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探析——读《反杜林论》有感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探析——读《反杜林论》有感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探析——读《反杜林论》有感

作者:李茜, 廖薇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名:

传承(学术理论版)

英文刊名:INHERITANCE & INNOVTION

年,卷(期):2008,""(9)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3.邓小平文选 199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1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申学敏《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阐释2010

关注自由、追求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平等观的梳理无疑应从其反

面——“不平等”的产生开始。阶级的产生把人类从原始平等状态推入了不平等

的深渊。但从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平等理想的追求。

平等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完全平等。“抽象、超阶级”的平等必定是无

知的幻想。恩格斯指出现代平等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

获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古老的原始社会

中,也只能谈得上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妇女、奴隶和外来人是被排挤在外。

到了奴隶制社会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阶级的产生,原始的平等观念已经不

存在,平等有了阶级的内容。随着阶级的产生,“一般人的平等”就日渐消失。在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产生了“现代平等观”。资产阶级试图利用“人权”

掩盖其剥削本质。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恰恰是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际不平

等和对立作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了不平等就无所谓平等,平等的观念本身是一

种历史的产物,离开了历史,没有历史的观点,必然会对平等观念作出歪曲的解

释。资产阶级消灭特权的平等要求提出的同时,无产阶级消灭阶级本身的平等要

求也随之而生。

“平等”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存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一个

指向性广泛、内涵丰富的理论范畴而言,对平等的认识和实践将是一个复杂而持

久的过程。整个人类不断追求并逐步实现平等的历史就是平等观的形成史。结合

我国当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所凸显的种种不平等的现状,作为以马克思主

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追溯和回归,显得尤

为重要。

因此,本文在对恩格斯平等观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立足文本,解析其哲学基

础,意在挖掘恩格斯平等观之内涵真谛,接引西方资产阶级所鼓吹的“自由、平

等、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用以指导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不平等现

象的哲学反思,旨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树立正

确的平等观给予探讨。

具体而言,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恩格斯的平等观做了阐述和研究。

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恩格斯平等观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解读和挖掘其思

想渊源这一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以《反杜林论》文本为依托,重点阐明了恩格斯平等观的形成脉

络和现实针对性,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其平等观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探

究了恩格斯平等观的哲学基础与其理论本质。

第三部分,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将平等观的研究植于当今西方社会所鼓吹的“普

世价值”的理论热潮中,揭示“普世价值”之本质;另一方面则紧接社会现实挖

掘其当代价值,试图从平等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解决社会转型期“平

等”问题的凸显的现象两个方面对平等观的现实意义做以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词:平等;恩格斯平等观;普世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期刊论文戴伦华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

平等是人类的理想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就是要消灭阶级".本文基于<反杜林论>等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对恩格斯关于对平等观的演变及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实质的分析,以期能使我们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我国当前社会的平等问题.

3.学位论文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200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蕴含了深刻的公平正义思想,这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的严酷现实的科学批判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思想渊源,唯物史观是其方法论的基础和总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上非科学的公平正义观的方法论批判和改造中,确立了两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即实践性原则和辩证性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正义观是历史地发展的,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平等权利观念,是区分古代的公平正义观和现代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的根据。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取代以人的不平等为其自然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的公平正义观,具有世界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实质上,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是资本主义商品交换领域的意志关系和契约关系的观念表现,因而是原则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分裂。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与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相伴而生的,它不仅要求权利平等,而且要求社会的、经济的平等,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与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共存亡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的,它使公平正义的主题发生了由抽象的平等要求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革命性的转换,并把这一转换建立在客观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之上,是对资产阶级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公平正义观的超越,因而实现了伟大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他们总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铁的必然性中,寻求向未来社会转化的条件,昭示人类社会从不公正向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转化的进程和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初期所展现的公平正义是一幅伟大的图画,是伟大的优越性和历史的狭隘性相共存的。进入文明时代,公平正义的发展是在对抗中进行的,这种对抗性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全面的对立,表现为一部分人的不发展是另一部分人发展的条件,表现为社会整体发展和劳动者个体发展的对抗。商品经济形态的变化在公平正义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两次否定的中介。辩证地看待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把商品经济的巨大历史作用和社会对生产过程的自发形式的反作用结合起来,为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造条件和要素。

4.期刊论文毛娟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观的论述-法制与社会2008,""(9)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平等观问题,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评价了卢梭的平等学说,论述了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和阶级内容,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当今市场经济下的公平问题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5.学位论文官宪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及其当代启示2009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是对人类传统的社会公平观的革命性变革,是人类公平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马列作家论著入手,认真研究、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逻辑脉络和主要内容,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对于我们推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文章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我国理论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研究状况进行历史回顾,对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及成果进行综合评述,然后引出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简要论述了人类公平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视角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理论渊源。

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改变传统公平观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内容,实现了公平理论革命性创新。

第四部分总结和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探讨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主要内容。全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中关于公平的实质、公平的标准、公平的特点、公平的要求等基本观点。

第五部分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公平理论指导我们解决当前社会公平问题,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

公平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理论热点问题。在我国,由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没有系统、准确的领会和掌握,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平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在实践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时代呼唤科学的公平观来统一大家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增强我们的信心。因此,认真重温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对于我们推进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文献综述:纵观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两个层次上:第一层次主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思想研究。第二层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系统研究。接着探讨了当前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阐述了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提出了社会化的人是社会公平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定为追求社会公平的主题和目的。因而,本文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结合起来。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从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入手,深入研究、挖掘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的理论脉络和主要内容,并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和人的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为一个整合的理论架构。

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公平思想的结果。古代希腊思想家的公平正义思想、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公平理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平理论成果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无产阶级的公平观具有十分宝贵的启迪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本文第二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公平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传统社会公平理论的扬弃。它的建立是人类公平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实现了公平理论研究方法的革命性创新。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公平的内涵进行重新理解和根本改造,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定为追求社会公平的主题和目的。

