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简政减税降负措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简政减税降负措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简政减税降负措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简政减税降负措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简政减税降负措施更好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税收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税总发[2018]150号

【发布部门】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日期】2018.09.20

【实施日期】2018.09.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简政减税降负措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

(税总发〔2018〕150号)

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局内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简政减税降负的系列部署,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简政减税降负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简政减税降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

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同时,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加大简政减税降负力度,有利于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各级税务机关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折不扣、不拖不延地落实好各项简政减税降负措施,更好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税收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二、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减税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减税措施,特别是今年出台的降低增值税税率、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放宽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允许单价500万元以下新购进设备器具一次性税前扣除、取消委托境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限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强社会创造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稿)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 ——艺术设计系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与社会实践情况总结 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起源于美国。早在19 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就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之后这一理念便被广泛传播。高等学校为地方服务是现代大学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是在教学与科研之外又一职能的拓展,也是地方院校在寻求自身特色融入当地社会的必然选择。 湘南学院地处湖南南部郴州,远离省会中心城市。与国内众多地方本科院校一样,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信息相对闭塞,对外学术交流受限等不利因素,这些均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湘南学院是郴州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其在区域位置、政府扶持力度、民众信任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的首选。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是我院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作为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换。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最近学院召开的科研工作大会上,学院党委和行政更加明确了科研工作服务当地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导各项工作,艺术设计系全体师生深受鼓舞。 在过去的近十年里,艺术设计系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在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科研工作的繁荣。在新的大好形势下,为了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近十年来的产学研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向学院领导进行一次全面的工作汇报,一方面总结自身工作的成果进一步鼓舞全系师生士气;另一方面,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以待今后积极改进。以期得到学院对我们所做的工作的肯定和对我们以后工作的支持。 近十年来,我系在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课程复习要点 1-1:社会政策的概念(P12) 政府和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1:资本主义左派和右派、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P28-29)左派: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 右派:批评福利国家制度,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想通过向所有人提供普便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应该通过更多地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的准穷人。 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女性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护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2-2: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对福利国家的质疑(P28) 第一,福利国家否认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 第二,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受到了损害; 第三,福利国家导致了高税收和政府借贷; 第四,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 第五,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 2-3:韩国社会政策发展各阶段的重点(P33)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发展社会福利为重点。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以发展社会救济为重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以发展社会保险为重点。 2-4: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障的三大体系和四大人群(P35) 三大体系:劳工权益保障、医疗健康保险和职业性保障 四大人群:按受保人群分类,可分为公、军、劳、农四大体系。 2-5: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P40) 第一: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础,以满足民众基本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并重为政策制定的原则。 第二: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残疾人、农民工、长期贫困者、儿童等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四:在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方面,中央政府责任明显增大,中央财政在社会行政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在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府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3-1:米什拉对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取 “三长两短”的评价(P46) 三长:首先,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社会政策不是一件简单的找不出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用来解决特点问题的技术性实务,而是包含着基本价值选择和他们的含义是社会政策的研究任务之一。其次,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换言之,社会政策的研究不仅包含着鉴别道德价值,而且包含着鉴别社会事实。最后,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两短:其一,单一的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的角色的同时,蒂特

