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新闻学一班屈桢又学号:2010074137

指导老师:梁华荣

摘要

如题,本论文主要研究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众所周知,灾难分为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如何报道,对于起到一个什么性质和程度的作用至关重要。回到事物的本质上,说白了,灾难就是问题,灾难新闻的报道就是媒体如何向大众揭露和在书面上,精神上引导社会解决问题,最终落脚于实践。不得不说,这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至始至终,潜在的主角就是“情绪”。在媒体的报道中,只要注重时效性,真实客观性,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主体性这几个重要的原则,报道就不会出错。关键的关键,还是看记者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媒体的素质和能力。这需要时间锻炼,也会遇到人为的和其他不可抗拒的阻力,但灾难新闻的报道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和真理博弈,和邪恶博弈,同时也和自己博弈!相信胜利近在有心人的咫尺。

Such as topic,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disaster news report principl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disaster could divided into natural and social, how to report, to play the role of a nature and degree of what is important. Back to the way things are, to put it bluntly, disaster is the problem, the disaster news report is how to reveal to the public and media on the written, spiritual guide society to solve the problem, finally locate in

practice. Have to say that this is a complex art, throughout, the leading role of potential is the "mood". In media reports, as long as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liness, objectivity, instructive, balance, constructive, and several important principles which subjectivity, report will not go wrong. The key to the key, or go to a reporter in practice operation,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he media. It takes time to exercise, also can meet the artificial and other irresistible resistance, but the disaster news report itself is a long game, and the truth of the game, and evil game, at the same time also and his game! Believe that nearly in the near of the victory.

关键词:时效性真实客观性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主体性

正文

前言

灾难新闻,从披露消息到连续深刻的报道,都关乎一个“情”字。这个情如何表达,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对受众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应该在什么样的标准或体系下情理相容,总结成原则,说的书面一点,就是情要有时效性,要真实客观,要具有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和主体性。人都是感情动物,无论台上还是台下,办好事就得有良情在胸。有情的同时晓之以理,事物就会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新闻报道如是。

灾难新闻定义

所谓灾难即由自然界或者人为的祸害所引起的苦难。比如台风,地震。又比如恐怖袭击等。此类新闻具有事发突然,社会影响巨大,民众关注度高等特点。

一, 灾难新闻的原则

1,时效性

任何新闻,如果不论新闻的时效性那再大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付诸东流。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既快速又明确高效的新闻往往社会影响更大,也许最没有生命的新闻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特别是在节奏快,信息量大,新闻更新快的今天,时效性俨然成为衡量一则新闻的黄金标准之一。回过头来谈灾难新闻,其无法预知的突发性,超强的传播性,非常高的关注度及社会影响使其更加需要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媒体应在第一时间奔赴事发现场,记录和报道所见所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既是对受灾后人们对信息的巨大需求,也是对混乱心理的有效安抚。在美国9.11事件中,在恐怖分子用第一架飞机撞毁世贸大厦后,正好途经的一名记者马上用500美元买下了身旁一名游客的相机拍摄事故现场,同时也获得了第二架飞机撞向大厦的第一手新闻资料,从而提供了及时且极具价值的新闻报道,填补了未知大众心中的空白。

2,真实客观性

首先,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该依据事实来写稿,在新闻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守这一原则。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更加体现为写作者的思想态度等是否求真求实,而非制造感情上的噱头,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而胡编乱造,虽然新闻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但那是建立在深刻而宽泛的实际认知上的,即记者的调查,了解。灾难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具体体现在行文措辞的干净,少议论,多例子上等等。

李希光曾经说过:“好新闻首先要准确,所有的新闻都要核实。”特别是灾难新闻,更应该由政府部门提供权威信息,如实反映新闻现场。但是,如果有些官员在灾难发生后妄图封锁消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编造虚假信息,欺骗领导和群众,欺骗受害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是一颗定时炸弹,往往东窗事发后会造成更加恶劣的社会影响。

3,引导性

提到灾难新闻的引导性,不得不先说对新闻政治思想性的要求。(1)

记者报道灾难新闻要对党和国家的相应政策有所了解,在选择事实,确定主题的时候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大局出发点,注意政策的变化,以及拥有法律意识。

记者在具体报道中,首先应该思考一下会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和辩证法来分析问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考虑完备。

媒体是政府和大众沟通的桥梁。受众对信息的依赖不仅依靠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决定,还依赖媒体是党和政府的代表这一深层涵义,所以,在灾难新闻报道时,媒体要有一个政府代言人的引导意识。

决定舆论导向的是新闻稿件本身。记者在提炼主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拥护,什么应该反对,立场鲜明,让受众有所遵循和依据。

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尤为重要。记者要在保证新闻的及时和真实的前提下,客观的将新闻反映给政府和群众。以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媒体在持续报道灾情现场和抗灾救灾的同时,也不忘进行防灾教育,在时隔6年的今天,媒体人也不忘后续发声,如记者曹均武的《向新闻的本源求助》(2),阐述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媒体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便是回到事实本身,用客观的,带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现灾区发展,揭露灾区问题,引导受众关注并伸以援手。同样的报道还有记者喻尘的《选择与困境》(3),记者钱刚的《让人字隐约成型》(4)等。

纵观南方周末的所有报道,陈述灾难事实和救援行动依旧是报道的主角。没有悲情式报道,没有歌功颂德,没有拖延,没有让记者成为主角,而且和主流媒体口径一致。但也有缺点,在关于马航的系列报道中,南方周末没有足够的人文关怀,没有真实客观的体现遇难者家属们的需求和不满,也没有建设性的报道。最后,希望媒体引起重视,对灾难报道的平衡性越做越好。

4,平衡性

灾难新闻报道的平衡性涉及政府,媒体,受众三方。

政府要放宽对媒体的行政干预,做到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媒体是把握并运用这一原则的主体和重点。在报道灾难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口径一致。因为现在信息传播的方式很多,速度也很快。在灾难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中,一定会有各种声音冒出来,这时候,就需要主流媒体及政府做出最及时最真实同时具有一致性的发声。

