安排乐队演奏国歌及席间乐。席间致辞或祝酒。

——正式宴会(B a n q u e t,D i n n e r)除不挂国旗、不奏国歌以及出席规格不同外,其余安排大体与国宴相同。有时亦安排乐队奏席间乐。宾主均按身份排位就座。许多国家正式宴会十分讲究排场,在请柬上注明对客人服饰的要求。外国人对宴会服饰比较讲究,往往从服饰规定体现宴会的隆重程度。对餐具、酒水、菜肴道数、陈设,以及服务员的装束、仪态都要求很严格。通常菜肴包括汤和几道热菜(中餐一般用四道,西餐用二、三道),另有冷盘、甜食、水果。外国宴会餐前上开胃酒。常用的开胃酒有:雪梨酒,白葡萄酒,马丁尼酒,金酒加汽水(冰块),苏格兰威士忌加冰水(苏打水),另上啤酒、水果汁、番茄汁、矿泉水等。席间佐餐用酒,一般多用红、白葡萄酒,很少用烈性酒,尤其是白酒。餐后在休息室上一小杯烈性酒,通常为白兰地。我国在这方面做法较简单,餐前如有条件,在休息室稍事叙谈,通常上茶和汽水、啤酒等饮料。如无休息室也可直接入席。席间一般用两种酒,一种甜酒,一种烈性酒。餐后不再回休息室座谈,亦不再上饭后酒。

——便宴,即非正式宴会,常见的有午宴(L u n c h e o n)、晚宴(S u p p e r),有时亦有早上举行的早餐(B r e a k f a s t)。这类宴会形式简便,可以不排席位,不作正式讲话,菜肴道数亦可酌减。西方人的午宴有时不上汤,不上烈性酒。便宴较随便、亲切,宜用于日常友好交往。

——家宴即在家中设便宴招待客人。西方人喜欢采用这种形式,以示亲切友好。家宴往往由主妇亲自下厨烹调,家人共同招待。

2、招待会(R e c e p t i o n)

招待会是指各种不备正餐较为灵活的宴请形式,备有食品、酒水饮料,通常都不排席位,可以自由活动。常见的有:

——冷餐会(自助餐)(B u f f e t,B u f f e t-d i n n e r)这种宴请形式的特点,是不排席位,菜肴以冷食为主,也可用热菜,连同餐具陈设在菜桌上,供客人自取。客人可自由活动,可以多次取食。酒水可陈放在桌上,也可由招待员端送。冷餐会在室内或在院子里、花园里举行,可设小桌、椅子,自由入座,也可以不设坐椅,站立进餐。根据主、客双方身份,招待会规格隆重程度可高可低,举办时间一般在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二时、下午五时至七时左右。这种形式常用于官方正式活动,以宴请人数众多的宾客。

我国内举行的大型冷餐招待会,往往用大圆桌,设座椅,主宾席排座位,其余各席不固定座位,食品与饮料均事先放置桌上,招待会开始后,自动进餐。

——酒会又称鸡尾酒会(C o c k t a i l)。这种招待会形式较活泼,便于广泛接触交谈。招待品以酒水为主,略备小吃。不设座椅,仅置小桌(或茶几),以便客人随意走动。酒会举行的时间亦较灵活,中午、下午、晚上均可,请柬上往往注明整个活动延续的时间,客人可在其间任何时候到达和退席,来去自由,不受约束。

鸡尾酒是用多种酒配成的混合饮料。酒会上不一定都用鸡尾酒。但通常用的酒类品种较多,并配以各种果汁,不用或少用烈性酒。食品多为三明治、面包托、小香肠、炸春卷等各种小吃,以牙签取食。饮料和食品由招待员用托盘端送,或部分放置小桌上。

近年国际上举办大型活动采用酒会形式渐普遍。庆祝各种节日、欢迎代表团访问,以及各种开幕、闭幕典礼,文艺、体育招待演出前后往往举行酒会。自1980年起我国国庆招待会也改用酒会形式。

3、茶会(T e a P a r t y)

茶会是一种简便的招待形式。举行的时间一般在下午四时左右(亦有上午十时举行)。茶会通常设在客厅,不用餐厅。厅内设茶几、座椅。不排席位,但如是为某贵宾举行的活动,入座时,有意识地将主宾同主人安排坐到一起,其他人随意就座。茶会顾名思义是请客人品茶。因此,茶叶、茶具的选择要有所讲究,或具有地方特色。一般用陶瓷器皿,不用玻璃杯,也不用热水瓶代替茶壶。外国人一般用红茶,略备点心和地方风味小吃。亦有不用茶而用咖啡者,其组织安排与茶会相同。

4、工作用餐

按用餐时间分为工作早餐、工作午餐、工作晚餐(W o r k i n g B r e a k f a s t,W o r k i n g L u n c h,W o r k i n g D i n n e r)。是现代国际交往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非正式宴请形式(有的时候由参加者各自付费),利用进餐时间,边吃边谈问题。在代表团访问中,往往因日程安排不开而采用这种形式。此类活动一般只请与工作有关的人员,不请配偶。双边工作进餐往往排席位,尤以用长桌更便于谈话。如用长桌,其座位排法与会谈桌席位安排相仿。

