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Ⅰ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1)含义:商品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种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提示]①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服务、无形的技术也可以成为商品;③商品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就再也不是商品了。④捐赠品不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仍然是商品。(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①使用价值

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实用价值。

地位:自然属性,与其他有用物品的共同属性。

意义: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不同商品之间才需要相互交换,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

②价值

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地位:社会属性,商品的特有属性。

意义:所有的商品都有价值,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价值是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基础。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交换。

③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因而不可能成为商品;一个物品仅有使用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没有使用价值东西,一定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属于生产者和消费所有者。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为此必须让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

(1)产生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②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③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2)含义和本质

①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②含义: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③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

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

商品价格水平×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

方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影响: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②流动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方式: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影响: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货币——商品),即商品流通。

[提示]商品流通与商品交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在货币产生以后出现,买和卖在空间上分离;商品交换除包括商品流动外,还包括在货币出现以前买和卖同时进行的物物交流。

商品流通对生产者的启示:为购买者着想,生生产适销、质量上乘的商品。

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公式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用途: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

(4)货币与财富

①关系: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②正确对待金钱:对金钱要用之有度、用之有益,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纸币:

(1)产生和优点

产生:金银条快——铸币——纸币

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2)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提示]注意区别纸币与货币。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而纸币一般只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3)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区别

含义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

货币量,从而导致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的现象

指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

的货币量,从而导致物价全面、持续

下跌的现象

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主要

表现

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纸币贬值,购买

力下降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产生

原因

经济过热,供不应求,纸币发行过多,

生产发展相对不足

经济萎缩,供过于求,产业结构不合

理,生产相对过剩

主要

危害

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投资减少,经济停滞,企业生生存困

难,失业率提高

治理

办法

根本方法:发展生产,抑制过热行业的

扩张,保证物资供给;宏观政策:实施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

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

段进行调控

根本方法:调节产业结构,扩大内需,

平衡生产与供求;宏观政策:实施积

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

段进行调控

具体

措施

举例

调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或提高银行准备

金率;适度控制纸币的发行量;适当扩

大国债的发行;适度抑制消费,调整税

收、外贸政策等

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或降低银行准备

金率;适当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对生

产的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调

整税收外贸政策等

联系

二者的实质都是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不平衡,即都是由纸币的发行量与流

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平衡所造成的;从长远来讲,对社会发展、企业生产、

人民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5)电子货币: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等业务的货币形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 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性质: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功能和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消费购物,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提示]信用货币只是信用凭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职能,只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2)支票

①性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2.外汇与汇率

(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汇率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

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①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包括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所以外汇包括外币。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③外币汇率与外币币值同方向升降,与本币币值反方向升降;本币汇率与本币币值同方向升降,与外币币值反方向升降。

④汇率变化的影响:

本币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利弊利弊

贸易利于该国进口不利于该国出口利于该国出口不利于该国进口

投资利于该国对外投

不利于该国吸引

外资

利于该国吸引外

不利于该国对

外投资

消费提高该国企业或

居民的国际购买

不利于扩大外需利于扩大外需

降低该国企业

或居民的国际

购买力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1)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2)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提示]卖方市场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类型;买方市场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类型。区别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关键在于买卖双方何者占主导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提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强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提示]①价值量×使用价值量=价值总量

②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③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总结: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商品供求关系引起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3)纸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价格。一般来说,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4)纸币发行量、国家宏观调控等也会影响价格。

(5)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

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可能对价格产生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提示]如何理解等价交换原则

(1)含义:是指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产生之前,等价交换表现为直接交换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相等,在货币产生后则表现为商品价格与其价值相符。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因此,实际在市场上商品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由价格和供求关系的相互制约造成的。一方面,供求影响价格,使价格背离价值;另一方面,价格影响供求,使价格接近价值。这样,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结果就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的波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3)等价交换并不是每次交换都做到价格与价值相符合,而是从无数次交换的平均数来看,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3)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不同。

①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提示]价格变动的影响不同:价格变动对互为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影响呈反向关系;价格变动对互补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呈正向关系。如下表:

关系价格

需求

本商品相关商品

互为替代品上升减少增加下降增加减少

互补商品上升减少减少下降增加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因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会加大;反之,人们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因此,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因此,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水平影响消费。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加强市场监管,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提示]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除此之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和结构、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等因素都对居民消费水平有重要的影响。而消费心里则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观因素。

2.消费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3)按照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

3.消费结构

(1)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变化: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3)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②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消费结构改善。

[提示]恩格尔系数不是一个绝对量,而是一种比列,是一个相对量,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意味着食品支出金额绝对数量的减少,只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的趋势下,食品支出金额的增加量小于家庭总支出的增加量。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这种消费有事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我们要坚持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提示]不能认为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都是不正确的。除了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之外,对从众心理、求异心理都应做辩证分析,不能简单的否定。我们不提倡的是盲目从众、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限制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提示]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应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发扬这种精神,并不是限制人们的消费。二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内容是会变化的。在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加的前提下,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起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够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提示]①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对生产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即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内需包括投资所形成的生产性需求和消费需求。如果消费需求不足就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对我国来说,当前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至关重要。

(3)社会再生产及其环节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直接生产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提示]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答案即上述(1)必要性和(2)意义。

(3)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

③人是生产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的主体

[提示]公有制:主体;国有经济:主导

(2)内容:在社会主级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提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共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国有经济:

①内涵: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及其体现: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③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作用: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共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6)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7)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8)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为公有制所利用。如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

①范围: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注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特点)

②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④作用:在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增加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怎样坚持?

