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
世界上古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前时代(6课时)

概述

一、史前时代的特征

1、外在特征:时空跨度大;

2、内在特征(基本特征):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无剥削和阶级,人与人关系基本平等;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性关系以群婚为主。

二、原始社会史的史料及断年法

1、考古学;

2、古人类学;

3、民族学;

4、语言学、神话学、古生物学、古地质学等学科的材料对重构远古人类的历史也有辅助意义。

史前史的断年法。

三、史学史

原始社会史材料的真正积累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之后,至19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独立研究对象的原始社会史已有了基本框架和材料,有了起止界限和解释体系。布丰、拉马克、达尔文、巴霍芬、L.H.摩尔根先后对史前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社会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以后,原始社会史专史和不同课题的专著大量问世,形成众多的流派和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的局面。

四、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文化学分期;考古学分期;社会学分期。

重点问题

一、人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人类的时间位置;

2、人类的空间位置;

3、人类在生物分类所处的位置;

4、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二)劳动创造了人

1、人类起源的假说和科学论证:自然发生论——神创论——进化论——劳动创造了人;

2、人类起源于动物;

3、劳动创造了人。

(三)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阶段

恩格斯在《劳动的作用》中提出了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其中“完全形成的人”又分成依次递进的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2)晚期猿人(3)早期智人;(4)晚期智人。

二、血缘家族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一)生产

1、生产力水平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2、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

3、发现并开始用火。

(二)社会组织

(三)婚姻形态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与繁荣期概况

(一)氏族的概念(何谓氏族)

(二)氏族公社产生的原因

1、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发展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前提和根本原因;

2、族外群婚直接导致氏族的出现。

(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概况

1、社会组织由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四级组成,氏族部落的管理实行原始的民主制;

2、婚

姻形态从群婚过渡到了对偶婚;3、生产力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母系氏族繁荣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发明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4、公社的基础仍是公有制,一切财物归氏族所有;5、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冲突时有发生;6、妇女是维系氏族社会的核心。

四、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

1、男女在生产中作用的变化引起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权势的增大;

2、由私有制引起的要求对继承制度的改革;

(二)概况

1、生产力水平处在金属器时代;

2、父系氏族公社的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计算,婚姻形态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3、父权制家庭公社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

4、氏族首领由男子担任,女子则失去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五、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一)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提高及生产关系与其不相适应的结果,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家庭的出现和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发展。私有制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开始于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完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二)阶级的起源

阶级可能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沿着以下两个途径产生的:第一,外部途径:氏族部落或个人把外族人变为奴隶,这是阶级产生的最初途径。部落间的战争了此提供了方便;第二,内部途径: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分化出富有的剥削者上层,他们转变为氏族贵族,而贫穷负债的氏族下层中的一部分人则沦为贵族的依附民和债务奴隶。

(三)分工在私有制阶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四)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产生于父系氏族末期,是从原始社会公有制向阶级社会私有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农村公社的特征。

(五)军事民主制与国家的产生

1、军事民主制军事民主制是在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时产生的社会管理机关,其两重性特征明显。

2、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国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1)它是社会大分工进一步发展,公共职能部门独立化的产物;(2)私有制是国这产生的经济基础;(3)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国家是社会人口增加,异族杂居,血缘纽带瓦解的产物,它按地域来组织居民。

国家和氏族组织的要本区别:①国家是按照地域划分它的国民的;②国家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国家的经济体现是捐税。

六原始文化

(一)科学

1、地理知识;

2、天文气象知识;

3、数学;

4、医学。

(二)文字的萌芽

实物记事、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三)艺术

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四)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崇拜自然物,自然现象);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教学提示】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四个问题。(1)人类的起源和形成。人类起源于猿类。恩格斯把从猿到人的转变分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劳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2)

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和演变。自完全形成的人产生到国家的出现,人类的社会组织分为两大阶段,即前氏族公社和氏族公社。前氏族公社又称为血缘家族,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其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3)人类家庭形式的产生及演变。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家庭形式先后经过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对偶婚家庭、父权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五个阶段。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选择。生产力越发展,通婚的范围越小,禁婚的范围越大。(4)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私有制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提高,前提是单个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发展引起阶级的产生,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国家的出现。

2、原始社会的解体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应注意理解掌握生产力的提高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同时应掌握和理解三条基本线索(生产力、社会组织和婚姻关系)的发展演进及相互关系。

3、史前时代的学术争鸣问题较多,如人类起源的动因、劳动的作用等,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适当介绍和分析。

4、本章论著阅读重点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思考题】

1、简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从300万年前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类的生产力状况、社会组织和婚姻形态有哪些发展变化?

3、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4、农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5、农村公社、军事民主制、图腾崇拜。

第二章古代埃及

概述

一、埃及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二、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

A、前3500-2686 从小国分立走向集权统一。

B、前2686-1567 统一王国阶段。

C、前1567-1085 广土众民的商国阶段。

D、前1085-公元642 古埃及文明衰落并陷于外族统治之下阶段。

三、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1、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文明。

2、政治上实行典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

3、埃及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识最强烈、最浓厚的文明国家。

4、在经济上,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绝对控制,实行最古老的“计划经济”。

四、埃及史史料

研究古埃及的文字资料有三大类。一是希腊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二是古埃及的文字资料;三是古代遗留的各类遗迹和遗物。

五、史学史

商博良与埃及学的诞生;20世纪以来,埃及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重点问题

一、埃及历史发展线索

二、古埃及的专制王权与金字塔

(一)古王国时期国王的专制王权的特征:

1、国王对全国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这是专制王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国王在全国居于主宰地位,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其意志就是法律。

3、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庞大系统的官僚机构,各级官僚对国王负责,王位在皇族之内世袭继承。

4、专制王权的物质支柱是军队、精神支柱是君权神授论。

5、金字塔的建造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最重要体现和具体象征。

(二)金字塔的修建

(三)专制王权的作用

1、客观上,保持了国家政局的相对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2、使王室、官僚和神庙经济空前膨胀和垄断,阻碍了私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3、延缓了社会的进步。

二、埃及军事帝国的形成

1、反抗希克索斯人的斗争;

2、图特摩期三世与埃及军事商国的形成;