(一)宴席的桌次安排

按国际惯例,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有左、中、右之别时,中尊、右高、左低。桌数较多时,要摆桌次牌,既方便宾、主,也有利于管理。宴会可以用圆桌,也可以用长桌或方桌。一桌以上的宴会,桌子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各个座位之间也要距离相等。

大型的团体宴请中,主桌一般位于居中或最前面,如图。

上图为一般团体宴请的桌次分布,下图为小型宴会的桌次分布,序号为1的是主桌。

注:纵向安排两桌宴请时,主桌一般安排在房间的内侧。横向安排两桌宴请时,主桌遵循左侧为大的原则,放在房间的左边。

(二)宴请的座位安排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排好座次,以便宴会参加者对座位胸有成竹,入席时井然有序。一些非正式的小型宴会,有时只确定好主座,其他客人可随意落座。安排座位时,应注意几点:

1、确定主座。餐桌上,以面对正门的正中那个座位为主位。通常是主人或主客坐的。如果不是在包房里,而是在大厅里吃饭,则主位也应该是最不易受打扰的位置,比如离上菜位最远处。相反的,靠过道或上菜位一般是地位最低的人坐的,比如助理或陪同人员。

2、以右为尊。餐桌中除主座外,主位的右手边尊于左手边的座位。依次往下,离主位越远位次越低,同等距离,则右高左低。

3、方便交流。在遵照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就座者便于交谈。例如,在身份大体相同时,把从事同一专业的人或者使用同一语种的人排在邻近。主人方面的陪客,应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坐,以便同客人接触交谈,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客人间关系紧张者,应尽量避免把座次排在一起。

4、夫妇不相邻原则。西方习惯,女主人可坐在男主人对面,男主人的右侧是第一女主宾,左侧是第二女主宾。女主人的右侧是第一男主宾,左侧是第二男主宾。男女依次相间而坐。

注:上图为中餐座次的排列,下图为西餐座次的排列。

二、次序礼仪

次序礼仪是商务活动中,特别是重要的礼仪场合,体现参与者身份、地位、年龄等的差别,给予某些公众以必要的尊重,或者为了体现所有参与者一律平等,而按一定的惯例和规则对出席者进行排列的礼仪规范。

(一)对等关系的次序礼仪

1、依字母顺序排列。按参加单位或个人名称的英文或其他字母顺序排列。如以汉语拼音字母(A—Z)顺序排列汉字。排列时,先以单位或个人名称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为据确定汉字的顺序,第一个字母相同的,再按第二个字母排序,如此类推下去。拼音字母完全相同的,再按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顺序排列。要注意的是在排序中,只能以一种语种为依据,中间不能以其他语种参与排序。

2、依汉字的笔画排列。一般用于名称是汉字的单位或个人。首先按照名称的第一个字的汉字笔画数目的多少为排列次序,笔画少的字在前,笔画多的字在后;同笔画的汉字,再按部首或起笔笔形分先后(按照点、横、竖、撇、捺、弯钩……的顺序)排列;如果汉字第一笔相同则按第二笔,以此类推。其次,如果名称第一个字相同,则按名称的第二字排列,以此类推。如果出现人的姓有双字或多字的,则单字在前,双字或多字的在后。

3、依抵达与回复的时间先后排序。这常见于运动队、代表团等的安排。回复时的先后主要指邮戳或申请日期,抵达时的先后指到达活动的时间先后,二者的使用依照具体情况确定。

4、有些场合的次序由抽签来确定。比如一些运动比赛,或者涉及到参与者密切的利益关系而又不适用前三种次序排列方法的。

(二)不对等关系次序礼仪

1、主席台位次排定。前后排座位上,坐前排者为上,次之是第二排,再次为第三排,以此类推;同一排座位上,当座位数为奇数时,居中者为上,次之为两侧,居中者的左侧为上,右侧为下,以此类推;当座位数为偶数时,排名前两位的领导居中就座,其中最重要的

领导排在居中座位的左侧,次重要的领导排在居中座位的右侧,其他依次类推。

签字仪式台位的安排,一般是签字双方主人在左边,客人在主人的右边。双方其他人数一般对等,按主客左右排列。

2、行走与就座。两人并行,右为大,左为次之。二人前后行,前为大,后次之;三人前后行,前为为大,后者次之,以此类推。

陪同客人参观访问,陪同人员走在客人的右前方,趋前二三步为宜,遇到转弯、上下楼梯,陪同人员出入大门时应以手示意,参观访问完毕后应送客人到驻地或客人的自定目的地,然后才能道别。

在室内就座,面对门的中间位置为尊者。

3、乘小轿车。假如主人同行开车,主人旁边位置是尊位,然后是右后位,左后位,

后中间位;如有驾驶员开车,则驾驶员的右后方为大,中间次之,左更次之,前排司机旁的座位最次,一般由陪同或接待人员坐。但是,如果接待重要客人。比如说接待政府要员、外宾、重要企业家,这个时候公认的上座是司机后座,因为该位置的隐秘性好,而且是车上安全系数较高的位置。

假如乘坐面包车,则司机后排为尊,由前向后,由左而右排列。司机后面靠窗的位子为主座;假如乘坐商务车,则司机后排为尊,离门近者为主座(司机后排右边靠门的座位为主座),由前向后,由右往左,离门越近,位置越高;假如乘坐大巴车,那座次原则是离门近者为主座(司机后排靠门的位子是主座,这个位子前面通常有扶手,领导上下车也方便,安全),由前向后,由右往左,离门越近,位置越高。

