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

叶闯

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奎因从两个方向进攻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一是从分析性概念定义的逻辑的或其他方面的困难,一是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经验的确证面前不能区分。本文考察奎因的批评和逻辑经验主义分析性概念两种典型描述,即艾耶尔(A. J. Ayer)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的分析性概念,试图说明奎因的哪些批评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是有效的,哪些是没有效力的。我们的结论是:奎因在第一个方向上的进攻在限制的条件下是有效的;而如果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更全面地理解的话,他在第二个方向上的进攻是无效的。

§1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及其哲学含义

逻辑经验主义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区分包含着明显的认识论目的,即为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在经验中的确证提供认识论的辩护和说明。就逻辑经验主义者的理解来看,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认识论的功能及结果上有实质的不同。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分析性的标准说明相合于休谟最初的说法,或者说,它的基本精神与休谟是一致的。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第一版序言中一开始就说:“在这篇论著中所提出的观点来自于贝特兰·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学说,后者本身是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的逻辑结果。像休谟一样,我把所有真命题分为两类:依休谟的术语,一类涉及‘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涉及事实。前一类包含逻辑和纯数学的先天命题,我承认那些命题是必然的,并且是确定的,仅仅因为它们是分析的。也就是说,我坚持这些命题不可能被经验拒绝的理由是,它们并没有对经验世界作任何断定,而只是简单地记录我们以某种风格使用符号的决定。”1这个通常认为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有承接关系的分析性的说明,确实是分析哲学中一般地被接受的关于分析性的概括。这个概括中有两点要旨,第一,分析性、先天性与必然性三者至少在外延意义上等同;第二,分析性就是对于事实或经验的独立性,且是以语言为真的(“语言”在这里是广义的,包括逻辑与语义)。对传统的经验论者,分析命题、语句或陈述的真决定于观念之间的关系,对语言学转向后的新经验论者,分析命题、语句或陈述的真决定于相应的语言表达的结构和意义。

艾耶尔和卡尔纳普应该都接受上述这两点,但他们对分析性的理解有一些不同。艾耶尔及其他一些实证主义者更多偏重于从认识论(虽然他们的认识论不是心理学的,而是从逻辑出发的)的角度来考虑分析性,而不是直接从此概念原本的语义学含义来考虑问题。卡尔纳普清楚对分析性概念的刻画有认识论的功能,能为数学与逻辑知识在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与经验主义认识论相协调的说明。但他同时强调分析性概念本身是一个语义学概念,就其本身应该有严格的语义学说明,并在严格的形式语言中加以界定。但这些不同,大多属于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他们在有关分析性的基本观念上并无本质的不同。2

应该看到,对逻辑经验主义者来说,意义标准和可证实性原则有两种基本的功用,第一是用来反对形而上学,第二是用来为科学知识(他们认为是唯一的知识)作哲学的辩护。后一项功用在性质上是认识论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要研究和考察科学理论系统中命题的逻辑结构,命题与概念,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是哲学的最重要的功能。可证实性原则所允许的构成知识的两类陈述,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是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

1A. J. Ayer,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Dover Publications, 1952, p. 31.

2这当然并不否认他们在其他重要问题上有实质的分歧。比如,艾耶尔看重在经验知识体系中基本命题的认识论作用,它们既依赖于语言的约定,又依赖于所予(the given)的性质。因此,他批评卡尔纳普把基本命题只看作是一种语言选择的结果这样一种论点。(见他的“Varification and Experience”, Logical

语言要素。这个构成既按其本来的目的包含了作为科学主体的经验陈述,也为逻辑与数学陈述留出了必要的空间。在此构架之下,两类陈述有本质上不同的语义性质,一类以经验事实为真,一类仅以意义为真。在某种解释下也可以说,一部分是关于事实的,一部分是不关涉任何事实,而只关涉语言的。于是,如果信念就是在假定知道语句意义的前提下认为一个语句为真,那在此会有一个自然的推论,关于事实或关于世界的信念可以同关于语言或关于意义的信念分开。这个区分在一个含义上指逻辑上或概念上可区分,在另一个含义上指在认知上或在认识论上可区分或辨别。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分析性与先天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分析的就是先天的。而所谓“先天的”就其最基本的含义来说,就意味着知道了一个语句的意义,就足以成为相信该语句为真的辩护(be justified in believing S。在这里记那个语句为S)。这其实就是Boghossian 的所谓“认识论分析性”概念3,只不过Boghossian抛弃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中原有的“以意义为真”在非认识论解释下的观念(他把这叫做“形而上学分析性”4),而保留了分析性在原有观念中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论方面的内容。

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当然在认识论意义上有着显著不同,一个仅以把握意义就可知为真,另一个必要有对事实的认知的把握才可知为真。如果从知识辩护(justification)的角度来看(即类似Boghossian所坚持的那种角度),为相信语句真作辩护,一个仅需要把握意义本身,另一个需要对经验事实的认知把握。于是,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确证或证明上,会有本质上不同的方式。无论如何,这种不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的。以实证主义的标准观念,在科学理论的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不被任何经验的证据所证实或证伪的陈述,这些陈述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可以同关于世界的陈述区分开来。奎因反对分析性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选在这里,他论证了在知识确证的意义上我们不可能将关于世界的陈述(及相应的信念)与关于意义的陈述(及相应的信念)区别开来。没有任何陈述可以免于经验的检验。他认为不能区分的理由在于,如果证实本质上必须以整体论的方式,那我们就无法区分哪些陈述是无论如何都被证实的(他认为如果确有分析陈述,这就是分析性陈述的一个特征,)哪些不是。下面我们将更详细地分析奎因的这个论点。

§2没有任何陈述不面对经验的检验――奎因否定分析与综合区别的一个论证细致地考察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这篇文章中对分析性概念的批评,可发现他的批评由三个部分组成。按他实际上叙述的顺序,第一部分论证,分析性概念本身不能非循环地定义。具体地说,他断定语义的分析性需求助于“同义性”概念来定义,而“同义性”概念本身要么需借助于“分析性”概念来循环地定义,要么“同义性”是个比“分析性”更不清楚,更加需要定义的概念。第二部分论证,用“语义规则”概念不能解释分析性。“语义规则”虽不直接引用“同义性”或“分析性”概念,但它引起的问题与“同义性”概念在定义分析性中所引起的问题性质类似。第三部分论证,所有陈述都不能免于经验的检验,因此在经验确证面前,所有陈述都处于同样的地位,没有认识论上的实质差别或等级区分。一、二两部分虽侧重有所不同,但可以归为一个大类,都是考虑分析性的概念定义和解释问题。我放到下一节统一考察。这里我们先考察奎因的否定论证的第三部分。

