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官服图案

清朝官服图案

清朝官服图案
清朝官服图案

在清朝期间:文官衣补饰禽,武职饰兽。是为“衣冠禽兽”,本意指官员,但是因为官员的作为着实让人失望,所以“衣冠禽兽”渐渐变为贬义。

清朝补子品级与名称如下:

补子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文官仙鶴锦雉孔雀雲雁白鷴鷺鷥鸂鶒鵪鶉練雀

武官麒麟獅子豹虎熊彪犀犀海馬

文八品补子

文七品补子

文六品补子

文五品补子

武九品补子

附:

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顶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黄铜的。当时只规定了颜色,没规定材料,

材料是官员们自己弄上去的。

品级颜色参考物

一品亮红红宝石

二品涅红红珊瑚

三品亮蓝蓝宝石

四品涅蓝青金石

五品亮白水晶

六品涅白砗磲

七品亮黄素金珠

八品镂空黄(阴文)雕花金珠九品镂空黄(阳文)雕花金珠

武七、八品补子

武四品补子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1644 年—1911 年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

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

皇帝朝冠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 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 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 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 饰东珠 15 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 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 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 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朝官服图案与官帽顶饰

兰台世界2011·6月上旬 清王朝在管理其官员上,采用的是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这种制度把各级文武官员先划分为九个级别,每个级别称为品,每品又分为“正”和“从”两级。这样从正一品开始,之下依次为从一品、 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等,直至从九品,合为九品十八级。有低级官员不能列入九品之内者,称做“未入流”,附于从九品之后。各品官员的官服,沿袭明朝之制,在其前胸和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也叫“背胸”,所以当时的官服也叫补服。补子上所绣的图案一般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依官员的品级和文武职别相异,这就形成了官服的多种图案。同时,各品官员的帽顶,采用的是黄金缕花为座,其上饰有东珠和宝石。东珠又称北珠,是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中所产的珍珠,颗大光润,绚丽多彩。宝石是一些产量稀少 而极为贵重的非金属矿石,一般硬度较大,透明度高,色泽艳丽,闪光耀眼。这种帽顶的装饰,依官员的品级有别。这样,各品官员的官服图案与官帽顶饰各不相同,用以显示和区别官员们的级别。 正、从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鹤,武官前后均绣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形状如鹿,头上长有独角,全身遍生鳞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征祥瑞。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红宝石是含铬而红色透明的刚玉,常见的有玫瑰红、大红和暗红等,血红和鸽血红为稀世珍品。 正、从二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锦鸡,武官前后均绣狮。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珊瑚。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形似树枝,质地坚硬,多为红色,亦有白色或黑色的,以艳红为最名贵。 正、从三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孔雀,武官前后均绣豹。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蓝 宝石。蓝宝石是含钛而蓝 色透明的刚玉,色彩夺目,与红宝石一样同为珍贵的宝石。 正、从四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雁,武官前后均绣虎。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青金石。青金石的硬度较大,具有很强的玻璃光泽,颜色美观,常呈极为鲜艳的深蓝、天蓝、紫蓝及淡绿蓝等色彩,作为帽饰闪光耀眼。 正、从五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白鹇,武官前后均绣熊。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水晶。水晶一般是指无色透明的石英晶体,但常因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而分显各色,分别称为蔷薇水 晶、黄水晶、烟晶、茶晶、紫晶、墨晶等。 正、从六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鹭鸶, 武官前后均绣彪。彪即指小老虎。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砗磲。砗磲是热带海域中的一种软体动物,其贝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呈黄绿青紫等色彩,极为美丽,可作为装饰品。它与金银、 琉璃、玛瑙、珊瑚、琥珀、珍珠,同为中国古代七宝。 正、从七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鸂鶒,武官前后均绣犀牛。鸂鶒是指像鸳鸯的一种水鸟。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 饰小水晶一颗,上衔素金,常称素金顶。 正、从八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鹌鹑,武官前后均绣犀牛。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阴文金顶,无其他装饰。 正、从九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练雀,武官前后均绣海马。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阳文金顶,无其他装饰。 从九品以下未入流的低级官员,其官服图案及帽顶装饰,亦随九品官之制。 除以上定制之外,对某些机构官员的官服图案亦稍有变通。主掌司风纪、察中外 百官之职,辨其治之得失与其人邪正的都察院,其主官左都御史,官列从一品;其副主官左副都御史,官列正三品。主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的各省按察史司,其主官为各省的按察史,官列正三品。 他们的官服图案皆不随同品级文官,而是前后均绣獬豸。另有品级稍低的道员、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等,其官服图案亦从此制。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之名,相传它能辨曲直,见人互相争斗之时,即以其角触抵不正直的人。都察院、各省按察史司、六科、十五道等机构,基本上都属于监督、 勘察、稽核机关,选用能明辨是非曲直,敢于勇斗不直者的獬豸作为这类机关主要官员的官服图案,可见清王朝统治者当初用心之良苦。他们用传说中的异兽,表达着自己对这些机构所寄予的希望。希望这些机构能发挥作用,清明吏治,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封建政权。但是,穷途末路的清代封建王朝,其性质决定着它吏治的黑暗,这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根本不可能改变 的。(作者单位: 普兰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品武职麒麟补服 清朝官服图案 与官帽顶饰 清 代七品官帽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 断胜负。真是别出心裁。 元蒙民族善于骑射的习俗,使该民族中能骑善射之士辈出,如《元史·忙歌撒儿传》记载:“搠阿精骑射,帝甚爱之,号为默尔杰,华言善射之尤者也。帝尝与贼遇,将战,有二飞鹜至,帝命搠阿射之。请曰:‘射其雄乎?抑雌者乎?’帝曰:‘雄者。’搠阿一发坠其雄。”可见其射技之精。《元史·廉希宪传》亦记载:廉希宪“尝与近臣较射世祖前,希宪腰插三矢,有欲取以射者,希宪曰:‘汝以我为不能耶?但吾弓力稍弱耳。’左右授以劲弓,三发连中。”俨然一种以能骑善射为荣、不能骑善射为耻的风尚。 受中原汉王朝的影响,有的少数民族政权还将本族擅长的骑射技能列入武举考试的制度,如金的武举制中,就有马射、步射的内容。按《金史·选举一》的记载,步射以 “能挽一石力弓,以重七钱竹剑,百五十步立贴 (靶),十箭内,府试欲中一箭,省试中二箭,程试中三箭。又远射二百二十步垛,三箭内一箭至者”为合格;马射以“百一十步内,每五十步设高五寸长八寸 卧鹿二,能以七斗弓、二大凿头铁箭驰射,府试则许射四反,省试三反,程试二反,皆能中二箭者”为标准。无疑,武举制度对骑射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朝阳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宫清 (接57页)77