3、埃及军事商国的版图;

4、埃及军事商国形成的影响。

三、埃赫那吞宗教改革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1、阿蒙神庙祭司集团政治经济势力极度膨胀,他们与地方贵族相勾结,对法老专制王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法老以宗教改革的形式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2、新王国时在对外战争中兴起的军事贵族阶层,坚决反对以阿蒙祭司集团代表的世袭贵族染指政权,支持法老同他们的斗争,这一阶层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改革的过程、措施

1、提拔任用新兴中小奴隶主贵族,加强王室统治力量;

2、创立崇拜太阳神阿吞的一神教,消除阿蒙神庙势力的影响;

3、营建新都,摆脱旧势力影响;

4、在文学艺术方面,摒弃传统的文学艺术风格,提倡真实地描写世界和一切事物。

(三)改革的失败及其原因

1、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且根深蒂固;

2、改革者内部的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举措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

3、人民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相反,他们的负担更为加重,因而也对改革缺乏热情;

4、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四)实质

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力量同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地方世袭贵族分权力量之间的一场

激烈的政治斗争。

(五)改革的历史评价

1、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中等阶层的地位,暂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冲破了文艺领域中的传统的创作模式,在埃及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从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是宗教史上一大进步;

4、改革之失败使埃及文明失去了一次重新振兴的机会。

五、古埃及的社会经济

六、古埃及文化

文字、文学、科学、建筑、艺术、教育、社会生活。

【教学提示】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四个问题。(1)统一王国的形成。埃及最初形成的是小国寡民的诺姆,它们之间的征战、兼并使得诺姆越来越少,国家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王国。(2)变整个框架来看,上古埃及的历史大体上是由稳定、集权的时期和混乱、衰落的时期组成的。稳定的时期王权比较强大,州长的势力较小。混乱是由于政权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人民起义,同时又遭到外族入侵所致。(3)政权和神权的相互利用和斗争。为维护其统治,政权往往借助神权,但当神权强大而威胁到政权时,政权又要对神权进行打击削弱。(4)古埃及文化。金字塔在世界建筑史

上十分著名,古埃及人还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2、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古埃及专制及专制王权的特征与作用,应以埃及专制王权为例证说明东方专制主义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多重影响。

3、本章主要阅读材料是刘文鹏先生和周启迪先生撰著的两部《埃及古代史》,同时辅以《世界通史教程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的相关文献。

【思考题】

1、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2、古代埃及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3、埃及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统治措施是什么?

4、埃赫那吞改革的原因、内容、失败原因和意义如何?

5、概述古王国至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6、古代埃及在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

第三章上古西亚(8课时)

概述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二、西亚古史分期

1、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3000年代两河流域南部出现早期国家并渐趋统一,两河北部和腓尼基也出产生了国家。

2、公元前2000年代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古巴比伦国家兴盛,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也经历了其繁荣阶段。

3、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先后崛起。

4、公元前1000年代后期-公元7世纪希腊罗马先后侵入并统治西亚,伊朗高原则崛起安息王国和萨珊波斯。

三、西亚古史的主要特点

1、西亚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

2、居民成分复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都比较短。

3、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地位。

4、国家政体均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5、统治者均注重健全法制,重视法典的编纂制订。

四、史料与楔形文字的解读

研究古代西亚历史的史料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考古学资料;文献史料;古典著作。

五、史学史

格罗铁芬、罗林逊与亚述学的诞生。

西方学者对古代西亚的历史和语言的研究;《芝加哥亚述词典》的编写;文献与论著的解读出版。重点问题

一、苏美尔城邦国家概况与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一)苏美尔城邦国家概况

1、以小国寡民为其外部特征;

2、国家机构普遍带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保留着长老会和民众会两个机构,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

3、神庙大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村社贫富分化非常明显;

4、各城邦居民一般化分为贵族、村社成员、依附民和奴隶4个等级;

5、各城邦为开拓疆土,掠夺奴隶和财富经常进行霸战争;

6、各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平民大众反对贵族专制。

(二)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卢加尔安达的暴政加剧了王室与祭司、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为缓和社会矛盾,乌鲁依尼姆基那上台后进行了改革。

2、改革的内容

第一、取消弊政,减免赋税,禁止官员侵害平民财产,切实减轻人民负担。第二、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了公民身份。第三、改革社会陈规陋习,推行一夫一妻制,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第四、以立法形式确认财产的私有制。

3、评价

(1)社会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减轻平民负担,兴利除弊的措施缓和了社会危机,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3)打击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王权,符合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趋势。

二、最早的独裁者和最早的法典——萨尔贡一世和《乌尔纳姆法典》

萨尔贡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

乌尔纳姆与乌尔第三王朝。

三、汉穆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二)汉穆拉比的政绩

第一、统一了两河流域。

第二、加强政权和军队建设,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优待士兵,强化军队战斗力。

第三、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第四、加强法制,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发现及概况

法典发现于20世纪初。

法典的结构分为序言、正文、结语,比乌尔纳姆法典更为完善。

2、法典反映的社会状况

[1] 土地制度:最基本的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2]等级制度:全体居民分3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和奴隶。[3]自由民的分化,具体表现就是债奴制的流行。[4]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工商的发展。[5]商品货币关系急剧发展,租佃雇佣关系和高利贷盛行。[6]婚姻家庭关系——家长制家庭关系。

3、法典的特点及评价: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对法典的评价:

首先,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保护奴隶主阶级和富有者利益的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次,法典的制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三,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早期奴隶制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法典有较大影响。

四、穷兵黩武的亚述帝国

(一)亚述帝国兴起的历史条件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军事改革。

(二)亚述帝国的野蛮扩张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萨尔贡二世和辛那赫里布与亚述帝国版图的形成;亚述征服的特点。

(三)亚述奴隶制的特点

第一、有巨量的占俘奴隶;第二、迁徙异处、杂居屯垦;第三、让奴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耕种小块份地,奴隶主向耕种者征收各种赋税,征召各种劳役。

