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学》课程论文

姓名:骆奕帆

班级:国际商学院12班

学号:20201136040005

指导老师:刘夏

08年金融危机下四大国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及效果、评价

短短两年的时间里, 世界经济就经历了一个美国次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全球

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危机的过程, 从2007 年8 月开始, 美联储就作出反应, 向金

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 然而进入2008 年9 月以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 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 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 以美联

储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央行也不得不实时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次典型的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的危机。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推波助澜, 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因此, 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资产膨胀型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 而如果看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 也要放大到一个更大的逻辑框架, 就

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膨胀型过度消费模式!。基于此, 面对危机, 美联储及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等世界主要中央银行在过去一年来使尽浑身解数, 发明和采用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干预手段, 下面本文就最近一年来各国央行在危机治理方面的货币政策做一些

比较和评述。

一、美国货币政策——传统工具与创新工具相结合

美国的金融体系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实践证明这个体系太不稳固、太过脆弱,每过几年就遭遇危机,不动产市场和信贷市场繁荣一段时间后,紧接着就是泡沫和紧缩。过度创新和复杂性压倒了这个体系的平衡,这个体系鼓励了短期利益的谋取而忽略了长期利益的培植。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信用工具给美国创造的巨大利益,但这些利益转瞬又因为金融体系对消费者的保护失败而灰飞烟灭,让美国民众陷入了他们无法理解也无力承受的债务困境,并且因从事这些金融活动能获得巨额回报又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欺诈,在该体系的监管内外又产生了大量杠杆信贷和风险。危机不断,但每次危机过后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却备受关注,其中也不乏借鉴意义。

自2007年8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就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美联储作为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就一直对美国的金融市场采取着积极的干预政策。其中在比较极端的措施上,美联储主导了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并提出了对投资银行等非银行机构监管扩权的诉求,同时又直接推动对美国两大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救助计划,直至奥巴马政府在与国会的妥协下出台的7000亿美元大规模救市计划。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主要采取了以流动性注入为主的扩张性政策。美联储在推行这项措施之时创造性的拓展了货币政策工具和应用途径,从而也增强了其政策效果。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美联储具体的货币政策措施。

(一)美联储的传统货币政策

美国的货币政策措施从金融危机一爆发就开始了,最初的干预仍是以传统的货币政策为

主,主要包括两方面:

1,大规模注入流动性。

在危机爆发开始美联储在8月11日一天内向银行系统三次注资,总额达到380亿美元。为了妥善处理两房(房地美、房利美)、贝尔斯登、AIG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破产,美联储启用紧急预防条款,亲自入市收购部分资产,为其提供融资。为了支持AIG重组,美联储先后成立了Maiden LaneⅡLLG和Maiden Lane Ⅲ LC两家公司来收购AIG的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担保债务权证担保债务凭证)。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国政府在救助两房救助资金已达1600亿美元、救助AIG方面已累计投入1823亿美元。随着危机的深入,美联储的注资力度也不断加强。现在我们来看几组数据,2007年11月1日,美联储向银行系统注资410亿美元;11月15日美联储再次注入472.5亿美元;2008年2月12日,美联储划拨300亿美元的资金;2008年3月以后,美联储又启用新的政策工具,建立了大规模流动性注入的“常设”渠道。

2,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

2007年9月美联储开始进入降息周期,至2008年12月连续十几个月基准利率和贴现率处于下降通道,针对危机的扩散和经济的低迷,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美联储连续九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共下调500个基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走完了所有的降息路,将利率政策发挥到极致。利率调整政策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十分罕见。目前,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到0.25%之间。同时,美联储通过再贴现率工具适时调整再贴现率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为缓解金融机构资金压力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3,公开市场操作

从2007年8月9日开始的一整个月时间里。美联储频繁使用了公开市场操作。除通常采用的隔夜回购交易外,根据需要,还多次使用14日回购等满足市场持续流动性需求。2007年8月10日当日注入更高达350亿美元,远远超过10亿美元的日均交易规模。

(二)美联储在危机中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实施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但美国金融市场风险溢价仍居高不下,信贷市场紧缩严重,以短期利率为主的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在此特殊情况下,以“量化宽松,流动性援助”为特点的超常规货币政策成为美联储应对危机的主要工具。

1,创新流动性管理手段

2007年底以来,美联储除了常用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存款贮备金率)外,还启动了“信贷与流动性计划”(Credit and Liquidity Programs),试图

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以对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主要分五类:(1)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包括期限拍卖工具(TAF)、定期贴现措施(TDWP)、不良资产救济计划(TAPP)。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在放宽存款机构在贴现窗口借款的条件、降低贴现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的基础上,对银行贴现窗口进行改革和创新。定期拍卖便利(TAF)是由美联储2007年12月12日设立一种新型的贴现窗口,即通过招标方式向财务健康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达到一级信贷方案合格要求的财务健康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根据规定程序向所在地联储银行提交利率报价和竞拍额,由联储决定拍卖结果。在抵押物方面,贴现窗接受的抵押资产即可作为TAF的抵押资产。在资金数量方面,每次TAF

拍卖的资金总量是由联储预先确定并公布的,利率通过存款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序确定,投标

利率最高的机构将得到资金。 ,

(2)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包括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定期证券贷款工具(TSLF)。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2008年3月开始,回购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加,回购融资量大幅下降,相

应地,成本在提高。为解决主要交易商资金紧张的形势,联储在债券借贷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是美联储于2008年3月16日推出的一项针对一级交易商的工具创新,旨在紧急状况下为市场交易商提供援助来拯救濒临倒闭的公司。2008年3月13日,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流动性严重恶化,如果无法获得其他融资来源,它将被

迫在第二天破产,而因贝尔斯登不是存款性金融机构,不能申请贴现贷款。美联储为了救助流动性严重缺乏的大交易商,阻止信贷市场流动性危机向其他市场蔓延,根据紧急授权创设了PDCF。PDCF使一级交易商获得了与存款机构相同的进入贴现窗口的权利,一级交易商可以按存款机构同样的贴现率借款,资金数量取决于交易商的需要,而且利率是固定的,抵押物可以是各种投资级证券。2008年9月14日PDCF抵押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三方回购市场的抵

押品。这样,政府通过PDCF改善了一级交易商的融资能力。

(3)针对货币市场的工具创新:包括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工具(AMLF)、货币市场投资基金便利(NMIFF)等。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稳定金融市场,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

进行升级,建立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扩大美国存款机构

和银行持股公司无追索权贷款规模,为其购买高质量ABCP提供融资;二是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是2008年9月19日由美联储设

立。AMLF允许存款机构、银行控股公司和外国银行在美的分支机构以高质量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为抵押,从联储获得相应的资金,期限一般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的到期日,最长不得超过270天。AMLF提高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的流动性,维护了货币市场的正常运行。

(4)针对向借款人和投资者提供的流动性:包括投资者融资便利工具(MMIF)、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TALF)等。为了刺激实体经济,阻止信贷紧缩在实体经济的蔓延,美联储创造了新型融资方式商业票据信贷便利(CPFF),直接将资金送人继续的相关企业。商业票据信贷便利(CPFF)是联储在2008年10月7日新开的短期融资窗口。联储将通过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给美国商业票据的发行者提供流动性支持。一般由特殊目的公司(SPV)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者那里直接购买无担保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向有资金需求商业票据发行者直接融出资金。

以上四种措施是美联储为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推出的多项非常规支持项目,其中基本上所有政策都已于2010年2月1日到期失效。美联储推出的多项非常规流动性供应项目已于2月1日结束。预计,大规模的资产收购举措将按计划于1季度末完成。虽然TAF、TALF 等少数项目将保留较长时间,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将在1季度末停止,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资料来源:美联储