假若接待两位客人,接待人员或主人应当先开后排右边车门,让尊位先上,然后快速绕道去左侧开门,让另一位客人从左边上车。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中国职场生存法则66条

一个优秀职场人士所必备的素质,概而言之,无非就是: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包括如何做一个好下属,如何做一个好同事,而做事就是如何提高业务技能,做个好职员。

西方的理论适用于企业现代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国家,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和西方人大相径庭。在中国,市场经济口号的提出也才区区10年,企业生存环境,比如法律、行规、惯例、习俗、道德水平等等都和国际不接轨,生搬硬套肯定行不通,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企业对症下药的东西。本书的精华正在于此

关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问题,是每个职场人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公司总裁杨

天成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李教授以前也常常听到老总们的怨言,果然,在李教授收到的

此类92个案例中,杨天成总裁一人就提交了20多个。其次是某公司另一副总赵卓

越和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谢裴妤,分别提交15个和13个,他们的职位处于老板和员

工之间,应该说两边都看得比较清楚。

引言

李嘉能教授任职于国内某名牌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 B A课程已经有十多年了。他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形形色色,有身家上亿的私企老总,有踌躇满志的政府官员,有高学历的企业高层和中层管理者,有不甘平庸的普通白领……他们在职场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深知中国企业的“生态环境”和“游戏规则”。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是政府、企业的精英,指望通过M B A的学习,要么早日走上高级职业经理人的位置,

要么为自己创业打好基础。但近来他们常常在李嘉能教授面前抱怨,为了片面强调和国际接轨,他们的学习教材和案例大多援引自国外,这些教材和案例的文化根基在西方,在它所应用的环境中,“契约精神”、诚信度和法制程度都已经很高,这些理论适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职场素质也很成熟,而中国企业内部的弊端大多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把西方的企业文化完全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引领和构建中国的企业文化,肯定会水土不服;拿西方的药方来根治中国企业的痼疾,显然有点“病急乱投医”。 “音乐对于聋子的耳朵是不存在的!中国很多职场人士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聋子对音乐的理解差不多。”来自某大型乐器公司的总裁杨天成先生形象地说。 “西方的先进理论还是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跟马列主义在中国只有发展为毛泽东思想才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嫁接,而不是移植。”政府官员高升桥主任说话高屋建瓴,极为形象,引起了共鸣。 “西方的理论适用于企业现代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国家,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和西方人大相径庭。在中国,市场经济口号的提出也才区区十余年,企业生存的土壤,比如法律、行规、惯例、习俗、道德水平等等都和国际有差异,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肯定行不通,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企业对症下药的东西。”某集团公司副总韩尚华深有感触,他经历过国企、外企和私企的磨练,对中国各类职场的运作方式都十分熟悉。

“外国的理论比较枯燥、生涩,光那些名词就让人费解,那些案例只有放到西方文化中才显得精辟,那些幽默也只有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才会付之一笑。打个比方吧,在西方说某人是狐狸,那是夸奖别人睿智,在我们这里你去试试看!所以我们的确需要一本为中国职场人士量身定做的、指南性的书籍。”年轻白领陈雅姿说。

“我记得学者埃通加·曼格尔提出一个命题:文化是制度之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要剔除和杜绝制度上的弊病,还必须从文化上去找根子。有些中国企业的怪病还是要用‘中医’来对付。”谢裴妤说,她是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见识过企业中稀奇古怪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嘴脸。

“我们需要从零开始!”有人附和。 …… 学生们的呼声感染、触动了李嘉能教授,他们的心声和他多年的教学体验不谋而合,他觉得已经到了实施他那个策划已久的科研计划的时候了。 在不久后的一次的“拓展训练”(O u t d o o r D e v e l o p m e n t)中,李嘉能教授像宣布一个重大好消息一样告诉他的学生们:这次“拓展训练”的目标就是由他们通力合作,打造一套在中国行之有效的、“中国制造”的职场规则。学生们听了都很兴奋,但又有点犹豫和茫然。

“M B A教材是大师们长年累月心血的结晶,我们可是看着他们的书,听着他们的教诲成长的。”赵卓越笑着说,“他们的理论尽管有些脱离中国国情,可听起来如雷贯耳。” “是呀,我们是谁呀?”高升桥也摇头。

