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一、新中轴线规划介绍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开展早、起点高、规划体现了战略性、国际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新城地区的规划设计。近期,为配合亚运会举办和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09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新城市轴线北段和南段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在广州市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1984年广州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历今26年。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

为深化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把广州新中轴线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广州市政府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设计,具体实践“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核心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优化城市轴线的开放空间,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北连新城市北中轴珠江新城CBD地区,南跨洛西岛隔珠江与番禺新市镇相望,东至广州“南肺”万亩果园和国际会展中心区琶洲地区,西接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白鹅潭地区。作为连接广州东西南北的纽带,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是广州市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产业调整、大力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12公里长的新城市中轴线,将成为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性地区,体现广州21世纪城市风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标志性地区,按照国际眼光规划、建设、管理的高水平城市轴线地区。

(二)规划的设计范围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总长约12公里,包括了广州火车站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行政中心和海珠湖等多个重要节点。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将新城市中轴线分为南北两段,具体范围为: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电视塔广场,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

新中轴北部规划为珠江新城新区。珠江新城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边,东起华南快速干线,西至广州大道。占地6.12平方公里,其中以冼村路为界,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商务区。规划居住人口30万,就业人口18万。珠江新城规划建有核心商务区,即所谓的CBD。核心区东起冼村路,西至华夏路,北至黄埔大道,南临珠江边。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有39幢建筑,以高档商业、酒店、商务为主。总建筑面积达460万平方米,规划人流量81万人次/日。

2.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整体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珠江前航道和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西起广州大道,东至海珠岛东岸,包括万亩果园地区,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

(三)本次规划主要内容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集中体现了以下特点:延续“山城水”的自然空间格局;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服务功能;突显城市中轴线岭南文化特色;强化步行可达性与延续性。中轴线南北两段的规划内容具体如下:

1.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城市设计提出了打造“亚运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总体目标与功能定位,着重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遵循了本地区“山城水”的自然空间格局,充分突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延续性,体现绿色生态的规划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次城市设计有效整合了基本建成的城市地区已有中轴线地区规划成果和节点改造方案,重点在于完善中轴线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形象。城市设计深入考虑了综合交通体系,特别是慢行交通系统,提倡人性化的步行交通空间,统筹考虑地上、地下空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步行交通体系。城市设计提出的方案更强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积极推动了新城市中轴线的建设。

目前中轴线上各个功能区被繁忙的城市主干道相互分割,难以形成整体的城市空间意向。在城市设计中体现人性化的步行空间,通过设置步行桥、步行广场、

步行街等多种方式建立各个功能区块的步行联系,将中轴线整合成统一的整体。所有城市公共空间均向居民和游客提供步行、交流、游玩和观光的机会,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通过地铁、集运系统、地面公共交通和步行道系统连接各功能组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宜居新区。

2.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提出了“岭南印象,花城绿轴”的规划理念和“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的定位,规划了旅游观光区、行政办公区、生态休闲区、滨水居住区、科技创意区等五大功能分区,提出了“海珠塔、岭南第一门、海心沙五羊雕塑”三个重要景观节点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和彰显岭南特色的规划理念,既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对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作为城市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发展行政办公等高端要素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职能定位,又体现了多中心、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核心地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打造“中央绿轴”,并在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下,考虑地区功能发展和体现城市特色需要、营造疏密有致、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规划结合功能定位与用地布局,采用TOD(交通导向)、EOD(生态导向)、SOD(公共服务导向)三种模式,比较好地平衡了开发效益和环境品质的关系。在轨道交通站点地区采用集中高强度开发,并规划好公建配套等服务设施。该密的密,该疏的疏,通过严格划定绿地等开敞空间范围、提高建筑退让道路距离标准,既留出了中央绿轴的开敞空间、扩大了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又通过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提升了土地开发的价值。

二、新中轴线建设情况

新中轴建设有3个重要节点。一是核心区商务区,二是海心沙,三是新电视塔。

核心区商务区规划39幢建筑中,有7幢已建成,29幢在建,3幢正在筹备开工。已建成的7幢中,分别有少年宫、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西塔等。东塔正在建设中,业主为香港新世界集团。

