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目录

内容提要 (3)

一、为何要开展这项研究 (4)

二、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5)

三、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6)

1、师生关系:反对教师霸权不能矫枉过正 (6)

2、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热烈与沉静 (7)

3、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明晰与恰切 (8)

4、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紧扣文本、内容的挑战性 (11)

5、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合理与流畅 (15)

6、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真伪、难度、数量、支架性问题 (16)

7、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姿态:不能专制,更不能不作为 (17)

8、功夫在课外:从学术新成果中汲取营养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19)

四、研究取得了哪些实效 (21)

五、对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22)

六、主要参考文献 (23)

研究报告的附件

附件一:教学论文(发表部分、获奖部分)附件二:教学案例

附件三:学生成果

附件四:有关获奖证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内容提要

鉴于当前高中阶段师生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语文课堂上低效行为充斥,本课题组试图从高效、有效语文课堂和低效、无效语文课堂的对比中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提出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以此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支持。

课题组直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通过听课观察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师生互动的方式、课堂的反馈方式,观察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广泛收集课堂教学资料,并予以整理、分析,为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大量阅读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心理等方面的文献获取理论支撑,从宏观上、理论上把握课题的内涵与外延。然后从《中学语文教

学》、《语文教学通讯》等中学语文教学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搜寻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辅以课题组成员本人颇有心得的课例,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透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努力做到以案例修正、补充观点,以观点统领、驾驭案例。

课题研究结合大量实例,系统地分析了多种因素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课题研究者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认为要反对教师霸权,但绝对不能矫枉过正,呼唤发挥教师强势的主体性。语文教师要创设适宜的课堂氛围,使热烈与沉静的氛围各尽其用。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明晰、恰切,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即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诉求、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思想现实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测量性、可评价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阅读课的内容,既要紧扣文本,又要保持内容的挑战性。课堂教学应该在结构上做到合理、流畅。提倡设计支架性问题,杜绝伪问题,难度、数量上力求得宜。教师要警惕课堂讨论中隐伏的不作为倾向。课题组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功夫在课外:语文教师要从学术新成果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师也要建立及时、多向、实用、灵活的反馈系统,确保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结题报告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而且从操作层面上介绍了相当多的技术性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文本

为何要开展这项研究

1、开展这项研究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一个教师如果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树立了牢固的有效教学意识,就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这种经常性的反思无疑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开展这项研究的必要性

(1)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大量师生处于超负荷状态。

现实生活中,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大量师生处于苦不堪言的超负荷状态。以长春市的学生为例,大部分中学要求早上6点40到校,相当多的学生五六点钟就要上路了。初中生下午6点离校,在作业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要做到9点半。而高中生几乎没有夜里12点以前上床的。

教师情况也令人担忧,备课、评改作业耗尽了教师的精力,睡眠严重不足、工作疲于应付是对相当多教师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能否认,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但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绝非一个简单的“勤奋”所能解释,其中教与学的低效不容忽视。

(2)语文课堂上低效、无效行为充斥。

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堂上的低效、无效行为更加普遍,也更容易受人诟病。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关于高考存废和改革的争论日趋激烈。1998年春夏之交由对语文高考试题的不满引发了一场对高考和语文教学言辞激烈的批判。《北京文学》的一篇文章历数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的荒唐,抨击语文“误尽苍生”。1最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东风劲吹,如火如荼,但其中的形式主义作风又引来了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不少课堂是把乏味的“满堂灌”变成了肤浅的“满堂问”。

什么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这个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探讨。

(3)新课程的呼唤。

2006年9月起浙江省开始在高中实施新课程方案,其中语文新课程强调以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所有这些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

3、开展这项研究的可能性

申请人所在的温州中学构建了完善的学校课题结构体系,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课题管理体系;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研究队伍。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年都有大量的教科研论文发表、获奖。这些优势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申请人蔡焕杰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曾师从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彬福教授。在十余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奖或发表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涉及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申请人杨春城200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多次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比赛中获奖,在语文课堂有效性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夏琳、王恩波、胡海英也是温州市直高中的骨干教师,具有优良的教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研究假设:

在校内外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强,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发现一些课堂相对自己其他课堂更加有效。如果从高效、有效语文课堂和低效、无效语文课堂中的对比中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提出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那么它可以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强大支持。

研究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课堂结构、教师修养、学生动力诸因素实现最优化;如何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研究方法:

文献法:大量阅读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心理、教学案例等方面的文献;辅以研究者本人的教学实录、教学心得。

课堂观察法:直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通过听课,观察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师生的互动方式,

课堂的反馈方式,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广泛收集课堂教学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分析,为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研究步骤:

1、2006年1月—2007年7月为原始资料收集阶段。

在申请课题立项之前,课题组成员即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报刊阅览、网络搜索等多种手段收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案例,积累大量的原始记录。然后分析在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得失,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力争形成粗浅的调查报告。

2、2007年7月—2007年12月为理论充实阶段。

搜集各种有效教学的理论著作,密切跟踪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关注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结合前一阶段所收集的大量案例,发现制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因素。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利用温州中学强大的教学研究力量,从特级教师和其他教学专家那里获得指导。