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提示]基本经济制度不同于经济制度,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之所以用“基本”二字,是因为生产关系的构成中,所有制始终处在基础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一般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专指所有制结构。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1.公司的类型

(1)企业的含义、地位、组织形式

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及其类型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②股份有限公司,是将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提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区别不在于股东人数的多少,而在于股份有限公司能够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集资。

[提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企业还有其他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作企业等。它们对企业债务均承担无限责任。[提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对比(参照课本P38)

(3)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4)公司的特点:公司具有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5)股东权利和公司的责任

①股东权利: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②公司的责任: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目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创立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④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⑥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⑦通过联合、兼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⑧遵循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增强社会责任感。

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要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1)企业兼并及其作用

①含义: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

②作用: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及其作用

①含义: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

②作用: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提示]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对国家和社会,它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臵,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可以促使其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对于劳动者,促使其提高自身素质,维护其长远利益。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

(1)劳动的含义及意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2)劳动光荣: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2.就业

(1)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

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的就业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因此,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3)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国家:

①大力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③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改善就业结构和创业环境。

④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培训,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⑤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鼓励创业和就业的优惠政策。

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劳动者个人: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平等就业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积极主动的适应劳动力市场

3.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2)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

①党和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企业: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和职业道德,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

①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护权益。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1)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3)存款利息及起计算方法

①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②存款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利息率(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4)我国储蓄的种类及其特点: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5)储蓄存款的特点:比较安全,风险较低,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

2.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提示]我国的银行分三类: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管理商业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与商业银行完全不同,它不经营货币存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是为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进出口贸易提供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不办理商业银行的有关业务。政策性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企业法人,办理存贷款业务。包括中央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金的方式: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

(2)股票的性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3)股票的特点:股票具有不可返还性和流通性等特点,并且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4)股票投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建立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2.稳健的投资

(1)债券的性质: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债券的种类:根据发行者不同,我国现行的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3)国债

①性质: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②发行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③特点: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3.规避风险的途径——商业保险

(1)商业保险的性质: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商业保险的分类

①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

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3)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4.融资

(1)含义:融资就是资金融通的行为过程。广义的融资也较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

(2)公司融资的方式: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

[总结](1)居民投资理财方式和渠道主要有存款储蓄、购买股票、债券、商业保险、基金等。

(2)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

①存款储蓄:比较安全,风险较低,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

②股票:股票具有不可返还性和流通性等特点,并且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③债券:稳健的投资

④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

⑤基金:主要在于专家经营、专业管理,比较适合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3)居民如何投资?

①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又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收益,所以要注意回报率。不同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银行存款基本没有风险性,而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性较大,投资时应该谨慎。

②投资要注意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不要选择同一种投资方式,分散性是化解风险的最好办法。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

③要注意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薄弱,可投资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较强的可选择风险大、收益高的投资,如购买债券、股票等。选择何种投资方式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来确定。

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同时又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⑤各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4)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之比较

比较储蓄债券股票保险

区别

性质存款凭证债务证书入股凭证风险保障

受益权

支取本金和利息,

安全性最大

定期收取利息,安

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份,分

享红利,经营

好坏,决定效

按保险条款,从

保险公司获得

经济补偿

偿还

方式

按存款方式获得本

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

限,到期必须偿还

本金和支付利息

股金不能退,

只能转售股票

保险事故发生,

可获得赔偿或

保险金

投资

效益

利率较低,风险较

信用度高,收益

高,代用率高,流

通性强,时间长,

风险较储蓄大

收益高,风险

或有回报或没

有回报(分红保

险除外)

特点便捷的投资稳健的投资

高风险、高收

规避风险的投

联系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都有一定的风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提示](1)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是由生产力客观状况决定的,我国目前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总体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

(2)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条件的。这时,不仅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而且形成了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因此,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运行。

(4)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和安成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总结]为什么要坚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是由生产力客观状况决定的,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总体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 按劳分配为主体

(1)地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提示]①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但在公有制经济的中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②按劳分配体现的是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分配,但不是平均分配。

③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去的等量报酬。一方面,因为个人劳动能力和单位内劳动质量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因为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只有当企业能取得一定效益时,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才有保障。这就是目前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④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但劳动收入未必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如,个体劳动者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都是劳动收入,但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3)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作用:按劳分配,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效率)。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公平)。

[总结]为什要实行按劳分配?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内涵: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②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之比较

比较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

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不同点所有

制基

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分配

的客

个人消费品

自己的劳动成

劳动者创造的部分劳动成果

具体

表现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

资、奖金和津贴等劳动收入

个体经济中劳

动者的劳动收

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普通劳

动者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相同点①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②其合法收入都受国家保护

