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开明国语课本PK现代教育 学者叶开痛呼语文之痛

民国开明国语课本PK现代教育 学者叶开痛呼语文之痛

本文引用学者叶开博客文章,认为讲得有道理,值得我珍藏

1、《开明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和《商务国语教科书》课本让我们至今蒙羞

2、小学语文的痛根在教育制度——叶开答《北青周刊》记者陆玉

3、叶开答《羊城晚报》记者问:强烈反对三聚氰胺版课文

4、强荐方清平相声《幸福童年》专治小学语文脑子坏死症

5、我为江苏语文新教材鼓掌

6、垃圾教材比三聚氰胺奶粉为害更为深远!

7、垃圾教材为害深远:剽窃和窜改的课文《带刺的朋友》

8、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1、《南都周刊》今年第44期的报道《语文教材:从民国到现在》里说到一句让人感慨的话:“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这里提到的三种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和《商务国语教科书》,是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重印的民国国语课本系列。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商务国语教科书》由大出版家张元济亲自出持编写出版,1917年出版后十年间,发行量高达七千万册以上。

备注:商务国语教科书、开是国语课本的PDF文件我有,谁要想发邮件xazb@https://www.doczj.com/doc/fc9514744.html, 我有空发给你!

这些国语课本,定位和目标都极为明确,以母语教育为本,传递传统核心文化价值,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精髓及新式教育思想,以新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进行有机融合。这些教材不仅着眼于传达传统的核心价值,而且宽宏地容纳了世界最新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学生不是训诫和管教,而是引导和培育。并不以单一而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能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从而在国家仍然积弱时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大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思想。

在此之前的多次回答记者采访时,我都斗胆强调,语文教材是教育思想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材。对比这些近八十年前的国语课本,再考量新旧两种教材的核心教育思想,我对所谓的“新”与“旧”这两个字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被我们下意识地理解为“旧”的教材,因其浓烈的人道主义思想飘香,反而显得历久弥新,比“新”

教材要先进得多。有些美好的价值,流经八十年仍然熠熠生辉,有些虚伪的课文,即使只是被我们阅读一次,也已经陈腐不堪。判断课文的优劣,不能仅仅着眼于时间的单向顺序,而要着眼于思想的包容度和人文价值的传承。

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完全把语文工具化,而失去了人文性考量。培养目标不是一种使得个人自我完善的公民,而是建设者——其象征是“螺丝钉”。由于民国时期的国语课本的教材编写并不由政府指定机构垄断,当时的优秀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学者,都热心从事编写小学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就是典型的顶尖专家强强联合打造出来的精品。

小学国语教育是国家文化昌明的百年大计之核心基础,一点马虎不得,疏忽不得。

根据这种前辈的成功经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如何都应该放开控制,提供自由的出版舞台,让各种教育团体组织最优秀的文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出版家和学识精深的优秀学者来共同编写。教育主管部门只需要组织专家委员会来对各类出版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和

推荐,而不是现在这样恰恰相反。

这些出版于上世纪三十年民国时期出版的国语课本,距今已近八十年,早该属于落后过时反动而乃至要挨打扔进垃圾堆里的垃圾了。根据我从小就学到的正确历史观以及特有的“新旧定律”,我知道,凡是旧的都是差的,凡是新的都是好的。这些国语课本如此陈旧,早该被历史无

情地淘汰了,被滚滚灰尘淹没了。我们常被教育说: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我也早就知道,历史的车轮现在归我们管,爱怎么开就怎么开爱碾谁就碾谁,怎么没有把“陈旧”落后的国语课文碾得粉碎了呢?这里面的真正原因,值得深究。也许,从核心的文化价值传递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角度来评估,旧的反而是新的,新的反而不如旧的。