3、2008年1月—2008年3月为理论结合案例阶段。

将权威的、新颖的有效教学理论与自己的课例、校园内的课例、语文教学期刊上的课例比较结合。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透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

4、2008年3月—2008年5月为总结成果阶段。

在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教师素养等方面,提出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5、2008年5月—2008年8月为结题论文撰写阶段。

以论文形式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研究取得的成果

系统地对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诸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课堂结构、教师修养、学生动力诸因素实现最优化。

何谓“有效教学”众说纷纭,我们比较欣赏湖南大学姚利民所下的定义。他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预期教学效果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吻合教育目标、符合特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相对有效地达到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教学过程合规律性

和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教学实现的条件。”2

一、师生关系:反对教师霸权不能矫枉过正。

将理想的师生关系描述为朋友关系已经司空见惯了,最近又有教师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上帝”,这种说法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极其有害的。试问,如果将学生看成上帝,教师不是要被学生主宰?教师不是要匍匐于学生脚下听凭学生摆布?

孙绍振在《“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一文中指出:“只强调某一群体的主体,漠视另一群体的主体,只能在反对一种话语霸权的同时崇奉另外一种话语霸权。故当代主体性理论,已经让位于主体间性(intersubjuctivity)。把承认一切主体性作为前提,在一切主体性之间进行对话,才是当代哲学的前沿。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是野蛮的,难道不尊重教师的主体就是文明的?肯定教师的主体性,不但是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而且是作为一种职务的权利。职务的权利,并不一定就是霸权,只有滥用职权,武断专横,才可能产生霸权。相反,剥夺教师的发言权,只能导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学生的霸权。”而且“教师的主体性,不是某种弱势的主体性,而是具有强势的、胸有成竹的、即兴创造的、随机应变的,又是合作探究性的主体性。课堂对话只有双方都具有一定强势的时候,彼此潜在的才智才能激发出火花。”3

不仅如此,教师甚至要担当起惩戒者的角色。“对于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情况如何,要逼他们不断学习,一旦他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4傅雷先生教育子女的事例可以作为极好的佐证。

何善亮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的行为,则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罚去学习。”“学生是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学生意味着逼迫’”。5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要反对教师霸权,但绝对不能矫枉过正。

二、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热烈与沉静。

一般来说,热情的教师更容易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

“教师讲授时的热情表现为多种方式,如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生气;语言表达快速、有效、抑扬顿挫,富于激情;目光炯炯有神,表情丰富等。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到:以戏剧化、吸引人或其他富于感染力的方式进行讲授;得体而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如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等又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时在讲台上或者过道内走动而不固守在讲台上;将适当的笑话、幽默穿插在讲授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学生欣赏、表扬,等等。从而确保讲授时的热情,提高讲授的生动性。”6的确,良好的氛围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使他们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注入强劲的动力。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激励,以下是笔者博客中描写课堂气氛的一个片断:

我重点评讲了马晓帅的《夺冠一瞬间》。

2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16页

3孙绍振:《“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第4、5页

4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第29页

5何善亮: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度博士论文《有效教学批判》第70、71页

“凉风从我身边刮过,使沉迷于梦中的我突然清醒了:“为什么不拿第一名呢?”我紧握标枪,感冒的病菌似乎也要帮我(教师评价:这是神来之笔!这里用一句幽默的话表达了对疾病的蔑视。对一个英雄来说,就应该一往无前。),我全身一下子热了起来。全身肌肉几乎都进入了紧张状态。等待着,等待着。“1908号——”我走上了助跑道,握紧标枪,一个深呼吸。这次,我特意加长了助跑。唰——,白旗挥下,我跑了起来,一、二、三,投!标枪飞快地从我手中飞出。看着在空中飞行的标枪,我心中别提有多紧张了。不知为什么,它飞行的时间似乎很长。我的心跳到了头顶,与枪一起飞着。(教师评价:这是超现实的描写,简直有现代派小说家的气魄!)我回头,想看看那最远的牌子。啊,是我,我是第一吗?我成功了,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超越。(我的总评:这是一个完美的速写。)

那节课,学生的情绪被彻底激发出来了。对于同学的精彩描写,没有谁会吝啬他的掌声,在稍显空旷的预科教室里,掌声“像鸽群一样四起”。教师兴奋地朗读、评讲,学生紧紧的追随着教师的节奏,笑声不时地爆发。有时教师还没有读出来,学生就接了出来。接对了,得意地笑;没有接对,更猛烈地笑。教师有时故意停顿一下,这时连呼吸的声音都听不到。哪怕是教师的一扬手、一蹙眉,乃至突发的语塞,都会引起热烈的笑声。在这节作文讲评课上,学生的经历、体验、感悟被唤醒、发酵、升华了。