保持冷静,认真分析和核实信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记者要把握好报道灾难时的情绪。记者不能成为灾难报道的主角。在灾难面前,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对群众负责,为群众效力,就是对自己和国家负责。拒绝作秀,拒绝矫情,拒绝打着人文关怀的幌子用悲伤的文字吸引眼球。这都是对遇难者的不敬。在报道灾难的时候,不要把目光聚集在某一点或某一个地区。不要随大流,跟风采访,扎堆报道。要本着探索发现,求真务实的精神,避免错过“灯火阑珊处”的有价信息。这是对灾区人民负责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时要特别注重公众的知情权和被采访者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平衡。这涉及到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具体的度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才能掌握,记者对此要做到绝不蓄意地进行悲情式报道。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记者在报到前应当征求被采访者的意见,如果当事人觉得不影响,那就可以披露相应的事实。同时,记者要自身素质过硬,分析综合报道事实的利弊,因为有时候真相的力量是很大的,说不定可以因祸得福,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还有一点,报道灾难新闻时不要只聚焦于政府或社会如何救援,出了什么英雄,煽动国民的爱国情绪…我们记者要把目光适当的放回到群众最关心的当事群体身上,专业的,多角度的,客观真实的报道,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致于那种对领导歌功颂德,隐瞒并修饰灾情的新闻则应该完全杜绝。在有些灾难报道中,政府和媒体本来是向稳定社会情绪,所以对灾情选择拖延报道,但适得其反,新闻丧失了时效性不说,还耽误了救援。这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学会审时度势,积极应战。

在报道灾难新闻的时候,媒体还要注意进行建设性的报道。关于这点,其本身符合灾难新闻平衡性的范畴,但我已把它独立出来,请见后文详述。

同时,灾难报道要注重关注灾后的动态。受灾地区或当事人群生活如何,精神状态怎样,具体到住房,交通,医疗,饮食,理赔,安全,就业等等问题上。面对大灾,我们不应遗忘。

随着灾难的发生,灾区的社会秩序必然混乱,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降低,容

易引发群体事件,这些都是媒体应该去关心的事。

在报道的时候,还应关注到灾区的困难和灾民的不满,避免大量的正面报道掩盖了灾区真实的声音。再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的时候,尽量得法,专业,严谨。

最后,对于受众而言,多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就是最大的帮助。不要助长谣言,更不要制造混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贡献。

5,建设性

首先,所谓建设性即促成事物积极向上的发展。

灾难发生后,来自各种媒介的各种信息鱼贯而入,真假难辨,极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首先要避免的一点就是媒体自身过分的悲情式报道,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责任更大,因为在这个时候需要主流媒体和政府共同努力,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传递真实信息的同时,把注意力聚集在正面的救援和对受灾群众的人文关怀上,随着灾难本身而来的各种负面新闻当然要有选择的报道,但最终的方向是带领群众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战胜困难,让群众看到希望,努力和成果,并做好后续工作,预防灾难的再次发生。与此同时,在媒体自身的言论上积极表态,消除部分负面影响。

从灾难新闻的本质说起,它具有“舆论的现实警示性”(5)。由于大家害怕灾难同样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大家便会对灾难新闻特别关心,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逃生或预防。因此,媒体便要抓住机遇,向受众进行建设性的知识普及和态度引导,整个过程要贯穿灾难发生的前前后后,让人们对灾难的起因,经过,结果,防御,教训等有所知晓,以减少无法应对的情况。如记者王振瑶史艳菊的《反思是最好的怀念----纽约时报卡丽娜飓风灾难周年报道分析》便借他人前车之鉴,详细分析并强调:报道基调应以反思为主;要用专业的方法进行反思;反思是一种新闻理念等。无不积极的起到了建设作用。

建设性的报道可以帮助社会减少损失,理清思路,及时致力于救援工作,同时提升政府在情绪波动较大的群众面前的威信。有时候,政府的救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着力于重灾区,这时,媒体注重自身报道的挖掘和平衡,把更多

的,有用的,不为人知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政府,这也是建设性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同时要承担起减少谣言传播的责任。

同时,媒体要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辅助作用,发动社会组织和团体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提供帮助,以自己的信息优势和人力支援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与帮助。

报导要有建设性,有时候会一个巴掌拍不响。媒体这时候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的智慧,并让群众参与监督,用这种开明的方法制造出更多的具有建设性的实际行动。让政府,媒体,群众之间良性互动起来。

其实要灾难新闻的报道具有建设性,很大一部分工作要花在灾难发生后的重建或“恢复”工作上。比如灾后的理赔问题,三孤问题,灾后特定环境的违法问题,受灾个体的心理问题,城市或地区的管理问题,救助体系等等。要有建设性,就要建设到点子上。其实大部分问题都是民生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希望媒体做足功课,坚持为群众的利益奔波呐喊。

关于建设性报道里的正能量,我不必多说。因为这是肯定会有且显而易见的。具体到报道时的细节:我们可以挑选一些真实的救援故事和感人细节;可以着重报道各个组织的合作和救援的成效;可以从简单的现象引透到本质,让群众惊醒并做好预防。如“北京丁志健溺亡事件”,看似一件小事,在媒体的挖掘下,让人们对城市内涝,下水道建设,丁志健家属的安慰工作以及自救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学习。这就是建设性报道的意义所在。

最后,还要注意对受灾群众的隐私权进行保护,媒体提供的信息要全面及时且真实客观,以人为本,发动舆论的力量,坚决避免夸张和渲染。以“北京丁志健溺亡事件”为例,用凤凰网的“自由谈”作为结尾------“反思需要进入政府议程,却也不应该缺位于民间。换言之,在城市的排水设施完善之前,民间社会需要意识到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一套自救、互救的网络、经验,以及如何才能切实推动政府政策的变革。对于民间而言,这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危机面前,如果民间社会能够尽可能由自己克服,或者能够通过将问题细化,以科学、详细的论证推动相应的政策,那么城市的主体就有了真正的回归。”(6)

6,主体性

灾难发生后,社会关注的主体一定是受灾的群众,不是媒体自身,更不是政府。

讲到主体性,有两点。一是人文关怀,二是主体的相对性。

(1)人文关怀

从哲学层面讲,人文关怀指的是指对人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主要针对人的价值,个性,尊严,地位,发展,自由等方面。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要从主题和立意上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如成都女子被海啸卷走这则新闻,成都一家报纸便用《成都爱人,你在哪里?》为题,展开了连续跟踪的报道。

除此之外,媒体还要慎重严谨的选择事实来体现人文关怀。新华社记者朱玉,张旭东,王金涛写的关于12.23开县井喷特大事故的报道《灾难能让我们心痛多久?》对事实的选择是:政府为减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灾区人民的受灾情况的需求,真实而感人的发生在灾民身上的细节等等。充满了人文关怀。

最后,媒体还要在语言上下足功夫,体现人文关怀。语言的选择要注意分寸和场合,不要让当事人受到二次伤害。报道语言要软硬兼施,绝不能重点错位,用词轻薄,显得没有道德责任感,为追求轰动而低俗,夸张,大肆进行悲情渲染,血腥渲染等各种出位,各种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性的举动。具体到语言应用,可以选择多引述当事人或负责人的话,多选取祈使句等方法加以警示。

