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测试3套

人教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测试3套

人教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测试3套
人教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测试3套

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同步测试三套

一、背诵这两首诗。思考“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第一单元

1 诗两首

请你思考:

1、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称称之为意象,你能以《我爱这土地》、《乡愁》中找出“意象”吗?

2、国难当头,爱国受到心痛,《我爱这土地》“痛”在何处?诗人的“痛”你如何读出来?

3、思乡心切,热盼祖国统一,在台独尘嚣日上的今天,你能读出中华儿女的思乡爱国之情吗?

合作探究

想一想:

1、朗读《我爱这土地》,看看下面这些说法那些说法正确,那些说法有问题。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提示:《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2、请按照第一题的形式先阅读《乡愁》,再根据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分析下列不恰当的说法是什么。

A、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抒发了作者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而又丰富。

C、这首诗写作者思念亲人是虚,写思念祖国是实。作者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十分具体。

D、《乡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提示:诗歌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也具有美感。)

做一做:

请同学们分组朗读本课中的两首诗,小组内互相品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尝试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汹()涌艾()青黎明()窄()窄

二、朗读下列诗句,用“/”划出句中停顿。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三、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四、这《乡愁》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节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节是说作者成年后和新娘各在一方,只凭船只代鹊桥。

C、全诗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组词语,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D、“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的运用,除了显示诗人的语言功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作用。

五、《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六、《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自主检测

一、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hou()咙悲fen()li()明fu ()烂

坟mu()海xia()

二、阅读两首诗,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三、朗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思考: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拓展视野

赵钱孙李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新月》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反对谁的?请说说理由?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赵: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钱:“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孙:“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李: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我的收获

答案:

第一单元

1 诗两首

尝试练习

一、xiong ai ming zhai

二、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三、D (因为从这句开始,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我”不再是假设的“鸟”,而是真实的抒情主人公自己。)

四、D (还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五、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六、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自主检测

一、喉愤黎腐墓峡

二、1、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3、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所依附了。

三、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拓展视野

孙同学的分析有误,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第一单元

诗两首

走向语林高手

一、佳篇回放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行中的“这”和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所代表哪两种不同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行中的“温柔的黎明”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各代表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土地”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文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可以去掉;因为用“嘶哑的”更能表现出“我”对“土地”的深爱的程度,去掉了会影响表达效果。2.第三行中的“这”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代表广大人民的反抗。3.指代即将到来的胜利与解放。4.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示转折;表示语意未尽。5.指的是祖国。6.对土地、对祖国油然而生的深沉的爱。

二、类文品评

乡色酒

舒兰(台湾)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月色正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借邮票、船票等形象表现乡愁,而本首诗是将月亮拟人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与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点?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物抒情,使得抒情含蓄化。2.异:余光中的《乡愁》是借助时空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而本首诗却是以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巨大的时空跨度来展现思乡之情。同:都借助了时空变化来结构诗歌。

走向智慧创新

一、牛刀初试

1.按原文填空。

(1)假如我是一只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时候/乡愁是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

(4)长大后/乡愁是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头

(5)后来啊/乡愁是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

(6)而现在/乡愁是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头

2.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诗后的问题。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月亮勾起诗人的绵绵情思,清远的笛声在耳边响起,浓浓思乡情在月光和笛声中弥漫开去。

B.思乡带给诗人的并不是甜美的回忆,而是怅惘的愁绪,毕竟别离太久,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如在雾里。

C.记忆永驻,乡愁不灭,就像那棵长青不老的树。树则可以不老,乡愁何时得以终结?诗人把无尽的惆怅和期待留给读者品味。

D.诗歌通过笛声、月亮、树这样一些形象,构成一幅意境深沉而悠远的画面,表达出作者个人思乡的忧伤和苦闷。

二、过关斩将

(一)

[甲]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乙]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丙]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填空。

甲诗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这首诗写了发生在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对话诗所咏的实质上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诗赞扬的是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2.甲诗作于1937年春天,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请联系这首诗的背景知识,说说这首诗寓含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诗写于1938年末,是诗人亲身体验了北方广大农村灾难现实后的作品。请结合文句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将丙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________行至________行。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行至________行。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诗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诗不仅成为艾青生活中的座右铭,也成了热爱生活的人的座右铭,请从人生态度方面写写你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诗句,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我们期待所有响亮的日子