对于学生,这样的课堂气氛,足以让他们顿悟作文吸引力的来源;对于教师,这样的课堂真正是一种享受:我觉得自己好像在飞翔,我敢说,那是一种高峰体验!7

如果继续挖掘,那么我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共识: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坦诚地对待学生,在精神上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敬畏学生的自由心灵,在教学中创造适宜于学生自由言说、真实坦露的教学情境;这样每一个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灵,把自己的真实世界袒露出来。

当然,理想的语文课堂气氛也未必总是和“活跃”、“激动”、“兴奋”结缘,有时语文课堂上需要的是肃静、沉默。以下是某教师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课堂上最后5分钟的一个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书面完成两条思考练习题。第一题,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指称变换了多少次,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第二题,把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说成是“简单事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刚刚开始思考,教师便开始“点拨”)

师:回答这一类问题必须回到课文中,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找答案。

(学生查阅课文、思考,教师又做“点拨”)

师:经典作品用词都是非常精当的,大家要仔细推敲。

(学生继续思考,教师继续“点拨”)

师:回答“简单事实”的效果,要注意前面的“规律”、“繁芜丛杂”等词语,还要注意“简单事实”后的冒号,等等。

(学生紧张思考、书写,教师再做“点拨”)

师:回答问题的语言要简明扼要、要言不烦,有的同学语言组织得拉杂,反而掩盖了回答问题的要点。

……

(合计:学生思考练习5分钟,教师不断在学生中巡视,不断进行口头提醒,共达6次)8大家看,学生训练共5分钟,教师的提醒有6次,有些提醒实际上是不着边际的。与其说教师在不断“点拨”,不如说他是在频频干扰!学生的思维不断被冲击,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时间都无法保证,这样的课堂气氛如何能带来有效教学呢?这里我们不妨引用高慎英的话评价:“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9当代教育学倾向于倡导生态教学,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起安全的的心理环境,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学习和发展。

作为结束,我们引用深圳的程少堂老师一段话:“最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10这种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什么时候出现了这种氛围,语文课就差不多成为学生的节日了。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明晰与恰切。

有效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了什么,是否认真,是否科学,不是课堂是否活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努力,是否认真,是否投入,是否科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处理后的学习进步和发展。让我们看一个实例。

某位老师一节作文教学课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1)出示高考说明中关于写作的要求;

(2)学生阅读一篇《忙》的高考作文,讨论交流习作值得肯定的地方;

(3)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阅读习作发现习作点题的句子;

(4)教师小结习作的主要问题:中心不够集中;

(5)学生讨论、交流习作的修改;

(6)教师小结修改的三个技巧(A.明确表达观点,使文章的立意可以贯串始终;B.材料要始终为主旨服务,要有聚焦主题的功能;C.按一定意图精选材料,感觉所用的材料不能为主旨服务时,一定要修改或更换);

(7)学生阅读讨论另两篇习作《忙》的问题(主题提炼不够恰当);

(8)幻灯出示一组关于春的名言警句(10句以上,由于太快,没有数清楚);

(9)幻灯再出示一组学生习中摘出的关于秋的名言警句(11句);

(10)学生分组讨论拟写关于“忙”的名句;

(11)全班交流关于“忙”的名句。11

这节课的目标就比较混乱:教师究竟要训练的是文章写作还是句式摹写?写作是要突出点题还是选材?

8朱唤民:《〈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切片》,《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第34、35页

9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8月刊,第24页

10程少堂:《语文味研究回顾》,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第10期,第29页

出示警句和修改习作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都是不清楚的。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明晰。

其次,要设置恰切的目标。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把这一问题展开。

(一)恰切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

课程性质是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性质是顺利有效教授语文科目的关键,是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根本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提高语文素养便无从谈起。国家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有这样的叙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2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而不能因为倡导活动、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使语文课堂变了味,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思想教育课、时事辩论课等等。

2004年5月,浙江省青语会组织的一次研讨会,有两节教师示范课,课题同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两位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提前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在45分钟的课堂中有超过30分钟的时间是在分组讨论“残缺的是不是美的”这个观点,结果学生异常兴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得面红耳赤,俨然成了“全国大专辩论赛”!两位教师也是不时地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这两节课气氛热烈,挖掘深入,似乎每位同学对“美”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表面看起来非常成功。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不去引导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不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是讨论美学问题,这是我们需要的积极有效的语文课堂吗?显然,作者的教学目标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而直接致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而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这种脱离语文教学实质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甚至大行其道。

2007年第三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中《颠覆与回归——我所经历的新课改课堂》13一文里,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讲授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苏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授课教师的设计方案是“游戏,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进行一次选择。”而课堂上就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五样,一直讲述到自己留下最后一样的原因,很多同学的动情陈述打动了现场的“观众”。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就是我们要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的吗?它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距离有多远?正如作者评论的“整个课堂都是游离于课文的”、“与其说这是堂语文课,倒不如说是一次主题班会”。我们反思这节课,就会发现失败的原因在于作者关于这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准确,而教学目标的不准确源于他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解不深,仅仅认为学生热烈参与,积极探究、讨论的课堂就是新课程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14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课堂的最根本要求。诚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言,但语文课堂不是一般的生活,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1页。

13张国钟:《颠覆与回归——我所经历的新课改课堂》,《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3期第19页

