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

儒家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

儒家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

2011.09.20 10:53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作者:迟成勇

字号:【大中小】

摘要:儒家伦理价值观指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儒家伦理价值观主要有德主刑辅、以德王天下、内圣外王等政治伦理价值观;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经济伦理价值观;守成创新、和而不同等文化伦理价值观;天

人合德、天人相通、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看,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是对儒家伦

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合理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构主要的传统文化价值资源。

任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总是需要一定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价值资源。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无疑受到我国历史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儒家

伦理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主要传统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建构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

一、儒家伦理价值观的诠释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价值系统。所谓儒家伦理价

值观,是指儒家思想在伦理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它包括儒家的政治伦理价

值观、经济伦理价值观、文化伦理价值观及生态伦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博

大精深的理论特色。

(一)儒家政治伦理价值观

儒家伦理重在“治国平天下”,因而,传统儒家伦理实际上是政治伦理。儒家政

治伦理主要包括“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以德王天下”的王道政治、“内圣外王”的价值诉求等。儒家政治伦理的终极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1. 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儒家的德治思想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周公。周公在总结夏商王朝兴衰历史经验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法”的思想主张,开创儒

家“德治”传统的先河。儒家孔子继承和发挥周公的德治思想,并说:“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即“德”较之于“法”具有“有耻且格”的双

重功能。《左传·昭公二十年》引用孔子的话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

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可见,孔子主张德法并行,但强调“以德为主”,从而达到政治局面的和谐稳定。孟子也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总之,儒家德法并行,但在价值取向上更是

强调德的作用而轻视法的作用。历史证明,自汉唐以来,“德主刑辅”思想主张成为

统治者主要的治国方略。

2. 以德王天下的王道政治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仁”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确立的最高的道德

准则,其核心是爱人,即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乃是对上古“民为邦本”思想的继承和升华。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学”,主张统治者行“以德王天下”的王道政治。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故先王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即实行仁政。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体

现为“省刑薄赋”、“制民之产”及“尊王道反霸道”等。其一“,省刑薄赋”。孟

子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其二,“制民之产”。孟子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其三“,尊王道反霸道”。孟子主张以仁义统一天下,

反对战争与屠杀。孟子指责王侯兼并战争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

盈野”(《孟子·离娄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极力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孟子的“以德王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对

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内圣外王的价值诉求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

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梁启超曾说“:儒家哲学,范围

广博。概括说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

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

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 [1]100-101 《大学》和《中庸》建构起以“修身”为起点,沿着“齐家”、“治国”的路径,最后达到“平天下”的终极价值

目标。有学者指出:“‘内圣’指圣人那样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外王’指王道

仁政。先秦儒家认为,‘内圣’和‘外王’是不可分的,有了高尚的道德人格才能实

行仁政,有了高尚的道德人格自然就能实行仁政。” [2] 简而言之,儒家的“内圣”

之道是指自身的道德修身,成就圣贤人格;“外王”之道是从事政治实践,从而建功立业。可见,儒家伦理文化融内心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实践为一体,建构了一种

独特的道德—政治哲学。其特点是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为目的。

(二)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的源发由来已久,早在夏代,出现了商品交换后,人们

就萌生了经济活动的伦理思考。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集中体现为重义轻利、

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

1. 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儒家特别重视义利之辩。理学大师朱熹说:“义利之说,乃

儒者第一要义。”(《朱文公文集·与李延平先生书》)首先儒家提倡“义以为上”。

儒家认为,义与利在价值上并非相等,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具有至上性。故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儒家提倡要“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命题。(《汉书·董仲舒传)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把义与利

绝对的对立起来。张岱年认为,儒家义利之辩,就是把义看作最有价值的、最值得追

求的东西,而且“儒家所谓义指道德原则,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3]68 ,即道德至上论。故张岱年把儒家的道德价值论称之为“内在的价值论”。

2.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

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之本”的思想,把

务农推崇为“民之正途”,以维护小农的自然经济性质,从而确保与之相依存的封建

地主经济。《周易·象·天妄》云:“不耕获,未富也。”《汉书·文帝纪二年》云:“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抑商”,从本