3这个“分析性”的意思我直接用Boghossian的原文表示如下:Mere grasp of S’s meaning by T sufficed for T’s being justified in holding S true。(Paul Boghossian, “Analyticity”, in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dited by Bob Hale and Crispin Wright,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p. 334)在这里的S为一语句,T 为一个人。这个对认识论分析性的说明也见他稍早的另一文章“Analyticity Reconsidered”(No?s, vol. 30, 1996, p. 363)

4他认为没有陈述是以意义为真的。在他看来,任何语句为真都满足下列等值式:对于任何语句S,S是真的,当且仅当对于某个p,S意味着p(S means that p)并且p。以意义为真就相当于说,S真的,当且仅当S意味着p。而哈曼(Gilbert Harman)认为,即使是像“A是A”那样的命题,也反映着世界中对象的

否定论证的第三部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不考虑分析性这个概念本身的解释问题,也不考虑分析性概念的可定义性问题,它考虑通常所谓的“分析语句”是否在一个经验的理论中具有一种与综合语句不同的认识论特性,使得在面对经验的检验时,我们能够通过这种特性把分析语句或陈述与综合语句或陈述区分开来。这个区分如果是可能的,则我们已提到的关于世界的信念与关于意义的说明这两类语句或陈述就可分开。奎因最终的结论是否定把意义与信念分开的可能性。这个结论之先当然已有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否定,或者说这个结论是那个否定的一个推论。但奎因实际的论证当然只是一个论证,因为一个论证将足够给出两个结果。

从实证主义者原来的想法,在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中定能区分出两类陈述,对第一类陈述,任何经验的事实或经验证据对它的真不起判定作用;对另一类陈述则恰好相反,经验事实或经验证据将构成其或真或假的判定。如果科学理论追求在经验的检验中修正自身,则一类陈述将由经验的原因而修正,另一类陈述的修正不由经验的原因决定(也许在另外的意义上受经验的原因影响)。奎因断定这种想法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从语句或陈述的经验可证实性来区分出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应该是实证主义把握分析性的一个特殊方式。在逻辑实证主义兴起之前,从传统分析性的定义中也可推出分析性陈述不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不接受经验的检验的结论,因为无论按分析陈述是以意义为真的定义,还是按分析陈述是事实成分为零的定义,5分析陈述都中立于经验的证据。或者用奎因的说法,分析性陈述是那种无论如何都被空洞地(vacuously)证明的陈述。6但逻辑实证主义更明确地就科学理论确证的角度引入分析性陈述在认识论上的独特性,而不仅仅像传统中所做的那样,笼统地认定分析性陈述的先天性。

众所周知,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把分析性陈述分为两类,一类为逻辑的真陈述;一类就是语义的分析陈述,它的特征是能够通过同义词的代换而变成逻辑真理(比如“单身汉是未婚的男人。”)。奎因对分析性批评的三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实际上假设了第一类分析性概念是有意义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第二类分析性陈述存在及定义的可能性。故在前两部分也就是文章的前四节中,没有涉及到第一类分析性。如此,在前四节中,奎因主要讨论了第二类分析性,且因为第二类分析性的定义实质性地依赖于“同义”与“逻辑真理”两个概念,而后一概念已被假设,则问题就归结到同义性的可定义问题。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的某种延续,奎因在转到第三部分的批评时,首先这样描述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想法:“那么,证实理论所说的是,陈述是同义的,当且仅当它们在确证或否证的经验方法上相同。”7。这个想法在本质上是要用证实,或意义的证实学说来定义或界定分析性。这个定义分析性的企图虽然看起来只是对分析性的另一种定义,但它引用了能将现代的实证主义同其他学说区分开来的根本的假设,即意义证实学说,并且,由于意义证实说本身具有很强的认识论的含义,故分析性的这个说明与前两种说明(同义性定义及语义规则说明)有实质的不同。因此,

5这两个定义都曾被奎因在批评时提到,他提到这些并不表明他赞成这些定义,因为他不认为分析性在哲学家通常赋予它的意义上是存在的(当然,奎因在谈到技术问题时谈到的分析性概念,并不总是与他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所讨论的分析性概念完全相同)。对前一定义,在讨论分析性的每一处几乎都有表述。在奎因的一些著作中,如《卡尔纳普和逻辑真理》一文和《逻辑哲学》一书中,分析性常被表述为“以语言为真”(true by language)。(Quine, “Carnap and Logical Truth”, The Ways of Paradox and Other Essay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1976, pp. 107-132; Philosophy of Logic, Prentice-Hall, INC., 1970, p. 96)对后一定义,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有典型的描写:“于是人们被诱导,愿意一般地设想一个陈述的真可被分析为一个语言成分,一个事实成分。接下来在一些陈述中事实的成分为零看起来就是合理的;而这些陈述就是分析陈述。”(“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revised, 1980, pp. 36-37)事实上,两个定义一般只被当作同样事情的两个不同说法而已。《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开头的第二句话就是这样描述分析真理的:“grounded in meanings independently of matters of fact”。(“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p. 20)

6“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p. 41.

奎因的批评也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和资源。

奎因批评的一个主旨在于陈述他自己关于科学理论及其确证的整体论观念。在他看来,科学理论的确证不是单个陈述或语句一个个地来进行的,原则上我们无法为每一个陈述找到独立的经验意义,而用经验来确证或否证它。奎因说科学只是作为整体(corporate body)来面对经验的法庭的。8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9这样一种观点产生两个推论,第一,正像刚才指出的,单个语句或陈述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只有根据在系统中的作用来说明的意义。这样,关于世界的或经验事实的陈述或信念和关于意义的规定或描述就无法区分;第二,在证实的整体论面前,没有任何陈述是可以免除经验的修改的。因为,如果理论是作为整体来面对经验的法庭的,那么原则上就没有任何经验证据是针对单个陈述的。在一个经验的反例面前,科学家可以修改任何他们认为需要修改的陈述,唯一的限制条件就是修改后理论所推出的可证的推论与经验事实一致。科学家的修改根据他(她)们的“决定”。在这种意义上,数学和逻辑也是可以修改的。如果绝对不可修改曾经是分析性,也是先天性的条件,那么,结论将是没有分析性和绝对的先天性。