这些金融创新工具旨在延长贴现贷款的期限、扩大贴现贷款的对象范围和抵押品范围,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美联储通过发挥美国市场的成熟性优势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灵活运用,使得美国在此次危机过后逐渐恢复元气,金融市场也趋向于稳定。

2,向商业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

长期以来,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为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2008年10月6日,美联储宣布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中,向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备金交存期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均值低10个基点,向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初定为比准备金交存期的最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低75个基点。

3,启动“国债和MBS”购买计划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同时美联储还准备再

次购买8500亿美元机构债(主要是“两房”担保的房地产抵押债券),标志定量宽松货币政

策进入新的阶段。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美联储购买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2000亿美元的机构债券,购买债券金额总计高达1.725万亿美元,其中2009年10月已完

成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购买任务。

4,不断扩大货币互换规模

2007年12月12日、2008年3月11日和9月18日、10月8日和10月13日,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冲击,美联储先后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联合援助行动。主要内容包括:(1)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向本国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2)美联储与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RCA),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互换的期限和规模。(3)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

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瑞典中央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等联合宣布降

息50个基点。

(三)美联储的其他货币政策操作

1、维护美元资产的市场吸引力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联储在执行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相互协调之时,最显著的是在引入新的货币政策的同时,ECB、BOE和SNB达成了一系列的货币互换协议,即开启了向欧洲注入流动性的渠道,也起到了维护美元资产在国外的市场吸引力。美联储的主要政策目标放在欧洲主要是出于防止危机的继续扩大以及化解对美元主导地位形成威胁的欧元的挑战。美联储采取的政策协调和货币互换额度设定的措施不仅起到了向世界展示和恢复美元的影响力,同时也防止了全球资产配置在短期内突发式的调整。

2、拓展美元为主导的分工体系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符合金融化趋势需要的。而维护货币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主要在于缓解货币反复扩张带来的制度性滞涨和货币贬值趋势。对此,美国出于维护其长期具有扩张倾向的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的目的,通过国际协调,持续拓展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经济和分工体系来维持其关键货币的地位。这也是美国在最近受到欧盟挑战时,把国际经商范围从8国集团拓展到20国集团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美国在其市场分工定位时,中国无疑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表面上是美国对中国处于逆差状态,美元处于贬值的趋势,但相对于在维护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持续性来说,这些只具有相对重要性,而且也会随着美元的重新升值趋于瓦解。

(四)美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评价

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操作非常密集,并且产生了相应的成效。现在我们可以从货币理论的几个方面对美国应对危机采取的政策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1、利率传导途径效果前景不明

根据传统的利率传导途径,凯恩斯学派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实际利率水平下降,从而降低筹资成本,进而引起投资支出的增加,最终导致总需求和总产出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住宅支出以及耐用消费品支出也属于投资决策。

由于利率传导机制中,对于支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长期实际利率,而不是短期利率,所以消费者在目前市场不确定的条件下,即使市场上短期利率处于低水平状态也是很难得到比较明显的效果的。同时市场上对房地产住宅等投资的大幅度减少也会抵消利率下降对消费者投资支出的积极作用。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美联储能将这种低利率维持较长的时间,否则这种短期的低利率效应对于市场提振的效果是有

限的。

2、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全球恐慌

美国扩张性货币带来的结果是美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迅速膨胀。美联储现在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是从商业机构来购买证券,通过改变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实际是要影响市场上的利率和贷款水平,从而解决当前信贷紧缩的问题。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金融机构对美联储贷款的需求就会减少。美联储也就不需要再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从短期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没有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基础货币大量增加,但货币乘数在下降,所以广义货币没有明显增加。但是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美元相对于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值却会持续一段时间的贬值,美国市场的通货膨胀也会卷土重来。同时美国大量扩张信用使得美元实际币值面临缩水的风险,这也会使得各国分担了美国救援本国市场的成本,迫使世界各国为美元的贬值买单。

3.美联储救市治标不治本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联储再一次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其救市力度之大,政策变化之频繁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许多政策效应也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在实践中这些政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则还需时间的检验。但是从理论分析表明,这些货币政策可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抑制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但是长期效应则有赖于其他政策的配合。金融市场动荡会蔓延至实体经济,进而可能影响就业、投资和美国社会福利。因此,美联储进行注资干预,通过对市场流动性的直接投放,传递了美国政府着力缓解危机的信息,适度平缓了危机造成的恐慌心理,从而能有效增强市场信任度。但是,货币救助政策并没有起到全面挽救市场信心的作用,市场紧缩局面和票据市场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而且股票市场也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美联储采取的这些政策也无助于消除金融危机。在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时,英国央行行长Mervyn King,美国经济学家Gary Becker、Roubini,以及摩根斯坦利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和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等都认为,该项政策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通货膨胀的隐患。我们都知道流动性泛滥时导致本次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仅仅通过大规模的流动性注入只能推迟危机的到来并最终使危机更为深重。

二、欧盟货币政策——稳健下寻求突破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洲中央银行就开始了对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的行动。2008年9 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欧洲中央银行不仅推出了一系列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措施,还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对欧洲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操作进行初步分析,有助于得出提高中央银行危机管理能力和创新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

(一)、欧洲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

1、下调主导利率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洲中央银行将利率工具留作反周期和维护欧元区物价稳定之用。2008 年上半年,将其主导利率维持在4%的水平。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欧元区经济于2008 年下半年开始了衰退,欧洲中央银行不得不于2008 年10 月8 日将主导利率下调50 个基点,随后又多次下调。至2009 年5 月,欧元区主导利率降至1.%,存款利率降至0.25% ,边际贷款利率降至1.75%。2011 年,由于欧元区物价水平一度突破了2%的目标上限,欧

洲中央银行于2011 年4 月至7 月将主导利率升至1.5%的水平。但由于欧债危机程度加深,经济前景暗淡,欧洲中央银行从2011 年11 月至2012 年7 月间,多次下调利率,主导利率降至0.75%,这是欧元区首次将主导利率降至1%以下,表明欧洲中央银行在此期间把危机管理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第一要务。

2.扩大再贴现规模

在中央银行的历史上,再贴现政策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流动性职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手段;二是充当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手段,配合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在欧元区,当金融机构头寸紧张时就会从欧洲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窗口进行融资,这种融资称为“备用贷款便利”。2007 年8 月美国次贷危机第一波冲击欧洲时,欧洲中央银行立即采取微调措施,增加950 亿欧元的备用贷款便利额度。2008 年9 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欧元区大批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受阻。为了满足金融机构再融资的需要,欧洲中央银行不仅增加了备用贷款便利额度,贷款期限也从原来的3 个月延长到一年。欧洲中央银行提供的备用贷款便利额度2007 年上半年为3000 亿欧元,下半年为5330亿欧元;2008 年上半年为5450 亿欧元,下半年9990 亿欧元;2009年上半年达14670 亿欧元。欧元区很多银行都持有重债国家的国债,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加大了对金融机构再融资的操作力度。2011 年10 月,欧洲中央银行进行了多次一年期的再融资操作,并承诺如有必要,至少到2012年中期之前,将继续在所有提供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操作中采用固定利率全额分配计划。欧洲中央银行通过不断增加备用贷款便利规模,通过再贴现窗口为银行体系融资,有效缓解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3、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地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投放或收回基础货币,影响银根的松紧,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实现政策目标利率;中央银行通过从金融市场买入和卖出有价证券可以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在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欧洲中央银行频繁地运用了公开市场操作手段。

当美国次贷危机扩散至欧洲时,欧元区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速度很快就出现了下滑,欧元区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紧张和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普遍面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的危险。为了应对这种局面,2007 年8 月,欧洲中央银行安排了一系列隔夜公开市场操作,随后又增加了7 天期限的公开市场操作;2007 年9 月,欧洲中央银行又安排了期限为3 个月