其他人都好像没有信心的样子。 “你说你行,你就行!”李嘉能教授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鼓励道,“你们都是管理精英,你们有严谨的思维,你们有丰富的人生和职场经验,每天都有大量的故事在你们身边发生,你们最清楚中国的职场人士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行?——久病成良医嘛!”他补充道,“何况,我们只是做个试验,拓展嘛,就是尝试、探索未知的领域。” “那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来?”陈雅姿津津有味而又疑虑重重地问。 “不拘一格!没有菜谱,没有佐料,原料自己去找,如何做你们自己去琢磨,现在谁也不知道将做出来的‘菜’是什么味道……只要体现了我们的理念就行。”李教授鼓励道,“我们现在就可以讨论讨论。” “我觉得应该喜闻乐见,不要像国外的理论那样枯燥、乏味。应该是中国式的……”高升桥小心翼翼、欲言又止。 “那是什么东西?”韩尚华问道。 “我说的是形式,比如大字报呀、语录呀、标语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高升桥犹犹豫豫地补充。 “你在说什么?俗不可耐!不行!不行!”艺术家老总杨天成断然否定。 “你不能完全否认这些东西,我在政府干了十多年,这些措施常常很有效果。”高升桥急着辩解。 “你这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当成政治来搞,计划经济那一套,历史已经证明了,行不通,要栽跟头的。”杨天成反驳道。 有人在笑,高主任有些脸红地申辩:“我是政府财贸办主任,我们就是这样搞的,事实证明有些事情用计划的手段还是有惊人的效率。比如我们搞秋季商品交易会,我们的口号就是:‘全民动员,大办商业’;我们搞交通,就提出:‘要致富,先修路’;搞计划生育时,我们就这样说:‘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养猪,房前屋后多栽树’等等。刷得满街都是,老百姓很喜欢,妇孺皆知,群众积极性很高。” “老兄,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大跃进呀?”有人在后面哈哈大笑。 李嘉能教授眼睛一亮:“为什么不行?我们还没有试过。高升桥说的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形式,形式只是一个事物的外壳和载体而已,只要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我们的理念,我看就行。计划经济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我看计划经济的落后主要在战略上,而不在战术上;相反,有些战术还是非常高超和强有力的。” “我现在可以表态了,我同意高同学和李教授的意见。”谢裴妤不失时机地表态。 “我也同意,我觉得还要有故事,有几个人物客串,寓教于乐,否则还是比较空洞。”陈雅姿说,其他人也赞同。 “我们来它个100条吧,配上100个故事。”高升桥处长提议。 “太多,读者会感到疲倦,我看66条就行,中国喜欢六,六六大顺嘛。”韩尚华说。李教授颔首赞许,大家都也表示支持,连杨天成也耸耸肩,说:“我持保留观点,只好让事实来验证一下。”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套植根于中国本土的“M B A教材”的雏形形成了。它涵盖了最具中国特色、最易于被中国人传播的信息元素:“标语”、“口号”、“语录体”、、“六六大顺”等,同时具备网络时代最便捷的传播途径:手机短信、动漫等。故事全部选自中国本土,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同时,拒绝枯燥理论,拒绝晦涩术语。 看着大家摩拳擦掌,群情激昂的样子,李嘉能教授很有成就感,又趁机提出,由每个人完成20条语录,20个案例,语录和案例要和内涵和谐、神似,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拓展训练”一周

结束,然后选择66条编辑成册,在新学期试用,接收新同学的验证。 此后,李嘉能教授不断收到学生们发来的手机短信,都是一些简练而精辟的口号或语录。“拓展训练”结束后,新的一周开始了,李嘉能教授共收到所有学生交来的语录188条,案例156个。案例涉及到职场的方方面面,经过分析、遴选,他发现,这些职场经验丰富的学生们所反复强调的职场理念,囊括了一个优秀职场人士所必备的素质,概而言之,无非就是: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包括如何做一个好下属,如何做一个好同事;而做事就是如何提高业务技能,做个好职员。 在李嘉能教授的指导下,作者经过归纳、整理、提炼,选取了66条语录、66条短信和60多个案例,编辑成书,命名为《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66条》,准备将它作为最得意的礼物,送给下学期李教授的新学员们。

做个好下属(1)

关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问题,是每个职场人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公司总裁杨天成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李教授以前也常常听到老总们的怨言,果然,在李教授收到的此类92个案例中,杨天成总裁一人就提交了20多个。其次是某公司另一副总赵卓越和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谢裴妤,分别提交15个和13个,他们的职位处于老板和员工之间,应该说两边都看得比较清楚。

李嘉能教授经过整理,合并了一些大同小异的案例,总结出一些规律。他发现上下级关系中,首先是观念问题没有澄清,中国人“阶级”、“剥削”等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员工和老板常常处于桌子的对面,从对立面考虑问题。其次是态度问题,观念一时扭不过来,自然就存在各种消极心态,比如“吃大户心态”、“非暴力不合作心态”、“和尚撞钟心态”,甚至“流氓无产者心态”都冒出来了。消极怠工者有之,顺手牵羊者有之,破坏工具者有之,吃里扒外者有之……还有有效沟通问题,上司和下属看起来处于钱币的两面,天天在一起,却永远无法面对面,但他们忘了,钱币本来就不是绝缘体,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按钮。还有一些人,人身依附思想严重,试图用陈旧的官场型或者江湖型的忠诚,来代替现代企业文化所需要的、“契约精神”下的忠诚,从而掩饰敬业精神和业务才能上的欠缺……这些都是需要剥茧抽丝,拨云去雾,一一理清,一一正本溯源的。