§3分析性不能非循环地定义――奎因否定分析与综合区别的另外两个论证比较起刚才所考察的那个论证,另外两个论证实际上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初看起来,三个论证都与否定同义性的可定义性有关,只是层次有所不同。有两个论证偏重于小于语句的语言表达,另外一个论证专注于语句之间的同义性。但实际上论证的性质,及所使用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从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另外两个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后一个角度直接考虑分析性如何定义的问题,其性质决定了它与理论的确证问题无关。

因为当假定了逻辑真理的分析性时,说明第二类分析性陈述的关键就是同义性概念,如果能够成功地定义同义性,那么分析性就成功地定义了。根据一般的理解,获得同义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定义。把单身汉定义为未婚的男人,将直接获得同义的表达。这样,同义性由定义来保证,而第二类分析性用同义性加上逻辑真理来定义。奎因指出,定义是假设了同义性的,或者它以先已存在同义性为根据,或者它就是语言表达的一些特定用法的报道。于是,用定义来说明同义性是循环的。或者,如果不是循环的,也是以语言使用的经验证据为条件的,因此同义性本身将与经验事实有关。

奎因只承认一种用定义给出真正非循环的同义性的情况,那就是用规定这种方式给出一个新记号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假设先已存在的同义性,而是规定同义性。但奎因只是提到了这种情况,而没有对这种产生真正同义性的情况给予任何进一步的说明。

奎因接着又讨论了用相互可替换性来定义同义性的可能。他的结论是这种定义的办法也总是循环的,在外延语境下的保存真值的可相互替换性不是同义性的充分条件。也许只有同义性才能是可替换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同义性本身却可能直接意味着分析性。比如,所谓“单身汉”与“未婚的男人”是同义的,就是说“所有的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的男人”这个陈述是分析的。同时,其他的与分析性一样强的概念,如“必然性”似乎也能定义同义性,但这样的概念要么需要用分析性本身来说明,要么就比分析性还更需要说明。因此,任何同义性的充分条件要么隐含地假定了分析性,要么假定了比分析性更需要说明的概念。定义同义性的努力在可替换性的情况下仍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与用定义来说明同义性之不成功的原因相似,都是由于在说明同义性的过程中实际地存在着概念上的循环。

奎因对分析性的批评的第二部分,或第二类论证也是从概念的分析出发的。这个批评针对卡尔纳普用语义规则定义分析性的方案。卡尔纳普的这个方案,简单地说就是把分析性界定为以语义规则为真。这时,分析性至少在字面上并不直接依赖于同义性。奎因批评的要点

8Ibid,. p. 41

从精神上说与前面对定义和可替换性问题的讨论是一致的。但毕竟还是有区别,一个当然是主题不同,现在不需直接讨论“同义性”是否可非循环地定义的问题,而是讨论语义规则是否能说明分析性的问题。无疑,用语义规则确实“定义”了分析性,只要语义规则本身是确定的。但奎因要求的不是规定什么是分析性,而是要对“分析性”这个概念本身有所解释。这个要求实际上也适用于刚才已讨论过的奎因在概念方面的另一个批评。比如,若有人要满足于定义,则他可规定在字典中表达为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两个词就是同义的,于是,在其中出现同义表达的,具有特定语法结构的语句就是分析的。但奎因的进一步要求表现为,他会接着问,词典为什么要把a及b组成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对。那不正是因为a和b原本就作为同义的表达被使用,定义只不过是在报告同义,而不是在解释同义,当然也没有解释分析性。我想奎因同多数思考分析性问题的人的思路是一致的。他们也许都认为,如果分析性就是简单的规定,那只要合乎基本的语言逻辑规则,我们就可以把任何特定的语句集规定为分析的,那分析性还有什么哲学意义呢?从奎因对卡尔纳普的批评中,可以看到确实有这样的考虑在奎因的批评中起着作用。

奎因首先说,在一个人工语言中,自然可以用诸一指定或递归给定的方式,给出一个被叫做“分析陈述”的集。但奎因说这并没有使我们理解分析性本身,为什么说一个集是分析陈述的集,而不是另外的集。对一个给定的语言L0,如果我们定义了S对于L0是分析的,我们就按规定知道了或者也可以说理解了“S对L0是分析的”,但这一点并不是理解一般的对变元S和L来讲的“S对L是分析的”充分条件。那不是对一个具体的,或给定的语言来讲的,而是一般概念性的理解。奎因无法相信“分析的”在这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只是随便给定的一个集的名称。

奎因接着转向求助于语义规则的第二种形式。那就是在先已指定真陈述的集的条件下,指定一个特殊的真陈述的子集,这个集中的陈述只以语义规则为真。这回“分析性”概念倒是不出现了,但出现一个同样有麻烦的“语义规则”概念。麻烦在于,“只有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分析性概念时,决定一个人工语言的分析陈述的语义规则才是有趣的;它们对获得这种理解没有任何帮助。”10一句话,“语义规则”概念本身也不能用来解释分析性。

§4奎因批评的有效性分析

卡尔纳普的分析性概念应该是有两个倾重点。一方面,卡尔纳普是逻辑经验主义者,他对分析性的认识论功能有类似于维也纳学派其他主要成员的理解。在他的《思想自传》中他曾说到:“……应用塔尔斯基的一些结果,我在语义学中定义了L-真,作为对熟悉的逻辑真理概念的一个说明,我还定义了诸如L-蕴涵,L-等价之类的有关概念。以这种方式,那个在维也纳小组的讨论中一直被看作重要和基本的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区别,最后被证明为正确的。在这个区别中,对于那一直妨碍旧的经验论给出对逻辑和数学知识的性质的满意说明的困难,我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我们的解决以维特根斯坦的观念为基础,它在于仅对事实真理断定经验主义的论点。与此相对照,逻辑和数学真理并不需要被观察所确证,因为它们并不陈述关于事实世界的任何东西,它们对于事实的任何可能的组合都成立。”11显然,这正是逻辑经验论在证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别时所坚持的论点。卡尔纳普对分析性概念本身的定义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试图完全用句法(或语形)方式,也就是用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方式来定义分析性。12第二阶段是他的语义学阶段,他相信对分

10Ibid., p. 36.

11“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The Philosophy of Rudolf Carnap, edited by Paul Arthur Schilpp, Open Court, 1963, p. 64.