的补充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这些公开市场操作补充了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货币供给的增加使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有所回落。为进一步缓解货币市场流动性短缺状况,欧洲中央银行于2007 年第四季度制定了新的公开市场操作政策。主要内容有:(1)增加7 天期限的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使主要商业银行都能获得必要的短期流动性;(2)突破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的公开市场操作基准规模,按照银行体系实际的流动性需求开展公开市场操作;(3)公开市场操作与再贴现政策密切配合,以改善货币市场流动性供应紧张的状况。2009 年5 月,欧洲中央银行将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延长至一年,并以固定利率和全额满足的方式进行。2011 年9 月,欧洲中央银行进行了多次额外的三个月期限的向市场增加美元流动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并将这一操作延续到2011 年底。

(二)、欧洲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

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策操作的对象不限于商业银行或一级交易商,而是扩大至各类金融机构、政府和私人部门;二是中央银行吞吐的有价证券不限于短期证券,而是扩展至期限较长的证券;中央银行持有的资产也不限于短期资产,明显增加了长期资产的持有;三是中央银行购入各种有价证券后,一般不进行常规的对冲操作,而是任凭基础货币较大幅度地增长,即主动膨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1、实施证券市场购买计划

2008 年以前,欧洲中央银行并没有实施类似美联储的大量购买政府和私人部门证券的计划。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2009 年5月7 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计划购买600 亿欧元(相当于800 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或公共部门贷款支持债券,将在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上同时进行,并从7 月初开始正式实施。2010 年5 月,欧洲中央银行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买入了400 亿欧元主权债券。2011 年11 月,又购买了2000 亿欧元的政府和私人部门证券。

2、向金融机构注资或直接提供信贷资金

2011 年下半年欧债危机加深。在此形势下,2011 年12 月,欧洲中央银行向欧元区523 家银行提供了4890 亿欧元的信贷资金,利率仅为1%,期限为三年;2012年2 月,又向欧元区800 家银行提供了总额为5290 亿欧元的超低利贷款。欧洲中央银行向银行体系直接提供信贷资金,增加了欧元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债务危机,对缓解银行信贷紧缩、加大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担保

在金融危机中,许多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迅速下降,市场价值缩水,提高此类金融资产流动性有助于发挥其融资功能。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各国政府设立实体机构购买这些资产,使之能够充当外部融资的抵押品。欧洲中央银行还接受重债国家所发行的债券作为从欧洲中央银行借款的抵押品,这实际上是为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提供了间接担保。例如,2010 年5 月3 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无论希腊主权信用降到何种等级,都接受希腊政府发行或担保的未清偿债券或新发行的债券,作为商业银行向欧洲中央银行借款的担保品。这一表态在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也减轻了希腊政府巨额到期债务的压力。

4、开展货币互换

金融危机发生后,欧元区金融机构迫切需要美元来偿还到期的债务。为了使这些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美元流动性,欧洲中央银行自2007 年底就与美联储开展了货币互换,随后不断追加货币互换额度,通过这一机制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2011 年11 月30 日,欧洲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等六家中央银行联合发表声明,同意签订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相互之间提供协议规定的任何货币的流动性,时间至2013 年2 月。六家中央银行的这一政策举动对提振当时的市场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5、积极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

2011 年11 月30 日,欧洲中央银行联合美联储、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和瑞士国民银行发布联合声明,向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以降低欧洲银行业的美元融资成本。将原来的货币互换协议定价的美元隔夜指数互换利率加100 个基点调整为加50个基点,从2011 年12 月5 日开始生效。2012 年7 月5 日,欧洲中央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同步宣布降息,英格兰银行也于当天宣布扩大量化宽松信贷规模,以应对经济下行的风险。

(三)、政策操作效应与评析

第一,中央银行流动性的释放与通货膨胀风险问题。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缓解,如果继续任由大量流动性充斥市场,无疑将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如何在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的条件下调整货币政策取向,尤其是选择最佳时机逐步减持危机期间购买的问题金融资产,是今后欧洲中央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金融救援能够减少金融机构的倒闭数量,但要付出巨大成本。在金融救援过程中释放出去的大量流动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必然使这种政策操作与稳定物价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冲突。中央银行实施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后,其资产负债表必然明显膨胀,一旦经济开始复苏,过量的流动性和较低的市场利率就会成为推动物价上升的直接因素。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刺激经济增长与防范通胀风险的关系,值得理论界和中央银行共同关注和思考。

第二,中央银行的金融救援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对可能引发系统风险危及金融稳定的金融机构实施救援,对维护金融稳定是必要的。但救援的最大弊端是会导致金融利润私有化而风险和损失社会化,由纳税人来承担本应由金融机构出资人和高管人员承担的风险,从而引发道德风险,破坏市场纪律。倒闭或市场退出是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基本形式。因此,中央银行和政府在实施金融救援时,需要兼顾纳税人的权益和社会效益,区别对待救助对象,在救援部分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应让少数金融机构依法从市场退出。宜将救援范围限制在两类机构:一是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二是有偿付能力但遭遇流动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实际上,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中央银行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已经客观上强化了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理念,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对这一问题如不采取相应的金融监管措施加以解决,就有可能影响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三,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责的履行与保持其独立性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具有垄断地位,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客观上要求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当然,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有最后贷款人的职责,但超越最后贷款人职责的金融救援则既可以由中央银行来实施,也可以由政府来实施。如果中央银行过多地承担这一职责,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当中央银行通过扩大资产负债表向金融市场甚至私人部门提供流动性时,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中央银行应有的职能。而中央银行在低利率环境下大量购入高风险的政府债券,不仅增加了未来资产损失的可能性,而且加大了其对财政部门的依附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独立性和公信力。可见,在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和实施金融救援的过程中,怎样使其独立性不受到损害,是需要认真把握的。第四,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持续与及时退出问题。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出危机的阴影,中央银行面临宽松货币政策及时退出的问题。如果退出过早,虽然降低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但可能会损害经济的复苏进程;如果退出过晚,市场上就会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增大通胀压力。因此,如何把握政策退出时机以及退出的节奏需要中央银行认真考量。总体来看,当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已经清晰可见时,需要在稳定通胀预期的前提下,有序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目前,金融危机对欧元区的影响远未结束,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酵,如果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过早,打击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就可能动摇经济复苏的基础。因此在欧元区,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必然是在综合权衡利弊关系,在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和经济增长信心的前提下来实现,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日本货币政策——“不择手段”的经济刺激计划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与欧美各国相比,虽然日本金融机构因证券化商品交易所蒙受的损失对金融体系直接影响有限,但金融机构收益骤减,企业融资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的深化严重波及实体经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困境,受挫程度甚至超过金融危机震源地的欧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日本政府与央行全力实施政策总动员,多项临时性非传统金融举措也相继出台。在继续恶化的经济环境中,日本面临金融中介功能受阻、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放大、中小企业融资艰难、货币政策执行空间有限等问题。

(一)日本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

在“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日本政府从2008年8月起四次出台经

济刺激对策,总额为132.2万亿日元,其中金融对策约占80%。值得关注的是2009

年4月最新推出的总额56.8万亿日元“经济危机对策”成为日本政府有史以来最

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相当于日本GDP的3%,其中财政支出为创纪录的15.4万亿

日元,金融对策41.4万亿日元,政府预计此项计划能为2009财年GDP增长率贡

献1.9%。日本银行也紧急推出多种举措,与政府合力拯救受到重创的金融环境和

实体经济,其中不乏临时性的非常规、非传统的方式,如直接购买银行持有股票、

企业所持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增加长期国债购买额度等措施。日本政府和央行主

要采取了以下金融对策。

1.形成超低利率环境。2008年10月日本银行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

借利率从0.5%下调至0.3%,基准贷款利率从0.75%降至0.5%。这是日本银行自2001

年3月以来首次降息。12月再次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下调至0.1%,基准

贷款利率降至0.3%,继1999年采取零利率政策以后,日本银行再度把利率降至接

近零的水平。

2.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1)、提供美元流动性供给。雷曼兄弟破产后,日本银行协同欧洲5家央行与美联储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其中日本银行向日本金融市场投放600亿美元额度流动性资金,之后又取消上限额度,启动无限额美元供给。