五、亚述帝国终结者——新巴比伦王国

1、王国的建立和尼布甲尼萨二世的统治

2、新巴比伦王国的奴隶制度

在农业上采取租佃方式剥削奴隶;工商业方面,奴隶主采取借款给奴隶的方式经奴隶独立经营工商业,收取利息和利润。

六、腓尼基与巴勒斯坦

(一)腓尼基的历史特点

1、政治上小国长期分立,故常遭外族入侵。

2、殖民活动发达,是古代世界最早殖民和殖民地最多的民族。

3、腓尼基是古代东方经济最发达的民族,以商业和航海闻名于古代世界。

腓尼基在文化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于公元前13世纪创造了第一套拼音字母。

(二)古代巴勒斯坦和犹太教

1、古代巴勒斯坦历史梗概

2、犹太教

巴比伦之囚与犹太教的诞生、犹太教的教义、节日、习俗、经典。

3、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七、波期帝国

(一)波斯王国的建立

(二)波斯帝国版图的形成

1、居鲁士时期(550-529年)

2、冈比西斯时期(529-522年)

3、大流士时期(522-485年)

波斯帝国版图的范围。

(三)大流士改革

1、大流士僭位始末

2、大流士改革内容

建立国王的专制统治;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定额贡赋制和贡税承包制;制定统一的铸币制度;改组军队,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修筑驿道,改善帝国全境的交通联络;实行文化宽容政策,同时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3、改革的评价

(四)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波斯帝国是西亚比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到大国再到帝国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八、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与居民的社会生活

【教学提示】

1、学习本章重点掌握五个问题。(1)、两河流域由城邦到统一王国的发展过程。这其中既有经济的原因,又有战争的因素。(2)汉谟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汉谟拉比继位时,巴比伦是一小国,但他采取军事和外交手段,统一了两河流域,实行集权统治,并制定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其中有不少内容可供后人研究,借鉴。(3)亚述帝国的扩张和奴隶制的特点。提格拉特·帕拉沙乐三世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各兵种,改进装备,提高了战斗力。他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同时改变以往对被征服者进行杀戳的办法,而是强迫其迁徒异域,实行屯垦耕作。这种劳动者实质上就是农业奴隶。这种奴隶制度在古代世界秀有特点。(4)大流士一世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有些对后很有影响,如行省制度、军政分权制度、军区制等。(5)上古西亚文化。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汉谟拉比法典、犹太教等,都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2、上古西亚历史内容纷繁,应注意清基本线索,把握重点问题,对诸如上古苏美尔国家是否城邦、高墨塔的真伪等学术争鸣问题也要加以了解。

3、本章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汉谟拉比法典》,要通过法典内容了解巴比伦乃至整个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

4、在研读《汉谟拉比法典》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学生应完成课外书面作业“评《汉谟拉比法典》”。【思考题】

1、上古西亚文明的特色。

2、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3、评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4、两河流域城邦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王国的。

5、试论《汉穆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6、亚述帝国是怎样形成的?

7、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奴隶制有何特点?

8、腓尼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何特点?

9、犹太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经典、教义是什么?

10、大流士改革述论。

11、评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12、上古西亚的主要文化成就有哪些?

第四章上古印度(4课时)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一)“印度”名称的由来

(二)自然环境

(三)古代居民

古代印度居民的成份是非常复杂的,但一般说主要有达罗毗图人和雅利安人。

二、古印度史的分期

(1)哈拉巴文化时期(2500-1750BC)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2)早期吠陀时代、王政时代(1500-900BC)。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3)后期吠陀时代(9900-600BC)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种姓制度出现。

(4)列国时代(BC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

(5)帝国时代(BC4-A.D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国,是奴隶制帝国和奴隶制度解体时期。三、史料

印度是一个没有史学传统的国家,研究印度史只能依靠考古资料、宗教典籍和外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的记载。

四、史学史

对古代印度历史的研究始于近代。

进入20世纪以后,不仅英国,而且西方各国都对古代印度的历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

五、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1、小国分立,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国家。

2、社会经济结构以农村为主。

3、各种宗教盛行,祭司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4、种姓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重点问题

一、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哈拉巴文化

(一)哈拉巴文化的发现

(二)概况

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主要是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两座城市。

摩享佐·达罗城市概况。

(三)哈拉巴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和阶级关系

典型的青铜文化;灌溉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

阶级已经产生,国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四)哈拉巴文化的文字

图章铭文,尚未解读成功。

(五)中断原因

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推论。

二、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基本内容

种姓制度的起源原因:一是征服,二是雅利安人氏内部分化和社会分工。

四大种姓制度的阶级构成与各自的权利、义务。

(二)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1、职业世袭不变。

2、实行内婚制。

3、宗教生活界线分明,宗教权利不平等。

4、法律地位不平等。

5、迦提和贱民的出现。

(三)种姓与阶级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种姓取决于侥幸出生,阶级取决于经济地位。

2、种姓按世袭职业划分,阶级按取得收入方式划分。

3、婚姻社交方面,种姓比阶级受着更严格的限制。

4、种姓是一个地区的现象,阶级则具普遍意义。

联系:

1、种姓划分以阶级划分为基础。

2、种姓和阶级都是一定历史阶级的产物。

(四)种姓制度的影响(作用)。

(五)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产生、基本教义、经典及其消极影响。

三、早期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一)列国时代历史概貌

1、次大陆北部的统一。

2、铁器的普遍使用和大城市的出现。

3、种姓制度的变化。

4、人民大众的反抗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百家争鸣。

(二)佛教兴起背景

(三)产生、教义及社会主张

佛教创始是乔在摩·悉达多

早期佛教教义集中表现为四圣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即苦、集、灭、道。

佛教的社会主张主要是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

(四)评早期佛教

1、佛教的社会基础。

2、早期佛教的积极作用。

3、早期佛教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武器。

4、佛教的社会主张及局限性。

(五)迅速传播的原因

第一,得到吠舍大商人和各国君主的大力支持。第二,众生平等的口号吸引了许多下层群众。第三,教义、教规易为人接受。

(六)阿育王弘扬佛教的活动

1、建佛寺佛塔84000座。

2、组织佛教的第三次结集。

3、派人至国外传教。

(七)大乘佛教和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分裂。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1、大乘教义中的唯心主义因素比小乘更彻底。2、大乘对于释迦牟尼的神化更彻底。大乘的一些主张和口号也比小乘更能吸引群众。