12在《语言的逻辑句法》中,他对语言I定义的分析语句是:“If a sentence when materially interpreted is logically universally true (and therefore the consequence of any sentence whatsoever), then we call it an analytic (or tautological) sentence.” (The 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1937, p.

析性的说明必须要有意义概念,分析性陈述是以意义为真的。本文讨论的卡尔纳普的分析性概念(当然也是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所批评的分析性概念),应该主要是后一阶段的分析性概念。

卡尔纳普的分析性概念的定义中包含着一个项,这个项指涉一个语言系统。一个陈述的分析性是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定义的。这意味着,一个在句法上,或语形结构上一样的语句,可以在一个语言系统中是分析的,而在另一个语言系统中是非分析的。如果要在语言系统中定义分析性,一般有两种方式,要么就是直接指定一个集,一个陈述或语句为分析的,其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它属于这个集;要么就是给定语义规则,一个陈述或语句为分析的,其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它仅根据语义规则为真。后一种定义分析性的办法是奎因批评的主要目标,我们就来着重分析它。

卡尔纳普用语义规则定义分析性的标准方法,是以逻辑真(L-真)概念的定义为基础的。分析陈述就是根据意义公设或语义规则逻辑真。以下是他对一个陈述S在一个系统中根据意义公设(meaning postulates)的合取β逻辑真(L-true)的典型定义:陈述S在该系统中被β逻辑蕴涵(L-implied)。13卡尔纳普还曾说过,类似这样的定义反映出哲学家们在谈分析语句,或谈其真只依赖它们的意义,因而独立于事实偶然性的语句时,他们直觉上所意味的。14

卡尔纳普对分析性陈述的性质的看法在这个定义中表现得很直接,关键是借助于“语义规则”概念。奎因的批评对卡尔纳普的分析性概念是否有效,那要看所说的是奎因的哪些或哪类批评。我的结论是:奎因的某些批评在特定的解释下有效,还有一些批评根本无效。下面我们来逐个地进行分析。

奎因在《两个教条》中的第一类批评,是说分析性不可能非循环地被定义,或至少不能用比“分析性”更基本且更清楚的概念来定义。分析性确实不能按奎因的标准非循环地定义。假设不能非循环定义确实是拒绝一个概念的有效论证,则奎因对“分析性”概念在定义方面的一般困难的置疑就在这个假设下有效。我不准备在这里讨论最基本的一些概念是否可能非循环定义的问题,也不讨论如果不能是否就意味着相应的概念是错误的,或非法的等等问题。卡尔纳普用“以语义规则为真”来递归地(或用其他方式)定义分析性,其定义中确实没有直接包含“必然性”、“分析性”等等概念,当然也没有直接依赖于“同义性”概念。因此,奎因的这个批评对卡尔纳普没有直接的效力。除非奎因能证明“语义规则”概念确实有陷入他所指出的类似循环的可能。奎因通过另一个论证至少希望间接地做到这一点。

奎因从卡尔纳普的“语义规则”概念入手来拒绝卡尔纳普对分析性概念的哲学意义的坚持。奎因的这个批评至少部分地有效。正如我们在上一节已经指出的,奎因批评的要点在于,一个系统中哪一些陈述被当作语义规则实质上是任意的,取决于我们构造系统时的不同考虑。正象把哪些命题作为系统中的公理也取决于构造公理系统时的不同考虑一样,原则上会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案。这样,“语义规则”本身如果理解成任意的规则,它就没有可能解释分析性,而只是简单地“规定”了分析性。在不同的系统中,人们完全可能把不同的陈述规定成“分析的”。奎因所需要的是一般的说明,“一个语句S对一个语言L是分析的”这个关系表达所含有的(对任意的S和L)共同的内容是什么。

语义规则可以是任意的,也就是说在一个系统中把什么规定为分析的可以是任意的15,13“Meaning Postulates”, Meaning and Necessity, Secon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p. 225.

14“Quine on Analyticity”, Dear Carnap, Dear Van: The Quine-Carnap Correspondence and Related Work, edited by R. Crea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 430. (此手稿写于1952年2月3日)

15卡尔纳普曾断言,两个谓词M与B分别指代性质单身汉与结婚的,使两者不相容,这是一个决定,而不是一个知识。虽然在做这个规定时,有可能人们考虑自然语言中的用法,但也可以不考虑。(“Meaning Postulates”, pp. 224-225) 比较起其他许多实证主义者,卡尔纳普在数学和逻辑陈述的真理性上更倾向于约

但当语义规则确定之后,分析性本身就不是任意的,在任何系统中,它都指根据语义规则为真的命题。现在问题归结到需要对“语义规则”本身进行解释。奎因在此提出的置疑是,肯定不是任意的真陈述都是语义规则,这样的话语义规则本身便没有任何区别作用了。16那么,什么性质使一个真陈述成为语义规则,而一般地与其他陈述相区别呢?奎因认为,卡尔纳普同其他试图一般地定义“分析性”的人一样无法满足这个解释性要求,因为与用别的一般概念定义“分析性”的企图一样,“语义规则”也许比“分析性”概念本身更需要说明,甚至更不清楚。或者,有可能“语义规则”需要用“分析性”来说明。到了这一步,奎因的批评与前一类对循环定义的批评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总的来说,奎因的前两类批评至少部分地对卡尔纳普的定义有效。

但是,卡尔纳普在看待分析性定义时,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分别用于不同的考虑。因此存在着一种可能,他在概念上并不总是严格地将此两种不同考虑清楚地区分开。一方面,如果按卡尔纳普的哲学目标,他与其他实证主义者一样,要说明逻辑和数学的有用且非经验的性质,则他肯定不能把分析性定义简单地看作一种任意的规定,而必须赋予传统所要求的内容。所以,在这样考虑问题时,他承认分析性定义反映出哲学家们在谈论分析性时的直觉信念。“以语义规则为真”其实已经隐含了传统对于分析性的直觉,那就是以意义为真。语义规则本身就是只涉及语言而不涉及世界中的任何事实的真陈述。可是,这样解释的“语义规则”就又把“分析性”概念隐含地包含进去了,奎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前四节中的关键论证就是指出这一点。另一方面,分析性确实是一种在语义系统内的规定。对于一个特定的系统来说,并不存在对“语义规则”概念本身的解释问题。解释问题如果存在,那应是在相对于此语义系统的元语言或更高层次的语言中才能进行的。仅对单个系统的分析性来讲,甚至对在此层次上的一般性的分析性来说,以语义规则为真是足够明确的。至于语义规则本身如何界定和解释,那完全是另一回事情。所以,在这个考虑下来看卡尔纳普对分析性的说明,它确实也能经得起奎因的进攻。