(2)、改善日元流动性。①日本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对短期金融市场实施大

规模流动性供给,满足日本国内金融机构资金需求。②对商业银行在央行经常

账户的超额部分实行临时付息(0.1%)措施,以提供充足资金。③改善国债期

货市场流动性,增加交易品种。④日本银行购买银行所持长期国债,提供较长

期限资金,2008年12月购买额度从每月1.2增至1.4万亿日元,2009年3月再

次提高至1.8万亿日元。3、稳定国内股票市场。2009年4月制定了由“政府相关

机构”通过市场直接购买股票的特殊制度,政府为此机构提供50万亿日元政府担

保,相当于东证一部时价总额的20%。

3、促进企业融资。(1)、中小企业资金支援。①2008年10月日本政府通

过信用保证协会设定20万亿日元紧急担保额度(2009年4月扩大到30万亿日元),

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不超过2亿日元贷款的全额担保(之后提高至2.8亿

日元)。②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安全网融资额度”从2008年

10月的9万亿日元增加到2009年4月的12万亿日元。③增加应对危机融资额

度至3.3万亿日元。(2)、向中坚企业、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①为了解决暂时陷

入资金周转困境的中坚企业和大企业,通过政府性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②

形成政策投资银行购买中坚企业、大企业CP机制。③增加政策投资银行在融资、

保证和出资等方面额度。(3)、支持日本企业海外事业。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

向出口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对国内大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业务提供贷款。(4)、日本

银行实施了新型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对金融机构实行总额3万亿日元的特别融资,

帮助企业度过年末、财年末资金难关。(5)、直接购买企业CP、公司债。2008年12

月,日本政府宣布通过政策性银行购买企业发行CP的非常规举措。2009年1月,

日本银行也决定通过金融机构购买总额3万亿日元企业CP,2月决定购入总额1

万亿日元的残存期限在1年以内的公司债。

4.确保金融体系稳健。(1)、日本政府计划向金融机构注入额度为12万亿

日元公共资金。(2)、从2008年12月末至2012年3月末决算期,对符合条件的存

款性金融机构放宽资本充足率限制。(3)、为减少金融机构因股票下跌导致损失增加

的风险,日本政府决定通过“银行等持有股票取得机构”购买最多20万亿日元银

行所持股票(原定为2万亿日元)。2009年2月日本银行也公布了购买金融机构

持有股票方案。(4)、2009年3月日本银行决定为大银行提供总额1万亿日元次级贷

款,帮助改善资本充足率。

(二)政策效果与亟待解决问题

1.政策效果。日本政府与日本银行的政策总动员使相关流动性指标、信

贷指标发生了变化。

(1)、基础货币激增。在日本银行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作用下,

流动性供给增加,2008年9月起基础货币增长率转为正值。但对商业银行在央行

的经常账户开始付息后,经常账户余额增加,反映出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不安

情绪。

(2)、货币存量增加,但流动性不高。在金融对策刺激下,2008财年M3比前年

增加0.8%,为2004财年以来最高水准。但其中定期存款等准货币增加2.1%,为

1990财年以来最大涨幅;而代表高流动性的M1同比减少0.6%,为历史最大跌幅。

显示了资金向安全资产转移的状况。

(3)、企业融资增加,财年末融资严峻。在多次经济刺激对策下,截至2009年3

月末,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坚企业、大企业提供低成本紧急融资577件达1.13

万亿日元,比2月末增加了7000亿日元,表现出财年末企业对资金的旺盛需求。

(4)、日本银行总资产大幅增加。2009年3月末日本银行总资产余额为124.3万

亿日元,为2006年3月末数量宽松货币政策解除后最高水准,体现央行为金融市

场提供资金、支援企业融资的积极行动。但2009年1月以来,日本银行通过非传统方式购买企业CP、公司债、银行持有股票等风险资产达5万亿日元,在金融危

机形势下,若企业破产、股票下跌将使日本银行蒙受巨额损失,导致日元信任危

机。因此日本银行已开始着手增强自有资本,减少风险损失。

2.存在课题。虽然日本政府和央行采取了各种对策抵御危机,但依然面

临亟待解决的难题。

(1)、金融中介功能受阻。虽然银行贷款增加,日本金融体系基

本稳定,但是在金融危机深化过程中,受股票价格暴跌和企业经营低迷影响,银

行在资本充足率制约下追加贷款刺激经济的政策很难持续奏效,只有真正提高银

行收益才能正常发挥金融中介功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

(2)、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放大。在对金融机构实施公共注资时,《金融机能强化

法》修正案删除了申请注资时提交经营计划中要求明确经营责任、整合业务等条

款,旨在稳定地方金融体系。但申请条件的放宽或许会放大注资金融机构的道德

风险,削弱市场约束,因此还需加强金融监管。

(3)、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在经济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出于资本充足率考

虑,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无法解决。虽然政府提出紧急担保政策后利用规

模不断增加,但保证协会对中小企业提供的紧急担保条件非常严格,无法满足中

小企业融资需要,中小企业融资依然严峻。

(4)、货币政策作用空间有限。日本政府追加刺激经济政策出台后,公布新发行

10.8万亿日元国债的补充预算方案,此举将国家与地方长期债务余额推向新高,

预计2009财年将达816万亿日元,占GDP比重高达168.5%。为消化数量庞大的新

发国债,政府期待日本银行继续增加购买额度,但在纸币发行量规则约束下,日

本银行购买额度已接近极限,而且为了拯救不断恶化的实体经济,日本银行几乎

动用了全部力量,这些方式必将增加日本银行的财务风险,损害通货及金融政策

信用,反而无法继续支持经济走出危机困境。因此应与政府合理分担角色,并与

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效用。

四、中国货币政策——探索下的创新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2008 年9 月中国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将货币政策从年初的“适度从紧”转向到“适度宽松”,迅速地多次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从而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供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抑制通货紧缩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到了2009 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在各国政府积极货币政策的干预下走出衰退,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国内流动性迅速增加,物价指数逐渐上升,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增强。2010 年初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从刺激经济,抑制通货紧缩的适度宽松政策转向防止通货膨胀保障经济增长的稳健政策上来。2010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政策从应对危机的临时状态逐步向常态回归,管理好通胀预期。总体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的探索与创新。

(一)、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制定和变动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金融机构上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达到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因此,在通胀预期比较显著时,央行会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物价上涨速度。反之,则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刺激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人民银行扭转了自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上调的势头,于2008 年9 月开始,连续四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对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施了差别化的调整。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至2008 年12 月的15.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至2008 年12 月的13.5%,此后2009 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在此水平上持续了一年多。2008 年8 月CPI 停止下滑开始反转向上,同年11 月CPI 转为正,中国经济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到2010 年后,CPI 出现逐步加快上升的势头,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开始显现,央行于2010 年1 月18日及时上调了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此后同年的2月、5 月接连两次上调0.5 个百分点,但对中小金融机构没有调整。期间CPI 的上升并没有因此而放缓,反而有加快的趋势。为此央行采取了在同一个月连续两次上调所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这样罕见的举措,此后同年12 月又进行了上调,到2010 年12 月20 日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创历史新高,但CPI 上升的势头仍然十分强劲(见图1)。