第1条千万不要认为老板容易

衣着拘谨,居无定所,餐无定时,酒精考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方后院……一睁眼就欠人钱,用自己的骨头,为社会“熬油”,老板也真够“潇洒”的。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对老板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也由于事实上不可避免的不平等现象,老板是剥削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中国文化中仇富心态严重,很多人认为老板钱来得太容易,甚至来得不干净,“吃大户”的动机理直气壮,吃大户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实,老板哪里有那么潇洒?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拿中国现在这一批老板来说,在其创业初期不但要承受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还要忍受人们观念上的歧视。近20年来,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产业到主流产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老板们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现在的老板才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价值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做老板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人生理想。 但依然有一些人老是觉得老板的钱来得太容易,老板在剥削自己,对老板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连周北方、于志安、褚时健、禹作敏等等这些高级打工者都靠不住,更不要说普通职员了。超市保安监守自盗,采购员与

同伙里应外合转移资金,业务员吃回扣,销售员侵吞货款……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好像老板天生就欠员工似的。没错,老板就是欠员工的。不但欠员工的,还欠房东的,欠税务局的,欠电力局的,欠自来水公司的,欠所有杂七杂八的开支……只要开门做生意,每天一睁眼就欠人钱。为了生意,老板们衣着拘谨,居无定所,餐无定时,酒精考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方后院,忙得跟个苦行僧似的,哪儿像员工无事一身轻。 可就这样,员工还得像“老爷”一样,老板反而成了“长工”。因为老板们“开弓没有回头箭”,辛辛苦苦创办了企业,呕心沥血地经营着这“一亩三分地”,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是员工所不能比拟的,他们每天要绞尽脑汁使企业盈利,想办法给员工发薪水、涨工资,还得花钱培训员工。大老板如比尔·盖茨给国家创了多少税收、解决了多少员工就业不说,还得每年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仅这项开支就占盖茨总资产的一半——200多亿美元;小老板呢,看看现在企业关门的速度就知道,有2/3以上的小老板赚的钱不见得比一个员工多,老板们容易吗? 再看看员工呢,动不动就“炒”老板。心气儿不顺了就辞职,在老板这儿学到知识,长了本事,拿到资源就逼老板加薪,整天想的是如何才能干活少,拿钱多;不干活,也拿钱。干多少都嫌多,拿多少都嫌少;吃着盆里的,望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人多出一点银子就翻脸不认人……这还是轻的,碰到那野蛮点儿的,达不到目的就拿着菜刀、绑着炸药去老板家“耍横”,看公司要倒闭就打、砸、抢,趁火打劫的也不在少数,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流氓无产者嘴脸。 如果说这样的员工毕竟是少数,代表不了每天勤勤恳恳劳作的“工蜂”们,也行,可那些造假药、弄“黑心棉”、捞“地沟油”的“黑心老板”也是少数。作奸犯科的老板和员工不应是我们讨论的对象。虽然在市场经济初期,一些人靠钻法律的空子和不可告人的“黑箱操作”完成了原始积累,但随着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全球商业规则的接轨,那种一夜暴富、投机取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另外,也不要把老板和员工作为两大阶级对立起来。“老板剥削员工"的思想肯定是错误的,当然,“老板养活员工"的观念也是不对的,这些观念都是造成老板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因素。其实,每一个企业的老板都离不开员工,员工也离不开老板,这是相辅相成的,要彼此信任才互相靠得住,否则自己都不想多付出,都想靠对方,又怎么靠得住呢?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员工与老板,谁离开谁都不能单独成立。 老板和员工不过是两种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已,而且这种角色和分工是自愿选择的。看看那些富豪们的履历就知道,没有几个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会当老板的,他们也是从员工走过来的。当不当老板,能不能当老板,是性格、志向、理想、兴趣、勇气、机会等很多因素使然,有的人想当总统,有的人想当乔丹,有的人想当李素丽,当好了都成,社会都需要。 现代社会,员工与老板的角色转换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今天还是员工,明天就自立门户也当上了老板;今天还是老板,一夜之间破产了,你就是员工。这太容易了。

第2条千万不要拿老板当公仆

你要是拿老板做公仆,那些正宗的公仆可不高兴了。

这句话听起来很刺耳,却绝对符合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并没有献媚或者侮辱之意。

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老板的态度一直是偏激的,要么是“仕农工商”、“不奸不商”……居于社会的最底层,有时又成为革命的对象;要么是社会的精英,万众膜拜,被神话了。

从本质上说,老板是拥有一定资本,雇佣一定员工,以盈利为惟一或主要目的的人,他甚至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身。他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为你提供饭碗的同时,也为自己堆砌了一座金山。但他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时时露出睿智和慈父般的微笑,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形体语言,并不是人性光辉的闪耀。一个上司对下属的关心与嘘寒问暖,一定不

会脱离最本质的工作目的,因为老板的职责就是让企业这艘船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他必须剔除累赘,留住强者。老板们都是“进化论者”。

所以职场人士绝对不要对老板抱以幼稚而仁慈的幻想,不要以为找到一个老板你就一劳永逸、老有所养了。老板不是你的救世主,不是你的公仆,不是你的菩萨,更不是你的保姆,他和你的关系非常简单,你出劳动力,他出资本,资源整合,齐心协力,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不同的社会分工,惟此而已。