奎因在哲学上对分析与综合区别更重要的批评出现于《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最后两节。在那里他批评了由经验的证实说来说明分析性的企图。他试图表明,证实本身不能将分析性陈述从所有其他陈述中提取出来,那是因为在正确的证实概念和理论面前,也即在整体论的证实概念和理论面前,根本不可能有可理解的分析陈述,也即在原则上不接受经验的检验的陈述。分析性陈述原初可以定义为无论如何都被证实的陈述,现在对证实方式本身进行正确描述,将发现所有的陈述都可以成为无论如何都被证实的,只要在系统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够的调整。奎因这个批评看来是非常有效的,按理说卡尔纳普会感到它真正的力量。但卡尔纳普不承认奎因论证的有效。实际上,其他实证主义者也同样可以不承认奎因论证的有效。

在奎因发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之前很久,实证主义者就知道在新的相对论性质的物理学中,非欧几何代替了欧氏几何。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人物几乎都有很好的自然科学背景,他们当然知道这个事实。如果把这个科学史的事实理解成是对欧氏几何的经验“证伪”,那么,即使不引入关于证实的整体论,这个科学中发生的事实似乎也可以成为对经验论的分析与综合区分教条的反驳。于是,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就应该或必须放弃了。分析陈述本来被认为是与经验无关的陈述,现在似乎被经验所证伪,那么,如果包括卡尔纳普在内的实证主义者不想放弃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就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否认被证伪的是分析陈述,即否认数学或起码几何学是分析的。或者,他们可以说,几何学分物理的几何与纯粹的或数学的几何,物理学中用的是物理几何,它是一个综合陈述的集。可是,麻烦在于,依同样的道理,他们也得否定逻辑是分析的,因为经典的二值逻辑在新物理学中也可能被多值逻辑所代替。难道还要分出什么物理逻辑和纯粹逻辑吗?就算真正能分,那最后还剩下什么是分析陈述?最后,至多只剩下不矛盾律也许能算是分析陈述了。或者,他们就倒退回去,断定即

使在物理学中,也既存在物理几何,或物理逻辑,又存在纯粹几何,或纯粹逻辑。然后再来说,被证伪的是物理几何,或物理逻辑,用这样的办法来保留理论科学中分析的部分。否则,如果通常认为不能被证实和证伪的陈述,最后发现实际上都不能免除经验的检验,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分析陈述。可是,怎样可能在物理科学中区分出纯粹的几何和物理的几何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于是,还有第二种选择是实证主义者事实上更倾向于采用的。我们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实证主义者面对一个几何代替另一个几何的科学史事实并未感到有任何威胁,他们没有发现这个事实在强制他们放弃分析性概念。在《语言、真理与逻辑》出版五十周年的纪念文集中,艾耶尔本人明确表示,他“从未在奎因和其他人反对分析与综合区别的论证面前屈服”。17实证主义者并未把新物理学中用非欧几何来代替欧氏几何,看作是经验证伪了欧氏几何。他们实际上认为,那不过是在新的系统中采用了新的约定,或在新的系统中引入了新的分析陈述(数学定理在他们看来当然是分析性的)。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者选择的是否认经验证伪了欧氏几何学。艾耶尔十分肯定地说,“逻辑和数学的原则是普遍地真的,只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允许它们会不如此。……换句话说,逻辑和数学的真理是分析命题或重言式。”18因此,不可能存在数学或逻辑命题被证伪的情形。但是,欧氏几何确实在新物理学中被放弃了,这又如何解释?艾耶尔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几何是否可以应用于实际的物理世界是个经验问题,这个问题超出于几何本身的范围。因此,在我们所知的不同几何中哪一些是错的,哪一些是对的,这种问法是没有意义的。只要它们都没有矛盾,它们就都是对的。人们可以问的是,它们中的哪一个在某个给定场合下是最有用的,它们中的哪一个可以最方便,最有成效地使用于一个实际的经验状况。但是,陈述某个几何的某种应用是可能的那个命题,它本身并不是那个几何的命题。几何学本身告诉我们的全部就是,如果任何东西可以置于此类定义之下,它也就可以满足这些定理。因此,几何是一个纯粹的逻辑系统,它的命题是纯粹的分析命题。”19在后来写的一本书中,艾耶尔问道,如果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可能根据经验修改,那么它们同经验命题还有什么区别?然后他以同样明确的语言重申了上述的论点:“正如我所理解的,主要的区别是,与科学假说可以遭遇反例不同,逻辑和数学命题并不由经验而被证明无效,而至多是被发现不可应用(unserviceable)。我们并不说欧氏几何被发现是错误的,而只是说对某些目的来讲,另一种几何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20看起来,艾耶尔已经分出了几何命题本身的真假问题,与几何命题系统作为整体对一个经验描述是否适用两个不同问题。后一个问题他将之归类为经验问题。

对后一类问题存在着一个经验的判定。但经验所判定的不是几何命题的真假,而是特定几何系统对一个经验问题的处理是否适用这个断定的真假。所谓的欧氏几何被经验“证伪”,其实就应该是指后一个判定,判定欧氏几何不适用于某类物理现象或对象。故被证伪的不是几何命题,也不是逻辑命题。但是,被证伪的确实是一个经验命题,是一个“关于”几何的经验命题。针对奎因关于分析与综合区分的批评,艾耶尔只是承认在实践中分析与综合的分界线不好确定,但他仍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还是可以划分的,并坚决相信,“只以语义基础为真的命题和面对经验事实的命题之间的区分确实看起来是值得作的。”21同时,他也确实承认,在理论中哪些命题应被看作是以定义为真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任意的问题。但是,他拒绝由分界线可以有不同的画法这个事实,就推出没有这些分界线所划分的事物的结论。22

17A. J. Ayer, “Reflections on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Logical Positivism in Perspective: Essays on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edited by Barry Gower, Croom Helm, 1987, p. 32.

18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p. 77.

19Ibid., pp. 82-83.

20A. J. Ayer, The Centr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3, p. 203.

21Ibid., p. 201.