清朝官服

清朝官服.txt -你脚踏俩只船,你划得真漂亮。- 每个说不想恋爱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看透我在隐身,知道我在等人。公元1644年,原居我国东北的满族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冲击和影响。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的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传统法服被最后消灭。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代官职: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顶戴蟒袍补服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熊)白鹇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彪)鸬鹚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犀牛)紫鸳鸯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犀牛)鹌鹑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海马)练雀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獬豸)黄鹂(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注释: 1、(文官内: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内: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级中。) 2、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 文官服饰标识: 大清帝国官制设置严紧、细密,无论文官、武将均置为九品一十八级。品级高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体现在胸前的补服图案上,使人一目了然。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 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殿阁大学士等均穿戴一品仙鹤补服。 二品文官锦鸡补服

清朝的官服制度

清朝的官服制度 李宇先 看古装戏时,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官员们的服装有所不同,其官服上有各种各样的禽或兽,其实这就是表示官员品级的不同,只要看到官员官服上的图案,就可以知道他几品大员,文官还是武官。一般而言,禽代表文官,兽代表武官。所谓“衣冠禽兽”的叫法也就是从这里来的,原来这是一个中性词,后来由于官员的腐败,这个成语就成了贬义词了。 清朝的官服制度更为严格,而且官服还得自己出钱买。据《清史稿·舆服志二》记载:文官补服(马褂中间一个正方形的补子):缀禽,武官补服缀兽。三品以上官员冠上镶红宝石,故称红顶子;四品以下官员冠上镶蓝宝石,故称蓝顶子;七品官员冠上镶水晶,俗称玻璃花。八品以下官员冠无饰。 一品文官 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 补服:前后绣鹤,惟都御史绣獬豸(虽为兽,但仍然属于文官系统)。 朝带:镂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其余的就和国公一样。