图1 CPI 同比增长曲线

中国之所以将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种常规性的货币调控工具,是与盯住汇率制度和金融市场不发达这一制度背景相联系。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决定了难以通过汇率的灵活变动解决国际贸易顺差持续大量增加和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的问题;金融市场不发达又制约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流动性的操作空间,正是这一制度背景决定了存款准备金等数量管理工具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上的重要性。2008 年上半年,由于当时关于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认识并不足,2008 年1—6 月,央行依然延续了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5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合计提高了3 个百分点,达到17.5%的高水平。期间货币供应量M2 和M1 月环比增速小幅波动下降,M1 甚至在2008 年2 月和9 月环比出现负增长。在观察了三个月后,从2008 年9 月25 日开始到2008年12 月,央行迅速调整货币政策方向连续四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期间货币供应量M2 和M1 环比增速快速上升,到2009 年3 月M1 和M2 环比增速分别达到4.72%和6.25%的高位,此后增速逐步下降,货币供应总量M2 和M1 环比增速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再逐渐减速的过程(见图2),在适度宽

松的大背景下已经透露出稳健的势头。进入了2010 年,央行连续六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货币供应量M2 和M1 环比增速进一步放缓,同比增长速度也开始下降。2010 年12 月末M2 余额相比2009 年末增长18.95%,而2009 年同期增速为28.42%,与之相比下降了9.47 个百分点;M1 余额同比增长20.4%,与2009 年相比下降了12.82 百分点,表明金融市场流动性在减少,稳健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已经显现(见图3)。从

该政策的实施效果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于调节货币供应量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效果却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一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危机对中国冲击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央行采取的小幅调整等等看的策略。所以,几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下调时间间隔较长,下调幅度也不大。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十分杂的形势,货币政策的调整不宜过紧过猛,央行是小幅度逐步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同期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降低部分抵消了这一政策的功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09 年底,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为3.13%,而2010 年前三季度的这一指标分别为1.96%、1.82%、1.7%,呈直线下降趋势,超额准备金率的降低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仍保持相对宽裕。三是2009 年以来,银行体系外融资总量已经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45%强,这还不包括PE、民间金融等。中国融资结构的实质性跃迁,使得过去基于中国的货币量的经验判断都得重新考量。货币政策适用最多也被认为最有影响的政策工具是利率。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 年9 月16 日率先及时下调了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0.27 个百分点,加入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施大规模救助政策的潮流中。此后三个月,央行连续四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到2008 年末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至2.25%和5.31%。由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及时调整,累计调整幅度较大,2009 年1 月起货币量M2 和M1 增速都出现了上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从2009 年第一季度6.1%低位逐步回升,第二、三和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分别达到7.1%、7.7%和9.2%,国民经济在2009 年恢复迅速,尽管此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从2009 年2 月份进人负值阶段(见上页图1),为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央行在2009 年果断停止货币政策的继续下调,等待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出现。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2010 年中国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脆弱。尽管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有所恢复,但受制于政策性引领复苏的局限、金融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失业率居高不下对需求恢复形成的障碍,主要经济体国家的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尚未显现,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需依然不足;二是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工业生产已经回升到与危机前基本相当的增长水平。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

较强;三是经济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不断上涨的CPI 和大量超发的货币显示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巨大通胀压力的考验。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2010 年央行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上逐渐趋于稳健。同时为了应对市场上泛滥的流动性和不断上涨的CPI,从2010 年1 月到12 月,央行连续六次以0.5%的幅度逐步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达3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央行又开始逐步扩大票据发行来回笼市场中的货币,2010 年货币量M2 和M1 环比增速进

一步放缓,同比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但这种政策策略并没有抑制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2010 年1 月中国CPI 还只有1.5%,但到2010 年5 月CPI 就越过了3%的警戒线达3.1%,并从7 月开始加速上升。2010 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6%,较上年同期提高2.9 个百分点,经济依然在快车道上运行。为此,央行于2010 年10 月20 日出其不意地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 个百分点,一年存款利率从2.25%提高到2.5%,并在2010 年12 月26 日再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 个百分点,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到2.75%和5.81%。CPI 从2010 年11 月的5.1%小幅回落到12 月的4.60%,2011年1 月CPI 又微幅上升到4.90%,而且从2011 年2 月起CPI快速上升(见上页图1)。可见小幅上调的利率政策对于抑制CPI 上升势头并没有起多大实质作用,只不过宣示了政府抑制通胀的决心,要扭转已形成的通胀预期非较大幅度的利率调整。但在欧、美、日三大发达经济体仍实行“零利率”和低利率政策的背景下,中国较大幅度加息面临着既定汇率政策的约束,拉大与西方国家的利率差距将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为货币政策的操作增添难度。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经验与反思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2008 年上半年,由于当时关于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认识并不足,央行依然延续了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这一点看货币政策反应缺乏前瞻性。2008 年9 月15 日,雷曼兄弟倒闭所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来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 年9 月16 日就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为一应对,同月25 日下调了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反应速度之快也是央行历史少有的。此后又连续多次小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双管齐下策略,将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中国货币政策的及时重大调整,对于抑制由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紧缩预期和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保证流动性供应,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2009 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国民经济虽在恢复迅速,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从2009 年2 月份进入负值阶段。此时的货币政策必须同时兼顾多重相互冲突的目标,需要掌握好政策的时机、力度和分寸,对货币政策的决策形成了极大考验。为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央行在2009 年果断停止货币政策的继续下调,等待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出现。这种政策等待在经济形势复杂且不明朗的情况下,是正确而必要的。进入2010 年随着中国CPI 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从“保增长”逐渐转为“保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并重,央行适时地调整货币政策取向。采取小调慢步的策略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没有采取加息政策。央行期望能以此来控制市场充溢的流动性,抑制CPI 过快增长的同时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这种策略并没有抑制CPI 的上涨势头,此时CPI 增速已连续三个月超过预期,不得已央行2010 年10 月、12 月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但CPI 上涨趋势依然强劲。其原因在于货币超发的积累效应和通胀预期的形成,靠一两次小幅加息难以管理通胀预期。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选择和实施货币政策做得还是出色的,央行轮番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两大政策工具的效果明显。然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复杂性带来了政策选择的艰难,面临着多重约束的中央银行采用小调一种工具而随机等待另一种工具的策略。这种策略虽在当时是一种稳妥的选择,但也带来了负利率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负面的效应。为此,笔者以为,物价上涨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引起货币供应过快增长的原因很复杂,中央银行除了运用法定准备金率、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工具外,还可以积极研究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供应回归常态。管理通胀预期利率政策要优于准备金率政策,利率调整要有前瞻性,“负利率”局面不能持续太久,否则负面效应太大。应加大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改变利率受制于汇率的被动局面。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3

第三章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一、填空题 1.中央银行的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进行业务活动时可以行使的特殊权力。 2.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微观管理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和________活动中。 3.按照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____________相关,可以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两大类。 4.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_____________所从事的业务。 5.资产与负债的基本关系可以表示为:资产 = 负债 + 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属于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量行为的是( B )。 A.提高贴现率 B.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卖出国债 D.提高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利率2.以下不属于中央银行管理性业务的是( C )。 A.金融调查统计业务 B.对金融机构的检查业务 C.保管法定存款准备金 D.对金融机构的审计业务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第一位资产项目是( C )。 A.外汇 B.黄金储备 C.有价证券 D.再贷款 4.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遵循公开性原则的目的( D )。 A.有利于公共监督中央银行 B.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告示效应 C.向社会提供金融信息 D.提高中央银行的权威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储备货币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ABE ) A.中国人民银行所发行的货币 B.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 额准备金) C.金融机构吸收的由财政拨款形成的部队存款 D.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E.邮政储蓄存款 2.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性业务,主要有( BD )。 A.准备金及其存款业务 B.清算业务 C.经营国库业务 D.会计业务 E.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 3.一下属于中央银行法定业务范围的是( ABD )。 A.货币发行业务 B.经营黄金外汇业务 C.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D.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相关监督管理 E.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4.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 BCDE )原则。 A.安全性 B.非盈利性 C.流动性 D.主动性 E.公开性 四、判断且改错 1.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范围中包括不动产买卖业务。() 2.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外汇业务,其次是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其中又以对金融机构的担保贷款为主。() 3.中国人民银行负债业务中存款业务占第一位,其中以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为主,其次是货币发行业务。()