核心区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地下空间与交通组织系统的完美结合。核心区地下空间分三层。负三层是地下集运系统,负二层是停车场,设有停车位2300个,负一层是公交车和车行隧道以及商业设施。核心区地下空间设有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由中信广场往南至新电视塔,全长3.9公里,设有9个站,其中,核心区内有5个站。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在核心区内又和地铁三号线、五号线贯通。北自白

云机场,东至黄埔,西至佛山,南至南沙。旅客均可搭乘地铁和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到达珠江新城核心区和新电视塔。负二层停车场为核心区的社会车辆提供泊位。负一层的车行通道和39幢建筑物的地下车辆连接起来。地面的车辆通过负一层的车行通道即可到达预定建筑。地面的交通通过四纵四横的道路形成网状循环,从而保证了核心区与外面车辆的互通。

核心区建设的第二个特点是:人车分流。核心区地下空间有独立的人行系统,地面广场也有多个出入口及道路与周边建筑相连。此外,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还建有二层连廊,行人可以通过地下、地面、空中立体的行人通道到达目标地点,十分便捷。

核心区建设的第三个特点是地面建有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公园。整个地面绿化已超过40万平方米。从北往南分别是:市民广场、中央广场、双塔广场、文化艺术广场、庆典广场,给市民和游客提供充足的休闲观光空间。

核心区建设的第四个特点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体现低碳、环保观念。核心区建有集中供冷系统、真空垃圾收集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光亮工程则采用LED。

三、海心沙岛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海心沙岛面积约17万平方米,原被定位为广州市民的“庆典广场”、广州市未来城市庆典的活动中心。该项目2008年底开始建设,2009年4月17日,海心沙岛被确定作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场地。

(二)基本考虑

选择海心沙作为亚运会开闭幕式场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地处新中轴与珠江的交汇点,可以彰显广州因水而兴、据水而美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二是紧靠珠江新城核心区,有利于展示广州城市发展的新形象;三是其状如船,寓意着和谐亚洲、激情盛会、一帆风顺之意。

(三)基本功能

海心沙功能结构分三部分:西面为看台,共有25000个座位;中部为表演区,由舞台、风帆和喷泉组成;东面为保障区。岛上设有2处码头,一是运动员码头,一是安保码头,并建有5座桥及一个隧道,满足交通组织要求。

(四)目前建设进展情况

目前,海心沙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绿化已完成50%,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已完成85%,舞美工程完成65%,装修完成65%,各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计划8月完工。

(五)赛后利用

亚运结束后,海心沙将打造成亚运主题公园。其中看台、舞台、喷泉、地下空间和东部区域将适度商业开发。届时海心沙将成为大型的、可以与博物馆、歌剧院互动的岭南特色的文化活动中心,将成为凸显广州历史文化、岭南风情的旅游线路。有利于优化新中轴线景观和CBD整体环境,更有利于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收稿日期:2001-06-18;修订日期:2001-10-24 作者简介:杨宏烈(1946-),男,湖北汉川人,教授,从事城市文化资源与“城中村”改造研究。①广州古城区习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 ②有段时期,广州片面集中在旧城区大拆大建,且不尊重历史街区的特性。③见广州日报2001-02-16有关报道。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杨宏烈1,陈思访2 (11广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1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摘 要:广州名城固有传统中轴线集直轴、曲轴、实轴、虚轴、路轴、绿轴、山水轴、文脉轴、网络坐标轴于一身,在城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不可他移。深刻认识其空间环境艺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探讨其复兴、整治、拓展的规划手法,营造一个山水生态型的城市主题文化旅游集锦带,对切实保护名城、积极建设新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功能价值;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 U984111+4;X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2)01-0028-06 正当广州市民热切关注古城区①旅游景观建设 之时,市政府文件确定将“传统中轴线”列于广州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充分肯定了“传统中轴线”不可由其他道路替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淀警示我们:必须马上抓紧进行着手恨晚的、抢救性的、全方位保护性整治拓展规划,使之成为集瞻仰幽思、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交往、文艺表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中心城区绿色文化风光带。这对有效地保护名城,合理地发展新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广州有条传统中轴线? 广州古城有条传统中轴线?乍听此言,无怪普通市民,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会觉得大惑不然。在 路网曲折复杂,仿佛“全城是个大工地”② ,给人总 体意象乃“最说不清”③ 的城市里,哪儿还存在一条中轴线吗?然而的确是有的!就在古城区。只是在一个较长的政策时期内不被重视而已。 广州古城处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的地理位置。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将山川形胜、宫室城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城市风景画(图1)。 广州至少有2300年的建城史。从传说中的“古之楚亭”、“南武城”,到有史可考的秦代“任嚣城”、 图1 广州古城风水轴 Fig 11 Fengshiu axis of fam ous G uangzh ou C ity 第22卷 第1期2002年3月 热 带 地 理TROPIC A L G E OG RAPHY V ol 122,N o 11 M ar 1,2002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作者:丁丁哥2012/06/01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示意图 图中:1、蓝色为中轴线和由此发育的道路;2、浅蓝绿色为其它相涉的道路;3、有些较小和不太相干的街巷没有标上。 广州市的城市历史,其实是远超过“西安”、“北京”、“南京”等最著名的都城,因为这些最著名的都城多是“秦”之后的城市,而按照现在的认识,广州是50万秦军南下之后就开始形成的城市,后来成为南越国的国都,这可能比秦定都西安还早些,西安最早作为镐京的历