语文教材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材料,不仅要传达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要通过基本的识字教育过渡到美德教育和修辞教育。这里的美德,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历史深处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并且把这些历久弥新的道德,用美好的修辞表达出来。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三十年来核心价值不明确,虚浮的道德到处飘忽,教材编写一再变更,几十年过去了仍在试验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我不知道如今的语文教材编写者看到这个旧教材畅销的消息时作

何感想。我很想知道,但只能猜测,却又无可测度。假设他们看到了这些教材,并对比新旧两种教材,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现在的教材编写出版流程,已经变成了一个极其神秘的事情。教材的编写组、教材的出版以及教材的主管,形成了一条稳如磐石的链条,跟诸葛亮的一字长蛇阵般无懈可击。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像民国国语课本那样历久弥新的优秀教材放在我们现在的孩子课桌上?

本文刊发于十一月十九日《东方早报·早报自由谈》。

2、小学语文的痛根在教育制度——叶开答《北青周刊》记者陆玉

陆玉:先请您对此次的事件做个评论吧,毕竟博客是网络世界的东西,很多读者还是希望通过平面媒体了解一下事情的概况以及您抨击教材的前因后果。

叶开:我批判小学语文教材,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质量低劣的教材的严重危害性。我对教材对批判,开始于两年前。去年我为《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开设了一个“语文之痛”专栏,写了十二篇文章,都是七八千字以上的长文。在此之前,我看到女儿饱受语文作业的摧残,再翻看她的语文教材,越看越感到这些教材所编选的内容低劣到了匪夷所思到程度。我有两个强烈的疑问:第一,这些课文怎么大多数没有作者?第二,这些课文怎么大多数都语言低劣甚至逻辑不通?

怀着这两个疑问,我去查找这些课文的出处,这才发现,在网络搜索引擎上,到处都是询问某篇课文作者是谁以及查找原文的帖子。我原以为,这些课文如此糟糕,大概是教材末页的“特约撰稿”者所编,没想到,即使是那些低劣的课文,大部分也还是剽窃来的——另外一些,我查不到出处。这些课文不仅剽窃名家作品,而且剽窃普通作者的作品。尤为恶劣的是,这些剽窃来的作品,大多数都遭到了各种程度不同的窜改,有些甚至惨遭篡改而面目全非。

陆玉:这件事引发了舆论的热议,无论是网友还是学者在看到相关报道后都对教材质量提出质疑,您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关注孩子们的教育吧?

叶开:我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确实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大量报道下,这个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这个问题只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才可能产生一些好的结果。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媒体能做到更多,我也期待媒体的专业人士能够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毫不夸张地说,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完全可以上升到国际战略高度,着眼于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看到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从一开始的根部就烂掉了,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在国际上就会逐渐丧失竞争力,就没有美好的未来。

陆玉:教材的改动是个大事,至今教育部门和出版社学校等机构还没有出面对这个问题发表评论,这个问题会不会又朝着有关单位相互推脱责任却不落实整改的方向发展了?

叶开:这个问题恐怕需要请你这样的媒体记者主动去调查采访了。教材的改动,确实是一个重大问题,关涉面广,千头万绪,需要有关的方面的决策者和顶尖的专家学者从最高端的层面来全面深入地思考,才可能推动问题朝着好地方面发展。

我只是一个提问者。

陆玉:最大问题出在哪儿,您认为谁应该负主要责任,这与教育体制有关系吗?

叶开: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材。教材是教育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陆玉:您是在给女儿辅导功课的时候发现了教材中的问题还是之前通过媒体的报道也得知了这方面的消息?

叶开: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是我给女儿辅导功课时发现的。后来去女儿学校参加公开课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二十一世纪了,我女儿的语文教学活动,还是语文教师在进行赤裸裸的作假表演。这逼迫我不得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我女儿说,她们班公开课还好啦,不算太假。隔壁班级,谁谁回答哪个问题自然也都是事先排练好的,这还不算,语文老师要求所有人都举手,显得课堂气氛很踊跃。但是,无关同学举右手,事先安排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左手。

陆玉:作为父亲,看到女儿的教材,还有哪篇文章是您怀念的吗,什么文章应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呢?