卡尔纳普同样也不承认经验能“证伪”或“证实”几何理论。几何学定理作为分析命题,只以系统中的语义规则和逻辑规则为真,就是说它的真假与经验无关。但卡尔纳普将一个语句在一个系统中是分析的,与它在其他系统中可以被放弃区别开来。一个语句在一个系统中被定义为分析的,与它在不同的系统中可放弃或可修改完全是不同的事情,故一个语句既可以在一个系统中是分析的,又可以在不同系统中是可放弃的,或可修改的。其实,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卡尔纳普并没有把任何认识论的要素放进分析性的定义中,而且,在定义中也没有涉及所谓“不可修改性”。卡尔纳普就曾说过,逻辑和数学的陈述并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是在科学理论的修改或代替中不可考虑放弃的,但他说分析与综合的区分谈的不是跨语言的转换,而是两种陈述在给定的语言结构内部来决定的问题。陈述是否为分析的由给定的清楚定义的语言系统的语言规则所决定。只要语言规则不变化,它们就在这个系统中是不可修改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毫不犹豫地明确承认,同一个语句可以在一个系统中是分析的,而在另一个系统中是综合的。23当然,同一个语句相应地也可能在一个系统中是真的,而在另一个系统中是假的。当把经验的可证实性与在系统选择上的可采用或可放弃区分开来时,奎因从理论的经验证实与确证的角度对分析性的拒绝就是无效的。因为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奎因所论证的不是通常所说的分析语句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而是相应的分析语句对于处理某类经验现象的适当与不适当。

如果这样来理解奎因对分析性的否定,则他的批评就不是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实证主义的证实学说的否定。这其实就是说奎因用整体论的证实理论否定了非整体论的证实理论。如此就完全可能,卡尔纳普接受奎因的整体论学说,但不接受他对分析性的批评。而事实上情况正是如此。卡尔纳普赞成奎因所说的,理论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免于修改,赞成在这方面逻辑和数学与其他科学陈述只有程度而没有种类的区别。但同时卡尔纳普又坚决地维护分析与综合的区别。他明确表示,不应该从科学理论的证实采取整体论的方式这个事实,就推导出划定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界线是愚蠢的。24卡尔纳普把所谓“修改”与“调整”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变化,一类是简单的真值变化。第一类变化实际上产生一个新的语言。卡尔纳普否认分析性概念与这样一种变化有任何关系。25

以上的考察表明,奎因对分析性概念的批评,有一些在限定的条件下对逻辑经验主义是有效的。有效的部分主要限于他从概念构成和定义上对“分析性”概念提出的置疑。但这部分的有效取决于一些条件,即仅当相应的一些假定正确时,它才是有效的。这些假定起码包括,最基本的概念具有确定的非循环的逻辑定义之可能性和必要性,定义项中的关键概念的可解释性及此类解释的必要性。26至于奎因从语句的经验证实的角度对分析性的否定,在逻辑实证主义者对“分析性”概念的完整理解下是无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分析性概念和分析性问题的理解与奎因所批评的分析性概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者与奎因都认为分析语句具有先天性,但他们对“先天性”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奎因的先天性不仅包含不借助于经验可知,不为经验所检验,还包含着绝对不可修改性。而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先天性概念包含不借助于经验可知,不为经验所检验,但不包含绝对不可修改性。于是,奎

23参见卡尔纳普的“Quine on Analyticity”, pp. 431-432.

24“W. V. Quine on Logical Truth”, The Philosophy of Rudolf Carnap, edited by Paul A. Schilpp, Open Court, 1963, p. 921. 其实艾耶尔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整体论,他否认的只是:承认整体论就等同于拒绝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他曾说在经典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式可以在一个系统中是必然命题,在另一个于其他方面进行了调整的系统(向相反的方向改变其他语句的解释)中是经验命题。他认为这个事实表明,复杂理论的命题并不是相互孤立地,而是整体地被检验的。但他接着强调,“我并不认为,这使得仅根据表达它们的符号的意义为真的命题同其真假根据事实的命题之间的区别不成立,但它确实使得这条界线划在哪里成为多少有点任意的问题。”(The Centr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p. 196) 类似的结论还可见该书第201-202页。

25“W. V. Quine on Logical Truth”, p. 921.

26格赖斯(Paul Grice)与斯特劳森(P. F. Strawson)就不赞成这些假定。见他们合写的文章“In Defense

因认为否定了任何陈述有绝对的不可修改性,就否定了分析陈述的存在,而包括卡尔纳普在内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他们可以接受没有任何陈述是绝对不可修改的,但仍坚持分析性语句或陈述是存在的,且保留“分析性”概念对于哲学是必要的。

叶闯北京大学哲学系(邮政编码100871)

yechuang@https://www.doczj.com/doc/f29238918.html,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的等方面去展开。 一、下面以函数为例: 1。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2。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

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二。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启示 本人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将近30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接触高中新课改教学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搞好高中数学新课改,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

批评文本分析

nguistics),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语言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 作为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代表Wodak指出critical就是指不把任何语言理所当然化,就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去除简化论,教条主义,二歧论乖影响,在研究中不断自省,使权力关系结构和透明化。三、理论框架 正如黄国文指出的,话语分析虽然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但语篇分析者都会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同样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们也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CDA最初都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将文本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但因为语言学基础不同,分析的理论框架也不尽相同,国外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流派包括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的语篇历史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 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国内代表有辛斌,陈中竺,丁建新,廖益清,田海龙,张迈曾,徐立新等,多是引进理论,并积极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各学派的语言学甚而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话语分析的批评性,以其中最有影响的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Fairclough(1995)提出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任何话语都是三维的:(1)语篇(text),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social-cultural discours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a)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description)。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Fairclough吸收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简称SFL)的观点。(b)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interpretation)。(c)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explantation),如图一所示: 他认为这三者是相互影响,但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决定语篇。语篇分析应该是多维的、多功