史当然不能比,但镐京其实是在西安市长安区的西北角,不像广州一直在城市中心,而过去我们以为广州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是在北京路,但如果仔细研究广州市的地图,广州城市中轴线应该还是如示意图所示。 广州的城市历史之所以可能超越到秦军之前,是因为秦军到达岭南时是有“古安阳国”的人在抵抗的,这个“古安阳国”可能就在广州存在过,现在,这一段历史慢慢开始显露,而“古安阳国”应该是商的后裔的国家,商的后裔当然也是来自中原,所以,这是广州因文明而起步的真正起点,这一段历史可能就埋在这张示意图的地下。 意识到广州可能还有秦军到达以前的历史,完全是出于偶然,最开始是因为发现越南在汉朝初期的“交趾”,可能就是现在潮汕人的“胶计人”的“胶计”,然后是发现汉朝初期越南姐妹女英雄的征则姑娘,可能就是潮汕话的“征壹姑娘”,这是有一幅古话证明的,后来还有“安南”可能是“俺人”等,这些证据都说明,越南当时的人类应该是讲跟现在潮汕话一样的语言,而根据历史来推测,现在的潮汕人是中原商民系的一支,而当时的越南人应该是商民系南下的另一支。 在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偶然间我看到广州萝岗区有一个暹岗村,据说这个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走去看看,结果发现该村的其实是一座古城,其四个城门分别是“南胜里”、“东荣里”、“反修巷”和“拱北”,“反修巷”是新立的名字,其它则是刻在石匾上的,“萝岗”和“暹岗”使我想到暹罗,泰国的古称是“暹罗”,泰国以东柬埔寨的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一、新中轴线规划介绍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开展早、起点高、规划体现了战略性、国际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新城地区的规划设计。近期,为配合亚运会举办和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09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新城市轴线北段和南段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在广州市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1984年广州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历今26年。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 为深化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把广州新中轴线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广州市政府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设计,具体实践“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核心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优化城市轴线的开

放空间,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北连新城市北中轴珠江新城CBD地区,南跨洛西岛隔珠江与番禺新市镇相望,东至广州“南肺”万亩果园和国际会展中心区琶洲地区,西接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白鹅潭地区。作为连接广州东西南北的纽带,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是广州市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产业调整、大力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12公里长的新城市中轴线,将成为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性地区,体现广州21世纪城市风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标志性地区,按照国际眼光规划、建设、管理的高水平城市轴线地区。 (二)规划的设计范围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总长约12公里,包括了广州火车站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行政中心和海珠湖等多个重要节点。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将新城市中轴线分为南北两段,具体范围为: 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电视塔广场,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 新中轴北部规划为珠江新城新区。珠江新城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边,东起华南快速干线,西至广州大道。占地6.12平方公里,其中以冼村路为界,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商务区。规划居住人口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地区规划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地區規劃 在廣州市兩千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舊兩條城市軸線。傳統城市中軸線是舊城區的中心。新城市中軸線北起燕嶺公園,貫穿火車東站、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新電視塔,南至珠江後航道的海心沙島,總長約12公里,成為承載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戰略性地區,和體現廣州21世紀城市風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標誌性地區。 廣州市傳統城市中軸線與新城市中軸線對比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規劃集中體現了以下特點: 1.延續“山城水”的自然空間格局 新城市中軸線北段城市設計提出了打造“亞運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的總體目標與功能定位,著重強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遵循了本地區“山城水”的自然空間格局,充分突出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與延續性,體現綠色生態的規劃理念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本次城市設計有效整合了基本建成的城市地區已有中軸線地區規劃成果和節點改造方案,重點在於完善中軸線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形象。