佛教的传播。

四、阿育王和孔雀帝国

(一)孔雀帝国的兴衰

(二)阿育王的政绩

第一,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孔雀王朝得到了暂时的统一与繁荣。

第二,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

第三,及时改变统治政策,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得以大展宏图,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四、发展文化事业。

五、贵霜帝国

1、贵霜帝国的盛衰

2、历史地位

六、古代印度文化和社会生活

两大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梵文;数字符号。

社会生活:服饰、饮食、丧葬习俗。

[教学提示]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四个问题。(1)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其后经过国家形成时代、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孔雀帝国时代是上印度的鼎盛时期,当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治机构,国王控制全国的经济。阿育王采用暴力镇压和精神欺骗的两手统治、村社土地长期存在等,在古代世界都是很典型的。(2)瓦尔那制度。瓦尔那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各等级的牢固性、等级间的森严和各等级存在的长期性,在古代世界也是极为典型的。(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宗教、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基本的了解。(4)古印度文化。古代印度的图章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古代著名的史诗。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古代印主也有相当成就。

2、了解上古印度历史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特别是对种姓制度及孔孔雀帝国历史的研究动态。

3、本章需要阅读的原始文献主要是《摩奴法论》。

[思考题]

1、上古印度历史的特征。

2、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3、试论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产分析其进步性和实质。

4、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如何?

5、上古印度文化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

第五章上古希腊(10课时)

概述

一、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希腊古史分期

(一)爱琴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青铜器时代,在克里特和南希腊少数地区出现早期奴隶制国家。

(二)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铁器时代开始,多利亚人南下后,爱琴文明被毁灭,希腊人各部落原始社会解体。

(三)古朴时代(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各奴隶制城部形成,出现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运动。(四)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前期):希腊奴隶制城邦达到极盛,然后趋于衰落。

(五)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2世纪中期):希腊城邦衰落处于马其顿统治之下,最后为罗马所灭。

三、希腊城邦的历史特色

(一)诸邦分立,小国寡民。

(二)城邦的经济基础是个体小生产者的私有经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三)各邦多实行民主政治,所有城邦的公民都享有政治的垄断权和土地的独占权,非公民则是被统治者的对象,也无权拥有土地。

(四)各邦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城邦之间往往以结盟方式保持密切联系。

(五)希腊文化在东方文明的基础上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被称为古典文化。

四、史料

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的《希腊史》、《长征记》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五、史学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研究、19世纪的考古发现、20世纪的材料整理、考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学者对古希腊史的研究。

重要问题

一、爱琴文明

(一)爱琴文明遗迹的发展

(二)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的分期与社会经济概况;克里特文明使用的文字、线性文字申种;克里特文明的毁灭。(三)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的分期与社会经济概况;线性文字乙种的解读。

二、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

(一)荷马史诗

“荷马问题”、《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基本内容。

(二)、《史诗》所反映的希腊社会

第一,生产力方面开始使用铁器,经济有显著发展,农业中出现新式农具,手工业内部已出现有粗略分工,商业开始萌芽。第二、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出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对立。第三、已出现不发达的家长奴隶制。第四、社会管理组织是军事民主制。

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城邦的形成与殖民运动

(一)城邦的形成

1、城邦形成的历史前提;

2、城邦形成的历史阶段;

3、城邦形成的途径。

(二)公元前8-6世纪的殖民运动。

1、殖民运动的原因

1)、大殖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过剩人口对生产力和土地的压力;2)、政治原因;3)、经济原因。

2、殖民运动的方向、概况

3、殖民运动中的后果和影响

1)、希腊人的殖民活动是对殖民地原有居民的侵略和征服,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扩大了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展开和民主政治的形成,也使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和城邦分立局面长期存在;3)、极大地拓展了希腊文明圈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客观上促进了希腊各邦与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彼此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斯巴达

(一)来库古改革与斯巴达国家的形成

(二)斯巴达型的奴隶制度(黑劳士或希洛特制度)

特点是土地和作为主要生产者的希洛特属斯巴达人集体所有,奴隶来源于被征服的当地土著,全体斯巴达人都为奴隶主,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不达发。

(三)阶级结构

1、斯巴达人;

2、皮里阿西人;

3、希洛特(黑劳士)。

(四)斯巴达人的政治制度

贵族寡头政体。

(五)斯巴达人的社会生活

尚武轻文

(六)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组成

五、雅典国家的形成

(一)提秀斯改革与雅典国家的萌芽

提秀斯改革的内容、影响。

(二)梭伦改革

1、背景

1)、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严重,以小农和小手业者为主体的平民同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分配土地。

2)、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势力得到发展,他们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参加政权。

3)、阶级斗争的激化-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

4)、梭伦(Solon630-560BC)其人。

2、梭伦改革的内容

甲、经济方面:颁布解负令;采取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颁布土地最大限度法,规定了公民占地的最高限额,以防止新的土地兼并。

乙、政治方面:按财产多少把全体自由民分成四个等级,各等级分别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并为军队提供不同的兵种;提高公民大会作用,增设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丙、移风易俗,破除原始时代遗留下的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

3、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一,改变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使雅典逐渐走上了剥削异族奴隶为主的雅典型(开俄斯型)的奴隶制的发展道路。

第二,确定了雅典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了农工商并重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三,扫荡了氏族制的残余,调整了自由民内部的关系,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第四,增强了国力。

(三)庇希特拉图僭主政治:

统治措施:1)、打击氏族贵族,实行扶植小农(山地派)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政策。2)、建立巡回法庭,将国家司法权深入到农村。3)、大力发展奴隶制工商业。

意义:打击了氏族贵族的残余势力,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巩固并发展了梭伦改革的成果,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扫清了道路。

(四)克里斯提尼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重构地方行政区划;(2)设立五百人会议;(3)规范公民大会的活动;(4)建立十将军委员会;95)制定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的政治改革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和民主政治的确立。

五、希波战争

(一)原因

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由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则是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侵略野心及其对希腊各邦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