质上看,就是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人为地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史记·平淮书》记载:规定商人“不得衣丝车……子孙不得仕官为宦吏”。《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要求商人走“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道路。从商鞅

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

商政策的体现。“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3. 崇俭黜奢的生活观

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是传统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俭,即节省、

不浪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易·否·象传》云:“君子以俭德避难。”《国语·鲁语》云:“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即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等含义。《说文解字》云“:奢,张也。”徐灏曰“:奢者侈靡放纵之义。故曰‘张’,言其

张大也。”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云:“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可见,中华民族一向以勤俭

为美德,以奢侈浪费为耻辱,并把“勤”“、俭”视为“治生之道”。“历览前贤国

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座右铭。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上,成由勤俭、败由奢靡的事例举不胜举。其中,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关系到国家

和百姓的富裕、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三)儒家文化伦理价值观

文化伦理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经济伦理价值观和政治伦理价值观的反映。因此,儒

家文化伦理价值观是对儒家政治伦理价值观和经济伦理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儒家文化

伦理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守成创新的伦理智慧、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等。

1. 守成创新的伦理智慧

儒家注重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因而十分注重传统,尊重传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并提出“述而不作”的思想。依据哲学家张岱年的解释“,述”是继承前人的成就,“作”则是创新。因此,“述而不作”本质上就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而有所创新。《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儒家高度赞扬创造的价值。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道

统观念就已形成。孟子说:“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宣称“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阐述的由尧舜禹汤到周公再到孔子的“道”的历程,理学大师朱熹称之为“历序群圣之统”(《四书章句集注·尽心章句下》)。孟子提出的“道统”论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是先王之道,是典型的传统

崇拜。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提高到官方意识形态的

至尊地位,其基本理路和方法就是托古改制、托古创新,其本质仍然是传统崇拜。唐

代韩愈以“岁虽灭死万万无恨”之决心(《与孟尚书书》),护卫“二帝三王群圣人

之道”(《原道》),则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道统论的体现。儒家的“道统论”显然不

是文化保守意识,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和创新。传统是联系古今、贯通上下

的精神纽带。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孔子提出“温故

而知新”的论断。有学者指出,儒学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初朴学、近代新经学及现代新儒学。这是儒学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4]234 有学者指出:“孔孟首创的

‘仁’,和建立的仁学体系,是西周以来‘重人’思想和仁的学说的综合,因此‘,

创新’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没有

‘罢黜百家’,也没有‘独尊儒术’,而是以儒学为主体,又汲取了‘百家’之说。”因此,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综合先秦阴阳、五行、法、墨、名、道等诸子百家之说“,创新”了先秦的儒学。朱熹理学是中国儒道文化与外来印度文化的综合,即以儒学为

主体,既汲取道家学说中的本体“道”,又吸收佛学中的“一多相容”说,从而建构

起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 [5]167 总之,从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史来看,守成创新是儒家文化的伦理智慧。

2. 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学而》)

孔子把对“和”与“同”的不同取舍,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体现了孔子“重

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据《国语·郑语》记载,周太史史伯对桓公说:“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

是指不同事物聚合起来而得其平衡,从而产生新的事物。《易传·系辞下》提出“天下

百虑而一致,同归而途”;《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因此,不同的观点、相反的理论可以共存,进而导致和谐的整体。张载讲“太和之道”,黄宗羲提倡“殊途百虑之学”,王夫之倡导“杂以混成”、“异以贞同”等,

都是对兼容并包的和而不同价值理念的继承与发挥。“和”不仅体现多样性的统一,

而且蕴涵着创新性功能。同时“,和而不同”蕴涵着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儒家“和

而不同”的伦理观,既是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 , 也是用来处理国家、民族

及各种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原则,应成为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不

同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基本伦理原则。在文化价值观上“,和而不同”主张以宽

容精神对待域内外各种思想文化。汉武帝尽管强调儒家的独尊地位,但事实上儒学兼

收先秦诸子不同的思想因素,如哲学家冯友兰指出:“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乎

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6]7 有学者指出“:儒家以传承夏、商、周三代文化为己任,‘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并且对其他学术有着较多的包容性,他们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7]133 儒家文化是富有包容性的文化。有学者指出:“孔子说:‘夷狄之入中国,则中国之。’各民族之间的