廣州市新城市中軸線北段地區 2.突顯城市中軸線嶺南文化特色 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提出了“嶺南印象,花城綠軸”的規劃理念和“具有嶺南特色的行政中心”的定位,規劃了旅遊觀光區、行政辦公區、生態休閒區、濱水居住區、科技創意區等五大功能分區,提出了“海珠塔、嶺南第一門、海心沙五羊雕塑”三個重要景觀節點設計,充分體現了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和彰顯嶺南特色的規劃理念,既符合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對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作為城市主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發展行政辦公等高端要素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職能定位,又體現了多中心、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 3.提升區域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服務功能 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在比較分析 國內外城市核心地區建設經驗的基礎 上,提出打造“中央綠軸”,並在堅持 生態優先原則下,考慮地區功能發展和 體現城市特色需要、營造疏密有致、宜 居宜業的城市環境。規劃結合功能定位 與用地佈局,採用TOD(交通導向)、EOD (生態導向)、SOD(公共服務導向)三 珠江新城核心商務區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定稿版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 景 (1) 1.2调研范 围 (1) 1.3调研方 法 (1) 1. 4 CBD专题研 究 (2) 1.4.1 CBD概念理 解 (2) 1.4.2 CBD类 型 (2) 1.4.3 CBD结构布 局 (2) 第二章调研内容 (3) 2.1用地性 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 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 讨 (4) 2.1.3现状用地构 成 (5) 2.1.4分 析.......................................................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 局 (6) 2.2.2天际轮 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 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 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 析 (11) 2.3.4综合评 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 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 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 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 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 型 (15) 2.5.3公共空间尺 度 (16) 2.5.4行为活 动 (16) 2.5.5地下公共空 间 (18) 2.5.6小 结 (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 2.6.1景观分 析 (19) 2.6.2视线分 析 (20) 2.6.3绿化植 被 (21) 2.7公共服务设 施 (22) 第三章综合评价....................... ........................... (23) 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