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1.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是会使方案经济效果的实际值( )评价值。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等于(.)2.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导致建设项目未来不确定性原因的是( )。A.在项目建设期间遇到央行宣布提高贷款基准利率0.25%B.因项目投产后产品需求低于预期,使得未来实际价格低于预测值C.一种采用新技术的替代产品率先上市D.选用了线性回归预测法(.)3.常用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不包括( )。A.盈亏平衡分析法B.财务费用法C.敏感性分析法D.概率分析法4.盈亏平衡分析是在假设生产量( )销售量的条件下,通过对产品产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判断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等于5.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固定成本的是( )。A.长期借款利息B.原材料费C.燃料费D.生产人员工资6.固定成本是不受( )变化影响的成本费用。A.销售收入B.生产成本C.产品产销量D.销售利润(.)7.变动成本是随( )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费用。A.销售收入B.销售利润C.生产时间D.产品产销量8.以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分析就是将项目投产后( )作为不确定因素,通过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数值,判断不确定因素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说明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以及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A.产销量B.价格C.利润D.成本9.已知单位产品售价p,年固定成本为Cf,单位变动成本为Cv,单位产品销售税金为T,则以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Q)=( )。A.P(Cf+Cv)/T B.Cf/(P-Cv-T) C.(Cf+Cv-T)/p D.Cv/(Cv-T)/p10.在基本的量本利图中,销售收入线与( )线的交点是盈亏平衡点。A.变动成本B.总利润C.固定成本D.总成本11.某建设项目有甲、乙、丙、丁四个实施方案,设计产量均为2100m3/年。方案甲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500m3/年,方案乙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150m3/年.方案丙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700m3/年,方案丁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400m3/年。据此,使项目投产后盈利可能性最大的方案是( )。A.甲B.乙C.丙D.丁(.)12.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下列不属于其假设条件的是( )。A.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销量相等B.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和销售税金保持不变C.固定成本小于变动成本D.单位产品的价

概念性规划结构框架

1.项目概述 2.现状概况与分析 2.1.相关规划衔接 3.规划目标与策划 3.1.案例分析(可放前,也可放后,结合案例的内容选择) 3.2.发展条件分析(核心议题) ?禀赋要素分析(优势,整合) ?创新要素分析 ?项目特征 ?发展诉求 ?发展模式 3.3.设计目标 河南省层面 三门峡层面 张湾层面 3.4.功能构成 3.5.发展定位 3.6.发展规模 3.7.(规划重点) 3.8.发展策略 区域策略——区域协同,空间整合,共塑城市发展新核心 土地使用策略——高效紧缩,有机聚合,多元化组团发展 生态发展策略——融合连通生态走廊,构建大山大水新格局 文化融合策略

4.概念规划 4.1.规划理念 4.2.方案构思 4.3.规划结构 4.4.土地使用规划 4.5.设计概念 4.6.空间形态 4.7.规划策略(城市设计特征) 空间协同策略 功能布局策略 道路交通策略 绿化景观策略(海绵城市)开放空间与景观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策略 开发建设策略——创新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土地 风貌分区策略 市政支撑策略(海绵城市)(实施措施与意见)

5.城市设计 5.1.总体城市设计 5.1.1.城市设计目标 5.1.2.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5.1.3.鸟瞰图 5.2.风貌控制引导(风格色彩) 5.3.重点区域设计意向 5.3.1.市场开发分析 5.3.2.建筑设计意向(风格,色彩) 5.4.节点设计 6.规划实施管控 6.1.建设开发控制 6.1.1.整体开发控制(开发强度、建筑高度)6.1.2.开发要素控制(退界、控规指标控制)6.1.3.建设用地兼容性 6.1.4.地块建设指标(控制性和引导性)6.2.城市设计准则 城市道路设计准则 开放空间设计准则 建筑设计准则 广告标识与照明设计准则 街道设施与家具设施准则

4L模型分析法

4L模型 4L模型(英语名:4-layer Model)是指4层式管理分析模型,是一种管理分析工具,管理者可以用它来分析改善经营管理的方法。该模型收录了企业最常见的管理项目,展示了这些项目在企业管理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绩效的具体方法。该模型由我国管理学家利志斌提出。 目录 1.企业管理的系统构成 (1)4L模型简介 (2)项目的分类 (3)隐性管理项目 2.各管理项目的基本规律和作用 (1)基本规律 (2)作用 3.提高管理水平和业绩的方法原则 (1)提升企业整体运营绩效的方法 (2)提高外层管理绩效的方法 (3)提高内层管理项目水平的方法 正文 1.企业管理的系统构成 4L模型图: (1)4L模型简介 4L模型以当前最新管理实践知识为依据,收录了企业文化、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学习型组织等十四个普通企业最常见的管理项目。根据管理项目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这些管理项目被划分为四层;作用力指的是一个管理项目在提升其他管理项目的管理绩效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最里层是第一层,依次往外为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各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由里到外呈递减趋势,第一层管理项目作用力最强。 (2)项目的分类 企业的各个管理项目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管理项目和隐性管理项目。显性管理项目是指在企业中设置了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工作的项目。显性管理项目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其他管理等。隐性管理项目则指的是在企业中没有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的项目。隐性管理项目包括: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管理、流程管理、职业素质、管理技能、战略管理等。虽然隐性管理项目在企业中没有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但它对提高企业整体运营绩效和管理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隐性管理项目 企业中的隐性管理项目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跨部门。隐性管理工作涉及企业每一个部门,并且处理的都是重要事务。隐性管理项目一般不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开展、落实管理工作。如果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由于工作涉及其他部门,而专职部门的人员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不够了解,就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建议,并且专职部门没有足够的权威落实工作。第二个特点:除了开始阶段工作量大一些外,日常工作量不大,没必要设置专门职能部门。 在企业中,隐性管理项目可以运用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的技术设置专门的学习小组来进行管理。设置学习环小组,不会改变原有的组织架构。小组成员是由企业领导、跨部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保证了学习环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小组成员通过定期的工作交流、总结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管理意见。小组成员可以兼职,在学习环小组下可以设置全职的机构负责执行落实。 2、管理项目的基本规律和作用 (1)基本规律 4L模型中,管理项目具有以下基本规律:内层(指第一、二、三层)的任意一个管理项目有以下作用:可以对该项目的所有外层管理项目都产生强作用;可以与同层管理项目产生作用;也可以对更里层管理项目产生作用。最外层(第四层)管理项目不仅对其他管理项目的作用力小,相互间的作用力也小。 (2)作用 4L模型中的每个项目都对其他管理项目有着重要影响,下面以几个主要的管理项目为例来进行说明: 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处于4L模型的最里层(核心层),可以看出它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属于意识的范畴,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来改变其他管理项目。它包括有愿景、使命、宗旨、理念、重要的方法和原则、行为规范等丰富的内容。企业文化有好坏之分,好的企业文化能带动企业员工更积极、更有效率地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反之,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Ⅱ、学习型组织管理 学习型组织管理通过持续的改良和创新来提升其他管理项目,它和企业文化一样都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利器。学习型组织管理可以用来优化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向好的方面发展;不良的企业文化却无法用来提升学习型组织管理。