第3条和老板同舟共济

一条船航行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逃生。

在这个硕士、博士满街走的时代,最不缺的是人才,最缺乏的却是人心,尤其是忠诚。尽管在现代社会,忠诚已经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类似于仆从一样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与“契约精神”的权利和义务对等意义上的忠诚,即使这样的忠诚也日益稀缺。很多员工认为,自己和老板就是赤裸裸的劳动和报酬的交换关系,我工作,你付钱,天经地义,以人格上的平等来弱化“契约精神”上的敬业和忠诚。工作上谈不上完全是敷衍了事,按部就班的成分也少不了。当然,人是利益动物,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原则上的自由选择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利来强制每个人来三呼万岁以表忠心。 当然忠义之士也不是像恐龙般彻底灭绝了,依然有极个别人,义字当头,和老板同生死,共存亡,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案例]

五年前,同学甲和同学乙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南方,通过招聘会到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负责某种办公软件的设计开发。坦率地说,这个公司规模太小,连老板在内是“七八个人来五六条枪(电脑)”,是国家允许注册该类公司中最小的,执照上写得清清楚楚:注册资金10万元。他们之所以愿意去,一是背井离乡急于安身,二是因为老板给股份的许诺。老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看上去完全一副书生模样,态度很诚恳。可是进去才知道,连这10万元可能都有水分,只从他们的办公条件就可以判断:一间废弃的地下室,阴暗、霉臭、潮湿,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滴源源不断地往下流,电脑上都要罩着厚厚的报纸。连个厕所也没有。出门就是大排挡,油烟灌进来,熏得人流眼泪。他们的产品市场前景看起来很好,但资金的瓶颈随时可能将美好的梦想扼杀于萌芽状态。最要命的是,产品没有品牌,只好赊销,迟迟收不回来款,资金储备少,公司连员工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由此可见,这样的公司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很难竞争。三个月后,同学乙动摇了,劝同学甲也不要干了,有的是好公司,干吗在一棵树上吊死?股份?老板连他自己都无法自保,哪里还有股份给你? 实话实说,同学甲也有些动摇,但是一看到老板每天没日没夜地奔波和诚恳的眼神,又不忍开口了。谁不知道创业的艰辛!老板也是迫不得已。自己过生日的时候,老板在自己的家里为他过,亲自下厨,说了很多抱歉的话,想起这些,他就不忍心走。他想,反正自己还年轻,就算帮帮老板。即使以后公司垮了,也算积累点人生经验吧。同学乙骂他傻,摇摇头自奔前程去了。同学乙走的那天,老板还是借钱为他发放了全额工资并为他饯行,令老板感动的是同学甲居然决定留下来,从那以后他们成了哥儿们。 不久,公司资金链条断裂,濒临绝境,留下的几个人也走了,只剩下同学甲和老板两个人。看着老板年轻而憔悴的眼神和孤独而坚定的背影,同学甲反而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他原本也是个不愿服输的人,这时,他对公司的使命感和老板已经没有区别,他想他能够做的就是和老板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益求精,将产品做好。老板对他说:“委屈你了,哥儿们”。

他乐观地说:“什么也不用说了,只要你一天把公司开下去,我就一天不离开这里。”老板红了眼圈,他们同吃同住,无话不谈,成为真正的患难之交。此外,他们还有共同的爱好:围棋。工作之余下下棋是他们最奢侈的享受。 半年后,老板筹措到了新的资金,公司重新运转。产品由于质量好,买家愿意先付款了,公司局面开始峰回路转。他们还成功地说服一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出钱,推出一种早就被他们认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新型办公软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软件的研制中去,常常吃住都在地下室,半年后终于推出了完美的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他们终于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接下来,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壮大,仅短短的几年工夫,就成为行业内大名鼎鼎的软件公司。同学甲也被提拔为公司的副总兼技术总监,月薪可以拿到2万元。 年终,老板和同学甲同游澳大利亚,在遍游了风景,遍尝了海鲜之后,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海滩晒着日光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老板禁不住热泪盈眶。他问同学甲:“老弟,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支撑下来吗?”同学甲说:“因为你是打不垮的,否则我也不会留下来的。”老板却说:“不,其实当人们纷纷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就想关门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当时已经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了。可是你让我找回了信心,我想只要有一个人留下,就证明我还有希望,反正我已经一无所有了。感谢你!在我想躺下的时候,总有你这双手在拽着我走。我知道,当时如果你走了,我肯定崩溃了!”为了感激同学甲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带给他的光明、希望和勇气,老板给了他40%的股份!

第4条处处维护老板的权威

老板的一句话顶不了一万句,但一句是一句!对老板的旨意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就在执行中理解,并在执行中完善。

关于员工和老板的关系,有形形色色的说法,诸如“猫和老鼠”、“衣食父母”、“干

活拿钱”等等,但没有哪一条像如下的“职场总规则”那么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当怀疑老板不对时,请参照第一条。 任何团体都非常强调员工对集体的认可度、对老板的认可度,这种认可度也可以理解为忠诚度,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的发起人,老板既是公司的所有者(有可能同时也是经营者),又是企业核心精神和企业经营理念的人格化体现。老板的人格力量是企业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资源,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很多企业的崛起就跟创始人的象征性和号召力密不可分,还有不计其数的公司甚至干脆就直接用老板的名字做商标:松下幸之助是“松下”的灵魂;比尔·盖茨几乎就等同于“微软”;而韦尔奇简直就是“通用”的第二商标。 客观地说,老板的权威绝对不是通过“造神运动”造出来的,而是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千锤百炼,惊涛骇浪,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老板的威信是政令畅通的坚强保证,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对老板的旨意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就在执行中理解,而且在工作中不仅要处处留意和弥补上级的疏忽,还要不露声色地维护老板的威严。所以不妨将“职场总规则”稍做改动: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当怀疑老板不对时,请不动声色地纠正。