全球数字经济政策新动向解读

当今世界,从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到智能制造、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产业基础、商业模式、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大放异彩,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蝶变”,正以澎湃的驱动力成为各国经济复苏新引擎。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抢抓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一、二、三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数字化治理,包括治理模式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等。 一、全球数字经济政策新动向 多数发达国家较早认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起步较早。美国是全球最早布局数字经济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就启动了“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并相继发布《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新兴的数字经济1999》《数字经济2000》《数字经济2002》《数字经济2003》等报告,奠定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地位。日本政府早在2001年出台就提出《e-Japan战略》,随后又相继发布《u-Japan》《i-Japan》《ICT成长战略》《智能日本ICT战略》等,实现数字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各阶段发展有章可循。英国是最早出台数字经济政策的国家,2009年发布《数字英国》计划,是数字化首次以国家顶层设计的形式出现。随后相继发布《英国信息经济战略2013》《英国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等,明确英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期方向和长期目标,旨在将英国建立成为数字经济强国。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对于数字经济的布局相对滞后,多数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才开始着手布局相关战略。2015年印度推出的“数字印度”计划主要包括普及宽带上网、建立全国数据中心和促进电子政务三个方面。2016年,巴西颁布《国家科技创新战略(2016-2019年)》,将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明确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11个领域之一。2017年俄罗斯将数字经济列入《俄联邦2018-2025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如何发展,尤其是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和谐对整个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说到底根本是人的行为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凸显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基层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乡镇、街道,甚至是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任务较重,大力抓好工作防腐、监督检查、惩治腐败的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一、坚持廉洁自律,是提供基层建设的有力保障。 坚持廉洁自律,就必须注重思想教育。廉洁自律要切实贯穿在基层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应以教育为本,预防为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工作环境。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提高教育实效,做到廉政警钟时时敲,思想教育不松懈。 坚持廉洁自律,就必须自觉接受监督。主动接受监督和批评,是增强免疫力,抵御各种诱惑的重要保证。在内应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检查,对干部进行廉政测评,把监督关口前移;在外应积极接受上级单位、纪检、监察等机构的检查监督,主动配合协助他们的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

监督、网络监督的作用,广泛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进一步提高廉政的自觉性。 坚持廉洁自律,必须人人做到三个“不”。即一不接受各方宴请和礼物,二不指定和介绍自己亲友的介入基层征地、拆迁或工程承包等项目,三不向任何单位提出外出考察、安排亲朋好友工作等变相的要求。在各种诱惑面前应增强自我抵抗能力,在容易发生送、请的环节上,要坚决做到“请不到、送不要”。 二、强化有效监督,筑牢拒腐防变的外围防线。 一要发挥街道班子成员间相互监督的作用。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主体更深更广,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街道要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的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通过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会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要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要强化上级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这是一种以权力制约权力,最易接受,最见效果的监督。因此上级组织要加强对下级组织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廉政述职、廉政汇报、廉政谈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下级“一把手”关于廉政建设和思想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检察机关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 检察机关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凸显期。这就要求检察工作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检察工作必须自觉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中,找准服务的切入点。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努力营造优质的区域法治环境,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实力,提升招商引资环境的软实力。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去办企业,不是去实施项目,不是去招商引资,而应该是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来实现。办案是法律监督的主要形式。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检察工作方针和检察院工作思路,按照“多办案、办好案”的要求,切实抓好办案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各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平等、优质、高效的法律保护,创造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环境。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良好发展环境的形成和维系,离不开检察机关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方面要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确立运用检察职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并使这一观念成为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制定和落实服务的措施和办法,保障和维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检察机关要努力在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上提供好服务。 一、服务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检察工作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在继续强调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建设的同时,全面发挥维护国家安全、化解矛盾纠纷、打击预防犯罪、管理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的职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部工作的重要目标,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检察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的阶段性特征,各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刑事发案居高不下。检察机关打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我国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和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体制、机制和制度还不完善,诱发腐败的因素依然存在,智能化、隐蔽化程度和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在提高,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任务十分繁重;三是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矛盾更多地以诉讼形式不断进入司法领域,检察机关加强诉讼监督,保证司法公正性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四是统筹兼顾解决各类社会矛盾,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难度越来越大。 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的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树立主动维护稳定的观念,加强调研分析,结合我市实际,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密切配合,以常态打击与专项斗争相结合,坚决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犯罪,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执行从轻、减轻、不起诉、缓刑、社区矫正等规定,依法制裁民事经济活动中的欺诈行为,促进和睦的社会、社庭与人际关系;认真处理涉法上访问题,切实解决有理的上访问题,

