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

传播:所谓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经由媒介交换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意义的社会活动.

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

1)这是一种社会活动

2)这种活动运用符号和经由媒介进行

3)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4)这种活动是为了社会协作而交流信息、交流感情、也能够交流信息和感情5)交流是在意义的生产活动中进行的,交流活动在生产着社会现实,维系社会的运行

6)交流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传播技巧

所谓传播技巧就是指传播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

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

(1)前语言传播时代(姿态传播)

(2)言语传播时代(面对面交流的便利性)

(3)文字传播时代(此后传播媒介演进日益加速)

(4)印刷传播时代(大规模传播)

(5)电子传播时代()

(6)数字传播时代

噪音:西方传播学界把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递的任何事物都称之为“噪音”。出现在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中,也可来自心理因素的干扰。不仅来自通道,也来自信源或信宿本身。从某个角度是有害的,但是起着某种制衡作用。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采用或创造的形式和手段,如表情、语言、形式。符号的特点:(符号=物质形式+意义)

(1)符号是人类为了传播的需要而创造的;

(2)符号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杂乱无章的的符号不能表达任何意义

(3)任何符号作为表意形式的手段或形式,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物质实体(即载体)而存在,否则就会转瞬即逝,如语言符号(口语)必须借助录音带才能保留,文字必须借助纸张、图像必须借助胶卷才能保留下来。

符号的分类

传播学通常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一)语言符号: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也叫口头语言)可分两种:对话和独白。

2、无声语言(书面语言)可分为书面对话(通信)和书面对白(文章)

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不仅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而且可单独使用,其它的非语言符号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

(二)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种类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叫副语言,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它们不仅可以辅助语言,而且本身也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如个性、文化程度、修养以及书写、说话时的心情等;

(2)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也称之为体态语言,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包括各种非语言的象征符体系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宅和庭园、城市和消费方式等等。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普遍性:指非语言符号超越文化、民族、国家的范围成为国际公认的交际手段。如“红色的十字”——医疗卫生机构;冒着热气的咖啡杯——咖啡厅;烟斗——男厕所;高跟鞋——女厕所;地铁、高速公路、的各种路标、机场、酒店和旅游景点的各种公共设施标志等,都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认识;

(2)形象性:

(3)隐含性:眉目传情、暗送秋波

(4)多维性:可以通过多种角度将事物的特征表示出来。如“冰淇淋”摆在桌上可同时看到颜色、气味、大小等。

非语言符号的的功能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1)表达超语言的意义,暗示传播的情绪和态度,构成语境和情境.比如,一个人嘴里说着“见到你很高兴”,但表情冷漠,也不起身欢迎,说明她(他)心里并不想见到你

(2)辅助语言:使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更好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强调语言

在各类传播中,应学会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正确表达各种意思,努力学习语言艺术,提高传播效果。

最有效的批评方式或劝阻的方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传播媒介的含义

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有双重含义:

1、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工具、中介物或技术手段;

2、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1、导致电视人和容器人的出现

2、导致现代社会的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出现

媒介依存症特点:

①过渡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②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③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3、导致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助长现代人的欲望的膨胀。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信息:媒介本身才是有意义的信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它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角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照片、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等。

冷媒介——与热媒介相反,传递的信息少量而模糊、接受者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像力,如漫画、电视、有声电影等。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觉,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众的广泛性,我们将其称之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影响把关人把关的因素

?①政治和法律因素

?②经济因素

?③社会文化因素

?④信息因素

?⑤受众因素

?⑥技术因素

?⑦把关者自身的因素。

我国大众传媒把关的标准和依据

?(1)领导和政府的旨意;

?(2)信息本身的价值;

?(3)广告商的要求;

?(4)受众的期望和需要;

?(5)专家名人的言论;

?(6)传播者自身的喜好。

传播的材料——信息、意义和感情

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自然界的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生物界的鸡叫蛙鸣、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书信往来都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

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感情:学会正确表达感情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即符号化的信息

传播过程中的三种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能得到正确的表达;常为说出的话而后悔;传播者应尽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受传者的意义:受传者对符号意义的解读会因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既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也不等同于传播者的意义

3、情境意义:在具体的传播情境中的意义

意义交换的前提:

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双层含义:一是传受双方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传受双方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背景

传播学的欧洲起源

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科学和传播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卡尔·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1、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判断精神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1902-1978)

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5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和效果

5W模式的意义和局限(见书P91)

传播的三大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

2、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

“把关人”;场论,团体动力学;实验法。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

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

实证研究方法

拉斯韦尔:内容分析法

拉扎斯菲尔德:调查研究法

霍夫兰、卢因: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传播学的发展

1、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

2、麦克卢汉的奇谈怪论

3、传统学派的发展

4、批判学派的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涉及和包括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所关注的各个领域

一、传播学的两大研究取向

拉扎斯菲尔德在《关于行政(管理)的和批判的传播研究》一文中第一次将传播学的研究取向分为“行政研究”和“批判研究”

陈力丹教授在他们的基础上则提出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研究划分为“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三个学派。

二、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

(一)经验学派的定义:

在广义上指主要以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规律的社会科学流派。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是指主要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派。