不能认为即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最原生态的生活,也是在学习语文。这完全违背了学校的现实教学情况和当代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更远离了我们现在的紧迫任务: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一点: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然后再去考虑具体的实施策略,比如活动体验、自主探究等。而不能主次颠倒。

同样是《我的五样》的教学,笔者认为身边的一位同事的教学设计更优秀些。她所采用的活动体验式同前文作者类似,但是大量压缩这一步骤所占时间,而随后设计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回归文本。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在删除生命中的每一样时,所经历的复杂心理斗争过程及精妙的细节刻画,相伴随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借鉴毕淑敏的手法,写出自己的心理斗争过程。我们注意到,这个教学设计,明显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体验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实质中来,因此这个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效得多了。

我们再看一个课例。

黄山育才学校的宋诚信老师在讲《涉江采芙蓉》时,设定了这样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涉江采芙蓉》一诗的内容并欣赏其艺术特色;二是初步了解古诗欣赏中的艺术再创造问题。这里没有情感态度的目标、没有所谓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要求,但目标的设立是很见教师功力的。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是以抒写挚情而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钟嵘赞之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明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也曾经盛赞它:“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而“涉江采芙蓉”恰恰是以宛曲之笔写悲情的典范。理解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就理解了整个《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这堂课抛开其余,择其一端,只取欣赏诗歌过程中的再创造的方法,也是从全诗长于抒情的特点着眼的。所以表面上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很简单,而实际上却是非常重要和得当的。15因为教学目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切实有效的语文课,也是应该提倡的语文课。

(二)恰切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就中认为,类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的教学目标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看似小节,其实是关系到我们教师是否具有全新理念、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的大问题。遗憾的是,不少一线教师忽视了这一点,甚至一些名教师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的教学设计,其中教学目标部分的表述也问题多多:行为主体混乱,表义不明确,目标含混。2007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刊发了《<茶馆>两人教》,其中方案一中的教学目标部分有这样的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品味本剧京腔京味、幽默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15

(2)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观察生活。16

可以说,这个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者的新课程理念,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学目标叙述的最明显缺陷就是,行为主体混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陈述的是教师行为,主要是讲教师要完成哪些任务,而不是学生具体有哪些收获。为师者应该谨记: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我们说“恰切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绝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问题;恰切的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诉求、接受能力等方面,这里谈谈把握学生的思想现实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的问题。

笔者在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鉴于人们神化孔子、把孔子当成一个冷冰冰的牌位放在神龛上膜拜的现实,将体味“人间孔丘,真情《论语》”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当代师生共同发掘远古师生对话中那微妙、动人的人情因素,教师又补充历史记载中孔子师徒的感人故事,让学生看到一个食人间烟火的孔子,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一个值得景仰却并不完美的孔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测量性、可评价性。

有些教学目标表述含糊,教学结果的测量没有可操作的标准,这样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就难以说明到底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中《<道士塔>两人教》方案一的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点表述为:.体会作者深邃的思考和深沉的感喟,了解莫高窟发生的民族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17

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18

这两句目标陈述的共同点是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崔允漷教授称之为“正确的废话”。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很难根据这种教学目标评价出教者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其实前文提到的《<茶馆>两人教》方案一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三句话同样存在这样的缺陷: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是“了解”了“结构”,“体会”了“特点”,“品味”了“语言”?这些本来就不具有结果测量的可操作性,而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能更有随意性,这样的教学重点就不够突出,效果难以评判。教学效果要可以测量,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比如第一条,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茶馆》特殊的喜剧结构。

(2)学生能够总结出本剧矛盾冲突的特点。

(3)学生品味并可以举例说明剧本生动幽默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明确了我们上课的目标,课后的效果评定也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明晰。其次要恰切,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诉求、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思想现实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测量、可评价性。

16《<茶馆>两人教》,《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3期第24页

17《<道士塔>两人教》,《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11第26页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紧扣文本、内容的挑战性。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以阅读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这也是对上一部分“恰切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语文课程性质”的自然延伸。我们已经看惯了这样的阅读课:音乐声声,舞蹈翩跹,书画惊艳,掌声和笑声让人深感审美疲劳,作为语文课却缺乏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赏鉴。最近几年的阅读课上,我们又发现常常有教师从文本中抽取某种教学因子之后就漫无边际地生发开去,盲目拓展,架空就虚,而将文本丢到爪哇国。

以下是一篇课堂实录的几个片段,让我们看看这位老师如何从“文化视角”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他教学内容、教学元素的设置是否合理。

师:以水来比喻时间,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也是一个特色。大家知道……

生:“逝者如斯夫。”

师:哦,有同学马上想到了“逝者如斯夫”,这句话是谁说的啊?

生:孔子。

师:孔子站在江边说了一句“逝者如斯夫”。我记得李白好像在一首诗中用河水作为比喻,题目叫做“将进酒”,第一句话能不能背出来啊?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师:黄河之水一去不返就是比喻时间一去不返。《三国演义》里面不也是有一句类似的话吗?