③都是劳动收入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⑤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内涵: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实现。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性。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提示]不能认为贫富差距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无弊。这是因为,适当的贫富差距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大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背离社会主义本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不能笼统地贫富差距是利是弊,要看其程度如何。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支持资源严重不足的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政府通过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收支水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提示]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①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②形式: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③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④分配政策如何影响财政收入?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提示]经济发展只是为分配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最终国家能够集中多少财政收入,要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分配政策是指整个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按照怎样的比例分配。

误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答: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需作具体分析。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

了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但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而取得的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②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状况

①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②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二、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三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提示]①注意区分税收与利、债、费的不同特点,知道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

税收的特征税利债

强制性有没有没有

无偿性有有没有

固定性有没有没有

②税收的强制性要求做到两个“必须”: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③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即税收具有无偿性。但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④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的。税收的固定性并不是说税收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时可以改变的。例如,农业税的减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变化、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个税等,不仅没有违背且恰恰体现了税收的固定性。

⑤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税法。

(3)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之比较

比较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区别含义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

一种税

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征收

对象

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个人所得额

税率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

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

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

的稳定增长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

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

手段

相同点都是我国的重要税种,对增加国家财政都起到积极作用

(4)税收的作用

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③税收还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与负税人

①纳税人及其条件: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条件是取得应税收入,发生应税行为。

②负税人: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

①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②处理:纳税人发生了违反税法的行为,税务部门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提示]偷税和漏税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目的,如果采取欺骗、隐瞒等方式是为了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则属于偷税行为;如果采取欺骗、隐瞒等方式是为了骗取国家税收(减免、退税等)优惠,则属于骗税行为。

(3)纳税人的义务与权利

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依法纳税。

②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调节

1.市场调节

(1)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资源配置。

(5)市场配置资源的有点

①市场能够根据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示]市场调节即市场手段,被称为“看不见的手”,它对资源的配臵起基础作用,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计划手段也被称为“看得见的手”,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实现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结合,所谓“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往前走”。

2.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或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具体的规定。它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指自愿、公平、诚实守信。

②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国家要加快宏观调控,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创建良好的市场秩序。

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④企业应当诚信经营,依法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3)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误区: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就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答: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表现在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和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两个大的方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如何配置市场经济: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5、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6、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国家)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4)(个人)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7、市场调节的弊端: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2、为什么要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缺陷. (2)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科学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或通过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我国现在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五位一体”新目标):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4、纸币含义? (1)纸币是由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6、汇率的含义?外汇的含义? (1)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含义和意义? (1)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2、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 11、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当前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预期(3)收入差距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3、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4、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 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局限性: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气者,理之依也。 4、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3、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6、做理智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精选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货币的产生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②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①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②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①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②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高中一年级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①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其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 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 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 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

统一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认识的目的是用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获得物质成果。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都表现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所不同的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如实表现,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认识的深化是指认识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或由一个层次进到另一个层次。认识的扩展是指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中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向前推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不断向前推移,或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4、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肤浅向深入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无限反复。每次反复都使认识进入比较高一级的领域。 5、要注意真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汇总

政治必修一复习精简版 第一单元 1、商品 ①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用于交换(以物换物或以钱换物,并处于流通领域中)、劳动产品 ②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③两种属性的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于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P.s. 任何商品都具有这两种属性,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有商品的两种属性,而只能互相让渡,即生产者只能拥有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P.s. 凡是说到商品的质量问题的,就是针对商品的使用价值。 2、货币 ①货币也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②能成为货币的只有贵金银(金银纪念币是货币,但纪念钞不是货币,纪念钞在流通时与一般的纸币一样只是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时手段的价值符号)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标价)、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p.s.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是给钱出去 不同点: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卖双方的收付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但支付手段一般是提前或延期支付,如赊账、支付利息、地租、债务、税款工资等,双方是收付行为不是同时进行的,具有时间差p.s.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不是货币的职能,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的整个过程 P.s.商品流通对生产者的启示: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说到商品的质量问题时,一定要想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和商品流通的启示。 3、纸币 ①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②纸币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过程中为了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价值符号,它不能等同于货币本身,纸币只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某些纸币还可以代替货币指向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纸币不能代替货币行使价值尺度职能。 ③纸币本身的价值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所以纸币的面值多少,并不是指制造纸币的这张纸价值多少,而是指纸币能代替多少货币去和对应的商品相交换。 ④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发行量、面值、样式,但不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⑤纸币发行量应该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即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就发行多少纸币去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纸币发行量过多,表现是全面(市场上大部分商品)持续(长时间)的物价上涨,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应该通过上调银行利率、上调银行准备金率或者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它。 ②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是纸币发行量过少,表现是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应该通过下调银行利率、下调银行准备金率或者扩张性的财财政政策来抑制它。 5、外汇 ①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外做生意、旅游、购物时要使用的用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它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 信用卡包括贷记卡、准贷记卡、借记卡(储蓄卡);其中贷记卡和准贷记卡属于银行信用卡,可以投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