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老年胃癌病人术后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_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老年胃癌病人术后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_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老年胃癌病人术后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_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老年胃癌病人术后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一)(精)

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一)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摄入,降低病人的住院费用,早日痊愈。方法自2004年1月~2005年3月我科28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经鼻胃空肠营养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液主要选用费森尤斯公司的能全力。结果 27例病例治愈出院,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结论全胃切除后经鼻胃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主要是让病人快速恢复体力,患者平均体重较术前相比无减少,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平均住院费降低20%~30%。所以说全胃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是使患者早日达到康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 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细心照料病人的饮食,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全胃切除术病人,一般均采用肠外营养,也就是静脉输入营养液,但是长期禁食或肠外营养支持会使肠道处于无负荷的休眠状态,缺乏食物刺激会使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肠外营养一般费用都较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为避免肠外营养的不足,我们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以帮助病人尽早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04年1月~2005年3月28例在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在手术当日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同时留置胃空肠营养管1枚,这样既避免了反复留置胃管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又方便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胃空肠营养管的位置,使其放置至蔡氏(Treitz)韧带下20cm,然后用胶布在病人面颊部固定好。 肠内营养输注开始时间一般在术后12h,首先给予5%葡萄糖盐溶液,开始时缓慢滴注,每小时20~40ml,24h维持输注,术后24~36h如病人肠道得以适应,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后,给予要素饮食能全力(能全力为500ml/瓶,费森尤斯公司生产),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经鼻胃营养管缓慢滴注,速度为由20ml/h逐渐增至100ml/h,滴入量由每日500ml逐渐增至每日1500ml,维持5~7日。滴注过程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可视病人习惯而定,一般以接近体温为宜。过热可灼伤肠黏膜,过冷可刺激肠道,引起痉挛或腹泻。 2 结果 本组全胃切除术后病人采用鼻胃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方法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27例病人痊愈出院,1例因高龄在术后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死亡。

医院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XX医院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全院讨论,特制订本制度,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 一、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全院关于胃肠外营养的管理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指南如下: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

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禁忌症:(1)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3)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四、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症和超适应症情况的发生。对滥使用的临床医师视情况给予处分、警告、处罚、停职等处理。 五、胃肠外营养配制管理。 (一)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各级人员的岗位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细菌学监测制度、操作规程、物器材管理制度等,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质量。 (二)成立配制中心:肠外营养液是直接由营养科配制,每天由营养师到病房会诊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肠外营养液处方的,再由护士进行配制,她们的资格职称都是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质量,预防肠外营养支持中的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配制室的要求:配制室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配制室是空气洁净室,洁净等级为1万级,配备双人层流洁净工作台,洁净等级为100级,设有传递窗及缓冲间。 (四)设备:所有一次性物品均到设备科和供应室领取。 (五)配制中的管理:配液前开紫外线消毒40min,净化系统开启30min以上,进入配制间前更换洗手衣裤、戴口罩、帽,按7个步骤洗手,换鞋进入配制室,先开启层流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总8页)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总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

胃癌病人的术后护理例论文

胃癌病人的术后护理例 主考学校: 陕西中医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考生姓名: 准考证号: 联系电话: 邮箱地址: 2015年 5 月15日

摘要 胃癌是我国发病较高的恶性肿瘤。大多数胃癌病人早期为消化不良,进食后上腹部胀痛、食欲减退或有上腹部不适感等。胃癌一般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再做出诊断时,大多数已为进展期。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治疗,而术后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 关键词:胃癌;术后;护理