广州新“绿轴”城市设计竞赛三方案公示

沿珠江后航道建设一条城市滨江绿化休闲带,为依珠江而生的广州提供展示碧水穿城、城水交融特色的理想场所,也为城市居民在拥挤的市中心开辟一片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和休闲乐土。方案一提出,在海心沙设置主题游览设施和娱乐设施,将其打造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滨江娱乐中心。 后航道下游建水上休闲区 方案一名为“凤鸣羊城,乐动珠江”,所以也颇为重视珠江滨水休闲带的打造。除了提出弱化海心沙的水上客运交通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滨江娱乐中心外,该方案还提出,在后航道上游建设小型博览和文化设施,形成文化创意展示区,并后航道下游设置游艇码头等以水为主题的休闲、运动设施,形成水上休闲区。这使得珠江沿线将成为凝聚市民生活、展现广州城市风情的城市“会客厅”,中轴线南北两段将从不同角度诠释广州的城市形象。 珠江前后航道设四类广场 方案一还提出,在海心沙周边设置标志性建筑,与北端电视塔遥相呼应,沿江高层建筑从一线区域向腹地方向适当后退,形成沿江绿地——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层次,避免对江景的视觉压迫。这一做法将使珠江不会被密密麻麻的高层建筑所阻挡,而是在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里穿行而过,站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看到珠江美景。 东风生态公园周边则采用低密度、小体量建筑布局,保持东西向城市生态廊道的整体通畅。另外,以生态公园、珠江前后航道为规划区开敞空间的核心,根据不同核心功能区的使用需求分别设置旅游观光主题广场、商业中心广场、市民广场和娱乐广场,为公共活动和人流集散提供空间。 方案一 凤鸣羊城乐动珠江 ●规划主题 沿城市中轴线南段设置一条富有动感的曲线活力带,既隐喻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文脉,又似展翅飞翔的凤凰和演奏华美乐章的音符,烘托出"凤鸣羊城,乐动珠江"设计主题。 ●功能定位 与发展目标以世界城市为目标,打造区域公共服务中心 依托交通设施,实现海珠区的均衡发展 弥补广州滨水功能的缺失,形成城区滨江休闲带 鼓励“开车换地铁”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 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历五主,共67年(917-971年),后被宋所灭。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 3)宋代时期 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宋代时期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复,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西城规模最大,方圆13里,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 4)明清时期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为扩展城区,“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一定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渐,外贸中心地位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6月8日下午,万庆良市长主持召开市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以下简称“中轴线南段地区”)北接珠江新城、南望番禺洛溪岛,是广州市实现“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为把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轴线和滨水地区,优化提升广州中心区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要选择中轴线南段地区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一是落实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的要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将建设成 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休闲的旅游好去处,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使新城市中轴线成为引领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线。 二是落实市政府五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广州新时期“加强中心城区职能的优化、集聚与提升,从区域、市域向中心城区的重点功能区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管理中心、消费中心和文化创新中心”的重点发展战略,并决定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地区、白鹅潭地区、中轴线南段地区等集聚高端职能的五大功能区。 三是落实建设“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的要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是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实现城市核心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一般性功能有机疏解,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和具体实践。 通过率先建设五大功能区,进一步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高空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广州“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的示范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保护历史传统文脉。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凸显现代特色风貌。以珠江文化生态带、传统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打造传统与现代呼应的城市名片。统筹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多元、包容、创新精神的文化创意之都。 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化公共中心体系。全面提升“花城”、“绿城”、“水城”魅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从粗放到集约,强化组团发展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各组团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促进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协调互动,完善城市功能组团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职住相对平衡,强化紧凑集约发展,构建舒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型空间结构。 重点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分流外来人口,提升人口素质。优化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的相对平衡,保障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 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 一、一个都会区 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布局区域及城市高端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都会区用地效益和环境品质。 