(二)大体过程

希波战争历经两个阶段:前期(前500-479年)为波斯的进攻阶段;后期(前479-449年)为希腊人的反攻和双方相持的阶段。

(三)成败原因

希腊之所以取胜,首先是因为在战争的前期阶段,希腊人所进行的是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正义战争;其次,在几次决定性战役中,希腊将领指挥、布阵得当;另外,希腊人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便于补给兵源和装备。而这些有利因素都是波斯军队所不具备的。

(四)意义

解除了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的威胁,奠定了希腊城邦发展和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七、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一)奴隶制度的两种类型

开俄斯型和雅典奴隶制的特征。

(二)奴隶制的繁荣

1、奴隶数量激增和来源广泛;

2、奴隶劳动的普遍应用;

3、奴隶的社会地位。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繁盛

(一)厄菲阿尔特的贡献

(二)伯里克利其人

(三)极盛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1、公民大会具有立法、行政、改宪、任免官职等多重功能,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等政府机关从属其下;

2、500人会议主持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国家大事;

3、民主产生法庭,投票表决案件,实行司法民主;

4、抽签选举官吏,轮番执掌握政权,把所有的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

5、监督制度严密、官吏不敢胡作非为。

(四)师徒之争和适当评价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评价。

关于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雅典公民内部政治上是比较平等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极为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民主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

九、伯罗奔马撒战争与马其顿的征服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1、起因

雅典势力的增长和由此引起的斯巴达的妒恨。

2、过程

3、成败原因

4、后果——导致城邦危机

(二)马其顿征服希腊

十、亚历山大帝国

(一)腓力二世被刺与亚历山大的性格

(二)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

(三)东征的性质和影响

是一场残暴地掠夺、侵略东方各族人民的非正义战争。但在客观上,东征后形成了所谓希腊化文明即1种综合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因素之后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文明,它对以后地中海地区及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

十一、古希腊文化

(一)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二)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

1、宗教神话

2、文学戏剧

荷马史诗与伊索寓言。

三大悲剧家与喜剧之父。

3、史学

三大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4、哲学

主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5、科学技术

古典时期的科学家和科学成就;希腊化时期的科学成果。

6、建筑和雕刻

主要的雕刻家及其作品。

[教学提示]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六个问题:(1)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公元前11-9世纪,希腊人在生产力方面已进入铁器时代;与此相适应,社会管理制度也已演进至国家产生前的军事民主制甚至更进步的发展阶段。(2)海外大殖民与雅典国家的形成。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通过大规模的殖民运动,将希腊城邦文明扩展至地中海乃至黑海沿岸地区。雅典民主共和国在形成过程中基本未受外来影响和暴力干预,而是通过多次社会改革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堪称国家产生方面最纯粹、最典型的类型。(3)两种奴隶制类型的各自特点和发展趋势。古希腊奴隶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开俄斯型(雅典型)和斯巴达型。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典奴隶制在公元前6-4世纪得到了充分发展,奴隶劳动充斥于各生产领域,工商业较为东方国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更大比重。(4)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希腊历史的不同影响。这两次战争均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者拉开了古典时代的序幕,使以雅典为代表的多数城邦的经济、文化和民主政治呈现繁荣景象;后者则终结了古典时代,使希腊世界陷入了城邦危机,最后沦于马其顿的铁骑之下。(5)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及后果。亚历山大通过武力建立了地跨欧亚三洲的庞大帝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东西方部分世界联为一体。(6)古希腊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及主要成就。古希腊文化以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民主政治为背景取得了辉煌成就,对欧美乃至世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荷马时代的社会性质、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评价等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教学中应予特别重视。

3、古代希腊的史料比较丰富,课外阅读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古典与近现代名著,同时也要注意了解国内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4、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相关史料及论文、论著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深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思考题]

1、何谓爱琴文明?

2、略论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概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及影响。

4、试论雅典国家的产生和民主政治的形成。

5、简述公元前5世纪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基本状况。

6、简述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城邦危机及马其顿对希腊的征服。

7、概述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及主要成就。

8、比较斯巴达与雅典两城邦在国家产生途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奴隶制度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9、比较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10、试析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

11、试论亚历山大东侵及其历史影响。

第六章上古罗马(12课时)

概述

一、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二、罗马古史分期

(一)王政时代(二)共和时代(三)帝国时代

三、罗马古史特点

1、奴隶制度得到充分发展,是古代各国奴隶制度发展得最典型的国家。

2、古罗马政体经历了从王政、共和、元首政治到君主制的完整演变过程,在政体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尤其是其贵族共和政体在各国同类政体中是最为典型的。

3、在经济上,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具有浓厚商品生产性质的以奴隶为基础的大庄园社会经济中居支配地位。

4、政治斗争比较激烈,并对罗马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5、通过征服罗马建立起古代世界版图最大的帝国,使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

6、罗马文化继承了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对近现代西方文化有深远影响,如法学、文学、建筑、神话等。

四、史料

1、波里比阿《通史》;

2、阿匹安《罗马史》;

3、李维《建城以来史》;

4、塔西佗《编年史》。

五、史学史

重点问题

一、王政时代和塞维阿改革

(一)罗马的起源

(二)王政时代

“王政时代”大体上是指罗马氏放制度解体并向阶级社会和国家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度阶段。

(三)塞维阿改革

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四)共和国的建立

二、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一)原因

1、贵族把持了所有的国家大权,平民被完全排斥在外。

2、平民不能参与公有土地的分配。

3、债务奴隶制引起下层平民强烈不满。

(二)成果

1、BC494年,平民保民官的设立。

2、BC451-450年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3、BC367年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的通过。

4、BC326年波提利阿法案的通过。

5、BC287年霍腾西阿法案的通过。

(三)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后果和影响

1、扩大了共和国统治的社会基础。

2、打破了氏族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新贵族出现,氏族贵族与旧的平民概念消失,氏族制度的残余被彻底清除。

3、奴隶制城邦共和制的国家机构和制度逐渐完善,更加适应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罗马的对外扩张及其后果

(一)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

1、维爱战争;

2、击退高卢人的入侵;

3、萨莫奈战争;

4、皮洛士战争。

(二)罗马征服地中海区

1、三次布匿战争;

2、马其顿战争;