媒体的人文关怀,存在于灾难发生后的所有环节,记者的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媒体在写作的时候要多从关怀的角度出发,不要雪上加霜,更不要盲目的指责。

(2)主体的相对性

前文说到,绝对的主体是当事人,因为唯有把目光聚集在他们身上才能更全面的体现人文关怀,获得群众最关心的消息,引导舆论,对救灾起到更大的帮助。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相对主角是指贯穿在灾难发生前后,在媒体的一系列报道主体中的人,事,物。这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媒体对相对主体的选择和报道,直接影响舆论和灾难新闻的所有性质。所以,相对主角的选择要符合前面所讲的“时效性真实客观性引导性平衡性建设性”。那一个阶段报道哪些内容,这是一个不难,但很重

要的步骤。

因此,要在质和量上保证绝对主体的核心地位,舆论引导力。也要处理好相对主角的报道尺度和事实选择。不能让慷慨捐赠,英雄行为,领导的指挥等周边信息盖过了受苦受难的灾区当事人。我最想强调的是,把问责行为放到救灾以后进行,因为及时救援远比马上找到一个指责对象,然后才实施救援来的理智,有效。在主体的相对性上,确保大原则下的灵活,便能做到合理的报道,尽到记者的责任。

以汶川地震为例,报道要真实且有建设意义,该反映灾区情况就反映灾区情况,紧要关头,不要再让一些明星诈捐的八卦新闻在这个时候占据头条,对于此类案件,媒体可以“秋后算账”,当务之急是处理好灾区和救灾行动的报道,为人民服务。

二, 相关原则的对应案例和再谈解决办法

1,时效性

说到时效性,其关键还是取决于记者本身,记者自己有没有较高的新闻素质,有没有新闻敏感性,知不知道如何在赶赴现场后第一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对设备的使用技术如何,如果由于政治原因而不能及时发表完全应该及时向受众传达的新闻,作为记者,又该如何抉择?不是没有惨痛的教训,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广东的相关媒体就早于发现了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和快速传播,但广州政府却为了社会稳定和自己的面子,业绩,而禁止了相关新闻的流通,甚至还发表申明称:河源市没有发现病毒,请市民不要听信谣言。然而,随着感染遇难者越来越多,各种小道消息四处蔓延,犹如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得不偿失。如果当时广州媒体不保持沉默,而是通过权威媒体来向市民进行及时,真实,细致的报道,那防治措施也必将会更早的施行,社会也将更加稳定。可惜,我没有看到一个记者能够顶住压力站出来,消息流通的渠道这么多,在重大灾难前媒体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责任,却顶不过一句有昧良心的政府禁令和保住自己的饭碗的想法。

再看一则新闻。新华社北京2013年12月13日电据美联社报道,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科学家们正想法设法避免这场灾难。据悉,若该小行星撞击地球,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破坏力的770万倍,地球上一半的人口将遭劫难。消息一出,举世瞩目,网络上随处可见“世界末日论”,人们表示,看完这则新闻后,没有心思工作了,甚至有的人将银行卡里的钱全部取出并大量购买物品……不过谣言止于智者,中国的一帮天文学家通过新华社及时向恐慌的民众指出: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几率为零,它已于今年早些时候远离地球而去。由于新华社的及时辟谣,此则虚惊一场的灾难新闻才得以风平浪静。如果不及时,不知会引起多少无谓的恐慌甚至社会动乱,诈骗,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灾难新闻的特殊性,其受众面相当普遍,例如一些发生在大中城市的交通,天气灾难,如果及时播报,将提供预警的同时避免大量的损失。对于不同内容的灾难新闻,比如政治类,如水门事件。经济类,如经济危机。气象灾害,社会灾害等等,无不要求突出新闻的时效性,由此可见,时效性既是处理灾难新闻的重要原则,也是灾难新闻价值的发酵剂。

2,真实客观性

2007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发生“一.二五”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这场事故共造成105人遇难,财产损失上千万。究其原因,主要是非法矿主越层盗采,引发煤尘爆炸。据悉,该矿主非法经营两年之久,其生产转包一层又一层,管理混乱,无视法纪。事故发生后,许久不见处理措施,也迟迟未拿出准确的伤亡数据,更不见当地媒体的报道。据调查,原来是非法矿主和当地政府部门拉帮结派,由政府出面封锁消息,并由武力恐吓部分知情人,安全监管部门疏于职守,导致非法矿主在事故发生后遍轻易地逃之夭夭。然而,该企业却所有证件都齐全。由此可见,灾难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的真实客观,不是单单对媒体写作自身的要求,虽然这是我们每一个新闻人都应该要求自己遵守的原则,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在关键的时候澄清事实,发布统一,正确,及时的消息,不要害怕承担责任,因为政府就是为人民办事的。最后究其根源,还是腐败!当今中国,政府对于媒体的管控依旧很严,大部分媒体很难主动发出真实的声音,如果当地政府是一个腐败的政府,那灾难发生后,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将很难得到保证!

回到记者本身对这一原则的坚守和清醒的认知。2007年,一则“丈夫拒签手

术导致孕妇致死”的新闻在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在初期的报道中,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矛头指向当事人—丈夫肖志军以及签字制度的弊病,社会舆论把肖志军塑造成了一个愚昧,冷血的农民丈夫,报道的结论是“有病应当及时就医”。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事件快要平息了的时候,南方周末的记者挖掘出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真相。

我们的记者一如既往的看到了现象,却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了解了灾难的故事性,却没有深入探讨灾难发生的缘由。据调查发现,2007年11月27日,孕妇李丽云走进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进行身体咳嗽的检查,但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内,本来已经被诊断为“重症肺炎、心功能不全、肺栓塞、孕36周”(7)的李丽云却被呼吸科医生杨汀一个电话转到妇产科,并在那里进行了意料之外的剖腹产手术。最后,李丽云死因是:妊娠晚期患双侧弥漫性支气管炎合并小叶性肺炎,继发重度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终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8)当初众多的质疑和指责指向丈夫肖志军,而唯独没有人质疑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失行为。随后,法医霍家润解释说病人的病情根本不适合剖腹产。当事人肖志军在面对媒体时说到“我们是来看咳嗽的,不是来生孩子的”。显然,由于不加思考和调查所导致的舆论偏向,没有人相信和同情这个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由于涉案人员众多,其中不乏大的利益团体和身居高位的领导,此案至今也未水落石出。虽然院方在最后关头已经尽了全力抢救李丽云,但还是孕妇和胎儿都没有保住,对此,曾参加与抢救李丽云的朝阳医院ICU科主任曹志新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抢救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丈夫肖志军也表示“在我的印象中,全世界还没有孕妇因重症死亡而胎儿存活的案例”。其中,医院动用各种办法劝肖志军签下自负手术责任的字一事也是曲折荒诞,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我们得以感知肖志军并非之前媒体形容的那么冷漠,或许“在那种情况下坚持不签字,或许真的表明,肖志军可能才成了这场悲剧加闹剧中的那个明白人……”(9),或许,那个罪魁祸首正是不敢承担医疗责任的院方。