(二)经验学派的特点

1、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特征(1)行为主义研究取向;(2)强调价值无涉(3)关注传播效果研究(4)特别重视量化研究

2、实用主义研究目的

3、多元主义社会观

(三)经验学派的形成

三、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现代传播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与经验学派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和实用主义研究目的不同,它是一个主要以思辨的方法,从批判的视角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派。

批判学派主要以欧洲学者为代表,主要是20世纪欧洲社会历史和大众传播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产物。所以,又被称为欧洲批判学派。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后,批判学派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逐渐成为与经验学派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传播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它奠定了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开创了批判学派研究传统。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传播过程的含义:

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并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构成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显在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

2、讯息(难点):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即“符号化”的信息。“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例如,甲向乙发短信希望乙马上回来,由于差错在短信中只写了一个“速”字,这个“速”字可以是一个信息,但不是讯息,只有“速归”才能构成一条讯息。在传播学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3、传播媒介:对称信道,指负载符号化信息的物质载体,是连接整个传播过程的“桥梁”,是传播内容的必经之路

4、受传者:又称信宿,是传播内容的接收者,是一人单向传播过程的终点

传播过程的隐含要素

传播情境、传播目的、传播技巧、噪音、经验范围、反馈和传播效果等。

2.传播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

信息的传达 信息的接收 信息的反馈

一、人内传播的概念

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二、人内传播的过程

人内传播: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

1.感觉

2.知觉——感觉的集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直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务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位置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三、人内传播的特点

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2)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3)“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内传播的作用

有助于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通过个人的行为和对事物的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二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人内传播的核心——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对自身的管理。包括目标管理、心理管理、时间管理、信息管理、情感管理等五部分。

“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和自己本身进行互动,这就是人的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认识的对象中不但包括外界和他人,也包括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对自己进行审视和认识并拥有自己的观念,也可以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为。从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个人与他人间社会互动行为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不过,这种反映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所谓具有独自的特点,即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

2.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或电子媒介。

3.信息可以大量复制,信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多、杂、散、匿。

6.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7.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监测环境(2)社会协调(3)传承遗产

1、能让大量的受众知道,能扩大知名度

2、大众一般认为,能上大众传媒的应是不同一般的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社会交流和沟通

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了外部世界的有关情况,使单个人和整个社会相沟通、相联系,促进个人社会化。上传下达、相互沟通功能是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2.社会化

媒体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方式的展现,承载着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促使人的社会化。

3.知识教育

人们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通过教师课堂上的传授来获得;另一种则是通过与各种媒介的接触而获得。

在教育已由学校教育逐步转化为终身教育的今天,人一生中绝大部分教育已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社会上接受了。

可以肯定地讲,现代人的知识中,相当多的部分来自各种传播媒体,而不是来自老师和父母

4.文化传承和交流

↗首先,大众传播不仅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而且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进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

↗其次,大众传媒的发展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比如通讯卫星与互联网络的使用能使发生在“地球村”任何一个角落的重大事件,瞬间传播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使人类在同一时间享受同一个重要信息,并使各民族的文化即时实现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5.环境监测(环境守望)

环境监测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新闻和信息而实现的。

6.社会协调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以适应当前情况,有的学者称之为“整合功能”。

7.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社会现实媒介化

?媒介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拟态环境

?社会现实媒介化(拟态环境的出现)导致很多人对社会现实做出错误的

判断,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客观环境——拟态环境(媒介环境)——主观环境

?真实的世界——媒介的中介————人们感知和想像的世界

2.信息庸俗化

色情信息、暴力信息、低俗信息、犯罪信息、不道德信息、垃圾信息

3.求知被动化(思维行为惰性化)

?大众传媒出现后,人们对世界和环境的认识主要不再依靠亲身实践,而过多依赖大众传媒。人们把大部分自由时间花在媒介消费上,他们喜欢谈论胜于行动,习惯于坐在电视机前欣赏世界、评价世界,满足于间接地认识生活,而不是主动直接地干预生活,这种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带有极大的虚幻性。久而久之,由于个人满足于大众传媒传播的讯息,最终以知代行,成为丧失自我辨别力和行动能力的现代瘫痪者,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电视人、容器人的出现是典型例子。

4.文化殖民化

大众媒介“使各个国家间、各种风俗和文化间存在的障碍正在减少”。但是,“障碍的减少”一方面为各民族间文化的顺畅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些条件也为一民族文化向他民族的扩张提供了便利。导致文化殖民化的出现。

?5、消费至上

?大众传媒对奢侈、华丽生活的描绘和对消费的鼓吹,助长了现代人的欲望的膨胀,导致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淡漠、环境破坏,社会问题丛生。

减少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的途径:

1、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对弄虚作假的传媒机构和道德败坏的职业传播者进行严惩。

2、大众传媒的从业者应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自律;

3、社会应加强对大众传传播者的监督,受众应自觉抵制传媒中的负面信息。

4、对传媒制度进行改革,对公共性的大众传播机构进行财政补贴,

5、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四、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五、大众传播的控制与传播制度