叶开:我自己的小学时代,是在捉鱼摸下的快乐中度过的,早已经忘记那时候学过什么课文了。时至今日,我陪女儿一起阅读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古今中外名著,不得不说,可以选入小学教材里的太多了。有心的父母,都能从全国的少儿出版社的书目中,找到大量合适的作品来给孩子阅读。

陆玉:您认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偏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现在的小孩儿一个劲儿的学英语,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

叶开:中国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从教育理念开始,就大错特错了。

2007年5月24日的《南方周末》里,有一篇记者张英对华东师范大学著名语言学家潘文国教授的采访,题为《一百年来,我们用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我非常欣赏潘文国教授的这个杰出的见解:学母语跟学外语是两回事。潘文国教授指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主要做两件事:识字、做文章。学习西方的语言学后,强调语言分析、语法分析,现在回头来看,这些对母语学习来讲基本没用。我们要反思中国一百年的汉语观、汉语教育观和汉语教学方法,包括语言政策,可能是有问题的。中国人学英语主要是学大量的语法,但英国人学英语很少学语法,他们上课主要是读文章。……同样你跟中国人讲大量语法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欣赏文字和语言本身的技巧上。……中国两千年的母语教育重视的是修辞教育,而不是语法教育,而我们一百年来误认为语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提高不了。……我看过英国人编的高中语文教材,阅读量大得不得了,大量的文选、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各种文体都有。我们中国人学汉语也应该这样,一定要强调大量阅读。”

潘文国教授的这个访谈里面很多真知灼见,可惜湮于尘灰,不为人所重视。我这里,基本上都是摘抄他的意见,有心的读者,尤其是教育界人士,请找这篇文章来认真地研读,必有重大收获。我个人在发现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之后,和太太一起,每天给她进行清空脑袋里的语文垃圾回收站的活动。具体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设法激发她的阅读兴趣,引导她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到五年级,课外阅读量不低于一百万字;

中学生到九年级,课外阅读量不低于两百万字。我女儿目前是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她的阅读量远远超过“课程标准”对九年级中学生要求的十倍以上。

陆玉:多数“被改编”后的作品并未署名,这不仅侵犯了作者的权利。身为作家的您对此想必也很愤怒。但为什么没人站出来维权呢?

叶开:我对此倒还是说不上愤怒,只是感到深深的无奈。在教材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复杂问题,包括相关的利益链,这些都不是我这样的小人物所能应对的。我只是忧虑,从国家基础教育的长远战略出发,如果人们不能摆脱一切都只从利益出发的短浅目光,这些低劣的教材给我们的下一代造成的危害将是难以估量。而事实上,这种危害已经早就已经在我和我的同龄人身上发生了,我们的父辈,就已经遭受了重大的危害。相对而言,被侵权的作家进行维权,还是一个次一级的问题。我期望被侵权的作家能站出来,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利益,更多是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未来,进行维权。我也希望相关的知识产权法专家和律师能深度介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破局,可能更为有效。从知识产权入手,先剥笋叶,逐渐深入,可能触动一些深刻的问题。

陆玉:“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对教材进行了长时间的相关分析后得出了“四大缺失”的结论,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您认为什么的缺失是现在教材的最大问题?

叶开:最近,我也注意到这个研究团队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研究结果。这“四大缺失”,都是教材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要向他们致敬。他们都是第一线的教师,能从局中破谜,反思教材,尤为难得。但以我的浅见,这“四大缺失”都不是核心问题,而是外在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教材作假。是“假大空”,而不是“真善美”。我在“语文之痛”专栏里,专门写文章谈到这个问题:“真”是我们目前人类文明所领悟到的最高智慧之一。道法自然,是这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这个道理。检验什么?检验“真”,而不是鼓吹“假”。如果教材从核心上就是在作假,从剽窃作品到不顾基本的历史事实而胡编乱造,那么这样的教材就是诲淫诲盗的。如果教材不“真”,教材里面的课文所宣扬的“善”就是“伪善”,“美”就是“臭美”。上述的“四大缺失”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要破除这“四大缺失”,首先得去除教材作假这个病根。

3、叶开答《羊城晚报》记者问:强烈反对三聚氰胺版课文

记者:您最近在自己的博客上大谈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的弊端,引来了很多网友的议论,各种媒介也进行了转载和报道,我注意到,您早就开始关注中国教材的问题了,请问您是出于怎样的初衷去做这个事?