生(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我发现跟苏东坡的这句话意思差不多,不过里面有个词语不一样,苏东坡这里是“风流人物”,《三国演义》里面则是“英雄人物”,那么我们想一想,能不能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有什么区别?

生:风流人物应该是既有功绩又有文采的人。

生:风流人物要被人们所乐道,英雄人物就未必如此了。

师:哦,你的意思是英雄人物不一定是被人家乐道的,而风流人物则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风流比英雄多了一点潇洒的感觉。

生:风流人物包含了英雄人物,英雄一定要建功立业,风流人物不一定要建功立业,李白是风流人物,但不是英雄,风流人物包括了英雄。

师:想法比较独特。那么风流人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和英雄人物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不我们先往下读,等会儿再回过头来解决这问题。

…………

师:……周郎、赤壁,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周郎成名是在赤壁这个地方,而赤壁这个地方现在名满天下也是因为周郎,人靠地名,地靠人名,这在中国文化也是比较独特的吧。我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有一个地

方本来是很没名气的,谁去了以后就有名了?

生:黄州。

师:对啊,黄州原来是湖北非常贫穷落后荒僻的一个地方。苏东坡到了黄州以后,黄州的名气一下子大起来了。这类情形在中国文化中举不胜举,大家以后不妨多加注意。

师:……我想,这么一比,谁都会萌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剧意识。我们看苏东坡是如何来化解这种悲剧意识的。他说“一尊还酹江月”,这种化解方式是很有传统文化典型性的。首先他找到了“酒”,酒是化解悲剧意识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一遇到烦恼的事情都会想一醉解千愁。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哪里?

生:李白。

师:李白还算晚的。曹操有一句……

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师:对。当然李白把这个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点好像古今中外差不多,是个共同现象。除了酒以外还有“月”,这个月为什么也能用来化解忧愁呢?难道看看月亮忧愁就能化解了?

生:我觉得他是寄情于月。古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都会看月亮。

师:哦,寄情于月。那么为什么古人想念亲人了会看月亮呢?我提醒大家一下,月是阴,太阳是阳,男的是阳的,女的是阴的,所以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女性,想到母亲。我们从月亮可以联想到母亲,就会想回到母亲那里,从母亲那里得到慰藉,这是一个原因。其次,月亮存在不知多少万年了,所以月亮也是永恒的象征。此外,月亮还有一个特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很相似。由于以上的原因,月亮成为我们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古代许多文人一遇到烦恼的事情都会借月亮来排解这种悲剧意识,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传统。《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我们归结了一种化解悲剧意识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19

应该说,陈老师的教学目标是明晰的,即从文化视角解读词作。但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存在重大缺陷的。由开篇句子提出“以水比喻时间”的文化传统,继而启发学生回想孔子的“逝

者如斯夫”,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和《三国演义》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遥想越来越丰富,但是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越来越远。好容易提起“风流人物”了,却又问能否将“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杂七杂八的讨论之后,教师只好搁置,说“等会再回过头来解决这问题”,但直到下课也没有再提起。如果不是时间限制的话,这一问题本身是否没有多少价值?这是不是典型的节外生枝?接下去大谈的是“人靠地名,地靠人名”,内容再一次溢出词作。接着在一番词语辨析之后教师抓到了“酒”这一文化附着点。于是再一次拽出李白,再牵出曹操。然而教师意犹未足,由具备销愁功能的“酒”引出具备同一功能的“月”。提出“为什么古人想念亲人了会看月亮呢?”的问题,然后给出了十分可笑的答案——“月是阴,太阳是阳,男的是阳的,女的是阴的,所以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女性,想到母亲。我们从月亮可以联想到母亲,就会想回到母亲那里,从母亲那里得到慰藉。”。而这思亲距离苏轼的思想感情

相差不知道有多远了。

总之,一次次执著地疏离文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穿插,一次次孤立零乱地生发!不管课堂气氛有多么活跃,在学生没有完整感受作品,没有潜心涵咏意蕴的情况下,这样的生发都只能是烦琐的穿插和牵强的讲解。所谓陶冶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都是痴人说梦,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浮躁表演的闹剧。

下面我们以笔者的一个散文阅读课的教学实录作对比。

散文教学的核心是作者情感的流动过程,而抒情又与审美相伴随,所以我们需要带领学生穿越语言的丛林,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涵咏景物描写的意蕴,并透过景物描写触摸作者情感的颤动”。其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很值得揣摩——“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以下是有关的教学实录的片段。

师: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9:我认为园中的花草和虫子对作者的态度变化很重要。

师:是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你感兴趣的句子。

生10: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

生11: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蜜蜂的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

生12:我注意到蝉蜕,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

师(掩不住脸上的喜悦):我真想为你鼓掌!

生13:我也注意到蝉蜕,但我想到的是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学生鼓掌)

生14:我注意到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露珠就越来越大了,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如果这时有阳光,那就太美了。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

师:说得很好。我想问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学生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给学生一点回味的时间后再交流)我认为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虽然不能一一对应说蚂蚁教会作者什么,蝉、蜜蜂教会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几年的观察、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在解释“不能理解园子的人肆意雕琢它,但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时候,作者用了六个譬如,现在请

一个同学读一读。(生15读)

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和前一段相比如何?