二、两个新城区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22T17:21:54.5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作者:谢加红 [导读] 摘要: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公共空间的重要联系纽带。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市 510230 摘要: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公共空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城市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被广泛运用,本文从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和尺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轴线长度、空间序列、尺度比例、开发时序等角度进行分析,为规划城市中轴线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空间形态;尺度研究 1 城市中轴线地区定义 《中国建筑史》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构性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中的骨架,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被广泛运用,如巴黎城市轴线、北京城市轴线等。城市中轴线的空间组织形式,可以使得城市具有非常强烈的秩序感、认知度和标志性,对于聚集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城市中轴线地区是指与城市中轴线两侧紧密联系的周边地区,以中轴线两侧500-1000米不等的重要联系区域组成。城市中轴线地区是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往往串联城市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重要公共空间,也往往成为城市拓展、新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投资平台。 2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组织特征 2.1轴线长度 根据对国内外城市中轴线案例的分析看,城市中轴线长度呈现出长短各异的情况,没有统一的标准。城市中轴线长度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历史悠久的超大型城市的城市中轴线长度会较长,如北京、柏林等。这种历史悠久的超大型城市往往是在原有城市中轴线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城市中轴线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延长。在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新城区或城市新区的建设往往也会规划建设较长的城市(城区)中轴线,特别是北方城市,如西咸新区城市中轴线规划长度达20公里。 表1:轴线长度统计表 2.2空间组织模式 城市中轴线是展示城市发展脉络的意向缩影的集中承载地,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进行生长和功能更新,整体空间组织形式与城市格局紧密关联。轴线空间组织模式主要有节点放射式、通廊开敞式、鱼骨串珠式和带型并联式等四种模式。 节点放射式是以城市空间节点突出,体量大于周边并形成广场,多以空间围合形式出现。空间组合方面,通过低于节点标志的建筑进行界定,围合性强,并且有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使用于旧城更新、新城建设中,典型代表有巴黎拉德芳斯新城。 通廊开敞式是以轴线两端节点突出,中间的城市节点收窄进行组合。空间组合方面,通过绿地景观、道路的塑造界定线型的轴向空间,空间的围合度较低,并无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用于新城建设中,如华盛顿。 鱼骨串珠式是以多节点沿主轴串联、次轴连接的方式,根据功能需求进行空间组织,组织形式较为多样和丰富。空间组织方面,主要通过沿街建筑界定中轴空间,但建筑形式多样,空间围合度一般,且有明显分段感。该中轴组织模式常使用于方格网型城市,如北京、西安。 带型并联式以开敞空间在外,与中轴闭合的线型空间形成对比。空间组织方面,通过高层簇群塑造闭合空间,中轴空间围合度较高,无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用于带型城市的中轴塑造中,如迪拜。 图1:中轴线空间组织模式对比图 2.3节点布局特征 城市中轴线空间组织中,节点布局对城市中轴线空间统领作用非常明显。根据对国内外城市中轴线节点空间布局的研究发现,巴黎城市轴线的节点布局间距较密,1-1.5公里/个,华盛顿1-2公里/个,北京2公里/个,西安为3公里/个,城市中轴线的节点布局大体间距为1-2公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景 (1) 1.2调研围 (1) 1.3调研方法 (1) 1. 4 CBD专题研究 (2) 1.4.1 CBD概念理解 (2) 1.4.2 CBD类型 (2) 1.4.3 CBD结构布局 (2) 第二章调研容 (3) 2.1用地性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4) 2.1.3现状用地构成 (5) 2.1.4分析 (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局 (6) 2.2.2天际轮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析 (11) 2.3.4综合评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型 (15) 2.5.3公共空间尺度 (16) 2.5.4行为活动 (16) 2.5.5地下公共空间 (18) 2.5.6小结 (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 2.6.1景观分析 (19) 2.6.2视线分析 (20) 2.6.3绿化植被 (21) 2.7公共服务设施 (22) 第三章综合评价 (23) 附件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作为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 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明确了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全长12公里的城市新中轴围。新中轴线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5.88平方公里。 珠江新城区段位于城市新中轴线的核心区段,是城市主要景观轴线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地处繁荣的天商务区的南面,连接西边毗邻的传统商务区域越秀区和待发展的东部区域,贯通隔江相对的南部组团,位于未来三大城市组团交汇的城市地理中心,区位得天独厚;在功能上,珠江新城承载了金融办公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三大城市功能;而“GCBD21 确立了珠江新城作为中央商务区的最新定位,是天河CBD硬核的主要组成部分。珠江新城的区位优势城市景观优势,保证了其作为市新城市中心与地区级CBD建设能够恰当地结合起来。 1.2调研围 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48平方千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592万平方米,整体开发容积率为2.46。城市主次干道将珠江新城划分为14个街区,本次新中轴线调研我们主要选取了位于中轴线区域的B、F、J三个区,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东西以冼村路、华夏路,为界,面积约103.3公顷。 1.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和两种调研方法。 1. 4 CBD专题研究 东 站 广 场 段 体 育 中 心 段 天 河 城 段 珠 江 新 城 段 海 心 沙 电 视 塔 南 段图1-1,新城市中轴线平面图

