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重点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重点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重点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重点

考研1号网《考研真相》《阅读基础90篇》《写作160篇》《3+1特种试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主的指导地位。

(2)原因:①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②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③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3)特点:①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③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共同理想:①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的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理想)。

(2)内容:①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理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具有现实性、预见性。中共成立靠的是信念、信仰的支撑。理想VS空想:实践性,最本质的差别。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具有高于一

般认识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信念>理想。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①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②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③个人理想要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①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②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①思想基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②重要条件:坚定的信念;③根本途径: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基本要求: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度的试金石。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④爱自己的国家。

(3)特征:①历史性、具体性;②阶级性,甚至有对立的一面;③爱国主义随国家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消亡而消亡。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①热爱祖国,矢志不渝。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维护统一,反对分裂。④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①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④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主要表现是①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②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③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②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国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①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①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热爱祖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②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③爱好和平;④勤劳勇敢: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⑤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

(2)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时代精神的内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等。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理论创新(先导)、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核心)、文化创新(需要)。

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

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1)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2)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3)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2.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

3.维护祖国统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4.增强国防观念:国防忧患、目标、价值、责任、法治、献身意识。

5.以振兴中华为己任。(2)立报国之志;(2)增建国之才;(3)践爱国之行。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关系:①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②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体现出来。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①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②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②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2)端正人生态度:①人生须认真;②人生当务实;③人生应乐观;④人生要进取。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观: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①价值取向、追求;②价值尺度、准则。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奉献还是索取”的问题。人生价值: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内在地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2011.37)

①含义: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价值。

②关系: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2)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2011.37)

①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②基本尺度:劳动和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根本尺度的具体化。

③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④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主要以他对社会所做贡献为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想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1)社会条件:①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个人条件:①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途径和方法: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③合理调控情绪。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1)原则:①平等原则,前提;②诚信原则,保证;③宽容原则,条件;④互助原则,必然要求。

(2)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①正确认识竞争。②正确认识合作。③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式上,对立的;本

考研1号网《考研真相》《阅读基础90篇》《写作160篇》《3+1特种试卷》

质上,互相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合作离不开竞争。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个人需要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享受个人的权利与承担社会的责任是统一的。个人的权利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都无从谈起;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个人的权利也就无从实现。承担社会的责任并不与享受个人的权利简单对应,不应把是否享受个人权利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先决条件。承担社会的责任,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社会多做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提供雄厚的基础。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Ⅱ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后面讲述公共生活领域、职业领域和婚姻家庭生活领域的道德素质】

一、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1)功能:①认识功能: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②调节功能: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主要形式,社会

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③以上两者的具体体现: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①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②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③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④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⑤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

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道德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

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

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反对两种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关系: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

②市场具有自身的缺点,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①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②正确认识物质利益原则。既鼓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③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核心(灵魂):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原则: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经济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政治前提:工人阶级领导,共产党执政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

文化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①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大学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环节:①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同和认知;②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③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1)大力倡导诚信美德: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基本要求: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

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更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美德的原因:

①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③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诚信是大学生①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②全面发展的前提;③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3.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个人品德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里状态和行为习惯。

①特点: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②功能和作用: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道德修养①实质: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②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高度的自觉性。

(2)怎么做:①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②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道德修养方;③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

径。

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010.37):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②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④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2010.37):道德和法律。

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①目标是一致的,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道德需要法律支撑,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

②道德是法律的补充。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4.如何构建和谐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2010.37,去除考点)①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②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

的良好行为习惯;③学习和把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④提升自身文明素质。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②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中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要求。

3.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①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②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五要无不:①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②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③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④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⑤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2)大学生措施: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1.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最首要的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形式实现;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保障,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监狱、法庭等(除军队);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

(5)教育作用:三种实现方式①法律规定人们学习、②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③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和鼓励。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种类①警告;②罚款;③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2)《集会游行示威法》:基本原则①政府依法保障原则;②权利义务一致原则;③和平进行原则。

(3)《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

③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4)《道路交通安全法》:基本原则①依法管理原则;②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基本原则①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②信息自主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

③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三、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一)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高层次要求)。

2.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1)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

(2)坚持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原则

①《劳动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立法宗旨)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②《公务员法》: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制原则;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分类管

理和效能原则。

(3)明确职业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①劳动者的权利。②劳动者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③公务员的义务。④公务员的权利。

(4)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①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协商;调解,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仲裁;诉讼,收到仲裁裁决书15日内提起诉讼。