生16: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有学生窃笑)

师:我请那个刚才笑的学生发表一下高见。

生17:我同意他说的大气。但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学生在点头)

生18: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是啊,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略)

这个学习过程紧贴教学文本。蜜蜂的稳重,蚂蚁的勤恳,蝉的再生之痛,露珠在生命终结时的大美,这些语句是十分有意味的,对这些语句的揣摩与体味构成课堂的主要内容,这些扎实的工作成为课堂的基础,从而为进一步思考作者态度的变化作了铺垫。在问题设计中,教师紧扣文本中看似与常理矛盾的几个细节。“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对于这个细节,教师引导学生: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十分真切。这些追问有效地推动学生沉潜到文本深处涵泳。另外,两段景物描写的比较则指向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在这里,教学内容比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此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要把握好“度”,在难易、多少、快慢方面力争恰到好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设定教学目标既要追求最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心智水平(浪漫主义),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注意到可行性(现实主义),做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要有挑战性。教师要选取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应的内容,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只有在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到有解决认知冲突的需要,需要投入精力解决认知获取认知平衡时,教学才对他们产生吸引力。

不可忽视的还有教学节奏的问题。遵循赞可夫的快速度教学原则,教师不能在学生已经明白教学内容后,仍进行重复性的研究,而应快速度或快节奏教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慢节奏,如同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中等待,令学生沮丧,消磨他们的积极性。

五、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合理与流畅。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探讨教学内容的结构问题。我们仍旧看几个课例。

一位老师教学《致橡树》,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首爱情诗,整个一节课都是一种定向的阅读,可在结束前,教师却突然提出要求:如果不是爱情诗,你是否会有不同的解读?20

这样的安排是匪夷所思的。教师上课伊始的定向已经堵死了发散思维的空间,下一步的教学如何能再要求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这样的结构自相矛盾,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龚军军老师讲授《边城》,教学内容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唤醒、激活学生对文中所写景物的感觉。问桃花色的薄云学生见过没有,学生摇头。教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们,五月的黄昏是最美的,天边的云彩有很多种颜色,绚烂之极。学生惊讶,对这一句简单的话兴趣大增。五月黄昏的温柔、美丽、平静在学生的记忆中激活,教师趁机问,这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你们有体会?学生有的说夏天傍晚的热气最有体会,有的说闻过雨后泥土的气味,有的说听过杜鹃“布谷布谷”的叫声,边说边摹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接着抛出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沈从文用他的记忆之笔让我们重回到边城的五月黄昏,这样温柔美丽的黄昏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而不是幸福?学生不语,沉思。一会有人举手说可能由于孤独感,没有人陪她,爷爷要拉船。又有人补充说没有人懂她,心思无从诉说,因此感到薄薄凄凉。又一名学生引用《荷塘月色》中“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来解释。她认为黄昏越美,外界越富有生机,翠翠越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越加孤独。

学生自己有了感觉,火候到了,教师才点拨、总结——其实翠翠的这种情绪现代有,在古代有,将来还会有。古代文学里有一个特定的名词,把这种情绪称之为伤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面对美景却无可奈何的心事,也是翠翠五月黄昏百无聊赖只好胡思乱想的心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杜丽娘对青春年华白白流逝的感叹,也是翠翠五月黄昏攀不住日子的感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西厢记》里崔莺莺的忧郁,也就是翠翠五月黄昏时薄薄的凄凉。说法不一,本质相同。这就是翠翠莫名凄凉和哭泣的原因。21

龚老师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到揣摩翠翠心事,最后总结伤春之情,层次井然。接着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段景物描写赏析,也进行得十分顺利,因为教师和部分先知先觉的同学已经作了示范。最后总结小说中写景文字的特点和功用就水到渠成。这节课的结构由外部到内部,由个别到一般,由分散到总结,由示范到推广,十分合理。

要想做到教学结构合理与流畅,需要教师具备统筹的观念和设计的意识。如何蓄势,如何铺垫,如何渲染,如何掀起高潮,如何总结,要心中有数。只有课前精心地筹划,才可能形成合理流畅的课堂结构,有如顺风顺水在江中行舟。

20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教学逻辑》,《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6期,18页

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真伪、难度、数量、支架性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师“臆造”问题的情况,即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想到,一般读者不会想到,问题的提出缺乏依据,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多大价值。可以说这是一种“伪问题”。

一位老师教学《兰亭集序》,一上来就问了这样几个问题:(1)《兰亭集序》是怎样产生的?(2)《兰亭集序》中的诗是怎样产生的?(3)《兰亭集序》编集的意义何在?中学生一般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个别同学会问,也不应该让全班同学思考这样的问题,更不该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不是解读本文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更是阅读文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22