一例胃癌病人术后的护理 胃癌是我国发病较高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胃体区相对较少。早期胃癌,不论范围大小,早期病变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可分隆起型(息肉型)、浅表型(胃炎型)和凹陷型(溃疡型)三型。中晚期胃癌也称进展型胃癌,癌性病变侵及肌层或全层,常有转移。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及免疫综合治疗。病人在胃切除后,胃容量明显减少,胃的储存和消化功能明显降低,病人可能出现食量小、营养不良和缺铁性贫血等一系列小胃综合症[1]。因此外科术后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术后的常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恢复极其重要。术后胃管和引流管是否在位引流通畅、引流液的观察对于发现和及时处理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的解剖结构、生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较大影响[2]。由于癌细胞生长较快、代谢增高,加之食欲低下,食物摄入量减少,致使合成减少,分解代谢加强,同时放化疗期间会产生相关的毒副反应,因此胃癌病人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治疗非常必要。做好胃癌病人的术后常规护理及术后的饮食和心理护理,调整好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与提高生存年限有着密切关系。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1岁,工人,主诉因间断上腹不适、食欲不振2年余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年余饱食后感觉上腹部胀满,以剑突下为著,无放射,伴反酸,嗳气、腹胀。无腹痛,疼痛可自行缓解,未予重视,10天前症状加重,就诊于我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胃镜可见胃窦部前壁小弯侧约0.4×0.4cm溃疡,病理提示:(胃窦)粘膜组织期间可见大小不等的异型腺体,符合腺癌,考虑为溃疡恶变,于2011年9月12日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腺癌(中低分化)癌组织仅位于粘膜层,断端未见癌组织网膜组织未见癌。 2 术后护理 2.1常规护理 2.1.1胃管的护理 保持胃管通畅,持续引流。禁食禁水,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每两小时观察胃管是否

《肠外与肠内营养》投稿须知

《肠外与肠内营养》投稿须知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组专业杂志。由南京军区联勒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担任主编。创刊于1994年10月1号,双月刊,A4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10X、国内统一刊号CN 32-1427/R,邮发代号28-247,于单月10号出版,单价10.00,全年价60.00。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为全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北大1992、1996、2000、2004、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2008版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期刊),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资料目录(医学)》、《中文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1995年6月在江苏省科技期刊十年发展成就展中被评为优秀期刊;1999年9月在第三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活动中获“编辑质量优秀奖”;2000年12月在国家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比活动中荣获“《CAJ-CD 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在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活动中获“优秀学术质量奖”。通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检索证明,该杂志的全国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为0.473。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以交流推广肠外与肠内营养方面的科研成果、总结临床经验,促进我国营养支持专业的发展为宗旨。认真贯彻和体现国家有关科技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努力为医疗、科研、教学服务,重点报道临床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成果。设有专家谈、论著(包括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护理论文)、综述、新概念、新技术、讲座、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等栏目。内容求新求实,学术、编辑、印刷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是外科医护人员、营养支持研究人员、医学院校师生的必读材料。 目前,国际和国内肠外与肠内营养发展很快,《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办刊至今,刊登了大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学术论文,有些研究性论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大中型医院临床医师正确使用肠外与肠内营养的重要参考资料,促进和推动了中国临床营养支持的普及与提高。 投稿须知: 1.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文字准确、通顺、精炼、重点突出。论著不要超过3000字、病例报告在2000字以内,图表尽量简化(一般是1图2表)。2 2.2 作者和单位作者在前,统一排序。单位在后,外加圆括号,包括科室、市、县名称及邮政编码。如:潘伯荣1,冯亚民2,严正3(1.第四军医大学621楼12室消化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2.河南省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462000; 3.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内科225300) 2.3 关键词3~8个,参照MeSH及中医药主题词表,词间空2格。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关键词】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胃癌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胃切除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高于正常状态,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术后予肠内营养支持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营养,还能有效维护肠黏膜完整,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胃癌术后,患者都需要禁食1周左右,以往主要采用静脉高营养的方法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素,但是费用高、并发症较多,而肠内营养则是通过预先放置在小肠内的导管,向小肠远端滴入特制的肠内营养液,逐步加量,直到病人完全正常进食。直接向肠道提供营养物质,不仅是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促使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这对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 1 营养状况的测定 胃癌本身影响营养的摄取和消化,加之外科手术创伤、放疗、化疗等治疗,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0 %~80 %[2]。术后及时进行营养状况测定尤为重要。 1.1 人体测量指标 人体测量是应用最广泛的无创营养评估方法,可以了解机体的脂肪和肌肉的储备情况,包括体重、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测定。胃癌术后患者都有体重减轻、消瘦等症状。 1.2 实验室指标