最新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商业银行最早萌芽于17世纪末叶设立的() A. 瑞典国家银行 B. 英格兰银行 C.法兰西银行 D.德国国家银行 2.按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准货币指() A. 流通中的现金 B. 活期性质存款 C. M2-M1 D.储蓄存款 3.商业汇票签发后,必须经过债务人的认可和承认,即债务人签字、 划押、盖章的过程,这一行为称为() A.背书 B.承兑 C.贴现 D.转让 4.在商品的赊买赊卖过程中,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交易媒介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E.世界 货币 5.2月10日,美元兑日元的报价为 103.00美元=100.00日元2月15日,美元兑日元的报价为 101.00美元=100.00日元。 则贬值的货币是() A.美元 B.日元 C.美元和日元 D.不能确 定。 6.商业银行开展的代理保险业务属于() A. 中间业务 B.表外业务 C. 资产业务 D. 负债 业务 7.商业银行开展的贷款承诺业务属于() A. 中间业务 B.表外业务 C. 资产业务 D. 负债 业务 8.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收购外汇或黄金,意味着()

A.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等额增加,货币供应量多倍扩张 B.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等额增加,货币供应量等额扩张 C.基础货币流入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等额减少,货币供应量多倍收缩 D.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多倍增加,货币供应量多倍扩张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6分。) 1.人民币符合以下特点() A. 是信用货币 B.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C.是我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D.是典型的国家货币 E.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 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有() A. 准备金 B. 应收现金 C.存款 D.同业存款 E.贷款 F.证券 3.银行保持超额准备金的目的是() A. 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B. 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C.用于银行间票据交换差额的清算 D.应付不可预料的现金提取 E.等待有利的贷款或投资机会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央银行“政府的银行”职能的内容是()。 A. 充当最后贷款人 B. 代理国库 C.监督和管理全国的商业银行 D.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E.作为全国票据清算中心,实现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清算 5.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包括()。 A. 盈利性 B. 社会性 C.流动性 D.安全性 E.合理性 6.公司债券的主要特点是()

中央银行学题库

第十七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 一、填空题 1.一般而言,金融稳定具有、、的特征。只有在金融稳定的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___________的功能才能够得以有效发挥。 2.___________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____________是金融稳定的核心。 3.从中央银行理论及各国央行的实践来看,所有国家都把__________作为中央银行的第一目标。 4.FSAP通过三个层次评估金融体系是否稳健,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金融稳健指标是基金组织为了监测一个经济体中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关注金融稳定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之一与中央银行的( B )地位有关。 A.发行的银行 B.最后贷款人 C.政府的银行 D.银行的银行 2.金融稳定性评估框架中( C )是核心部分。 A. 当前金融市场条件的监督 B. 宏观金融联动效应监督 C. 宏观审慎监督 D. 宏观经济状况的监督 3.原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职能是在( C )年。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4.以下( D )项属于广义协调但不属于狭义协调的监管主体。 A.中央银行 B.政府有关部门

C.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 D.金融行业公会 5.( A )对本国金融业实施伞式监管制度。 A.美国 B.德国 C.波兰 D.英国 三、多项选择题 1.金融稳定的“三根主要支柱”包括( ADE )。 A.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 B.市场主体的适应性 C.市场交易和秩序的稳健性 D.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体制 E.健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2.FSAP框架下进行的金融稳定评估,通常采用的三种分析工具有( BCD )。 A. 宏观审慎监督 B. 金融稳健指标 C. 压力测试 D. 标准与准则评估 E. 巴塞尔协议 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稳定局的主要职责有( ABCDE )等。 A.评估金融系统风险 B.会同有关部门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 C.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协调发展问题 D.参与有关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工作 E.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 4.外汇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包含( ACE )等。 A. 外汇交易市场的统计 B. 银行资本充足率统计 C. 国际储备统计 D. 相对通货膨胀率统计 E. 对外投资统计 5.《区域金融稳定报告》中各项指标包括( ABCD )。 A.金融发展情况指标 B.银行类金融机构监测指标 C.证券类金融机构监测指标 D.保险类金融机构监测指标 E. 金融市场监测指标

中央银行学总复习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3*5) 1、中央银行P5中央银行制度P5 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2、最后贷款人P15 意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否则便是发生困难银行的破产倒闭。 3、货币政策P187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P57 是其开展货币发行业务和货币政策业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报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一定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上。 5、货币发行P80

货币发行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两者通常都被称为货币发行。 6、存款准备金制度P74 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7、发行基金P85 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 8、道义劝告P230 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9、窗口指导P230 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精讲

第一章 名词: 1.《皮尔条例》:确定英格兰银行垄断发行货币权的特许条例。从中央银行的组织模式和货币发行上为英格兰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奠定了基础。 2.最后贷款人: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即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 3.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两层含义○1中央银行应与政府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2 中央银行又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政府,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简答论述: 1.中央银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其发展至今经历了哪些阶段? 中央银行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客观经济原因。 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2)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的普遍化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客观经济原因: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 2)票据交换及清算的需要 3)调节资金供求,为商业银行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需要 4)对金融业统一管理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形成 1)初创时期:1656年设立瑞典银行——1913年美国联邦储蓄体系建立 2)普遍推行时期:一战后——二战后 3)强化时期:二战结束到现在 2.中央银行是如何作为“最后贷款人”的? 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办理票据再贴现、再抵押的方式融通资金,在特别情况下,也可直接采取提供贷款的方式。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对整个金融体系都起到“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从而起到避免金融恐慌的作用。“最后贷款人”职能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 1)独立性较强的类型: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政府不得对其发布命令、指示。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享有较强的独立性,当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时,要通过协商解决。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 2)表面上独立性较弱,但实际上较强的居中类型: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但实际上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仍可相对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和采取措施。 3)独立性较弱的类型:中央银行不论在名义和实际上都服从与政府的指令,其货币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应措施的实行要经过政府批准,政府有权否决或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不同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学考试卷

中央银行学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____统一货币发行___与流通和____稳定货币币值___ 的基本保证。 2.按照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可以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两大类。 3.支付系统按服务对象及单笔业务支付金额可以划分为__大额支付系统__与__小额支付系统_两类。 4.我国2003年12月人大通过修改的《商业银行法》,将对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权利,从原来赋予__中国人民银行__转移到___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__。 5.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的监管主要包括____制定并发布审慎监管政策____和___实施稽核与检查监督__。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 1984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是(A) A. 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B.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C.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D.准中央银行制度 2.“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体现中央银行作为(B)的职能。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政府的银行 3.在我国,(D )不需要向中国人民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 A. 财务公司 B.信用合作社 C.金融租赁公司 D.证券公司 4.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机构分别对金融机构按业务类型进行监管是指(B)。 A. 单一全能型 B.多头分业型 C.单线多头型 D. 双线多头型 5.许多国家的金融立法中都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 A )。 A.真实票据 B.国库券 C.银行承兑票据 D.央行票据 6.1999年1月1日启动的跨国界大额欧元支付系统是( D )。 A.CHIPS B.ACH C.CHAPS D.TARGET 7.属于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量行为的是(B)。 A.提高再贴现率 B.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卖出国债 D.提高基准利率 8.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是(C )。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准备金 D.汇率 .