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一节课,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举起了丛林般的手臂。糟糕!因为这个问题没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后,开始没有人举手,大家在沉默中思索;过一会,有个别智慧的小手举起来。这才是该提的问题。这才是真实的课堂。”23这里讲的是设计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难度要适中,因为太难的问题学生因担心无法回答而不愿思考,太易的问题学生则会因轻易而举就能回答而懒于思考;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让学生感到问题有刺激力,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与认知内驱力,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教师也才能据此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情况。

问题也不能太多,太琐碎。现在的课堂上有一种“满堂问”的倾向。郭华曾经观察了19节课,这些课每节4 0分钟,教师共提问了387次。平均每节课20次。相反,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的总次数只有16次!并且教师所提基本上是记忆性、重复性的,很少是理解性,更少创造性的。24实践证明,教师提一连串问题的做法越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就越差。那么,设计支架性问题就应该成为一种很必要的策略。

什么是支架性问题呢?支架性问题指具有深刻性、顺序性、牵引性的主问题,即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创造的问题。支架性问题设计要力求选准切入点,统摄全篇,发散思维。

比如《祝福》作为经典小说,可提的问题诚然很多,但在教学时可以理出两个大问题:1、祥林嫂是怎样的人?2、祥林嫂事件的凶手是谁?这样,不是以知识版块为立意静态地呈现问题,而是直接抽取能逼近小说主题又能统摄全篇的核心问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经典作品,可说的当然很多。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可()的人物,谈谈我心中的别里科夫”。学生的回答由可笑到可恶再到可怜,层层深

22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教学逻辑》,《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6期,17页

23这是笔者听孙立权老师报告所做的记录。

入地触摸了小说的内核。25

高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时,还需要考虑这样几点:

(1)选择清晰明了的问题。问题中最好不要包含复杂术语。一旦发现问题不清晰明了,就要复述问题或变更表述方式。

(2)选择促进教学的问题。不精心从教学内容中选择问题,为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活跃或者过多指向课堂组织的提问,不能达到提问目的。

(3)选择教师能够回答或知道怎样去回答并预见正确答案的问题。否则,不仅会引起学生的认识模糊,而且促使学生怀疑教师的权威性。能否将“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概就属于这类问题。

(4)少提是与否的问题。这类问题会鼓励学生猜测,分析含量低,不能说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

作为附带说明,我们再谈一下教师叫答应该注意的事项。叫答是一种艺术,教师必须掌握。但我们这里仅仅介绍有关的一些技术性策略。

(1)留下等候时。教师提问后至叫答的时间间隔叫等候时,又叫第一等候时。低水平问题为3-4秒,高水平问题不低于15秒。教师应根据问题难度和学生的水平灵活掌握,做到长短适宜。

(2)提问后再叫学生回答。否则不仅会使学生紧张、焦虑而不能很好思考,更使其他学生懒于思考。

(3)给学生同等机会回答问题。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能干的学生回答问题。

(4)保持悬念。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都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教师如果按照顺序叫答,虽可以减少学生回答问题的焦虑,但降低学生思考和参与的责任感,失去了悬念。因此教师最好随机叫答。

(5)有效反馈。要留下第二反馈时。指在学生回答后到教师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或教师问第二个学生或开始下一步教学的时间间隔。给出几秒钟让学生补充完善的时间。因为学生回答时的紧张或语言难以及时准确地外现思想,而回答问题时的轻松和顿悟可能使其能及时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对不同的回答作出不同的反馈。对不正确的回答,教师应再表述问题或提供线索,还要查明原因。

(6)采取支持性措施。当学生的回答偏离问题或者教学方向时,教师应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不抑制其积极主动性的前提下,通过暗示、提醒、引导、点拨等方式,促使其回答围绕问题。教师和其他同学在某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这既是尊重学生,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会增强他们参与问题的责任感。在随后的教学中应用或反复提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观点,以便学生看到自己对教学的贡献,产生成就感,强化回答问题的动机。

七、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姿态:不能专制,更不能不作为。

需要关注的还有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行为与姿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个极端:专制和不作为。

某教师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把侧重点放在技法探讨上。他询问学生的阅读感受,喜不喜欢?为什25以上部分内容取自课题负责人蔡焕杰老师的论文《设计支架性问题,服务小说教学》,该论文于2005年6月获得温州市优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

高中语文规范课堂之我见 我们常说,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小组通过相互听课、课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有五个:目标达成、主体参与、知识建构、师生互动和学生发展。基于对这五个因素的思考,结合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始终觉得一方面要加强集体备课,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思考结合起来,将备课组教学的统一性与个人教学特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进行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三种策略的探究,从整体上完善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一、课前:力求备课的实际而准确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注重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思路设计、内容设置、教法选择、活动安排,评估调控等都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现状,体现自己的教学特长风格,凸现“以学定教”的备课宗旨,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教案是备课活动的载体和结晶,教案一般的格式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具体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得失、疑难和创新)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目标再构) (1)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在关注学生知识输入的实践过程和能力形成的体验过程中,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目标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注意学习目标的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所设定的学习内容的摄入量和学习技能的达成度不仅要以学段目标为依据,而且要视学生实际提出分层要求。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要体现四个关注:(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2)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趣味化(3)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注重教学内容时代化(4)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注重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内容再构)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08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个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 色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 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拟修辞: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布置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热情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夏张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 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 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 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 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岛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在此,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认识。 一、什么样的课堂属于好课堂 当然,有效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但是怎样算是有效的课堂呢?如果说完成学习目标就是有效的课堂,那么传统式的教学我看远远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会超额完成。因为大量的时间是在完成了目标以后用在练习上,也就是题海里。不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显然这个有效性就不仅仅是完成应有的学习目标了而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课程理念就完事“授人以渔。”不过也有好多人这样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学会、掌握这一章节或者一节的内容就算有效了。