第5条千万不要指望和上司交朋友

上司和你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如果尽最大努力,你至少可以和他靠得无限近。等你和你的上司一样成功了,自然就是朋友了。

中国是很重视人际关系的国度,朋友之间,互相关照;朋友之间,也不必客气。原则、利益都可以为此让道,一些职场人士也打起了“朋友牌”。但是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里,

尤其是在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里,这却是一个大忌。商场无父子,顾及友情就难以保证他的利益原则。如果你的业务做不好,你就算是老板的亲爹或亲儿子,也会被“大义灭亲”的。而如果你业务精湛,忠心耿耿,是老板的“战略性工蜂”,虽然成不了老板的朋友,却至少可以当老板的“嫡系”和“爱将”,地位今非昔比,收入也将日益丰厚。 基于经历、兴趣、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教育等趋同因素,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朋友圈子,外人很难介入,所以不要急于和你的上司做朋友,等你和他一样成功了,你们自然而然就成为朋友了。

[案例1]

某职员通过某公司老板一个朋友的介绍,到了该公司做文员。这位职员工作能力一般,不求上进,却以为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就常常在办公室里当着众人的面和老板随随便便,勾肩搭背。他在上班时候还跑到老板办公室去扯家常,以致于很多客户的电话被转到老板的电话上。老板终于忍无可忍,在试用期还没有满就让他另谋高就了。

[案例2]

某大学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和一家公司老板谈得很投机,临近中午,老板顺水推舟地就近请他吃了一顿饭,以便做进一步的沟通。不久,这位同学被录用到了该公司,因为那“一饭之交”,逢人就吹嘘“老板请我吃过饭,是他哥们”。其实他所说的和老板的“私交”,公司的很多员工都享受过,仅是一顿便饭而已。当他因为重大失误被炒鱿鱼时,还对“哥们”的薄情寡意愤愤不平,“怎么对我这样,我们可吃过饭呐!”这也就成为公司的一大笑料。

第6条千万不要主动请老板吃饭

别以为抓住了老板的胃,你就抓住了老板的心。温饱已经成为老板的过去,他不缺饭吃,缺的是你的业绩和忠诚。

“吃”在中国是万金油,一抹就灵,在某种意义上,吃在中国相当于一般等价物,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要想抓住别人的心,首先抓住别人的胃,所以拉关系,搞交情,无一不从软弱的胃开始。吃一顿饭,大家就成为哥们了,事情也就好办了。这是中国食文化的微妙之处,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吃了别人的口软,这一招还管用,可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老板们早就过了温饱阶段,除非是为了业务,他们根本就不会为了吃饭而吃饭,即使吃饭休闲,也仅限于自己的私人朋友之间。所以,作为下级,特别是级别相差很多的下级,你贸然请上司吃饭是非常徒劳的,他对于你的用意洞若观火,不会吃你那一套的;即使吃了你的“糖衣”,也会把“炮弹”还给你的。

[案例]

某职员由于资历浅,总想和老板拉拉关系,但他几乎没有和老板单独接触的机会,为此苦恼不堪。不久他的生日快到了,他突然心生一计——请老板吃饭。于是他买了一张精美的请柬,通过快递公司送给了老板,并到酒楼预定了房间。没有想到,那天下午他正准备到酒楼等候老板的时候,行政处的人突然来到他的面前,手里带着小小的礼物,说代表老板和公司祝他生日快乐,还批评他只知道走上层路线,瞧不起哥们。该君一阵脸红,怯生生地问老板呢,同事说老板陪客户打高尔夫球去了,令他羞愧难当。 后来这位新职员工作特别努力,谈了一个大单子,老板突然单独邀请他共进晚餐,并宣布他晋升、加薪,令他恍若隔世。

第7条千万不要私自拜访老板家庭

孔雀开屏时总是正面对着观众,演员也总是粉墨之后才登场,他们都不愿意观众跑到他们的身后去,上司也一样。

上司的私宅、官邸和你的窝一样,属于绝对尊贵、隐私之地,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没

有一个正常人愿意将另一个自己突然大白于天下,所以如果你有什么工作上的问题尽量在公司解决。在下班后,如果遇到情况紧急、迫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先通过电话和老板联络,绝对不要贸然闯入老板的私家住宅。如果没有工作上的问题,仅仅想和老板联络感情,又没有老板的邀请而私自拜访老板的私宅,则更是职场上的大忌。

[案例]