(1)血清蛋白: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营养评价指标之一。胃癌术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主要为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应激状态,临床表现为明显的生化指标异常;(2)氮平衡: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最可靠和最常用的指标,氮平衡=24 h 摄入氮量-24 h总氮排出量。胃癌患者手术的创伤和应激以及手术后短期内饮食摄入受限,可使胃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出现负氮平衡,体重减轻;(3)总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的简易方法,测定简便,快速。胃癌术后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 置管方法 术前将营养管末端插入胃管侧孔,按常规将胃管、营养管一同经鼻腔插入胃内。术中将糖球缝于营养管末端推入空肠,并分别将营养管及胃管妥善固定好,以防脱落[3]。营养管一般留置1~2周,经口进食无不适后,拔除营养管。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管饲时间长,且多为24 h持续进行,绝大多数患者对术中放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有畏惧心理,有的甚至拒绝应用。针对患者的这种心态,我们安慰、关心、鼓励患者,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配合要点,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生理和心理反应,给予心理支持,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4]。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

胃肠术后肠内营养护理

胃肠术后肠内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EN)?是指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胃或肠内,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法。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吸收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肠内营养适合生理状态,体重增加及氮潴留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较少,以保证患者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但是EN护理不当,会发生腹泻、误吸、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因管道护理不当,会发生堵管、脱管、治疗错误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如何做好EN护理,确保治疗有效、患者安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不能经口摄入足够的食物,但能通过鼻饲管将注入胃肠道的营养液消化吸收的患者。如吞咽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昏迷等。适用于【:①意识障碍或昏迷; ②吞咽咀嚼困难;③消化道瘘;④高代谢状态、营养不良;⑤炎性肠道疾病、短肠综合征;⑥胰腺炎;⑦脏器功能障碍及脏器移植;⑧口/咽、食道手术。 1.1肠内营养的途径和输注方式:20世纪70年代,肠内营养主要于经鼻胃管、胃造瘘管、空肠造瘘管来实现营养供给;20世纪80年代后期,技术大大进步,采用经鼻十二指肠、空肠置管,经皮内窥镜胃、空肠穿刺或空肠造瘘口置管均可实现肠内营养(EN)3I。 1.2肠内营养输注方式:肠内营养输注方式有一次性投给、间歇性重力滴注和连续性经泵滴注3种方法。连续性经泵滴注效果最佳。肠内营养速度应该由慢到快,初起应采用低浓度的营养液,使胃肠道逐步适应营养液。 2肠内营养护理的要点 2.1心理护理5l:在置管前向患者介绍留置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合作。老年人对术后不能经口进食不易接受,耐心向患者解释,介绍其优点及对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告知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的应对方法,使患者顺利度过置管期。术前和术后应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告知术后肠内营养的配合要点以及在输注过程中易发生的护理问题,使患者有心理准备。遵从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有腹胀、腹痛、腹泻时及时向医生护士反映,有问题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督促患者床上翻身及下床活动,有轻度腹胀、腹痛时积极与医生护士沟通,并对患者进行鼓励与安抚。 2.2营养管护理:妥善固定营养管并保证其通畅,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防止营养管的脱出;每次喂养前后均要用30~50ml的温水或盐水冲洗管道,持续滴注时应每4h冲洗1次,以防管道堵塞。保护黏膜与皮肤:长期留置鼻饲管可因压迫鼻咽部黏膜而引起溃疡,应每日用石蜡油涂拭润滑鼻黏膜;管饲时由于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而使唾液减少,细菌容易滋生,因此每天应给予口腔护理2次或咀嚼木糖醇口香糖15分钟,早、中、晚各一次日,若为胃肠造瘘口应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2.3掌握好灌注的三度:输入营养时掌握好浓度、速度及温度。由低浓度、低速度开始,逐渐增加到患者可耐受的浓度和速度。若初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速度更应缓慢,一般为25~50ml/h,以后逐渐增加,最大不超过1 10~125ml/h。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温度偏低会刺激肠道引起肠痉挛,易致腹痛、腹泻,温度过高,则可灼伤肠道黏膜,甚至可引起溃疡和出血网。 2.4病情观察和监测营养状况[81:在鼻饲营养液的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观察,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 .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 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二.禁忌证