中央银行学考试重点整理

1.中央银行的产生: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与商 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性金融机构。 2.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3)货币信用关系 普遍崔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的新的矛盾频繁显现 3.产生的金融基础:(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客 观需要(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的客观需要(4)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客观需要(5)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 4.产生途径:(1)自然演变(瑞典、英格兰)(2)政府立法(美国联邦储蓄银行) 5.发展(2个阶段):一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中央银行制度的 普遍推广时期;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现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发展时期。 6.央行制度推广具体原因:(1)新的货币本位制度建立的影响(2)布鲁塞尔会议和日内 瓦会议的影响(3)麦克米伦委员会的影响(4)新国家的产生(5)来自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支持 7.中央银行制度推广时期的特点:(1)大部分依靠政府力量创建,是中央银行发展最快的 时期(2)设立中央银行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3)稳定货币、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4)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的管理与货币信用控制,中央银行的职能逐步扩展 8.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的典型特征:政府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 职能进一步强化。 9.政府加强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货币政策改革发展的 需要(3)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心得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出现(4)国家干预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依据(5)加强国际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的需要 10.中央银行制度强化的表现:(1)中央银行实施国有化改革(2)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干预 和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3)新的银行法的制定更加明确了中央银行的职责(4)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断扩大并日益成熟(5)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合作逐步加强 11.中央银行性质: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承担管理一国金融事业、 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国家机关,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 12.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的特殊性):(1)调控货币供给量(2)监管和规 范各种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3)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往来于合作,强化一国金融主权13.中央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职能作用的特殊性):(1)调控手段:经济 手段(2)调控作用的发挥:比较平缓(有一定时滞)(3)政策制定:独立性较强 14.央行是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目标业务的特殊性):(1)经营目标:不以盈利为目 标(2)服务对象: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3)经营内容: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和政府存款。 15.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16.发行的银行: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发行机构 17.作为发行的银行的重要职责:(一)保持币值的稳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货币发 行与流通(二)掌握货币发行准备、控制信用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 18.垄断货币发行意义:(1)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本保证(2)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 要的标志(3)稳定币值的基本条件(4)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19.作为政府的银行职能表现:①代理国库②代理振幅债券的发行③为政府融通资金④持有 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⑤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活动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⑦监督管理金融业⑧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中央银行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中央银行学期末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是以( )的建立为标志的。 A、美联储 B、瑞典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大清户银行 2、一国的利率上升说明( )。 A、货币需求增加 B、货币需求减少 C、货币供应增加 D、货币供求失衡 3、下列业务中属于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是( )。 A、证券买卖 B、管理清算机构 C、发行央行债券 D、吸收存款 4、当央行的货币投放量小于货币回笼量时表明( )。 A、货币供应增加 B、货币政策偏松 C、货币政策偏紧 D、货币净投放量减少 5、摩擦性失业属于( )。 A、结构性失业 B、季节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6、间接信用指导包括窗口指导和( )。 A、计划指导 B、流动性比率 C、道义劝告 D、直接干预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银行实行( )。 A、行长负责制 B、最终决策权在央行理事会 C、央行理事会负责制 D、理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8、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是由( )组成。 A、自主性交易 B、商品、劳务、收益和转移 C、贸易收支和国际储备 D、商品、劳务和投资9、在央行货币政策总目标的选择上发达国家偏重( )。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国际收支平衡 D、币值稳定 10、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就是( )。

A、准备金+现金 B、基础货币x货币乘数 C、货币发行-货币回笼 D、法定准备+超额准备11、美联储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法定准备率 B、银行信贷 C、再贴现率 D、公开市场业务 12、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从( )启动公开市场业务。 A、1996年 B、1994年 C、1983年 D、1998年 13、从中介变量反应到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称为( )。 A、操作时滞 B、反应时滞 C、分析时滞 D、市场时滞 14、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政策含义是( )。 A、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B、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C、货币政策是中性的 D、产出与通胀是相关的15、在经济活动中只充当交换媒介而不对实际活动产生影响的货币称为( )。 A、理性货币 B、合理货币 C、中性货币 D、价值货币 16、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 A、政府宣布比索贬值 B、政府财政大量赤字 C、实行高利率政策 D、贸易逆差 17、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由()引发的。 A、香港 B、马来西亚 C、泰国 D、菲律宾 18、金融管制有益于生产和消费者双方,这种理论称为()。 A、管制新论 B、社会福利论 C、社会利益论 D、社会新论 19、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信托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于()成立。 A、1779年 B、1978年 C、1983年 D、1980年

中央银行学复习题

中央银行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A.集中存款准备金 B.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代理国库 2.1984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是() A.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B.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C.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D.准中央银行制度 3.“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体现中央银行作为()的职能。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政府的银行 4.以下不属于中央银行管理性业务的是()。 A.金融调查统计业务 B.对金融机构的检查业务 C.保管法定存款准备金 D.对金融机构的审计业务 5.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第一位资产项目是()。 A.外汇 B.黄金储备 C.有价证券 D.再贷款 6.通常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 A.不小于 B.不大于 C.不确定 7.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买卖证券操作目标主要是()。 A.货币市场利率 B.国债价格 C.基础货币 D.央行票据规模 8.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是指何种结算方式()。 A.净额结算 B.全额结算 C.定时结算 D.实时结算 9.1999年1月1日启动的跨国界大额欧元支付系统是()。 A.EBA B.EAF C.CHAPS D.TARGET 10.在支付过程中,因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被称为()。 A.信用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系统风险 D.法律风险 11. 关于我国货币统计表述正确的是()。 A.单独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和基础货币统计表等。 B.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 C.采取两种并行的方式:其一,单独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和基础货币统计表等; 其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 D.以上表述都不正确。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11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的变量主要有三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中介变量利率对目标变量物价水平的传导,则要经由货币需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别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产生影响,进而传递到物价水平。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对私人投资产生“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变量是( B )。 A.收入 B.利率 C.货币供应量 D.基础货币 2.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对目标变量物价指数的传导是通过( B )变量。 A.利率 B.消费 C.投资 D.收入 3.法定存款准备率工具应该属于中央银行的( A )业务范畴,它是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所吸收存款比重、进而影响实际存款准备率的一个比率变量。 A.负债 B.资产 C.表外 D.中介 4.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在于( D )。 A.增加就业 B.刺激经济增长 C.抑制通货膨胀 D.抵御经济波动 5.在经济的复苏阶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适宜采用( C)模式。 A.双松 B.双紧

C.一松一紧 D.一松一中性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供给增量分别由(ABD )决定。 A.基础货币增量 B.货币结构比率变动量 C.贷款结构比率变动量 D.存款准备率变动量 E.再贴现率变动量 2.外部时滞可以细分为( DE )两段。 A.认识时滞 B.决策时滞 C.传导时滞 D.操作时滞 E.市场时滞 3.属于货币政策内部效应指标的有( ABC )。 A.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B.货币购买力指数 C.货币贬值率 D.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E.国际收支概况 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主要表现在( BC D)。 A.政策的实施者相同 B.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 C.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 D.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 E.作用过程相同 5.政策扩张能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主要包括( ACD )三个方面。 A.资金来源的约束 B.资金用途的约束 C.弥补收支差额的约束 D.自身均衡机制的约束 E.政府行政能力的约束 四、判断且改错 1.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利率水平。()

中央银行学重点(删减后版)

中央银行学重点 一、名解(7*3)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能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 行动时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的反映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2、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的业务。 3、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从事的业务。 4、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控制金 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例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5、货币发行:有两重含义,一是货币从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通到 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6、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发展需要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发行。 10、财政发行:是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11、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13、国际储备: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 14、主权风险:是指因国家间关系恶化或对方国家发生政治经济混乱而冻结我方资产或使我方资产难以调回的风险。 16、清算:又称银行间清算,是指通过一定的支付服务组织和支付系统,实施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收、对账与确认、收付金额的统计轧差等一系列专业程序。 17、支付体系:是在既定的法规制度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通过支付工具的应用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 19、实时全额结算:支付系统对参加者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的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净额结算。 21、独立国库制:国家特设经营国家财政预算的职能机构,专门办理国家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工作,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采用独立国家库制。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2