因此,在报道灾难新闻时,记者应该有一种不断探讨真相的态度,有敏锐的直觉,有敢于质疑的精神,而不是盲目跟风,不是让第一时间触发的情绪主导了你的逻辑,歪曲了事件的真实,在没有足够的多的真实可靠的信息作为支撑时,切忌掀起社会舆论的风潮。这个过程也许漫长而艰苦,但我们挖掘出来的可以称之为事实本质的东西,才是新闻最大的魅力和荣耀。在报道任何一场灾难的时候,

我们对真实客观原则的坚守的同时,也开启了探求真相的博弈之路,这条路,我们会走一辈子。

3,引导性

面对灾难,媒体要突出对人生命和尊严的关注,要以人为本。最能打动读者的报道是那种将人文关怀和道德责任通过充满情感的方式真实的报道出来的文章。如最近发生的“3.1昆明恐怖暴力袭击案件”,南方周末的报道—“昆明:最勇敢最疼痛的一夜”用讲故事的方式,含蓄客观的娓娓道来,将目光聚集在几个遇难者遇难前后的活动上,最后,犹如贾樟柯《天注定》里般突如其来的暴力一下子将笔触转自最不忍猝读的暴力发生瞬间,让人直感生命无常,为遇难者深表同情,也对恐怖事件的肇事者恨之入骨。在文章的开头,南方周末说了这样一句话“恐怖分子不只是夺走了29个同胞的性命,也威胁到春城昆明所代表的那种“不慌不忙”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目的,就是用无辜者的血来制造恐慌。所以,南方周末不想提供关于愤怒、恐慌以及忧伤的任何文字,“恐怖主义以愤怒和忧惧作为喂养自身的饲料,我不会提供一毫克这样的东西给它。”(10)对此,引述美剧《白宫精英》在“9·11”之后所做的特辑里说的一句话:“所有恐怖主义的共同点是什么?那就是他们从未获胜!”。

同时,南方周末也引述了这样一个平衡舆论的例子:3月2日下午,昆明街头献血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位维吾尔小伙,开始大家都避而远之,用怀疑的眼光上下打量他。他安静地献完血后,向人群深鞠一躬,说道:那群拿刀杀人的都是畜生!随后,他从一群平静的昆明市民中间离开了。(11)

南方周末在鲜明的表达对恐怖分子的反对立场的同时,也不忘平衡新闻的舆论引导,同样,这也是对新闻真实客观性原则的遵守。灾难新闻对舆论的人文引导,在关键时刻起着左右民心和立场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汇聚相当大的社会力量,因此,注重新闻的引导性非常重要。

最后,我认为还有一点对做好灾难新闻的引导性尤为重要,那就是记者要敢于为人民说真话,不能让步于邪恶!这是对媒体自身的思想要求。以2007年的“丈夫拒绝签字导致孕妇死亡“一案来分析,正是相关记者不畏强权,对真相的

不懈探讨,才还原了事实的真相,将社会的目光引导在了制度本身的缺陷上,理清了复杂的责任关系,还了当事人—丈夫肖志军的部分清白。同样例子还有,记者柴会群《那些你视而不见的真相》(12);记者彭晓云《道德优越感的危险和媒体入自省》(13)等。没有优秀的记者,出不来优秀的报道,没有敢于追求,敢于抵抗,敢于坚持真相的记者,新闻的舆论引导便丧失了灵魂!

4,平衡性

以下是南方周末关于“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的所有报道:

南方周末- 【建言谋策】记者招待会,站着开

南方周末- 11国力量参与搜救失联马航客机

南方周末- 中国海警3411船抵达马航疑似失联海域中心点附近

南方周末- 中国海警船动用探照灯夜视仪将连夜搜寻马航客机

南方周末- 马航发表第三份声明公布乘客信息

南方周末- 马航官网发布第二份声明

南方周末- 习近平李克强就马航客机失联作出重要指示

南方周末- 马航声明称空中救援天亮后重启海上搜救仍继续

南方周末- 中国海军派2艘舰艇参加马航失联航班救援

南方周末- 越南海军发现疑似马航失踪客机舱门

南方周末- 中科院发现马航客机失联地区三处油迹带

南方周末- 马航商务总裁:未找到黑匣子或因飞机解体严重

南方周末- 马航发表第一份声明

南方周末- 副驾驶被曝曾让女子进驾驶舱马航称无法证实

南方周末- 马航在京召开发布会确认客机失去联络

南方周末- 马航事故处置组抵达北京召开记者会

南方周末- 马航第11份声明称失联客机有实时监控但未曾求救

南方周末- 澳方:发现可能与马航失联客机有关的24米长碎片

南方周末- 马来西亚总理: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马航声明称搜索 ...

南方周末- 【颠倒黄白】马航坠机检验读者中学程度

南方周末- 中国政府马航事件工作组强调:任何搜救都不为过 ...

南方周末- 美国、印度在印度洋搜索马航失联客机

南方周末- 马航CEO:必须接受MH370已失踪无人生还的现实

南方周末- 马航失联客机仍下落不明多国参与搜救行动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专访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马航事件 ...

南方周末- 失联超30小时马航MH370航班仍无音讯(更新)

南方周末- 马航:失联客机搜索范围扩大到马来全境

(14)

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报道符合灾难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也有不足。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具有人文关怀的报道,缺少具有建设性的报道和后续挖掘,大部分注意力聚焦于搜救进度的更新,没有起到一个大媒体应有的引导作用。

5,建设性和主体性

此部分案例在“原则”部分已有详细论述,相应内容本身不宜分开,由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白薇,丁楠.《灾难新闻的采写与解读》.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南方传媒研究》. 南方日报出版社

(3)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 《南方传媒研究》. 南方日报出版社

(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 《南方传媒研究》. 南方日报出版社

(5)白薇,丁楠. 《灾难新闻的采写与解读》.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6)凤凰网自由谈频道2012年7月24日

(7)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 《谁杀死了李丽云---丈夫拒签致孕妇死亡案再调查》. 南方周末官网

(8)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 《谁杀死了李丽云---丈夫拒签致孕妇死亡案再调查》. 南方周末官网

(9)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 《谁杀死了李丽云---丈夫拒签致孕妇死亡案再调查》. 南方周末官网