某员工在工作上一直很主动,看起来老板对他很器重,他自己也认为是老板的大红人而沾沾自喜。一次,他再次在公司大会上受到老板的嘉奖,觉得老板真是自己的人生知己,油然而生一个念头:他要和哥们“叙叙旧”。 当天晚上,这位哥们精神抖擞地敲开老板的别墅铁门时,老板不在,他解释半天,警惕的保姆像看恐怖分子一样看他,说没有预约不能进去,后来老板的夫人过来,客气地问他有什么事情,他支支吾吾地说就是看望看望老板。在老板的客厅里小坐时,他明显地感到客套背后的拘谨。没有见到老板的他还不死心,几天后,他又一次敲开老板的家门,老板娘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又来了?”当他忐忑不安地进入老板的客厅时,老板刚刚从浴室里出来,穿着随意的浴衣,上面的水珠还在滴滴答答地往下流,和他平时的衣冠楚楚、仪表堂堂的形象大相径庭。看见这位不速之客时,分明是一丝不尴不尬的微笑,和在公司大会上的热情完全不一样了。在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中,他如坐针毡。在告辞时,老板委婉地告诉他,以后有什么事情在公司谈。

第8条千万不要贸然给上司送昂贵的礼物

“礼尚往来”的潜台词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如果你贸然给上司送礼,那相当于给他下了最后通牒。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以此来寄托和维系感情,或者用来做利益交换。前者常常是亲密的家人和朋友,礼品不一定贵重,象征意义更大;后者则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有些心照不宣了。在企业里,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里,那些在商场和人情中千锤百炼的老板非常清楚礼物的含义,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如果员工想通过给老板送礼,特别是昂贵的礼物来联络感情或者索取什么,绝对是愚蠢和徒劳之举,那相当于从老板身上割下肉来再送给老板。记住,千万不要贸然给老板送礼,你的业绩才是老板梦寐以求的最好的礼物。

[案例] 两个女同事一起进入一家公司,同事甲的业务一直比不上同事乙,眼看着别人从业务员一步步做到部门主管,薪水相当于自己的两倍,不由得眼热心跳,考虑了几天,终于做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给老板送礼。开薪那天,同事甲用自己的半月薪水,又从积蓄里取出来一部分,共计800多元,到工艺品商店里买了一座镏金的“一帆风顺”扭扭捏捏地送到了老板的办公桌上,老板那一瞬间的表情就像是遭到了恐怖袭击,先是惊讶,后是责备,然后是婉言谢绝,送礼者也被搞得脸红脖子粗。好在老板体恤她的一番苦心,在委婉的批评后,自己掏了钱,实际上是变相地拒绝了她。后来这位员工通过努力也终于做到了部门主管,老板对她同样刮目相看。

第9条千万不要无故奉承上司

“马屁”也许是心灵鸡汤,而马屁精却永远是跳梁小丑。一个小丑只能供人娱乐,绝对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人都有喜欢听奉承话的人性弱点,一些人平庸无能,却精于此道,因为马屁一度被认为是生产力,从中收益颇菲,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一批想走捷径的人。问题在于,如果是上司的长处你拍一拍还说得过去,如果是上司的短处你也来这一套,就是恶俗甚至堕落了。在古代,一个马屁精,大王放了个屁,众人皆心照不宣,这厮却哪壶不开提哪壶,居然像刚刚品尝了山珍海味似地赞不绝口:“忽闻大王贵体香气喷薄而出,余音缭绕,吾等奴才倍觉身心舒畅,实乃三生有幸,妙哉,善哉!”你说肉麻不肉麻?众人都对其嗤之以鼻。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重的封建社会,拍马溜须还有一定市场,但在现代企业里,效益是最高原则,拍马溜须可以讨上司一时舒心,却难让上司永远垂青于你。老板宁愿要一个调皮的业务尖子,也不要一个低能的佞人弄臣。一个职业化的上司非常理智地意识到,甜言蜜语毕竟不是生产力,它最多助消化,但绝对当不了饭吃。

第10条千万不要顶撞老板

下属V s上司=蚂蚁V s大象=老鼠V s猫咪=蟋蟀V s公鸡=螳螂V s风车=樱桃小丸子V s泰森=散户V s庄家

商场如战场,军令如山倒。老板就是指挥官,他的威严不言而喻,特别是那些私营企业,老板直接就是你的饭碗,顶撞他的下场相当于上面那个等式。客观地说,老板的权威也不是他自封的,而是在大风大浪里自然形成的。公司尤其是那些新公司也需要老板的权威,他是凝聚力、效率的保证。

[案例]

某员工业务能力不错,但他是个牛脾气,常常得理不饶人,由于他深得老板赏识,大家对他也是忍气吞声。但万万想不到,他竟然敢吃了豹子胆,在公司众多员工面前顶撞起老板。事情是这样的:他联系到一笔业务单子,对方来电话时,他在外地出差。回来后公司文秘忘记告诉他这件事,直到他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别人已经等他不及,另外找了供货方,还说早就让文秘转告你马上联系。由于公司业务人员的主要收入是销售提成,所以文秘的疏忽被他看成是在拿他的钱!在公司例会上,他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向女秘书发难。那个女秘书是老

板的红人,哪里吃他这一套,和他争论起来。老板制止了好几次,他居然越来火越大,骂起人来,终于老板震怒了,当场要他另谋高就。一点业绩和老板的威信孰轻孰重,是不言而喻的。

第11条千万不要“纵容”上司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上司也有迷糊的可能,一个好下属就是在“老虎”打盹的时候为他放放哨、站站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局面瞬息万变,上司再英明,也不可能一贯正确,所以每一个员工就有必要主动为上司分担风险,多一个参照系,多一层保险,保障公司这条大船顺利航行。给上司纠错不是件容易的事,像古代专司挑错之职的左右拾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