3、叙利亚战争;西班牙战争。

通过征服,建立了东起小亚,西到大西洋的共和制帝国,对罗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对外扩张的后果和影响-罗马社会的剧变

1、奴隶制度的发展

1)奴隶的来源多。

2)奴隶的使用广,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

3)奴隶地位极为低下。

2、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1)土地的大量集中,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农庄(拉蒂芬丁)在农业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2)大批农民破产,游民无产者的产生;3)商业金融贵族骑士的兴起;4)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自由民内部则分成了利益不同的四个阶层。

四、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

(一)西西里奴隶起义

(二)格拉古兄弟改革

1、背景——意大利农民运动

2、大体过程和内容

提比略和盖约先后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土地法、粮食法、军事法、审判法、筑路法、亚细亚行看包税法、移民法、公民权法。

3、性质:由奴隶主阶级改革派领导的城市平民和意大利同盟者争取土地和民主权利的改革运动。

4、成果和进步性: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5、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马略军事改革

内容: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延长士兵服役期限为16年。

意义:(1)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缓和了社会矛

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3)将可私兵为军事独裁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

(四)苏拉独裁(前82-79)

(五)斯巴达克起义

1、斯巴达克其人;

2、角斗士的悲惨处境;

3、起义的过程:①加普亚密谋;②聚义维苏威;③突破重围、出奇制胜;④转战南意;⑤北上进军;⑥挥师南下;⑦奋勇决战。

4、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第一,罗马奴隶制尚处于上升阶段,奴隶主阶级比较强大,在经济上军事上都还有足够的力量镇压起义。

第二,起义队伍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孤军奋战,使自己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第三,起义军成份复杂,要求不一,因而在战略和进军路线上发生意义分歧,导致两次分裂,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历史意义

首先,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消灭了一批奴隶主,削弱了罗马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其次,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秩序,加速了罗马政体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历史进程。第三,推动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隶农制的出现。

(六)前三头政治

(七)恺撒独裁

(1)把罗马公民权扩大到许多行省,扩大统治基础。(2)扩大改组元老院,把其变为自己的咨询机构。(3)实行在外广泛殖民计划。(4)制定儒略历。

对凯撒独裁的评价。

(八)后三头政治和共和制的覆亡

(九)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原因

一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兴起,城邦的经济基础——即小农和小手工业的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共和制的上层建筑的倾覆。二是共和制下的国家和机器已不能充分执行镇压奴隶,维护统治的任务,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三是城邦不能代表整个地中海区域奴隶主的利益,它必然要被能反映全体奴隶主阶级共同利益的超城邦的新政权所取所代。

六、屋大维的元首政治

(1)为加强和巩固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特别注意提高大奴隶主阶级的地位,扩大其特权。(2)对平民采取笼络加镇压的两手政策。(3)对奴隶实行严厉的统治和残酷的镇压,竭力维护奴隶制度。(4)整编军队。(5)继续进行扩张侵略,同时与东方安息妥协。

七、帝国前期经济的繁荣——罗马的和平

八、三世纪危机

危机的根源;危机的表现。

九、隶农制

“隶农与隶农制”生于共和末期,形成于帝国前期,其发展基本上经历了自由隶农阶级和依附隶农阶段,它在前一阶段作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补充而存在,后一阶段则构成封建方式的因素,在农业中逐步取代奴隶制,隶农制和隶农是社会制度转折时期的一种过渡形式,既有奴隶制因素也有封建制因素,既具有奴隶身份的特征,也具有农奴身份的特征,恩格斯称依队隶农为“中世纪农奴的前辈”。

十、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一)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2、历史根源;思想来源;耶稣与基督教的产生。

(二)基督教的教义、早期政治主张、经典

1、教义:(1)创世说;(2)原罪说;(3)救赎说;(4)末日审判说。

2、早期基督教的政治主张

(1)揭露了罗马帝国的反动统治,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性质。

(2)宣扬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斥责社会财富不均,鄙视富人和支持穷人。(3)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3、经典:《圣经》

(四)演变和传播

1、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富人入教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神职人员产生并控制了教会。

3、开始宣扬忍让,绝对服从和君权神授。

4、从受统治者迫害的宗教变成了得到统治者承认,支持的宗教。基督教迅速传播的原因。

十一、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改革

(一)戴克里先与君主制;2、行政上,缩小行省规模,实行“四帝共治制”;3、大肆扩张军队,允许蛮族入任,把军队分成边防军和内部机动部队,分起御外防内作用;4、采用新税制,限制物价。

5、残酷迫害基督教徒,没收教产。

(二)君士坦丁的统治政策

1、废除四帝共同治制,扩充中央官僚机构,建立更为完备的君主专制制度;

2、迁教拜占庭;

3、顽固维护奴隶制,产竭力阻止隶农制这种封建因素的发展;

4、对基督教实行宽容利用政策。

十二、人民起义和蛮族入侵

十三、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罗马帝国的分裂

(二)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罗马

(三)汪达尔人的远征与建国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十四、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西方学者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2、罗马帝国主义的征服政策;

3、士兵路线扼杀了农业;

4、社会腐败;

5、转向基督教;

6、以蛮制蛮政策直接促进了帝国的灭亡。十五、古罗马文化

1、自然科学

2、建筑

3、文学和史学

4、哲学

5、拉丁语言和拉丁文字

6、罗马法

[教学提示]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七个问题。(1)国家的产生。罗马国家不像雅典那样从氏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对立中产生,而是在罗马人公社同外人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塞维·图里乌改革是罗马国家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2)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土地、债务和政权三个问题。斗争的结果使贵族的特权逐渐缩小,公民的范围日益扩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和,这对罗马以后的发展和对外扩张起了很大作用。(3)对外扩张和内战。公元前5世纪初——前2世纪中叶,罗马进行了长达300余年的对外扩张,使罗马由第伯河上的小城邦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霸国,促进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从而使城邦的经济基础逐步遭到破坏。内战是城邦危机的表现,加速了城邦向帝国的过渡。(4)屋大维的内外政策。屋大维的元首政治,实质上是共和外衣下的君主制。其内外政策旨在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5)公元3世纪危机。随着罗马帝国各种矛盾的激化,到3世纪,政治、

经济陷入全面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6)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产生是罗马下层人民反对压迫、希望得到解脱的反映。对它的发展、演变等应有所了解。(7)古罗马文化。罗马史学、农学、法学等方面在古代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2、罗马政体的演变和阶段划分、元首政治的政体实质、早期基督教、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等是中外学术界争鸣的焦点问题,教学中应注意介绍。

3、古代罗马史的阅读资源比较丰富,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论著指导学生阅读。

[思考题]

1、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概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试述罗马统一意大利的大体过程及统治政策。

4、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如何?