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治疗发生腹泻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治疗发生腹泻的原因分析 及护理对策 齐向秀 王微 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胃肠、营养外科,辽宁沈阳110004 ) 摘 要 目的分析5 2例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原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使肠内营养顺利进行。方法分析52例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发生腹泻患者,给予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停用抗生素及配合使用益生菌等方法。结果5例严重腹泻患者停止肠内营养改为肠外营养;36例患者经给予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后腹泻好转;2例患者腹泻是因为使用头孢抗生素疗程过长,停药后,肠内营养配合使用益生菌治疗2日后腹泻停止。结论肠内营养发生腹泻通过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停用抗生素并配合使用益生菌,可缓解腹泻的发生。 关键词 全胃切除 肠内营养 腹泻 对策 Key words Total gastrectomy Enteral Nutrition Diarrhea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473.6,R4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1-1986- 02 作者简介: 齐向秀(1978-),女,硕士,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胃肠疾病护理研究 通信作者: 范玲 随着对肠功能认识的深入和肠内营养制剂的开 发,肠内营养在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并发症也随之逐渐显露出来,其中胃肠道并发症是困扰肠内营 养的主要问题[1] ,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腹 泻是大多数患者因无法耐受而导致肠内营养被迫中 断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可达20%~40%[2] ,Kelly等[3] 报道,腹泻在经肠内营养的危重病人中发生率 为68%。肠内营养的正确使用、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及出现腹泻时的积极处理,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现将我科2010年7月~2011年7月对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发生腹泻的52位患者的处理对策及效果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全胃术后经鼻肠内营养支 持发生腹泻的病例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1.2 方法 1.2.1 腹泻评价指标 诊断标准[4] :EN支持过 程,每日排便次数>3次;粪便量>200g/d;粪便稀薄(含水量>85%),符合上述一项即为腹泻。1.2.2 材料和设备 所有患者均使用荷兰纽迪西 亚公司生产的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CH10型、英复特泵、一次性肠内营养输注器800型进行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输注器与鼻肠管连接的5cm处均使用加温器进行加热,以保证营养液进入人体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8℃左右。 1.2.3 输注策略 总的原则是速度由慢到快。肠内 营养开始当日给予5%糖盐水500ml以20ml/h缓慢泵入,如患者无不适,第2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液-百普力,以20~25ml/h的速度泵入, 密切观察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如至肠内营养结束未出现任何不适,第3天开始将速度调至50ml/h,如可耐受,第4天开始调至50~75ml/h,第5天可调至100~125ml/h。如果需要增加肠内营养液的量,就不增加速度,5d后肠内营养液更换为能全力,速度为100~125ml/h。1.2.4 腹泻的处理 发生腹泻的患者将肠内营养 液速度减慢至前一天的速度,如有缓解,则次日起按照速度递增原则增加到腹泻当日的速度,可耐受则继续按照原则增加速度。如不能缓解, 则再减速直至20ml/h, 并将肠内营养液的量减半,如仍不可耐受,则暂停肠内营养,配合使用止泻药如思密达。腹泻停止后开始肠内营养,起始速度20ml/h,逐日递增,若再次腹泻经减速不缓解,停止肠内营养,改为肠外营养。所有腹泻患者均留取大便培养,如怀疑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则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换或停用抗生素,给予益生菌。2 结果 52例腹泻患者中,5例因腹泻严重, 连续水样便· 6891·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11月第27卷第21期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完整版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肠内营养支持与管路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的营养支持方式,它是一种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的营养方式。 二、临床营养支持目的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是通过营养支持维持氮平衡,保存瘦肉体,维持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病人康复。通过营养支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明显减少肠源型感染的发生。 三、肠内营养的特点 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维持肠黏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符合消化生理,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对循环干扰较少,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操作方便,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肠内营养治疗是疾病治疗基础。 四、对肠道功能的重新认识 在 80 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机体应激时,肠道只是处于一个“休眠状态”。 80 年代后对肠道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机体应激时,肠道是一个中心器官,而且认为肠道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含有全身 60 %的淋巴细胞。 由于观念的转变,对于肠道的功能也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认为肠道功能仅仅是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而现在认为,肠道功能除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外,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器官的中心,是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将营养从肠