城市中轴线调研报告

从新旧城市中轴线看广州的发展 --广州市城市中轴线认知考察思考 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和平时生活的原因,我们小组的成员有不少的机会接触到广州城市中轴线,但对中轴线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周边的某些地标建筑,景观,没有过多的思考和了解。所以我们小组决定选择城市中轴线的主题进行调研,并于11月17日在广州新中轴线进行实地考察,参考搜集到的资料,最后得出我们的调研成果。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概况和历史背景 城市中轴线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被视为城市脊梁。它是城市历史最深厚的积淀,赋予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它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支撑。城市中轴线的规划是一项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诸多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并影响到城市总体轮廓及系统环境的框架关系。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自建城以来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发展的两千多年来,城市中心发展稳定,一直没有移动过,在城市这是较为独特的。城市中轴线是历代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的产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城市文化标志,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变迁,乃至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品味。广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至今形成了传统中轴线和新中轴线两条城市中轴线,承载着不同的城市发展故事,也承担着不同的城市功能。 传统中轴线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有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大楼、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公园、广州城市原点标志、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桥等。传统中轴线的萌生可追溯到秦代番禺城建立之初(今越秀区),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旧城区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其周边地区存留着广州最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早期的历史文化陈迹,是广州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传统中轴线上的节点大多具有深刻的政治及历史意味,是广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该轴线通过白云山脉、纪念性建筑与珠江水域的串联,建立了“山、城、水”一体的传统城市结构基本构架,形成张弛有序的空间结构,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园林绿化建设以及旧城改建纳为同一体系,体现了广州“历史、风景、街市、生活”的城市设计理念。广州传统城市轴线的形成与发展,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资料讲解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 城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 景 (1) 1.2调研范 围 (1) 1.3调研方 法 (1) 1. 4 CBD专题研 究 (2) 1.4.1 CBD概念理 解 (2) 1.4.2 CBD类 型 (2) 1.4.3 CBD结构布 局 (2) 第二章调研内容 (3) 2.1用地性 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 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 讨 (4) 2.1.3现状用地构 成 (5) 2.1.4分 析.......................................................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 局 (6) 2.2.2天际轮 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 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 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 析 (11) 2.3.4综合评 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 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 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 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 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 型..........................................15 2.5.3公共空间尺 度..........................................16 2.5.4 行为活 动..................................................16 2.5.5地下公共空 间..........................................18 2.5.6小 结……..................................................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19 2.6.1景观分 析 (19) 2.6.2视线分 析..................................................20 2.6.3绿化植 被..................................................21 2.7公共服务设 施 (22) 第三章 综合评价....................... (23) 附件 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 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

浅析珠江新城规划设计

学院:广州工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李智滔:201523410327 陈智瀚:201523410308 张嘉锵:201523410348

1、珠江新城的简介 (3) 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 (3) 3、CBD的特点 (3) 4、珠江新城CBD 的现状与规划的主要问题 (3) 4.1建筑密度太大 (4) 4.2 配套设施 (4) 5、珠江新城补救措施 (4) 5.1建筑密度 (4) 5.2交通 (5) 5.3配套设施 (5) 6、结语 (5)

1、珠江新城的简介 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496万平方米。珠江新城规划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将容纳20万居住人口。珠江新城中心区域包括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和电视塔在内的七大标志性建筑和37栋商业大厦。形成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规划定位为21世纪广州中央商务区(CBD)核心。 2、回顾珠江新城的历史 早在1993年广州市政府就作出决策,将广州新城市中心定在珠江新城,并打算用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商务中心。按照1993年出台的《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规划》,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4平方公里。2000年,广州市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使得珠江新城的重新定位迫在眉睫。于是,《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应运而生。这个对“93版”规划进行修正的新规划在2003年由广州市政府颁布。至此,广州CBD正式写入政府文件。 3、CBD的特点 C B D 作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逐渐显现出其应有的特征和功能。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代城市C B D 具有如下特征:( 1 )拥有高赢利水平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并逐渐替代位于中心区的工业制造业。( 2 )拥有商务空间的最高聚集度。C B D 内商务办公建筑空间集约化,是城市内建筑空间、交通和就业岗位密度的峰值地区。(3 )具有最高的交通可达性。C B D 占据了块速道路网、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等交通报务最佳区域。( 4 )拥有最高的地价。峰值地价点往往是C B D 的核心区。(5 )与城市的地理中心有关联,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技术设施和城市景观;对区域经济活动起控制作用。 4、珠江新城CBD 的现状与规划的主要问题 广州塔与珠江新城隔河相望,华南地区最高的商业大厦西塔,建筑大师Zah a Hadi所设计的广州歌剧院等7大标志性建筑物,广州的“城市客厅”非珠江新城莫属。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广州建城至今已经两千多年,自古至今,中心从未移动过。如此神奇之城市,全世界只有三座,就是:罗马、亚历山大和广州!我们为何拥有这般“奇迹”?原因是:广州拥有一条”神秘风水中轴“!(今越秀山直至珠江)让广州在各朝代不断发展之时,都遵循着自然之道,以此线为中心,向两边扩张。它从来存在,却幽隐无闻。大家看完这篇微文,将可以知晓广州传统中轴线前世今生的魅力,也能感知这条中轴上深厚的文化沉淀。作为广州人的你,不能不知道! 清代广州手绘地图可见“山环水抱”格局 古老的广州是一座山水之城,水绕山环孕育而来。古时,珠江还没形成,广州这一带是南海的北岸。北岸有一片平原地,平原地的最北有丘陵,就是今日的越秀山了。越秀山下平原,平原有两脉,一脉是坡山半岛(今惠福路五仙观后还能找到坡山古渡遗迹),另一脉是番禺半岛(番山与禺山,文德路一带)。两个半岛之间有个海湾,后来海湾渐干成洼地,两个半岛连成一片,北面的余波成为菊湖(今纪念堂位置),南面成为西湖(今西湖路)。两个半岛与海湾隐藏在广州城中 五仙观后“坡山古渡口”遗址 可见当年这里是水边之高地番山亭番禺半岛的见证上图可