本文第三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的丰富内涵。包括:公平的内在规定、公平的本质特征、公平的衡量标准、公平的历史走向以及无产阶级的公平公平要求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公平的性质和内容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条件即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在其保守方面或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公平观念也是法权观念或道德观念最抽象化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公平是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而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社会公平总是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公平必然具有阶级性;社会公平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具有相对性,公平的观念总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绝不存在什么永恒的公平。

关于公平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存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公平标尺,没有一个可以简单套用的抽象公平标尺,公平与否的根本判断标准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代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实现公平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并且艰难曲折的过程,每一次否定不公,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就前进一次,未来社会公平必然经历一个从相对公平到绝对公平的渐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公平观进行了深刻剖析。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把等价交换原则视为公平原则,这是用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公平观的实质上只是商品交换的公平,是一种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公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平等和自由只能是少数人的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成熟程度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还有待发展,因此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要素分配相比,按劳分配肯定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确立了劳动为消费品分配的统一尺度,否定了私有制和阶级剥削的分配观。这就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除了千百年来存在的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剥削现象,实现了劳动平等和分配平等,因而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公平制度的一次深刻的革命。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并不是最理想的公平分配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公平分配的权利仍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权利,还带有资本主义公平分配观的烙印。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等价交换就其交换功能上具有同一性,即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报酬。其次,这个平等只是做到了原则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最后,这个公平也是相对的,只能是无产阶级之间的公平,因为阶级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有无产阶级的公平就没有资产阶级的公平。

关于无产阶级如何实现真正、彻底的公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本条件,就是整个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把无产阶级的公平要求理解为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观的根本之点。

本文第四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对于推进我国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的成就,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突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更突出。

首先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虽然说社会公平问题不等于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只是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严重的贫富不均必然是社会有失公平的一种体现。我国当前现实情况是:我们在30年的时间里已经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引起社会不安的国家,这种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

其次是“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人数极为庞大。这就使得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加严重:各方面的社会关系难以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宗旨难以实现。显然,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甚至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来越深,势必形成对社会良性发展的严重阻碍。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观的思想,不断完善相关具体制度,为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这也是当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工作着力点。第一,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弘扬社会和谐。第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第三,要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内在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第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最后,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不断健全和完善保障社会公平的具体社会制度和措施。其中包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促进政治公平和司法公正;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税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营造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人文环境。

本文的最后部分是结论。

6.期刊论文赵燕林.ZHAO Yan-lin恩格斯与杜林关于平等的对话——读《反杜林论》有感-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9,9(5)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从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系统的论述了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和阶级内容,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原理,对我们解决今天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有重要的启示.

7.学位论文张婷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2007

“社会公正”是亘古不衰的主题,从遥远的古希腊到今天,社会公正观经历了无数次的革新,但依旧是人们的追求。在当今,尽管有良知的思想家不断呼吁,但无论从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公正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公正的现象,而在我国国内,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总体上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也存在着社会不公正现象。

本文首先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考察了社会公正学说的历史演变过程。之后,话题转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上,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正概念的定义——自由平等的基本取向、分配公正的追求及社会调剂的功用。也叙述了社会公正观的历史逻辑发展,同时也指出了其公正观的理论特征:主体选择性与客体制约性的统一、历史阶段性与社会过程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和阶级性与全人类性的统一。力求全面的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以求能对我国现今社会公正寻求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联系到我国实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在我国的实践,同时指出我国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市场经济的完善及和谐社会的建构都离不开社会公正。

8.期刊论文王广.WANG Guang恩格斯对杜林平等、正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1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平等、正义观的批判,对于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首先,恩格斯的批判一改西方政治哲学惯用的通过自然状态假设和社会契约论研究正义问题的理路,确立了研究平等、正义问题的科学方法,开辟了研究这一问题的新范式;其次,恩格斯的批判实现了在平等、正义问题上研究视域的转换,把人们的关注中心从道德和法的领域引向物质生产领域.

9.学位论文王述霞《反杜林论》伦理思想探析2009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至1878年撰写的一部论战性的著作,是第一部系统而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在对杜林唯心史观的批判的基础上,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凸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实际上也就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道德立场。《反杜林论》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虽然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一些关于伦理道德的基本观点的过程中所揭示出来的,但这些伦理思想却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的比较系统和集中的概括。

《反杜林论》一书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了杜林在社会领域中把“普遍公平原则”作为历史动力的唯心主义,批判了杜林的抽象的人性论,论述了真正人的本性;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的道德论”,系统地阐明了道德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这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观点;批判了杜林的抽象的平等“公理”,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发;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暴力是绝对的恶”的观点,从而在伦理学上对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进行了价值辩护。总之,《反杜林论》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和集中论述的著作。

本文就是按照以上的思路展开,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以及学术界对《反杜林论》伦理思想的研究动态;

第二部分论述了“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并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寻求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条件; 第三部分对道德的基本理论,即道德的根源和本质、道德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地论述;

第四部分通过对一般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揭示了恩格斯平等观的思想特质;

第五部分依据善恶观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进行了价值辩护。

10.期刊论文张雪梅.ZHANG Xue-mei刍论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科学内涵-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8(5)

平等是对社会压迫、矛盾、对抗的一种拒斥,是对社会和谐美好的一种期望.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科学视角,阐述了他们对历史上的平等的批判,明确了其无产阶级平等观的科学立场、价值内涵和追求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全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深切关怀的平等观.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111169942.html,/Periodical_gxds-x200809010.aspx

授权使用: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授权号:de0bdbc5-1511-4fc3-b358-9e51000ab9dd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