内进入是一个正常的生理性途径,而肠外营养支持是人为的治疗性途径,是非生理的,是创伤性的治疗。所以,目前对于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五、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是,当胃肠道有功能,能安全使用时使用它。这是我们近年来对于肠内营养及肠道功能的正确认识。 六、营养途径选择 经口营养不足或不能经口营养时,需要肠内营养治疗。如果肠内营养治疗可能,短期(小于 30 天)或限期未定时,可以先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是判断为长期(大于 30 天)的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内窥镜做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 PEG )进行肠内营养,或通过剖腹手术进行空肠细针穿刺造口。如果肠内营养治疗不耐受,可选择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短期者可以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长期者通过中心静脉给予。 七、肠内途径的选择 PPT10 图片中绿色的是鼻胃管,黄色的是鼻空肠管,红色的是 PEG 经胃到小肠的造口管,紫色的是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后进行的造口管。 八、肠内营养用法 肠内营养用法包括以下几种:推注法、重力滴注、间断泵喂养和持续泵喂养。小肠内喂养建议采用喂养泵喂养方式。 一次性输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并发症多,适应证是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间歇性重力滴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活动方便,但并发症较多,适应证是鼻饲喂养。持续胃肠泵输注的优点是并发症少、营养吸收好,缺点是活动时间少,适应证是危重空肠造口。 九、肠内营养治疗操作的方法 (一)一次性输注 一般每次只能输注 200ml 左右,每天输 6 ~ 8 次。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析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一般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排便、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清蛋白及前清蛋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为突出的推广应用价值。 标签:胃肠道手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作用效果 临床中,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营养支持,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结合胃肠道手术患者营养支持开展情况,主要有肠内支持和肠外支持两种方式,其中,肠外支持在临床中已经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作用效果,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由于受传统治疗思想影响,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相对较少[1]。针对这种情况,以笔者所在医院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情况为例,对其营养支持方式及作用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以供临床参考和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患者年龄27~72岁,平均(49.8±12.4)岁,临床检查显示胃癌患者2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2例,肠癌患者8例,其他胃肠道疾病患者5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龄29~72岁,平均(49.6±12.1)岁,临床检查显示胃癌患者2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3例,肠癌患者5例,其他胃肠道疾病患者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选患者均符合胃肠道手术指征,术前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排除存在肝肾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排除存在肠炎以及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排除病历资料不全患者。 1.3 方法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 )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 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 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 ?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 %;②小肠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痿;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 ?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 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 ?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 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 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 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 ?肠外痿: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痿 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痿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 ?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痿、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 (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 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5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 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 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 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 第五部分输注路径 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 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四.危重病 五.成人烧伤 六.胰腺炎 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 八.炎性肠病 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 十.心血管疾病 十一.神经性疾病 十二.糖尿病 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