以看到,两个半岛中间曾经的海湾,贯穿南北,便是城市中轴的位置,也是广州城真正的天然“风水线”,可谓:“羊城因‘洋’而城!” 秦代任嚣城建成以来,广州不断扩城,北宋时期已经把城墙建到今人民路位置,但外城分别套着三座小城。明代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拆“宋三城”,并在越秀山加筑新城墙,并兴建镇海楼。此刻,这条隐藏的广州风水中轴,露出锋芒。到了清代基本定调,广州府的南海县与番禺县基本以“中轴”为分界。 清代广州府城图民国初年,广州拆城墙建马路,城市向两翼扩张,中轴上也大造文章。坊间传闻有“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迷信风水,在中轴的这个位置大力“经营”,巩固他的地位,兴建各类重要建筑,特别是他的权力机关:广州市府合署楼。民国时期地图 到了民国时期,从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楼、中央公园、维新路、海珠桥……各重要建筑的兴建。可以说。民国时期让这条大隐于城的中轴线现形。 在广州的中轴上,从古到今都有过许多重要的建筑,传闻记载的越王台、越冈院,元代广东肃政廉访使署、明代为都指挥司署,清代平南王府,到晚晴民国有影像技术记录的广东巡抚部院、观音阁、镇海楼、纪念碑、纪念堂、百步梯、第一公园、公安局。这条中轴线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更是数

广州市天河区区属用地重点产业布局规划说明-上

1概述 1.1规划背景 1.1.1广州确立城市建设新战略 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后,广州的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广州21世纪发展目标是“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并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确定了向东、向南为广州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纲要》确定的新的发展战略对天河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天河区位于广州东进轴与南拓轴的空间交汇点,是广州的新城市中心区,未来必将成为广州发展的重点地区。另一方面,从广州市域看,东部产业轴中新兴的增城产业组团发展日益迅速,与此同时南部南沙产业组团的发展势头迅猛,将对天河区的发展形成一定竞争。 1.1.2天河发展需要新突破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天河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城市功能不相协调等问题。随着广州市城市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天河区的区位特征也将有所改变,从城市新区逐步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区域。与此相适应,天河区的城市功能、开发模式也有必要进行调整。根据《纲要》对都会区及其东翼地区的规划,天河区的发展思路可表述为以下几点:(1)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行政功能东移;(2)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中心,广州21世纪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之一;(3)置换员村地区工业用地,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带动东圃居住组团的建设,为东部产业区及旧城区人口疏解提供充足的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世界大观一带及以北的山林地区是中部生态廊道的组成部分之一,将成为旧城和新城发展区之间南北向的生态隔离廊道。这些是天河区在未来广州大都市中的作用和职能,因此天河区在建区20年后,首次面临着对现有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功能的反思和回顾。 1.1.3 大型项目带来发展机遇 天河区范围内近期已经和即将建设多项大型项目和公共设施。如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科学城、珠江新城以及即将建设的广州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奥林匹克体 育中心作为九运会主会场,大大提升了本地区的知名度、基础设施条件及环境质量,“九运会主会 场”效应还将继续扩散。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将能带动整个天河区乃至广州东部地区的发展。这些大型项目将对天河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 1.1.4 广州举办亚运会带来发展机遇 广州市申亚的成功,将对广州的城市形象、国际地位、城市建设、投资增长和国际认同等方面带来空前的提升和飞跃。而亚运会中心赛区、亚运村以及其他一些比赛场馆可能将选择在天河区,因此天河区将是广州举办亚运会最大和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举办亚运会将进一步促进天河区改善交通、市政配套设施,提升综合环境素质和文化功能,从而有利于提高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物业价值,实现持续的繁荣发展。 华南快速干线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天河体育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