譬如数学课学生掌握了这一类型的习题做饭并能举一反三,做出好多题来。英语课上学生能掌握句型单词等等。这就算是完成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确有效!不过总还是觉得有些缺陷:学生还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个性在哪里?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个性发展和成长更重要。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这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安经验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会不会学习。”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 - 1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主要表现有:(1) 教师主宰。(2) 主客体错位。(3) 忽视差异。(4) 知能脱节。(5) 重负低效。(6) 物式灌注。 (7) 追求形式。(8) 发展畸形。总之,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对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具体来说,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因此,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化: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诸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影响有效教学的“致命因子”,再通过实践研究使这些因子逐步得到优化,探索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 而实现教学“有效” 。 (3)“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化” :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 ,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是上述内容和要求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集中呈现和完美体验。 (4)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XX学校:方正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是“工具”,是人们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用语文来学习知识,用语文来学习与交流的工具。 有效教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提出并加以实践了,主要的实践者之一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我国现如今的教育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是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小学语文这一科目的特点为教学前提,制定适合小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实施,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双倍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近年来,过高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功能,这是对语文教学的片面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所有课程所担负的共同任务,决非仅仅指语文一个学科;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但这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

本指向。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应首先定位于工具性,渗透人文性。基于此,我在近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时效性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不停地在进行着,但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之所以要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因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急待被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离了语文课的本质。 语文课的特点是重视语文的熏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比如,有的老师把《三顾茅庐》上成了历史课;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品课;把《人类的“老师”》上成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更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我校成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数学备课小组,集体备课时,一人主讲,其他教师各抒已见,大家献计献策,达成共识,完善教学设计,然后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后大家想一想,议一议,相互交流,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动,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记录,改动后再进入课堂教学,从而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一轮的教学需要。但不能千篇一律,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上出自己的特色、个性。有效的备课应是备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进行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比如备《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时,力争这样备课:1、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2、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3、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都有所收获,并知道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4、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3-05-16T17:09:22.57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5月供稿作者:韩英涛 [导读] 。”“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韩英涛 河北省沙河市第一中学 摘要: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四、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3、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维中提高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法,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滋味。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精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精选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巴彦县德祥乡中心小学蒋玉梅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德祥乡中心小学蒋玉梅 一、研究背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德祥乡中心小学蒋玉梅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农村的教师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综合素质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益将成为研究的核心。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们确定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用最经济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到最实用、最有效的东西,教学必得有效。实施“有效教学”,因此提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本实验目的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从而实现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最终实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本实验目的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从而实现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

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最终实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为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3、支撑性理论:一是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二是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三是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资中县重龙真香炉山小学郑小明 最近,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感触颇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够,导致教学效果 不理想。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自己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2.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通过示范(边讲边说以及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4、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应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决定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决定着数学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针对学生实际,提出“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 二、理论定位 现代学习理论一般认为有效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学习是建构的;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学习是情境性的;学习是合作性的.并概括出了有效学习的三条原则: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师适应学生的教法、实际应用. 三、实验目标

1、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数学成绩得到大幅提高。 2、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定位、内涵;探究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初步形成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3、初步形成评定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 4、实验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验原则 1、基于学生的实际,为了学生的发展。 2、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3、理论联系实际。 4、实事求是。 五、实验对象和实验内容 1、以各年级各班为实验对象。 2、弄清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以及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从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手段等诸多方面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来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实验方法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但是,一些教学活动却背离了如此明白的原则,言不及义的课堂讨论,轻视学科知识而空谈能力的教学互动等,都应该列入无效的教学一类。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这些年的教改,有一个需要反思的倾向就是没有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尤其是没有考虑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覆盖全局。应该首先厘清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个世纪以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对照着自然科学阐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经验科学在现实事物中寻找的,要么是自然规律形式下的共相,要么是历史规定形式下的殊相;它们所考察的,有的是常住不变的形式,有的是现实事件的一次性的特定内容。有一些是规律科学,有一些是事物科学,前者讲的是永远如此的东西,后者讲的是一度如此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造一些新术语,那就可以说科学思想在前一场合是制订法则的,在后一种场合是描述特征的。”虽然,文德尔班的观点否定了客观的历史规律的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背道而驰。但是,我们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之下,也必须看到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界规律的独特性,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毕竟包含着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德尔班的论述有合理的部分。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历史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还没有做到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真正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阐释这三维目标。这是一个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主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