②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申诉,30内复核或申诉,复核不服15内申诉;控告;仲裁,60日内;诉讼,15日内。 (二)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②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③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①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③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2.在艰苦锻炼与实践中成才:(1)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2)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三)树立正确地恋爱婚姻观:

1.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德道德

(1)含义: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责任是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

(2)基本要素:性爱、理想和责任。

(3)道德要求:①尊重人格平等;②自觉承担责任,自愿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③文明相亲相爱。

2.婚姻与家庭

(1)含义:婚姻: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2)关系: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婚姻的成功体现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婚姻的意义。

(3)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

3.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1)尊老爱幼;(2)男女平等;(3)夫妻和睦(核心);(4)勤俭持家;(5)邻里团结。

4.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1)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2)结婚的条件和程序:

①必备条件: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必须达到法定婚龄(22,20);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②禁止条件: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3)家庭关系:①夫妻关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②父母子女关系;③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4)离婚的原则和方式:①原则: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②方式:协议离婚;诉讼离婚

Ⅲ 社会主义法律教育

考研1号网《考研真相》《阅读基础90篇》《写作160篇》《3+1特种试卷》

一、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1.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1)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①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制定;认可。国家强制力、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保证法律实施。②法律是统治阶

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③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①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②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③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根本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立法):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法定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2)法律遵守(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依法办事的含义:①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力;②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3)法律执行(执法):狭义上称为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行政执法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4)法律适用(司法):人民法院、检察院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法制”是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法治国家的本质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法律,通过各种形式来治理国家。

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导、推动作用。

基本内涵:①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②执法为民: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③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的

价值追求;④服务大局: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⑤党的领导:我国宪法确

定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

(1)社会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根本保证。

2.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守法和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公平正义观念:(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立法公正是前提,执法公正是法律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4.权利义务观念:(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1)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国家安全法》《刑法》

(2)国防安全法律制度:《国防法》《反分裂国家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3)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4)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5)生态安全法律制度:①有关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②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国际生态安全保护的条约。

(6)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1)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2)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4)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含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2)特征:①讲法律(准绳);②讲证据(根据);③讲程序;④讲法理:理由必须公开,有法律依据,有法律说服力。

(3)途径:①学习法律知识(前提);②掌握法律方法(基本要素);③参与法律实践。

2.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1)意义:法律权威式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靠外在强制力(外在条件)和内在说服力(内在基础)。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①努力树立法律信仰;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一)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1.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1)特征:①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②效力上,法律效力最高;③程序上,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人民主权原则。③公民权利原则。④法治原则。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2.我国的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6)基本经济制度。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前

提、必要条件);⑤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权;⑦文化教

育权;⑧特定主体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最高法律义务);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

和利益;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⑤依法纳税;⑥其他义务。

4.我国的国家机构:(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1.民商法律制度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①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②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16周岁-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民事行为制度:

①民事行为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②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③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4)民事权利制度:①含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②类型:财产权和非财产权。

③内容: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

(5)民事责任制度:①含义: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②类型: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③承担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6)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①含义: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

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②类型: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7)合同法律制度:

①含义: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②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③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8)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①含义: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②著作权: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③专利权: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

④商标权: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标享有的专用权。

(9)商事法律制度:①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②证券:③票据:④保险:

2.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1)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①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②基本原则: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则,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2)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国家行政机关:是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公务员的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18周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3)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分为抽象行政行为(摇号)和具体行政行为(拘留)。

(4)行政责任: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5)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只有对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复议和处罚。

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3.经济法律制度

(1)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原则:①国家适度干预原则;②效率公平原则;③可持续发展原则。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概念: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解决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关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税收法律制度

4.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1)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基本原则:①罪刑法定原则;②罪刑相当原则;③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2)犯罪构成与刑罚体系

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刑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

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1.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民事诉讼程序:①第一审普通程序;②第二审程序;③审判监督程序。

2.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3.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刑事诉讼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

刑事诉讼的管辖:分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

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指定辩护。

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4.我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

(1)仲裁

①概念: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居

中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

②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原则;独立仲裁原则。

③基本制度:协议仲裁制度、或裁或审制度(除人事、劳动争议外)和一裁终局制度。

④仲裁协议是整个仲裁制度的基石。

⑤有效的仲裁协议一般应具备以下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2)调解

①概念:指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互相协商,互谅互让,依法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