悄然降临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花

每一缕细小亲热的芬芳充盈我们锐敏的呼吸

把美和善良、淳朴和真实的花子洒进

每一寸彩虹样清晰的阳光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树

枝繁叶茂

最强壮地扎根土地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天空

辽阔的襟怀是飞鸟的梦想和天堂

我们日子的天空一碧千里

每一粒最善良的愿望在天空的温柔注目中悄声歌唱

(节选自丹妤的《我们期待所有响亮的日子》)

诗两首

牛刀初试

1.(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一枚小小的邮票在这头在那头

(4)一张窄窄的船票在这头新娘

(5)一方矮矮的坟墓在外头在里头

(6)一湾浅浅的海峡在这头大陆

2.D

过关斩将

(一)1.人煤煤人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奋斗

2.我们的民族有着煤一样的历史,有着煤所遭受的灾难,又像煤一样长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身上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热量。

3.诗作集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尽管“眼里常含泪水”,却无比真诚地宣布:他要像鸟一样不倦地歌唱祖国,纵然是死了,也希望把整个身体都融入祖国的土地里。

4.1 4 奔腾不息的海浪在岩石的脚下被打成碎沫。 5 8 礁石以从容不迫的大气面对着大海。

5.笑对人生的磨难,穿越人生的种种险阻,以乐观的态度生活。

(二)略

《乡愁》优秀教案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序幕:阅兵掠影营造氛围 1、播放我国今年九月三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的抗战老兵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威严的方阵、英武的军人、恢弘的气势;听到这惊天的口号、动地的脚步、褒扬的解说。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自豪。更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革命先辈为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有的以笔为枪,歌唱土地,助阵抗战。前者如抗战老兵,后者如艾青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艾青走进我爱这土地。(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穿越时空,共同回眸一段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一、回眸抗战,结识作者

1、播放反映日寇暴行与人民反抗的视频、图片,介绍背景。 2、结识作者。(多媒体展示: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二、听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诗情画意。 2、朗读指导。(多媒体展示:注意语调、重音和节奏。) 3、学生初读。 三、品读诗歌,领略诗情 (一)明确品读要求,阅读品读材料 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整句诗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象征了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呢?(比如哪些词语应该重读,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请你亲自读一读。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中的“也”字有什么深意?全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土地什么样的情感? 4、第二节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包含了哪几种情形?“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配品读任务,合作探究完成 (按照学习小组分配品读任务。) (三)交流展示品读成果 参考答案: 1、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深情。 2、土地——象征祖国大地

乡愁、我爱这土地

1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乡愁》一诗中吟唱着一曲情深意长的思乡恋歌;《我爱这土地》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在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正确把握语气,语调和重音停顿,饱含深情地练读几遍。 2、会背诵,会默写这两首诗。 3、结合作品背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一步开拓诗歌的主题内涵,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土的浓烈的情思,并能用简洁且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4、能够对重点名句赏析评注。 5、积累有关爱国、乡愁情感的诗词、句、段。 学习重点:1、2、3 学习难点:1、3、4 学习时间:两课时 二、自主学习: 1、阅读相关知识链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两种学习方案:第一种,自由读《我爱这土地》标画难于理解的句子,并在学案空白处写出初读感悟(可就理解的句子,词语或整体感知全诗后的感情来写),大约4分钟后小组交流疑难和初读感悟,交流完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内质疑。(可能出现难于理解的句子: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哪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是什么的写照(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然后理解“河流”“风”“黎明”各指代什么,可结合几个词语来推想:“悲愤的”“温柔的”“激怒的”,然后理解为什么是“汹涌着……”“无止息地吹刮……”……(可结合课后习题二的1小题进行) 2、发挥联想、想像,结合诗句,写出诗的主旨及其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3、练习朗读,试着标来顿、重音,结合对诗的理解力争饱含深情的练读,时间约8-10分钟。 4、班内展示读,师生点评。 5、赏析评注、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感情寄托等方面进行)时间5-7分钟,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55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呢? ——泥土。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以示对祖国的纪念。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一位老华侨不无感慨的说:“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试想想,在这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