(10)南方周末报综合新华社、央视报道. 南方周末记者吕明合 ,习宜豪 . 南方周末实习生张维, 李兴丽 .《昆明:最勇敢最疼痛的一夜》. 南方周末官网

(11)南方周末报综合新华社、央视报道. 南方周末记者吕明合 ,

习宜豪 . 南方周末实习生张维, 李兴丽 .《昆明:最勇敢最疼痛的一

夜》. 南方周末官网

(12)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 《南方传媒研究》. 南

方日报出版社

(13)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 《南方传媒研究》. 南

方日报出版社

(14)南方周末官网

2014/4/25

浅谈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

147 2008年? 08月?下期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 握,准确把握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深化对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统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用工会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成果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 2.3 大力发展工会会员,提高会员的维权能力 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是工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劳动力流动性大、劳动者职业变化块、劳动者的会员意识淡漠等具体情况,积极探讨在多种所有制下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的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工会要努力提高维权的时效性、提高工会组织吸引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广大会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到入会的实惠,尊重会员在工会中的主体地位,按照自上而下地成立工会联合会和自下而上建立基层组织并广泛发展会员相结合的办法,使工会组织真正建立在会员支持和认可的基础上. 结语 和谐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使工会在构建和谐 劳资关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维权机制的外部环境,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力发展工会会员,提高会员的维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邓正辉.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兵团工运,2007,(2):18 [2]武玉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高校工会应发挥的作用[J].工会论坛,2007,13(6):59 [3]李富林.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充分发挥作用[J].工会论坛,2007,13(6):17-18 [4]李惠斌.构建和谐社会中工会的作用初探[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22(1):9-11 [5]孙守权.关于工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4):8-10 □ 人们不愿灾难发生,但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爆发,往往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灾难事件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给人类带来痛苦,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天灾人祸。突发性灾难事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性灾难事件,指的是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等。另一类是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多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和意外事故,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等。 灾难事件因其意外爆发,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它几乎具备了所有的新闻价值要素,备受社会的关注。灾难是对生命的挑战,也是对新闻媒体的挑战和检验,笔者认为媒体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应做好一下几方面:一、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科学的报道原则,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突发性灾难事件后,记者应及时赶到现场采写新闻,突发事件的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当之高,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信息社会,新闻人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方有可能在报道速度上取胜,同时应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切勿夸大,亦不能对尚不清楚的细节进行合理想象,更不能制造虚假新闻,混淆视听。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民众依然享有知情权,媒体应履行其社会传播责任,及时、准确、客观、科学地报道受众急需了解的情况。 坚持科学的报道原则,应运用科学的思维对灾难加以解释报道,媒体应请有关专家对灾难发生原因作出解释,解答人们的疑惑,并宣传防灾自救知识,一次大规模的灾难事件正是警醒人们提高安全意识、预防灾难、珍视生命的契机,一场灾难的发生,会使人们对灾难预防及自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愿大大提高,此时受众急需了解防灾、自救知识,媒体应努力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以消除人们的恐惧、疑虑。如果灾难再次发生,人们便有更多可能自救,脱离危险。印度洋大地震海啸发生后,许多媒介,尤其是以CCTV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邀请了气象专家、地震专家以及相关专家制作直播专题节目,使人们更加了解了地震和海啸,同时也增长了很多求生知识。又如5.12汶川地震后,有谣传说广州地区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南方都市报于6月4日刊登了《地震不日袭穗?省地震局:谣言(主)“天体引潮力”引起公众担忧,该局表示目前全省未监测到任何异常(副)》安抚了人们紧张、恐惧的心理。 二、要充分发挥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我们社会主义媒介应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进行引导,媒体应根据各自的宗旨、受众特点和报道方针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越是在灾难面前,人们越容易失去理智,容易被煽动,而传媒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和影响源,尤其该注意把握舆论方向,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此处的舆论引导不是给受众虚假的“拟态环境”,而是在报道上分清主次,灾难新闻报道,需要在伤亡人数及灾难引发的矛盾冲突上给予关注,但更应关注的是受灾民众的生活,党和政府采取的救援行动,全国对灾区的帮助和支援,灾后重建等问题,让受众知道什么是事态的主流,避免因报道失衡而给社会稳定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是说对惨烈的灾难现实避而不报,是有分寸的报道,以警示人们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自救知识学习,强调舆论导向,也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呼吁社会援助,给幸存者力量,让活着的人看到希望。如汶川大地震后《南方人物周刊》一篇题为《生于5月13日》的文章,编辑之所以策划并选取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新生命的诞生给人们希望的报道意图。 特别注意的是对火灾、矿难等人为灾难事件的报道不能有头浅谈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 李文新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系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突发性灾难事件因其自身特点,备受社会关注,能否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是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挑战和考验,本文就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提出了相关原则和对策。关键词:突发性灾难事件 灾难新闻 舆论导向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8 页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 一、灾准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由于灾难性事件对企业、对社会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对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一样,对付灾难性的事件也需采取“3E”对策、实施对其的预防均控制。但由于大多数灾难忙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及企业控制范围之外的意外事件,均为不可预防的,因而与控制事故手段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对灾难性事件的控制手段应以控制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及灾难 性事件发生后拯救生命和抢救财产的手段为主,即应急措施与计划。而是事实表明,许多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损失,事件发生后应急措施不合理或应急计划不完善是最关键的原因。因而可以说,预防灾难性事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对于灾难性事件,除在设备、设施及建筑物设计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外,最主要的工作应为应对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技术与管理措施,保证企业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能迅速恢复生产或转入新的发展轨道,而应急计划的制订反实施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灾难性事件应急计划的制订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应急计划制订中必要的步骤,应急计划中应有的内容及灾难性事件预防与控制所涉及的部门或个人。 二、灾准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其所可能面对的灾难性事件是有所不同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因地区而异,各类重大事故则因企业的性质及所在环境而异。因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必要应对所有的灾难性事件。如座落在地势较高地区的企业一般无须考虑防洪;但有些灾难性事 第 2 页共 8 页