②类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复习资料

1.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使命: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1)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2)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理想的含义、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关系: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人生为什么需要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原因:是人生的精神向导,是人生的精神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引领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4.爱国主义的内涵、时代价值?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理解 內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理解: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5.怎样做忠诚的爱国者? 答: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3.增强国防观念 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6.何谓人生观?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答: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7.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系: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8.什么是人生态度?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态 答: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自己总结).doc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A】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C】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C】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B】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C】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 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D】 8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国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企业,应受 A《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调整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调整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调整【C】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服务者向消费者提供质低价高的服务,是对消费者 A公平交易权的侵犯B人格尊严权的侵犯 C损害求偿权的侵犯D选择服务自主权的侵犯【A】 10通常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 A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B提前30日以口头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2018年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三个意味着” ①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新时代的内涵①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②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③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④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⑤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全面理解中国梦 (1)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2)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1.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2)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3)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2.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复习要点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1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 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 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大学生怎样才能成为时代新人? 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大学生成为做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究奉献,实干进取; 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3.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4.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5.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总之,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6.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7.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8.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目录

绪论 我们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P1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新时代是我们理解当前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进入了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世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新时代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P3 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务实综合基础素质,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展现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决定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大学生要保持对理想理念的激情和执着,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内化为担当的自觉,外化为实际的行动,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大学生应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树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奉献祖国、奉献人们、尽心尽力、勇于承担,讲求奉献,实干进取;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有为善为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做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人的本质是社会一切关系的总和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法制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律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法律义务的素质、修养的能力,对保障人们崇尚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有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卷A 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注意: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每道答案前标明试卷纸上的题号。 一、简答题(3题×6分=18分,在以下四题中选做三题) 1、《参考消息》2011年6月10日第14版撰文称,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被很多人视为是一个没有理想主义的时代,但现在有人认为中国理想主义思潮在中国重新回来了。请以此观点为基础,简要分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2、我们经常提到“爱国主义”一词,请简要谈谈该词中的“国”有哪两种不同的解释。 3、试简述“我爸是李刚”的用语表达的理念,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有什么冲突? 4、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无效情形及后果。 二、辨析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或是否合理,并给予说明、解释,4题×7分=28分,在以下五题中选做四题) 1、求神拜佛也是一种信仰。 2、大学生若不对社会作出贡献便不具有人生价值。 3、恋爱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4、“法不禁止即可为”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5、被告人黄杰(15岁)在上学途中见同学王某骑车驶来,想与王某开一玩笑,就趁王某骑到身边之时,将一树枝扔进王某自行车的后轮,结果由于车轮被缠绕,王某翻车倒地,头部撞上坚硬的石块,当即昏迷。黄杰立即打电话给120,将王某送往医院,后王某因抢救无效死亡。本案中黄杰对被害人王某应负刑事附带民事责任。

三、论述题(2题×12=24分,在以下三题中选做两题) 1、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走报效祖国之路? 2、有人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如何认识这种观念,请阐释。 3、运用你观察到的真实生活情境,论述法律与人情的关系。 四、材料题( 1题,共15分) 目前在我国公共生活领域,道路交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据统计,我国现有机动车近两亿辆,拥有驾驶执照者近一点五亿,公共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一个公共问题。 请阅读以下两份表格,回答问题。 表一:《人民日报》关于不文明开车行为及其原因的调查 表二:某市交管所一年中查处交通违章统计数据 有专家指出,在公共道路交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看似个人私事,却折射出一些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要构建文明出行风尚,既是道德的呼唤也是法律的要求。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 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

完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一含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的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分析:绪论中(二)社会主义就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教材3页“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参考答案:A.社会主义荣辱观 2.“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两个概念结合而成,包含了理想和信念各自的含义。其中,信念是指 A.人们对未来发展状况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B.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D.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分析:理想信念含义问题在第一章《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中有详细介绍;13页 参考答案:D. 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3.人们的理想信念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魅力,做一个为他人所喜欢、为社会所推崇的人,属于 A.生活领域中的理想信念B.职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C.道德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D.社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分析:一章《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理想信念的四种类型。要求掌握每种类型的包含的内容。17页 参考答案:C.道德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4.在人类历史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共产党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工业化B.实现共产主义