文体产业发展政策法规解读

文体产业发展政策法规解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行业与世界的深入接轨,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产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体育产业事业政策法规的建设。 关键字: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法规 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体育市场的兴起,体育产业事业成为热门话题,关注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及其发展,全面关注我国体育产业事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对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新趋势 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发展的历程,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想指导下,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的方针,不断拓宽体育投资渠道;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1997年党的十四大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去体育运作方式所依附的经济基础正在被逐步削弱。在这个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事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体育运行机制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立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在“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我国体育产业事业步人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体育产业事业从体育部门走向社会,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体育产业事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体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已与国际全面接轨,与世界经济大舞台、体育大舞台融合在一起,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体育产业事业能否进人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实施品牌战略,抓住具有影响力的优势项目,创造优质品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二是将引进资金、引进人才、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0全省国税系统政策法规暨督察内审工作会议讨论材料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2010年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专题报告课题提纲) 2009年国家出台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从内容上看既有国税部门管理的税种也有地税部门管理的税种。本调研主要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及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政策入手,从国税视角审视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结构性减税政策概述 1、结构性减税政策出台背景。包括经济学理论基础、宏观上的经济形势、微观上的税制改革需要等方面。 2、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按照税种简述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 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总体分析 税收效应是指政府税收政策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反应。从近两年实施情况看,结构性减税政策在鼓励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调整结构和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国家减税政策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的。本段为本文之重点,应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本地区宏观经济社会的影响。 1、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收入结构有增有减,税收总

量稳定增长 2、对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1)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2)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税收政策(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征收率从6%和4%统一降为3%,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税收减免)(3)利息所得税减免对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的促进作用等。 3、对拉动内需的激励作用:(1)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政府债券的税收政策(对企业和个人取得的2009年发行的地方债券利息所得比照国债利息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车辆购置税,(3)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 4、对出口的激励作用: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外贸经济的影响分析,包括大(1)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2)积极鼓励离岸服务外包(技术先进型企业)等。 5、优化结构方面:对地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1)自主创新、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所得税优惠政策,(2)成品油消费税制度改革,(3)提高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率等方面。 6、加大涉农投入支持力度的税收政策:包括(1)提高金融企业对涉农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比例;(2)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增值税方面的免税优惠等。 7、对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延长鼓励安置下岗人员的税

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全面总结我省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规范进展科技产业所取得的要紧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进展优势,省政府于12月17日在武汉工程大学隆重召开了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暨规范进展科技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副省长郭生练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结合部门实际作了发言。会议由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国雄主持。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学院三所高校介绍了深化产学研合作、规范进展高校科技产业的经验。武汉工程大学的两家科技企业介绍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壮大特色产业的做法和经验。 会上,郭生练副省长强调,武汉工程大学贯彻落实省政府33号文件,积极改革改制,探究了宝贵经验,值得全省高校认真学习。会议总结了武汉工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规范科技产业进展的差不多经验。一是强化教师主体地位,构建创新创业一条龙服务体系。明确:教师创新创业产生的成就,确实是要让同行同业“艳羡”。以激励、引导、组织为要紧内容构建“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形成“研发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三级进展模式。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学校科技产业持股比例按照“学校减持,课题组增持”的思路,学校的持股比例降低到20%以下,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入〔股权〕比例提高到80%以上。对成果与技术持有人以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作为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的,学校与持有人按1:9持股;畅通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开创“研发攻关—中试—推广应用”的新途径,保证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建立双赢机制,与企业形成全面合作的产学研关系。三是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瞄准政府产业规划和企业技术进展的需求,推动实现优势产业与优势学科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双方优势互补。 他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创新型湖北的紧迫任务,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客观需要。他要求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进展优势,并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面向需求,动员科技力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二是要落实好优惠政策,鼓舞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三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撑体系建设;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进展高校科技产业。他强调,为促进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要采取四方面的措施: 一是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产学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在省科教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统筹协调,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各高校要成立要紧领导牵头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在工作中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保障、有措施、有效果,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二是要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省直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高校产学研合作评价及表彰方法,要把服务和贡献作为评价高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对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在按评审条件进行评审时,重点考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工作的投入。省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支持力度,按鄂发[2017]20号文件的规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青年创业基金”和“初创科技型小企业专项”,分别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和鼓舞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千方百计调整部门支出结构,增加对产学研项目的资助力度。高校要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1/60)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以______为中心。 A.经济建设 B.结构性改革 C.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制度 下一题 (2/60)单项选择题 第2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______。 A.科学发展 B.依法治国 C.党的领导 D.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一题下一题 (3/60)单项选择题 第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______。 A.创新 B.协调 C.开放 D.共享 上一题下一题 (4/60)单项选择题 第4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______。 A.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 B.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D.处理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上一题下一题 (5/60)单项选择题 第5题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______,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A.10% B.20% C.30% D.40% 上一题下一题 (6/60)单项选择题