灾难新闻报道问题和案例

1、不尊重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公民有知悉、获取社会资讯及公共信息的权利和自由。 表现:许多媒体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事故,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比如政府干预,没有对灾难事故予以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媒体的这种“失语”现象是不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媒体的“失语”现象在SARS事件中尤为典型。 案例:2003年,在SARS传播的初期,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无一例外的集体性“失语”。2003年2月初的广州,尽管从2002年的11月起,非典就开始在广州周边的城市流行,抢购板蓝根、食醋报道在广东、内地流传,但主流媒体一直没有给予正面报道。当广州市内大规模传言四起的时候,主流媒体依旧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3月间,广东一家报纸有关“非典”的报道被认为不合时宜。直到广州市召开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后,媒介才‘开始较为系统、正面地回应大规模的传言,并对SARS病毒的流行情况进行报道。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4月3日,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专题、专版纷纷上马。’2008年的南方雪灾的报道前期,媒体对信息披露滞后,轻描淡写的报道导致灾情未得到充分反映,影响救灾工作的进行。 .2、灾难新闻报道缺乏科学性 表现:陕西宝鸡出现的神婆“作法”、“避邪”防“非典”:香港庙宇因SARS来袭,香火格外兴盛;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传言一位过世多年的高僧托梦:黑糯米煮水饮下可抗SARS,一时坊间所存黑糯米被抢购一空,狮城米贵,诸如此类屡屡发生。而某些媒体对谣言、错误的防制措施不加批判反津津乐道. 3、灾难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1)掠夺式采访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98602064.html,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作者:谢彬 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 【摘要】灾难性新闻采访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应注意遵守新闻的操守、职业道德,要尽可能的给予遇难者及家庭宽广的人文关怀,真实客观公正地将灾情反映给各级党委政府,告诉给广大的受众。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采访 目前,灾难性新闻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各家媒体,随着环境的逐步宽松,类似的报道可能会越来越多。作为媒体,特别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各级党报党刊理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然而,由于灾难性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性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形,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而这种“非常态”的表象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形的公开展示,有可能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因此,媒体记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面对“报道,还是不报道”、“先报道,还是先救人”、“以人为本,还是以新闻为本”等选择时,该如何把握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灾难新闻采访和报道中违背职业准则现象 也许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采访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打死的一民工家属时,该民工的家人为了不让88岁的老太太因获悉儿子去世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记者退出后,村委会负责人陪同当地领导和一群记者浩浩荡荡来到该家,硬是冲进家门。领导在老太太的极度悲痛中完成了“亲切慰问”,随行的记者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痛苦镜头和画面。①在这场“采访,还是不采访”的选择中,李宁源失去了一次新闻报道的机会,却坚守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与其相比,硬冲入罹难者家中的记者无异于一群野蛮的掠夺者,在“深挖”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后扬长而去,留给罹难者家属是永远的痛楚。 此外,无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人为地摆拍和导演,诱导当事人回忆伤心往事、陈述痛心的遇难经过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曾经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初级中学3名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到河边洗手,一名学生不幸滑入河中,另外两人施救也被带入河里,结果3人先后遇难。事情发生后,学校和当地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救援。新闻单位事后获悉这条新闻,纷纷前往该学校采访,为了表现当时的抢救场面和另外两名学生的救人义举,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摘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 引言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文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受害者亲属的问题。于是,这里可能就要涉及到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又都归属于“人文主义关怀”的大旗之下。因此,本文着重就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灾难新闻与人文主义关怀 在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新闻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这种倾向在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得到具体而生动的印证。新闻中虽然也看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缺少的却是人文主义关怀。 什么是人文主义关怀呢?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因此,在西方大众传媒大量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主要围绕这两层含义进行。①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文主义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新闻传媒所倡导的一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人文主义关怀”还不忘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具有人情味,充满感情地关注着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 灾难性事件(感性世界)带给人的情感情绪反映 心理世界的是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但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拷贝世界)却可以转变受众的这些消极不良的情感和情绪,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理智,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②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实际上就是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灾难新闻。因为“人文主义关怀”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因此,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其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人文主义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人文主义关怀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因此,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等人性的光辉。考察近十年来国内外灾难新闻的报道实践,笔者发现,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并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记者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是( D ) A.社会活动家的职责 B.时代瞭望者的职责 C.历史记录者的职责 D.采访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职责 2.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 C ) A.实事求是原则 B.依靠领导原则 C.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D.内外有别原则 3.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B )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4.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 D ) A.采写人情稿 B.拿原则作交易 C.见利忘义 D.有偿新闻 5.新闻采访的目的是( D )

A.搜集创作素材 B.采风问俗 C.取得人证物证 D.识别和获取新闻 6.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还可以( A ) A.指明采访的去向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7.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心入",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还要( D ) A.广泛地接触群众 B.多方面地挖掘材料 C.细心地掂量各种材料的价值 D.真心实意地和群众打成一片 8.《人民日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A ) A.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B.记者的头脑灵活 C.采访的机遇好 D.记者的笔杆子硬 9.采访中开好座谈会首先要求( C )