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惊人的,明显

的例证是对佛教的吸收。华夏民族不排外,即使穷乡僻壤,也懂得尊重外来者的文化

习俗。” [8]63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局面,为中华

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确保了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后来,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至对基督教、伊斯兰教

等外来文化的容忍与吸收,表现了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四)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观

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最早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的“性天同一”说,北宋哲学家张载则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儒家“天

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具体体现为“天人合德”、“天人相通”、“民胞物与”

等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1. 天人合德的内在关联

天与人之所以有着内在的关联,皆因为“天”与“人”以“德”为本性。《周易·大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

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其中“,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即与自然界的条理秩序相契合。所谓“德”是指本性而言。“先天”意思是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要加以引导;“后天”意思是指在自然发生变化之后

要注意适应。总之,要人们顺应自然的变化,使其行为合乎自然本性的道德要求,表

达了“天人合德”的思想。理学家程颐把《周易·乾卦》中“元亨利贞”进一步解释为:“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周易程氏传》)即元亨利贞表现了宇宙动植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又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周易程氏传》)程氏

从伦理道德层面把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信联系起来,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 天人相通的和谐模式

天人相通说发端于孟子。孟子提出“知性则知天”的命题,阐明了天人相通的观点。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性是天所赋予的,性出于天,故天人是相通的。天人相通意味着天道与人道一以贯之,宇宙是人伦道德之源。《中庸》继承孟子的思

想进一步提出“参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中庸》云:“唯天下之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赞天地之化育”即是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过程以达到天

与人的调和。人只有以同情之心尽物之性,才能“赞天地之化育”。《中庸》与《孟子》所谓“尽性”、“尽心”都是从人性善来讲的,即是说“天人合一”是通过人对

自己的善性的自觉而实现的。明儒王阳明也说:“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传习录》)并认为心体、性体与天体是为一的:“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大学问》)王阳明也通

过向内尽心(亦即尽性)而实现天人相通的。

3. 民胞物与的生态意识

先秦儒家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思想。

北宋哲学家张载进一步发展孟子的“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在《西铭》篇中提出“民

胞物与”的思想。《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

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是说人类要仁爱自然万物,对自然实行“人道主义”。在张载看来,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理学大师朱熹将之概括为:“用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把“事亲”与“事天”、人道与天道沟通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人与万物之间的伦理关系。“民胞物与”

思想既包含了“民胞”的博爱精神,也具有“物与”的爱物理念,蕴涵着儒家“天地

万物一体”的宇宙情怀。“民胞物与”思想包含着对自然系统本身秩序的维护和对其

他生命物种自下而上权利的尊重,以及对非生命的其他自然系统的存在状态的关爱。

总之,它将伦理道德情感贯注到人与宇宙自然万物之间,最清晰地表达出天人合一的

生态伦理精神。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

从文化发展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根植于优秀的民族传统伦理价值观之中,体现民族主体性和历史继承性的传统意蕴;又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对优秀的民族传统伦理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继

承和创造性转换,体现出传统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之统一的理论特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政治伦理

价值层面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有机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以德治国,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实行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中国封建社会,在儒家的“德治”或“礼治”的影响下,所谓法律不仅诸法合体,而且重刑法轻民法。同时,由于儒家侈谈“仁义”、标榜“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致使中国古代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因此,所谓的法

只是一种刑法,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法制精神,在本质上是为人治服务的。法治作为

一种价值理念,就是法律至上。社会主义民主肯定主权在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

会主义法律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意志,因此法律至上就是人民权利、意志和利益至上的

体现和保障。有学者指出:“法治的主要功能或基本目标就是在于通过约束专横且天

然有扩张倾向的行政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支撑民主秩序。” [9] 无疑,德治与

法治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儒家“德主刑辅”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超越。以人为本体现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

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10] 在新世纪之初,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

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29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

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

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30 。改革开放以来,党采取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政策,坚持科学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真正实现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有机统一。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治价值取向上是对儒家“民为邦本”的仁政思想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经济伦理价值层面: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

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13]142 事实上,社会主义有富裕,资本主义也有富裕,但社会主义的富裕与资本主义的富裕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即