叶开:我是从女儿上小学开始关心教材问题的。三年级有一篇“课文诗”《信》写得非常糟糕,交杂着空洞的说教和虚伪的想象。我专门写了一篇七千字文章分析这首“诗”,发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语文之痛”专栏上。

我不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课文没有署作者。翻完了整本教材,都找不到作者。我越翻越纳闷,教材里这么多课文都没有作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一度以为这些课文是教材的编写者自撰的。我在网络搜索其中一些课文,结果跳出了大量相同的提问。这才知道,有这么多人都在找作者。

我参加过女儿学校的一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没有作者的课文《带刺的朋友》。

这是一堂公然作假的公开课:一切都是预先排练好的,哪个问题由哪位学生回答,语文教师事先都安排好。我女儿说,她们班还好,隔壁班级老师更夸张,要求每个人都举手假装提问,但是只有举左手的才会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我认真地读了这篇课文,发现逻辑不通。后来查到了作者和原文,拿课文对比,发现课文进行了彻底的篡改。经过篡改的课文,已经逻辑不通而变成“带刺的敌人”了。

记者:你这样集中地关注小学语文教材,为此还写了好多的文章,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执着?

叶开:这个问题我之前想过。写这些文章,我还跟我妻子商量过是否值得。我们交流后,她支持我这么做。小学语文不仅让我们自己的女儿深受其害,其他的孩子更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我是职业文学编辑,每天要看大量的投稿,业余还创作,时间很紧。为了写这些文章,我要找很多资料,把资料读透,做到言之有据,不发

空洞议论。我去年在《语文教学与研究》开了一个“语文之痛”专栏,共有十二篇文章,每篇八千字左右,都需要精心准备,反复修改。为寻找相关材料,还购买了大量的书和杂志。写了一年专栏,后来实在是没有精力继续,今年就停了,但是写了文章,还是给他们发。里面我写过一篇关于朱自清的文章,为此花了三个月把他的文集通读了一遍。

说得宿命一点,我这样做,完全是被挑选的。我觉得我被选中了,我不做,也许不会有更合适的人来做这件事情。比我优秀的学者,平时工作应酬很忙,几乎不管自己的孩子,更不可能想到去翻看孩子的语文教材,没有精力并一字一词地读课文。普通的家长,虽然有热心和好心,但又缺乏专业的能力。我这样就突然变成了一个综合条件正好合适的人选。

记者: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很多父母确实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更多的人都把孩子甩给了自己的父母。经过你的对比和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暴露出来的问题确实很严重。

叶开:严重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是一个相对隐秘的区域,不太引人注意。我也是怀着疑问,翻查了女儿三年级和四年级两年的四本教材,一篇一篇地去阅读,对比,分析,这才发现,这些教材里的课文很多都极其糟糕,充满了赤裸裸的说教和假大空的情感。绝大多数课文都不署作者名字,大多数还遭到了低劣的窜改乃至篡改。

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写到,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二册,四十篇文章,只有一篇署作者名,其他的大部分是剽窃和窜改的,包括著

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我们家里的男子汉》等人的作品。

女儿的教材里有一篇《扬州茶馆》,脚注写明“本文作者朱自清”。实际上,篇课文是从朱自清的《说扬州》里节选的。这个脚注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课文应该这样规范注释:本文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说扬州》,选入时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后加。