A.认真做好记录 B.注意同与会者展开讨论 C.根据采访目的选好对象 D.把握好座谈的气氛 10.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 ) A.不受具体答案的限制 B.思想更加开放 C.有思想活动 D.有细节与故事 11.记者为了全面报道长江三峡建设的情况,较长时间住在三峡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A ) A.蹲点采访 B.隐性采访 C.易地采访 D.交叉采访 12.因经验访问与因问题访问的区别有( ) A.选题是否有典型性 B.着眼于工作中的矛盾还是成果 C.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 D.能否给人以启迪或教训 13.采访中抓问题应当抓( C )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灾难性事件与安全管理(通用版) 一、灾准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由于灾难性事件对企业、对社会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对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一样,对付灾难性的事件也需采取“3E”对策、实施对其的预防均控制。但由于大多数灾难忙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及企业控制范围之外的意外事件,均为不可预防的,因而与控制事故手段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对灾难性事件的控制手段应以控制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及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拯救生命和抢救财产的手段为主,即应急措施与计划。而是事实表明,许多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损失,事件发生后应急措施不合理或应急计划不完善是最关键的原因。因而可以说,预防灾难性事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对于灾难性事件,除在设备、设施及建筑物设计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外,最主要的工作应为应对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技术与管理措施,保证企业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能迅速恢复生产或转入新的发展轨道,而应急计划的制订反实施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灾难性事件应急计划的制订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应急计划制订中必要的步骤,应急计划中应有的内容及灾难性事件预防与控制所涉及的部门或个人。 二、灾准性事件的类型及其应急计划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其所可能面对的灾难性事件是有所不同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因地区而异,各类重大事故则因企业的性质及所在环境而异。因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必要应对所有的灾难性事件。如座落在地势较高地区的企业一般无须考虑防洪;但有些灾难性事件则是均应考虑的,如火灾等。一般主要应考虑的灾难性事件的类型包括火灾、爆炸、洪水、朋风、龙卷风、地震、重大事故、化学事故、辐射、人为破坏等。对于不同的灾难性事件,在应急计划中应有不同的考虑。 三、制定应急计划的基本步骤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摘要: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不同,在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记者在提问时,要全面了解掌握被采访对象的情况,并与各类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正确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新闻提问,新闻素材,目的性,激将法,引导艺术 正文 无论是从事纸媒体还是从事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工作的记者,提问都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好的基本技能。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发掘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包括座谈、访谈、现场考察等。访谈即面访,是通过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而获得新闻信息的采访方式,通常能形成记者与之一对一交流的格局。在面访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至关重要。好的提问,能如刀锋般直剖事实真相,也能曲径通幽般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而失败的提问,则可能导致记者空手而归,甚至会断了与采访对象再沟通的路。 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这是因为记者的采访有着强烈的目的性,采访提问每次都会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这要求记者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在采访中把握整个活动的逻辑主线,挖掘事实真相,探寻人物心理活动的内涵。 特定的采访活动可能符合某些采访对象的利益,也可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加之采访对象具有不同的阅历、经济、政治、文化观念,采访情况极为复杂。记者要通过提问全面地掌握需了解的情况,抓住采访过程中可能随时出现的新线索、新问题,作出机敏的回应,不失时机地追问,并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 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换句话说,应对危机忙公关,不如把善后工作做实在。出现故障并不奇怪,让人担忧和后怕的是事故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铁路的运营管理究竟以公众利益为重,以乘客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还是只维护铁路本身的利益,尽心竭力围绕着不可能完美无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能出现故障的高铁打转,以至于面对问题时甚至不惜文过饰非,拖延塞责。进入“后高铁时代”,相关部门要做的是给中国高铁开一份体检报告,正面回应和消除公众对高铁安全的担忧。 政府在灾难事件中的积极作为,是灾难新闻中引导舆论的重要内容,通过这 些报道,缓解了灾难带给公众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也使社会舆论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二)灾难性报道要平衡正负面宣传 在甬温动车事故报道的新闻话语运作中,绝大部分是“正面宣传”的角度,以发挥“喉舌”的舆论导向功能,灾害报道,包括政府的重视、采取的措施、干群的奋战等都从这种角度的切入。例如:《全力做好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处置工作》、《温家宝到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和《第一批冲上去救人的大多是打工者》。但同时也体现出了监督功能的缺失。关于动车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个事故给死者家属带来的创伤报道的都很少。有些人认为,正面宣传不能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否则有损正面宣传的效果。实际上,这种想法恰恰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增强宣传效果。记者和编辑忽视事物的两重性,只讲好的,不提问题,即只颂扬人生之善和党领导如何抢险救灾,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使新闻的可信性降低。《南方都市报》的《动车荒唐追尾,三问出事原因》、《恢复秩序高于抢救生命,是令人心寒的价值莽断》、《谈判格局不对等,霸道赔偿何谈抚慰人心》等深度灾难报道不仅

新闻采访考试要点

1. 采访的概念 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①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一条基本原则 ②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采访 2. 新闻采访定义 (定义一):新闻采访是记者代表背后的受众,为收集信息而进行的谈话。 (定义二):记者代表背后的受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传统新闻报道的标准(5W):what/where/when/who/which 3. 新闻采访的十个步骤 ①明确采访目的②进行背景调查③进行采访预约④策划采访⑤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⑥提问第一个问题 ⑦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⑧提问敏感问题⑨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⑩结束本次采访 4. 记者的类型和修养 ★记者的类型

专业技术职称: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 报道手段: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等 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 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等 ㈠专业记者(专家型记者) 对专业记者的专业知识的要求: ①对本领域的情况了如指掌 ②对本行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接近学者的专业知识层次。 怎样才能尽快成为专家型记者呢? 1、确立自己的关注点和努力方向 2、要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 3、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4、想得明白,说得精采 新闻报道的三重境界: ①传播信息、报道事实; ②透过现象、体现认识; ③超前预见和揭示规律,推动社会进步。 ㈡机动记者 机动记者一般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部中没有编辑任务的专职记者。 采编流程:1、采编合一 2、采编分离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是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一种常态,一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类。灾难报道以灾难性事件为主要内容,具有突发生、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正,故而一直是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社会舆论的中心。 众所周知,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通过他们的眼和笔(或者镜头),人们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除了记者必须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记者的心理素质对于整个采访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在灾难报道中情况复杂,这就要求记者要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素养,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尤为重要。 关键词:灾难报道;记者;素质 第一章灾难新闻概念及其新闻价值 1.1灾难报道 西方国家并没有“灾难新闻”这个概念,灾难其自身就是种新闻。美国学者杰克海敦认为“地震、灾害、战争、飞机失事……这些都是新闻,事故火灾可说是最基本的新闻。”灾难的英文是“Disaster”,相当于中文“灾难报道”的含义 我国新闻界对于“灾难新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张学军在《黑色新闻: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一文中指出,凡是和天灾人祸有关的不幸事件都被称为“黑色新闻”。刘海贵先生《当代新闻采访》中,将灾害新闻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文灾害报道,另一种是灾害新闻报道1。在他看来,灾祸新闻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但从整体上可以将它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因此,在我国灾难报道是逐渐生成的一个概念。邓利平《“黑色新闻”——悲剧报道的美学魅力》中提到,战乱、灾祸、饥饿以及疾病都可以归结为“黑色新闻”。田炳信在《“白新闻”报道的禁戒线何时能突破》一文中,将“河道决堤、仓库爆炸以及森林大火”等报道定义为“白(色)新闻”。本文所研究的灾难报道,属于对灾难新闻事件全方位的报道,即对自然灾难和人为灾祸等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254 页.