资本主义的富裕是存在两极分化的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不存在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

故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的一个东西。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其手段或途径只能“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其过程只能是一个有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共同富裕的渐进的动态过程,而不

是“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或者说共同富裕是存在着适度差异的普遍富裕。邓

小平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

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4]208 “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总体上不允许物的世界的增殖以人的世界的贬值为代价,更不允许在根本

上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寻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15] 总之,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及人的自身文明素质提升等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重

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

政治上家国同购的道德注脚,有其显著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传统儒家“重农抑商”和“重本抑末”的思维定势。市场

经济是功利性经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仅不排斥合理的自利动机,而且还有促

成合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功能价值。亚当·斯密曾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他追求自己

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意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16]2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每个人在追求自身

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否则就难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总之,市场经济肯定和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并且鼓励个人通过符合道德的、法律的方式获

取自己的利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7]82 因此,在道德价值层面提倡“义利兼顾”、“见利思义”,突破儒家传统“重义轻利”和“存理灭欲”的价值观。满足或正视个体正当、合法的利益是推动全体人

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有效动力机制。可见,无论在经济价值取向上,还是在道德价值层

面上,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观,是对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时代超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文化伦理

价值层面:建设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而和谐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构在文化伦理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下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从社会主义文化本

身来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和谐文化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

的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

谐文化的基础工程。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地位,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创新。和谐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多元文化的“和实生物”的过程。因此,和

谐文化建设就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伦理价值原则,在本质上就是对人类文化的

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的过程。故从文化价值观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有以

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又要有体现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还要内含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元素。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

年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则是对儒家“和而不同”的文化伦理价值观的历史继

承和时代升华。针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张岱年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

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吸收西方在文化上的先进经验,

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这个新的文化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来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而创新中国文化。” [18] 当代著名学者方克立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论”,又是对儒家“和而不同”的伦理价值

观和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深入化和具体化。“‘魂’作为一种普遍性的

‘精神指导原则’,代表的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渗透在当代中

国文化的新创造之中的‘活的灵魂’;‘体’作为‘中国文化生命整体’,是体现和

服务于民族存在的‘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中华文化;‘用’则是其他民族文化中

的一切合理因素。” [2]253-254 有鉴于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为主导,达到“东西文化的会通”、“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及“个体与

人类的统一” [19]243-247 的价值境界。可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在方法上是

对儒家文化伦理价值观的创造性应用,在内容上是对以儒家文化伦理价值观为核心内

容的传统价值观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批判继承和历史超越。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生态伦理

价值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追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儒家生态伦理价值的诉求。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相通”、“民胞物与”等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儒家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智慧,对于人类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哲学

家张岱年先生指出:“儒家宣扬‘天人合一’,于是重视天人的和谐,但亦承认人具

有调整自然的作用,而反对毁坏自然。这一方面有保护生态平衡、反对盲目毁坏自然

环境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变革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尤其对于通过

自然科学的探索以掌握自然规律来改变自然界使自然界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的重要性

认识不够,这是儒学的一个严重缺陷。” [20]3 可见,儒家“天人合一”固然有保护

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价值意蕴,但却忽视对自然的变革和改造,从而延缓了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和谐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和表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生态平衡,是人与

自然的和谐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构在生态伦理价值观的表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1]850 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注重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和谐统一,还包

涵保护自然与建设自然的时代意蕴。因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

不讲建设” [21]853 。可见,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生态伦理

价值观,是对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社会伦理

价值层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中国儒家先哲不懈奋斗的目标。其中,儒家《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同社会”主要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亲其所非亲”,“子其所非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及“盗窃乱贼而不作”等基本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特质和家国同构的政治范式。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化的乌托邦中,人类的‘大同’的目的首先在于保持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道’的和谐,保持人类社会的道德纯洁

和世界的和平秩序。其次,和平不应该被看作是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外在规定,而应该

是激发于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心理结构之中的美好情感;和平不仅仅是世界政治的良好

秩序,而且也是人类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秩序。” [22]123 从儒家的“大同社会”,到