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估经空肠造口早期肠内营养(een)在腹部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胃大部切除术和其他复杂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中空肠造口,并通过空肠造口进行een。结果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经空肠造口进行een,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结论腹部大手术后经空肠造口实行een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部大手术;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外科手术创伤和术后应激期将引起机体的高分解代谢,从而加剧营养不良。为此,如何在术后早期发现营养不良,并对进食不足患者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日益受到临床重视。传统术后早期给予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在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作用,意见已趋一致。但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特别是附加空肠造口的安全性尚存争议。为评价腹部大手术后经空肠造口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en)疗效及可行性,自2002年9月~2005年5月,我们对60例上腹部大手术后患者经空肠造口给予een支持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9月~2005年5月,60例上腹部大手术附加空肠造口术患者,男45例,女15例。年龄25~78岁。疾病及手术名称见表1。 表1 各种疾病及手术所占例数(略) 1.2 手术方法及操作步骤术后常规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及将肠管自然排列后,应用普通红色橡胶导尿管实施空肠造口术。 胃大部切除术采用毕ⅱ式吻合,一般选定吻合口远侧10~15cm空肠为造口点。具体操作方法:在距吻合口远侧10~15cm处的肠系膜对侧缘做两层荷包缝线,相距0.5cm,两端夹以肠钳。于荷包中央切开肠壁,向肠腔远端置入带侧孔的红色橡胶导尿管约10cm,结扎两层缝线并固定喂养管。将管尾平置于近端肠壁上,管两旁以丝线做浆肌层间断缝合,使喂养管包埋3~4cm,于左上腹另戳口引出喂养管,在空肠上绕导尿管四周做腹壁吊置3~4针,丝线固定于腹壁皮肤上。 其他上腹部手术后,空肠造口点选择在距treitz韧带10~15cm处。本组10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穿孔破裂患者手术时还加了经空肠造口逆行置管于十二指肠内减压。操作步骤同上。 1.3 肠内营养的补给办法肠内营养液从空肠造瘘管滴入,一般手术后6~8h开始输注葡萄糖盐液500ml,24h匀速输完,如能耐受即开始输注含有膳食纤维的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产品由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持续缓慢重力滴注,速度开始为20~40ml/h,以后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速度,达到每天2000ml维持。对一些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患者则开始时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产品由荷兰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等肠道适应后再改用能全力。 2 结果 本组病例有58例术后6~8h即成功应用肠内营养,2例术后48h开始接受肠内营养。其中55例在应用葡萄糖盐液后直接应用能全力,5例在应用葡萄糖盐液后开始应用百普力,适应后改用能全力。4例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液出现腹泻,经减慢滴速和应用易蒙停,最终可按计划完成en。术后经营养支持,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术后体重较术前减轻<5%。全组患者没有出现手术并发症,空肠造口管拔除后,大多数患者皮肤造口处红肿2~3天,甚至有渗液,但都能很快愈合,无需特殊处理。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4.5.2.41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4.5.2.4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全院讨论,特制订本制度,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 一、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 ,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 PN )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全院关于胃肠外营养的管理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指南如下: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 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 (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禁忌症:(1) 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 (3)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四、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

胃部分切除后恢复饮食护理

胃部分切除后恢复饮食护理 胃切除后的恢复饮食十分重要,既要弥补术前疾病的慢性消耗,又要填补手术创伤的损失。因此应在较长时间内采用胃病五次饭,保证有足够的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和维生素A、B、C含量充足的食物,以促进创伤的修复。如蛋类、乳类及其制品、瘦肉类、豆腐、豆浆等豆制品、鲜嫩的蔬菜及成熟的水果等。避免吃刺激性强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辣椒、芹菜、酒、咖啡、浓茶和含粗纤维多的芹菜、韭菜等。 烹调方法更应注意,不要采用炸、煎、烟熏及生拌等方法,以免难于消化,采用蒸、煮、烩、炖等烹调方法。患者要待手术创伤及虚弱的身体完全康复后,再逐渐过度到正常普通饮食。由于胃切除后,容积明显减少,食物营养素的吸收受到了影响,所以每日膳食中注意适量增加维生素D含量多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及胡萝卜等,以防止手术后的骨软化病。另外,吃饭后不要急于下床活动,应卧床休息,不要吃高糖饮食,防止倾倒综合症。 胃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族缺乏。有15%的患者有骨软化病,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很容易使非常稀薄的骨质发生变化。在一些无明显维生素D缺乏的病人中,早期的骨组织变化可以得到纠正。这就使人们很难推断,在胃切除后所发生的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病是否与维生素D缺乏,钙吸收有关。但不论怎样,这些病人有明显的钙吸收障碍和维生素D的缺乏。胃切除术后的病人应注意膳食中补钙,维生素D的食物,这对骨骼钙化有利。动物性食品如蛋黄、肝脏,含视黄醇很高。一些植物性食品如黄、红色蔬菜、

水果中含β-胡萝卜素,可在肝中转变为维生素A。 1、术后禁食,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在术后五天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 2、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 3、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4、术后2~3周时,有部分病人可能进甜食(如牛奶加糖等)后出现心慌、出汗、头昏、恶心、上腹部不舒服等症状,一般持续15~30分钟可自行缓解,被称之为“倾倒综合征”。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若想要进甜食,应当同时适量进食易消化的咸食,并要控制进食速度。 5、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矿物质铁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根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6、胃癌手术后要按医嘱用药,防止发生贫血。 胃癌患者术后要重视自己的精神调理,不要肆意放弃与病魔斗争的意志,这是战胜疾病的基础。这里向大家介绍“三忌一勤”的调理心志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忌一勤”自我养生方法 一忌丧志,即对疾病要充满信心,不要乱投医乱服药,在饮食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