教材编写者不仅剽窃别人的文章,不署名地归为己有,还随意窜改名家作品,使这些作品变成了掺假的伪劣产品。小孩子很单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认认真真学习的语文课,竟然大部分都是剽窃来的伪劣产品,而少数的几篇名家名作,又遭到了手法低劣的严重的窜改。我感到触目惊心。三聚氰胺毒牛奶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而这些,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揭露出来,普通人都是懵懂无知的。喝惯三聚氰胺牛奶的人,还觉得这种牛奶口感好呢。脑子里塞满了垃圾课文的人,也会误以为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无趣。

记者:对于安徒生童话被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篡改的行为,您提出了强烈的不满,还用了“为小学语文教材消毒”这样的字眼。您认为这样的篡改是一种“毒害”?

叶开: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不仅仅是上海“沪教版”教材的特例,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其他省市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都有相同的问题。比如,巴金的被窜改版《鸟的天堂》,全国很多省市的教材都在选用,人人都以为这就是巴金的原作。我写了一篇新的博文,逐字逐词

地加以对比,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又是三聚氰胺版课文。我家里只有上海版小学语文的教材,我只能具体分析这套教材。这样做言之有据,而且材料确凿。

这样的篡改,不仅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条例,更重要的是以次充好,山寨优秀作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把作假这种行为合理化,从而变成了道德毒素。从小就使用这种教材,阅读这种课文的小孩子,慢慢地就会丧失了对好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受力。长大了,也就会像我博文里偶尔出现的几个人那样跳出来就谩骂,认为教材剽窃和删改别人的作品是教材编辑界的惯例,而且窜改过的作品更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记者:那么您认为这样改过之后,会不会真的更合适小孩子阅读呢?也许他们的理解力确实更适合学这种课文?

叶开:我在好多文章里都提到过,我强烈反对这种硬要做代表,认为只要他们才懂得小孩子,才能代表小孩子一样。在我们的国家,小学教育界有一批人,不知道出于何种心理,总是故意贬低小孩子的智力,打击小孩子的理解力,认为这些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能理解,似乎只有经过他们用非常低级的手段窜改过的课文,才是一种合适的饲料,更好地塞进小孩子的胃里。不仅如此,我们的教学手段,求同不存异,无论什么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小孩子说出不同的看法,就会遭到批评和压制。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还热衷于打击小孩子的自信心,破坏小孩子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泯灭小孩子的个性发展。实际上,

小孩子的天性是纯净善良的,他们的理解力和感受力,都远远超过自以为是掌握了什么真理的大人。在生活中和学习里的大多数情况下,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感受力,都比大人强。我们不妨扪心自问,除了热衷于搞人际关系,除了喝酒抽烟唱卡拉OK之外,大人自己早就退化了,大多数人都只懂得工作上那一点点可怜的技能,此外几乎一无所知。

记者:您认为小学语文教材篡改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叶开: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可能跳开现有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零件”“螺丝钉”“建设者”,那么配套的教材在编撰上,就要努力打压人性,磨灭个性,这种教育只能是普遍性的教育,而不是个性化教育,只能培养顺民而不是公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被比喻成园丁,执一把大剪刀在花园里逡巡,灌木都修剪得齐整,杂草都拔除干净。合格的学生,则被比喻成鲜花。在这个比喻中,鲜花是柔弱的象征,经不得风雨和害虫。他们必须上交自己的个人权利,必须把自己上交给园丁的保管,接受园丁的肆意修剪。

教材编写者自认为水平高人一等,并且想当然地当上了小孩子的“代表”。在他们眼中,任何文章都有杂草的嫌疑,任何词语都可能是害虫,手执剪刀的编写者认为自己有权力,也有义务把任何可能的杂草刈除,把任何可能的害虫扑杀。

他们或许忘记了,小孩子不是抽象的比喻,也不是一朵鲜花,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而性格有差异、身材有高低、脾气有好坏、悟性有高下,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人,

那么教材就必须为这个目标服务,而编撰者则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有权力篡改、删除可疑的文章。

记者:经您这样指出之后,是否希望有关方面是否会出来修正?