5、公元前3-前2世纪罗马奴隶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如何评价格拉古兄弟改革?

7、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大体经过和意义如何?

8、恺撒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恺撒的历史地位?

9、试论罗马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的原因及历史过程。

10、为什么说屋大维的元首政治是共和外衣下的君主制?

11、公元3世纪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如何?

12、试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13、罗马隶农制论述。

14、述评早期基督教。

15、试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16、古罗马文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跨文化交际 期末复习资料 重点笔记

精品文档 Culture: Culture is 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beliefs, customs, values, behaviors, down and passed are shared, learned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that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in an identifiable group of people. law, food, etiquette, religion, literature, language, Objective Culture: history, and customs. are and how they feelings and attitudes about how things Subjective Culture: communication family, spaces, friendship, love, concept should be –the of time, pattern, etc. Learned,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ased on : Characteristics symbols, dynamic, ethnocentric. It is meant to be a contrast to learning “about”culture underscores Doing Culture: of meaning, process of making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is a the idea that build another, know one so they can get to another people understanding one relationships, and solve problems together. It should not be words on paper, but ideas in practice. individuals which process through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d to and create messages ––in relationships, groups,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ies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one another.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interaction between : Communi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it refers to Intercultural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uch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from Hispanic and whites and African Americans,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between Japanese Americans The for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races a.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 different but of the same race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s –the parties are of b. ethnic origins. same the between members of 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ultiple or hold dual or both of the participants one culture, in which )(gay, disabled, Mexican 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or https://www.doczj.com/doc/f810495921.html,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 competence) how much one know about communication.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The affective component –one's motivation to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 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 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 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 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 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氏族基本成员是本族妇女。新石器时代是其繁荣时期 10.对偶婚:相比于族外群婚来说是一种发展,此时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不牢固,极易解除。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望门居住”,二是“居妇家制”,对偶家庭还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11.部落:由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 12.胞族:母系氏族人口增殖后分裂成许多小氏族,原来的氏族叫做胞族,即大氏族 13.新石器革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这一变革在史学上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14.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世系及财产为父子继承制 二.上古西亚(前5千纪-前4世纪): (一)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1.苏美尔城邦:上古西亚早王朝时期的城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到约公元前2350年被阿卡德王国取代为止,主要分布于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发展鼎盛期是早王朝三期。 2.阿卡德王国(前2296-前2112):萨尔贡领导的塞姆人集团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是阿卡德城。经过扩张,疆域达到空前辽阔。气候变化导致长期干旱,新兴的专制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国家衰落,阿卡德王朝末年政局混乱 3.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萨尔贡在位基本上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 4.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乌鲁克城邦军官在乌尔建立的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因其是在乌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称乌尔第三王朝。后期由于边境危机,内忧外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5.舒尔吉改革: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级管理机构、附属国制度、税收制度改革,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汇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名词解释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巴比伦之囚 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abjad),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亚(在现今的突尼斯). .荷马史诗 古希腊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记》(一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一译《奥德赛》)两部史诗。一般认为荷马生于公元前9至前8世纪之间,出生地是希腊东部的某地。《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都是洋洋万言的史诗,前者长达15693行,后者亦有12110行。两部史诗最初只是一些零散篇章,其依据是古代的传说;由于乐师们在民间说唱得以流传,荷马应该是初步将这两部史诗定型的人。艺术上,荷马史诗内容丰富,风格古朴自然,节奏感很强。2000多年来,西方人始终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名,也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体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腊城邦和防御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亚细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城邦,后来增至约200个。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体,同盟事务由在提洛岛召开的同盟会议决定,按入盟城邦实力大小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从公元前5世纪60年代起,雅典逐渐将提洛同盟变为它控制和剥削盟国的工具,变成事实上的盟主。公元前404年,战败的雅典根据与斯巴达签订的和约,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伯罗奔尼撒同盟 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结盟各邦内政独立。全同盟的和战大计在盟国代表会议上由多数票决定,每国一票。只有得到盟国代表会议的同意,斯巴达才有权要求盟国出兵。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前480、前479)。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对抗,对整个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 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周启迪著:《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顾銮斋、夏继果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1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1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 14、北师大历史系世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世界中古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黄洋、赵力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胡文仲编写的这本书在很多观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就像之前的文章大都只侧重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角度,仅仅关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没有更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美尼斯(Menes)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美尼斯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发动征服战争。据历史学家推断,埃及著名的“纳尔迈石板”中刻画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62年,他是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头河马袭击不幸身亡的。 荷鲁斯(Horus)是古代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他的形象是一位鹰(隼)头人身的神祇。 法老(Pharaoh)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喜克索斯人(Hyksos)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可能由塞姆族的部落以及部分胡里特人和其他印欧族的人混合而成。于前17世纪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赫梯人(Hittites)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图画记下赫梯人的事迹。 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2年),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9岁君临天下,19岁暴亡,死因为一种家族遗传病。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他墓葬的发现则代表了埃及考古工作的顶峰,他也因此,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 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克里特文明。多认为是由古印

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学生姓名:易丹 年级:2010级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2班 学号:2010030238

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秦叔宝(原名陈孝威著章节大意: 第一章:天上的会议室——决战秘闻 揭秘协约国主要领导人在会议桌上的决策,一个个决定着千万人生死的决议从他们手上悄无声息的发出。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智慧的较量。 第二章:地下的发报机——间谍秘史 讲诉二战时期各国间谍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身份、任务、贡献大揭密。第三章:幕布后面的枪声——战役内幕 揭秘二战中几大著名事件的历史真相,抛开人们惯常所知的,展现给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四章:铁甲威龙——武器揭秘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武器大揭密,高科技、高威力、高价值的新型武器,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超级密码、电子对抗等等,讲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核武器的故事。 第五章:将帅终结者——将帅之死