向量概念教学反思

向量概念教学反思 向量概念教学反思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通过向量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标规定为一个课时,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反思:第一、引入形象生动,通过故事及动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向两的必要性,同时很好地突出了向量中“数”和“形”两层含义;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第二、本节课概念较多,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向量的有关概念到两个特殊向量,再到两种特殊关系进行讲解,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在讲解向量相关概念的时候,针对学生实际,列举简单实例对数量与向量的概念进行区别、辨析。讲解两个特殊向量与两个特殊关系时,通过分析判断,讲解清楚透彻。其中,对定义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读非常到位,如: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都一一剖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定义。师生互动较好,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向量的概念。 第三、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更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概念讲解、分析、思考、讨论,很好地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一步解决问题,达到鼓励学生的良好效果,点评适宜,能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平面向量该章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解题方法独特。用学生的.话说:有些解法真有点“横空出世”,很难想到。平面向量虽然有一点难度,但给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养成一个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犹为重要。否则就会变成老师唱独角戏。 第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多角度,多层次的选择练习题。(口答,笔答,判断,选择,解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选择了问答接龙,抢答等形式。 这节课严谨流畅的同时,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有待提高: 1、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数学课堂将更加精彩 2、教学经验不足,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还要加强练习。 3、数学教学不要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同时也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是不分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功力还欠火候,每一个建议对我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我会吸收并利用在以后的课中。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的修炼和完善自己。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概念性方案设计深度要求

概念性方案设计文件编制及深度要求 第一部分概述 按集团的策划以及设计管理流程要求,概念性方案设计是承接项目和产品策划的设计阶段,概念性方案设计在概念性方案设计任务书和项目产品建议10大问题总结的基础上,设计思路应具有延续性、探索性、独创性和挑战性。 1.方案设计文件编制的目的和特点 a)概念性方案阶段的任务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i.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设计管理模式,起主要工作成果体现在 设计任务分解清单和设计费用预算、项目设计总体控制计划以及设 计单位的筛选;有关项目设计总体控制计划的编制要求可以参照《项 目规划设计分析成果标准》相关章节执行; ii.通常意义上的概念性方案设计。对概念性方案设计本身的要求可以参照本文执行; b)概念性方案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当地政府报批所需的修建性详规设计,概 念性方案深度以修建性详规深度为参照依据。设计内容在体现10大问题 和概念性方案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应围绕修建性详规的“五图一书”、场地分析和住宅单体选型的要求进行,表现手法可根据报批或者项目具 体需要灵活确定。在概念性方案设计阶段,地区产品技术部必须同步编 制CS01A,设计完成后在方案委员会召开前地区及集团职能管理部应对 设计如何体现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10大问题的说明做综合书面评估,并 构成完整的概念性方案文件供方案委员会审批用;概念性方案的深度要 在通过方案委员会审批后据以进行实施方案设计; c)概念性方案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单位以及地区产品技术部提供的: i.设计单位提供的概念性方案设计文件应以构思分析草图、场地分析 草图、住宅单体风格以及户型选型示意图和总平面设计构思图纸为 主,辅以对整体概念构思的的简要设计说明;

主题模型的分析法

?文史研究中主题模型的分析法 王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TSINGHUA,2017年年5?月20?日

2017年年“数字?人?文:数字时代?人?文研究前沿与?方法 ” ?时间:7?月1?日-2?日 ?地点:南京?大学 ?欢迎观摩 ?数字?人?文“暑期学校”:时间7?月10-15?日

提纲 ?何为主题模型?实现的?工具?如何分析?案例例

如何分析 ?MALLET算法导出的?文件doc-topics topic-keys word-topic-counts

主题与?文档之间的关系

?6 recht herr gott hand lass gleich sagen kind geh leben freilich freund gut komm oh wort genug glueck vergessen sache(法律先?上帝朋友遗忘事物)?7 nichts weiss allein ganz liebe koemmt gut lassen lieber immer wahr wissen wenig einmal kommen gesagt welt erst besser glauben(知道爱永远世界信仰) ?17 gemacht weit einmal augen gleich keinen zeit leben ganzen finden macht wuerden muesste zweifel gluecklich gedanken waeren natur glaube hoeren(眼睛时间?活荣誉运?思考) ?27 lassen sehen vielleicht ehre halten wissen wenigstens sagen bitte wider reden kommen moechte himmel nehmen haetten wollten ende verlassen unglueck(看 知道请求读天空离开结束)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概念性设计方案的区别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其内容包括: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四)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五)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概念性设计方案是指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比较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概念性设计方案一般是在获得新项目后,通过规划设计分析,以《项目设计策划书》、概念性方案设计任务书为基础,指导参加竞标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内容,公司在评选出中标概念性设计方案后,还要进一步深化修改,总结概念性方案设计成果形成最终的设计原则和构思,概念性设计方案包括总平面设计、交通路线组织、绿化景观组织和景观概念设计。通俗一点说,概念性设计方案是正式方案制定之前的一个大体情况。 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痪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7、绘制总平面和坚向设计; 8、各基本原则经济指标分析; 9、编制文本说明

二次函数概念教学反思

二次函数概念教学反思 二次函数概念教学反思 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许多实际问题往往可以归结为二次函数加以研究.本节课是学习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并学习求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它的定义域.在教学中要重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建构,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主要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1、关于能够进行整理变为整式的式子形式判断不准,主要是我自身对这个概念把握不是很清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各位老师的帮助知道,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2、在细节方面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二次函数的表示过程中,应注意强调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进行整理,这类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方面的教学。3、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容量和密度以及效度的关系,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另外在教学语言的精炼方面我还有待加强。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 xx- 20X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 .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课题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组织理论学习。 、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 五月份:、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组织好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2019学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工作目标 、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关盘、视频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2019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全班共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课的学生,课上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学年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混合运算课时 、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课时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除法的意义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三、量的计量(课时) 、常用的计量单位课时 、名数的改写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课时 、小数和复名数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 小管家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角的度量课时 、垂直和平行课时 、三角形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七、总复习(课时) XX年月26日 向纵深发展。 、做好论文的撰写、参评工作。 活动安排: 二月份:课例展示交流。王钧、李汪俊、罗建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三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程中华、戴辉文、孙小娟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四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刘华波、曹辉、钱芸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五月份:课题研究小结 、组织年轻教师开展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同构异教活动,有效,切实提高我校年轻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获得快速成长。 、选拔教龄——年新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区新生代课堂教学比赛,并做好指导、培训工作。 (三)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 、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