第二章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填空题 1.中国金融业的监督管理,目前实行的体制。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宏观调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承担中国、和的监督管理。在具体的金融监督中,中国人民银行与三个监督管理委员会还有一定的业务交叉。 2.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一是通过中央银行的________,二是通过制定或修订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的自主程度。 4.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__________。 5.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_________,对金融业实施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于( C )通过并开始实施。 A.1993年5月 B.1994年5月 C.1995年3月 D.1995年9月 2.按独立性程度不同分类,属于独立性较小模式的是( D)。 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B.日本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意大利银行 3.“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体现中央银行作为( B )的职能。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政府的银行

4.香港金融管理局不执行的职能有( A )。 A.发行货币 B.清算功能 C.监管职能 D.政府的银行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现代经济中,以下属于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内容的有( ABCD )。 A.保持币值稳定 B.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C.提供与经济运行相适应的货币供应量 D.保持货币供给结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E.用货币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 2.中央银行对政府独立性的强弱,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BCDE )A.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大小 B.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 C.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力大小 D.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 E.中央银行最高决策机构的组成,政府人员是否参与决策等 3.“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是由中央银行的( ACD)职能共同决定的。 A.政府的银行 B.经理国库 C.银行的银行 D.发行的银行 E.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关系主要反映在( ABCDE )几个方面。 A.中央银行资本金的所有权大都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或政府持有 B.财政部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 C.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需要协调配合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章 基本了解: 1、中央银行形成的基本途径: (1)有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 (2)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 (一)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前苏联、中国(1983年前)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eg:一些货币联盟: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货币区、欧盟…) 3、中央银行学的资本组成: (1)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a、国家通过购买中央银行资本中原来属于私人的股份而对中央银行拥有了全部股权b、中央银行成立时、国家就拨付了全部资本金(中、法、英、德…大多是国家); (2)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政府资本>民间资本)比利时、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卡塔尔…(政府资本=民间资本);(3)全部股份资本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美国、意大利、瑞士); (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唯一的国家韩国); (5)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货币联盟组织) 重点掌握: 1、中央银行的性质: 从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发挥作用来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特使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危机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2、中央银行的只能以及其表现: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指,a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b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业务往来之间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c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其表现为:a集中存款准备金b充当商业银行管理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c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a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进行监督和管理,负有保持货币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b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和活动;c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其表现为:a代理国库;b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c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d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黄金、外汇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e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f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g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为何金融稳定;h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项社会公众发布金融信息。

中央银行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条件) 2.货币信用与经济的融合 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促进了货币、信用与经济的融合。以货币关系为特征的银行信用逐步替代商业信用成为信用的主要形式。 3.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特殊金融组织,它是商品经济、货币信用制度以及银行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统一银行券发行、票据清算、稳定信用体系、金融监管以及政府融资等方面的客观需要而建立的。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现实经济背景(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1.统一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的要求 2.统一国内票据交换与清算的要求 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要求 4.满足政府融资的需要 5.统一金融业监管的需要 瑞典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 中央银行初创时期的特点 1.普通商业银行的自然演进 2.货币发行权的逐步集中 3.非国有化 4.与法制健全并存 5.金融监管职能不完善 (五)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中央银行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 1.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 2.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定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 4.中央银行监管、管理的手段不断完善 5.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政府机关 1.其业务更多地具有银行的业务特征; 2.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其金融业务活动实现; 3.与政府是相对独立的关系。 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的金融活动主要是宏观金融活动; 2.中央银行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 3.中央银行的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 4.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5.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维护本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基本稳定。 中央银行的职能 1 发行的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1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_____________与流通和_______的基本保证。 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而要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应该由________承担最后贷款者的责任。 4.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大致可归并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其中________是权力的核心,是中央银行权威的象征。 5.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1984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是( A ) A.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B.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C.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D.准中央银行制度 2.最早的中央银行是( D ) A.阿姆斯特丹银行 B.威尼斯银行 C.米兰银行 D.英格兰银行 3.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B ) A.集中存款准备金 B.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代理国库 4.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是( A ) A.1905年满清政府的户部银行 B.1912年成立的中国银行 C.1928年南京政府的中央银行 D.1948年新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

5.什么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确定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C ) A.依法实施货币政策 B.代理国库 C.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D.依法金融监管 三、多项选择题 1.集中存款准备金的目的( ABC ) A.保证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支付和清偿能力 B.调节信用规模 C.控制货币供应量 D.为政府融资 E.盈利 2.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有( ABCDE ) 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B.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C.准中央银行制度 D.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 E.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3.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包括( ABE) A.权力分配结构 B.内部机构设置 C.结算机构 D.监管机构 E.分支机构设置 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织类型包括( ABCDE ) A.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B.股份为国家与民间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 C.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D.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E.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5.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具体体现为( ABCDE ) A.代理国库 B.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材料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哪些业务关系? 3、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会影响其货币供应量? 4、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 5、简要叙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五、论述题(共20分) 试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简答: 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职能入手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各商业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立准备金存款账户用来存放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2)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当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同时同业头寸过紧时,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贷款,以获取所需资金。此时中央银行成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保证了存款人和银行营运的安全;(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提供清算服务。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立有存款账户,因此各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业务就可以通过这些账户转帐和划拨;(4)多数的中央银行还负有监督和管理商业银行的职责。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负有监督和管理商业银行的职责,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退出、以及日常业务进行监管。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政府的贷款业务可以对货币供应量实施调节,央行扩大贷款,直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扩大存款机构的放款和投资能力,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大;再贴现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和存款准备金头寸的增减,调节货币供应量;央行的证券和外汇买卖实际上是向社会注入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其货币供应的能力。 4、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2)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政策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3)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应完善完整;(4)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5)信用制度要相当发达;(6)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中央银行就是通过这三个环节或途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 论述: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①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行为的变动:从企业投资角度看,企业投资转向房地产和证券等领域,货币供应的增加和银根松动可能带来企业流动资金的暂时增加却并不一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增长;从企业筹资角度看,企业筹资环境宽松,直接融资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个人消费角度看,货币供应的增加通过收入效应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但并不一定形成可转换的产业投资;由于社会心理预期的存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物价的变动并不一致。②地方化行为的存在:由于地方政府对经

中央银行学试卷3.doc

填空: 1、中央银行在分析国际收支账户时,将不同性质的对外交易划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其中,线上部分净额在贷方为国际收支(顺差),在借方则为国际收支(逆差)。 2、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基本因素是:(通货—存款比率)、(准备—存款比率)和(基础货币) 3、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一条(垂直)线。 4、选择货币政策指标的主要标准包括:(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和(抗干扰性)。 5、法定准备金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降低)的趋势。 6、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则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货币供应量)。 单选: 1、在国民账户的统计方法中,支出法着重于研究( C )的形成及其结构 A总消费B总投资C总消费D总供给 2、M1占名义GDP的比重指标,反映了(A ) A.货币供应量对实际经济过程的作用程度 B.货币供应量对一国金融深化的作用程度 C.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程度 D.一国金融深化程度 3、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实际上是指(A) A.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 B.货币供给对实际经济变量是否有影响 C.货币供给能否真正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D.是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还是总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4、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中,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行为的是(A) A.法定准备率 B.超额准备率 C.通货存款比率 D.储蓄存款比率 5、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C) A.针对总量进行调节 B.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的调节 C.针对特殊经济领域采用的信贷调节 D.以行政命令对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 6、理解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焦点取决于(B) A.总需求曲线形状的差异 B.总供给曲线形状的差异 C.对充分就业理解的差异 D.是否考虑理性预期的差异 7、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各指标可控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D) A.最终目标、操作指标、中介指标 B.中介指标、操作指标、最终目标 C.操作指标、中介指标、最终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