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四:朗读课文 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这首诗里。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1、听朗读录音 2、朗读指导 ——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来读?(深沉、悲愤、悲怆) ——语速呢?快一些好还是慢一些好?(尽量放慢语速,舒缓一些) ——同时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那些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注意抑扬顿挫。 3、教师领读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 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 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 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生1: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生2: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名学生朗读后,有个学生点评:“语速稍快.” 又一名学生朗读,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师:概括很准确.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导入 (1)新闻中播出一幕。有一位久居台湾的老者刚踏上故乡的土地,慢慢地从怀中掏出一个褪了漆的木匣子,里面的泥土是几十年前离开家乡时带走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边抚摸着匣子里的泥土,一边注视着足下的土地,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同学们也许不知道,离乡背井的人们,远渡重洋的海外游子,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泥土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不知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这一独特的意象,凝聚着诗人艾青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凝聚着 他独特的思想;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2)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事?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抗日爱国 不管生在哪里,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在何处,誓做中国魂。慷慨激昂的言辞表达浓浓的爱国深情,自古以来,华夏儿女有谁不爱自己的国家,有谁不眷恋自己的土地,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聆听他的心声,感悟他对土地,对国家的挚爱深情。 二:作者介绍 师: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艾青。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诗人。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他的诗歌中多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艾青他称自己是“悲哀的诗人”,他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歌者”。(学生齐读)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诱因,也就是它的创作背景。 ——大家打开书,看看本诗创作于哪一年?一起说吧! (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1938年的中国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境之下呢? (那么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那灰色的1938年。)(画外音)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日本侵略者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

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2)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2)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4诗的最后一节对全诗有怎样的拓展作用? 如果去掉最后一诗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诗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又画龙点睛,乡愁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问题探究】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

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我爱这土地》教学四步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四步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执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抓住现代诗歌的四个鲜明特点组织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反复诵读,感受其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但这首诗则主要体现在节奏上。每句的节奏可按3个节拍处理,每个节拍可作一短暂停顿。这样,诵读时节奏感就可以体现出来。我先引导学生用竖线画出每句的节拍,然后组织诵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本诗的节拍划分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乌,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学生各自诵读的基础上,再正误,择优诵读,然后由教师范读,最后是师生一起诵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学生大体掌握了本诗的语言节奏。但是,仅读出节奏还不够,还要把握诗句声调的高低、语流的缓急等,这样才能读出抑扬顿挫,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于是,师生又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练读。 二、展开想象,感受其图画美 古人论王维的诗,称之为“诗中有画”。艾青的这首也是如此。我问学生:“你们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哪些画面?”有的说“看到了一只不断‘歌唱’的多情鸟”,有的说“看到了‘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有的说“看到了‘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还有的说“看到了‘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以说,这只多情鸟歌唱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一幅回荡着历史强音的巨画!我又让学生展开联想,于是联想到抗战时期的“台儿庄”、“青纱帐”、“太行山”、“白洋淀”,“黄河在咆哮”的怒吼,“狼牙山五壮士”的雄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

1、诗两首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

《乡愁》优秀教学案

《乡愁》优秀教学案 《乡愁》优秀教学案 【教材简析】 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着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着12下一页《乡愁》优秀教学案 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乡愁惟有通过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外出求学工作。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回家探亲总要乘船,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上。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亲去世了,时空的隔离在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2 我爱这土地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心弦。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 ..: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 .., ..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的/河流 ..,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 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深刻内涵。 3.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 优秀的诗歌是可以穿越岁月的,即使时隔多年,仍旧可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朗读指导。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自由朗读,熟悉诗歌。 4.分组竞读诗歌。 五、诗歌初解 1.默读诗歌,思考: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2.小组合作,互助释疑。 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 参考: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 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和掠夺; 2.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3.“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2)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2) 乡愁公开课教学案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课件展示) 2.如果学生寻找的内容有局限性,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进行

引导: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表达出来的?(结合意象来谈) (3)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4)海峡是否真的很浅?我们在学习哪首诗歌的时候也讲到了“浅浅”这个词?(《天上的街市》“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河宽不宽?这里的海峡宽不宽呢?哪个词能看出来?(“一湾”,写出了宽广,好像绕来绕去,非常曲折,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他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那么怎样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呢?(祖国统一,大陆与台湾不再分离)一般来说,诗歌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转]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最新《我爱这土地》《乡愁》诗两首导学案和答案

《诗两首》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旋律与节奏美。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预习导学】 《我爱这土地》 一、反复阅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提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 ..: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 ..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 ..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二、走进作者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作品有、、等。 【合作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乡愁》 一、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

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艾青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型:赏读课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3.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4.指名朗读诗歌。 5.学生齐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 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 鸟:诗人自己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与希望。 歌唱“土地”,表赤子忠心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教学案

《乡愁》教学案 《乡愁》教学案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下面是《乡愁》教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

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