一品武官 补服:前后绣麒麟。其余的就和一品文官一样。 二品文官 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至上元用貂尾,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亦用镂花珊瑚。 补服:前后绣锦鸡。朝带镂金圆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其余的就和一品文官一样。 二品武官 补服:前后绣狮。其余就和二品文官一样。 三品文官 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 补服:前后绣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前后绣獬豸。朝带镂花金圆版。其余就和二品文官一样。 三品武官 朝冠:冬用薰貂。 补服:前后绣豹。其余就和三品文官一样。惟朝服无貂缘及无端罩。 一等侍卫(三品武官待遇) 戴孔雀翎。端罩猞猁猻,间以貂皮,月白缎里。其余就和三品武官一样。 四品文官

[指南]清朝官服

[指南]清朝官服 清朝官服 清朝官服.txt 公元1644年,原居我国东北的满族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冲击和影响。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的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传统法服被最后消灭。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清代官职 :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顶戴蟒袍补服一品珊瑚九蟒五爪 (麒麟) 仙鹤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 (狮子) 锦鸡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 (虎) 雪雁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 (熊) 白 (彪) 鸬鹚七品素金顶五鹇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 蟒四爪 (犀牛) 紫鸳鸯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 (犀牛) 鹌鹑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 (海马) 练雀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 (獬豸) 黄鹂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 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关于清代官服的研究报告

关于清代官服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这个寒假,老师为我们布置了研究报告作业,我对清代官服很感兴趣,所以我做了这个选题。 二、研究目的 清代官服有什么特点?服饰上如何体现官品的大小高低?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 四、研究步骤 1.确定了研究方向 2.在图书馆搜集有用的资料 3.网上搜集图片资料;通过网络搜集文字资料。 4.搜集完资料后,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得出对此次研究的认识。 5.写出本次研究的研究报告。 五、研究过程 1.顶戴与花翎 清代男子的冠帽,有礼帽、便帽之分,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曰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曰凉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檐边。多用皮、呢、缎制作。大多为黑色。

凉帽的造型无檐边,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帽。如果是官员佩戴这两种帽形,一定要有顶珠和花翎。清代冠帽上的顶珠和花翎,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也是清代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种“标识品序”的方法。 (暖帽) (冷帽) 图片无 顶戴花翎,俗称为“顶珠”、“顶子”,是指那些当时有官爵者,所戴冠顶镶嵌的宝石而言,清代的冠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朝冠是为在职朝臣在朝受事或典祭礼仪之时戴用;吉冠是为一般礼仪时戴用。冠上的顶珠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清代服制规定,一品官要用红宝石,二品用红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等到了乾隆皇帝以后,这些“顶子”基本上是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代替了。冠上无顶珠者,即无品级,也称“未入流”。如果清朝官员革去官职时,必须将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关于花翎(带有“目晕”的孔雀翎),因为是插戴在朝冠或吉服冠上的,又与顶子相联,所以,人们便常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称为“顶戴花翎”。只有顶戴与花翎在一起时才表示该官员的完整“功名”。清代初年,带花翎并不是品级标志,而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赏赐,象征着一定的荣誉。直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带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可以戴,并且还明确规定,贝子应戴三眼花翎,就是三个目晕连在一起的花翎,国公应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可戴单眼花翎,即一个目晕。至于六品官员以下,一律要戴蓝翎(无晕且闪蓝光的鹖的羽毛)。 2.遵礼着装 满族入关以后,首先令汉族人剃发易服,“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若有服饰“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者,杀无赦”。这一强制性活动的范围与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制定民服制度以后,对于清朝的各级官员的服装也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到了乾隆初年,服装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并绘图加载到清代《会典》之中。皇帝、后妃、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所穿用的官服,除了日常服及出行用服以外,基本上被分成了三大类,即礼服、补服和吉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朝袍、朝裙、龙褂等。 补服:属于礼服一种,是清代文武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多。吉服:包括吉服冠、衮服、龙袍、龙褂、蟒袍等。 无论是穿礼服还是吉服,凡是符合佩带朝珠、朝带或花翎的官员一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