康有为的“太平盛世”,再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反映了儒家和谐社会思想的

一脉相承和历史延伸。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和谐,不仅包括

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活力与

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大同”理想“,实质上是提倡‘多

元和谐’的‘太和’社会理想。‘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境界” [23] 。有学者指出“:人类的价值追求总是追求美好的东西,总是追求价值最大化。为什么几千年来人

类都把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美好的社会理想?就是因为和谐社会能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化解社会矛盾,使各方面的力量和睦相处,从而实现社会整体价值最大化。”

[24]40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是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从伦理

价值层面审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治伦理价值、经济伦理价值、文化伦理价值与

生态伦理价值的有机整合和逻辑建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在和谐社会

层面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

三、结语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干,辅之以道家价值观和佛家价值观,形成

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两汉以后,儒家的价值观占据

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 [2]83 也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大有

可为的,儒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它对当下中国人的影响是任何文化无法比拟的,在新的世纪里,它仍在继续影响着活着的中国人,并在与世界上各种文化的碰撞中变

得更有活力。” [25] 儒家伦理价值观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活传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资源和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据。因此,儒家伦理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构的主要传统价值资源。从文化发展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

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来综合中西价值观之长而

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看,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首先要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但儒家伦理

价值观的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复杂地柔合在一起的,它作为传统价值观的表征,传统伦

理道德的主体,既有阻碍现代化的负面因素,又有为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的根源性资

源的优势。因此,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儒家伦理价值观要进行批判性继承

和创造性转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可资利用的传统价值资源和历史伦

理智慧。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国家富强是民众幸福的最可靠保证。 民主实行广泛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斗争”。 文明讲文明的人越多,这个国家也就真正地文明起来了。 和谐要和谐,不要斗争;谋和谐,不谋纷争;求和谐,不求私利。 自由没有社会自由,无异于困守危城。 平等平等不是别人对你的施舍,打破不平等必须靠自己努力。 公正端平一碗水不难,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很难,但很值得。 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治的国家终究是乌合之众。 爱国中国值得我们爱,爱国是我们自发的情感。 敬业在家孝亲,在外敬业,这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诚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受欺骗。 友善以友善的心接人待物,以平凡的情连接世界。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对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产生导向作用。 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之成就决定人生价值。 管理是一种客观职能,它取决于任务,也取决于文化条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德鲁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任何事都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人生的喜怒,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廉耻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为工作烦恼的人是由于在不当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做出的错误的定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乐! 人生价值观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恋人,其爱情路上会少坎坷,多幸福。 爱是精神的化身,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我们更有人生价值观,更有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所拥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而拓展延长。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原以为不会忘记的事物,可以疏远自己曾经最亲近的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得政府与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得价值取向,也就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得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得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得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 党得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内核最高抽象,党得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与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与谐得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这8个字,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与宪法,反映了党、国家与人民得共同意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光明愿景,就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就

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得人类共同价值准则与理想社会目标,又就是我们党与国家始终追求与奉行得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得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得底线伦理,就是作为价值主体得每个公民所应遵循得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就是高高在上得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得每一件实事,就是敬业得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得每一件商品,就是诚信得代言;瞧见需要帮助得人热心上去搭把手,就是友善得暖流……每个人都就是道德建设得奉献者,也就是道德风尚得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得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得工作中,让我们得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项复杂得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得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得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得共鸣与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得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得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资料?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必须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此刻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此刻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资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能够说,富强、民主、礼貌、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务必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构成思想共识,团结不一样社会阶层、不一样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透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持续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务 必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出的道德准则,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培养起教育起,下面是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一起来看看是怎么上好教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吧!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活动背景: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帮助、指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懂得价值观的重要性, 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懂得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形式:班会、讲述、讨论。 准备工作: ppt制作 二、班会的内容: 1.什么是价值观(教师讲述):

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简单的说,人生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事,对人,对生活的看法。也有人说,人生观就是"人自己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理智的人,做任何重大事情的决定,基本都是权衡选择的结果,在选择的过程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不能违反的规则,什么是可以背叛和违反的,这些东西在心目中的位置,构成了价值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教师提问,一定冷场,大家好像没有自己的价值观。由下面内容点出) 2.说出大家自己认可的价值观 (1)我们崇拜的历史人物:说出他的事迹 (2)我们讨厌的历史人物:说出他的事迹 (3)说出教师自己的讨厌的历史人物或崇拜的历史人物(教师补充学生没有说到的价值观) (4)我们内心认可的价值观:(引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 3.同学讨论我们需要的价值观 教师总结我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十八大)(PPT演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