新闻采访中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新闻采访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是什么 新闻事实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主要依据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 1、新鲜性; 2、重要性,判断重要性的主要标准:(1)影响性(2)显著性(3)反常性; 3、接近性:(1)地理上的接近性;(2)职业的接近性;(3)性别的接近性;(4)年龄的接近性;(5)心理的接近性; 4、趣味性。 二、确定采访选题的原则是什么 采访选题,即新闻采访的“题目”,即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它涉及到采访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采访的问题。确定采访选题,就是明确具体的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确立具体的采访活动的特定角度。 原则有: 1、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辩证统一; 2、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展的辩证统一; 3、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三、新闻线索有什么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即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特点:1、简略,概括;2、不可靠;3、属于直观感觉的东西。 新闻线索来源: 1、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及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来; 2、从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各种会议中来; 3、从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中来; 4、从各业务部门的局面材料中来; 5、从新闻媒介已经发表的报道、文章、读(记)者来信中来; 6、从各种广告以及气象预报中来; 7、从记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来。 四、确定采访选题在运作方法上要注意些什么 1、从有明显特点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 2、从具有“典型性”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 3、从精选事实的最佳角度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主要注意其新奇性、社会性、受众性、精致性。 五、新闻采访为什么要强调做好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有些什么要求 采访准备:记者为采集新闻材料而进行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 意义: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新闻报道快速至上。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后几分钟,NHK电视台及时报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过NHK电视台直播或者各国电视台转播获得地震发生的消息。随后公众不断从新闻媒体获得地震伤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发布信息,减少转述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仅要及时公开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内容,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让受众可以了解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方面内容,使其能够针对新闻事实作出周详的判断,避免“管中窥豹”的片面理解。因为灾难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是千头万绪,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信息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能体现报道的真实准确性,能起到稳定民心、安定团结的作用。 新闻报道反映灾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的根本,报道失实不但会误导公众,还会让公众甚至政府与媒体对立,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灾难发生后,公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的性质,灾难发生的原因,灾难发生的过程,灾难造成的危害后果包括次生灾害情况等获知灾难的全貌,从而对灾难及相关问题作出内心评价,所以灾难新闻的报道要求真实和准确。如果报道失实,公众的内心评价很难恢复,难免造成公众和媒体的对立,从而失去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新闻报道在反映灾难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多体现灾难面前的理解与包容。新闻报道追求报道客观,准确反映事态发展全貌,让受众评价无可厚非,但理解和包容也不能忽视。自然灾难发生后,纯客观报道是必须的,但是为了追求受众感官的强烈刺激,为提高收视率而忽视受难者和受害者家人的感受,在当下社会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和质疑。此次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告诫各国记者,理解和包容受害群体,直播画面回避对人物的特写,更多关注救援工作。我们看到的NHK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记者拍摄的镜头就大多集中在对抗震救灾、灾难大场面的拍摄上,的确在灾难面前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性化,对受灾国家、受灾民众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同时报道更多的是通过传递政府信心,公众镇定有序,典型的自救互救场面,救援队救援的开展,未来的发展规划来传递情感关怀,引导社会重建。 新闻报道同时开展舆论引导。灾难往往是在无预警的情况下所爆发的紧急事件,若不立即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策略将状况加以排除,就可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重大的威胁。因此,当灾难发生时,新闻媒介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同时需要成为一个发表意见、影响舆论的工具,把能了解到的事件的真实情况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同时宣传政府在灾难发生时的态度、救援计划和救援进度、国际社会关注或采取的措施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力图使整个社会群体在灾难面前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灾难新闻报道的作用

第三章 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包括:坚持真实性、坚持思想性、坚持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 真实性 1、真实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 2、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系,是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学的起码 常识 3、新闻传播是以传播真实的事实信息为特征 4、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一、构成新闻的要素必须真实——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三、新闻引用的各种材料必须确切无误——包括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采访中要注 意反复,多方核实,要找到原始材料,并请权威人士或当事人、知情人核实 四、新闻中涉及的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五、讲究分寸,留有余地——(有两层含义:①新闻报道既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 面性、绝对化;②在许多情况下,单单就某一个具体事实而言,是觉得真实的,但将该事实放在全局、大背景下考虑,就很难说是真实的) 5、新闻报道应注意多侧面、多层次,既保重点,又讲全面,从宏观与微观、个体与整体的 综合上去考察事物 6、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一、初步接触,不明要求——针对刚从事工作的青年记者,没有经验 二、作风浮夸,粗枝大叶——在采访时,走马观花,被假象、表象之类遮住视线,或是 偏听偏信,心不在焉,粗制滥造新闻 三、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四、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五、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六、急功好利,混淆事实 七、移花接木,牵强附会——有些报道就事实而言是真实的,但由于对该事实前因后果 的分析、解释上,记者根据某种意图搞了些动作,以致报道让人感到牵强并有失实之嫌 八、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7、解决失实的方法: 一、加强每个新闻工作者对党的新闻事业性质的认识和新闻失实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迅 速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用失实现象作斗争的自觉性 二、尽快制订一部新闻法,对真实性原则用法律形式给予保证,从而在法德威慑下,在 较大力度上堵塞新闻失实的缺口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期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 挑战,而灾难新闻报道则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将人文关怀渗入灾难新闻报道,可以有效缓减甚至消除受众的消极情感和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的言与行。近年来,灾难新闻报道渐渐改变了早期的弊端,回归人性,凸显人文关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报道观念和某些思潮的影响,现有的人文关怀还显得相对薄弱,有待于新闻工作者挖掘探索,更好地服务受众。 一、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注重事件措施,淡化个体命运。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受难者,心灵最脆弱、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他们。而某些灾难新闻只注重事件措施的报道,“官味”十足,“政绩”十足,却淡化了最需要关注的灾害人的个体命运,缺乏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有些报道只见“配角”不见“主角”。当灾难不幸降临的时候,相关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却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字,以及罗列着的一大堆当地大小官员的名字。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 (二)抢抓新闻“噱头”,漠视个体灾难。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某些灾难新闻为追求轰动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本位效应,把直播场景选择到最直观、最悲惨的“第一现场”,与灾害本体“零距离”接触,捕捉并放大灾害人最悲恸的惨烈场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新、奇、特”,在报道中加入了许多“噱头”,极力渲染灾难事故的刺激、惨烈、暴力、残酷、恐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对于灾难的教训、灾难对人的伤害只字不提。 (三)追求低俗趣味,缺失道德品位。 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①灾难新闻报道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有些编辑记者以暴露、猎奇、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把灾难新闻当成招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在报道中采取了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元素的操作方式,不惜笔墨去“展示”悲剧全过程。这种追求低俗趣味的猎奇心理报道出来的东西让人感到没有人情味,没有道德价值,不仅缺乏职业道德,更是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准则。 (四)停留表层报道,忽视舆论导向。 有些灾难新闻报道只停留在悲剧性事件的表层上,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忽视正确的舆论导向。灾难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制造鼓舞人们上进的精神氛围,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真正成为媒体关怀的主体。 二、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回归 (一)从政治关怀向普通民众回归。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对灾难事件往往是不报、少报或报喜不报忧,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当时国内新闻的一块“禁区”。这种报道理念一直到2003年“非典”危机,才促使灾难新闻报道有所突破。2003年4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当日下午召开的介绍中国“非典”的最新疫情和防治情况的新闻发布会的实况录像,并宣布从4月21日起,将原来的5天公布疫情改为每天公布一次。这实质是从政治关怀向关注普通民众回归的标志。“也许这次事件,是中国政府透过媒体开始强化知情权并进行理性传达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是序幕。”②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迅速通过媒体发布了消息,使公众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发生,每日公布伤亡、失踪具体人数,大量镜头从“官本位”理念转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普通民众的悲恸及坚强、卑微及伟大、牺牲与奉献,给受众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从新闻诉求向新闻本质回归。 传统的新闻诉求,是为了配合国家政权,政府把新闻媒体当作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新闻媒体成为社会权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02 业务研究 业务探求 杨小瑾 38总2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