第6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______。 A.标准化、均等化 B.社会化、规范化 C.科学化、法制化 D.信息化、服务化 上一题下一题 (7/60)单项选择题 第7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______考核。 A.社会保障 B.新增债务率 C.地区生产总值 D.人民健康状况 上一题下一题 (8/60)单项选择题 第8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______为目的,坚持走文明发展的道路。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资源节约 上一题下一题 (9/60)单项选择题 第9题 当经济达到潜在产出水平时,总支出继续扩大,将会由于经济资源已经被充分使用,最终引发______。 A.结构性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需求型通货膨胀 D.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型通货膨胀 上一题下一题 (10/60)单项选择题 第10题 PMI作为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控指标体系之一,其荣枯分水线为______。 A.20 B.30 C.40 D.50 上一题下一题 (11/60)单项选择题 第11题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等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知识经济提出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高校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明确提出了“服务地方做贡献”的新要求,这是在高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扩内需保增长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在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日益紧密。高校服务地方观念不断增强,服务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有了较大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建成一批服务我省特色产业的专业。2000年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19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180亿元,其中横向经费近50%;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9.75万项;鉴定成果3760多项,实现技术转让4800多项,授权专利近5000项。2008年,全省高校拥有省级以下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与企业共建的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392个,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总数达6700项。三是直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各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南京大学连续举办了25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先后专题讨论过“结构调整和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阶段的江苏对策”、“面向21世纪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等不同的主题,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东南大学紧密结合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需要开展高层次应用研究,“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我国副省级城市发展模式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各高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研究,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2008年江苏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21项。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殿堂、创新的基地,是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重要生力军,理应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所作为、作出贡献、体现水平。但总体上看,全省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尚处于起步时期、发展阶段,存在服务层次不高、结合不紧、影响不大等问题。分析原因,既有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阶段的局限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还有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上需要调整完善的内容。高等学校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的观念,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力度,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指标,用科学的理念、鲜明的导向、健全的机制、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服务地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一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创造新的业绩。 第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优化升级与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联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根据需要与行业、企业和第三方部门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建设紧缺人才的需要。三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大跨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等优势,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为推动企业及产业发展服务。以突破制约企业及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企业及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关键或共性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着力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二要为“三农”服务。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结合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重点进行重大品种、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着力培育品牌产品和现代农业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三要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围绕信息、金融、法律、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加强技术攻关、智力服务和人才培训,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四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不断升温,经济学者纷纷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著名学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在4月底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欧盟驻华使团共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2004:政策分析与经济展望”高层报告会中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对于今年中国经济是不是能够实现软着陆,吴教授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国内经济政策:过热症相明显 从短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中国经济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资源短线愈来愈难以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和过大的投资规模。2003年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了过热现象的某些症相。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的GDP增长,虽然在第二季度受到了SARS的影响,但是全年仍然增长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广义货币增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界就发生了一场争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势判断和相应的政策建

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但不需要踩动刹车和采取任何紧缩性的宏观(总量)经济政策措施,相反应该用更充分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更高的增长。 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货币过量供应,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数并不主张采取非常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是主张用一种谨慎的政策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逐渐地放慢,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保证经济逐步降温,实现所谓软着陆。 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没有全面过热,只是在某些部门或某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业、冶金、建筑等出现了局部过热,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量调控,而是运用加强项目审批制度等行政干预措施,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 去年第一季度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但那时第一种意见占有绝对优势;到了第三季度,提出第二种意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多起来了,但是直到年底,多数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种情况到今年第一季度才发生了变化。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把去年的GDP增长数字由%修改为%。第一季

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阶段总结

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阶段总结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阶段性评估总结 2013年4月份,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对学院各系部2012年下半年及2013年第一季度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一次阶段性评估、督查。本次评估主要针对学院各系部17个重点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落实推进情况,主要内容涉及各系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团队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和服务实效、服务创收等十一项一级指标和相关17项二级评估要素。现将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一、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情况 1、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各系部领导师生高度重视,充分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各系部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的理念已经牢固树立起来。各系部都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找准服务地方经济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工作思路,制定有目标明确的工作规划和具有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各系都能自觉坚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宗旨, 结合专业优势及企业需求,不断加