关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想要与大家交流一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国内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多样化,既有积极向上、科学正确、崇尚文明的主流思想,也有过时陈旧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所以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还会沉渣泛起,崇拜皇权的思想、等级社会的残余、职业歧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庸俗的思想、资本主义高度自由主义也依然存在。国际上,随着各国间文化开放和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复杂,也非常尖锐,而且具有长期性。价值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分化瓦解从未停止,人权斗争愈演愈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斗争日渐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确定

论等西方思潮时刻仇视我国发展壮大。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的,标志着我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到位、规划更全面、任务把握更准确。为此在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报告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里又一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是否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表明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你的践行

2015-2016年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考核卷 年级:13级专业:物联网工程班级:13物联网工程 姓名:莫品连任课老师:黄震 在无声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不仅仅是在现代才出现,在我们古老的祖先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永不腐朽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却仿佛也有棱角的让人们自觉的去对待和赞扬。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古代对爱国主义的诠释。而今我们爱国常常是分很多方面的,像在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努力争取奖杯;科技研究人员奋发自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自由弥足珍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观教案 教学目的:基本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教学重难点:对自由含义的理解,自由的意义及怎样实现自由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同学们肯定会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任何时期,人们都在追求自由,可见自由的重要性。自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不陌生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提到了自由一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 互动:同学们来讲一讲,你认为什么是自由? 课堂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自由不仅是身体行动上的自由,还有思想上的自由,有了自由,我们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科学家因为自由能够发明新事物,艺术家因为自由能够创造艺术作品,作家因为自由能够创作文学作品……因为思想和身体行为的自由,使得人们能生活的更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从古至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追求爱情与婚姻的自由,留下化蝶双飞的美好故事;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自由;马丁路德金心中有一个梦想,为实现黑人的人身自由发出呼喊……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为自由奋斗着,自由是我们的基本权利,在任何时间都不会改变,所以,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点:自由不是毫无界限的,法律会保护你的自由,但是如果随心所欲胡作非为,那么法律就会拿走你的自由,因为你的毫无顾忌可能会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不良伤害。所以,按照核心价值观对自由的定义,享受自由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不是随心所欲。 课堂互动:自由对社会、个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同学们对自由意义的讨论,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自由激发社会的活力。因为社会环境的自由使得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比如建国以来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学术和思想进步与人才的增加,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环境和人才的保障,为社会发展增加活力。第二、自由促进个性的发展。八股取士大家应该知道吧,说的是明代的科举考试,它限制考生自由抒发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不敢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严重限制了人们个性的发展。而相比之下,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极大促进了大家个性的发展。所以自由不仅对个人本身,还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课堂互动:最后一个问题问大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知道了自由对我们的意义,那我问大家,我们该怎样实现自由发展呢? 是的,大家说的都很对,我们中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保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口腔141 羊玉婷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复杂多样的价观、不良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障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周边环境的育人氛围,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结晶,简明概括,内涵丰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冲击,非核心价值观不但存在且有蔓延的趋势。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要率先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筑牢思想防线,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需要。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正确的信仰和理想,才能赢得青年一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表达,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但理论的价值魅力并不是停留在它的自身逻辑体系的完美和表面的光鲜,而在于它给予人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说服力。要达到该效果,一是要揭示其理论价值内涵,认识其有用。二是情感认同。只有将其理论的真正价值内核入情入理地深刻分析,并从全方位所带来的效应能给多维度合理的揭示,情感认同自然就能发挥作用,并转化成行动的指南。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在于它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富则民兴、民诚则和谐。国家的“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建立在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上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生若只谈个人的私利要求,所作所为不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另辟蹊径要想成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大学生的根本“小”在于个人能否学业有成、成长成才,“大”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认同是接受的前提和付诸行动的条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其理论也就被真正掌握,并被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是一句乏味虚幻的空话。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中国一直在追求共同富裕,让我们不再有巨大的贫富差。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总结起来,总共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个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只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的夙愿。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才是我们追求的民主的人民民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文明”是社会进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性,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利是图,无一不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