讲诉二战中主要的战争罪犯、日德意领导人以及主要将领的死亡秘密,揭秘他们最后生命的内幕。 第六章:谁动了我的黄金——藏金之谜 揭秘二战中同盟国大量的财富的来源以及去处。 第七章:加里森赶死队——特种部队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兵作战情况,他们对战争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爱因斯坦的沉默——核秘闻 讲诉二战中核研究的各种秘闻,揭秘美国“曼哈顿工程”、爱因斯坦的功过以及美对日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第九章:枪炮上的玫瑰——花边故事 揭秘二战中各国领导人的绯闻趣事。 文章线索: 本书以谜团为线索,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本书强调谜团更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二战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极其真相。 观感:

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第七章亚洲名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名词: 1.《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古代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初期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晚年用拉丁文编成,共65章,后又有增补。法典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村公社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民族大迁徙:公元4—6世纪,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向罗马境内大规模的迁移过程,历史称作民族大迁徙。从376—568年,前后近二百年。民族大迁徙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并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些日耳曼人的封建王国。 3.凡尔登条约:于843年8月正式签订,条约规定虔诚者路易去世后其三子三分查理曼帝国的具体事项,其中长子保留皇帝头衔,兼任意大利国王,领地为“中部法兰克王国”,三弟成为法兰克王,统治莱茵河以东地区,幼弟秃头查理为法兰克王,其统治区轮廓近似中世纪法国。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采邑制改革:没收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受领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他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着,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封分,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一改革是查理·马特为了加强王权、强大国家军事支柱而采取的,它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为组建新行的骑兵创造了条件。 问答: 1.名族大迁徙的意义: ①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 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②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欧洲民族大迁 徙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进步性质。 ③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日耳曼人摧 毁了西罗马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日、耳曼因素各含那些? 罗马因素:①农业中生产力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农具的出现。

跨文化交际整理

UNIT 1 +Global Village: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世界各地通过电子通讯,特别是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整体。 +Melting pot: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不同背景和民族的人的社会文化同化。 +Assimilatio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oneself to a new culture so much that he/she gradually loses his own culture. +Cultural Diversity: refer to the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of a group or organization or region. 指一个群体、组织或地区的文化和亚文化的混合。 +Culture: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解释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规范,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一组关于信仰、价值观和规范的共同理解,这些理解影响着相对较大的群体的行为。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这个时代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年左右。(课本上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3000年) 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塔庙建筑(Ziggurats )Temples were originally built on platforms.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se were made higher and bigger. Eventually it was decided to build even higher temples on platforms which were stepped. 金字形神塔的建造者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每一个金字形神塔都是一个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金字形神塔是由公元前第四千年的高台演化而来的。最早的神塔出现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末期。最近的美索不达米亚神塔是公元前六世纪建造的。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379年—公元前1362年在位)。全名尼费尔萨普鲁拉·阿蒙霍泰普(阿蒙若非斯)。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最初三年是与父亲共治。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在位时进行宗教改革,立阿顿(或译阿吞)为新主神。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吠陀(Vedas)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大学历史专业世界古代史的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

世界古代史的复习(一) 世界上古史的范围 世界上古史的范围,就时间而论,始于人类的产生(大约300多万年前),终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中间以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点。 ?就地域而言,原始社会史运用世界各地的典型资料,综合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奴隶社会史则主要叙述埃及、西亚、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中心地区的历史。 大河文明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 地理特征:濒临大河流域 经济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组织特征:相对封闭的村社 政治特征: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一、古代两河流域: 1、地理位置: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2、地理特点和文明特征: 1)两河定期泛滥带来充沛的水源-----灌溉农业发达 2)地势平坦容易受到外族入侵----王国更替频繁,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文明成就:苏美尔人作为两河流域的文明奠基人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文字:楔形文字 2)文学艺术:《吉尔伽美什》 3)法律:《汉莫拉比法典》 二、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2、地理特点和文明特征: 1)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充沛水源----适宜农业发展 2)狭长河谷地带----提供相对安定发展环境,有利于保持统一 3、政治制度:法老神权专制统治 4、文明成就: 1)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专制特征、来时信仰产物) 2)文字:象形文字(文字特点:与具体事务形态相像;书写复杂难懂,随古埃及国家的衰亡而逐渐消亡) 三、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南亚,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2、种姓制度: 1)形成:雅利安人对印度居民的征服,用种姓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雅利安人的征服对印度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转折,同时对雅利安人社会自身也产生了反作用。使得雅利安人生产方式从游牧转变为农业,雅利安人内部的氏族社会解体,引发内部出现等级划分,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四个种姓。 2)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流动,引起各阶层不满。 3)佛教产生: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社会剧变,刹帝利和吠舍地位上升。佛教创立。乔达摩悉大多主张“众生平等”;公元前3世纪,佛教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四、美洲印第安文明: 1、玛雅文明:发端于公元前2500年,有美洲的希腊之称,地理范围在中美洲。在农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等。 2、阿兹特克文化:发端于12—15世纪,位于墨西哥,主要成就是建立了阿兹特克帝国 3、印加:发端于15—16世纪,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扩展成为以秘鲁为中心的辽阔帝国 五、古代黑非洲: 1、地理特征及其影响:被撒哈拉沙漠与海洋相隔,导致黑非洲与其他文明区域较少联系,发展缓慢。但在东北部非洲与埃及、西亚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了较高程度的文明。 2、东北非: 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590年—公园4世纪,受埃及文明影响较大。有发达的冶铁业,黄金开采量大,陶器比较著名。 2)阿克苏文明:公元前后兴起,主要特征为: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交通要冲,与各种文明交融,贸易发达。 3、南部黑非洲:大津巴布韦:公元 4、5世纪—--14、15世纪,以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而著称。 六、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爱琴文明: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蓝色的海洋文明”的特点是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拥有议会体制。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①多山、多港、多岛,地少人多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 ?②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较早接受平等互利观念,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殖民扩张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 3、古希腊城邦及公民 1)古希腊城邦 ?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状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实质:公民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