叶开:美好的愿望谁都有,不过我宁愿保持谨慎的态度。鉴于我们国家在制度上的保守性质,这种改变,必须是自上而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这需要决策者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事关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可能才会痛下决心来全盘考虑。推动这种改变,目前看来是非常困难的。

记者:我们国家有一本刊物就叫《咬文嚼字》,很多大作家比如迟子建、毕淑敏等公开发表的作品都被这个刊物“挑刺”过,最近,我还看到铁凝写信感谢〈咬文嚼字〉给自己作品挑了语病。您怎么看这个事情?

叶开:你这个提问很有针对性。人的天性是不完美的,所以西方人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偶像来警醒自己。写文章很难避免所有的笔误。这种错误,在经过查证的基础上加以修正,我想任何作家都不会反对。比如,把“暧昧”误成“暖味”,把“即使”写成“既使”,确实要改正。但是,不征得作者同意就随意窜改他们的文章,甚至剽窃他们的作品,这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和道德沦丧了。

记者:郑渊洁先生对儿子的教育也很特别,他提倡“身教”,而且在儿子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就办理了退学,在家里自己编写教材自己教育儿子,您赞成这样的方法吗?

叶开:郑渊洁先生是一位奇人,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他是我们这个僵化的教育环境下开出来的一朵散发着迷人毒气的罂粟花。不

过,既然他是天才和异类,普通百姓就没有必要、估计也没有能力去学习他。他的教育模式是异数,可能只合适他自己。盲目模仿,可能会邯郸学步,适得其反。有句俗话说,鞋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他的做法有参考价值,有景仰价值,但我不建议、也不提倡普通人模仿他。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材,如果教育目标没有改变,教师只能继续粗鲁地对学生进行无休止的修剪。所以,决策者高瞻远瞩地展望未来,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前途的高度来思考,这才是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与进步,推动国家与民族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实行“以人为本”的“人的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每个公民都能在教育中获得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在现代文明基础下的国家教育的根本目标。在这个目标背后,是充分尊重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享有个人的自由和言论自由。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公民教育”的问题,而不是“天才教育”的问题。确立教育目标,制订教育政策,是要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而不是为个别人服务的。

记者:除了对教材不信任之外,您对中国教育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叶开:教材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具体体现,我对教材的不信任,代表了我对整个教育制度的质疑。

(注:题图为剑桥大学校园,网络照片。)

4、强荐方清平相声《幸福童年》专治小学语文脑子坏死症

方清平单口相声《幸福童年》,针对中小学语文的可笑教育模式有深入的嘲讽,他的造句练习,非常猛烈,极其精到,治疗某些脑子坏死还无知无畏的作文教师,可谓对症下药,药效明显。重症患者,建议每天看三遍,连续看一周,可望基本痊愈。极其顽固者,建议疗程两周。如果这样都治不好,只能说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我今天受到山东济南作文教师张歌同志的猛烈批评,说我是门外汉,不能对语文作文这种专业技术问题指手画脚。这留言确实把我给彻底雷住了。

张歌同志给我留言之一说:“作文不是日记!作文就是学习写文章,本来就是编的,就像造句,只是为了让你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作文?就是…造文?的意思……”。之二说:“作文不是日记!作文就是学习写文章,本来就是编的,就像造句,只是为了让你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我就是作文老师,你一个门外汉,不要对技术领域的东西指手画脚好不好?就像你不是医生,就不要评论谁的手术怎样怎样是一个道理……”

我的回覆不算客气,冀收些微棒醒功效:“这位作文老师如此自负是门内汉,是只知在门角落里舞大刀呢,还是真能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您整天造句,肯定是自认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很高了,不知你自己创作过什么佳作?您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可能就会明白,您的造句,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