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会提出?它的提出又有何意义? 【推进新课】(板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情境1: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媒体展示:1、含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姓名: 学号: 班级: 得分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表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工作方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审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状,可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应当从总体规划、制度完善、引领示范等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培育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倡导“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提出,表明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认识的深化。有学者将其总结为:改革开放前的一些价值共识诸如“革命与斗争、重义与轻利、集权与人治、身份与等级、崇高与信仰”等在新时期被加以“解构”,而一些全新的价值观如“市场、契约、效率”得到了型构[1]。 第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的提出,明确了今后关于思想道德工作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以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笼统,加之“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也不好梳理,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不好确定的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从三个层面、三个方面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求,这就为实际思想宣传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从不同侧面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目标要求。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具体路径的提出,明确了今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个要求的提出,可以理解为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或工作举措一个补充说明。因此,在当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 活动设计优质课教案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认识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懂得积极爱国,从自我做起,认真学习,以学习回报祖国,魏祖国做 贡献,学会与同学、朋友相处,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学习与人友善, 积极从善。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 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诚信守信 做起。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 教学过程: 一、爱国 爱国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的核心,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 一、自觉报效祖国。 1、播放《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2、说说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3、学生解读搜集的关于爱国的小故事。 4、展示学生搜集的爱国名言。 5、多媒体展示爱国名人的照片,学生齐读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的名言。 二、敬业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乐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有敬业精神的 人就是有责任和成就感。 1、多媒体展示不同职业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知道这些人的职业,聊一聊这些职业 的不同,以及这些职业的人是如何对待职业的。 2、学生谈对敬业的理解,从而引出学生对自己理解的自己的业,就是学业。 3、让学生懂得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也是敬业的表现。 三、诚信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言而有信、言 行一致。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24字,这24字又可分为三个层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它们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它们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管好自己的手和嘴,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大家现在都可以看看自己面前的桌子上、墙壁上,那写的画的,有的同学为应付考试,大段大段的理论概念答案就往上抄,黑漆漆的一片,不堪入目。想想自己要是脸上、衣服上哪脏了,都知道不好意思出去见人,这怎么还下得了手啊,难道就欺负它们不是人吗。 2.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3.我们要以强大心理对待奋斗结果 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像地质队员遍访崇山峻岭、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寻找矿床,甘于清贫,忠于理想,也许到最后没有任何发现,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不怕失败,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了。奋斗是一种心态,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待结果则应换另一种心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锱铢必较,对不可控因素则随遇而安。如果和不可抗力斤斤计较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最后不但于事无补还恶化了自己的情绪。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及其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及其基本含义 一、24字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24字详介 1,富强 富,指经济;强,指军事政治。当今国际间的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所以强还包括科技教育等。 富足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 2,民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 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 3,文明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4,和谐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5,自由 自由一词就其本意,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支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十八大浓缩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精炼,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24个字就是希望用贴近老百姓的精炼语言,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分别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正朝气蓬勃,我们在当前这样一个价值多元、信息多变的时代,如何才能牢固树立、不断培养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要践行个人价值准则。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里所爱之国指的是作为祖国的国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反映了我国社会成员长期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并作为新时期公民行为准则构筑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作

为青年群体,应将这一价值准则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尺度。当前,我们很多年轻人受多种社会思潮影响,自我意识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相对弱化,甚至出现价值迷失、道德失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家庭、学校和个人思想培养中,自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多些踏实,少些浮躁,多读经典,让“黄香温席”、“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成为我们日常生和学习的典范。 二要理解社会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既是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又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核高度契合。应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崇高而令人振奋的,也为我们青年一代的思想、行动提供了价值规范的指引。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给我们高中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认同带来消极影响,使得我们其中部分人,不能理性辩证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偏激言论。如“学习不如拼爹”、“土匪式拆迁”、“我爸是李刚”、“路见人倒不能扶”、“当官的就是贪官”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增强公平正义感和道德责任感。 三要认同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为我们今后实现个人梦想提供了坚强保障,并为个人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国家价值目标为我们实现个人理想目标提供了土壤,也反映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