(完整版)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037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B ) A.理想 B.信念 C.人生观 D.价值观 2.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 许多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D ) A.片面性 B.政治性 C.共同性 D.多样性 3.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戚继光抗击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都表现了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 D )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 B.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 C.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 D.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 4.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任务,这一任务反映到爱国主义的内容上就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主题。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D ) A.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救亡图存 B.加强国防建设,维护世界和平 C.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地位 D.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启迪和指引历代优秀人物壮丽人生的一个共同思想因素是( C ) A.功利主义 B.爱国主义 C.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6.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 C ) A.自然观 B.历史观 C.人生观 D.世界观 7.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评价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第一位的是看他( A ) A.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从社会获得的尊重和满足 C.是否选择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D.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思想动机 8.下列选项中,正确运用了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是( C ) A.时刻提防、猜疑他人 B.冷漠严肃,不苟言笑 C.宽容待人,诙谐幽默 D.尽量拉近人际空间距离 9.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道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反映 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是道德的( B ) A.调节功能 B.认识功能 C.教育功能 D.评价功能 10.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强调一个人在独处、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严于律己、保持操守。这种道德修养的 方法叫作( A ) A.慎独 B.学思并重 C.积善成德 D.由学而进 l1.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C )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诚实守信 D.为人民服务 1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其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D ) A.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B.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C.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D.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13.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劳动、不辞辛苦、不懒惰,且爱惜财物、合理支出、不浪费。这是家庭美德中( D ) A.尊老爱幼的要求 B.男女平等的要求 C.夫妻和谐的要求 D.勤俭持家的要求 14.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称为( C ) A.经济生活 B.私人生活 C.公共生活 D.文化生活 15.乘车、登机、坐船时主动购票、自觉排队;出行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游览观光、购物、提款时按先后顺 序,不插队等。这是社会公德中( A ) A.文明礼貌的要求 B.爱护公物的要求 C.助人为乐的要求 D.保护环境的要求 16.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秉公办事、平等待人、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不滥用职权,不损人利己, 不假公济私等。这是职业道德中( C ) A.爱岗敬业的要求 B.诚实守信的要求 C.办事公道的要求 D.服务群众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整理

蓝色为注意出选择题,红色为注意出简答题,紫色为注意出论述题 一、绪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要求的需要。 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第一章 理想的含义: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的类型: ①、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②、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③、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④、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社会政治理想、社会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 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一种是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 ②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 Eg: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包括: (1)理想与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目标。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①、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②、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③、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1.如何正确立志?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2.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②、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错误认识,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两种错误认识,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①、理想与现实存在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②、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第二章 3.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 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4.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①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②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①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②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答案(综合版)

思修资料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答:理想的作用有: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法律基础知识点(考点)-参考模板

第一讲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 法的特征。1、制定或认可2、以权利义务为内容3、强制性4、普遍性5、程序性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国体: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政体: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人的身体不受非法逮捕、拘禁和搜查,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犯,

住宅不受非法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利、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二、三讲 民法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和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侵权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第四讲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规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 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5.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析题