大众传播的控制包括两方面

1、外部制度对大众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2、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控制大众传播的三大因素: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主要形式有: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内容的传播,如国家安全和国防机密、淫秽和非法出版物等;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如“村村通”广播电视事业)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如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如美国默多克传媒集团),通过广告赞助进行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和控制

主要通过个人的信息反馈、拒买拒看拒听等,诉诸法律手段,结成受众团体

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

⒈传播方式的多向互动性

⒉传播的个人化和个性化

⒊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⒋传播范围的全球性

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手段多元性

⒍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超链接

⒎传播模式的整合性

网络传播给大众传播理论带来的变化

?1、使大众传媒的“把关人”权利受到严峻挑战

?2.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

?3.使“大众传播”发展到“小众传播”和“点对点传播”

?4.带来国家意识形态管理的调整

?5.促进传播媒体间的大融合

?6.迫使传播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整合

?7.媒介制作和传媒产业的创收方式发生改变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六种主要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新媒体(网络)传播。

人内传播,也叫内向传播、自我(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交流活动。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社会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对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其产生、发展与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具有许多重要的社会功能,如:社会交流和沟通、社会化、知识教育、文化传承和交流、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等。大众传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现实媒介化、信息庸俗化、求知被动化和文化殖民化。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传播效果的四个层面:认知、情感、态度、行动

传播效果的产生与制约因素(重点掌握)

一、传播者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credibility)包含两个要素:

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

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

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一、“魔弹论”(“皮下注射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

这一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核心观点是魔弹论”(也叫“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如同枪弹一样,只要命中目标,受众就会应声到下;又仿佛“皮下注射”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会像注射的药水一样发挥效用,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看法预测,对正巧接触大众传播的所有受众,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都有很强的、或多或少普遍的效果。

?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传者的媒介接触动机或者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一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不过这种研究有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对传媒及其内容怀有某些期望,他们是有目的的选择媒体及其内容,以满足自己某些需求。在此,传媒是解决个人需求的工具,不具有决定作用。实现传播效果的关键是了解和把握受众的内在需求。

施拉姆针对人们这种选择行为提出著名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

选择的或然率=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一.“议程设置”二.“沉默的螺旋”三、“涵化”四、“知识沟”

(一).“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功能”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

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所谓“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媒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媒介有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也就是说,被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事件,也会被当作“大事”影印在公众的“集体意识”当中,并且公众会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1.“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了传播对受众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即着眼于研究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活动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主要探讨大众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体内容见教材P251-258.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构成命题和主要观点。

(三)“知识沟”

大众传播有能力将信息传达到其他方式所无法企及的地方。然而,通过增加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或推动民主进程,这种尝试却并不总是如策划者所期望的那样行之有效。

在实际生活中,会有一些出人意料或悖人意愿的情况发生。比如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称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理论

大众传播有能力将信息传达到其他方式所无法企及的地方。然而,通过增加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或推动民主进程,这种尝试却并不总是如策划者所期望的那样行之有效。

在实际生活中,会有一些出人意料或悖人意愿的情况发生。比如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称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理论

①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以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②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media literacy)。换句话说,仅有了硬件的普及还不够,由于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进行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或教育,缩小社会“知识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一一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 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 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乂一重要课题。 ④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 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播论”得问世。 ⑤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 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 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己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 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U 得性。 2、 传播得特点: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 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乂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迪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意见领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1)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1) 一、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2、知晓权。 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这些权利是建立在它们公共性和公益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在传媒作为社会成员和公民实现自己的传播权和知晓权的场所、工具和手段而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们才能享受这些特权。拒绝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它们的自由权利也就失去了任何法理上的依据。传媒应加强自律和行业规范。 3、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巴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三个方面产生了普遍影响: 1、反论权。社会成员受到传媒攻击或歪曲性报道之际,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 2、意见广告。媒介接受读者要求刊登的意见广告。 3、体现在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规定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资助参与的“开放频道”的附加条件。 二、“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 日本,竹内郁郁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184页 1、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及的期待。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一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1、媒介背景: (1政治:①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②在战争时期,媒介对群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变得十分突出。 (2经济:①媒介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的大 多数业务由媒介承担。 ②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 丰厚的利润。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协作,媒介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 滋养。 (3社会: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①一方面,大量实用信息快速传播,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各 种娱乐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 社会繁荣。 ②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

儿童,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学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 决问题的方案。 2、背景: (1美国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得学术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与技术力量的 作用下,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各地区优秀人才 纷至沓来。 (2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 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 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二传播的类型 1、符号角度:分为口语、文字、图像、实物等类型。进一步划分为语言传播(包括口 语、文字和非语言传播(包括图像、实物 性质角度:人类、非人类、社会、非社会 2、划分人类传播: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 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社会组织》1909) 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传播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 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 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 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 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 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 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 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 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0、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

第九章受传者研究 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的部分。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 握。 第一节受传者和受众 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 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 名称。 问答: 1.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用? ①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 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 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用与满足”) ①消遣娱乐。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消遣、 娱乐的工具。 ②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市场、商品、文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空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中专等,极大的延伸了学校的 课堂。 ④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关于受众的理论 概念: 1.枪弹论(魔弹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而却“拒不倒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