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措施得力、推进扎实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各系部与学院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领导组织自觉对接,成立了相应的由系部一把手亲自主抓的领导组织和管理机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各系部在扎实推进深度校企融合的过程中,普遍重视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专人联络,定期沟通,信息互联互通,简历有日常性的联络制度和具有各自特色的合作规则。对于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各系部普遍采取较为科学严格的项目管理,对项目的论证、立项、决策、规划、执行、变化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分工合作、目标清晰地工作推进台账展,保证了各项工作措施得力,进度扎实,取得实效。 二、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各系部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牢牢把握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作为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在校企合作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各系领导师生能够自觉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走上了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重庆市科协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05月26日 中国科协七大以来,重庆市科协系统按照七大确定的科协工作目标,紧密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争创西部一流、形成自身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五年工作奋斗目标,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围绕重庆市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重庆市各级科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重庆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大力开展决策咨询。按照“搭建平台、沟通渠道、提供服务”的宗旨,创办了《科技工作者建议》,以一题一文、一事一报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中,《关于在重庆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的建议》、《建立汽车电子产业联盟的建议》、《关于重庆市柑桔溃疡病疫情防控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等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有的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决策中。市高教老协专家完成的《关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部分老专家提出的《关于修建“重庆工业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了市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并得以落实。与此同时,市科协还先后组织专家赴万州和黔江等地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和农业生产技术问题。 深入实施惠民工程。“七大”以来,重庆市科协、市财政局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全市有4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个少数民族工作队和35个农村科普带头人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表彰, 获得奖补资金1785万元。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在渝北、万州等22个区县建立华硕科普图书室30个。在江津、永川等建立网络书屋44个。 广泛开展“讲、比”活动。各地科协积极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组织市内外一批院士及其团队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讲座、培训等活动。五年来,全市共成立企事业科协186个,其中企业科协141个,高校科协14个,尤其是新成立的8个非公企业科协工作联络站联系全市非公企业上万家。重庆仁爱妇科连锁机构科协组织的“女性健康知识讲座”科普活动从2007年至今共计讲座2586场,听课人数达153200人次。2006年,重庆市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工商联科协,对于进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0月,重庆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重庆前沿生物有限公司成立,市政府给予资金补助100万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马树杉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常州工学院自创办以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地方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使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几年接近100%,受到社会欢迎 一、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首先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对地方高校如何定位?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等角度提出。因此,通常有人把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说成是为了避免与国内重点老高校的竞争而走差别化竞争道路的结果。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偏颇。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许多重点老高校没有经历的或是正想发展的一类教育。与传统的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做前人未做好的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有了这样的认识,底气足,方向明,才能真正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做较大的改革和创新,走出新路。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够明确,突出应用的特色不足,按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占的比重过大.与经济、产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工程训练太少,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毕业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从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特别要具体分析大学生进校以后是如何接受教育、受到影响、成长成才的。事实上,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大学生实际接受的培养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我们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很少认真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学生从选校到毕业的培养过程。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事实上,很少有人针对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来整体设计,协调培养过程.关注培养结果,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有很多子体系,但缺少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整合的、优化的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新的质量观要涉及到如何看待、评价学生的问题,涉及到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问题,涉及到教师与学校、系的关系,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对上述有关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图书资料和信息提供工作、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共青团工作、两课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工作、教师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工作等等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由人才培养委员会组织专家教授、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统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协调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 学校还打破了专业教研室不管学生的传统习惯,加强了专业教研室建设.明确专业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二级学院(系)要对所属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对全体学生负责,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负责的人才培养责任制。学校还建立了由专业教研室向本专业学生班级派出导师,对学生的生涯设计、成才规划、选课、生活进行引导和指导的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制改变了过去专业教师不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的观念,改变了对学生的培养以管为主的做法,注重以引导、启发和以身作则,以榜样和权威的力量去带动和说服、激励和帮助学生的做法o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为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当具备宽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