1.被告人杨某,男,1994年5月1日生,中学生。2009年8月29日杨某到同学家玩,因同学出去了,感到无试问:(1)杨某应否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上有关已满14岁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的过失犯罪规定应如何进行处理?(2)杨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是什么? 1.答:(1)杨某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根据我国刑法17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杨某的行为的主观罪过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2.被告人赵某,女,30岁,系被害人孙某的妻子。因新婚,决定考验妻子是否忠贞,故谎称要出差十天。 试问:(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是正当防卫? 2.答:(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赵某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没有罪过,因而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意外事件。即主观上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 (2)被告人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被告人赵某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存在错误认识。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而被告人误认为是不法侵害,所以赵某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在这种情况下,赵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主观上没有故意,而且赵某的认识错误在那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她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也没有过失。 3.被告人钱某,男,25岁,司机。2008年6月21日,被告人与李某为其舅父拉钢材,因手续不符规定,钢 试问:被告钱某对王某的死亡是何种罪过形式? 3.答: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本案中,被告人钱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但是为了将钢材强行拉走,而置王某的生死于不顾,即对被害人是死是伤持一种放任态度。因此,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4.被告人张某,男,28岁,某矿务局警卫。2009年3月12日凌晨,张某与同伴执行任务时,发现有盗窃分 试问: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 4.答:被告人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特征。 5.被告人魏某,2009年4月15日至18日连续三天到工商银行某中心支行门口尾随着去银行交款的多名女交 试问:被告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简述理由。 5.答:被告人魏某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而不是抢劫罪的未遂。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预备是行为人尚未着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是为了实施该种犯罪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在本案中,被告人魏某尾随交款员的行为,属于为抢劫犯罪准备条件的行为,尚未着手实施抢劫行为。因此被告人魏某的行为是犯罪预备而不是犯罪未遂。 6.岳某夫妇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一天晚上,岳某夫妇带着儿子到事先观察好的一无人在家的住户陈 试问:此一家三口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为什么? 6.答:岳某夫妇的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而其12岁的儿子却不能认定为共犯。这是因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岳某夫妇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1)有二人以上的犯罪主体;(2)在客观方面,都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3)在主观方面,他们又都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尽管一个入室实施偷盗行为,另一个在门口望风,没有直接实施偷盗行为,但是这只是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不同,不影响他们共同犯罪的成立。其12岁的儿子因为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成为犯罪的主体。岳某夫妇带着他去偷盗,事实上是把他当作犯罪的工具使用。 7.李四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李四有一母,儿子刚参加工作,女儿乙读中学,李四突然死亡,以清理遗物 问:(1)遗嘱是否有效?(2)5万应如何继承? 7.答:(1)遗嘱有效。 (2)5万元作如下分割:①5万元为李四夫妻共有财产,其中2.5万元归其妻所有,2.5万元为遗产。②2.5万元遗产中,0.5万元为遗嘱继承,归其女所有;另外2万元为法定继承。③法定继承人有其妻、母、儿甲、女乙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④同一顺序继承人,分配时原则上均等。⑤应为胎儿保留1份,待胎儿出生后最后确定此份遗产的去向:出生时为活体的归胎儿继承;是死体的由法定继承人分割;是活体而后死亡的,由他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8.2002年3月13日,某家具商场购得一批新式沙发,价格为每组1880元,售货员在制作价格标牌时,误奖 问:(1)商场同甲、乙二人之间的买卖行为是属于什么样的民事行为?(2)应如何处理这一纠纷? 8.答:(1)商场与甲、乙二人的买卖行为属于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商场本意是要将沙发以1880元的价格卖出,由于售货员制作标牌的错误,使得每组沙发少卖了1000元,这是商场由于疏忽大意导致结果与自己本意相悖。甲、乙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标牌上的价格买下沙发,所以,商场同甲、乙二人的买卖属于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2)商场同甲、乙的买卖行为可以变更或撤销。《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所以,只要商场或甲乙任何一方提出变更或者撤销买卖关系的请求,人民法院都应予以支持。根据《民法通则》第61条的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而受的损失。所以,如果这一买卖行为撤销,甲乙二人应将沙发返还给家具商场,家具商场返还甲乙二人的货款,并承担甲乙二人因此所受的损失。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予以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撤销。 9.某运输公司受农场委托长途运送生猪,途径某市遇酷热天气,运输公司派出的押运人员张某、杨某根 。问:(1)肉食公司可否拒收生猪?为什么?(2)谁应该对生猪中毒负责?为什么?(3)张某、杨某有无过错?为什么?(4)农场应向谁索赔?为什么?9.答:(1)可以,因为生猪中毒,违反合同约定的质量条款。 (2)农资公司,因农资公司出售的喷雾器存在严重的瑕疵,这是造成生猪中毒的原因。 (3)没有,因张、杨二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喷雾器内残留有农药的情况。 (4)应将运输公司作为被告起诉,因农场和运输公司之间订有运输合同,生猪在运输途中发生问题。 10。某市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某校校长决定从该商场为党校购买一台机器,同时得奖券100张,分给每 问:(1)学校出资部分中奖归谁所有?为什么?(2)个人部分中奖的奖金应归谁所有?为什么?(3)贺宣布一等奖归学校所有是否有效?为什么?(4)贺某未付丁某购物抽奖的款项,在贺某与丁某之间存在什么性质的法律关系?为什么? 10.答:(1)应归丁某所有,因学校已言明在先,所得奖金归持券人,且奖券已实际交付个人,属于赠与行为。 (2)应归贺某所有,因贺某已登记奖券号码并向丁言明此3张奖券归他。 (3)无效,因奖券已交付,赠与行为不得撤销。 (4)借贷关系,因丁某系替贺某垫付款项。 11.王甲和刘乙系邻居,两家关系很好。因业务需要,王甲被单位派往设在海口的办事处工作,临走拜托 。问:(1)刘乙、李丙买卖空调的行为是否有效?(2)本案应该如何处理?

(完整版)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